2020版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诗意地栖居单元检测试卷 语文版必修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单元诗意地栖居
(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 (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古典诗歌的现代传承
杨景龙
综观20世纪中国新诗,从创作实践到理论批评,从语言形式、表现手法到观念题旨、艺术精神,继承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诸多优良传统。
不过,这种继承不是亦步亦趋的墨守成规的仿效,而是在横向移植的外来参照之下的现代创造性转化。
胡适的《尝试集》作为白话新诗的发轫,其秉承古典诗歌的遗传基因即至为明显,胡适自己就承认,他的新诗“实在不过是一些刷洗过的旧诗”。
胡适之后,白话诗人的创作或强或弱,或显或隐,或多或少,都无法完全逃离古典诗歌传统的一脉血缘。
古今诗歌意象、诗句之间,像戴望舒名篇《雨巷》的中心意象“丁香”,即来自李璟《摊破浣溪沙》词句“丁香空结雨中愁”,卞之琳就说《雨巷》“读起好像旧诗名句‘丁香空结雨中愁’的现代白话版”。
余光中《碧潭》有句“如果舴艋舟再舴艋些/我的忧伤就灭顶”,活用李清照《武陵春》词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古今诗歌作品之间,郑愁予名篇《错误》的艺术构思,显然借鉴了苏轼《蝶恋花》下片中的无焦点冲突和戏剧化情境;舒婷名篇《船》表现的咫尺天涯的永恒阻隔,与《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同出机杼。
古今诗人之间,像郭沫若诗歌的豪情气势与李白诗歌,艾青诗歌的深沉悲郁与杜甫诗歌,戴望舒、何其芳诗歌的辞色情调与晚唐温、李诗词,卞之琳诗歌的炼字琢句与南宋姜、吴雅词等;古今诗体之间,像胡适之体的浅白与元白体的浅俗,俞平伯、严阵、流沙河诗歌的语言节奏与古代词曲句式,郭小川的新辞赋体诗歌与古代辞赋歌行,白话小诗的体式与古代绝句小令等;古今诗歌流派之间,像新边塞诗的激昂豪迈、地域特色显明,与盛唐边塞诗的激情悲壮、异域风光独特等;古今诗歌主题之间,像社会政治主题、爱国主题、爱情主题、时间生命主题、历史主题、自然主题、乡愁主题等;古今诗歌形式手法之间,像构句分节押韵、意象化、比兴象征、构思立意、意境营造与氛围渲染、叙事性和戏剧化、互文与用典等,其间均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
开展扎实有效的古今诗歌传承研究工作,有利于古代诗歌研究者扩大视野,完善知识结构,形成关于中国诗歌史发展演变的整体观,理清20世纪新诗的诗学背景和诗艺渊源,从而对古典诗歌的现代价值和现代新诗的艺术成就,作出较为准确的评估;并以辉煌灿烂的古典诗艺为参照,剖析新诗艺术的利弊得失,提升新诗的艺术水准;促使古典诗艺的现代性转化;它还有望在中国诗学领域拓展出一片边缘交叉的新垦地,形成一个新的分支学科;而在广泛的意义上,它更有益于培养现代学人丰富的审美趣味、弘通的历史视野和对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进行创造性转化的能力。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根据文意,下列不能证明“古今诗歌意象、诗句之间”的关系的一项是(3分)( )
A.舒婷《春夜》中的名句“我愿是那顺帆的风/伴你浪迹四方”,与唐代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中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可说是活脱相似。
B.李瑛的《谒托马斯·曼墓》中的“细雨刚停,细雨刚停/雨水打湿了墓地的钟声”,很容易让人想起杜甫《船
下夔州郭宿》中的“晨钟云外湿”。
C.洛夫做过将古诗句“加工改造”的实验,他曾把李贺的“石破天惊逗秋雨”一句改写为“石破/天惊/秋雨吓得骤然凝在半空”。
D.席慕蓉在她的《悲喜剧》一诗中写“白苹洲”上的等待与相逢,其实是对温庭筠《梦江南》词意的翻新与主题的掘进。
答案 D
解析A、B、C三项说的都是“古今诗歌意象、诗句之间”的关系,D项说的是古今诗歌作品之间的关系。
2.下列对“古今诗歌传承研究工作”意义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能够扩大古诗研究者的视野,完善知识结构,整体把握中国古典诗歌史的发展演变。
B.能够较为准确地评估古典诗歌的现代价值和现代新诗的艺术成就。
C.能够拓展中国新诗的领域,进而形成边缘交叉的、新的分支学科。
D.在广泛的意义上能够丰富现代人的审美趣味和历史视野,有利于对古典诗艺进行创造性转化。
答案 B
解析A项原文说“形成关于中国诗歌史发展演变的整体观”,而不是“中国古典诗歌史”,题干缩小范围。
C 项错,原文是“有望在中国诗学领域拓展出一片边缘交叉的新垦地,形成一个新的分支学科”。
D项“对古典诗艺进行创造性转化”错,原文是“对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进行创造性转化”。
3.下列对原文的分析与概括,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
A.中国新诗在继承古诗优良传统的同时,横向移植外来作品,并对外来作品进行现代创造性转化。
B.白话新诗从一开始出现,就秉承了古典诗歌的遗传基因。
《尝试集》的作者胡适也认可这一观点。
C.古今诗歌无论是在作品之间还是诗歌体裁之间,以及在诗人之间,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
D.小到意象、诗句,大到诗人风格、流派、主题、手法,都可以寻找到古今诗歌之间施受传承的脉络和痕迹。
答案 A
解析A项原文第一段说“这种继承……而是在横向移植的外来参照之下的现代创造性转化”,而不是“对外来作品进行现代创造性转化”。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4~6题。
情无赝
周海亮
四二年逃荒,爷爷把什么都扔了,包括那把壶。
一路上九死一生,待回来,壶仍然躺在自家院子里,染满尘埃。
擦了擦,釉黑,斑蓝;敲了敲,音色沉美。
壶是老祖宗留下来的。
时间越久,越有感情。
可是现在父亲病了,很严重。
他需要一笔钱。
唐钧就想到了执壶。
与妻子商量,妻子说,卖掉执壶,等于要了爸的命。
唐钧说,也许卖掉执壶,能救爸的命。
妻子说,你能保证不让爸知道?唐钧说,不告诉他就行。
妻子说,你以为你能瞒过去?唐钧长叹一声,说,能瞒多久就瞒多久吧。
唐钧找到朋友,说他有意出手那把执壶。
朋友听了,眼珠子当时就直了。
朋友也许比父亲更喜欢那把壶。
朋友是小城有名的收藏家,他知道一把品相极佳的执壶的价值。
几年前他曾有意买下这把壶,却被唐钧的父亲骂了一顿。
真打算出?朋友问。
真打算。
唐钧说。
老爷子同意了?
同意了。
拿来!价钱好商量。
壶就卖了。
唐钧查过很多资料,价钱绝对是对得起这把壶的价钱。
现在父亲住进医院,他不知道父亲还能不能熬过来。
熬过来,他欠着朋友一份情;万一熬不过来,他想用这笔钱带父亲到处转转。
之前,父亲一直想去一趟西藏。
可是父亲突然很想看看那把执壶。
你哪儿来这么多钱?父亲问他。
借的。
我怀疑你把它卖了。
病床上的父亲说,这几天,我总是心神不宁的。
壶在家里呢。
他低着眼睛,不敢看父亲的脸,您那么喜欢它,我不会卖掉它的。
我想看看壶。
父亲固执地说。
没办法,唐钧只好再一次找到朋友。
朋友说,君子不夺人之爱——要不这样,壶你先拿回去,钱你也送回来。
唐钧只得把父亲病重的事情跟他仔细说了。
朋友想了想,说,君子不乘人之危——还可以这样,壶你拿回去,钱算我借给你的,你给我补张借条就行。
最终,唐钧既没有给朋友补一张借条,也没有把壶拿回去。
不过他捧回了一把执壶的赝品。
他问朋友,这样行吗?朋友说,相信我,别说你爸,就连业界专家,都很难分辨出来。
父亲捧着壶,细细地看,笑了。
他说,是咱家那把,看来你果然没有说谎。
唐钧笑笑说,祖宗传下来的宝贝,我怎会卖掉呢?心里,却隐隐地痛。
再痛,也认为自己做得没错。
他不否认执壶的价值,但他还认为,无论什么样的无价之宝,在父亲的生命面前,都不值一提。
父亲没能熬过来。
但父亲安然地死去,几乎没有痛苦。
父亲走后第九天,他将执壶还给朋友。
朋友细细看了看,擦过,小心地把壶收起。
唐钧问他,哪儿弄来的赝品?朋友说,这不是赝品,这就是你卖给我的那把执壶。
唐钧有些吃惊,忙问,为什么不弄个赝品?朋友笑笑说,你父亲对这把执壶的感情这样深,假如真是赝品,我相信他一眼就能够看出来。
他虽非专家,但是自家的东西,他绝不会看错的。
不会吧?唐钧有些不太相信。
找个世界上最像你的男人冒充你,你认为他能不能看出来?朋友说,当他发现你拿了赝品给他,他会怎么想?或许直到离去,他都不会安心。
可是万一我把它弄坏了呢?磕了,碰了,或者不小心打碎……
我相信你肯定不会的。
朋友笑笑说,在你心里,只要父亲喜欢,哪怕它是赝品,也价值千金,需要小心呵
护……
万一我发现它不是赝品,死不认账呢?难道你不怕我昧下它?
你肯定不会。
认识这么多年,我对你的这点信任还是有的。
朋友笑着说,这世上还有什么比一个儿子的孝心更有价值呢?(摘自《小说月刊》2017年第10期)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善于运用侧面描写,如借助唐钧妻子之口和朋友之口表达主人公的孝心,借唐钧父亲的动作、神态和语言衬托主人公的心理。
B.插叙唐钧朋友被唐钧父亲骂了一顿,既说明唐钧父亲对执壶十分珍惜,又让朋友产生疑问的情节合情合理。
C.“熬过来,他欠着朋友一份情”这句话既体现了唐钧对友情的珍视,又体现了唐钧对父亲的一份孝心。
D.文章以“情无赝”为题,揭示了文章的主题,充分说明人的一切情感都是真挚的,不像商品那样有真假。
答案 D
解析“充分说明人的一切情感都是真挚的”属于架空分析,夸大其词。
5.简要分析执壶在小说中的作用。
(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执壶是小说行文的线索,情节围绕执壶展开。
情节可以概括为:为救父亲卖执壶,父亲要看执壶而儿子捧回赝品执壶,父亲死后儿子归还赝品发现竟然是真执壶。
人物性格围绕执壶而彰显,如唐钧朋友古道热肠的性格就在买卖执壶、借还执壶的过程中彰显了出来。
文章主旨借助执壶而突出,如父亲要看执壶,儿子以为拿回的是假执壶而内心隐隐作痛,体现了儿子的孝心,本文弘扬孝道的主旨因此得以凸显。
6.小说有效使用了延迟手法,试加以具体分析。
(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为救父亲,卖执壶已成必然,但围绕卖执壶,夫妻商量,这是第一次延迟;唐钧找到朋友,说他有意出手那把执壶,朋友听了,眼珠子就直了,并产生疑问,这是第二次延迟;执壶已经卖出,父亲要看执壶,不得已,唐钧只好再一次找到朋友,朋友借给“赝品执壶”,父亲看执壶时细细地看,笑了,唐钧内心隐隐地痛,这是第三次延迟。
延迟使得情节波澜起伏、曲折有致,丰富了文章内容,深化了文章主旨。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徐志摩的另一面
1897年1月15日,徐志摩出生在浙江省海宁县硖石镇。
徐志摩的父亲徐申如是硖石镇首富,对于儿子,徐老先生不仅给他丰厚的物质、无私的爱和呵护,更多的是给他优越的教育条件。
徐志摩上的小学、中学,都是当地最好的学校。
1914年,徐志摩中学毕业,考入北京大学预科,攻读法律专业。
在北京求学期间,徐志摩最重要的收获是他在父亲的支持下,由内兄张君劢介绍,于1918年夏拜在了梁启超的门下。
带着亲友的厚望,1918年8月14日,徐志摩赴美,进入克拉克大学学习历史,当时他的抱负是未来在中国的政治经济舞台上大显身手,改造中国社会,使之尽快走向民主、独立与富强。
他选修了社会学、心理学、商业管理、19世纪欧洲社会政治学等课程,还参加了国防训练团,和同学一起携手并进,显示了中国留学生的气节。
1919年底,徐志摩来到纽约,进入哥伦比亚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学习政治学。
徐志摩对社会主义抱有同情
的看法。
在纽约的这一年,他购买了相关书籍,并撰写了一系列论文和书评,宣传社会主义学说。
他因此被叫作“鲍雪微克”,就是布尔什维克。
值得一提的是,徐志摩是从人道主义出发的,他接受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与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相距甚远。
为了追随罗素,徐志摩于1920年9月前往伦敦。
此行的代价是他放弃了即将拿到的哥伦比亚大学的博士学位。
这是徐志摩的又一次转折,从此,“中国少了一个政治经济学家,多了一个诗人、文人”。
在伦敦,徐志摩喜欢这里频繁的社交活动和自由的民主学术气氛,他和陈西滢、章士钊等留英中国学者混熟了,也结识了傅斯年、赵元任、刘半农等中国留学生,还认识了不少英国的作家、诗人。
这对徐志摩从事文学创作并加深对文学的认识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1921年春,徐志摩进入剑桥大学皇家学院学习,从此开始了剑桥生活。
他说:“我在康桥的日子,可真幸福,深怕这辈子再也得不到那样甜蜜的洗礼。
”可以说,康桥的美唤起了徐志摩心中的灵性,让他苏醒。
康桥的一切给了徐志摩新的洗礼——生命的蓬勃、自然的和谐。
在这里,他开始步入文学殿堂,情感的孤独与美景的融合、个性的追求与现实的困顿,使徐志摩在康河的波光潋滟中沉淀了丰富的文学孕思。
可以说,康桥情结贯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
1922年10月,徐志摩回国。
在他回国之前,已经出现了两个颇具声势的文学社团,一个是1921年年初在北京成立的文学研究会,一个是同年7月在东京成立、很快移师上海的创造社。
这两个文学社团可以说都是由五四运动精神催生的,都有不可抹杀的功绩。
但赓续五四精神、影响广泛的还要数1923年徐志摩首倡成立的新月社。
他是新月派的中坚分子,曾一度出任《新月》的主编。
梁实秋晚年回忆说:“胡适先生当然是新月的领袖,事实上志摩是新月的灵魂。
”
领袖要的是德高望重,应者云从。
而灵魂即生命,有他在,不管人多人少,这一轮新月升起落下、落下升起,运转自如;没了他,这轮新月只会落下,不复升起。
事实上也确实如此,1931年11月,徐志摩遇难后,标志着新月派活力的《新月》月刊,虽经叶公超等人艰难支撑,终是气数已尽,不久便寿终正寝。
徐志摩是这么悄悄地来,又这么悄悄地去了。
他虽然不曾带走人间的一片云彩,却把永远的思念留给了中国诗坛。
像徐志摩这样做一个诗人是幸运的,因为他被人们谈论。
徐志摩以他短暂的一生而被人们谈论了这么久(相信今后仍将被谈论下去),而且人们的谈论中毁誉的“反差”是如此之大,这一切就说明了他的价值。
不论是人们要弃置他,或是要历史忘掉他,也许他真的曾被湮没,但他却在人们抹不掉的记忆中顽强地存在着。
(摘编自韩石山《揭秘徐志摩的另一面》、孙晓娅《读懂徐志摩》等) 相关链接
①我觉得在他所有努力过的文学体裁里,他最高的成就是在他的散文方面。
(梁实秋《谈徐志摩的散文》)
②徐志摩是一个说不清楚的复杂的人。
他的思想驳杂这一事实,长期受到了忽视。
一些评论家论及他的艺术,往往以漫不经心的方式进行概括,判之以“唯美”“为艺术而艺术”一类结论;论及他的思想倾向,则更为粗暴,大概总是“反动、消极、感伤”一类。
在徐志摩那里,由于视野的开阔,培养了一个世界性的文化性格。
(谢冕《云游》)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徐申如先生具有长远的教育眼光,徐志摩能成为现代中国著名的诗人,与他的教育和支持是分不开的。
B.徐志摩在国外结交中西方贤达名流,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游学于西方名校,涉猎广泛,在多个领域均有建树。
C.徐志摩对社会主义学说抱有同情,他购买相关书籍、撰写论文和书评、获称“鲍雪微克”等都是很有力的证
据。
D.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是20世纪20年代初国内很有影响的文学社团,但就文学创作的实绩而言,二者远远不如新月社。
答案 D
解析“就文学创作的实绩而言,二者远远不如新月社”于文无据。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徐志摩进入克拉克大学学习历史,立志在中国的政治经济舞台上大显身手,这是他人生中的一次最重要的转折。
B.在康桥的学习经历,对徐志摩而言至关重要,因为他的创作灵感是康桥唤醒的,这一时期是他的文学观和美学观形成的重要阶段。
C.徐志摩是一位具有世界性文化性格的著名诗人,同时也是著名的散文家,其散文创作获得了同时代名家梁实秋的高度评价。
D.徐志摩的思想性格复杂多变,对这样一位文化名人不应该只是简单地肯定或否定,而应站在历史的高度作出全面评价。
答案 A
解析A项“最重要的转折”依据不足。
9.徐志摩取得成功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优越的教育条件和良好的教育环境。
求学于名校,受教于名师,结交名流贤达,是徐志摩学有所成的重要原因。
②具有远大的抱负。
改造中国社会,使中国走向民主、独立与富强的宏愿,是徐志摩研究和传播社会主义学说、投身社会活动的内在动力。
③海纳百川的学术素养。
法律、历史、政治、经济等领域的专业训练,再加上努力好学,勤奋热情,使他具有与众不同的视野与眼光。
④身体力行的社会实践。
创办新月社,出任《新月》杂志的主编,使五四精神得以赓续,也使新月社产生了广泛影响。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卢贲,字.子徵,涿郡范阳人也。
贲略涉书记,颇解钟律。
时高祖为大司武,贲知高祖为非常人,深自推结。
及高祖初被顾托,群情未一,乃引贲置于左右。
高祖将之东第,百官皆不知所去。
高祖潜令贲部伍仗卫,因召公卿而谓曰:“欲求富贵者,当相随来。
”往往偶语,欲有去就。
贲严兵而至,众莫敢动。
高祖至东宫,门者拒不内。
贲谕之,不去,瞋目叱之,门者遂却。
后进说曰:“周历已尽,天人之望,实归明公,愿早应天顺民
也。
天与不取,反受其咎。
”高祖甚然之。
及受禅
..,命贲清宫,因典宿卫。
高颎苏威共掌朝政贲甚不平之谋黜颎威相与辅政谋泄上穷治其事以龙潜之旧不忍加诛并除名为民岁余,贲复爵位,检校太常卿。
贲上表曰:“臣
闻五帝不相沿乐,三王不相袭礼,此盖随时改制,而不失雅正者也。
”上竟从之,即改七悬八,以黄钟
..为宫。
诏贲与仪同杨庆和删定周、齐音律。
后迁怀州刺史,决沁水东注,名曰利民渠,又派入温县,名曰温润渠,以溉舄卤,民赖其利。
后数年,转齐州刺史。
民饥,谷米踊贵,闭人粜而自粜之,坐是除名为民。
后从幸洛阳,上从容谓贲曰:“我始为大司马时,卿以布腹心于我。
及总百揆,频繁左右,与卿足为恩旧。
卿若无过者,位
与高颎齐。
坐与凶人交构,由是废黜。
何乃不思报效,以至于此!吾不忍杀卿,是屈法申私耳。
”贲俯伏
..陈谢,诏复本官。
后数日,对诏失旨,又自叙功绩,有怨言。
上大怒。
苏威进曰:“汉光武欲全功臣,皆以列侯奉朝请。
至尊仁育,复用此道以安之。
”上曰:“然。
”遂废于家,是岁卒,年五十四。
(节选自《隋书·卢贲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高颎苏威共掌朝政/贲甚不平之/谋黜颎威/相与辅政/谋泄/上穷治其事以龙潜之旧/不忍加诛/并除名为民/
B.高颎苏威共掌朝政/贲甚不平之谋/黜颎威/相与辅政/谋泄上穷治其事/以龙潜之旧/不忍加诛/并除名为民/
C.高颎苏威共掌朝政/贲甚不平之/谋黜颎威/相与辅政/谋泄/上穷治其事/以龙潜之旧/不忍加诛/并除名为民/
D.高颎苏威共掌朝政/贲甚不平之谋/黜颎威/相与辅政/谋泄上/穷治其事以龙潜之旧/不忍加诛/并除名为民/
答案 C
解析断句时要整体把握文中句子的含意,注意虚词和其他标志性词语,注意句中“谋”“上”两字的含义。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字子徵”中的“字”即“表字”,旧时人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本名意义的名字。
平辈之间不能称字,否则认为是不礼貌的表现。
B.“受禅”是中国上古时期推举部落首领的一种方式,即部落个人表决,以多数决定。
后来中国的王朝更替也有以禅让之名行夺权之实的。
C.“黄钟”是古代打击乐器,我国古代音韵十二律中六种阳律的第一律,多为庙堂所用。
后以“黄钟大吕”形容音乐或言辞庄严、正大、高妙、和谐。
D.“俯伏”即俯首伏地,就是跪下后,头趴在地上,身体向下接近地面,手前伸或者环于头前,多表示恐惧屈服或极端崇敬,是古代礼仪之一。
答案 A
解析“平辈之间不能称字,否则认为是不礼貌的表现”错误,平辈之间,相互称字,是礼貌的表现。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卢贲读书不多,但是精通音律。
他在担任相关职务时,上表皇帝,修订音律,将黄钟定位宫调,后来又受皇帝诏命与人删定周齐的音律。
B.卢贲慧眼识人,助力高祖称帝。
他在了解到高祖的不同寻常后,就与其深结交,在高祖辅政和最终登基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深受信任。
C.卢贲兴修水利,造福一方百姓。
他虽被贬任怀州刺史,但是兴修了利民渠和温润渠,引沁河水东流,灌溉盐碱土地,百姓依靠它而受益。
D.卢贲追求名利,终遭皇帝废弃。
因为追求权力利益,他多次犯错,虽然皇帝对他给以宽宥,但他自恃有功而心怀怨愤,最终被皇帝弃之不用。
答案 C
解析“他虽被贬任怀州刺史”错误,原文是“迁怀州刺史”,“迁”是调任,一般是升职,而非贬谪。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高祖至东宫,门者拒不内。
贲谕之,不去,瞋目叱之,门者遂却。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