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构成基础》教案
构成基础(平面构成)
(任务二)各组讨论总结(计划5分钟):
各组讨论并派代表出来总结,老师补充:
单元型的组合关系
形态除了自身有形状、位置、大小、方向、色彩和肌理等视觉元素的变化外,形象与形象的关系还可以产生多样的关系属性,常见的属性有以下几种:
(2)一个子项目应当按期完成,然后组长在组内分阶段评选最佳的设计与最勤奋的“员工”(计划5分钟);
(任务四)排列:群化时,单形沿水平、垂直或斜线方向排列
(2)对称状排列:群化时,沿左右、上下方向排列
(3)环线状排列:群化时圆形、方形、菱形等多边形环列构成
构成的群化图形要完整、美观,为此,应该注意外形的整体效果;
注意画面的平衡和稳定
四、展示、讲评作品并小结(计划5分钟):点评及小结
1、从学习态度、学习过程、学习成效等方面对每组进行点评。
2、表扬:在整个项目中表现出的协作精神,以及取长补短,谦虚好学的良好的学习态度。对学生创造性的构思及表达给予表扬和鼓励。
2、过程与方法目标:利用讲、答、练相结合的方法探究问题的过程中,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分析归纳抽象的能力;通过小组讨论,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学习,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提高表达概念要素的能力;借助实例,渗透相关专业的设计思想.
3、情感与价值观目标:渗透平面构成单形与群化的理念及作用,激发观察、分析、探求的兴趣和热情;树立“想象的力量是无穷的”意识;在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中,感受构成的抽象美和简洁美.
1、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安排的内容丰富紧凑,学生的学习存在差异,极小部分学生未能做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讨交流.
2、可在群化数量上做些限制,促使学生思维开发。
构成设计基础 教案
构成设计基础教案教案标题:构成设计基础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构成设计的基本概念和原则。
2. 掌握构成设计中的各种要素和技巧。
3. 能够应用构成设计的知识,创作出具有艺术性和美感的作品。
教学内容:1. 构成设计的概念和原则a. 介绍构成设计的定义和作用。
b. 解释构成设计的基本原则,如平衡、对比、重复、节奏等。
c. 分析和讨论一些经典的构成设计作品。
2. 构成设计的要素和技巧a. 介绍构成设计中常用的要素,如线条、形状、颜色、纹理等。
b. 解释不同要素在构成设计中的作用和表现方式。
c. 演示和实践一些常用的构成设计技巧,如对比、重复、层次等。
3. 应用构成设计的创作a.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发现日常生活中的构成设计元素和作品。
b. 分组或个人创作一些小作品,运用所学的构成设计知识。
c. 学生互相欣赏和评价作品,分享创作的心得和体会。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具有鲜明构成设计特点的艺术作品,引起学生对构成设计的兴趣和好奇。
2. 知识讲解:简要介绍构成设计的概念和原则,让学生对其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3. 要素和技巧讲解:逐个介绍构成设计中的各种要素和技巧,结合实例进行解释和演示。
4. 实践操作:让学生进行小组或个人创作,运用所学的构成设计知识,完成一些简单的作品。
5. 分享和评价:学生互相展示和欣赏作品,进行评价和讨论,分享创作的心得和体会。
6. 总结归纳:对构成设计的基本概念、原则、要素和技巧进行总结和归纳,强化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7.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继续观察和分析构成设计的应用,鼓励他们进行更复杂的创作。
教学资源:1. 艺术作品图片或视频素材,用于导入和讲解。
2. 构成设计要素和技巧的示意图或PPT,用于讲解和演示。
3. 创作材料,如纸张、颜料、画笔等,用于学生的实践操作。
4. 学生作品展示和评价的空间,如展示板或屏幕,用于分享和讨论。
评估方法:1. 学生创作作品的评价和反馈。
《设计构成》全册精讲优质PPT教学课件
沃尔特•格罗佩斯、约翰•伊顿、康定斯基、密斯•凡•德罗等一批具有实验精神的教 师对包豪斯的基础教育体系的建立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如下图所示密斯•凡•德罗本人 及其设计作品。
2.设计构成在日本的发展 1949年,日本国立大学开始设立构成讲座,并提倡“通过表现和鉴赏活动,培养 学生的创造能力,丰富学生的审美情操”的美术课宗旨。从此,设计构成开始被广泛 使用,并成为与绘画、雕塑并列的重要技能之一。此后,日本出现了一批一流的艺术 家和构成大师,如下图所示是日本设计师的相关作品。
二、设计构成的发展
“构成”一词来源于俄国的构成主义艺术。构成主义艺术是俄国十月革命前 后兴起的前卫艺术运动,它从反对狭隘的个人化和地域观念出发,采用彻底的非 具象和非再现的手法,以全世界通用的几何形态为特色,使用铁板、玻璃、电线、 纤维等工业材料,创造出新的艺术造型。
1.包豪斯对设计构成发展的影响 包豪斯是世界著名建筑师沃尔特•格罗佩斯于1919年在德国魏玛创立的第一所完全 为了发展设计教育而成立的学校。如下图所示为格罗佩斯本人及包豪斯校舍。
一、学习目的 二、学习方.感知能力 通过训练对设计构成要素——形态、色彩、空间的敏锐地观察、感悟、理解与体 验,从而培养良好的感知力。良好的感知力是一个设计师所必须具备的条件。 2.造型审美能力 具有良好的造型审美能力是进行专业设计的基础。在设计构成基础课程中,通过 一系列设计原理和设计法则的学习,学生能从二维到三维到四维,从感性到理性,灵 活有效地创造具有审美价值的视觉形式和视觉效果。 3.创造性思维能力 正如美国艺术教育家罗恩菲德所言,“艺术教育的目的是使人在创造过程中,变 得更富于创造力,而不管这种创造力将施用于何处。”设计构成的教学以开发和拓展 学生的创造性设计思维为主,通过一些合理而有效的课题训练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造 的热情,使学生能够以创造性的思维方式认识和对待设计中出现的问题,运用新的视 觉元素,寻求新的视觉效果,以创造新的视觉形式。
《设计构成》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设计构成》课程思政教学案例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设计构成的基本概念、原则、方法及应用,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审美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加强学生对设计构成与社会文化、生态环境、人文精神等方面的联系,实现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的有机结合。
二、教学内容与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优秀设计作品,引导学生发现设计构成在当今社会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
2. 讲授基础知识:介绍设计构成的基本概念、原则和方法,强调设计构成与艺术设计的关系,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艺术设计观念。
3.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经典案例,引导学生了解设计构成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如建筑设计、平面广告、包装设计等,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审美能力。
4.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设计构成中的某个主题进行讨论,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创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5.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设计构成的实际操作,如设计一款平面广告、包装或海报等,要求学生注重设计构成的原则和方法,注重作品的艺术性和实用性。
6.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进行总结,强调设计构成的重要性和意义,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素养。
三、思政教育融入方式1. 爱国情怀:引导学生关注设计构成与社会文化、历史传统的关系,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2. 绿色环保:在实践活动中强调设计构成中的绿色环保理念,鼓励学生设计出环保、可持续性的作品,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生态观念。
3. 团队协作:通过小组讨论和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认识到团队协作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4. 创新精神:鼓励学生敢于创新、敢于尝试,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四、教学评价与反思1. 学生作品评价:对学生的实际操作成果进行点评和指导,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创意和想象力,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2.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参与度、讨论积极性等,给予适当的表扬和鼓励,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自信心。
构成基础教案
构成基础教案第一章平面构成部分1、平面构成的概念一、平面构成的概念:1组织教学、大体叙述构成所讲内容2教授新课首先将构成学习与学生的关系:●构成艺术指是艺术形态的艺术构成.及时将形态要素按照视觉原理,力学原理,组织成离乡的形态与色彩的造型效果.●举例:太极图:阴阳鱼太极图源于道教平面构成就是研究在二维平面内创造理想形态,或是将既有的形态(具象形态和抽象形态)按照一定原理进行分解、组合,从而构成多种理想的形式的造型设计基础课程。
如在企业标志、商品广告、商品包装、ci设计等现代各个艺术设计领域中被大量应用。
1 平面构成的由来包豪斯包豪斯都应该被视为是世界上第一所完全为发展设计而建立的学校,通过十年的发展,集中了20世纪初欧洲各国对于设计的新探索与试验成果,特别是荷兰风格派运动、苏联构成主义运动和德国现代主义设计的成果,使这个学院成为集欧洲现代主义设计运动精华的中心,把欧洲的现代主义运动推倒一个空前的高度。
包豪斯把绘画、建筑、舞台设计、摄影、编织、陶瓷、染织、印刷等统一运筹,抛弃了纯艺术与实用艺术的分解观念,要求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而不是脱离社会。
物质可分解成分子、原子、电子、核子等等,绘画艺术可分解为最简单的点、线、面等形体,以及空间色彩个元素来进行分析和研究。
2 平面构成的特点平面构成不是以表现具体的物象为特征的,但它反映了自然现象运动变化的规律性。
他有两方面的特点。
第一,她以知觉为基础。
平面构成不是以简单的模仿具体的物体形象,而是以直觉为基础,强调客观现实的构成规律。
第二,它是一种高度强调理性活动的、自觉地、有意识的再创造过程。
平面构成运用了数学逻辑、视觉效果、空间构成等方法,并突出它的运动规律,表现出具与超越时间、空间的图形效果。
第三,平面构成与传统几何图案的连续纹样有所区别。
几何图案的连续纹样实在非常有规律的反复中求变化,平面上产生一种规整统一的视觉感受,而平面构成突破了几何图案中的平面时空,增强了画面中运动感和空间深度,在平面的纸上产生了一种空间起伏的视觉效果。
《设计构成》教案
授课方式 (请打√) 教学目标:
理论课√ 讨论课□ 实践课√ 习题课√ 其他□
课时 4
安排
要求学生理解平面构成概念,了解平面构成在今后学习中的重要性。要求培养学生练习点 线面的构成,这也是学好其他专业的基础,并能灵活运用。
教学重点:
理解平面构成的概念,以及在设计中的意义及应用。结合实例进行讲解,举例说明。侧重 培养学生利用点、线、面带来的视觉效果,构成点线面的最佳画面。查阅资料,练习点线 面的构成作业。
的思维理念,着重培养学生敏锐的洞察力、强烈的感染力,拓展其思维与技法,
教学 目的 要求
发展其空间塑造与想象能力,激发创新能力,在实践中使学生的个性不断完善。 为以后人设、原画等工作岗位提供必备的技能基础。 要求:平面构成的目的是:熟悉艺术设计的要素与技法,培养学生科学的抽象思 维和形象思维方式、感知和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鉴赏及分析过程,掌握骨骼和基本形在平面构成设计中的作用与意义。通过例子强调、 演示、讲解
教学难点及解决措施: 骨骼的掌握及基本形的组织和规律。通过例子强调、演示、讲解 教学步骤: 理论指导与实践。多媒体演示、举例分析、一对一指导设计 教具及教学手段:(如:举例讲解、多媒体讲解、模型讲解、实物讲解、挂图讲解、音像 讲解等) 电脑,资料光盘,举例讲解,多媒体讲解
构成就是将造型要素按照一定的原则组成具有美好形象和色彩的一 种新的形体.这种组成的行为及过程就叫构成.所谓平面构成就是按照一 定的构成原则,将造型要素(点、线、面) 进行理性的组合排列主要在二 维空间范围之内以轮廓线划分图与地的界 限,描绘形象。 二、平面构成的目的和意义
构成设计作为基础训练的一种手法,它打破了传统美术的具象描写 手法,主要是从抽象形态入手.构成和绘画不同;绘画讲概括,其观察方法 和表现手法都是整体的;构成讲分解,它把对象分解成最小的单元,然后 再根据作者的思想配合一定规律重新组合起来.平面构成是一门视觉艺 术,是现代美术设计不可缺少的训手段之一, 是引导学生建立理性思维 的基础。
设计构成教案
设计构成教案第一讲:构成概要一.构成的概念1.构成,即构造、解构、重构、组合之意。
它是一种造型概念,是把不同或相同的形态单元,重新组合成一个新的单元形象,形成一个新的形态形象。
它是现代造型设计的流通语言、是视觉传达艺术重要的创作手法。
具体地说就是遵循一定的审美规律,以理性的组合方式,表达感性的视觉形象。
在艺术设计专业造型基础教学中,构成教学包括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和立体构成。
2.所谓平面构成是将若干单元形(包括不同形态、材料)重新组合成一个新的单元形,并能给人以一定心理感受的观念化的图形。
事物的形式美,把组成图象的基本单位归纳为点、线、面。
二、构成的发展历史1. 构成作为基础教育,是必不可少和相当重要的。
将三大构成引入现代设计教育在上世纪包豪斯时代。
包豪斯设计学院为了适应现代社会对设计师的要求,建立了“艺术与技术新结合”的现代设计教育体系,开创类似三大构成的基础课、培养出大批既有美术技能、又有科技应用知识技能的现代设计师。
包豪斯为现代设计教育最大的贡献就是三大构成。
三、形态构成要素1、平面构成设计的元素概念元素:是在头脑里存在的点、线、面、体。
视觉元素:是将概念元素体现在实际设计中,包括大小、形状、色彩、肌理等。
关系元素:是把视觉元素在画面上进行组织、排列,是形成一个画面的依据完成视觉传达的目的。
包括方向、位置、空间、重心等。
实用元素:是指设计所表达的内容、目的和功能。
2、面构成的形象形--> 概念的形(抽象)--> 现象的形(具象)--> 自然形(有机形、无机形)--> 人为形(有机形、无机形)点的形象:细小、简单点的大小、数量、空间及排列的形式方向使构成作品产生不同的心理效应。
可形成活跃、轻巧等不同表现效果。
线的形象:宽度窄、长度显著线的形态有直线和曲线两种,设计线构成,关键在于把握线形态的性格表现。
线的性格:垂直线:赋予生命力、力度感、伸展感。
《构成基础教案》
《构成基础教案》一、教案概述1. 课程背景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构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提高他们在视觉艺术领域的创作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掌握色彩、形状、线条、质感等基本构成元素,并能够运用这些元素进行创意设计和作品创作。
2. 教学目标了解构成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掌握色彩、形状、线条、质感等基本构成元素学会运用构成原理进行创意设计和作品创作3. 教学方法讲授:讲解构成基本概念、原理和构成元素示范:展示优秀作品,分析其中的构成技巧练习:学生动手实践,完成构成练习作品点评:学生互相评价,教师进行总结性点评二、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构成基础概念构成的定义和作用构成的基本原理构成元素:色彩、形状、线条、质感2. 第二课时:色彩构成色彩的基本概念色彩的分类和搭配色彩的心理效应3. 第三课时:形状构成形状的分类和特点形状的组合和变化形状在作品中的作用4. 第四课时:线条构成线条的分类和特点线条的组合和变化线条在作品中的作用5. 第五课时:质感构成质感的定义和分类质感的表现手法质感在作品中的作用三、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他们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2. 练习作品:评估学生在练习中的创意表现和技巧运用,给予及时的指导和反馈。
3. 作品点评:组织学生互相评价和教师总结性点评,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自我认知。
四、教学资源1. 教材:参考相关教材和资料,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学习内容。
2. 示范作品:收集和整理优秀作品,为学生提供直观的参考。
3. 练习材料:准备纸张、画笔、色彩等实践材料,为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
五、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周:构成基础概念2. 第二周:色彩构成3. 第三周:形状构成4. 第四周:线条构成5. 第五周:质感构成六、教学内容6. 第六课时:平面构成平面构成的基本原则栅格系统和版式设计视觉重心和视觉引导7. 第七课时:立体构成立体构成的基本概念空间感和立体感的表现立体构成元素的组合和变化8. 第八课时:形式与内容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创意灵感和主题表达形式美和内涵美的结合9. 第九课时:设计流程与方法设计流程的步骤和要点创意发散和收敛思维设计实践和修改完善10. 第十课时:构成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分析构成在视觉艺术领域的应用构成在其他设计领域的应用案例分析和实践启示七、教学评估6. 平面构成练习:评估学生在平面构成练习中的创意表现和技巧运用,给予及时的指导和反馈。
构成基础的教案
构成基础的教案教案标题:构成基础的教案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帮助教师们制定一份高质量的、符合教育阶段要求的构成基础的教案。
通过本教案,教师们将学会如何设计教学目标、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和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以确保学生在构成基础方面取得良好的学习成果。
教学目标:1. 理解构成基础的概念和重要性。
2. 能够设计适合学生年龄和能力水平的构成基础教学目标。
3. 掌握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以促进学生对构成基础的理解和应用。
4. 能够评估学生在构成基础方面的学习成果,并提供有针对性的反馈和支持。
教学准备:1. 确定教学内容:了解教育阶段的构成基础要求,并选择适合学生的教材和资源。
2. 确定教学方法:根据教学目标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如讲授、讨论、实践活动等。
3. 准备教学资源:准备所需的教学资源,如教材、练习册、多媒体资料等。
4. 设计评估方式:确定评估学生学习成果的方式,如小组讨论、个人作业、考试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出问题、引用相关实例等方式,激发学生对构成基础的兴趣,并引导他们思考构成基础的重要性。
2. 教学内容呈现:讲授构成基础的基本概念和原则,例如构成基础的种类、构成基础对学习的重要性等。
3. 学习活动:a.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共同探讨构成基础在不同学科和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分享他们的观点和发现。
b. 实践活动:设计一系列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应用和巩固所学的构成基础知识,如设计一个简单的建筑模型、制作一个基本的电路等。
c. 个人作业:布置一些个人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构成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分析一篇文章的结构、解读一张地图等。
4. 总结与反馈: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总结,并提供有针对性的反馈和支持。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分享他们的学习体会。
评估与反思:1. 学生评估:通过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实践活动和个人作业中的表现,评估他们对构成基础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 教师反思: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以及学生的学习反应。
构成基础课件教案设计模板
一、课程基本信息1. 课程名称:2. 学科类别:3. 适用年级:4. 学期: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能力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二、教学背景分析1. 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的认知水平:- 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的学习习惯:2. 教材分析:- 教材内容概述:- 教材重点、难点分析:3. 教学资源分析:- 信息技术资源:- 教学辅助资源:三、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新课- 导入方式:- 导入目的:- 导入时间:2. 新课讲解- 讲解内容:- 知识点一: - 知识点二: - 知识点三: - 讲解方法:- 讲授法:- 讨论法:- 案例分析法: - 讲解时间:3. 实践活动- 活动内容:- 活动一:- 活动二:- 活动三:- 活动目的:- 活动方法:- 活动时间:4. 总结与拓展- 总结内容:- 知识点回顾:- 能力提升总结:- 拓展内容:- 相关知识延伸:- 实践应用拓展:- 总结时间:5. 课堂小结- 小结方式:- 小结内容:- 小结时间:四、教学评价设计1. 评价方式:- 课堂表现评价:- 作业评价:- 课后评价:2. 评价内容:- 知识掌握程度:- 能力发展情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现:3. 评价标准:- 知识掌握标准:- 能力发展标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标准:五、教学反思1. 教学效果分析:- 学生参与度:- 教学目标达成情况:- 教学方法适用性:2. 教学改进措施:- 教学内容调整:- 教学方法改进:- 教学手段优化:3. 教学心得体会:- 教学过程中的亮点:- 教学过程中的不足:- 教学感悟:六、附件1. 教学课件:2. 教学辅助材料:3. 评价工具:---注意事项:1. 本模板仅供参考,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2. 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教学评价应多元化,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4. 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应认真对待。
《构成基础教案》
《构成基础教案》一、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使学生掌握构成的基本概念和技巧,培养学生对构成的兴趣和敏感度,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创新能力。
本教案适用于高中艺术课程,共计十个章节。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构成的基本概念和原则2. 掌握构成的基本技巧和方法3.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审美能力4. 提高学生对艺术作品的欣赏和分析能力三、教学内容第一章:构成的基本概念1.1 构成的定义和意义1.2 构成的基本元素1.3 构成的原则第二章:构成的基本技巧(一)2.1 线条的运用2.2 形状的运用2.3 空间的运用第三章:构成的基本技巧(二)3.1 色彩的运用3.2 材质的运用3.3 构图的运用第四章:构成的创新思维4.1 创新思维的重要性4.2 创新思维的培养方法4.3 创新思维在构成中的应用第五章:构成的审美能力培养5.1 审美能力的定义和意义5.2 审美能力的培养方法5.3 审美能力在构成中的应用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构成的基本概念、原则和技巧2. 示范法:展示优秀的艺术作品,分析其构成的要素和特点3. 练习法:学生进行构成练习,教师进行指导和评价4. 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作品和心得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和练习的积极程度2. 作品完成度:学生完成构成练习的质量3. 创新程度:学生在构成中的创新思维和创意表现4. 审美能力:学生对艺术作品的欣赏和分析能力六、构成的实际应用案例分析6.1 平面设计中的构成应用分析平面设计中的构成元素和原则探讨如何将构成应用于海报、广告等设计作品6.2 建筑设计中的构成应用了解建筑设计中的空间构成和形态构成分析著名建筑案例的构成特点和设计理念6.3 摄影艺术中的构成应用探讨摄影中的构图技巧和视觉元素分析优秀摄影作品的构成要素和艺术效果七、构成的综合创作实践7.1 创作准备与灵感的来源引导学生进行创作前的准备工作探讨如何从日常生活和艺术作品中获取创作灵感7.2 构成实践操作学生进行实际的构成创作练习教师提供指导和建议,帮助学生完成作品7.3 作品展示与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构成作品教师和学生共同评价作品的优点和改进之处八、构成的审美与创新思维拓展8.1 审美与情感表达探讨艺术作品中审美与情感表达的关系分析如何通过构成传达情感和表达审美观念8.2 创新思维的培养与激发介绍创新思维的培养方法和技巧探讨如何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8.3 创新思维在构成中的应用案例分析分析具有创新思维的构成作品案例引导学生从中汲取灵感和创作方法九、构成的实际应用案例研究9.1 平面设计案例研究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平面设计案例分析案例中的构成技巧和设计理念9.2 环境艺术设计案例研究探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构成应用分析案例中的空间构成和形态构成要素9.3 产品设计案例研究了解产品设计中的构成原则分析案例中的产品构成和设计思路十、总结与展望10.1 教学总结回顾整个教案的学习内容,总结学生的学习成果强调构成在艺术创作中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10.2 学生创作展示与评价展示学生在本教案学习过程中的优秀作品教师进行评价,鼓励学生的艺术创作和发展10.3 教学展望探讨学生在今后学习和创作中如何继续发展构成能力鼓励学生将构成应用于更广泛的领域,发挥艺术创造力重点解析本文教案《构成基础教案》共计十个章节,涵盖了构成艺术的基本概念、原则、技巧、实际应用案例分析、综合创作实践等内容。
《构成基础教案》
《构成基础教案》第一章:引言1.1 课程介绍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构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和设计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熟练运用各种构成元素,创作出具有创意和美感的作品。
1.2 教学目标了解构成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掌握构成的主要元素和法则培养创新思维和设计能力第二章:构成的基本概念2.1 构成的定义构成是指将一定的元素按照一定的规律组合起来,形成具有一定的结构和美感的作品的过程。
2.2 构成的目的构成的目的是通过元素的组合,创造出具有美感和功能性的作品,满足人们的审美和实用需求。
2.3 构成的要素点:构成中的最小单位,具有位置和形态的特征线:由点的移动产生,具有方向和长度的特征面:由线和点的组合产生,具有面积和形状的特征色彩:构成中的色彩要素,能够产生视觉冲击和情感反应质感:构成中的质感要素,能够产生触觉和视觉的反应第三章:构成的法则3.1 对比法则对比法则是指通过对比和对照的方式,突出作品的重点和特点,增强作品的视觉效果。
3.2 重复法则重复法则是指在构成中重复使用相同的元素,形成统一和节奏感。
3.3 对称法则对称法则是指在构成中使用对称的方式,形成平衡和稳定感。
3.4 平衡法则平衡法则是指在构成中通过元素的分布和组合,形成视觉平衡和和谐感。
第四章:构成的实际应用4.1 平面构成平面构成是指在二维空间中,运用构成的要素和法则,创作出具有美感和功能性的平面作品。
4.2 立体构成立体构成是指在三维空间中,运用构成的要素和法则,创作出具有美感和功能性的立体作品。
4.3 空间构成空间构成是指在室内和室外空间中,运用构成的要素和法则,创造出具有美感和实用性的空间作品。
第五章:创意思维与设计能力培养5.1 创意思维的定义与重要性创意思维是指以独特的角度和方式思考问题,产生新颖的创意和解决方案的思维方式。
在构成中,创意思维能够帮助学生创作出独特和有创意的作品。
5.2 设计能力的培养设计能力是指将创意转化为具体作品的能力。
《构成基础教案》
《构成基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构成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培养学生对构成的感知和审美能力。
3. 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构成的基本概念构成的定义构成的分类2. 构成的基本原理对比与和谐平衡与对称重复与变化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优秀的构成作品,引发学生对构成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讲解:详细讲解构成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3. 实践:学生分组进行构成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4. 总结: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互相评价,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四、教学评价1. 学生作品的创新性和美观程度。
2. 学生对构成原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和团队合作精神。
五、教学资源1. 优秀构成作品展示图片。
2. 构成练习素材。
3. 评分标准表。
六、教学活动1. 作业布置: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和日常生活,选择一个主题进行构成练习。
2. 课堂活动: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进行互相评价和讨论。
3. 教师指导: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七、拓展与延伸1. 引导学生关注现代设计中的构成元素,提高审美能力。
2. 鼓励学生尝试不同类型的构成练习,培养创新思维。
3. 推荐学生参加相关的设计比赛或活动,提升自己的设计水平。
八、教学反思1. 教师总结课堂教学的优点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2. 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制定提高计划。
九、课后作业1. 巩固所学知识,进行课后练习。
2. 搜集相关的构成作品,进行欣赏和分析。
十、课程评价1. 学生作品的创意、美观和技巧性。
2. 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团队合作精神。
3. 学生对构成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教学教案应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进行调整,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每个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和创造力。
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他们的沟通能力和协作能力。
十一、教学计划安排1. 确定后续课程的主题和内容。
2024年《设计基础》全教案
2024年《设计基础》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设计基础》第四章第三节,详细内容为“设计的基本元素——形态与色彩”。
通过本章学习,学生将掌握形态与色彩的构成原理及其在设计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形态与色彩的构成原理;2. 学会运用形态与色彩进行设计创作;3. 提高学生的审美观念和设计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形态与色彩的搭配及运用;教学重点:形态与色彩的构成原理及其在设计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实物展示、案例图片等;学具:彩笔、画纸、设计软件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组具有创意的形态与色彩设计作品,引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 理论讲解(1)形态的构成原理点、线、面的基本概念及其在设计中的应用;形态的排列组合及视觉感受。
(2)色彩的构成原理色彩的基本属性(色相、明度、纯度);色彩的搭配法则(对比、互补、邻近等)。
3. 实践操作(1)教师示范现场演示形态与色彩的搭配方法;分步骤讲解设计过程。
(2)学生练习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设计创作;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1. 形态的构成原理点、线、面;排列组合。
2. 色彩的构成原理色彩属性;搭配法则。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利用形态与色彩原理,设计一款创意海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理论讲解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掌握了形态与色彩的构成原理。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提高课堂互动性。
2. 拓展延伸(1)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设计案例,提高审美鉴赏能力;(2)鼓励学生参加设计比赛,提升设计实践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2. 实践操作中教师的示范和学生的练习;4.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1. 形态与色彩的搭配及运用:这是设计创作的核心,需要学生掌握不同形态和色彩的组合方式,以及如何运用到实际设计中。
构成基础课程教案
构成基础课程教案1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构成基础概述本授课单元教学目标或要求:1. 了解平面构成的产生及发展;2. 了解平面构成是培养设计者的创造性思维和对设计作品的表现能力;3. 了解平面构成及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联系;4. 把握平面构成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知识。
本授课单元教学内容(包括基本内容、重点、难点,以及引导学生解决重点、难点的方法等):1. 基本内容:①平面构成的产生及发展:平面构成的产生并不是独立的,它及其他几种构成共同起源于造型艺术运动中的构成主义;②学习平面构成的重要性:平面构成是现代造型基础理论之一,它主要阐述在二维平面设计中涉及的设计形式规律及法则,平面构成将感性的设计因素及理性的设计思维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虽然平面构成知识只借助二维空间,但它蕴含的形式规律及法则适用于其他任何维度的设计领域,所以平面构成是所有参及设计行业的设计师必须掌握的一门基础学科;③平面构成的基础理论及学习方法:平面构成及色彩构成、立体构成是现代形态构成学的三个组成部分,“形态构成学”主要通过研究艺术造型的内在组织机构及其相应的内在关系,寻求艺术创作中偶然性中的必然成分;④平面构成的学习方法:建立正确的观察方法,培养有创新性的思维方式,发展及新技术新材料相结合的创作方式。
2. 重点:了解平面构成的产生及发展以及平面构成及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联系。
3. 难点:平面构成的相关知识以及怎样更好的学习认识平面构成。
本授课单元教学手段及方法:本课程以生动的多媒体课件形式讲授,图文并茂,将相关专业理论知识结合大量设计范例进行分析,逐步引导学生掌握构成形式要素及构成的组织规律。
本授课单元思考题、讨论题、作业:1. 作业: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向优秀作品学习,向大自然学习,培养有创新性的思维方式。
2. 思考并讨论:平面构成及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联系。
本授课单元参考资料(含参考书、文献等)张如画,张嘉铭,李鹏《构成基础》中国青年出版社授课内容《平面构成》是造型设计中的一项基础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案
2017~2018 学年第一学期
系(院、部) 机电工程学院
教研室(实验
工业设计
室)
课程名称设计构成基础
授课班级16工业设计班
主讲教师段骏平
职称
使用教材《构成与设计》曲旭东编著
南昌理工学院教务处制
教案(首页)
设计构成基础课程教案
设计构成基础课程教案
续()
续()
设计构成基础课程教案
设计构成基础课程教案
续()
设计构成基础课程教案
续()
设计构成基础课程教案
设计构成基础课程教案
续()
设计构成基础课程教案
设计构成基础课程教案
续()
设计构成基础课程教案
设计构成基础课程教案
设计构成基础课程教案
设计构成基础课程教案
设计构成基础课程教案
续()
色相对比
最极端的色相对比是纯净的、明亮的红黄蓝三原色组它的效果是强烈的,清晰并具有原始性的特点。
以中间色橙、紫、绿色为相对比,明晰度则相对地降弱了。
复色的色相对比,明晰度就更弱了。
当某一色块,用黑或白线隔离,这色块的色相便孤立地显现其本质个性特点,这就是说,黑或白是可以起抑制色相对比作用的。
色相对比为主构成的色调
色相对比是因色相之间的差别形成的对比叫色相对比。
各色相由于在色相环上的距离远近不同,形成不同的色相对比。
单纯的色相对比只有在对比的色相之间明度、纯度相同时才存在。
高纯度的色相之间的对比不能离开明度和纯度的差别而存在。
构成的学习不是技术的训练,也不是模仿性的学习,而是引导学生通过有效的方法,在设计造型的过程中,主要根据限制的条件,有意义地去组织与创造,在反复的练习中获得能力的训练和创造力的开发。
设计构成基础课程教案
续()
设计构成基础课程教案
续()
设计构成基础课程教案
续()
设计构成基础课程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