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讲 西方现代化理论

第六讲 西方现代化理论
第六讲 西方现代化理论

第六讲:现代化理论批判

对现代化发展模式的研究,存在不同的理论分析范式:一种是以帕森斯等为代表的西方现代化理论;另一种是以多斯·桑托斯、沃勒斯坦等为代表的后发展理论。西方现代化理论是一种典型的内因论,使用的主要理论框架是“传统—现代”,从西方与非西方的现代化历史对比中揭示现代化的特征、动力和规律,认为西方国家成功地实现了传统的现代转化,而非西方则由于传统的阻碍和内在因素的缺乏,未能走上西方现代化的道路。因此,非西方国家现代化的出路是向西方看齐,引进西方的工业化、市场化、理性化和民主化,走西方的路,其本质是西化模式。依附理论和世界体系论为代表的后发展理论是一种外因论,从发展中国家的历史传统与现实状况出发来探讨非西方国家现代化的独特道路,所使用的理论框架主要是“中心—边陲”,认为西方国家是世界体系的中心,而非西方国家则处于边陲地位。这种边陲国家的不发达正是由于中心国家的殖民、侵略、控制等不平等的国际关系格局造成的。因此,非西方国家的现代化出路只能要求边陲与中心的脱钩,摆脱受控制的命运,也就是要“去西方化”,寻求适应本国国情的发展模式和独特道路。

一、西方现代化理论:发展经济学与发展社会学

西方现代化理论的经验基础是欧美的现代化,教训是非西方国家的现代化。它主要依靠西方现代化经验与拉美现代化教训,提出了西方现代化理论。其解释框架是“传统—现代”、“西方—非西方”的二元分析范式。20世纪50年代,在日本箱根召开了现代化国际会议,探讨了现代化经验,形成了此后现代化理论研究的主流。西方的现代化理论主要表现为发展经济学、发展社会学等。

1.刘易斯的二元结构发展论与罗斯托的经济增长阶段论

刘易斯认为,发展中国家既有传统的生产部门又有现代的生产部门。传统的生产部门包括农业、小型商业、服务业这样一些部门,市场化程度很低,组织程度也比较低,生产发展比较落后,而且存在大量的隐性失业。同时在发展中国家也产生了一些组织化较高、富有效率的新型生产部门。这两种生产形式的存在就形成了社会的二元经济结构——既有传统的又有现代的双重经济结构。现代化进程就是由传统生产部门向现代生产部门的转型,传统生产部门向新型的生产部门转化。

罗斯托在《经济增长的阶段》中主要分析了现代化的发展阶段:第一是传统阶段。实现现代化之前的社会是传统阶段,生产力比较低下,现代科学技术比较落后,生产的主体是农业人口,这个时候向现代化转变的条件尚不具备。第二是为起飞创造前提的阶段。一些国家主动引进现代科学技术与先进管理方式,促使这些国家形成了新的现代性因素,这就为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现代化的发展创造了前提条件。第三是起飞阶段。起飞阶段,就是经济快速增长阶段。只有具备了起飞的条件,现代化的经济才能快速发展。第四是向成熟推进的阶段。经济现代化带动了政治体制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现代化,现代化开始走向成熟。第五是大众高额消费阶段。这个阶段经济发达,人均收入提高,生活水平改善,经济与社会发展开始进入大众高额消费阶段。第六是追求生活质量阶段。这是一个注重生活质量的更高的发展阶段,主要出现在西方发达国家,而中国的发展水平总体上还没有达到这一阶段。

2.帕森斯的发展社会学理论

以帕森斯为代表的西方现代化理论,以欧美发达国家为参照,概括出了现代化的标准模式。以此模式来衡量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进程,认为发展中国家基本上处于传统社会,而发达国家则进入了现代社会,造成这一状况的根本原因在于发展中国家在发展观念上明显滞后于发达国家。因此,发展中国家必须首先在观念和制度方面向西方学习,学习西方的私有化经济、自由市场体系、多元化社会结构、民主法制以及公民社会、政党政治、自治团体等。这其中主要有三点:经济上的市场经济制度,政治上的民主法制制度,思想上的自

由主义、个人主义观念。

很明显,现代化理论遵循的是迪尔凯姆、韦伯等提出的传统与现代的二分法,以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两极对立的模式作为分析现代化的理论框架。据此,帕森斯提出了五对价值取向的模式变项的分析框架:第一,在满足—自律的选择方面,表现为情感投入与情感中立的对立。传统社会强调情感的满足,表现出了一种非理性的情感投入,而现代社会人们的行为很少带感情色彩,是一种理性的行动。第二,在私人兴趣与集体兴趣的选择方面,表现为自我取向与集体取向的对立。现代社会注重个人利益取向,以个人主义为准则,而传统社会强调集体利益,把团体的共同利益置于个人之上。第三,在价值取向标准类型的选择方面,表现为普遍主义与特殊主义的对立。现代社会强调普遍认同的原则标准,而传统社会则实行差别对待的原则标准。第四,在个人社会地位的选择方面,表现为成就和先赋的对立。现代社会以人的能力和成就来决定人的社会地位,而传统社会偏重于人的先赋条件来决定人的社会地位。第五,在对社会对象的兴趣范围的选择方面,表现为针对性和弥散性的对立。现代社会的角色关系是针对性和专一性的,而传统社会的角色关系是复杂性和弥散性的。

根据西方现代化理论两极对立的模式,凡处在模式一极的是传统性特征,而处在另一极的则是现代性特征。“现代性”也就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过程中产生的新的特性,实际上是以西方现代性为标准来衡量和取舍非西方国家的现代化,明显地体现出了欧洲中心主义的倾向,其错误在于将世界复杂的现代化进程进行了简单化概括,即以偏概全,进行了如下的推论:现代化就是西方化,西方化就是理性化,理性化就是普遍化——西方的现代化模式成了世界各国现代化的普遍选择,忽视了基于不同历史背景、文化传统、现实国情、内外环境等因素在现代化选择中的影响,忽视了传统性与现代性的转化与互动,把传统性仅仅理解为现代性的阻碍因素而非精神资源,不仅在理论上无法说明现代化的历史,而且也在实践中无法指导现代化的发展。许多后发展国家的现代化,不论其成功还是失败,都无法从西方现代化理论得到合理解释。因此,一些当代的现代化理论家如布莱克对此进行了反思和批评,他认为现代化就是西方化这一结论没有准确反映出现代化的过程和实质,错误根源在于传统与现代两极对立的思维模式。布莱克认为:“从长期来看,使本国的传统制度适应新的功能比或多或少原样照搬西方的制度更为有效。”1他进而提出了“比较现代化”的理论和方法:不把现代化完全等同于西方化,认为现代化是传统制度和价值观念在功能上对现代性的要求不断适应的过程;在方法上反对截然对立的“二分法”,认为传统性与现代性、东方与西方、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并不是互相对立的排斥状态,而是有着内在的联系,无论那种模式的现代化,都要求传统的现代创造性转化,这是对西方现代化理论的一种修正和发展。

1布莱克:《比较现代化》,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年版,第5页。

西方政治文化传统作业

一、《西方政治文化传统》评价 《西方政治文化传统》让我们知道,西方政治文化并不像中国政治文化那样有着历史的继承性。西方政治文化传统是在兴盛——衰败的逻辑中发展出来,由古希腊——古罗马——中世纪欧洲阶段构成,经过了两次转体形成的。在第一编中,作者首先给我们提供了希腊世界的社会、地理、宗教、种族、历史机缘等方面的背景,并勾勒了城邦发展的历史轨迹:迈锡尼文明(前城邦时代)——荷马时代(黑暗时代,城邦孕育时代)——古风时代(城邦形成时代)——希腊化时代(后城邦时代)。着墨荷马时代及古风时代,让我们了解了古希腊人的种族性格、城邦制度,以斯巴达、雅典作为案例分析了希腊公民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接着作者给我介绍了来自于城邦但却有点反城邦的柏拉图整体主义理论及城邦文化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的理论。接着作者在与先秦思想家思维方式的比较下总结了公民的思维方式,由此阐发了公民的价值取向。最后作者补充了希腊化时期出现的新观念,给读者描绘出了古希腊政治文化一个非常丰满的形象。同样的写作思路,在第二编中作者还是先论及古罗马的社会、地理、宗教、种族、历史发展(王政—共和——帝国)和政治制度等情况,接着分析波利比阿共和政体论和西塞罗的理论,最后也是描述了罗马帝国的政治蜕变及法律文明的起源与发展。第三编首先介绍了中世纪的基础:基督教及日耳曼传统,在政治多元发展的论断下做了法兰西及英格兰两国的案例分析,最后再总结了中世纪政治贵族因素及多元政治文化。 研究政治文化是一项艰巨的工作。由于政治文化不能自为主体在人们面前显示出来,必须从政治制度和政治学说的研究开始。《西方政治文化传统》著者丛日云教授采用的文献分析的研究方法,在研究古希腊、古罗马和西方中世纪的政治制度、政治学说基础上为我们揭开了西方政治文化传统的神秘面纱。 诚如徐大同先生所言,“一种政治文化,是长期历史发展的积淀物,其中每一个要素都是特定历史条件的产物,都有其复杂的社会、地理、宗教、种族、历史机缘等原因。都经历了由孕生到成熟、由朦胧到清晰、分解与融汇、蜕变与新生的长期历史演进过程。” 丛日云教授探讨了西方政治文化基本要素如自由、民主、法治、人权、平等、公权与制衡等价值的形成和演进的历史过程,以及各种要素相互融合从而形成一个有机体系的过程,有助于读者了解西方政治文化的来龙去脉。

俄罗斯现代化道路的“西方化”情结

第28卷第1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6年1月 Vol. 28 No.1 Journal of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Jan. 2006 ────────── 收稿日期:2005-03-09 作者简介:巩君慧(1980-),女,陕西周至县人,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硕士研究生。 俄罗斯现代化道路的“西方化”情结 巩君慧 (陕西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2) 摘 要:俄罗斯现代化自彼得大帝开始至今已走过了300多年的历程。在这漫长的现代化进程中,俄罗斯始终处于欧风西雨的浸润下。俄罗斯历史上的数次改革都是向西方学习,按照西方的样板进行的。“西方化”情结在俄罗斯现代化道路中挥之不去的缘由既有地理因素的制约,又有历史因素和现实因素的影响。但是,“西方化”在俄罗斯却一次次地遭到碰壁与失败,它给俄罗斯现代化和俄罗斯社会历史发展造成了十分深远的影响与后果。俄罗斯现代化与西方化值得反思。 关键词:俄罗斯;现代化;西方化 中图分类号:K512.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15(2006)01-0072-04 俄罗斯现代化,从近代算起,即从彼得大帝西化改革揭开俄罗斯现代化的序幕起,至今已走过了三百多年的历程。在这漫长三百年的现代化进程中,俄罗斯始终处在欧风西雨的浸润下。从彼得大帝的西化改革、之后的叶卡捷琳娜二世开明专制、19世纪60年代亚历山大二世农奴制改革、20世纪初斯托雷平改革、十月革命开创的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以及20世纪80-90年代戈尔巴乔夫——叶利钦改革到包括俄罗斯现任总统普京的执政,俄罗斯现代化道路“西方化”情结均萦萦绕绕、挥之不去。为何呢?它又给俄罗斯现代化与俄罗斯历史和社会发展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与后果?笔者拟从以下三个方面做简要分析: 一、“西方化”情结的开端与发展 俄罗斯现代化进程中“西方化”情结的开端,最早可追溯至公元10世纪基辅罗斯弗拉基米尔大公决定皈依拜占庭的东正教(希腊正教),以取代传统斯拉夫人信仰的原始多神教。拜占庭东正教是从东罗马帝国传播来的一个基督教支系,其特点是政教合一的国家体制,与游牧民族的民族主义、集权主义、集体主义特点相结合。它带来了源自希腊和希伯莱的文学、艺术以及罗马的法律,从而给这个游牧民族以文明教化的力量。将基督教引入俄国,首开俄国引进西方文化之先河,使俄罗斯处于西方文化的边缘上,从此开启了俄罗斯西方化的曲折历程。 但是,13世纪蒙古统治中断了它与西方的联系,直到15世纪末摆脱鞑靼人的统治,建立以莫斯科为中心的俄罗斯,其西方文化倾向更加明显。但由于拜占庭被伊斯兰教徒占领,信仰东正教的俄罗斯陷入孤立,与信仰天主教的西方 之间形成越来越大的文化差异。 给俄国社会和文化深深地打上西方印迹的是18世纪初彼得大帝仿效西方的改革。17世纪末的俄国是一个极其落后、长期与欧洲文化中心隔绝并带有浓厚的东方色彩的国家。为改变俄国落后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面貌,彼得一世掌权后,曾化名到西欧各国旅行,考察政治、文化、科技,甚至当过学徒。回国后,他倡导和主持了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改革。政治方面,加强皇权的专制权力和中央集权制;经济方面,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工厂制度;军事方面,创建海军,引进征兵制,建立国防工业,设立技术学校,并派人到西方学习,从西方引进了最新的有关武器、轮船、造船、航海管理体制及其他对于提高军事效率必不可少的知识;文化方面,他试图使国民接受文明开化的西方文化的熏陶,倡导欧洲生活方式。首先他明令禁止蓄须,穿长袍,改穿西式短装,戴尖顶帽子,倡导欧洲宫廷礼仪和社会风范。他还创办了俄国历史上第一所非教会学校、第一座图书馆、第一个博物馆、第一份报纸《新闻报》、第一座公共剧院和第一个印刷所。尽管他没有废除西里尔字母表,但却对它进行了改革和简化,并引进了西方的单词和短语。为了彻底融入西方,成为一个欧洲大国,他还通过战争从瑞典夺取波罗的海出海口,将首都从莫斯科迁往圣彼得堡。彼得一世的改革是面朝当时先进的西方,取西方经验,建设俄国大帝国。因此,在近代俄国史上,彼得大帝开创了现代化与西方化之间的密切关系,使俄罗斯以东方专制国家的方式,重新归附西方文化。对彼得大帝改革,美国历史学家伯恩斯坦认为:“他并不是赤手空拳地把俄罗斯转化为一

中西方文化差异原因

1、思维模式的异同 中国人喜欢站在生命的更高处思考问题,跳出现实,重视对生命的思考,在对人和人之间,人和自然界之间,人的精神和肉体之间的关系都有深刻的思考. 西方人偏重于逻辑思维或者理性思维;中国人属于抽象思维或者感性思维.而西方人更注重于从物质世界入手,去探索和求证问题的本源. 2、对待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的异同 中国人更看重集体利益,包括家族利益、国家利益,主张控制自己的欲望,反对极端个人主义和英雄主义,往往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国家利益联系在一起,富于爱国和献身精神.而西方人更重视个体利益,追求人权,崇尚自由,认为如果连个体利益都无法保障,更谈何集体利益,正是这样的思想认识,最终推动了西方民主政治的发展; 3、民主观念的异同 中国人注重精神的自由,把自由、民主看成是君主权贵的赏赐.所以我们的人民总在渴望青天,希望能有好官的出现为民谋利.而西方的民主政治认为,政出于民,一切的政权只是人民授予,让政府来行使的一种公权力. 4、科学观的异同 中国人更相信先人的经验和权威,相信古人甚至超过相信今人,迷信权威,缺乏创新和探索精神.而西方人重视实践和理论,富于探险精神,倡导理性思维.通过正规的学院式教育对科学成果进行普及和推广,极大的促进了科学的发展,也最终建立了完整的科学体系; 5、中西方的道德观是迥然不同的 西方强调个体本位,而中国人提倡群体本位.中西方道德观的不同,使中西方的伦理体系和道德规范具有了不同的特点:西方重契约,中国重人伦;西方重理智,中国重人情;西方伦理重于竞争,中国则偏重于中庸、和谐;西方的伦理道德是以人性恶为出发点,强调个体的道德教育,中国儒家是从人性善的观点出发,强调个体的道德修养. 6、法制观念的异同 中国人主张用礼、道德来约束,通过先贤的教诲和学习提高自己的修养,讲究克己复礼,导致了人格的缺陷,丧失了独立的人格;而西方人认为人的原欲是不应该被压制的,对于社会和个人的规范,主张用“法制”,通过制度,如三权分立的组织、政治机构来约束制约,道德则处于从属的地位. 7、在为人处世方面的异同 中国人内敛、自省,喜欢“每日三省吾身”,为的是合于先王之道,把修养身心看的很重,推崇中庸思想,导致思想的保守、缺乏创新和开拓进取精神.西方人更热心于公益事业,把服务社会当成自己的职责. 8 、经济制度不同 中国的传统经济是典型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人们比较安分保守.因为他们依靠一块土地可以活一辈子,文化比较内向.而且中国的古代文明,发源于大河流域,属于农业文明,“农业文明性格”造就了东方人注重伦理道德,求同求稳,以“和为贵,忍为高”为处世原则. 西方的古希腊文明,发源于爱琴海沿岸,属于海洋文明,况且欧洲的农耕远不像中国的农耕在古代社会那样重要,所以欧洲人喜欢向外探索,文化比较外向.而且西方国家经过工业革命很早就进入了工业经济时代,“工业文明性格”造就了西方人有较强的斗争精神和维护自身利益的法律意识,以独立、自由、平等为处世原则. 9、地理环境的不同 封闭的大陆型地理环境使中国人的思维局限在本土之内,善于总结前人的经验教训,喜欢“以史为镜”,而空间意识较弱.这种内向型思维导致了中国人求稳好静的性格,对新鲜事物缺乏好奇,对未知事物缺乏兴趣.

浅谈中西方文化差异

浅谈中西方文化差异 摘要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中西方文化各有各的特点,也在社会礼仪、社会关系、社会风俗、价值观等方面存在差异。关键词文化中国文化西方文化差异 一、关于中西方文化 1、文化的定义 著名人类学学者泰勒(Edward Burnett Tylor)这样给文化定义:“文化或者文明就是由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获得的,包括知识、信念、艺术、道德法则、法律、风俗以及其他能力和习惯的复杂整体。”这个定义已经比较权威。在此,我们将文化定义为人和环境互动而产生的精神、物质成果的总和。这个总和中可以包括生活方式、价值观、知识、技术成果,以及一切经过人的改造和理解而别具人文特色的物质对象。 2、中国文化定义 中国文化一般指中国传统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是中国各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汉族是中华民族的主干民族,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其他少数民族也对中国文化做出过不可抹杀的贡献。 3、西方文化定义 西方文化和东方文化一样,源远流长,气象万千。一般是指发源于古希腊、罗马时期,浸染了中世纪的基督教传统,兴盛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经启蒙运动而最终确立,并且近几百年来大盛于西欧北美的文化系统。 二、中西方文化差异 1、社会礼仪的差异 中国人见面喜欢问对方姓名、年龄、单位及收入等。而西方人很讨厌人家问及年龄与收入等个人私事。对于别人的赞扬,中国人通常表示谦虚,并有一套谦虚之词,像“惭愧”、“哪里”、“寒舍”、“拙文”等。而西方人总是高兴地回答“thank you(谢谢)”以表接受。中国人用“谢谢”的场合较西方人少,尤其是非常亲近的朋友和家庭成员之间不常说“谢谢。”而西方人整天把“thank you”挂在嘴边,即使是亲朋好友和家庭成员之间也常如此。中国人收到礼物时往往放在一边,看也不看(生怕人家说贪心)。而西方人收到礼物时要当着客人的面马上打开并连声称好。中国人殷勤好客,一杯杯地斟酒,一遍遍地上菜,客人不吃不行,不喝也不行,使西方人觉得难以对付。而西方人的习惯是:Help yourself,Please(请随便用)!中国人送客人时,主人与客人常说:“慢走!”“小心点!”“再见,走好啊!”“你们进去吧!”“请留步”等。而西方人只说:“Bye bye(再见)!”“See you next time(下次见)!”“Good night(晚安)!” 2、社会关系的差异 (1) 等级观念 中国封建社会的等级观念早已深入人心。无论是在社会上, 还是在家庭里, 等级意识的氛围都十分浓厚。“上下有等、亲疏有间、长幼有序、男女有别贫富有差”就是等级观念的具体表现。虽然封建制度早已被废除, 但等级观念仍在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在中国,年轻人很少被委以重任, 他的经验是遭到质疑的首要原因。在西方, 大多数国家都提倡平等, 尤其是在美国, 机会面前, 人人平等, 只要努力, 牛仔也能当总统。西方人平等意识较强, 无论贫富、贵贱, 都不允许别人侵犯并充分尊重他人。在家里, 西方人也不讲究等级, 子女甚至可直呼父母的名字; 在中国, 这恐怕要被看作大逆不道了。

中西方文化差异及原因

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根源 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是由于各自民族的文化历史背景、审美心理的不同而产生的,是在社会的发展、历史的沉淀中约定俗成的,是一种永久性的文化现象。我们应了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背景知识以及社会风俗习惯。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居住的世界变得越来越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越来越多。了解不同文化差异,提高文化适应性,对于现代人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学习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有利于我们实现从感性到理性质的飞跃,排除东方思维负迁移的影响,进而使我们的跨文化交际更有效,更顺畅。 一、中西文化差异表现 (一)思维模式的异同。中国人喜欢站在生命的更高处思考问题,跳出现实,重视对生命的思考,在对人和人之间,人和自然界之间,人的精神和肉体之间的关系都有深刻的思考。西方人偏重于逻辑思维或者理性思维;中国人属于抽象思维或者感性思维。而西方人更注重于从物质世界入手,去探索和求证问题的本源。 (二)对待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的异同。中国人更看重集体利益,包括家族利益、国家利益,主张控制自己的欲望,反对极端个人主义和英雄主义,往往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国家利益联系在一起,富于爱国和献身精神。而西方人更重视个体利益,追求人权,崇尚自由,认为如果连个体利益都无法保障,更谈何集体利益,正是这样的思想认识,最终推动了西方民主政治的发展。 (三)民主观念的异同。中国人注重精神的自由,把自由、民主看成是君主权贵的赏赐。所以我们的人民总在渴望青天,希望能有好官的出现为民谋利。而西方的民主政治认为,政出于民,一切的政权只是人民授予,让政府来行使的一种公权力。 (四)科学观的异同。中国人更相信先人的经验和权威,相信古人甚至超过

中西方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中西方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关于“中西方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这个问题,讲起来实在困难。作为一个理科生,不得不有些投机地抓住“哪些”这个词来论述个人认为很重要的一个方面——饮食。 首先不得不强调一下,饮食确实是“主要表现”之一。所谓民以食为天。饮食作为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反映了中西方文化之间的某些差异,或者说中西方文化的绝大多数差异,通过饮食的取材、制作方式、口味偏好等等形式体现出来。有三种艺术是不分国界所共通的——音乐、美术,另一个就是美食。作为一种不分国界的艺术,饮食又是怎么体现出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别的呢? 首先从食物的取材上来说,西方国家秉承着游牧民族、航海民族的文化传统,以渔猎、养殖为生,认为菜肴是充饥的,所以传统饮食习俗以动物性食料为主,专吃大块肉、整块鸡等“硬菜”。而中国人的传统饮食习俗是以植物性食料为主。主食是五谷,辅食是蔬菜,外加少量肉食。形成这一习俗的主要原因是中原地区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的经济生产方式。中国的菜肴是“吃味”的,所以中国烹调在用料上也显出极大的随意性:许多西方人视为弃物的东西,在中国都是极好的原料,外国厨师无法处理的东西,一到中国厨师手里,就可以化腐朽为神奇。 还有就是厨具,或者说食物的制作过程上。走进一个传统的中式厨房,总是这么一把刀,一口锅,一个灶。而对于一个西式厨房,这是远远不够的,就刀具而言就至少有八把之数,每一把刀都有它独特的用处。其实这就反映了中西方人在遇到问题时的不同态度。遇到问题时,西方人总是倾向于发明创造新的工具——更多的刀具,厨具……而中国人,却倾向于改变自身,对自己稍加改变,来适应问题,以求解决。所以中国人只用着一把刀,变化出各色各样的刀法技巧。表现到文化上,就如同老师讲的,西方人总是要“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而中国人则更倾向于一种“天人合一”的生活方式。在制作上不难发现,中国厨师总是说这样的词“盐适量”,而在翻阅外国厨师的书著时总是用到这样的词语“盐3克”。西方人总是精细准确地计划操作每一部分,而中国总是感受需要的多少,适时地做出改变。 在饮食观念和准则上。西方人也总是精确地计算着热量和各种营养成分,以营养作为评价食物好坏的第一标准。对于有营养的食品,即使味道并不太好,西方人也总是试图甚至乐于食用。而中国则是美食至上,尽管我们讲究食疗、食补、食养,重视以饮食来养生强身,但我们的烹调术却以追求美味为第一性要求,致使许多营养成分损失于加工过程中。民间有句俗话:“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人们内心之于“色、香、味”,而没有提及营养组合,从来都是“味”字“挂帅”的。 饮食上虽说折射了中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但同时饮食也是全球化背景下,传承弘扬传统中国文化的有力武器。 电影《饮食男女》让导演李安在国际上打响了知名度,也让世界认识了传统的中国饮食。如今中国食物可以说是享誉国际。国外大大小小的中餐馆层出不穷,中国菜受到全球各地食客的追捧,甚至不少外国游客,不远万里,慕名前来品尝美食。借助这一优势,以饮食作为媒介传承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首先,我们要坚持传统中国菜的烹饪技法,不能轻易向占据主流地位的西方屈服。 其次就饮食本身,我们不得不做出一些改变。虽说中国菜极受各地食客追捧,毕竟它片面追求美味的准则与现如今追求营养健康的大潮是格格不入的。不必如西方人一样精确计算,但至少我们应该更多的关注中国文化中有关“养生”的部分。以味动人之余,也要以营养服人。 此外,在向世界推销中国食物的同时,也应该以食物为媒介,介绍更多的中国传统文化中不为人知的部分

中西方政治文化的比较研究及其意义

中西方政治文化的比较研究及其意义 摘要:政治文化问题同人类社会政治生活息息相关,它对人类的政治行为的方式、方法起到指导和制约作用。因为政治文化是一种特殊形态的政治现象,因而只有进行比较才能得出更有利于我国政治文化发展的理论,为我国的政治经济发展提供正确的理论指导。因此对政治文化的比较研究显得尤其重要。通过政治文化的比较研究,即可反对排外主义,又可以抵制全盘西化理论;即可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吸收外来文化的可取之处,又可以抛弃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糟粕,繁荣我国的政治文化。 关键词:比较政治文化意义 政治文化研究已成为当代政治文化领域的重要分支,它在经历了一个产生、发展、成熟的过程后形成了不同的学术流派,而中西方也在其发展中呈现了明显的政治文化差异。政治文化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历史现象和文化现象。对于一个民族来说,历史积淀为一个民族的政治文化传统。而从历史过程来看就是传统政治文化。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构成人类文明的两大方面的文化传统。中国和西方的传统文化在历史进程、逻辑和体系等方面也不尽完全相同。 一、中西方政治文化差异 (一)中西方政治监督的差异 在中国古代传统社会,在专制王权的统治下,由各级政府分别主管各方面的政务。为了使其得得长期有序的发展,统治者建立强大的行政网络,以便加以防范和牵制。在这个行政网络中,人治起到了至

关重要的作用。在历史上监察工作主要是指连坐告密、牵制监督等形式。而且官吏也受到了严厉的监管和控制,以维护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而相比较同等时期的西方社会则讲究分权理论。试图通过政治权利内部分工以维持统治阶级内部的权力平衡。从而根本的防止权力的集中和腐败。政府划分为行政、立法、司法三部门。每一个部门都有自己的职权范围,不允许侵犯其他部门的权力。进而保证三个机构人员的合而不离。这样,每个部门对其他部门都是一个制约,没有任何一个部门沦为国家统治的阶级工具。 政治监督理论既是近代西方国家民主政体的理论基础,也是中国传统社会为了巩固专制统治的权术设计。西方的政治监督理论能有效的防止政府腐败和权力滥用,而且避免了权力的过度集中。现代政治文明要求现代政府的权力严格受法律的控制,要求政府行为必须以法律为界限得到价值肯定。以分权为核心的宪政是现代国家的最好制度设计。 政治文化既是一定历史时期,一定环境下在不同国家的产物,它必然呈现出两方面的态势。一方面:各个民族国家在其各自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条件下确立了与本国国情相适应的政治文化,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政治文化体系。而这一民族国家独特的政治文化优势,在世界民族之林也会成为一面傲人的旗帜,构成人类文明宝库和人类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中西方人权观的差异 从历史发展来看,西方是通过自然发展的方式走向现代化。而中

中西建筑文化差异

发展 中国建筑稳定渐进,西方建筑剧烈变革 材料 中国建筑以木材为主,西方建筑以砖石为主 布局 中国建筑强调群体,西方建筑注重单体 同自然的关系 中国建筑强调同自然的融合与和谐,西方建筑强调与自然的对立与突兀 审美 中国建筑体现的是结构美,西方建筑体现的是雕塑美 建筑价值取向 中国建筑实用且着眼于信息,西方建筑永久且着眼于实物 中西方建筑文化差异 关键词:中西建筑文化、建筑材料、建筑色彩、建筑空间布局、建筑造型、中西传统建筑文化差异浅析 正文: 中国文化重人,中国文化重道德和艺术,中国文化重融合、统摄且讲究并存与一体性。 文化传统的不同反映在建筑风格上,也就是中西建筑文化的差异. 西方文化重物,西方则较重视科学与宗教,西方则重不同时代或多种流派的独特精神。文化传统的不同反映在建筑风格上,也就是中西建筑文化的差异.

中西方建筑形式上的差别,是文化差别的表现,它反映了物质和自然环境的差别,社会结构形态的差别,人的思维方法的差别以及审美境界的差别。 从文化形成的过程来看,建筑是多种矛盾的综合体,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建筑是历代文化的积累和延续,它是一种凝固了的文化,是能够让当代的人亲眼看到,长期保存的一种文化状态;另一方面,建筑是一种超前的文化,它要求建筑师要有预见性,有超前的眼光,各种具体的规划设计都要留有余地,不是说改就能改的,如果缺乏远见会造成严重后果。所以,研究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从文化的广阔角度探索建筑,不仅能够提高人们的精神文明水平,也能够促进不同文化范畴间的交流。接下来主要针对建筑材料、建筑色彩、建筑空间布局、建筑造型四方面来介绍两者之间差异! 对建筑材料的影响 从根本上说,中西方建筑艺术的差异首先来自于材料的不同:传统的西方建筑长期以石头为主体;而传统的东方建筑则一直是以木头为构架的。这种建筑材料的不同,为其各自的建筑艺术提供了不同的可能性。 从建筑材料来看,在现代建筑未产生之前,世界上所有已经发展成熟的建筑体系中,包括属于东方建筑的印度建筑在内,基本上,都是以砖石为主要建筑材料来营造的,属于砖石结构系统。诸如埃及的金字塔,古希腊的神庙,古罗马的斗兽场、输水道,中世纪欧洲的教堂……无一不是用石材筑成,无一不是这部“石头史书”中留下的历史见证。唯有我国古典建筑(包括邻近的日本、朝鲜等地区)是以木材来做房屋的主要构架,属于木结构系统,因而被誉为“木头的史书”。不同的建筑材料,不同的文化与社会,使得中西方的古代建筑有了不同的艺术表现。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流露出不同的情感;不同的材料造就不同的建

“数字”角度下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5312718458.html, “数字”角度下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作者:张帷韬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6年第21期 摘要:数字作为语言载体,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浓厚感情色彩。在 科技进步、人际交流、传承文化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是由于不同语言以及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每个国家和不同的民族对于同一个数字都会产生不一样的联想,进而形成独特的数字文化观。本文从“数字”角度出发,对比研究了中西方文化差异,进而加强中西方人们的文化交流。 关键词:数字文化;中西方;文化交流 [中图分类号]:G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1--01 一、中西方的数字文化示意差异解析 1、中国人对数字的理解带有一层神秘的色彩,人们用“滥竽充数”、“心中有数”、“说话算数”等等词语来解释某种现象。但是西方人却是在探索自然界的过程中慢慢形成的,西方人认为万物的本源就是数字,数字是人们的思想向导,所有事物之间的秩序和联系都由一定的比例构成。 2、中西方在数字表达上面就有差异。虽然在技术方法上都采用了阿拉伯数字,但是汉语在表达数字时用的方法是“万”、“千”、“百”、“十”等,西方则较多的采用古罗马数字和" thousand"、" hundred"、"ten"等方式,这就体现了中西方文化习惯的不同。 3、中西方在用数字来表达时间的习惯就不同。比如,10:30在中文的表达中通常就是“十点半”这一种表达方式,但是在英文中就有“half past ten ”、“ten thirty”,这两种表达方式;再比如说,“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在中文表达中只有这一种读法,但在英文当中in the 1930' s念做in the nineteen thirties或者in the thirties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再比如,中文表达月份的方式就是五月、六月、七月等,但在英文表达中对每个月份都固定了它的表达方式。由这点可以看出来,英文对于时间的数字表达方式更加具有多样化的特点。 4、在中文表达数字和名词的连用时通常不能离开量词,不然表达出来就显得语序不顺,句子不通畅,违背了使用习惯。但西方在数字和名词的连用表达时不需要量词就可以将意思表达的通顺完整。由这方面可以看出来西方的量词是有限的。 二、中西方数字内涵的差异解析

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论西方风俗影响 ?中国节日的现状 ?近年来,在中国有些地方越来越受西方风俗影响尤其是受西方节日文化影响,中国的年轻人,对于圣诞节越来越热衷,甚至超过了中国自己的节日,造成端午节这种中国重大传统节日被列为别国遗产。 ? ?母亲节,父亲节,光棍节,万圣节,感恩节,圣诞节,情人节等等,学校里掀起一波又一波“洋节”的热潮,大家都热衷于过“洋节”,对中国传统的节日却几乎没有兴趣。 ? ? ?在现代年轻人所认识的节日中,情人节和圣诞节比咱们的端午节和中秋节都重要的多。都认为这些外国节非常时尚,非常浪漫。就连春节的意义与节日气氛都大不如前,认为中国传统的节日已经落伍,过的没意思,? ?传统节日原来有一整套的仪式和内容,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城市化进程的加剧,很多节日仪式的片段在不断的遗失,比如春节贴对联是为了避邪;吃饺子是为了送走旧的时辰,迎来新的时辰;互相拜年,表达了对对方的美好祝愿……但现在这些程序虽然还在,但缺少了仪式的凝重感和虔诚感。 ? 传统节日何去何从 ?七夕VS情人节? ? ?面对西方情人节的冲击,土生土长的传统七夕节遭遇着尴尬却总是不

声不响。七夕节虽然历史悠久并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但它在年轻人群中的影响力,却似乎并不大。人们已经把七夕节还给了古老的历史。? ?每当西方情人节来临之时,年轻情侣都会不失时机地互赠爱意,且花样翻新,近乎疯狂。而每年的七夕节却显得异常冷清,鲜见年轻人有什么热情举动,有的人甚至根本不知道有这么个节日。也许是故意,也许是不经意,总之人们在追捧“洋节”的同时,冷落了本土传统的节日。纯美的七夕就是这样渐渐地被遗忘。 ? 我们的传统节日 ?如何看待中国人的“洋节”情结 ? ?情人节、愚人节、母亲节、父亲节、万圣节、感恩节、圣诞节…… ? ?一方面,当一些专家、学者纷纷动议要将中国沿袭了几千年的传统节日——春节改到2月4日,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的时候,另一方面,国人中却有相当一部分摩登的、前卫的、新潮的新新人类,在赶西洋人的时髦,纷纷过起了洋节! ? ?面对这些光怪陆离、异彩纷呈的社会众生相,一些有识之士禁不住发出了这样的疑问: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怎么了?善良智慧的中国人民怎么了?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文化怎么了?到底该怎样看待中西文化交流?中国人该不该钟情于西洋节日?西方人是否也像我们一样崇拜中国节日? ? ?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利用寒假半个月的时间,到图书馆、阅览室翻阅资料,到网上搜索相关信息,到社会上走访了各行各业的人士,现将主要观点整理报告如下:

浅谈英汉数字的文化差异与翻译

浅谈英汉数字的文化差异与翻译 内容摘要 世界上任何一种语言都是植根于特定的文化背景之中,反映着特定的文化内容。语言中数字是反映客观物质世界的规模、大小的数和量,而由于各自语言中所包涵的文化传统、思维观念、以及对数字的感知取向不同,故而赋予数字的社会文化涵义也不尽相同。本文主要针对中西方对数字不同的传统观念、英汉语言中数字包含的内涵意义以及在英汉文学及生活中碰到的有关数字的翻译等,来探讨英汉数字文化的差异,为跨文化交际提供便利。 关键词:英汉数字;内涵意义;翻译;实指义;虚指义;词汇空缺 Abstract Every language in the world takes root in a special cultural background, and the language reflects the contents of the culture. Figure is the count and quantity which reflects the scope and size of the objective world. The social meanings of figure are different because there are some differences in cultural tradition, the concept of thinking and the understanding and using of the figure among all kinds of languages. This paper is to discus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figure from the traditional conception, the meanings of the figure and the translation with figure between the two languages. The aim from which is expected to make an advantage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Key words: figure in English and Chinese; implied meaning; translation; grammatical meaning; false meaning; vocabulary vacancy “语言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语言的使用离不开人,而人又离不开某个特定的社会文化。” [1](p477)“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参与的各方不仅要熟悉本民族的语言和文化,而且要充分了解对方的语言和文化,特别是本民族文化与他民族文化的差异,只有这样才能使交际顺利进行下去。”[2](p480)数字是随着人类文明的产生和发展而产生和发展的。数字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符号,在英汉两种语言中都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本文主要从中西方对数字不同的传统观念,英汉两种语言中数字蕴涵的不同意义及英汉文学中和生活中碰到的有关数字的翻译等来探讨英汉数字文化的差异,以便消除英汉交际中的理解障碍。 一、英汉数字的文化内涵差异 在古老的传统中,数字具有神圣的意义,还具有主吉凶的宗教迷信色彩。不同的民族对数字的选择性和不同的偏爱,都有着深刻的民族文化的烙印。下面就几组具有代表性的数字进行对比分析。 (一)、“三”与“九” 1、“三” 汉语中带“三”的习语有很多,如“三思而后行”、“垂涎三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三句话不离本行”、“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三头六臂”、“三教九流”、“三令五申”等。中国人对“三”的垂青是有因可循的。《说文解字》云:“三,天地人之道也”,可见“三”的本义就是代表天、地、人,即上为天,下为地,中为人。在历史进程中,人们还逐渐认识到:时间有昔、今、未之分,空间有上、中、下之分,方位有左、中、右和前、中、后之分,似乎有三就能代表全部,“三”因此隐含完全、完美之意在内,并且积淀在中国人的潜意识中,从而人们在生活中不自觉地运用“三”来归纳事物,指导行动。在古代,“三”的运用更是奥妙无穷,甚至带有某些神秘意味。在政制结构上,有“三公”(西周时指:太师、太傅、太保;西汉时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东汉时指太尉、司徒、司空);军事编制上,有“三军”(海军、陆军、空军);教育上有“三学”(述学、评学、考学);科举有“三试”(乡试、会试、殿试);录取有“三甲”(状元、榜眼、探花);祭祀要供“三牲”(牛牲、羊牲、猪牲);敬酒要“三献”(初献、亚献、终献);行礼要“三跪”

中西方文化差异

《西方文化概论》课程论文 ----论中西方文化差异 学院: 专业: 班级: 学号: 姓名:

本论文根据结课论文评分标准,应得分值 课程论文的成绩评定采用五级记分制,即优秀(90-100分)、良好(80-90分)、中等(70-79分)、及格(60-69分)、不及格(60分以下)。 1、优秀(90-100分) 能熟练地综合运用所学理论和专业知识,内容丰富,立论正确,分析严密,结论合理;论文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具有一定的创新性,水平较高论文条理清楚,论述充分,文字通顺,符号统一,编号齐全,书写工整,格式规范。 2. 良好(80-90分) 按期完成论文的各项工作,能较好地综合运用所学理论和专业知识,内容较丰富,立论正确,分析正确,结论合理;论文有一定的水平。论文条理清楚,论述充分,文字通顺,符合学术用语要求,书写工整,格式规范。 3. 中等(70-79分) 在运用所学理论和专业知识上基本正确,但在非主要内容上有欠缺和不足;立论正确,分析基本正确;有一定的独立工作能力;论文水平一般。论文文理通顺,但论述有个别错误或表达不清楚,书写不够工整,格式不够规范。 4. 及格(60-69分) 在运用所学理论和专业知识上没有大的原则性错误;论点、论据基本成立,分析基本正确,内容欠丰富;论文达到基本要求。论文文理通顺,但论述不够恰当和清晰;书写欠工整,格式欠规范。 5. 不及格(60分以下) 在运用所学理论和专业知识上出现不应有的原则性错误;在分析等工作中独立工作能力差;内容比较少,论文未达到基本要求。论文文理不通,书写潦草,格式不规范。 说明: (1)未写题目扣2分。(2)错别字1个扣1分,至多扣3分。(3)标点错误多,酌情扣1—2分。(4)文面不整洁,酌情扣1—2分;文面整洁美观,酌情加1—2分。

现代化与西方化——读《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现代化与西方化 ——读《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摘要: 美国学者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是其文明冲突论的集大成之作。在国际政治学界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本文从其中论述“现代化”与“西方化”的角度入手,试图在这一方面应用文明冲突论的范式,得到亨氏对于非西方文明的现代化进程的一些观点,并对其观点进行客观评析。 关键词: 文明冲突现代化西方化普世文明非西方文明 一、引言 以文明为单位划分世界的方式在西方由来已久,历史学界里的文明史观一直可以追溯到启蒙运动时期。文明史观以世界历史上出现过的大约二十来个文明一一研究其发展脉络和历史沿革,探究各个文明的共性与个性,是现代历史流派中十分重要的一种。 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显然是借鉴了这一历史分析方法的影响,将冷战后的世界分为了七到八个文明单位作为世界局势的政治力量进行博弈。这样一种横向划分世界的方式,能够避免按照众多国家划分引起的琐碎与复杂,又能避免冷战时期两分法的粗暴与直接,有着其独特的优势。总的来说,亨廷顿文明政治观所得到的结论就是世界已经逐步脱离了冷战时期的意识形态对立阶段,而进入了以文化差异为冲突根源的历史阶段,未来世界格局建立的重点将是几大文明之间的博弈。 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中,亨廷顿分五章来阐述自己的观点。第一章,亨廷顿用文化(或者说文明,书中两个概念的实质是一样的)将世界分成了七到八个主要文明:西方文明、中华文明、日本文明、印度文明、伊斯兰文明、东正教文明、拉丁美洲文明和潜在的尚未崛起的非洲文明。国际关系主体由民族国家过渡到文明集团中的核心国家是因为亨氏认为文明是人的最高文化归属,在意识形态逐渐淡化的时代,文化的意义益发突出,因而文明之间,特别是西方文明与非西方文明之间的合作冲突是以后国际秩序的基石。第二章,亨氏详细叙述了西方文明与非西方文明的实力对比。其总体趋势是西方世界正在衰落而非西方文明正在重构自身的文化价值,并逐步增长实力。第三章则是“正在形成的文明秩序”,全球政治沿着各大文明的界线开始重组,人们正因为相同的文化背景而形成各自的文化社会,这导致了不同文化之间相交的地带成为了冲突多发区。第四章是全书的核心内容,超越民族国家的文化社会是政治力量的最终表现形式。文明的冲突从地区的角度体现在不同文明的邻国或者集团的断层线上;从全球的角度上体现在不同文明核心国家之间的矛盾上。亨氏同时从历史渊源、人口数量和政治形式几点论证了冲突是永久的,和平是暂存的,而国际秩序的维持主要依靠各大文明的核心国家的利益与行动。第五章,也是最后一章是对未来国际政治局势的判断。亨氏从美国人的角度要求重新肯定西方文明的价值,应对非西方文明的挑战。同时他将全球性战争的根源归结于文明及其核心国家实力均势的变化,由此他将和平的期望寄托于建立以多极文明并存为基础的国际新秩序。 亨廷顿的“文明冲突理论”是二十世纪末两极格局瓦解之后最重要的国际关系理论之一。它包含的内容及其广泛,本文限于篇幅,无法对书中众多观点一一进行探讨,因而笔者选取了“西方化与现代化”这一角度来进行思考。亨廷顿同样是从世界历史的西方化这一角度切

浅谈中西方宗教建筑的空间差异

浅谈中西方宗教建筑的空间差异 [摘要]:分析比较欧洲教堂与中国寺庙建筑空间构成及两者的行为活动系统,并探讨宗教建筑文化学意义。建筑存在的意义在于其具有性格和秩序,以社会交流系统中人的行为和习俗为中介,使外在的意义空间(场所精神)转化为建筑的意义空间。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从而造就了中西方宗教建筑的空间差异。 [关键词]:欧洲教堂寺庙空间差异 Western religious architecture of the spatial difference Name: Chennan ID: 1001105 Class: 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Theory Abstract:Analysis and comparison of European churches and Chinese temples and their conduct space activities constitute the system and to explore religious buildings and cultural significance. The meaning of existence lies in building a character and order, the behavior of human social communication systems and practices as the intermediary, so that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external space (the spirit of place) into the significance of building space. Western cultural differences to create a space in between the Western religious architecture. Key words: European Church Temple Space Differences 1.序言 建筑存在的意义在于其具有性格和秩序,以社会交流系统中人的行为和习俗为中介,使外在的意义空间(场所精神)转化为建筑的意义空间。由此可见,在显现的空间下,隐藏着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交流活动所同定下来的空间模式也不同。这种模式与虽然似乎是无法触及的,但它的确存在于每一个时代,每一个区域乃至每一幢建筑中,存在丁人们的无意识层次之中,与人类的生活行为和习俗背景深刻地结合在一起。 欧洲教堂钟声与寺庙的钟声之音的不同,其实就意味着中西方人们在思维方式生活行为和风俗习惯等方面的不同,而这种不同也体现在欧洲教堂与中国寺庙两种

巴基斯坦政治文化中的传统因素

巴基斯坦政治文化中的传统因素 张华琴 刘成琼 [摘要]巴基斯坦继承了建国前的政治文化传统。这些政治文化传统对巴基斯坦建国后的政治发展产 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对巴基斯坦悠久的历史文化、穆斯林政治文化传统、英国殖民的西方政治文化 传统进行分析与论述。 [关键词]巴基斯坦;政治文化;穆斯林;政治文化;英国;西方政治文化 中图分类号:D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3926(2008)06 0227 05 基金项目:本文为四川大学 985工程 南亚与中国藏区 南亚政治与法律研究方向及教育部南亚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 南亚政治发展研究 (项目编号:05JJ DG J W007)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张华琴(1966-),女,四川南充人,西华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外国文化研究与教学。四川成都 610039;刘成琼(1966-),女,四川成都人,四川音乐学院英语教研室副教授,主要从事外国文化研究与教学。四川成都 610064 一、巴基斯坦悠久的历史文化 印度、巴基斯坦,以及20世纪70年代初独立的孟加拉国都是从英国殖民地印度独立出来的,但是,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的政治发展道路和印度大不一样。在60年的发展进程中,印度建立了稳定的议会民主制度,巴基斯坦却先后试验了议会制、总统制、威权统治制度等,而威权统治的时间最长久。巴基斯坦政治发展与印度政治发展道路如此不同,与各自国家所具有的历史传统、宗教文化、社会经济结构等多种因素相关。 巴基斯坦是一个年轻国家,文明却悠久。其历史可以追溯至印度河流域文明以前。最著名的是公元前2500~1600年的印度河流域文化。在今天的信德省摩亨佐 达罗和旁遮普省的哈拉巴有举世闻名的古代文化遗址。考古发掘表明,两处史前文明是在农业和贸易发展的基础上建立的城市国家。在公元前1500~700年,巴基斯坦又经历了雅利安人的早期和后期吠陀文明。之后又出现了著名的犍陀罗文明。特别是在公元后的500年,犍陀罗文明处于繁荣时期, 大唐西域记 称犍陀罗 东西千余里,南北八百余里 ,犍陀罗艺术成为巴基斯坦最为宝贵的文化遗产。 二、次大陆的穆斯林政治文化传统 公元5世纪,由于今天的巴基斯坦经济繁荣,与西亚的阿拉伯、波斯以及中国等地区商业贸易联系非常紧密。公元711年,一支穆斯林远征队征服了俾路支和信德,穆斯林的生活方式和伊斯兰教传入今天的巴基斯坦,并影响到当地居民,不少当地居民开始皈依伊斯兰教。300年以后,来自土耳其和阿富汗的穆斯林,开始征服并统治南亚次大陆。到13世纪时,北印度几乎全部都属于穆斯林世界的一部分,而且成为穆斯林世界的永久组成部分。[1](P 262-263)1206年,德里苏丹国建立,其统治地区包括今天的所有巴基斯坦、孟加拉和其它绝大多数次大陆。直到1526年,莫卧儿帝国建立,德里苏丹国统治持续了300多年。从1526年帖木儿六世孙布尔苏丹国国王扎希鲁丁 巴卑尔打败德里苏丹国,到1858年英国殖民主义者正式推翻莫卧儿帝国,莫卧儿帝国统治次大陆300多年,其统治的版图包括今天的阿富汗、巴基斯坦、孟加拉以及绝大多数印度。 在德里苏丹国统治时期,次大陆的印度教与伊斯兰教两种文化相互影响。这种影响从该地区特有的建筑、音乐、文学、艺术等方面反映出来。 莫卧儿帝国时期,次大陆经济社会文化进一步繁荣。在阿克巴(1556-1605)执政时期,统一印度半岛莫北部,扩大领土疆界;建立郡县制和军事等级制,这种制度又叫曼沙达尔制(m ansab-dari)。加强中央集权,建立起统一的行政制度、财政制度;政权与宗教权合一,拥有对伊斯兰教所有问题的最终裁决权;实行宗教宽容政策;改革司法制度;实行货币地租等。特别要指出的是曼沙达尔制。这种制度表面看是增强军队的权力,但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