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价学习心得
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价学习心得
条 目
填 写 内 容
名称
以距离调查点最近的地名命名。
地理位置
详细到乡、村、组(社).地理坐标以调查范围的中心点为准.在地形图上量取。
野外编号
以所在县(市)名称汉语拼音的声母加上调查表的顺序号作为野外编号。如:巴东县BDl、BD2、…….攀枝花市PZHl、PZH2、……。
B
12.架空、松弛、破碎
C
13.大段孤立岩体掩覆在新地层之上
A
14.大段变形岩体位于土状堆积物之中
B
新地层
变动
15.变形、变位岩体被新地层掩覆
C
16.山体后部洼地内出现局部湖相地层
B
17.变形、变位岩体上掩覆湖相地层
C
18.上游方出现湖相地层
C
变形等
19.古墓、古建筑变形
C
20.构成坡体的岩土结构零乱、强度低
结构类型
分为块体状、块状、层状和软弱基座等4种基本类型;层状斜坡结构根据岩层(或其他结构面)倾角大小及与坡面的关系可再分为顺向坡、逆向坡、斜向坡、横向坡和近水平岩层斜坡等5个亚型;顺向坡还可再细分为缓倾顺向坡和陡倾顺向坡。
控滑结构
面类型
分为层理面、片(劈)理面、节理裂隙面、松散盖层与基岩接触面、泥化夹层、层内错动带、构造错动带、断层、老滑坡面等。
(3)危岩体及周边的水文地质条件和地下水赋存特征。
(4)危岩体周边及底界以下地质体的工程地质特征。
(5)危岩体变形发育史。历史上危岩体形成的时间.危岩体发生崩塌的次数、发生时间.崩塌前兆特征、崩塌方向、崩塌运动距离、堆积场所、崩塌规模、引发因素.变形发育史、崩塌发育史、灾情等。
(6)危岩体成因的动力因素。包括降雨、河流冲刷、地面及地下开挖、采掘等因素的强度、周期以及它们对危岩体变形破坏的作用和影响。在高陡临空地形条件下.由崖下硐掘型采矿引起山体开裂形成的危岩体.应详细调查采空区的面积、采高、分布范围、顶底板岩性结构.开采时间、开采工艺、矿柱和保留条带的分布.地压现象(底鼓、冒顶、片帮、鼓帮、开裂、压碎、支架位移破坏等)、地压显示与变形时间.地压监测数据和地压控制与管理办法.研究采矿对危岩体形成与发展的作用和影响。
地质灾害调研个人感悟总结
地质灾难调研个人感悟总结近期,我有幸参与了一次地质灾难调研。
通过这次调研,我对地质灾难有了更深刻的熟识,也对如何预防和减轻地质灾难的重要性有了更明晰的熟识。
在这次调研中,我亲眼目睹了地质灾难带来的严峻破坏和人员伤亡。
在一次山体滑坡中,一座小村落被埋没,无辜的人们失去了故里和生命。
这让我深感地质灾难对人类的巨大恐吓,也使我熟识到地质灾难预防的迫切性。
地质灾难的发生往往给人们带来重大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因此,预防和减轻地质灾难的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在这次调研中,我还了解到地质灾难的成因和类型。
地质灾难是由地质构造、地质体性质和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而引发的。
地震、山体滑坡、泥石流等都是常见的地质灾难类型。
这些地质灾难造成的破坏是巨大而难以恢复的,因此,我们务必深度探究地质灾难的成因和规律,以便更好地猜想和防范地质灾难的发生。
在调研中,我还了解到地质灾难预警系统的重要性。
地质灾难的发生往往具有一定的预兆,通过对地质灾难预兆的监测和分析,可以提前发现地质灾难的迹象并准时实行措施。
因此,建立健全地质灾难预警系统,对预防和减轻地质灾难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也需要加强社会大众对地质灾难的认知和应对能力,提高自救互救的能力,以缩减地质灾难给社会带来的损失。
总而言之,通过这次地质灾难调研,我对地质灾难有了更明晰的熟识。
地质灾难对人类的破坏是巨大的,因此,预防和减轻地质灾难的工作至关重要。
我们需要加强地质灾难的探究和监测,建立健全的地质灾难预警系统,并提高大众的地质灾难防范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保卫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实现社会的可持续进步。
防地质灾害心得体会400
防地质灾害心得体会400在我国的诸多地区,由于地质条件的特殊性,经常会发生各种各样的地质灾害,给人们的生活和财产造成了很大的危害。
为了增强人们的防灾意识,提高防灾应对能力,我参加了一次地质灾害防范培训,以下是我个人的心得体会。
首先,地质灾害的发生是具有一定规律性的,我们应该通过学习和了解这些规律,提前做好防范准备。
比如,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往往与山体的坡度、土层的稳定性、降雨量等因素有关,我们可以通过研究这些因素,了解灾害的潜在风险,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预防。
其次,地质灾害的预警和监测非常重要。
在培训中,我们学习到了各种各样的地质灾害监测技术,如遥感技术、地震监测技术、水文监测技术等。
这些技术可以及时掌握地质灾害的发生和发展情况,以便采取及时有效的应对措施。
预警系统的建立也是防范地质灾害的重要手段,通过建立预警系统,可以提前预警并及时疏散人员,减少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
另外,地质灾害的防范工作需要社会各个方面的参与和支持。
在培训中,我们了解到了政府、企事业单位以及居民个人在地质灾害防范中应承担的责任和角色。
政府应当加大对地质灾害防范的投入力度,完善相关法规和标准,提供技术支持和教育培训。
企事业单位应当加强自身的地质灾害风险评估,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确保员工的生命安全。
居民个人则应当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定期检查居住环境,及时清理和排除隐患,不盲目修建房屋或改变土地利用方式。
最后,地质灾害防范工作需要全民参与,普及防灾知识和技能是至关重要的。
在培训中,我们学习到了如何识别、判断和处置地质灾害隐患,掌握了一些简单易行的防灾自救方法。
这些知识和技能可以帮助我们在地质灾害发生时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反应,保护自己和身边的人。
因此,我认为应当加大对地质灾害防范知识的普及力度,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全民的防灾意识和应对能力。
通过参加地质灾害防范培训,我深刻认识到地质灾害对人们生活和财产的威胁,也对地质灾害的预防和应对措施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地质灾害心得体会
地质灾害心得体会地质灾害心得体会地质灾害是一种自然灾害,经常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重大影响。
在我国地广人多的情况下,地质灾害频繁发生,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巨大威胁。
通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我对地质灾害有了一些深刻的理解和体会。
首先,地质灾害是地球自然规律的一种表现。
地球作为一个活跃的行星,内部的构造和运动对地面上的地壳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地震、火山喷发、地滑等地质灾害都是地球深处的能量释放的结果,人类只能在这些灾害面前感到微不足道。
因此,我们应该尊重地球自然规律,深入了解和研究地球的运行机制,以便更好地应对灾害的发生。
其次,地质灾害具有突发性和不可预测性。
尽管科技发达,地震监测和预警系统不断完善,但地震的发生时间和地点仍然无法准确预测。
同样,火山喷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也很难提前预警和预防。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无能为力。
相反,我们应该加强自身的防灾意识,了解并掌握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和风险,以便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另外,地质灾害对环境和社会经济产生了巨大的破坏性影响。
地震、火山喷发和滑坡等地质灾害不仅对地面的建筑物和基础设施造成破坏,同时还可能导致人员伤亡和生活资源严重短缺。
泥石流、滑坡等灾害不仅破坏农田、污染水源,还会阻塞交通,导致经济活动的停滞。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地质灾害的预防和应对,加强防灾减灾的建设和能力建设。
我国是地质灾害频发的国家,地质条件复杂,各种地质灾害多发。
因此,我们应该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提高地质灾害预测和预警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同时,要通过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防灾意识和应急响应能力,增强社会整体的灾害应对能力。
另外,要加强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在规划和建设过程中考虑地质条件,避免盲目开发和建设,避免对潜在灾害风险区域的进一步破坏。
要积极培育和推广地质灾害监测和预警技术,建立健全相关的社会保障和救助体系,提高地质灾害抗灾能力和社会的应急响应能力。
总之,地质灾害是地球自然规律的体现,具有突发性和不可预测性,对人类社会经济和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
教师学习地质灾害心得体会
教师学习地质灾害心得体会地质灾害是一种不可避免的自然现象,对人类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
作为一名教师,要学习地质灾害,不仅可以为自己和家人的安全提供保障,还可以将这些知识传授给学生,提高他们的灾害防范意识和自救能力。
在学习地质灾害的过程中,我获得了以下几点心得体会。
首先,了解地质灾害的类型和特点至关重要。
地质灾害包括地震、火山喷发、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多种类型,每种灾害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形成原因。
了解这些信息可以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地质灾害的发生和发展规律,从而采取相应的预防和应对措施。
通过研究地震的震源机制和构造背景,我可以了解到地震的发生时间和区域,从而及时采取措施减少损失。
通过研究山体滑坡的形成过程和危害范围,我可以提前预警并采取防范措施,保护自己和学生的安全。
其次,了解地质灾害的防范和减灾措施至关重要。
地质灾害是无法避免的,但我们可以通过合适的措施减轻其对人类的影响。
例如,在地震频发的地区,建筑物的抗震设防性能至关重要。
我们可以加强学校和家庭的抗震设施建设,以确保在地震发生时能够提供安全的避难场所。
在山区,我们可以开展植树造林和控制开发活动,减少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的发生概率。
此外,定期进行地质灾害防范的教育和演练活动也是非常重要的,可以提高学生和家长的自救能力和应对能力。
第三,加强与相关部门和组织的合作与交流。
灾害防范是一个综合性的工作,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
作为一名教师,我可以与地质部门、应急管理部门等相关机构建立联系,并获取最新的地质灾害信息和防范措施。
同时,我也可以参与到地质灾害防范的培训和研讨会中,与专业人士和其他教师交流心得,互相学习。
最后,要树立正确的地质灾害观念。
地质灾害虽然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和伤害,但它也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地质灾害是地球自然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生和发展往往会引发人类的思考和探索,推动科学和技术的进步。
因此,我们应该对地质灾害保持一种平常心态,既要预防和减轻灾害的危害,又要利用灾害的经验教训,不断完善我们的灾害防范措施。
地质灾害调查与防治实训报告
地质灾害调查与防治实训报告在地质领域,对地质灾害的调查与防治是至关重要的工作。
为了提高我们的实践能力和专业素养,学校组织了一次地质灾害调查与防治的实训。
通过这次实训,我们不仅对地质灾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还掌握了一些实用的调查和防治方法。
实训的第一站,我们来到了一处山体滑坡现场。
眼前的景象让人触目惊心,大量的土石滑落堆积,原本的道路被阻断,周围的植被也遭到了严重破坏。
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开始对滑坡进行详细的调查。
首先,我们观察了滑坡的形态和规模。
通过测量和绘制,确定了滑坡的长度、宽度和深度。
同时,还注意到滑坡体的物质组成,主要是松散的土石混合物,这为后续的分析提供了重要依据。
接着,我们对滑坡周边的地形地貌进行了勘察。
发现滑坡所在的山体坡度较陡,而且在滑坡顶部存在一些裂缝,这可能是导致滑坡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调查过程中,我们还采集了一些样本,用于实验室分析。
通过对样本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成分的测定,可以进一步了解滑坡体的特性。
除了山体滑坡,泥石流也是常见的地质灾害之一。
在前往泥石流沟谷的途中,老师向我们介绍了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和特点。
泥石流通常发生在山区沟谷,具有突然性、流速快、流量大等特点,破坏力极强。
到达泥石流沟谷后,我们发现沟谷中堆积着大量的石块和泥沙。
通过对沟谷的地形、物源条件和水源条件的分析,我们初步判断了泥石流发生的可能性和危险程度。
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我们还学习了如何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技术手段,对地质灾害进行监测和预警。
GIS 技术可以将地质灾害的相关数据进行整合和分析,为灾害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在防治方面,我们了解到了多种措施。
对于山体滑坡,可以采取削坡减载、修建挡土墙、排水工程等方法。
而对于泥石流,则可以通过修建拦挡坝、排导槽等工程来减轻灾害的影响。
此外,加强监测和预警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通过设置监测点,实时监测地质灾害的动态变化,及时发布预警信息,能够有效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地灾评估报告编写经验心得6篇
地灾评估报告编写经验心得6篇第1篇示例:地质灾害评估是对自然灾害发生前、发生时和发生后的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分析其对人类生命财产安全以及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和建议。
地质灾害评估报告是评估工作的成果和总结,对相关部门和群众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
本文将从地灾评估报告编写的经验和心得进行分享。
一、充分了解地灾发生的环境背景和历史资料在进行地灾评估报告的编写时,首先需要对地灾发生的环境背景和历史资料进行充分了解。
包括地质构造、气候环境、地形地貌、植被覆盖等相关信息,还要研究地灾发生的历史记录,了解其发展演变规律。
只有充分了解了地灾的发生背景和历史资料,才能对地灾进行客观准确的评估。
二、细致调查和采集实地数据地灾评估报告的编写需要进行大量的实地调查和数据采集工作。
要逐一剖析地灾发生的具体地点和范围,采集各种影响因素的数据,如地质、土壤、植被、气候等。
要与当地政府相关部门、专家学者和群众进行深入沟通,了解地灾发生的具体情况和影响程度。
只有经过细致的调查和实地数据的采集,才能编写出真实准确的地灾评估报告。
三、科学分析和评估地灾风险在地灾评估报告的编写过程中,需要对地灾风险进行科学分析和评估。
根据地质、气候、地形等因素,结合实地调查和数据采集的结果,确定地灾发生的可能性和危害程度。
要根据不同类型的地灾,如地震、山体滑坡、泥石流等,进行具体分析和评估,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和风险防范建议。
只有科学地分析和评估地灾风险,才能制定有效的应对方案。
四、准确提出建议和预警措施地灾评估报告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出相应的建议和预警措施,帮助相关部门和群众减轻地灾带来的损失和危害。
要根据评估结果和风险分析,准确地提出防灾减灾建议和预警措施。
要求建议和预警措施要具体、可行、可操作,并且要符合当地的实际情况。
只有准确地提出建议和预警措施,才能有效地预防和减轻地灾的危害。
在进行地质灾害评估报告的编写过程中,需要科学的方法和系统的思维,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和数据,客观准确地评估地灾风险,提出有效的建议和预警措施。
地质灾害讲座心得体会
近日,我有幸参加了一场关于地质灾害的讲座。
这场讲座由我国著名地质学家主讲,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地质灾害的成因、危害以及防治措施。
通过这次讲座,我对地质灾害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以下是我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地质灾害的危害性地质灾害是指由自然因素或人为活动引起的,对人类生命财产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危害的地质现象。
常见的地质灾害有地震、泥石流、滑坡、塌陷等。
这些灾害往往来势汹汹,破坏力极强,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损失。
1. 生命财产损失:地质灾害发生时,往往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如2008年汶川地震,造成了近7万人遇难,数百万人受灾,经济损失高达数百亿元。
2. 环境破坏:地质灾害不仅对人类造成直接危害,还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如泥石流、滑坡等灾害会破坏植被,改变地貌,导致土地退化、水资源污染等问题。
3. 社会稳定:地质灾害的发生会影响社会稳定,引发恐慌情绪,导致社会秩序混乱。
二、地质灾害的成因地质灾害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地质条件:地质构造复杂、岩性软弱、地下水丰富等地质条件是地质灾害发生的基础。
2. 气候因素:极端天气事件,如暴雨、洪水等,会加剧地质灾害的发生。
3. 人类活动:不合理的工程建设、过度开发、过度采挖等人类活动会破坏地质环境,诱发地质灾害。
4. 自然因素:地震、火山爆发等自然灾害也会引发地质灾害。
三、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针对地质灾害的成因,我们可以采取以下防治措施:1. 加强地质调查与监测:通过地质调查,了解地质条件,发现潜在地质灾害隐患。
同时,加强监测,及时发现地质灾害前兆,为预警提供依据。
2. 优化工程建设: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充分考虑地质条件,采取合理的工程措施,降低地质灾害风险。
3. 生态保护: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恢复植被,保持土壤稳定,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
4. 预警与应急:建立健全地质灾害预警系统,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指导群众采取避险措施。
同时,制定应急预案,提高应对地质灾害的能力。
地质灾害实训报告心得体会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加剧,地质灾害频发,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
为了提高我们对地质灾害的认识和应对能力,学校组织了地质灾害实训课程。
通过这次实训,我对地质灾害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以下是我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实训前的准备与期待在实训开始之前,我通过网络、书籍等多种渠道了解了地质灾害的基本知识,包括地震、泥石流、滑坡等类型及其成因、危害和预防措施。
然而,理论知识的学习并不能完全替代实践操作,我对于即将到来的实训充满了期待和好奇。
二、实训过程中的收获1. 理论知识的巩固与深化在实训过程中,我们首先学习了地质灾害的基本理论,包括地质构造、岩土工程、气象水文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实地考察和模拟实验,我对这些理论知识有了更为直观和深入的理解。
2. 实地考察与现场操作在实训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参观了多个地质灾害发生现场,了解了灾害的形成过程、危害程度以及应对措施。
在实地考察中,我们学习了如何使用各种测量仪器,如水准仪、经纬仪等,进行地形地貌的测量和地质构造的探测。
3. 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的实践实训期间,我们还学习了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包括地质灾害预警、监测、治理等。
通过模拟实验和现场操作,我们掌握了地质灾害防治的基本方法,如排水、固坡、截流等。
4. 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的提升在实训过程中,我们分组进行实地考察和模拟实验,每个成员都承担着不同的任务。
这要求我们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以确保实验的顺利进行。
三、实训中的感悟与体会1. 地质灾害的严重性通过实训,我深刻认识到地质灾害的严重性。
地震、泥石流、滑坡等灾害不仅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还会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威胁。
因此,预防和减轻地质灾害的影响,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关注的问题。
2. 科学技术的力量在实训过程中,我感受到了科学技术的力量。
通过先进的测量仪器和防治技术,我们可以及时发现和预防地质灾害,最大程度地减轻灾害损失。
3. 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实训让我意识到,在应对地质灾害时,团队合作至关重要。
地质灾害学习心得
地质灾害学习心得
通过学习,我受到了以下启发:
一、作为一名民政人员,深感责任重大,农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重于泰山,要切实增强自身防灾抗灾的意识。
要认真学习地质灾害防治的基本常识,掌握正确的防灾手段和措施,正确的指导群众防灾抗灾。
要确确实实
的掌握好全镇范围内的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基本情况,做到心中有数,预防
措施及时有效,确保农村生产建设、农民生命财产安全。
二、对农民反映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要及时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巡视检查,编制治理方案,绝不能对涉及农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地质灾害隐患不闻
不问,要把农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作为头等大事,摆在第一位抓实抓好。
三、要充分认识地质灾害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危害性。
地质灾害是可以
有效防范的,关键是要让社会公众了解、把握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因此在
平时日常工作中要加大对地质灾害防治的宣传力度,广泛宣传地质灾害科
普知识,促使群众对地质灾害有更多的了解和认识,增强群众的自我防范
意识,提高群众在紧急灾情发生时的应变能力。
四、要严格落实地质灾害防治的各项措施。
认真编制地质灾害防治方
案和应急预案,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网络建设,形成纵向
到底、横向到边,左右互通的联动性防治网络。
要坚持日常巡查制度、灾情速报制度、值班制度、预案编制制度、防灾工作台帐制度,因为“有备”,才能“无患”。
通过学习,对相关法律法规的理解得到了进一步加深,当然,学习不
可能一蹴而就,是一个长期过程,常言道,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在
以后的工作中,作为我个人要不断的加强学习,不断自我提高,努力促进工作迈上新的台阶。
地灾评估报告编写经验心得
地灾评估报告编写经验心得地质灾害评估是对地质灾害发生后的受灾情况、危险性、可能造成的社会影响和经济损失等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的过程。
地质灾害评估报告是对地质灾害事件进行科学评估和分析,为相关部门提供灾害危险性评价及应对措施建议的重要依据。
作为地灾评估工作的重要成果,地灾评估报告编写工作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巧。
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我总结了一些地灾评估报告编写经验心得,希望能够对广大地灾评估工作人员有所帮助。
一、对灾害事件进行及时准确的调查和调研地质灾害评估报告的编写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调查和调研基础上,因此第一步是对灾害事件进行及时准确的调查和调研。
在调查和调研的过程中,应重点关注灾害发生的时间、地点、规模、受灾范围、灾情特点及潜在危害等信息,同时也要搜集当地地质、气象、水文等相关资料。
只有通过深入的调研和调查,才能获得灾害事件的全貌,为地灾评估报告的编写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科学评估灾害危险性和风险程度地质灾害评估报告的编写重点之一是对灾害危险性和风险程度进行科学评估。
在对灾害危险性进行评估时,要考虑地质、地貌、气候、水文等因素的综合影响,结合灾害事件的规模和受灾范围,对灾害的发生概率和可能造成的危害进行合理的评估。
在评估灾害风险程度时,要综合考虑人口密集度、聚居点、交通要道、重要设施等因素,分析可能造成的社会影响和经济损失,以便为相关部门提供科学合理的防灾减灾建议。
三、报告结构要清晰合理,内容丰富全面地质灾害评估报告的编写要求结构清晰合理、内容丰富全面。
一份优秀的地灾评估报告通常包括以下几个部分:报告摘要、灾害事件概况、调查和调研情况、灾害危险性评估、灾害风险评估、危险区划分、应对措施建议等。
在各个部分的编写过程中,要注重用词准确、数据真实可靠,同时也要提供充足的理论依据和科学依据,以确保报告具有一定的可信度和权威性。
四、注意报告语言的规范和精准五、充分体现报告的应用价值和决策参考性地质灾害评估报告的编写要充分体现报告的应用价值和决策参考性。
地质灾害防治心得体会
地质灾害防治心得体会地质灾害是指地球表层和地下发生的一切与人类活动有关或无关的,直接或间接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环境破坏的各种地质现象。
在我长期从事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过程中,深刻认识到地质灾害防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以下是我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科学调查与监测是基础地质灾害防治的第一步就是进行科学调查与监测工作。
只有深入了解地质灾害形成的原因和规律,才能有针对性的制定防治措施。
因此,我们要加强地质调查与监测工作,建立完善的监测网络,及时获取相关数据和信息。
二、防治规划要科学合理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是保障防治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环节。
在制定防治规划时,要充分考虑区域的地质背景、气候条件等因素,确保防治措施科学合理。
同时,还要注重与其他领域规划的衔接,形成协同推进的工作机制。
三、加强风险评估与预警地质灾害的发生往往带有一定的突发性和不可预测性,因此,我们需要加强风险评估与预警工作。
通过对地质灾害潜在风险区进行评估,尽早发现潜在风险,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同时,要加强预警监测工作,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提高人们自救互救的能力。
四、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意识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不仅是政府和专业人员的责任,更需要广大公众的积极参与。
因此,我们要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的宣传普及,提高公众对于地质灾害的认知和防范意识。
只有让每一个人都成为地质灾害防治的参与者和守护者,才能事半功倍地提高整体的防灾减灾能力。
五、加强科研与技术创新地质灾害防治是一个复杂而又具有挑战性的任务,需要我们不断进行科研探索和技术创新。
通过研发新的防治技术和工具,可以更有效地预测和防范地质灾害的发生。
同时,加强对地质灾害机理的研究,为地质灾害防治提供科学理论支持。
六、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地质灾害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不同地区面临的地质灾害形式和防治经验各有不同。
因此,我们要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借鉴他国的防灾减灾经验,并将其融入到本国的地质灾害防治中。
只有形成国际间的相互支持和合作,才能共同应对地质灾害带来的挑战。
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价学习心得
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价学习心得首先,在学习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价这门课程时,我深刻地认识到地质灾害是一种自然的、客观存在的现象。
地质灾害是指由地质因素引起的、对人类或人类活动造成危害的一类灾害。
它包括地震、泥石流、滑坡、地面塌陷和水灾等。
地质灾害的形成与地球内部构造和外部地质环境密切相关,因此,了解地球的内部构造和地质过程对于预测和评估地质灾害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在学习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价的过程中,我学会了一些常用的灾害调查方法。
地质灾害调查是了解灾害发生前后地质灾害过程、确定灾害规模和影响范围、了解灾害成因以及制定灾害防治措施的基础工作。
调查方法包括实地调查、现场观察和采集研究区域的地质、地貌、水文等数据,通过观察和测量来了解灾害发生的环境条件、地质结构、岩石性质等因素,从而揭示灾害成因和机制。
此外,学习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价还需要学习灾害风险评价的方法和技术。
灾害风险评价是指通过分析和评估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和对人类和社会造成的威胁程度,以制定相应的灾害防治措施和应对策略。
评价的内容包括确定灾害潜在风险区域、评估灾害概率和灾害影响的程度等。
在实践中,我们需要运用统计学、遥感技术、地质勘探和数值模拟等方法进行风险评价。
学习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价有助于培养我们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在实地调查中,我们需要收集大量的地质、地貌和气象数据,分析数据并通过观察和测量来了解地质灾害的成因和机制。
同时,我们还需要与其他专业人员密切合作,如地质工程师、环境科学家和地质勘探人员等,共同完成灾害调查和评价工作。
总之,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价是地质学专业中一门重要的课程。
通过学习这门课程,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地质灾害的形成机制、掌握调查和评价的方法,并培养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在未来的工作中,这些知识和技能将对我们进行地质灾害预测、防治和应对工作具有重要作用。
地质灾害防治心得体会
地质灾害防治心得体会地质灾害,这个看似遥远却又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名词,蕴含着巨大的破坏力和不确定性。
在参与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过程中,我深刻地认识到了其严峻性和重要性,也积累了许多宝贵的心得体会。
地质灾害的种类繁多,如滑坡、泥石流、地震、地面塌陷等等。
每一种都有着独特的形成机制和危害方式。
滑坡,就像是大地的“滑梯”,在重力和其他因素的作用下,山体或土体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整体下滑,不仅会摧毁道路、房屋,还可能阻断河流,形成堰塞湖,引发次生灾害。
泥石流则如同凶猛的“猛兽”,裹挟着大量的泥沙、石块和水,以惊人的速度奔腾而下,所到之处一片狼藉。
地震,作为地球内部能量的突然释放,更是具有瞬间摧毁一切的威力。
而地面塌陷,则像是大地突然张开的“大口”,给人们的生活和基础设施带来意想不到的破坏。
在工作中,我深切地感受到了预防地质灾害的关键在于对其形成条件和诱发因素的深入了解。
地质条件是地质灾害形成的基础,比如陡峭的地形、破碎的岩石结构、丰富的松散堆积物等。
而降雨、地震、人类活动等则是常见的诱发因素。
以滑坡为例,如果一个地区的山体结构本来就不稳定,再加上连续的强降雨,雨水渗入山体,增加了土体的重量,降低了土体的摩擦力,就很容易引发滑坡灾害。
因此,在进行地质灾害防治时,我们需要对这些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估,以便制定出科学合理的防治措施。
监测预警是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的重要环节。
通过先进的监测设备和技术,我们能够实时掌握地质体的变化情况,及时发现潜在的危险信号。
比如,位移监测仪可以精确测量山体的位移情况,降雨量监测站能够实时记录降雨量的大小和变化趋势。
一旦监测数据出现异常,我们就可以迅速发出预警信息,通知危险区域内的群众及时撤离,最大程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在实际工作中,我参与了多个监测站点的建设和维护工作,深知每一个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都关乎着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
除了监测预警,工程治理也是地质灾害防治的重要手段之一。
地质灾害实习报告总结
实习报告总结:地质灾害调查与防治经过一段时间的地质灾害实习,我对地质灾害调查与防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这次实习让我认识到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的相结合的重要性,同时也锻炼了我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下是我在实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体会。
首先,通过实习,我深入了解了地质灾害的种类、成因和危害。
在实习过程中,我们参观了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灾害现场,亲眼看到了灾害给当地居民生活带来的严重影响。
这使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其次,实习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进行地质灾害调查。
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学会了使用测量仪器、采集样本、拍摄照片等方法,掌握了地质灾害调查的基本技能。
同时,我们还学会了如何分析地质灾害的成因和发展趋势,为制定防治措施提供依据。
此外,实习期间,我们参加了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施工,了解了防治工程的设计、施工和管理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实际操作,我们学会了如何进行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监测和预警,掌握了地质灾害防治的基本方法。
在实习过程中,我还深刻体会到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与同学们一起分析问题、讨论解决方案,共同完成实习任务,使我明白了团队合作对于解决问题的重要性。
同时,实习也锻炼了我的沟通协调能力,使我更加善于与他人沟通交流,提高了解决问题的效率。
然而,实习过程中也暴露出我的一些不足之处。
例如,在实际操作中,我发现自己在理论知识的运用上还存在一定的差距,需要在今后的学习中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此外,我在团队协作中还需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沟通协调能力,以便更好地完成任务。
总之,这次地质灾害实习让我受益匪浅。
通过实习,我不仅学到了地质灾害调查与防治方面的知识,还锻炼了自己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然而,我也认识到自己在理论联系实际、沟通协调等方面还存在不足,需要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不断努力提高。
我相信,在今后的日子里,我会将这次实习的经验应用到实际工作中,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贡献自己的力量。
地质灾害防治心得体会
地质灾害防治心得体会地质灾害是由地球内部或外部作用引起的,不可预测且具有一定破坏性的自然灾害。
在防治地质灾害的过程中,我深感到了其重要性和必要性。
本文将总结我在地质灾害防治中的心得体会,并分享一些相关的经验和建议。
希望对读者在面对地质灾害时有所帮助。
一、了解地质灾害的类型和特点首先,了解地质灾害的类型和特点是非常重要的。
地质灾害包括地震、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多种形式。
每种灾害都有不同的特点和表现形式。
正确地理解和识别地质灾害的类型,可以提前预防和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减少灾害对人们的损害。
二、强化地质调查和监测工作地质调查和监测工作是地质灾害防治的基础环节。
通过定期的地质调查和监测,可以了解地质灾害的发生规律和趋势,在灾害来临之前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建立完善的监测网络和数据分析系统,能够及时准确地掌握地质灾害的情况,并进行预警和预测。
三、加强灾害易发区的规划和管理地质灾害易发区是指发生地质灾害的概率较高或处于危险状态的地区。
在易发区进行合理规划和管理,可以减少地质灾害对人们生命财产的威胁。
在土地利用方面,避免在易发区进行大规模的工程建设和人口迁徙。
在基础设施方面,加强易发区的抗灾能力,增强地质灾害的承受力。
四、普及地质灾害防护知识普及地质灾害防护知识对于提高公众的自我保护能力至关重要。
那些生活在地质灾害易发区的人们,需要了解各类地质灾害防治的方法和技巧。
政府和相关组织可以通过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制作宣传资料等方式,向公众传授防护知识并提高他们的警惕性。
五、加强应急救援能力的建设地质灾害的发生常常是突然的,需要及时的应急救援响应能力。
政府和救援机构应加强应急救援队伍的建设和培训,提高救援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素质。
同时,建立健全的应急救援协调机制,确保各级救援力量之间的协同作战。
六、国际合作分享经验由于地质灾害具有普遍性和跨国性,各国应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的国际合作,分享经验和技术。
面对地质灾害的挑战,没有哪个国家可以独立应对。
地质灾害调查实习报告
地质灾害调查实习报告一、前言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地质灾害的发生越来越频繁,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
为了提高对地质灾害的防范和应对能力,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地质灾害调查工作,并大力推广地质灾害防治知识。
作为一名地质专业的学生,我深知地质灾害调查的重要性,并有幸参加了本次地质灾害调查实习。
二、实习目的本次实习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实地调查,了解地质灾害的类型、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提高自己对地质灾害的认识和分析能力,为今后的地质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三、实习内容1. 滑坡调查:我们实习团队前往某滑坡事故现场,对滑坡的形态、规模、成因、危害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调查。
滑坡体上部为松散堆积物,下部为坚硬的基岩,由于连续降雨,滑坡体土体饱和,抗剪强度降低,导致滑坡发生。
滑坡体上部房屋、道路受损,下部农田被淹。
2. 崩塌调查:我们实习团队还对一处崩塌事故进行了现场调查。
崩塌体为岩质,由于长期风化剥落,岩体强度降低,在降雨、地震等外力作用下发生崩塌。
崩塌体砸中了下方道路,导致交通中断,所幸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3. 泥石流调查:我们还对一股泥石流进行了调查。
泥石流的形成与丰富的降水、陡峭的地形、松散堆积物等因素有关。
泥石流发生后,沿途摧毁了房屋、桥梁,造成了严重经济损失。
四、实习收获通过本次实习,我对地质灾害的类型、成因、危害及防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实地调查过程中,我们学会了如何使用测量工具、如何收集地质资料、如何分析地质灾害的成因和危害。
此外,我们还学会了如何与当地政府、居民沟通,了解他们对地质灾害的认知和需求。
五、实习体会本次实习让我深刻认识到地质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威胁,也让我意识到地质工作的重要性。
在实地调查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关注地质灾害本身,还要关注地质灾害对周边环境、经济、社会的影响。
同时,我们还应该关注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为政府、企业、居民提供科学的防治建议。
六、结论通过本次地质灾害调查实习,我对地质灾害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提高了自己的实践能力。
地质灾害防治心得体会
地质灾害防治心得体会地质灾害,这个听起来有些遥远却又时刻威胁着我们生命与财产安全的名词,在我的工作和生活中逐渐从陌生变得熟悉。
参与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这段时间,让我对大自然的力量有了更深刻的敬畏,也让我对人类在面对自然灾害时的脆弱与坚强有了更真切的感受。
地质灾害的种类繁多,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等,每一种都具有巨大的破坏力。
它们的发生往往突如其来,不给人们丝毫的准备时间。
还记得有一次,我们接到警报,说某个山区可能会发生滑坡。
当我们赶到现场时,看到山坡上已经出现了一些裂缝,周围的树木也有倾斜的迹象。
那种紧张的气氛至今让我记忆犹新。
我们迅速组织附近的居民撤离,每一分每一秒都显得那么珍贵。
幸运的是,这次滑坡没有造成人员伤亡,但它却让我深刻地认识到,地质灾害的威胁是真实存在的,而且随时可能发生。
在防治地质灾害的工作中,监测预警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通过各种先进的监测设备和技术,我们能够及时发现地质环境的变化,从而提前做出预警。
然而,监测设备和技术也并非万能的。
有时候,一些细微的变化可能会被忽略,或者设备会出现故障。
这就需要我们监测人员时刻保持警惕,不能有丝毫的麻痹大意。
同时,监测数据的分析和处理也需要专业的知识和丰富的经验。
我们要从海量的数据中找出有用的信息,判断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和危险程度。
这不仅是对技术的考验,更是对我们责任心的考验。
除了监测预警,宣传教育也是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很多时候,人们对地质灾害的认识不足,缺乏必要的防范意识和自救能力。
这就需要我们通过各种渠道,向公众普及地质灾害的知识,让大家了解地质灾害的危害和预防方法。
我们会组织宣传活动,发放宣传资料,举办讲座,甚至深入到学校和社区,向孩子们和居民们讲解地质灾害的相关知识。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有一次在一个偏远的山村,我们给村民们讲解如何识别滑坡的前兆和遇到滑坡时应该如何逃生。
开始的时候,村民们并不是很在意,觉得这种事情离他们很远。
地灾评估报告编写经验心得8篇
地灾评估报告编写经验心得8篇篇1自从事地灾评估报告编写工作以来,我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心得。
在此过程中,我深刻认识到地灾评估报告的重要性,它对于预防地质灾害、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以下是我对地灾评估报告编写经验的总结与心得。
一、前期调研与资料收集在开始编写地灾评估报告之前,深入进行前期调研和资料收集是至关重要的。
地质灾害涉及地质、环境、气象等多方面因素,需要对相关背景进行充分了解。
我通常会通过阅读文献、实地考察、与专家交流等方式,收集相关资料,确保报告的编写具有充分的数据支撑。
二、明确报告目的与结构在编写地灾评估报告时,明确报告的目的至关重要。
报告的目的不同,其结构和内容也会有所差异。
我会根据委托方的要求和评估对象的特点,确定报告的目的,进而构思报告的结构。
通常,地灾评估报告包括概述、地质背景、灾害类型、风险评估、防治措施等部分。
三、注重风险评估的严谨性在地灾评估报告中,风险评估是最核心的部分。
我会结合收集到的资料和数据,运用专业的知识和方法,对地质灾害的发生概率、规模、影响范围等进行评估。
评估过程中,我会注重数据的准确性和分析的严谨性,确保评估结果的可靠性。
四、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为了更好地说明问题,我会在报告中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
通过引用类似地区的地质灾害案例,可以更加直观地展示地质灾害的特点和规律,有助于报告的阅读和理解。
五、多次修改与完善地灾评估报告是一项严谨的工作,需要反复修改和完善。
在报告编写过程中,我会与团队成员多次讨论,对报告的内容和结构进行调整。
此外,我还会请教相关领域的专家,对报告进行审阅和修改,确保报告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六、注重报告的美观性和清晰性除了内容严谨之外,地灾评估报告的美观性和清晰性也十分重要。
我会注重报告的排版和格式,确保报告的视觉效果良好。
同时,我会使用简洁明了的语言描述问题,避免使用过于专业的术语,以便让非专业人士也能理解报告的内容。
七、总结与反思每完成一个地灾评估报告后,我都会进行总结和反思。
地质灾害心得
地质灾害心得地质灾害是指由于地壳运动或地质因素所引起的自然灾害。
在我国,地质灾害是一种常见而严重的灾害形式,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在我多年的工作和生活中,我经历了一系列的地质灾害,从中汲取了许多经验教训,形成了一些心得体会。
了解地质灾害的特点和形成原因十分重要。
地质灾害是由于地球的内部和外部力量作用于地壳上而引发的一系列灾害,包括地震、山体滑坡、泥石流等。
了解地质灾害的特点和形成原因,有助于我们提前预防和应对灾害的发生。
例如,在选择住房和工作地点时,要避开地震多发区和山体滑坡易发区,减少灾害的风险。
加强科学监测和预警是防范地质灾害的重要手段。
地质灾害的发生往往具有一定的规律性,通过科学的监测和预警系统,可以及时掌握地质灾害的动态,提前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例如,在地震预警方面,我国已经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地震监测和预警系统,能够在地震发生前几秒钟到几十秒钟就提前预警,为人们避险争取宝贵的时间。
加强宣传教育和灾害知识普及是预防地质灾害的重要途径。
地质灾害的防范工作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而提高公众的灾害防范意识和自救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政府和媒体可以通过各种宣传途径,向公众普及地质灾害的知识和防范技巧,提高公众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此外,学校和社区也可以组织各种形式的培训和演练活动,提升民众应对地质灾害的能力。
加强地质环境的调查和评估是有效防范地质灾害的重要手段。
地质灾害的发生往往与地质环境的变化密切相关,因此,了解地质环境的情况,掌握地质灾害的潜在风险,是预防和减轻地质灾害的关键。
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加大对地质环境的调查和评估力度,及时发布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报告,为防范地质灾害提供科学依据。
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是提高地质灾害防范能力的重要途径。
地质灾害的发生机理和规律非常复杂,需要依靠科学研究和技术手段来深入研究和解决。
政府和科研机构应加大对地质灾害研究的投入,鼓励科研人员进行创新性的研究工作,提出有效的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和技术手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价》心得班级:姓名:学号:2016年12月28日经过近一个学期的学习,我对地质灾害调查初步的认识与了解,掌握了关于地质灾害调查中的基本知识,老师在课堂上已经向我们介绍了很多有关地质灾害的知识,但这些知识是平面的、抽象的我们还需要理论结合实践,亲自去观察这些现象,更好点的认识地质灾害现象,加深对其了解通过实践,知识才变得具体了.我觉得,在这学期我们所学的课程中,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价这门课程应该是最接近实际的,地质灾害就在在我们周围发生,我们总在电视上看见有滑坡、坍塌、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发生,只要我们能认真观察,把我们所看到的与书上的联系起来,我们总会有一些发现的,这也会让我们有一种成就感,一种收获感,一种满足感!这学期的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价课程我感觉收获还是挺大的。
至少让我知道了什么是地质灾害,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价的主要类型,灾害评价等。
了解到滑坡、坍塌、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地质灾害的概念和分类,中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价概论,地质灾害应急调查,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县(市)地质灾害排查,单灾种地质灾害评价,县(市)地质灾害易发性分区评价,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等。
总之,学了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价这门课程,我还是有很大的收获的!地质灾害是调查的基本要求是地质灾害调查应在充分收集、利用已有资料的基础上进行。
收集资料内容包括与地质灾害形成条件相关的气象水文、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区域构造、第四纪地质、水文地质条件、生态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社会经济发展计划等。
地质灾害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不稳定斜坡、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
根据工作区实际情况,可以增加其它种类的地质灾害调查内容。
地质灾害调查应充分发动群众,采取有关部门和群众报险与专业人员调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对于前人文献已有记载的以及当地群众和有关部门报告的地质灾害点,必须逐一进行现场调查;对于主要的居民点,无论有无地质灾害分布,都必须进行现场调查;对于据地质条件判断可能遭受地质灾害威胁的一般居民点,也必须进行现场调查。
地质灾害调查必须做到“一点一卡”。
按照卡片要求的内容逐一填写,对地质灾害的主要要素的描述不得遗漏。
地质灾害调查必须按照统一的格式要求建立相应的信息系统。
列入年度计划的县(市),承担调查任务的单位须编制调查设计书。
经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后开展调查工作。
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成果资料(含文字报告、图件、附件、附表和有关原始资料等)均以纸介质和电子文档(光、磁盘)两种形式汇交。
所汇交的资料均应严格按照有关规定、标准复制。
光(磁)盘数据资料,必须与纸介质成果资料内容一致。
每个县(市)地质灾害调查工作应在一年内完成。
一、调查要点1、不稳定斜坡调查要点调查的内容包括:构成斜坡的地层岩性、风化程度、厚度、软弱夹层岩性及产状;断裂、节理、裂隙发育特征及产状;风化残坡积层岩性、厚度;山坡坡型、坡度、坡向和坡高;岩土体中结构面与斜坡坡向的组合关系。
不稳定斜坡与建筑物的平面关系(如:房屋与高陡边坡的距离)。
调查斜坡周围,特别是斜坡上部暴雨、地表水渗入或地下水对斜坡稳定的影响、人为工程活动对斜坡的破坏情况等。
对可能构成崩塌、滑坡的结构面的边界条件、坡体异常情况等进行调查分析,以此判断斜坡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及可能的影响范围。
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应视为该斜坡具备失稳条件:(1)各种类型的危岩体;(2)斜坡岩体中有倾向坡外、倾角小于坡角的结构面存在;(3)斜坡被两组或两组以上结构面切割,形成不稳定棱体,其底棱线倾向坡外,且倾角小于斜坡坡角;(4)斜坡后缘已产生拉裂缝;(5)顺坡走向卸荷裂隙发育的高陡斜坡或凹腔深度大于裂隙带;(6)岸边裂隙发育、表层岩体已发生蠕动或变形的斜坡;(7)坡足或坡基存在缓倾的软弱层;(8)位于库岸或河岸水位变动带,渠道沿线或地下水溢出带附近,工程建成后可能经常处于浸湿状态的软质岩石或第四系沉积物组成的斜坡;(9)其它根据地貌、地质特征分析或用图解法初步判定为可能失稳的斜坡。
斜坡稳定性调查表(附表1)中有关栏目填写要求如表1:表1 《斜坡稳定性调查表》填写说明(1)调查的范围应包括滑坡区及其邻近稳定地段,一般包括滑坡后壁外一定距离(滑坡滑动会影响和危害的区域),滑坡体两侧自然沟谷和滑坡舌前缘一定距离或江、河、湖水边;(2)注意查明滑坡的发生与地层结构、岩性、断裂构造(岩体滑坡尤为重要)、地貌及其演变、水文地质条件、地震和人为活动因素的关系,找出引起滑坡或滑坡复活的主导因素;(3)调查滑坡体上各种裂缝的分布特征,发生的先后顺序、切割和组合关系,分清裂缝的力学属性,如拉张、剪切、鼓胀裂缝等,藉以作为滑坡体平面上分块、分条和纵剖面分段的依据,分析滑坡的形成机制;(4)通过裂缝的调查,藉以分析判断滑动面的深度和倾角大小。
滑坡体上裂缝纵横,往往是滑动面埋藏不深的反映;裂缝单一或仅见边界裂缝,则滑动面埋深可能较大;如果基础埋深不大的挡土墙开裂,则滑动面往往不会很深;如果斜坡已有明显位移,而挡土墙等依然完好,则滑动面埋深较深;滑坡壁上的平缓擦痕的倾角,与该处滑动面倾角接近一致;滑坡体的差速裂缝两壁也会出现缓倾角擦痕,同样是下部滑动面倾角的反映;(5)对岩体滑坡应注意调查缓倾角的层理面、层间错动面、不整合面、假整合面、断层面、节理面和片理面等,若这些结构面的倾向与坡向一致,且其倾角小于斜坡前缘临空面倾角,则很可能发展成为滑动面。
对土体滑坡,则首先应注意土层与岩层的接触面构成的滑带形态特征及控制因素,其次应注意土体内部岩性差异界面;(6)调查滑动体上或其邻近的建、构筑物(包括支挡和排水构筑物)的裂缝,但应注意区分滑坡引起的裂缝与施工裂缝、填方基础不均匀沉降裂缝、自重与非自重黄土湿陷裂缝、膨胀土裂缝、温度裂缝和冻胀裂缝的差异,避免误判;(7)调查滑带水和地下水情况,泉水出露地点及流量,地表水自然排泄沟渠的分布和断面,湿地的分布和变迁情况等;(8)围绕判断是首次滑动的新生滑坡还是再次滑动的古(老)滑坡进行调查。
古(老)滑坡的识别标志见表2。
表2 古(老)滑坡的识别标志级标志可判别为古、老滑坡。
迹象愈多,则判别的可靠性愈高。
(9)当地整治滑坡的经验和教训。
(10) 调查滑坡已经造成的损失,滑坡进一步发展的影响范围及潜在损失。
填表见附表2。
3、崩塌调查要点崩塌调查包括危岩体调查和已有崩塌堆积体调查。
危岩体调查应包括下列内容:(1)危岩体位置、形态、分布高程、规模。
(2)危岩体及周边的地质构造、地层岩性、地形地貌、岩(土)体结构类型、斜坡组构类型。
岩土体结构应初步查明软弱(夹)层、断层、褶曲、裂隙、裂缝、临空面、侧边界、底界(崩滑带)以及它们对危岩体的控制和影响。
(3)危岩体及周边的水文地质条件和地下水赋存特征。
(4)危岩体周边及底界以下地质体的工程地质特征。
(5)危岩体变形发育史。
历史上危岩体形成的时间,危岩体发生崩塌的次数、发生时间,崩塌前兆特征、崩塌方向、崩塌运动距离、堆积场所、崩塌规模、引发因素,变形发育史、崩塌发育史、灾情等。
(6)危岩体成因的动力因素。
包括降雨、河流冲刷、地面及地下开挖、采掘等因素的强度、周期以及它们对危岩体变形破坏的作用和影响。
在高陡临空地形条件下,由崖下硐掘型采矿引起山体开裂形成的危岩体,应详细调查采空区的面积、采高、分布范围、顶底板岩性结构,开采时间、开采工艺、矿柱和保留条带的分布,地压现象(底鼓、冒顶、片帮、鼓帮、开裂、压碎、支架位移破坏等)、地压显示与变形时间,地压监测数据和地压控制与管理办法,研究采矿对危岩体形成与发展的作用和影响。
(7)分析危岩体崩塌的可能性,初步划定危岩体崩塌可能造成的灾害范围。
(8)危岩体崩塌后可能的运移斜坡,在不同崩塌体积条件下崩塌运动的最大距离。
在峡谷区,要重视气垫浮托效应和折射回弹效应的可能性及由此造成的特殊运动特征与危害。
(9)危岩体崩塌可能到达并堆积的场地的形态、坡度、分布、高程、地层岩性与产状及该场地的最大堆积容量。
在不同体积条件下,崩塌块石越过该堆积场地向下运移的可能性,最终堆积场地。
(10)调查崩塌已经造成的损失,崩塌进一步发展的影响范围及潜在损失。
已有崩塌堆积体调查应包括下列内容:(1)崩塌源的位置、高程、规模、地层岩性、岩(土)体工程地质特征及崩塌产生的时间。
(2)崩塌体运移斜坡的形态、地形坡度、粗糙度、岩性、起伏差,崩塌方式、崩塌块体的运动路线和运动距离。
(3)崩塌堆积体的分布范围、高程、形态、规模、物质组成、分选情况、植被生长情况、块度、结构、架空情况和密实度。
(4)崩塌堆积床形态、坡度、岩性和物质组成、地层产状。
(5)崩塌堆积体内地下水的分布和运移条件。
(6)评价崩塌堆积体自身的稳定性和在上方崩塌体冲击荷载作用下的稳定性,分析在暴雨等条件下向泥石流、崩塌转化的条件和可能性。
4、泥石流调查要点泥石流沟谷在地形地貌和流域形态上往往有其特殊反映,典型的泥石流沟谷,形成区多为高山环抱的山间盆地。
流通区多为峡谷,沟谷两侧山坡陡峻,沟床顺直,纵坡梯度大。
堆积区则多呈扇形或锥形分布,沟道摆动频繁,大小石块混杂堆积,垄岗起伏不平。
对于典型的泥石流沟谷,这些区段均能明显划分,但对不典型的泥石流沟谷,则无明显的形成区、流通区与堆积区。
研究泥石流沟谷的地形地貌特征,可从宏观上判定沟口是否属泥石流沟谷,并进一步划分其区段。
调查范围应包括沟谷至分水岭的全部地段和可能受泥石流影响的地段,主要包括泥石流的形成区、流通区、堆积区。
应调查下列内容:(1)冰雪融化和暴雨强度、前期降雨量、一次最大降雨量,一般及最大流量,地下水活动情况;(2)地层岩性、地质构造、不良地质现象、松散堆积物的物质组成、分布和储量;(3)沟谷的地形地貌特征,包括沟谷的发育程度、切割情况、坡度、弯曲、粗糙程度。
划分泥石流的形成区、流通区和堆积区,圈绘整个沟谷的汇水面积;(4)形成区的水源类型、水量、汇水条件、山坡坡度、岩层性质及风化程度,断裂、滑坡、崩塌、岩堆等不良地质现象的发育情况及可能形成泥石流固体物质的分布范围、储量;(5)流通区的沟床纵横坡度、跌水、急湾等特征,沟床两侧山坡坡度、稳定程度,沟床的冲淤变化和泥石流的痕迹;(6)堆积区的堆积扇分布范围、表面形态、纵坡,植被,沟道变迁和冲淤情况;堆积物的性质、层次、厚度、一般和最大粒径及分布规律。
判定堆积区的形成历史、划分古泥石流扇和新泥石流扇,新泥石流扇的堆积速度,估算一次最大堆积量;(7)泥石流沟谷的历史。
历次泥石流的发生时间、频数、规模、形成过程、爆发前的降水情况和爆发后产生的灾害情况。
区分正常沟谷还是低频率泥石流沟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