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明膜蛋白流动性的经典实验

合集下载

细胞生物学练习题

细胞生物学练习题

细胞生物学练习题一、单选题(共100题,每题1分,共100分)1.以下哪种情况属于微变态再生A、水螅的再生B、人肝脏的再生C、上皮细胞的脱落置换D、血细胞的更新E、蝾螈肢体的再生正确答案:E2.通过选择法或克隆形式从原代培养物或细胞系中筛选到具有相同性质或特征的细胞群体是A、细胞株B、细胞克隆C、细胞群D、杂交细胞E、细胞系正确答案:A3.患者,女,16岁,以“发作性抽搐4年,再发10天”入院。

入院查体:记忆力、计算力和理解力均差,双眼外展、内聚受限,四肢肌张力稍高。

肌电图提示广泛肌原性损害。

MRI示两侧齿状核、豆状核和尾状核钙化。

肌肉活检见典型破碎红纤维,脑组织活检见神经元成慢性变性改变。

临床及病理诊断为线粒体脑肌病,治疗过程选用辅酶Q,其依据是A、辅酶Q可以促进细胞对缺陷线粒体的排斥B、辅酶Q可以抑制突触神经递质的释放C、辅酶Q是呼吸链的辅酶,可以维持线粒体功能D、辅酶Q是一种钠通道阻滞剂E、辅酶Q可以抑制患者神经元的异常放电正确答案:C4.细胞培养基中添加血清的作用不包括A、具有一定的缓冲酸碱度作用B、富含细胞因子C、促进生长D、提供碳源E、促进贴壁细胞黏附正确答案:D5.关于微管的超微结构,不正确的叙述是A、呈中空的圆筒状结构B、微管蛋白α和β的氨基酸组成和排列不相同C、外径24nm,内径15nmD、原纤维由微管蛋白α、β异二聚体连接而成E、管壁由13条直径为5nm的原纤维组成正确答案:E6.制作透射电子显微镜样品有着复杂的流程。

一般情况下,下列哪一步为不必要程序A、切片B、固定C、染色D、包埋E、胰酶消化正确答案:E7.下列哪项不属于细胞凋亡的形态特征A、细胞连接减少B、细胞膜破裂C、细胞质浓缩、细胞器改变D、凋亡小体形成E、细胞核染色质裂解正确答案:B8.含NLS亲核蛋白形成转运复合物进入核后,后续过程的顺序应该是① Ran-GTP水解形成Ran-GDP②核输入受体与结合的Ran-GTP通过NPC中央通道返回胞质③亲核蛋白从转运复合物中释放④与核输入受体β解离⑤核质内的Ran-GTP与转运复合物结合⑥Ran-GDP返回核内再转换成Ran-GTP状态A、③⑤①②④⑥B、④⑤③②①⑥C、⑤③②①④⑥D、③⑤②①⑥④E、④③⑤②⑥①正确答案:C9.关于凝胶电泳中示踪染料的移动速度说法不正确的是A、二甲苯青和溴酚蓝是琼脂糖核酸凝胶电泳常用示踪染料B、示踪染料有助于识别出样品被电泳而迁移到的前沿位置C、示踪染料会和待分离样品螯合D、一般会快速移动在电泳前沿位置E、示踪染料的分子量一般很小,理论上要比样品中的最小分量还要小正确答案:C10.模拟体内的条件使细胞在体外生存、生长相繁殖的过程称为A、细胞培养B、传代培养C、细胞融合D、原代培养E、细胞克隆正确答案:A11.在哺乳动物的核基因中,有三个终止密码,但终止密码UGA在线粒体的mRNA中,却是A、精氨酸(Arginine)的密码子B、亮氨酸(Leucine)的密码子C、色氨酸(Tryptophan)的密码子D、丝氨酸(Serine)的密码子E、起始密码的密码子正确答案:C12.巢蛋白主要分布于A、神经干细胞B、各种类型细胞C、上皮细胞D、成纤维细胞E、肌细胞正确答案:A13.不同种类的中间纤维蛋白,其共同的结构A、N端氨基酸序列B、头部区与尾部区C、杆状区D、尾部区E、头部区正确答案:C14.下列结构中不是由微丝及其相关蛋白构成的是A、肌细胞中的细肌丝B、应力纤维C、片状伪足D、核纤层E、细胞皮层正确答案:D15.下列哪项生命活动不是在细胞核中进行的A、DNA复制B、RNA转录C、hnRNA加工修饰D、核糖体小亚基组装E、核糖体大小亚基组装成功能性核糖体正确答案:E16.能够精确分拣细胞的技术是A、倒置相差显微镜B、共焦激光扫描显微镜C、流式细胞仪D、扫描电镜技术E、离心技术正确答案:C17.下列不属于氧化磷酸化的特征的是A、磷酸直接从底物转移到ADP上B、跨线粒体内膜形成电化学梯度C、ATP合酶与膜结合D、可以形成质子移动力E、ATP合酶复合体催化ATP的合成正确答案:A18.下列哪种细胞器不是膜相结构A、核糖体B、溶酶体C、高尔基体D、内质网E、线粒体正确答案:A19.在有被小泡的形成过程中,位于有被小泡的颈部,形成环状结构,能水解GTP,将囊泡口收缩,使囊泡与细胞膜脱离的是A、网格蛋白B、纤维素C、动力素D、接合素E、缢缩环正确答案:C20.在非细胞原始生命演化为细胞生物的转变中,首先出现的是A、细胞核B、细胞膜C、核仁D、细胞器E、内质网正确答案:B21.下列与光学显微镜的分辨率无关的是A、物镜的放大倍数B、光波波长C、物镜镜口张角角度大小D、标本和透镜之间的物质的折射率E、透镜的数值孔径正确答案:A22.细胞凋亡发生的基本生化改变的主要原因是A、外源性核酸外切酶的活化B、内源性核酸外切酶的活化C、外源性核酸内切酶的活化D、磷酸化酶活化E、内源性核酸内切酶的活化正确答案:E23.真核细胞核仁中,与蛋白质装配成核糖体小亚基的rRNA的沉降系数为A、16SB、28SC、5SD、5.8SE、18S正确答案:E24.下列关于个体衰老与细胞衰老关系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衰老的个体体内细胞都衰老B、个体的衰老与细胞衰老毫无关系C、正在衰老的个体,体内没有新生的细胞D、处于青春期的年轻人,体内没有衰老的细胞E、总体上看,衰老的个体内,衰老细胞的比例高正确答案:E25.研究细胞超微结构的主要技术是A、电泳技术B、层析技术C、电镜技术D、光学显微镜E、离心技术正确答案:C26.在低温环境下进行细胞培养,在实验组培养液中加入一种能使脂肪酸链中的饱和键变成不饱和键的酶,对照组不加,比较两组细胞,最有可能出现下列哪种情况A、对照组细胞对氨基酸的转运速度更快B、对照组细胞产生更多的内吞小泡C、实验组细胞的死亡率更高D、实验组细胞的繁殖时间更短E、实验组的细胞移动速度与对照组一致正确答案:D27.中间纤维组装的动态调节主要的进行方式是A、解聚B、磷酸化C、聚合D、糖基化E、甲基化正确答案:B28.下列有关核纤层蛋白的描述,不正确的选项是A、哺乳动物的核纤层蛋白均有较好的亲膜性B、核纤层蛋白C、核纤层蛋白通过磷酸化使核膜得以重建D、核纤层蛋白以二聚体形式存在E、核纤层蛋白具中间纤维蛋白的结构特征正确答案:C29.病毒的遗传信息贮存于A、DNA或RNA中B、DNA中C、RNA中D、染色体中E、蛋白质中正确答案:A30.下列能够进行自我装配的细胞结构是A、胰岛素B、染色体C、线粒体D、脂质双层E、糖蛋白正确答案:D31.构成纤毛的微管的排列格式是A、9×0B、9+2C、9+3D、9+0E、9×2正确答案:B32.线粒体的半自主性主要表现在A、自身含有遗传物质,mtDNA可以自我复制B、线粒体可以通过细胞分裂进行增殖C、生物发生上不受核基因的控制D、mtDNA的复制和转录不需要核基因编码的蛋白质参加E、mtDNA和真核细胞DNA相似正确答案:A33.胃蛋白酶的基因在转录和翻译后的分泌途径是A、后途经B、结构性途径C、调节性途径D、前途径E、随机性途径正确答案:C34.关于组蛋白的错误叙述是A、是真核细胞特有的结构B、富含带负电荷的氨基酸C、不同种属的组蛋白具有极大的相似性D、在细胞周期的S期合成E、在细胞周期的S期与DNA组装成核小体正确答案:B35.“细胞融合免疫荧光法”作为一项研究细胞膜生物学特性的经典实验,可以证明A、脂类在膜层中的旋转运动B、脂类在膜层中的侧向移动C、脂类在膜层中的翻转运动D、蛋白质在膜层中的侧向移动E、蛋白质在膜层中的旋转运动正确答案:D36.在蛋白质的合成过程中所消耗的能量是从哪里获得的A、ATPB、GTPC、CTPD、UTPE、AMP正确答案:A37.下列哪项不属于细胞骨架的一种A、中间纤维B、微丝C、微管D、纤连蛋白E、肌动蛋白丝正确答案:D38.为染色质提供结构支架并能维持细胞核形态的结构是A、外核膜B、高尔基复合体C、内质网D、核纤层E、内核膜正确答案:D39.以微粒体作为模型,可以研究细胞的哪种生物学过程A、DNA复制B、RNA加工C、分泌蛋白质的合成D、核糖体组装E、分泌蛋白质的分类输出正确答案:C40.脂肪酸的主要功能是A、组成核糖体B、组成细胞膜C、合成脂蛋白D、提供能量E、作为有机溶剂正确答案:B41.模拟体内环境条件使细胞在体外实现生存和增殖的过程常被称为A、细胞克隆B、器官培养C、细胞培养D、细胞分离E、细胞融合正确答案:C42.关于过氧化物酶体呼吸链正确的描述是A、与线粒体电子传递链相同B、为加单氧酶系C、催化底物氧化或羟化D、可逆接受和释放质子和电子E、氧化酶与过氧化氢酶偶联正确答案:E43.真核细胞起源的关键是A、细胞核的形成B、染色体的形成C、有丝分裂器的形成D、细胞膜的形成E、蛋白质的出现正确答案:A44.下列哪种蛋白仅用改变pH值的方法就能从细胞膜上分离出来A、整联蛋白B、带3蛋白C、腺苷酸环化酶D、血影蛋白E、乙酰胆碱受体正确答案:D45.以下不属于组成性异染色质特点的选项是A、高度重复的DNA序列B、早聚缩晚复制C、具有遗传惰性,不编码蛋白质D、位于染色体的着丝粒区域中E、位于间期核的核仁中正确答案:E46.真核细胞核内DNA复制时所不需要的酶是A、解螺旋酶B、DNA聚合酶C、拓扑异构酶D、DNA连接酶E、限制性内切酶正确答案:E47.荧光漂白恢复技术可以证明膜的流动性,下列属于该技术正确操作的是A、用激光束淬灭质膜上一部分膜受体的荧光素B、用紫外光淬灭膜蛋白和膜脂的荧光素C、用激光照射细胞的整个表面,使荧光淬灭D、用紫外光淬灭膜蛋白或膜脂的荧光素E、用激光束激活质膜上一部分膜受体的荧光素正确答案:A48.直接参与细胞分化过程中基因选择性表达调控的细胞结构是A、中间纤维B、核基质C、中心粒D、端粒E、微管正确答案:B49.哪些是在细胞分化后出现的特异蛋白A、核糖体蛋白B、胰岛素C、微管蛋白D、组蛋白E、线粒体蛋白正确答案:B50.与核基因组比较,人类mtDNA的特点不包括A、无内含子B、不与组蛋白结合C、母系遗传D、父系遗传E、不具有DNA损伤的修复系统正确答案:D51.有丝分裂过程中,纺锤丝在染色体上的着力位点在A、着丝粒B、动粒C、端粒D、着丝点E、DN正确答案:B52.细胞核的功能不包括A、遗传物质的储存B、DNA转录C、遗传信息复制D、细胞生命活动控制中心E、组装各种细胞器正确答案:E53.与微丝末端有较高亲和力的是A、ATP-actinB、ADP-actinC、GTP-tubulinD、GDP-tubulinE、GTP-actin正确答案:A54.构成微管二联管的原纤维数目是A、13+13B、13+12C、13+10D、13+9E、13+11正确答案:C55.与粗面内质网蛋白质糖基化过程无关的是A、糖基(寡糖)转移酶B、葡萄糖-6-磷酸酶C、多萜醇D、内质网腔面E、天冬酰胺正确答案:B56.在细胞间期为染色质提供锚定位点的结构是A、外核膜B、核纤层C、内核膜D、核仁E、核孔复合体正确答案:B57.下列各种膜中,蛋白/脂类比值最高的膜是A、线粒体外膜B、内质网膜C、高尔基体膜D、线粒体内膜E、质膜正确答案:D58.以下哪种生物体细胞细胞核没有通过细胞核移植产生完整成体的可能性A、小鼠肝细胞B、蛙肠道上皮细胞C、马蛔虫体细胞D、鱼皮肤细胞E、绵羊乳腺上皮细胞正确答案:C59.关于化学渗透假说的错误叙述是A、电子传递中的自由能差造成B、+穿膜传递C、内膜上的ATP合酶可催化ADP磷酸化合成ATPD、电子传递链同时起E、+泵的作用F、NADH提供电子,经电子传递链,最后为OG、质子顺梯度回流需消耗1分子的ATP正确答案:E60.由两层单位膜围成的细胞器是A、溶酶体B、内质网C、线粒体D、过氧化物酶体E、高尔基复合体正确答案:C61.关于微管组织中心的错误叙述是A、与正在延长的微管正端结合B、参与微管装配中核心的形成C、由中心粒和周围无定型旁物质组成D、位于间期核附近E、组织形成分裂期纺锤体两极正确答案:A62.关于溶酶体的发生,正确的叙述是A、溶酶体的膜脂来自质膜B、溶酶体是异质性细胞器C、溶酶体蛋白的分选标志是葡萄糖-6-磷酸D、溶酶体蛋自在胞质溶胶中合成E、溶酶体蛋白经跨膜转运直接进入溶酶体正确答案:B63.下列描述,哪项不符合核膜的结构特点A、内、外核膜与粗面内质网相延续B、外核膜外表面附有核糖体C、核周间隙是胞质、核质进行物质交流的重要通道和缓冲区D、核孔附着于内外核膜融合处E、内核膜面核质面附着核纤层正确答案:A64.完成细胞膜特定功能的主要成分是A、膜磷脂B、膜蛋白C、胆固醇D、细胞皮质E、糖脂正确答案:B65.细胞内衰老死亡的细胞器被膜包裹形成的结构是A、自噬体B、液泡C、吞饮体D、吞噬体E、异噬体正确答案:A66.机体发生的过程主要是以A、细胞的增殖为基础B、细胞的分化为基础C、细胞的生长为基础D、细胞的发育为基础E、细胞增殖和细胞分化为基础正确答案:E67.核纤层不具有的功能是A、为染色质提供核周锚定部位B、与核膜的消失与重建有关C、稳定核的外形D、对进入核内的大分子进行识别E、为核被膜提供一个支架正确答案:D68.细菌胞质中独立于基因组DNA,能复制的环状结构称为A、基粒B、质粒C、基质颗粒D、中间体E、拟核正确答案:B69.下列细胞中,通常具有较高核质比的是A、成熟肝细胞B、毛囊细胞C、表皮细胞D、神经细胞E、肿瘤细胞正确答案:E70.关于Caspase家族编码产物的作用,以下正确的是A、生长因子B、生长因子受体C、具有蛋白酪氨酸激酶活性D、促进细胞凋亡E、诱发衰老正确答案:D71.在细胞核膜的外膜的外表面常附着有A、溶酶体B、线粒体C、核糖体D、高尔基体E、粗面内质网正确答案:C72.内质网内新合成的肽链往往需要其他蛋白分子的帮助折叠、转运,这类分子被称为A、网格蛋白B、葡萄糖-6-磷酸酶C、分子伴侣D、组蛋白E、信号肽正确答案:C73.下列哪种技术可用于细胞超微结构的研究A、电泳技术B、光学显微镜技术C、X射线衍射技术D、电子显微镜技术E、离心技术正确答案:D74.间质细胞中,中间纤维的成分属于A、结蛋白B、波形纤维蛋白C、胶质纤维酸性蛋白D、神经纤维蛋白E、角质纤维蛋白正确答案:B75.与受体介导的内吞过程无关的是A、衔接蛋白B、网格蛋白C、吞噬D、有被小泡E、发动蛋白正确答案:C76.关于透射电镜切片不正确的说法是A、电镜所使用切片常被封装于载玻片上用于观察B、用于切片的样本必须经严格脱水和用单体树脂包埋C、电镜所使用切片的厚度范围在50~100nm之间D、电镜所使用切片必须置于高真空状态才可以观察E、电镜所使用切片厚度比普通光镜薄正确答案:A77.中间纤维蛋白的磷酸化最可能导致A、纺锤体消失B、纺锤体形成C、核膜消失D、核膜重现E、胞质分裂正确答案:C78.以下描述不属于细胞基本特征的是A、细胞具有细胞膜和核糖体B、细胞能够自行增殖C、细胞拥有一套遗传机制及应用规则D、细胞具有细胞核和线粒体E、细胞能对刺激产生反应正确答案:D79.内质网是由波特(Porter)等人1945年在电镜下观察下列哪种细胞时发现的A、胰腺细胞B、成纤维细胞C、肝细胞D、神经细胞E、淋巴细胞正确答案:B80.下列与内质网蛋白质合成无关的是A、SNAREsB、分子伴侣C、SRPD、核糖体E、信号肽正确答案:A81.线粒体内膜的标志酶是A、细胞色素C氧化酶B、苹果脱氢酶C、腺苷酸激酶D、单胺氧化酶E、琥珀酸脱氢酶正确答案:A82.接受信号才分泌的外吐方式是A、易化扩散B、固有分泌C、单纯扩散D、囊泡转运E、受调分泌正确答案:E83.高尔基复合体的主要生物学功能是A、脂类合成B、参与细胞解毒过程C、参与细胞氧化过程D、对蛋白质的加工和转运E、蛋白质合成正确答案:D84.中间纤维参与的细胞活动是A、染色单体分离B、胞质分裂C、核分裂D、肌肉收缩E、纺锤体形成正确答案:C85.分离细胞内不同细胞器的主要技术是A、电泳技术B、电镜技术C、光学显微镜D、离心技术E、层析技术正确答案:D86.目前被广泛接受的生物膜分子结构模型是A、晶格镶嵌模型B、单位膜模型C、板块模型D、夹层结构模型E、液态镶嵌模型正确答案:E87.细胞外的液态大分子吞入细胞形成的结构是A、小囊泡B、液泡C、吞噬体D、吞饮体E、多囊体正确答案:D88.组成核小体DNA的碱基对的数目约是A、146个B、53个C、200个D、346个E、253个正确答案:A89.关于电子显微镜的错误叙述是A、分为透射式和扫描式两大类B、被观察的样品需制备成超薄切片C、利用电子束作照明源D、在荧光屏上成像E、实际分辨率可达0.002nm正确答案:E90.关于高尔基复合体的结构和功能说法错误的是A、除了与分泌颗粒形成有关外,还与细胞内膜流变化有关B、大囊泡由扁平囊末端出芽形成,内含不同电子密度物质C、由一层单位膜构成的膜相结构D、小囊泡分布于成熟面E、由扁平囊和大囊泡、小囊泡构成正确答案:D91.透射电镜生物标本制备中常用的固定剂是A、四氧化锇和乙醇B、戊二醛和四氧化锇C、甲醇和冰醋酸D、戊二醛和乙醇E、戊二醛和乙酸正确答案:B92.从分级分离得到的,具有生物功能的细胞抽提物称A、细胞团B、细胞系C、传代培养D、非细胞体系E、原代培养正确答案:D93.自由基可以使质膜上的( )氧化A、不饱和脂肪酸B、饱和脂肪酸C、葡萄糖D、胆固醇E、水正确答案:A94.细胞内所合成蛋白质因为具有不同的信号序列而被运输到不同的细胞器。

证明膜蛋白流动性的经典实验

证明膜蛋白流动性的经典实验

证明膜蛋白流‎动性的经典实‎验免疫荧光技术‎(Immuno‎fluore‎scence‎ techni‎que )又称荧光抗体‎技术。

它是在免疫学‎、生物化学和显‎微镜技术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项技术。

荧光是指一个‎分子或原子吸‎收了给予的能‎量后,即刻引起发光‎;停止能量供给‎,发光亦瞬即停‎止。

荧光素是一种‎可吸收激发光‎的光便能产生‎荧光,并能作为染料‎使用的有机化‎合物,亦称荧光色素‎。

发生原理---基态 激发态产生特点:激发---即刻产生停止激发---瞬间消失种类---光致荧光,化学荧光,X线荧光,阴极射线荧光‎该技术的主要‎优缺点主要优点:特异性强、敏感性高、速度快。

主要缺点:非特异性染色‎问题尚未完全‎解决,结果判定的客‎观性不足,技术程序也还‎比较复杂免疫荧光技术‎- 基本原理免疫学的基本反应是‎抗原-抗体反应。

由于抗原抗体反应‎具有高度的特‎异性,所以当抗原抗‎体发生反应时‎,只要知道其中‎的一个因素,就可以查出另‎一个因素。

免疫荧光技术‎就是将不影响‎抗原抗体活性‎的荧光色素标‎记在抗体(或抗原)上,与其相应的抗‎原(或抗体)结合后,在荧光显微镜下呈现一种特‎异性荧光反应‎。

直接法将标记的特异‎性荧光抗体,直接加在抗原‎标本上,经一定的温度‎和时间的染色‎,用水洗去未参‎加反应的多余‎荧光抗体,室温下干燥后‎封片、镜检。

间接法如检查未知抗‎原,先用已知未标‎记的特异抗体‎(第一抗体)与抗原标本进‎行反应,用水洗去未反‎应的抗体,再用标记的抗‎抗体(第二抗体)与抗原标本反‎应,使之形成抗原‎—抗体—抗体复合物,再用水洗去未‎反应的标记抗‎体,干燥、封片后镜检。

如果检查未知‎抗体,则表明抗原标‎本是已知的,待检血清为第‎一抗体,其它步骤的抗‎原检查相同。

标记的抗抗体‎是抗球蛋白抗体‎,同于血清球蛋‎白有种的特异‎性,如免疫抗鸡血‎清球蛋白只对‎鸡的球蛋白发‎生反应,因此,制备标记抗体‎适用于鸡任何‎抗原的诊断。

细胞膜流动性的荧光检测方法

细胞膜流动性的荧光检测方法

产品号 BB-4104 BB-4105 BB-4106 BB-4107 BB-4108 BB-4112 BB-4123 BB-4137 BB-4132


-3-
咨询邮箱:bestbio@
电话:021-33921235
本产品仅供科学研究使用!请勿用于临床、诊断、食品、化妆品检测等用途!
1、 染色工作液的配制: 用稀释液稀释 TMA-DPH 探针 1000 倍-10000 倍,配制成 TMA-DPH 染色工作液。 【注】:推荐该探针加载浓度在 1000-5000 倍稀释,具体的使用浓度需根据实验要求进行 优化。使用前做预实验在推荐浓度范围内测试选定最佳浓度。
2、 用染色工作液重悬细胞,在 37℃孵育 15-30 分钟。 3、 用 pH7.4 HBSS 或 20mM HEPES 或 PBS 洗涤细胞 1 次。用 pH7.4 HBSS 或 20mM HEPES
传统的 DPH 探针可以进入细胞内,贝博试剂盒膜示踪荧光探针 TMA-DPH 不能进入细 胞内,因此 TMA-DPH 探针较 DPH 探针能更准确的反应膜脂流动性,本探针的最大激发波 长为 355nm,最大发射波长为 430nm。
试剂盒以外自备试剂和仪器 ● Hanks balanced salt solution(HBSS)或HEPES或PBS ● 移液器及吸头 ● 荧光分光光度计加偏振装置
生物膜适宜的流动性是体现生物膜正常功能的必要条件,在一定范围内,膜流动性增加, 有利于膜中酶分子的扩散和旋转运动,使酶活性增加。一些载体蛋白分子的运动性也取决于 膜中脂类分子的流动性。研究发现肿瘤对化疗药物产生的耐药性主要与细胞膜 P 糖蛋白过 度表达谷胱甘肽及其相关酶系活性改变有关,也有许多研究表明耐药细胞膜流动性较亲代敏

2020版新课程同步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第一册:第1节 第2课时 细胞膜的结构

2020版新课程同步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第一册:第1节   第2课时 细胞膜的结构

细胞膜的结构特点 (1)镶嵌性:膜的基本结构是由磷脂双分子层及镶嵌在其 上的蛋白质构成的。 (2)不对称性:膜两侧的分子性质和结构不相同,如糖蛋 白只分布在细胞膜外侧。
(3)结构特点——流动性:组成细胞膜的各种成分都是运 动的,而不单纯是磷脂双分子层是运动的。
[在应用中悟]
[典例 3] 如图是细胞膜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①~③表
[答案] A
[典例 4] 能体现细胞膜具有流动性的实例是 ( )
①高尔基体膜形成的小泡与细胞膜融合 ②吞噬细胞吞
噬病菌 ③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 K+ ④核糖体上合成的
蛋白质进入细胞核 ⑤变形虫伸出伪足运动
A.①②③
B.①②⑤
C.②③④
D.①④⑤
[解析] 膜的融合就是细胞膜流动性最好的体现,如高尔 基体膜形成的小泡与细胞膜融合;胞吞也是膜的融合;变形 虫伸出伪足运动说明细胞膜是动态的。而小肠绒毛上皮细胞 对 K+的吸收是小分子物质进入细胞的实例,与膜融合无关, 蛋白质进入细胞核经过的是核孔,没有穿膜,不能体现膜的 流动性。
示构成细胞膜的物质,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②与③是静止不动的 B.③构成细胞膜的基本支架 C.①位于细胞膜的外] ②是蛋白质分子,大多数是可以运动的,③是磷 脂双分子层,是可以运动的,A 错误;磷脂双分子层构成了 细胞膜的基本支架,B 正确;①是糖蛋白,位于细胞膜的外 表面,与细胞识别有关,C、D 正确。
(2)[_②__] 蛋白质 是生物膜功能的行使者,有的_镶__在磷脂 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 嵌入 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 贯___穿_于整个磷脂双分子层。大多数蛋白质分子是可以运动的。
(3)在细胞膜的外表,有一层由细胞膜上的[②__] 蛋白质 与 [_③__]_糖__类__结合形成的 糖蛋白 ,这些糖类分子叫作糖被。糖 被与 细胞识别 、细胞间的 信息交流 有密切联系。另外,细 胞膜表面还有[_③__]_糖__类__和脂质分子结合成的 糖脂 。

证明膜蛋白流动性的经典实验

证明膜蛋白流动性的经典实验

证明膜蛋白流动性的经典实验免疫荧光技术(Immunofluorescence technique )又称荧光抗体技术。

它是在免疫学、生物化学和显微镜技术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项技术。

荧光是指一个分子或原子吸收了给予的能量后,即刻引起发光;停止能量供给,发光亦瞬即停止。

荧光素是一种可吸收激发光的光便能产生荧光,并能作为染料使用的有机化合物,亦称荧光色素。

发生原理---基态激发态产生特点:激发---即刻产生停止激发---瞬间消失种类---光致荧光,化学荧光,X线荧光,阴极射线荧光该技术的主要优缺点主要优点:特异性强、敏感性高、速度快。

主要缺点:非特异性染色问题尚未完全解决,结果判定的客观性不足,技术程序也还比较复杂免疫荧光技术- 基本原理免疫学的基本反应是抗原-抗体反应。

由于抗原抗体反应具有高度的特异性,所以当抗原抗体发生反应时,只要知道其中的一个因素,就可以查出另一个因素。

免疫荧光技术就是将不影响抗原抗体活性的荧光色素标记在抗体(或抗原)上,与其相应的抗原(或抗体)结合后,在荧光显微镜下呈现一种特异性荧光反应。

直接法将标记的特异性荧光抗体,直接加在抗原标本上,经一定的温度和时间的染色,用水洗去未参加反应的多余荧光抗体,室温下干燥后封片、镜检。

间接法如检查未知抗原,先用已知未标记的特异抗体(第一抗体)与抗原标本进行反应,用水洗去未反应的抗体,再用标记的抗抗体(第二抗体)与抗原标本反应,使之形成抗原—抗体—抗体复合物,再用水洗去未反应的标记抗体,干燥、封片后镜检。

如果检查未知抗体,则表明抗原标本是已知的,待检血清为第一抗体,其它步骤的抗原检查相同。

标记的抗抗体是抗球蛋白抗体,同于血清球蛋白有种的特异性,如免疫抗鸡血清球蛋白只对鸡的球蛋白发生反应,因此,制备标记抗体适用于鸡任何抗原的诊断。

技术分类1 荧光抗体技术(荧光显微镜技术)抗原抗体反应后,利用荧光显微镜判定结果的检测方法。

2 免疫荧光测定技术抗原抗体反应后,利用特殊仪器测定荧光强度而推算被测物浓度的检测方法荧光物质1、荧光色素:许多物质都可产生荧光现象,但并非都可用作荧光色素。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一等奖教案教学设计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一等奖教案教学设计

第二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一、教材分析“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隶属人教版《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四章第二节。

本节主要介绍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侧重科学史教育,通过对经典实验和逻辑分析的再现,让学生在认识生物膜结构的同时,学习科学家的思维方法,体会科学态度和精神,理解技术与科学的联系。

二、学情分析1.学生学习了细胞的基本结构,了解了细胞的功能,为本节知识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2.高中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但对科学探索的过程与方法及结论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

三、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简述生物膜的结构能力目标通过分析科学家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尝试依据实验或资料、进行分析和推理,进而提出假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中,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和实验技术的进步所起的作用四、教学重点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五、教学难点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六、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观察实验现象或资料——提出假设——实验验证”的教学模式,“层层剥去笋衣”,最后引出流动镶嵌模型。

通过建模和实验探究,体现学生的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

七、教学过程整体设计300年前,罗伯特。

胡克用自制的显微镜第一次观察到了细胞,但在此后的几百年间,人们却从未看到过细胞膜。

细胞膜是怎样走进科学家视线,引起科学家注意的呢?我们首先看一个动画。

演示课件:如果把城墙比作细胞膜,这个动画可表示为细胞膜的什么特点?(生: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为什么细胞膜等生物膜具有选择透过性呢?而当年科学家也正是怀着这样的疑问,开始探索生物膜。

如果你是科学家,你会首先分析什么,以了解生物膜的选择透过性呢?(生:细胞膜的结构)这是根据功能与结构的关系,那么今天就让我们随着时光穿梭机回到100多年前,开始这场生物膜结构的探索之旅吧。

板书:第二节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一、生物膜成分的探索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生物学家首先是从生物膜成分的探索开始的,先看实验 演示课件:欧文顿实验问题一:同学们看到什么实验现象?你能否对此实验现象作出合理解释呢? 板书:1、生物膜由脂质构成问题二:对细胞膜的认识,是通过对现象的推理分析还是通过对膜成分的提取与分离? 问题三:为什么一开始不对生物膜直接进行提取、分离和鉴定呢?(依赖于技术,因此我们看到,人类要想认识一个真实的生物世界,还依赖于技术,但更依赖于人们有一颗孜孜不倦,不断探索的心。

某大学生物工程学院《细胞生物学》考试试卷(161)

某大学生物工程学院《细胞生物学》考试试卷(161)

某大学生物工程学院《细胞生物学》课程试卷(含答案)__________学年第___学期考试类型:(闭卷)考试考试时间:90 分钟年级专业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1、判断题(45分,每题5分)1. Na+K+泵只存在真核生物的细胞质膜而不存在于囊泡膜。

()答案:错误解析:只存在动物的细胞质膜,而不存在于其他生物膜。

2. 在生物膜中,每个类脂分子都带有一条糖链,而且都分布在非胞质面。

()答案:错误解析:在生物膜中,并非每个类脂分子都带有一条糖链。

3. 从细胞生物学的角度看,肿瘤发生的原因是细胞分裂过快。

()答案:错误解析:是分裂失控,即细胞周期失去控制。

4. 顺式作用因子在基因表达中起正控制作用。

()答案:错误解析:起开关的作用,到底是正控制还是负控制则是由与之作用的蛋白质决定。

5. 细胞对大分子物质的运输中,胞饮作用形成的内吞泡需要微丝的参与,而吞噬作用形成的内吞泡需要网格蛋白的参与。

()答案:错误解析:细胞对大分子物质的运输中,胞饮泡的形成需要网格蛋白的参与,而吞噬形成的内吞泡需要微丝及其结合蛋白的参与。

6. 细胞凋亡与细胞坏死一般都不会引起细胞的炎症反应。

()答案:错误解析:细胞凋亡与坏死不同,凋亡过程中内含物不泄出,通常不引起细胞炎症反应。

7. 胞内受体一般处于受抑制状态,细胞内信号的作用是解除抑制。

()答案:正确解析:细胞内受体是指位于胞质溶胶、核基质中的受体。

细胞内受体主要是同脂溶性的小信号分子相作用,具有同源性。

胞内受体一般处于受抑制状态,细胞内信号的作用是解除抑制。

8. 呼吸链酶系和氧化磷酸化作用定位于线粒体基质中。

()答案:错误解析:细胞呼吸的场所是在线粒体基质中,但是氧化磷酸化是在线粒体的基粒上进行的。

9. 抑癌基因突变能转变成癌基因从而致癌。

()答案:错误解析:抑癌基因发生突变后会失去抑癌功能。

2、名词解释(50分,每题5分)1. unit membrane model单位膜模型答案:unit membrane model单位膜模型是J.D.Robertson于1959年提出的质膜结构模型。

红细胞膜流动性测定方法

红细胞膜流动性测定方法

悬浮后,红细胞膜蛋白定量,用考马斯亮蓝法三、材料、试剂与器具(一)试剂1、染色液:取考马斯亮蓝G-250(红褐色) 100mg溶于50ml 95%乙醇中,加100ml 85%磷酸,加水稀释至1升。

该染色液可保存数月,若不加水可长期保存,用前稀释。

2、标准蛋白溶液:0.5mg/ml牛血清白蛋白。

3、未知浓度的蛋白质溶液用酪蛋白配制,浓度控制在10—30mg/ml(二)器具1、试管及试管架2、移液管(1ml,5ml)3、可见光分光光度计四、操作步骤(一)标准曲线的制作1、取7支试管,按下表加入试剂2、将试管摇匀,放置20分钟。

3、用分光光度计比色测定吸光值A595nm。

4、以A595nm为纵坐标,标准蛋白色质浓度为横坐标,绘制标准曲线。

(二)样品的测定1、取一支试管,加入未知浓度的蛋白质溶液0.2ml,蒸馏水0.8ml考马斯亮蓝试剂5ml.2、将试管摇匀,放置20分钟。

3、比色测定吸光值A595nm,对照标准曲线求得蛋白质的浓度。

调整蛋白浓度为200~800ug/ml荧光偏振法DPH溶液:将0.464mgDPH溶于1ml四氢呋喃中配制储备液,浓度为2×10^-3mol/l,剧烈振摇3~5min,f放在棕色瓶中,避光保存于-20℃冰箱。

临用前从冰箱取出,在室温下融化,每次试验前再用PBS(0.01mmol/l,ph=7.4))稀释成2×10^-6mol/l的工作液。

稀释时必须猛烈摇晃2~3min,红细胞膜的荧光标记:将洗净的红细胞与2×10^-6mol/lDPH在25℃条件下温育30分钟。

加入肝素抗凝的新鲜血液3000r/min离心5min,加PBS缓冲液,洗涤三次,去除上清在红细胞沉淀中加入8ml的10mmol/l ph=7.4的 HCL溶液,同时加入适量的蛋白酶抑制剂对甲苯磺酰氟,4℃溶血过夜,使红细胞膜破膜,使红细胞溶液以1200r/min,4℃离心30min,弃上清液,10mmol/l PH=7.4Tris-HCL溶液同样转数离心洗涤三次,辞去白色沉淀物,最后1:1悬浮在等体积的ph=7.4的PBS溶液中。

细胞练习题及答案

细胞练习题及答案

细胞练习题及答案蛋白质的核定位信号富含碱性氨基酸。

2。

具有亮氨酸拉链模式的Jun和Fos蛋白以二聚体或四聚体的形式结合DNA3。

端粒酶使用端粒DNA作为模板来复制更多的端粒重复单元,以确保染色体末端的稳定性4.核成纤维蛋白B受体(1amln B受体,LBR)是核膜上的独特蛋白之一。

5.现在认为gp210主要用于将核孔复合体锚定到孔膜6上。

核糖核酸聚合酶ⅰ转录的核糖核酸分子与细胞质中的核糖体蛋白结合形成RNP粒子,核糖核酸的运输需要能量7。

核内有丝分裂是指在细胞核中多次复制DNA而不进行细胞分裂,导致子代染色体平行排列,以及体细胞中同源染色体配对,它们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大的多线染色体。

8。

先前的研究表明组蛋白去乙酰化伴随着染色质转录的抑制。

与活性X染色体相比,雌性哺乳动物的失活X染色体和组蛋白没有乙酰化修饰。

9。

gp210是一种结构性跨膜蛋白,位于核膜的孔膜区,具有介导核孔复合体和核膜之间的连接并将核孔复合体锚定在“孔膜区”的功能从而为核孔复合体组装提供起点10。

p62是核膜上的一种功能性核孔复合蛋白。

它在脊椎动物中有两个功能域。

其c端区域可能直接参与核孔复合体功能活动中的核质量交换11。

第一个确认的NLS病毒是猴肾病毒(SV40)的T抗原,由7个氨基酸残基组成12。

常染色质在间期细胞核中具有低程度的折叠和压缩,并且处于伸展状态(典型的堆积速率是750倍)。

它包含单序列DNA和中等重复序列DNA(如组蛋白基因和tRNA基因)13.异染色质可能是关闭基因活动的一种方式14.t带是C带的反向带,表示染色体的末端区域15。

染色质间的平衡由顺式作用元件维持,如基因座控制区(LCR)和绝缘体3.填空1。

粒子通常附着在核外核膜的表面,并与之相通2。

核孔复合物是一种特殊的跨膜转运蛋白复合物。

核孔复合体在通过核孔复合体的主动运输中具有严格的选择性3。

是蛋白质本身具有的特定氨基酸序列,位于细胞核中。

4。

鱼阱模型的中心栓塞是颗粒状或棒状的,这被认为在核过程中起作用。

初中生物会考著名人物大全

初中生物会考著名人物大全

初中生物会考著名人物大全美国科学家1、威尔逊:细胞生物学家。

他说:“每一个生物科学问题的答案都必须在细胞中寻找。

”2、文特尔:分子生物学家。

他领导的塞莱拉公司成功进行了人类基因组的测定,并正在进行“组装细胞”的实验研究。

3、桑格:1972年他与尼克森根据免疫荧光技术、冰冻蚀刻技术的研究结果,在“单位膜”模型的基础上提出“流动镶嵌模型”。

强调膜的流动性和膜蛋白分布的不对称性。

4、尼克森:主要成果同上5、阿格雷:细胞生物学家,他成功地将构成水通道的蛋白质分离出来,证实了细胞膜中存在特殊的输送水分子的通道的推测。

6、麦金农:细胞生物学家。

1998年,他测出了钾离子通过的立体结构。

7、萨姆纳:化学家,1926年,他从刀豆种子中提取到脲酶的结晶,并用多种方法证明脲酶是蛋白质。

8、切赫:生物化学家,1982年,他最先证明RNA分子能催化化学反应。

9、奥特曼:生物化学家,他发现了原生生物Tetrahymena的tRNA 的成熟是自我催化,从而首次提出了RNA可独立具有催化性的论断。

因为这一发现他与切赫共同获得1989年诺贝尔化学奖。

10、恩格尔曼:植物学家,1880年,他通过实验证明光合作用放氧部位是叶绿体,并发现光合作用主要是利用红光和蓝紫光。

11、鲁宾:生物化学家。

1939年,他和卡门利用同位素标记法研究光合作用,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来自水。

1940年,他和卡门发现了碳的长寿命同位素14C。

12、卡门:主要成就同上。

13、卡尔文:生物化学家,植物生理学家。

他及其合作者开始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研究光合作用,最终探明了CO2中的碳在光合作用中转化成有机物的碳的途径,这一途径称为卡尔文循环。

14、斯图尔德:植物生理学家。

1958年,他用胡萝卜根体细胞培养再生植株成功,为组织培养技术奠定了重要基础。

15、萨顿:细胞学说,提出了遗传因子(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学说。

16、摩尔根:遗传学家,胚胎学家。

他用果蝇做了大量实验,发现了基因的连锁互换定律,人们称之为遗传学的第三定律。

鉴定膜蛋白的实验方法及步骤

鉴定膜蛋白的实验方法及步骤

鉴定膜蛋白的实验方法及步骤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膜蛋白是位于生物膜上的一种蛋白质,它在细胞内外沟通信息,调节物质的运输和细胞的形态结构等功能。

鉴定膜蛋白的方法和步骤对于研究细胞生物学和生物化学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介绍一种常用的鉴定膜蛋白的实验方法及步骤。

实验方法:1. 细胞培养和膜蛋白提取:需要将感兴趣的细胞株培养至对数生长期,然后采用适当的方法将细胞破碎并获得含有膜蛋白的细胞膜。

2. SDS-PAGE分析:将膜蛋白样品进行SDS-PAGE电泳,将蛋白分离出来。

3. 免疫印迹分析:将膜蛋白从SDS-PAGE凝胶上转移到聚丙烯酰胺膜上,然后用特异性的抗体探测膜蛋白。

4. Western blot分析:用二抗结合辅助探测靶蛋白。

5. 膜蛋白鉴定:根据Western blot结果,确定膜蛋白的存在与否,并分析其表达水平。

实验步骤:1. 提取膜蛋白:将细胞经过适当处理(如超声波破碎、离心等)后,得到含有膜蛋白的细胞膜,采用适当的方法(如亚硝酸铝沉淀法)沉淀膜蛋白。

2. 蛋白定量:用BCA或Bradford方法测定蛋白浓度。

3. SDS-PAGE电泳:将膜蛋白样品加入含有SDS的样品缓冲液中,加热变性,然后在聚丙烯酰胺凝胶上进行电泳。

4. Western blot:将凝胶电泳后的蛋白转移到PVDF或nitrocellulose膜上,用特异性抗体探测膜蛋白的存在。

5. 二抗结合:将与特异性抗体结合的二抗与酶标记共同作用于蛋白,然后用化学发光或显色底物观察膜蛋白。

通过上述实验方法及步骤,可以较为准确地鉴定膜蛋白的存在与表达水平,为深入研究膜蛋白的生物学功能和调控机制提供重要的实验数据。

希望以上内容对您有所帮助。

第二篇示例:膜蛋白是生物体中存在的一种具有重要功能的蛋白质,它主要存在于细胞膜中,起着传递信号、运输物质等重要作用。

鉴定膜蛋白的实验方法和步骤对于研究膜蛋白的功能和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介绍一种常用的鉴定膜蛋白的实验方法及步骤。

翟中和第四版细胞生物学1~9章习题及答案.

翟中和第四版细胞生物学1~9章习题及答案.

翟中和第四版《细胞生物学》习题集及答案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细胞生物学:是研究和揭示细胞基本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它从显微、亚显微与分子水平上研究细胞结构与功能、细胞增殖、分化、代谢、运动、衰老、死亡,以及细胞信号传导,细胞基因表达与调控,细胞起源与进化等重大生命过程。

二、填空题1、细胞分裂有直接分裂、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三种类型。

2、细胞学说、能量转化与守恒和达尔文进化论并列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

3、细胞学说、进化论和遗传学为现代生物学的三大基石。

4、细胞生物学是从细胞的显微、亚显微和分子三个水平,对细胞的各种生命活动展开研究的科学。

5、第一次观察到活细胞有机体的人是荷兰学者列文虎克。

三、问答题:1、当前细胞生物学研究中的3大基本问题是什么?答:①基因组是如何在时间与空间上有序表达的?②基因表达产物是如何逐级组装成能行使生命活动的基本结构体系及各种细胞器的?这种自组装过程的调控程序与调控机制是什么?③基因及其表达的产物,特别是各种信号分子与活性因子是如何调节诸如细胞的增殖、分化、衰老与凋亡等细胞最重要的生命活动过程?2、细胞生物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有哪些?答:①生物膜与细胞器②细胞信号转导③细胞骨架体系④细胞核、染色体及基因表达⑤细胞增殖及其调控⑥细胞分化及干细胞生物学⑦细胞死亡⑧细胞衰老⑨细胞工程⑩细胞的起源与进化3、细胞学说的基本内容是什么?答:①细胞是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

②每个细胞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有所助益。

③新的细胞可以通过已存在的细胞繁殖产生。

第二章细胞的统一性与多样性一、名词解释1、细胞: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2、病毒(virus):非细胞形态生命体,最小、最简单的有机体,必须在活细胞体内复制繁殖,彻底寄生性。

3、原核细胞:没有核膜包裹的和结构的细胞,细菌是原核细胞的代表。

4、质粒:细菌的核外DNA。

2019-2020年人教版生物必修1练习:第4章 第2节 课时作业含答案

2019-2020年人教版生物必修1练习:第4章 第2节 课时作业含答案

第四章第2节一、选择题1.将两种海绵动物的细胞分散成单个,再进行混合培养,发现只有同种的细胞才能结合。

与这种现象密切相关的细胞膜成分是( C )A.蛋白质B.磷脂分子C.糖蛋白D.糖脂[解析] 将两种细胞融合时发现只有同种的细胞才能结合,说明细胞之间能够识别其他细胞是同种还是异种细胞,而与细胞之间的识别有关的物质是细胞膜表面的糖蛋白。

2.下列关于细胞膜结构的流动镶嵌模型的论点中,论述错误的是( C )A.磷脂排列成双分子层B.蛋白质分子覆盖或镶嵌在磷脂双分子层中C.膜物质是固定不动的D.膜物质的运动使其具有流动性[解析] 在细胞膜结构的流动镶嵌模型的论点中,磷脂排列成双分子层,蛋白质分子覆盖或镶嵌在磷脂双分子层中,构成生物膜的磷脂和蛋白质的运动使其具有流动性。

3.异体器官移植手术往往很难成功,最大的障碍就是异体细胞间的排斥,这主要是由于细胞膜具有识别作用,这种生理功能的结构基础是( B )A.细胞膜由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构成B.细胞膜的外表面有糖蛋白C.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D.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解析] 细胞识别与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密切相关。

4.人体白细胞能进行变形运动,穿出毛细血管壁,吞噬侵入人体的病菌,这个过程的完成依靠细胞膜的( C )A.选择透过性B.保护作用C.流动性D.扩散[解析] 变形运动是由结构特性决定的,结构特性主要指流动性。

5.将一个细胞中的磷脂成分全部提取出来,并将其在空气—水界面上铺成单分子层,结果测得单分子层的表面积相当于原来细胞膜表面积的两倍。

用下列细胞作实验材料,与此结果最相符的是( D )A.人的肝细胞B.蛙的红细胞C.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D.大肠杆菌细胞[解析] 大肠杆菌细胞中只有细胞膜,没有其他膜结构,磷脂在细胞膜中呈双层排列,因此形成单层膜时表面积相当于原来细胞膜表面积的两倍。

而人的肝细胞、蛙的红细胞、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除细胞膜外还有核膜、各种细胞器膜。

6.如图为细胞中某一结构的局部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A.①、②均为脂质,可以用苏丹Ⅲ染液染色观察B.由①组成的膜称为单位膜,细胞膜由两层单位膜组成C.②是脂溶性的,分布在脂双层内部,其元素组成为 C、H、OD.①中的两层结构完全相同,②使该结构具有一定的流动性[解析] ①表示磷脂双分子层,②表示胆固醇,磷脂和胆固醇均为脂质,但苏丹III 染液只能鉴定脂肪,A项错误;由①(磷脂双分子层)组成的膜称为单位膜,细胞膜由一层单位膜组成,B项错误;②所示的胆固醇是脂溶性的,其元素组成为C、H、O,分布在脂双层内部,C项正确;①中的两层结构完全相同,①②都能运动,使该结构具有一定的流动性,D项错误。

证明细胞膜有流动性的实例

证明细胞膜有流动性的实例
证明细胞膜有流动性的实例人体中吞噬细胞吞噬细菌细胞吸入液体胞饮与分泌蛋白的分泌红细胞通过毛细血管时发生变形精卵结合时细胞的融合精子细胞生成精子的过程人鼠细胞杂交试验质壁分离与复原草履虫捕食时食物泡的形成变形虫捕食时伪足的形成
证明细胞膜有流动性的实例
{
人体中吞噬细胞吞噬细菌
细胞吸入液体(胞饮)与分泌蛋白的分泌
红细胞通过毛细血管时发生变形
{
精卵结合时细胞的融合
精子细胞生成精子的过程
人-鼠细胞杂交试验质壁源自离与复原{草履虫捕食时食物泡的形成
变形虫捕食时伪足的形成

最经典总结-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

最经典总结-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

考点一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5年6考)I考点自主航理I 二杳基国本提精华1.细胞膜的制备⑴原理:细胞吸水涨破离口获得细胞膜。

(2)材料:人或其他哺乳动物的成熟红细胞。

(3)选材原因:①无细胞核和众多细胞器,易制得纯净的细胞膜。

②无细胞壁,细胞易吸水涨破。

2.细胞膜的成分匕幺、[磷脂(主要)(1)细胞膜《脂质(约50%)[胆固醇(动物细胞膜具有)化学组成I蛋白质(约40%):与细胞膜功能密切相关糖类(2%〜10%)(2)细胞膜成分的实验鉴定3.细胞膜的三大功能⑴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保障细胞内部环境的相对稳定。

(2)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3)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4.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连线)⑤人一就和剧杂交实验■“ 1972年不断观察及实验〉 软据•分析5 .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1)结构模型(2)结构特点 ①特点: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②原因:组成膜的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大都是可以运动的。

■助学巧记巧记细胞膜“一、二、三”6.植物细胞壁⑴成分:主要是纤维素和果胶;酶解法除植物细胞壁所用酶为纤维素酶和果胶 酶;与其形成有关的细胞器为高尔基体和线粒体。

⑵功能:支持和保护。

动物细胞在清水中可吸水涨破,但植物细胞不会,主要 是细胞壁的作用。

0热图解读 1.观察下列图示,写出三个图的信息交流类型,请思考:I 将膜分阍提纯.并进行化学分析, X 2脂溶性物质更易通过细胞腺1膜是由脂殖卵或的b 膜的主要成分是脂质 和蛋白岚 个电镜卜穹II 晅膜呈济晰的暗一亮一喑三层结构④红细胞膜中啃炭铺成单分子层后是红轴咆表面机的2悟 。

细胞膜中的脂殖分广 排列为在续两层 d 生物膜是由俄白质一脂质 —蛋白府三层结构构成u 提出生物膜的流动镶战 便型「.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魔脂分外 糖脂加磷脂双分户层;H 擒脂分子前水 I >尾”相接,位于 曲』膜中央.构成 程的基本支架 糖蛋白〔区称糖俄):识别、保护.洞滑露户啦@于:承 担膜的主要功能漪初锹俄模用错构上具有「流动性J功能上Rir 选杼选风性”分隔细胞町外界环境 控制物质进出 迸行信息交流(2)精卵识别、激素调节,分别属于哪种方式?植物细胞间胞间连丝与上述哪类 方式吻合?提示 图1为通过分泌的化学物质(如激素)传递信息;图2通过细胞膜直接接触 (如精子和卵细胞)传递信息;图3通过细胞通道传递信息,如高等植物细胞的胞 间连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证明膜蛋白流动性的经典实验免疫荧光技术(Immunofluorescence technique )又称荧光抗体技术。

它是在免疫学、生物化学和显微镜技术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项技术。

荧光是指一个分子或原子吸收了给予的能量后,即刻引起发光;停止能量供给,发光亦瞬即停止。

荧光素是一种可吸收激发光的光便能产生荧光,并能作为染料使用的有机化合物,亦称荧光色素。

发生原理---基态激发态产生特点:激发---即刻产生停止激发---瞬间消失种类---光致荧光,化学荧光,X线荧光,阴极射线荧光该技术的主要优缺点主要优点:特异性强、敏感性高、速度快。

主要缺点:非特异性染色问题尚未完全解决,结果判定的客观性不足,技术程序也还比较复杂免疫荧光技术- 基本原理免疫学的基本反应是抗原-抗体反应。

由于抗原抗体反应具有高度的特异性,所以当抗原抗体发生反应时,只要知道其中的一个因素,就可以查出另一个因素。

免疫荧光技术就是将不影响抗原抗体活性的荧光色素标记在抗体(或抗原)上,与其相应的抗原(或抗体)结合后,在荧光显微镜下呈现一种特异性荧光反应。

直接法将标记的特异性荧光抗体,直接加在抗原标本上,经一定的温度和时间的染色,用水洗去未参加反应的多余荧光抗体,室温下干燥后封片、镜检。

间接法如检查未知抗原,先用已知未标记的特异抗体(第一抗体)与抗原标本进行反应,用水洗去未反应的抗体,再用标记的抗抗体(第二抗体)与抗原标本反应,使之形成抗原—抗体—抗体复合物,再用水洗去未反应的标记抗体,干燥、封片后镜检。

如果检查未知抗体,则表明抗原标本是已知的,待检血清为第一抗体,其它步骤的抗原检查相同。

标记的抗抗体是抗球蛋白抗体,同于血清球蛋白有种的特异性,如免疫抗鸡血清球蛋白只对鸡的球蛋白发生反应,因此,制备标记抗体适用于鸡任何抗原的诊断。

技术分类1 荧光抗体技术(荧光显微镜技术)抗原抗体反应后,利用荧光显微镜判定结果的检测方法。

2 免疫荧光测定技术抗原抗体反应后,利用特殊仪器测定荧光强度而推算被测物浓度的检测方法荧光物质1、荧光色素:许多物质都可产生荧光现象,但并非都可用作荧光色素。

只有那些能产生明显的荧光并能作为染料使用的有机化合物才能称为免疫荧光色素或荧光染料。

常用的荧光色素有:(1)异硫氰酸荧光素为黄色或橙黄色结晶粉末,易溶于水或酒精等溶剂。

分子量为389.4,最大吸收光波长为490--495nm,最大发射光波长520--530nm,呈现明亮的黄绿色荧光,有两种同分异结构,其中异构体Ⅰ型在效率、稳定性、与蛋白质结合能力等方面都更好,在冷暗干燥处可保存多年,是应用最广泛的荧光素。

其主要优点是:①人眼对黄绿色较为敏感,②通常切片标本中的绿色荧光少于红色。

(2)四乙基罗丹明(rhodamine,RIB200)为橘红色粉末,不溶于水,易溶于酒精和丙酮。

性质稳定,可长期保存。

结构式:最大吸收光波长为570nm,最大发射光波长为595~600nm,呈橘红色荧光。

(3)四甲基异硫氰酸罗丹明(tetramethylrhodamineisothiocyanate,TRITC)结构式:最大吸引光波长为550nm,最大发射光波长为620nm,呈橙红色荧光。

与FITC的翠绿色荧光对比鲜明,可配合用于双重标记或对比染色。

其异硫氰基可与蛋白质结合,但荧光效率较低。

2、其他荧光物质1)酶作用后产生荧光的物质某些化合物本身无荧光效应,一旦经酶作用便形成具有强荧光的物质。

例如4-甲基伞酮-β-D半乳糖苷受β-半乳糖苷酶的作用分解成4-甲基伞酮,后者可发出荧光,激发光波长为360nm,发射光波长为450nm。

其他如碱性酸酶的底物4-甲基伞酮磷酸盐和辣根过氧化物酶的底物对羟基苯乙酸等。

2)镧系螯合物某些3价稀土镧系元素如铕(Eu3 )、铽(Tb3 )、铈(Ce3 )等的螯合物经激发后也可发射特征性的荧光,其中以Eu3 应用最广。

Eu3 螯合物的激发光波长范围宽,发射光波长范围窄,荧光衰变时间长,最适合用于分辨荧光免疫测定。

免疫荧光技术的实验步骤1. 直接免疫荧光法测抗原(1)基本原理:将荧光素标记在相应的抗体上,直接与相应抗原反应。

其优点是方法简便、特异性高,非特异性荧光染色少。

缺点是敏感性偏低;而且每检查一种抗原就需要制备一种荧光抗体。

此法常用于细菌、病毒等微生物的快速检查和肾炎活检、皮肤活检的免疫病理检查。

(2)试剂与仪器:磷酸盐缓冲盐水(PBS):0.01mol/L,pH7.4、荧光标记的抗体溶液:以0.01mol/L,pH7.4的PBS进行稀释、缓冲甘油:分析纯无荧光的甘油9份+ pH9.2 0.2M 碳酸盐缓冲液1份配制、搪瓷桶三只(内有0.01mol/L,pH7.4的PBS 1500ml)、有盖搪瓷盒一只(内铺一层浸湿的纱布垫)、荧光显微镜、玻片架、滤纸、37℃温箱等。

(3)实验步骤①滴加0.01mol/L,pH7.4的PBS于待检标本片上,10min后弃去,使标本保持一定湿度。

②滴加适当稀释的荧光标记的抗体溶液,使其完全覆盖标本,置于有盖搪瓷盒内,保温一定时间(参考:30min)。

③取出玻片,置玻片架上,先用0.01mol/L,pH7.4的PBS冲洗后,再按顺序过0.01mol/L,pH7.4的PBS三缸浸泡,每缸3-5 min,不时振荡。

④取出玻片,用滤纸吸去多余水分,但不使标本干燥,加一滴缓冲甘油,以盖玻片覆盖。

⑤立即用荧光显微镜观察。

观察标本的特异性荧光强度,一般可用“+”表示:(-)无荧光;(±)极弱的可疑荧光;(+)荧光较弱,但清楚可见;(++)荧光明亮;(+++ --++++)荧光闪亮。

待检标本特异性荧光染色强度达“++”以上,而各种对照显示为(±)或(-),即可判定为阳性。

(4)注意事项:1对荧光标记的抗体的稀释,要保证抗体的蛋白有一定的浓度,一般稀释度不应超过1:20,抗体浓度过低,会导致产生的荧光过弱,影响结果的观察。

2染色的温度和时间需要根据各种不同的标本及抗原而变化,染色时间可以从10 min到数小时,一般30 min已足够。

染色温度多采用室温(25℃左右),高于37℃可加强染色效果,但对不耐热的抗原(如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可采用0-2℃的低温,延长染色时间。

低温染色过夜较37℃30 min效果好的多。

3为了保证荧光染色的正确性,首次试验时需设置下述对照,以排除某些非特异性荧光染色的干扰。

①标本自发荧光对照:标本加1-2滴0.01mol/L,pH7.4的PBS。

②特异性对照(抑制试验):标本加未标记的特异性抗体,再加荧光标记的特异性抗体。

③阳性对照:已知的阳性标本加荧光标记的特异性抗体。

如果标本自发荧光对照和特异性对照呈无荧光或弱荧光,阳性对照和待检标本呈强荧光,则为特异性阳性染色。

4一般标本在高压汞灯下照射超过3min,就有荧光减弱现象,经荧光染色的标本最好在当天观察,随着时间的延长,荧光强度会逐渐下降。

2.间接免疫荧光法测抗体(1)基本原理:染色程序分为两步,第一步,用未知未标记的抗体(待检标本)加到已知抗原标本上,在湿盒中37℃保温30min,使抗原抗体充分结合,然后洗涤,除去未结合的抗体。

第二步,加上荧光标记的抗球蛋白抗体或抗IgG、IgM抗体。

如果第一步发生了抗原抗体反应,标记的抗球蛋白抗体就会和已结合抗原的抗体进一步结合,从而可鉴定未知抗体。

(2)试剂与仪器:磷酸盐缓冲盐水(PBS):0.01mol/L,pH7.4、缓冲甘油:分析纯无荧光的甘油9份+ pH9.2 0.2M碳酸盐缓冲液1份配制。

荧光标记的抗人球蛋白抗体:以0.01mol/L,pH7.4的PBS进行稀释。

搪瓷桶三只(内有0.01mol/L,pH7.4的PBS 1500ml)有盖搪瓷盒一只(内铺一层浸湿的纱布垫)、荧光显微镜、玻片架、滤纸、37℃温箱等。

(3)实验步骤 11 滴加0.01mol/L,pH7.4的PBS于已知抗原标本片,10min后弃去,使标本片保持一定湿度。

2 滴加以0.01mol/L,pH7.4的PBS适当稀释的待检抗体标本,覆盖已知抗原标本片。

将玻片置于有盖搪瓷盒内,37℃保温30min。

3 取出玻片,置于玻片架上,先用0.01mol/L,pH7.4的PBS冲洗1-2次,然后按顺序过0.01mol/L,pH7.4的PBS三缸浸泡,每缸5min,不时振荡。

4 取出玻片,用滤纸吸去多余水分,但不使标本干燥,滴加一滴一定稀释度的荧光标记的抗人球蛋白抗体。

5 将玻片平放在有盖搪瓷盒内,37℃保温30min。

6 重复操作3。

7 取出玻片,用滤纸吸去多余水分,滴加一滴缓冲甘油,再覆以盖玻片。

8 荧光显微镜高倍视野下观察,结果判定同直接法。

(4)注意事项1. 荧光染色后一般在1h内完成观察,或于4℃保存4h,时间过长,会使荧光减弱2. 每次试验时,需设置以下三种对照:①阳性对照:阳性血清+荧光标记物②阴性对照:阴性血清+荧光标记物③荧光标记物对照:PBS+荧光标记物3. 已知抗原标本片需在操作的各个步骤中,始终保持湿润,避免干燥。

4. 所滴加的待检抗体标本或荧光标记物,应始终保持在已知抗原标本片上,避免因放置不平使液体流失,从而造成非特异性荧光染色。

淋巴细胞的成斑和成帽现象当荧光抗体标记时间继续延长,已均匀分布在细胞表面的标记荧光会重新排列,聚集在细胞表面的某些部位,即所谓成斑现象。

继而聚集在细胞的一端,即成帽现象。

淋巴细胞通过产生抗体对外源蛋白进行应答,抗体分子位于细胞质膜上。

蛋白质能够在不同的动物中诱导产生抗体,如果将小鼠的抗体注入兔子中,兔子将会产生抗小鼠抗体的抗体。

可以从兔子的血液中分离这种抗体,并将这种抗体共价连接到荧光染料上,就可以通过荧光显微镜进行观察。

当兔子的抗小鼠的抗体与小鼠的淋巴细胞混合时,带有标记的抗体就会同小鼠淋巴细胞质膜上的抗体结合,并分布在整个淋巴细胞的表面,但很快就会成块或成斑。

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抗体是多价的,每一个兔子的抗体能够同小鼠细胞质膜表面的多个抗体分子反应,也就是说小鼠的每一个膜抗体将同多个兔子的抗体反应。

这样, 在小鼠淋巴细胞的细胞质膜表面形成“兔抗小鼠抗体分子-小鼠膜结合抗体”的斑。

斑逐渐聚集扩大,当小鼠淋巴细胞质膜表面抗体全部同兔子的抗小鼠抗体结合后,将会在细胞表面的一侧形成“帽子”结构,最后通过内吞作用进入细胞。

很显然,如果小鼠细胞质膜中的抗体蛋白不能自由的进行侧向扩散的话,斑和帽都是不能形成的。

光脱色荧光恢复技术(fluorescence recovery after photobleaching FRAP) 这种方法不仅能够证明膜的流动性,同时也能测量膜蛋白扩散的速率。

这一技术是研究膜流动性的一种方法。

首先用荧光物质标记膜蛋白或膜脂, 然后用激光束照射细胞表面某一区域, 使被照射区域的荧光淬灭变暗形成一个漂白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