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中的爱情观

合集下载

唐代诗人的爱情观

唐代诗人的爱情观

唐代诗人的爱情观唐代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辉煌的时代,诗人们在这个时期创作了许多优美动人的诗歌作品。

其中,爱情题材是唐诗中常见的主题之一,描绘了诗人对爱情的多种看法和情感体验。

本文将从唐代诗人的角度来探索他们的爱情观。

一、恋情如梦幻唐代诗人中的许多作品都表达了对爱情的向往和对恋人的追忆。

他们将爱情形容为一场美丽的梦境,在诗中描绘了恋人间的甜蜜和情愫。

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写道:“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这些诗句给人以恣意挥洒的感觉,让人仿佛置身于诗人的梦境之中。

二、离别的痛苦在爱情观中,离别是一种不可避免的痛苦。

唐代诗人把离别描绘得淋漓尽致,让人感受到他们心灵的痛苦和对恋人的思念。

李商隐的《无题》中写道:“别后无凭谁是雁?萧萧暮雨愁煞人。

”这些凄美的诗句表达了诗人在离别时的痛苦和对恋人的眷恋之情。

三、婉约爱情唐代的诗人也有一些婉约的爱情观。

他们往往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含蓄的表达来表达对爱情的思考和体验。

柳永的《昼夜乐》中写道:“昼夜此情谁共论?仲宣思君无怨言。

”这些诗句反映了诗人内心深处对爱情的珍视和追求。

四、爱情的坚贞唐代的诗人也有一些关于坚贞爱情的作品。

他们表达了对爱情的忠诚和对恋人的承诺。

例如白居易的《长恨歌》中写道:“既能缠绵既能别,欲言又止欲泪先流。

”这些诗句表达了诗人对恋人的深情和对爱情的信仰。

五、爱情与社会唐代的诗人在创作中也经常将爱情与社会联系起来,探讨爱情在社会中的作用和影响。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写道:“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这些诗句表达了诗人对爱情的感叹和对社会风尚的思考。

总结:唐代诗人的爱情观表现出多样化和丰富性。

他们通过精美绝伦的诗句,描绘了爱情的美好与痛苦,以及爱情与社会的关联。

这些诗作不仅在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也为后人提供了对爱情的多重理解和思考。

唐代诗人的思想和情感体验流淌在他们的作品中,绵延至今,仍然令人产生共鸣。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爱情观与性别意识》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爱情观与性别意识》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爱情观与性别意识一、引言介绍中国古代文学对于爱情观和性别意识的重要性,总结认为中国古代文学是塑造和传递这些观念的重要媒介。

二、古代文学中的爱情观2.1 家庭与宗族的影响讨论家庭与宗族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对于个人爱情观的影响。

解释婚姻制度以及包办婚姻在这一过程中的角色。

2.2 忠诚与义务探讨忠诚与义务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对于爱情观的体现。

分析经典作品中男女主人公对于忠诚与义务之间的抉择。

2.3 安定与稳定阐述中国古代文学中强调安定与稳定的价值观,如何塑造了人们对于爱情关系的期待和认知。

三、性别意识在古代文学中的表达3.1 女性形象塑造详细分析古代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塑造方式,如红楼梦中的贾迎春、王熙凤等,探讨性别意识在这些形象中的体现。

3.2 男性形象塑造探究古代文学作品中男性形象的建构方式,如《西游记》中的唐僧、孙悟空等。

分析性别意识在这些形象中的呈现。

3.3 性别角色与社会期待说明中国古代社会对于男女角色的不同期望,解释这种观念是如何在文学作品中得以体现和传承的。

四、爱情观与性别意识对社会的影响4.1 家庭关系和婚姻制度演变分析中国古代文学所揭示出来的家庭关系和婚姻制度演变过程,以及爱情观和性别意识对这一过程产生的影响。

4.2 社会道德观念与规范阐述中国古代文学中反映出来的社会道德观念及规范,探究爱情观及性别意识对这些规范制定与维护所发挥的作用。

五、结论总结中国古代文学中爱情观与性别意识的重要性,指出其对中国文化和社会的影响,并强调其在当代社会中仍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列举使用到的参考书籍、论文等来源信息。

注意:以上内容仅是一个简单示例,具体的内容编写可以根据主题深度进行扩展和细化。

请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修改和完善。

唐宋诗词中的爱情观与婚姻观

唐宋诗词中的爱情观与婚姻观

唐宋诗词中的爱情观与婚姻观概述在中国文学史上,唐宋时期被誉为中国古代诗词的黄金时代。

这个时期产生了许多不朽的诗人和经典的作品,其中涉及了丰富多彩的爱情观与婚姻观。

本文将探讨唐宋诗词中关于爱情和婚姻的深刻见解以及相关作品。

爱情观1. 大胆真挚唐宋诗人对爱情抱有大胆而真挚的态度。

他们通过描绘恋人之间的深情厚意、甜蜜愉悦以及痴迷追求来表达自己内心世界中对爱情的热忱。

例子:李白《乘舟将欲行》:“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

忧愁不能寐,明朝又开眉。

”2. 追求自由浪漫在唐宋诗歌中,爱情常被与自然景色、季节变化等相结合,展现出一种自由浪漫的追求。

诗人们借助自然的力量和美景来表达内心对爱情的追逐和向往。

例子:杜牧《秋夕》:“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3. 忍辱负重唐宋诗中也有一些关于忍辱负重的爱情观。

诗人们通过描写妇女在困境中的坚强和忠诚来表达对婚姻的敬重与珍视。

例子:白居易《长恨歌》:“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

唯有梦中知是梦,应怜屐齿寄蕉心。

”婚姻观1. 维系家庭和谐在唐宋时期,家庭的地位被高度重视,婚姻被视为社会基石之一。

许多唐宋诗人通过描写夫妻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支持以及平衡关系来宣扬维系家庭和谐的重要性。

例子:李商隐《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随意调弄金针度,谁知琵琶是女儿。

”2. 妇女的地位唐宋时期,妇女地位相对提高,诗人们在他们的作品中常常赞扬妇女的美德、智慧和勤劳。

他们将妇女视为家庭的重要支柱,并尊重和敬爱她们。

例子: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黾勉千锤百炼心,实羡君家十五矮。

”3. 平等与尊重唐宋诗中还存在着对平等和尊重的婚姻观。

一些诗人通过描绘夫妻之间互相关心、平等友爱的关系来强调夫妻双方应该相互尊重和理解。

例子: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

”结论唐宋诗词中的爱情观与婚姻观丰富多样,展现了当时文人士大夫对爱情和婚姻的独特见解。

古典文学中的爱情观

古典文学中的爱情观

古典文学中的爱情观古典文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文学艺术的精品,更是中国人情感世界的一面明镜。

在古典文学中,爱情是一个常被探讨和展现的主题,塑造了许多经典形象和故事,反映着古代人们对爱情的理解和追求。

本文将就古典文学中的爱情观进行深入探讨,探寻其中的内涵和特点。

古典文学中的爱情,多以忠诚、执着、纯洁、牺牲为核心。

在传统文学作品中,爱情常被赋予高尚的品质,被视为情感的升华和人生的显赫。

例如《红楼梦》中的贾宝玉与林黛玉,他们之间的爱情被描绘得纯洁、执着,历经磨难却依然坚贞不渝。

《西游记》中的唐僧与白骨精,爱情被视为一种超越性别与肉体的纯粹感情,体现了“情比金坚,永不移转”的价值观。

除了忠诚执着外,古典文学中的爱情观也强调了婚姻的尊严和重要性。

在古代社会,婚姻是家族之间的联姻,在文学作品中往往被描绘得神圣庄严。

例如《儿女英雄传》中的岳飞与秦桧之女秦良玉,他们的爱情虽然经历坎坷,却最终坚守婚姻的誓言,尊重传统礼教。

这种爱情观念体现了古代人对家庭、社会纽带的珍视和尊重。

古典文学中的爱情观还强调了爱情与责任的关系。

在传统文学作品中,爱情往往伴随着责任和牺牲。

《红楼梦》中的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故事,尽管充满戏剧性和离奇,但最终体现出爱情应当承担的责任和牺牲。

在《红楼梦》的结局中,贾宝玉为了林黛玉的快乐和幸福,自愿剪去自己的肉抵她的毛发,表达了对爱情的深沉执着和牺牲。

总的来说,古典文学中的爱情观展现了一种高尚、纯洁、执着的爱情理念,强调了爱情与责任、忠诚、婚姻的关系。

这些传统爱情观念不仅影响着古代文学作品,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后世文学作品中的爱情表达。

古典文学中的爱情观,是中国文化传统中的一部分,对我们今天的社会生活和人际关系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愿我们能在当代社会中保持对传统爱情观的尊重与传承,让这种高尚的爱情理念继续发扬光大。

《诗经》中的爱情观与现代的异同

《诗经》中的爱情观与现代的异同

《诗经》中的爱情观与现代的异同《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记录了古代人民的生活、思想和情感。

其中,也不乏关于爱情的歌颂和揭示。

如今,随着时代的变迁,现代社会对爱情的理解和态度也不尽相同。

本文将对《诗经》中的爱情观与现代的异同进行探讨。

一、《诗经》中的爱情观《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有不少篇章涉及到爱情话题。

在古代社会,爱情被赋予了一种朴实纯粹的理解。

首先,在《诗经》中,爱情通常被表现为宛如清泉般的纯洁和深沉。

例如《墙有茨》中的“男兮女,颜如渥”,描述了男女之间深情的对视,给人一种纯洁而深沉的感觉。

而在现代社会中,爱情往往被商业化和物化,追求利益和外在条件的因素成为了一种考量。

其次,《诗经》中强调爱情的专一与坚贞。

在《蒹葭》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描述了诗人对心爱之人的思念和永远不变的爱情。

然而,在现代社会中,爱情的变数较多,个人追求自由和个性的尊重更加突出,爱情关系也更加灵活多变。

最后,《诗经》中对爱情的渴望和追求也是明显的。

在《桃夭》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描绘了爱情的美好和甜蜜。

这种对爱情的向往,表现了古代人们对幸福美满婚姻的追求。

而在现代社会中,爱情不再是生活的全部,个人追求独立和事业的成功成为更多人的目标。

二、现代的爱情观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对爱情的理解和态度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首先,现代社会更加注重个人的幸福感和情感需求。

婚姻的观念逐渐从社会义务转变为个人选择和自由。

儿女之间的婚姻不再受到家庭和父母的安排,而是更多依靠个人的感受和理性的选择。

其次,现代社会强调平等和尊重的原则。

男女之间的婚姻关系不再是一种等级关系,而是建立在平等和尊重基础之上的伴侣关系。

不论是财产、地位还是权力,都应该在婚姻中平等分配和互相尊重。

再次,现代社会对爱情有着更高的要求和期望。

不再满足于婚姻的存在,爱情也被赋予了更多的意义和期待。

人们追求的是一种全面的情感和心灵上的交流,而不仅仅是物质和性的满足。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爱情观念》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爱情观念》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爱情观念》1. 引言1.1 概述中国古代文学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而独特的爱情观念。

爱情在中国古代文学中被视为人生最高尚的情感追求之一,它不仅体现了人们对于情感表达和美好关系的向往,同时也反映了社会、婚姻以及性别等方面的价值观念。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爱情观念以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引言、古代文学中的爱情观念、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爱情描写、古代文学对现代爱情观念的影响和结论。

第二部分将重点介绍中国古代社会对于婚姻观念、社会地位与爱情、理性与感性之间辩证关系等方面的看法。

第三部分将选取《离骚》、李清照词作和《红楼梦》等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分析其中对于爱情描写的特点和意义。

第四部分将探讨这些古代文学作品对于现代爱情观念的影响,以及文学传承和创新的关系。

最后,在结论中将总结古代文学中的爱情观念特点,并展望和思考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影响和意义。

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爱情观念的深入研究,揭示古代中国人对于爱情的理解和追求;同时,也试图探讨这些古代文学作品对于现代社会爱情观念变迁所起到的作用和启示。

通过分析古代文学中关于婚姻、社会地位和理性与感性等方面的表达,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对于爱情观念所产生的影响,并为当今社会个体间的感情关系提供一定程度上的历史参考和借鉴。

2. 古代文学中的爱情观念2.1 婚姻观念在古代中国,婚姻被视为一种社会和家庭的重要联系。

传统的爱情观念强调以婚姻为基础的亲情和责任感。

因此,重要的考虑因素包括家族地位、经济条件以及相互尊重和理解。

婚姻通常是由长辈或仲介者安排的,而不是自由选择。

这意味着个人的感情并不那么重要,最终目标是保持家族间的联结和社会稳定。

在这种背景下,婚前约定和家庭利益比个人感受更为重要。

2.2 社会地位与爱情在古代中国社会中,社会地位对于爱情也起着决定性作用。

传统上,贵族阶层通常有更多自由度来追求真爱。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爱情观》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爱情观》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爱情观简介:中国古代文学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璀璨的一笔,其中融入了众多对爱情的描绘和思考。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爱情观,包括婚姻观念、恋爱模式、性别关系等方面。

1. 婚姻观念1.1. 婚姻的目的和意义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婚姻被认为是一种家族间亲缘关系的延续与补充。

传统上,婚姻有着强烈的家族色彩,并强调门当户对。

然而,在某些作品中也可以看到对于个体自由选择婚姻对象的描述。

1.2. 家族压力与个人权利尽管中国古代社会重视家族利益,但在一些作品中也反映出个人追求幸福与真爱的渴望。

这种冲突在一些经典作品如《红楼梦》中得到了淋漓尽致地展现。

2. 恋爱模式2.1. 包办婚姻与自由恋爱中国古代文学中描述了许多包办婚姻的情节,这些情节表明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和制约。

然而,也有一些作品描绘了自由恋爱的场景,体现了个体情感的追求。

2.2. 才子佳人的相遇中国古代文学中经常出现才子佳人的故事,男女主角以其才艺或美貌吸引对方,并最终配对成婚。

这些故事不仅展示了个体与个体之间深挚的感情,也反映了社会对于人才及美貌的追求。

3. 性别关系3.1. 权力与地位差异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男女之间存在权力和地位上的差异。

男性通常被赋予更高的社会地位和更大的权力,在爱情关系中起着主导作用。

然而,在一些作品中也有女性塑造成坚强独立、勇往直前的形象。

3.2. 妇道与宠爱女性在中国古代婚姻中往往处于被动地位,在家庭生活中注重妇道、贞节等观念。

然而,也有一些作品中展现了女性的勇敢和智慧,并倡导对女性的宠爱。

4. 爱情的价值与境界4.1. 真爱与权谋之间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爱情有时被描绘成纯粹无邪、浪漫唯美的形象,但也有时被揭示出权力、利益及社会地位等现实因素的干扰。

4.2. 生死与永恒中国古代文学中有许多描述爱情至死不渝的故事,这些故事追问了生命意义和真爱所应具备的境界。

通过描写生老病死等人生经历,强调了爱情在人类存在中的重要性和价值。

中外文学中的爱情观比较分析

中外文学中的爱情观比较分析

中外文学中的爱情观比较分析爱情是一个世界共同关注的话题,而文学作为人类情感的表达方式之一,承载着无数关于爱情的故事。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作品,对爱情的诠释和描绘也不尽相同。

本文将比较分析中外文学中的爱情观,探讨其差异和共同点。

一、爱情的起源和发展无论中外文学,爱情的起源都与人类的封建社会和宗教信仰密切相关。

例如西方文学中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描写的是一对年轻情侣,他们的爱情超越了两个家族之间的仇恨与分歧,但最终以双双牺牲告终。

而中国文学中的《红楼梦》,则以贾宝玉和林黛玉、薛宝钗等人的爱情为主线,揭示了封建社会下的宫廷爱情。

然而,中外文学中对于爱情的描绘方式略有差异。

中西方文学通常对于爱情有不同的期许。

在中西方文学中,爱情是一个人生完整性的一部分,是人们对幸福和美好生活的向往。

中文学作品更注重家庭、亲情以及社会责任,而西方文学则更强调个人的追求和情感自由。

二、爱情的表达形式中外文学中对于爱情的表达方式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西方文学通常更加开放和直接,情感表达也更自由。

例如浪漫主义文学中的情诗,透过唯美的文字形容描绘爱情的美好和激情。

而中国文学则更偏向隐晦和含蓄,以意境丰富的诗歌和细腻的叙事手法,表达出爱情的深邃和复杂。

此外,中外文学也在爱情的表达方式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西方文学较多地以男女主人公个体情感为切入点,强调个人的情感追寻和自我表达。

而中国文学则更注重爱情的群体性和团体荣誉感。

例如《红楼梦》中的复杂情感纠缠和人物群像描写,凸显了封建社会下的爱情关系的复杂性。

三、爱情观的差异和共同点中外文学中的爱情观既存在差异,也存在共同点。

差异体现在对于爱情的定义、期许和表达方式上。

不同文化背景和历史背景对于爱情的诠释和体验也会有所不同。

然而,中外文学中对于爱情的追求和反思存在共同点。

爱情是一种普遍存在的情感体验,无论是中文学还是西方文学,都有追求真爱、执着忠诚等共通的主题。

从现代角度看,中外文学中的爱情观也在相互融合和影响。

中国古代的爱情观

中国古代的爱情观

中国古代的爱情观中国古代文化源远流长,整整五千年的历史给我们留下了无数珍贵的文化遗产,其中包括了古代的爱情观。

在古代的中国,爱情观可以说是非常复杂和多样化的,不同地域、不同历史时期的人们对于爱情的理解和表达方式也有所不同。

在这篇文章里,我们将深入探讨中国古代的爱情观,带你了解那个时代的人们是如何看待爱情的。

一、爱情观的起源中国古代的爱情观有着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早期的部落社会。

在那个时候,爱情观主要表现为亲情和友情,人们的婚姻往往是父母之间的商议,而不是因爱情而产生的结果。

直到商周时期,才开始出现了爱情观念的萌芽。

在《诗经》里,有许多表达爱情的诗篇,人们开始对于内心深处的感情进行了探索和表达。

在汉代,爱情观念进一步加强,这个阶段特别有代表性的就是关汉卿的梅花烙。

这个剧本中主人公沈万三因爱情而勇敢地挑战严父的权威,并最终与梅花姑娘通婚,展示了爱情的自由与坚定。

这部作品被誉为中国古代爱情观念的经典之一。

二、婚姻观和爱情观的关系在古代的中国,婚姻观念是和爱情观密不可分的。

在家族制度下,婚姻往往是由父母和媒婆之间的商议来决定的。

而这个时期的爱情观念还没有特别强烈,人们往往是找一个适合自己家庭利益的对象结婚。

但是随着社会变化,爱情逐渐成为人们婚姻选择的重要标准。

在唐代,人们开始追求自由恋爱。

杜甫的《丽人行》、白居易的《长恨歌》等文学作品,大力宣传了恋爱和婚姻自由的观念。

唐代的女性地位较高,因此男女可以自由恋爱,只要经过父母的同意便可得到合法地位。

这种观念一直延续到宋代,宋代的男女甚至可以通过写信、诗词等形式表达自己的感情,也有一些知名夫妻一开始并不相识,但是通过写信逐渐相互产生感情,最终走到了一起。

三、爱情观的差异不同历史时期和地域的人们对于爱情的理解和表达方式也有所不同。

例如在民族地区,婚姻不仅仅是两个人之间的事情,而是涉及两个家庭之间的关系,因此更加注重婚姻的利益和家庭和睦。

相比之下,汉族地区则更加重视爱情的自由和个人选择权。

探索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爱情观

探索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爱情观

探索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爱情观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爱情观一直是人们研究和探索的重要课题之一。

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爱情观不仅仅是对个人感情的描述,更是对社会、人性和人生意义的思考。

通过对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爱情观进行探索,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人们对爱情的理解和追求。

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爱情观可以追溯到《诗经》中的爱情诗。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其中包含了大量关于爱情的诗篇。

这些爱情诗描绘了古代人们对爱情的热切渴望和深情厚意。

例如《卫风·硕人》中的“硕人其颀,衣锦褧衣”表达了女子对英俊男子的倾慕之情。

古代人们对爱情的追求不仅仅是对外貌的追求,更注重对方的品德和才华。

古代文学中的爱情观也体现了婚姻的重要性和婚姻伦理的约束。

在古代社会中,婚姻是一种家族联姻和社会关系的重要方式。

因此,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爱情不仅仅是个人情感的表达,更是家族和社会关系的调和。

例如《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虽然充满了悲剧色彩,但也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婚姻的期望和束缚。

古代文学中的爱情观还体现了对爱情的理性思考和审美追求。

古代文人士大夫们对爱情的追求不仅仅是感性的,更注重理性的思考和审美的追求。

他们通过对爱情的思考和描写,表达了对人性、社会和生命意义的思考。

例如唐代诗人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的“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表达了对人生和爱情的深刻思考。

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爱情观也反映了古代社会的伦理观念和道德观念。

古代社会对爱情有着严格的道德约束和伦理规范。

例如《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虽然深情厚意,但因为伦理和道德的约束,最终只能以悲剧收场。

古代社会对爱情的道德规范和伦理观念的影响可以从古代文学作品中得到体现。

通过对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爱情观的探索,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人们对爱情的理解和追求。

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爱情观不仅仅是对个人感情的描述,更是对社会、人性和人生意义的思考。

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爱情观体现了对爱情的渴望、对婚姻的重视、对理性思考和审美追求的追求,以及对道德伦理的约束。

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爱情观

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爱情观

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爱情观中国古代文学是一个独特的艺术领域,其中蕴藏了丰富的爱情情感。

在古代中国,爱情观念在文学作品中得到了深刻的探讨和描绘。

本文将通过对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爱情观的探讨,展示古代中国人的爱情态度和价值观。

首先,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爱情观强调了忠诚和坚贞。

在许多古代文学作品中,男女主角都以忠诚和坚贞的形象出现。

例如,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和林黛玉,他们之间的爱情虽然经历了曲折和考验,但他们始终保持了忠诚和坚贞的态度。

古代中国人认为,爱情需要经受时间和考验的磨砺,只有经得起岁月洗礼的爱情才是真正的爱情。

其次,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爱情观注重了情感的内省和自我牺牲。

在一些经典的古代文学作品中,男女主角常常为了对方的幸福而做出牺牲。

《红楼梦》中的黛玉就是一个例子,她为了表达对贾宝玉的爱,愿意牺牲自己的幸福。

这种情感内省和自我牺牲的爱情观念展示了古代中国人对于爱情的高度执着和奉献。

除此之外,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爱情观还强调了注重长久的伴侣关系。

在许多作品中,男女主角的爱情并不仅仅停留在激情的阶段,而是经过了岁月的洗礼,最终实现了相伴一生的伴侣关系。

比如《西游记》中的唐僧和白骨精的爱情,他们经历了种种考验和磨难,但最终能够相伴一生。

这种注重长久伴侣关系的爱情观在古代中国文学中得到了广泛的描绘和赞美。

最后,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爱情观也强调了爱情与社会责任的关系。

在一些古代文学作品中,男女主角的爱情往往不仅仅是个人感受的体现,而是承载了社会责任和使命的象征。

例如,《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不仅仅是两个个体之间的情感交流,还代表着两个家族的命运和利益。

这种将个人爱情与社会责任相结合的爱情观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关于爱情和社会的综合思考。

总之,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爱情观具有忠诚坚贞、情感内省自我牺牲、注重长久伴侣关系以及爱情与社会责任关系紧密的特点。

这些爱情观念不仅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对于爱情的深刻思考,也展示了他们对于爱情价值的高度认同。

古代文学中的爱情观

古代文学中的爱情观

古代文学中的爱情观在古代文学中,爱情主题是一个非常普遍的主题。

无论是汉文学、唐宋诗词还是元曲,都可以看到许多关于爱情的作品。

本文将讨论古代文学中的爱情观,以及它们对当代社会的影响。

第一部分:爱情观的演变古代文学中的爱情观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演变。

在先秦时期,儒家思想主导了文化,儒家强调婚姻和家庭的重要性,主张男女应该在婚姻中团结一致,共同承担家庭责任。

敦煌壁画中的《西凉女子图》便是这一时期爱情观的代表作品。

到了唐宋时期,儒家思想逐渐被佛教和道教所替代。

佛教对爱情的看法是淡化的,认为爱情只是世间的一种欲望,追求爱情会让人走向苦难,而道教则强调感情上的自由和个性。

唐代诗人李白的爱情诗就充满着这样的情感。

明清时期,婚姻及家庭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性再次凸显。

家庭的观念更加强化,以家庭为中心的爱情观也得到了推广。

而且婚姻自由的观点已经逐渐深入人心,元曲中很多作品便反映了这一点。

第二部分:古代爱情观的影响古代文学中的爱情观对当代社会仍然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爱情的看法一般是稳重、严肃、以婚姻为前提。

但无论如何,追求真正的爱情是人们的根本愿望,这种渴望对于现代社会显然仍然适用。

此外,古代文学中描述爱情的方式、语言也对当代文学有着深刻的影响。

古代文学作品中常常运用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来表达情感,使得作品更加生动有趣。

现代文学作品中也常常受到这些手法的启发,运用类似的表达方式来丰富作品的表现形式。

总结:古代文学中的爱情观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所演变,但是人们对于真正的爱情的渴望却从未改变。

古代文学作品中描述爱情的方式、语言也对当代文学有着深刻的影响。

正是这种承传,促进了当代文学对于爱情观的深入思考和探索,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和体验爱情的真谛。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爱情观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爱情观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爱情观
【实用版】
目录
1.爱情观的含义
2.“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含义
3.比翼鸟和连理枝的象征意义
4.现代爱情观下的比翼鸟和连理枝
正文
爱情观是指人们对爱情的看法和态度,包括爱情的定义、目的、价值和理想状态等。

不同的文化、时代和个人有不同的爱情观。

在古代中国文学中,有一种非常浪漫的爱情观,那就是“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这句话出自唐代白居易的《长恨歌》,原文是“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这是一首描写爱情的诗歌,描述了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

其中“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是表达他们爱情愿望的经典语句。

比翼鸟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一种鸟,形似孔雀,雄雌配对时会紧紧相依,因此成为恋人之间的象征。

连理枝则是指两棵树的枝干相互缠绕,形成一体,也象征着恋人间坚贞不渝的爱情。

这种浪漫的爱情观,在当时的社会中非常流行,也成为了中国文学中的经典形象。

在现代社会中,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的爱情观也在不断改变。

现代人更加注重个人的自由和独立,不再强调传统的婚恋观念。

但是,比翼鸟和连理枝的形象仍然被广泛地使用,代表着人们对于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这句话虽然是古代文学中的经典语句,但是在现代社会中仍然有着广泛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爱情观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爱情观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爱情观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爱情一直都是非常重要的话题。

虽然受到了各种社会和文化的影响,但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国人对于爱情的看法和认识一直都有所不同。

然而,总体而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爱情观具有几个共同的特点。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爱情观强调感情的稳定和长久。

在古代,爱情通常被视为婚姻的前提条件,而婚姻则被认为是家庭和社会关系的基础。

因此,爱情关系的建立往往需要历经长时间的考察和确定,而一旦建立起来就要求对方忠诚和坚持,维持长期稳定的关系。

这一点在《论语》中有很好的诠释:“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

” 意思是爱情是要保持长久的,而不是草菅人命的。

因此,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情感关系往往是建立在互相承诺和忠诚的基础上的。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爱情观强调情感的内向性和深刻性。

在传统的中国文化中,人性的情感体验往往是内秀的、含蓄的,而不是外向的、直接的。

这种情感内秀的方式又十分注重真实感受的表达,因此台词有时相对较少却意味非常丰富。

传统戏曲作品中经典情节场景往往采用默契表达方式,通过脸色、动作、眼神来表达情感,极大的增加了剧情的吸引力。

所以,中国人往往把情感看作是内在深度的东西,而不是简单经验中的现象,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爱情观也在这方面反映了这一特点。

在古代,情感的表达往往是通过诗词歌赋的方式来类比、联想和暗示的,这使得爱情的表达充满了深度和含义。

第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爱情观强调情感的美好和高尚。

在传统的中国文化中,爱情是一种美好的、纯净的、高尚的感情。

因此,中国古代传说和文学作品中的爱情故事往往是充满了浪漫情趣和高度理想化的,这些故事体现了人们对纯爱情感的向往和推崇。

例如,古代文学中有四大爱情故事,《孟姜女》、《梁祝》、《牛郎织女》和《桃花扇》。

这些故事都充满了爱情的美好和高尚,让人感受到爱情的深邃和美丽。

总体来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爱情观是非常注重感情的内在深度和稳定性的,也比较强调情感的真实和美好。

中国古代爱情观

中国古代爱情观

中国古代爱情观中国古代的爱情观念源远流长,深深影响了中国人民的情感观和婚姻观。

在古代中国,爱情被视为一种纯洁而高尚的情感,被赋予了许多美好的寓意和价值观。

古代中国人对于爱情有着独特的理解。

他们认为爱情是一种奇妙的感觉,是两个人心灵的交流和相互理解。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描写爱情的诗词和故事,如《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和林黛玉,他们之间的爱情被描绘得深情而又动人。

古代中国人对于婚姻有着独特的看法。

他们认为婚姻是一种家庭的纽带,是两个人共同经营家庭的开始。

在古代中国,父母通常会为子女安排婚姻,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不重视子女的感情。

相反,他们希望子女能够在婚姻中找到真正的幸福和满足。

古代中国人对于婚姻的态度也体现在他们对待婚姻的责任感和忠诚度上。

他们认为婚姻是一种承诺,是两个人相互扶持、相互依靠的关系。

因此,古代中国人对于婚姻的忠诚度非常高,他们相信婚姻是一生一世的事情,不轻易放弃。

古代中国人对于爱情和婚姻的看法也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

儒家强调家庭的重要性,认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而婚姻是家庭的基石。

儒家思想强调夫妻之间的和谐和相互尊重,强调家庭的稳定和幸福。

然而,古代中国的爱情观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由于社会的封建制度和伦理道德观念的束缚,古代中国人对于爱情和婚姻的选择权受到了限制。

尤其是女性,在古代中国社会中的地位相对较低,她们的婚姻往往是由父母或长辈决定的,缺乏自主权。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的爱情观念强调纯洁、高尚和责任感。

古代中国人对于爱情和婚姻有着独特的理解和看法,他们认为爱情是一种奇妙的感觉,婚姻是家庭的基石。

尽管存在一些局限性,但中国古代的爱情观念仍然对现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我们应该从中汲取智慧,珍视爱情和婚姻,追求真正的幸福和满足。

西厢记爱情观

西厢记爱情观

西厢记爱情观
《西厢记》是中国古代文学中最著名的爱情小说之一,其爱情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男女平等的婚姻观
《西厢记》中李太后的女儿杜丽娘和张生的爱情,展现了男女平等的婚姻观。

杜丽娘有自己的思想和意志,不屈于权贵和传统礼教的束缚,她坚决抵抗了母亲的逼婚,追求自己真正的爱情,最终实现了婚姻的自主选择。

二、爱情至上的观念
《西厢记》中张生一心执着于爱情,不畏权势,不惜冒险,坚定不移地追求自己所爱的女子。

他的爱情观念正是“爱情至上”,他认为真正的幸福来自于爱,爱情可以战胜任何困难。

三、爱情中的忠诚与责任
在爱情中,忠诚和责任感也是很重要的。

杨婆婆在维护杜丽娘和张生的爱情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她在守护爱情的同时也承担着维护家族尊严和子女前途的责任。

而张生的爱情也是坚定不移的,他在经历了许多风雨后,仍然始终忠于杜丽娘。

四、爱情的自由与尊重
在爱情中,自由和尊重是不可或缺的因素。

在《西厢记》中,
杜丽娘和张生实现了爱情的自由选择,他们相互尊重,关爱对方,达到了爱情的圆满。

古代文学中的爱情观与情感表达

古代文学中的爱情观与情感表达

古代文学中的爱情观与情感表达爱情似乎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无论是在现代还是古代文学中,都能够找到大量的描写和刻画。

在古代文学中,文人们对待爱情的态度和情感表达方式,具有鲜明的特点和风格。

本文将从古代文学中爱情观的主要特点以及情感表达方式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古代文学中爱情观的主要特点在古代文学中,爱情观念不同于今日人们的“自由恋爱”,爱情主要是建立在婚姻基础上的。

从婚姻的角度出发,爱情被赋予了更为深刻的内涵。

比如《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和林黛玉,他们之间的情感是在婚姻的框架下建立的,因此也具有更为丰富的情感内涵。

此外,古代文学中还有很多形式各异的婚姻,比如《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和紫霞仙子,他们之间的婚姻方式也是颇有特点的。

古代文学中的爱情观念还突出了爱情的不易和不可靠,情感的价值和美好往往被蒙上了一层淡淡的忧伤或是不可调和的遗憾。

比如《琵琶记》中的李秀成和白珩,他们所表达的爱情充满了无尽的遗憾和无奈,能够让人感受到真挚的情感。

二、情感表达方式在古代文学中,情感表达的方式主要体现在语言的运用和形象的描写上。

比如唐代的诗歌往往使用简洁而哀婉的语言,突出人物之间的情感关系,如“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李白《乌夜啼》)。

这样凝练而又富有感觉的语言构成了文学中独具特色的情感表达方式。

同时,古人还擅长运用意象和比喻,比如《红楼梦》中对荷花的细腻描绘,就表现了作者对人物情感的恰到好处的表达。

此外,古代文学对于人物形象的刻画也是情感表达的重要形式之一。

比如《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和白骨精的故事,通过对于形象的描绘,向读者呈现了复杂纷繁的情感体验。

总之,古代文学中爱情观的主要特点和情感表达方式,是中国文化独特的体现。

今人在阅读古典文学时,应该认真体会其中的情感内涵和情感表达方式,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那个时代和文化背景。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中的爱情观 张滕轩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中的爱情观 张滕轩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中的爱情观12级学前2班张滕轩 1211001016经过这一学期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赏析课对于部分经典文学作品的品读之后。

我认为:无论是鲁迅、沈从文还是丁玲、张爱玲,在这些现代作家的文学作品之中最突出体现的就是男强女弱的爱情观。

女性在文学作品中所展现的形象大都以“羸弱”“无能”“贞洁”“贤惠温婉”等备受束缚。

无论是在作者笔下被描绘得熠熠生辉的富家小姐、质朴可爱天真无邪的乡间女孩还是手掌粗糙满目疮痍的田间妇女风尘女子、粗枝大叶口不择言的中年杂工,从她们所处的时代背景造就的爱情悲剧中可以分析出旧社会下女性社会地位的卑微,让读者为之跌宕起伏的故事而动容,替主人公悲叹多舛的命运。

在文学作品中无不展现封建思想下受尽苦楚的人们,展现出旧社会封建婚姻制度的腐朽,以及对这些封建礼教拥护者的讽刺与默哀,可谓是哀其不幸而又怒其不争。

并借笔下的人物形象强烈的表现出对于自由思想和婚姻自由的向往。

每篇文章中所传达出来的这种渴望幸福自由的精神是显尔易见的。

沈从文说,《边城》是他将自己“某种受压抑的梦写在纸上”,而这种“受压抑的梦”,是“情感上积压下来的一点东西。

”文中的翠翠,她是那么纯洁、天真、无邪,没心机,像山上的树木一样,“风里日里长养着”自由自在的生长,容貌是那么美丽,“皮肤黑黑的,有着一双清明如水晶的眼睛,活泼得像山间的小动物”,性情是那么含蓄,对爱情的美好的憧憬……,对爷爷却是那么的孝顺,可以说,这是一个活脱脱的东方古典型女子,寄托了沈从文自然朴实的美、含蓄的美、对未来憧憬的美、孝悌的美的理想。

《边城》有着浓郁的抒情色彩。

然而因为外公不理解她的心事,她就幻想出逃让外公去寻她,可是想到外公找不到她时的无奈,又为外公担心起来,为自己的想法的后果害怕自责。

她爱上了傩送,感情纯洁真挚。

傩送远去后,她又矢志不渝地等待着心上人的归来,表现了她对爱的执著。

《萧萧》里近乎完全自然的,听从自然人性的召唤的萧萧,写出了湘西少女的天真、纯洁、活泼,柔情似水,向往自由,听从本性。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爱情观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爱情观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爱情观爱情在文学史上亘古不变的主题,但是似乎爱情在中国的历史是个曲线发展。

许多的爱情作品中虽然有美好的爱情,但似乎也不很尽如人意,虽然是悲剧却让人比那些描写美好爱情的作品更耐人寻味,更让人爱不释手。

我国的爱情作品创作在历史上基本被分为3大阶段。

爱情的早熟期,爱情的禁锢期,爱情的复苏期。

通过阅读诗经等先秦作品可以看出当时社会上人们可以自由的追逐爱情。

到了宋朝随着儒家地位的巩固,儒家理论的建立及宣扬,社会上自由的爱情几乎就被扼杀了。

什么媒妁之言父母之命代替了自由的恋爱。

思想也变得谨慎懦弱了。

到了元明清时期有了追求爱情的作品却也是很无力的。

每个时代的爱情的特色都受其时代背景影响。

爱情在文学史上是亘古不变的主题,不管是西方还是东方这一文学主题从未衰败。

相对于西方文学而言,中国文学中的爱情更早的成熟了,自《诗经》中的“蒹葭苍苍。

”到现代清代《红楼梦》的“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爱情题材的作品不胜枚举。

但是似乎爱情在中国的历史是个曲线发展。

先秦时代的爱情是奔放的,自由的,由唐入宋开始直至清朝爱情有自由转向封闭,约束,禁锢。

到清后又开始逐渐变得自由。

在这许多的爱情作品中虽然有美好的爱情,但似乎也不很尽人意。

像范蠡与西施,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算的上是美好了。

但是却没有让人觉得很满。

因为范蠡与西施的爱情似乎为了政治牺牲的太多。

司马相如中途还曾一度变心。

爱情悲剧在文学作品中那就不可胜数了。

像《长生殿》的李隆基和杨玉环的爱情,《江城子》的苏轼与妻子王弗的爱情“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岗。

”陆游的《钗头凤》中他与唐婉的爱情“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

错!错!错!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

桃花落,闲池阁。

山盟虽在,锦书难托。

莫!莫!莫!”等等虽然是悲剧却让人比那些描写美好爱情的作品更耐人寻味,更让人爱不释手。

古代文学中的爱情观与宫廷文化

古代文学中的爱情观与宫廷文化

古代文学中的爱情观与宫廷文化爱情,是人类最深刻的情感之一,也是古代文学中重要的主题之一。

而在古代宫廷文化中,爱情观更是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这个话题下,我们将探讨古代文学中的爱情观与宫廷文化之间的关系。

古代文学中的爱情观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

在《诗经》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关于爱情的描写。

例如《关雎》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这首诗以雎鸠的形象来比喻男女之间的爱情,表达了男女之间相互吸引的情感。

这种描写不仅体现了古代人们对爱情的渴望,也反映了古代宫廷文化中对于爱情的重视。

随着时间的推移,古代文学中的爱情观逐渐丰富起来。

唐代是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鼎盛时期,也是古代宫廷文化最为繁荣的时期之一。

在唐代的诗词中,我们可以看到对爱情的更加深入的探讨。

例如白居易的《长恨歌》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这首诗以杨贵妃的形象来描绘爱情的悲壮和不可得的特点,表达了对于爱情的追求和渴望。

这种对爱情的深入探讨,反映了古代宫廷文化中对于爱情的追求和理解。

除了诗词之外,古代小说也是古代文学中重要的一部分。

在古代小说中,我们同样可以看到对爱情的描写。

例如《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和林黛玉之间的爱情故事,以及《西游记》中的唐僧和白骨精之间的爱情故事。

这些爱情故事不仅展现了古代人们对爱情的向往和追求,也反映了古代宫廷文化中对于爱情的重要性和影响。

古代宫廷文化对于爱情观的塑造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古代宫廷中,爱情往往与权力和地位紧密相连。

皇帝和妃子之间的爱情,不仅是一种感情的交流,更是一种政治的象征。

这种爱情观的塑造,不仅体现了古代宫廷文化中对于爱情的特殊理解,也反映了古代社会中权力与爱情的复杂关系。

然而,古代宫廷文化中的爱情观也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宫廷中的妃子们往往是被迫进入宫廷的,她们的爱情往往受到权力和地位的制约。

这种爱情观的塑造,不仅反映了古代宫廷文化中对于女性的束缚和压迫,也反映了古代社会中对于爱情的一种扭曲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 国 文 学 中 的 爱 情 观
汉 语 言 文 学 系 主 办
主持人:李雪雪 评讲人:陈智慧老师 特邀嘉宾:智宇晖老师
讨论:
•2 1、谈和态度,它的内容主 要包括:什么是爱情,爱情的本质, 及爱情在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中的 位置,择偶标准,如何对待失恋等。
自卑木讷的沈从文不敢当面向张兆和表白爱情,他悄悄 地给兆和写了第一封情书。他一封接一封的写,可是都想 石沉大海一般没有音信。直到后来学校里起了风言风语, 说沈从文因追求不到张兆和要自杀。张兆和情急之下,拿 着沈从文的全部情书去找校长理论,那个校长就是胡适。 兆和把信拿给胡适看,说:老师老对我这样子。胡校长答: 他非常顽固地爱你。兆和马上回他一句:我很顽固地不爱 他。 胡适说:我也是安徽人,我跟你爸爸说说,做个媒。 兆和连忙说:不要去讲,这个老师好像不应该这样。
没有爱的,愿你们明天爱起来; 在爱着的,愿明天仍然爱。
谢谢大家
再讨论:
谈谈你对宝玉爱情观的理 解。
文学家的传奇爱情:
“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的云,喝过许多 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沈从文和张兆和
文学大师沈从文的传奇爱情:
扬州东关街冬荣园陆家,当年出了个美貌的姑娘,名叫陆英。 这位陆小姐远嫁合肥的名门望族,她与丈夫张武龄育有四女六男, 其中三姑娘张兆和,后来成为著名作家沈从文的妻子。 • 沈从文出生在湘西凤凰一个普通家庭,是个地道的乡巴佬。 学历不高,却颇有文学天赋。时任上海中国公学校长的胡适,十 分器重沈从文的才华,破格聘请他担任文学系教员。沈从文下笔 千言,口才却不怎么样,第一次面对济济一堂的学生,紧张得站 在讲坛上竟然十几分钟说不出一句话来,在教室中就座的就有才 貌出众的张兆和。 • 沈老师为兆和的美貌与才情打动,对18岁的张兆和一见钟情。 而当时18岁的张兆和在中国公学曾夺得女子全能第一名,她聪明 可爱,单纯任性,身后有许多追求者。
• 没有得到校长胡适的支持,张兆和只好听任沈老师继续对她 行感情文字的狂轰滥炸。沈从文也自此开始了他马拉松式的情 书写作。在沈从文锲而不舍的追求之下,张兆和坚如磐石的心 也开始动摇起来:“自己到如此地步,还处处为人着想,
我虽不觉得他可爱,但这一片心肠总是可怜可敬的 了。”
• 过了几年,这段爱情马拉松终于有了结果。 • 1932年夏天,张兆和大学毕业回到了苏州的老家。沈从文带着 巴金建议他买的礼物——一大包西方文学名著敲响了张家的大 门,二姐允和出来招呼了这位不速之客。弄堂很窄,允和对站 在太阳底下的沈从文说:“你进来吧,有太阳”。沈从文不进 来,允和就告诉他三妹上图书馆去了,不在家,让他进来等。 沈从文听完说了声“我走吧”,回头就走了。沈从文回到了旅 馆,一个人躺在床上胡思乱想,满脑子尽是张兆和的音容笑貌。 • 三妹回来后,允和把她骂了一顿,并让兆和大大方方地把沈老 师请到家里来,兆和终于鼓起勇气回请了沈从文。心潮澎湃的 沈从文回到青岛后,立即给二姐允和写信,托她询问张父对婚 事的态度。
• 他在信里写道:“如爸爸同意,就早点让我 知道,让我这个乡下人喝杯甜酒吧”。 • 张兆和的父亲开明地答:“儿女婚事,他们 自理”。 • 带着这份喜悦,两姐妹便一同去了邮局,给 沈从文发电报。允和拟好的电报是:“山东 青岛大学沈从文允”。很简单。兆和的则是: “乡下人,喝杯甜酒吧”。 • 与沈从文订婚之后,张兆和为了和心爱的人 靠得更近,只身来到青岛,在青岛大学图书 馆工作。 • 1933年9月9日,31岁的沈从文娶了小自己8 岁的张兆和为妻,相伴终生。
再再讨论:
• 1、分享一下你了解的我国文学家的爱情故事。 • 2、谈谈你最喜欢的(我国)文学家笔下的爱情。
我欢喜你 你的聪明象一只鹿, 你的别的许多德性又象一匹羊: 我愿意同羊温存, 又担心鹿因此受了虚惊: 故在你面前只得学成如此沉默, (几乎近于抑郁了的沉默) 你怎么能知? 我贫乏到一切; 我不有美丽的毛羽, 并那用言语来装饰他热情的本能也无! 脸上不会象别人能挂上点殷勤, 嘴角也不会怎样来常着微笑, 眼睛又是那样笨―― 追不上你意思所在。 别人对我无意中念到你的名字 我心就抖战,身就沁汗! 并不当到别人, 只在那有星子的夜里,我才敢低低喊你的名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