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诗歌翻译中的形美再现
许渊冲诗歌翻译中“三美”说解读
许渊冲诗歌翻译中“三美”说解读许渊冲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他在大量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了属于自己的一套翻译理论,即“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
本文重点对许先生的“三美”说进行解读。
“三美”对于中国诗歌这种特殊文学形式的翻译具有很高的指导性,同时也对诗歌翻译理论有着杰出的贡献。
标签:许渊冲;“三美”说;意美;音美;形美1. 绪论许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被称为将中国古典诗词译成英法韵文的唯一专家。
他自诩“不是院士胜是院士,遗赠欧美千首诗”。
在长达几十年的翻译实践中,许渊冲先生共出版了42本著作,3本翻译论著,1本回忆录和38本译著。
许渊冲是一个颇受争议的人物。
他学识渊博,译著等身,自称“书销中外五十本,诗译英法唯一人“。
许先生不仅是一名出色的翻译实践工作者,他还在大量实践的基础上,从理论角度总结除了很多独特的简介和宝贵的经验,构建了独特的许氏译论体系。
“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便是许氏译论的高度浓缩。
“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的提出,在我国翻译史上可谓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许氏译论不仅继承了先贤的翻译思想,更在自己大量翻译实践的基础上对中国传统的翻译理论框架进行了大胆的创新。
他在许均教授的《新旧世纪交谈录》中就明确表示他的理论依据就是“前任的理论或经验,不过应用于自己的翻译实践,再加以发展总结”,便形成了许氏翻译理论。
他从鲁迅的“三美”论中选了一个“美”字;从钱钟书的“化境”说中取了一个“化”字;从孔子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中选了一个“之”字;“艺术”即“翻译是艺术,不是科学”,来源于朱光潜在《诗论》中所说的“从心所欲,不逾矩,是一切艺术成熟境界”。
“创”,即“文学翻译等于创作”,来源于郭沫若的“创作论”;“优”,即“翻译要发挥译文语言优势”;“似”,即“意似、音似、形似”或“意似、形似、神似”,来源于傅雷的“神似说”;“竞赛”,即“翻译是两种语言的竞赛,文学翻译更是两种文化的竞赛”。
论诗歌翻译中的“三美”
论诗歌翻译中的“三美”摘要:文学翻译可以说是一种文化意境的传达,诗歌翻译更是如此。
本文拟就诗歌的三美--”音美”,”形美”,”意美”进行了一些探讨,旨在揭示诗歌翻译在讲求音美,形美的同时,更重要的是传递它的骨髓所在,即诗歌的”文化意境”。
关键词:诗歌翻译三美文化意境诗歌翻译是一个特殊的艺术门类,有其独特的审美原则,艺术内涵和方法技巧,它要求译者克服源语和译语在音,形,义等美学特征方面的差异,准备把握译作和原文的和谐关系,力求再现原作的审美价值和艺术整体。
诗歌一系列自身的独特性都构成了诗歌翻译过程中的困难。
因为翻译旨在将原诗的形式与内涵用另一种语言忠实地再现出来,使读诗的他国读者能够从译作中获得尽可能与本国读者一样多的共鸣、震惊和美的快感。
根据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就是翻译要使得阅读译文的读者得到与原文的读者同样的感受。
因此,一篇好的译文也应该将原文中的修辞特色忠实的反映出来,以达到功能对等的目的。
但是,英汉两种语言由于各自历史,文化,习俗的不同,在修辞的具体表达上存在着差异,有时甚至找不到对等的表达方法。
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Arthur C ooper所译:Before my bedThere is bright moonlight,So that it seemsLike frost on the ground.Lift my head,I watch the bright moon,Lowering my head,I dream that I’m home.应该说Arthur Cooper的译文基本上做到了对原诗内容的忠实,或者说达到了“意美”的传递,但却未能做到形式上和音韵上的和谐统一,即形美和音美。
他把原诗四句拆成八句,而且原诗固有的由平仄和尾韵构成的很强的音乐感完全荡然无存了。
由此可见,“形美”,也是诗不可译的一个重要方面。
这里的“形”主要是指诗歌的体裁方面,或者说诗歌的格律。
浅谈诗歌翻译中“三美”
浅谈诗歌翻译中“三美”乌鲁木齐市南昌路236号新疆工程学院基础部英语教研室邮编:830091作者:申向晶摘要:针对诗歌的翻译,我国多位翻译大家倡导鲁迅先生提出的“三美论”即:讲究诗歌翻译的音美、形美、意美。
笔者通过学习体会到诗歌翻译中“三美”的重要性,并在翻译鉴赏及实践中以此为指导,来探索诗歌之翻译。
关键词:诗歌,翻译,“三美”1. 引言诗歌的翻译对任何翻译者来说都并非易事。
美国诗人Frost说:“Poetry is what gets lost in translation.”(诗是在翻译中失掉的东西。
)他认为译诗有失无得。
国内也有人持诗歌不可译论,如翻译家王以铸说:“我以为诗这种东西是不能译的……”。
这是因为诗歌是有节奏、有韵律并富有感情色彩的一种语言艺术形式,由于其传达意境和文化差异等不同,常常导致异语诗歌翻译中形式和内容等不同程度的流失。
尽管如此,诗歌翻译这座翻译界最后的“巴别塔”仍然无法阻挡诸多诗人和学者探索的脚步。
在诗歌翻译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处理有两种手法:“异化”或“归化”,异化指的是以西方文化认同为原则;归化是指以目标语(target language)为归宿的原文再现的翻译原则。
这两种情况的译文处处可见,为了保存源语(original language)中的本国情调,这时翻译就变得相当复杂,不同的译者根据自己的理解或水平,都会做出大相径庭的处理。
因为异化和归化是一对矛盾,一方面要求忠实于原文,一方面又要得到西方文化的认可或理解。
2. 译诗的“三美论”及应用鲁迅先生提出翻译的“三美论”即“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
冯庆华也倡导译诗要把握其思想感情、意境形象、音韵节奏和风格神韵;讲究音美、形美、意美。
许渊冲也将此理论成功地应用到了诗歌翻译中,提出“意美”指译文传达原文内容所产生的一种意境或联想的美;“音美”指译文可以借用译语诗人喜见乐用的格律,选择和原文音似的韵脚,还可以借助双声、叠韵、重复等方法来表达原文的音美;“形美”主要指在诗句长短方面和对仗工整方面做到尽量形似。
诗歌翻译中“三美”原则的再现
诗歌翻译中“三美”原则的再现作者:郑丕梁来源:《青年文学家》2015年第11期摘要:诗歌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而诗歌当推唐诗为首。
为使中国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无数译者呕心沥血。
然而,汉语和英语分属不同语系,中西方在社会意识形态以及文化习惯存在诸多不同。
因此诗歌翻译任重而道远。
许渊冲先生将中国传统翻译理论与自身丰富的翻译经验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了“三美”原则——“音美”、“形美”和“意美”。
本文将通过使用“三美”原则从音美、音美、形美角度对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译文进行英文赏析。
关键词:《赋得古原草送别》;“三美”原则;对比作者简介:郑丕梁,云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专业:英语口译2013级。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5)-11--02一、背景分析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是中唐年间具有代表性的一位诗人。
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
其作品平易近人,贴近实际,以至于有“老妪能解”的说法。
《赋得古原草送别》是白居易早期的作品。
此诗大约写于贞元三年(787年),当是白居易应对进士科考试的习作。
从诗题来看,是为送别友人而作,送别的地点即位于长安东南著名的游览胜地乐游原。
乐游原是唐时长安的制高点,站在其上俯瞰,规模宏大的长安城尽收眼底。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咏物兼送别的五言律诗,是诗人的成名之作。
相传白居易赴京应举,拿着自己的诗作去拜谒当时的大名士、新乐府运动的先驱顾况。
顾看了他的姓名,笑着调侃说:“长安米价正贵,在这里居住可不太容易啊!”等到展开白居易的诗作,读到这首《草》,不由得赞叹道:“能做出这样的诗语,居亦易矣!”白居易自此名声大振。
二、“三美”原则“三美”论最早由鲁迅先生提出,他在《极文学史纲要》中说:“汉语具有意美、音美、形美三大优点。
”许先生把鲁迅先生关于汉语的三美扩展到中国古代诗词的英译与英译研究中,他主张应先追求意美,其次求音美,再求形美,并力求三者统一。
《关雎》英译中的“三美”再现
《关雎》英译中的“三美”再现摘要:《关雎》作为《诗经》的开篇之作,凝聚了艺术美、音乐美及意象美,具有鲜明的语言表现力和独特的艺术感染力。
但是,目前为止,专门从理论角度对于《关雎》英译的研究却较为少见。
许渊冲先生的“三美论”翻译理论着意于文学作品的美感再现,对于诗歌翻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此基于“三美论”视角,从“意美”、“音美”、“形美”三个方面对《关雎》的不同英译版本进行研究,旨在证明“三美论”对诗歌美感再现的理论解释力以及指导作用。
关键词:“三美论”; 意美;音美;形美;《关雎》;一、引言在中国古诗英译方面,“书销中外六十本,诗译英法唯一人”的许渊冲先生在自己长期的翻译研究和实践过程中总结出了独树一帜的翻译理论,即诗歌翻译的“三美论”.拥有“意美”、“音美”和“形美”的诗歌是最精致的文学形式,达到了美学的极致,“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1].在翻译过程中,译诗也应力求达到原诗的美感,“要和原诗一样能感动读者的心,即意美;要和原诗一样有悦耳的韵律,即音美;还要尽可能保持原诗的形式(如长短,对仗等), 即形美”[2]85.由此可见,“三美论”对于诗歌翻译的美感再现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直以来,许渊冲的“三美论”都是翻译研究的热点。
笔者对知网数据库进行了统计,结果显示,从2005年至今,国内学者从“三美论”视角进行的翻译研究数量达到1400余篇,其中期刊类770余篇,硕博论文类270余篇。
从“三美论”视角分析和研究《诗经》翻译的数量为10余篇,而从“三美论”视角赏析《关雎》的仅有1篇。
从2013年到2017年,“三美论”的研究又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发表论文共466篇。
在当前“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新形势下,对诗歌翻译的经典理论“三美论”应用实践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关雎》英译中的“三美”再现《关雎》可谓中华文化经典的肇始,“六经之策,皆归论汲汲,盖取之乎《关雎》”[3].《关雎》结构整饬,内容质朴,因其翻译涉及语言和文化的诸多方面,很值得基于“三美论”视角进行研究。
许渊冲诗歌翻译中的“三美”观
许渊冲诗歌翻译中的“三美”观文章系统梳理许渊冲先生的“三美”翻译思想,诠释“音美”“形美”“意美”的内涵,指出在中国诗歌的英译过程中,为了文化交流与传播,译者应致力于再现源语作品的美学特征,才能达到文化传播及推广的意义。
标签:许渊冲;三美;文化传播许渊冲,北京大学教授,我国著名翻译家。
许渊冲先生生于1921年,幼年开始就接受到中西文学的学习,并且逐渐在诗歌翻译上产生浓厚的兴趣,并致力于中国文化的传播。
为了传播及推广中国文化,他先后将《诗经》、唐诗、宋词、元曲翻译为英文、法语。
许渊冲先生的外译作品为中西方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在中国文学的传播上,贡献尤为突出。
同时,许渊冲先生还提出了一系列的翻译理论,为翻译研究的发展,尤其是中国诗歌外译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一、诗歌英译的“三美”思想内涵翻译实践与理论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促进,相互解释的,相互依存的。
翻译理论对于翻译实践具有指导作用,翻译实践对翻译理论也会产生反拨作用。
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一方面是中国文学的输出,另一方面也是中国文学进入世界文化的必要途径。
许渊冲先生的“三美”论认为:“译诗要像原诗一样能感动读者的的心,这是意美;像原诗一样有悦耳的韵律,这是音美;还要尽可能保持原诗的形式,这是形美。
”许先生曾在有关译诗的文章中谈到“三美”之间的关系:“意美”是最重要的,“音美”是次要的,“形美”是更次要的。
〔1〕在三美论提出后,还受到诸多争议。
许先生针对这种情况,作出了进一步的说明:“三美”论,不是孤立地追求“音美”,而是译诗要尽可能传达原诗的“意美”“音美”“形美”,其中“音美”“形美”放二、三位,不是过分强调形式。
好的译文,应该是“意美、音美、形美并重”。
〔2〕73诗歌英译理论成为研究的重要内容,一方面是因为在中国文学史,诗歌的地位举足轻重,中国诗歌的韵律、意象及意境在中国文学及世界文学界如一块瑰宝,引人入胜,流连忘返。
另一方面,早在16世纪,就有英国学者开始翻译中国古诗,向英国读者介绍中国古典诗歌格律。
诗歌翻译中的音_形_意三美的再现_李清照_声声慢_两英译本评析
方式来表达 。 《声声慢》原词分为上 、下两片 ,上片十句 ,押四平韵 ,四十
九字 ;下片九句 ,押四平韵 ,四十八字 ,共九十七字 。且全词多 用齿声字 (齿音) 及舌声字 (舌音) 尤其是末了几句 :「梧桐更兼 细雨 ,到黄昏 、点点滴滴 。这次第 ,怎一个愁字了得 !」二十多 字里舌齿两声交加重叠 ,不但读来明白如话 ,听来也有明显的 声调美 ,充分表现乐章的特色 。如此规则的词我们该如何把 它译成英文 ,也让译文读者感受到它的音韵之美呢 ? 许氏译 文通篇韵律明显 ,体现在尾韵上如“miss - is , sad - dread , it -
(2) 乍暖还寒 :林氏译为 now warm ,now cold ,而许氏用 lin2 gering cold (lingering : 逗留的[4]) 更形象地呈现了原词所要表达 的天气状况 ,即天气刚刚转暖 ,但寒气久久未消 ,变化无常 ,忽 暖忽寒 。将息 :调养休息 ,保养安宁 。林氏把“最难将息”译为 make it harder than ever to forget ,在原诗要表达的意思上有所延 伸 ;相比之下许氏的译文更忠实于原诗 , How hard is it …的感 叹句式的使用在这里也是恰如其分 。
四 、总结 通过以上对比 、评析 ,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林氏的译 文在音美 ,形美上都下了很大的功夫 ,但是在诠释原词意境 时有创作之嫌 ;许氏在其“三美 ”翻译理论的指导下 ,既很好 地体现了原词的“意”,也兼顾了读者的“听觉”和“视觉”,可谓 是音形意三美皆俱 ,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 。
参考文献 : [1 ] 方梦之. 译学辞典[M] .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3. [2 ] 郑严国. 英汉双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 M] . 长沙 : 湖南科技出版社 ,
诗歌翻译中的形与神
诗歌翻译中的形与神【摘要】诗歌翻译中的形与神在整个翻译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形与神的保留与变革决定了译文是否能忠实传达原诗的意境和情感。
神韵的迁移与再现使译文能够传达原诗的美感与内涵。
语言文化的转化对形与神的影响表现在译者需要在不同语境中找到平衡点。
诗歌翻译中形与神的挑战在于如何保持诗歌的独特韵味和情感。
在结论中,形与神的平衡与协调是成功翻译的关键,形与神的共生与互补为诗歌翻译增添了更多的艺术价值。
诗歌翻译中的形与神的完美结合是译者不断努力的目标,也是诗歌翻译的关键之处。
【关键词】诗歌翻译、形与神、重要性、形式、神韵、语言文化、转化、挑战、平衡、协调、共生、互补、艺术价值1. 引言1.1 诗歌翻译中的形与神诗歌翻译是一种复杂而精妙的艺术,其中形与神的传达尤为重要。
形指诗歌的结构、节奏、韵律等外在形式,而神指诗歌的情感、意境、内在精神等更为抽象的要素。
在诗歌翻译中,翻译者需要在保留原诗的形式的尽可能传达原诗的神韵,这是一项充满挑战的任务。
形与神在诗歌翻译中相辅相成,形式的保留与变革需要平衡考量。
翻译者需要在保持原诗的韵律和节奏的考虑目标语言的特点,灵活运用语言的表达方式,使译文既忠实于原作又符合目标语言的习惯和美感。
神韵的迁移与再现则需要翻译者深入原诗的内涵,把握原作的情感和意境,用恰当的语言表达方式来重新呈现神韵。
语言文化的转化对形与神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不同语言文化间的差异会直接影响诗歌翻译的质量。
翻译者需要充分了解两种语言文化的特点,灵活运用翻译技巧,以实现形与神的完美结合。
在诗歌翻译中形与神的挑战是持续的,但正是这种挑战使诗歌翻译变得丰富多彩、充满魅力。
2. 正文2.1 形与神在诗歌翻译中的重要性形与神是诗歌翻译中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它们共同构成了诗歌的核心。
形指的是诗歌的结构、韵律、节奏等形式特征,而神则代表着诗歌所表达的意境、情感、灵魂等内在精神。
在进行诗歌翻译时,译者需要兼顾形与神,保持原诗的形式特点同时传达其情感内涵。
翻译诗词的三美原则
翻译诗词的三美原则鲁迅提出来的“三美论”指“意美、音美、形美”,即“意境美,音韵美,形式美”。
鲁迅强调翻译要达到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
三美之中,意美第一,音美第二,形美第三。
在英译诗词和日常翻译教学中,译者尽可能达到意美、音美、形美中的一个美、两个美或者三个美,使译文对仗工整、形式简洁、形神合一、赏心悦目,从而触动读者心灵,留下美不胜收的难忘印象。
CH.01 意美意境美“意美”指翻译时要将源语所包含的深层含义及其高深意境和艺术魂魄尽可能巧妙、贴切、到位地用目的语传神般再现。
“意美”是翻译中国古代诗词,也是翻译现代诗歌时首先要注意的方面,以给读者真切触动和启悟。
中国诗词用语凝练、含蓄、简约,音韵和谐;“意美”丰富,有双关义,情韵义,象征义,深层义,言外义。
与他国文化不同,中国诗词在结构和对仗方面独树一帜,特别是对偶、押韵方面更是独步天下,使之在韵律方面妙不可言,不可方物,简简单单十几个字就能勾画出一个唯美唯真境界,蕴含丰富的想象与韵味。
交汇相融、相映相照的“三美”客观上给翻译增添了难以想象的困难。
翻译时,尽可能达到“形似”“神似”兼备,尽可能传达原诗意境、神韵和美感,举例分析如下。
例1:十里春风不如你。
直译:Ten miles of spring breeze is not as good as you;或Tenli spring breeze is inferior to you.这句诗文的两个直译显得生硬,平淡如水,毫无美感,就是一种明显的“翻译腔”,无法打动读者。
此诗句的意思是:春天十里地的风景都比不上你在我心中的美好。
中文的这个“十里”,其实是虚指,非实指。
“十里春风”指“斑斓多彩、芬芳满溢、鸟语花香的春天美景”。
若用英语直白译出这个“十里春风”,会显得非常僵硬。
我们可以对原诗句进行语言重组,提炼出其核心内涵,使译文“信、达、雅”:You are more beautiful than any fine view in spring﹙你比任何春天的景致都要美好﹚.或:Spring can’t cover the mind of missing you.﹙春天掩盖不了我对你的思念﹚或:Shall I compare you to a spring day.﹙能否把你比作春日璀璨?我应否把你和春天比美?﹚或:No matter how beautiful the spring is, you are a million times better.﹙春光再美好,也不及你的万分之一﹚或:Any beautiful scenery in spring pales in comparison to you.﹙与你相比,再美好的春色也显得暗淡无光﹚或:Your smile is just like spring breeze kissing my face.﹙你的笑容犹如春风拂面般温柔﹚。
从接受美学角度看中国古代诗歌翻译-精选文档
从接受美学角度看 中国古代诗歌翻译中国古典诗歌高度凝练、言简意赅、意蕴深厚,不同于现代 文学作品, 需要译者跨越时间和空间去沟通两种不同的语言、文的是意境美。
本文将根据接受美学中读者中心论的观点, 来剖析 古诗英译中意境美的再现。
2. 接受美学理论接受美学( Reception ) 诞生于上世纪 60 年代末期的联邦德国, 其主要理论代表是姚斯 ( Jauss ) 和伊瑟尔( Iser ) 。
接受美学是西方目前流行的一种文学理论, 是以现象学和阐释学为理论基石, 以读者的接受反映为轴心的理论体系。
接受美本得到确定和具体化的过程的主体便是读者。
任何一个读者,在 其阅读一部文学作品前, 都处在一种先在理解和先在知识的状 态, 即读者原先的多种经验、趣味、素养、理想等结合而成的 一种对文学作品的潜在的审美期待, 这就是接受理论所说的文 学的期待视野( horizon of expectation ) 。
在翻译过程中, 作为原作读者的译者, 首先要对原文进行解读, 在解读的过程 中自然融入自己的期待视野, 进而将其体现在译文中, 不同译 者因各自期待视野的差异便产生了不同的译文。
1. 引 i =r 化和受众。
中国古典诗歌中 ,美无处不在,笔者认为其中最重要学的精髓就是认为文学作品具有未定和具体化的特性, 而使文3. 读者反映与诗歌翻译诗歌是文学文本中的一种特殊样式, 是通过有节奏、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 抒发情感的一种文体。
诗歌的语言形象生动, 言简意赅而又含义隽永, 它不同于其他文学作品的语言, 其句 法往往打破常规, 每一个字, 每一个音符与节奏都是一种表情 达意的方式, 在有限的篇幅中包孕深广的生活内容和异常丰富 的内涵。
诗歌语言所表现的是一种虚构的语境, 其中需要读者填补的空白更多。
在诗词鉴赏中, 读者根据自身的理解进行再造想 象, 可以补充诗人有意留下的空白, 还原诗歌的场景, 获得 更高的审美享受。
意美,音美,形美:论许渊冲《声声慢》英译本中“三美论”的体现
意美,音美,形美:论许渊冲《声声慢》英译本中“三美论”的体现摘要;“三美论”是许渊冲先生从中国古诗英译实践中终结出来的重要原则,主要包括意美,音美,形美,是翻译工作者从事诗歌翻译时借鉴的重要翻译原则。
李清照的《声声慢》是宋词中屈指可数的最优秀诗篇之一,许渊冲英译版本的《声声慢》在保留其原有的内涵的基础上又增加了西方文学的色彩。
本文主要通过三个方面来研究许渊冲的英译本,再现了《声声慢》译本中所体现的“三美论”原则。
通过研究发现,许渊冲英译本中意美主要通过意象美和意境美所体现,音美主要通过韵律美和叠词美所体现,形美主要通过单词美和句式美所体现。
关键词:许渊冲版本;《声声慢》;意美;音美;形美本文主要研究“三美论”对许渊冲《声声慢》英译本的翻译中的体现。
从意美、音美和形式美三个部分进行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三美论”在宋词的英文翻译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对中国文化的传播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声声慢》的英文翻译是中国优秀的传统诗歌文化与西方文化碰撞的产物,以及进一步的交流。
一、意美的再现意象是诗人精心挑选的一种表达情感和思想的媒介。
译者需尽可能地保持形象的完整性,即意义和景象的统一性。
完全保留的意象是双向保留的场景和感觉,意象是意境形成的桥梁。
考虑到文化背景、原始语言和目标语言的差异,译者需要使用不同的翻译技术来处理意象。
首先,译者要对中西文化中的形象有深刻的认识,了解它的异同。
其次,译者应该有深刻的思维能力,并运用语言来实现转化。
在《声声慢》英译本中,许渊冲就通过使用别具一格的翻译方法,巧妙地映射出原文中所要表达的意义。
1.1.意象美中的动态美和静态美许渊冲采用解释性翻译和直译的方法,通过描述事物的特征,间接描绘出《声声慢》中所要表达的景象,扩展想象空间,避免语言转换的错误。
意象的翻译是“三美论”中意义美与原文的结合。
准确选择的词语不仅能表达意象的表面意义,还能表达词语的外部意义。
意象是诗人情感的载体,诗中的美可以通过对意象的描述来升华。
诗歌翻译中的形与神
摘要:诗歌是文学作品中最纯粹的艺术。
诗歌翻译的最高境界就是形神兼备,本文分析了汉诗英译中的形似与神似的理论起源和发展,许多学者对诗歌翻译的神似和形似都做了自己的见解,这些见解到今天仍然对我们的翻译工作多有助益。
文中将其在具体的翻译语境中进行应用,指出文学作品的理想境界是形神皆似。
必要时,可以舍其形而保其神,从而遵循先神而后形的翻译原则,并通过两首古诗词的翻译证明了形神兼备的重要性和美学价值。
关键词:诗歌翻译形似神似意境诗歌是文学作品中最纯粹的艺术,其语言是韵律的语言,且精练含蓄,节奏分明,句式整齐。
诗的生命似乎是世代相传的,其价值观都包藏在诗篇里,所以即便是在最大的压力下,仍会存在,历久不衰。
与其他文学体裁相比,诗歌是诗人的思想与文字在作品中完全天然融合的产物,诗歌浓缩了一个民族语言文化的精华,含有鲜明的语言文化特征,因而诗歌的翻译是很有难度的。
英国诗人雪莱曾说诗不能翻译,译诗是徒劳的,“犹如把一朵紫罗兰投入坩埚,企图由此探索它的色泽和香味的构造原理”。
严复也说,有些文学作品根本不可译,尤其是诗。
因为诗歌的内容和形式紧密结合,难以分割。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两种语言文化交流的增多,诗歌翻译中可译或不可译的因素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我们需要外国优秀的诗歌,同时也需要把我国的诗歌译成外文,尽可能的传达原诗的“意美”、“音美”和“形美”,使读诗的异国读者能够从译作中获得尽可能与本国读者一样多的共鸣和美的享受。
对诗歌翻译要求这么严格,其翻译标准该如何界定呢?刘重德教授提出汉诗英译的最高境界是形神兼似。
一、诗歌翻译中的形似与神似所谓形似,是指在翻译诗歌时尽量保持译文在用词、句子结构、表现手法以及比喻手段等方面与原文一致;所谓神似,是指在翻译诗歌时要着力保持原作的神韵和风姿,达到原作的艺术效果。
神似首先是傅雷提出来的。
他说:“以效果而论,翻译应当像临画一样,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
朱生豪也提出“保持原作之神韵”的观点。
汉诗英译中音形意的再现——李白《月下独酌》英译文对比赏析
理诗歌的音、形、意,直接影响到译文对原诗韵味的传达。过
下面我们再来对《月下独酌》的三个英译本进行对比分
去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诗不可译”,即:诗歌不能跨语言转 析,三个译本分别如下:
换。为此,文化翻译观的领军人之一巴斯奈特(Susan Bassnet)
译本一、许渊冲先生的 Drinking Alone under The Moon
采用了韵体译法。许渊冲先生的译文除四句为十一音节外, 好地再现了“独”的意境,但其采用散体译法,将原诗译成了
每句十音节,为抑扬格五音步,与原诗字数相同,韵式为 无韵体散诗,译诗长短不一,参差不齐,与原诗的格律相去甚
aabbccddeeddff。Fletcher 的译诗格律工整,除第一句九音节 远。音、形再现这两个方面都大打折扣,从而在整体意境上较 外,其余每句都为八音节,为四音步抑扬格,韵式为 abcb, 前两者失色不少。
学科园地
汉诗英译中音形意的再现
——李白《月下独酌》英译文对比赏析
◎贺 靓
(湖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湖南·株洲 412008)
摘 要 本文通过对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月下独酌》及其英译本的比较分析来探讨在汉诗英译中,原诗的音、形、意美在 译文中是如何再现的。 关键词 音美 形美 广义意境 狭义意境 再现 文章编号 1671-0703(2009)11-203-03
在诗歌中是不容忽视的要素之一,它能表达情感,渲染气氛,
Sober,we three remain cheerful and gay;
烘托形象。汉语诗歌主要以平仄音调来形成节奏;而英语
Drunken,we part and each goes his way.
诗以音步为单位,用轻重音节相间的形式组成节奏;这是无
英语毕业论文中国古典诗歌英译的音美、形美和意美
英语毕业论文Beauty in sound, form and sense in Poetry Translation—— Translation of Classical Chinese Poetry From Chinese to English中国古典诗歌英译的音美、形美和意美AcknowledgementsI would like to express my gratitude to all those who helped me during the writhing of this dissertation. A special acknowledgement should be shown to Mr. Zhang, my supervisor, who benefited me a lot, not only in selecting the subject but also in the writing process such as in the essay conception and essay structure. Moreover, I wish to extend my thanks to all the classical Chinese poets and famous poetry translators since I have quoted a lot of their works and words in supporting my argumentation, without these quotations, my dissertation would absolutely lack in proof. Finally, I would like to give my cordial thanks to our university’s library, from which I borrowed a lot of useful reference materials.Contents1.Introduction ... ... ... ... ... ... ... ... ... ... ... ... ... ... (1)2 . Beauty in sound ... ... ... ... ... ... ... ... ... ... ... ... ... (1)3. Beauty in form ... ... ... ... ... ... ... ... ... ... ... ... ... (5)4. Beauty in sense ... ... ... ... ... ... ... ... ... ... ... ... ... (8)4.1 False translation of a famous line ... ... ... ... ... ... ... (8)4.2 Translation of “puns”... ... ... ... ... ... ... ... ... ... (9)4.3 Translation of narrative poetry... ... ... ... ... ... ... ... (11)4.4 Contemporary on poetry translation that incurred controversialcomments ... ... ... ... ... ... ... ... ... ... ... ... ... ... (13)5. Conclusion ... ... ... ... ... ... ... ... ... ... ... ... ... ... (14)References ... ... ... ... ... ... ... ... ... ... ... ... ... ... ... (16)AbstractAbstract: Classical Chinese poetry, the gem of the Chinese culture and civilization with a long history of three thousand years, is a unity of sound, form and sense. Yet the translated versions usually cannot carry the equal effect and beauty of the original due to the translators’ lack of skill, the dif ferences between the Chinese language and the English language and the inherent differences of cultures and civilizations between the two nations. A poetry translator should not be satisfied with the mere conveying of the original meaning to the target language, but must strive for the preservation and reproduction of the original beauty in sound, form and sense to the utmost degree so as to best bring out the artistic and musical beauty of the original. In this essay, account is given to each of the three aspects, namely, beauty in sound, beauty in form and beauty in sense separately. Beauty in sound mainly consists of beauty in rhythm and beauty in rhyme; beauty in form refers to the regularity of length of poem lines and the syllables each line contains; beauty in sense, the most important element of a poem, lies in the faithfully and artistically conveying of the meaning of the original, which requires the translators’ grasp of the classical Chinese literary history and thorough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text of the original. On this point, the author further divides her argument into four parts. The first part is about several ridiculous English versions of the famous immortal line “烟花三月下扬州“ of Tang poet Libai ; The second part is on the translation of “puns”. To illustrate this point, the author takes two Tang poems as examples, they are respectively Li Shangyin’s “…春蚕至死丝方尽…” and Liu Bingxi’s “…道是无晴却有晴…”; the third part focuses on th e translation of narrative poetry and the author selects the mistaken translations of three lines of Bai Juyi’s 《长恨歌》as examples and gives analyses on the mistakes made; The fourth part is about poetry translations that irritate controversial comments. Last but not least is the conclusion of this dissertation, the author unites the three aspects given before into a unity and claims that a good poetry translation should be the preservation and reproduction of the three aspects of the original. Yet due to the formidable barriers in achieving this perfection, sometimes it’s inevitable to sacrifice one aspect for another less important.Key words: classical Chinese poetry beauty in sound beauty in form beauty in sense摘要中国古诗有着三千年历史,是中华民族与文化的精华,它是声、形、意三者的和谐统一。
许渊冲的“三美”原则视角论中国古典诗歌翻译美学再现—以《天净沙·秋思》四种译本为例
On the Aesthetic Reproduction in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 Transl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Xu Yuanchong’s Three Beauties Principle—Take the Four Versions of AutumnThoughts as Examples姓名: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指导教师:______AbstractAs a special branch of art,poetry translation is similar to literature creation but has its own particular aesthetic principle. The translator should convey the original artistic concept in another language and enable the reader to undergo aesthetic experience. The language in classical Chinese poetry is characterized in implicit meaning, concise expression and rich artistic conception, so the translation of it not only is faithful and equal to the original language, but also reproduces beauty in the target language.Chinese poetry is concise in language, distant un mood, clear in rhythm and strict in the building of verse-lines. It is a shining pearl in Chinese culture, To convey the beauty in the classic Chinese poems and let the English readers tend to have the same appreciation as we Chinese do, translating the classic Chinese poems into English. Therefore, it is of positive and profound significance in terms of translating practice to adopt the translation aesthetics in exploring how to represent in the target language at the original beauty that the classics Chinese poems show from artistic perspective.In addition, it also attempts to make a multi-dimensional study of Mr Xu’s poetry translation techniques, summarize how he represents and displays the beauty and charm of the classic Chinese poems in the English versions that he has made Mr Xu’s translating experiences and three-beauty doctrine, to a large extent and in practical sense, will guide translation beginners to set foot on a correct track and serve as a valuable reference to translation beginners. What’s more, one point of view is put external dissemination of the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 and greatly promote the international exchange between different culture.Key words: aesthetic reproduction; poetry translation; Autumn Thoughts;Xu Yuanchong; Three Beauties Principle摘要诗歌翻译是一个特殊的艺术门类, 既与文学创作相似, 又有其独特的审美原则。
浅说中国古典诗词英译“三美”原则
- 220-校园英语 / 翻译探究浅说中国古典诗词英译“三美”原则海南师范大学/李泽【摘要】诗歌,有着中华民族千百年的历史,在文学上有着崇高的地位,是世界文化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高中集中概括反映了社会生活,包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丰富的想象,语言凝练而形象性强,具有明显的节奏,和谐的音韵,富有音乐美。
当今世界的竞争中文化软实力的作用越来越重要,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发展,各国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国内学者也正迫切地想将更多优秀的中国文学与文化推而广之,中国古典诗词的翻译研究也备受关注。
本文主要浅析许渊冲先生提出的“音美,形美,意美”三大原则,以使读者对英译古诗词有进一步了解。
【关键词】诗歌 英译 推而广之 音美 形美 意美关于诗歌翻译理论,学者们争论的焦点集中在三个方面:诗歌是否具有可译性?诗歌应该直译还是意译,是注重神似还是形似?应该采取无韵的散文体译诗还是采取押韵的诗歌体译诗?早期各学者们对此各执一词,难以达成一致。
其实,诗歌是否可译,既要看诗的形式,也要看它的意义,最重要的是看诗的情感是否得以传达。
我们评论文学作品的标准是:一要达意,二要传情,三要感动。
尤其是诗词的翻译,力求音美,形美,意美。
一、音美的传达诗歌是语言的音乐性艺术,某种程度上是欣赏诗歌的音韵之美。
许渊冲认为,翻译诗词时如果诗词舍弃韵律,即使原诗的“意美”得以传递,其风格意趣也尽失。
我们看林语堂先生对《声声慢》中“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翻译——So dim,so dark,so dense,so dull,so damp,so dank,so dead!译文共运用十四个音节,加上双声和头韵,与原诗完全一致,一定程度上再现了原诗那种叠音叮咚所造成的余音绕梁之美,也生动地再现了作者在黄昏细雨中孤苦无依的情况。
前面六个形容词描绘周围的环境情况,最后以dead 收尾,完成了原诗情感上的递进。
诗歌讲韵律,求平仄,但在英译时合意又合韵的情况是难得的,刻意追求“音似”而忽略“意似”则是缘木求鱼,也没有必要。
“诗歌翻译三美论”的艺术性再现
“诗歌翻译三美论”的艺术性再现作者:刘琪来源:《牡丹》2017年第18期“开篇不谈红楼梦,读遍诗书也枉然”,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写于清朝乾隆年间,其中以贾、林的爱情悲剧为主线,描写了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兴衰荣辱。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其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歌赋传承至今。
“诗译英法唯一人”,许渊冲老先生提出了“诗歌翻译三美论”,即翻译诗歌理应传达原文的意美、音美、形美。
杨宪益夫妇运用了“诗歌翻译三美理论”,成功地再现了原诗的意美、音美、形美,受到外国读者的一致好评。
本文着重介绍诗歌翻译的三美论及其在杨译《葬花吟》中的体现,意在介绍“翻译三美论”的同时,弘扬中国传统的诗词翻译。
众所周知,《葬花吟》一诗选自《红楼梦》第二十七回“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埋香冢飞燕泣残红”。
主要讲的是黛玉因担心宝玉被贾政叫去受罚,特往怡红院探视,结果却吃了晴雯的閉门羹。
由此引发出她的寄人篱下的之苦以及对爱情的茫然,她含泪归去后辗转反侧,无法入眠。
次日恰逢饯花之期,她看到落红满地,不由悲从中来,念花及人。
于是,她独自到花冢前哀悼残红,哭念的诗句就是人们熟知的《葬花吟》。
《红楼梦》这本著作被多次翻译,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霍克斯和杨益宪夫妇的两种译本,本文将从杨益宪的译本分析《葬花吟》这首词译本中翻译美学的体现。
一、林黛玉多愁善感的性格在《葬花吟》中的体现曹雪芹笔下的林黛玉是娴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的形象,但又“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这样的林黛玉,留给后人无限的遐想,试想,若不是这样的女子,何以写出如此凄美动人的《葬花吟》,《葬花吟》原文是意美、音美、形美的和谐统一体,落红本无情,她却在其中感慨到了人生。
全诗总共52行,其中运用了大量的典故和象征手法来描写花落人亡的场景。
二、许渊冲的翻译三美论诗歌翻译最是难翻,在诗词翻译上,许渊冲先生在长期的诗词英译实践探索过程中,总结出了一套自成一家的诗词翻译理论。
浅谈许渊冲“三美”论在唐诗翻译中的体现
浅谈许渊冲“三美”论在唐诗翻译中的体现诗歌翻译历来在翻译界中争论较多。
作为汉语古诗英译的顶级专家,许渊冲提出的“三美”学说为诗歌翻译提供了新思维、新方法,对实践无疑有很大的帮助。
本文从“意美”“音美”和“形美”三个方面,对许渊冲和其他翻译大家在唐诗翻译上的经典译本作了比较,旨在揭示其翻译理论对诗歌翻译实践的重要指导意义。
标签:许渊冲意美音美形美一、引言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治开明、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的时期。
中国格律诗的创作在唐朝达到了顶峰,其语言优美流畅,意境雅致清丽,思想博大深远,是中华民族的文学精华,也是世界文学史上的瑰宝。
国内外很多汉学家都热衷于翻译中国古诗,向西方世界展现中国古诗的无穷魅力。
英语和汉语是当今世界使用最广泛的两种语言。
英语和汉语分属不同的语系。
中国和英语国家之间还存在着巨大的文化差异。
因而,英汉语互译是很困难的。
但是,出于国际交流的需要,英汉互译又是必要的。
中国古诗讲究格律,依律行韵,要平仄,求对仗,用典故,语双关,字里行间以含蓄为美,以意境为上,忌直白。
现代英语诗歌则以散体行文,自由,无格律,无平仄,无对仗,语言精练,意象鲜明。
[1]两种语言之间巨大的文化差异,使得汉语古诗的英译尤为艰难。
但是,我国的翻译家们不畏艰辛,知难而进,其中一位就是许渊冲先生。
许渊冲一直致力于中国古典名著的翻译,并在长期的理论研究和翻译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独创的翻译理论。
他认为好的译文应该能够“达意、通顺、传神、表形”,在翻译标准上创立了“三美”论,即“意美、音美、形美”。
“‘三美’的重要性并不是鼎足三分的。
在我看来,最重要的是‘意美’,其次是‘音美’,再其次是‘形美’。
”[2]许渊冲的“三美”翻译理论对诗歌翻译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意美意境美是诗歌形式美和音韵美的最终目的和归宿,也是诗歌美的最高境界。
对于诗歌的意境美,许渊冲如是说:“传达了原诗意美,而没有传达音美和形美的翻译,虽然不是译得好的诗,还不失为译得好的散文;如果只有因音美和形美,而没有意美,那就根本算不上是好翻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