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诵读活动化实践”课题结题报告论文

合集下载

诵读教学实践报告(3篇)

诵读教学实践报告(3篇)

第1篇一、引言诵读教学作为一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它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为了探索诵读教学的有效途径,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我校开展了诵读教学实践活动。

本文将对我校诵读教学实践情况进行总结和分析,以期为我国语文教育提供借鉴。

二、实践背景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语文教学越来越注重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

诵读教学作为一种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受到了广泛关注。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对诵读教学的认识不足,导致诵读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我校决定开展诵读教学实践活动。

三、实践内容1.诵读教学目标的制定(1)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使学生能够准确、流畅、生动地朗读课文。

(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使学生能够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

(3)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提高语文能力。

2.诵读教学方法的探索(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在诵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音乐、图片、视频等手段,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

(2)分层教学,因材施教。

针对不同学生的诵读水平,教师应采取分层教学策略,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诵读教学中得到提高。

(3)注重朗读技巧,提高朗读效果。

教师应教授学生正确的朗读方法,如停顿、语气、节奏等,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表达课文内容。

(4)开展多种形式的诵读活动,丰富教学形式。

如朗读比赛、诵读表演、诵读接力等,激发学生的诵读热情。

3.诵读教学评价体系的建立(1)建立朗读评价标准。

从朗读技巧、情感表达、语调、语速等方面对学生的朗读进行评价。

(2)开展朗读评价活动。

定期组织朗读比赛、诵读表演等活动,对学生的朗读水平进行评价。

(3)建立学生诵读档案。

记录学生的诵读成长过程,为教师提供教学参考。

四、实践效果1.学生的朗读水平得到提高。

通过诵读教学实践活动,学生的朗读技巧、情感表达等方面都得到了明显提高。

2.学生的审美情趣得到培养。

小学经典诗文诵读的实践与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经典诗文诵读的实践与研究——结题报告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古诗文是我国历史长河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在提高学生个人的文学素养上,古诗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故课题组通过“确立古诗文吟诵选材方向――编制古诗文吟诵教材――设计古诗文吟诵活动方案――组织学生参与古诗文吟诵活动――学生成果展示与评估――进行反思小结”一系列环节,采用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个案研究法、行动研究法,收集、整理、剖析了大量经典诗文诵读的实践案例,探索了循序渐进、反复巩固的经典诗文诵读路径,构建了立体多元的经典诗文诵读体系,初步完成衢州市实验学校经典诵读校本课程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学生与教师的文学素养同步得到了提升。

诵读经典诗文探索路径构建体系提升素养【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一、世界上不少国家都提倡让中小学生从小阅读本民族的基本文化经典,例如俄国人对普希金的推崇,丹麦人对安徒生的敬仰,英国人对莎士比亚的热爱?。

1 正像英国的莎士比亚、德国的歌德、俄罗斯的普希金的诗文一样,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是中国文化的骄傲。

美国诗人庞德说过:“汉字永远是诗的,情不自禁是诗的,相反一大行英文字倒不容易成为诗。

”中国历史上许多大诗人呕心沥血,丰富完善了汉语的表达能力,像骈俪典雅的汉赋,工整优美的律绝,荡气回肠的古风,豪放婉约的词曲,千百年来传唱不衰。

可是令人遗憾的是我国现在小学课本里古代诗文的比例还是太少,所以我们将精心选编一些优秀古诗文作为课本的延伸和补充。

近年来,我国的专家学者对于在青少年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这一问题也普遍关注。

他们提出,中华文明不仅活在典籍、展品中,更应活在大众的精神生活中。

在全国上下矢志进行现代化建设的今天,更需发掘中国历史上丰富的审美、道德资源,用民族文化的优秀经典教育下一代。

学术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呼声由来已久,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说,一个国家没有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不行,但光有科技也不行。

小学生国学经典诵读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生国学经典诵读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生国学经典诵读实践研究结题报告一、研究背景意义近年来,在建设和谐社会和中国先进文化的进程中,人们逐渐认识到,一个国家不能没有自己的文化底蕴。

道德是有继承性的,而传统道德中能够为今天所用的精华,是社会最容易接受的,因而也最容易成为社会道德风尚的铺垫和国家凝聚力的来源。

但是,经过批林批孔等歪曲历史的运动,中国传统在50岁上下的人群中被涂抹的不见真面貌了;处在西化的狂潮中,中国传统在40岁以下人群心中被淡化到没有形影了。

为此,人们开始关注国学经典教育。

很多民间国学传播机构悄悄兴起,而且得到了家长和青少年的响应;传媒的国学讲坛开始火爆,吸引了许多听众和读者……可以看出,善良和正直的人对金钱追逐和名利竞争的世态中所造成的精神贫乏,已经从厌倦到痛恨,人们想从国学经典中找回中国人曾经珍惜过而现代却缺失了的国魂。

社会普及领域通过各种渠道对中国典籍的宣传,唤起了人们对传统的亲近感,激起了人们了解传统的兴趣。

这在人们渴求了解自己传统的今天,是有一定的积极作用的。

但是,通过社会传媒宣传中国典籍,毕竟是一种补充渠道,有时也难免因为炒作并发一点副作用。

有长远效应的国学典籍教育,真正使国学深入人心的渠道,应当是基础教育,通过语文课程来实现。

因此,本课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二、研究目标本课题的研究,从以中国古典音乐创造清新高雅氛围校园背景音乐环境建设,到坚持每日至少诵读经典一刻钟,聆听音乐半小时等等,将所有教学内容巧妙融入儿童日常生活,使孩子在轻松、愉快,甚至不知不觉中,潜移默化、熏陶感染,从而培植健康身心、良好性情、完整人格。

在童年时代,在儿童启蒙的时代长足的训练他们的记忆力,让他们记住那些文化品位很高的传统文化的精品,为孩子一生的发展奠定丰厚的文化基础。

三、研究工作小结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06年1月至2007年4月)1.组建课题组,设计研究方案,并加以论证、确定。

2.开展前期活动,组织教师进行培训。

为全校每位老师配备必要的书籍——《儿童中国文化导读(一)(二)(三)》、《论语通译》等,同时利用假期进行自学。

小学生音乐经典诵读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生音乐经典诵读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生音乐经典诵读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小学生音乐经典诵读实践的效果和影响,以促进小学生的音乐素养和艺术修养的提升。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实验研究法,通过对不同年级小学生进行音乐经典诵读实践,收集数据并进行分析和比较。

研究过程
选题依据
小学生音乐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音乐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音乐经典诵读作为一种具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艺术表达形式,对小学生的音乐修养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设计
本研究以小学生音乐经典诵读实践作为干预措施,采用实验组
与对照组的比较方式,收集实践前后的数据,并进行数据分析和统计。

研究样本
本研究选取了同一学校的不同年级的小学生进行实践,共100
名学生。

实施方案
实验组参与音乐经典诵读实践,对照组继续进行常规音乐教育。

实践期间收集学生的音乐修养水平及情感等数据。

数据分析
通过统计学方法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并得
出结论。

研究结果
经过数据分析,实验组在音乐素养和艺术修养方面的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说明小学生音乐经典诵读实践对其音乐修养的提升具有积极影响。

结论与建议
本研究结果表明,小学生音乐经典诵读实践是促进其音乐素养和艺术修养的有效途径之一。

建议学校加强音乐教育的实践性,提供更多音乐经典诵读的机会和资源,以培养学生的音乐艺术修养。

【小课题结题报告】《国学经典诵读渗透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研究》结题报告

【小课题结题报告】《国学经典诵读渗透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研究》结题报告

《国学经典诵读渗透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研究》结题报告前言《国学经典诵读渗透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研究》,2020年10月通过县教师进修学校县级小课题专家组评审,被立项为2020年度县级教师专项科研小课题。

自立项后,课题组成员围绕课题的研究目标,刻苦钻研,大胆实践,充分利用各种有利因素,努力探索国学经典诵读渗透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作用的研究,为初中语文教学创建一个良好的教学新模式。

经过课题组成员近一年的研究和实践,积累了一定经验,获得了一些启示,引发了一些思考,现报告如下:一、问题的提出二十一世纪是追求优质教育的世纪,要优化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语文整体素质,加强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培养他们的主动探究和创新精神。

充满活力的课堂才能唤起学生的生命热情,激发他们的生命潜能。

通过课堂活动的积极参与和有效投入,使学生的智慧和其他品质得以发展、提高。

《新课标》关于“课程的基本理念”的第一条就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国学经典诗文是古代圣贤思想、智慧的结晶,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

它所具有的文学价值以及它所包蕴的人文精神更是毋庸置疑。

诵读它,可以修养身心,增加智慧,开启成功之门;诵读它,可以让人懂得认识美、领略美、欣赏美、享受快乐人生。

开展经典诵读,有利于使学生树立远大目标,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专家认为,“道德”、“品性”、“气质”等重要素养,很难“教”成,靠的是“陶冶”、“熏习”或“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培养出来。

经典教材中皆是美心美文,嘉言懿行。

让国学经典渗透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让学生熟诵于口,濡染于心,会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品性和修养。

以现代心理学、教育学角度而视,国学经典也是人类自身潜能被高度开发后,表现在心智连作模式、思维方法、人格特质及智力等方面的典范和实证。

小学经典诵读结题报告

小学经典诵读结题报告

小学经典诵读结题报告篇一:经典诵读结题报告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经典更是灿若星河,这些优秀的文化经典,凝聚了前贤的大智大慧,睿语哲思,浓缩了华夏五千年的思想精粹,感染熏陶了一代又一代龙的传人,可以说是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利用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让孩子们在读经诵典中养德行,学做人是我们开展经典诵读活动的初衷。

于是我校响应开展“经典诵读”活动的号召,在全校范围内深入开展了古诗诵读活动。

XX年,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工作,使得古诗诵读在全校学生中逐步掀起高潮。

两年下来,师都生大有收获,深入体味了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我们从各个年级入手,并向全校推广,现在,我校全体师生可谓全员参与,全情投入,诵读热情日益高涨,气氛浓厚,已经形成了一支强大而有声势的诵读队伍。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近来国学与传统文化热中,很多专家学者都提出,传统文化教育应当从小抓起、从孩子抓起。

中华传统经典是我国文学宝库的瑰宝,她源远流长,内容广泛,思想深邃,语言精辟。

一篇篇文章,一首首诗作,就像一面面镜子,反映社会生活,映照人们的心灵,启迪人们的心智。

我校自XX年启动“中华传统经典诵读工程”以来,把传统经典诵读工程作为新形势下加强学生德育教育的生动载体,本着继承并激活传统,帮助学生从小打好语言文字功底,增强学生文化底蕴、提升人文修养的目的,有序、扎实地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中华传统经典诵读活动,经典是我国民族文化、民族智慧、民族心灵的庞大载体,是我们民族生存、发展的根基。

也是几千年来维护我民族屡经重大灾难而始终不解体的坚强纽带。

我们要及时采取措施,不能任此文化遗产在下一代消失。

现代教育,偏重技能灌输、功利和考试,以至于在世界文化讯息的冲击下,新生代渐渐远离了独立思考能力、评价能力和深度思想,这怎能不令人担忧呢?人文文化对感情的感染、人格的熏陶、习惯的养成、环境的造就、传统的形成,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所以读诵经典从儿童抓起,这对强大祖国、繁荣民族、造福人类而言,是一件意义深远的事。

【推荐】经典诵读课题研究结题报告-word范文 (9页)

【推荐】经典诵读课题研究结题报告-word范文 (9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经典诵读课题研究结题报告篇一:“经典诵读活动化实践”课题结题报告论文“经典诵读活动化实践研究”课题结题报告一、研究的背景与意义(一)课题提出的国内背景二十一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国人的自信心越来越强。

在物质越来越丰富的今天,人们道德观念滑坡、急功近利甚至见利忘义者日多、而忠孝鲜讲、仁义疏道、甚多亲情不易持久、珍贵友谊难以弥新、邻里常见淡薄、同事常存不信、孩童心难感恩、夫妻不少倏然反目、读书甚多只为谋生、求学常常就业至上,感叹经史子集,知之者甚少,琴棋书画,会通者不多,我们深知“少年强则国强”,“社会和谐匹夫有责”,切感经典教育意义之非凡。

赵朴初、叶至善、冰心、曹禺、启功、张志公、夏衍、陈荒煤、吴冷西等九位德高望重的全国政协委员在1995年第八届全国政协会议上,以016号正式提案的形式,发出《建立幼年古典学校的紧急呼吁》。

以焦急迫切的文字,为我们敲响了传统文化正处于存亡续绝关键时刻的警钟。

《紧急呼吁》指出:“我国文化之悠久及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罕有其匹的连续性,形成一条从未枯竭、从未中断的长河。

但时至今日,这条长河却在某些方面面临中断的危险。

”《紧急呼吁》强调:“构成我们民族文化的这一方面是我们的民族智慧、民族心灵的庞大载体,是我们民族生存、发展的根基。

也是几千年来维护我民族屡经重大灾难而始终不解体的坚强纽带;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任此文化遗产在下一代消失,我们将成为历史的罪人、民族的罪人。

” 提出议案的这些老一代知识分子,“以风烛之年,未敢忘继承民族的文化”,他们希望学校、社会能重视对传统经典的诵读和教育,“在有生之年重听弦歌,到古典学校中走一走,看看后继之人。

(二)课题提出的国外背景欧美国家也开始反思现代教育中的流弊而逐渐恢复传统的诵读法了。

经典诵读论文总结范文

经典诵读论文总结范文

摘要:经典诵读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文化价值。

本文通过对经典诵读的内涵、价值及实践的分析,探讨经典诵读在传承与创新中的重要作用,以期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参考。

一、引言经典诵读,顾名思义,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经典文献的朗读和传颂。

自古以来,经典诵读一直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在新时代背景下,经典诵读在传承与创新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经典诵读的内涵与价值1. 经典诵读的内涵经典诵读包括对经典文献的朗读、背诵、讲解和研讨等环节。

通过这些环节,使读者对经典文献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感悟。

2. 经典诵读的价值(1)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经典诵读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有助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

(2)提高国民素质。

经典诵读有助于提高国民的文化素养、道德品质和审美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促进文化创新。

经典诵读在传承的基础上,可以激发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创新思维,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

三、经典诵读在传承与创新中的实践1. 教育领域(1)将经典诵读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小培养学生的经典素养。

(2)开展经典诵读比赛、讲座等活动,激发学生对经典文献的兴趣。

(3)结合现代教育技术,创新经典诵读教学模式。

2. 社会层面(1)举办经典诵读活动,提高公众对经典文献的认识。

(2)借助媒体平台,推广经典诵读,扩大其影响力。

(3)加强经典诵读志愿者队伍建设,推动经典诵读活动的开展。

3. 文化产业(1)挖掘经典诵读资源,开发经典诵读产品,如经典诵读教材、音频、视频等。

(2)举办经典诵读节、论坛等活动,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

(3)鼓励企业投资经典诵读产业,推动产业升级。

四、结论经典诵读在传承与创新中具有重要作用。

我们要充分认识经典诵读的价值,加强经典诵读的实践,推动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同时,要不断创新经典诵读的方式,使之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民,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经典诵读的结题报告

经典诵读的结题报告

经典诵读的结题报告篇一:“经典诵读活动化实践研究”课题结题报告“经典诵读活动化实践研究”课题结题报告一、研究的背景与意义(一)课题提出的国内背景二十一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国人的自信心越来越强。

在物质越来越丰富的今天,人们道德观念滑坡、急功近利甚至见利忘义者日多、而忠孝鲜讲、仁义疏道、甚多亲情不易持久、珍贵友谊难以弥新、邻里常见淡薄、同事常存不信、孩童心难感恩、夫妻不少倏然反目、读书甚多只为谋生、求学常常就业至上,感叹经史子集,知之者甚少,琴棋书画,会通者不多,我们深知“少年强则国强”,“社会和谐匹夫有责”,切感经典教育意义之非凡。

赵朴初、叶至善、冰心、曹禺、启功、张志公、夏衍、陈荒煤、吴冷西等九位德高望重的全国政协委员在1995年第八届全国政协会议上,以016号正式提案的形式,发出《建立幼年古典学校的紧急呼吁》。

以焦急迫切的文字,为我们敲响了传统文化正处于存亡续绝关键时刻的警钟。

《紧急呼吁》指出:“我国文化之悠久及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罕有其匹的连续性,形成一条从未枯竭、从未中断的长河。

但时至今日,这条长河却在某些方面面临中断的危险。

”《紧急呼吁》强调:“构成我们民族文化的这一方面是我们的民族智慧、民族心灵的庞大载体,是我们民族生存、发展的根基。

也是几千年来维护我民族屡经重大灾难而始终不解体的坚强纽带;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任此文化遗产在下一代消失,我们将成为历史的罪人、民族的罪人。

”提出议案的这些老一代知识分子,“以风烛之年,未敢忘继承民族的文化”,他们希望学校、社会能重视对传统经典的诵读和教育,“在有生之年重听弦歌,到古典学校中走一走,看看后继之人。

(二)课题提出的国外背景欧美国家也开始反思现代教育中的流弊而逐渐恢复传统的诵读法了。

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

”如今,从《论语》中摘录的名言”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就悬挂在联合国总部里,世界人民都感受到中国文化的魅力。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还把《三字经》作为儿童启蒙教育读本。

大学诵读经典实践报告(2篇)

大学诵读经典实践报告(2篇)

第1篇一、引言经典,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历史的见证,是文化的传承。

在大学阶段,诵读经典不仅有助于提升我们的文化素养,还能增强我们的思维能力,培养我们的品德。

为了响应国家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号召,我校开展了“大学诵读经典”实践活动。

以下是我对这次实践活动的总结报告。

二、实践背景近年来,我国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大学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肩负着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

诵读经典是传承文化的重要途径,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因此,我校决定开展“大学诵读经典”实践活动,以期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实践内容1. 经典选择本次实践活动中,我们选择了《论语》、《大学》、《中庸》、《孟子》等儒家经典作为诵读内容。

这些经典不仅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而且具有广泛的现实意义。

2. 诵读形式(1)个人诵读:学生根据自身兴趣选择一篇经典进行诵读,并撰写心得体会。

(2)小组诵读: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篇经典进行集体诵读,并讨论交流。

(3)班级诵读:各班级在规定时间内,进行经典诵读比赛,评选出优秀班级。

3. 诵读时间本次实践活动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持续一个月。

四、实践过程1. 准备阶段在准备阶段,我们组织了专题讲座,邀请专家学者对经典进行解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经典内容。

同时,我们还为学生提供了经典文本的电子版,方便学生随时查阅。

2. 实施阶段在实施阶段,学生们积极参与,认真诵读经典。

个人诵读方面,学生们在课余时间进行诵读,并撰写心得体会;小组诵读方面,学生们互相讨论,共同进步;班级诵读方面,各班级积极参与,气氛热烈。

3. 总结阶段在总结阶段,我们组织了经典诵读比赛,评选出优秀班级和个人。

同时,我们还组织了一次主题班会,让学生们分享自己在诵读经典过程中的收获和感悟。

五、实践成果1. 学生文化素养得到提升通过诵读经典,学生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文化素养得到提升。

经典诵读社会实践报告

经典诵读社会实践报告

一、实践背景经典诵读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长,经典诵读活动逐渐受到广泛关注。

为了深入了解经典诵读的实践情况,提高自身文化素养,我们组织了一次经典诵读社会实践。

二、实践目的1. 了解经典诵读在我国的传承与发展现状。

2. 探索经典诵读在弘扬传统文化中的作用。

3. 提高自身文化素养,增强民族自豪感。

4. 为今后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提供借鉴。

三、实践内容1. 调查研究我们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上网搜集资料、访谈等方式,对经典诵读的起源、发展、现状进行了深入了解。

发现经典诵读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

2. 实地考察我们走访了多个学校、社区、文化场馆,了解了经典诵读在这些地方的开展情况。

发现经典诵读活动在我国各地广泛开展,形式多样,取得了显著成效。

3. 参与活动我们积极参与了经典诵读活动,如:组织诵读比赛、举办讲座、开展主题班会等,亲身体验了经典诵读的魅力。

4. 交流分享我们与其他参与者分享了经典诵读的心得体会,共同探讨经典诵读在弘扬传统文化中的作用。

四、实践成果1. 深入了解了经典诵读的起源、发展、现状,提高了自身文化素养。

2. 亲身体验了经典诵读的魅力,增强了民族自豪感。

3. 为今后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提供了借鉴,积累了宝贵经验。

4. 拓展了人际关系,增强了团队协作能力。

五、实践总结1. 经典诵读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

在新时代背景下,经典诵读活动对于弘扬传统文化、培育民族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2. 经典诵读活动在我国各地广泛开展,形式多样,取得了显著成效。

学校、社区、文化场馆等是经典诵读活动的重要载体。

3. 经典诵读活动有助于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增强民族自豪感。

我们应该积极参与经典诵读活动,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4. 在今后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时,我们要注重创新,结合时代特点,提高活动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小学国学经典诵读的探究与实践课题结题报告1

小学国学经典诵读的探究与实践课题结题报告1

小学国学经典诵读的探究与实践课题结题报告1小学国学经典诵读的探究与实践国学经典文化是人类文化史上的宝贵财富。

自2009年9月以来,我们学校将诵读国学经典作为特色教育目标,积极开展以“诵读国学经典,领悟圣贤智慧”为主题的经典诵读活动,引领全体师生诵读国学经典,领悟圣贤智慧。

我们的学生以《国学经典诵读》为校本教材,在老师的指导下,以《三字经》、《百家姓》、《弟子规》和古诗词为内容,在每天的晨读、每周四的国学诵读日和诵读课上进行诵读,保证学生在小学毕业时积累和诵读一定数量的经典。

我们结合实际开展了“小学国学经典诵读的探究与实践”的小课题研究,积极探索开发诵读国学经典活动在学校的实践有效策略,并逐步形成学校办学特色。

课题不断深入推进,达到了预期目标,现申请结题。

总体目标:我们的目标是在不加重小学生课业负担的前提下,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使小学生从小受到我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加强小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与热爱,提高小学生的国学修养和文化水平;发挥传统文化的教化力量,增强道德教育的实效性;把小学生培养成长为新一代兼具世界眼光和现代人意识、胸含传统文化底蕴的未来社会的建设者。

研究内容:1、我们根据课程改革与发展思路,根据小学语文素养在不同年级的要求,确定与之相应的国学经典篇目,编写了校本教材《国学经典诵读》。

2、我们让学生每天早晨到校后利用早读时间进行国学经典诵读。

利用校报《晨晓报》的国学经典专题栏目,如《上下五千年》、《二十四孝》、《成语故事》等,学生有计划地进行国学经典诵读。

同时在校报上《经典可以这样读》的栏目发表学生创作的“我读经典”的文章。

3、我们将每周一节诵读课落实到课程表中,语文老师按课表落实上课。

4、我们将每周四定为经典诵读日,利用早晨早读20分钟时间,每次由一个班级展示,一个年级齐诵,进行国学经典展示活动。

5、我们坚持每年一次的“国学经典展示会”,展示一学年的诵读成果。

展示会通过诵、读、唱、演等灵活多变的形式诵读《三字经》、《弟子规》、《百家姓》、《论语》、唐诗宋词、XXX诗词等国学经典,“同沐四季风,共享读书乐”,“读经典书,做高尚人”。

经典诵读与语文教学的整合结题报告

经典诵读与语文教学的整合结题报告

经典诵读与语文教学的整合结题报告经典诵读与语文教学的整合研究课题的主要理论基础是“经典教育”。

这一教育理念强调通过阅读、诵读和理解经典文化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思维能力和道德品质。

经典教育不仅是一种教育方式,更是一种生活方式。

它通过晨诵、午读和暮省等活动,让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和理解经典文化,从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三)实验设计与实施我们的实验设计是在教育局的指导下,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教师的意见,制定了针对性强的实验方案。

我们将经典诵读与语文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将经典文化融入到语文教学中,通过诵读经典、阅读经典、讲解经典等多种方式,让学生们深入理解和领悟经典文化的内涵和精神。

实验的实施过程中,我们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如小组讨论、课堂演讲、课外阅读等,让学生们在互动交流中感受经典文化的魅力。

同时,我们也通过观察、问卷调查等方式,对实验效果进行了评估和总结。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通过实验,我们发现经典诵读与语文教学的整合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素质。

学生们在诵读经典的过程中,不仅能够加深对经典文化的理解和认识,还能够提高阅读能力和语文表达能力。

同时,经典教育也能够对学生的品格和道德素质产生积极影响,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五)结论与建议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刻认识到经典诵读与语文教学的整合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具有积极意义。

我们建议学校应该加强对经典教育的推广和实践,让更多的学生能够接触和理解经典文化。

同时,教师也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加强对经典文化的研究和理解,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

本课题将选取适合小学生阅读的经典诗文作为诵读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三字经》、《百家姓》、《唐诗三百首》等经典作品。

同时,还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进度,合理安排诵读内容的难易程度和数量。

2.经典诵读与语文教学的整合方式:将经典诵读与语文教学内容相结合,通过诵读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提高语文素养。

经典诵读结题报告

经典诵读结题报告

经典诵读结题报告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经典更是灿若星河,这些优秀的文化经典,凝聚了前贤的大智大慧,睿语哲思,浓缩了华夏五千年的思想精粹,感染熏陶了一代又一代龙的传人,可以说是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利用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让孩子们在读经诵典中养德行,学做人是我们开展经典诵读活动的初衷。

于是我校响应开展“经典诵读”活动的号召,在全校范围内深入开展了古诗诵读活动。

2021年,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工作,使得古诗诵读在全校学生中逐步掀起高潮。

两年下来,师都生大有收获,深入体味了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我们从各个年级入手,并向全校推广,现在,我校全体师生可谓全员参与,全情投入,诵读热情日益高涨,气氛浓厚,已经形成了一支强大而有声势的诵读队伍。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近来国学与传统文化热中,很多专家学者都明确提出,传统文化教育应从小做起、从孩子做起。

中华传统经典就是我国文学宝库的瑰宝,她源远流长,内容广为,思想深沉,语言独到。

一篇篇文章,一首首诗作,就像是一面面镜子,充分反映社会生活,映衬人们的心灵,启迪人们的心智。

我校自2021年启动“中华传统经典背诵工程”以来,把传统经典背诵工程做为新形势下强化学生德育教育的生动载体,本着承继并转化成传统,协助学生从小踢不好语言文字功底,进一步增强学生文化底蕴、提高人文学识的目的,有序、坚实地积极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中华传统经典背诵活动,经典就是我国民族文化、民族智慧、民族心灵的巨大载体,就是我们民族存活、发展的根基。

也就是几千年去保护我民族屡经关键性灾难而始终不解体的坚强纽带。

我们要及时采取措施,不能任此文化遗产在下一代消失。

现代教育,偏重技能灌输、功利和考试,以至于在世界文化讯息的冲击下,新生代渐渐远离了独立思考能力、评价能力和深度思想,这怎能不令人担忧呢?人文文化对感情的感染、人格的熏陶、习惯的养成、环境的造就、传统的形成,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所以读诵经典从儿童抓起,这对强大祖国、繁荣民族、造福人类而言,是一件意义深远的事。

诵读经典诗文,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课题结题报告

诵读经典诗文,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课题结题报告

诵读经典诗文,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课题结题报告精品文档诵读经典诗文,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课题结题报告篇一:《“经典诵读对小学生语文素养提升”的研究》结题报告《“经典诵读对小学生语文素养提升”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一、课题的提出1、文化历史背景:我国乃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文化底蕴非常深厚。

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诗词歌赋、名篇名言可谓感人至深,脍炙人口。

炎黄子孙的我们,长期沐浴在深厚文化底蕴的温床上,却往往轻视人文素养,重视物质享受,不尊重“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不理解“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现实生活缺乏对我国优秀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扬精神,国民文化素养并未能与迅猛的经济步伐齐头并进。

2、研究状况与创新:近年来,一些专家学者作了不懈的努力,如江苏省靖江地区率先进行的童谣诵读教学研究、或如上海市积极开展的“经典诵读与弘扬传统文化研究”,又如《百家讲坛》的热播、《光明日报》专门开设的国学版等等,均引领了诵读文化的新潮流。

然而,如何有效地带领和组织学校进行传承祖国优秀的文化,如何提高学生特别是小学生的诵读兴趣和能力,则是一个“瓶颈”问题。

本课题组经过认真调查取证,发现《“经典诵读对语文素养提升”探究》1 / 6精品文档这一课题,有效地提高了小学生的诵读效果,达到了熟能成诵、出口成章的文化兴奋点,这是一个毋庸置疑的创新突破。

为此,进行本课题研究,发掘本地课程资源,把诵读古典诗文的活动扩展到教育教学领域中去,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乃至综合修养;另一方面有利于弥补课堂教学资源的不足,提高语文教师收集及运用名篇名言的能力,促进教师教学智慧的成熟和专业水平的提高。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以学校自然班级为单位,依据学生的兴趣、学段、年龄特点及学生个体需要,把搜集到适合各个年段的名篇名言分组实施到位,每个小组长将负责年段的诵读情况和效果通过不同的形式汇报,奖励先进,表扬优秀。

主要探索内容如下:一年级加背《三字经》;二年级加背《成语接龙》;围绕“直面经典、不求深解,但求熟背,终生受益”的诵读理念,要求每个学生能够在老师启发下运用普通话正确流利的诵读。

开展诵读经典古诗词策略的研究 课题结题报告

开展诵读经典古诗词策略的研究  课题结题报告

《开展诵读经典古诗词策略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古诗词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精华,孔子曾经说过:“不学诗,无以言。

”诗言志,诗传情,古诗凝炼,魅力无穷。

常吟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有益于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应背诵160篇诗文,而小学的语文课本中每学期在书上出现的古诗只有四首,以这样的数量计算整个小学读完也只有寥寥32首而已,简直就是杯水车薪,离《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相去甚远。

所以,作为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师应当充分重视古诗词积累教学,从而开拓学生的视野,采取一定的教学策略进行古诗词积累方法教学。

在此背景下,我们进行低段古诗词诵读教学的研究,旨在组织学生通过“直面经典、诵读背诵”的方式,使孩子们从小就获得经典古诗文的基本修养和传统文化的熏陶,让融汇在经典古诗词中的中华民族的智慧、风骨、胸怀,以及健康的道德准则和积极的人生信念,潜移默化地植根于孩子们幼稚的心田。

一、课题宗旨古典诗词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也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尤其是大纲推荐的70首背诵篇目,都是历代名篇佳作,不仅内涵丰富,具有很高的艺术感染力,而且短小精悍,词句优美,韵律和谐,特别适合小学生背诵。

再者让孩子们阅读名家名篇,诵读千古美文,这已经成为大家公认的丰富学生人文素养,拓宽语文学习天地、打下孩子终身发展基础的最佳途径,也成为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热点。

基于此,我在我们班开展了古诗文诵读实验活动。

二、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古诗词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精华,孔子曾经说过:“不学诗,无以言。

”诗言志,诗传情,古诗凝炼,魅力无穷。

常吟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有益于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应背诵160篇诗文,而小学的语文课本中每学期在书上出现的古诗只有四首,以这样的数量计算整个小学读完也只有寥寥32首而已,简直就是杯水车薪,离《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相去甚远。

小学生国学经典诵读的探究和实践》结题报告

小学生国学经典诵读的探究和实践》结题报告

1、诵读积累这些经典 古文;2、在诵读中 懂得诚实守信的乃立 业之本,做人之道。
五、课题成果
➢ (一)、初步形成了一套诵读体系。
➢ (二)、总结出一些经典诵读的教学技巧。 ➢ 第一,有声诵读法。 ➢ 第二,尝试回忆法。 ➢ 第三,有效提示法。 ➢ 第四,交际运用法。
➢ (三)、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 (四)、丰富了学校文化内涵。 ➢ (五)、提高了学生的思想修养。 ➢ (六)、促进了学生诵读水平的整体提高。 ➢ (七)、加强了教师对国学经典的学习,编写出了六套国
四、课题研究过程
➢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1年1月至2011年3月)
➢ 1.组建课题组,设计研究方案,并加以论证、确 定。
➢ 2.开展前期活动,组织教师进行培训。为课题组 老师配备必要的书籍——《中国古代文学教程》 等,同时利用假期进行自学。
➢ 3.原有基础上布置校园环境,在教室的走廊上布 置了42条选自《三字经》《弟子规》《论语》章 句。学生在学校随时能看到国学经典章句,营造 了国学经典诵读的浓郁氛围。
学校本教材。
六、课题研究中思考
➢ 在课题实验的过程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常常 碰到一些问题,影响了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经 典诵读不能奢望孩子们能够现学现用,对于小学 生而言,经典熏陶是不可能即时显奇效的。因此 部分家长对经典诵读的活动不够理解,支持的力 度不够,部分教师对经典诵读实践的力度不大, 主动性不够强;由于种种原因,诵读的时间有时 不能保证;诵读促使学生的变化不能进行量化。 尽管如此,我们仍旧会研究经典诵读。
3研究国学经典教育的内容方法途径探索学生学习国学的规徇激发学生学习国学的兴趣国学精华对学生成长有其独特的价值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扩大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儿童的道德修养及爱国情操

经典诵读结题报告

经典诵读结题报告

经典诵读结题报告一、引言经典诵读作为一种传统艺术形式,承载着历史与文化的积淀,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经典诵读的定义、历史背景、艺术特点以及对个人成长的影响,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

二、经典诵读的定义经典诵读是指通过朗读经典文学作品、诗歌等方式,将文字进行表述和演绎的一种艺术形式。

它要求朗读者具备良好的发音、语调和表达能力,以及对文学作品的深入理解和情感把控。

三、经典诵读的历史背景经典诵读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诵经、吟诗等文化传统。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学艺术的繁荣,经典诵读逐渐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产生了不同的流派和风格。

例如,在中国古代,朗诵经典诗词被视为一种高雅的修养,被皇室贵族和文人雅士广泛推崇和追求。

四、经典诵读的艺术特点1.语言的美感:经典诵读注重对语言的把握和表达,通过声音和语调的变化,将文字的美感传达给听众,使其产生共鸣和情感共鸣。

2.表达的力量:经典诵读要求朗读者具备优秀的表达能力,能够准确理解作者的意图,并通过声音和语气将其生动地表达出来,使观众深入体会到文本背后所蕴含的思想和情感。

3.情感的传递:经典诵读追求触动人心的效果,朗读者需要通过声音的变化和情感的表达,将作品中所包含的情感传递给听众,使其产生共情和共鸣。

五、经典诵读对个人成长的影响经典诵读不仅仅是一种艺术表演,更是对个人成长有着积极影响的活动。

以下是经典诵读对个人成长的几个方面的影响:1.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通过经典诵读的训练,可以增强朗读者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口头表达的准确性和流利度。

这对于个人的沟通能力和社交技巧的培养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2.情感表达能力的培养:经典诵读要求朗读者具备准确把握文本情感的能力,并通过声音的变化传递给听众。

这有助于个人情感的表达和情商的培养。

3.文学素养的提升:经典诵读要求朗读者对文学作品进行深入理解和解读,从而提升个人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这有助于培养个人的人文关怀和思考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典诵读活动化实践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一、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一)课题提出的国内背景
二十一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国人的自信心越来越强。

在物质越来越丰富的今天,人们道德观念滑坡、急功近利甚至见利忘义者日多、而忠孝鲜讲、仁义疏道、甚多亲情不易持久、珍贵友谊难以弥新、邻里常见淡薄、同事常存不信、孩童心难感恩、夫妻不少倏然反目、读书甚多只为谋生、求学常常就业至上,感叹经史子集,知之者甚少,琴棋书画,会通者不多,我们深知“少年强则国强”,“社会和谐匹夫有责”,切感经典教育意义之非凡。

赵朴初、叶至善、冰心、曹禺、启功、张志公、夏衍、陈荒煤、吴冷西等九位德高望重的全国政协委员在1995年第八届全国政协会议上,以016号正式提案的形式,发出《建立幼年古典学校的紧急呼吁》。

以焦急迫切的文字,为我们敲响了传统文化正处于存亡续绝关键时刻的警钟。

《紧急呼吁》指出:“我国文化之悠久及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罕有其匹的连续性,形成一条从未枯竭、从未中断的长河。

但时至今日,这条长河却在某些方面面临中断的危险。


《紧急呼吁》强调:“构成我们民族文化的这一方面是我们的民族智慧、民族心灵的庞大载体,是我们民族生存、发展的根基。

也是几千年来维护我民族屡经重大灾难而始终不解体的坚强纽带;如
果不及时采取措施,任此文化遗产在下一代消失,我们将成为历史的罪人、民族的罪人。

”提出议案的这些老一代知识分子,“以风烛之年,未敢忘继承民族的文化”,他们希望学校、社会能重视对传统经典的诵读和教育,“在有生之年重听弦歌,到古典学校中走一走,看看后继之人。

(二)课题提出的国外背景
欧美国家也开始反思现代教育中的流弊而逐渐恢复传统的诵读法了。

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

”如今,从《论语》中摘录的名言”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就悬挂在联合国总部里,世界人民都感受到中国文化的魅力。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还把《三字经》作为儿童启蒙教育读本。

1988年全世界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集会时,曾预言:如果人类要想在二十一世纪继续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中国的孔子那里去寻找智慧。

二、研究内容
(1)对学生进行品德和审美方面的教育。

因为经典诗文千锤百炼,是美文中的美文。

让孩子们在记忆的黄金时期就诵读这些经典,会对孩子人格的养成和情操的陶冶,对民族精神的养育,都有着任何其他手段所无法代替的作用。

(2)促进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提高。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除了进一步深化语文课程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之外,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扩展学生的阅读量。

只有学生广读博览,有了丰富的海量的语言储备,语文素养的提高才
有宽厚的基础。

开展经典诵读研究,可以促进学生的动手能力。

让孩子们拿起手中的笔,自主探索用手抄报的形式展示诗文诵读成果,手抄报上诗画合璧、图文并茂,既锻炼学生的综合性语文实践能力,又可以巩固诵读的成果。

(3)促进学生的记忆力。

让孩子们在儿童时期大量诵读千古美文,做到熟读成诵、烂熟于心,是最佳的方式之一。

当这种背诵成为一种基本的学习方式和习惯的时候,孩子们的记忆力会得到非常好的锻炼。

(4)培育学生的孝养父母、奉事师长良好品行。

中华经典诵读活动可以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逐渐培养孩子的仁义敦厚和高尚的人格品德,从而奠定孩子一生中具有高远的智慧和优秀的人格与秉性的基础,更了解古老的中国,了解中华文化,从而更热爱我们的祖国。

(5)提高语文作文教学的效果。

按照从“仿”到“作”的总体思路,根据学生发展的特点,探索科学有效的作文教学方法。

初期,要通过对周围事物的观察、描写和认识,强调写记叙文,写真人真事。

中期,作文要进一步要求学生记叙人物语言、动作,表现人物的思想品德,可以写读后感、影评、书评以及各种实用文。

后期,可以进行快速作文的训练。

三、研究方法1.调查法。

在研究前、中、后期采用观察、问卷、访谈等方法对本校的1至6年级学生采用问卷调查方式进行调查研究,用以了解学生的经典诵读现状与发展需求,以及相关的影响因素,并根据调查结果有针对性采取相应的策略与手段,为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2.文献研究法。

搜集和查阅有关文献资料,为课题研究提供科学的论证资料和研究方法,通过文献研究了解相关研究的历
史与现状。

3.经验总结法。

对在实践中搜集的材料全面完整地进行归纳、提炼,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得出能揭示教育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确定具有普遍意义和推广价值的方法。

4.行动研究法。

结合教育教学实际,在实际的教育教学环节中,通过个案分析和作品分析等,对个体的发展进行跟踪调查,及时改进研究措施。

四、实施内容1.音乐读经:多听古今中外的古典音乐,以丰富的乐音,刺激儿童脑部细胞突触的生长;以和谐的旋律,陶冶儿童优雅的心灵。

2.大量识字与博览群书:由于识字量的增加,即可鼓励提前阅读,让儿童提前养成自学的能力。

阅读教学应该只管鼓励儿童多阅读,而不必急着问他懂不懂;不管懂不懂,只要让他一本读完再读一本,读多了,自然会懂;而不是只读一本,就要懂得透彻,再读一本。

前者是顺应儿童天性,所以读书是轻松愉快的事,读得多就懂得多;后者是残害儿童天性,所以读书是辛苦的事,读得少,懂得的也不多,甚至于厌恶读书,一生不懂。

五、实验规模1.全校性实验:学校规定各年级所学内容(弟子规、唐诗三百首等)2.班级性实验:学校在一至六年分别设立七个实验班,学校提供《学庸论语》、《孝弟三百千》等教材。

六、实验工作细则
1.其他课程调配:维持正常排课,教师只须占用自习课等零碎时间。

2.教材需求:《学庸论语》、《孝弟三百千》等读经教本。

3. 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只有一句话:“同学们,跟我念。


以上经典诵读教法的重点是:只是让儿童多听多念。

带念一遍,
再一遍,然后鼓励全班齐念、分组念、个别念、接龙念、默念,想办法多听多念。

念至熟习乃至会背,即达教育目的。

最重要的教学理念是:只须多念背,不须着意讲解。

阅读指导方面:鼓励学生利用课外时间阅读,不必规定写心得报告。

4.教学时间利用零碎时间即可。

由语文、音乐教师取自每节上课铃响后五分钟至十分钟或自习课为经典诵读时间。

五、教学进度.第一学期,每天进度约五十字。

第二学期,每天进度约一百字。

音乐读经:在学校、家中让学生听古典音乐。

课外阅读:教师每周一次调查阅读数量,每月一次检查阅读书目。

六、教学评价1.正常评价:评价的范围是前一天的的进度或几天来的复习。

评价时间最好在早自习时间考组长,会背就算通过即给他一百分。

组长利用下课时间检查其他同学,完全熟背的人就给一百分。

2.特殊评价:凡通不过组长检查的,教语文教师特殊处理。

教师利用课余时间让学生补念二三十遍后,不管是否会背,也给一百分。


七、研究过程(一)准备阶段(2009.3——2009.6)
1.制定课题方案和活动计划。

2.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教育心理学理论,深入领会课程改革思想。

3.购买《弟子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经典读物。

(二)实施阶段(2009.8——2011.7)
1.确定教学实践方案,根据方案进行广泛深入的教学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修正和完善教学实践方案,形成和提炼出具有代表性
的典型案例,并及时进行交流。

2.开阔视野,相互启发,发现问题,提出策略,使实验工作逐步向纵深发展。

3.熟读读本《弟子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大学》、《中庸》、《论语》等经典读物。

(1)利用晨读、语文课开始或结束前、自习课等零星时间,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充分、高效利用时间诵读经典;(2)开展各种生动活泼的活动,如诵读接龙、诵读表演等,让学生在演一演、玩一玩中快乐诵读;(3)举行各种诵读竞赛活动(“经典美文”朗读比赛、《弟子规》短剧表演赛等);(4)利用墙报、板报、手抄报等多种形式和途径,营造浓郁的校园经典诵读的文化氛围;(6)取得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开展“经典诵读家中行”活动,将经典诵读向家庭延伸,巩固诵读效果。

(三)总结阶段(2011.8——2011.11)及时进行资料的整理和阶段小结,始终注意收集多方面的资料,撰写相关教学设计和论文,最终形成相关课题的比较丰富的研究素材和资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