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片机课程设计---电子秒表设计

合集下载

课程设计单片机秒表

课程设计单片机秒表

课程设计单片机秒表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通过学习单片机秒表的设计与实现,让学生掌握单片机的基本原理、编程方法和实际应用。

具体的教学目标如下:1.了解单片机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2.掌握C语言编程的基本语法;3.掌握单片机秒表的设计方法和步骤。

4.能够使用单片机开发工具进行程序编写和调试;5.能够独立完成单片机秒表的设计和实现;6.能够对单片机程序进行优化和升级。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2.培养学生对新技术的敏感度和持续学习的兴趣;3.培养学生对社会和科学的负责任态度。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单片机的基本原理:介绍单片机的结构、工作原理和编程语言;2.C语言编程:讲解C语言的基本语法和编程技巧;3.单片机秒表的设计:讲解单片机秒表的设计方法和步骤,包括硬件设计和软件编程;4.实践操作:安排实验室实践环节,让学生亲手操作单片机,完成秒表的设计和实现。

三、教学方法为了达到上述教学目标,我们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单片机的基本原理和C语言编程基础知识;2.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单片机秒表设计案例,让学生了解实际应用;3.实验法:安排实验室实践环节,让学生亲手操作单片机,完成秒表的设计和实现;4.讨论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择合适的单片机和C语言编程教材;2.参考书:提供相关的参考书籍,供学生自主学习;3.多媒体资料:制作PPT和教学视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4.实验设备:准备单片机开发板和实验工具,让学生进行实践操作。

五、教学评估为了全面、客观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我们将采用以下评估方式:1.平时表现:通过课堂参与、提问和小组讨论等方式,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2.作业:布置相关的编程练习和设计任务,评估学生的编程能力和设计水平;3.考试:安排期末考试,测试学生对单片机秒表设计和C语言编程知识的掌握程度。

51电子秒表课程设计

51电子秒表课程设计

51电子秒表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理解电子秒表的基本原理,掌握其计时功能的工作机制。

2. 学生掌握51单片机的编程基础,能够运用C语言进行简单的程序编写。

3. 学生了解电子秒表中涉及到的电子元器件,如晶振、电容、按键等,并理解它们在电路中的作用。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完成51电子秒表的硬件电路搭建。

2. 学生能够编写程序,实现电子秒表的启动、停止、清零及计时功能。

3. 学生能够通过实际操作,解决电子秒表中遇到的问题,提高动手能力和故障排查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电子技术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养成积极探索和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

2. 学生通过合作完成项目,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增强集体荣誉感。

3. 学生在课程学习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科技对生活的影响,增强社会责任感。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实践性课程,结合理论知识与动手实践,旨在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具备一定的物理和数学基础,对电子技术有较高的兴趣,喜欢动手操作,但编程能力可能较弱。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掌握电子秒表的设计与制作。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在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均取得具体、可衡量的学习成果。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电子秒表原理:介绍电子秒表的工作原理,分析计时功能的实现过程,探讨51单片机在电子秒表中的应用。

2. 硬件电路设计:学习51单片机的基本电路,掌握晶振、电容、按键等电子元器件的选择和使用方法,学会搭建电子秒表的硬件电路。

3. 软件编程:学习C语言编程基础,掌握51单片机的编程技巧,编写电子秒表的程序,实现启动、停止、清零及计时功能。

4. 实践操作:学生分组进行硬件电路搭建,编程调试,实际操作电子秒表,解决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单片机电子秒表课程设计

单片机电子秒表课程设计

单片机电子秒表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单片机的基本原理,理解其内部结构和功能。

2. 使学生了解电子秒表的工作原理,掌握相关电子元器件的使用。

3. 帮助学生理解程序设计的基本思路,学会编写简单的单片机程序。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能够独立完成单片机电子秒表的硬件搭建和程序编写。

2. 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能够分析并解决在电子秒表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学会在团队中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任务。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激发学生对单片机及电子制作的兴趣,培养创新精神和动手制作的热情。

2.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注重实验数据的准确性和实验过程的完整性。

3.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体验成功,树立学习的信心。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处于初中或高中年级,对电子制作有一定的兴趣,但可能缺乏实际操作经验。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和课程性质,教师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以便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理论部分:- 单片机原理与结构:介绍单片机的基本组成、工作原理和性能特点。

- 电子秒表原理:讲解电子秒表的工作原理,包括计时、停止和清零等功能。

- 程序设计基础:阐述C语言编程的基本语法,以实现电子秒表功能为例,进行编程指导。

2. 实践部分:- 硬件搭建:指导学生使用相应的电子元器件,搭建单片机电子秒表的硬件电路。

- 程序编写:教授学生编写实现电子秒表功能的程序,并进行调试与优化。

- 功能测试:让学生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功能测试,确保秒表的准确性。

3. 教学大纲:- 第一阶段:介绍单片机原理与结构,让学生对单片机有基本的认识。

- 第二阶段:讲解电子秒表原理,使学生了解其工作过程。

单片机课程设计之秒表设计

单片机课程设计之秒表设计

单片机课程设计之秒表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理解单片机的基本原理,掌握单片机编程基础知识;2. 学生掌握秒表设计的流程和关键步骤,了解计时器的工作原理;3. 学生熟悉并掌握单片机中断、定时器等相关知识,并能将其应用于实际项目中。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独立设计并实现一个简单的秒表程序;2. 学生能够通过编程调试,解决在秒表设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3. 学生具备团队协作能力,能够与同学共同分析问题、讨论方案并完成项目。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单片机及电子制作的兴趣,激发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2. 学生养成勤奋好学、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3. 学生在项目实践中,培养团队精神,学会相互尊重、沟通协作。

本课程针对单片机课程设计之秒表设计,结合学生年级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单片机基础知识,具备实际项目设计与实施能力,同时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和创新能力。

课程目标明确、具体,可衡量,有助于学生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清晰了解预期成果,并为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依据。

二、教学内容1. 单片机基础知识回顾:主要包括单片机的结构、工作原理、指令系统及编程基础;2. 定时器与中断:讲解单片机定时器的工作原理,中断处理过程,以及如何利用定时器实现精确计时;3. 秒表设计原理:分析秒表的功能需求,设计流程,以及所需硬件和软件资源;4. 程序设计:根据秒表设计原理,编写程序代码,实现秒表的开始、停止、计次、清零等功能;5. 硬件电路设计:介绍秒表所需硬件电路的设计方法,包括单片机、按键、显示屏等部分的连接;6. 调试与优化:教授学生如何对程序进行调试,找出并解决存在的问题,优化程序性能;7. 课外拓展: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改进秒表功能,增加趣味性和实用性。

教学内容依据课程目标制定,涵盖单片机基础知识、定时器与中断、程序设计、硬件电路设计等方面,以确保内容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单片机课程设计_基于单片机的数字秒表设计

单片机课程设计_基于单片机的数字秒表设计

单片机课程设计_基于单片机的数字秒表设计在当今科技迅速发展的时代,电子设备的应用无处不在,其中数字秒表作为一种常见的计时工具,具有广泛的应用场景,如体育比赛、科学实验、工业生产等。

本次课程设计旨在基于单片机技术实现一个数字秒表,通过对硬件电路的设计和软件程序的编写,掌握单片机系统的开发流程和方法,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设计要求1、能够实现秒表的启动、暂停、复位功能。

2、计时精度达到 001 秒。

3、能够通过数码管显示计时结果。

二、系统方案设计1、硬件设计单片机选型:选用常见的 STC89C52 单片机作为核心控制器,其具有性能稳定、价格低廉、易于编程等优点。

显示模块:采用 8 位共阴极数码管作为显示器件,通过动态扫描的方式实现数字的显示。

按键模块:设置三个独立按键,分别用于启动、暂停和复位操作。

时钟模块:使用单片机内部的定时器/计数器产生精确的时钟信号,实现计时功能。

2、软件设计主程序:负责系统的初始化、按键扫描和计时处理等。

中断服务程序:利用定时器中断实现 001 秒的定时,更新计时数据。

三、硬件电路设计1、单片机最小系统包括单片机芯片、晶振电路和复位电路。

晶振频率选择 12MHz,为单片机提供时钟信号。

复位电路采用上电复位和手动复位相结合的方式,确保系统能够可靠复位。

2、显示电路将 8 位数码管的段选引脚通过限流电阻连接到单片机的 P0 口,位选引脚通过三极管连接到单片机的 P2 口。

通过动态扫描的方式,依次点亮每个数码管,实现数字的显示。

3、按键电路三个按键分别连接到单片机的 P10、P11 和 P12 引脚,采用低电平有效。

当按键按下时,相应引脚的电平被拉低,单片机通过检测引脚电平的变化来判断按键的操作。

四、软件程序设计1、主程序流程系统初始化后,进入主循环。

在主循环中,不断扫描按键状态,如果检测到启动按键按下,则启动计时;如果检测到暂停按键按下,则暂停计时;如果检测到复位按键按下,则将计时数据清零。

单片机秒表设计课程设计报告

单片机秒表设计课程设计报告

单片机课程设计报告设计课题:秒表设计目录一、课程设计目的和意义和主要功能1、目的意义2、主要功能二、方案设计与论证1、时钟电路2、按钮电路3、显示电路4、单片机三、硬件电路设计1、STC89C52RC单片机的简单介绍2、接口电路3、硬件连线图四、软件设计:数字秒表流程图、数字秒表源程序五、性能分析六、结论和心得附件(源程序)电子秒表设计摘要:本次设计主要是用STC89C52RC设计一个2位的数码作为“秒表”。

主要是利用单片机的定时器/计数器定时和计数原理来设计简单的计时器系统,拥有正确的启动停止、时间调整,启动停止清零通过键盘按键控制,并同时可以用数码管显示数字0-59,每秒自动加1,能正确地进行计时。

其中软件系统采用汇编语言编写程序,包括显示程序,计数程序,中断,延时程序等,并在keil中调试运行,硬件系统利用单片机开发板能来实现,简单且易于观察,在现实生活中应用广泛,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字:单片机定时器启动停止时间调整数码管键盘一、课程设计目的和意义和主要功能1、目的意义1、通过本次课程设计加深对单片机课程的全面认识复习和掌握,对单片机课程的应用进一步的了解。

2、掌握定时器、外部中断的设置和编程原理。

3、通过此次课程设计能够将单片机软硬件结合起来,对程序进行编辑,校验。

2、主要功能显示时间为0-59秒,每1秒自动加1,另外设计一个“启动/停止”键、一个“时间调整”键。

能用按钮实现秒表启动、停止、时间调整。

二、方案设计与论证1、方案设计本设计要求进行计时并在数码管上显示时间,分为时钟电路、按钮电路、显示电路和单片机四大部分,这些模块中单片机占主控地位。

其模块电路如图2-1所示。

(1)、时钟电路常用的有内部时钟方式和外部时钟方式,但因为本设计中只需要一片单片机,所以采用内部时钟方式比较简单。

时钟电路如图所示,时钟电路的晶振频率越高,系统的时钟频率越高,单片机的运行速度也就越快。

晶振频率根据设计需要设为12MHz,又根据谐振性质,电路中的电容C1、C2选择为30pF左右。

单片机课程设计--电子秒表设计说明书

单片机课程设计--电子秒表设计说明书

《新编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设计电子秒表说明书目录一、绪论 (3)1.1概述 (3)1.2设计目的 (3)1.3设计任务和内容 (3)二、总体设计及核心器件简介 (4)2.1总体设计 (4)2.2硬件设计 (4)2.3软件设计 (13)三、数字秒表的安装与调试 (17)3.1软件的仿真与调试 (17)3.2硬件的安装与调试 (17)3.3汇编程序 (18)四、设计体会与总结 (22)参考文献 (23)第一章绪论1.1概述单片微型计算机简称单片机,又称微控制器,是微型计算机的一个重要分支。

单片机是20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发展起来的一种大规模集成电路芯片,是集CPU、RAM、ROM、I/O接口和终端系统与同一硅片的器件。

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单片机发展迅速各类新产品不断涌现出现许多新产品,出现了许多高性能新型机种现已成为工业控制和各控制领域的支柱产业之一。

由于单片机功能强、体积小、可靠性好、价格便宜等独特优点因而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并取到了一系列的科研成果,成为传统工业技术改造和新产品更新换代的理想机种,并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本设计运用所学的单片机知识,将单片机与普通秒表相结合设计了电子秒表,具有显示直观、读取方便、精度高等优良特点,在计时中应用广泛。

1.2设计目的加强对51系列单片机的构造了解及应用,熟悉汇编语言或C语言编程,综合掌握和理解设计各部分的工作原理、设计过程、芯片器件的选择方法、模块化编程等多项知识。

(1)用单片机模拟实现具体应用使个人设计系统能够真正使用;(2)把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相结合,充分发挥个人能力,并在实践中得到锻炼;(3)提高利用已学的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提高动手实践能力。

1.3设计任务及内容1.3.1设计任务结合教材及参考资料,用80C51单片机模拟实现电子秒表的开启,计时,停止并显示时间等功能。

1.3.2设计内容(1)填写设计任务书;(2)进行总体设计,画出设计原理图;(3)用PROTEUS软件画出设计电路图;(4)用Keil软件编写程序;(5)在PROTEUS里模拟并调试程序达到期望功能。

课程设计 单片机 60秒秒表

课程设计 单片机  60秒秒表

1任务及要求1.1设计任务学会用已经学过的单片机原理与应用的知识, 来设计一个实用性的结构简单化的小型电子产品。

编写一个程序, 实现秒计时器从00—59计时的基本功能。

利用Proteus工具来演示秒计时器的计时。

1.2设计要求利用MCS-51系列单片机作为秒表的主控制器芯片, 在单片机的P0端口和P2端口分别接两个共阴数码管, P0口驱动显示秒时间的十位, P2口驱动显示秒时间的个位。

要求做到性能稳定, 结构简单通俗易懂, 结构模块化, 从而做到节约成本。

(1)熟悉电路, 了解P0和P1口的作用。

(2)熟悉W A VE编译环境。

(3)熟练掌握汇编语言, 调用延时程序。

2设计思想2.1硬件设计将单片机设计成控制器, 在AT89C51的P0口和P2口都接7SEG-COM-CATHODE, P0口接上拉电阻, 分别显示十位和个位数字。

2.2软件设计通过单片机实现控制00-59的计数, 根据设计的要求, 将0到59的数据除以10, 分别取商和余数。

并且当一秒钟到来时, 计数单元加1, 到达60时, 则自动返回到0, 从新秒计数。

同时在计数过程中调用延时程序。

3电路原理与电路图3.1电路原理编写程序对80C51芯片进行初始化, 在编程过程中主要使用延迟程序来实现秒计时器的计时功能。

用Proteus软件来实现秒计时器的仿真, 其中将P0口和P1口分别作为高低位输出端口。

3.2电路原理图图3.1电路原理图4流程图与算法描述4.1函数流程图4.1.1实验系统流程图图4.1.1 实验系统流程示意图4.1.2延时程序流程图图4.1.2 延时程序流程图4.2 算法描述根据设计的要求, 利用单片机控制, 实现秒计数并显示, 具体设计如下:(1)将0到59的数据通过对10整除和对10求余, 将数据的个位和十位分开。

DIV AB(2)加1计数INC @R0(3)延时程序DELAY: MOV R5,#100DELAY2: MOV R6,#20DELAY1: MOV R7,#248DJNZ R7,$DJNZ R6,DELAY1DJNZ R5,DELAY25仿真分析程序采用汇编语言编写, 并用protues软件编译。

c51电子秒表课程设计

c51电子秒表课程设计

c51电子秒表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C51单片机的基础知识,掌握其编程方法。

2. 学生能够掌握电子秒表的基本原理,包括计时、暂停、清零等功能。

3. 学生能够了解并掌握电子秒表中的中断处理、定时器/计数器等硬件资源的使用。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C语言编写C51单片机程序,实现电子秒表的计时功能。

2. 学生能够通过实验操作,学会使用开发板、编译器等工具进行程序编写和调试。

3. 学生能够培养实际动手能力,独立完成电子秒表的搭建和调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够培养对电子制作的兴趣和热情,提高学习积极性。

2. 学生能够培养团队协作意识,学会与他人共同解决问题。

3. 学生能够认识到科技发展对社会进步的重要性,增强科技创新意识。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实践性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

学生特点:学生具备一定的C语言基础,对单片机有一定了解,但实践经验不足。

教学要求:教师需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掌握C51单片机编程和电子秒表制作技能,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学习成果,以便在教学设计和评估中逐一实现。

二、教学内容1. 理论部分:- C51单片机基础知识:介绍C51单片机的结构、工作原理和编程环境。

- 中断处理和定时器/计数器:讲解中断的概念、中断处理过程,以及定时器/计数器的使用方法。

- 电子秒表原理:阐述电子秒表的计时原理、功能模块及其相互关系。

2. 实践部分:- C51编程实践:指导学生使用C语言编写电子秒表程序,掌握程序结构、函数调用等。

- 硬件搭建与调试:学生动手搭建电子秒表电路,学习电路连接、元件识别等,并进行程序下载和调试。

- 综合应用:结合所学知识,学生独立完成一个具有计时、暂停、清零等功能的电子秒表项目。

3. 教学大纲安排:- 第一课时:C51单片机基础知识学习,介绍教材相关章节内容。

- 第二课时:中断处理和定时器/计数器原理学习,结合教材实例进行讲解。

单片机秒表课程设计

单片机秒表课程设计

单片机秒表课程设计目录1 设计课题题目、目旳 ..................................................................... . (4)1.1 设计课题题目 ..................................................................... .. (4)1.2 设计课题目旳 ..................................................................... .................... 4 2 单片机系统设计方案描述...................................................................... .................5 3 硬件原理图...................................................................... .........................................6 4 系统图流程 ..................................................................... .. (8)3.1 .主程序流程图...................................................................... .. (8)3.2 . 修改状态数据操作和数码管显示 (8)3.3 开始状态旳数码管显示 (9)3.4.中断INT0修改时间旳流程图 (10)5程序...................................................................... . (14).................................................................... ..............................................15 6 元件清单参照文献 ..................................................................... ........................................... 17 心得体会 ..................................................................... . (18)摘要51系列单片机是各单片机中最为经典和最有代表性旳一种。

基于单片机的秒表课程设计

基于单片机的秒表课程设计

基于单片机的秒表课程设计姓名:班级:学号:专业:指导老师:年月日目录1、总体设计方案简介1.1设计课程任务1.2系统分析1.3系统方案1.4方案论证2、硬件设计2.1控制芯片的介绍2.2硬件接线2.2.1硬件接线接口2.2.2硬件接线图3、软件设计3.1程序设计思路3.2流程图3.3源程序3.4仿真结果4、元件清单5、心得体会基于单片机的秒表课程设计摘要本设计的成品是在单片机最小系统的基础上增加显示电路和控制电路来完成数字式秒表的硬件电路的。

电子秒表电路主要由AT89S51单片机最小系统电路、七段数码管动态显示电路和控制电路组成,它能实现八段数码显示和计时,能通过控制电路控制时间的暂停和开始。

关键字:AT89S51 数码管最小系统1总体设计方案简介1.1设计课题任务设计一个具有特定功能的数字式秒表。

用AT89C52设计一个2位LED数码显示“秒表”,显示时间为00-59,另设计一个“开始”按钮和一个“复位”按钮。

按键说明:按“开始”按键,开始计数,数码管从00开始每秒自动加一;按“复位”按键,系统清零,数码管显示00。

1.2系统分析设计的电路主要是能多次计时,计时的多少通过显示电路出来,设计框图如图所示;1.3系统方案利用AT89C52单片机设计数显定时器。

此方案采用AT89C52单片机系统来实现。

AT89C52芯片内含8KB的EEPROM,不需要外扩展存储器,可是系统整体结构更为简单。

设计框图如图所示;1.4方案论证此方案是以AT89C52芯片为中心控制系统,可实现计时、清零等功能,大大提高了系统的智能化,也是的系统所测结果精度大大提高。

所以此方案可行。

2硬件设计2.1控制芯片的介绍AT89S52是一种低功耗、高性能的片内含有4KB快闪可编程/擦除只读存储器,的8位CMOS微控制器,使用高密度、非易失存储技术制造,并与80S52引脚和指令系统完全兼容。

主要性能:与MCS-51微控制器产品系列兼容。

单片机秒表系统课程设计

单片机秒表系统课程设计

单片机秒表系统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单片机的基本原理,掌握单片机在秒表系统中的应用。

2. 学生能掌握计时器的原理,学会编写简单的计时器程序。

3. 学生了解并掌握秒表系统的硬件连接,能解释各个部分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并搭建一个简单的单片机秒表系统。

2. 学生能够编写程序,实现对秒表的启动、停止、计时的基本功能。

3. 学生通过动手实践,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对单片机及电子制作的兴趣,激发创新意识。

2.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养成良好的实验操作习惯。

3.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会分享、交流,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本课程针对高中电子技术课程,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旨在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课程目标具体、可衡量,既关注学生对单片机知识的掌握,又注重技能的培养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为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明确方向。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单片机基础知识:介绍单片机的原理、结构和功能,重点讲解51单片机的内部资源及其在秒表系统中的应用。

2. 硬件设计:讲解秒表系统所需硬件,包括单片机、时钟电路、按键、显示器等,分析各部分硬件的功能及相互关系。

3. 软件编程:学习单片机编程语言(C语言),掌握计时器编程方法,编写秒表的启动、停止、计时的程序。

4. 系统调试与优化:学习如何对秒表系统进行调试和优化,提高系统稳定性。

教学内容安排如下:1. 第一周:单片机基础知识学习,了解51单片机的内部资源。

2. 第二周:硬件设计,分析秒表系统各部分硬件功能及连接方法。

3. 第三周:软件编程,编写秒表程序,实现基本功能。

4. 第四周:系统调试与优化,提高系统性能。

本教学内容参考教材相关章节,结合课程目标,确保教学内容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和实践性。

单片机课程设计——电子秒表

单片机课程设计——电子秒表
电子秒表的设计过程:从需求分析到硬件设计,再到软件编程,最后到调试和测试
设计过程中的难点与挑战:硬件电路的设计、软件编程的调试、测试结果的分析 设计过程中的收获与体会:提高了实践能力,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增强了解决问题的能 力
存在的不足与改进方向
功能实现:部分功能尚未实现, 如倒计时、暂停等功能
总体设计思路和方案
硬件设计:选择合适的单片 机、显示模块、按键模块等 硬件设备
设计目标:实现电子秒表的 基本功能,如计时、暂停、 清零等
软件设计:编写相应的程序, 实现电子秒表的功能
测试与调试:对电子秒表进 行测试和调试,确保其正常
运行
硬件电路设计
单片机选择:选择合适的单片机型号,如STC89C52 晶振选择:选择合适的晶振频率,如12MHz 复位电路设计:设计复位电路,确保系统稳定运行 定时器设计:设计定时器,实现秒表的计时功能 显示电路设计:设计显示电路,显示秒表的时间信息 电源电路设计:设计电源电路,为系统提供稳定的电源电
显示更新:显示驱动程序的显示更新函数,包括刷新显示内容、更新显示时间等。
中断处理:显示驱动程序的中断处理函数,包括处理显示中断、更新显示内容等。
按键处理程序流程图和代码实现
流程图:按键输入、处理、输出
流程图和代码实现:按键处理程序 的流程图和代码实现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代码实现:按键扫描、状态判断、 时间更新
特点:单片机具 有体积小、功耗 低、可靠性高、 编程简单等优点。
应用:在电子秒 表中,单片机负 责接收按键输入、 显示时间、控制 蜂鸣器等操作。
单片机的分类和特点
单片机分类:根据功能、性能、应用领域等不同,可以分为8位、16位、32位等不同类型。 特点:单片机具有体积小、功耗低、可靠性高、编程灵活等特点,广泛应用于各种电子设备中。 应用领域:单片机广泛应用于工业控制、智能家居、汽车电子、医疗电子等领域。 发展趋势: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单片机正在向高性能、低功耗、高集成度方向发展。

单片机数字秒表课程设计

单片机数字秒表课程设计

单片机数字秒表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单片机的基本原理,掌握其编程方法;2. 学习并掌握计时器/计数器的原理和使用方法;3. 了解数字秒表的原理,学会设计简单的数字秒表电路。

技能目标:1.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完成单片机数字秒表的编程和调试;2. 能够运用电子元件搭建简单的数字秒表电路,并进行功能测试;3. 培养动手实践能力,提高问题解决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单片机及电子制作的兴趣,激发创新意识;2.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养成细致观察、精益求精的习惯;3.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学会相互尊重、相互帮助。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实践性较强的课程,结合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旨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单片机基础知识,对编程和电子制作有一定的了解,但对实际应用尚缺乏经验。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通过实践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以便于教学设计和评估。

1. 单片机基础理论回顾:主要包括单片机的内部结构、工作原理、指令系统等,为后续编程打下基础。

相关教材章节:第一章 单片机概述。

2. 计时器/计数器原理与使用:详细介绍计时器/计数器的工作原理、编程方法及应用。

相关教材章节:第三章 定时器/计数器。

3. 数字秒表的原理与设计:分析数字秒表的电路原理,学习如何利用单片机和外围元件设计数字秒表。

相关教材章节:第五章 数字电路设计。

4. 单片机编程与调试:学习使用编程软件,编写数字秒表的程序,并进行调试。

相关教材章节:第二章 单片机编程。

5. 实践操作:学生分组进行数字秒表的搭建、编程、调试及功能测试。

教学进度安排:1. 课时1:回顾单片机基础理论;2. 课时2:学习计时器/计数器原理与使用;3. 课时3:讲解数字秒表的原理与设计;4. 课时4:学习单片机编程与调试;5. 课时5-6:实践操作,完成数字秒表的设计与制作。

单片机课程设计——电子秒表

单片机课程设计——电子秒表

安徽科技学院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设计说明书题目: 秒表姓名(学号) ************************************专业: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班级: 133指导教师:***2016 年5 月9 日目录摘要 (1)关键字 (1)第一章硬件的选择与设计 (1)第二章软件设计 (9)第三章调试结果 (19)参考文献 (20)秒表摘要:本次课程设计,我们组设计的是秒表。

使用AT89C51单片机设计一个2位的LED数码显示作为“秒表”:显示时间为00—99秒,每秒自动加1,另设计一个“开始计时/时间锁定”键和一个“复位”键。

通过对键盘的扫描对时钟的走时/停止进行控制,项目采用定时器T0作为计时器,每10ms发生一次中断,每100次中断加1s。

在此期间,如“开始计时/时间锁定”按键按下,程序方将TR0置为1,从而开启中断,秒表开始计时,再按一次“开始计时/时间锁定”按键,则将TR0置0,秒表停止计时;如“复位”按键按下,程序将TR0置为0,同时将存储时间的变量清零,从而中断停止,并实现复位。

我们设计的秒表完成了准确计时,和当前时间的显示。

通过Keil uvison4进行程序软件的编译,通过proteus进行仿真,最后调试通过,完成此次课程设计。

关键字:秒表51单片机MAX7219 定时第一章硬件选择与设计1、芯片简介(1)8051单片机MCS-51是指美国Inter公司生产的一系列单片机的总称。

这一系列单片机包括8031、8051、8751、8032、8052、8752等。

其中8051是最早、最典型的产品,该系列其他单片机都是以8051为核心发展起来的,都具有8051的基本结构和软件特征。

8051单片机内部包含了作为微型计算机所必需的基本功能部件,各部件相互独立地集成在一块芯片上,其基本功能特性如下:a、8位CPU;b、32条双向可独立寻址的I/O线;c、4KB程序存储器(ROM),外部可扩充至64KB;d、12KB数据存储器(RAM),外部可扩充至64KB;e、两个16位定时/计数器;f、五个中断源;g、全双工的串行通信口;h、具有布尔运算能力。

单片机课设电子秒表的设计与实现

单片机课设电子秒表的设计与实现

XXXXXX大学课程设计报告课程设计名称:单片机系统综合课程设计课程设计题目:电子秒表的设计与实现院(系):专业:班级:学号:姓名:指导教师:完成日期:xxxxxx大学课程设计报告目录目录第1章总体设计方案 (1)1.1课程设计的内容和要求 (1)1.2课程设计原理 (1)1.3课程设计思路 (2)1.4实验环境 (2)第2章详细设计方案 (3)2.1硬件电路设计 (3)2.2主程序设计 (4)2.3模块设计 (4)2.3.1系统初始化子模块 (4)2.3.2定时器0中断处理子模块 (5)2.3.3定时器1中断处理子模块 (6)2.3.4外中断0处理子模块 (7)2.3.5数码管显示子模块 (8)第3章结果测试及分析 (10)3.1结果测试 (10)3.2结果分析 (10)参考文献 (12)附录A(源程序) (13)附录B(电路原理图) (18)附录C(器件清单) (19)第1章总体设计方案1.1 课程设计的内容和要求(1)课程设计内容:利用南京伟福公司的LAB6000通用微控制器仿真实验系统,设计一个带时间显示的电子秒表,具体内容如下:①电子秒表的初始状态为零,分别显示分、秒、毫秒;②设计一个按钮,按第一次开始计时,按第二次计时暂停,显示当前记录的时间,按第三次计时停止,回到初始态;③有时间显示的功能,当不用电子秒表的功能时,显示当前的时间,分别为时分秒形式。

(2)课程设计要求:①独立完成课程设计任务;②通过老师现场验收;③交出完整的课程设计报告。

1.2 课程设计原理根据题目要求,要完成电子秒表和时间显示的功能,在本次设计中主要使用了8051微控制器以及74LS138、74LS245和数码管等部分来完成时钟以及秒表的模拟。

采用8051作为核心控制芯片,使用8051的两个定时器T0和T1分别作为时钟和秒表的计时,设计一个按键,使用8051的外中断0或者外中断1来完成功能的选择,在秒表和时钟显示两个状态之间进行切换。

51单片机秒表课程设计

51单片机秒表课程设计

51单片机秒表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51单片机的基本原理,掌握其编程方法。

2. 学生能掌握秒表功能的基本组成部分,如计时、暂停、复位等。

3. 学生能理解并应用中断、定时器等51单片机的相关知识。

技能目标:1. 学生能运用C语言编写51单片机程序,实现秒表功能。

2. 学生能通过实验操作,调试并优化程序,解决实际问题。

3. 学生能熟练使用相关开发工具和调试设备,如编译器、仿真器等。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单片机编程的兴趣,激发创新意识和实践欲望。

2. 学生培养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学会互相交流、协作解决问题。

3. 学生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注重实验数据的真实性,勇于面对和克服困难。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实践性课程,以项目为导向,结合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编程思维。

学生特点:学生具备一定的电子基础和编程基础,对51单片机有一定了解,但对中断、定时器等高级功能尚不熟悉。

教学要求:教师需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知识,通过实际操作,逐步掌握51单片机的编程和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课程目标的设定旨在使学生在完成本项目后,能够独立设计并实现简单的单片机应用系统。

二、教学内容1. 理论知识:- 51单片机结构及工作原理- C语言编程基础:数据类型、运算符、控制语句等- 中断和定时器的原理与应用- 键盘输入与数码管显示原理2. 实践操作:- 使用Keil软件编写和编译程序- 使用STC89C52RC单片机进行程序下载和调试- 设计并实现秒表功能,包括计时、暂停、复位等3. 教学大纲:- 第一周:回顾51单片机基本原理,学习C语言编程基础- 第二周:学习中断和定时器知识,分析秒表功能需求- 第三周:设计程序框架,编写中断处理程序和定时器程序- 第四周:编写键盘输入和数码管显示程序,实现秒表功能- 第五周:项目调试、优化和展示4. 教材章节及内容:- 第一章:51单片机概述,了解单片机的发展及其应用- 第二章:C语言编程基础,掌握基本语法和数据类型- 第三章:中断和定时器,学习中断处理和定时器编程方法- 第四章:输入输出接口,学习键盘输入和数码管显示技术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旨在保证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51单片机编程及应用,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报告--电子秒表的设计

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报告--电子秒表的设计

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报告--电子秒表的设计一、设计目的本次课程设计的目的是设计一款电子秒表,实现具备暂停和复位功能的计时功能。

通过设计本次课程,我将学习到如何运用单片机实现计时功能,同时也将提高自己的电子设计能力。

二、设计原理本次设计采用AT89S52单片机作为控制芯片,通过单片机控制数码管的显示,完成对时间的计时和显示功能。

下面详细介绍如何实现设计的计时功能。

1、初始化:将计时器寄存器清零,并设置定时器为8位计时模式,同时设置时钟源为频率为12MHz的晶振。

2、启动计时:将定时器计数器初始值设置为0,同时启动计时器。

3、计时:定时器开始工作后,每过1ms,计时器的值就会加1,当计时器的值达到255时,定时器会自动清零,并触发定时溢出中断。

4、显示:将计时器的值传入程序中,经过处理后,将时间转化为时、分、秒、毫秒等信息,并通过数码管的显示完成时间的显示。

5、暂停功能:通过按下暂停键,可以停止计时器的工作,并记录下当前的计时时间。

6、复位功能:通过按下复位键,可以将计时器的值清零,并停止计时器的工作。

三、硬件设计1、主控芯片AT89S52单片机:采用AT89S52单片机作为控制核心,具有一定的处理能力和存储容量,能在实现计时功的同时,还实现一些其他的控制功能。

2、显示模块数码管:本设计采用了4位共阴数码管,能够完成对时间的显示。

3、按键模块本设计采用了两个按键,一个用于暂停功能,一个用于复位功能。

4、电源模块本设计采用了12V电源转接头,将12V电源转化为单片机和数码管所需要的5V电压。

5、其他零件晶振:采用12MHz的晶振作为单片机的时钟源。

电容:采用22pF电容和晶振配对使用,稳定时钟信号。

四、软件设计本设计采用Keil C51软件进行开发。

软件编写的主要思路如下:1、GPIO配置:定义IO口及初始化相关设置,如数码管的引脚及输出方向。

2、时钟初始化:配置外部晶振的时钟源,并初始化相应的寄存器。

3、定时器初始化:设定中断周期,选择定时器的计数模式,启动定时器,并设置中断优先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片机原理及系统课程设计摘要本设计是一个基于单片机的电子秒表设计。

设计采用AT89C51单片机和四位一体的LED数码管,通过单片机内部定时器/计数器定时的原理来达到秒表的计时功能。

设计中秒表的开始,暂停功能是通过控制单片机内部定时器的打开与关闭来实现的。

最后采用proteus仿真软件将软件与硬件相结合来模拟实现秒表的各项功能。

关键词:单片机;秒表;功能AbstractThis design is a microcontroller-based electronic stopwatch design. Design using AT89C51 microcontroller and four-in-one LED digital tube, through the microcontroller internal timer / counter timing principle to achieve a stopwatch timing function. Design of the stopwatch to start, pause function is achieved by opening and closing of the control microcontroller internal timer. Finally, proteus simulation software to software and hardware combination to simulate the various functions of the stopwatch. Keyword :SCM ,Stopwatch,functions基于单片机的秒表设计1引言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自动化理念已经深入到了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

本课程设计是在学习先修课程《单片机原理与系统设计》之后,为加强对学生系统设计和应用能力的培养而开设的综合设计训练环节。

本设计是一个基于单片机的电子秒表设计,要求实现开始,暂停与复位功能。

精确度为0.1s,最大计时时间为999.9s。

设计结合了软件和硬件的一些相关知识。

通过软件编写,硬件调试及仿真来实现。

提高了大家的动手能力,做到了学以致用。

2设计方案及原理2.1设计方案本设计通过单片机内部定时计数的原理来实现电子秒表的功能。

首先将计数初值设定为19664,当计数溢出后便会产生一个中断,继而执行中断程序,当中断次数达到两次则表示0.1秒时间到,以此类推便可扩展到1秒,10秒等。

三个按键功能用软件查询即可实现,通过对定时器的打开和关闭来实现秒表的开始和暂停,在设计中我用一个键来控制开始和暂停,方法是每次扫描到该按键按下后便对TR位取反。

用另一个按键来控制秒表的清零功能,方法是当检测到该按键被按下后便使num=0,从而使数码管显示为零。

2.2系统框图系统框图如图1所示。

图1 系统结构框图2.3系统原理该系统在工作时从头开始执行程序,首先扫描是否有键按下,如果没有扫描到按键信号,则系统一直执行循环函数;当扫描到有按键信号输入后单片机便开始执行按键子程序,然后依次由P0口和P2口送出相应的段选信号和位选信号,从而点亮数码管,显示当前的计数值。

3硬件设计3.1芯片选择在本设计中我采用了AT89C51单片机。

3.2硬件连接方法由于该设计要求数码管显示,所以我选用P0口作为段选端,但是P0口内部没有上拉电阻,因此不能输出正常的高低电平,所以外接了一个九脚10K的排阻,排阻的公共端接单片机Vcc。

用P2.4~P2.7分别接数码管的1,2,3,4四个位选端。

用P3.4,P3.5口分别接两个开关,开关另一端接低电平(地),当按下后便会有一个低电平输入。

用XTAL1与XTAL2外接一个11.0592MHZ的晶振电路,为单片机工作提供时钟脉冲。

在RST口外接一个复位电路,实现单片机的复位功能。

硬件原理连接图如图2所示。

3.3硬件原理图硬件连接图如图2所示。

图2 硬件连接原理图由图可知这个系统由单片机最小系统,四位一体数码管,排阻以及限流电阻等元件组成。

其中单片机外部晶振为单片机提供11.0592MHZ的时钟脉冲。

单片机的P0口为数码管提供段选信号,P2.4~P2.7口为数码管提供位选信号。

两个按钮一端分别接单片机的P3.4与P3.5口,另一端接地,按下时为单片机输入低电平。

4软件设计4.1程序流程图在本设计中程序部分是由主程序和子程序构成的,主程序流程图如图3所示。

子程序流程图如图4所示。

图3主程序流程图图4显示子程序流程图4.2程序结构本设计在软件方面我用C语言编程,程序共分为了三大模块:按键模块,显示模块与计数模块。

其中按键模块与显示模块是用软件查询的方式来完成的,计数模块是用中断的方式来完成的。

按键模块是一用个keyscan()函数来实现的,其中用了两个按键key1与key2,key1用来给秒表清零,key2用来控制秒表的开始和暂停功能。

显示模块式用一个display()函数来实现的,在程序开头定义了一个code table[]数组,内部元素为0到9的共阴极数码管代码,通过查询数组的方式来点亮数码管。

计数模块是用一个中断服务程序来完成的,用单片机内部的定时器/计数器来计数,设定一个合适的初值即可实现计数功能。

5仿真调试5.1问题分析在仿真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主要集中在软件方面。

首先是数码管的显示错误,经测试发现数码管的显示代码输入有误。

然后在扩展的小数点不会一直显示,后来将烧亮小数点的程序放入循环中问题就解决了。

5.2 仿真结果设计完成后我在proteus中进行了仿真,仿真结果如图4所示。

图4仿真结果6实物调试6.1问题分析由于电路板是自己焊接的,所以在刚开始调试的时候出现了很多问题。

首先是数码管B段始终不亮,因此我猜测是线路接触不良,然后我用万用表将连接B 段的每一条线路都测了一遍,最后发现是控制数码管B段的单片机接口与限流电阻未接触而导致的,经过重新焊过以后问题就解决了。

然后还有一个问题是数码管的E段与F段总是显示混乱,后经过万用表测试发现是这两段在焊接是发生了短路。

6.2调试结果仿真成功后通过仿真结果焊接了一个实物,实物调试结果如图5所示。

图5 实物调试7总结本设计结合了软件和硬件的一些相关知识。

在硬件方面,用到了一个单片机最小系统板,一个四位一体的七段LED数码管,一个九脚10K的排阻,八个460欧姆的电阻。

其中数码管用来作为显示工具;九脚10K的排阻作为P0口的上拉电阻;八个460欧姆的电阻作为限流电阻,以防通过数码管电流过大而被被烧坏。

在软件方面我用C语言编程,程序共分为了三大模块:按键模块,显示模块与计数模块。

其中按键模块与显示模块是用软件查询的方式来完成的,计数模块是用中断的方式来完成的。

按键模块是一用个keyscan()函数来实现的,其中用了两个按键key1与key2,key1用来给秒表清零,key2用来控制秒表的开始和暂停功能。

显示模块式用一个display()函数来实现的,在程序开头定义了一个code table[]数组,内部元素为0到9的共阴极数码管代码,通过查询数组的方式来点亮数码管。

计数模块是用一个中断服务程序来完成的,用单片机内部的定时器/计数器来计数,设定一个合适的初值即可实现计数功能。

参考文献[1]王思明,张金敏,苟军年等.单片机原理及应用系统设计[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2]郭天祥.51单片机C语言教程[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附录A源程序#include<reg52.h> //52系列单片机头文件#define uchar unsigned char //宏定义#define uint unsigned intsbit N0=P2^4;sbit N1=P2^5; //申明U1锁存器的锁存端sbit N2=P2^6;sbit N3=P2^7;sbit key1=P3^4;sbit key2=P3^5;uchar code table[]={0x3F,0x06,0x5B,0x4F,0x66,0x6D,0x7D,0x07,0x7F,0x6F};void delayms(uint); //声明延时函数void display(uchar,uchar,uchar,uchar); //声明显示函数void keyscan(); //声明按键函数uint num,num3;uchar num1,num2,qian,bai,shi,ge; //变量声明void main() //主函数入口{TMOD=0x11; //设置T0,T1定时器TH1=(65536-45872)/256;TL1=(65536-45872)%256;EA=1; //开总中断ET1=1; //开启定时器T1中断TR1=0;while(1) //程序停在这里等待中断的发生,这个大循环也是实现数据显示的主体循环{keyscan();qian=num3/1000;bai=(num3-qian*1000)/100;shi=(num3-1000*qian-100*bai)/10;ge=num1;P0=0x80;N2=0;delayms(5);N2=1;P0=0x00;display(qian,bai,shi,ge);}}void display(uchar qian,uchar bai,uchar shi,uchar ge) //数码管显示子函数{P0=table[qian];N0=0;delayms(5);N0=1;P0=0x00;P0=table[bai];N1=0;delayms(5);N1=1;P0=0x00;P0=table[shi];N2=0;delayms(5);N2=1;P0=0x00;P0=table[ge];N3=0;delayms(5);N3=1;P0=0x00;}void delayms(uint xms) //延时子函数{uint i,j;for(i=xms;i>0;i--) //i=xms即延时约xms毫秒for(j=110;j>0;j--);}void T1_time()interrupt 3 //定时器T1,中断序号为3{TH1=(65536-45872)/256; //重装初值TL1=(65536-45872)%256;num2++;if(num2==2) //如果到了2次,说明0.1秒的时间到{num2=0; //然后把num2清零重新再计2次num1++;if(num1==10)num1=0;num++;if(num==1000)num=0;num3++;if(num3==10000)num3=0;}}void keyscan() //按键子函数{if(key1==0) //清零{delayms(5); //延时去抖if(key1==0){while(!key1) //等待按下{TR1=1; //定时器TR1打开num3=0;num1=0; //送数据num=0TR1=0; //定时器TR1关闭}}}if(key2==0) //暂停和开始{delayms(5);if(key2==0){while(!key2);TR1=~TR1; //每次按下,TR1的状态时相反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