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实验动物标准化
实验动物学-微生物控制、营养控制
第三节 实验动物饲料的质量控制
畜牧在饲料学分类上的所谓8大类饲料,即青绿饲料、 粗饲料、青贮饲料、能量饲料、蛋白质饲料、矿物质饲料、 维生素饲料和添加剂8大类,这种分类方法对于实验动物 饲料分类没有意义。
全价配合饲料是指通过配合形成的全面满足饲喂动物的营养 需要,直接用于饲喂动物,而不必另外添加任何营养性饲用 物质。实验动物必需使用全价配合饲料。
4.狗 狗是肉食动物,犬必须供给足够的脂肪和
蛋白质,饲料中动物性蛋白应占全部蛋白质 食物的1/3。犬能耐受高脂肪日粮,要求日粮 含有一定量的不饱和脂肪酸。维生素A的需要 量较大。
5.猴
猴日粮能量的50%以上来自 糖代谢。体内不能合成维生 素C,必须由日粮提供,同 时要注意日粮的适口性。除 主食外,每天应供给一定量 的新鲜水果和蔬菜。
实验小鼠微生物和寄生虫质量检测标准(1983)
不同级别的小鼠应排除的微生物及寄生虫种类
SPF
清洁级
普通级
23种
19种
4种
SPF动物和清洁级动物的饲养管理要点是
☆饲养在屏障系统中 ☆饮水、饲料、垫料、空气都要除菌后才可以使用。 ☆工作人员要严格按照规范操作 ☆定期对动物和环境检测
无菌动物 (germ free animals ,GF )
一、实验动物的营养需要 是指动物群体每天对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水
分、矿物质和维生素等各种营养物质的平均需要量。
二、实验动物营养需要的指标 以动物血液生化、免疫等指标作为衡量指征。
三、实验动物营养需要的种类
※生长需要:能够满足动物生长与同化过程中所需要的各 种营养物质。
※繁殖需要:能够满足动物母子自身营养需要与胎儿生长 发育与哺乳提供各种营养物质。
第二章 医学实验动物的标准(刘迪文)
(一)医学实验动物微生物学控制标准 根据国家标准,在我国实验动物的微生 物控制等级主要分为4个标准,即普通级、 清洁级、无特定病原体(SPF)级和无菌级, 后者又衍生出悉生动物和已知菌动物。 分别介绍各种等级动物的概念、要求及 适用性等。
(二)医学实验动物微生物质量控制 1、对生产供应单位的要求; 2、质量要求; 3、动物包装、运输、传递要求; 4、实验单位要求:相应配套的实验设施、 实验室管理和操作制度,管理住进入动物实验 区域的各个关口,防止外来微生物进入饲养区 域。 5、微生物质量检测。
二、医学实验动物微生物学控制标准 意义:理想的实验动物能够客观的反映 实验的真实性,求得研究的成功。然而,环 境的微生物往往要感染动物或使动物携带微 生物,结果引起动物发生疾病,或机体抵抗 力下降,有些微生物能直接干扰实验,最后 导致实验失败。因此,实验动物携带的微生 物必须加以控制,并实行标准化,规定哪级 动物允许携带那种微生物,不允许携带那种 微生物,以便研究人员选择、减少浪费。
第二章 医学实验动物的标准
浙江大学医学院 刘迪文
医学实验动物标准是对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 制定提出的准则和规范化要求,通过标准化可以 保证实验结果可靠及科学研究获得成功,包括实 验动物质量、动物实验条件标准及人员操作规范。
第一节
医学实验动物质量控制标准
本节主要介绍实验动物本身质量的控制标准, 就像其他产品一样必须严格控制,包括遗传学和 微生物学质量控制标准。
(三)医学实验动物遗传质量检测及控制
遗传质量检测的意义:实验动物的遗传组 成容易变化,影பைடு நூலகம்动物质量。本方法监视和判 断实验动物的遗传组成,为育种、品系鉴定、 购入动物遗传特性和质量评价等提供依据。 方法有多种。根据检测结果判断动物的质 量,决定是否留弃。 近交系及远交系动物遗传质量检测方法不 同。
第二章实验动物的标准化
虫等
2 动物生产和繁殖的保证
• 动物一旦染上传 染病,则种群难 以净化,一些烈 性传染病如鼠痘、 兔病毒性出血症 等可导致动物全 军覆没,造成巨 大的经济损失。
结核分枝杆菌(M.tuberculosis) 鼠痘病毒(Mousepox virus) 泰泽氏菌(Tyzzer's organism) 犬细小病毒(Canine Distemper Virus) 犬瘟热病毒(Canine distemper virus) 巴氏杆菌(Pasteurella)
• 国际实验动物科学委员会ICLAS (International Council for Laboratory Animal Science) • 美国实验动物饲养管理认可协会 (AAALAC) •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 • 美国杰克逊实验室(Jakson)
《实验动物管理条例》对实 验动物工作的主管部门、实验动 物的饲育管理、检疫和传染病控 制、应用、进口和出口、从业人 员、奖励与处罚等方面,都进行 了规定。
• 近交系 经至少连 续20代的全同胞兄 妹交配或亲代与子 代交配培育而成, 品系内所有个体都 可追溯到起源于第 20代或以后代数的 一对共同祖先。 BALB/c、C57BL/6、 DBA/2
• 封闭群:以非近亲交 配方式繁殖生产的一 个实验动物种群,在 不从其外部引入新个 体的条件下,至少连 续繁殖4代以上,称 为一个封闭群,或叫 远交群 ICR小鼠、SD大鼠、 Beagle犬
9、“实验动物工作单位应当根 据需要,配备科技人员和经过专 业培训的饲育人员。” 10、“对从事实验动物工作的各 类人员,应当逐步实行资格认可 制度。” 11、“实验动物工作单位对直接 接触实验动物的工作人员,必须 定期组织体格检查。”
大学实验动物中心章程
大学实验动物中心章程第一章总则第一条:根据国家科委《实验动物管理条例》,国家技术监督局实验动物标准(GB14922—94至GB14927—94),国家卫生部《实验动物管理实施细则》及学校有关文件精神的要求,特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实验动物标准化工作在省科技厅和各级业务主管部门的领导下开展,实验动物的生产及应用单位密切配合加强联系,协调发展。
第三条:重视标准化实验动物的生产,计划供应及应用等各个环节,努力形成实验动物生产及应用的标准化,保证全省教研医和药品生产工作的顺利进行,适应医学科学对实验动物不断增高的要求。
第二章实验动物管理第四条:大学实验动物中心必须以数量及质量上满足全院教、研、医工作对实验动物的需求,保证实验动物的生产供应。
第五条:大学实验动物中心应积极开展标准化实验动物的生产,质量控制及科研工作,努力提高动物质量,并为不同层次的科研课题和生产提供符合相应国家标准的不同级别实验动物。
第六条:大学实验动物中心应收集实验动物市场信息,提供技术咨询服务。
第三章实验动物计划供应管理第七条:实验动物生产及应用单位均须有专人负责动物供应计划管理,动物供应计划,收集汇总,逐月按计划实施。
第八条: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根据汇总的动物需求情况,制定生产的年度,季节和月计划,认真抓好落实,保证各项计划指标完成,不得擅自供应无计划使用单位。
第九条:大学实验动物中心与各使用单位应加强联系。
若不能按期供应(或领取)动物,均应根据动物生产周期(附各类动物生产周期表)提前通知对方,以免造成动物的浪费或影响使用单位的工作。
第十条:无计划领用实验动物,须经供方领导同意后,供应人员根据生产情况尽量给予调剂。
第十一条:领用实验动物原则上雌雄各半,特殊需要单一性别动物的应在计划中注明。
第十二条:领取实验动物一律由饲养人员发给,领出后的实验动物概不退换。
第十三条:各单位每次领取实验动物应及时结算清楚,所售动物开具合格证,若是一年计划每年统一结算。
中科大实验动物学课件第二章 实验动物标准化
第二章 实验动物标准化概述岳挺 tingyue@ 实验动物中心 办公电话:3600434实验动物与其它动物的区别它们是实验动物吗?它们可以成为实验动物实验动物化实验小型猪实验动物化实验犬实验动物化实验猴实验动物化:通过专门的定向培育,控制遗传背景 和微生物背景,使经济动物、野生动物或观赏动物 等达到科学研究的特殊要求,称为实验动物化。
1. 家养化 2. 品种化 3. 遗传背景一致化 4. 微生物的无害化和无干扰化什么是实验动物的标准化? • 实验动物的标准化是指在实验动物质量, 品种品系,生产和实验条件等各方面规定 的统一技术标准。
为什么要实行实验动物标准化?一、实验动物的重要性(一)实验动物是生命科学研究的支撑条件之一 生命科学实验研究的四个支撑条件----AEIR要素 A:Animal:实验动物; E:Equipment:仪器设备; I: Information:信息; R:Reagent:试剂; (二)实验动物在生命科学研究中被广泛应用,很多重要 的科研成果来源于实验动物 (三)实验动物是人类的替身,起着“活 的天秤”和“活的化学试剂”的作用 (四)实验动物工作实行法制化管理二、消除遗传差异外观遗传品系BALB/c 对放射线较敏感 血压高 肺癌发病率低 DMBA刺激诱发白血病A 对放射线中等 血压中 肺癌发病率高 DMBA刺激产生皮肤溃疡表型表型因此,必须推广应用标准 品系动物,保证动物的遗传质量三、统一环境指标温度30℃适宜温度:24 ℃左右湿度过高散热受抑制,饲料、垫料潮湿湿度过低粉尘飞扬刺激呼吸道,吃仔现象增加适宜湿度:50%左右湿度控制动物生殖生理周期和行为活动明暗交替12h/12h光照四、去除有害微生物和干扰实验的微生物东北农大学生28人感染布鲁氏菌病常见的人畜共患病: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猴B病毒、淋巴细胞脉络丛脑膜炎病毒、利什曼原虫等。
另一些传染病如鼠痘、鼠肝炎、仙台病毒对实验造成严重干扰。
实验动物学第二章实验动物质量的标准化
各类实验动物中已培育近交系的数目
实验动物 近交系数目
封闭群
近交系
突变系
⒉品种、品系的概念
在动物分类学中,种是动物分类的基本单位,其定义为一群形态相似、能互相交配的自然群体,它们在生殖上与其他群体相隔离。 而在实验动物分类系统中,品种、品系是基本分类单位。作为一个品种、品系,应具备以下条件。 相似的外貌特征:如体重、毛色等应相近或一致。C57BL/6小鼠毛色是黑色的,DBA/2小鼠的毛色是灰色的,昆明小鼠的毛色是白色的等。 独特的生物学特性:是一个实验动物品系、品种存在的基础。如高癌鼠、低癌鼠、糖尿病鼠、白血病鼠等。根据研究目的进行选择应用。
小鼠 300 大鼠 111 地鼠 35 中国地鼠 4 豚鼠 15 兔 12 鸡 40 鱼 9 两栖类 4
亚系和支系:亚系是由一个近交系分离出来的具有各不相同特性的品系。育成的近交系可能由于突变和残余杂合基因而导致部分遗传组成的改变,从而形成亚系。支系是亚系内的小分类,一般是由一个亚系引到另一单位形成的新亚系,也可经人为技术处置(如代乳、胚胎移植、卵巢移植等)形成支系。
⒉命名
四、重组近交系动物
⒈基本概念: 在两个近交系杂交生育F1代后,F1代互交生育F2代,从F2代中随机选择个体交配,连续进行20代以上的全同胞兄妹交配而育成的一个近交系称为重组近交系。 为重组近交系提供亲代的两个近交系称为祖系。
④关系相近,同一来源的不同品系,其名称基本相似,差异部分用一个大写英文字母表示,如NZB、ZNO、ZNX、ZNW等。 ⑤近交代数的表示,一般在品系符号后括号内写上代数,在代数前加写F,如A(F78)等。 ⑥书写品系命名符号要完全,应使用公布的全称,不能随便缩写。
实验动物第二章实验动物遗传质量及其对动物实验的影响
第一节 实验动物遗传 学分类及其特性
标准的国际通用命名规则:
一个品系只能有一个名字,不同的人在 不同的时间、地点做实验,他们只要根据 名字,就能使用相同的品系,他们的结果 就具有可重复性或可比性。
国际实验动物科学协会(ICLAS)
小鼠遗传标准化命名委员会
二、实验动物的种、 品种和品系
第二章
实验动物遗传质量及其对 动物实验的影响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绪论回顾2:
实验动物
通过人工培育和人工改造, 对动 物携带的微生物,及其遗传质量和营 养状况,饲育环境等实行控制,来源 清楚,遗传背景明确;提供适用于 科学研究,教学,生产,检定以及其他 科学实验的动物。
绪论回顾3:
实验动物质量的标准化
1.近交系动物的概念
经至少连续20代的全同胞兄妹 交配培育而成,品系内所有个体都 可追溯到起源于第20代或以后代数 的一对共同祖先,近交系数达到 98.6%以上,该品系称为近交系。
经连续20代以上亲代与 子代的交配,与全同胞兄妹 的交配具有同等效果。
亲兄妹交配 F21 X F21
F22 X F22 F23 X F23
3.近交系动物的命名
以大写英文字母或阿拉伯数字命名, 亦可以用大写英文字母加阿拉伯数字 命名,符号应尽量简短。如A系, TA1系等。
BALB/c C3h C3H
C3H
Balb/c, 129, A, C57BL/6
Begg albino
C57BL/6
4.国内外常用近交系
1)国内培育的近交系小鼠
实验动物的性状表现主 要是由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 决定。
遗传控制:
包括纯化,
改良,复合 和转基因等
第二章实验动物质量的标准化
但对鸡、鹌鹑、猪等动物“近交系”的 名称仅仅说明了该品系内的遗传差异性 降低了。这种情况出现在:①品系的近 交代数在各繁殖线上少于20代,但是该 品系的某一条繁殖线上所有个体间异体 植皮获得成功。②两代之间间隔时间特 别长的动物,也许只要通过几代的兄妹 交配繁殖就能使用“近交系”这个名称。 例如:犬,全同胞兄妹交配8代就可称为 近交系。
������ 由于近亲繁殖增加了在特定部位纯 合子相互配合的可能性,因而减少了遗 传变异,使基因型可长期处于稳定状态, 人为选择不会改变其基因型,个体遗传 仅发生在少量残留杂合基因或基因突变 上,而这种机率非常低。在品系确定为 近交系后,坚持近交,辅以遗传检测, 及时发现和清除遗传变异的动物,近交 系的遗传特性可世代相传。
是由两个近交系杂交生育的第一代动物, 其遗传组成均等地来自两个近交系,属 于遗传均一并具有表现型相同的动物, 是医学生物学研究中所使用的相同基因 型动物的一种。
杂交F1代动物不是一个品种或品系,因 为它不具有育种功能,不能自群繁殖出 与杂交F1代相同基因型的动物。
������ 两个用于生产杂交F1代的近交系称 为亲本品系(parental strain),提供雌性 的为母系(maternal strain),提供雄性的 为父系(paternal strain)。杂交F1代的遗 传组成均等地来自两个亲本品系,即每 个基因位点上的两个等位基因分别来自 母系或者父系。可能是纯和基因也可能 是杂合基因。
体间基因型是整齐一致的,遗传性是稳 定的,表现型也一致。就某些生物学特 征而言,杂交群动物比近交系动物具有 更高的一致性,不容易受环境因素变化 的影响。
2、杂交优势
������ 杂交群动物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对 疾病的抵抗力强,寿命较长,容易饲养, 适合于携带某些有害基因和长时间慢性 致死实验,也可以作为代乳动物以及卵、 胚胎和卵巢移植的受体。
实验动物标准化
实验动物标准化实验动物标准化是指在动物实验中,为了获得准确、可靠的实验结果,对实验动物的饲养、管理、操作等进行规范化和标准化的过程。
实验动物标准化对于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可重复性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能够保障实验动物的福利和权益。
本文将从实验动物的选择、饲养管理、实验操作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以期为实验动物标准化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首先,实验动物的选择是实验动物标准化的重要环节之一。
在选择实验动物时,应考虑到实验的目的、实验动物的特性、实验动物的来源等因素。
不同的实验目的需要选择不同种类的实验动物,比如在进行药物毒理实验时,常用的实验动物包括小鼠、大鼠、兔子等;而在进行行为学实验时,则常选择小鼠、大鼠等。
此外,实验动物的特性也需要被充分考虑,比如实验动物的年龄、性别、体重等因素都可能会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
因此,在选择实验动物时,需要根据实验的具体要求和实验动物的特性进行科学合理的选择。
其次,实验动物的饲养管理也是实验动物标准化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良好的饲养管理能够保证实验动物的健康状态,从而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实验动物的饲养环境应该符合动物福利的要求,包括但不限于合适的温度、湿度、通风等条件,以及良好的饲养设施和饲养条件。
此外,对于实验动物的饲养人员也需要进行专门的培训,以确保他们能够正确、科学地进行实验动物的饲养管理工作。
最后,实验操作也是实验动物标准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进行实验操作时,应该严格按照实验方案和操作规程进行,以避免人为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同时,对于实验动物的操作也需要尽可能减少对实验动物的伤害和压力,比如在进行动物手术时,需要使用无菌操作,减少手术对实验动物的影响。
此外,对于实验动物的实验操作也需要进行记录和归档,以便于后续的数据分析和结果验证。
综上所述,实验动物标准化是保证实验结果准确性和可靠性的重要保障措施,而实验动物的选择、饲养管理、实验操作等方面都需要进行科学合理的规范和标准化。
2.实验动物标准化
2.实验动物标准化实验动物标准化的研究内容一、实验动物遗传质量的控制二、实验动物微生物学的控制三、实验动物环境的控制四、实验动物营养的控制按工作程序实验动物标准化划分为:实验动物生产条件标准化实验动物质量标准化动物实验条件标准化实验动物质量往往成为制约性要素,影响整个实验的质量和水平使用标准的实验动物并在标准的环境条件下进行实验是保证医学生物学研究质量的重要条件实验动物质量标准化遗传学质量标准化微生物质量标准化实验动物按遗传学控制标准即基因的纯合程度,实验动物分为:Inbred strain(近交系)Chimaera (同源突变系)Recombinant(重组近交系)Outbred stock:Mutant stock(突变株)(远交群)Hybrid strain(杂交群)F1 Hybrid(杂交一代);F2 Hybrid (杂交二代);C57BL1、近交系(1nbred Strain) 是属于遗传上达到高度一致的动物群。
它是采用连续20代以上兄妹交配(B×S,brother-sister mating)或亲子交配(P×O,Parent―offspringmating)培育而成。
品系内所有个体都可以追溯到起源于第20代或以后代数的一对共同祖先,品系内个体差异趋于零。
在理论上其基因纯合程度可达98.6%-99.8%近交程度:近交系数coefficient of inbreeding 根据近亲交配的世代数,将基因的纯化程度用百分比来表示。
血缘系数coefficient of relationship 群体中个体之间的基因组成的相似程度用数值来表示。
DBA/2J理论上,随着同胞交配或亲子交配世代数的增加,近交系数上升,到20代时,近交系数可达98.6%,杂合基因仅剩1.4%。
同卵孪生子之间的基因组成完全相同时,血缘系数为100%,子代从双亲中获得基因各一半,亲子之间的血缘系数为50%。
第二章第二节 实验动物微生物学质量的标准化
普通级、 SPF级
返回
无菌动物、SPF动物和普通级动物优缺点比较
项目 传染病 寄生虫 试验结果 无菌动物 无 无 明确 SPF动物 无 无 明确 普通动物 有或可能有 有或可能有 有疑问
应用动物数
统计价值 长期实验 死亡率 长期实验存活率 实验的准确设计 实验结果的讨论价值
少量
很好 可能好 很少 约100% 可能 高
无特定病原体动物概念
简称SPF动物。指除清洁动物应排除的病原 和寄生虫外,不携带主要潜在感染或条件致 病和对科学实验干扰大的病原和寄生虫。 SPF动物来源于无菌动物,必须饲养于屏障 系统中。
SPF动物的特性
目前国际上对SPF动物的要求不同、质量标 准也不一样。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以既排 除对动物群有危害的病原体,又排除对动物 实验研究有干扰的微生物和寄生虫为原则。
无菌动物的特性
一般特征: 主要表现为早起体重增长速度较慢、性 成熟期稍晚、产仔数较少、但仔畜成活率较 高、寿命延长。
无菌动物的特性
解剖生理特征: (1)肠道肌层变薄 (2)盲肠肥大 (3)心脏相对缩小,白细胞数值恒定 (4)肾脏较小,如无菌豚鼠
无菌动物的特性
免疫特征: 由于缺乏微生物的刺激,其淋巴结与脾脏的 发育不良 吞噬功能与普通动物差别不大 在被病毒攻击后也可产生干扰素 免疫能力降低,对微生物感染异常敏感
无特定病原体动物 无菌动物
普通级动物概念
指未经严格的微生物和寄生虫控制,饲养在 普通环境中,其体内外不带有标准规定的人 畜共患病病原、寄生虫和动物烈性传染病病 原的动物。
普通级动物的特性
该类实验动物饲养于开放系统中,是在微生 物控制上要求最低的动物,如普通级兔只排 除沙门菌、皮肤真菌、兔出血症病毒、弓形 体及体外寄生虫等对人体和动物危害较大的 病原体。
实验动物标准化的主要内容
实验动物标准化的主要内容
实验动物标准化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动物选择:根据实验的目的和需求,选择合适的动物种类,包括小鼠、大鼠、兔子等。
选择合适的动物品系或株系,确保实验动物具有一定的遗传背景,并且具有相似的生理和生化特征。
2. 动物饲养条件:提供适宜的饲养环境,包括温度、湿度、光照和噪音等方面。
提供适宜的饲料和饮水,确保实验动物能够获得充足的营养。
3. 动物容纳条件:提供足够的空间,确保实验动物能够正常活动和休息。
设立合适的笼子或舍室,以及适当的垫料或床材,保持其干燥和清洁。
4. 动物健康监测:定期进行动物健康监测,包括体重、体温、心率、呼吸率和行为观察等方面,确保实验动物的健康状况良好。
5. 实验操作标准化:严格按照实验操作的标准进行,包括实验前的适应期、实验条件的控制和操作的一致性等方面,避免实验结果受其他因素的干扰。
6. 实验伦理与福利:遵守相关伦理规定,确保实验对动物造成的痛苦和困扰最小化。
采取必要的麻醉、镇痛和人道处死等措施,以保护实验动物的福利。
总的来说,实验动物标准化主要是为了确保研究结果的可重复性和可比性,同时也是为了保护实验动物的福利和权益。
第二章实验动物质量控制总结
这种动物是通过无菌操作的子宫切除术、 剖腹产术、胚胎移植等获得的,饲育于隔离系 统。该技术的核心是,使动物排除(潜在的)致 病微生物的菌群。 用大量抗菌素也可使普通动物暂时无菌, 但这种无菌状态往往是一时性的,残留的细菌 在适当的条件下又会在体内繁殖,即使把体内 的细菌全部杀死,抗菌素给动物造成的影响却 是无法消除的。因此无菌动物必须是生来就是 无菌的。
工作人员如果出现腹泻、皮疹、慢性呼 吸道疾病等症状,显示有可能增加(潜在)病 原微生物传播机会,那么实验动物被污染的 风险增大。 一个可能的假设是,多种作用于人的病 原微生物因为种属的不同,并不能使实验动 物致病。然而,这些微生物的污染却能引起 一小部分实验动物临时产生针对这些微生物 的抗体。
三、微生物学分级 根据实验动物所携带的微生物情况,可将 实验动物分为不同的等级。目前所颁布的最新 的我国微生物学和寄生虫学控制标准(国标GB 14922.2-2010),将实验动物分为四个等级: (1)、普通动物; (2)、清洁动物; (3)、无特定病原体动物(SPF); (4)、无菌动物和悉生动物。 同时,根据实验动物的微生物等级不同, 将犬和猴分为普通级和无特定病原体级(SPF) 二个级别。
2、干扰动物实验结果 大多情况下,病原微生物感染动物后并不 出现临床症状。然而,这些潜在的感染却能严 重影响动物实验结果。如: 仙台病毒感染后,能造成动物B、T淋巴细 胞对抗原刺激的应答反应减弱,增加干扰素产 量,减少血清第三补体因子水平; 小鼠感染肝炎病毒后,网状内皮系统的吞 噬细胞活性、抑制淋巴细胞的细胞毒素活性被 抑制,诱导动物血清天冬氨酸转氨酶、丙氨酸 转氨酶等许多肝酶水平升高;
2、清洁动物 清洁动物(clean animal, CL)是除不带有 普通动物应排除的病原外,不携带对动物危害 大和对科学研究干扰大的病原体。清洁动物是 根据我国国情自行设定的等级动物。 清洁动物的引种,必须来源于SPF动物或 无菌动物,应饲养在屏障系统中。 清洁动物仅适合于短期或部分科研实验。 它较普通动物健康,又较SPF动物容易达到质 量标准,在动物实验中可少受动物疾病的干扰 ,是在我国现实情况下的一种过渡型动物级别。
实验动物学第二章实验动物质量的标准化
毛色基因测试法
A_B_C_ 野鼠色 aabbC_ 棕色 aaB_C_ 黑色 _ _ _ _cc 白色 A_bbC_ 桂皮色
DBA(已知基因型) aabbCC P:
待测基因型
F1:
毛色性状
返回
生化标记电泳
一、抽样
对基础群,凡在子代留有种鼠的双亲动物都应进行检测。 对生产群,按下表要求从每个近交系中随机抽取成年动物, 雌雄各半。 生产群中雌性种鼠数量 100只以下 100只以上 抽样数目 6只 > 6只 浸膜 点样
突变系动物的命名
在原品种或品系名称后面加上连字号和突 变基因符号。例如:BALB/c-nu/nu和N:NIN-
nu/nu。
三、实验动物遗传监测
1、实验动物遗传监测
遗传监测是对实验动物培育、维持和生产全 过程进行的遗传学控制和质量检测。它是评价实验
动物饲养管理水平和实验动物的遗传学质量的重要
手段。遗传监测结果是实验动物遗传学质量标准化 工作是否有效的最终判定标准。
近交系动物的特性
(1)纯和性(homozygosity) (2)同基因性(isogeneicity) (3)均一性(uniformity) (4)遗传稳定性(genetic stability) (5)可分辨性(identification) (6)个体性(individuality) (7)分布的广泛性(extensive distribution) (8)背景资料可查性(retrievalable background date
近交系动物的应用
( 1 )与封闭群相比,近交系动物个体之间极其一致,可以 消除杂合遗传背景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因此在实验中,实验组 和对照组都只需少量的动物。 ( 2 )在某些涉及组织细胞或肿瘤移植的实验中,个体之间 组织相容性一致与否,是实验成败的关键,在这里,近交系动 物成为必不可少的实验动物。 ( 3 )由于近交,隐性基因纯合性状得以暴露,可以获得大 量先天性畸形及先天性疾病的动物模型,如糖尿病、高血压等 ,是进行基因连锁分析、比较遗传学、生理学和发育生物学研 究的理想实验材料。 ( 4 )某些近交系具有一定的自发或诱发肿瘤发病率,并可 以使许多肿瘤细胞株在活体动物上传代。这些品系成为肿瘤病 因学、肿瘤药理学研究的重要模型。 ( 5 )多个近交系同时使用,可使不同研究者分析不同遗传 基因对某项实验的影响,或者观察结果是否具有普遍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实验动物标准化
二、实验动物生产条件和动物实验 条件的标准化
实验动物生产与实验条件的标准化是对干 扰动物实验的周围环境因素进行控制
第二章实验动物标准化
环境因素包括: 气候因素(温度、湿度、气流、风速) 理化因素(换气、粉尘、臭味、噪音、照明) 居住条件(笼具、垫料、房舍) 营养因素(饲料、水) 同种和异种动物之间的关系
第二章实验动物标准化
温度对药物毒性反应LD50的影响 微量元素对动物健康的影响 环境洁净程度对肿瘤接种成功率的影响 动物社会关系的影响
第二章实验动物标准化
第二章实验动物标准化
• 按微生物控制程度分类,实验动物的环境 可分为
• 开放系统 • 屏障障系统
隔离系统
第二章实验动物标准化
• /ac_cbt/ guide3.htm#noiseSeparation of human and animal areas minimizes disturbances to both the human and animal occupants of the facility. Noisy animals such as dogs, swine, and non-human primates are usually housed away from quieter animals such as rodents, rabbits, and cats. Noise can have very detrimental effects on certain animals as illustrated by the recognition that certain strains of mice will go into convulsions when exposed to sudden loud noises.
(1)威胁人的健康和生命 流行性出血热病毒
(Epidemic hemorrhagic fever virus) 淋巴细胞脉络丛脑膜炎病毒(Lymphocytic choriomeningitis virus)
猴B病毒(B virus) 狂犬病病毒(Rabies virus) 布氏杆菌(Brucella)
第二章实验动物标准化
• 封闭群:以非近亲交 配方式繁殖生产的一 个实验动物种群,在 不从其外部引入新个 体的条件下,至少连 续繁殖4代以上,称为 一个封闭群,或叫远 交群
代表动物:ICR小鼠、SD大鼠、毕格 犬
第二章实验动物标准化
• 杂交群:不同品系或 种群之间杂交产生的 后代称为杂交群。用 于医学生物学研究常 指两个近交系杂交后 生育的第一代动物
第二章实验动物标准化
(2)影响动物生产 结核分枝杆菌(M.tuberculosis) 鼠痘病毒(Mousepox virus) 泰泽氏菌(Tyzzer's organism) 犬细小病毒(Canine Distemper Virus) 犬瘟热病毒(Canine distemper virus) 巴氏杆菌(Pasteurella)
第二章实验动物标准化
(3)干扰实验结果 隐性感染,不表现临床症状。但
改变动物生物学参数,影响实验准确性、 规律性、重复性。实验刺激下感染显性 化,得病、死亡,实验终止。 裸鼠慢性感染一些微生物 绿脓杆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感染免疫抑制动物
第二章实验动物标准化
• 按微生物学控制标准,实验动物在我国分 为四级
第二章实验动物标准化
实验结果准确性、规律性、重复 性的保证
第二章实验动物标准化
按工作程序实验动物标准化划分为: 实验动物生产条件标准化 实验动物质量标准化 动物实验条件标准化
对应三种合格证
第二章实验动物标准化
一、实验动物质量标准化
微生物质量标准化 遗传学质量标准化
第二章实验动物标准化
1、实验动物微生物学质量的影响
第二章实验动物标准化
环境因素对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的影响
• /ac_cbt/guide3. htm#lightMost species of laboratory animals thrive when they are consistently exposed to cycles of 12 hours of light and 12 hours of darkness during each 24 hour period. Interruptions in the established light cycle can cause significant physiological responses from the animals. For example, reproductive cycles in many species respond directly to seasonal fluctuations in available sunlight. In a laboratory setting the number of hours of exposure to light and dark may purposely be altered to affect the breeding cycle of the animals. Consequently, if you turned the lights on to work in a room containing animals on such an experiment and you failed to turn the lights off when you leave the room, you can greatly alter the outcome of the study.
使用标准的实验动物并在标准的环境条 件下进行实验是保证医学生物学研究质量的 重要条件
第二章实验动物标准化
实验、工作人员的健康和生命的 保证
• 常见的人畜共患病: 流行性出血热、狂犬 病、猴B病毒、淋巴细 胞脉络丛脑膜炎病毒、 利什曼原虫等
第二章实验动物标准化
动物生产和繁殖的保证
• 动物一旦染上传染病, 则种群难以净化,一 些烈性传染病如鼠痘、 兔病毒性出血症等可 导致动物全军覆没, 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普通动物 清洁动物 SPF动物 无菌动物
小鼠,大鼠:清洁级,SPF级,无菌级 豚鼠,兔,地鼠:普通级,清洁级,SPF级,无菌级 犬,猴:普通级,SPF级
第二章实验动物标准化
实验动物环境分级:
开放环境 屏障环境 隔离环境
开放环境:普通动物 屏障环境:清洁动物, SPF动物 隔离环境:无菌动物
• 一级动物 普通动物 • 二级动物 清洁动物 • 三级动物 SPF动物 • 四级动物 无菌动物
第二章实验动物标准化
2、实验动物遗传学质量的影响
动物实验结果的重复性取决于动物个 体差异,而动物个体特征主要受遗传基因 控制,故实验动物的遗传学质量对动物实 验结果有重要影响。
不同基因型动物,生物学特性有明显 差异,对实验刺激有不同反应。
第二章实验动物标准化
2020/12/10
第二章实验动物标准化
第二章 实验动物标准化
第二章实验动物标准化
第一节 实验动物标准化的意义
生物学实验研究的四个基本条件
Animal,Equipment,Information,
Reagent ,简称AEIR四要素 这4个要素在整个实验研究中具有同等重
要的地位,不能忽略或偏废。事实上,实验 动物质量往往成为制约性要素,影响整个实 验的质量和水平
第二章实验动物标准化
• Environmental FactorsTemperature and Humidity: Room temperature and humidity levels are selected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species of animals housed there and the Heating Ventilation and Air Conditioning (HVAC) system is balanced throughout the building to maintain the established settings. If doors or windows are left open the system gets out of balance and the correct conditions cannot be maintained.
第二章实验动物标准化
• 按遗传学控制标准即基因的纯合程度,实 验动物分为
• 近交系 • 封闭群 • 杂交群动物
第二章实验动物标准化
• 近交系 经至少连续 20代的全同胞兄妹交 配或亲代与子代交配 培育而成,品系内所 有个体都可追溯到起 源于第20代或以后代 数的一对共同祖先。
代表动物:BALB/c、C57BL/6、 DBA/2
第二章实验动物标准化
• 按实验动物遗传学控制标准分级:
•
近交系
• (1)普通近交系
• (2)重组近交系
• (3)同源突变近交系
• (4)同源导入近交系
• (5)分离近交系
•
封闭群
• (1)远交种
• (2)突变种
•
杂交群
第二章实验动物标准化
• 实验动物营养控制
• 饲料中蛋白质、脂肪、钙、磷、氨基酸、维生素 等各类营养物质含量应符合各种实验动物品种品 系的生理需要,含有的有害物质及污染物质不能 超过最大安全限量标准。
• 病毒属RNA型病毒,宿主动物主要是仓鼠小鼠、 田鼠等鼠类
• 通过呼吸道及消化道及接触病鼠皮毛排泄物使人 感染
• 临床症状刚开始为流感型症状,后表现为脑膜炎 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