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文献综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重庆师范大学政治学院转专业学生后期发展状况的调查研究》的文献综述
政治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11级
摘要:2002年复旦大学率先放宽本科生专业转换限制,有244名学生重新选择了专业,首开我国高校在学生专业转换先河。目前我国高校转专业现象十分普遍,转专业制度不断完善,有了相应的一些限定,本科生专业转换既有比例上的要求,也有生源和时间上的要求。专业转换计划比例的限定一般都在3%--15%[1],个别高校突破了40%,但并没有完全放开[2]。
关键词:转专业学生;转专业原因;转专业效果
一、选题依据
伴随着转专业制度的逐渐成熟,对转专业的同学的要求越来越高,要经过初试(即笔试)、复试(即面试)两个环节,一般都限定为学习成绩优良,道德品质良好的才予录取,有的专业还要求,该生现就读专业录取分数要高于申请转入专业录取分数线,或高考成绩不低于申请转入专业的录取分数线的学生。大多高校只为学生提供学生一次转专业的机会,且时间一般安排在第一学年的第二学期(我校是安排在第一学年的第一学期)。与此同时,在学生申请转专业过程中要进行比较严格的考试和选拔。[3]
根据以上转专业现状,可以看出能够顺利转专业的学生,在以往专业的学习和其他方面表现还是相当突出的,那为什么他们还要转专业呢?这就让我们试图探讨他们转专业的原因所在。是否转入的专业真的如他们所期望的那样呢?是否能迅速融入新的集体?他们在新的环境下是否得到新的发展呢?
二、专业转换的相关研究
国内外研究者对大学生专业转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学生专业转换原因、专业转换的影响、专业转换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等几个方面,其中专业转换原因和对策研究是目前的热门研究内容。(一)专业转换原因研究
学生自身的因素有康志胜[4]、张俊娥[5]等提出疾病和生理缺陷的原因;陈艳[6]、方惠圻[7]等指出转专业主要受本科生专业学习的情绪和喜好以及学习心理等方面的影响;雷树祥[8]、刘慧娟[9]等提出有高考填报志愿时因选择专业的“他主性"与“盲目性”埋下的“伏笔”;陈艳[6]、黄伟达[10]等指出学生人际关系淡漠或紧张也是导致部分学生转专业的原因;家庭因素主要有康志胜[4]、陈剑波[11]等提出了因缴费水平的不同引起的专业转换;刘慧娟[9]、黄伟达[10]等提出高考制度的不完善、调剂志愿的存在是学生专业转换的原因;沈银花[12]等都提出高校专业设置滞后、专业内容陈旧的原因导致学生提出专业转换。
在已有文献中,有部分学者在分析专业转换因素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后,对导致学生专业转换各因素按照影响程度的大小进行分类。王永[13]指出影响学生专业转换的决定性因素是未来的就业,孙士宏[14]
指出专业兴趣、就业前景、学习能力、课程与教学对学生专业转换的影响依次减弱,肖珍教[1],金宏伟[15]等则通过大量的案例研究,指出影响学生专业转换的决定因素不能一概而论,根据引起本科生专业转换的决定性因素分析将学生分成兴趣导向型、就业导向型、学习困难型和改变学习环境型,分别得出最终影响学生作出选择的关键性因素,但仍不能表明他们专业转换的原因是单一的。
(二)专业转换的影响研究
由于现行高校学生学籍管理办法中专业转换制度的不完善,使得专业转换制度成为一把双刃剑。在此类研究中,康志胜[4]、沈银花[12]等大多研究者从人本主义、教育公平角度指出专业转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自由度,鼓励学生个性发展,促进学风好转、促进教育公平。胡丽伟[16]等从教育受益角度充分肯定专业转换的作用,指出专业转换有利于社会人才资源配置,推动学科专业建设改革,促进专业建设和管理更加适应社会需求。康志胜[4]等从宏观和微观角度出发分析专业转换的负面影响,专业转换这一行为会增加教学管理的难度,教育资源量浪费,专业建设的不平衡和教学管理以及学生管理的无序;胡丽伟[16]等指出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专业间新的不平衡,导致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甚至会导致专业转换学生孤独感与抑郁状况的产生。(三)专业转换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大学教育仍然实行专业教育,我国高校实施的转专业政策只能是一种过渡性政策,政策的实施还处于不断探索和完善的阶段,存在一些问题。肖珍教[1]通过对上海地区高校学生专业转换现状
的调查,指出一方面大部分学生在入学时就己经选择好了即将学习的专业,各专业依据自身的发展情况和就业市场的相关信息决定如何招生,而各用人单位也根据专业来招聘人才。专业是高校发展与就业市场的衔接。一旦将转专业完全开放,可能会打破现有的专业秩序,可能会增加本科生转专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学生专业转换使高考高分进入热门专业的学生,会产生不公平感;同时可能造成新一轮的结构性失业,不少学生可能面临一毕业就失业的境况。另一方面,目前高校教学资源还非常紧张,没办法让每个学生到他们所想读的专业去就读。
(四)对策与建议研究
1. 针对学生对专业理解模糊、专业转换过程盲目性、人际关系淡漠等的问题,沈银花[12]、陈艳[6]等建议应加强专业的宣传和教育,因势利导,增加师生间及同学问的沟通。同时,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学科成绩、理想追求和家庭环境等进行分类指导。
2. 针对学生因就业导致的专业转换的功利性问题,陈剑波[11]、方惠圻[17]等指出应扩大高校专业设置权,增强高校对市场变化的适应性,应加强就业指导,升华学生学习的目的和意义,加强通识教育,拓宽专业口径,增强学生的就业优势。
3. 对于因专业设置不合理、专业内容陈旧导致学生专业认同感低的情况,王云[18]等指出高校应该主动探索、推行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争取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兴趣爱好,激发学生专业学习的热情。
4. 有学者通过实证研究指出对大多数新生而言选择专业的主要
出发点是个人兴趣,其还从性别角度对专业的选择进行了研究,得出女性偏向对能体现自己能力和爱好的专业,男性则更注重晋升的可能、就业的机会和工资水平聃。
三、对以上观点的评述及补充
综上所述,允许学生专业转换体现教育以人为本的宗旨,体现了高校对学生权利与自由的尊重,更好地促进了大学生个性的发展,同时也有利于高等教育自身的不断完善。但由于学生专业转换对学校管理、学生个体发展而言都存在一定的挑战,转换专业的学生发展如何,高校如何通过对这些学生信息跟踪调查和及时的信息反馈,更好地完善高校专业转换制度,更好地调人才培养机制,仍有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必要。
以北京师范大学2004—2006级转专业本科生为对象进行调查,得出对转专业学生学习与生活现状的基本判断:总体适应情况良好但优秀率低;存在选课难、信息获取不易、集体参与不够等问题。这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带来了负面影响。[19]
根据我校(重庆师范大学)政治学院转专业学生后期发展的实际调查,和上述现象也是相似的。通过对转出去的5名同学的实地访谈,可以看出,转专业后很难融入新的集体,一方面与学生本人不善交际有关,另一方面更多的是因为新环境、新集团对他们的接受程度有关,以及各学院的学院氛围有关。有的同学也渐渐不以为然了,他们说:“原本只是晚了半年,却要用4年去弥补,可能还不及那半年。”
从转入政治学院的4名同学看,他们当中有3人积极参加各种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