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6 竖向荷载作用下梁端剪力及轴力(恒载)
框架结构毕业设计指导书
毕业设计指导书(框架构造)毕业设计计算书是毕业设计的主要成果之一,主要包括整个设计计算过程,按设计计算步骤进展编写,内容包括建筑设计和构造设计。
第一局部建筑方案设计主要内容为:依据设计任务书的要求,进展建筑总平面设计和建筑方案设计的思路和设计说明,比方,本案与场地和四周环境的关系,人流、车流、停车场、主次出入口、环境的美化等总平面设计;主要功能房间以及关心房间的平面布置、面积确实定、门窗大小及位置确实定;水平和垂直交通联系的设计;立面设计等。
其次局部构造设计计算亲热结合建筑设计进展构造总体布置,确定构造形式、构造材料,使建筑物具有良好的造型和合理的传力路线。
进一步通过计算解决构造的安全性、适用性、耐久性,确定构造的构造措施。
框架构造抗震设计步骤:开头确定构造方案与构造布置初步选定梁柱截面尺寸及材料强度等级计算各层重力荷载代表值及构造刚度参数竖向荷载计算计算构造自振周期及振型计算多遇地震烈度下的构造弹性地震作用不满足多遇烈度地震作用下构造层间弹性变形验算满足上述地震作用下构造内力分析竖向荷载作用下内力分析内力组合按组合内力进展梁柱配筋计算根底设计进展重要部位的抗震强度验算需要作薄弱层变形验算否否不满足按罕遇地震烈度验算薄弱层弹塑性层间位移角或延性构造措施特别延性构造完毕第一步构造平面布置构造体系确定后,进展构造的总体布置,也就是对高度、平面、立面和体型等的选择,除应考虑到建筑使用功能、建筑美学要求外,在构造上应满足强度、刚度和稳定性要求。
地震区的建筑,在构造设计时,还应保证建筑物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
设计要到达先进合理,首先取决于清楚合理的概念,而不是仅依靠力学分析来解决。
确定构造布置方案的过程就是一个构造概念设计的过程。
〔一〕构造总体布置原则1、掌握高宽比在高层建筑中,构造的位移常常成为构造设计的主要掌握因素、而且随着建筑高度的增加,倾覆力矩将快速增大。
因此,高层建筑的高宽比不宜过大。
一般应满足标准的要求。
第七章 竖向荷载作用下框架内力计算
第七章 竖向荷载作用下横向框架结构的内力计算7.1 计算单元取3轴线横向框架进行计算,计算单元宽度为7.5m ,如图所示,由于房间内直接传给该框架的楼面荷载如图中的水平阴影线所示,计算单元内的其余楼面荷载则通过纵向框架梁以集中力的形式传给横向框架,作用于各节点上。
7.2 荷载计算节点集中荷载1P : 边纵梁传来:(a)屋面自重(三角形部分):N k 78.56298.423.3.26.3=⨯⨯⨯(b)边纵梁自重: 5.709⨯6.0=43.73kN 女儿墙自重: kN 87.330.6312.3=⨯合计: 1P = 154.32kN节点集中荷载2P :纵梁传来(a )屋面自重(三角形部分):KN 12.27298.40.326.3=⨯⨯⨯(b )走道屋面板自重0.5⨯(6.0+6.0-3)⨯1.5⨯4.98=58.79KN纵梁自重: 5.709⨯6.0=43.73kN合计: 2P = 170.55kN对于1~4层,计算的方法基本与第五层相同,计算过程如下: 1 5.709/q kN m =1q '=3.46/kN/mm KN q /99.103.333.32=⨯= m KN q /99.74.233.32=⨯=节点集中荷载1P :纵梁自重: 5.709⨯6.0=43.73kN外墙自重:()88.76KN 68.37.03.3225.00.6=⨯-⨯⨯-)( 来纵梁传楼面自重(三角形部分): (0.5 3.60.5 3.6 3.33)221.58kN ⨯⨯⨯⨯⨯= 扣窗面积墙重加窗重: 2 2.4 2.0 3.682 2.1631.01kN -⨯⨯⨯+⨯=-合计: 174.24kN节点集中荷载2P :纵梁自重: 5.709⨯7.2=41.10kN 内墙自重: 71.50kN 纵梁传来(a)楼面自重(三角形部分):()KN5.0=⨯0.3⨯⨯5.0⨯⨯66.233.3780.3(b)走道楼面板自重(梯形部分)()KN⨯5.0=⨯5.7⨯+-48.9333.30.38.15.7扣窗面积墙重加窗重: 2.412 3.6820.4816.10kN-⨯⨯⨯+⨯=-合计: 152.58kN 7.2.2活荷载计算:活荷载作用下各层框架梁上的荷载分布如图:合计: 7.99KNP:节点集中荷载2屋面活载(三角形部分):2⨯(0.5⨯3.0⨯0.5⨯3.0⨯0.5)=2.72KN走道传来屋面荷载(梯形部分): ()KN 05.45.05.14.20.60.621=⨯⨯-+合计: 12.04KN 对于1~4层,m KN /6.60.30.2q 2=⨯= m KN q /64.25.2'2=⨯= 节点集中荷载1P : 楼面活载(三角形部分):2⨯(0.5⨯3.30.5⨯3.3⨯2)=10.89KN合计: 31.97KN中节点集中荷载2P : 楼面活载(三角形部分):2⨯(0.5⨯3.30.5⨯3.3⨯2)=10.89KN走道传来屋面荷载(梯形部分):()KN 25.205.25.14.20.60.621=⨯⨯-+ 纵梁传来的屋面活载(梯形部分):()KN 08.2128.10.35.75.75.0=⨯⨯-+⨯ 合计: 52.22KN7.2.3.屋面雪荷载标准值:同理,在屋面雪荷载作用下KN/m 16.10.335.0q 2=⨯= m KN q /84.04.235.0'2=⨯=节点集中荷载1P : 屋面雪载(三角形部分):2⨯(0.5⨯3.3⨯0.5⨯3.3⨯0.35)=2.08KN纵梁传来的屋面雪载(梯形部分)()KN 69.335.08.16.35.75.75.0=⨯⨯-+⨯ 合计: 5.77KN中节点集中荷载2P : 屋面雪载(三角形部分):2⨯(0.5⨯3.3⨯0.5⨯3.3⨯0.35)=2.08KN走道传来屋面雪载(梯形部分): ()KN 835.235.05.14.25.75.721=⨯⨯-+纵梁传来的屋面雪载(梯形部分): 3.97KN 合计: 8.72KN 1~4层,雪荷载作用下的节点集中力同屋面活荷载作用下的。
毕业设计指导书(框架结构设计)-内力计算及组合
计算杆件固端弯矩时应带符号,杆端弯矩一律以顺时针方向为正,如图3-6。
图 3-6 杆端及节点弯矩正方向
1)横梁固端弯矩:
(1)顶层横梁
自重作用:
板传来的恒载作用:
(2)二~四层横梁
自重作用:
板传来的恒载作用:
2)纵梁引起柱端附加弯矩:(本例中边框架纵梁偏向外侧,中框架纵梁偏向内侧)
顶层外纵梁
相交于同一点的多个杆件中的某一杆件,其在该节点的弯矩分配系数的计算过程为:
(1)确定各杆件在该节点的转动刚度
杆件的转动刚度与杆件远端的约束形式有关,如图3-1:
(a)杆件在节点A处的转动刚度
(b)某节点各杆件弯矩分配系数
图 3-1 A节点弯矩分配系数(图中 )
(2)计算弯矩分配系数μ
(3)相交于一点杆件间的弯矩分配
(3)求某柱柱顶左侧及柱底右侧受拉最大弯矩——该柱右侧跨的上、下邻层横梁布置活荷载,然后隔跨布置,其它层按同跨隔层布置(图3-4c);
当活荷载作用相对较小时,常先按满布活荷载计算内力,然后对计算内力进行调整的近似简化法,调整系数:跨中弯矩1.1~1.2,支座弯矩1.0。
(a)(b) (c)
图 3-4 竖向活荷载最不利布置
∑Mik/l
V1/A=gl/2+u-∑Mik/l
M=gl/2*l/4+u*1.05-MAB-V1/A*l/2
4
21.9
4.08
2.25
6
12.24
41.06
-30.54
2.55
50.75
-60.24
3
16.61
4.08
2.25
6
12.24
31.14
(整理)10竖向荷载作用下内力计算.
第六章竖向荷载作用下横向框架结构的内力计算6.1 计算单元取H轴线横向框架进行计算,计算单元宽度为6m,荷载传递方式如图中阴影部分所示。
“荷载时以构件的刚度来分配的”,刚度大的分配的多些,因此板上的竖向荷载总是以最短距离传递到支撑上的。
于是就可理解到当双向板承受竖向荷载是,直角相交的相邻支撑梁总是按45°线来划分负荷范围的,故沿短跨方向的支撑承受梁承受板面传来的三角形分布荷载;沿长跨方向的支撑梁承受板传来的梯形分布荷载,见图5.1:精品文档精品文档6.2 荷载计算6.2.1 恒载计算图5.2 各层梁上作用的荷载在图5,2中,1q 、1q '代表横梁自重,为均布荷载形式,1、对于第五层,m kN q 0764.41= m kN q 2.2'1=2q 为梯形荷载,2q '为三角形荷载。
由图示几何关系可得, m kN q 18.30603.52=⨯=m kN q 07.124.203.5'2=⨯=节点集中荷载1P :边纵梁传来:(a) 屋面自重: 5.03⨯6⨯3=90.54kN (b) 边纵梁自重: 4.0764⨯6=24.45kN女儿墙自重: 4.320⨯6=25.93kN 次梁传递重量: 2.2⨯6=13.2kN 上半柱重: 6.794⨯1.5=10.191kN 墙重以及窗户:0.24⨯6⨯2.4⨯18-1.5⨯1.8⨯18⨯2⨯0.24+0.4⨯1.5⨯ 1.8⨯0.24⨯2)⨯0.5=25.53kN 合计: 1P =189.84kN 节点集中荷载2P :精品文档屋面自重: 5.03⨯6⨯(3+1.2)=126.76kN 中纵梁自重: 24.45kN次梁传递重量: 2.2⨯(3+1.2)⨯2=18.48kN 上半柱重: 10.19kN 墙重以及门重:(0.24⨯6⨯2.4⨯11.8-0.9⨯2.1⨯11.8⨯2⨯0.24+ 0.2⨯0.9⨯2.1⨯0.24⨯2)⨯0.5=15.13kN合计: 2P = 195.01kN 2、对于1~4层,计算的方法基本与第五层相同,计算过程如下:m kN q 0764.41= m kN q 2.2'1=m kN q 98.22683.32=⨯= m kN q 192.94.283.3'2=⨯= 节点集中荷载1P :屋面自重: 68.94kN 纵梁自重: 24.45kN 墙重以及窗户: 25.53kN次梁传递重量: 13.2kN 下半柱重: 10.19kN 合计: kN P 31.1421= 节点集中荷载2P :纵梁自重: 24.45kN 内墙以及门自重: 15.13kN 楼面自重: 96.52kN次梁传递重量: 18.48kN精品文档合计: kN P 58.1542=6.2.2 活荷载计算活荷载作用下各层框架梁上的荷载分布如图5.3:图5.3各层梁上作用的活载1、对于第五层,m kN q 365.02=⨯= m kN q 2.14.25.0,2=⨯= 节点集中荷载1P :屋面活载: 95.063=⨯⨯kN合计: kN P 91=节点集中荷载2P :屋面活载:0.5⨯(3+1.2)⨯6=12.6kN合计: kN P 6.122=2、对于1~4层,m kN q 1260.22=⨯= m kN q 0.64.25.2'2=⨯= 节点集中荷载1P :楼面活载: 36263=⨯⨯kN精品文档合计: kN P 361= 中节点集中荷载2P :楼面以及走道活载: 2⨯6⨯3+1.2⨯6⨯2.5=54kN合计: kN P 542=6.2.3 屋面雪荷载计算同理,在屋面雪荷载作用下m kN q 7.2645.02=⨯= m kN q 08.14.245.0'2=⨯= 节点集中荷载1P :屋面雪载: 0.45⨯(3⨯6)=8.1kN合计: kN P 1.81= 中节点集中荷载2P :屋面雪载: 0.45⨯(3+1.2)⨯6=11.34kN合计: kN P 34.112=6.3 内力计算6.3.1 计算分配系数按照弹性理论设计计算梁的支座弯矩时,可按支座弯矩等效的原则。
荷载组合和内力调整的先后顺序-规范-SATWE-ETABS
荷载组合和内力调整的先后顺序01——规范规定(2011-09-27 20:54:54)转载▼分类:土木标签:荷载组合内力调整前后顺序分析内力设计内力组合内力杂谈规范的作用效应组合,一般建立在线弹性分析叠加原理基础上。
高规JGJ 3-2010在第5.6节《荷载组合和地震作用组合的效应》正文和条文说明中首次将线形叠加予以明确,以符合《工程结构可靠性设计统一标准》GB 50153的有关规定,区分线形分析和非线性分析的不同效应组合状况。
常规情况下,荷载效应组合仍以【线弹性分析叠加类型】为主,上述假定已成为中国绝大部分规范和教材解释荷载效应的默认前提条件。
另一方面,中国规范对结构总体地震作用工作性能、地震剪力分担及构件内力调整等内容做了详细规定,并且在结构分析之前需对【结构体系相关属性】进行定义,使荷载组合(实为“荷载效应组合”)时必须注意规范的这些内力调整,并且要关注调整的前后顺序。
一、非线性作用效应组合查《工程结构可靠性设计统一标准》GB 50153-2008第 8.2.4条:对持久设计状况和短暂设计状况,应采用作用的基本组合。
1、基本组合的效应设计值可按下式确定:注:在作用组合的效应函数S(•)中,符号“∑”和“+”均表示组合,即同时考虑所有作用对结构的共同影响,而不表示代数相加。
2、当作用与作用效应按线性关系考虑时,基本组合的效应设计值可按下式计算:注1.对持久设计状况和短暂设计状况,也可根据需要分别给出作用组合的效应设计值;2.可根据需要,从作用的分项系数中将反映作用效应模型不定性的系数γsd分离出来。
高规JGJ 3-2010条文说明:第5.6.1条和5.6.3条均适应于【作用和作用效应】呈【线性关系】的情况。
如果结构上的作用和作用效应不能以线性关系表述,则作用组合的效应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工程结构可靠性设计统一标准》GB 50153的有关规定。
二、常规荷载组合【线形关系】2.1 规范规定以高规JGJ 3-2010为例。
混凝土结构设计课程设计任务书大作业解析
《混凝土结构设计》课程设计——某酒店设计计算书学院班级组名组长指导老师刘良林贾燕翔龚昕时间 2015-12-21~2016-2-24《混凝土结构设计》课程设计任务书1. 设计目的1)巩固、运用所学的混凝土结构课程有关知识;2)培养独立工作、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为将来的毕业设计做准备。
2. 工程概况某酒店为6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底层层高为3.6m,其余层高为3.0m。
基本雪压为0.4kN/m2,基本风压为0.7 kN/m2,地面粗糙度为B类。
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
柱网的布置图如下:3.设计规定1)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20~C30,框架柱、梁的受力钢筋为HRB400,箍筋为HPB300;2)不考虑风荷载的顺风向风振效应,即0.1β;=z3)不考虑抗震设防;4)楼板的厚度取120mm;5)屋面为不上人屋面,且永久荷载标准值为5.5kN/m2,楼面永久荷载标准值为4.5 kN/m2,二者均包括了楼屋面装饰层、功能层及板自重。
4.设计要求1)分组进行,每组不得超过6人;2)每组推举组长,实行组长负责制;3)设计周期:两周,务必于2016年2月24日下午五点前提交。
5.成果要求1)提交计算书一份。
=2)计算书的内容包括梁柱截面估计和计算简图、荷载计算、内力分析、荷载组合(可以任取一层进行分析)四大部分。
6.参考资料●《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梁兴文史庆轩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混凝土结构设计》梁兴文史庆轩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12)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梁柱截面尺寸及计算简图梁截面高度按梁跨度的1/18-1/10估算,梁截面宽度按梁高度的1/3-1/2估算,混凝土强度等级C30(fc=14.3KN/M^2, ft=1.43KN/M^2),C25(fc=11.9KN/M^2, ft=1.27KN/M^2).楼板厚120mm.由图可知,边柱负载面积3.0*1.5M,中柱负载面积3.0*3.3。
高层建筑试题及答案
第一章 概论(一)填空题1、我国《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02)规定:把10层及10层以上或房屋高度大于28m 的建筑物称为高层建筑,此处房屋高度是指室外地面到房屋主要屋面的高度。
2.高层建筑设计时应该遵循的原则是安全适用,技术先进,经济合理,方便施工。
3.复杂高层结构包括带转换层的高层结构,带加强层的高层结构,错层结构,多塔楼结构。
4.8度、9度抗震烈度设计时,高层建筑中的大跨和长悬臂结构应考虑竖向地震作用。
5.高层建筑结构的竖向承重体系有框架结构体系,剪力墙结构体系,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筒体结构体系,板柱—剪力墙结构体系;水平向承重体系有现浇楼盖体系,叠合楼盖体系,预制板楼盖体系,组合楼盖体系。
6.高层结构平面布置时,应使其平面的质量中心和刚度中心尽可能靠近,以减少扭转效应。
7.《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02适用于10层及10层以上或房屋高度超过28m 的非抗震设计和抗震设防烈度为6至9度抗震设计的高层民用建筑结构。
9 三种常用的钢筋混凝土高层结构体系是指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
第二章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基本原则(一)填空题1.地基是指支承基础的土体,天然地基是指基础直接建造在未经处理的天然土层上的地基。
2.当埋置深度小于基础底面宽度或小于5m ,且可用普通开挖基坑排水方法建造的基础,一般称为浅基础。
3,为了增强基础的整体性,常在垂直于条形基础的另一个方向每隔一定距离设置拉梁,将条形基础联系起来。
4.基础的埋置深度一般不宜小于0.5m ,且基础顶面应低于设计地面100mm 以上,以免基础外露。
5.在抗震设防区,除岩石地基外,天然地基上的箱形和筏形基础,其埋置深度不宜小于建筑物高度的1/15;桩箱或桩筏基础的埋置深度(不计桩长)不宜小于建筑物高度的1/18—1/20。
6.当高层建筑与相连的裙房之间设置沉降缝时,高层建筑的基础埋深应大于裙房基础的埋深至少2m 。
土木工程毕业设计 第六章 竖向荷载作用下框架内力计算
第六章竖向荷载(恒载+活载)作用下框架内力计算第一节框架在恒载作用下的内力计算本设计用分层法计算内力,具体步骤如下:①计算各杆件的固端弯矩②计算各节点弯矩分配系数③弯矩分配④调幅并绘弯矩图⑤计算跨中最大弯矩、剪力和轴力并绘图一、恒载作用下固端弯矩计算(一)恒载作用下固端弯矩恒载作用下固端弯矩计算(单位:KN·m) 表恒载作用下梁固端弯矩计算统计表(二)计算各节点弯矩分配系数用分层法计算竖向荷载,假定结构无侧移,计算时采用力矩分配法,其计算要点是:①计算各层梁上竖向荷载值和梁的固端弯矩。
②将框架分层,各层梁跨度及柱高与原结构相同,柱端假定为固端。
③计算梁、柱线刚度。
对于柱,假定分层后中间各层柱柱端固定与实际不符,因而,除底层外,上层柱各层线刚度均乘以修正。
有现浇楼面的梁,宜考虑楼板的作用。
每侧可取板厚的6倍作为楼板的有效作用宽度。
设计中,可近似按下式计算梁的截面惯性矩:一边有楼板:I=两边有楼板:I=④计算和确定梁、柱弯矩分配系数和传递系数。
按修正后的刚度计算各结点周围杆件的杆端分配系数。
所有上层柱的传递系数取1/3,底层柱的传递系数取1/2。
⑤按力矩分配法计算单层梁、柱弯矩。
⑥将分层计算得到的、但属于同一层柱的柱端弯矩叠加得到柱的弯矩。
(1)计算梁、柱相对线刚度图修正后梁柱相对线刚度(2)计算弯矩分配系数结构三层=÷+=①梁μB3C3μ=÷++=C3B3=÷++=μC3D3μ=÷+=D3C3=÷+=②柱μB3B2μ=÷++=C3C2μ=÷+=D3D2结构二层=÷++=①梁μB2C2μ=÷+++=C2B2=÷+++=μC2D2μ=÷++=D2C2②柱μ=÷++=B2B3=÷++=μB2B1=÷+++=μC2C3=÷+++=μC2C1=÷++=μD2D3μ=÷++=D2D1结构一层=÷+1+=①梁μB1C1=÷+1++=μC1B1=÷+1++=μC1D1=÷+1+=μD1C1=÷+1+=②柱μB1B2=1÷+1+=μB1B0=÷+1++=μC1C2=1÷+1++=μC1C0μ=÷+1+=D1D2μ=1÷+1+=D1D0(三)分层法算恒载作用下弯矩恒载作用下结构三层弯矩分配表B C D上柱偏心弯矩分配系数0固端弯矩分配传递分配传递分配传递分配传递分配传递分配传递分配传递合计一次分配二次分配恒载作用下结构二层弯矩分配表↑↑↑B C D偏心弯矩分配系数固端弯矩分配传递分配传递分配传递分配传递分配传递分配传递分配传递合计一次分配二次分配恒载作用下结构一层弯矩分配表↑↑↑B C D偏心弯矩分配系数固端弯矩分配传递分配传递分配传递分配传递分配传递分配传递分配传递合计一次二次图弯矩再分配后恒载作用下弯矩图(KN·m)(四)框架梁弯矩塑性调幅为了减少钢筋混凝土框架梁支座处的配筋数量,在竖向荷载作用下可以考虑竖向内力重分布,主要是降低支座负弯矩,以减小支座处的配筋,跨中则应相应增大弯矩。
第六章-框架在竖向荷载作用下的内力分析
第六章框架在竖向荷载作用下的内力分析(采用弯矩二次分配法)6.1 计算方法和荷载传递路线1. 计算方法框架结构在竖向荷载作用下的内力计算采用力矩分配法,因为框架结构对称,荷载对称;又属于奇数跨,故在对称轴上梁的截面只有竖向位移(沿对称轴方向)没有转角。
对称截面可取为滑动端。
弯矩二次分配法是一种近似计算方法,即将各节点的不平衡弯矩同时作分配和传递,并以两次分配为限。
(取一榀横向框架)2. 荷载传递路线2700对于边跨板,为7.2 m×4.5m,由于7.2/4.5<3.0 所以按双向板计算对于中跨板,为 4.5m×2. 7m,由于 4.5/2.7 〈3.0 所以按双向板计算6.2 竖向荷载计算5.2.1 A-B(C-D) 轴间框架梁板传至梁上的三角形或梯形荷载等效为均布荷载。
1. 屋面板传载恒载: 5.0 ×4.5/2 ×(1-2 ×0.312+0.313) ×2=18.85kN/m活载:0.5 ×4.5/2 ×(1-2 ×0.312+0.313) ×2=1.89kN/m2. 楼面板传荷载恒载: 3.99 ×4.5/2 ×(1-2 × 0.31 2+0.31 3) ×2=15.08kN/m活载: 2.0 ×4.5/2 ×(1-2 ×0.312+0.313) ×2=7.56kN/m3. 梁自重: 5.46 kN/mA-B(C-D) 轴间框架梁均布荷载为:屋面梁:恒载=梁自重+板传荷载=5.46 kN/m+18.85 kN/m=24.31 kN/m 活载=板传荷载=1.89 kN/m楼面梁:恒载=梁自重+板传荷载=5.46 kN/m+15.08 kN/m=20.54 kN/m 活载=板传荷载=7.56 kN/m5.2.2 B-C 轴间框架梁1. 屋面板传载恒载: 5.0 ×2.4/2 ×5/8 ×2=8.44kN/m活载:0.5 ×2.7/2 ×5/8 ×2=0.84kN/m2. 楼面板传荷载恒载: 3.99 ×2.7/2 ×5/8 ×2=6.73kN/m活载: 2.0 ×2.7/2 ×5/8 ×2=4.22kN/m3. 梁自重: 3.9kN/mB-C 轴间框架梁均布荷载为:屋面梁:恒载=梁自重+板传荷载=3.9 kN/m+8.44kN/m=12.34kN/m 活载=板传荷载=0.84kN/m楼面梁:恒载=梁自重+板传荷载=3.9 kN/m+6.73kN/m=10.63kN/m 活载=板传荷载=4.22kN/m6.3 框架计算简图g=24.31KN/m g=12.34KN/m g=24.31KN/m(q=1.89KN/m)2700框架计算简图6.4. 梁固端弯矩梁端弯矩以绕杆端顺时针为正,反之为负。
国家开放大学《桥梁工程(本)》章节测验参考答案
国家开放大学《桥梁工程(本)》章节测验参考答案国家开扩大学《桥梁工程〔本〕》章节测验参照答案题目随机,下载后利用查找功能完成学习任务第一章测验一、推断题1.桥梁按主要构件受力可分为梁式桥、拱式桥、悬索桥、刚架桥、组合体系桥。
〔√〕2.梁式桥受力特点为主梁受扭,在竖向荷载作用下有水平反力。
〔√〕3.关于设支座的桥梁,计算跨径是相邻支座中心的水平距离;关于不设支座的桥梁,是上、下部结构的相交面中心间的水平距离。
〔√〕4.桥下净空是指上部结构最高边缘至计算水位或通航水位间的距离。
〔桥下净空是指上部结构最高边缘至计算水位或通航水位间的距离。
〔×〕5.桥梁的纵断面制定主要包括,确定桥梁的总跨径,桥梁的分孔,桥面标高,基础埋置深度、桥下净空,桥上及桥头引道纵坡等。
〔√〕6.桥梁总跨径确定后,必须进一步进行桥梁分孔。
跨径越大,孔数越少,上部结构造价就越低。
〔×〕7.可变作用是指在结构使用期间出现的概率很小,一旦出现,其值很大且继续时间很短的作用。
〔×〕8.桥梁结构的自重往往占全部制定荷载的大部分,采纳轻质高强材料对减轻桥梁自重、增大跨越能力有重要意义。
〔√〕9.车道荷载的均布荷载标准值只作用于相应影响线中一个最大影响线峰值处。
〔×〕10.汽车荷载由车道荷载和车辆荷载组成,车道荷载由均布荷载和集中荷载组成。
〔√〕二、单项选择题11.刚架桥主要受力特点是〔〕A.在竖向荷载作用下拱圈承压、支承处有水平推力B.竖向荷载从梁经过系杆传递到缆索,再到两端锚锭C.主梁受弯,在竖向荷载作用下无水平反力D.支柱、主梁刚性连接,竖向荷载作用下,主梁端部产生负弯矩,减少了跨中截面正弯矩,支柱不仅提供竖向力还承受弯矩12.悬索桥主要承重构件是〔〕A.梁〔板〕B.拱圈C.柔性缆索D.刚性缆索13.桥梁上部结构的作用主要是〔〕A.抵抗路堤的土压力B.支撑桥面系,并将结构重力和车辆荷载传给地基C.承受车辆荷载,并通过支座将荷载传给墩台D.防止路堤填土向河中坍塌,并抵抗水流的冲刷14.〔〕是衡量拱桥受力特征的一个重要指标。
竖向荷载作用下框架结构的内力计算
竖向荷载作用下框架结构的内力计算6.1计算单元的选择确定取③轴线横向框架进行计算,如下图所示:图6.1框架计算简图计算单元宽度为6.4 m,由于房间内布置有次梁,故直接传给该框架的楼面荷载如图中的水平阴影所示。
计算单元范围内的其余楼面荷载则通过次梁和纵向框架梁以集中力的形式传给横向框架,作用于各节点上。
由于纵向框架梁的中心线与柱的中心线不重合,所以在框架节点上还作用有集中力矩。
6.2荷载计算6.2.1恒载作用下柱的内力计算:恒荷载作用下各层框架梁上的荷载分布如下图所示:2图6.2恒荷载作用下各层框架梁上的荷载分布图(1)、对于顶层屋面,q1、q1'代表横梁自重,为均布荷载形式。
q1=0.3×0.75×25=5.625kN/mq1'=0.3×0.75×25=5.625kN/mq2为屋面板传给横梁的梯形荷载。
q2=5.29×3.2=16.928kN/mP1、P2分别由边纵梁、中纵梁直接传给柱的恒载,它包括主梁自重、次梁自重、楼板重等重力荷载,计算如下:P1=6.4*0.3*0.75*25+8.5/2*0.25*0.6*25+5.29*3.2*1.6+(5.3+8.5)*1.6*5.29/4=108.223KN P2=6.4*0.3*0.75*25+6.4/2*0.25*0.6*25+5.29*3.2*1.6 +(3.2+6.4)*1.6*5.29/4=95.398KN P3=6.4*0.3*0.75*25+(8.5+6.4)*0.5*0.25*0.6*25+5.29*3.2*1.6*2++(3.2+6.4)*1.6*5.29/4= 190.64KN集中力矩M1=P1e1=108.223×(0.6 -0.3)/2=16.23kN·mM2=P2e2=147.23×(0.6 -0.3)/2=14.31kN·m(2)、对于3层,包括梁自重和其上横墙自重,为均布荷载,其它荷载的计算方法同第顶层。
第六章-竖向荷载作用下的内力计算
第六章竖向荷载作用下内力计算6.1 框架结构的荷载计算6.1.1.板传荷载计算计算单元见下图所示:因为楼板为整体现浇,本板选用双向板,可沿四角点沿45°线将区格分为小块,每个板上的荷载传给与之相邻的梁,板传图6-1框架结构计算单元一.B~C,(D~E)轴间框架梁:屋面板传荷载:恒载:222⨯⨯+⨯N/m6.09K N/m 1.5m[1-2(1.5/6)(1.5/6)]2=17.128K 活载:222⨯⨯⨯+⨯2.0K N/m 1.5m[1-2(1.5/6)(1.5/6)]2=5.625K N/m楼面板传荷载:恒载:222⨯⨯⨯+⨯N/m3.83K N/m 1.5m[1-2(1.5/6)(1.5/6)]2=10.772K 活载:222⨯⨯⨯+⨯m2.0K N/m 1.5m[1-2(1.5/6)(1.5/6)]2=5.625K N/梁自重:3.95K N /mB ~C , (D ~E )轴间框架梁均布荷载为:屋 面 梁:恒载=梁自重+板传荷载=17.128 K N /m +3.95 K N /m =21.103 K N /m活载=板传荷载=5.625 K N /m楼面板传荷载:恒载=梁自重+板传荷载=3.95 K N /m +10.772 K N /m =14.747 K N /m活载=板传荷载=5.625 K N /m图6-2 框架结构计算单元等效荷载二. C ~D 轴间框架梁:屋面板传荷载:恒载:26.09K N /m 1.2m 5/82=9.135K N /m ⨯⨯⨯ 活载:22.0K N /m 1.5m 5/82=3K N /m⨯⨯⨯ 楼面板传荷载:恒载:23.83K N /m 1.25/82=5.745K N /m⨯⨯⨯ 活载:22.0K N /m 1.2m 5/82=3.75K N /m ⨯⨯⨯ 梁自重:3.95K N /mC ~D 轴间框架梁均布荷载为:屋 面 梁:恒载=梁自重+板传荷载=2.349 K N /m +9.135 K N /m =11.484 K N /m活载=板传荷载=3 K N /m楼面板传荷载:恒载=梁自重+板传荷载=2.349 K N /m +5.745K N /m =8.09K N /m活载=板传荷载=3.75 K N /m三.B 轴柱纵向集中荷载计算:顶层柱:女儿墙自重:(做法:墙高900㎜,100㎜的混凝土压顶)330.240.918/25/0.10.24m m kn m KN m m m ⨯⨯+⨯⨯+()1.220.240.5 5.806/m m m KN m ⨯+⨯=顶层柱恒载=女儿墙+梁自重+板传荷载=5.806/6 3.975/(60.6)KN m KN m m m ⨯+⨯-⨯()()2212 1.5/6 1.5/66/42 6.09/ 1.55/832123.247KN m m KN ⎡⎤-⨯+⨯⨯+⨯⨯⨯⨯=⎣⎦顶层柱活载=板传荷载=()()222.0/ 1.512 1.5/6 1.5/66/42KN m m ⎡⎤⨯⨯-⨯+⨯⨯+⎣⎦2.0/ 1.55/83219.688KN m m KN ⨯⨯⨯⨯=标准层柱恒载=墙自重+梁自重+板荷载=7.794/(60.6) 3.975/(60.6) 3.83/ 1.55/832KN m KN m KN m m ⨯-+⨯-+⨯⨯⨯⨯ (2.332311.52)61/42 2.3325/61/42KN m ++⨯⨯⨯+⨯⨯⨯+()()223.83 1.512 1.5/6 1.5/66/42124.172m m KN ⎡⎤⨯⨯-⨯+⨯⨯=⎣⎦标准层柱活载=板传荷载=()()222.0 1.512 1.5/6 1.5/63 2.0 1.55/83219.688m m m m KN ⎡⎤⨯⨯-⨯+⨯+⨯⨯⨯⨯=⎣⎦基础顶面荷载=底层外纵墙自重+基础自重=9.738/(60.6) 2.5/(60.6)16.085KN m m m KN m m m KN ⨯-+⨯-=四.C 柱纵向集中力计算:顶层柱荷载=梁自重+板传梁荷载=3.975/(90.9) 2.349/(1.20.3) 6.09/ 1.55/832KN m m KN m m KN m m ⨯-+⨯-+⨯⨯⨯⨯6.09/ 1.25/8 1.22(2.3323/11.52/)61/42KN m m KN m KN m m +⨯⨯⨯⨯++⨯⨯⨯ 154.318KN =顶层柱活载=板传荷载=()()222.0 1.512 1.5/6 1.5/63m m ⎡⎤⨯⨯-⨯+⨯+⎣⎦()()222.0 1.212 1.2/6 1.2/63 2.0 1.2m m m m ⎡⎤⨯⨯-⨯+⨯+⨯⎣⎦5/8 1.22 2.0 1.55/83239.272m m KN ⨯⨯⨯+⨯⨯⨯⨯=标准柱恒载=墙+梁自重+板传荷载=11.52/(30.6)15.12/(30.6)15.12/(30.6)KN m m KN m m KN m m ⨯-+⨯-+⨯-+2.349/(1.20.3)3.975/(60.6) 6.09/ 1.55/832KN m m KN m m KN m m ⨯-+⨯-+⨯⨯⨯⨯+26.09/61/21/2 2.67/ 2.4/26 3.83/36200.173KN m m KN m m KN m m m KN ⨯⨯⨯+⨯⨯+⨯⨯=标准层活载=板传荷载=222.0/36 2.5/ 1.2654KN m m m KN m m m KN ⨯⨯+⨯⨯=基础顶面恒载=底层外纵墙自重+基础自重9.738/(60.6) 2.5/(60.6)66.085KN m m m KN m m m KN ⨯-+⨯-=(3).框架柱自重:柱自重:底层:1.2×0.6m ×0.6m ×253/KN m ×4.55m =49.14K N其余柱:1.2×0.6m ×0.6m ×253/K N m ×3.6m =38.88K N6.2恒荷载作用下框架的内力6.2.1.恒荷载作用下框架的弯矩计算一.恒荷载作用下框架可按下面公式求得:21/12ab M ql =- (61)- 21/12ba M ql = (62)- 故:2771/1221.03663.09.B C M KN m =-⨯⨯=-7763.09.C B M KN m =2771/1211.4846 5.512.C D M KN m =-⨯⨯=-77 5.512.C D M KN m =2661/1214.747644.241.B C M KN m =-⨯⨯=-6644.241.C B M KN m =2661/128.096 3.883.C D M KN m =-⨯⨯=-66 3.883.D C M KN m =恒荷载作用下框架的受荷简图如图6-3所示:图6-3竖向受荷总图:注:1.图中各值的单位为K N2.图中数值均为标准值3.图中括号数值为活荷载图6-4:恒载作用下的受荷简图(2).根据梁,柱相对线刚度,算出各节点的弯矩分配系数ij μ:/()ij c b i i i μ=∑+∑ (63)-分配系数如图6-5 , 图6-6所示:图6-5 B 柱弯矩各层分配系数简图B 柱:底层:0.801/(0.8010.609 1.0i ++=下柱= 1.0/(0.8010.609 1.0)0.415i ++=上柱=0.609/(0.8010.609 1.0)0.253i ++=左梁=标准层: 1.0/(0.609 1.0 1.0)i ++=上柱= 1.0/(0.609 1.0 1.0)0.383i ++=下柱=0.609/(0.609 1.0 1.0)0.234i ++=左梁=顶层: 1.0/(0.609 1.0)0.6i +=下柱= 0.609/(0.609 1.0)0.622i +=左梁=图6-6 C 柱弯矩各层分配系数简图C 柱: 0.609/(0.609 1.00.2110.801)0i +++=右梁= 1.0/(0.609 1.00.2110.801)0.382i +++=上柱= 0.801/(0.609 1.00.2110.801)0i +++=下柱=0.211/(0.609 1.00.2110.801)0.081i +++=左梁=标准层: 1.0/(0.609 1.00.2110.8i +++=下柱= 1.0/(0.609 1.00.2110.801)0.355i +++=上柱=0.609/(0.609 1.00.2110.801)0.216i +++=右梁=0.211/(0.609 1.00.2110.801)0.074i +++=左梁=顶层: 1.0/(0.609 1.00.211)0.i ++=下柱= 0.211/(0.609 1.00.211)0.116i ++=左梁=0.609/(0.609 1.00.211)0.335i ++=右梁=三.恒荷载作用下的弯矩剪力计算,根据简图(6-4)梁:A M 0∑= 21/2.0A B B M M ql Q l ---=/1/2B A B Q M M l ql =--B M 0∑= 21/2.0A B A M M ql Q l -+-=/1/2A A B Q M M l ql =-+ (6-4) 柱:C M 0∑= .0C D D M M Q h ---=()/D C D Q M M h =-+D M 0∑= .0C D C M M Q h ---=()/C C D Q M M h =-+ (6-5)四.恒荷载作用下的边跨框架的轴力计算,包括连梁传来的荷载及柱自重.7123.24721.1036/2186.556N KN=+⨯=67124.17214.7476/238.88393.849N N KN =++⨯+=56124.17214.7476/238.88601.142N N KN =++⨯+=45124.17214.7476/238.88808.435N N KN =++⨯+=34124.17214.7476/238.881015.728N N KN =++⨯+=23124.17214.7476/238.881223.021N N KN =++⨯+=12124.17214.7476/238.881382.487N N KN =++⨯+=图6-5 恒荷载作用下的计算简图恒荷载作用下的中跨框架的轴力计算:7154.31811.484 2.4/2168.099N KN=+⨯= 67200.1738.09 2.4/238.88416.88N N KN =++⨯+=56200.1738.09 2.4/238.88665.621N N KN =++⨯+=45200.1738.09 2.4/238.88808.435N N KN =++⨯+=34200.1738.09 2.4/238.881015.728N N KN =++⨯+=23200.1738.09 2.4/238.881223.021N N KN =++⨯+=12200.1738.09 2.4/238.881382.487N N KN =++⨯+=五.弯矩分配及传递弯矩二次分配法比分层法作了更进一步的简化。
框架计算简图及梁柱线刚度
一、框架梁柱线刚度初估梁柱截面尺寸:⑴、梁:493010104254103010604.2500250121,500250·1093.4780010373.1108.2,10373.165030012122300,2173273121(,650,65097512181(,7800mm I mm mm h b mmN l EI i C mm I I mmb mm ~ h ~b mm h mm mm ~l ~h mm l b ⨯=⨯⨯=⨯=⨯⨯=⨯⨯⨯==⨯=⨯⨯⨯=========次梁取级,混凝土用取)取)⑵、柱:混凝土用30C 级按层高确定截面尺寸:底层取mm H 71006504506000=++=,mmN i mm mm h b mm mm ~H ~b c ·10896.15400/100.3800121800800,355473201151(1144⨯=⨯⨯⨯=⨯=⨯==取)底层mm N i c ·10442.17100/100.38001211144⨯=⨯⨯⨯=取梁的线刚度值为基准值1,则柱为:846.3,底层柱为:925.2,见下图2:双向板板厚:mm h mm ~l ~h 100,785.97501401(===取) 1、恒荷载计算:(标准值)⑴、屋面恒载:屋10 KN/ m 2 100厚现浇混凝土屋面板 ×25= KN/ m 2 10厚水泥砂浆抹灰 ×20= KN/ m 2 合计: KN/ m 2⑵、楼面恒载:楼10 KN/ m 2结合层一道100厚现浇混凝土屋面板 ×25= KN/ m 2 10厚水泥砂浆抹灰 ×20= KN/ m 2 合计: KN/ m 2⑶、梁自重:主梁mm mm h b 650300⨯=⨯主梁自重 25×× KN/m 10厚水泥砂浆抹灰 × ×2×20=m合计: KN/m 次梁自重 25××( )= KN/m 10厚水泥砂浆抹灰 ×()×2×20=m合计: m⑷、柱自重:mm mm h b 800800⨯=⨯柱自重 25××=16KN/m10厚水泥砂浆抹灰 ××4×20=m合计: m⑸、外墙自重:粉煤灰轻渣空心砌块:自重取 KN/ m 3标准层 8××()=m水刷石外墙面 ×=m 水泥粉刷内墙面 ()×=m合计: m 底层 8××()=m水刷石外墙面 ×= KN/m 水泥粉刷内墙面 ()×= KN/m合计: KN/m⑹、内墙自重:(同外墙)标准层 8××()= KN/m 水泥粉刷墙面 ()×2×= KN/m合计: KN/m 底层 8××()= KN/m 水泥粉刷墙面 ()×2×= KN/m合计: KN/m 2、恒载作用下框架受力分析:板传到次梁以及次梁传到主梁的荷载按三角形和梯形进行传递,计算时折算为均布荷载。
学生宿舍楼建筑结构设计
资料范本本资料为word版本,可以直接编辑和打印,感谢您的下载学生宿舍楼建筑结构设计地点:________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________说明:本资料适用于约定双方经过谈判,协商而共同承认,共同遵守的责任与义务,仅供参考,文档可直接下载或修改,不需要的部分可直接删除,使用时请详细阅读内容本科毕业设计(论文)题目:潍坊学院学生宿舍楼建筑结构设计教学单位:工程技术系专业:土木工程学号: 1009291086姓名:陈阳指导教师:徐振中刘长江2014年 4月TOC \o "1-3" \u 第一章建筑设计 PAGEREF _Toc15874 1 1.1建筑概况 PAGEREF _Toc28620 1第二章结构设计 PAGEREF _Toc23997 22 .1结构体系选择与结构平面布置 PAGEREF _Toc1519 22.2 承重方案的选择 PAGEREF _Toc890 22.3 结构布置 PAGEREF _Toc999 22.3.1结构平面布置原则 PAGEREF _Toc17699 22.3.2结构竖向布置原则 PAGEREF _Toc28892 22.4结构总体布置 PAGEREF _Toc15001 32.5框架梁尺寸确定 PAGEREF _Toc25878 42.6柱的尺寸选择 PAGEREF _Toc17201 42.7板的尺寸选择 PAGEREF _Toc29217 52.8材料选择 PAGEREF _Toc9150 62.9计算简图的确定 PAGEREF _Toc17678 62.10重力荷载设计 PAGEREF _Toc10841 72.10.1屋面做法 PAGEREF _Toc7095 72.10.2 楼面做法 PAGEREF _Toc11530 72.10.3 卫生间做法 PAGEREF _Toc11574 72.10.4 外墙做法 PAGEREF _Toc8948 72.10.5内墙做法 PAGEREF _Toc26343 72.11楼层荷载代表值计算 PAGEREF _Toc21434 82.11.1梁、柱自重 PAGEREF _Toc10927 82.11.2各层墙体自重 PAGEREF _Toc14133 92.11.3楼面自重 PAGEREF _Toc24679 122.11.4楼梯板自重 PAGEREF _Toc12212 122.11.5卫生间自重 PAGEREF _Toc31634 122.11.6屋楼面活荷载 PAGEREF _Toc23387 12第三章地震作用下框架内力计算 PAGEREF _Toc24518 133.1各层重力荷载代表值 PAGEREF _Toc23903 133.2横向框架侧移刚度计算 PAGEREF _Toc8568 143.2.1横梁线刚度计算 PAGEREF _Toc17963 143.3 柱线刚度ic计算 PAGEREF _Toc19977 153.4柱的侧移刚度D值计算 PAGEREF _Toc14776 163.5横向框架自震周期 PAGEREF _Toc32064 173.6水平地震作用下的位移验算 PAGEREF _Toc11678 183.6.1水平地震作用下,横向框架的内力计算 PAGEREF _Toc16279 193.6.2水平地震作用下框架边柱剪力和柱端弯矩标准值 PAGEREF_Toc9379 203.6.3水平地震作用下梁端弯矩,剪力以及柱轴力计算 PAGEREF_Toc22540 20第四章荷载作用下框架结构的内力计算 PAGEREF _Toc15319 25 4.1计算单元的选取 PAGEREF _Toc25938 254.2荷载计算 PAGEREF _Toc15742 254.2.1 恒荷载计算 PAGEREF _Toc32141 264.2.2 活荷载计算 PAGEREF _Toc20567 274.3内力计算 PAGEREF _Toc6407 314.3.1 固端弯矩 PAGEREF _Toc19964 314.3.2 弯矩分配 PAGEREF _Toc19329 32第五章内力组合计算 PAGEREF _Toc24948 375.1梁端剪力及柱轴力计算 PAGEREF _Toc2312 375.2横向框架内力组合 PAGEREF _Toc22321 385.2.1结构抗震等级 PAGEREF _Toc23161 385.2.2框架内力组合 PAGEREF _Toc4615 385.3内力的组合方法 PAGEREF _Toc18199 455.4框架梁设计 PAGEREF _Toc29929 475.4.1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 PAGEREF _Toc9184 475.4.2梁控制截面及内力计算 PAGEREF _Toc20326 485.5梁截面配筋计算 PAGEREF _Toc16006 495.5.1 AB跨正截面配筋计算 PAGEREF _Toc2878 495.5.2 BC跨正截面配筋计算 PAGEREF _Toc18745 515.6主梁斜截面设计 PAGEREF _Toc2962 535.6.1 AB跨. PAGEREF _Toc21917 545.6.2 CD跨 PAGEREF _Toc29290 545.7 次梁设计 PAGEREF _Toc24744 555.7.1 荷载设计值计算 PAGEREF _Toc26545 555.7.2正截面承载力计算 PAGEREF _Toc15932 565.8次梁斜截面受剪承载力计算 PAGEREF _Toc5337 57 第六章柱及楼板计算 PAGEREF _Toc27316 586.1柱的构造要求 PAGEREF _Toc25278 586.2 柱的轴压比、剪跨比验算 PAGEREF _Toc14785 59 6.3柱正截面承载力计算 PAGEREF _Toc13187 606.4柱正截面配筋计算 PAGEREF _Toc21835 626.5柱斜截面配筋计算 PAGEREF _Toc24703 686.5.1柱斜截面承载力验算 PAGEREF _Toc21548 686.6楼板设计 PAGEREF _Toc17528 706.6.1截面设计 PAGEREF _Toc12294 726.6.2单向板计算 PAGEREF _Toc7351 736.7 楼梯设计 PAGEREF _Toc23170 746.7.1 楼梯板设计 PAGEREF _Toc8124 746.7.2 荷载计算 PAGEREF _Toc30127 756.7.3截面计算 PAGEREF _Toc24222 766.7.4平台板设计 PAGEREF _Toc4207 776.7.5 荷载计算 PAGEREF _Toc28246 776.7.6截面设计 PAGEREF _Toc3841 776.7.7平台梁设计 PAGEREF _Toc142 776.7.8 荷载计算 PAGEREF _Toc26926 776.7.9 截面设计 PAGEREF _Toc4004 78总结 PAGEREF _Toc29358 80致谢 PAGEREF _Toc8191 81参考文献 PAGEREF _Toc18350 82建筑设计1.1建筑概况潍坊学院学生宿舍楼建筑结构设计,主体为多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总建筑面积5281.8平方米,平面布置要求具备学生宿舍楼的基本的功能,立面处理力求简洁、明快、美观大方.1.2主要技术条件(1)温度:年平均气温约为15.7℃,极端最高温度为43.0℃,极端最低温度为-14.0℃。
《混凝土结构与砌体结构(下)》第01-08章在线测试
《混凝土结构与砌体结构(下)》第01章在线测试《混凝土结构与砌体结构(下)》第01章在线测试剩余时间:55:03答题须知:1、本卷满分20分。
2、答完题后,请一定要单击下面的“交卷”按钮交卷,否则无法记录本试卷的成绩。
3、在交卷之前,不要刷新本网页,否则你的答题结果将会被清空。
第一题、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5道题共5分)1、用调幅法计算钢筋混凝土连续梁内力时,工程结构设计中常用的做法是:A、降低支座负弯矩,减小跨中弯矩B、降低支座负弯矩,增大跨中弯矩C、增大支座负弯矩,减小跨中弯矩D、增大支座负弯矩,增大跨中弯矩2、按弹性理论计算单向板肋形楼盖时,对板和次梁采用折算荷载进行计算的原因是A、考虑支座的弹性约束B、考虑塑性内力重分布C、沿板长跨方向传递荷载D、沿板短跨方向传递荷载3、钢筋混凝土肋梁楼盖中的单向板,除按计算配置纵向受力钢筋外,还应配置构造钢筋,其中包括:A、架立钢筋B、箍筋C、分布钢筋D、吊筋4、塑性铰的转动能力与截面的相对受压区高度有关, 增大相对受压区高度,塑性铰的转动能力降低,为使塑性铰有足够的转动能力,应满足A、相对受压区高度<界限相对受压区高度B、相对受压区高度>界限相对受压区高度C、相对受压区高度<=0。
35D、相对受压区高度>0.355、关于塑性较,下面叙述正确的是A、塑性较不能传递任何弯矩B、能任意方向转动D、塑性较处弯矩不等于0而等于该截面的受弯承载C、塑性较与理想铰基本相同力Mu第二题、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5道题共10分)1、关于单向板肋梁楼盖的结构平面布置,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单向板肋梁楼盖的结构布置一般取决于建筑功能要求,在结构上应力求简单、整齐、经济适用。
B、柱网尽量布置成长方形或正方形。
C、主梁有沿横向和纵向两种布置方案,沿横向布置主梁,房屋空间刚度较差,而且限制了窗洞的高度。
D、梁格布置尽可能是等跨的,且边跨最好比中间跨稍小(约在10%以内).E、板计算可取1m宽做为计算单元.2、单向板肋梁楼盖按弹性理论计算时,连续梁、板的跨数应按()确定A、对于各跨荷载相同,其跨数超过五跨的等跨等截面连续梁、板将所有中间跨均以第三跨来代替。
7 竖向荷载作用下框架的内力分析
7 竖向荷载作用下框架的内力分析本框架结构对称、荷载对称、三跨,可取半结构结构计算。
计算简图如图7.1所示。
图7.1 半结构计算简图7.1 计算方法竖向荷载作用下框架的内力可以采用分层法进行简化计算。
1)关于分层法①基本原理:假定作用在某一层框架梁上的荷载(竖向的)只对本楼层的梁及与本层梁相连的框架柱产生弯矩和剪力,而对其他楼层的框架梁及隔层的框架柱都不产生弯矩和剪力。
②修正:由于除底层外,其余各层柱端并非如该方法所假设的完全固端(有转角产生),对此应做以下修正:a)除底层以外的其他各层柱的线刚度均乘以0.9的系数;b)除底层以外的其他各层柱的弯矩传递系数取为1/3;③若欲提高精度,可对节点,特别是边节点的不平衡弯矩再做一次分配,予以修正。
——摘录至《混凝土结构·中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各类荷载作用下内力分析① 均布荷载作用下q q ql M M B A 7075.2127.5*1222-=-=-=-= q q ql V V B A 85.227.5*2===-=(简支时) q q ql M 061.487.5*822===跨中(简支时)② 梯形及三角形荷载作用(i)梯形荷载作用276.057001575===l a α q q ql M M B A 352.2)276.0276.021(127.5*)21(12322322-=+⨯--=+--=-=αα q q ql V V B A 063.2)276.01(27.5*)1(2=-=-=-=α(简支时) q q ql M 649.3)276.043(247.5*)43(242222=⨯-=-=α跨中(简支时)(ii) 三角形荷载作用(半跨)q q ql M A 5672.085365.185322-=⨯-=⨯-=q q ql M B 2836.0215672.08562-=⨯-=⨯-=(iii) 三角形荷载作用(全跨) q q ql V V B A 825.05.023.3*2=⨯==-=α(简支时)q q ql M 9075.0)5.043(243.3*)43(242222=⨯-=-=α跨中(简支时)3)计算各节点上各杆件的线刚度、转动刚度与节点弯矩分配系数,详见图7.1.1、图7.1.2所示。
土木毕业设计内力组合
表 恒载作用下梁端弯矩(kN·m)层次 A l B r B l C r C5 -191.376 291.17 -269.871260.348 -260.348 4 -174.925 200.007 -188.225 185.579 -185.579 3 -165.304 200.007 -188.225 185.579 -185.579 2 -164.852 200.007 -188.225 185.579 -185.579 1-156.682200.007-188.225185.579-185.579表 活载作用下梁端弯矩(kN·m)层次 AlB r Bl Cr C5-43.54 60.82 -56.369 54.38 -54.38 4 -84.675 102.558 -96.517 95.16 -95.16 3 -84.795 102.558 -96.517 95.16 -95.16 2 -84.988 103.558 -96.517 95.16 -95.16 1 -80.617 102.815-96.6495.16-95.16表 雪载作用下梁端弯矩(kN·m)层次 AlB r Bl Cr C5 -14.374 13.544 -12.553 12.11 -12.11 4 -81.992 102.558 -96.517 95.16 -95.16 3 -84.795 102.558 -96.517 95.16 -95.16 2 -84.988 103.558 -96.517 95.16 -95.16 1 -80.617 102.815 -96.64 95.16 -95.16恒载作用下的梁端剪力(kN )层次 荷载引起的剪力 弯矩引起的剪力 AB 跨 BC 跨 CD 跨AB 跨 BC 跨 CD 跨B A V V =C B V V =D C V V = B A V V -=C B V V -=D C V V -= 5 164.000164.000 164.000 -12.794 1.221 0.000 4 116.955 116.955 116.955 -3.216 0.339 0.000 3 116.955 116.955 116.955 -4.449 0.339 0.000 2 116.955 116.955 116.955 -4.507 0.339 0.000 1 116.955116.955116.955 -5.9890.3390.000总剪力(kN )层次 AB 跨BC 跨CD 跨A VB V B VC V C VD V5 151.206 176.794 165.221 162.779 164.000 164.000 4 113.739 120.171 117.294 116.616 116.955 116.955 3 112.506 121.404 117.294 116.616 116.955 116.955 2 112.448 121.462 117.294 116.616 116.955 116.955 1 110.966 122.944 117.294 116.616 116.955 116.955恒载作用下柱轴力(kN )层次A 柱B 柱C 柱N 顶 N 底 N 顶 N 底 N 顶 N 底 5 267.976 336.699 496.325 565.048 481.089 549.812 4 592.988 706.727 914.993 983.716 795.863 864.586 3 961.783 1030.506 1330.106 1398.788 1112.637 1181.36 2 1285.504 1354.227 1750.065 1818.788 1429.411 1498.134 11607.743 1685.898 2165.178 2243.333 1746.185 1824.34表 活载作用下的梁端剪力及轴力(kN )活载作用下的梁端剪力(kN )层次 荷载引起的剪力 弯矩引起的剪力 AB 跨 BC 跨 CD 跨AB 跨 BC 跨 CD 跨B A V V =C B V V =D C V V = B A V V -= C B V V -= D C V V -= 5 34.22334.223 34.223 -2.2150.225 0.000 4 59.892 59.892 59.892 -2.293 0.174 0.000 3 59.892 59.892 59.892 -2.277 0.174 0.000 2 59.892 59.892 59.892 -2.381 0.174 0.000 1 59.89259.89259.892-2.8460.1900.000总剪力(kN )层次 AB 跨BC 跨CD 跨A VB V B VC V C VD V5 32.008 36.438 34.448 -2.215 0.225 0.000 4 57.599 62.185 59.718 -2.293 0.174 0.000 3 57.615 62.169 59.718 -2.277 0.174 0.000 2 57.511 62.273 59.718 -2.381 0.174 0.000 1 57.046 62.738 59.892 -2.846 0.190 0.000活载作用下柱轴力(kN )层次 A 柱 B 柱 C 柱 N 顶=N 底 N 顶=N 底 N 顶=N 底 5 47.218 101.306 98.641 4 131.437 276.449 271.839 3 204.262 451.576 445.037 2 276.983 626.807 618.235 1349.239 802.487 791.433表 调幅后雪荷载作用下的梁端剪力及轴力(kN )调幅后活载作用下的梁端剪力(kN )层次 荷载引起的剪力 弯矩引起的剪力AB 跨 BC 跨 CD 跨AB 跨 BC 跨 CD 跨B AV V =C B V V =D C V V = BAV V -=C B V V -=D C V V -= 5 7.7947.794 7.794 -0.106 0.057 0.000 4 59.892 59.892 59.892 -2.637 0.174 0.000 3 59.892 59.892 59.892 -2.277 0.174 0.000 2 59.892 59.892 59.892 -2.381 0.174 0.000 159.892 59.892 59.892 -2.846 0.190 0.000总剪力(kN )层次 AB 跨BC 跨CD 跨A VB V B VC V C VD V5 7.688 7.900 7.851 7.737 7.794 7.794 4 57.255 62.529 60.066 59.718 59.892 59.892 3 57.615 62.169 60.066 59.718 59.892 59.892 2 57.511 62.273 60.066 59.718 59.892 59.892 1 57.046 62.738 60.082 59.702 59.892 59.892调幅后活载作用下柱轴力(kN )层次 A 柱 B 柱 C 柱 N 顶=N 底 N 顶=N 底 N 顶=N 底 5 10.728 21.831 21.611 4 94.603 197.666 194.461 3 178.838 373.141 367.311 2 262.969 548.72 540.161 1 346.635 724.299 713.011跨中弯矩计算2.跨中弯矩计算采用叠加法对跨中弯矩进行计算,首先将荷载分解为图 所示的三个部分,先求出每个部分的跨中弯矩,然后进行叠加。
某五层L型框架建筑图结构图计算书5100平米左右-计算书【可提供完整设计图纸】
某五层L型框架建筑图结构图计算书5100平米左右-计算书【可提供完整设计图纸】目录1 结构设计说明1.1 工程概况 (4)1.2 结构设计方案及布置 (4)1.3变形缝的设置 (4)1.4 构件初估 (5)1.4.1 柱截面尺寸的确定 (5)1.4.2 梁尺寸确定 (5)1.4.3 楼板厚度 (5)1.5 基本假定与计算简图 (5)1.5.1 基本假定 (5)1.5.2 计算简图 (5)1.6荷载计算 (5)1.7侧移计算及控制 (6)1.8 内力计算及组合 (6)1.8.1 竖向荷载下的内力计算 (6)1.8.2 水平荷载下的计算 (6)1.8.3 内力组合 (6)1.9 基础设计 (7)1.10 施工材料 (7)1.11 施工要求及其他设计说明 (7)2 设计计算书 (7)2.1 设计资料 (7)2.2 结构布置及计算简图 (9)2.3 荷载计算 (11)2.3.1 恒载标准值计算 (11)2.3.2 活荷载标准值计算 (13)2.3.3 竖向荷载下框架受荷总图 (14)2.3.4 重力荷载代表值计算 (20)2.4 地震作用计算 (23)2.4.1 横向框架侧移刚度计算 (23)2.4.2横向自振周期计算 (26)2.4.3 横向水平地震力计算 (27) (29)2.4.4 水平地震作用下的位移验算 (29)2.4.5 水平地震作用下框架内力计算 (30)2.5 竖向荷载作用框架内力计算 (36)2.5.1 梁柱端的弯矩计算 (39)2.5.2 梁端剪力和轴力计算 (50)2.6 风荷载计算 (52)2.7内力组合 (54)2.8截面设计 (60)2.8.1 框架梁的配筋计算(仅以一层梁为例说明计算过程)612.8.2框架柱配筋计算 (64)2.8.3节点设计 (67)2.9 楼板设计 (68)2.9.1 B,D区格板的计算 (68)第一,设计荷载 (68)恒载: (68)第四,截面设计 (71)2.9.2 A, C单向板计算: (72)2.10 楼梯设计 (73)2.10.1踏步板计算 (74)2.10.2 斜梁设计 (75)2.10.3 平台板设计 (77)2.10.4 平台梁的设计 (78)2.11基础设计 (81)2.11.1 独立基础设计 (81)b) 基底尺寸的确定 (82)C) 确定基础高度 (83)d) 基底配筋 (85)2.11.2 联合基础设计 (88)2.12 纵向连续梁设计 (93)2.12.1 荷载计算 (93)2.12.2 计算简图 (94)2.12.3 内力计算 (95)2.12.4 配筋计算 (96)目录1.1 工程概况建筑层数主体5层,底层层高4.2m,其它层高3.9m,阶梯教室底层层高4.2m,其它层高4.8m,室内外高差450mm,女儿墙高1450mm,建筑高度21.68m,建筑面积约5100m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