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外疝鉴别诊断
疝气鉴别诊断
1.可复性疝临床特点是腹股沟区出现一个可复性肿块,开始肿块较小,仅在患者站立、劳动、行走、跑步、剧咳或患儿啼哭时出现,平卧或用手压时肿块可自行回纳、消失。
一般无特殊不适,仅偶尔伴局部胀痛和牵涉痛。
随着疾病的发展,肿块可逐渐增大,自腹股沟下降至阴囊内或大阴唇,行走不便和影响劳动。
肿块呈带蒂柄的梨形,上端狭小,下端宽大。
平卧时肿块可自行消失,或用手将包块向外上方轻轻挤推,向腹腔内回纳消失,疝内容物为小肠时可听到肠呜声。
肿块柔软、表面光滑、叩之呈鼓音。
回纳时,常先有阻力;一旦开始回纳,肿块即较快消失。
疝内容物如为大网膜时,则肿块坚韧无弹性,叩之呈浊音,回纳缓慢。
疝块回纳后,检查者可用示指尖轻轻经阴囊皮肤沿精索向上伸入扩大的外环,嘱患者咳嗽,则指尖有冲击感。
隐匿性腹股沟斜疝,可以通过此试验,确定其存在。
压迫内环试验可用来鉴别斜疝和直疝,后者在疝块回纳后,用手指紧压住内环嘱患者咳嗽时,疝块仍可出现。
2.滑动性斜疝临床特点为较大而不能完全回纳的难复性疝。
滑出腹腔的盲肠常与疝囊前壁发生黏连。
除了肿块不能完全回纳外,尚有消化不良和便秘等症状。
滑动性疝多见于右侧,左右两侧发病率之比约为1:6。
在手术修补时,防止滑出的盲肠或乙状结肠可能被误认为疝囊的一部分而被切开。
3.嵌顿性疝常发生在劳动或排便等腹内压骤增时,通常都是斜疝。
临床特点为疝块突然增大,并伴有明显疼痛。
平卧或用手推送肿块不能回纳。
肿块紧张发硬,且有明显触痛。
嵌顿的内容物为大网膜时,局部疼痛常轻微;如为肠袢,不但局部疼痛明显,还可伴有阵发性腹部绞痛、恶心、呕吐、便秘、腹胀等机械性肠梗阻的病征。
疝一旦嵌顿,上述症状逐步加重,如不及时处理,终将成为绞窄性疝。
肠管壁疝嵌顿时,由于局部肿块不明显,又不一定有肠梗阻表现,容易被忽略。
4.绞窄性疝的临床症状多较严重患者呈持续性剧烈腹痛,呕吐频繁,呕吐物含咖啡样血液或出现血便;腹部体征呈不对称腹胀,有腹膜刺激征,肠鸣音减弱或消失;腹腔穿刺或灌洗为血性积液;X线检查见孤立胀大的肠拌或瘤状阴影;体温、脉率、白细胞计数渐上升,甚至出现休克体征。
外科学题库与答案-腹外疝
第三十四章腹外疝一、概述腹外疝是由腹腔内的脏器或组织连同腹膜壁层,经腹壁薄弱点或孔隙,向体表突出而致。
腹外疝是腹部外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其中以腹股沟疝发生率最高,股疝次之,还包括切口疝、脐疝和白线疝。
1.病因(1)腹壁强度降低①某些组织穿过腹壁的部位,如精索或子宫圆韧带穿过腹股沟管、股动静脉穿过股管、脐血管穿过脐环等处;②腹白线因发育不全也可成为腹壁的薄弱点;③手术切口愈合不良、腹壁外伤及感染,腹壁神经损伤、老年、久病、肥胖所致肌萎缩等也常是腹壁强度降低的原因。
(2)腹内压增加慢性咳嗽、慢性便秘、排尿困难(如包茎、良性前列腺增生、膀胱结石)、搬运重物、举重、腹水、妊娠、婴儿经常啼哭等是引起腹内压力增高的常见原因。
2.病理解剖典型的腹外疝由疝囊、疝内容物和疝被盖组成。
3. 临床类型有易复性、难复性、嵌顿性、绞窄性等类型。
二、腹股沟疝腹内脏器在腹股沟通过腹壁缺损突出者,称为腹股沟疝,分为腹股沟斜疝和腹股沟直疝。
斜疝从位于腹壁下动脉外侧的腹股沟管内环突出,经腹股沟管进入阴囊。
直疝从腹壁下动脉内侧的腹股沟三角区直接由后向前突出。
1.解剖(1)皮肤、皮下组织和浅筋膜 (2)腹外斜肌 (3)腹内斜肌和腹横肌 (4)腹横筋膜 (5)腹膜外脂肪和腹膜壁层腹股沟管解剖腹股沟管位于腹前壁、腹股沟韧带内上方,大体相当于腹内斜肌、腹横肌弓状下缘与腹股沟韧带之间的空隙。
直疝三角外侧边是腹壁下动脉,内侧边为腹直肌外侧缘,底边为腹股沟韧带。
2.发病机制(1)先天性解剖异常(2)后天性腹壁薄弱或缺损。
3.临床表现腹股沟区可复性肿块,可自行回纳,一般无特殊不适,肿块常在站立、行走、咳嗽或劳动时出现,多呈带蒂柄的梨形,并可降至阴囊或大阴唇。
检查:病人仰卧时,肿块可向腹腔内回纳而消失,食指尖伸入扩大的外环,嘱病人咳嗽,指尖有冲击感,或手指紧压内环,嘱病人用力咳嗽、斜疝肿块并不出现。
嵌顿性疝常发生在腹内压骤增时,表现为疝块突然增大,伴明显疼痛,可出现机械性肠梗阻的病象。
腹外疝
三、病理解剖:
疝外被盖:腹膜外脂肪,股环隔,股管内脂 肪,筛状板,皮下组织。 疝的内容:小肠,大网膜。 易发生嵌顿 ,并可迅速发展成绞窄性疝, 肠管壁疝发生于股管者较多。
四、临床表现:
多次妊娠中年女性,症状轻,肥胖者易疏忽,久
四、鉴别诊断:
① 斜疝与直疝的鉴别
② 睾丸鞘膜积液 ③ 交通性鞘膜积液 ④ 精索鞘膜积液 ⑤ 隐睾
⑥ 髂窝冷脓肿
五、治疗:
(一) 非手术疗法:
① 婴儿:一岁内的可自愈。
② 老弱伴严重疾病的病人:佩带疝带。 ③嵌顿性斜疝:原则手术。
以下情况手法复位: 1、疝大,时间长,估计缺损大。 2、时间短,3-4小时内,症状轻。 方法:镇痛,镇静。手法复位。 注意:手法轻柔,防挤破肠管,部分还纳。 复位后观察24小时,腹膜炎,肠梗阻。
以防修补失败,择期。
疝修补术: 最常用的方法,它在高位结扎的基础上, 利用邻近的健康组织修补腹壁缺损,用于 缺损不十分严重的病人。 加强前壁:佛格逊氏Furguson 加强后壁:巴西尼Bassini 麦克威 Mcvay 哈斯特Halsted
疝成形术:腹股沟管后壁严重缺损,难以 修补。
④ 嵌顿性和绞窄性疝的处理原则:
改善全身症状,脱水。电解质紊乱。输血。 充分松解疝环,判断嵌顿或绞窄肠管的生命力。
肠管失活, 行肠切除,吻合。肠管外置造口,
仔细探查逆行性嵌顿或麻醉后还纳的肠管, 以防遗漏。
第三节:股 疝
一、定义:
凡疝囊经股环向股部卵园窝突出的疝,称
为股疝。
二、股管解剖概要:
股管:长约1-1.5cm,内含脂肪,疏松接缔组 织,淋巴结。 上口:股环直径1.25cm,股环隔膜覆盖。 下口:卵园窝。阔筋膜上的薄膜部分,覆盖一
第二十八章 腹外疝
内容物:精索或子宫圆韧带。
腹股沟管解剖
上壁腹内斜肌、腹 横肌的弓状下缘 后壁腹横筋 膜和腹膜 外口 下壁腹股沟韧 带和腔隙韧带
内口
直疝三角
• 直疝三角(Hesselbach 三角,海氏
三角)是由腹壁下动脉、腹直肌外
侧缘、腹股沟韧带三者之间形成的
• 最常发生于腹直肌切口,并以下腹部切口多 见;其次为正中切口和旁正中切口。
临床表现
• 腹壁切口处膨隆,有肿块出现。
• 较大的切口疝有腹部牵拉感。
• 多数切口疝无完整疝囊,疝内容
见的是小肠、大网膜,其次为盲
肠、阑尾、结肠。
腹外疝
斜疝
直疝
为何发生疝?
• 人类唯一一种长期直立行走的哺乳类动物,而直 立行走也给人类带来了它所特有的疾病:疝、痔、 下肢静脉曲张和腰椎间盘突出症。
逆 行 性 嵌 顿
腹股沟斜疝与直疝
斜 疝
由腹壁下动脉外侧的腹股沟管内 环突出,向内、向下、向前斜行 经过腹股沟管,穿出腹股沟管外 环,可进入阴囊。
直 疝
由腹壁下动脉内侧的直疝三角区 (Hesselbach三角)直接由后向前 突出,不经过内环、也不进入阴 囊。
点、缺损或孔隙进入另一
部位,称为疝。 如:脑疝;膈疝;肌疝;
腹部疝(腹外疝、腹内疝)
等等。
腹外疝
• 腹腔内的任何组织或脏器连同壁 层腹膜一起,因腹内压力增高, 由腹腔内通过腹壁、盆壁的薄弱 区域或缺损,向体表突出。 如:
腹股沟直疝、斜疝、脐疝、切口
疝、白线疝、股疝等。 • 在各类腹外疝中,疝内容物最多
临床表现和诊断
嵌顿性疝 • 常在腹内压骤增时突出,疝块不能回 纳,疝块增大,质地硬,伴有疼痛及 触痛,如为小肠,有肠梗阻表现 • 嵌顿物缺血坏死、感染、肠漏、腹膜 炎、全身感染中毒症状 • 多见于年老体弱患者,腹股沟肿物在 直疝三角,呈半球形突出,不进入阴囊, 极少嵌顿
腹外疝
鉴别:腹股沟直疝与斜疝的鉴别斜 疝 直 疝 1发病年龄2突出途径3疝块外形4回纳疝块后压住内环5精索与疝囊的关系6疝囊颈与腹壁下动脉的关系 7嵌顿机会:多见于儿童及青壮年;经腹股沟管突出,可进阴囊;椭圆或梨形,上部呈蒂柄状;疝块不再突出;精索在疝囊后方;疝囊颈在腹壁下动脉外侧;较多 多见于老年;由直疝三角突出,不进阴囊;半球形,基底较宽;疝块仍可突出;精索在疝囊前外方;疝囊颈在腹壁下动脉内侧;极少
腹外疝是腹部外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并以突出的解剖部位命名,其中以腹股沟疝发生率最高,占90%以上,股疝次之,占5%左右,较常见的腹外疝还有切口疝、脐疝和白线疝。此外,尚有腰疝等罕见疝。
病因:(一)腹壁强度减弱:(二)腹内压增加:
临床病理类型按疝内容物的病理变化和临床表现,腹外疝可分为下列类型,即按疝的内容物 腹外疝能否回纳分可复性疝、难复性疝;按疝的内容物有无血循环障碍可分为嵌顿性疝、绞窄性疝。
关键;正确判断疝内容物活动, 颜色光泽弹性刺激后有无蠕动,系膜动脉波动等
复发性腹股沟疝处理原则:1真性复发疝:技术原因2遗留疝3新发疝
股疝:脏器或组织经股环突入股管,再经股管突出卵圆窝为股疝。疝囊通过股环、经股管向卵圆窝突出的疝,称为股疝(femoralhernia)。股疝的发病率约占腹外疝的3%-5%,本病多见于40岁以上妇女。女性骨盆较宽广、联合肌腱和腔隙韧带较薄弱,以致股管上口宽大松弛故而易发病。妊娠是腹内压增高的主要原因。
可复性疝:凡疝内容很容易回入腹腔的,称为可复性疝。一般说来,在腹外疝早期,腹内容物仅在病人站立、行走、奔跑、劳动以及咳嗽、排便等一时性腹内压骤然升高时疝出;而在平卧时自然地或用手轻推即可回纳入腹腔。
难复性疝:疝内容物不能完全回入腹腔但并不引起严重症状的,称为难复性疝。常因疝内容物(多数是大网膜,也有小肠)反复疝出,表面受摩擦而损伤,与疝囊发生粘连所致;也有些病程冗长的巨型疝,疝门十分宽大,其周围组织已萎缩变薄,或已消失成缺损,毫无抗力、大量疝内容物随着重力下坠而久留在疝囊内、腹腔容积相应变小,无法再予容纳,也可逐渐变成难复性疝。
腹外疝应如何诊断
腹外疝应如何诊断腹外疝为类似腹膜憩室的腹部突出物,多为腹部薄弱处或孔隙处。
算是比较频发的腹部疾病,常分为腹股沟斜疝、股疝、切口疝、脐疝、白线疝以及少见的闭孔疝和腰疝。
而100个人腹外疝患者中至少有90例为腹股沟斜疝,5人为股疝。
常见的治疗方式为手术治疗。
腹外疝多表现为肿块,但是临床诊断与肿块相关的疾病很多。
因此很难通过临床症状进行判断。
而现在随着科技的发展,临床诊断方法也更为先进,效率也更高。
能够更早诊断出疾病进行治疗,并很大程度提高治疗效率和预后恢复程度。
1.症状诊断经过多年的医学发展,众多医师总结出腹外疝的3个基本诊断要点。
一是肿块位置,腹外疝为腹部薄弱或间隙处向外突出所致,因此其肿块位置为人体腹部皮肤较为薄弱的地方。
二是腹外疝患者咳嗽后可明显观察到肿块变大的现象。
三是具有可回纳性,可按入腹腔后消失。
但是仅仅通过这三点也存在很大的误诊率,因此临床医师多采用六点诊断法。
一是临床医师需要加强了解腹部解剖薄弱位置,也就是容易发生腹外疝的位置。
而哪些部位容易发生腹外疝呢?需要警惕血管经行处、神经经行处等。
大多数薄弱部位缺少或者稀少肌肉组织。
因此腹部脏器等容易挤压此处腹部造成突出肿块。
对于大多数健康正常人来说,其薄弱位置是先天的,且相对固定,具有很好的识别度。
最为常见的三块薄弱区域为上腹正中线、脐部、腹股沟区。
而对于有手术史的患者来说,切口缝合部位也很容易形成外疝。
二是在薄弱部位发现肿块类似的症状后,要首先考虑是否为腹外疝。
而疝一般具有变化性、游走性、躺卧后可消失性,其变化性为肿块大小可有可变性。
除此之外,对于那种出现后很快就不见的肿块也要高度重视。
腹外疝患者很少有疼痛感,多为不适或者较为轻微的牵涉痛。
当腹外疝发展到较为严重的程度,如钳闭、纹窄,才会有较为强烈的疼痛感。
三为使用规范的检查方法对肿块进行检查。
若是检查方法不够熟练很容易遗漏诊断要点。
一般规范的检查方法为常规检查、咳嗽检查、回纳检查等。
常规检查为让患者起立,解开衣物,将腹部、腹股沟部位露出,而医生面向患者而坐,对肿块的大小、形状、颜色、温度等进行检查。
腹外疝(带图片)1
上壁: 上壁: 腹内斜肌,腹横肌的弓状下缘。 腹内斜肌,腹横肌的弓状下缘。 下壁: 下壁: 腹股沟韧带。 腹股沟韧带。 ※腹股沟管男性有精索通过,女性则 腹股沟管男性有精索通过, 有子宫圆韧带通过。 有子宫圆韧带通过。
腹股沟管的结构
直疝三角(Hesselbach三角): 直疝三角(Hesselbach三角): 三角 外侧边是腹壁下动脉,腹直肌外 外侧边是腹壁下动脉, 侧缘构成内侧边, 侧缘构成内侧边,腹股沟韧带的内侧 构成底边。 构成底边。三角内缺乏完整的腹肌覆 盖,腹腔内容物由此从后向前突出形 成直疝。 成直疝。
先天性腹股沟斜疝形成原理(1) 先天性腹股沟斜疝形成原理(
先天性腹股沟斜疝形成原理(2) 先天性腹股沟斜疝形成原理(
先天性腹股沟斜疝形成原理(3) 先天性腹股沟斜疝形成原理(
先天性腹股沟斜疝形成原理(4) 先天性腹股沟斜疝形成原理(
三、临床表现
(一)腹股沟斜疝 易复性斜疝:腹内压增高时, 1、易复性斜疝:腹内压增高时,于 腹股沟区可出现肿块,可日渐增大, 腹股沟区可出现肿块,可日渐增大, 并经腹股沟管进入阴囊或大阴唇。 并经腹股沟管进入阴囊或大阴唇。肿 块呈梨形, 块呈梨形,平卧或用手将肿块向腹腔 内推送,可还纳。 内推送,可还纳。指压内环口咳嗽肿 块不复出现, 块不复出现,指压外环口咳嗽指尖有 冲击感。 冲击感。
Bassini
法疝修补
Shouldice法疝修补( Shouldice法疝修补(1) 法疝修补
Shouldice法疝修补( Shouldice法疝修补(2) 法疝修补
滑动性疝
(三)嵌顿性疝 腹内压突然增高时, 腹内压突然增高时,疝内容物可强 行扩张疝囊颈而进入疝囊,随后因囊 行扩张疝囊颈而进入疝囊, 颈弹性收缩, 颈弹性收缩,将疝内容物卡住而不能 回纳,称为嵌顿性疝。 回纳,称为嵌顿性疝。
外科:腹外疝
2014-3-13
18
2014-3-13
19
2014-3-13
20
2014-3-13
21
2014-3-13
22
腹股沟管解剖
1.位置: 腹股沟管位于腹前壁腹股沟韧带的内 上方。成人管长约4~5cm,其走向由外向内, 由上向下,由深向浅斜行。 2. 内口:内口即内环,为腹横筋膜的卵圆形 裂隙。 3.外口:外口即外环,位于耻骨结节外上方, 为腹外斜肌腱膜的三角形裂隙,其大小一般可 容一食指尖。 4.前壁:前壁为皮肤、皮下组织和腹外斜肌腱 膜,其外侧1/3有腹内斜肌覆盖。
29
2014-3-13
目前认为解剖缺陷、腹膜鞘突未闭、自身嵌闭 机制障碍以及组织胶原结构的改变都是腹股沟疝发 病的可能原因。另外还与年龄的增长,缺少运动, 肥胖,多次妊娠,或长期卧床致使体重丢失、健康 水平下降,以及使用过低的和过长的横切口或行腹 部“美容手术”切口,从而切断了腹横肌腱膜弓的 下缘纤维和腹股沟区的感觉或运动神经导致肌肉萎 缩等因素有关。 腹外疝好发于腹股沟区的原因有:1. 腹外斜肌 在此区移行为腱膜;2. 经内环有腹膜鞘状突的下降, 腹股沟管存在,男有精索、女有子宫圆韧带通过;3. 腹内斜肌、腹横肌在腹股沟韧带内侧1/2~1/3处不附 着于腹股沟韧带,而成为游离缘,形成一空隙;4.内 环口松弛或组织缺损(腹横筋膜薄弱或缺损);5. 此处承受了腹腔内最大压力。
15
2014-3-13
腹股沟斜疝(indirect
inguinal hernia): 凡疝囊从腹壁下动脉外侧的腹股沟管内环突 出者称为腹股沟斜疝。可沿着腹股沟管斜行 自外环(皮下环)突出进入阴囊。斜疝在临 床上最多见,约占全部腹外疝的90%,占腹 股沟疝的 95%,男性多于女性,右侧多于 左侧。 腹股沟直疝(direct inguinal hernia): 疝囊从腹壁下动脉内侧的腹股沟三角(即 Hesselbach三角)区突出者为直疝,既不经 过内环也不进入阴囊。临床较为少见,仅占 腹股沟疝的5%。
《外科学腹外疝》课件
除了肿块外,腹外疝患者还可 能出现腹部的紧绷感、下坠感
等症状。
腹外疝的并发症
腹外疝的常见并发症包括肠梗阻、肠 穿孔、肠坏死等。
肠穿孔和肠坏死是严重的并发症,通 常需要紧急手术治疗。
当腹外疝的内容物为肠管时,可能导 致肠梗阻的发生,表现为腹痛、腹胀 、呕吐等症状。
其他并发症还包括腹膜炎、腹腔脓肿 等,也可能出现于腹外疝患者。
03
腹外疝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腹外疝的诊断
01
02
03
病史采集
询问患者是否有腹外疝的 典型症状,如腹股沟区肿 块、疼痛等。
体格检查
观察患者腹部和腹股沟区 的体征,如肿块、压痛等 ,以及腹部肌肉紧张度。
影像学检查
通过超声、CT等影像学检 查,进一步确诊腹外疝的 存在和类型。
腹外疝的鉴别诊断
腹股沟疝与鞘膜积液的鉴别
《外科学腹外疝》ppt课件
目 录
• 腹外疝概述 • 腹外疝的症状与体征 • 腹外疝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 腹外疝的治疗 • 腹外疝的预防与康复
01
腹外疝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腹外疝是指腹腔内的脏器或组织 通过腹膜壁的薄弱点向体表突出 形成的肿块。
分类
腹外疝可分为腹股沟疝、股疝、 切口疝、脐疝等多种类型,其中 腹股沟疝是最常见的类型。
长期慢性咳嗽可增加腹压,诱 发腹外疝,应积极治疗呼吸道
疾病。
保持排便通畅
便秘可增加腹压,诱发腹外疝 ,应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保 持排便通畅。
控制体重
肥胖者腹部压力大,更易发生 腹外疝,应适当控制体重。
避免重体力劳动
重体力劳动可增加腹部压力, 诱发腹外疝,应避免过度劳累
。
腹外疝的康复训练
第9次课-腹外疝
(二)手术治疗
手术方法为:
传统的疝修补术 无张力疝修补术 经腹腔镜疝修补术
1. 传统疝修补术 手术的基本原则: 疝囊高位结扎:肠管坏死者(绞窄疝) 、合并局部感染 疝修补:加强或修补腹股沟管的前壁或后壁 疝成形术:应用自体组织或修补材料 疝囊高位结扎+疝修补——普通疝
② 切勿把活力可疑的肠管送回腹腔,以图侥幸。 ③ 少数嵌顿性或绞窄性疝,临手术时因麻醉的作用,疝内
容物自行回纳腹内,以致在术中切开疝囊时无肠袢可 见。遇此情况,必须仔细探查肠管,以免遗漏坏死肠 袢于腹腔内。必要时另作腹部切口探查之。 ④ 凡施行肠切除吻合术的病人,因手术区污染,在高位 结扎疝囊后,一般不宜作疝修补术,以免因感染而致 修补失败。
【鉴别诊断】
1.斜疝: 斜疝位于腹股沟韧带的上内方,可扪及外环; 股疝位于腹股沟韧带的下内方,不可扪及外
环。 2.脂肪瘤:
脂肪瘤基底不固定,活动度大;股疝基底固 定而不能被推动。
3.肿大淋巴结: 可在同侧下肢找到原发灶,外观呈椭圆型;
股疝半球形,嵌顿时有急性机械性梗阻。 4. 大隐静脉曲张结节样膨大:
2.机械性肠梗阻表现: 腹痛,恶性,呕吐,腹胀,肛门停止排便及 排气。
(三)绞窄性疝
1.疝块:可以疼痛,也可因出现嵌顿肠襻坏 死穿孔而疼痛缓解。
2.疝外被盖组织的急性炎症。 3.全身中毒及感染症状。 4.绞窄性肠梗阻表现。
(四)直疝
1.老年体弱者。 2.腹股沟内侧、耻骨结节上外方出现半球形
肿块,平卧位自行消失。
(一)非手术治疗
1.非外科手术治疗指征:
① 一岁以内婴儿:可以绷带压迫内环。 ② 老年体弱或伴有其它严重疾病而禁忌手术者
腹外疝教案
腹外疝教案引言:腹外疝是一种常见的腹壁疾病,它发生在腹腔内脏穿过腹壁缺损或薄弱处进入腹壁的情况。
腹外疝的临床表现可能是隐匿的,也可以是明显的突出物。
腹外疝如果没有及时处理可能引发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本教案将介绍腹外疝的定义、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等方面内容,以帮助医务工作者更好地了解腹外疝的相关知识。
一、腹外疝的定义腹外疝指的是腹腔内脏器官通过腹壁缺陷或薄弱处脱出形成的疝囊,并在腹壁下形成可触及和可见的突出物。
二、腹外疝的病因1. 先天性:包括腹壁发育不良、腹直肌无力等。
2. 后天性:包括腹壁外伤、手术切口未愈合等因素。
三、腹外疝的临床表现1. 可能无症状:有时腹外疝可以无症状地存在很长时间。
2. 腹壁突出物:可以是梨形、饼形或球形,可随体位的改变而移动。
3. 不适感或疼痛:当腹外疝受到压力或咳嗽等因素刺激时,病人可能感到不适或疼痛。
4. 呕吐和消化不良:较大的腹外疝可能压迫胃和肠道,导致呕吐和消化不良等症状。
四、腹外疝的诊断1. 体格检查:包括触诊、听诊等方法,检查腹壁突出物的大小、形状、可触性等。
2. 影像学检查:如超声波、CT等可以帮助确定腹外疝的位置、大小、内容物等。
五、腹外疝的治疗1. 保守治疗:适用于小型、无症状和老年病人,包括腹带、支托器等辅助措施。
2. 手术治疗:适用于症状明显、引起并发症或无法通过保守治疗改善的病人,包括修复腹壁缺陷、强化腹壁等措施。
六、预防和护理1. 加强锻炼:保持适当的体重,强化腹直肌的力量,防止腹壁肌肉松弛。
2. 避免过度劳累:减少腹壁受压和应力,避免提重物和剧烈运动。
结论:腹外疝是一种常见的腹壁疾病,它的临床表现多样,诊断和治疗需要综合运用各种方法。
对于小型、无症状的腹外疝,可以通过保守治疗来缓解症状;而对于症状明显、引起并发症的病人,手术治疗是较为理想的选择。
预防和护理同样重要,加强腹肌的锻炼,避免过度劳累有助于预防腹外疝的发生。
总之,深入了解腹外疝的定义、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知识,可帮助医务工作者更好地进行腹外疝的诊断和治疗,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腹外疝
腹股沟疝的无张力疝修补术
经腹腔镜疝修补术
用腹腔镜在腹壁肌层后方,腹膜之前置一补片,达到 修补后壁的作用。
但需全麻手术,手术费用高。
嵌顿性疝和绞窄性疝的处理原则
◆ 原则上嵌顿性疝和绞窄性疝均需紧急手术 ◆如肠管尚未坏死,可还纳至腹腔,按一般易复性
疝处理 ◆如肠管已坏死,则应切除该段肠管并行一期吻合 ◆如患者情况不允许,则可暂作肠外置,7~14天后
临床表现和诊断
易复性斜疝 • 腹股沟区可复性肿物,增加腹压 时肿物突出,平卧或用手可还纳。 还纳后压住腹股沟深环,增加腹 压时肿块不能突出
难复性斜疝 • 疝块不能完全回纳,滑动性疝尚 有消化不良、便秘等症状
临床表现和诊断
嵌顿性疝
•
常在腹内压骤增时突出,疝块不能 回纳,疝块增大,质地硬,伴疼痛
及触痛,可伴有肠梗阻表现
➢ 缺点:需全身麻醉、手术费用高,临床应用较少
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补片
无张力疝修补术的优点
创伤 复发率 疼痛感
疼痛时间 术后局部牵拉感
恢复正常工作
手术前后禁忌证 应用趋势
传统疝修补术
无张力疝修补术
大
小
10~15%
低于1%
较剧烈
小(大部分不必用止 痛药)
3月~1年半
当天即可下床
明显影响正常生活
无
3周休息,3个月轻体 1周后基本恢复正常
腹股沟疝
❖ 腹内脏器在腹股沟区突出者,称 腹股沟疝。
下界:腹股沟韧带 内界:腹直肌外侧缘 上界:髂前上棘至腹直肌外侧缘 的水平线 ❖ 依据疝囊突出部位可分为: 斜疝:由内环突出,约占95% 直疝:由直疝三角突出,约占5%
▪ 腹股沟斜疝 ▪ 腹股沟直疝
腹股沟区解剖
腹外疝简明讲义
腹外疝【病史采集】基本病象是在患处出现一肿块。
开始时肿块可能不明显,疝环处可有轻度坠胀感。
临床上根据可否有回纳及有无血运障碍分为:易复性疝、难复性疝、滑动性疝、嵌顿性疝及绞窄性疝。
【体格检查】常在腹内压突然增大时疝块突出,疝块不能回纳,质地硬,伴有疼痛及触痛,如为小肠,有肠梗阻表现,嵌顿物缺血坏死、感染、肠瘘、腹膜炎、全身感染中毒症状。
【辅助检查】腹股沟区及阴囊彩超。
【诊断】1:在患处可触及突出的肿块。
2:肿块多可回纳,且能大能小。
3:疝块回纳后按压浅环嘱患者咳嗽时指尖有冲击感。
根据疝块突出途径及部位的不同分为:腹股沟直疝、腹股沟斜疝、股疝、白线疝、切口疝、脐疝等。
【鉴别诊断】:1:肿大的淋巴结、脂肪瘤及其他肿瘤:主要区别在于这些肿块一旦出现不能自行消失,没有内脏嵌顿所致的梗阻症状。
2:睾丸精索的肿块:行检查看阴囊内是否有完整、正常的睾丸,是否能还纳鉴别,鞘膜积液可行透光试验及超声检查鉴别。
3:腹股沟下肢静脉曲张:常伴有下肢静脉曲张,肿块可有压痛,但不能还纳。
【治疗】1:非手术治疗:适用于一岁以下的婴儿及年老体弱或伴有严重疾病不能耐受且估计肠管尚未坏死者。
2:手术治疗:手术是治疗腹股沟疝的有效办法,手术前应先处理慢性咳嗽、排尿困难、便秘、腹水、妊娠等腹内压力增高的因素。
手术方法可归纳为疝囊高位结扎术、疝修补术两类。
(1):疝囊高位结扎术适用于婴幼儿及绞窄性疝肠管坏死者。
(2):手术方法1:Ferguson法2:Bassini法3:Halsted 法4:McVay法。
(3):无张力修补术:用人工合成的网状材料,行无张力疝修补。
(4)经腹腔镜疝修补术。
3:嵌顿性疝及绞窄性疝处理原则:嵌顿性疝具备以下情况可试行手法复位:(1):嵌顿时间在4小时内,局部压痛不明显,无腹部压痛及肌紧张,无腹膜刺激征者。
(2):老体弱或伴有严重疾病不能耐受且估计肠管尚未坏死者。
除上述情况外,均应急诊手术治疗,手术中应判断肠管有无生机。
外科学 腹外疝
补片放置位置有腹腔内、腹膜前聚四氟乙烯( e-PTFE ) , 聚丙 烯(prolene),聚酯( polyester )
32
平片: Lichtenstein 疝环充填式:Rutkow(Mesh-plug) 巨大补片加强内脏囊,GPRVS, Stoppa 腹膜前间隙和腱膜上:UHS, PHS
2020/12/22
21
鉴别诊断
❖睾丸鞘膜积液 ❖交通性鞘膜积液 ❖精索鞘膜积液 ❖隐睾 ❖急性肠梗阻
22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Groin Masses
• Inguinal hernia
Hydrocele鞘膜积液
• Inguinal adenitis淋巴结炎 Varicocele精索静脉曲张
• Pelvic: Obturator,Sciatic,Perineal
• Posterior: Lumbar:Superior triangle Inferior triangle
• Diaphramatic
2020/12/22
4
2020/12/22
5
• 上腰三角(Grynfeltt三角,GrynfelttLesgaft氏三角 ) :位于第12肋与竖脊肌 的夹角内,在下腰三角的上前方。内界是 竖脊肌外缘,上界为三角的底边鶒,由第 12肋和下后锯肌的下缘组成,外界为腹内 斜肌后缘。
直接进入腹膜前间隙而无需进腹,相当于开放式Kugel手术。钉合方 法与TAPP相同
经腹腔内补片植入术(Intra Peritoneal Onlay Mesh,
IPOM):在腹腔内将补片钉合在疝缺损的腹膜上。适于切口疝、某 些腹股沟疝。为防止腹腔粘连,必须使用聚丙稀和聚四氟乙稀复合材 料(如Composix Mesh)或膨体聚四氟乙稀(e-PTFE)双面材料 (如Dual Mesh),补片价格较贵
腹外疝
发病机制(femoral hernia)
女性骨盆宽广、联合肌腱和腔隙韧带较薄弱,股管上口宽大疏松
腹压升高(妊娠)
发病机制(femoral hernia)
疝的重要诱发因素
腹压升高时,薄弱的腹股沟处压力较大,易发生疝
慢性便秘、肝硬化腹水、慢性支气管炎、前列腺肥大等患者易患疝
发病机制(胶原代谢障碍 )
肌肉和腱膜组织中的主要的氨基酸组成为羟脯氨酸(Hydroxyproline)
疝患者腹直肌鞘中羟脯氨酸的含量明显下降(Read, 1970)
疝患者的成纤维细胞合成胶原减慢,腹壁腱膜组织变若(Read,1972)
由浅往深: 皮肤? 皮下组织 ?腹外斜肌 ?腹内斜肌 ?腹横肌 ?腹横筋膜 ?腹膜前脂肪层 ?壁层腹膜
皮下组织
1、Camper筋膜
2、Scarpa筋膜
腹股沟区解剖(腹外斜肌 1)
腹股沟部腹壁的第一层宽阔扁平肌肉,上方起自第5~12肋,绕过下胸部后向下向内行走,在锁骨中线以内变为腱膜组织
发病机制(先天性解剖异常 1)
睾丸:胚胎3月时睾丸始基位于腹膜后第2~3腰椎旁,逐渐下移,5月末达腹环处;7、8月时位于腹股沟管内
腹膜鞘突:睾丸前的腹膜同时下降,包围睾丸的腹膜称腹膜鞘突。鞘突随睾丸下降出生时到阴囊低
发病机制(先天性解剖异常 2)
鞘突:出生后精缩段腹膜鞘突逐渐萎、闭塞、退化成鞘韧带
慢性咳嗽
慢性便秘
排尿困难
腹水、妊娠、举重、啼哭…
腹股沟疝(概述)
腹外疝
腔组织器官,最常见是小肠,次为 大网膜。 (四)疝外被盖、疝囊以外外层组 织,即皮肤皮下筋膜等。
中医病因病机
诸疝皆归于肝经 气虚、气滞、寒湿
临床类型
(一)按病程发展分: 1.易复性疝(veducible
hernia) 2.难复性疝(irreducible hernia) 3.嵌顿性疝(incarerated hernia) 4.绞窄性疝(sfrangulated hernia)
腹股沟斜疝 腹部脂肪瘤 股部淋巴结炎 大隐静脉曲张结节样膨大
髂腰部结核性脓肿
手术治疗
股疝不能自愈,容易嵌顿,嵌顿后迅速 发展为绞窄性。 确诊后应手术治疗 腹股沟上修补法:适用于较大股疝或嵌 顿性股疝。 腹股沟下修补法:适用于较小股疝或老 年体弱者。
手术治疗
最常用的手术是McVay修补法
嵌顿性疝和绞窄性疝的处理原则 1)急诊手术
术前应稳定生命体征
2)正确判断疝内容物生命
肠管未坏死者,按一般疝的原则予送回后行疝 修补术; 肠管坏死者,不能行疝修补术, 病人一般情况好,可行肠切除吻合术; 病人一般情况不好时,只能将肠管外置, 近 端造瘘解除梗阻。
股
疝
概 念
疝囊通过股环、经
股管向卵圆窝突出 的疝,称为股疝 。
嵌顿性和绞窄性疝的处理原则
3. 手术注意事项:
(2) 切勿把活力可疑的肠管送回腹腔。 (3) 必须仔细探查肠管,以免遗漏坏死肠袢于腹腔内。
(1) 如嵌顿的肠袢较多,应特别警惕逆行性嵌顿的可能。
(4) 凡施行肠切除吻合术的病人,在高位结扎疝囊后,
一般不宜作疝修补术,以免因感染而致修补失败。
二、腹股沟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鉴别诊断:
1、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常在同侧下肢有原发性感染灶,局部红肿热痛以及明显压痛严重者有全身感染中毒,无腹痛、恶心、呕吐等腹外疝并发急性肠梗阻,血象检查显示异常白细胞增多。
2、前列腺脓肿:多数为急性细菌性前列腺炎的并发症,多发生于50-60岁,半数病人有急性尿潴留,尿频,排尿困难,直肠不适,尿道流脓,有的伴附睾炎。
直肠指检:前列前列腺病侧增大,触之软,有波动感。
3、前列腺结石:发生在前列腺腺泡内和腺管内的结石。
患者可有慢性前列腺炎的各类症状,直肠指检可触及前列腺有结石摩擦,X线、超声检查可鉴别。
4:前列腺结核:患者常有结核病史,直肠指检:前列腺呈不规则结节状,附睾肿大变硬,输精管有串珠状硬结,前列腺液直接涂片检测有结核杆菌。
5:前列腺癌:常伴消瘦、乏力、贫血、食欲不振等全身症状,直肠指检:前列腺有坚硬如石的肿快块,表面高低不平,血清前列腺特异抗原及前列腺酸性磷酸酶增高。
CT 检查有助于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