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精神与大学发展关系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精神与大学发展关系研究》成果公报

来源: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发表时间:2012-04-26 阅读次数:116

作者: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南通大学顾晓松教授主持完成了教育部重点课题《大学精神与大学发展关系研究》(课

题批准号为DIA050128)。课题组成员有:顾玉平、邓小泉、于海棠、郭必裕、周建忠。

一、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包括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理论研究主要是从哲学与历史的角度剖析

大学精神的内涵与本质、大学精神与大学发展关系的历史演化等问题。实践研究主要是基于

大学求真育人精神,建设大学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的思路,以及培养创新人才的路径。

1.哲学研究。从哲学的高度分析当前大学精神的现状起始,揭示困扰大学精神的两难

问题,进而提出要追寻大学之魂。在探寻大学精神的逻辑起点之后,分析指出求真育人是大

学精神的灵魂。

2.逻辑研究。从纷繁复杂的大学理念、办学思想、大学之道中追寻大学精神的灵魂,

揭示大学精神的逻辑旨归,辨明大学精神的逻辑路向。

3.历史研究。从历史的深处剖析大学求真育人精神的历史变迁,勾勒大学产生以后大

学精神的演变轨迹,揭示求真育人精神的时代特征。

4.制度文化研究。从文化理论的角度出发,揭示大学制度文化与大学求真育人的互动

关系,探究营造和创建什么样的大学制度文化才能够更有益于“求真育人”,同时以“求真

育人”之精神引导大学制度文化建设。

5.物质文化研究。从文化理论的角度出发,深化对大学求真育人精神作物质形态上的

解读,提出加强物质文化建设,弘扬大学求真育人精神的方法与路径。

6.创新人才培养。从建设现代大学的角度出发,基于大学求真育人精神,探寻培养创

新人才的实践路径。

(二)研究方法

1.实践调查法。选取南通大学作为典型案例,深入实践调查分析,描述和分析其大学

精神的形成和发展机制,以求更深入地探求大学精神在大学发展中的作用。

2.文献法。通过查阅、分析、整理相关文献,探寻大学精神的属性。对中外学者关于

大学精神的演进轨迹、大学精神内涵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揭示大学成长的足迹,探

讨大学精神的价值取向及其功能,以探究大学精神与大学发展的关系以及大学发展战略。

3.历史法。通过对大学发展历程的分析,把握不同历史时期大学精神核心内涵的演变及其对大学发展的影响。

4.比较法。通过对国内外大学进行大学文化建设的不同做法的分析比较,提炼经验,阐发观点,深化研究。

二、结论与对策

(一)困扰大学精神有“两难”问题

一是科学与人文的分离。随着现代自然科学技术的发展,人文学科与自然学科逐渐分离,随之出现了重科学轻人文的倾向,反映在大学教育工作和办学活动中就出现了技术化、非教养化和急功近利的倾向。科学与人文的割裂表现在:自然科学和技术学科分化和扩张加剧,使人文学科的发展受到弱化;教育体制重视培养专业人才造成科学与人文之间的疏远和隔绝;认同自然科学设立的价值中立原则,科学家们会不自觉地远离人文关怀二是自由与界限。现代大学精神的坚守和扬升,还需要依赖一定的大学制度。好的大学制度有利于大学精神的自由发展,而大学精神的自由发展首先就表现在大学要有办学自主性,也就是大学自治,然后才是学术自由,教授治学,学生自治等。

三是普适与个性。培育大学精神,既应着眼于大学的普适性即共性,又应立足于每所大学的特殊性即个性。一所大学特有的大学精神,既要体现作为大学的总体特性和普遍要求,又要彰显自己的个性特点和鲜明特色。从这个意义上说,大学精神是普遍要求与个性表达的有机统一。

(二)凝练大学精神有四种方式

第一种是经典论。这种范式以名著、名篇、名家言论作为我们今天对大学精神阅读、批判、参照、建构的导向和依据,可称之为经典论范式。

第二种是校训论。校训是一个学校的训辞,是大学对其办学理念、育人价值要求和学校特有精神的一种表征形式,它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对于造就和培养学者与学人有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从这个角度看,校训代表着一所学校的精神。

第三种是历史积淀论。历史积淀是内化为学校的一种流动的精神,因为每所大学都有开一代风气之先河的榜样人物以及由此积淀的精神传统。

第四种是意向论。在反思现状,力求精进中,一些学者提出了大学精神“应该如此”的构想。

(三)求真育人是大学精神的灵魂

西欧中世纪大学被称之为“千年黑暗世纪里人类文明的绚丽之花”。大学又被称之为“象

牙塔”、“必须有的乌托邦”、“智慧的神坛”或“真理的天堂”都承载着人们对一种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对世俗愚钝的超越,这是人性中最美、最善、最真的情怀。正因如此,大学秉承着其独树一帜的个性而有别于其他社会组织。

其一,大学肩负追求真理的使命。人们处于对知识的爱好,满足对“无知领域”的好奇心,共同聚集在一起进行交流和探讨就是大学形成的最初形态,也就是一些知识分子组成的社团。大学从它的诞生到现今的发展,始终秉承着求真的精神,追求真理,崇尚真知的精神是各个大学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内在之根。

其二,大学是思想自由的学术圣地。思想自由不排除思想的独立性,坚守思想的独立性是思想自由的前提。

其三,大学具有育人的社会责任。大学的精神在于培育合格的人才,这样的人才不仅具有健康的人格,良好的道德修养,渊博的学识,更应该体现在对全人类社会历史的担当。

(四)大学求真育人精神经历四个发展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在中世纪,大学求真育人深受基督教影响。大学在基督教迷雾中发现“新知”。西欧中世纪十字军东征是基督教强大的标志,同时也是其衰落的起点。十字军东征使得西方的基督教文明与东方文明发生碰撞,加强了文化交流,从而扩大了人们的知识视野。从此,人们发现在基督教神学之外,还有古希腊文明罗马文明、阿拉伯文明和拜占庭文明等“新知”的存在。大学的出现与新知识的传入和发展密不可分。西欧在基督教的迷雾中重新发现了古希腊罗马的“新知”,在发现、追求“新知”的过程中,出于培养“新人”的需要,产生了大学。

第二个阶段是1500—1800年,大学求真育人深受人文主义影响。人文主义研究进入大学。人文主义使欧洲哲学的发展出现了重要转折,哲学研究的对象从神转向了人。在批判神学和经院哲学的斗争中,以人为中心的人文主义研究在欧洲大学兴起。大学育人也呈现出人文主义倾向。大约从15世纪中后期开始,人文主义开始向大学渗透,大学课程中的人文主义内容大大加强,从而“冲破了经院主义神学和哲学独霸大学讲堂的局面”。在人文主义的影响下,大学的培养目标从“神”转向了“人”,并且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

第三个阶段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大学求真育人深受科技革命影响。首先是科学研究在大学得以确立。中世纪大学由于被僵化的经院哲学所控制,因此,自然科学基本未能进入大学。直到19世纪,科学研究才在德国大学确立了地位。科学研究进入大学,对大学的育人目标和内涵产生重要影响。大学的理性活动主要就是追求真理、发现真知的学术研究活动(科学研究),学术研究的开展就是营造理智氛围的过程。大学的育人就是在理性活动、理智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