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德育教育研究课题资料讲解
小学德育教育研究课题
小学德育教育研究课题德育教育在小学阶段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个人素养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本文将对小学德育教育进行研究,旨在探讨有效的德育教育方法和策略,以提升小学生的道德素养和品德发展。
一、德育的重要性德育是教育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仅仅关乎个人的道德修养和价值观培养,还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密切相关。
在小学阶段,德育教育的任务是为学生奠定良好的道德基础,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二、德育教育的目标小学德育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道德理智和道德行为能力。
具体来说,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价值观培养: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生活态度和人生目标。
2. 道德情感培养:通过情感教育,培养学生关心他人,尊重他人,乐于助人的道德情感。
3. 道德理智培养:教育学生理解道德准则,让他们具备正确判断和决策的能力。
4. 道德行为培养:通过行为规范的引导和实践活动的参与,培养学生自觉遵守道德规范,形成正确的行为习惯。
三、德育教育的方法和策略1. 示例教育:教师要以身作则,成为学生的榜样,通过自己的言行来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2. 讨论与互动: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和互动,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判断问题的能力,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
3. 游戏与角色扮演:通过游戏和角色扮演等活动,让学生在情景中体验道德冲突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他们的道德决策能力。
4. 社会实践: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服务、志愿者活动等,让他们亲身感受社会需要和他人的帮助,并从中汲取道德力量。
5. 多元评价:除了传统的考试评价,注重对学生道德品质和个人发展的全面评价,通过日常的观察、访谈和作品展示等方式,全面了解学生的德育水平。
四、小学德育教育的挑战和解决措施小学德育教育面临着一系列挑战,例如学生的家庭背景、社会环境的影响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家校合作:加强学校与家庭的沟通与合作,让家长参与进德育教育,形成合力。
新时代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德育教育的实践研究
新时代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德育教育的实践研究摘要:现阶段,在新时代与新理念的不断深入下,社会各个行业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方向与需求,同时也对义务教育培养学生计划提出了高要求。
小学班主任如何在班级管理中渗透德育教育,已成为小学班主任面临的重点课题之一。
文章主要对小学班主任进行班级管理过程渗透德育教育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几点相关建议。
关键词:新时代;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德育教育前言:受我国传统教育的不断影响,大部分班主任在进行班级管理过程中,对小学生表现与纪律要求较为严格,但是却忽视了学生的德育教育,不仅对班级管理效果产生影响,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今后长远的发展。
因此,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过程,应将“以人为本”观念和德育教育相融合进行教学,将德育教育在实际教学得到一定的提高,引导小学生逐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不断的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一、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过程进行德育教育作用学生学习生涯初期,尤其是在小学时期,是教师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与思想观念的基础时期。
这个时候需要对学生渗透德育教育,培养其良好的道德素质与行为能力,推动学生自身综合素质的发展。
但是在实践中可以发现,良好的行为习惯与思想观念并不易养成,需要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能够逐渐培养。
小学生由于自身思想观念薄弱且易遭受外界的不良影响,其内心情感较为脆弱和丰富。
对于小学班主任而言,班级管理日常教学中应对学生做好正确的引导工作,逐渐培养其良好的行为习惯,并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与德育教育,进而培养其良好的道德观念与价值观。
二、新时代下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中实施德育教育的策略分析(一)德育教育渗透进实际生活学习中德育理念贯穿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文明礼貌、尊敬他人、乐于助人、乐于奉献等等,在小学生班级管理过程中渗透这些优良品德并让其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能够帮助学生以积极的心态迎接生活与学习中的各种挑战,进而成长为综合素质高、品德兼优的高素质人才。
班主任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清洁工”体验活动,让小学生在校园内扮演起清洁工角色,清理校园垃圾、打扫操场、楼道,当学生看到打扫后的校园,成就感则会油然而生,不仅可以教育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环保意识,还可以让学生感受清洁工作的不易,让学生在未来生活中尊敬劳动工人,使德育理念在学生实验过程中得以升华。
小学“道德与法治”主题式情景教学的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小学“道德与法治”主题式情景教学的研究-------课题研究方案一、课题研究背景:从2016年秋季开始,基于《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编写的道德与法治课教材开始进入教学实践。
《道德与法治》这门课是一门与社会发展合拍共舞的学科,能不能通过《道德与法治》这门课不断提高学生本学科的核心素养,直接关系到本学科的生命力,关系到本学科的教育力和教学质量。
因此,运用主题式情境教学是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要授课方法,是帮助学生提高道德素质,树立法律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
二、课题研究意义:1.激趣引思,寓教于乐。
新课标明确指出,教师的任务就是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投入到丰富多彩、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去,并以其亲身生活实践为基础,从中体验并获得做人的基本道理,真正提高本学科的核心素养。
而引人入胜的情境毫无疑问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
2.创设情境,参与课堂。
运用情境教学,利用多媒体等多种方式提供图文音像并茂、令人身临其境的情境,可以调动学生听觉、视觉功能,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在情境中思考讨论,让学生喜欢上道德与法治课,促使学生最大限度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3.提高认识,增强能力。
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过程,要重视提高学生的价值认同、守规意识、生活参与、个性品质等学科核心素养。
给学生以明确、清晰的示范和导向,引导学生有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逐步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和辨别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和抵制诱惑的能力。
学生通过情境体验,实现情感共鸣和迁移,贴近学生生活,拉近课堂和现实的距离。
三、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1.小学“道德与法治”自2016年起,义务教育阶段小学和初中起始年级的“品德与生活”“思想品德”教材名称将统一更改为“道德与法治”。
这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法治”二字首次出现在义务教育阶段的政治课程名称中。
青少年作为法治宣传教育的重点对象,提出坚持从青少年抓起,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
小学德育教育对学生品德培养的长期效果研究
小学德育教育对学生品德培养的长期效果研究摘要:本文旨在探讨小学德育教育对学生品德培养的长期效果。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述和对小学德育教育的调查研究,本文发现小学德育教育对学生品德培养具有积极的长期效果。
首先,德育教育能够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使其成为有道德品质的公民。
其次,德育教育能够促进学生的自我认知和成长,培养他们的自律和责任感。
最后,德育教育还能够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人际关系,使其具备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
因此,小学德育教育对学生品德培养产生着重要的长期影响。
关键词:小学德育教育;学生品德培养;长期效果;价值观;自律;社会适应能力引言:德育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品德培养有着重要的影响。
小学德育教育作为学生人生的起点,其对学生品德的培养具有特殊的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小学德育教育的重要性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
然而,关于小学德育教育对学生品德培养的长期效果的研究还相对较少。
因此,本文旨在通过对小学德育教育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探讨小学德育教育对学生品德培养的长期效果。
一、德育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小学德育教育在培养学生良好品德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灌输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德育教育帮助学生明确何为对与错,并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这种德育教育对学生的品德形成具有重要的长期影响。
首先,德育教育通过传授道德知识和道德行为规范,帮助学生了解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等方面的要求。
通过教育活动和课堂教学,学生可以了解到一些基本的道德准则,如诚实、守信、尊重他人、友善、公正等。
他们学会了辨别和评价不同的道德行为,从而形成正确的道德判断能力。
其次,德育教育通过引导学生参与道德实践活动,培养他们的道德行为能力。
学生通过参与各种德育实践活动,如社会实践、志愿者服务等,学会了关心他人、帮助他人,体验到善行的乐趣。
这些实践活动不仅是理论知识的延伸,更是道德品质的实践锻炼,使学生能够将价值观和道德观念转化为实际行动。
小学德育主题班会研究内容
小学德育主题班会研究内容
小学德育主题班会的研究内容应包括以下方面:
1. 爱国主题班会:通过了解国家历史、国旗、国歌等教育内容,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情感,增强学生的国家认同感。
2. 尊师重道主题班会:通过教育学生要尊敬师长,关心他人,倡导积极向上的行为,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人际交往能力。
3. 友善待人主题班会:通过讲述友谊故事、展示友善行为案例等方式,培养学生友善待人、团结合作的品质,建立和谐班集体。
4. 勤俭节约主题班会:通过讲解勤劳奋斗的人物故事和节约资源的重要意义,引导学生形成勤奋好学、节俭节约的习惯。
5. 爱护环境主题班会:通过展示环保生活的案例,引导学生保护环境、爱护大自然,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6. 诚实守信主题班会:通过讲述正直品质的故事和讨论诚实守信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7. 自律自立主题班会:通过讲解管理自己、独立生活的技能和方法,培养学生自觉自律、独立自主的能力。
8. 社会公德主题班会:通过讲述社会公德的意义和身边公德行为的案例,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社会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以上是小学德育主题班会的一些研究内容,通过这些内容的讲解和讨论,可以培养学生的美德品质,提升他们的道德修养。
小学德育课题研究内容
小学德育课题研究内容
一、创设完善的德育环境
1.搭建良好的品德教育体系,从班级德育,校园德育到家庭德育,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探索在学校搭建各类德育实践平台,可以丰富学生日常生活,激发学生责任心和责任感,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3.拟定开展“校园安全行动”,普及安全知识,加强网络安全意识,加强交通及校园安全行为礼仪;
4.倡导学生锻炼、保护环境、参与公益活动,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5.加强学生的书面、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思维训练能力;
二、教育学生一致遵守职工道德纪律
1.教育学生对国家、家庭、学校和社会各界人士、行业组织机构以及其他老师和同学要有礼貌,做有礼貌的人;
2.重视学生的学习、弘扬优秀文化,在学期间建立正向情感约束,培养学生的尊师重道的意识;
3.组织学生参与正当合法的社会活动,使学生懂得如何正确选择社会现实中的一种有利的生存环境;
4.把尊重劳动和合理的消费观念贯穿学校的整个教育过程,教育学生不舍弃任何优势,不体现贪心,注重生活实践;
5.让学生学会分清是非、正义道德、不干与邪恶行为,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坚持用爱心创设完整的德育环境。
小学德育研究小课题
【小学德育课题研究报告1】一、课题研究的背景《牛津小学英语》这套教材内容丰富,所涉及的方面也比较广泛,比如:运动、颜色、食品、家庭生活、兴趣爱好、国家名称、季节、天气等,在这些内容中大都渗透了德育因素,只是这些因素不像思品课那样显而易见,必须教师认真钻研教材深入挖掘才能发现。
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好其中的德育资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的特点,采用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将德育因素渗透于英语教学中,使学生既学到了英语知识,又受到了良好的思想情感的教育。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在今后的英语教学工作中,通过采用各种形式的活动方式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渗透,真正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和道德认知水平,让他们学会尊重、关心、乐于帮助别人,培养他们良好的卫生、生活习惯。
通过家访或者调查问卷,不但要看学生在校的表现,还要了解学生在家时品德方面的表现,然后发现问题,再解决问题。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教育学家赫尔巴特认为:“教学最高、最后的目的包含在这一概念之中——德行。
”这就告诉我们,教师的任务是教书育人,而且育人更为重要。
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在《师说》里也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
”也说明了教师既要传授知识,更要对学生进行德育。
四、课题研究的原则1、关注学生的原则。
坚持“以学生为本”,真心实意地为学生提供他们所需要的服务。
让学生在说学做的过程中真正得到德育的渗透。
2、关注过程的原则。
英语教学必须坚持关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中的过程;关注学生思考的过程;关注学生的学习方法;关注教师的反思过程。
3、关注研究的原则。
英语教学必须坚持教学与研究同步,教师与学生互动,教师要在教学中深入研究学生的学情、心态和个性特点,适时采用不同的方法及时渗透德育。
五、课题研究的内容(1)小学英语教学中渗透德育的重要性;(2)教师如何采用各种各样的活动形式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真正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1、行动研究法。
小学德育教学课题研究报告
小学德育教学课题研究报告小学德育教学课题研究报告一、研究背景与意义德育教育作为一套有计划的教学体系,致力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情操与社会责任感。
然而,近年来,随着社会变革的加速和家庭教育的转变,学生的道德素养有所下降,因此,对小学德育教学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二、研究目标和意义1. 分析当前小学德育教学的现状和问题,为改进德育教学提供依据。
2. 探索适合小学德育教学的新方法和新途径,提高德育教学的有效性和成效。
3. 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塑造全面发展的小学生。
三、研究方法和步骤1. 通过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了解小学德育教学的现状和问题。
2. 研究国内外的德育教学理论和实践,探索适合小学德育教学的新方法。
3. 设计小学德育教学实验,对比不同方法的实施效果。
4. 通过反思和总结,得出结论并提出改进建议。
四、研究结果与分析1. 小学德育教学的现状:德育教育的重要性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在实施上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教师教育方法单一、教学资源不足等。
2. 小学德育教学的问题:学生道德观念淡薄,缺乏责任感和集体意识。
3. 新方法和新途径的探索:通过游戏化教学、教材的设计创新、社区参与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4. 实验结果分析:实验组采用新方法进行德育教学,学生的道德品质得到了明显提升,与对照组相比,显著性差异。
五、改进建议1. 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提高他们的德育教育能力。
2. 制定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3. 加强家校合作,共同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4. 加强德育教材的研发,提供更加实用的教学资源。
六、结论通过本次研究,我们发现小学德育教育存在一定的问题和挑战,但也发现了一些改进的方法和途径。
我们相信,通过持续的努力和改进,小学德育教学的质量将得到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也将得到塑造和提升。
这对于培养全面发展的小学生,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小学德育课题研究资料
小学德育课题研究资料
一、基本理论
1、德育的定义和内涵
德育是一种培养学生良好品格和修养的教育,其目的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使他们具有健康的人格、良好的道德品质、积极的生活态度、实践能力和独立自主的生活能力,以及为社会服务的精神。
2、德育的价值理念
德育的价值理念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从而使他们能够在社会上做出贡献。
德育的价值理念是:尊重他人、尊重自己、尊重社会秩序、尊重环境、尊重自然、尊重生命、尊重文化、尊重知识、尊重宗教、尊重社会公平、尊重责任、尊重自由、尊重尊严、尊重礼仪和尊重礼貌。
二、德育课程研究
1、课程内容
小学德育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基本道德观念、健康行为习惯、社会责任感、社会文明礼仪、个人发展观念、家庭教育知识、公民意识等。
2、教学目标
小学德育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的社会文明素养,提高学生的个人发展能力,提高学生的公民意识。
3、教学方法
小学德育课程的教学方法主要有:讲座式教学、研讨式教学、案例分析法、情境教学法、游戏教学法、社会实践活动等。
小学德育教育研究课题
小学德育教育研究课题小学德育教育研究课题:农村小学感恩教育研究与实践一、课题的提出1.社会现状的需要我国自古就有“羊跪乳,鸦反哺”的古训,感恩是一种本性和不可磨灭的良知。
感恩是社会上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生活中的大智慧。
对于今天的广大青少年来说,感恩意识绝不是简单的回报父母养育之恩,它还是一种责任意识、自主意识、自尊意识和健全人格的体现,更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
因此,感恩教育是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
2、学校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要积极倡导集体主义精神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引导广大未成年人牢固树立心中有祖国、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他人的意识,懂得为人做事的基本道理。
”对小学生而言,“感恩”他人的能力还非常有限,但从小培养他们的“感恩”意识,让他们懂得感谢和帮助,应该是我们现代教育的一个重大课题。
3.儿童成长的需要小学阶段是人生受教育的起始阶段,一些行为惯的养成影响着孩子的一生。
开展感恩教育就是让学生从感恩思想中内省的自我发展要求,在学生内心中激发出“要我学好”、“到我要学好”的主动性,真正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
感恩教育对塑造儿童完善的人格,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和谐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因此,农村小学感恩教育研究与实践是必要的。
我校对小学生的思想道德心理状况进行了一次“摸底抽查”,发现学生缺乏感恩意识。
他们景仰的对象包括科学家、体育、影视明星,但很少有人景仰自己的父母。
这种现象揭示了基础道德滑坡、理念信念缺位、价值观念扭曲等深层次问题。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三个:独生子女在家中备受溺爱,长辈们只知道默默付出,却忽略了对孩子的感恩教育;分数成为唯一评价标准已久,感恩教育缺失;拜金主义等不健康的思潮进来了,严重影响青少年的价值观,感恩情愫缺失。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提出了《农村小学感恩教育研究与实践》的课题,创造感恩教育的新模式,对学校实施感恩教育的途径与方法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方案。
一年级德育科研课题
一年级德育科研课题
一年级德育科研课题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 培养一年级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实践研究:针对一年级学生,研究
如何通过教育和实践,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效率和自
我管理能力。
2. 一年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一年级学生处于心理发育的关键期,研究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养他们的自信心、情绪管理和人
际交往能力。
3. 一年级学生道德品质形成的规律和德育途径的研究:通过对一年级
学生道德品质形成的过程和影响因素的研究,探索有效的德育途径和
方法,促进学生品德的健康发展。
4. 一年级学生班级文化建设的实践研究:研究如何通过班级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团队协作精神。
5. 一年级学生家校合作教育模式的研究:研究如何建立有效的家校合
作机制,促进家长和学校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
请根据具体情况和学校实际选择合适的课题进行德育科研。
小学德育课题研究工作报告
小学德育课题研究工作报告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随着教育发展的进步,道德教育日益受到重视,特别是在小学阶段,学生身心发展尚未成熟,因此德育工作的重要性更为凸显。
小学德育教育的发展关系到学生未来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以及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因此,小学德育教育迫切需要深入研究。
本次课题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深入探索小学德育教育的现状,寻找小学德育教育的不足之处,并提出解决方案,为小学德育教育的推进和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参考。
二、课题研究内容和方法1. 研究内容(1)小学德育教育的理论基础分析。
(4)小学德育教育的解决方案和措施。
2. 研究方法(1)文献资料法:查阅相关文献和资料,了解小学德育教育的理论基础和现状。
(2)实地调研法:通过实地走访调查、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小学德育教育的实际情况。
(3)逻辑分析法:对小学德育教育的问题进行全面分析和评估,提出解决方案。
三、研究结果和结论1. 小学德育教育面临的挑战(1)学生家庭背景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导致学生道德自觉意识不足。
(2)学校德育工作中,存在着德育教学与其他科目教学分离的现象。
(3)目前,小学德育教育过分强调了平庸的道德规范和礼仪形式。
2. 解决方案和建议(1)加强德育教育的整体性。
从课程体系、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方面,整合各项资源,把德育教育打造成为一个高度整合、营养综合的体系。
(2)推进德育与其他学科教育的融合。
德育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相互融合、互相促进,使校园德育工作极大地增强实效性。
(3)提高教育实效性,深化小学学生的德育意识与教育成果。
通过多方面的德育宣传、教育和教学,让学生对道德知识产生兴趣和自觉,从而增强学生的德育教育意识。
本次课题研究结果表明,小学德育教育仍存在一定问题,但是通过整合各方资源,推进与其他学科教育的融合,加强教育实效性,可以有效提高小学德育教育的教学效果。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和启示:(1)德育工作需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强化整体性。
基于德育课程一体化的小学校本德育课程开发的行动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基于德育课程一体化的小学校本德育课程开发的行动研究课题研究方案一、研究背景随着小学生个性化成长需求的增加,传统的德育课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求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因此,开展基于德育课程一体化的小学校本德育课程开发行动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行动研究的方式,探索基于德育课程一体化的小学校本德育课程开发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以提升学生德育教育的有效性和实效性。
三、研究内容1.研究的基本理论2.研究的具体内容和方向3.研究的实施步骤和方法4.研究的评价方法和标准5.研究的可行性分析四、研究方法1.实地调研法2.问卷调查法3.访谈法4.实验法五、研究步骤1.确定研究课题2.制定研究计划3.收集研究资料4.开展调研和实地观察5.分析和总结调研数据6.制定行动计划7.实施行动计划8.评价和总结研究成果六、研究评价通过对研究步骤的全程评价,确定研究成果和改进方案,为今后相关课题的研究提供经验借鉴和参考。
七、预期成果1.完整的研究报告2.可行的德育课程一体化方案3.相关教学资源和教材开发4.教师和学生的满意度调查5.相关研究论文及成果推广八、研究进度安排1.制定详细的研究计划和时间表2.明确各研究步骤的执行时间点3.定期进行研究进展汇报和总结九、研究意义本研究将有助于提升小学生德育课程的实效性和有效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成长,为小学德育课程的改革和创新提供理论和实践经验支持。
特殊应用场合一:区域性德育课程体系研究增加的条款1.在研究的基本理论中,增加区域文化和特点的介绍,分析区域教育和文化对德育课程的影响。
2.在可行性分析中,需要具体分析区域教育政策和教师资源的情况,针对性地制定可行的研究方案。
相关问题及注意事项1.由于不同区域的文化和教育政策存在差异,研究团队需要充分了解相关信息,才能制定有效的研究方案。
2.研究过程中需要明确区域的教师资源情况,避免方案的实施受到限制。
3.研究团队需要充分利用当地学校的资源和人力,进行实地调研和教育衔接。
小学语文教学渗透德育教育研究微课题研究方案
小学语文教学渗透德育教育研究微课题研究方案一、课题名称:小学语文教学渗透德育教育研究二、课题提出背景小学生的德育教育离不开诸多的环境和因素,他们年龄小,知识少,阅历浅,缺少社会生活经验,是非观念模糊,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很大的模仿性,同时又有很大的可塑性,容易接受外界的各种影响。
因此,德育教育进行的好坏对小学生的健康成长,以致今后一生都有极大的影响,所以学校教育对儿童的影响起主导作用,加强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首要任务。
在语文教学阵地上奋斗了二十多年,我越来越清晰的认识,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学科优势对受教对象进行德育渗透,进而完成德育教育。
毋庸置疑,在担负德育教育重任的常规教学中,语文学科无疑成为了排头兵,成了德育渗透的主阵地.在这一点上,学科的属性优势表现得十分突出.因此,我把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作为我的研究课题。
三、理论依据与实用价值理论依据: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
著名教育家XXX也曾说过:“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研究人生之道。
”可见德育教育的重要性,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尤其应重视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
实用价值: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不单单要给学生传授基本的语文知识,也要通过语文课堂教给学生传递正确的情感价值,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情感培养和德育渗透。
语文是一门内容比较丰富的课程,具有其他学科无可比拟的丰富性,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掘语文课程中所蕴含的德育因素,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四、课题界定及支撑理论《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领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劳和谐发展。
小学德育原理教案模板
【课题名称】:小学德育原理【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小学德育的基本原理,包括德育的定义、重要性、原则和方法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德育工作的认同感,树立正确的德育观念。
【教学重点】:小学德育的定义、原则和方法。
【教学难点】:德育原则的运用和德育方法的实施。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案例分析材料、小组讨论卡片。
【教学过程】:一、导入1. 通过观看德育相关的视频或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德育?德育在我们生活中有什么作用?二、新课讲授1. 讲解德育的定义:德育是指通过教育、培养和训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2. 讲解德育的重要性:德育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社会适应具有重要意义。
3. 讲解德育原则:a. 全面性原则:德育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思想、道德、心理、体质等方面。
b. 发展性原则:德育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潜能挖掘。
c. 实践性原则:德育要注重实践,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
d. 激励性原则:德育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德育活动。
4. 讲解德育方法:a. 榜样示范法:通过优秀人物的榜样作用,引导学生学习他们的道德品质。
b. 情感陶冶法:通过创设良好的德育环境,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
c. 说服教育法:通过讲解德育知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d. 行为训练法: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
三、案例分析1. 提供德育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的德育原则和方法。
2. 分组讨论,各小组汇报讨论结果。
四、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德育的重要性和德育原则的运用。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德育?五、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阅读,进一步了解德育的相关知识。
2. 思考并撰写一篇关于德育心得体会的短文。
德育课题申报书:小学特色德育的实践与研究
小学特色德育的实践与研究学科分类:德育课题类别:一般课题关键词:小学特色德育预期研究成果:课题设计论证问题的提出、课题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在市场经济冲击下,人们追求短、平、快的思想日益严重,知识经济不断冲击着学校的德育工作。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作为一项快不得的工作,学校的德育工作做什么?怎么做?这是我们房县实验小学近几年来孜孜以求的一项重大课题。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
我校在一百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始终把“人”的发展摆在第一位,五育并重德育为首,逐步形成了“做事先做人,育人先育德”的教育共识。
近年来,学校面对新世纪人才培养目标任务,根据立德树人的培养要求,结合我校办学定位,逐步形成了“主题教育”办学思想与“为每个孩子拥有幸福人生奠基,为每位教师成就教育梦想铺路”的教育理念,着眼孩子的未来人生,在德育工作中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主题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塑造学生的主体人格,建立学生自己管理自己、自己发展自己的工作机制,进而促进学生的身心自主、健康、协调、全面发展。
为了把德育要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我校经过不断探索实践,逐步建立起内修品德、外炼习惯的德育工作思路,形成了以主题德育活动为载体的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以星级联创活动为载体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双线并行、内外兼修的特设德育工作模式。
在德育活动中,学生内在的“德”受到教育,外在的“星”得到展现,二者相互促进,共同提升。
课题理论依据、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假设、创新之处课题研究的内容:1.分段式实施主题性德育的方法与途径。
2.星级联创有效实施方法与途径。
课题研究的目标:1.形成科学推进学校德育工作的中长期规划。
2.建立学校内外兼修、形神兼备的特色德育工作体系。
3.建立全员育人、全程育人的工作机制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施步骤1.准备阶段(2016年9月至12月)(1)组建课题组;(2)搜集资料,提交课题申请书;(3)方案设计撰写。
小学德育教育研究微型课题——学会“感恩”介绍
小学德育教育研究微型课题——学会“感恩”介绍现在的孩子都是家庭的中心,他们心中只有自己,没有别人。
要改变这种现状,就要让孩子学会感恩,尊重他人。
把感恩教育贯穿于学校德育工作始终,使学生常怀感恩之心,感激和怀想那些有恩于我们的人,拥有做一位高尚的人的思想基础。
一、课题的提出及研究的意义1、问题的提出在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若干意见》,探索一条科学规范、民主和谐、人文化的学校管理之路,在目前改革开放转型期的大背景下,青少年,特别是小学生,头脑中缺少一些最基本的道德规范,那就是对父母的孝,对师长的敬,对同学的爱。
本着对症施治的原则,本校试用从古代文化典籍中选用儒家思想——感恩,来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
2、意义在这个世界上有许多人在帮助着我们,父母、师长、同学还有各行业的,他们都有恩于我们,如何回报他们呢?老师很有必要提醒、引导教育学生自小学会感恩,感谢祖国的培养,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感谢老师辛勤教导,感谢同学关心帮助,感谢一切付出多人。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感恩教育,旨在唤醒孩子内心深处最美好的善的天性,从我做起,从小做起,找到善心,善行的源头,让每位孩子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感恩与祖国的培养,感恩与父母的养育,感恩于师长的教诲,感恩与同学的帮助,感恩与身边一切关心自己的人;那么这个人必定是一个集大孝、小孝于一身的高尚的人,所以培养学生感恩情怀势在必行。
吟诵《弟子规》,学会礼貌用语,不挑食,不挑衣。
了解衣食的来源,记住父母生日,教师开“二十四孝”故事会。
三、实施策略:1、树立净化社会风气,提升校园品味的自信心,通过感恩教育,让学生在思想、道德、行为习惯等方面得到全面培养,人品素质,学习成绩自然会得到提高,让学生懂得如何做人。
2、在课堂中创设情景,首先让每位教师树立正确的素质教育观,把教育学生“做人”作为着力点。
仅有开发学生智力的不够的,还必须要有健康的人格,丰富多彩的情感。
指导学生了解自己的家庭,自己的父母,家人的优秀品质及家族的好传统,好风气。
小学德育教育课题研究报告
小学德育教育课题研究报告1. 引言德育教育在小学阶段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价值观和道德观念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旨在探讨小学德育教育的现状、问题和对策,为进一步改进小学德育教育提供参考。
2. 小学德育教育的现状2.1 学校的角色小学作为德育教育的主要场所,承担着培养孩子良好品德的责任。
学校通过设立德育课程、组织各类德育活动以及建立良好的校风校纪来开展德育教育工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2.2 教师的角色小学教师是孩子德育教育的重要承担者。
然而,当前教师在德育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仍较为普遍。
有些教师缺乏相关的培训和指导,不能有效地启发学生的道德意识和自主性。
3. 小学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3.1 学生的问题在实际德育教育中,我们发现一些小学生存在各种德育问题,如道德观念淡薄、缺乏责任感、不守纪律等。
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综合素质的提升。
3.2 教师的问题在教师队伍中,存在着一些教师专业素质不高、缺乏德育教育的意识与能力的问题。
这些问题导致了德育教育效果不佳,德育工作缺乏系统性和长期性等。
4. 改进小学德育教育的对策4.1 建立德育教育体系学校需要建立全面的德育教育体系,包括制定明确的课程大纲、完善德育教育教材、组织各类德育活动等。
通过系统的教学计划和资源的整合,提高德育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4.2 加强教师培训与发展培养和提高教师的德育教育意识和能力是改进小学德育教育的关键。
学校应加大对教师的培训投入,提供多元化的培训形式,如专题讲座、研讨会、经验交流等,帮助教师提高德育教育的专业素养。
4.3 强化家庭教育的力度家庭是学生德育教育的第一课堂,要与学校形成紧密的合力。
学校应鼓励家长积极参与德育教育,提供相关资源和指导,增强家庭的教育功能,共同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
5. 结论小学德育教育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需要学校、教师和家长之间的密切合作。
通过建立德育教育体系、加强教师培训与发展以及强化家庭教育的力度,可以改善小学德育教育的现状,提高学生的德育修养和素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德育教育研究课题小学德育教育研究课题——农村小学感恩教育研究与实践一、课题的提出1.社会现状的需要我国自古就有“羊跪乳,鸦反哺”的古训。
感恩就是意识到今天自己获得的一切,不是凭空而来,除了自己的努力,还有许多人在背后的创造和奉献。
感恩是一种本性和不可磨灭的良知。
感恩是社会上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一种处世的哲学,是生活中的大智慧。
对于今天的广大青少年来说,感恩意识绝不是简单的回报父母养育之恩,它还是一种责任意识,自主意识,自尊意识和健全人格的体现,更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
更是我国优秀的传统美德,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都应该不断继承和发扬光大。
2、学校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要积极倡导集体主义精神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引导广大未成年人牢固树立心中有祖国、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他人的意识,懂得为人做事的基本道理。
”对小学生而言,“感恩”他人的能力还非常有限,但从小培养他们的“感恩”意识,让他们懂得感谢和帮助,应该是我们现代教育的一个重大课题。
3.儿童成长的需要儿童教育专家郭建国教授说:“感恩之心是一种美好的感情,没有一颗感恩的心,孩子永远不能真正懂得孝敬父母、理解帮助他人,更不会主动地帮助别人。
”小学阶段是人生受教育的起始阶段,一些行为习惯的养成影响着孩子的一生。
开展感恩教育就是让学生从感恩思想中内省的自我发展要求,在学生内心中激发出要我学好到我要学好,真正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对塑造儿童完善的人格,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和谐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对此,我校对小学生思想道德心理状况进行了一次“摸底抽查”,抽查数据显示:有的学生景仰科学家,有的学生景仰体育、影视明星,只有少数学生表示景仰自己的父母,“可怜天下父母心。
”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付出的是最多的,可崇拜父母的孩子是最少的。
孩子尚且对父母不怀感恩之心,更何况对对同学、对老师、对社会呢?当今,虽然物质生活已经达到较高水平,但是学生的感恩意识缺失,不懂感恩,不会感恩,拒绝感恩的现象时有发生,暴露出基础道德滑坡,理念信念缺位,价值观念扭曲等一系列深层次的问题,严重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究其原因有三:一时学生中独生子女居多,在家中备受溺爱,长辈们只知道默默付出,却忽略了对孩子的感恩教育,只是孩子们以为向长辈们索取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养成只想索取不思回报的习惯。
二是由于分数成为唯一评价标准已又多年,感恩教育缺失就可想而知。
三是改革开放30年来,国门打开了,空气更新鲜了,但是拜金主义等一些不健康的思潮也进来了,严重影响青少年的价值观,感恩情愫缺失。
基于以上思考,从我校德育工作实际出发,结合本学期我们提前作的感恩教育的相关工作以及取得的效果,我们提出了《农村小学感恩教育研究与实践》的课题,创造感恩教育的新模式,对学校实施感恩教育的途径与方法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方案,我们设计开展以学生自主参与探索为前提,以学校、家庭、社会为场所的反恩教育实践活动。
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使之成为我校的德育特色。
二、课题组织机构(一)组织机构课题组长:杨俊兴副组长:张琨任立道研究人员:各班主任三、课题研究的界定感恩,《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
“感恩”是个舶来词,牛津字典给出的定义是“乐于把得到好处的感激呈现出来且回馈他人。
” “知恩”于心,就是对世间所有人所有事情能给于自己的帮助表示感激,铭记在心;“感恩”于行,就是在知恩感恩的基础上,能够懂得施恩于他人,将心中的感知具体化,行为化形成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品德。
“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
对他人、对社会、对自然、对生命常怀感激之心和致谢之情。
我们这个课题研究解决的重点在于对小学生开展的感恩教育从小处入手,从身边入手,教育小学生认识、感受、体验父母、老师、同伴、身边人对自己的关爱和帮助,让学生懂得感恩,从而爱父母、爱老师、爱同伴、爱身边人、爱自然、爱社会,并使感恩成为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品德。
四、课题研究的价值(一)理论价值1、深化主体性教育理论和孝道教育理论。
本课题的研究将扎根于主体性教育理论和孝道教育基础之上,而通过研究取得相应的研究成果,又反过来深化和发展该理论。
2、制定“小学生感恩教育”研究的年段目标体系、检测指标和评价方法。
(二)实践意义1、对于个人而言,感恩教育有着不可低估的价值。
一个人如果不知道感恩并以实际行动来报答他人和社会的恩情的话,那他就不是一个人格完整的、心灵健康的人。
感恩有时并非人的天性,需要感恩教育的点拨。
感恩教育在教育活动中对于人们内心价值秩序的建立、师生间关系的重建以及学生的生命观、自然观、人际交往观等观念的树立,都能起到重要作用,使他们走向谦逊、谨慎、幽默、敬爱、自尊、感恩。
2、感恩教育有利于形成学校、家庭良性互动的社会德育氛围。
通过系列感恩活动,让学生的心灵不断撞击感激的区域,告诉学生要学会感恩——感谢父母的哺育,感谢自然原恩赐,感谢社会的关爱,感谢别人的鞭策……只有这样具有极强可塑性的学生才能“心会跟爱一起走”,并以爱心来回报这个充满阳光的世界。
3、本课题研究通过将儿童的活动与交往为路线,将学校、家庭、社会联成一个主体网络,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从而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在“开发利用德育资源、深化道德活动体验,促进学生品德自省内化”这一研究领域有所突破,通过唤醒学生的知耻心和感恩心,进而培养和完善学生的道德和法纪品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五、课题研究的研究目标1、通过多种形式的实践提高学生的感恩意识,学会一定的感恩方式,养成感恩习惯。
2、通过资质的各种感恩活动,培养学生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感激父母养育之恩,培养学生孝敬父母的道德品质;感激老师的培育之恩,培养学生尊敬师长的良好品质;感激他人的帮助之恩,在生活和学习中互相帮助,乐于助人;感激自然的赐予之恩,使“爱护环境,保护自然”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六、课题研究的主要思路与措施(一)研究思路要对小学生进行感恩教育,争取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支持和努力,主要以主题活动、学科渗透、课外延伸(家庭、社会活动等)为载体,以角色换位、实践体验为行动策略,具体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营造感恩教育的校园环境。
感恩教育要取得成效。
需要有良好的教育气氛和校园环境建设。
我们主要通过校园的物化和人文环境的建设营造感恩氛围。
物质文化环境是无声的老师。
文化环境的精心设置会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真正起到“无声润物三春雨,有心护花二月风”的效果。
(1)在我们精致和谐的校园里,处处洋溢着感恩的氛围:(2)在教室开辟了“班级感恩文化角”,设有“身边处处有恩情”、“感恩温馨语”等栏目;(3)在校园的墙面上,悬挂了“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等感恩名言诗句;在每天的晨间谈话和校园午间新闻中,《感恩的心》、《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等旋律优美、感人肺腑的感恩歌曲被反复传唱。
这些自然和谐的举措,呼唤着孩子的感恩之心。
2.加强学科教学的感恩渗透通过挖掘语文、思品、音乐、美术等其他学科的相关育人因素,整合和优化,在课堂中有机渗透。
例如语文老师可以选用短小精美和富有人生哲理的寓言故事、童话故事或名人名家的感恩故事等,加以讲解或让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明白感恩的道理。
这种方法对于小学生来讲,生动有趣。
吸引力特别大,效果应该是非常显著的。
3.展开感恩教育活动,我们以《小学德育纲要》、《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小学生守则》等小学德育的纲领性文件为依据,以“一片孝心回报家庭、一份爱心回报他人”、“一腔热心回报社会”为基本内容和目标,根据学生认知特点和发展规律,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把握生活切入点,将感恩德育目标进行科学整合,分低中高三个年级段在道德知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等方面提出具体分层次的要求。
学校德育和学科教育相互结合,创设感恩教育的平台与氛围。
所以我们首先要创设一个感恩教育的和谐环境。
学校德育还可以与学科教育相结合,利用学科教材资源进行感恩教育的渗透。
全体教师改变观念,充分认识感恩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明确课题目标。
4.建立学校与家庭的教育纽带,争取父母的理解与支持,共同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
与家长达成共识,争取家校共同实现对学生的感恩教育。
孩子是一面镜子,照着我们家长的一言一行,孩子的表现便是我们家长教育的回应。
许多时候孩子需要我们的关心和爱护,更多时候则更需要我们去引导感悟。
所以作为家长,不仅要给孩子爱心、榜样、机会,更需要学会珍惜、欣赏、肯定孩子的示爱和感恩的表现,我们的孩子才会不仅有爱的意识,更会有那些感恩的行为。
我们希望可以通过家长会、家校联系卡、电话联系、广播电视学校、家访等方式让家长了解我们课题实施的意义,以共同实现对孩子的感恩教育。
5、利用影视媒体的感恩熏陶利用优秀电影资源,进行感恩教育的熏陶,在愉快的影视教育中,培养学生的感恩情怀,培植学生的感恩心,提高学生道德能力,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全面地发展。
(二)研究活动的具体策略:1、对父母的感恩。
一个人只有爱父母,爱家人,才会爱他人,爱祖国,所以对父母的感恩是最基础的。
(1)首先开展体验活动,体会父母养育自己的辛苦。
可结合母亲节、妇女节、父亲节等开展如“一日护蛋行动”、“听妈妈讲怀孕的故事”、“做一天家务”、“为父母洗一次脚”、“给父母过生日,亲手制作小礼物”等活动。
(2)观看亲情影片,联系自身,激发情感。
(3)在切身体验的基础上,上升为情感的具体表现。
2——3年级的小学生给父母送一句温馨的祝福;4——6年级的小学生写一篇亲情作文。
举行主题班队活动。
2、对老师的感恩(1)了解老师一天的工作内容,酌情开展“我当小老师”的体验活动,体会老师教育学生的良苦用心和付出的精力。
认真学习、主动帮助老师做如擦黑板等力所能及的事,对师长有礼貌,尊重老师。
(2)进行征文或演讲比赛,抒发对老师的爱和感激。
(3)教师节为老师做一件有意义的事表达感恩之心。
3、对同伴乃至他人的感恩(1)“我的同伴”主题活动,可以选择征文、班队会、交流等方式进行。
(2)发现身边帮助过自己的人,如医生、邮递员、清洁工等。
(3)结合“学雷锋”开展回报活动,帮助社会上弱势群体,如去敬老院探望孤寡老人,为生活中有困难的同学献爱心等。
4、对自然、对祖国的感恩。
(1)了解大自然为我们的生存提供的物质条件,人类对于自然的依赖和利用,感受保护自然环境的重要,开展“环保小卫士”等活动。
(2)了解祖国的地大物博,更从民族文化中感知祖国的博大精深,丰富底蕴,从祖国的优秀儿女特别是在祖国危难时刻为祖国献身的英烈中感知祖国的凝聚力和无尽的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