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地坛》公开课
《我与地坛》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中职语文外研版职业模块
《我与地坛》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中职语文外研版职业模块我与地坛(节选)教学设计一、目标定向(一)学习目标1.感受和品味诚挚、朴实的语言表达。
2.学习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写法。
3.学习面对挫折,不向命运屈服的精神。
(二)学习重点1.文章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
2.学习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写法。
(三)学习难点理解和学习作者面对挫折自我感悟提升的精神。
(四)课时安排1课时二、基础夯实(一)导入新课人人都希望一生平安,但谁敢保证一生平安呢?又有人说“不如意事常八九”,也就是说人生更多的是不如意,不顺利,不成功。
那么,怎么才能进行转化、升华呢?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会给我以启发。
(二)走近作者史铁生(1951—2010),中国现代作家。
21岁双腿瘫痪,开始轮椅生涯;30岁患肾病,悉心从事写作;47岁确诊尿毒症,靠每周3次透析维持生命;59岁突发脑溢血逝世,器官捐献给医学研究。
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2010年12月31日,其肝脏移植给天津的一位病人。
2018年1月《史铁生全集》出版,共350万字。
成就:以文学表达对生与死、残缺与爱情、苦难与信仰、写作与艺术等重大问题的思考。
曾先后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鲁迅文学奖以及多种全国文学刊物奖。
代表作品:散文《我与地坛》《病隙碎笔》,小说《务虚笔记》《我的丁一之旅》等。
(三)史铁生名言1.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2.要么在恶梦中醒来,要么在美梦中睡去。
3.当白昼的一切明智与迷障都消散了以后,黑夜要你用另一种眼睛看这个世界。
4.不应该因为现实的不满意,就迁怒于那亘古的梦想,说它本来没有。
5.对于心灵来说,人奋斗一辈子,如果最终能挣得个终日快乐,就已经实现了生命最大的价值。
6.太阳,它每时每刻都是夕阳也都是旭日。
当它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它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布散烈烈朝晖之时。
(四)写作背景《我与地坛》写于1989年5月,从方方面面写了作者跟地坛的关系,其中主要内容是对于人生的思考。
苏教版必修二《我与地坛》公开课教学详案
《我与地坛》公开课教学详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通过品味本文几处景物描写理解作者对生死的感悟。
2、通过学习,培养正确的生死观及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体味生命的崇高和庄严美。
二、教学重点难点:理解、体悟作者铁生对生死的感悟。
三、授课过程:(一)导入:幻灯片(1)悬崖雪松图片,图片上显示文字:选取“加拿大雪松顽强存活于悬崖上”;贝多芬《命运交响曲》导入。
(这一设计目的在于让学生在听音乐的同时,眼睛有所停留,图片材料又能对学生写作起素材积累的作用)(二)作者介绍:图片1:健康年轻的作者。
图片2:双腿瘫痪的作者。
提出疑问:作为普通人,我们会想,面对21岁就残废双腿这一人生中最大的挫折作者是如何走过的?(联系到地坛)(三)关于地坛:图片,提问从图中感受到的地坛特点。
(生答):大,雄伟,冷清……(四)内容分析:1、录音朗读1—5自然段,提回3个思考问题:(提示:用课文里的句子或者词语回答)(1)地坛有什么特点?(明确)荒芜但并不衰败。
(问)荒芜体现为文中的哪些句子?(明确)“四百年里……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2)残废之初的作者的精神状态如何?(明确)失魂落魄。
(3)作者为什么喜欢到地坛去?(明确)因为“在人口密集的城市里……上帝的苦心安排”“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问)作者和地坛的感情联系?(明确)同病相怜,精神家园。
(问)地坛的不衰败体现为文中的哪些句子?(明确)第五自然段对小生命的描写。
2、重点分析:第5段,园子里小生命活动对作者关于“如何看待死”疑问的启示。
分析方式:提问学生感兴趣的描写。
强调:露珠—生命能量的积蓄达到最美的时刻。
蝉蜕—摆脱旧我,走向新生。
“露珠轰然坠地”“草木窸窸窣窣”—对作者生的刺激,有了生的希望。
3、理解:作者关于“死”的问题思考所得:“一个人出生了……必然的节日”?明确:好好地活,顺其自然地活,“活”的自信。
4、指导学生用1分钟的时间阅读课文第一部分最后一段(师问)作者在最后一段第一句说“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那到底要怎么样活呢?请同学们用3分钟时间讨论:你所知道的一些人物的活法。
15《我与地坛》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15《我与地坛》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教学设计:群文视阈下的《我与地坛》——情景理交融与亲情书写【学习目标】一、赏读《我与地坛》中的景物描写,归纳景物的特点。
探究“以我观我,物皆著我之色彩";二、分析景物和“我”的相互影响,从而归纳出景物与情理的关系,体悟情景理交融下的生命哲思;三、群文联读,把握情景理中的亲情书写。
从鉴赏到写作,把握“我"与书写对象的时间、空间距离,尝试运用细节描写和环境烘托来塑造人物形象。
教学重难点一、赏读《我与地坛》中的景物描写,归纳景物的特点。
探究“以我观我,物皆著我之色彩”;二、分析景物和“我"的相互影响,从而归纳出景物与情理的关系,体悟情景理交融下的生命哲思;三、群文联读,把握情景理中的亲情书写。
从鉴赏到写作,把握“我”与书写对象的时间、空间距离,尝试运用细节描写和环境烘托来塑造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导入】鲁迅文学社将开展“走进散文"活动,为此我们选取了经典散文《我与地坛》来窥见散文的“室家之好”,同学们也将尝试书写亲情,把握与书写对象的时间、空间距离。
拓展“我"投射在景物上的情感色彩,有时候非常强烈。
如“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相见欢》李煜);如“月落乌啼霜满天,江风渔火对愁眠。
"(张继《枫桥夜泊》)……此时的景物确实是有很强的主观色彩,因而“西楼”、“梧桐"、“落月”、“啼乌"也就变成了典型的悲秋“意象”。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种意境如果去掉“枯”、“老"、“昏”、“瘦"等词,意象的意味就淡了许多,甚至不成其为“意象”,只能说是物象了。
我们学过“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为什么“花”会“溅泪”,“鸟”会“惊心"?(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彩。
)活动一·小结“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彩”——人对景的作用力1. 经过对客观事物的主观选取、描写和想象,使得“物象"变成“意象”。
《我与地坛》任务式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我与地坛》任务式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明景悟情,生命突围——《我与地坛》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赏析地坛景物的特点,品读饱含哲理的语句,感悟地坛带给“我"的生命启示2.知人论世,深刻理解母爱的深沉伟大,体会作者对于母亲去世的痛悔之情。
3.理解作者在文中对于生死抉择的冷静思考,感受作者表现在字里行间的深沉而凝重的真挚情感。
教学重难点1.品味作品语言,感受作者丰富的内心世界;理解地坛和母亲给“我”的生存启迪。
2.理解并体味作者关于生死抉择的思考,对于人的生命及其所受苦难的感悟。
课时安排1 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跟着书本去旅行》节目组筹备《我与地坛》时,发现这篇散文与《故都的秋》和《荷塘月色》风格迥异,希望同学们能够细读文本,帮助节目组完成节目拍摄。
二、学习任务课前预习任务(一)作者简介史铁生——轮椅上的文坛硬汉1951 年1 月4 日―2010 年12 月31 日原籍河北涿县,1951 年出生于北京,1967 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 年去延安一带插队。
因双腿瘫痪于1972 年回到北京。
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需要靠透析维持生命。
自称是“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史铁生创作的散文《我与地坛》鼓励了无数的人。
2002 年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
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协会评议委员会委员。
2010 年12 月31 日凌晨3 点46 分因突发脑溢血逝世。
根据其生前遗愿,他的脊椎、大脑捐给医学研究;他的肝脏捐给需要的患者。
代表作有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务虚笔记》,散文《合欢树》《我与地坛》等。
其中《务虚笔记》《我与地坛》曾入选“九十年代十大经典作品”。
他是一位对生命特别有感悟的作家,他的作品一类是对知青生活的回忆和反思,另一类是对残疾人命运的描摹。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和《奶奶的星星》曾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我与地坛》公开课课件
整体感知
分析标题,质疑全篇 我与地坛
我与母亲
阅读第一部分回答
1、 作者来到古园,说:这古园仿佛就是为了等我, 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为什么这么说? 我对古园的深情,古园对我的意义 2、“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这时候”指什 么时候?为什么此时才是我该来的时候?
地坛褪去昔日的荣耀,尽显沧桑时,一下子 失魂落魄的我来了,与它相怜相惜。 生命的暗示
贝多芬,德国著名作 曲家,50岁时双耳完全 失聪,《命运交响曲》 是他在完全丧失听力的 情况下创作的。面对不 幸,贝多芬“扼住命运 的喉咙”,谱下了音乐 史上光辉的乐章,也奏 响了人生的最强音。
海伦· 凯勒, 美国著名作家, 社会活动家。 一岁零七个月 时,失去了视 觉、听觉以及 说话的能力。
抗争苦难
作 者 近 影
史 铁 生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插队的故事》 ■《合欢树》 ■《我与地坛》 ■《答自己问》 ■《务虚笔记》
给红色字注音:
剥蚀(bōshí ) 隽永( juàn ) 恪守( kè ) 颓墙 ( túi ) 皈依(guī) 玉砌( qì ) 柏树( bǎi ) 猝然( cù ) 隽秀( jùn) gèng 亘古( ) 窥视( ) kuī 沏茶(qī ) 恍惚( huǎng ) 坍圮( tānpǐ ) yùn ) 意蕴 ( 捋须( lǚ ) zhào 召唤( ) 怃然( wǔ )
4、“理解了地坛的意图”的作者眼中的地坛有什 么样的特点? 荒芜并不衰败。“蜂儿、蝉蜕、蚂蚁、瓢虫、 露水”全都是弱小的意象,都在按照自己的方式和 自然的法则生存着,这显然也给了作者以启示,为 了逃避来到这园子的作者是真真实实感受到了生命 的涌动的。
5、课文中象这样蕴涵着对生命理解的景物描写还 有什么地方?如何理解?
《我与地坛》《荷塘月色》比较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资料
《我与地坛》《荷塘月色》比较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资料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我与地坛》和《荷塘月色》两篇文章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分析两篇文章的文学特点和艺术手法。
(3)比较两篇文章的异同,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两篇文章。
(2)运用比较分析法,找出两篇文章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
(3)学会从多个角度审视文学作品,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然、人生、社会的思考和感悟。
(2)培养热爱文学、热爱生活的情感态度。
(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我与地坛》和《荷塘月色》的阅读与理解。
2. 分析两篇文章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3. 比较两篇文章的文学特点和艺术手法。
4. 探讨两篇文章在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的异同。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史铁生和朱自清两位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激发学生对两篇文章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独立阅读两篇文章,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2)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比较两篇文章的异同。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分析讲解:(1)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点评和讲解。
(2)深入分析两篇文章的文学特点和艺术手法。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谈谈对两篇文章的感悟和体会。
(2)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寻找美好,培养热爱文学、热爱生活的情感态度。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四、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整理学习笔记。
2. 选择一篇自己喜欢的文章,进行深度阅读和分析。
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心得体会。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包括分析、评价、交流能力。
《我与地坛》公开课教案
《我与地坛》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
(2)掌握象征手法在文中的运用。
(3)提高学生朗读和感悟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分析文章的象征意义。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升文学素养。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母爱的赞美,对生活的热爱。
(2)学会珍惜亲情,关爱他人。
(3)激发学生对自然、生命和人生的思考。
二、教学重点1. 理解文章的象征手法及其作用。
2. 分析作者情感变化的原因。
三、教学难点1. 象征手法的运用。
2. 文章深层含义的把握。
四、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
2. 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心得。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语句,揭示象征意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教师简要介绍史铁生及《我与地坛》的创作背景。
1.2 学生齐读课文,感受文章氛围。
2. 自主学习2.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标记不理解的地方。
2.2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学习情况。
3. 合作探讨3.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象征手法。
3.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象征手法分析4.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中的象征事物及其意义。
4.2 学生举例说明其他文学作品中的象征手法。
5. 情感变化分析5.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作者情感变化的原因。
5.2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验。
6. 课堂小结6.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6.2 学生复述本节课的主要收获。
7. 作业布置7.1 学生回家后,写一篇关于《我与地坛》的读后感。
7.2 选择一篇其他文学作品,分析其中的象征手法,下周分享。
8.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指导。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小组讨论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
高中语文《我与地坛》公开课课件
活着,真好
高一语文 《我与 地坛》 公开课 (共16 页)
扶轮观路
时间永恒,审视自己 荒芜沧桑
有生机
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四百多 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 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 都茂盛得自在坦荡。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 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那时,太阳循着亘古不变
我与地坛
向扶 死轮 而问 生路
高一语文《我与地坛》公开课(共16 页)
学习目标
1、体会作者对生死感悟经历了一个什么样的历程,从 而完成了对生命的救赎。 2、品味作者细致的景物描写,这些景物是如何启示作 者生命思考的。
扶轮问路
要不要死? 为什么生? 怎样活?
向死而生
史铁生大事记
1951年,生于北京。 1967年,16岁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 1969年,18岁的他响应国家“上山下乡”的号召,去陕西农村插队落 户。 1972年,21岁因积劳成疾回北京住院,从此再也没能站立起来。 1998年,47岁被确诊为尿毒症,需隔日透析以维持生命 2010年,59岁的史铁生因突发脑溢血去世。根据遗愿,器官捐献给医 学研究,其肝脏移植给天津的一位病人。
困境得以突围
我们不能指望没有困境,可我们能够不让困境扭 曲我们的智慧。——史铁生
史铁生已经故去,留下的是不朽的地坛和生命的感悟。 人既是向死而生,与其悲情满怀,不如豁达面对,在人世沧 桑中见天地永恒,在眷恋感伤中不忘前行,这便是生命之 “地坛”的终极意义。
高一语文 《我与 地坛》 公开课 (共16 页)
荒芜但并不衰败,卑微但各自精彩
原创高中语文精美课件 《我与地坛》公开课
二、写一段描写景物的文字,字里行间体现出你的情感(或喜爱或哀伤等)。
①下面字形、字音及词语的意思都正确的一组是( A )
A
B C D
坍圮tān pǐ:崩坏、倒塌。 恪kè守:谨慎而恭敬地遵守。 整个古代 亘gèn古:从古到今。 蝉蜕tuì :蝉变成成虫时蜕下的壳。 yù 熨yùn帖:心里平静适意。 隽juàn永:(言论、文章)意味 sù 宿shù命:预定的命运。 肆shì 意:放纵自己的性子。 sì
颁奖词: 2005年“感动中国”人物之邰丽华 从不幸的谷底到艺术的巅峰,也许你的生命 本身就是一次绝美的舞蹈,于无声处,展现生命 的蓬勃,在手臂间,勾勒人性的高洁,一个朴素女 子为我们呈现华丽的奇迹,心灵的震撼不需要语 言,你在我们眼中是最美。
史铁生
检查预习
1、宿命( sù ):
6、肆意( sì ): 不顾一切由着 唯心主义认为事物的发展、人 自己性子去做。 的生死和贫富等由命运或天命 jù n) 7、隽永( juàn,另同“俊”() : 决定,人是无能为力的。 言语、诗文等意味深长。 2、坍圮( tānpĭ ): 倒塌,坍塌。 8、恪守(kè): 严格遵守。恪: 谨慎而恭敬。 3、玉砌雕栏(qì): 用玉雕刻的台阶、栏杆。 9、捋( 用手指顺着抹过去,使 ): lǚ 砌:台阶。 物体顺溜或干净。 4、亘古不变( gè n): 整个古代没有变化。亘: 10、熨帖:( yù) 空间和时间延续不断。 表示心里平静。 5、颓墙: 颓:坍塌,倒塌。 另读“熨”(yù n),如“熨 斗”。
拓展延伸
一、 结合所见所闻,说说有关“直面苦难,勇敢抗争”的实例。
1、美国加州的一位模特在1983年出了车祸,摔断了被她视为最大本钱的两条腿,她并没 有绝望,而是充满信心地来关心周围的事情。当她以轮椅代步时,她发现自己使用的 轮椅很不方便,就找了两位从事工程技术的朋友改良其功能,将它变为很好用的轮椅, 并推销给残疾者使用,不到两年,她的公司已经成为加州业绩最好的公司之一。
《我与地坛》公开课教案
《我与地坛》公开课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教学目标:1. 引起学生对《我与地坛》这篇文章的兴趣。
2. 帮助学生了解文章背景和作者史铁生。
教学内容:1. 介绍史铁生及其作品《我与地坛》。
2. 讲解文章的背景和创作意图。
教学步骤:1. 向学生介绍史铁生及其作品《我与地坛》。
2. 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背景和创作意图。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的兴趣和参与程度。
2. 收集学生对文章背景和创作意图的理解情况。
第二章:文章结构分析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文章的结构和主题。
2. 培养学生分析文章结构的能力。
教学内容:1. 分析文章的结构和主题。
2. 讲解文章的段落组织和逻辑关系。
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和主题。
2. 讲解文章的段落组织和逻辑关系。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对文章结构和主题的理解程度。
2. 收集学生对文章段落组织和逻辑关系的分析情况。
第三章:重点词汇和表达方式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和表达方式。
2. 培养学生运用重点词汇和表达方式的能力。
教学内容:1. 讲解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和表达方式。
2. 练习运用重点词汇和表达方式。
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和表达方式。
2. 讲解并练习运用重点词汇和表达方式。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对重点词汇和表达方式的理解程度。
2. 收集学生运用重点词汇和表达方式的练习情况。
第四章:文章主题讨论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和内涵。
2. 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和内涵。
2. 组织学生进行主题讨论和表达。
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和内涵。
2. 组织学生进行主题讨论和表达。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对文章主题和内涵的理解程度。
2. 收集学生的讨论和表达情况。
第五章:总结与拓展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总结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收获。
2. 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思考和自主学习。
优质课《我与地坛》教案设计(精选10篇)
优质课《我与地坛》教案设计(精选10篇)优质课《我与地坛》教案设计篇1【教材内容】《我与地坛》这是一部长篇哲思抒情散文,是史铁生文学作品中充满哲思而又极为人性化的代表作之一。
全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写自己在地坛中得到的生命启迪和人生的感悟;第二部分写自己对母亲的后悔和无尽的思念;第三部分写自己与地坛不可分割的情感。
【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残疾后在地坛的启示下对生命产生新理解、新感悟的历程。
2、从把握文章的线索入手,理解母爱的深沉伟大和孩子痛悔。
3、品味文章沉静、深沉、绵密的语言特色,学习本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重点、难点】1、体会作者笔下地坛宁静肃穆、生机盎然的美。
2、咀嚼母爱对我的影响,体悟母亲与地坛之间的同构性。
【教学设想】这是一片课内自读文,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速读把握文章概要,通过细读与反复吟诵重要语段体味语言的深沉绵密和领会思想的深邃。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
二、速读——带问题迅速阅读课文第一部分,筛选信息,并归纳。
问题1:“我”进入地坛时的精神状态如何?颓废、迷惘问题2:当时作者在地坛里思考着什么问题?结果如何?他在想人为什么要出生,现在是否应该马上去死以及如何活着的问题。
人的出生是上帝交给人的一个事实,不受人的控制,而且只要出生就必定会死亡,不必着急。
从此,他摆脱了自杀的念头,走出了死亡的阴影。
三、详读——地坛是如何帮助作者走出困境的?从课文的景物描写中体会地坛对作者的影响。
1、地坛在等待“我”来临的四百多年里除去了身上所有人工的雕琢,磨灭了身上的浮华与光芒,让生命显露出本真的模样,以便让“我”看到人生的真相。
又在“我”入园的时候,让“我”看见那亘古不变的夕阳,让我在满园沉静中看到时间、认识自己。
2、地坛向我展示了一个鲜活灵动的生命世界,让我意识到不管怎样微弱纤细的生命主体都有它自身的价值,都有属于它的欢乐、悲伤及情趣,这是任何其他生命都无法替代的。
生命的自得其乐促使“我”认识到每一个个体生命都有属于自己的那份生命的喜悦。
《我与地坛》公开课教案
《我与地坛》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我与地坛》中的名句;(2)能够分析并欣赏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3)能够理解作者对地坛的深厚感情及其对人生的思考。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写作等方法,感受文章的魅力,提高语文素养;(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文学作品,培养审美能力;(3)学会将自己的情感体验与作品中的情感相结合,提升情感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历史、文化的热爱和尊重;(2)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人与历史、人与文化之间的关系;(3)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困境、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1. 理解并背诵《我与地坛》中的名句;2. 分析并欣赏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3. 理解作者对地坛的深厚感情及其对人生的思考。
三、教学难点1. 文章中蕴含的哲理和情感内涵;2. 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的运用;3. 将自己的情感体验与作品中的情感相结合。
四、教学方法1. 朗读法:通过朗读,感受文章的韵律美和情感表达;2. 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对文章内容、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的理解;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简要介绍地坛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对地坛的兴趣;2. 朗读:学生齐读《我与地坛》,感受文章的韵律美;3. 解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如比喻、拟人等;4.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文章内容、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的理解;6. 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名学生背诵名句,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所学。
六、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对《我与地坛》中名句的背诵情况,以及对文章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的理解;2. 评估学生在讨论和写作环节的表现,关注他们对地坛情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3. 综合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深度和知识掌握情况。
七、教学准备1. 准备《我与地坛》的文本材料,确保每个学生都有副本;2. 准备与地坛相关的历史、文化资料,用于课堂导入;3. 准备名句卡片,用于引导学生背诵;4. 准备讨论话题和写作prompt,以便学生在讨论和写作环节有所依据。
《我与地坛》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1
《我与地坛》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不衰败的地坛不言弃的人生——《我与地坛》教学设计(课时时间:40分钟)【文本内容分析】《我与地坛》是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第二篇课文。
作者用清明如静水般的文字、富有哲理性的语句表达对人的生存状态和意义的思考,可以透过文字去触碰作者执着而坦诚的内心深处。
【学情分析】高一的学生,已经对散文的语言和意境有所体悟,但对语言背后深层次的情感以及其情景间的内在逻辑关系的理解不够深入,教师要适当引导,适时点拨,在感受作者情感的基础上提升学生对情与景的内在逻辑关系的理解。
【教学目标】基于本文基本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基本学情,针对选文第一部分运用问答式教学法与合作探究法制定教学目标如下:1.朗读课文,在朗读中发现“我"与“地坛”是如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2.透过景物以及富有哲理性的句子分析作者对生存意义的思考以及其中表现的生死观。
【教学重难点】分析作者对生存意义深邃思考以及其中表现的生死观。
【教学过程】( 一)导入PPT播放一张图片:在荒芜的地坛,史铁生坐在轮椅上开怀大笑预设:师:同学们分别用一个词来形容地坛与轮椅上的作者生:图片中华可以看到地坛的荒芜,轮椅与微笑形成的鲜明对比可以看出作—1—者的积极乐观。
师:没错,作者来到地坛之前经历了沉重的打击,双腿残废,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出路,但是来到地坛,在看到荒芜但不衰败的地坛后,开始对生存的意义重新思考,下面我们一起来探究地坛到底给作者带来怎样的哲理性的思考设计意图:让学生直观感受地坛的荒芜与作者的乐观,有利于学生更好的把握主题。
(二)感受“我"与“地坛”的紧密联系1.学生朗读完课文后,从题目入手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文章题目是“我与地坛",而不是“我地坛母亲”。
预设:师:文章一二节分别写了什么,请同学简要回答生:第一节写地坛,第二节写母亲师:对,那既然这样,那为什么题目是“我与地坛"而不是“我地坛母亲”呢生:(疑问)师:因为课文中的只是选文,《我与地坛》实际上有六节(此时放映节选的其他四节),作者主要是表现在地坛中的思考,通过所观之景,所见之人来抒发对生命意义的思考,母亲只是来众多地坛的人中的一个。
《我与地坛》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我与地坛》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生命的突围与救赎《我与地坛》【教学目标】1、把握文章脉络线索。
2、理解文中情与景的内在关系,学习本文写景、叙事、抒情和议论相结合的手法。
3、分析"母亲“的形象特点。
4、体会作者的心路历程,感悟文中对于生死、生活、亲情的态度。
【教学重难点】文中对地坛景物描写中蕴含的情感分析。
【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我与地坛第二课时:我与母亲一、导入:在人生的黄金时代,一场猝不及防的疾病,将他的人生隔开了一道裂缝。
史铁生:1951年出生,1991年发表《我与地坛》。
2021年,正值史铁生先生诞辰70周年,又值《我与地坛》发表30周年,让我们珍惜这段难得的缘分,为史铁生先生举办一次主题纪念活动。
二、主题纪念活动花絮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男,北京人。
1951年1月4日出生于北京,著名小说家,散文家。
1969年去陕西延安插队。
1972年因双腿瘫痪返回北京医疗。
197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1983年发表《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一举成名。
从1986年起,即为北京作家协会合同制作家,现为北京作家协会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驻会作家,中国作家协会第五、六、七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残疾人作家协会副主席,一级作家职称。
多年来他与疾病顽强抗争,在病榻上创作出了大量优秀的、广为人知的文学作品。
他的作品呈现出一种平淡质朴而意蕴深沉的“散文化”的倾向,一类是对知青生活的回忆和反思,另一类是对残疾人命运的描摹。
主要作品有中短篇小说集《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礼拜日》、《舞台效果》、《命若琴弦》等,长篇小说《务虚笔记》等。
其中《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分获1983、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另外散文《我与地坛》等作品也获得了很大影响。
2010年12月30日下午16点突发脑溢血,之后经抢救无效,于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去世。
我与地坛 优秀公开课件
21岁,史铁生在狂妄的年龄上残废了双腿失魂落魄无出路
地坛之景
景物特点
作者心境 思考的内容及其结果
第 一 次
第 二 次
第 三 次
赏析景物之一: 四百多年里, 它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 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 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 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 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 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 沉荡寂。、荒凉、萧瑟、幽深,实际包含了醇
活到最狂妄的年忽地残废了双腿 两条腿残
废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 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
情绪低落 失魂落魄 痛不欲生、
想到死……
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去 ,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
另一个世界 ……
一个世界:现 实生活、现实 世界
另一个世界:
地坛
我与地坛的缘分
我…… 提到过
我两条腿残废后的最
如何理解?
• :“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就是说,死是目的,生便是过程,
• 他这样告诉别人,“人有时候太看 重了我们要回到虚无里去,结果忘 了我们本来从虚无里来”。史铁生 眼里的死,有着回家的温馨。
• 原野在《人生》一诗中这样写道: 人生,从 自己的哭声中开始, 在别人的泪水中结束。这中 间的时光,就叫做幸福;人活着, 当哭则哭,声 音不悲不苦, 为国为民啼出血路。人死了,让别 人洒下诚实的泪,数一数,那是人生价值的珍珠。 诗人用了朴实的言辞道出了生命的真谛。人这一 辈子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或长或短,自有论 道。而贯穿其中的生命的意义却是每个人毕生的 追求。
荒芜但不衰败
处处洋溢着生 “死是一件不必 命的旋律、豁 急于求成的事”
我与地坛公开课 [《我与地坛》公开课教案31]
我与地坛公开课[《我与地坛》公开课教案31]教学目标:1、把握文章脉络2、体会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学习作者与命运抗争的精神3、学会感受母爱教学重点:第二部分的细节描写教学难点:感悟母亲深切的爱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亲爱的同学们,人生往往难以时时、事事顺利,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挫折和不幸。
面对挫折和不幸,是什么?是谁给予我们抗争命运的勇气和力量?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这篇课文将给我们作出精彩的回答,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史铁生的内心世界,去深切感悟作者对不幸命运的抗争,去感悟深切的母爱。
二、作者简介史铁生(1951-),生于北京,18岁赴陕西插队。
20岁时,因腿疾住进了医院,那天是他的生日,从此他再没站起来。
他在做了七年临时工之后,转向写作。
1983年他发表了《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一举成名。
现为专业作家。
作品以关注人生的独特主题和风格引人注目。
代表作有《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夏日的玫瑰》合欢树》《我与地坛》等。
三、研读浏览课文第一部分快速浏览课文第一部分,并思考以下三个问题:1、作者为什么喜欢去地坛?明确:近,静在人口密集,喧嚣的大都市里,这世外桃源般的宁静,不仅衬托作者的心境,也是作者当时需要的环境,它为作者提供了特定的情绪。
2、地坛景物有什么特点?学生朗读第5自然段后半内容:““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地捋着胡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
”“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来的响动,片刻不息……”明确:在这里,小昆虫和草木都在按照自己的方式生存着,累了就休息,无声中有轰然的动响,这一切都向人们展现缤纷的生命世界,洋溢着生命的律动,诉说着生命的美丽,正是因为有了这些生机勃勃的景象作者感受到“园子荒芜并不衰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生态展示示意图
前黑板
探究1
1排
文章脉络
探究1
1排
学习目标
白板1:相关资料自助区
白板2:相关资料自助区
后黑板
பைடு நூலகம்
探究2
2排
探究3
3排
疑问区
自由
探究2 探究3
2排 3排
1.在三、五、七段中作者集中对地坛做了描写,看一看作者都描写了那些景物? 他们有什么特点?与作者对生与死的思考有什么关系?(任选一处作答)
3.从总体上看,一、二部分作者一写地坛,一写母亲,他们的特点 是什么?二者对作者有什么样的影响?
(一)地坛
对象 特点 作用
(二)母亲
荒芜但并不衰败 生命感悟
坚忍、毫不张扬 生存启发
二者都对作者生活下去起了很大作用, 一个让作者感悟生命应该乐观、坚强、豁 达,一个用自己的言行让作者感受到爱抚 并鼓起生活的勇气。
三毛说“心之如何,有如万丈迷津,遥 亘千里,其间并无舟子可以渡人,除非自渡, 他人爱莫能助”,十五年,对拯救一个生命 来说,也许是太漫长了。幸运的是,史铁生 对于生命的追问终于有了一个答案。 苏轼词云:“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 圆缺,此事古难全。”在智者的眼中,月圆 是画,月缺是诗,快乐和悲伤都是人生中不 可或缺的风景。
一、细腻的动作描写展示对母爱的理 解 1.她四处张望的情景,„„端着眼镜 像在寻找海上的一条船,„„她缓缓 离去的身影。 2.她一个人在园子里走,走过„„走 过„„步履茫然又急迫。 二、直接心理描写表现母爱的深度 我放下书,想,„„有过我的车辙的 地方都有过母亲的脚印。 三、从“我”的角度,侧面烘托,写 出母爱的力量 只是在她猝然去世之后,我才有余暇 设想,„„她是怎样„„
向 死 而 生
风力掀天浪打头,只须一笑不须愁
扶 轮 问 路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插队的故事》 ■《合欢树》 ■《我与地坛》 ■《答自己问》 ■《务虚笔记》
第三段景物:文中写了剥蚀了琉璃的古殿檐头、淡褪了朱红的门壁、 坍圮了的高墙、散落了的玉砌雕栏,苍幽的老柏树,茂盛的野草 荒藤 特点:使地坛身上所有人工的雕琢,浮华与光芒都隐没;唯有生命 显露出本真的模样 思考:让我看到人生真相,让我在满园沉静中看到时间、认识自己。 第五段景物:写园中蜂儿、蚂蚁、瓢虫、蝉等小昆虫 特点:卑微的生命都按自己的方式生存者、活动着 思考:任何生命都展示出缤纷的世界,无言的诉说着生命的美丽。 让我意识到应豁达的面对死亡,从而获得顽强活下去的信心。
激情演讲(5分钟)
激情展现自我 1.落落大方 2.吐字清晰 3.自然流畅 4.脱稿展示
史铁生截瘫后,又患上了严重 的肾病,身体里只留下了一个 受损的左肾,每周要做两到三 次的肾脏透析,用他的话说, 发动机和轮子都坏了。
“心血倾注过的地方不容丢 弃,我常常觉得这是我姓名的 昭示,让历史铁一样的生着, 以便不断的去看它。不是不断 的去看这些文字,而是借助这 些蹒跚的脚印不断看那一向都 在写作着的心魂,看这心魂的 可能与去向。”
景物描写的作用
• 第一,有衬托作者心境的作用; • 第二,为作者的思考提供了一 个特定的“情绪背景”,在那 样一个安谧、沉寂、荒芜的背 景上,最容易展开对生命的思 考。 • 第三,景物描写本身,实际上 也是对“生命”对“世界”的 解读。
2. 找出文章中描写母亲的段落,归纳作者如何描 写深沉母爱的?
向 死 而 生
扶 轮 问 路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用心揣摩,把握文章 脉络。 2.阅读典型段落,探究景物描写对 于主题表达的作用。 3.珍爱生命,感恩母爱。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 • • • • • 坍圮( )( ) 熨帖( ) 宿命( ) 亘古不变( ) 隽永( ) 倔强( ) 嘈杂( ) 假期( ) 玉砌雕栏( ) 独处( ) 捋胡须( ) 焦灼( ) 荒芜( ) 剥蚀( ) 颓墙() kè守( ) 教huì ( ) cù然( )
第七段景物:落日、雨燕、孩子的脚印、古柏、暴雨、秋风、落叶 特点:将最宏大与最纤细,最沉静与最轻盈,最古老与最年轻的融 为一体,营造了富有生机的氛围,真实地反映出生命本质的真实。 思考:回答了段首“怎样活”的问题:无论外在的环境如何恶劣, 生命却不会因遭到破坏而发生改变,只要勇敢地面对,顽强地生 活,就能坦然体会到人生的味道。
思考:“我”、地坛、母亲这三者有什么关系?
1.地坛和母亲都包容了我,给了我生命的感 悟。 2.地坛和母亲已经一起融入了我的生命,我 看见地坛,就仿佛看见母亲,正如文末所说 “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 印”。 3.我的成长处处都离不开母亲的启发,就如 同是地坛给予作者的生命的启示一样,在作 者的心里,母亲已经和地坛融为了一体,和 作者的坚忍刚毅的生命融为了一体。
2010年12月31日凌晨,史铁生突 发脑溢血逝世了。再过5天便是他的60 岁生日,他没能走完一个甲子。某种 意义上,这似乎是可以理解的——甲 子意味着完满,而史铁生一生与完满 无缘。残疾是命运赐予他的一份不能 推辞的礼物,他的思考、他的写作, 以及他通过近四十年的沉思建筑而成 的整个精神世界,都是从残缺和死亡 出发。
品天下华章
悟世间真情
文章浓缩了作者沉甸甸的情感, 选择文中最能打动你的文段, 有感情的朗诵并从内容、情感、 手法等角度选择一个点评。
抓住机会,展现自我风采!!!
• 活动一:小组内部交流对于三个探究题目的意见。 然后交流自主预习中发现的疑难。 • 要求: • 1. 先探究本排展示的内容,后探究其他两题目。 • 2. 记录自己的疑问,准备超市时直奔目标,仍不 能解决的,写在疑问区。 • 活动二:同步原生态展示 • 活动三:他山之石 • 到黑板展示区自由讨论或记笔记,用彩笔写下你的 疑难或补充。 • 从实际出发,各取所需。
老师的话
史铁生不仅仅是属于文学的,也远远不 只是一个“身残志坚”的典范,在我们感 到迷茫和无力时,内心强大的史铁生带给 了我们许多精神的力量。
每个人都有精神上的残疾,面临着孤独、 痛苦、恐惧等困境,人是能意识到自己的 缺陷的,关键就在于人在 知道自己生存的 困境和局限之后,也依然不厌弃这个存在, 依然不乏信心和热情,敬畏和骄傲的去 面对。
让我们结合答案记得更准确
坍圮(tānpĭ ) 熨帖(yù) 宿命(sù) 亘古不变(gèn) 隽永(juàn) 倔强(jué) 嘈杂(cáo) 假期(jià) 玉砌雕栏(qì ) 独处(chǔ) 捋胡须(1ǚ) 焦灼(zhuó) 荒芜(wú) 剥蚀(bō) 颓墙(tuí ) kè守(恪) 教huì (诲) cù然(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