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地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与地坛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对生命、亲情的感悟。
2.把握散文的思想脉络。
3.揣摩语言的抒情风格。
教学重点
理解作者对生命、亲情的感悟。
教学难点
揣摩语言的抒情风格。
教学方法
精讲精练法、情感渗透法。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有这样一个年轻人,在他21岁生日那天,因为腿部疾病住进了医院,从此,就再也没能站起来。虽说“就命运而言,休论公道”,可是“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对于一个血气方刚的生命来说,无疑是一场灭顶之灾。是在轮椅上度过余生,接受这份生命中最犀利的残酷和最长久的伤痛,还是干脆放弃生命,一了百了?他面临着人生最艰难的选择……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作家史铁生的内心深处,用心灵去丈量他从痛苦之中挣扎而出的脚步吧……
二、作家介绍
史铁生,当代作家,1951年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中初中。1969年去陕西延安插队。21岁时,因腿疾回北京治疗,那天是他的生日,从此他再没站起来。曾独处地坛园中15年。做了7年临时工之后,他转向写作。1983年他发表《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一举成名。代表作有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务虚笔记》,散文《合欢树》、《我与地坛》等。《务虚笔记》、《我与地坛》曾入选“九十年代十大经典作品”。他的作品一类是对知青生活的回忆和反思,另一类是对残疾人命运的描摹和咏叹。史铁生的所有作品,包括散文、小说,均贯穿一点,就是“对生命的解读”。
三、史铁生生活照片展示(幻灯片)
四、理解地坛
(一)展示关于地坛的照片(幻灯片)
(二)地坛介绍
地坛坐落在北京城安定门外,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地祗(qí)所在。自公元1531-1911年,先后有明清两代的15个皇帝在此连续祭地长达381年。明朝前期祭地与祭天是合并在今之天坛举行的,直到明嘉靖9年(公元1530年)定立四郊分祀的制度以后,才另建坛祭地,当时称作方泽坛。嘉靖13年(1534年),改叫地坛。
“十年前我搬了家,离地坛远了,加之行动不便,现在很少去了。偶尔请朋友开车特意送我去看它,发现它已面目全非;这正是日新月异的布景和道具之所为吧。惟园中那些老柏树依然令我感动——历无数春秋寒暑依然镇定自若,散发着深厚而悠远的气息,不被流光掠影所迷。”——史铁生
五、字词预习
宿sù命:预定的命运。剥蚀:表面被风化而遭损。
沧桑:沧海桑田,喻世事变化大。淡褪:(颜色)变淡退去。
亘gèn古:亘,时空上延续不断。坍圮tānpǐ:倒塌。
坦荡:胸襟宽畅。/ 地势平旷。撅juē:折。
捋lǚ:顺着抹过去。/捋luō袖。蝉蜕tuì:蝉脱去的皮。
熨yù帖:(用字)贴切。/熨yùn斗。窸窸窣窣xīsū:拟声词。
意蕴:内在意义。猝cù然:忽然。
恍惚:神志不清。狼藉jí:杂乱不堪。
隽juàn永:意味深长。恪kè守:严格遵守。
焦灼zhuó:非常不安。
六、快速阅读,感知全文
1.快速阅读
2.思考:
①这样一篇散文是为谁而作的吟唱,其情感脉络是怎样的?
②这样一座地坛是因何而有了寄托,其思想内涵?
明确:这篇散文写自己,写母亲,写自己终为写母亲作出铺垫。
总体思路:寻找,解读
七、解读荒园,解读母爱
(一)解读荒园:古园荒芜而不衰败,思绪沉静略带苦味。
地坛剥蚀淡褪坍圮蜂儿一朵小雾
废弃的古园苍幽坦荡瓢虫忽悠升空荒芜
蝉蜕一间空屋但不衰败
露水万道金光
我失魂落魄看见自己宿命残废了双腿理解意图一个事实
落日平铺灿烂
雨燕高歌苍凉
窥看心魂雪地脚印猜想味道
古柏苍黑镇静
暴雨草泥灼烈清纯
风霜落叶坦然微苦(二)解读母爱:母亲坚忍终无分享,往事纷纭不乏感伤。
知道我的苦闷
不知道过程的尽头
祈求最低限度
母亲最坏准备没有谁能保证
苦难与伟大心里太苦无法代替
不该分享注定最苦
找我茫然急促
不让发觉寻找张望
生前没留哲言教诲
去世印象鲜明深刻
八、精彩语段阅读评点
(一)“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这古园仿佛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
评点:一面是作者在活到最狂妄的年龄忽地残废了双腿,一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一面是这时候的地坛已褪去昔日的高贵显耀,显露出沧桑。但这种沧桑恰恰是某种生命力的生长。“老柏树”、“野草荒藤”正是这种生命力的具象。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阅读它们,失魂落魄的作者便得到了慰藉。于彼时彼地观彼景,作者“看见自己的身影”,并以此作起点,开始思考自己的命运。作者对地坛这座淡褪了朱红、坍圮了高墙又散落了栏砌的园子,由接纳到守望到充满了感恩!他内心所感悟的地坛,仿佛一个热恋中的情人,痴痴地,是四百年的等待。作者史铁生就是这样放纵他的思绪,使自己的精神从苦难的人生阴影中走出,获得超越。
注:本文景物描写有三个作用:释放心情;涂抹背景;解读生命。
(二)“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
评点:荒芜并不衰败,这就是作者阅读的园。“蜂儿、蚂蚁、瓢虫、蝉蜕、露水”全都是弱小的,微不足道,全都在循依自然的法则或按照自己的方式存在着。这显然也给作者以启示,如醍醐灌顶。为了逃避人生而来这园子的作者,在此反倒真真实实感受到了生命的涌动。应该指出的是,作者的思考并没有停留在对生命诚可贵的表层理解上。他试图“窥看自己的心魂”的时候,他对园的解读提升到了一个更高的层面。作者用细腻笔触再现了沧桑的宏大造物者——灿烂的落日及古园里生生不息生命之所在——雨燕高歌、雪地脚印、古柏镇静、草木气味、落叶坦然……从中去深刻解读生命的韵味:古园的形体可以被“肆意雕琢”,人的身体也可以遭遇残疾,但生命的法则“不能改变”,人的精神“不能改变”。
(三)“我无意中进了这园子,就再没长久地离开过它。我一下子理解了它的意图。”
评点:无意中进入地坛,作者徘徊流连于其间就是15年。地坛以它独有的魅力,在静默里接纳了他,给了他生命的暗示。面对荒芜但并不衰败的园,他思考了,是苦苦究原的那种:身体残疾了,生命是不是就该结束?残疾的人,为什么要出生?已经是一个事实的时候,人该怎样活?如果说沧桑的古园帮他解决了第一个问题,那么后面的两个问题则不是由他一个人解读古园完成的,他精神跋涉的每一步,都有人伴随于左右,那就是他的母亲。
(四)“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味道是最说不清楚的,味道不能写只能闻,要你身临其境去闻才能明了。味道甚至是难于记忆的,只有你又闻到它你才能记起它的全部情感和意蕴。”
评点:熨帖而微苦,作者咀嚼的不光落叶的味道,在心魂终于归宿之后,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荒园已经成了他的精神家园,15年守望,一朝度化!我们隐约听见了在旷茫的宇宙间,一个辗转的生命在春天的叶尖上发出的关于生命的呼唤!再于细微处品读,我们又感受到了一些迷茫、一些伤感。荒园没有解决的问题,留给了另一种伟大——母亲。可以说,如何扼住命运的咽喉是本篇思想的核心。明于此,便有了一把解读这篇散文的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