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24 诗词五首 第一课时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4课《诗词五首-饮酒》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4课《诗词五首-饮酒》教案
-诗词鉴赏技巧的运用:教授学生运用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如比较阅读、联想想象等,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
2.教学难点
-诗词表现手法的理解:学生往往难以把握诗词中的修辞手法,如拟人、对偶等,需要通过实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并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情感表达的深入体会:学生对陶渊明所表达的超然物外、与世无争的情感可能感到难以理解,教师需通过情境创设、讨论交流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人的情感。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意象的运用和情感的表达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意象与情感的结合,我会通过对比分析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饮酒》诗相关的自然意象,如“菊”、“山”等,并探讨它们在诗中的象征意义。
-古代文化背景的融入:学生可能对诗中的古代文化知识如官职、礼仪等不甚了解,教师应适时补充相关背景知识,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
-创新思维的激发:如何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和表达,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教师可通过创意写作、角色扮演等活动,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表达。
举例说明:
-在讲解意象时,可以指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菊”和“南山”不仅仅是自然景观,更是诗人向往自由、超然物外的精神象征。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Hale Waihona Puke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陶渊明及其《饮酒》诗的基本概念。陶渊明是东晋时期的诗人,以隐逸田园生活著称。《饮酒》诗体现了他的人生哲学和隐逸情怀。这些诗作对我们理解古代文人的思想感情具有重要意义。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陶渊明的《饮酒》诗。这首诗通过描绘饮酒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世俗的超脱。我们将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以及它们如何传达诗人的情感。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017部编版)第24课《诗词五首》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017部编版)第24课《诗词五首》教案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古诗词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古诗词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尝试用诗词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对古诗词的兴趣还是很浓厚的。在导入新课环节,通过提问方式引发学生对日常情感表达的思考,他们能够很快地进入学习状态。在新课讲授中,我尽量用生动的语言和具体的案例来解释诗词的意象和表现手法,从学生的反馈来看,这种方法是有效的。
课堂上,我注意到有些学生在理解诗词情感上还存在一定难度,这可能是由于他们对历史背景和诗人生活经历了解不足。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诗词背景的介绍,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诗人的情感。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017部编版)第24课《诗词五首》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017部编版)第24课《诗词五首》教案,本节课将围绕以下五首诗词展开教学:
1.李白《望庐山瀑布》
2.杜甫《春望》
3.王之涣《登鹳雀楼》
4.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5.王维《山居秋暝》
教学内容包括:分析五首诗词的作者背景、创作特点、诗词意境、表现手法等,指导学生品味诗词之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同时,通过学习这五首诗词,让学生掌握古诗词的基本鉴赏方法,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实践活动环节,学生们的诗词创作和小组讨论都表现得积极主动。他们在创作中尝试运用所学的表现手法,虽然有些作品还不够成熟,但这种尝试和探索的精神值得鼓励。在小组讨论中,学生们能够围绕主题展开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这也是很不错的。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部编版)第24课《诗词五首》教案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部编版)第24课《诗词五首》教案

24.诗词五首饮酒教学目标:1.了解山水田园诗人陶渊明2.通过朗读、想象、联想体会诗的意境美,体味诗人的感情。

3.了解诗中人、景、情、理融为一体的写法,体会本诗的意境。

教学重点:了解诗中人、景、情、理融为一体的写法,体会本诗的意境。

教学难点了解诗的意境美,体味诗人的感情。

课前准备:学生查找有关陶渊明的生平及其作品,体会他那种不愿屈己从俗、决然舍去的高尚节操。

教学过程导入:唐代以前很多题材的诗歌,唐代的时候才登上它的高峰。

比如边塞诗、山水诗、送别诗,惟独有一个非常特殊的现象,就是田园诗。

它是由东晋的陶渊明开创的,并且由陶渊明把它推上了它的顶峰。

梁·钟嵘说陶渊明是:“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也。

”那么,陶渊明是怎样的一个诗人,他的人生经历、他所处的环境对他的田园诗的创作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我们请同学们交流一下检索到的有关资料、信息。

陶渊明生平陶潜,东晋大诗人,一名渊明,字元亮,私谥靖节。

今江西九江人。

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曾任官,他的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

但到陶渊明时,家境衰落。

在家族中,他既钦敬曾祖的积极进取,又特别赞赏外祖的冲淡自然。

思想中融入了儒道两种精神。

前期(41岁以前),他渴望进取,渴望干一番事业,做过江州祭酒,刘裕幕下镇军参军、彭泽令,起主导作用的是儒家精神;但由于儒道思想的矛盾性,又时官时隐,举棋不定。

后期(41岁以后),陶渊明因时局动荡,仕途险恶,以及官场政治腐败,门阀制度森严,庶族寒门出身的人,不可能突破门阀士族对高官权位的垄断,高傲的脾气使他不愿迎合官场中钻营取巧的一套,“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终于辞官归田园,躬耕陇亩,不再出仕,回家乡当隐士去了,与官场彻底决裂。

《饮酒》诗一组二十首,就是归隐之初写的,大抵表述醉中的乐趣和对人生的感想。

本篇是其中最有名的一首。

陶渊明的诗作有两类题材:描绘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寄寓了对官场与世俗社会的厌倦,表露出洁身自好不愿屈身逢迎的志趣。

2017秋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4课诗词五首word配套教案

2017秋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4课诗词五首word配套教案

24 诗词五首主课件配套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品味名句,积累名句,增加语言积累,丰硕文化积淀。

2.了解五首诗词的创作背景和不同的艺术风格。

3.理解诗词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和思想情感。

进程与方式1.朗诵法、联想一想象法: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培育学生读诗的情感。

2.比较阅读法、讨论点拨法:了解诗歌情融合、理趣盎然的特点,体会五首诗词不同的艺术风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领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格调美,培育审美情趣,陶冶情操。

教学重点:1.朗诵诗词,引导学生理解诗意,体味诗情,明确诗词主旨,并积累名句。

2.理解诗词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和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教法学法:朗诵法,讨论法,语言赏析法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进程:第一课时一、学习《饮酒》1、引入新课提及我国的诗歌,总有一种自豪感。

的确,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就以《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连年的历史了。

在诗歌的进展进程中,出现过很多流派,“田园诗派”就是其中之一。

旧时期的一些诗人,对现实不满,退居山野,避入乡村,通过对自然景物尤其是田园风光的歌咏以抒发情怀。

这种诗称为田园诗,写这种诗的诗人也就被称为田园诗人了。

陶渊明就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园诗人。

他与最先的山水诗人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被合称为“陶谢”。

听人说美味,总不如自己亲口尝一尝来得真切。

今天咱们就来品陶渊明《饮酒》诗之美味吧!咱们学过陶渊明的哪些作品?1、《桃花源记》 (散文)2、《五柳先生传》(传记)3、《归园田居》(田园诗)二、作者简介:陶渊明(365-427),名潜,字渊明,一字元亮,东晋时期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曾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卒后朋友私谥“靖节”,故后人称“靖节先生”。

陶渊明今存诗歌125首,其中四言诗9首,五言诗116首。

他的五首诗可粗略分为两类:一类是汉魏以来继承抒情言志传统而加以进展的咏怀诗;一类是前人很少创作的田园诗。

后代批评家常常利用质朴、平淡、自然评价陶诗的风格,称其为“田园诗人”。

2017年部编语文教材八年级上最新教案24诗词五首

2017年部编语文教材八年级上最新教案24诗词五首

24 诗词五首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这五首诗词。

2.品味语言,把握诗歌主要内容,体会诗歌的内涵。

3.树立热爱祖国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味与审美情趣。

【课时计划】4 课时。

第一课时 赏读《饮酒》 (其五 )《春望》《雁门太守行》学生齐读导学目标,圈点关键词,做到对学习任务心中有数。

一: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诵读古诗词,你可以感受祖国的名山大川,欣赏故乡的小桥流水;你可以放眼纷繁的社会,笑看人生 百态 ,, 古诗词犹如 “润物细无声 ”的春雨,滋润你的心田。

今天让我们再次踏进诗歌艺术的殿堂,去寻 觅属于我们的那份真心感动。

自我研学 生成新知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结庐.(l ú) 东篱.(l í) 搔.更短 (s āo) 不胜簪.(z ān) 燕.脂(y ān)3.作者简介陶渊明 (365— 427)东晋著名诗人,名潜,字元亮,也称“靖节先生”,又自号“五柳先生”。

寻阳柴桑 (今江西九江 )人,著名的隐士,不满于官场的黑暗, “不为五斗米折腰”,隐居田园。

杜甫 (712—770)字子美,汉族,祖籍襄阳,生于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与李白合称“李杜”,代表作有《三吏》 《三别》《春望》等。

李贺 (790—816)字长吉,福昌 (今河南宣阳 )人,唐代诗人,后世称李昌谷,有“诗鬼”之称,是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 “诗佛”王维相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著有《昌谷集》4.背景介绍 《饮酒》都是陶渊明在饮酒以后写的,但所写诗的内容不一定都与饮酒的事情有关,抒写的是自己的 志趣,此诗写作时间大约是作者归田的第 20 年(417 年)借“饮酒 ”的题目,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

《春望》这是杜甫 “安史之乱 ”期间在长安所作的,唐肃宗至德元年 (756 年)八月, 杜甫从 鄜州(现在陕 西富县 )前往灵武 (现在属宁夏 )投奔肃宗,途中为叛军所俘,后困居长安,该诗作于次年三月,全篇忧国, 伤时,念家,悲己,显示了诗人一贯心系天下,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的语文第24课《诗词五首-渔家傲》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的语文第24课《诗词五首-渔家傲》教案
(4)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难点解释: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的提升需要时间和实践积累,学生对词的审美价值认识不足。教师可通过对比阅读、赏析等方式,逐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针对重点和难点内容,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提问、讨论、小组合作等,帮助学生理解透彻,提高教学效果。
四、教学流程
举例:《渔家傲》的词牌特点在于其节奏明快、韵律优美,学生需掌握其七言上下片的格律,了解其作为豪放派词风的代表。
(2)分析词中的意象、修辞手法,体会词人抒发的思想感情。
举例:词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运用了意象叠加和拟人手法,表达了词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品味李清照的词风特点,了解其创作背景,体会古代女性词人的才情与智慧。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提升文学鉴赏能力:通过学习《渔家傲》,使学生能够理解并欣赏古典诗词的韵律美、意境美,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2.培养审美情趣:引导学生从词中感受自然之美、生活之美,提高审美情趣,丰富情感体验。
3.强化思维能力:分析词中的意象、修辞手法,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短词。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渔家傲》的词牌特点、意境描绘和修辞手法。同时,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诗词创作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学会欣赏和创作诗词。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举例:李清照的词风清丽脱俗,善于运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内心情感,学生需了解其生活在北宋末年的背景,理解其词作中的家国情怀。
2.教学难点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诗词五首》教案(第1课时)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诗词五首》教案(第1课时)

《诗词五首》教案第一部分教案设计教材分析:本课作为本册书中最后一课的诗词教学,旨在让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理解诗词的内容,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掌握古诗词学习的一般方法,提高学生的审美品位。

本课共选录了五首诗词,有古体诗、近体诗,也有词,反复朗读,体会它们不同的韵律特点。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积累文学常识,了解代表作家、代表作品;背诵并默写五首诗词。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以及作品的写作背景理解诗词的内容以及情感的能力,通过反复吟咏,培养学生感悟诗歌意蕴的能力;通过探讨研究,培养学生合作、质疑的反思精神,归纳、综合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把握作者的感情,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重点背诵并默写五首诗词,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把握作者的感情。

难点培养学生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及作品的写作背景理解诗词的内容及情感的能力。

教学突破加强对学生的朗读指导,让学生在读中品味,读中感悟,读中欣赏,从而体味出诗歌的意境,品味出诗歌的美。

教学设计方案教学设想:学习诗歌,必须把握诗歌的特点。

诗歌讲究形象思维,即用具体的事物形象来表达抽象的思想感情。

诗歌强调意境美、语言美、音乐美。

我国古代诗歌一般讲究借景抒情,情景相生;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诗歌的语言高度凝练,形象生动,表意含蓄,往往言在此而意在彼;声律和节奏等是诗歌有别于其他文学体裁的重要特征。

教师应适当地对学生讲一讲这些知识。

学习诗歌,应从整体上把握内容,领会诗歌的优美意境,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不宜做过细的分析,以免破坏诗歌的完整特点。

对于重点的名篇佳句,可重点研读与赏析,领悟其精妙。

重要的是指导学生反复吟诵,只有朗读成诵,才能深刻理解作品的内涵。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查阅资料,了解这五首诗歌的作者及创作背景,以备课堂上交流。

学生准备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诗词,能背诵并默写。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新课,激思维清代著名诗人、学者王国维先生在他的《人间词话》里写道:“一切景语皆情语。

2018年秋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24 诗词五首

2018年秋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24 诗词五首

24
诗词五首
【深入研读,探究方法】
《饮酒》(其五)
情景交融,意境深远。

本诗写景不事雕琢,神韵独具。

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两句,描写自己采菊东篱时无意中偶见到南山,南山静穆超然的胜景与自己悠然自得的心情相交融,表现了一种超凡脱俗的天真自然的意趣,可谓浑然天成,不工而工,达到了物我合一的境界。

“悠然”不仅属于人,也同样属于山。

人闲逸自在,山静穆高远。

在那一刻,似乎有共同的旋律从人心和山峰中一起奏出,化为一首轻盈的乐曲。

《春望》
触景生情,意境深沉。

《春望》一诗前四句重在绘景(山河、草木、花鸟),但景中有情(破、深、溅泪、惊心),而且景中有意(感时、恨别)。

后四句重在抒情,是借事抒情(断“家书”,搔“白头”),情中自有景。

时代之悲愤、骨肉之深情,郁积胸中,诗人不肯直抒,而是寄寓于花鸟等景物与搔头的细节中,创造了含蓄深沉的诗歌意境,令人回味无穷。

布置作业: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预习下一课时内容。

本次教学的亮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抓住诗眼和警句,引起学生的审美关注,启动学生的诵读趣味。

2.指导学生注意把握节奏韵律及感情基调,反复诵读,促使获得完美的美感。

3.巧妙整合教材,创新诗词教学。

这几首诗的共同点是以景传情,情景。

2018人教部编版八上语文第24课《诗词五首》(第1课时)优秀PPT课件

2018人教部编版八上语文第24课《诗词五首》(第1课时)优秀PPT课件

每天早上五点半,我一般都会自动醒来,起床,洗漱,坐在阳台前,打开电脑,深吸一口早晨的空气,写文。 几乎这已经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所以我将早上这一点时间看的非常重要,不希望被打扰。
前天早上还是一样,我准备好坐下,正在写文同时,听到房间里女儿在大声叫着爸爸。我心想有老婆和女儿在房间,就没有过多理睬,继续打字。 过了一会,房间门打开,女儿一脸微笑几乎是小跑着从房间里出来。刚刚从睡梦里醒来的缘故,头发还没来得及梳,睡眼惺忪的双眼瞪着我,笑着向我跑来。
叙结庐之事
课文解析 整体感知
第5至8句为第二 层, 欣赏美丽的自然 景物,能获得无限的 意趣。
描田园之景
课文解析 整体感知
第9、10句为第三 层, 点明主旨,作者 以为隐居生活有人生真 正的意趣。
抒隐居之情
课文解析 精研细读
1.怎样理解“而无车马喧”与“心远地自偏”? 这两句诗要结合诗人的人生理想和个性追求才
课文解析 精研细读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颔联结构上以 “感时” 承上 ,感伤时局的动荡,“恨 别” 启下 ,怅恨离别之苦,起到承上启下的作 用。 对偶 的修辞手法,使诗句对仗工整。
课文解析 精研细读
3.“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颈联中 “连三月”写出战乱时间之长,“抵万金”写出家书 的珍贵。这两句写诗人因难与家人通信,家人的 安危使他心里不安,更体现他对妻子儿女的强烈 思念之情。然而,无论在战乱年代还是和平年代, 这句话都可以表达游子的共同心声,是中华儿女 的共同心理倾向。
课文解析 整体感知
参考译文: 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墙;
我军严待以来,阳光照耀铠甲,一片金光闪烁。 秋色里,响亮军号震天动地;黑夜间战士鲜血
凝成暗紫。 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水;夜寒霜重,鼓声郁

2018秋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24 诗词五首

2018秋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24 诗词五首

24 诗词五首【知识与能力】1. 了解五首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不同的艺术风格。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1. 品味诗句, 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培养学生读诗的情感。

2. 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理趣盎然的特点, 体会诗歌不同的艺术风格。

3.品味名句, 积累名句, 增加语言积累, 丰富文化积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格调美, 培养审美情趣, 陶冶情操。

1. 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品味诗句, 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培养学生读诗的情感。

第1课时《饮酒(其五)》《春望》一、导入新课诗歌是最高的语言艺术。

诗歌常常用最精练的语言来展示世界的万千气象, 形象而含蓄地抒发复杂的思想感情。

本课我们要学习的五首诗词都是名家作品, 这些作品通过精练的语言要表达怎样的内涵呢?现在就请同学们和我一起走进诗歌优美的意境, 来品味我国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吧!二、《饮酒(其五)》1. 资料助读陶渊明(352或365-427), 字元亮, 又名潜, 私谥“靖节”, 世称“靖节先生”, 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

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

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 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 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 从此归隐田园。

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 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有《陶渊明集》。

2. 基础知识结庐: 构筑房舍。

车马喧: 指世俗交往的喧扰。

君: 指作者自己。

何能尔: 为什么能这样。

尔, 如此, 这样。

悠然: 悠远闲适的样子。

见: 看见(读jiàn), 动词。

日夕: 傍晚。

相与还:结伴而归。

相与, 相伴。

3. 诗歌赏析(1)结庐在人境, 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诗起首作者言自己虽然居住在人世间, 但并无世俗的交往来打扰。

为何处人境而无车马喧的烦恼?因为“心远地自偏”, 只要内心能远远地摆脱世俗的束缚, 那么即使处于喧闹的环境里, 也如同居于僻静之地。

2017-2018学年人教版八年级语文(部编版)上册教案24.诗词五首

2017-2018学年人教版八年级语文(部编版)上册教案24.诗词五首

24 诗词五首饮酒一、教学目标1.通过朗读全诗,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2.通过品析诗句,感悟诗人在自然景物中所寄寓的生活情趣。

3.通过朗读、想象、联想,体会诗的意境美,体味诗人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1.了解五首诗词的作者及有关文学知识;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五首古诗词;理解诗词大意,积累诗词名句。

2.提高诗歌鉴赏能力,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三)教学难点:感悟作者在诗词中抒发的情感;体会它们不同的韵律特点,品味诗词的意境。

二、教学过程饮酒(一)导入由对联引出陶渊明,回顾陶渊明的相关资料。

教师顺势导入本课的学习。

这样的导入,既创设了情境,又能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当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出示学习目标1.通过朗读全诗,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2.通过品析诗句,感悟诗人在自然景物中所寄寓的生活情趣。

3.通过朗读、想象、联想,体会诗的意境美,体味诗人的感情。

(三)读诗韵1.自读课文2.指名朗读3.品味诵读师生共同讨论朗读时对语调、语气和节奏的处理,学生自己体会,最后大家齐读,初步感悟诗歌的意蕴。

4.听读录音与名家的朗读相互对照,用心体会情感的表达。

5.再读有学习,有指导,学生再读此诗,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情感。

设计意图:朗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朗读录音起到示范和指导作用。

学生通过听读、自由读、指名朗读、听读、以及齐读,初步感知了诗歌内容,并不知不觉地神游其中,与诗人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更加主动地投入对诗歌的学习和理解中。

(四)析诗意指导学生结合注释对诗文内容进行理解,有疑义之处圈点勾画出来小组进行讨论,然后在班级内进行交流。

(五)品诗情请选取自己喜欢的诗句,反复朗读,并说说喜欢的理由。

设计说明:现代教育理论主张在课堂上抛出一个主问题来带动学生对全篇进行质疑、分析、探讨,即一石可以激起千层浪;而不是象从前一样用一个个琐碎的问题来牵着学生鼻子走。

落实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突破教学重难点。

(六)悟诗道1.明确全诗的主题思想这首诗通过对田园生活中自然景色的悠闲欣赏,表现了作者厌倦官场,回归自然,淡泊名利,悠然自得的人生追求。

2017年秋人教八年级上册:24诗词五首(教案)

2017年秋人教八年级上册:24诗词五首(教案)

2017年秋人教八年级上册:24诗词五首(教案)24诗词五首1.深入体会古诗词的韵律,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掌握古诗的主要内容,理解诗意,把握感情。

3.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

1.诵读中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2.通过设疑、点拨、讨论、写作等方式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情感。

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第1课时《饮酒〈其五〉》《春望》1.了解诗意,体会情感,背诵诗篇。

(重点)2.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

(难点)一、导入新课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边塞诗”“咏志诗”等都大放光彩。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这类体裁的杰出作品。

二、教学新课饮酒(其五)目标导学一:了解常识,朗读诗歌1.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XXX,XXX,字XXX,世称XXX先生。

东晋文学家、诗人。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他以田园生活为题材进行诗歌创作,是田园诗派的开创者。

诗风平淡自然,极受后人推崇,影响深远。

主要作品有《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

XXX二十九岁时任江州祭酒,不久归隐。

四十一岁再出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故乡。

《饮酒》组诗共二十首,是XXX辞官归隐故乡后,饮酒即兴所创作的一组五言古诗。

此为第五首,主要表现隐居生活的情趣。

2.明确诗歌节奏,自由朗诵诗歌。

3.请一个学生朗读。

目标导学二:梳理诗意,说明注解内容提问1:请结合文中解释自译全诗。

提示:住在众人聚居的地方,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

请问你为什么能够这样呢?(是因为)心灵避离尘俗,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偏静了。

在东篱下采摘菊花,无意中见到南山胜景绝妙。

傍晚山色秀丽,飞鸟们一起结伴回巢。

这里面有人生的真谛,想要分辨清楚,却不知怎样表达。

目标导学三:深入赏析,把握情感提问2:本诗流露出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表达了作者厌倦官场腐败,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真意,获得恬静心情的头脑感情。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4课《诗词五首》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4课《诗词五首》教案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五首诗词的背景知识及作者简介:这是本节课的基础内容,教师需着重讲解每首诗词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生平事迹,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的内涵。
举例:《雨霖铃·寒蝉凄切》是柳永在离别之际所作,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不舍和离愁别绪。了解这一背景有助于学生把握诗词的情感。
(2)诗词的韵律、意境和修辞手法:这是本节课的核心知识,教师需详细讲解每首诗词的韵律特点、意境描绘和修辞手法运用。
举例:《赤壁赋》的意境宏大,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对诗词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诗词五首》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有过因为离别、孤独或其他情感而感慨万千的时刻?”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诗词情感表达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古人是如何通过诗词来表达情感的。
(2)修辞手法的识别与应用:修辞手法是诗词创作的精髓,但学生在识别和应用方面存在一定难度。教师应通过实例分析、练习等方法,帮助学生掌握各种修辞手法。
举例:《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中的“酒一杯”运用了夸张手法,教师可让学生尝试在其他诗词中找出类似用法,加深理解。
(3)诗词的个性化解读: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审美观和思维特点,如何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解读是教学难点之一。教师应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学会尊重和欣赏他人的解读。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4课《诗词五首》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4课《诗词五首》包括以下五首经典诗词:《雨霖铃·寒蝉凄切》、《钱塘湖春行》、《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和《赤壁赋》。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围绕以下两个方面展开: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24 诗词五首教案(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24 诗词五首教案(教学设计)

24诗词五首知识与技能1.深入体会古诗词的韵律,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掌握古诗的主要内容,理解诗意,把握感情。

3.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

过程与方法1.诵读中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2.通过设疑、点拨、讨论、写作等方式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第1课时《饮酒〈其五〉》《春望》1.了解诗意,体会情感,背诵诗篇。

(重点)2.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

(难点)一、导入新课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边塞诗”“咏志诗”等都大放光彩。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这类体裁的杰出作品。

二、教学新课饮酒(其五)目标导学一:了解常识,朗读诗歌1.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

东晋文学家、诗人。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他以田园生活为题材进行诗歌创作,是田园诗派的开创者。

诗风平淡自然,极受后人推崇,影响深远。

主要作品有《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

陶渊明二十九岁时任江州祭酒,不久归隐。

四十一岁再出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

《饮酒》组诗共二十首,是陶渊明辞官归隐田园后,饮酒即兴所创作的一组五言古诗。

此为第五首,主要表现隐居生活的情趣。

2.明确诗歌节奏,自由朗读诗歌。

3.请一个学生朗读。

目标导学二:梳理诗意,解说内容提问1:请结合文中注释自译全诗。

提示:住在众人聚居的地方,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

请问你为什么能够这样呢?(是因为)心灵避离尘俗,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偏静了。

在东篱下采摘菊花,无意中见到南山胜景绝妙。

傍晚山色秀丽,飞鸟们一起结伴回巢。

这里面有人生的真谛,想要分辨清楚,却不知怎样表达。

目标导学三:深入赏析,把握情感提问2:本诗流露出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表达了作者厌倦官场腐败,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真意,获得恬静心境的思想感情。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诗词五首》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诗词五首》教案
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在新课讲授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诗词艺术特色的理解有一定难度,如对仗、夸张、拟人等手法。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可以适当增加一些实例,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们更直观地了解这些艺术特色。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虽然大部分学生能够积极参与,但仍有个别学生存在感较弱。为了关注到每一个学生,我计划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多关注这些学生,鼓励他们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其次,在诗词意象、情感分析方面,虽然我尽力引导学生们去体会诗人的情感表达,但仍有部分学生难以把握。我想,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对古人的生活环境和情感表达方式还不够了解。针对这个问题,我打算在下一节课中尝试运用一些现代生活中的例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古诗词中的情感。
此外,在实践活动环节,我发现学生们在分组讨论时,有些小组的讨论并不充分,部分学生显得比较被动。为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我打算在接下来的课程中,增加一些互动性强的活动,鼓励学生们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他们的合作探究能力。
举例:《登鹳雀楼》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要求学生通过朗读,体会诗句的平仄韵律,感受诗句的气势。
(2)诗词意象、情感分析:通过分析五首诗词中的意象,使学生理解并感受诗人的情感表达,把握诗词的主题。
举例:《赤壁》中“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引导学生分析“折戟沉沙”等意象,理解诗人对历史的感慨和对英雄的怀念。
3.强化文化认同感,了解古代诗人的思想情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4.增强语言表达能力,通过诗词朗读、背诵、解析,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运用能力;
5.培养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能力,鼓励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积极发表观点,与小组成员共同探讨诗词的深层含义。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诗词的朗读与背诵:五首诗词的正确朗读与熟练背诵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要求学生在理解诗词内容的基础上,掌握诗词的节奏、韵律,感受诗词的音韵美。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2017部编版)第24课诗词五首-赤壁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2017部编版)第24课诗词五首-赤壁教案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诗词创作活动。学生尝试模仿杜牧的风格,创作一首表达对某位英雄怀念的小诗。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的小诗。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古典诗词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五、教学反思
今天在教授《赤壁怀古》这一课时,我发现学生们对诗词背后的历史故事非常感兴趣,这让我感到很欣慰。通过引入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学生们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诗人的情感和诗词的意境。在教学过程中,我尝试了多种方法来帮助学生理解这首诗的深层含义和艺术特色,以下是我的一些思考和总结。
在导入环节,通过提问方式引发学生对历史英雄的思考,成功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然而,我也意识到在提问时,需要更具体地引导学生思考,以便他们能更快地进入学习状态。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诗词背景及历史意义:赤壁之战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杜牧创作《赤壁怀古》的背景,理解诗词中蕴含的历史信息。
-诗词意境与艺术特色:把握《赤壁怀古》的意境,分析其表现手法,如对比、夸张、用典等,以及诗词的韵律美。
-诗词关键语句理解: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等,理解其深层含义和诗人情感。
-背诵与鉴赏能力:培养学生正确背诵诗词,并能进行简单的鉴赏分析。
举例解释:
-在讲解诗词背景时,可通过图片、故事等形式,让学生直观感受赤壁之战的激烈场面,理解其历史意义。
-对于诗词意境与艺术特色,可通过对比其他诗词作品,让学生体会杜牧的写作风格,如《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等。
2.教学难点
-诗词深层含义的理解:学生往往难以把握诗词背后的深层意义和诗人情感,如《赤壁怀古》中对英雄人物的怀念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4诗词五首1.感受古代诗词的艺术魅力,培养学生诵读和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2.体会诗人抒发的情怀,领悟诗词中隽永的意蕴。

感受诗词中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培养学生对蕴涵在诗词中的思想感情和人生哲理的领悟。

第一课时一、学习《饮酒(其五)》(一)导入古往今来,为了争名夺利,为了升官发财,有人不惜泯灭自己的良心,打击迫害他人,甚至残害亲人,如李林甫、秦桧等。

但也有人厌恶官场,辞官远居田园,如陶渊明。

这一类人我们称之为隐士。

那么什么样的地方才能吸引这些隐士们,什么样的生活才是他们所追求的生活呢?陶渊明曾经在《桃花源记》中给我们描绘过这么一幅美好的生活画面: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

这里环境优美,远离尘世而没有争斗,小孩可以快乐成长,老人们可以颐养天年。

但是,当时真的存在这么一方净土吗?——对,这只不过是作者虚构出来的世外桃源,用来表达他对这种美好生活的向往罢了。

当理想与现实发生冲突的时候,作者是怎么来调和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饮酒》,看他是怎么做到在现实的环境中,过上理想的生活的。

(二)作者简介陶渊明(约365—427),名潜,字元亮。

世称靖节先生,自号五柳先生。

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

田园诗派的创始人。

他与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被合称为“陶谢”。

主要作品有《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

(三)诵读1.全体朗诵(一首好诗需要我们细细品读,那么我们先读再细品)。

2.根据注释理解本诗的意思,并根据自己的理解练习朗诵(停顿、感情)。

3.听音频泛读(听的过程中要注意字音、停顿、押韵)。

(四)解题《饮酒》是陶渊明在归隐之后,陆续写成的20首诗,本文是其中的第五首。

这些诗都是他在饮酒之后突然来了兴致而写成的,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抒发对世事人生的感慨。

(五)品读诗句(都说酒后吐真言,但有时也会胡言,既然是酒后写成的诗,我们就来看看到底是真言还是胡言?)1.“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难道诗人真的醉了?怎么诗句一开头就好像前后矛盾了?)①“人境”:喧嚣扰攘的尘世。

(都说人多热闹,没有喧闹声似乎是不可能的。

到底可不可能,我们还是到东晋去看一看。

古代的人出行一般靠什么?——双脚。

车马——达官显贵。

)②“车马喧”:代表官场繁琐的应酬和功利性极强的交往。

“无车马喧”即没有这种应酬和交往。

(为什么能够做到这样呢?作者用了哪个词来回答?)③“心远”。

即心志高远。

“远”,有远离的意思,远离官场,远离名利,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超脱尘世。

可知他心志高远、淡泊名利。

小结:由此可知,作者虽然身居闹市,但因为他心志高远、淡泊名利,并没有被那些喧闹困扰,仿佛是生活在幽静的田园中一样。

(那么作者过的是怎样的田园生活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你喜欢哪一个字、哪一个词或哪一句诗?为什么?)①篱笆、菊花、南山、夕阳、飞鸟、人。

——优美、宁静、惬意——一幅恬淡悠闲的田园生活图,使人心生向往。

(与《桃花源记》中的画面相似)②“采菊”:“采”,是因喜欢而采,从中我们可以知道作者的心情是愉悦的,心灵是自由的(公园里的花是不可以乱摘的)。

“菊”,让人想起了周敦颐的“菊,花之隐逸者也”,“采菊”可见作者的归隐之心,超脱尘世的情趣。

作者一心要回归田园,当置身于大自然当中时又满怀着喜悦,可知他对大自然的热爱。

所以,“采菊”不是一般的动作,它包含了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体现了作者心灵的自由。

(那么此时作者的心境是怎样的呢?诗中那个词语可以看出他的心境?)③“悠然”:悠闲的样子。

作者的心境是悠闲自得的,说明诗人所见所感,非有意寻求,而是不期而遇。

④问:“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可否改为“看”、“望”等字?明确:不能。

“见”表现出诗人是在采菊之间无意中山的形象映入眼帘,而不是故意停下手中的活去“看”、“望”南山,这正好与诗人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相映衬。

盛开的菊花让诗人流连其间,时不时摘下一朵细细欣赏,正当他沉浸在采菊的惬意时,不经意的一回头,哦,原来南山景色也如此迷人。

可见作者的心和自然是如此的亲近,俨然已经成为了大自然的一部分了,即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

而“看”或“望”字则将人与物拉开了一段距离,是心中先有南山,才有意去望,少了田园生活的闲适趣味。

⑤“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山中的落日,回巢的飞鸟,都显得那样美妙,诗人从中体会乐趣。

而飞鸟归巢自然勾起了诗人辞官归隐的联想。

鸟飞倦了,也知还家,那么人呢?也应该返归这宁静的大自然,享受田园生活的惬意,不要再为名利奔波劳累。

⑥“相与”:成群结伴,说明作者不光在勉励自己归隐,还在规劝他人丢弃对名利的追逐,回归自然。

小结:由此可见,作者虽然身居“人境”,却能够享受到田园生活的惬意是因为:居住的地方有着田园美景,生活悠闲自在,而他能够看到身边的美景,享受生活的乐趣,是取决于他的心志高远、淡泊名利。

有了这样的心态,他不必跑到幽静的山林或者不食人间烟火的庙宇隐居,也能过着世外桃源般的生活。

这才是真正的大师级隐士,所以有句话叫“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

联系实际:人的精神世界是可以净化的,在一定条件下,只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就可以改变环境对自己的影响,到处都可以找到生活的乐趣。

比如不要总是想着饭堂的饭菜不够好吃,作业太难,同学难相处,在学校很心烦。

你应该多去关注那些美的东西,比如小草有多绿,花儿开得多美,小鸟的叫声多么动听,哪位同学曾经帮助过你,哪位老师曾经关心过你,等等,你会发现,你的生活充满了美,充满了幸福。

3.“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里边有人生的真正意义,我却不知道该怎样表达。

世界上美好的东西往往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只能用心灵去感受它。

就是说,再精妙的语言,也不足以传达人们复杂的感受。

语言的尽头就是音乐,就是舞蹈,就是无声的沉默。

即:此时无声胜有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六)主旨把握(总结)作者通过田园生活的描写,表现了诗人远离世俗生活的悠闲自得的心境,表达了诗人淡泊名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七)结束1.看视频朗诵。

(让我们在视频朗诵中再次体会诗人的悠闲自得与淡泊名利,体会他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2.集体朗诵《饮酒》。

二、学习《春望》(一)关于杜甫和写作背景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

756年诗人杜甫得知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不顾安危投奔唐肃宗而来,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

这时的首都长安已被抢掠一空,满目荒凉,而家人久别,存亡未卜。

第二年(757年)暮春,春回大地,鸟语花香,草木茂盛,生机勃勃,但这只能增加诗人的痛苦和伤感。

诗人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感时恨别、忧国思亲的五言律诗——《春望》。

(二)播放朗读课件,欣赏诗文(三)学生自由诵读1.请学生自由的读古诗。

2.检查学生读诗的情况。

(四)解诗意,悟诗境1.请生根据课前预习和朗读说说,诗人通过诗句,想要表达自己怎样一种情感,表现怎样一种情怀呢?2.学生再次默读古诗,并且分组讨论交流。

3.学生根据讨论交流的结果来全班汇报交流。

(全诗表达出作者对祖国、亲人深切的爱,是爱国情,思亲情的完美体现。

)4.请学生根据课下注释和自己对文章的理解,说说自己是从哪些诗句体会到诗人的这些情感的。

5.小组讨论交流。

明确:(1)“国”是指都城,即长安——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其繁华热闹可以想见。

但是,目前的长安,唯有山河存在,这不就意味着过去的繁华都城已被叛军糟蹋殆尽,剩下的只有山山水水了吗?春天来了,城里到处都是“草木深”,不就意味着人烟稀少才让草木丛生吗? (相机播放视频课件,带领学生和杜甫一同走进被叛军蹂躏的长安城。

)(2)通过课件的演示,你看到了那时的长安是什么样子的?那么,你再想想盛唐时期的国都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呢?(3)诗人看到了如今的都城,想到了从前的都城,那么诗人此时此刻留下的泪水应该是怎样的泪水呢?(悲愤的、愤怒的、伤感的、思亲的……)杜甫的《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注解为:感伤国事,看到美丽的花儿都禁不住落泪;伤心离别,听到婉转的鸟鸣都害怕。

(4)“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同学们,就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些诗句,感受诗人的这份情怀吧!(5)指导学生对诗句进行反复诵读!(6)教师根据学生的诵读情况进行朗读指导。

(7)那么,同学们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到诗人的思亲之情的呢?“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联中,诗人用“抵万金”来形容什么?为什么在诗人看来,这一封薄薄的家书要比黄金万两还要重要呢?(相聚的难,家书传递的难,得到亲人平安消息的难,这一切都是连日来的战火造成的。

)(8)那么我们就一起来读读,将杜甫对家人的这种思念传递出去好吗?学生自由练读,教师指导。

教师指名朗读,师生互评。

(9)诗人思念自己的亲人,盼望着和亲人团聚,已经到了什么程度呢?请展开想象,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

老人昔日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

诗句所描写的这一细节,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

(10)请生再次感受杜甫的满腔爱国情怀,教师播放配乐画面,请学生全篇诵读。

(五)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比较: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本诗写了作者听到胜利的消息后怎样的心情?答:惊喜万分,归心似箭。

2.两诗,虽然一悲一喜,然而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是一样的,是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答:忧国忧民,眷念亲人。

3.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可是杜甫却两次落泪,“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就是杜甫,他时时刻刻把自己的命运同国家,人民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他的诗句写出了人民的心声,让我们一起去走进杜甫。

——播放有关杜甫生平介绍的课件。

4.这就是爱国诗人杜甫,下面老师再向同学介绍几首杜甫的诗歌。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qīn)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bì)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xiàn)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