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悬崖边的树》教案
悬崖边的树 优秀教案
![悬崖边的树 优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e977983172ded630b1cb6bc.png)
悬崖边的树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积累词语,诵读诗歌,把握诗歌的主题思想,体会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诵读,结合诗意,掌握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品味诗歌的意境,感悟其中蕴含的情感。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方法朗读教学,小组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教学内容落实方式设计意图一、激情导入(3分钟)我们每次上下学都会看到路旁或繁荣茂盛,或秋叶满街等各种各样风姿的树,那同学们你们有没有见过在悬崖边上的树呢?大部分同学都没有见过吧?不过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在悬崖峭壁上傲然耸立着一棵树,那是什么感觉?有谁能用具体的语言描绘一下?(引导)好,同学们说的都很好,各自都描绘出了自己心中悬崖上的树,那么我们今天就来看一下诗人是怎样描绘悬崖上的树的。
二、研读目标(2分钟)请几位同学说一下自己感受,教师适时引导与总结。
板书课题和作者白板出示学习目标,学生齐读,老师解读。
学生回答他们了解的部分,教师补充,在幻灯片上予以展示。
白板展示字词音义,全班核对,朗读,加深记忆。
在朗读中思考问题。
先独立思考,之后小组交流讨论以下问题,请学生展示,其他组补充,最后在教师引导下得出结论。
引起学生的思考,间接引入本课课题。
明确本课学习目标。
培养学生对作者的系统性认识,积累文学常识。
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归纳总结,搜集信息和积累材料的能力。
整体感知这首诗。
培养学生合三、自主学习(10分钟)(一)检查预习情况,包括作者、背景和字词。
(二)初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1.标题中给出的意象是什么?2.树的生长地点在哪里?3.树的生长环境是怎样的?它具有怎样的品质?(三)再读课文1.学生听读配乐朗诵。
初步感知诗歌的感情。
2.组织并指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有感情地通读全文。
3.检查听读情况。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诗歌朗读比赛。
要求学生读出孤独、寂寞、自信、乐观的感情。
四、合作探究(20分钟)(一)三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句子(二)小组合作探究以下几个问题:1.“不知道是什么奇异的风”中“奇异的风”指的是什么风?2.风本来就没有形状,为什么诗中提到:“在树的弯曲的身体里,留下了风的形状”,如何理解这句话?3.作者是用什么写作手法来小组讨论,师生共同解决问题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喧哗()寂寞()倔强()()飞翔()2.默写诗的第3节。
悬崖边的树-北师大版选修中国新诗选读教案
![悬崖边的树-北师大版选修中国新诗选读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e320b67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7d3a7d6.png)
悬崖边的树-北师大版选修中国新诗选读教案一、教学目标•了解中国新诗的基本韵律和格式;•了解中国新诗的表达主题和表达手法;•理解《悬崖边的树》的内涵和意义;•能够分析并解读《悬崖边的树》这首诗。
二、教学重点•《悬崖边的树》这首诗的意义和内涵;•中国新诗的基本韵律和格式。
三、教学难点•了解中国新诗的表达主题和表达手法;•能够分析并解读《悬崖边的树》这首诗。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分组讨论•课文阅读五、教学内容1. 《悬崖边的树》红黄绿三色光,散作千层石上,疑是风落林空,或雨迎岫来动。
当初认得几多,悬崖绝壁难描,坐看云起涌峰,眉间心上皆高。
2. 中国新诗的基本韵律和格式•韵律:平水韵、双声韵、上声韵•格式:五绝、七绝、五律、七律、绝句、律诗六、教学步骤1. 导入放映一段《悬崖边的树》的录音或朗诵,让学生感受这首诗的艺术美。
让学生自己品读这首诗,并询问学生对这首诗的理解。
2. 阅读通过老师讲授和课本的介绍,让学生了解中国新诗的基本韵律和格式。
然后,让学生阅读课文,并自己尝试解读《悬崖边的树》这首诗。
可以采用分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自己讲解这首诗。
3. 分析让学生分析《悬崖边的树》这首诗的韵律与格式,理解这张诗的内涵和意义。
可以通过分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一起来分析。
可以在课后安排小测验,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七、教学评价•提问•课堂讨论•课堂笔记•作业八、教学总结本课主要讲授《悬崖边的树》这首中国新诗,目的是将中国新诗的基本韵律和格律与《悬崖边的树》这首诗骨骼相连,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新诗的美学意义和文化内涵。
需要注意的是,本课采用讲授法、分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以期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北师大版九年级下语文《悬岩边的树》说课稿教案反思设计课件优秀教案
![北师大版九年级下语文《悬岩边的树》说课稿教案反思设计课件优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dacabda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94a0a4d.png)
北师大版九年级下语文《悬岩边的树》说课稿教案反思设计课件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诗的意境。
分析诗歌中的象征手法,理解“悬岩边的树”所代表的深层含义。
学会欣赏现代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
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生命的尊重和对生活的热爱。
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体会诗的意境。
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感受诗歌的美。
2.教学难点理解“悬岩边的树”所代表的深层含义。
欣赏现代诗歌,提高审美能力。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悬岩边的树”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引发学生对诗歌的好奇心。
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初步感知诗歌的节奏和韵律,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3.课堂讨论教师提问:诗中的“悬岩边的树”具有什么象征意义?学生分组讨论,结合诗歌内容分析“悬岩边的树”的象征意义。
4.分析诗歌修辞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感受诗歌的美。
5.感悟诗情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感受诗人对生命的尊重和对生活的热爱。
6.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讨论:如何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各小组代表发言,分享自己的创作心得。
四、作业设计1.课内作业根据诗歌内容,发挥想象,创作一首以“悬岩边的树”为主题的现代诗歌。
摘录诗中你认为最美的句子,并说明理由。
2.课外作业收集其他现代诗歌,进行比较阅读,分析其象征意义和修辞手法。
五、教学反思1.优点学生对诗歌的自主学习能力有所提高,能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2.不足部分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仍较浅显,需要加强引导和点拨。
课堂讨论中,部分学生发言较为紧张,需要进一步鼓励。
六、课件设计1.课件内容诗歌原文及注释“悬岩边的树”图片诗歌象征意义分析诗歌修辞手法解析2.课件特点界面简洁,内容清晰互动性强,便于课堂讨论图片与文字相结合,增强视觉效果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深感现代诗歌教学的魅力。
悬崖边的树_教案教学设计
![悬崖边的树_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daf27227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705de7f.png)
悬崖边的树_教案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悬崖边的树》一、教材内容分析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散文的特点,认识散文的作用及其重要性;2.理解散文《悬崖边的树》的主题和意义;3.掌握散文中的重点词汇、短语和句式;4.能够正确朗读并理解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1.能够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读前预测、合作学习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能够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堂活动,如小组合作讨论、绘画表达等,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3.能够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思考和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美的感知能力和赏析能力;2.培养学生对生命的尊重和珍惜的情感;3.关注生活中的小事物,培养学生的细致观察能力;4.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教学内容:散文《悬崖边的树》;2.课文的主题和意义。
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主题和意义;2.如何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教学准备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音频文件、图片等;学生用品:笔、纸、绘画工具等。
五、教学过程设计Step 1:导入新课(10分钟)1.大声朗读散文《悬崖边的树》。
2.引导学生观察课前的一张图片,让学生发表自己对这张图片的感受和猜想。
Step 2:阅读教材(30分钟)1.分小组,展开合作学习。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领读员,朗读散文并解析生词、短语。
2.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及其意义:c.通过这篇散文,你有何感受和思考?Step 3:开展多样化的活动(25分钟)1.学生小组合作,就以下问题展开讨论b.对于生命和自然美的理解与表达。
2.学生回答问题时,可以借助于课件上的图片和音频资源。
Step 4:绘画表达活动(30分钟)1.引导学生观察散文中描述的悬崖边的树的特点;2.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使用绘画工具在纸上表达自己对悬崖边的树的描绘;3.学生可以在绘画中表达自己对生命和自然美的理解。
《悬崖边的树》教案完美版
![《悬崖边的树》教案完美版](https://img.taocdn.com/s3/m/d7653372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53a56f2.png)
《悬崖边的树》教案完美版第一章:诗歌背景与作者介绍1.1 诗歌背景了解诗人现代诗人及其创作背景。
探讨《悬崖边的树》在诗人的创作中的地位和意义。
1.2 作者介绍简介作者的生平、思想和文学成就。
分析作者的创作风格和特点。
第二章:诗歌主题与意象解析2.1 诗歌主题分析《悬崖边的树》的核心主题。
探讨诗歌对社会、人生和个人情感的反映。
2.2 诗歌意象解析诗中的主要意象,如悬崖、树等。
探讨意象在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和表达效果。
第三章:诗歌结构与语言特色3.1 诗歌结构分析诗歌的结构形式,如章节、韵律、节奏等。
探讨结构对诗歌表达效果的影响。
3.2 语言特色赏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分析语言的选择和使用对诗歌表现力的贡献。
第四章:诗歌的情感表达与审美价值4.1 情感表达分析诗歌中的情感色彩和情感变化。
探讨诗人如何通过诗歌表达情感和思考。
4.2 审美价值分析诗歌的审美特点,如韵律美、意象美等。
探讨诗歌对读者的审美启迪和审美享受。
第五章:诗歌的当代意义与启示5.1 当代意义分析《悬崖边的树》在当代社会的意义和影响。
探讨诗歌对当代读者的启示和教益。
5.2 启示总结诗歌给个人和社会的启示和教益。
强调诗歌在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中的重要性。
《悬崖边的树》教案完美版第六章:诗歌分析与解读6.1 诗歌内容概述总结诗歌的主要情节和事件。
分析诗歌中的关键情节和转折点。
6.2 深入解读对诗歌中的隐喻和象征进行深入解读。
分析诗歌中的主题和思想内涵。
第七章:诗歌创作技巧与艺术特色7.1 创作技巧探讨诗人使用的创作技巧,如象征、暗示等。
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7.2 艺术特色赏析诗歌的艺术风格和独特之处。
讨论诗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第八章:诗歌的批评与评价8.1 文学批评介绍《悬崖边的树》在文学批评界的评价和解读。
分析不同批评家和学者的观点和评价。
8.2 读者评价探讨读者对《悬崖边的树》的接受和评价。
分析读者对诗歌的喜爱和认同的原因。
悬崖边的树教学课件
![悬崖边的树教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742065c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aaebbc2.png)
对比手法
总结词
通过对比突出事物的特点或情感。
详细描述
悬崖边的树与周围的树木形成对比,突出了它身处绝境却依然屹立不倒的坚韧 特质,增强了艺术效果。
寓言手法
总结词
通过虚构的故事来传达某种道理或教 训。
详细描述
悬崖边的树作为一个寓言,传达了在 困境中坚守信念、不屈不挠的道理, 引导人们面对困难时保持乐观和坚强 。
悬崖边的树教学课件
目录
• 课程介绍 • 悬崖边的树简介 • 悬崖边的树主题分析 • 悬崖边的树艺术手法解析 • 悬崖边的树的影响与评价 • 课程总结与作业布置
01
课程介绍
课程目标
掌握悬崖边的树的创 作背景和主题思想
提高对现代诗歌的鉴 赏能力和审美水平
理解诗歌中运用的意 象和修辞手法
课程大纲
01Leabharlann 06课程总结与作业布置
课程总结
课程内容回顾 悬崖边的树的概念和象征意义
悬崖边的树在文学中的运用
课程总结
悬崖边的树的创作背景和作者意图 课程重点解析 悬崖边的树的意象分析
课程总结
01
悬崖边的树在情感表达上的作用
02
悬崖边的树与作者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关联
课程难点解析
03
课程总结
如何理解悬崖边的树的深层含义
04
讨论人们在困境中如何寻找 希望,以及希望对于生命的 意义。
01 03
详细描述
02
分析树在逆境中的挣扎,以 及其对于生存的渴望和努力 。
04
悬崖边的树艺术手法解析
象征手法
总结词
通过具体的事物表现抽象的概念 或情感。
详细描述
悬崖边的树象征着身处困境但仍 坚韧不屈的生命力,它代表了在 逆境中不屈不挠、顽强拼搏的精 神。
【精品】北师大版九下悬崖边的树教案
![【精品】北师大版九下悬崖边的树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0d9c5b42e3f5727a4e962ed.png)
【关键字】精品
悬崖边的树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积累词语,诵读诗歌,把握诗歌的主题思想,体会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
过程和方法目标:反复诵读,将独立思考与合作探究结合起来,把握诗歌的主旨。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品味诗歌的意境,感悟其中蕴含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材分析:
这首诗创作于1970年,当时中国正是文革时期,社会极端动乱,诗人经受着灵魂和肉体的双重煎熬,但他并没有停止对生活的思考,没有停止抒写最真切的感受,而这首诗就是诗人面对厄运时内心的独白,表现了生活中一个强者的信念与追求。
本诗以树在困难的环境中不屈的斗争为线索,表现了乐观豁达的心态。
整首诗分为三节,作者以拟人化的手法塑造树的形象。
悬崖边的树历尽艰辛,饱受风雨的吹掠,但它坚韧而倔强,艰难的站立,更可贵的是它坚定的信念与追求,给读者以深深的震撼。
教学策略:诵读法
教学工具:录音机、投影
课时安排:一课时
板书设计:
悬崖边的树
曾卓
树
教学深思:
诗歌的教学一定要把读放到相当重要的位置,为此本课设计了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理解、提高。
由于学生对写作背景的情况了解较少,在课前还可有目的让学生去搜集、了解“文革”时期的情况,以便加深对作品感情的理解。
此文档是由网络收集并进行重新排版整理.word可编辑版本!。
初中语文辅导九年级语文下册《悬崖边的树》教案
![初中语文辅导九年级语文下册《悬崖边的树》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a69941aa21614791711285a.png)
教师出示本课学 习目标,并从学 习方法上加以指 导。
多媒体课件播放 介绍作者及背景 所谓的“胡风事件”而被迫搁笔。文化大革命中再次受到迫害, 等相关知识,并 诗人经受着灵魂和肉体的双重煎熬, 直到 1980 年诗人才获得解放, 要求学生识记要 整整做了 25 年的囚犯。出版的诗集有《门》《悬崖边的树》等。 点。 、 成长起来的一代诗人。诗人一生境遇坎坷,1955 年诗人因被卷入 (二)了解背景:这首诗创作于 1970 年,当时中国正是“文化大 革命”时期,社会极端动乱,诗人经受着灵魂和肉体的双重煎熬, 但他并没有停止对生活的思考,没有停止抒写最真切的感受,而 这首诗就是诗人面对厄运时内心的独白,表现了生活中一个强者 的信念与追求。 (三)朗读诗歌(听范读—自由读—指名读) 1.给生字注音。 喧哗 xuān huá 倔强 jué jìang .. .. 2.注意句子的节奏。 3.感知本诗所描绘的内容。 (四)概括各节大意。 教师范读,并要 求学生给生字注 音,划分节奏
自主练习,回 答明确。
小结诗歌,并对 学生进行思想教 育。 布置练习题,个 别指导。
回顾感悟,受到 思想的启迪。 学生书面练习
作业设置 教 学 反 思 检查 签阅
1.课后朗读诗歌。2.完成《配套练习册》阅读题目。 等级评价 (A/B/C/D)
第 周,应备 评价:
课时 实备 时间:
课时,共
课时 签查(盖章) :
京翰教育北京家教辅导-开设全国中小学一对一课外辅导班 课 题 学 习 目 标 重 点 难 点 教法 选择 课前 准备 教 学 时 数 悬岩边的树
1、知识与能力:了解作者及相关文学常识;积累词语,诵读诗歌,理解诗中形象的象征 意义。 2、方法与过程:反复诵读,自主学习,比较鉴赏。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悬崖边的树所体现出的、乐观、自信的精神。 重点:通过朗读体会崖边的树所体现出的、乐观、自信的精神。 难点:理解“象征”的写法。 学导式教学法、诵读法
最新整理《悬崖边的树》教案(表格式)
![最新整理《悬崖边的树》教案(表格式)](https://img.taocdn.com/s3/m/e776400767ec102de2bd8959.png)
最新整理《悬崖边的树》教案(表格式)课题《悬崖边上的树》 ; ;课型 ; 新授 ; ; ; ; ;课时 ; ; 1 ; ;学习目标1、了解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及作者曾卓的经历。
2、把握现代诗歌含蓄、凝炼、生动、形象的艺术特点。
3、深入体会诗歌的内涵,能够有感情的朗读。
学习重点:通过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自学导航1、阅读新诗的几个步骤。
(1)、了解作家流派和创作背景。
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流派,以及作品的时代背景、写作背景,是我们理解和鉴赏诗作的钥匙。
(2)、咀嚼诗歌语言,把握诗的形象。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诗歌尤其如此。
诗的语言是高度凝炼的形象化的语言。
有些意思往往不直接说出来,而是用画面来展示咀嚼“看似平常却奇崛”的诗歌语言,把握住诗的形象,才能分析出诗歌所创造的意境和表达的情感(3)、体味诗的意境,领悟思想感情。
阅读诗歌的关键和着眼点在于体味出诗的意境,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诗歌的意境指作者在诗作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所抒发的思想感情融合而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它包括作者的主观情态和客观风物两个方面,简单地说也就是景中有诗,情景交融,体味意境的主要方法是抓住诗的画面和氛围,去感受此时、此地、此景中人的情感世界。
2、本课作者和写作背景简介:曾卓,湖南黄陂人当代诗人。
1955年诗人被卷入所谓的“胡风反党集团”,此后的25年,他一直作为一个囚犯艰难地生活在被排斥、被重压之中,“文化大革命”使本已不见天日的生活雪上加霜,诗人经受着灵魂和肉体的双重煎熬,在这种境遇中,诗人并没有停止对生活的思考、没有停止抒写最真切的感受。
;2.本诗写树其实是写人,第二节描绘了树的神态、处境,请摘出相关的语句:写树的神态:;写树的处境:;3.根据诗的第二节,你分析一下,树代表哪一类人?;;4.作者用象征的手法,含蓄地表达出什么观点?;。
〖2021年整理〗《诗歌赏析悬崖边的树曾卓》优秀教案
![〖2021年整理〗《诗歌赏析悬崖边的树曾卓》优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30707c2bd64783e08122b95.png)
《悬崖边的树》及赏析悬崖边的树曾卓不知道是什么奇异的风将一棵树吹到了那边━━平原的尽头临近深谷的悬崖上它倾听远处森林的喧哗和深谷中小溪的歌唱它孤独地站在那里显得寂寞而又倔强它的弯曲的身体留下了风的形状它似乎即将倾跌进深谷里却又像是要展翅飞翔┅┅赏析【主题意蕴】这首诗通过一棵生长在悬崖边上的树的描绘,暗示出了一种不屈于压力的坚强性格,抒发了自己身处逆境时的“沉重的激情”【赏析】曾卓十七岁开始写诗,抗战时期是活跃在诗坛上的“七月派”诗人之一解放前出版了诗集《门》和长诗《母亲》,真实地记录了抗战时期大后方知识青年追求光明的艰辛历程他1955年因“胡风事件”的株连被迫搁笔,在新时期终于又恢复了政治生命,重新拿了诗笔为新时代歌唱1981年出版的诗集《悬崖边的树》就以其能真挚地展露自己的情感和灵魂世界而产生巨大影响读这些毫不矫情的诗章,我们能感受到一个战士被集体抛弃后的孤独、痛苦,以及重新获得接纳后的喜悦与激动使我们能想见到在他的情感世界与哲思领域中激起的点滴浪花。
感情真挚,形象鲜明是曾卓诗的主要特点其代表作《悬崖边的树》就借一棵“即将倾跌进深谷的树”来托物寄兴,塑造了一位遭狂风袭击,临近悬崖而顽强生活着的不屈的战士形象这棵悬崖边的树尽管被“不知道是什么奇异的风”吹到了“临近深谷的悬崖上”,它的身体也弯曲成了“风的形状”,孤寂而痛苦,但它却仍像是“要展翅飞翔”……很显然,这棵树是无数冤屈的革命者形象的象征曾经有过的荒诞岁月和咄咄怪事在诗人心灵上留下了太深重的印记,于是诗人便以浓烈的历史感和时代感融于自己的一颗赤子之心,唱出了这首辛酸而又深沉的歌诗歌其实是诗人心灵的再现,是诗人魂魄的显像,从这个角度来说,《悬崖边的树》也表明了诗人曾卓正直而不屈的风骨,他守住了自己作为思者、诗人的操守,在今天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这种操守对诗人们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守护好心灵的净土诗人才能创作出高洁的诗歌然而有好多诗人失去或畸形了这种操守,把放浪形骸或游戏缪斯当作了一种时髦,至使圣洁的诗歌创作日益世俗与肤浅正因如此,重提老诗人们的风骨与人格显得更为必要了“悬崖边的树”“孤独地站在那里”,“显得寂寞而又倔强”,这一孤绝的形象首先进入读者的头脑,给人以鲜明的印象和广阔的想象正橡老诗人艾青所言“没有想象就没有诗”,“诗人最重要的才能就是运用想象”(《艾青谈诗》),而只有具备了正直的人格与很高的艺术修养,诗人才能有高尚而鲜明的想象这棵“树”像一位饱经沧桑的孤独老人,受尽了各种冤屈和磨砺,而且“似乎即将跃进深谷”了,但他又“像要展翅飞翔”一个腾飞的形象,不是心中满怀憧憬与希翼,对前途忠贞而信任的人,是怎么也不会想象得到的这就像著名诗评家赵国泰所言的涉及到一个“诗人的道德形象”的问题这种“道德”要求诗人的精神要朝至真、至善、至美的生命境界超升许多优秀的诗人就是以自己独特的道德形象知著于世的,像艾青的“火把”形象,公刘的“骆驼”形象,而曾卓先生的道德形象则是这样一个悬崖边的树一样倔强的“老水手”正像赵国泰老师在一篇短文中对曾老的评价一样,“人生之阶,曾以巨齿啃噬过他的缪斯心迹,但他道义在胸,鼓棹于川,直面社会人生,以目尽天涯的襟抱,以带有自身体温的声音,呼唤煌煌高岸的理想”曾老引“树”为道德形象,这就意味着其在身心各方面遭受巨大的打击之后不会沉沦,不会妥协,仍要以火热的心灵去直面人生,去直面历史,去追求光明和未来让后来者有“前车之鉴”,也为他们指出前进的方向这就是诗人傲岸风骨的力量之所在在《悬崖边的树》这首诗中,“树”只是一个切入点,在它身上融入了诗人丰盈的生活感受,以物寓人,借物起兴,给人以深广的联想与领悟在这方面,曾卓先生也表现了一个思者的锋芒使人们能从具象的诗句中看出使人警醒,启人睿智的思想读这首诗,使我们有一种深切的认识,那便是在诗与思之间并没有截然的鸿沟,可以通过诗的形象性来发掘出隐于其中的哲思那种把诗情与理性看成绝对的对立物的观点,只能导致诗歌内容的表层化和思想的浅薄树体现的是一种战士形象。
《悬崖边的树》教案完美版
![《悬崖边的树》教案完美版](https://img.taocdn.com/s3/m/572925e7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7ff427b.png)
《悬崖边的树》教案完美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师讲解本节课我们将学习一首现代诗歌《悬崖边的树》,通过诗歌欣赏,感受作者在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1.2 学生互动学生分享对现代诗歌的了解和欣赏经验,共同探讨现代诗歌的特点和魅力。
第二章:诗歌背景介绍2.1 教师讲解介绍诗人顾城以及他的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
2.2 学生互动学生通过查找资料或分享个人了解,共同了解更多关于顾城及其作品的信息。
第三章:诗歌结构分析3.1 教师讲解分析《悬崖边的树》的诗歌结构,包括诗节、韵律、意象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形式美。
3.2 学生互动学生分组讨论诗歌的结构特点,分享各自的发现和感悟。
第四章:诗歌意象解析4.1 教师讲解详细解读《悬崖边的树》中的主要意象,如“悬崖”、“树”等,引导学生体会意象所传达的深层含义。
4.2 学生互动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想象力,探讨诗歌意象对自己的启示和感悟。
第五章:情感主题探讨5.1 教师讲解引导学生在理解诗歌意象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诗歌所表达的情感主题,如生命、爱情、自由等。
5.2 学生互动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情感主题的理解和感受,展开讨论和交流。
第六章:创作手法分析6.1 教师讲解分析《悬崖边的树》的创作手法,如象征、隐喻、拟人等,帮助学生理解诗人如何通过这些手法表达思想和情感。
6.2 学生互动学生分组讨论诗歌中的创作手法,并尝试创作一首运用这些手法的短诗。
第七章:诗歌鉴赏与批评7.1 教师讲解介绍诗歌鉴赏与批评的基本方法,如关注诗歌的语言、形式、意象和情感等。
7.2 学生互动学生运用所学鉴赏与批评方法,对《悬崖边的树》进行评价,分享自己的见解。
第八章:拓展阅读与欣赏8.1 教师讲解推荐与《悬崖边的树》相似的现代诗歌作品,鼓励学生进行拓展阅读,以丰富对现代诗歌的理解和欣赏。
8.2 学生互动学生分享自己拓展阅读的成果,互相推荐优秀的现代诗歌作品。
第九章:课堂小结与反思9.1 教师讲解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成果,强调诗歌欣赏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读诗歌,感受诗歌的美。
悬崖边的树 优秀教案
![悬崖边的树 优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c34341131b765ce0508148b.png)
咏树三首——悬崖边的树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作家作品和写作背景。
2.理解诗的内容、主题思想和所抒发的感情。
3.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理解能力和记忆力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感受诗人的形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诗人刻画的形象,激发学生的团结意识和坚毅性格的培养。
【教学重难点】
1.了解作家作品和写作背景。
2.理解诗的内容、主题思想和所抒发的感情。
3.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理解能力和记忆力力。
【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及创作背景:
1.简要介绍作者:(见注释)
本诗作者——曾卓,创作于1970年,处于文化大革命中。
二、朗读理解诗的内容:
(1)朗读,初步了解内容
(2)边读边思考:每节所写的内容是什么?
明确:
第一节:叙述一棵树被吹到悬崖边上,交待树的处境危险。
这里“奇异的风”一是指自然现象,二是暗指突然发生的政治风暴——文化大革命。
第二节:描绘风的形态和精神。
这棵树虽然被刮到险境,但它仍充满着生命力,顽强地面对世界。
(3)树的生长象征着怎样的人生?
明确:
主题思想诗人咏树,实质上是在咏人,虽然身受打击,身临险境,然而理想尚存,诗人歌
颂了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
三、问题探究
险境中如何生活的?
在险境中,它生长着,感受着大自然的生命——倾听喧哗与歌唱。
它生长着,孤独、寂寞,然而充满着生命力,顽强面对世界。
【初中散文阅读】《悬崖边的树》学案(附答案)
![【初中散文阅读】《悬崖边的树》学案(附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d800d80a998fcc22bdd10d07.png)
【初中散文阅读】《悬崖边的树》学案(附答案)《悬崖边的树》学案★ 学习目标 1 、体会诗歌的特点,感受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美 2 、通过朗读把握诗歌的思想内涵。
3 、学习借物喻人的方法,思考作者借悬崖边的树的生活态度讴《悬崖边的树》学案★学习目标1、体会诗歌的特点,感受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美2、通过朗读把握诗歌的思想内涵。
3、学习借物喻人的方法,思考作者借悬崖边的树的生活态度讴歌了怎样的人生。
★学法指导对于诗歌的学习首先要搞清诗歌的创作背景,通过反复诵读,将独立思考与合作探究结合起来,体会诗歌所创造的意境,进而把握诗歌的主旨。
学习步骤:一、课前预习:通过资料查询,了解关于作者曾卓及作品创作的背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品读课文,分组探究一读感知节奏与韵律:【关于诗歌的朗读:朗读的节奏包含哪些内容?大致有语音高低、语调轻重、气息强弱、节奏快慢等,其中最重要的是两条,一是语音高低,二是节奏快慢。
把握好了这些,抑扬顿挫自然发生,诗歌朗读的艺术效果也就自然发生。
?说到诗歌的语言节奏,可能问题相对简单一些。
古诗的语言节奏是天然形成的,朗读者无师自通能掌握;现代诗歌的语言节奏则需要朗读者自行分割,在他的眼里诗歌不是文字的排列,而是词或词组的排列,按词和词组朗读,使语言节奏分明了然。
如。
郭沫若《天上的街市》的语言节奏,你看,/那浅浅的/天河,定然是/不甚/宽广。
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
一些常见的符号举例说明:升调(?):谁主沉浮???(响亮地提出问题)降调(?):冷漠,凄清,又惆怅。
?(情绪极为低落,压抑着声调)节奏(/):?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娓娓道来的语气)稍停(?):撑着油纸伞,独自‖(“独自”属跨行,即与本行相隔而与下一行相连)着重(.):一个丁香一样的感叹(!):浪遏飞舟?!(名为置疑,实为坚决,加一感叹号表斩钉截铁之气势 )渐无(……):不带走一片云彩。
北师大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鉴赏评论《悬岩边的树》教案2
![北师大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鉴赏评论《悬岩边的树》教案2](https://img.taocdn.com/s3/m/0c8f0ce084254b35eefd34b7.png)
《悬岩边的树》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写作背景及作者简介。
2.学习本诗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手法。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把握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美。
2.通过分析把握诗歌的思想内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理解作者所表达的人生态度。
2.培养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理解各小节所描写的景象及作者要表达的意思。
(二)教学难点理解树的两种结局。
●教学方法朗读法。
分析讨论法。
●教学媒体(一)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二)素材准备本诗写作背景及作者简介。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结构与过程(课堂导入)我们每天上下学都会看到路旁或繁荣茂盛,或秋叶满街,或红花遍道等等各种各样风姿的树,那同学们你们有没有见过在悬崖边上的树呢?大部分同学都没有见过吧?不过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在悬崖峭壁上傲然耸立着一棵树,那是什么感觉?有谁能用具体的语言描绘一下?(引导)好,同学们说的都很好,各自都描绘出了自己心中悬崖上的树,那么我们今天就来看一下诗人是怎样描绘悬崖上的树的。
(板书)课题,作者(讲授新课)一、整体感知1.本文的写作背景及作者简介。
1955年,诗人曾卓被卷入所谓的“胡风反党集团”,此后的二十五年,他一直戴着“胡风分子”的帽子,作为一个囚犯艰难地生活在被排斥、被重压之中。
“文化大革命”使本已不见天日的生活雪上加霜,诗人经受着灵魂和肉体的双重煎熬。
在这种境遇中,诗人并没有停止对生活的思考,没有停止抒写最真切的感受。
本诗创作于1970年,那时的中国正处在一个极端动乱的年代。
这首诗是正直而勇敢的诗人面对厄运时的内心独白,表现了生活中一个强者的信念与追求。
2.同学自己诵读全诗。
3.分组朗读全诗。
(可以是男女两组)4.通过多次朗读,请同学们说一说本诗的大概意思。
(让同学们各抒己见,为下面的学习理解作铺垫。
)二、精读课文再读全诗,回答问题。
1.第一节描绘了什么景象?为什么要这样写?提示:第一节描绘了一幅奇异的景象,它展示了树生存环境的险恶,并将其形象突兀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悬崖边的树教案
![悬崖边的树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72d9e75ba0d4a7303763a41.png)
悬崖边的树——曾卓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积累词语,诵读诗歌,把握诗歌的主题思想,体会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
过程和方法目标:反复诵读,将独立思考与合作探究结合起来,把握诗歌的主旨,掌握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品味诗歌的意境,感悟其中蕴含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通过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材分析:这首诗创作于1970年,当时中国正是文革时期,社会极端动乱,诗人经受着灵魂和肉体的双重煎熬,但他并没有停止对生活的思考,没有停止抒写最真切的感受,而这首诗就是诗人面对厄运时内心的独白,表现了生活中一个强者的信念与追求。
本诗以树在困难的环境中不屈的斗争为线索,表现了乐观豁达的心态。
整首诗分为三节,作者以拟人化的手法塑造树的形象。
悬崖边的树历尽艰辛,饱受风雨的吹掠,但它坚韧而倔强,艰难的站立,更可贵的是它坚定的信念与追求,给读者以深深的震撼。
学情分析:《悬崖边的树》是初一学生在初中阶段所学的第一首现代诗。
在此之前学生从没有接触过这类题材的文章,所以我认为学习本科最重要的是学生要乐于接受诗歌,然后才能够接受诗歌。
学生也只有从诗歌的激情中,才能去发现,去陶醉。
现代诗是最具有时代气息和青春活力的,而青年学生正处在“诗的年龄”,他们最需要现代诗的滋养。
教学策略:诵读法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我们每次上下学都会看到路旁或繁荣茂盛,或秋叶满街等各种各样风姿的树,那同学们你们有没有见过在悬崖边上的树呢?大部分同学都没有见过吧?不过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在悬崖峭壁上傲然耸立着一棵树,那是什么感觉?有谁能用具体的语言描绘一下?(引导)好,同学们说的都很好,各自都描绘出了自己心中悬崖上的树,那么我们今天就来看一下诗人是怎样描绘悬崖上的树的。
二、自主学习:1、自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包括作者、背景和字词。
2、再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1)标题中给出的意象是什么?(2)树的生长地点在哪里?(3)树的生长环境是怎样的?它具有怎样的品质?三、品读课文(1)学生听读、朗诵。
《悬崖边的树》教案完美版
![《悬崖边的树》教案完美版](https://img.taocdn.com/s3/m/5b75599a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15a01ae.png)
《悬崖边的树》教案完美版第一章:课程引入1.1 教学目标了解本课程的背景和目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1.2 教学内容介绍《悬崖边的树》这首诗歌的背景和作者。
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悬崖边的树的景象,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1.3 教学活动教师通过引入问题或话题,引导学生思考自然环境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学生通过观察图片或视频,提出对悬崖边的树的印象和问题。
第二章:诗歌解析2.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义和主题。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维能力。
2.2 教学内容分析诗歌的结构、语言和表达方式。
解读诗歌中的意象和隐喻,理解其深层含义。
2.3 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诗歌,感受其韵律和情感。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或个人思考,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隐喻。
第三章:诗歌主题探讨3.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理解诗歌所传达的主题和信息。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3.2 教学内容探讨诗歌中所表达的自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分析诗歌中的道德和哲学思考,及其对现实生活的启示。
3.3 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中的自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提出问题。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或口头报告,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理解。
第四章:创意写作4.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写作能力。
帮助学生通过写作表达自己对诗歌主题的理解和感受。
4.2 教学内容学生根据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进行创意写作。
学生可以选择写一首诗、一篇短文或绘制一幅画,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4.3 教学活动教师提供写作指导和灵感,引导学生发挥创意。
学生进行写作或绘画创作,展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第五章:课程总结与反思帮助学生总结课程所学内容和经验。
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和自我评价能力。
5.2 教学内容学生回顾和总结诗歌的意义、主题和自己的学习体验。
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在学习中的优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5.3 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和反思,提出问题和建议。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或个人反思,分享自己的总结和评价。
《悬崖边的树》教案完美版
![《悬崖边的树》教案完美版](https://img.taocdn.com/s3/m/12c49ad3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12be839.png)
《悬崖边的树》教案完美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了解《悬崖边的树》的背景及作者生平和创作意图。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考分析能力。
1.2 教学内容简介诗人顾城及其作品《悬崖边的树》。
分析诗歌的主题、情感和艺术特色。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
分组讨论,分享个人见解。
1.4 教学步骤展示顾城的生平图片和诗作,激发学生兴趣。
朗读《悬崖边的树》,让学生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意象、隐喻和象征。
分组讨论,每组选一个角度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第二章:诗歌意象分析2.1 教学目标分析诗歌中的主要意象及其象征意义。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2.2 教学内容分析诗歌中的主要意象,如“悬崖”、“树”、“果实”等。
探讨这些意象背后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2.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分组讨论,分享个人见解。
2.4 教学步骤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主要意象。
分析每个意象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分组讨论,每组选一个意象进行深入分析。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第三章:诗歌主题探讨3.1 教学目标探讨诗歌的主题及其现实意义。
培养学生的思考分析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2 教学内容探讨诗歌所表达的主题,如生命的选择、自由的意义等。
分析诗歌如何通过具体意象和情感表达这些主题。
3.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分组讨论,分享个人见解。
3.4 教学步骤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主题。
分析诗歌如何通过具体意象和情感表达主题。
分组讨论,每组选一个主题进行深入分析。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第四章:诗歌艺术特色分析4.1 教学目标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如韵律、节奏、修辞等。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4.2 教学内容分析诗歌的韵律、节奏和修辞手法。
探讨这些艺术特色如何增强诗歌的表现力。
4.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北师大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7悬岩边的树word教案
![北师大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7悬岩边的树word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de51687bed5b9f3f80f1c83.png)
第三单元《鉴赏·评论悬岩边的树》教案课前预习1、反复诵读三首诗,体会各首诗的情感。
2、诵读课文,了解两位诗人生平及写作的时代背景,借助课文注解理解诗词大意。
相关课程标准: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并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本单元的5篇课文全是关于树的。
在这一大片的树林中,其实没有一棵是真正意义上的“树”,每棵树都被注入了人的情感和思想。
那么,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曾卓笔下的那棵长在悬岩边的树,流沙河诗作中的白杨与梅又有什么不同呢?二.自主研读方法指导1.反复朗读诗歌,联系时代背景,体味诗人想表达的感情。
2.借助景物独特的意象来理解诗歌的特点。
三、学生自学《悬岩边的树》,教师巡视(一)走近作者:曾卓,原名曾庆冠,当代诗人。
1922年出生于武汉,14岁开始写作,17岁正式发表作品,是在抗日救亡运动中成长起来的一代诗人。
诗人一生境遇坎坷,1955年诗人因被卷入所谓的“胡风事件”而被迫搁笔。
文化大革命中再次受到迫害,诗人经受着灵魂和肉体的双重煎熬,直到1980年诗人才获得解放,整整做了25年的囚犯。
出版的诗集有《门》、《悬岩边的树》等。
(二)了解背景:这首诗创作于1970年,当时中国正是“文化大革命”时期,社会极端动乱,诗人经受着灵魂和肉体的双重煎熬,但他并没有停止对生活的思考,没有停止抒写最真切的感受,而这首诗就是诗人面对厄运时内心的独白,表现了生活中一个强者的信念与追求(三)朗读诗歌(听范读—自由读—指名读)教师范读,学生倾听、注音、划分节奏1.给生字注音。
喧哗..jué jiàng..xuān huá倔强2.注意句子的节奏。
悬岩边的树曾卓不知道∕是什么∕奇异的风将一棵树∕吹到了∕那边……平原的∕尽头临近∕深谷的∕悬岩上它倾听∕远处∕森林的∕喧哗和深谷中∕小溪的∕歌唱它孤独的∕站在那里显得∕寂寞而又倔强它的∕弯曲的∕身体留下了∕风的∕形状它∕似乎∕即将跌进∕深谷里却∕又像是∕要∕展翅飞翔……3.感知本诗所描绘的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注意句子的节奏。
3.感知本诗所描绘的内容。
(四)概括各节大意。
教师出示本课学习目标,并从学习方法上加以指导。
多媒体课件播放介绍作者及背景等相关知识,并要求学生识记要自读学习目标,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以及学习方法。
不同程度的学生回答问题
交流思考讨论结果,补充明确要点,并做好笔记。
学生小组内讨论、更正
自主练习,回答明确。
回顾感悟,受到思想的启迪。
学生书面练习
作业设置
1.课后朗读诗歌。2.完成《配套练习册》阅读题目。
教
学
反
思
等级评价
(A/B/C/D)
检查
签阅
第周,应备课时实备课时,共课时
评价:时间:签查(盖章):
2.出示学习目标(见前)
二、指导学生先学
1.反复朗读诗歌,联系时代背景,体味诗人想表达的感情。
2.借助悬岩边的树及周围景物等独特的意象来理解诗歌的特点。
三、学生先学,教师巡视
(一)走近作者:曾卓,原名曾庆冠,当代诗人。1922年出生于武汉,14岁开始写作,17岁正式发表作品,是在抗日救亡运动中成长起来的一代诗人。诗人一生境遇坎坷,1955年诗人因被卷入所谓的“胡风事件”而被迫搁笔。文化大革命中再次受到迫害,诗人经受着灵魂和肉体的双重煎熬,直到1980年诗人才获得解放,整整做了25年的囚犯。出版的诗集有《门》、《悬崖边的树》等。
学生朗读、倾听、笔记诗歌学习方法。
学生倾听、注音、划分节奏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第一节:写树的莫名奇妙的遭遇和面临的险境。
第二节:写树本身的孤独、寂寞与倔强的精神状态。
第三节:写树的外貌及情态。
四、检查学生学习效果。
可叫不同程度的学生回答问题,从整体上把握全班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五、学生讨论、更正,教师点拨。
1.第一节中“奇异的风”你认为是什么样的风?联系创作背景,你想到了什么?“一棵树”象征什么?(明确:暴风、肆虐的风,或者是凛冽寒风;文革时期严酷的政治环境和动乱的社会现实;是无数遭受冤屈的革命者的象征;)
2.第二节中写“森林的喧哗”和“小溪的歌唱”,有何用意?(以此来衬托和渲染树对自由、和平以及爱的渴望,它像一丝光明划破了全诗的阴霾,又像一股暖流慢慢融化了诗人心头的坚冰,给人以希望和温暖。)
(二)了解背景:这首诗创作于1970年,当时中国正是“文化大革命”时期,社会极端动乱,诗人经受着灵魂和肉体的双重煎熬,但他并没有停止对生活的思考,没有停止抒写最真切的感受,而这首诗就是诗人面对厄运时内心的独白,表现了生活中一个强者的信念与追求。
(三)朗读诗歌(听范读—自由读—指名读)
1.给生字注音。
主备人:张继奎备课组长签字:学科主任审核签字:
课题
悬岩边的树
学习
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作者及相关文学常识;积累词语,诵读诗歌,理解诗中形象的象征意义。
2、方法与过程:反复诵读,自主学习,比较鉴赏。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悬崖边的树所体现出的、乐观、自信的精神。
重点
难点
重点:通过朗读体会崖边的树所体现出的、乐观、自信的精神。
3.第三节中“风的形状”和“展翅飞翔”的深层含义是什么?(“风的形状”是外在的狂暴力量对“树”的压迫之后留下的痕迹。但“展翅飞翔”是树的生命的顽强意志的再现,是冷静的审视和对待逆境,重新出发。)
4.本诗中的树象征哪些人?
那棵孤独地站在那里显得寂寞而又倔强的悬崖边的树不仅是无辜遭难者的革命者的身影,更是诗人曾卓孤傲而火热的品格与风骨的图象。
六、当堂训练。
1.课文小结:
在《悬崖边的树》这首自由诗中,“树”只是一个切入点,在他身上融入了诗人丰盈的生活感受,托物言志,借物起兴,给人以深广的联想与领悟。我们由树想到了人,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一棵树,只有经受住狂风暴雨的洗礼,才能攀根生节,长成傲立苍穹的参天大树。
2.当堂训练:《配套练习册》P43页1-5题。
难点:理解“象征”的写法。
教法
选择
学导式教学法、诵读法
课型
新授课
课前
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熟读诗歌按要求预习。
是否采用多媒体
是
教学
时数
1课时
教学
时数
第1课时
备课
总数
第40课时
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出示学习目标
1.导入:诗歌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的重要组成部分,到了近代诗歌又有了长足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体诗,今天我们学习当代诗人曾卓的一首现代诗《悬崖边的树》。
磨难、坚强
倾跌进深谷展弛飞翔
寂寞、倔强
弯曲的身体
森林的喧哗和小溪的歌唱
倾听
悬崖边的树
【板书设计】
巡视指导,参与学生讨论发现问题,及时点评。
指名回答,教师相机引导、点拨,补充明确;同时多媒体出示。
多媒体出示问题,指名回答。
教师点拨引导。
小结诗歌,并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布置练习题,个别指导。
默读诗歌,同桌互相讨论概括诗歌各节大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