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荣格_集体无意识_在艺术创作中的意义汇总

合集下载

论荣格美学理论体系中的“集体无意识”

论荣格美学理论体系中的“集体无意识”
第 2 卷第 3 4 期
2 0 年 6月 09



专 学

V0.4 No. 12 3

J ma o izx Tec esC lg al 】 fL ulm a h r ol e e
1n 2 0 u .0 9
论 荣格 美 学理 论体 中的“ 系 无 意识 " 集体
杨 艳 萍
拥 有 自 由意 志 , 求 实 现 其 个 人 目 的 的 人 , 是 一 个 寻 而
允 许 艺 术 通 过 自 己 实 现 它 的 目的 的 人 。 【2 ”3 在 荣 格 J
看 来 , 术 家 的 创 作 是 一 种 非 自由 的 、 无 意 识 支 配 艺 由 的过 程 。 艺 术 家 们 深 信 自 己 在 绝 对 自由 中 进 行 创 作 ,
暗 流 就 是 “ 体 无 意 识 ” 集 。
荣格把 作家 和艺术 作品 的关 系 , 比喻 成 土 壤 和 从
中 长 出 的植 物 的 关 系 , 物 并 不 仅 仅 是 土 壤 的 产 物 , 植 它是 一 个 生 命 的过 程 , 过 程 本 质 上 与 土 壤 的性 质 没 这
人 ’ 如 神 话 人 物 ) 用 以 来 战 胜 自然 和 人 的 阴影 , 这 ( , 而 时 克 服 匾 乏 的 关 键 是 把 握 自然 特 点 , 因此 , 始 时 期 , 原 就 产 生 了针 x - , J自然 现 象 的 , 应 自然 规 律 的 神 话 、 顺 仪 式、 图腾 、 俗 等 等 。 【J 习 ”2 艺 术 创 作 作 为 一 种 自发 活 2
其 实 这 不 过 是 一 种 幻 想 。 “ 想 象 他 是 在 游 泳 , 实 他 但
重 新 深 入 “ 体 无 意 识 ” 为 心 灵 充 电 。虽 然 , 格 也 集 来 荣

关于灵魂与集体无意识以及荣格的梦

关于灵魂与集体无意识以及荣格的梦

关于灵魂与集体无意识以及荣格的梦从宏观上讲,尤其是远古时期,虔诚的人们的灵魂是与集体无意识相关。

我曾经在释梦工作坊中讲到过意识、前意识、个人无意识、集体无意识等等。

越往下面的部分,包含越广阔,甚至接触到了自然界。

自然和宇宙是什么呢? 事实上我们被自然界和宇宙滋养。

众神之父象征了什么? 他们从很深的角度,象征了人类的心灵。

参加过释梦工作坊的学员们,应该还记得我提到过关于古希腊、古德国的众神之父向大地之母寻求建议的内容,这些女性的角色甚至比众神之父更为深邃。

就是说,人类心灵的最深处和自然相连。

从心灵的最深处我们和自然、宇宙的能量产生了连接。

当这一切发生时,我们接触到的不仅是能量,还有能量连接的特殊意向。

接下来,你们就能理解为什么我说在古人眼里,意识和无意识距离比现在要狭窄,人们认为梦是神的旨意,他们笼罩在神的氛围中,这就是一切宗教的起源。

这个过程在当今的人身上也会重复,甚至是没有宗教信仰的人,在人生的某些历史时刻也会产生相似的情感。

生命中的某些时刻,我们有无法言传的深刻感受,人们常常以为那种美好的过程和宗教真理有关。

多少次我游走各国的庙宇,看到虔诚的信徒,在某一刻被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触动。

多年前,一位日本的友人到罗马旅游,她是一位非常著名的画家。

我带她去罗马古老的一个地方游玩,那里有美丽的树、古老的庙宇建筑。

我们来到一个空旷的寺庙,从屋顶上透过的神秘的光,就像祈祷的邀请。

这位女士慢慢地走到我身边,用胆怯的声音小声问我: 我能在这里祈祷吗? 她是一位佛教徒,而我们参观的是基督教堂。

她问我的瞬间,我感受到巨大的触动,那种感受是源自心灵最深处的尊敬。

那一刻,人们显然和自己内心深处最好的、最美的一部分保持连接,于是人们都成为了最好的人。

人们会被宗教的东西打动,可能是因为宗教使他们接触到了自己心灵深处最美好的部分。

或者那些宗教都仅仅是投射。

但是,谁又知道呢?毫无疑问的是,那些感动的瞬间,人们接触到了自己的集体无意识。

论艺术创作中的“集体无意识”因素的呈现

论艺术创作中的“集体无意识”因素的呈现

论艺术创作中的“集体无意识”因素的呈现作者:徐春明来源:《大观》2015年第11期摘要:“集体无意识”这一概念最早由瑞士精神病理学家荣格提出,“集体无意识”不是某种集体的(无)意识,而是某种(无)意识的集体,它对创作主体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

这种影响的接受过程可能是主动或被动的,且都会通过创作主体的创作而呈现在艺术作品之中,无论是从理论角度或艺术本体角度,通过对艺术作品中“集体意识”因素的分析和研究,将有助于我们对艺术作品以及创作主体有一个更加深入、全面的了解。

关键词:集体无意识;艺术创作;创作主体一、集体无意识“集体无意识”这一概念最早由荣格在佛洛依德的“无意识”(即那些所未被意识到的心理现象的总和)理论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的,荣格认为无意识不受意识的支配,是超越于意识心智之上的直觉主体。

这些直觉主体是不自觉的联想活动的产物。

除此之外,本能和原型(原型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积累、沉淀在一个民族或整个人类无意识当中的原型[1]共同构成了“集体无意识”,荣格认为“集体无意识”是超个性的心理基础,隐藏在人类心灵最深处。

“集体无意识”与“个人无意识”的不同在于:“集体无意识”不是由个人的,即或多或少具有独特性的心理内容构成,而是由普遍的,反复发生的心理内容所构成。

二、“集体无意识”因素的呈现艺术家即创作主体无法脱离人类社会而生存,那么他就必然会受到民族或整个人类的“集体无意识”的影响,这是无法避免的,尽管这一影响的过程可能是主观的接受,也可能是被动的接受。

因此在进行艺术创作的过程中,创作主体会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将这些“集体无意识”运用到自己的艺术创作中,从而使其物化为构成其艺术作品中的一个因素,甚至还可能成为构建自己作品的一个重要因素。

安赛尔姆·基弗是一位享誉世界的德国当代艺术家,“连衣裙”是其作品一个颇为独特的符号,基弗常常将“连衣裙”置于不同语境当中,使其获得深刻而丰富的文本含义,比如基弗1990年在纽约玛丽安·古德曼美术馆举办标题为“Lilith”(莉莉斯)的展览,其中有5件作品以独立符号的连衣裙作为表现主体。

卡尔·荣格和集体无意识

卡尔·荣格和集体无意识

卡尔·荣格和集体无意识在精神分析运动史上,荣格是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

他虽然没有像弗洛伊德为世人所尽知,但却具有超越于弗洛伊德的潜力。

或许正是由于他当时的年轻和才华,威廉·詹姆斯才在1909年听罢弗洛伊德和荣格为克拉克大学校庆所作的讲演后说,心理学的希望在精神分析家们的身上。

卡尔·荣格(1875—1961)出身于康斯坦斯湖畔的一个乡村牧师家庭。

1900年他在巴塞耳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那正是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问世之际,虽然这部醒世之作在当时遍遭冷遇,但却在荣格那里得到了极其热烈的反应,引发了另一位天才的心理学生涯。

几年后(1907)荣格专程赶往维也纳拜会弗洛伊德。

二人一见面便兴奋地长谈了近13个小时,开始了那一段亲密(但短暂)的不平凡的友谊。

1914年前后,由于荣格坚持认为里比多是一种普遍的生命力,性爱只是其中一部分,(弗洛伊德则坚持里比多主要应理解为性爱),而和弗洛伊德断绝了学术关系,另外组建了自己的“分析心理学”。

尽管如此,心理学史家们仍然认为荣格是弗洛伊德的最伟大的后继者。

“他有效地贯注于精神分析的潜意识并扩展了它,把它应用于社会心理学之中。

”荣格在个体的潜意识之外发现了一种社会或集体的无意识,并以此来解释个体以及集体的行为。

按照荣格的解释,“集体无意识是心灵的一部分,它有别于个体潜意识,就是由于它的存在不像后者那样来自个人的经验,因此不是个人习得的东西。

个人意识主要是这样一些内容,它们曾经一度是意识的,但因被遗忘或压抑,从意识中消逝了。

至于集体无意识的内容则从来没有在意识里出现过,因而不是由个体习得的,是完全通过遗传而存在的。

个体潜意识的内容大部分是情结,集体无意识的内容则主要是原型。

”原型是人心理经验的先在的决定因素。

它促使个体按照他的本族祖先所遗传的方式去行动。

人们的集体行为,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由这无意识的原型所决定的。

由于集体无意识可用来说明社会的行为,所以荣格的这一概念对于社会心理学有着深远的意义。

集体无意识对舞蹈创作的影响

集体无意识对舞蹈创作的影响

体无意识的影响 ,在他 看来 ,集体无 意识是人类各种行 为活动的最 终源 泉 ,而集体无意识 的主要概念 即原型概念 。原型是某种传 承下来 的先天 反应倾向或反应模式 ,荣 格认 为原 型的人 格组合 中最 主要 的是 人格 面 具 、阿尼玛 、阿尼姆斯 、阴影 。人格 面具 与社会学上 “ 角色扮演 ”概念 有些类似 ,是一个 人个 性的最外层 ,是表现在外部 的被社 会认可 的,并 且 能 和一 个 人应 该 怎样 在 公 共 面前 表 现 出来 的观 念 相 一 致 的 投 合 别 人 对 他 的期望 的人格 。它掩饰 着真正 的 自我 ,掩 盖了 阴影 的那些 消极品质 ; 阿尼玛是男性的女性气 质 ,正 面的阿尼玛被 内化为 “ 梦 中情人 ” ,反 面 的阿尼玛则表现出暴躁 易怒 、抑郁沮丧 、优柔寡断 ,担惊 受怕 、神经过 敏 等负面情 绪;阿尼姆斯在是女性 的男性气质 ,它也有正 反两面 。反 面 的阿尼姆斯 比如 死神 、强盗 和凶手 ,正 面的 阿尼姆斯 比如事业 心 、勇 气 、精神 的深邃 ;阴影指一种低级的 、动物性 的种族遗传 ,包 括着不可 接受 的性 冲动 、动物性 冲动和攻击 冲动是潜在 的最危险和最 强有力 的原 型 ,是 与 自我有 意识差异最大 的人格部分 。每个人的人格 当中都有 的隐 藏在潜意识 当中的黑暗 面,阴影是 自己内心 的另一个 自己。在舞蹈教育 的过程 中,需要让学生 明白,舞蹈是舞蹈创作者 、表演者是 内涵 、修养 的反 映,是艺术家用某种美的形式去表现 自己所想表现 的情 感意识 ,而 这种情感 意识是受 到个人 无意识 和集体无 意识影 响的 ,更进一 步来说 , 舞蹈作 品要想被大众所接收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 ,就需要尽 可能地符合 大众 的集体无意识 ,尽可能的贴近大众的情感意识。 在荣格看来 ,原型具有高度的情感性 ,是集体无意识 中一种 先天倾 向,是 同一类型 的无数次经验的心理痕迹。当面临类似情景 时,它可 以 使 个 体 以其 祖 先 当 时 面 临 的 类 似 情 景 所 表 现 的 方 式 去 行 动 。 在 荣 格 看 来 ,原型不是具体 的某一表现 ,而是决定表现的原则 ,它没有 固定 的内 容 、模式 ,却通过个体 的行为来展现这种存在于灵魂深处 的先天 行为倾 向。比如母亲这一原型 ,它所体现的是人类养育、保护 、爱 、奉 献等集 体无意识 ,而母亲原型所表现的具体形象缺很多 ,大地 、祖 国、圣 母玛 利亚等 。每一个原型都可 以看作是民族精神的一块碎片 ,记 录着 历史 中 重复 了无数次的喜 怒哀乐 。原型是 艺 术创作 的 源泉 ,舞蹈 的本体 是情 感 ,这种情感最深层的来源是人类的精神 ,民族的文化。舞蹈 中凝 聚着 集体无意识 ,它所要释放的情感是丰富的 ,有文化内涵的。文化伴 随着 人类的出现而开始 了 自己的灿烂途 程 。即使 是 一种最 不显 眼 的地域 文 化 ,她也总是与当地的先 民一起与时俱生 ,并不断进行 自身 的积 累与创 造 、诉求与表达 ,当人们的精神需要与文化诉 求达到一定程度 时 ,与之 相适应的某种能予以展示的舞蹈便会随之产生。 正如荣格所说 ,“ 伟大艺术 的奥秘 ……就在 于从 无意识 深处激 活原 型意象……使我们有可能找到一条道路 以返回生命最深 的源 泉” 。可见 , 舞蹈作为一种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 ,它不是被压抑的欲望 的升华 ,不是 个人无意识的表现 ,而 是原始 意象 或原 型 的显现 ,是 集体 无 意识 的象 征。在荣格看来 ,艺术家的创造力来源于他的原始经 验 ,而艺术作 品的 魅力在于集体无意识 。正 如我们 经常 听到 的艺术 来源 于生 活 而高 于生 活 ,艺术的生命力 要扎根于群众 。这里 的 “ 生活 ” 、“ 群众 ” 即是集体 无意识的凝聚。许多原先沉积在舞者心底 的生活印象 ,会在特殊情感 机 制的作用之下 ,在舞者 脑海 里 聚集拢 起来 ,成 为 舞蹈构 思 、表 演 的材 料。因而在舞蹈教育的过程 中 ,应 引导学 生多积 累生 活经验 ,多 了解传 统 、文化。唯有 民族 的才是 世界

集体无意识理论 荣格

集体无意识理论 荣格

集体无意识理论荣格精神分析的祖师爷弗洛伊德是最先总结的,之后就把精神分析给忘了,临到最后感觉还是要补一下精神分析的课,毕竟这一派对20世纪各种文论都有方法论上的启迪……精神病态是心理学起源时关心的核心,如果说弗洛伊德看到的都是压抑之下产生的疯狂,那么荣格看到的则是因为难以抑制的欲望带来的偏执,而且这种偏执来源于一个外来的神秘源头。

而且精神病理论并非把自己的应用范围限定于个体心理领域,弗洛伊德和荣格更希望证明他们眼中的精神病是普遍存在与社会当中而呈现为结构性的病症——简而言之,人类社会病了。

荣格本来和弗洛伊德保持着多年的好朋友,但他逐渐对弗洛伊德强调性动机的理论产生了怀疑,最终这种怀疑发展为对弗洛伊德力比多=原始性欲观点的公开反对。

荣格认为力比多直接解释成抽象的心理力量就好,何必把它和性挂钩,于是俩人儿就闹掰了——荣格难受了整整三年,然后站起来说qtmd弗洛伊德,老子单干了,之后自己建了一套理论,其中集体无意识这个概念影响颇大,比如著名朴素思想——也就是,naive ——文论家弗莱就是荣格的拥趸。

不过荣格本人对艺术的看法是非常神秘的,他有一套自圆其说的艺术创作理论,虽然这套理论的大体框架被后世不少文论家接纳,但其具体观点充满了对文艺扭曲的理解。

|荣格的人格结构和人格类型理论荣格认为人格是一个整体,被称为精神,是具有原始统一性的,其包括自我、个体无意识还有集体无意识三个部分。

自我就是我们自觉到的部分,其构成了意识域的中心,使人格能够在时间流中保持自我同一。

除去自我以外,精神中还有无意识部分,其中个人经历过的却被压抑隐藏的经验是个体无意识,更深层的无意识是与生俱来的,来自于人类作为一个集体在历史进程中的集体经验,是一种超越个性的心理基础。

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指强调个体经历,这在荣格看来是不够深入的。

个体无意识中提供动力的机制是情结,它是一组相互关联的观念和思想,有力地驱使人的思想和行为。

情结会造成人的偏执,但这种偏执不全是坏事,其有可能成为灵感的源泉。

文艺心理学自考试题及答案

文艺心理学自考试题及答案

文艺心理学自考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文艺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什么?A. 文学创作技巧B. 文学作品的结构C. 文艺作品与心理活动的关系D. 文艺作品的历史背景答案:C2. 下列哪位学者不是文艺心理学的代表人物?A. 弗洛伊德B. 荣格C. 马克思D. 弗洛伊德答案:C3. 文艺心理学认为,艺术创作过程中的“灵感”主要来源于哪里?A. 社会环境B. 个人经历C. 潜意识D. 文化传统答案:C4. 在文艺心理学中,弗洛伊德的理论主要强调了哪两个概念?A. 本我与超我B. 意识与潜意识C. 自我与他我D. 现实与理想答案:B5. 文艺作品中的“悲剧美”通常与哪种心理现象有关?A. 压抑B. 升华C. 投射D. 认同答案:B6. 文艺心理学中的“原型”概念是由哪位学者提出的?A. 弗洛伊德B. 荣格C. 阿德勒D. 霍布斯答案:B7. 下列哪项不是文艺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A. 实验法B. 观察法C. 调查法D. 逻辑推理答案:D8. 文艺心理学认为,艺术欣赏过程中的“共鸣”现象是如何产生的?A. 艺术作品的技巧B. 观众的个人经历C. 艺术作品与观众心理的契合D. 社会文化的影响答案:C9. 在文艺心理学中,哪种心理防御机制与艺术创作的关系最为密切?A. 压抑B. 投射C. 升华D. 否认答案:C10. 下列哪部作品不是弗洛伊德文艺心理学理论的代表作?A. 《梦的解析》B. 《图腾与禁忌》C. 《超越快乐原则》D. 《悲剧的诞生》答案:D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 简述文艺心理学中的“集体无意识”概念及其在艺术创作中的作用。

答案:集体无意识是荣格心理学理论中的核心概念之一,指的是人类共有的、遗传下来的心理结构,它包含了人类祖先经验的残留和普遍性的象征。

在艺术创作中,集体无意识中的象征和图像(如原型)可以激发创作灵感,使作品具有普遍的吸引力和深远的意义。

2. 描述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超我”结构,并解释它们在文艺作品中的体现。

荣格的集体无意识与原型理论解读

荣格的集体无意识与原型理论解读

摘要:文学的魅力在于创造无限的角色,更在于深入读者的内心,进入读者内心不愿打开的黑暗之处,揭示人类无意识中所蕴涵的激情,引起共鸣。

文学与心理学也联系紧密,因为文学人物在现实生活中都有着各自的原型。

文学原型可以带领读者走入心中黑暗的深处,并带领他们的意识走向光明。

关键词:集体无意识原型艺术无数次,我们在文学的世界里流连忘返,因为一个词而魂动心惊,为一句话而泪流满面。

那些词语和句子仿佛与我们的血脉相连,尽管它们也许出自遥远的国度和陌生人的手,但是它们却如同特地为我们写的。

它们夹卷着我们,使我们在漩涡的中心挣扎却并不愿意脱水而出。

假如有一天我们真的从水中走到了岸边,因为那些词语和句子是来自于生命的,来自于一个个由血肉构成的生命构成的内心隐藏着的秘密的激情,它们以锋利的刃直接切入到内心之中我们从没触及的部分,将我们内心中被黑暗屏蔽的激情暴露在光明之中。

这种激情并不是一个人或者两个人所独具的,它不是属于这个人或者哪个人而是属于整个人类。

正是因为如此,我们才能够明白为什么我们总是很偶然地被感动而不能自已。

那些词语和句子,虽然它们很偶然地出现在某个人的笔下,然后又很偶然地被我们读到,但是它们的身上积聚着整个人类的感情,承负着整个人类的命运。

这样的词语和句子即使是用非常细微的声音,同样也能够激起所有人的共鸣。

在荣格看来,文学之所以有着如此激动人心的力量便在于它可以走入人内心原本的黑暗之处,揭示出人类集体无意识中所蕴涵的激情,而原型是集体无意识的主要内容。

荣格便是从原型和集体无意识的角度出发来探讨文学的这种魅力。

一、集体无意识与原型按照弗洛伊德的观点,无意识主要是个人长期生活,特别是童年生活中受到压抑的心理内容。

而荣格则从考古学、人类学和神话学的角度上,提出了“集体无意识”这一概念。

他指出在一些即使从来没有相互接触、相互交流过的不同的文化中,也常常存在着一些相同的原始意象,在这些共同的原始意象背后,一定有它们赖以产生的共同的心理土壤。

文学艺术的本质:集体无意识和原型——论荣格的原型批评理论

文学艺术的本质:集体无意识和原型——论荣格的原型批评理论

( hn s p r n f u n x r l nvri , ul 4 4 C ia C iee Deat t a g i ma U ies y G in5 0 , hn ) me o G No t i 1 0
Ab t a t sr c :Ca l sa u g a d r a o ti u i n o t e t e r fa c e y e c t im. u r Gu tv J n h sma e g e t c n rb t st h h o y o r h t p r i s Hep t o i c
T eNa u eo ie a u ea d Ars J n ' Colci e h t r fL t r t r n t: u gs le tv
Unc ns i us a c t pe o c o nd Ar he y
L U S  ̄we . U F l n I h n F e—i g a
h rh tp , ih f t re pan n c fat r ai . c r igt u gS h o o h tp teac ey e wh c r e x listek a k o rsce t n Ac o dn oJ n ’ te r fac ey e u h h o y r c t im, olcieu c n co sa d ac ey e s o l etk n a eh a f i r tr ee rh a d i c r i s c l t n o s iu n rh tp h u db a e st e r o t au ers ac , n e v h t le
维普资讯
重 庆科 技学 院学报 ( 社会科学版)20 年第5期 06
5 6
Junl f hnq g nvrto i c dTcnl y oi c ne di )N . 06 oraoC ogi i sy f c ne n eho g( c Si cs io n U e i S e a o S a e l E tn o 20 5

荣格集体无意识视角下侗族古歌研究

荣格集体无意识视角下侗族古歌研究

荣格集体无意识视角下侗族古歌研究引言荣格(Carl Jung)是20世纪著名的瑞士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学家,他的著作对当今的心理学和人类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提出了无意识的概念,并将之分为个体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两个层次。

集体无意识是指人类共同的、遗传下来的精神结构,其中包含了普遍的人类经验和共同的符号、图像等,这一概念为研究文化符号、神话传说等提供了新的视角。

侗族是中国南方的一个民族,地处湘黔桂地区,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

侗族古歌作为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集体无意识内容,对其进行荣格集体无意识视角的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侗族文化及其背后的集体心理。

一、荣格集体无意识理论的基本概念荣格集体无意识理论提出了人类共同的、普遍存在的心理结构,这些结构传承自上古时期的人类经验,包含了各种符号、图像、神话等。

在荣格看来,这些集体无意识的内容是人类共同的心理遗产,它们在不同文化中表现出多样性,却又有着共通性,反映了人类的普遍心理体验。

荣格认为,人类的梦境、幻觉和创造性活动,都受到集体无意识的影响,因此集体无意识对人类的个体和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

二、侗族古歌的文化内涵侗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其文化内涵丰富多彩。

侗族古歌是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经千年的历史积淀,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魅力。

侗族古歌在形式上包括长歌、短歌、对歌、竹琴歌等多种类型,内容涉及生活、爱情、自然、历史传说等方方面面,歌词优美、富有诗意,歌曲旋律悠扬动听。

侗族古歌承载了侗族人民的情感、智慧、信仰和文化传承,是侗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三、荣格集体无意识视角下的侗族古歌研究在荣格集体无意识的理论框架下,侗族古歌可以被视为侗族集体无意识的表达和体现。

侗族古歌中的符号、图像、情感等内容,可以被解读为侗族集体心理结构的表现,反映出侗族人民的普遍心理体验和文化认知。

通过对侗族古歌进行荣格集体无意识视角的研究,可以探寻其中蕴含的集体心理内容,理解侗族人民的集体经验和集体心理特征。

对于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与艺术关系的一点思考

对于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与艺术关系的一点思考

个 性特征 。总 的来说 , 作为个人 的艺术 家可 以像 正常人 一样 生活, 具备正 常人 的各种特质 , 但值得注意 的是他 的这 些特 质 与他 的艺术 才能 毫不 相关 。但作 为 艺术家 的个 人就 不一样
了 , 不 具 备 任 何 意 义 上 的 品 质 , 客 观 的 、 个 性 的 , 代 表 其 是 无 其
的意义。
二、 集体 无意识 与艺术
在荣格 看来 , 的一切行 为都 受无 意识 的支 配。艺 术创 人
进 行 了内容 的发展 与丰 富。在 荣格看来 ,集体 无意识” “ 即在
个 体 的无意识之 外的一种社 会或集体 的无 意识 , 而这种 意识 可 以用来 解释个体 以及集体 的行 为。但 总体 来看 , 不论是 弗 洛 伊德 的个 人无 意识还是荣 格的集体 无意识理 论 , 都将无 意
如 其 有 个 人 的喜 怒哀 乐 的 情 绪 、 意 志 、 目 的 , 具 有各 种 有 有 也
的研 究未 曾终止 , 艺术理论也不断从荣格 的学说 中汲取 营养 。
冯 川先 生基 于辩证 主义进行 了分析 , 他认 为不论是 艺术 创作 的活动过程 , 还是欣 赏艺术的审美过程 , 可以是一种社 都 会活动 。这种社会 活动不会将个人 与集体置 于一个对 立的尴 尬环境 中, 相反 , 它会对 个人价值 进行评估 并给予积极 认可 。
所论述 的 幻觉模 式 的艺术作 品理论 来看 , 毕加 索的作 品正是

种 真 正 意 义 上 的象 征 : 始 、 陋 、 异 的 物体 表 现 出 不 和 原 粗 怪
谐与喧嚣 , 有粗 野的色彩, 些借助 想象来表 现的幻觉模式 还 这 的艺术作 品在被创作 时都不在 意识范 围之 内, 品的 内容 、 作 形

荣格无意识理论的发展及其对艺术创作的影响

荣格无意识理论的发展及其对艺术创作的影响

个 问题是 : 是否所 有 的情绪 体验都 能进 入意识 ? 回
答是否定 的。生活 中的个体每时每 刻都有数不清 的体 验, 但并不是所有 的体验 都能引起 注意 , 绝大部 分在到 达意识之前 就被个 体 淘汰 了。 比如 , 一个 情感 丰 富 的
的灵 魂 , 为一个 整体 被称 为“ 作 精神” 。在 分析 人 的完 整精神时荣格将其 由浅及 深分为三个层 次 : 意识 、 个人 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 。实际上他把人 的精神看 作 了两

的各种本能和欲望 , 时刻影 响着 人 的一切 言行 , 而其 主
要 内容就是性 。


荣格对 无意识理论的发展
弗洛伊德这种性本 能决 定一切 的理 论 , 到 了荣 受 格 的批判 , 并发展形成了荣格关 于无意识 的理论 , 主要
表现在以下几方 面。
首先 , 对无 意识进 行 了新 的划 分 。在荣 格心 理学 中, 人格包括 一个人 所有 的思 想 、 情 和行 动 , 感 它是 人
的体验也更 容易进 入意识 , 而不 强烈 的体验则恰 好相
现在精神病患 者和儿 童 身上 。另外 , 他还 发现在 彼此
分隔 、 没有任何交往 的不 同的 民族和文 化背景下 , 人类
反等等 。实际上个体对心理材料 的选择 和淘汰有利 于
保持人格 的统一性 和持续性 。但 是那些被 个体淘汰掉 的体验又 怎样 了呢?它们是 否 消失 了呢?荣格 认 为 ,
[ 关键词] 荣格 ; 无意识; 无意识与艺术
[ 中圈分类号]o 5 J—O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03 40(060 -04 -0 10 - 3720 )2 12 3

生态语境下的荣格思想研究——评《荣格生态文艺思想研究》

生态语境下的荣格思想研究——评《荣格生态文艺思想研究》

生态语境下的荣格思想研究——评《荣格生态文艺思想研究》荣格(Carl Gustav Jung)是20世纪心理学史上最具有影响力和争议性的思想家之一。

作为一名深受自然和哲学影响的心理学家,荣格对人类和自然界的关系深入思考,提出了建立于生态学基础上的“集体无意识”理论,为生态文化的创新持续注入新的灵感和方法。

本文将就《荣格生态文艺思想研究》一书对荣格的生态观点进行探析。

一、荣格生态理论的内涵荣格认为,人的内部世界与外部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是非常紧密的。

此外,他强调人与自然界在“集体无意识”层面上是相互关联的,这个层面的内容超越个人自身的意识和认知,集成各个个体的共同经验和人类文化的基本元素。

集体无意识的人类特质是人类独立于文化背景之外的普遍特征,是所有人都会体验到的一些感受和影响。

荣格的生态学理论是基于他自己的完整理论系统之上建立的。

他认为,自然界的存续和繁荣需要将它看作无以伦比的整体,而不是人类可以随意掌控和利用的物品。

他也关注到了人类内部的冲突,以及我们是如何在世界上寻找自己的定位的。

这个内在的冲突具有种族、文化和生物显著特征。

这个内在的冲突与自然界的现实相互作用,这种交互作用反过来影响人类的创造性、经验和不同文化间的交流。

荣格的生态心理学是关于人和自然之间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的一个理论。

荣格的生态学的主题是人类应该如何从自然环境中取得经验和智慧,并通过这样的经验和智慧来改善人类的生活。

人类应该以一种更全面的方式去观察和处理自己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日益复杂的环境和文化背景。

二、荣格生态艺术理论的内涵荣格提出的生态观点也广泛地应用到了文艺创作当中。

他提出的“神经生态学”思想则是艺术家应该如何创作的一个制度和方向。

荣格认为艺术创作的根源是来自于文化集体的“集体无意识”,这个无意识是每一个个体生命的无形基础。

荣格主张艺术家应该试图把自己与外部自然环境融合在一起,成为一个接收自然环境信息的电台,为人类文化、社会和自然环境做出来协调的贡献。

“集体无意识”理论与艺术创作

“集体无意识”理论与艺术创作

“集体无意识”理论与艺术创作摘要:“集体无意识”作为荣格的著名心理理论,其中艺术是集体无意识原型的象征,揭示了艺术的神秘所在。

艺术家在进行创作时,试图主观地将无意识掩盖,然而往往会远离最初的动机,最终过多地将真实的无意识映射在他们的画面当中。

这一理论概念和观点已被广泛应用且有较大的影响。

关键词:集体无意识;原型;艺术;思考一、集体无意识理念的产生瑞士心理学家、哲学家卡尔•荣格受到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影响,在精神分析学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经历和对临床病人的大量观察及对各民族宗教神话的广泛研究之后,提出了不同于弗洛伊德的理论———集体无意识。

在弗洛伊德看来:“人的精神生活包含着两个主要的部分:意识的部分和无意识的部分。

”意识部分仅代表的是人格的表面现象,而无意识部分则涵盖着无限的神秘力量,是影响人类行为的主导因素。

他借用了费希纳的冰山类比理论,将人的精神结构比作三层的冰山,浮在水面最上层的是意识,只占冰山的很小一个部分;下层的冰山占据大部分,是无意识;还有一层是在意识和无意识之间为前意识,无意识属于人的心理结构中更深的层次,是人的心理结构中最真实最本质的部分。

而在荣格看来无意识有两个层次:“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

他也有一个形象的比喻:“高出水面的一些小岛代表一些人的个体意识的觉醒部分;由于潮汐运动才露出来的水面下的陆地部分代表个体的个人无意识,所有的岛最终以为基地的海床是集体无意识。

”所谓集体无意识,是某一种族的所有成员代代相传的无数类似经历的心理沉淀。

之所以能世代相传,正因为有着相应的社会结构支撑着这种集体无意识。

荣格非常重视原始意图,并开始从科学诊断转向宗教和文化史;从关心西方到关注东方;在他看来,要解决这些问题,最好从东方文化中汲取营养的部分,将个人性格的理想还原为个人经验,与非个人性格的理想对立,非个人性格的空想不还原为个人经验。

这一理论诉说出了人类最初的原始面貌,在过去与现代、东方与西方建起了一道心理学上的桥梁,也是艺术创作当中不断追溯的本源问题。

浅论荣格集体无意识与原型理论之“强制性”的意义与局限

浅论荣格集体无意识与原型理论之“强制性”的意义与局限
文学 与艺术
第 二卷
第五期
浅 论荣格 集体无意识 与原型理论之 "强制性 .的意义与局 限 -
岳伟 欣
( 国人 民 大学文 学 院 北 京 107 ) 中 0 82
【 摘要 】 浅析 荣格 集体 无意识 与原 型理论 ,对其 ” 值 ,或是 对于人 性 的内省与反 思 .或 是对于 苦难 的担 负与承
艺术逐渐 走向深处 、 走向远处 。 样一种 。 这 担负 。将集体 无 , 强制性 l故出概 括和分析 , I 1 并结合 2 纪文 学创造 实际 受 , O世 意 识与 原型的 强制 性 ’ 内化 于创作 者的 内心 深 处 、 无意 识 的 论述其意义与局现性 , 对其总体 美学价值做 出肯定。 深处, 使得诗 作具有 了撼 动人心 的伟 大力量 。 【 关键词 】 荣格 ; 集体无 意识 ; 原型理论 ; 强制性 “ 强制性 。 迫使 人们 接受来 自无意识 一 一人 类心 灵 中某种 陌 超越 理解 力的力量 的召 唤。‘ 是来 自人类心 灵深 处 的 这 荣格 (8 5 16 ) 瑞士 精神 分析 专 家 , 17 ~ 9 1是 是精 神分 析 运 生 的 、 它仿佛 来 自人类 史前 时代的 深渊 . 又仿 佛来 动 中仅次 于弗 洛伊德 的创始人 。 荣格提 出的 ‘ 集体 无意识 是 某种 陌 生的东西 , 对弗 洛伊德 个人 无意 识 的最有力 的批判 和补充 , 它解释 了 自光 明与黑暗对 照的超人 的世界 。这是 一种超 越 了人类 理解 许 多弗 氏美学所 不能解 决的美学 和艺术问题 。 他又 提出 了 ” 原 型 的概念 , 为集 体无意 识作 为一种 深层 心理 结构 , 认 其呈 现 或 存在 的形式就 是 。 原型 原型 。 。。 理论 是 有关无意识 的 、 研 究 人类心 理 结构 的 , 荣格赋 予 了非理 性 、 被 客观 必 然性 、 普遍 性 等强制 性的特点 。 荣格 给予无 意识 以极其重 要 的地 位 ,而 且这种 无意 识是 先 于意识 存在 的 .在 我们 刚一降生 就存在于 我们 身上并 且终 身 不可磨 灭。 集体无 意识是 客观存 在的 , 它是彻 头彻尾 的客 。 观性, 它与世 界一样 宽广 , 它向整个世界开 放。在这里 , 我是 每 个主体 的客体 ,与我 平常 的意 识站在完全 相反 的立场上 …… ①荣 格认 为集体 无意 识是客 观存在 的、 先验 就存在 的 , 在不 它 知不 觉问 支配着人 的活动。 荣格同 时提 出了 。 原型 的概念。他在对 原始人 的活 动 和 神话 中 的研 究发 现 .无 意识 中潜藏 着那些个人 先天 获得 而又 经遗 传所 具有 的东西 . 一些先 天的 固有的直 觉形式 , 即 直觉 也 与领 悟的原 型。它们是 一种先 天的要素 . 在特 定的情况下 迫使 直觉 与领悟进 入某些特 定的人 类范围。原型 的活动是 自主的 , 它在特殊 的情 况下被激 活 , 一旦被 激活就具有 。 制性 它与 强 . 切 意识 、 志抗 衡 , 意 制造 出非常人 所 能理解 的形 象 . 没有 人 能逃脱 它的控 制 , 并且不 断的复活 、 隐匿 、 沉淀 。 因此 . 集体 无 意识 及 其原 型就具 有 了支配 的 、 强制 的 、 不 可抗 拒的 力量 , 艺术创 作 中的表现就 是艺术 家如 。 狂 。 在 迷 一 般一 一艺术 家失去 自由意 志. 完全成为集体 无意识 与原型 的工 具与 媒介 。。 的手被绑 缚住 了 , …他 只能服 从他 自己这 种 他 … 异 己冲动 , 任凭 它把 自己引向何方 。 。 集体 无意 识与原 型 的 。 强制 性 ‘ ‘ 在 精神分 析学 ‘ 的背 景 之下 有着很 重要 的意义 ,它突破 了弗洛伊 德仅 仅将 无意识 作 为个体 被压 抑而 带有 的偶然 的、 个体的 限制 , 广泛 的深入 到 更 人类 生活经验 的各个 方 面 , 赋予 文学艺术 普遍性 与必然 性 , 对 许多文学 的 、 学的 、 美 艺术 的问题有 了更加合理 的解释。‘ 制 强 性 让 艺术 家失 去 了 自我 , 却成 为更高 意义 上的人 , 个负 荷 一

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浅析

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浅析

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浅析2007141057 周超锋摘要:集体无意识的内容主要是各种原型。

原型,实际上是心理活动的基本模式,它是人类远古社会生活的遗迹,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重复了亿万次的那些典型经验的积淀和浓缩。

人是从其祖先那里继承而来的意象,即继承了与祖先相同的把握世界和作出反映的先天倾向。

这种先天倾向通过脑组织世代相传。

荣格非常重视对原型的研究,试图通过对原型的考察来揭示隐藏在意识背后的无意识特别是集体无意识的秘密。

集体无意识的原型是非常多的,但其中最重要的是四种原型,即人格面具(the Pers ona)、阿尼玛(anima)和阿尼姆斯(animus)、阴影(theshadow)和自性(the sel f)。

关键词:集体无意识荣格原型本能正文:人的心灵是一个非常复杂又令人神往的世界,弗洛伊德的巨大功绩是他勇敢地深入到了这个世界的深层领域,揭示了这个世界中无意识领域的深层秘密。

而他的后继者,瑞士心理学家荣格,则在弗洛伊德的基础上,深入到人的心灵的更深领域,探讨了集体无意识这一人类心灵的更深领域,探讨了集体无意识这一人类心灵的最深层秘密。

一、集体无意识的概念荣格庞大的思想体系正是构建于集体无意识学说之上的,那么什么是集体无意识呢,我们知道,人的心理活动可分为意识和无意识两个层次,而实际上无意识心理活动又可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就是弗洛伊德所说的无意识,它是与个人生活经验相联系的不被人所意识到的心理活动,如遗忘的记忆、不愉快的经验、潜抑的愿望与动机等等。

这种无意识可以称为个体无意识;与之相对应的是,在人类的无意识中还有一部分是超越了个人后天生活经验的不依赖于个人经验而存在的带有超越个体乃至民族、种族的具有全人类的普通性与集体性的心理活动,这就是集体无意识。

集体无意识是一种更深层次的无意识,是指人类个体从祖先那儿通过遗传而继承下来的共同的无意识心理要素,类似于本能,对个体行为和社会文明起着制约和推动作用,即当一定的情景与祖先们所经历的大致相同时,这种要素便被激活,发挥先天模式的作用,就象祖先的行为一样对周围的事物做出反应,如人们常常对黑暗、蛇等有一种天生的恐惧感而并不需要后天经验的获得,就是因为我们的祖先在长期生活经验中形成的对黑暗与蛇的恐惧遗传给了我们,这就是一种集体无意识的表现。

集体无意识的名词解释

集体无意识的名词解释

集体无意识的名词解释在心理学领域,集体无意识是指个人心灵中与整个人类共享的普遍心理成分。

这个概念最早由瑞士心理学家卡尔·荣格引入,并被广泛讨论和研究。

集体无意识是个体心理中的一种非个人经验,是人类共同体验的心理结构。

1. 集体无意识的意义集体无意识是一种无形的心理力量,影响着人类的行为、思维和情感。

它超越了个人的意识,涵盖了大量的潜意识内容。

通过集体无意识,人们可以互相建立联系,共同分享和传递思想、情感和价值观。

集体无意识是人类文化和社会结构的基础,也是人类共同体意识的来源。

2. 集体无意识的特征集体无意识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 普遍性:集体无意识存在于每个人的潜意识中,与生俱来,不受个体意识控制。

(2) 内容共享性:集体无意识中的某些内容是所有人共享的,如原始符号、象征和意象。

(3) 文化影响:集体无意识受到文化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形成不同的集体心理模式和人类特征。

(4) 非人格化:集体无意识并非个人意识的扩展,它超越了个人的意识和自我。

3. 集体无意识的形成集体无意识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受到文化、社会和历史因素的共同作用。

(1) 文化传承:集体无意识通过文化的传承,被代代相传,并逐渐进入每个人的心灵深处。

(2) 社会交互:集体无意识通过社会交互和共享经验的过程中得以形成和发展。

(3) 历史积淀:历史事件和集体记忆中的经验也影响了集体无意识的形成和发展。

4. 集体无意识的表现形式集体无意识以信仰、神话、原型、情感共鸣等不同形式呈现。

(1) 信仰系统:集体无意识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形成了不同的信仰系统,如宗教信仰和哲学观念等。

(2) 神话故事:神话是集体无意识的一种表现形式,它在讲述一个文化或社会共同基础上,透露出深层次的心理和智慧。

(3) 原型与符号:集体无意识中存在着各种原型和符号,如母亲、圣人、英雄等,它们具有普遍意义和共通特征。

(4) 情感共鸣:集体无意识通过情感共鸣来传递和分享情感体验,使人们具有共同的情感反应。

荣格集体无意识视角下侗族古歌研究

荣格集体无意识视角下侗族古歌研究

荣格集体无意识视角下侗族古歌研究引言:荣格(Carl Gustav Jung)是一位瑞士心理学家,他提出了集体无意识的观念,认为人类共享一个潜意识层面的心理结构。

他的理论深刻影响了心理学和人类学领域,并为研究文化和社会现象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

本文将探讨在荣格的集体无意识视角下,对侗族古歌进行研究的意义和方法。

一、荣格集体无意识视角的意义1. 扩大研究视野: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认为,每个个体的心灵中都存在着一个共同的无意识层面,这种共同的无意识包含了人类共通的经验、符号和象征。

采用荣格的集体无意识视角,可以将个体的经验和心理现象放置在更广阔的文化背景之中,帮助我们从更全面和深入的角度理解侗族古歌的意义和功能。

2. 解读文化符号:侗族古歌是一种重要的文化符号,通过荣格的集体无意识视角,可以将古歌中包含的符号和象征与集体无意识中的原型结构联系起来,揭示其深层的意义和文化记忆。

这有助于揭示侗族古歌与其它文化符号之间的关联,从而更好地理解侗族文化的内涵和发展。

3. 探索心理共通性: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认为,无意识中存在着一些普遍性的心理结构,比如原型、影子和动力。

研究侗族古歌时,通过荣格的集体无意识视角,可以探寻古歌中的普遍性心理结构,并将其与全球各地不同文化中的相似现象进行比较,从而探索人类心理的共通性和文化的多样性。

二、研究方法1. 文本分析:通过对侗族古歌的文本进行分析,寻找其中的意象、象征和原型。

通过对古歌中出现的动物、植物、自然景象等元素进行分析,揭示其中可能存在的普遍性意义。

2. 文化对比:将侗族古歌与全球不同文化中的类似现象进行对比研究,寻找其间的共通性和相似之处。

通过对比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侗族古歌在集体无意识层面上的文化意义。

3. 口述调查:通过访谈侗族传统歌手和长者,了解他们对古歌的理解和解释。

通过口述调查,可以获取更多关于古歌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渊源的信息,有助于深入理解侗族古歌的集体无意识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集体无意识”是由瑞士心理学家、哲学家荣格提出来的。

荣格是分析心理学的奠基者弗洛伊德的学生,也是分析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

荣格发展了佛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 将无意识具体地区分为:误差无意识、病患无意识、梦幻无意识、本能无意识、习惯无意识及集体无意识。

按照荣格的话说, “集体无意识”是指“有史以来沉淀于人类心灵底层的、普遍共同的人类本能和经验遗存” ,这遗存既包含了人类先天的生理学意义上的遗存,也包含了人类后天的社会生活意义上的遗存。

在荣格之前, 弗洛伊德就已提出了“无意识”这一概念,但这种纯心理学意义的“无意识”只是一种“个性” ,或者更准确地说,它只是客观个体的一种意识属性。

正因为如此, “无意识”理论仅仅只可能用于研究客观个体的无意识行为,例如“释梦” [弗洛伊德将梦认为是人在无意识状态下(梦中“ 愿望的满足” ]及对精神病人进行“心理治疗” (医生可以从病人的习惯行为中找到习惯无意识,再按照他或她的习惯无意识就可探索他或她的心理病因, 最后可采取相应的心理治疗方法。

而“集体无意识”的提出在心理学发展史上可以说是一次里程碑式的伟大成就,它第一次将心理学从纯个性化的研究中解放出来, 将心理学引入了广阔的人类学领域、社会学领域以及一切意识形态领域(哲学、伦理学、美学、艺术学、宗教……。

就艺术理论而言, “集体无意识”是解读人类审美心理、艺术欣赏心理的钥匙,完全可以有理由说,如果不理解“集体无意识”就很难将美学和艺术学置于坚实的地基之上。

简单地说, 无意识就是一种“没有意识到的意识” ,或者说是一种“不自觉的意识” ,人们常常也将其称为“潜意识” 。

我们认为“潜意识” 一词也许比“无意识” 好,因为“无” 字往往易发生误会, “潜意识”可能会更好。

人类的“无意识”是由两部分构成的, 一是人的种群无意识,或者说是人的先天本能无意识;二是人的后天社会生活习惯无意识。

人的种群无意识是人在漫长的种群发展过程中所积淀下来的无意识,人在历史长河中会出现多种习惯思维方式,但随着岁月默默的无情冲刷,习惯思维方式在意识中被淡化了、隐退了(所谓时间能改变一切、沉淀了,变成了无意识。

此种无意识就历史而言是习惯无意识, 就我们今天而言就是先天的本能无意识。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所谓先天的本能无意识说到底实际上还是后天的历史的无意识,只不过是因为人只能将自己生命时间段之外遗存的习惯称之为先天的。

在简单的讨论了“无意识”之后, 我们再看“集体无意识” 。

从学理上讲任何意识都只可能是人的一种个体心理活动,或者说任何意识都只能依附于实在的个体,都是个别的、具体的,也就是说,某个具体的意识(心理活动不可能实在地依附于某个抽象的群体。

“集体无意识”实际上是指某一个集体中所有个体无意识的共同的无意识, “集体无意识”不是某种集体的(无意识,而是(无意识的某种集体。

按此种理解, “ 集体无意识” 实际上是某个集体中所有个体无意识的一种公共无意识。

“集体无意识” (公共无意识同样的应包括两个部分:人类进化所形成的共同的无意识——公共本能无意识,以及人在后天的社会生活中所形成的公共习惯无意识.下面就来谈一下“集体无意识” (公共无意识在艺术创作中的意义。

美是能引起我们产生愉悦感(美感的形式(形象、符号、外观、样式,艺术是用美的形式表现健康的情感意志(表现真与善,因此,我们在进行任何艺术创作时首先要求艺术作品具有高水准的艺术美,因为唯有如此才能令人产生愉悦感(美感,才能感动人,才能让欣赏者愉快地接受你的艺术作品,所以莱辛说“美是艺术的最高法律” 。

任何艺术作品仅仅是只有美的形式也是不够的,它必须同时具有健康的内容,它必须表现健康的情感意志,只有这样“形情并茂”的艺术才是真正的艺术。

所谓形式主义、唯美主义艺术,严格得说它们并不是一种艺术,而只是一种美的创造。

欣赏形式主义、唯美主义作品实质上只是欣赏纯形式美, 欣赏视听冲击,而不是欣赏艺术。

现在的问题是,既然艺术创作必须同时关注形式美与健康的情感意志,那么在艺术创作中存在什么理论原则?或者说应该遵循什么理论原则?实践告诉我们, 某一形式它是否美,不是由形式自己说了算的(不是形式的固有属性,而是由艺术欣赏者按照他自己的审美心理所认定的,所谓“人是美的立法者” 。

艺术作品所传达的情感意志是否能为欣赏者所接受也是由欣赏者按自己的情感意志所认定的。

值得特别关注的是,人的审美心理、情感意志在极大的程度上是人的一种超情感无意识。

原则上,从个人的心理层面上说,每个人的审美观点、情感意志都是个性化的,这下麻烦可就来了!我们怎么可能进行艺术创作呢?难道艺术家可能为每一个人进行艺术创作吗?艺术家可能理解每一个欣赏者吗?幸亏人类存在公共无意识!人类之所以能创作艺术、欣赏艺术,其最终根源就是由于人类存在公共无意识,公共的审美心理、公共的情感意志,公共无意识是上帝(自然建构于人类心灵之间的一座公共交流之桥。

当我们理解了公共无意识,又了解了美的本质、艺术的本质之后,艺术创作的原则就浮出水面了。

艺术创作是艺术家用某种美的形式去表现自己所想表现的情感意志,艺术欣赏是按艺术家创作的形式去理解艺术家所想表现的情感意志。

实际上创作心理与欣赏心理是“互逆同构” 的,如果是自娱自乐,则两者的心理是完全互逆同构的, 或者说是互逆同一的。

完全互逆同构的,或在艺术家与艺术欣赏者之间显然是存在差异性的,然而幸运的是, 此种差异通常是被两者之间的公共无意识所覆盖的。

他们通常都能在差异的条件下找到公共的无意识。

尽管人们在欣赏艺术时会出现见仁见智的差异,但人同此心、心同此情的情况总是主流。

从以上的论述中我们应该得出极其重要的创作原则:艺术创作应尽可能地符合受众群的公共艺术无意识。

说具体一些就是,艺术作品的形式美应尽可能地接近受众群的审美心理(公共审美无意识,艺术作品表现的情感意志应尽可能地贴近受众群的情感意志(公共情感无意识。

任何艺术都是具体的,它必然也只能面对某一特殊的受众群,因此在艺术创作时艺术家心中必须对受众群有一个明确的指向, 同时对形式美和情感意志有一个恰到好处的与受众群协调的定位,唯有这样的艺术创作才可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说到底一句话,艺术创作的关键是准确地紧紧地抓住受众群的公共无意识——公共情感无意识。

下面举两个实例对上述原则加以说明。

首先以儿童文学为例,在文学中儿童文学占有一种原始性的地位,它是全人类的启蒙老师。

历史上曾出现过许多杰出的儿童文学家和经典的儿童文学作品,如安徒生和格林的童话, 《卖火柴的小女孩》、《皇帝的新衣》、“灰姑娘” 、“丑小鸭” 所传递的情感意志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历史上许多伟人都曾在它们的陪伴下成长。

许多童话语言现已经成为人类的共同话语,已经成为人生哲理,已经渗入了人类的公共无意识。

任何成功都不可能是偶然的, 我们应思考,为什么他们会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 首先是这些作品中那种朴素、纯真童趣的形式美打动了儿童幼稚、天真的公共无意识,强烈地感染着每一个小读者。

再就是作品以儿童形式美所透露(表现出来的高尚的情感意志温暖着儿童天真无邪的善良的赤子之心。

儿童的心是一颗最鲜活的原始的心,它充分地论荣格“集体无意识”在艺术创作中的意义陈宏(山东工艺美术学院2008级研究生山东济南250300【摘要】“集体无意识”是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 在艺术创作中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是解读人类审美心理、艺术欣赏心理的钥匙。

本文分别从概念、结构组成以及在艺术创作中的重要意义做了详细的论述,并提出了艺术创作应符合受众群的“公共艺术无意识” 的创作原则。

【关键词】无意识集体无意识艺术创作【中图分类号】 G 446【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8209(2010 02-0142-02(下转 144页-142-得一元价值为推广目标的“独白式”和“公众舆论”的压力之不可能;(2同样,全球化浪潮裹胁下“ 各自为阵” 或“ 免战牌高悬” 也成为了不可能;(3同时面临着信息化时代“聋子对白”的危险。

在当前我国的教育模式下,两者始终是一对矛盾体,一方面,教育者出于职业的需要不得不进行传统的政治教育; 但另一方面,受教育者在心理上又对此产生抵触情绪,认为与他们的心理需求不符,表现较为冷漠, 甚至排斥, 难以达到最终的教育目标。

3网络传播语境中的困境化解与政治理性构建网络出现后,因其广泛的参与性和民主自由性大受欢迎,过去一年一系列事件的发生也一度表明受教育者对政治有着高度的热情,并非像主流社会反应的那样,公民对政治一味的冷漠。

之所以会出现笔者论及的“二律背反” 困境,说明传统的政治教育已经面临将要失效的危险,同时在网络新语境中,公民又表现出来极高的热情,基于这一现实,也就为破解困境提供了新的思路。

3.1充分利用网络信息传播优势构建公民政治理性网络信息传播之所以深受网民的欢迎,既有其在信息传播上与传统媒体相比的优势,能很好的拉近公民与网络及公民相互间的心理距离,其特点显著:(1时效性:网络信息传播速度飞快, 公民能十分便捷的掌握“第一时间” , 及时了解国内外大事。

利用这一优势可使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通过事件及时为百姓掌握,获得感性的政治认识;(2原始性:不像传统的媒体对政治事件的报道,网络上的政治信息传播原始性强,比较真实,能增强信息的可信度,避免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在传播过程中的丢失与走样,使得公民相信自己接受的信息都是完整的可靠的信息,增加其对政治的兴趣;(3开放性:网络提供的是一个开放的平台, 无他人意志的强加,能调动公民的主动性,使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在实施贯彻过程中不断深化、内化和良化,渐渐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4参与性:走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三大“法宝” 之一,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网络为此提供了一个新的载体,每个公民都能自由平等地参与到政治事件中, 了解国计民生,无形中实现政治教育的目的;(5民主性:网络是一个自由表达的平台,民主性强,利用这一优势能充分调动公民的参与性,同时拉近公民与政治的心理距离, 增强其“亲近感” 。

因此,网络传播语境的优势是多方面的,符合新形势下公民的利益诉求与价值表达,充分利用好则不失为一破解政治教育困境的良方。

3.2利用网络信息传播优势构建公民政治理性要注意的几个问题任何新事物的出现都具有两面性,网络在以其新颖吸引公民的眼球的同时,也有着诸多弊端,如:(1盲目性:如前文提到,网络信息传播具有原始性和时效性的特点,没有经过相关部门的筛选,也具备了盲目性的一面,因此需要教育者加强政治引领,使公民做到合理有效地选择信息;(2误导性:这一弊端的规避需要教育者加强对信息的必要的监管,防止危害社会和受教育者心理健康的反动信息的出现与传播;(3繁杂性:这是有网络信息的海量的特性决定的,由于信息传播的自由自主,各种信代表了全人类的本能无意识,儿童的心是人类本能集体无意识的一块精美的活化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