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格 集体潜意识的原型

合集下载

荣格分析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荣格分析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荣格分析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个体心理学是荣格分析心理学的基础,它强调个体的内在心理过程和心理结构。

荣格认为人的内在心理活动包括意识、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三个层面。

意识是人能够清晰意识到的心理过程,是个体能够自觉体验和认识的层面。

而个人无意识是指个体不自觉的心理过程,是个体经验和文化背景的积累所形成的心理结构。

而集体无意识是指人类共享的超越个体的无意识内容,是人类普遍经验所共有的感知和情感。

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共同构成了个体的庞大心理系统。

集体无意识是荣格分析心理学的核心概念之一,它指的是人类共享的、超越个体的心理内容。

荣格认为集体无意识中存在着一系列的原型,即位于集体无意识中的普遍存在的原始形象。

原型是基本模式或结构,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影响着个体和集体的心理过程。

荣格将原型分为个人原型和集体原型两类。

个人原型是个体无意识中的原型形象,由个体的经验和文化背景所塑造。

而集体原型是集体无意识中的原型形象,是人类历史和文化所共有的。

个人意识联结是荣格分析心理学的重要观点之一,它强调个体的内外联结。

荣格认为个体的意识是通过个体与外界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个体与外界之间形成了一种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

个体意识的形成不仅仅依赖于个体的内在心理过程,还依赖于个体与外界的互动。

荣格还认为,个体的心理问题和冲突往往是由于个体与外界的失衡和不适应造成的,通过个体与外界的联结和平衡,可以促进个体的整体发展和心理健康。

总结起来,荣格分析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主要包括个体心理学、集体无意识和个人意识联结三个方面。

个体心理学强调个体的内在心理过程和心理结构,集体无意识指的是人类共享的超越个体的心理内容,个人意识联结强调个体的内外联结。

通过这些理论,荣格分析心理学试图探索人类心理的深层结构和内在秩序,对个体心理问题的理解和治疗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心理学名词解释

心理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生活风格------是阿德勒提出来的,他把个人追求优越目标的方式称为生活风格,这是是标识个体存在的独特方式,是作为一个统一整体的自我在社会生活朱红的寻求表现的独特方式。

2、原型-----是荣格分析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原型是集体潜意识的主要内容,它是一种本原的模型,其他的各种存在都是根据这种原型而成形,他们深深地埋藏在心灵之中,因此当他们不能在意识中表现时,就会在梦、幻想、幻觉和神经症中以原型和象征的形式表现出来,最主要的原型有人格面具、阿妮玛和阿妮姆斯、阴影和自性。

3、自我同一性----是艾里克森提出的概念,是指人对自我一致性或者连续性的感知,常常出现在青年后期,在个人方面,有个人同一性,指认识清楚自己固有的特点、爱好、理想,是一个要确定自己做什么人的时期,在社会方面,有集体同一性,是追求一种社会的认同感。

4、泛化---是指一种条件反射建立以后,个体对与条件刺激相似的其他刺激也作出相应的行为反应。

5、人格化-----是沙利文人际关系人格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指个人在追求胜利需要和减少焦虑的经验中对自己、他人及各种事物所形成的具有态度倾向性的形象。

包括有对自己的人格化,对他人的人格化和对某种观念的人格化。

个体、他人和事物之间的关系就是人格化的形象之间的关系。

6、机能自主性----是奥尔波特提出来的,是指一个成人现在进行某一活动的原因而不是他原来要求行动的那些原因,也就是说,过去的动机与现在的动机并没有机能性的联系,所以过去的已经过去,一个人今天的动机是机能自主的。

7、自我实现----是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的最高层次的需要,自我实现的过程就是发展真实的自我,发展现有的或潜在的能力,自我实现不是一种终止状态,是实现潜能的过程,没有时间和质量限制。

就是要求充分发挥个人的潜力和才能,对自身内在本性的更充分地把握和认同,是朝向个人自身统一、完整和协调的一种倾向。

8、人格----是个体在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具体的讲,人格是一个人的心理行为模式,这种行为模式是独特的,相对稳定的,人格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在先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起来的。

什么是“原型”

什么是“原型”

/什么是“原型”分析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三)文|申荷永荣格的原型(archetype)概念与其集体无意识关系十分密切。

正如他曾明确表达的那样,个人潜意识主要是由各种情结构成的,而集体无意识的内容则主要是原型。

荣格说:“原型是人类原始经验的集结,它们(荣格往往把原型作为复数)像命运一样伴随着我们每一个人,其影响可以在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被感觉到。

”(Jung C G. Archetypes and the Collective Unconscious Princeton,1977.30)荣格认为,集体无意识通过某种形式的继承或进化而来,是由原型这种先存的形式所构成的。

原型赋予某些心理内容以其独特的形式。

同时,荣格还提出,主要由原型所构成的集体无意识,具有一种与所有的地方和所有的个人皆符合的大体相似的内容和行为方式。

由于集体无意识具有这样一种普遍的表现方式,因此它就组成了一种超个人的心理基础,普遍地存在于我们每个人身上,并且会在意识以及无意识的层次上,影响着我们每个人的心理与行为。

在这种原型心理学的意义上,荣格认为,历史中所有重要的观念,不管是宗教的,还是科学的、哲学的或伦理的观念,都必然能够回溯到一种或几种原型。

这些观念的现代形式,只是其原型观念的不同表现,是人们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把原型观念应用到了生活现实的结果。

(Jung C G. The Structure of the Psyche. In: The Collected Works of C.G.Jung: Vol 8. Princeton,1977.342)荣格所使用的原型概念,就其西方思想的起源来说,在柏拉图所论述的“形式”中,已经表现出了这种原型观念的痕迹。

列维—布留尔在其《原始思维》中使用“集体表象”时,更是接近了荣格所描述的作为集体无意识的心理原型。

根据列维—布留尔的描述,“集体表象”在某一集体(该集体可以是一种文化,或一个民族)中世代相传和继承,并且在该集体的每个成员身上都会留下深刻的烙印;同时,根据不同的情况或作用方式,“集体表象”还能够引起该集体中每个成员对有关的表象和象征物产生尊敬、恐惧、崇拜等感情。

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浅析

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浅析
在荣格之前,人们对无意识的认识一直停留在第一层次上,只是通过荣格这一发现才使得人们对无意识的认识又前进了一大步。集体无意识的发现无疑是心理学发展史中又一里程碑式的贡献,它使人们认识到人类精神生活上具有某种一致性,这或许就是人类具有同情心的基础。从集体无意识的角度来讲,人与人之间在精神深处是一体的。集体无意识在人的一生中几乎从未被意识到,但它却会深刻地影响个人乃至社会的各种行为。
五、 集体无意识提出的意义
集体无意识概念是指一种超越物质决定论又反对灵魂假定说而重新假设的“自主精神”,
是一种不脱离人的肉体但先天存在的精神本能。他把无意识从个体扩大到集体,而且把这种“集体”无意识的来源推向远古族类的精神遗存。因为荣格在这里还不能找到比假设更好
的方法,来对集体无意识现象做出科学的解释而又不偏离他坚持的自主精神的原则。在这里
四、 集体无意识的表现形式
集体无意识存在于人类精神生活的最深处与最底层,因而在人的一生中很难被意识到。但它仍然可以通过各种形式表现在个人生活与社会文化中。下面就简要谈谈集体无意识的基本表现形式。
首先,它可以在神话与童话中表现出来。神话是处于启蒙期的原始人类意识状态的真实写照,那时人类的意识刚刚从无意识中诞生,无意识的力量仍相当强大并直接影响人类的意识。所以未经过后人加工处理的原始而质朴的神话往往是人类无意识特别是集体无意识的直接表现。
人格面具指人们能够扮演某种社会角色,顺从社会期望的先天倾向,它保证了人们能够表现出某种性格以适应社会,这种性格不一定是其真正的人格,而只是其对外公开展示的一面,其目的在于给他人留下一个好印象以得到社会的承认。人格面具对于人的生存来说是必需的,它保证了人们能够与他人和睦相处,实现个人目的。但人格面具过分发展则会压抑人的真实人格与天性,甚至丧失自我。

王志涛--荣格的十二个人格原型

王志涛--荣格的十二个人格原型

王志涛--荣格的十二个人格原型昨天网易云音乐的荣格性格测试刷屏了,周围的小伙伴们都在分享这个题目:荣格的12个人格原型原型(Archetype)一词起源自古希腊语。

一个词根(Archein)的意思是“起源的或者古老的”,另一个词根(Typos)则指“式样,模型或者类型”。

组合起来就是“最初的式样”,可以是针对人、物或某个概念,其他与之相似的都是从它衍生、复制、仿造、模仿出来的。

心理学家卡尔荣格,曾经在他的人类心理学理论中用到过“原型”的概念。

他相信,“原型”以神话角色的形式,在全世界的人类的集体潜意识中存在着。

原型体现了我们进化过程中一些基本的人类形象,很自然地,这些原型能够唤起人类深层次的感情。

尽管事实上有许多不同的原型,但荣格定义了能够代表人类基础欲望的12个主要的类型。

每种类型都都有它自己的一组价值观,意义论和性格特点。

同时,这12个类型又被以4个为一组分为三大类,分别是“自尊”,“灵性”和“自我”。

一个大类中的每个人格类型都拥有共同的驱动力,例如“自尊”里的每一个类型都被驱使去做那些被定义为体现自尊的事情。

如果不是所有人,起码大多数人在他们的个性构造中都包括多种原型,但在大部分时间里只有一个原型起了决定作用。

了解有哪些原型存在于你自己或其他人,特别是爱人,朋友和同事,能够很好地帮助你理解其各自的行为和动机。

了解我们的人格原型,将会十分有助于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的行为背后的动机。

下面我们就将对这十二种原型进行简单的分析描述,快来仔细看看,边看边思考你是哪一种/哪几种呢?一、天真者座右铭:自由自在,不分彼此心愿:抵达天堂目标:开开心心惧怕:因为做了坏事或错事而被惩罚处事方针:去做正确的事弱点:因为单纯的天真无邪而感到无聊天赋:坚定、乐观天真者也被人认为是,乌托邦的,传统主义者,天真的,神秘的,圣人的,浪漫的,喜欢做梦的。

二、孤儿座右铭:众生平等心愿:与他人紧密相连目标:被拥有惧怕:被遗弃或是太突出处事方针:拥有平凡而坚定的美德,脚踏实地,平易近人弱点:为了融入团队或为了维持表面的人际关系而迷失了自我天赋:务实的,有同理心,丢弃伪装常人也被称为,好孩子,普通人,邻家小伙/姑娘,现实主义者,勤劳的人,可靠的公民,好邻居,沉默的大多数。

集体潜意识

集体潜意识

荣格突出心理结构的整体性,提出“集体潜意识”等概念。

他也认为人格结构由三个层次组成:意识(自我)、个人潜意识(情结)和集体潜意识(原型),这和弗洛伊德的提法有所不同。

个人潜意识“个人潜意识”是人格结构的第二层,作用要比意识大。

它包括一切被遗忘的记忆、知觉和被压抑的经验,以及梦和幻想等。

荣格认为个人无意识的内容是情结。

情结往往具有情绪色彩,是一组一组被压抑的心理内容聚集在一起而形成的无意识丛,如恋父情结、批评情结、权力情结等。

个体无意识是一个容器,蕴含和容纳着所有与意识的个体化机能不相一致的心灵活动和种种曾经一时是意识经验,不过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受到压抑或遭到忽视的内容,如令人痛苦的思想、悬而未决的问题、人际间冲突和道德焦虑等等。

还有一些经验,它们与人们不甚相干或显得无足轻重,由于本身强度太弱,当人们经历它们时达不到意识层,或者不能留驻在意识之中,因而都被贮藏在个体无意识里。

所有这些构成了个人无意识的内容,当需要时,这些内容通常会很容易地到达意识层面。

集体潜意识“集体潜意识”是人格结构最底层的无意识,包括祖先在内的世世代代的活动方式和经验库存在人脑中的遗传痕迹。

集体无意识和个人无意识的区别在于:它不是被遗忘的部分,而是我们一直都意识不到的东西。

荣格曾用岛打了个比方,露出水面的那些小岛是人能感知到的意识;由于潮来潮去而显露出来的水面下的地面部分,就是个人无意识;而岛的最底层是作为基地的海床,就是我们的集体潜意识。

原型编辑本段回目录原型是集体潜意识中形象的总汇。

荣格亦将他们称呼为显性、无意识意象、虚构或原始印象,以及一些其它的名字。

但原型似乎最被接受。

所谓的原型,是藉由特定的方法去体验事情的天生倾向。

原型本身没有自己的形式,但它表现就有如我们所见、所为的“组织原理”。

它遵循Freud理论中的直觉法则行事:首先,当一个婴儿想要吃时,他不知道他想要的东西是什么。

他有着相当不明确的渴望,然而,某些特定的东西可以满足他。

荣格的四种基本原型

荣格的四种基本原型

荣格的四种基本原型荣格的四种基本原型作为瑞士心理学家,卡尔·古斯塔夫·荣格(Carl Gustav Jung)是20世纪最重要的心理学家之一。

他提出了许多有关人类心理的重要理论,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集体无意识”和“原型”。

在荣格的理论中,原型是人类共有的基本概念,它们是人们在生命中遇到过的经验和情感的集合。

这些原型不仅存在于个体无意识中,也存在于集体无意识中。

荣格认为,原型对于人类行为和思想具有深远影响。

他将原型分为四种基本类型:自我、影子、动物和神圣。

第一部分:自我自我是荣格所说的四种基本原型之一。

它代表了一个人对自己的认知和意识。

自我是一个人对自己身份、价值观、信仰和目标等方面的认知。

在某些情况下,当一个人与其他人相比较时,他会感到自卑或傲慢。

这些情绪通常源于个体对自我的定义。

第二部分:影子影子是指个体内部被压抑或忽视的一部分。

荣格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影子,这是由于个体在成长过程中所受到的各种压力和限制所造成的。

影子通常代表着一个人不愿意承认或接受的负面品质,例如愤怒、嫉妒、懒惰等。

荣格认为,当个体无法接受自己的影子时,他们会将这些负面情绪和行为投射到别人身上。

第三部分:动物动物原型是指人类与动物之间存在的基本联系。

荣格认为,每个人都有与某种动物相关联的特质和品质。

例如,老虎代表着力量和勇气,兔子则代表着敏捷和速度。

荣格认为,在梦境中出现动物形象是非常普遍的,并且这些形象通常代表着个体内部隐藏的情感和欲望。

第四部分:神圣神圣原型是指与宗教、信仰和灵性相关联的基本概念。

荣格认为,每个人都有一种对于宇宙中更高层次存在的信仰或者感知。

这种信仰或感知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来实现,例如宗教、哲学、艺术等。

荣格认为,神圣原型可以帮助人们找到自己的生命意义和目的。

结论荣格的四种基本原型代表了人类共同的心理模式和概念。

这些原型对于个体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都具有深远影响。

了解这些原型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并且帮助个体发现自己内在的潜力和生命意义。

原型 名词解释

原型 名词解释

原型名词解释解释:1、代表着自身特征的形状。

2、指在解决问题时,对于新假设的提出有启发作用的那些事物。

词性:中性。

源自心理学家卡尔[2] 荣格的名词,指神话、宗教、梦境、幻想、文学中不断重复出现的意象,它源自民族记忆和原始经验的集体潜意识。

这种意象可以是描述性的细节、剧情模式,或角色典型,它能唤起观众或读者潜意识中的原始经验,使其产生深刻、强烈、非理性的情绪反应。

有六种原型一直伴随我们,它们是“英雄”“孤儿”“流浪者”“武士”“殉教者”“巫师”。

基本解释1、原始的模型;特指文学艺术作品中塑造人物形象所依据的现实生活中的人。

2、动植物类群的原始祖先。

3、动植物原初的大略构造。

详细解释原来的类型或模型,特指文学艺术作品中塑造人物形象所依据的现实生活中的人。

方纪《歌声和笛音》我想:如果画家把那两位姑娘中的一个,做了“阿诗玛”画像的原型,那么,这个年青的支部书记的风姿,也是可以做为“阿黑”的原型的。

原型理论综述原型是指一个词语或一个类型意义的所有典型模型或原形象,是一个类型的组典型特征。

比如,鸟的原型可以是任何一只麻雀但企鹅就不是,因为它不具备某些典型的特征。

特征本身可能或多或少是典型的。

原型具有归纳性。

原型的归纳性体现在通过归纳出相互排斥的少量类型,简化类型的多样性。

类型的划分依赖于对区分性特性的判断。

原型具有经验性。

因为“在新情景下使用词的过程就是将现在经验和过去经验进行比较,判断它们是否在相同的语言编码中足以相同的过程。

原型具有规约性。

原型的[3] 规约性主要体现在约定俗成性。

例如,”男性“和”女性“主要是由遗传决定的,但在判断某人是”男性“或”女性“时,我们主要依据头发的长短、身高、穿着和有无胡须等次要的综合性别特征和文化规约做出判断。

原型具有动态性。

原型文本与具体文本的相互依存是文本赖以存在的社会环境变化的产物,原型的稳定性和文本环境的变化是相互影响的。

”原型和社会情景不存在完美的平衡;具体文本只不过是文本的稳定性与交际情景的特殊需要在磨合过程中的一种折衷。

王志涛--荣格的十二个人格原型

王志涛--荣格的十二个人格原型

王志涛--荣格的十二个人格原型昨天网易云音乐的荣格性格测试刷屏了,周围的小伙伴们都在分享这个题目:荣格的12个人格原型原型(Archetype)一词起源自古希腊语。

一个词根(Archein)的意思是“起源的或者古老的”,另一个词根(Typos)则指“式样,模型或者类型”。

组合起来就是“最初的式样”,可以是针对人、物或某个概念,其他与之相似的都是从它衍生、复制、仿造、模仿出来的。

心理学家卡尔荣格,曾经在他的人类心理学理论中用到过“原型”的概念。

他相信,“原型”以神话角色的形式,在全世界的人类的集体潜意识中存在着。

原型体现了我们进化过程中一些基本的人类形象,很自然地,这些原型能够唤起人类深层次的感情。

尽管事实上有许多不同的原型,但荣格定义了能够代表人类基础欲望的12个主要的类型。

每种类型都都有它自己的一组价值观,意义论和性格特点。

同时,这12个类型又被以4个为一组分为三大类,分别是“自尊”,“灵性”和“自我”。

一个大类中的每个人格类型都拥有共同的驱动力,例如“自尊”里的每一个类型都被驱使去做那些被定义为体现自尊的事情。

如果不是所有人,起码大多数人在他们的个性构造中都包括多种原型,但在大部分时间里只有一个原型起了决定作用。

了解有哪些原型存在于你自己或其他人,特别是爱人,朋友和同事,能够很好地帮助你理解其各自的行为和动机。

了解我们的人格原型,将会十分有助于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的行为背后的动机。

下面我们就将对这十二种原型进行简单的分析描述,快来仔细看看,边看边思考你是哪一种/哪几种呢?一、天真者座右铭:自由自在,不分彼此心愿:抵达天堂目标:开开心心惧怕:因为做了坏事或错事而被惩罚处事方针:去做正确的事弱点:因为单纯的天真无邪而感到无聊天赋:坚定、乐观天真者也被人认为是,乌托邦的,传统主义者,天真的,神秘的,圣人的,浪漫的,喜欢做梦的。

二、孤儿座右铭:众生平等心愿:与他人紧密相连目标:被拥有惧怕:被遗弃或是太突出处事方针:拥有平凡而坚定的美德,脚踏实地,平易近人弱点:为了融入团队或为了维持表面的人际关系而迷失了自我天赋:务实的,有同理心,丢弃伪装常人也被称为,好孩子,普通人,邻家小伙/姑娘,现实主义者,勤劳的人,可靠的公民,好邻居,沉默的大多数。

神话的隐喻人性的悲剧从荣格的原型论看《蝇王》的人物塑造及其意义

神话的隐喻人性的悲剧从荣格的原型论看《蝇王》的人物塑造及其意义

基本内容
《蝇王》是英国现代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威廉·戈尔丁的代表作。这部 作品以未来第三次世界大战中的一场核战争为背景,一群六岁至十二岁的儿童 在撤退途中因飞机失事被困在一座荒岛上,随后发生了一系列的悲剧性事件。 在深入探讨这个主题之前,首先对这部小说中的人物进行分析是非常必要的。
在这部小说中,戈尔丁创造了一群各具特色的儿童角色。他们都是正常的孩子, 天真无邪,但是由于他们的生活环境和经历的特殊性,他们逐渐暴露出人性中 的恶。他们的行为和心理变化成为了这个故事中重要的情节发展。
另一个重要的人物是“猪崽子”,他原本是一个肥胖、胆小的孩子,但是在荒 岛上的生活中,他逐渐展现出他的智慧和勇气。他懂得如何在岛上找到食物和 水源,并且发现了岛上的秘密。他的成长和变化成为这个故事中一个重要的象 征,代表了人性的复杂性和成长性。
而在这个故事中,最令人感到震惊的人物是“野人”。他原本是一个正常的孩 子,但是在荒岛上的生活中逐渐变得野蛮和残忍。他的行为让人们思考人性的 本质是什么,以及在极端环境下,人性的恶会如何被激发出来。
首先,小说中的主人公拉尔夫是一个典型的代表。他是一个有着强烈责任感和 领导能力的孩子,被其他孩子视为领袖。然而,随着故事的展开,拉尔夫的领 导能力逐渐受到挑战。他开始质疑自己的决定,开始失去自信,甚至开始怀疑 自己的信仰。这种转变不仅体现了拉尔夫的成长过程,也象征着人类在面对挑 战时的无助和困境。
最后,戈尔丁在小说中还通过场景、故事、意象等象征性的描写来深化主题。 荒岛上的热带雨林、海滩、洞穴等场景都代表着不同的象征意义。例如,荒岛 上的热带雨林代表着生命的源泉和希望,而海滩则代表着死亡和绝望。这些场 景的描写不仅为故事增色不少,也使人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戈尔丁对人性的 独特见解。

无意识的自我实现——浅探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的原型》

无意识的自我实现——浅探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的原型》

正 如 历 史 学家 史 蒂 文 ・ 师 海 姆 敏锐 地 洞 察 到 了世 纪之 交 , 阿 欧 洲诞 生 了许 多 “ 采 主义 宗教 的变 式 ” , 尼 采对 传 统信 念 的全 尼 盘 否 定 ,对 现 存 教会 的 不满 , 相反 的 点燃 了人们 对 宗教 的渴望 。 现 代 的精 神追 求 者重 新拾 起 ,以反 传 统 的个 人救 赎 来满 足 一个 非 常 古老 的 渴望 。荣格 提 出 的超个 体 的 集体 无 意识 及 其原 型 理论 使 他 奠定 了重 要 的地位 。 以历 史 的 角 度 来 看 , 当代 荣 格 主 义 现 象 有 许 多 自相 矛 盾 之 处 ,理 论家 和 实 践者 强调 荣格 主 义 的众 多 心理 学 理 论和 精 神治 疗 的专 业 性 ,而 更 多数 的参 与 者 是被 它 的 “ 精神 性 ”所 吸 引 。或 许 最 复杂 的 矛盾 是如 何 理解 荣 格本 人 。 荣格 是 一位 公认 的实 验性 精 神 治疗 学 家 、精神 病 学家 和 精神 分 析 学家 ,而 荣 格及 其 理 论一 直 被排 斥在 已有科 学 和 医学 的 学 院圈 子之 外 ,人 们有 充 足 的理 由相 信他 与2 世纪 更伟 大 的科 学规 范相 悖 。 O 作 为医 生 的荣 格无 时 无刻 不 在 思索 无 意识 和种 种 人 生 的神 秘 现象 。八十 三 岁 时,在 其 自传 中第 一句 话 写道 : “ 的 一 生是 无 我 意 识 自我 实 现 的 历 程 。 ” 由于 荣 格 所 处 的 时代 是 人 类 文 明极 大 发展 的 时代 ,伴 随着 物 质 文 明和 精神 文 明 的共 同进 步 ,人 们 开始 重新 反思 过 去探 索 人类 灵 魂 的真 谛 。经 济危 机 、政 治 危机 以及两 次世 界大 战 的侵 袭 使人 类 “ 存 在一 个 动 荡不 安 、精 神紧 张 、混 生 乱 、观 念 失 常 的 时代 中 , ” 这 迫 使人 们 面 对 现 实 ,开 始 反省 自 己的过去 ,探索 未 来 ,他 的分 析 心理 学 就 是这 个 时代 中造 就 的产 物。

探析荣格的原型理论[权威资料]

探析荣格的原型理论[权威资料]

探析荣格的原型理论荣格在他的老师弗洛伊德无意识理论的启示下提出了集体无意识,并赋予集体无意识可见的外衣“原型”。

他认为人的心灵世界是无限广阔的,在个人意识之深层,还有集体无意识的存在,而集体无意识的呈现,则通过原型(原始意象)。

于是原型作为集体无意识的主要内容、实质以及集体无意识可见的外衣而被赋予新含义。

集体无意识分析为了更好地理解荣格对原型的论证,首先要对集体无意识进行分析。

荣格承认弗洛伊德的无意识论,但是他认为弗洛伊德的无意识属于“个人无意识”,而在个人无意识的背后,还存在这一个更深的领域――“集体无意识”。

集体无意识是超个体的,普遍存在于每个人的身上,包括“所有一切并非由个人后天获得而是由遗传并保留下来的普遍性的精神技能”。

为了使集体无意识更形象地表达与呈现,荣格提出了“原型”,认为原型就是集体无意识的实质。

就如我们许多人都很害怕蛇、害怕黑的地方,但这种害怕并不需要通过人亲身去经历才能获得,当然亲身经历会更加加深这种恐惧感,但人们为什么会有这种恐惧心理呢?其实人们对蛇、黑暗的这种恐惧大多都是来自“先天的倾向”,即“原始的潜在意象”,是我们的原始祖先遗传下来的,他们对这些类似的恐惧有着千百万年的经验,于是这些经验深深地刻在人的大脑之中并被遗传下来,因此我们会出现这种无意识的恐惧。

荣格的原型本身只是一种天赋的可能性,没有具体内容,是一种心理模式,它不是一个个的具体的“行为图式”,而是一种纯粹的领悟“形式”,是先在的能影响后天行为的一种精神模式,一种对行为起某种引导、规范的心理图式。

原型的结构分析1.原型是类似于本能的原始模式荣格认为人生下来就带有某种潜在的心理模式,这种模式类似于本能,或者说是一种精神的“本能”。

他认为,原型实际上就是本能的无意识形象,也就是“本能行为的模式”。

本能和原型共同构成了“集体无意识”。

这是他的基本概念和观点。

荣格曾经对于本能(生理本能)和原型(心理原型)有过区分,但他认为本能和原型在形态上有相似性,本能形成了与原型极其相似的形态,相似得使我们有充分的理由认为原型实际上就是本能的无意识形象,即本能行为的模式。

集体潜意识

集体潜意识
人格面具
指人在公共场合中表现出来的人格方面,其目的在于表现对自己有利的良好形象以便得到社会认可。人格面 具能够使人在社会中获益,但过分人格面具必然要牺牲人格结构中的其他部分,从而对心理健康造成危害。
评价
对集体潜意识的发现使荣格成为20世纪最卓越的学者之一,荣格也由此成为一个有争议的人物。荣格在世界 各国的世俗、宗教信仰甚至神秘事件中发现了某些共同的跨文化现象。例如,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神话传说中,常 常出现主题类似或者情节相似的故事,或者是有相似的人物形象。在为来访者作精神分析时,不同来访者的经验 和梦中也时常出现与神话不谋而合的象征。甚至某些精神分裂来访者的幻想或者观念也可以在神话中找到对应。 而这一部分的人类本性,荣格称之为“集体潜意识”。集体潜意识为荣格首创,是荣格最独特的发现,是荣格理 论中最为新颖的部分,也是最深奥费解和引起最大争论的一个概念。
集体潜意识
荣格分析心理学术语
01 概念
03 原型 05Βιβλιοθήκη 目录02 潜意识 04 评价
集体潜意识,又译作“集体无意识”,是荣格分析心理学术语。指人类祖先进化过程中,集体经验心灵底层 的精神沉积物,处于人类精神的最低层,为人类所普遍拥有。在个体一生中从未被意识到,经由遗传获得来。由 全部本能及其相关的原型组成。本能体现精神的动力方面,原型体现本能的意义,是本能在人精神中的存在形式, 决定人的行为的未来倾向和可能性,两者协调一致。具有先验性、普遍性、自主性、自律性、动力性和目的性等, 是人类精神中最重要和最有影响的部分,对个体的思想行为和创造力起制约作用。虽处于潜意识的最低层,但无 时不在寻求表现,若其内容未被意识同化,则会通过宗教、神话、艺术、梦幻和象征等表现出来。
原型
原型(Archetype、Prototype)是集体潜意识中形象的总汇。它是一种本原的模型,其他各种存在都根据 这种原型而成形。它深深的埋在心灵之中,因此当它们不能在意识中表现时,就会在梦、幻想、幻觉和神经症中 以原型和象征的形式表现出来。

荣格的原型概念

荣格的原型概念

荣格的原型概念荣格的原型概念是指人类心灵深处存在着一种共享的意识结构,其中包括了普遍存在于人类心智中的基本图像、符号和情感。

原型概念是荣格提出的一种心理学理论,主要强调个体在经验和行为中所运用的心理模式和基本结构。

荣格认为,原型是存在于潜意识中的普遍的神话、符号和图像,是人类心智的基础构成元素,是人类心理活动的基础。

他认为,原型是人类内在的心灵蓝图,是自大约4万年前以来祖先们的遗产。

这些原型概念是通过遗传的方式传递给我们的,形成了人类一致的心理结构。

荣格将原型概念分为人类原型和文化原型两个层面。

人类原型是指存在于每个人心灵深处的共享的心理结构,是有关自我、他人和世界的基本图像和符号。

例如,母爱、父爱、神性、英雄、恶魔等等,都是人类原型的具体表现。

文化原型则是指特定文化中人们共享的心理结构,某种程度上可以理解为人类原型在不同文化中的具体表现。

原型概念是一种个体与集体之间的内在联系的体现。

荣格认为,原型概念存在于个人的潜意识中,同时也存在于整个人类集体的潜意识中。

个体通过原型概念来理解世界、解读经验、塑造个人行为和个体心理发展。

集体意识中的原型概念则是整个人类文化和社会行为的基础,是共同的认知和情感的基础。

原型概念在不同的领域中有着广泛应用。

在心理学领域,原型概念被用来解释人类共享的心理结构和心理现象的起源。

在社会学领域,原型概念被用来解释文化的传承、社会认同和集体行为的形成。

在艺术和文学领域,原型概念被用来理解艺术和文学作品中的意象、符号和情感。

在哲学和宗教领域,原型概念被用来研究人类的存在意义、宇宙的本质和神秘经验等。

总之,荣格的原型概念提出了人类心灵深处存在着共享的心理结构的观点,强调了个体与集体之间的内在联系。

原型概念是人类心理活动的基础,对于理解人类心智的运作方式、个体发展以及文化和社会行为的形成都具有重要意义。

荣格的原型概念为人类心理学和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理论框架。

【精读】【楠蓉书香】荣格的集体潜意识

【精读】【楠蓉书香】荣格的集体潜意识

【精读】【楠蓉书香】荣格的集体潜意识在荣格看来人格由意识、个体潜意识和集体潜意识组成。

意识是人格结构的最顶层,是心灵中能够被人觉知的部分;个体潜意识是人格的第二层,它是潜意识的表层部分,包括一切被遗忘的记忆,知觉和被压抑的经验,以及属于个体性质的梦、幻等,这和弗洛依德的前意识很相似,是可以进入意识的;集体潜意识是人格结构中最底层的部分它是人类在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积累下来的沉淀物,包括人类的活动方式和人脑结构中的遗传痕迹。

如人对黑暗的恐惧。

个体潜意识的内容是曾经有被意识过但被压抑后从意识中消失,而集体潜意识的内容从来没在意识中出现过,是完全通过遗传而得来的。

集体潜意识主要组成部分是原型,即一种本原的模型。

荣格认为原型是遗传的先天倾向,不需要任何帮助,就可使一个人的行动在一定的情况下与人类祖先的行动相似。

原型有多种,但是最重要,最突出的有四种:人格面具(Persona)、阿妮玛(Anima)和阿妮姆斯(Animus)、暗影(Shadow).Persona:人格面具(persona),这个词来源于希腊文,本义是指使演员能在一出剧中扮演某个特殊角色而戴的面具,也被荣格称为从众求同原型(conformity archetype)。

人格面具的形成是普遍必要的,对现代人的生活来说更是重要的,其产生与教育背景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它保证了我们能够与人,甚至是与那些我们并不喜欢的人和睦相处。

为各种社会交际提供了多重可能性,人格面具是社会生活和公共生活的基础,人格面具的产生不仅仅是为了认识社会,更是为了寻求社会认同。

也就是说,人格面具是以公众道德为标准的,以集体生活价值为基础的表面人格,具有符号性和趋同性。

在荣格眼中,人格面具在人格中的作用既可能是有利的,也可能是有害的。

如果一个人过分地热衷和沉湎于自己扮演的角色,如果他把自己仅仅认同于自己扮演的角色,人格的其它方面就会受到排斥。

像这样受人格面具支配的人就会逐渐与自己的天性相疏远而生活在一种紧张的状态中。

集体潜意识名词解释

集体潜意识名词解释

集体潜意识名词解释荣格提出“集体潜意识”的概念,他认为人格结构由三个层次组成:意识(自我)、个人潜意识(情结)和集体潜意识(原型),这和弗洛伊德的提法有所不同,集体无意识和个人无意识的区别在于:它不是被遗忘的部分,而是我们一直都意识不到的东西。

荣格曾用岛打了个比方,露出水面的那些小岛是人能感知到的意识;由于潮来潮去而显露出来的水面下的地面部分,就是个人无意识;而岛的最底层是作为基地的海床,就是我们的集体潜意识。

集体潜意识由人类自产生以来共有的遗传经验构成,这种潜意识是集体的,而不仅仅属于单个的人。

我们人类很早以前,就已经实现了这种沟通,这个意识并不是表层的意识,而是最深层的潜意识。

虽然我们不能够知道彼此在想什么,但其实我们通过集体潜意识是能够感受到,一定范围或者整体人类的一种感受。

从这个角度上说,世界各地有类似的文化,有类似的宗教,有类似的神话,就一点也不奇怪了,因为人类时时相连。

其中“符号”就是启动人的集体潜意识的引信,“符号”是人们本来就记得、熟悉、所喜欢并且还会听它的指挥;“符号”是蕴藏在人类文化里的“原力”,已经为引爆它的人积聚了数万年的能量。

通常使用这三种符号:第一种是自然符号;第二种是公共规则符号;第三种是文化符号。

自然符号,比如说你用一个苹果,用个西瓜,用个蚂蚁,这都属于用自然符号;公共规则符号,比如说乔布斯的苹果电脑,打开浏览器,左上角的放大缩小关闭的按钮设计,就是用的红绿灯的符号,这就是用公共规则的符号,因为人们习惯按这个指示来行事;文化符号分为两类,一类是中国文化符号,一类是全球的文化符号。

而创建品牌就需要将自然符号、公共规则符号、文化符号具有天然熟识感的元素植入品牌密码器,给用户一把钥匙,用集体潜意识自动解码。

所以一个“符号”对人的影响总是在不知不觉中就完成的,属于“瞬间植入”。

而要做到这种程度,光拿一个全新的东西让别人记住是不可能的,往往最让人印象深刻的“符号”总是看起来不刻意,但感受起来又特别有深意。

原型集体潜意识

原型集体潜意识

原型集体潜意识集体潜意识通常认为,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发现”了潜意识是被意识头脑所抑制的那些包含了不愉快的或者创伤体验的心灵的一部分。

荣格更深入一步:他的观点是,不仅仅存在着个人潜意识,而且存在着一种包含了人类演化的巨大心灵遗产的集体潜意识。

依照荣格的观点,这种遗产再生于每一个个体的结构中。

梦可以被认为是一种通往个人潜意识和集体潜意识的可能的途径。

梦中的形象,比如黑暗的破坏者或者天真的孩子,这些都是象征,它们表现了与我们没有意识到的层面的一种连接。

这些可以唤醒我们内在那些我们无法单独以理性的头脑来理解的某些意识与潜意识的联系。

荣格发现,许多这些象征具有一种普遍的性质。

它们可以在所有民族的神话和童话故事中被发现。

它们表现了所有人类共有的一种“知识”或者“智慧”。

因此,荣格把这些象征称为“原始意向”或者“原型”。

原始意向自身无法被准确地描绘。

Liz Greene把它们视为在我们的整体环境中表达它们自身的能量模式。

尽管它们自身没有明确的形式,但是它们以我们周围世界的象征来表达它们自己。

在这个意义上,太阳系“可以被视为一种具有生命的能量模式的象征,反映在任意时刻、包含在它之中的较小形式的生命中”。

个体的占星是这些能量模式的一种象征表现。

在这些象征中,我们可以看到个体的潜在人格的种子。

荣格把行星形容为“‘神’,是潜意识的象征或力量”。

但是,这些“神”以不同的方式作用于不同的个体。

以占星术的观点来看,太阳的符号象征着核心、中心、国王或者老板的形象,也象征着发现于每个个体中的创造性的生命力。

这些解释可以从这个符号的象征中得出,而不是被主观的解释。

Liz Greene 把象征描绘为“潜意识的首要表达方式”。

在《关联(Relating)》一书中,她写道:“一个象征暗示或者推测人生的某个方面——这个方面具有无穷无尽的解释,并根本上躲避所有想要确定或者包含它的智力上的努力。

一个人永远无法完全探测它种种含义的深度。

”在占星术中,一个主要的原型符号就是占星中的圆。

荣格原型理论

荣格原型理论

荣格原型理论一荣格的原型具有以下两种涵义:第一,原型是一种反应倾向,具有形式意味。

荣格认为,原型是集体无意识的内容。

其存在并不取决于个人后天的经验,它在人的一生中是从不会被意识到的。

荣格说:“……原型……不是以充满内容的意象形式,而是最初作为没有内容的形式,它所代表的不过是某种类型的知觉和行为的可能性而已。

”第二,原型还具有内容的涵义。

原型是具有形成具体意象(即内容)能力的形式。

在形成具体意象前,它是具体意象的构成倾向。

二原型的种类荣格所识别和描述过的众多原型中,有出生原型、再生原型、死亡原型、智慧原型、英雄原型、大地母亲原型以及许多自然物如树林原型、太阳原型、月亮原型、动物原型,还有许多人造物如圆圈原型、武器原型等。

三荣格原型论的根本宗旨就是通过对原始意象的追寻从而为现代人找到一条返回人类生命、人类感性的最深泉源、最原初根基的途径。

所以在他那里,“原型”作为一个中介,不仅仅是手段,更是目的。

荣格对于“原型”的解释反复复杂有时又相互矛盾,比如他曾将原型比作柏拉图的理式,又曾将之比作列维布留尔的“集体表象”。

但前者显然是一种抽象的概念,后者又倾向于一种具体意象;有时荣格将之与本能相提并论,而后者又显然缺乏人的主体性色彩。

为了便于理解,我们现在将这一概念放在其整个集体无意识理论体系中进行分析,认为荣格的原型具有以下两种涵义:第一,原型是一种反应倾向,具有形式意味。

荣格认为,原型是集体无意识的内容。

其存在并不取决于个人后天的经验,它在人的一生中是从不会被意识到的。

通过遗传,每个人都可以从他的祖先那儿继承原型,但并不是说个人可以有意识地回忆或者说拥有他的祖先曾拥有过的那些意象,而是说,它们是一些先天倾向或潜在的可能性,即人类采取与自己的祖先同样的方式来把握世界和作出反应。

荣格说:“……原型……不是以充满内容的意象形式,而是最初作为没有内容的形式,它所代表的不过是某种类型的知觉和行为的可能性而已。

”但是这些先天倾向(或潜在意象)的发展和显现完全依赖于个人后天经验。

集体无意识及其原型

集体无意识及其原型

集体无意识及其原型集体无意识是荣格分析心理学中最重要的基本假设,它贯串荣格的全部理论。

荣格本来是文字提取关闭弗洛伊德最得意的学生,后来因为与自己的导师发生意见分歧而分道扬镳。

国外有的学者认为:荣格与弗洛伊德的基本分歧“是关于力比多的实质问题。

弗洛伊德主要把力比多理解为性爱,荣格则把它看作普通的生命力,性爱只是其中的一部份。

”l本文不同意这种看法。

实际上,荣格与弗洛伊德的基本分歧:,在于对无意识的实质和结构的不同理解。

正是基—于这一不同理解,荣格才提出了他最重要的概念;集体无意识。

按弗洛伊德的理解,无意识主要来自个人早期生活特别是童年生活中受到压抑的心理内容。

他的这种想法得到了医疗实践的检验,当他以诱导的方式让病人说出那些压抑和潜藏在内心的被遗忘了·的经验时,病人的症状立刻大见减轻甚至完全好转。

弗洛伊德因而认为:无意识主要是受压抑、被遗忘的心理内容的集合场所,因而具有个人的和后天的特性。

荣格不同意弗洛伊德的这种看法。

他认为:“或多或少属于表层的无意识无疑含有个人特性,作者愿称其为‘个人无意识’,但这种个人无意识有赖于更深的一层,它并非来源于个人经验,并非从后天中获得,而是先天就存在的。

作者将这更深的一层定名为集体五;意识。

选择‘集体’一词是因为这部分无意识不是个别的,而是普遍的。

它与个性心理相反,具备了昕有地方和所有个人皆有的大体相似的内容和行为方式。

换言之,由于它在所有人身上都是相同的,因此它组成了一种超个性的共同心理基础,并且普遍地存在于我们每一个人的身上”,(9[1),3—4)l荣格批评弗洛伊德虽然看到了无意识往往具有古老的普遍的形式和性质,却仍然赋予无意识以完全个人的特性。

在荣格看来,集体无意识是无意识的深层结构,它是先天的,普遍一致的。

如果仍然用海岛来作比喻的话,那末,高出水面的部分代表意识,水面下由于潮汐运动而显露出来的部分代表个人无意识,而所有孤立的海岛的共同基础——那隐藏在深海之下的海床,就是集体无意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ARL JUNG “ARCHETYPES OF THE COLLECTIVE UNCONSCIOUS” (1934) Jung, Carl. "Archetypes of the Collective Unconscious." The Archetypes and the Collective Unconscious. Vol. 9i of Collected Works. Ed. Herbert Read, Michael Fordham, and Gerhard Adler. Trans. R. F. C. Hull. 20 Vols. London: Routledge and Kegan Paul, 1953-1978.
3-41.
Jung draws a distinction between Freud’s notion of the “personal unconscious” (3) (henceforth, PU) and his own notion of the “collective unconscious”(3) (CU). He describes the PU as the “gathering place of forgotten or repressed contents” (3) and as derived from “personal experience” (642). However, the PU “rests upon a deeper layer” (3), the CU. The latter is “not individual but universal” (3): it is “identical in all men” (4), consisting of a “common psyche substrate of a suprapersonal nature which is present in every one of us” (4). Secondly, it is “not a personal acquisition but is inborn” (3), that is, it is biologically inherited rather than, as is the case with the PU, something produced during the formative stages of human development in the course of which the infant is ‘socialised’and acquires a gendered and sexualised identity.
Where the contents of the PU are the instincts or drives (as Freud’s German term is more accurately and more often translated today), that is, those repressed desires which are socially incompatible with the dominant mores of human society, the contents of the CU are the “archetypes” (4). These are, according to Jung’s definition, “archaic or . . . primordial types” (5), that is, “universal images that have existed since the remotest times” (5), which are retained at unconscious levels of the psyche and which are passed on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as part of the psychic inheritance of all humans. In short, Jung defines the archetype as the psychic residue of repeated patterns of experience, handed down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since time immemorial, which prestructure
our experiences in the present. An archetype is an “immediate datum of psychic experience” (5) that has “not yet been submitted to conscious elaboration” (5). It is an “unconscious content”(5) that is only subsequently “altered by becoming conscious and by being perceived, and takes its colour from the individual consciousness in which it happens to appear” (5).
Archetypes are expressed in a number of ways: especially in primitive tribal lore or myths (where they are “no longer contents of the unconscious, but have already been changed into conscious formulae taught according to tradition” [643]), fairytales and dreams which are, like myths, a particularly fertile source of study for understanding the archetypes found in the human psyche.
Myths, Jung claims, are essentially “psychic phenomena that reveal the nature of the soul” (6): primitive man desperately needed to
assimilate all outer sense experience to inner, psychic events. It is not
enough for the primitive to see the sun rise and set; this external
observation must at the same time be a psychic happening: the sun in its
course must represent the fate of a god or hero who, in the last analysis,
dwells nowhere except in the soul of man. All the mythologised processes of
nature, such as summer and winter, the phases of the moon, the rainy
seasons, and so forth . . . are the symbolic expressions of the inner,
unconscious drama of the psyche which becomes accessible to man’s
consciousness by way of projection--that is, mirrored in the events of nature.
(6)
In short, myths “refer to something psychic” (644) within human beings, being “involuntary statements about unconscious psychic happenings” (645) on the part of
primitive man. The psyche contains, Jung asserts, all the “images that have ever given rise to myths” (644): our “unconscious is an acting and suffering subject with an inner drama which primitive man rediscovers, by means of analogy, in the processes of nature”(64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