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词两首》教学设计25

合集下载

李清照词两首教案

李清照词两首教案

李清照词两首教案《李清照词两首》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能结合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2.品读赏析,体会诗歌语言美,学习本词寓情于景,层层渲染的写作手法二、过程和方法先知其人,再品其诗。

先整体感知,再细细品味,通过炼字炼句和意象分析法,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掌握鉴赏诗歌的一般步骤和方法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词人不同生活状态下呈现出的不同诗风,感诗人所感。

体会古诗词的语言魅力,增强诗词鉴赏能力【教学重点】把握作者情感,理解这首词的含义。

【教学难点】通过炼字炼句及意象分析法,品味诗词的语言,体会其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教学方法】诵读品悟法引导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第一课时《醉花阴》一、导入新课郭沫若先生有一副对联是这样写的“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

”写的是谁,李是婉约词杰出代表,今天我们来学习李易安的《李清照词两首》。

二、介绍李清照其人其词1.前期的李清照李清照出身于书香门第,父亲李格非师从苏轼,是著名经史学家;母亲王氏出身名门,也知书善文。

李清照从小接受良好的文化教养,工书,能文,精通音律。

18岁嫁给门当户对的太学生赵明诚为妻,婚后的生活相当美满,二人志趣相投,能在一起读书,品诗论文,收集和鉴赏古籍、器物和金石刻等。

赵明诚有一段时间出外游学、出仕为官,李清照便常常以诗词排遣寂寞,表达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2.后期的李清照1125年金入侵宋朝,两年后北宋灭亡,从此,李清照的个人命运也随着国家命运的改变而改变。

他们一家被迫南迁避难,两年后即1129年赵明诚在赴官途中染病身亡,留下李清照孤苦伶仃一个人。

这期间她不但承受着政治上的压力,而且大量书画、研墨被盗,孤独一身,各地漂泊,境况极其凄惨,尝尽了丧夫之痛、流离之苦和亡国之恨。

3.李清照前后期词的不同前期的词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她的闺中生活和思想感情,题材集中于写自然风光和离别相思。

李清照词两首教学设计

李清照词两首教学设计

李清照词两首教学设计《李清照词两首》教学设计一、导入同学们能听出这是哪首歌吗?对,是周杰伦的《菊花台》。

歌中唱到“菊花残,满地伤”,这句话有什么含义呢?(生:生命的衰败、凋零),古时的黄花即菊花。

当时文人骚客常借用它来表情达意(陶渊明采菊东篱下,这里的菊是孤傲高洁品格的象征),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就是其中一位善用黄花来表达情思的人。

那么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他的两首词《醉花阴》《声声慢》,感悟一般黄花别样情。

二、诵读感悟(一)一读——初品诗情1、生自由读——范读——个别读,思考:1)诵读完两首词,同学们认为词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凄惨悲凉)2)那么我们可用那个字概括词人当时的心情?(愁)(二)二读——细品词境1、你们能从哪些词语(意象),句子,可看出这样的情感?(直接抒情、间接抒情。

意象:带有诗人主观情感的人、景、物) 《醉花阴》薄雾、浓云、酒、西风、黄花、黄昏《声声慢》淡酒、急风、飞雁、黄花、梧桐、细雨、黄昏2、通过筛选两首词的意象,大家会发现两首词中有相同的意象,但表达的情感一样吗?(因写作背景不同,而抒情目的也不相同)展示生平事迹3、那么我们看看相同意象的黄花在词人笔下是怎样描绘的《醉花阴》“有暗香盈袖”(香味)“人比黄花瘦”(形态)“有暗香盈袖”是词人通过嗅觉感知的,能嗅到说明词人的心境如何?(说明有心情关注美好事物,赏菊,生活有雅致的一面)“人比黄花瘦”黄花瘦是怎样的形态(叶瓣纤长、茎杆瘦细)“人比黄花瘦”说明女子容颜因相思而消瘦,憔悴。

《声声慢》“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此时的黄花又是怎样的形态呢?(堆积,连瘦都没有了,花死了,落一地,枯萎了,谁还会捡起插在自己头上装扮呢?)师:曾经东篱把酒还有相思可诉说,如今孤身一人,容颜憔悴,无人可思,无人可念,只能看一地枯萎的黄花,这一地枯萎黄花是哀愁的、是凄凉的是孤独寂寞的。

4、词人的这种孤独寂寞之愁借何物来消解的(酒),那么我们看看“把酒”“淡酒”的滋味有何不同《醉花阴》“把酒”“把”把玩之意是饮酒的一种闲逸,只因丈夫远游,词人孤单一人,无语独酌而添离愁别绪,所以用酒表达相思幽怨。

《李清照词》教案《李清照词两首》教案 四篇

《李清照词》教案《李清照词两首》教案 四篇

《李清照词》教案《李清照词两首》教案四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

那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我们为大家收集的《李清照词两首》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李清照词两首》教案 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李清照的生平和文学创作。

过程与方法:分析《鹧鸪天·桂花》以议论入词的写作特点;赏析《永遇乐》中对比的写作手法和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作者在《鹧鸪天·桂花》中所表现出的超尘脱俗的美学观点和对桂花由衷地赞美和崇敬之情;感悟作者在《永遇乐》中所表达的盛衰之概和身世之悲。

教学重点:赏析《永遇乐》中对比的写作手法和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

教学难点:分析《鹧鸪天·桂花》以议论入词的写作特点。

教学方法:朗读、背诵、鉴赏、引导、讨论。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型:基本阅读。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鹧鸪天·桂花【导入语】播放李清照的词作歌曲《一剪梅》视频,询问学生,这首歌曲的作词者是谁(李清照),现在我们来学习李清照的另一首词《鹧鸪天·桂花》。

【作者介绍】李清照(1084-1155),宋代女词人,号易安居士,济南人。

天资卓越,不到十一岁,她的诗文已被父辈晁补之等人所称赞。

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母王氏也工文章。

十八岁时,李清照与赵明诚结婚。

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李清照与丈夫都喜好读书。

他们节衣缩食,省下钱来买书。

他们起书库,造书橱,收藏之富,冠绝一时。

于是买书、藏书、校书,几乎成了书痴。

李清照结婚之初,北宋已濒临危亡的边缘。

钦宗靖康元年,即李清照42岁时,金兵攻下汴京,徽钦二帝被俘后,朝廷南迁,北宋灭亡,赵明诚时在山东做官。

第二年即李清照43岁时,金兵攻陷山东,夫妇南逃到建康(南京)。

从山东流亡到建康,赵明诚被任命为建康知府,在一次城中叛乱中,赵明诚缒城逃跑,使得李清照对其心灰意冷,并于第二年逃亡江西途中,行至乌江时写下有名的《夏日绝句》,赞项羽讽明诚,赵明诚自感羞愧,心情郁郁,加上沿途风霜劳顿,使赵明诚病倒了。

初中初一语文下册《李清照词二首》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初一语文下册《李清照词二首》教案、教学设计
五、作业布置
1.撰写一篇关于《李清照词二首》的鉴赏短文,要求不少于500字。学生需要从词作的韵律、意象、情感等方面进行分析,力求深入挖掘李清照词作的艺术魅力。
2.选取李清照的其他词作,进行阅读鉴赏,并记录下自己的感悟。在下一节课上,与同学们分享你的阅读心得,共同交流成长。
3.以李清照词作为灵感,创作一首现代诗。要求体现李清照词作的情感特色,同时融入自己的思考与感悟。
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对于诗词的背景、作者生平等方面已有一定了解,但对于李清照这位女性词人的创作特点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认识不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对词作内涵的挖掘,引导学生关注李清照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情感表达。
此外,学生在情感体验方面,正处于青春期,对美好事物充满向往,容易产生共鸣。通过对李清照词作的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其审美素养。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其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感悟词作之美的同时,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梳理李清照词作的艺术特色和情感表达。
2.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关注词的韵律、意象、情感等方面,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
3.提醒学生课后进行复习,巩固所学知识,并鼓励他们多读李清照的词作,提升自己的审美素养。
4.布置课后作业,如撰写词作鉴赏、创作以李清照词作为灵感的现代诗等,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
4.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其他组学生进行补充,共同提高。
(四)课堂练习
1.教师出示练习题目,如:“分析《如梦令》中的意象,并说明其作用。”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作业进行展示,引导学生互相评价,共同提高。

高二下册《李清照词两首》语文教案

高二下册《李清照词两首》语文教案

高二下册《李清照词两首》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李清照的生平背景,理解她对爱情、离别的抒发情感的表达方式。

2. 学习《李清照词两首》的词句结构和格律特点,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欣赏能力。

3. 分析词句中蕴含的意象和情绪,理解其中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1. 理解《李清照词两首》的意境和情感表达,体会其中的痛苦、思念和离别之情。

2. 掌握古代词的词句结构和格律特点,培养对古典文学的鉴赏力。

3. 培养学生通过文学作品表达情感和感悟的能力。

教学难点:
1. 解读《李清照词两首》中蕴含的情感,并能准确表达个人的理解和感受。

2. 学习古代词的韵律和格律规则,理解其中的艺术价值。

教学准备:
1. 多媒体设备。

2. 李清照词两首的文本材料。

3. 相关诗词赏析的教辅材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教师可以播放一段介绍李清照的相关视频或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对李清照的好奇心和学习的动机。

二、讲授李清照的生平背景(15分钟)
通过介绍李清照的生平背景,向学生展示她作为南宋时期的女性文学家所面临的困境和对爱情、离别的独特感悟。

同时,让学生对李清照的词作产生共鸣。

三、学习《李清照词两首》的词句结构和格律特点(25分钟)
1. 教师引导学生一起分析《如梦令》和《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两首词的结构和格律特点,重点解析其中的仄平和押韵规则,帮助学生理解古代词的韵律美。

2. 学生们可以用词典查找生词,并理解每个字的意思,从而更好。

李清照词两首 简案

李清照词两首   简案

《李清照词两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结合创作背景理解词的丰富深刻的意蕴,体会作者不同人生阶段的思想感情,初步培养学生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欣赏古代诗词的意识;2、通过反复诵读,结合具体意象和词语初步引导学生感悟词的思想内容,感受词的意境;3、通过对比两首词的相同与不同之处,简单了解李清照前后期词的不同风格。

【教学重难点】1、通过比较两首词的异同,了解李清照前后期词的不同风格(重点);2、体会词的意境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重点);3、初步培养学生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欣赏古代诗词的意识(重难点)。

【教学方法】朗读、比较分析、冥想【教学课时】1课时(45分钟)【教学过程】一、导入在这个单元第一课,我们学了柳永的词,大家应该都知道,柳永的词不同于苏轼词的豪放,他是婉约派的代表。

那同学们还知不知道,婉约派除了有柳永比较出名具有代表性之外,还有谁呢?(明确:秦观、李清照、李煜、周邦彦、晏殊、欧阳修等)那其中很著名的宋代女词人是?(李清照)没错,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历史上最著名的的女词人李清照的两首词,请同学们翻到41页。

二、作者简介及作品回顾齐读一遍(提问,历史上有那么多词人,而女词人寥寥可数,那为何李清照却能成为词界女王?(词写得好)为什么词写得好呢?同学们可以猜测一下,她来自什么样的家庭或者受过什么样的教育,才能写出好诗名垂千古。

)李清照(注释一),父亲李格非是当时著名学者,官拜礼部员外郎;母亲亦善文。

李清照生活在一个充满文学气氛的书香门第,自幼耳濡目染,培养了多方面的艺术才能,通音律、长诗词、工散文,擅长书画,词届女王级人物。

丈夫赵明诚是金石考据家。

早期生活优裕,与丈夫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靖康之变(1126年),北宋亡,当时李清照南渡,明诚病死,以此为界,李清照的创作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主要描写生活、爱情,语言明丽,意境优美,代表作有如《如梦令》《醉花阴》《一剪梅》;后期则悲悯自己的不幸遭遇,悼夫思乡,抒家国之恨,严酷的社会现实,使她无论是思想还是艺术上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代表作有《夏日绝句》《声声慢》《武陵春》《清平乐》等。

李清照词两首优秀教案

李清照词两首优秀教案

李清照词两首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李清照的生平经历及创作背景。

2.领悟《如梦令》和《声声慢》两首词的意境和情感。

3.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1.分析《如梦令》和《声声慢》两首词的意境和情感。

2.学习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1.理解李清照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领悟李清照词中所表现的人生哲理。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如梦令》(一)导入1.介绍李清照的生平经历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如梦令》的创作背景。

(二)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如梦令》,感知词的意境和情感。

2.学生分享阅读感受,教师点评。

(三)课堂讲解1.讲解《如梦令》的意境和情感。

2.分析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四)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如梦令》的意境和情感。

2.各组代表发言,教师点评。

(五)课堂小结2.强调《如梦令》的艺术特色。

第二课时:《声声慢》(一)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2.引导学生关注《声声慢》的创作背景。

(二)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声声慢》,感知词的意境和情感。

2.学生分享阅读感受,教师点评。

(三)课堂讲解1.讲解《声声慢》的意境和情感。

2.分析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四)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声声慢》的意境和情感。

2.各组代表发言,教师点评。

(五)课堂小结2.强调《声声慢》的艺术特色。

第三课时:比较阅读(一)导入1.复习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

2.引导学生关注两首词的异同。

(二)课堂讲解1.讲解两首词的意境和情感异同。

2.分析两首词的艺术特色。

(三)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两首词的异同。

2.各组代表发言,教师点评。

(四)课堂小结2.强调两首词的艺术价值和人生哲理。

五、作业布置1.背诵《如梦令》和《声声慢》。

2.写一篇关于李清照词的鉴赏文章。

六、教学反思1.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2.学生对李清照词的理解和鉴赏能力是否有所提高?3.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通过本教案的教学,希望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李清照的词,领悟其意境和情感,提高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高二下册《李清照词两首》语文教案3篇

高二下册《李清照词两首》语文教案3篇

高二下册《李清照词两首》语文教案3篇Chinese teaching plan of Li Qingzhao's two poems高二下册《李清照词两首》语文教案3篇前言: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点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

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

本教案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1、篇章1:高二下册《李清照词两首》语文教案2、篇章2:高二下册《李清照词两首》语文教案3、篇章3:高二下册《李清照词两首》语文教案篇章1:高二下册《李清照词两首》语文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品味叠词的作用。

2、解读词的意象,把握景与情的关系,整体感受词的意境美。

3、了解词人的人生际遇,体会其后期的愁情。

(二)过程与方法1、熟读背诵全词。

2、理解词中的意象,体会其情感,准确把握“愁”之内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词的意境美,体味词人的情感。

教学重点1、背诵全词2、品味叠词的作用。

3、解读词的意象,整体感受词的意境美。

教学难点准确理解李清照后期作品中所体现的“愁”之内涵。

教学方法:导读法、比较法教学时数:两教时教学过程第一教时教学要点:学习《醉花阴》教学内容及步骤:一、作者简介: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李清照自幼就受过很好的教育,其父亲李格非是学者兼散文家,母亲出身于官宦人家,也有文学才能。

李清照多才多艺,能诗词,善书画,很早就受人注意。

史书记载说她:“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

”李清照十八岁嫁了太学生赵明诚,赵爱好金石之学,也有很高的文化修养。

高二下册《李清照词两首》语文教案

高二下册《李清照词两首》语文教案

《李清照词两首》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李清照的生平经历,感受其词作的艺术魅力。

2.分析《如梦令》和《声声慢》的意象、意境和情感。

3.培养学生鉴赏古典诗词的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1.李清照词的艺术特点。

2.《如梦令》和《声声慢》的情感分析和意象解读。

三、教学难点1.李清照词的审美价值。

2.古典诗词鉴赏的方法。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如梦令》一、导入1.介绍李清照的生平经历,让学生了解这位才女的一生。

2.引导学生关注李清照词的艺术特点,激发学习兴趣。

二、课文解析1.让学生自读《如梦令》,体会词的意境和情感。

2.分析词中的意象,如“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等,引导学生感受李清照词的细腻情感。

3.讨论李清照词的语言特点,如“浓淡相宜”“含蓄委婉”等。

三、课堂小结2.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家后,查阅资料,了解李清照的其他词作。

第二课时:《声声慢》一、复习导入1.复习《如梦令》的内容,引导学生回顾李清照的词风。

2.介绍《声声慢》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这首词的背景。

二、课文解析1.让学生自读《声声慢》,体会词的意境和情感。

2.分析词中的意象,如“寻寻觅觅,冷冷清清”“梧桐更兼细雨”等,引导学生感受李清照词的深沉情感。

3.讨论李清照词的语言特点,如“字字锤炼”“意境悠远”等。

三、课堂小结2.引导学生比较《如梦令》和《声声慢》的异同,加深对李清照词的理解。

第三课时:综合探究一、课堂讨论1.让学生分享自己查阅到的李清照的其他词作,感受其词风。

2.讨论李清照词的艺术价值,如“婉约派代表人物”“千古绝艳”等。

3.分析李清照词对后世的影响,如“影响了一代词人”“成为古代文学经典”等。

二、课堂小结2.强调古典诗词鉴赏的方法,如“关注背景、品味语言、感受情感”等。

三、课后作业1.写一篇关于李清照词的鉴赏文章,题目自拟。

2.收集其他古代词人的作品,进行比较阅读。

四、教学反思1.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学生是否掌握了李清照词的艺术特点。

李清照词两首语文教案范文

李清照词两首语文教案范文

李清照词两首语文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首李清照的词;(2)理解两首词的背景、意境和表达技巧;(3)分析李清照的词风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两首词的意义;(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李清照词中的情感美,理解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两首李清照的词;(2)理解两首词的意境和表达技巧;(3)分析李清照的词风特点。

2. 教学难点:(1)词中隐含的意义和情感;(2)李清照词风的独特之处。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引导学生关注李清照的词风特点。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两首词,感受词的韵律美;(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词的基本意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词中的意境和表达技巧;(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感受词中的情感美,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引导学生抒发自己的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2)强调李清照词风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两首李清照的词;2. 结合课下注释,解释词中的难点;3. 写一篇关于李清照词风特点的短文。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自主探究,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2. 利用案例分析法,以李清照的词作为典型,分析其词风特点,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3. 运用比较教学法,将李清照的词与其他词人的作品进行比较,突出其独特的艺术风格;4. 采用情感教学法,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李清照词中的情感美,激发学生的共鸣。

最新-《李清照词两首》教案(优秀5篇)

最新-《李清照词两首》教案(优秀5篇)

《李清照词两首》教案(优秀5篇)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人。

宋代婉约派代表词人,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下面是编辑为家人们收集的《李清照词两首》教案(优秀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李清照词两首》教案篇一《李清照词两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结合创作背景理解诗词丰富深刻的意蕴,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培养学生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欣赏古代诗词的能力(2)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词的思想内容,感受诗词的意境,赏析诗词的艺术特色(3)了解李清照前后期的不同风格(4)了解婉约派的特点教学重点:(1)结合创作背景理解诗词丰富深刻的意蕴,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培养学生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欣赏古代诗词的能力(2)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词的思想内容,感受诗词的意境,赏析诗词的艺术特色教学过程:渲染气氛,激趣导入:(播放二泉映月)同学们,老师现在给大家提供一组评语,请大家个个根据评语判断我们评价的对象是中国古代哪位文化名人资料链接-----她有忧时伤世的赤子精魂她是登峰造极的沧海愁人她是旷古绝今的词坛奇女知道她是谁吗?没错!她正是“千古才女李易安,万古愁心李清照”她是沧海愁人,她有万古愁心,然而要解读她的一腔愁绪,却又是“怎一个愁字了得” ,同学们,今天我们共同学习李清照的两首代表词作《醉花阴》和〈〈声声慢〉〉,让我们一起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用心去感受她的万古愁心。

走近作者,了解身世资源共享:学生就自己搜集的关于李清照的资料进行交流,注意关注李清照的生平遭遇倾情诵读,整体感知引导:李清照的一生是充满悲剧色彩的一生,她以词代声,向世人诉说她的悲剧愁情,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聆听她的倾诉诵读要求:连续两遍,第一遍要读通读顺,注意读出感情,第二遍要结合课下注释边读边理解词的意思,并将不理解的地方作上记号,读后大家共同解决感悟词意,把握感情,自主探究引导:联系作者生平遭遇思考---两首词中“愁”的含义是否相同?你能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作者的这种愁绪?两首词中“愁”的程度有何不同呢?提示:学生可选两首词中的任何一首谈谈自己的感悟,既可以从整体谈,也可选自己喜欢的某一个句子谈,教师给予适当的评价和引导教师小结并板书:《醉花阴》是李清照前期的作品,主要抒发自己对丈夫的思念之愁,但那只是生离之愁、暂时之愁、个人之愁,而从〈〈声声慢〉〉中我们看到的李清照的“愁”,不再是从前词人所常写的所谓“闲愁”,这个“愁”是由乡关之思、身世之苦,失去亲人的悲哀和理想破灭后的失望所交织而成的,是死别之愁、永恒之愁,因此,这“愁”字表现得更加凄厉沉痛。

李清照词两首教案

李清照词两首教案

李清照词两首教案【篇一:《李清照词两首》教学设计】《李清照词两首》教学设计【课标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与创作。

〔2〕在具体语境中体会、掌握意象的一般内涵。

2、过程与方法〔1〕结合注释,疏通词的大意。

〔2〕有感情地诵读,在品读中体会和品味词的意境。

〔3〕结合李清照的生平,把握词的主旨。

3、情感与价值观〔1〕通过词句品读和场景再现,体味词人的情感。

〔2〕了解作品风格与社会环境、个人遭遇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1〕理解、掌握词中意象的深刻内涵。

〔2〕熟读成诵,在阅读中品味古典诗词的美感和词作中抒发的感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同学们,音乐好听吗?感觉怎样?有谁愿意说一说这首曲子吗?明确:这首曲子叫《二泉映月》,是我国著名的民乐,瞎子阿炳用他如泣如诉的二胡声演绎了人世间的悲凉。

静静地听,人们莫不为之动容,这是用音乐表达悲愁的经典。

今天,我们要来学习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用文字表达愁苦的经典。

二、知人论世李清照,字漱玉,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是宋代婉约词派的代表之一。

她出身名门世家,父亲李格非师从苏轼,是著名的经史学家,母亲王氏也琴棋书画样样精通。

李清照从小就耳濡目染,聪明伶俐,善于音律,能诗会词。

18岁嫁给门当户对的太学士赵明诚为妻,两人情趣相投。

赵明诚热衷于金石的研究,李清照还与其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搜集整理,夫妻感情笃厚,家庭幸福美满。

公元1125年,金入侵宋朝。

两年后,北宋灭亡。

从此,李清照的个人命运也随着国家命运的改变而改变,她一家被迫南迁避难。

两年后,其夫赵明诚在赴官上任的途中不幸染病身亡,留下李清照孤苦伶仃一个人。

此后生活一直不如意,遭受了一连串的打击〔国破、家亡、夫死、半生收藏的金石丧失殆尽等〕。

她的作品也分为前后期,前期多写闺中生活的情趣和大自然风光,风格清新明丽;后期多反映战乱痛苦的生活,风格沉郁凄怆。

三、整体感知提问:《声声慢》和《醉花阴》,哪一篇的情感更能打动你?哪一篇是她后期的作品?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明确:《声声慢》是她后期的作品,从“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守着窗儿,单独怎生得黑”“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等句子都可以看出来。

《李清照作品两首》教案

《李清照作品两首》教案

《李清照作品两首》教案李清照作品两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李清照的生平与作品;2. 研究欣赏和理解李清照的两首代表作品;3. 提高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李清照的生平介绍;2. 李清照的代表作品《如梦令》和《声声慢》的分析和欣赏;3. 学生阅读和品味李清照的其他作品。

三、教学流程1. 介绍李清照的生平,包括她的出生背景、成长经历和文学成就。

2. 分析《如梦令》:让学生阅读这首词,并向他们提问该词的背景、意境和主题。

引导学生欣赏其中的艺术特点和感受其中的情感。

3. 分析《声声慢》:同样让学生阅读这首词,并进行分析。

引导学生理解词中所表达的思念之情和对逝去时光的怀念。

4. 学生阅读并品味李清照的其他作品,可以通过选读一些诗词或散文来增加学生对李清照的了解和欣赏。

四、教学方法1. 前置知识启发:在开始余下的创作之前,教师可以通过介绍唐宋文学和词的特点,引导学生对这些作品有初步的了解。

2. 导读法:在学生阅读作品之前,教师可以逐句或逐段给予一些导读,帮助学生正确理解作品的意义和情感。

3.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作品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4. 个人写作:鼓励学生自由写作,表达对李清照作品的观点和感受。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对李清照作品的理解和欣赏的作业完成情况。

评价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六、延伸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李清照的作品创作比赛或朗诵比赛,鼓励他们对李清照的作品进行更深入的理解和表达。

2. 安排学生参观李清照相关的文化展览和活动,增加他们的文化体验和文学素养。

3. 引导学生与其他作家进行对比,分析他们作品的异同,加深对李清照作品的理解。

以上为《李清照作品两首》教案。

《李清照词两首》教学设计

《李清照词两首》教学设计

《李清照词两首》教学设计李清照词两首教学设计目标本教学设计的目标是通过研究李清照的两首词,让学生了解李清照的词作特点及其文化价值,并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词作背景介绍在课堂开始,通过讲解李清照的生平背景和她在唐宋词史上的地位,向学生介绍李清照的重要性,并对她的人物形象进行简要描述。

词作赏析与分析选择李清照的两首词进行赏析和分析,分别为《如梦令》和《声声慢》。

教师可以先朗读词作,然后引导学生一起分析词的诗意、意境、韵律、修辞手法等方面。

词作比较通过将李清照的两首词作与其他词人的作品进行比较,让学生理解李清照的独特之处和她在词坛上的地位。

教师可以选择其他唐宋词人的作品,如杜牧、苏轼等,与李清照的词进行对比分析。

词作创作最后一部分是让学生进行词作创作。

教师可以给予一些词作创作的提示或主题,让学生自由发挥,尝试在李清照的词作基础上进行创作。

学生可以运用所学的韵律和修辞手法,创作符合主题和情感表达的词作。

教学方法讲授与讨论相结合教师可以通过讲述李清照的生平和词作背景,引导学生对词作进行深入理解。

同时,通过讨论学生的观点和感受,促进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听读与赏析结合教师可以朗读词作,让学生通过听觉感受词作的音韵美和声情并茂的表达方式。

然后,通过赏析和分析,引导学生对词作的诗意和意境进行感悟。

比较与分析结合教师可以选择其他唐宋词人的作品与李清照的词进行比较分析,让学生理解李清照的独特之处,并在比较中得到对词作的更深层次的认识。

创作与表达结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词作创作,并鼓励学生展示和分享自己的作品。

通过创作,学生可以运用所学的词作技巧,并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教学评价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参与度、对词作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创作的水平等方面进行评价。

同时,可以鼓励学生互评、自评,通过评价的反馈促进学生的进一步提高。

参考资源1. 李清照的词作选集2. 唐宋词选讲教材3. 相关词人的词作选集。

李清照两首教学设计(通用7篇)

李清照两首教学设计(通用7篇)

李清照教学设计李清照两首教学设计(通用7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李清照两首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李清照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的特点,结合课标的要求,我制定以下目标:(1)通过诵读准确把握该词的情感;(2)了解并把握李清照的创作分期。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诵读和赏析把握作者情感。

教学难点:体会并理解李清照创作分期和创作特点。

教学过程:一、导入设计同学们,我们先看一句台词:“皇上,您还记得大明湖畔的夏雨荷吗?”(PPT展示),当然也有人进行过恶搞。

(PPT展示:皇上,您还记得大明湖畔的容嬷嬷吗)实际上,大明湖畔确实出现过一些美女和才女,这里有一幅对联为证: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彩有后主遗风。

这就是郭沫若题李清照故居漱玉堂的对联,那么我们今天就来走进李清照,学习《李清照词两首》。

二、板块教学,整体感知1. 读一读。

向学生提出四维诵读要求。

读得准确读出节奏读出关键(愁:一个“愁”字开篇,反应的是作者浓浓的愁思,使全词都笼罩在凄迷、哀怨的氛围当中。

思考:李清照因何而愁?凉。

表面上:重阳节,天气转凉。

玉枕纱橱,难于风寒。

深层面:独居家中,没有家庭的温馨,内心感到孤独、凄凉。

)引申问题:本词写作的季节?时间?重阳节。

本应于家人团聚,而此时赵明诚在山东做官,李清照在青州老家居住,李清照清寂无聊,写了这首词给赵明诚,以寄相思。

“永昼”“半夜”“黄昏后”。

巧妙抓住了这几个时间的推移,来写自己在家中生活的空虚,无聊,来表达自己对丈夫那种夜以继日的相思之情。

读出感觉2. 品一品。

品读“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黄色的菊花与作者因相思而消瘦的体态相近,这样的比喻比较恰当地反映了当时作者由于作者离开丈夫而孤独、愁闷的生活和内心情感。

《李清照词两首》教案(优秀5篇)

《李清照词两首》教案(优秀5篇)

《李清照词两首》教案(优秀5篇)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人。

宋代婉约派代表词人,有“千古一才女”之称。

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如下是小编为大伙儿收集整理的《李清照词两首》教案(优秀5篇)。

《李清照词两首》教案篇一【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与创作。

2.鉴赏李清照作品的婉约派风格。

二、能力培养目标1.了解作风格与社会环境、个人遭遇的关系。

2.体味词作中的意象和由意象营造的意境,以及词句中凝聚的感情。

三、德育渗透目标在词的艺术境界中陶冶美好的感情。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了解作风格与社会环境、个人遭遇的关系,体味词作中的意象和由意象营造的意境,以及词句中凝聚的感情,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1.了解作风格与社会环境、个人遭遇的关系。

2.体味词作中的意象和由意象营造的意境,以及词句中凝聚的感情。

二、整体感知1.作者简介李清照(1084—1155?),宋代女词人。

自号易安居士。

济南章丘(今属山东)人。

父格非,官至礼部员外郎、京东路提点刑狱。

出自韩琦门下,又曾以文章受知于苏轼,学识渊博,尤用意于经学,在齐、鲁一带颇负盛名。

后因列于元祐D籍而被罢官。

平生著述较多,现仅存《洛阳名园记》一卷。

母王氏,是状元王拱辰孙女(《宋史·李格非传》),一说为汉国公王准孙女(庄绰《鸡肋编》),也知书善文。

李清照的文集在当时就曾刻印行世。

《直斋书录解题》载《漱玉集》1卷,“别本”分5卷。

黄异《花庵词选》称有《漱玉词》3卷。

《宋史·艺文志》载有《易安居士文集》7卷、《易安词》6卷。

都久已不传。

现存的诗文及词集是后人所辑。

四印斋本有《漱玉词》1卷,李文椅编的《漱玉集》5卷,辑录的作品较多。

但其中所收词多有赝品。

近人赵万里《校辑宋金元人词》中的《漱玉词》收有60首。

今人孔凡礼《全宋词补遗》中有新发现的李清照词。

高二下册《李清照词两首》语文教案

高二下册《李清照词两首》语文教案

高二下册《照词两首》语文教案高二下册《照词两首》语文教案(1) 教学目的(一)知识与才能1、品味叠词的作用。

2、解读词的意象,把握景与情的关系,整体感受词的意境美。

3、理解词人的人生际遇,体会其后期的愁情。

(二)过程与方法1、熟读背诵全词。

2、理解词中的意象,体会其情感,准确把握“愁”之内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词的意境美,体味词人的情感。

教学重点1、背诵全词2、品味叠词的作用。

3、解读词的意象,整体感受词的意境美。

教学难点准确理解照后期作品中所表达的“愁”之内涵。

教学方法:导读法、比拟法教学时数:两教时教学过程第一教时教学要点:学习《醉花阴》教学内容及步骤:一、作者简介:照,号易安居士,照自幼就受过很好的教育,其父亲李格非是学者兼散文家,母亲出身于官宦人家,也有文学才能。

照多才多艺,能诗词,善书画,很早就受人注意。

史书记载说她:“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

”照十八岁嫁了太学生赵明诚,赵爱好金石之学,也有很高的文化修养。

婚后,他们过着美满和谐的生活,夫妇在一起常常诗词唱和,欣赏金石拓片。

但作为一个才华出众、情感丰富的女子难免对人生抱有更多的理想的态度,所以尽管生活是满足的,照也常常会感到一种惆怅。

这种惆怅是来自社会对女子的压抑还是由于她对生活有着更高的追求不能实现,就不得而知。

只是这种惆怅常常出现她前期的词中,与温馨、喜悦互相交织。

她的两首《如梦令》似乎正好反映出这种复杂的情感: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欧鹭。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照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前一首表现了无忧无虑、开朗活泼的性格,后一首那么流露了她对年华变迁的怅惘,似乎青春也在这暮春的风雨中被摧残而消失。

照前期的词大多数写自己对爱情尤其是离别之情的感受,属于词的传统题材。

但过去大多是男性作者以女性口吻来写这一类词,往往隔着一层。

而照写的是自己亲身感受与内心体验,因此她的词就格外真挚细腻、委婉动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清照词两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深入研读诗歌,抓住意境,体验情感,渗透对学生诗歌诵读的指导。

2.了解个人的生活遭遇和创作的密切关系,体味词人前后期作品中的别样“愁”情。

3.让学生由词及人,突破文本的显性层面,进入到词人苦闷、复杂的精神世界。

4、培养热爱古典诗词的思想感情,提高道德修养、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

【重点、难点】
重点:体味《醉花阴》和《声声慢》的不同“愁”情。

难点:理解并积累词中的常见意象,以及词句中凝聚的感情。

【教学方法】诵读法、情境法、对比探究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知人论世
——她是临水照花的乱世美神;——她是忧时伤世的赤子精魂;——她是登峰造极的沧海愁人;——她是旷古绝今的词坛奇女。

你知道她是谁吗?
两世之交最伟大的词作家,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女词人,在女作家中可谓“空前绝后”,“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李清照李清照的创作以南渡为界分为两期。

南渡前:内容——闺怨离愁,词风——清丽柔媚;
南渡后:内容——怀旧悼亡,词风——凄婉哀怨
二、初读整体感知
—1—
(一)学习《醉花阴》
1.初读感知。

女生读。

听朗读录音。

齐读。

2.品读词味。

⑴品味情感:愁(开篇一愁字,笼罩全篇)
⑵品味词句:
李清照是如何表达她的闺中之愁的?用了哪些富有内涵的词语?
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紧紧扣住一个“愁”字分析。

引导学生重点把握要点词:永、又、凉、瘦。

⑶品味意象:李清照是如何表达她的闺中之愁的?选用了哪些富有内涵的意象?
重点意象:薄雾、浓云、东篱、酒、西风、黄花
(二)学习《声声慢》
1.初读感知。

女生读。

师范读。

齐读。

2.品读词味。

⑴品味情感:愁(怎一个愁字了得)
⑵品味词句:
词中选用了哪些典型词语来表现人物,表达思想感情?
引导学生赏析“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在表达情感上的不同以及连用7个叠词的表达效果。

讨论明确:叠词运用的表达效果,一是直接抒情,极有层次地表达了词人在遭受重创巨痛后的愁苦的心情,为全词渲染了一种的悲凉的氛围,奠定了哀婉、凄凉、愁苦的感情基调。

二是增强词的音韵效果,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

—2—
⑶品味意象。

品味词中几个常见意象。

引导学生把握要点意象:淡酒、过雁、梧桐、细雨。

三、品读鉴赏异同
两首词,同样是写愁,但表现愁的方式不同,诠释愁的内涵各异,塑造的形象有区别。

1.《醉花阴》以“愁”发端,《声声慢》以“愁”作结。

《醉花阴》以“愁”发端,一开篇就愁云笼罩:重阳五阳,有高难登,诗性难发此一愁也;丈夫远游,独饮闷酒,此二愁也;秋风瑟瑟,菊残人老,此三愁也。

三种愁思聚于一处,借酒浇愁,不胜酒力,酒醒后愁绪更浓。

《声声慢》在篇末托出一个字,词人宕开了这个“愁”字的浅层意义,赋予它更深广而厚重的内涵:丧夫之痛、亡国之痛、孀居之苦、沦落之愁
2.两首词,“愁”的风神不同,人的形象迥异。

《醉花阴》中的愁是迷离而朦胧的。

词作先摹愁态,把一位思妇惆怅彷徨、寂寞无主的愁态勾画出来;再绘愁容:“人比黄花瘦”,抒写一位敏感多才的少妇在重阳佳节对远在他乡的丈夫刻骨铭心而又委婉动人的相思之情。

《声声慢》中的愁是孤寂而凄清的。

词中先设愁境,用七对叠词刻画了冷清萧瑟的环境,烘托了一位寡居妇人凄惶苦闷、恍惚悲凉,以及痛定思痛时的“忧从中来,不可断绝”;再布愁境:乍暖还寒、晚来风急、旧时过雁、满地黄花、梧桐秋雨……景景含愁,声声入心,抒发了一个茕茕孑立的女子饱经国破家亡夫死的乱离,孤独寂寞、悲凉愁苦的心绪。

四、课堂小结
知人论世是诗词鉴赏的一种很实用的方法。

个人遭遇和文学创作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在这两首词中,我们看见了一个一生都被“愁”所困的女词人,“愁”是她作品的主调。

早年的“愁”是“闺怨”、“离愁”,是“一种相思,两
—3—
处闲愁”;晚年的“愁”则是在经历了亡国、流离、丧夫之后的“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愁,是一种沉甸甸的浓愁。

品读意象,是诗词鉴赏的一种最基本的方法。

通过意象品读,能准确把握作品的内容、情感和主题。

要注意理解和积累常见意象的特定意义。

五、布置作业
1.熟背这两首词,并深入体会词的内容和情感。

2.酒、风和黄昏也是《醉花阴》和《声声慢》共同选用的意象,它们在两首词也是有一定的差异的,请简要比较。

3.任选两首词中你觉得写得最美或最有味的句子,写出你觉得比较精美的赏析文字。

板书设计:
李清照词两首
《醉花阴》:生离之愁,暂时之愁,个人之愁
《声声慢》:死别之愁,永恒之愁,家国之愁
—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