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北宋初期文学
00539中国古代文学史二自考知识点汇总
00539中国古代文学史二-目录第五编宋代文学第一章北宋初期文学1.柳开、穆修是宋代古文运动的先驱2.宋初诗歌的白体、昆体、晚唐体3.“白体”4.王禹偁的诗文创作及其对宋初文风变革的贡献5.《西昆酬唱集》6.杨亿的生平7.杨亿、钱惟演、刘筠最能代表西昆体风格8.西昆体9.晚唐体10.西昆体诗歌的一般特色11.林逋诗歌的特点12.晏殊的生平13.《珠玉词》14.晏殊词的创作特色及其在词史上的地位第二章欧阳修与北宋诗文革新15.欧阳修的生平16.欧阳修在诗文革新运动中的领袖地位17.《秋声赋》的艺术特点18.欧阳修散文的艺术特点19.欧阳修诗歌的艺术特点及其开拓性20.欧阳修词的艺术特点21.欧阳修的文学成就和贡献22.梅尧臣的生平23.苏舜钦的生平24.梅尧臣、苏舜钦是开创宋诗风格的重要作家25.梅尧臣诗歌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点26.苏舜钦诗歌的风格特征27.王安石的生平28.王安石词《桂枝香》[金陵怀古]对词境的开拓29.王令诗歌的特点30.王安石散文的特点31.王安石诗歌的创作成就32.王安石的文学创作成就33.“三苏”34.曾巩散文的艺术风格35.苏洵散文的特点36.苏辙散文的特点第三章苏轼的文学成就37.苏轼的生平38.苏轼议论文的写作特点39.苏轼记叙文的艺术特点40.苏轼散文的总体特色41.“东坡体”42.苏轼诗歌的题材类别43.苏轼诗歌分前、后期44.苏轼诗歌的主要内容45.苏轼诗歌的艺术特色46.苏词的超旷高远襟怀47.苏轼的“以诗为词”对词体革新的贡献48.苏词对题材的拓展及其意义49.苏词的创作风格50.苏轼对词体发展的贡献第四章黄庭坚与江西诗派51.黄庭坚的生平52.“山谷体”53.黄庭坚诗歌的题材内容54.黄庭坚的诗歌创作主张及其艺术特色55.黄庭坚词作的艺术特点56.江西诗派的“一祖三宗”57.“后山体”58.“简斋体”59.陈与义诗分前、后期60.陈师道“后山体”的艺术特征61.陈与义前期诗歌的艺术特点62.陈与义后期诗歌的艺术风格63.“简斋体”的艺术独特性第五章柳永与北宋词坛64.北宋词分为三个发展时期及各期代表词人65.柳永的生平66.柳永词的题材内容及其对词境的开拓67.柳永对词体的开拓68.柳永词的艺术特点69.柳永对宋词发展的贡献70.秦观的生平71.晏几道的生平72.贺铸的生平73.秦观词作的艺术特点及其在宋词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74.晏几道词作的艺术特点75.贺铸词作的艺术特点76.周邦彦的生平77.周邦彦词的集大成78.周邦彦词作的艺术成就79.“易安体”80.“樵歌体”81.李清照的生平82.朱敦儒的生平83.李清照词分前、后期84.李清照词论的主要内容85.李清照词作的艺术特色86.朱敦儒词作的艺术特点第六章辛弃疾与辛派词人87.辛弃疾的生平88.“稼轩体”89.辛词题材内容的主体及其多样性90.辛词的艺术成就及其词史地位91.张元幹的生平92.张孝祥的生平93.陈亮的生平94.张元幹词的特点95.张孝祥词的特点96.陈亮词的特点97.刘过词的特点第七章陆游与南宋中期诗文98.“中兴四大诗人”99.陆游的生平100.陆游散文的特点101.陆游诗歌创作的三个时期及各期的主要特点102.陆游诗歌对江西诗派的扬弃103.陆游词作的特色104.陆游诗歌的艺术成就及其多样风格105.“诚斋体”106.杨万里的生平107.范成大的生平108.杨万里的“活法”诗109.“诚斋体”的艺术特色110.范成大田园诗的艺术特点111.朱熹的生平112.朱熹诗歌的特点113.朱熹散文的特点114.南宋中叶散文之两派115.南宋各体散文的一般特征116.南宋“小品文”概况第八章姜夔与南宋清雅词派117.南宋中后期的清雅词派118.姜夔的生平119.白石词的情思内涵120.白石词的艺术风格及其对词史的贡献121.吴文英的生平122.吴文英“论词四标准”123.梦窗词的分类及其情感内涵124.梦窗词的艺术特色125.《词源》126.史达祖咏物词的艺术特点127.周密的词风特征128.王沂孙咏物词的特点129.张炎的词风及其在词史上的意义第九章南宋后期文学130.南宋后期文学大势131.“永嘉四灵”132.“四灵”与晚唐诗歌的关系133.“永嘉四灵”诗歌的艺术特点134.刘克庄的生平135.“江湖诗派”的主要诗人136.刘庄诗歌分前、后两期137.“江湖诗派”及其诗歌的艺术追求138.刘克庄诗歌的艺术特点139.刘克庄词的艺术特点140.戴复古诗歌的特点141.文天祥的生平142.汪元量诗歌的思想内涵143.刘辰翁词作的特点144.文天祥诗、文、词的思想情感内涵第六编辽金元文学第一章辽金文学145.耶律倍及其《海上诗》146.耶律洪基及其《题黄菊赋》147.契丹女诗人萧观音、萧瑟瑟148.汉族诗文作家赵延寿、王鼎149.辽代文学创作概况150.寺公大师《醉义歌》151.辽代诗文体现着民族文化融合的特点152.金初文坛作家构成153.金代文学发展大势154.金初主要诗文作家155.“国朝文派”及其主要诗文作家156.金代后期主要诗文作家157.元好问的生平158.元好问《论诗三十首》所体现的审美追求和诗学观念159.元好问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160.元好问词作的特点161.元好问的文学成就162.诸宫调163.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对《莺莺传》的改作及其艺术特点第二章元杂剧的兴盛和代表作家164.“元曲四大家”165.元杂剧的体制166.元杂剧分为五类167.元杂剧兴盛的原因168.元杂剧发展分为前后两期及各期代表作家作品169.白朴的生平创作170.马致远的生平创作171.纪君祥及其《赵氏孤儿》172.郑廷玉及其《看钱奴》173.康进之及其《李逵负荆》174.石君宝及其《秋胡戏妻》175.白朴《梧桐雨》的思想内容和表现特色176.马致远《汉宫秋》的思想内容和表现特色177.马致远神仙道化剧的创作特色178.郑光祖的生平创作179.宫天挺的生平创作180.乔吉的生平创作181.秦简夫的剧作182.元代后期杂剧发展态势183.郑光祖《倩女离魂》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184.宫天挺《范张鸡黍》的思想内容185.乔吉《两世姻缘》的情思内涵和艺术特色186.秦简夫《东堂老》的内容和特点第三章杰出的戏曲家关汉卿与王实甫187.关汉卿的生平、性格188.关汉卿的创作及其分类189.公案剧《鲁斋郎》、《蝴蝶梦》的思想深刻性190.妇女生活剧《救风尘》的思想191.历史剧《单刀会》艺术特点192.关汉卿杂剧题材内容的特点193.《窦娥冤》的故事渊源及关汉卿的改作194.《窦娥冤》的戏剧冲突及其悲剧性195.王实甫的生平创作196.“董西厢”197.“王西厢”198.从《莺莺传》到《西厢记》的故事演变199.王实甫《西厢记》的剧情和体制200.王实甫《西厢记》的戏剧冲突第四章元代散曲201.散曲及其形制202.小令(叶儿)、套数(散套)、带过曲203.元代散曲创作分前、后两期204.元代散曲创作的豪放、清丽两种主要风格205.元代散曲的语言风格206.元代前期散曲作家的构成207.元代前期散曲的代表作家208.关汉卿散曲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点209.王和卿散曲的风格特征210.马致远散曲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点211.元代后期散曲的代表作家212.张养浩的生平213.张养浩散曲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点214.乔吉散曲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点215.张可久散曲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点第五章宋元南戏和话本216.南戏217.“《永乐大典》戏文三种”218.“四大传奇”219.南戏产生的年代220.元代南戏创作概况221.南戏与杂剧在体制上的区别222.“荆刘拜杀”四大传奇各自的剧情及艺术特点223.高明的生平224.《琵琶记》的主旨和剧情225.《琵琶记》的人物形象塑造226.《琵琶记》的艺术成就227.话本228.宋代“说话”四家229.元代讲史话本的存留情况230.“讲史”和“小说”的区别231.宋元话本小说的分类和保存232.宋元话本小说的一般艺术特征233.元代话本小说《宋四公大闹禁魂张》的内容和特点234.讲史话本的一般艺术特点235.讲史话本的依傍史实与艺术虚构第六章元代诗文236.元代诗文发展三期。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二版) 13第五编 宋代文学 第一章 北宋初期文学
思考题:
▪ 1. 理解五代宋初政治形势与诗歌风貌之关系。 ▪ 2. 掌握“宋初三体〞的总体艺术风貌。 ▪ 3. 认识王禹偁诗歌艺术的取法方式及其独创性。
▪ 他的政论文往往切实精当,指陈时弊痛快淋漓,有汉初贾谊、晁 错之风。
▪ 其或兆民未安,思所泰之;四夷未附,思所来之;兵革未息,何 以弭之;田畴多芜,何以辟之;贤人在野,我将进之;佞人立朝, 我将斥之;六气不和,灾眚荐至,愿避位以禳之;五刑未措,欺 诈日生,请修德以厘之。忧心忡忡,待旦而入。九门既启,四聪 甚迩。相君言焉,时君纳焉。皇风于是乎清夷,苍生以之而富庶。 假设然,那么总百官,食万钱,非幸也,宜也。〔?待漏院记坛和“宋初三体〞 ▪ 第二节 王 禹 偁
第一节 宋初文坛 和“宋初三体〞
▪ 北宋初期文学,作家的地域性特征表现得比较明显,“降臣〞群体、原 北周文人群体,是初期文学创作的主要作者群体。
▪ 但由于政治上太祖、太宗二朝北方士人占据优势,因此,北方士人集团 所主导的浅易文风占据主流地位。这一风气,直接促成了“宋初三体〞 的产生。
▪ 魏野假设干诗句对仗工稳,饶有意境,深得晚唐姚合、贾岛 诗法,因此魏野诗作被后人称为“姚合流亚〞。
▪ 潘阆注重摄取静止与活动的景与物入诗,诗歌意境清冷雅致, 诗句工于锤炼,因此被?古今诗话?评为“不减刘长卿〞。
▪ 林逋〔967—1028〕,字君复,杭州钱塘人。林逋诗篇的主要内 容是吟咏山湖胜景和抒写隐居不仕、孤芳自赏的生活方式及其由 之而来的心境。如?秋日西湖闲泛?:
▪ 水气并山影,苍茫已作秋。林深喜见寺,岸静惜移舟。疏苇先寒 折,残虹带夕收。吾庐在何处,归兴起渔讴。
▪ 寇准〔961—1023年〕,字平仲,华州下邽人。寇准少年入仕, 二度官至宰相,一生功业彪炳,以风节著称于时。他与上述两个 宗尚贾岛、姚合等“晚唐〞诗人的群体都有交往,因此事实上成 了晚唐体诗派的盟主。
北宋初期文学3
第一章北宋初期文学第一节北宋初期诗歌的三大流派一、白体诗:1、徐铉(916—991)(xuàn):《宋史徐铉传》云:“铉性简淡寡欲,质直无矫饰,不喜释氏而好神怪,有以此献者,所求必如其请。
铉精小学,好李斯小篆,臻其妙,隶书亦工。
尝受诏与句(gōu)中正、葛湍、王惟恭等同校说文”(1)徐铉的诗大多有一种索寞中略带怅惘的情愫,他把这种情愫写得很淡,语言也是清淡自然的,少有生涩的地方。
如《登甘露寺北望》:京口潮来曲岸平,海门风起浪花生。
人行沙上见日影,舟过江中闻橹声。
芳草远迷扬子渡,宿烟深映广陵城。
游人相思应如橘,相望须含两地情。
又如《九日落星山登高》:秋暮天髙稻穟成落星山上㑹諸賓黄花汎酒依流俗白髪滿頭思古人巖影晚看雲出岫湖光近見客垂綸風烟不改年長度終待林泉老此身(2)有若干首《柳枝辞》一类的拟民歌,虽不像民歌那样朴素俚俗,语言还是通畅浅易的。
如:老大逢春总恨春,绿杨荫里最愁人。
旧游一别无因见,嫩叶如眉处处新。
(3)诗精致细巧,对声律、字句和意象的选择,都比较讲究。
例如:《和明道人宿山寺》:聞道經行處山前與水陽磬聲深小院燈影迥髙房落宿依樓角歸雲擁殿廊羡師閒未得早起逐班行。
《临石步港》:碕岸隨縈帶微風起細漣緑陰三月後倒影亂峰前吹浪游鱗小黏苔碎石圓㑹將腰下組換取釣魚船。
《寄从兄宪兼示二弟》:别路呉將楚離憂弟與兄斷雲驚晚吹秋色滿孤城逺信鴻初下遙鄉月共明一枝棲未穩迴首望神京。
2、王禹偁:(1)作者介绍:《蔡宽夫诗话》说,宋初“士大夫皆宗乐天诗,故王黄州主盟一时”。
在宋初学白居易诗风的诗人群中,最重要而且不为白体所缚、能写出自己特色的是王禹偁。
王禹偁(954—1001)字元之,巨野(今属山东)人,宋太宗太平兴国八年(983)进士,当过翰林学士,三任知制诰,又三次受黜外放,晚年曾任黄州地方官,故又称“王黄州”。
有《小畜集》。
(2)作品创作:①社会诗篇:★出于士大夫的社会责任感和道义良知,王禹偁写下了一些反映民间疾苦的诗篇。
2宋初文学
黄州新建小竹楼记 ①黄冈之地多竹,大者如椽。竹工破之,刳去其节,用代 陶瓦。比屋皆然,以其价廉而工省也。 ②于城西北隅,雉堞圮毁,蓁莽荒秽。因作小楼二间,与 月波楼通,远吞山光,平挹江濑。幽阒辽夐,不可具状。夏宜 急雨,有瀑布声;冬宜密雪,有碎玉声;宜鼓琴,琴调虚畅; 宜咏诗,诗韵清绝;宜围棋,子声丁丁然;宜投壶,矢声铮铮 然:皆竹楼之所助也。 ③公退之暇,披鹤氅,戴华阳巾,手执《周易》一卷,焚 香默坐,清遣世虑。江山之外,第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而已。 待其酒力醒,茶烟歇,送夕阳,迎素月,亦谪居之胜概也。 ④彼齐云、落星,高则高矣;井斡、丽谯,华则华矣。止 于贮妓女,藏歌舞,非骚人之事,吾所不取。 ⑤吾闻竹工云:‚竹之为瓦,仅十稔,若重复之,得二十 稔。‛噫!吾以至道乙未岁,自翰林出滁上;丙申,移广陵; 丁酉,又入西掖;戊戌岁除日,有齐安之命;己亥闰三月到郡。 四年之间,奔走不暇,未知明年又在何处,岂惧竹楼之易朽乎! 幸后之人与我同志,嗣而葺之,庶斯楼之不朽也。 ⑥咸平二年八月十五日记。
白 体:学白居易 晚唐体:学贾岛、姚合 西昆体:学李商隐
一、白体诗人和王禹偁
以徐铉、李昉、王禹偁为代表,主要继承和 学习白居易平易浅俗的现实主义诗风。
(一)李昉、徐铉等 模仿白居易的唱和闲适诗,内容多写流 连光景的闲适生活,风格浅切清雅。
(二)王禹偁
1.学白居易(闲适→讽谕 ) 早期学习白居易的闲适诗风,写了很多闲 适诗,且多唱和之作; 后期转向学习白居易的讽谕诗并进而以杜 甫为典范。
南唐江为残句:‚竹影横斜水清浅,桂香 浮动月黄昏。‛
欧阳修:‚前世咏梅者多矣,未有此句也。‛ 陈与义:‚自读西湖处士诗,年年临水看幽姿。 晴窗画出横斜影,绝胜前村夜雪时。‛ 王十朋:‚暗香和月人佳句,压尽千古无诗 才。‛ 辛弃疾:‚未须草草赋梅花,多少骚人词客。 总被西湖林处士,不肯分留风月。‛ 姜夔:有两首咏梅词题为《暗香》、《疏影》, 此后即成为咏梅的专有名词。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章节测试,北宋初期文学
第五编宋代文学第一章北宋初期文学一、单项选择题1.王禹偁是北宋初期诗人,其诗属于()A.馆阁体B.西昆体C.晚唐体D.白体【解析】(P42):D 本题考查王禹偁所属的诗歌流派。
王禹偁早年作诗推崇白居易,为白体诗人。
2.下列属于宋初晚唐体诗人的是( )A.王禹偁B.杨亿C.刘筠D.林逋【解析】(P44):D本题考查晚唐体诗人。
晚唐体是指宋初模仿唐代贾岛、姚合诗风的一个诗,以清逸隐幽为旨趣。
林逋是颇受后人推崇的一位晚唐体诗人。
A项属于白体诗人。
B、C 两项均属于西昆体诗人。
3.《珠玉词》的作者是( )A.范仲淹B.欧阳修C.晏殊D.柳永【解析】(P44):C 《珠玉词》的作者是晏殊。
二、多项选择题1.宋初诗坛的诗歌流派主要有( )A.白体B.西昆体C.晚唐体D.馆阁体E.江湖体【解析】(P42):ABC 本题考查北宋初期主要的诗歌流派。
宋初诗派林立,但主要有白体、西昆体、晚唐体三派。
2.西昆体的代表作家有( )A.杨亿B.刘筠C.钱惟演D.穆修E.柳开【解析】(P43):ABC 本题考查西昆体的代表作家。
柳开、穆修是宋代古文运动的先驱,不属于西昆体作家三、名词解释。
1.西昆诗派【解析】(P43):西昆诗派:是宋初诗坛上影响极大的一个诗歌流派,以《西昆酬唱集》而得名;作诗宗主李商隐,讲究修辞(或辞采),风格典丽,诗中大量用典,以学问为诗;代表诗人有杨亿、刘筠、钱惟演等。
【考必过】00539中国古代文学史二
第五编宋代文学第一章北宋初期文学1柳开、穆修是宋代古文运动的先驱:柳开(947―1000)大名(今河北大名县)人,字仲涂,著有K河东先生集》。
原名肩愈:古文的传统加字绍先。
意为要继承韩愈柳宗元的事业。
他在宋初在宋初自觉地以恢复韩、柳任反对五代浮艳文风标举文统和道统,主张文道合一,有鼓吹吹复古、倡导质朴文风的筚路蓝缕之功。
穆修(917-1032)字伯长,郓州(今山东东平)人他是继继柳开之后专力写作古文的作家其文强调教化作用,力求结构章法的变化,多用散行单句,单句,不务雕琢堆砌不求华靡艳丽,在宋代古文的发展上具有一定的影响。
2宋初诗歌的白体、昆体和晚唐体:宋初诗派林立,主要有所谓白体、昆体和晚唐体三派。
白体学白居易,诗风平易晓畅,主要诗人有李防、徐铉和王禹偁等。
王禹偁早年与一般文人一样喜爱白居易的诗,但侧重于学白居易的闲适唱和诗;贬官商州以后,他创作了大量反映社会现实、关心民生疾苦的作品,学习白居易"惟歌生民病"的讽喻诗,更进而学习杜甫,所谓“本以乐天为后进,敢期子美是前身”。
3《西昆酬唱集》:西昆指玉山。
《西昆酬唱集》共收诗人17位,皆西昆健将,而以杨亿、钱惟演、刘筠为魁首。
杨、刘齐名,当时影响很大,欧阳修(六一诗话》说:“盖自杨、刘唱和,《西昆集》行,后进学者争效之风雅一变,谓之昆体。
”4杨亿的生平:杨亿(974—1020)字大年,建州浦城(今福建浦城县)人,宋初著名文臣,宋真宗景德二年(1005)至大中祥符六年1013),他和王钦若等奉命编撰巨型典籍《册府元龟)与在秘阁里参加编纂工作的同僚吟诗唱和,互相切磋诗律。
作诗宗主李商隐,讲究辞采,风格典丽,以表现才学和功力,但亦不乏清峭感怆的讽谕之作。
5杨亿、钱惟演、刘筠最能代表西昆体风格:西昆体之所以能够形成一个诗歌流派,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西昆酬唱集》的编撰结集。
此集的作者有17人,共收诗250首,杨亿、钱惟演、刘筠三人的作品就有202首,就创作方法而言,杨亿在《西昆酬唱集序》中主张“历览遗编,研味前作,挹其芳润”,这在他们的创作中得到了体现。
中国古代文学宋元重点笔记
古代文学史第五编宋代文学重点内容第一章北宋初期的文风与诗风第一节宋初文坛和宋初三体1.宋初三体:白体、晚唐体、西昆体(1)“白体”:学习白居易闲适、浅易、通俗风格的诗歌创作(闲适诗,态度:旷达知足,形式:模仿元白互相唱和的近体诗)以希冀“颂美时政”,代表人物王禹偁、李昉;(2)“晚唐体”:推崇与模仿贾岛、姚合诗作,代表人林逋、九僧、魏野、潘阆、寇准。
·诗歌审美类型:清冷、荒凉、悲凄、闲逸、脱俗等,是对当时流行于诗坛的白体的疏离与变革,具有历史进步意义。
(3)“西昆体”:诗歌题材上学习李商隐的咏史诗、咏物诗、无题诗(多用典、心思深隐、讲究辞藻华美和色调渲染),代表人杨亿、钱惟演、刘筠。
·因唱和结集《西昆酬唱集》而得名,收入杨亿、钱惟演、刘筠等17人作品,影响极大,后刘颁《中山诗话》称之为“西昆体”。
·艺术特征:文字华美、对仗工稳、用事深密、风格整饬典丽。
·缺点:①题材狭隘,缺乏时代气息②立足于模仿、缺乏自立精神。
2.昆体功夫是西昆体在艺术上的表现:(1)以杨亿为代表的西昆体诗人在艺术上讲究藻饰、多用典故。
(2)作诗强调诗句的对偶、押韵以及市局的语言色彩(3)追求诗歌雍容典赡、炼词工整的诗歌风格。
第二节王禹偁1.王禹偁(1)字元之,一生坎坷,诗文多反映其命运多舛的人生遭遇及不屈的生命抗争。
代表作:《待漏院记》《唐河店妪传》(2)文学主张:①文以传道②强调情感和生活遭遇在创作中的作用③吸取骈文整齐、声韵之美。
(3)文学创作:与其他白体诗人不同,王禹偁不但学习白居易的闲适诗,而且学习白的讽喻诗。
此外,王也研究杜甫和李白的诗篇。
他的古文开创了平易自然的文风,成为欧阳修改革文风的先声。
第二章欧阳修与北宋诗文革新第一节欧阳修的文学思想与文学创作1.欧阳修(1)号醉翁,晚年六一居士,兼名臣、文人两重身份。
(2)文学思想:“道不远人”、“道盛文至”,即主张文道并重。
(3)诗歌的独特表现方式:①散文布局②复调式结构(4)平易流畅的诗歌艺术风格。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自考-所有考点整理.
中国古代⽂学史(⼆)-⾃考-所有考点整理.宋代⽂学第⼀章:北宋初期⽂学1、柳开:宋柳开(先驱)的⽂学主张有(2013.01多选):①反对五代浮艳风②主张⽂道合⼀③⿎吹复古④倡导质朴⽂风2、穆修:倡导复古和坚持写作古⽂的穆修在宋代古⽂运动中是(2004.10单选):响应者3、王禹偁:王禹偁:《村⾏》——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语⽴斜阳。
简述王禹偁(chēng)的诗歌创作成就(2013.01简答):①早年学习⽩居易的诗歌,侧重学习⽩居易闲适唱和诗②贬官商州之后,创作了⼤量反映社会现实,关⼼民⽣疾苦的作品③兼擅各种五⾔七⾔古诗,有意效法⽩居易的平易诗风,近体诗,绝句不乏平淡清远的格调。
宋初王禹偁所属的诗派是(2009.10和2005.10单选):“⽩体”诗派王禹傅诗歌的艺术风格是(2015.04单选):平易晓畅4、晚唐体:晚唐体(2014.10名解):①宋初诗歌的流派②以林逋的诗歌创作为代表③模仿唐代贾岛,姚合诗风,以请逸隐幽为旨趣。
5、杨亿与西昆体:西昆:因创始⼈在秘阁唱和的诗集称《西昆酬唱集》取⽟⼭、册府之意。
以杨亿、钱淮演、刘筠为魁⾸。
西昆诗派和昆体功夫:西昆体形成是个流派的标志——《西昆酬唱集》的编撰结集简述西昆体诗歌的主要特⾊(2013.10简答):讲究修辞的昆体功夫对宋诗的发展影响很⼤①诗中⼤量⽤典,以学⽂为诗,是送诗的⼀个突出的特⾊,西昆体作为宋初出现的诗歌流派或者诗歌思潮。
体现了当天是的风会所趋,是宋诗形成⾃⾝特⾊的第⼀步②西昆体与后来的江西诗派,从论诗宗旨、作品风格,艺术技巧到诗学渊源都有相同或相近的地⽅,黄庭坚就主张⽤昆体功夫造⽼杜浑成之境③西昆体流⾏的弊端也是⾮常明显的,那就是诗⼈作分依赖修辞⽽缺乏感觉,甚⾄堕⼊玩弄辞章典故的泥潭。
西昆体的艺术特征是(2015.10和2012.10单选):讲究修辞杨亿、钱惟演、刘筠等⼈的诗歌被称为(2015.04单选):西昆体第⼆章:欧阳修和北宋诗⽂⾰新1、欧阳修:——六⼀风神欧阳修⽂学创作以散⽂成就最⼤、影响最⼤欧阳修散⽂的风格是(2013.01单选):平易流畅、委屈婉转。
中国古代文学
第一章北宋初期文学1:王禹偁在促进宋初诗风和文风的变革中所起的作用.一:王禹偁兼善各种文体。
二:在文的方面,既能写古文又是四六文的高手,改变五代以来的雕绘习气,始为古雅简淡之作。
三:文章多有现实政治内容和鲜明的思想倾向。
散文在追求平易自然的文风方面有开创之功,使中唐韩愈柳宗元切近现实的平易古文在宋初重现,成为欧阳修改革文风的先声。
2:西昆体的主要特征是什么?为什么说杨亿是宋初西昆诗派的代表作家?西昆体的主要特征:讲究修辞,诗中大量用典,以学问为诗。
杨亿是宋初西昆体的代表作家:一:作诗效法李商隐,讲究辞采,风格典丽,以表现才学和功力。
二:在《西昆酬唱集序》中主张“历览遗编,研味前作,挹其芳润”3:晚唐体的特征:宋初模仿唐代贾岛,姚合诗风的诗作,特点是,清逸隐幽。
4:晏殊词的创作特征;词风-风流闲雅,温润秀洁;明净雅致的语言,深刻而纤细的内心体验,曲折精巧的构思,表现了情感的经历和对人生的思考。
精美圆熟的艺术表现,雅致含蓄的倾向,展现出宋词风格的新特色。
直接影响同代的欧阳修晏几道等人。
第二章欧阳修与北宋诗文革新1:欧阳修在北宋诗文革新中所起的作用?一:欧文学韩愈而能自出变化,摒弃韩文艰涩怪奇的一面,发展了文从字顺的一面,建立平易流畅,委屈婉转的文章风格,二:散文的佳处,婉转曲折,富有情感。
三:利用政治手段,排抑太学体,是宋代古文创作克服了浮糜文风的同时,形成一种平易自然,流畅条达的成熟风格,确立了散体文的正宗地位。
2:欧阳修诗歌的创作特征。
一:以文为诗,具有散文化倾向。
二:重气格。
取材广泛,命题新颖,以议论为诗的诗风。
三:一方面诗体整体凝练,另一方面,诗体形式具有弹性,节奏,声律多变,语言自然流畅。
3:欧阳修词的创作特征。
一:思深辞丽,欧阳修受南唐词人冯延巳的影响。
如《踏莎行》二:温润秀杰。
如《朝中措》4:梅尧臣诗歌的创作特征。
一:题材广泛,取材个人化,生活化,所碎化的倾向。
二:梅诗具有平淡的风格。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第一章 北宋初期文学
第一章北宋初期文学北宋初期的文学基本上处于沿袭唐五代文风的过渡阶段,可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如柳开等人倡导和写作的古文,王禹偁革新诗风和文风,杨亿等人的西昆体风靡一时,晏殊的令词创作等,都在这一时期的文学发展过程中起过作用,为宋代文学的发展在某些方面作了铺垫。
第一节王禹偁与宋初文风和诗风宋初文坛承接晚唐五代文风余绪,盛行骈丽声偶之辞,妍华而不免肤浅,未能自出新意。
因此,柳开、穆修等人的倡导复古和坚持写作古文,就显得尤为难能可贵了。
他们的复古主张和实践,为后来宋代的古文运动开了头。
在诗和文两个方面都有较为突出的创作实绩,促进了宋初诗风、文风变革的作家,当推王禹偁。
柳开,大名(今河北大名县)人,字仲涂,著有《河东先生集》。
原名肩愈,字绍先。
意为要继承韩愈、柳宗元的事业。
他在宋初自觉地以恢复韩、柳古文的传统为己任,反对五代浮艳文风,标举文统和道统,主张文道合一,有鼓吹复古、倡导质朴文风的筚路蓝缕之功。
穆修,字伯长,郓州(今山东东平)人。
他是继柳开之后专力写作古文的作家,其文强调教化作用,力求结构章法的变化,多用散行单句,不务雕琢堆砌,不求华靡艳丽,在宋代古文的发展上具有一定的影响。
王禹偁(954—1001),宋初有名的直臣,因直言敢谏而屡遭贬谪。
今存《小畜集》30卷。
在宋初作家里,王禹偁是成就较大的一位,他在诗和文两个方面的创作都较为突出,促进了宋初诗风、文风的变革。
宋初诗派林立,主要有所谓白体、昆体和晚唐体三派。
白体学白居易,诗风平易晓畅。
主要诗人有李昉、徐铉和王禹偁等。
王禹偁早年与一般文人一样喜爱白居易的诗,但侧重于学白居易的闲适唱和诗;贬官商州以后,他创作了大量反映社会现实、关心民生疾苦的作品,学习白居易“惟歌生民病”的讽谕诗,更进而学习杜甫,所谓“本以乐天为后进,敢期子美是前身”。
王禹偁兼擅各种文体,而以诗歌较为著名,他的五、七言古诗有意效法白居易的平易诗风,其近体诗、绝句则不乏平淡清远的格调。
(完整word版)00539《中国古代文学史(二)》考试大纲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考试大纲课程代码:00539Ⅲ课程内容与考核要求第五编宋代文学第一章北宋初期文学一、学习目的与要求本章的重点内容是宋初“三体诗”和晏殊词。
学习要求:①准确了解宋初诗风和文风的整体面貌及其基本走向;②重点掌握王禹偁诗歌、西昆体诗歌的创作特征;③重点掌握晏殊词的创作特色及其在词史上的地位。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一)王禹偁与宋初文风和诗风识记:①柳开、穆修是宋代古文运动的先驱;②宋初诗歌的白体、昆体、晚唐体。
理解:“白体”。
应用:王禹偁的诗文创作及其对宋初文风变革的贡献。
(二)杨亿和西昆体、晚唐体识记:①《西昆酬唱集》;②杨亿的生平;③杨亿、钱惟演、刘筠最能代表西昆体风格。
理解:①西昆体;②晚唐体。
应用:①西昆体诗歌的一般特色;②林逋诗歌的特点。
(三)晏殊的令词识记:①晏殊的生平;②《珠玉词》。
应用:晏殊词的创作特色及其在词史上的地位。
第二章欧阳修与北宋诗文革新一、学习目的与要求本章的重点内容是欧阳修、王安石以及梅尧臣、苏舜钦等的文学创作。
学习要求:①识记并理解有关北宋中叶诗文革新的情况;②重点掌握欧阳修的各体文学创作成就,深入理解他在诗文革新中的领袖地位;③重点掌握梅尧臣和苏舜钦诗歌创作的特点,深入理解他们对宋诗风格的影响;④重点掌握王安石的各体文学创作成就;⑤翔实理解曾巩、苏洵和苏辙散文创作的特点。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理解:北宋中叶的诗文革新运动。
(一)欧阳修的文学贡献识记:欧阳修的生平。
理解:①欧阳修在诗文革新运动中的领袖地位;②《秋声赋》的艺术特点。
应用:①欧阳修散文的艺术特点;②欧阳修诗歌的艺术特点及其开拓性;③欧阳修词的艺术特点;④欧阳修的文学成就和贡献。
(二)梅尧臣和苏舜钦识记:①梅尧臣的生平;②苏舜钦的生平。
理解:梅尧臣、苏舜钦是开创宋诗风格的重要作家。
应用:①梅尧臣诗歌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点;②苏舜钦诗歌的风格特征。
(三)王安石的文学成就及其他识记:王安石的生平。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第一章考核知识点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考核知识点第一章北宋初期文学一、.宋初文峰盛行骈俪声偶之辞,研华而肤浅。
柳开(字仲涂,著有《河东先生集》)、穆修(字伯长)倡导复古和坚持写作古文,成为古文运动的先驱。
二、促进了宋初诗风、文风变革的作家,当推王禹偁(字元之,存《小畜集》)三、宋初诗派林立,主要有所谓白体、昆体、晚唐体。
1.白体:白体学白居易,诗风平易晓畅(白体的特征),主要诗人有李昉、徐铉、王禹偁。
2.西昆体:杨亿等人在秘阁唱和的诗集称《西昆酬唱集》,取玉山、册府之名,狭义的西昆体单指其近体律诗,广义的西昆体兼指其四六文。
西昆体诗中大量用典,以学问为诗(西昆体的特征),主要诗人有杨亿、钱惟演、刘筠。
3.晚唐体:指宋初木方唐代贾岛、姚合诗风的诗作,已清逸隐幽(晚唐体的特征)为旨趣。
代表诗人是林逋。
四.王禹偁的诗风文风(促进宋初诗风文风):1. 王禹偁兼擅各种文体,以诗歌较为注明,五、七言诗效法白居易的平易诗风,早年侧重于学习白居易的闲适唱和诗,其近体诗、绝句不乏平淡清远的格调。
如《村行》。
2.贬官商州后,创作了大量反映社会现实、关心民生疾苦的作品,学习白居易“惟歌生民病”的讽谕诗。
3.在文的方面,他既能写古文,又是四六文的高手,致力于倡导古文,改变五代以来的调绘习气,始为古雅简淡之作。
如《唐河店妪传》。
4.王禹偁的散文在追求平易自然的文风方面有开创之功,使中唐韩、柳切近现实的平易古文在宋初重现,成为欧阳修改革文风的先声。
五、为什么说杨亿是西昆诗派的代表作家?1.杨亿,字大年,宋初著名文臣。
.西昆体之所以命名为西昆,是以杨亿诸人在秘阁唱和的诗集《西昆酬唱集》为名,此集作者有17人,共收诗250首,杨亿、钱惟演、刘筠的作品就有202首。
2.杨亿主张“历览遗编,研味前作,挹其芳润”,其作品《无题》“桂魄渐亏愁晚月,蕉心不展怨春风”等诗,讲究声律文采,注重修辞用典,重格律和借代,颇具义山诗的“沉博绝丽”之风,扫除了五代衰飒弊习,开启了宋人诗歌的新气象。
第一章 北宋初期文学
传统,发扬其浅近、平易、不用典的长处,以颂 美王政为主题,着力于抒写和乐自适的优游世俗 生活,呈现中国古典诗歌的“和乐”之境与“平 易”之美。
宋初白体诗的发展与昌盛,为两宋诗歌树立了一
个可资借鉴的范型,同时的晚唐体、稍后的西昆 体,正是在批判白体的进程中绽放出自己的个性 之花。
三、晚唐体
赵宋王朝对隐逸之士施以格外的恩典,隐逸之士的
艺术特色:学习贾岛、姚合,讲究锻炼推敲字句,
善用白描,多写清新的自然景物,清苦的生活,清 高的情怀。但由于生活积累不足,内容贫乏,意境 狭窄;笔法小巧细碎,单调少变。
进士许洞曾经与九僧赋诗,相约不得犯“山、水、
风、云、竹、石、花、草、雪、霜、星、月、禽、 鸟”,结果九僧为之搁笔(欧阳修《六一诗 话》)。
典丽;
短处:缺少真挚的情感,缺少义山诗之“兴象”与
“寄托”。
4.意义和影响:有利于矫正白体的浅易平俗与晚唐
体的破碎小巧,并透露出宋诗崇学尚典的文人意趣。
“昆体工夫”:“文人气” 宋诗风貌特征(P178)
第二节 “雄文直道”王禹偁
附:文学革新先驱人物——柳开
两次改名体现了倡导古文的决心。 将开古圣贤之道于时也,将开今人之耳目使聪且明
济州钜野(今山东菏泽)人,家世务农,太宗太平 兴国八年(983)进士,有《小畜(xù)集》。 使~知滁州、扬州~知黄州)。
刚直不阿,三为翰林学士,三次被贬(商州团练副
心胸豁达,“谪宦谁知是胜游”——直接影响了欧
阳修、苏轼、黄庭坚、陆游等人的人生态度。
知政论政,民本思想——直接影响了梅尧臣、欧阳
《岁暮自桐庐归钱塘》(P174)
林逋“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赏析 王诜(shēn) :此两句杏与桃、李皆可用也。 苏轼:可则可,但恐杏、桃、李不敢承当耳。 方回:予谓彼杏、桃、李者,影能疎乎?香能暗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一章北宋初期文学课件
花面交相映。 新帖绣罗襦, 双双金鹧鸪。
着装(反衬):容貌服饰 的描写,反衬人物内心的 寂寞空虚。鹧鸪双双,反 衬人物的孤独 。
词家魁首李后主
• 李煜多才多艺,工书善画,通晓音律,是唐五代词人中成 就最高的。今存词约35首左右,他的词以亡国(39岁)被 俘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词不加掩饰地写宫廷享乐生 活,风格近花间;后期词写故国之思、亡国之恨,一任真 实情感倾泻,涕泪交流,至情至真,而较少有理性节制, 有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本色而不雕琢,多用口语和白描, 丽质天成。王国维《人间词话》:“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 大,感概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在很大 程度上,就是指后期作品而言。“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 之词”是说后主词已不局限于娱宾佐观、男女相思,而成 为文人士大夫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的工具,扩展了词表现 生活和抒发感情的能力,这也正是李煜的贡献所在。
• 相见欢 李煜 •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 注释: ①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又名《乌夜啼》、 《秋夜月》、《上西楼》。李煜此词即有将此调 名标为《乌夜啼》者。三十六字,上片平韵,下 片两仄韵两平韵。 ②锁清秋:深深被秋色所笼罩。 ③离愁:指去国之愁。 ④别是一般:另有一种。
第一章 北宋初期文学
宋初沿袭晚唐五代文风诗风:
一.沿袭期:70年,“西昆体时期”。 二.革新期:40年,“欧阳修时期”。 三.繁荣期:50年,“苏轼时期 ”。
五代后蜀赵崇祚选录晚唐五代温庭筠、 韦庄、皇甫松等十八人词500 首,编为 《花间集》十卷。《花间集》是我国最早 的一部文人词总集。代表人物是温庭筠和 韦庄(并称“温韦”),其中温又有“花 间鼻祖”之称。花间词派因《花间集》而 得名。。文采繁华,轻柔艳丽,词风自然 缛采轻艳,绮靡温馥,充溢着脂香腻粉的 气味。
中国古代文学 课件 第1章 北宋初期文学
李昉(925-996),字明远,深州饶阳 (今河北饶阳县)人。五代至北宋初年名相、 文学家。 后汉时期,李昉登进士第。累官至右拾遗、 集贤殿修撰。后周时任集贤殿直学士、翰林学 士。宋初为中书舍人。宋太宗时任参知政事、 平章事。以特进、司空致仕,至道二年(996) 卒,年七十二,赠司徒,谥文正。
《偶书口号寄秘阁侍郎》 李昉 朝退归来只在家,诗书满架是生涯。 吟成拙句何人和,按得新声没处夸。 夜景最怜蟾影洁,秋空时见雁行斜。 望君偷暇来相访,犹有东篱残菊花。
《汉 武》 杨亿 蓬莱银阙浪漫漫,弱水回风欲到难。 光照竹宫劳夜拜,露漙金掌费朝餐。 力通青海求龙种,死讳文成食马肝。 待诏先生齿编贝,那教索米向长安。
“昆体功夫”(诗歌创作技巧) 1.注重用典、藻饰、锻炼 2.雕琢字句,罗列典故 3.追求对偶押韵,雍容典雅,炼词工整。
“西昆体”影响 1.“西昆体”以华丽雍容取代了浅切悲苦诗风(晚 唐体),形成了宋代诗歌独有风貌 2.追随者:晏殊、宋庠、宋祁
(二)“晚唐体”
惠崇(965-1017),福建建阳人,北宋僧人, 擅诗、画。作为诗人,他专精五律,多写自然小景, 忌用典、尚白描,力求精工莹洁,颇为欧阳修等大 家称道;作为画家,他“工画鹅雁鹭鸶,尤工小景, 善为寒汀远渚、潇洒虚旷之象,人所难到也”(北 宋郭若虚语)。苏轼为惠崇画作《春江晚景》的题 诗:“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名传 千古。
王禹偁的作品多反映其命运多舛的人生遭际和 不屈的生命抗争。
(一)王禹偁的思想 儒家“民本”思想
(二)文学主张 1.强调“传道”“求理”“复雅”等文学精神 2.批评晚唐以来的“艳冶”文风 3.强调诗文“传道明心”功用
(三)诗文创作 1.王禹偁诗歌风格多样,以白体诗人著称 (1)学习白居易闲适诗和讽喻诗创作,语言浅近不 用典故,对仗工稳不求雕琢,风格中正平和,自然 流畅,抒发真情实感; (2)学习李杜。深得杜甫:“沉郁顿挫”神韵。 2.政论文,切实精当,指陈时弊痛快淋漓
宋代文学绪论、第一章宋初文学分析
四、文人心态与审美情趣 1 儒释道三家思想的融合 2 士大夫的文化性格、文人生活态度与审美 情趣转变
苏轼《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 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 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 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浣溪沙》: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繰车,牛 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 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胜欧阳修《醉翁亭记》。 ”)
《三黜赋》 “屈于身而不屈于道,虽百谪而无亏”。
第二节
宋初白体诗人和王禹偁
宋初诗歌“三体”: 白体(香山派) 西昆体 晚唐体 白居易体简称白体。白体的主要作家有李昉 、 徐铉等,稍后王禹偁成为盟主。白体诗人模 仿白居易、元稹的诗风,描写流连光景的闲 适生活。而王禹偁更重白居易的讽喻诗,用 诗反映现实,关心民瘼,艺术上则要求浅近 平易,通俗易懂。来自第三节 晚唐体诗人
与白体同时存在,因师法晚唐诗人贾岛、姚合而得 名。这派诗人多为山林隐士和僧人,主要作家有林 逋、魏野及九位僧人。他们长于五言近体,多就眼 前景物抒写山林之趣,题材狭窄,但风格清新秀雅。 代表作家是林逋。 (1)专学贾岛、姚合的九僧诗 “九僧”,即希昼、保暹、文兆、行肇、简长、惟 凤、惠崇、宇昭、怀古等九位僧人。代表是惠崇 “河分冈势断,春入烧痕青。”又“照水千寻迥, 栖烟一点明。”保暹“虫迹穿幽穴,苔痕接断楼。”
杨亿(974-1020),大中祥符元年 (1008),翰林学士杨亿将他与钱惟演、刘 筠等人的唱酬之作编成《西昆酬唱集》,收 录17位诗人的247首诗。欧阳修说:“盖自 杨、刘唱和,《西昆集》行,后进学者争效 之,风雅一变,谓之昆体。由是唐贤诸诗集 几废而不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北宋初期的诗歌北宋初期文学,指的是自赵宋建国(公元960年)至仁宗天圣年间(1030年,此年欧阳修中举并正式登上文坛,掀开北宋中期文学的序幕)时间段的文学。
这一时期的文学,具有相对独立性。
如苏轼就讲:“宋兴七十余年,民不知兵,富而教之,至天圣、景祐极矣,而斯文终有愧于古。
”(《六一居士集叙》)北宋于公元979年灭南汉后,又经过近十年时间,相继编成了大型类书《太平御览》、《太平广记》、《文苑英华》等,刊刻完成了《大藏经》等,成为北宋重建文化的标志性成果。
正是在此阶段,从割据政权入宋的五代文人逐渐凋谢故去,而北宋政权新培养的文士渐次养成。
由此,从雍熙四年(987年,宋太宗年号)至仁宗明道(1023年-1032年)年间,北宋政权培育的文士开始展现其光彩,他们努力探求新的文学范式,形成了新的文学风尚,在诗坛上产生了“宋初三体”即白体、晚唐体与西昆体,在古文方面则有以穆修为代表的文人探索,在骈体文方面又有杨徽之、钱熙、吴淑、许洞等人顺承五代传统而时有出新。
这些努力,为后来者如田锡、王禹偁、杨亿、范仲淹、欧阳修等人所继承和发扬,北宋文学面貌才终于初步形成。
第一节宋初文坛五代时期,政局混乱,各地割据势力飞扬跋扈,视民命如草荠,统治阶层内部篡弑极为频繁,地方官吏往往横为不法。
五代十国时期人们遭受的苦难,已经到了相当悲惨的程度。
北宋建立初年,全国户口从唐末的490多万户下降为330多万户(《文献通考·卷十》)。
苟活于乱世中的士人,多采取“明哲保身”的人生谋略,气节沦落。
仕四朝的“不倒翁”冯道,以毫无政治忠贞为荣:孝于家,忠于国,为子、为弟、为人臣、为师长、为夫、为父,有子、有孙。
时开一卷,时饮一杯,食味、别声、被色,老安于当代,老而自乐,何乐如之”(《新五代史〃卷五十四》)。
类似冯道这种毫无政治品格的官僚,却成为当时士大夫乐于仿效的对象。
欧阳修统计五代时有气节的人物说:全节之士三,死事之人十有五,皆武夫战卒。
而没有“全节死义”的士大夫。
有重臣巨宦率先丧志弃节作表率,五代社会风气在中晚唐“大历之风尚浮,贞元之风尚荡,元和之风尚怪”(李肇《唐国史补》)的基础上,继续向着缺少廉耻、不问世务、寄情声色发展。
西蜀城中之人子弟,不识稻麦之苗。
……屯落闾巷之间,弦管歌诵,合筵社会,昼夜相接。
”(《蜀梼杌〃卷下》)。
知识分子普遍对政治表示了绝望,他们要么选择隐居以避祸,要么是混世以度日,官僚及士人道统沦丧成为整个社会的风尚。
此种风气,引导着诗人把笔触抒写自然界景物与自我感受上来,造成了诗歌气象的萧瑟衰萎,与之相应,诗歌体制也以短小的五七言律绝为主①。
五代整个社会的混乱与杀戮,诗人求仕无门或者是已宦士大夫长期沉滞下僚,救国立功的人生抱负不能实现,给他们的心理造成了巨大的创伤。
五代很多士人感慨于离乱的遭际,品味着悲欢无助的人生,有抱负而无从施展,有才能而落拓江湖,有谋略而不被重用,诗人怀着悲苦、绝望的心情,吟咏、品味着时代的苦楚,一发为清冷感伤的诗文风格。
另一方面,适应着统治阶层追求享乐淫靡的生活以及娱乐的需要,五代文学亦有绮艳、靡丽风格,这主要从五代词中表现出来。
另外,五代统治者以弓马杀戮、争夺权势为急务,视写作诗歌为“废务”,所需以武人为先,取士多以背诵、识字为主,并不注重考察士人的诗赋才能。
这种情况,也导致了知识分子之诗作关注自身性命、感受、爱好等过于关注政治、道义与时事。
除此之外,此期政治斗争的惨酷,士庶毫无把握的人生,造成了人们以道佛为寄托。
道佛义理引导人们离弃世间感触与事物,要求不执著于物,这也使诗歌缺少真性情,诗歌题材由之向着抒写自然之物倾斜,诗歌风格随之发生了变化。
可以说,五代诗歌的清冷、绮艳、感伤、气象萧瑟与缺乏刺讥,以及用词浅切、多用俚俗语、重视雕琢锻炼,苦吟盛行、意境贫乏等特征,都是特定时代士人心理的折射。
这是五代文学①张兴武统计五代七位代表作家的诗作,五七言占到了诗作总数的90%以上。
见其《五代作家的人格与诗格》,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05页。
创作的实况,也是宋初文学发展所面临的现状。
宋初文学,就是从五代文学的土壤中开始成长起来的。
入宋后,五代文学的儒之“道”的缺失,继续左右着当时的文学风尚,并影响着当时文士的艺术取法范式的选择。
北宋初期文学的过渡性特征与文学气象,表现为文学创作上的地域性特征。
其突出特征为“降臣”文学创作与原北周文人群体文学创作。
由割据地区入宋的士人中,李煜、徐铉、张洎、郑文宝、陈彭年、乐史、舒雅、钱俨、钱易、句中正、汤悦、赞宁等人的文学成就较高。
而原北周入宋的士人中,宋琪、陶谷、卢多逊、扈蒙、王溥等人的享有声名,但文学创作却少有成就。
宋初文坛,由于宋初太祖、太宗对原割据政权入朝士人的猜忌、提防,致使由割据地区入宋的士人心怀恐惧,他们在入宋后不再象原先一样在诗文中表述情志,“颂美时政”、应酬交谊、表达闲适安逸心态,成为文学作品的主题。
总体而言,虽然南方士人的创作水准远超原北周士人集团,但由于政治上太祖、太宗二朝北方士人政治上的优势,因此,宋初文坛起主导作用的还是由北方士人集团为主导的浅易文风。
而这一风气,直接促使了“宋初三体”的产生。
第二节宋初诗歌“三体”赵宋鼎革之后,随之实施了一系列政治、经济和文化政策,对转变社会风气起到了巨大作用,这就必然影响到人们的文化心理,作为精神产品的诗歌,自然也就因为创作主体的心理变化而随之变化,宋初诗歌就在这一历史语境下,展开了前进的步伐。
不过,与宋初统治者倡导的右文政策相对应的,却是宋初君臣学术素养总体较低的现实。
史载,太祖在建国后,官员因为文学粗浅而不敢应对南唐来使文学名士徐弦,太祖无奈之下,不得不亲自吟出了“月到中空万国明”的佳句。
①而“乾德”年号的制订,却无论如何不能避开西蜀已有的年号。
②宋初重要谋士和宰执大臣赵普、王质等人,文学素养都非常浅薄,江北乏士的局面竟延续到仁宗、神宗时期。
③与之相联系的,是宋初馆阁大臣缺少文化底蕴、善于揣摩人主意图而缺少气节德行的不良政治和道德品格。
由此而言,宋初右文黜武政策的实施,其目的在于,既要确保江北原北周统治地区人心的稳定和统治的稳定,并提防南唐、闽越、西蜀等降臣的复辟图谋,又要不断提升文臣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影响,以渐次削弱武将割据坐大的政治隐患。
作为应对措施,太祖太宗朝即贯彻“不用南人为相”的政治谋略,同时大加提升北人的文化层次,在科举时有所偏重北人,对南士则采取文化上的一系列措施,包括君臣唱和、大兴馆阁编书等,其目的显然含有上述意图。
④①傅璇琮等《全宋诗》。
②《宋人轶事汇编》。
③司马光曾经与人争论取士是否应该照顾江北名额问题。
见司马光《贡院乞逐路取人状》,《温国文正公文集》卷三十,四部丛刊初编本。
④真宗朝,为相“不用南人”已经被突破,如寇准、晏殊皆为南方人。
这昭示出南北文化已经统合,北宋的统治基础已经得到巩固。
利用君臣唱和、馆阁唱和等手段,来提领、倡导和推行其政治策略,提升文人政治地位,是宋初崇文政策的重要内容。
此期君臣唱和和馆阁唱和活动的内容,主要包括赏花钓鱼宴作诗唱和、赐宴唱和、结会或者集团唱和、节日唱和等,其中影响较大的是赏花钓鱼宴作诗唱和、结会或者集团唱和、赐宴唱和等三种形式。
这些诗歌唱和形式,作为制度化的礼仪活动,含有重要的政治意图,成为宋初统治者昭示天下的风向标,是右文政策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
君臣唱和、馆阁唱和,扩大了宋初诗歌的功能,提升了诗歌的社会地位和诗歌品味,“宋初三体”即白体、晚唐体和西昆体的盛行,都与之紧密相关①。
一、白体“白体”是指宋太宗、真宗时诗坛流行的学习白居易“闲适”、“浅易”、“通俗”一类风格的诗。
“白体”以王禹偁为代表,诗学白居易,既学习白居易诗“非求宫律高,不务文字奇”的浅易风格,又承袭元稹、白居易诸人次韵、酬唱之习。
其中较有成就者,主要有徐铉、李昉、王禹偁。
李昉,饶阳人,字明远,仕汉、周,后归宋。
太宗时拜平章事。
奉敕参撰《太平御览》、《文苑英华》、《太平广记》等书。
李昉仕当五代,时诗坛上推崇冯道、杨凝式等人的诗歌风尚,诗风追求“浅近”。
如李昉诗:①元代方回《送罗寿可诗序》曰:“宋铲五代之习,诗有白体、昆体、晚唐体”(《桐江续集》卷三十二),这就是“宋初三体”的来源。
朝退归来只在家,诗书满架是生涯。
吟成拙句何人和,按得新声没处夸。
夜景最怜蟾影洁,秋空时见雁行斜。
望君偷暇来相访,犹有东篱残菊花。
(《偶书口号寄秘阁侍郎》)诗人以浅近的语言,表达世俗生活的“义理”,有安于闲适生活的乐趣,也有“颂美时政”,表达对帝王知遇之恩的感激之情,诗句抒写了诗人闲淡的生活情趣和汲汲于富贵功名的人生追求,类似的诗作主题在李昉、李至等人的作品中比比皆是。
王禹偁(954—1001),字元之,山东巨野人。
出身贫寒,983年进士及第,仕途蹭蹬,屡遭贬谪。
因曾被贬黄州,故又称“王黄州”,有《小蓄集》三十卷。
王禹偁被宋人看作白体诗人,但事实上他的诗风与李昉、徐铉等人却同中有异。
王禹偁自幼喜爱白诗,但与白居易早年多写讽谕诗、晚年退而写闲适诗的创作历程相反,王禹偁的闲适唱和诗大多作于早年,他晚年自编《小畜集》是对这类诗收录很少,表现出深刻的自省意识。
这种意识使他从宋初白体诗人的群体中脱颖而出,也使他从学习白居易进而以杜甫为典范。
相传他曾因作诗偶合杜甫诗句而写下了“本与乐天为后进,敢期子美是前身”之句(见《蔡宽夫诗话》),他还称赞“子美集开诗世界”(《日长简仲咸》)。
对杜诗艺术境界的借鉴导致了对浅俗平易的白体诗风的超越,例如《村行》: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馀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语言晓畅自然,而情感含蓄深沉,体现出杜诗风格因素向白体诗风的渗透。
从总体上看,王禹偁的诗平易流畅,简雅古淡,在宋初白体诗中独树一帜,已初步表现出对于平淡美的追求。
他的长篇诗歌叙事简直,议论畅达,已开宋诗散文化、议论化的风气。
总体而言,北宋人所谓学“白体”,其含义主要有三层。
一是学白居易作唱和诗,切磋诗艺,休闲解颐。
诗歌唱和,本属文人闲情雅趣。
由于其既富文化意蕴,又见才华性情;既可用于歌颂,又可怡情,且俗人不能为之,所以当国家初安,朝政多暇之际,元、白、刘诗歌唱和之举,就很容易成为文人士大夫竞相模仿的艺术休闲范式。
太宗与群臣唱和,李昉与李至唱和,王禹偁与友人唱和,皆有效元、白、刘之意。
二效白诗浅切随意,不求典实的作法。
白居易的诗分类虽多,但浅近易晓确为其共同特色。
这种诗随意随时吟成,不重学问典故,作来比较轻松便捷。
这就很适合休闲唱和,临场发挥。
三效其旷放达观、乐天知足的生活态度,以及借诗谈佛、道义理。
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附论(乙)《白乐天之思想行为与佛道之关系》:“乐天之思想,一言以蔽之曰‘知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