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毕业论文】中西方文化与哲学的探究-结课论文

合集下载

西方哲学毕业论文(2)

西方哲学毕业论文(2)

西方哲学毕业论文(2)西方哲学毕业论文篇二西方哲学主题的后现代转向及其时代回响摘要:在西方哲学史上,从古希腊到20世纪的哲学都随其时代的精神境况而产生某种新的哲学主题,西方哲学主题的每一次转变都彰显了当时时代的精神状况。

后现代哲学代表着现代西方哲学由追求真理、权威和绝对的唯科学观转向追求理解、共识和宽容的人文精神。

其实质就是反对传统哲学对人类生存、人类现实生活意义遗忘的倾向,力图把哲学重新引回到关注现实生活的轨道上来,引回到对人类生活智慧追求的道路上来。

这一转向再一次彰显了我们这个时代的主题并且产生了强烈的时代回响。

关键词:西方哲学;主题;后现代;时代精神中图分类号:B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07(2010)01-0088-05任何时代的哲学都存在一个主题,而且该时代哲学的思考都是围绕这一主题而展开的。

哲学主题是指在某一具体的时间内某些哲学家想要解决的基本问题。

因此,哲学的主题,既有变换的东西,也有不变的东西。

从具体的哲学主题来说,必然会随着时代主题的变换而变换,因为“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1]220所谓“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在马克思看来,就是哲学要代表自己的时代和自己所处时代的人们,使人们最精致、最珍贵和看不见的精髓都集中在哲学思想里。

哲学离不开自己的时代,哲学是时代精神的反映。

在西方哲学史上,哲学主题的每一次转变都彰显了当时时代和社会的主题和精神,肇始于20世纪60、70年代的西方哲学的后现代转向再一次对我们生活的时代产生了巨大的时代回响。

一、西方哲学主题转变的历程及原因一般来说,西方哲学从古希腊开始至今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它们有不同的主题。

第一个阶段是崇拜世界的阶段或者叫本体论阶段;第二个阶段是崇拜上帝的阶段或者叫神学阶段;第三个阶段是崇拜心灵的阶段或者叫认识论阶段;第四个阶段是崇拜语言的阶段或者叫语言哲学阶段。

由此可以看出,作为时代精神生活的哲学,其主题是随着时代的精神境况而不断演变的。

中西方文化差异优秀毕业论文

中西方文化差异优秀毕业论文

中西方文化差异优秀毕业论文中西方文化差异优秀毕业论文认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有助于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能力、兴趣以及文化修养。

物质文化是一种显性文化,包括人类创造的各种物质文化,如服饰、用品、工具等。

中西方文化差异优秀毕业论文篇一《中西方文化差异与跨文化交际》一、文化文化一词起源于拉丁文,原意是耕种、栽培、居住,体现人类改造自然的意义,属于物质生活活动范畴。

后被引申为人类改造自我的意义,包含技能的练习、性情和品德的陶冶、教养等方面,属于精神生活范畴。

英国学者泰勒认为“文化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具有的其他一切能力与习惯”。

我国的哲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历史学家以及语言学家都对文化的定义进行不断的探讨,综合各个领域学者对文化的理解,文化属于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在长期创造过程中形成的产物;同时,文化承载了历史,是一种历史现象。

总体来说,文化可以传承一个国家或者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惯、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行为规范、价值观念、文学艺术等,是人与人在交流过程中能够传承的一种意识形态。

文化可被分为物质文化层、制度文化层、行为文化层和心态文化层。

物质文化是一种显性文化,包括人类创造的各种物质文化,如服饰、用品、工具等。

制度文化和心态文化属于隐形文化,包括日常生活中和工作中的各种制度和思维方式、宗教信仰等方面。

行为文化则是人类在制度文化和心态文化的作用下,借助物质文化所进行的日常行为。

二、跨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是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各种形式的接触,包括言语交际和非言语行为。

言语交际是指人与人之间以语言为形式的交流,非言语行为交际则指以语言以外的形式如体态语、副语言、客体语、环境语等进行的人与人之间的交际。

言语交际和非言语交际都可传递一定的信息,目的是交流。

经济的快速发展促使国与国之间的经济贸易往来频繁化,这就需要涉外部门的工作人员具有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中西方文化差异论文(8篇)-西方文化论文-文体论文

中西方文化差异论文(8篇)-西方文化论文-文体论文

中西方文化差异论文(8篇)-西方文化论文-文体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第一篇:初中英语中中西方文化差异分析摘要:语言的形成,无不受文化特点的影响,反过来文化特征也左右语言的发展。

一个民族因为自身的文化传统不同,致使形成的语言内涵也有明显的区别。

教师应该正确认识到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差异,并在教学中予以重视。

关键词:文化差异;语言功能;教学效果语言是民族文化的集中体现,语言传承着文化,文化的发展也促进了语言的发展。

所以语言和文化是民族发展的标志。

语言的形成,无不受文化特点的影响,反过来文化特征也左右语言的发展。

一个民族因为自身的文化传统不同,致使形成的语言内涵也有明显的区别。

汉语和英语之间就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也导致相互间语言学习的障碍,那就是文化的差异产生的语言内涵的差异。

那么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怎样才能克服这种差异呢?一、正确认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英语是西方文化的集中体现。

国情不同导致文化也不同,英语教学的最终结果是英语的运用。

语言的交流功能是第一位的,对文化的传承也是第一位的。

语言运用中的听、说、读、写能力是交流的四大要素,在人际交往中的社会能力也是一项重要技能。

所以能够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往是一种能力的体现。

而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往往忽略了这种能力的培养,也忽略了各种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导致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产生阻力。

简单地说,文化背景下的语言交流就是要让语言的运用者知道在什么背景下说什么话。

二、教学中文化差异的协调在英语学习中,很多时候是有文化差异的。

教师要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充分了解英语国家的语言习惯和特点,并且在实际力运用。

比如我们国家向别人道歉时的语言表达和英语国家的道歉方式是不一样的,comrade是我们常用的称呼,而西方人则称呼sir或者madam。

如果在教学中不注意这种差异,那么在交流中就可能会发生误会,影响交流的效果。

比如在英语中,教师一词只作为一种职业,而在我们汉文化中,尊师是传统,教师不仅是一种职业,更是一种称谓,是尊称。

中西文化与哲学结课论文(2)

中西文化与哲学结课论文(2)

中西文化与哲学结课论文(2)推荐文章关于从小事做起作文800字热度:科技哲学概论论文热度:科技哲学的论文范文热度:哲学论文格式范文热度:有关西方哲学的期末论文热度:中西文化与哲学结课论文篇二中西政治思想的哲学基础比较人性论是中西哲学的重要内容,也是中西政治思想史上重要的哲学基础。

中外哲人的政治思想大都建立于人性论这一哲学基础之上。

因此,既然对中西政治思想进行比较,就有必要深入比较这两者的哲学基础。

本章主要选择孔、孟、荀与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老庄道家与犬儒学派,韩非与马基雅维里的人性论为代表进行比较阐述。

限于篇幅,其他重要思想家的人性论就只好割爱了。

本章不是纯粹探讨人性论,而是着重从人性论作为中西政治思想的哲学基础这一角度去阐述。

第一节中国人性论人性问题可以说是先秦哲学的核心内容。

先秦诸子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

本节主要阐述儒家、道家和法家人性论。

一、儒家人性论探讨儒家人性论,不能不首先论及孔子,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但可惜的是,孔子本人很少谈论所谓“性与天道”的问题,[1]以致连孔子的高徒子贡也感叹说:“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论语·公冶长》)在《论语》中,明确记载孔子谈论人性问题的话语只有一句,即“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

但就是这句话,竟给包括孟、荀大儒在内的后人以无尽的争议。

从这句话可以知道,不管是谁,人性天生都是相近的,但会随后天的不同行为习惯而发生变化,故隐含一种人性平等、人性可塑的意味;但从这句话不能判断,人性究竟是什么、人性与善恶又存在什么关系,[2]等等。

而这些问题正是孔子以后的思想家们所热中讨论的。

其中,孟子与荀子可谓杰出代表。

对于孟子的人性论,后人称之为“性善论”。

但这种称法是否恰当,有没有曲解孟子本意,需要做重新考察与研究。

“告子曰:‘性,犹杞柳也;义,犹杯棬也。

西方哲学论文—中西方哲学差异

西方哲学论文—中西方哲学差异

浅谈中西方哲学差异以及对当代中国的借鉴作用——西方哲学史专题结课论文************摘要:中国从近代魏源的睁眼看世界开始就有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观点,西方在综合国力,人口素质,思想文化等各个方面都无疑已经领先了中国,而到了现代,为了适应改革开放和新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需要,更是要从各个方面借鉴西方。

为什么拥有更加悠久历史和文化的中国到了近代却大大落后于西方呢?在我看来为人们提供最基本的世界观和从事各种活动的方法论的哲学占了很大的原因。

西方哲学从古希腊的起源开始就已融入西方文明的血液之中。

因而我们就要了解研究西方哲学,并与中国哲学进行横向对比,从而更好地指导实践。

一、哲学的定义哲学是以人类的实践活动为直接对象的思想认识活动,是能够从世界万物中发现、界定、彰显和产生人类思想认识活动这个本源事物,获得本源事物和非本源事物的知识,建立事物一元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提高人类的思想认识能力、满足人类的生存发展需要的本源事物。

二、西方哲学来源哲学(philosophy)是从希腊字“Φιλοσοφία”转变而来,意思为“爱智慧”,或是比较少用的“智慧的朋友”。

在汉语中“哲”这个词是聪明、智慧的意思,中国古代把聪明而有智慧的人称为哲人,所以,中国近代以来,就把关于智慧的学问称作哲学。

哲学是难以被定义的,因为有众多分歧的观念都被视作为哲学。

皮尔金哲学辞典中定义哲学为“有关思想,行为,与实在中最基本与普遍的概念。

”皮尔金百科中提到哲学与科学的差别在于,哲学问题的答案不能仅由经验证据来得到。

无论如何,这些观点都被牛津哲学辞典所挑战:“二十世纪晚期...偏向于将哲学思考视为对于任何一种智识探索的最好实践”。

的确,许多早期哲学家在自然哲学方面的观察最后都形成了现代科学对于众多课题上重要的基础。

希腊历来被认为是欧洲文明的摇篮,是欧洲乃至西方哲学的故乡。

希腊哲学的最早流派米利都学派约产生于公元前7或前6世纪,在此之前,古希腊哲学也有一个漫长的孕育时期。

西方哲学论文3000字_有关西方哲学毕业论文范文模板

西方哲学论文3000字_有关西方哲学毕业论文范文模板

西方哲学论文3000字_有关西方哲学毕业论文范文模板西方哲学论文3000字(一):笛卡尔哲学对西方哲学二元思维的影响论文摘要:笛卡尔哲学思想开启了西方近代哲学的历史,是西方哲学二元论思维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笛卡尔的整个哲学体系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形而上学、物理学和其他具体科学,在形而上学方面阐释了二元论哲学体系,证明了上帝存在的真实性,但在其物理学和其他科学方面,则又完全不认可神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构建起了机械唯物主义体系。

由此笛卡尔哲学思想具有较为明显的二元特征,这影响了在其之后西方哲学思想家的思维方式,以二元思维来探讨世界问题成为人们普遍选择。

关键词:笛卡尔西方哲学二元思维近代哲学的发展历史,即是在哲学思想家的自我否定和修正过程中不断对自身思想的超越,从而实现对当前世界各种现象的哲学科学解释。

笛卡尔哲学开启了西方近代哲学的历史,其所要解决的是对“物”的绝对确定性、普遍统一性的基本认识,这在其反思哲学思想、怀疑精神以及其他二元哲学思想中的得以展现。

通过对笛卡尔哲学精神的深入剖析,能够更为明确的了解西方哲学二元思维的嬗变和发展历史,从而评判和总结西方哲学发展的忧患得失,开启西方近代哲学的二元思维之路。

一、机械论哲学:对哲学问题方法论的反思笛卡尔处在一个知识更新换代的时代,因而其思想的最重要基础即是对每一个学科门类都进行重新审视并试图提出新的想法,在研究过程中他更加关注对哲学问题方法论的反思,将物理学中机械思想应用到其哲学体系中,为近代哲学发展提供了合法性和可能性。

在笛卡尔看来,哲学的功能并不仅仅局限于对现实生活的主导作用,更体现在其各个组成部分所发挥的作用,强调所有科学的统一性在于探讨方法论,哲学要为各项科学研究提供评判的标准。

笛卡尔将数学方法看作是进行各项科学研究的基础方法,认为依靠综合性分析而获取的理性知识才是能够使人信服的内容,因而只有哂谜庵址椒ú拍芄皇迪肿陨砝硇缘乃咔螅佣琅泻妥芙嵴苎枷胙芯康挠腔嫉檬А�笛卡尔的机械论哲学思想,开启了西方哲学对于研究方法论的理性探讨。

中西方文化与哲学论文

中西方文化与哲学论文

中西方文化与哲学论文东西方两个文化世界的根本差别源于两种哲学传统:一是古希腊主客二分的哲学传统,一是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学传统。

以下是店铺整理的中西方文化与哲学论文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中西方文化与哲学论文篇一[摘要]东西方两个文化世界的根本差别源于两种哲学传统:一是古希腊主客二分的哲学传统,一是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学传统。

前者以个人为核心,强调理性与斗争;后者以社会、家庭为中心,强调整体与和谐。

当今世界的一体化进程虽然在加速,但是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仍然是一个地球两个世界,这在科学道德、文学艺术、中医西医、政治经济等领域都有突出表现。

中国的现代化,应在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吸收外来先进文化,并将其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关键词]文化差异;哲学传统;生态文艺学一个地球两个世界,这是学术界对当今世界的描述。

其意指,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但有两个世界——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这是两个不同的世界。

有人认为,随着经济全球化、科学技术全球化,以及问题全球化的迅速发展,世界一体化的进程不断加速,正在走向“一个世界”。

我们真的是在走向“一个世界”吗?文艺评论家鲁枢元先生认为:“可能存在两种‘一体化’:一是由某一个超级大国凭借实力和霸权垄断世界的经济和政治。

一是靠民族宽容、文化沟通促成整个地球生态系统的健康与和谐。

”[1](P266)我们认为,世界一体化的进程在发展,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仍然是一个地球两个世界——东西方两个世界的哲学、文化和价值观(传统和现实)不同,虽然不一定会如亨廷顿所预言的那样爆发“文明的冲突”,但激烈的竞争将是不可避免的。

这是当今世界的现实。

一、文化的两个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或多元性是世界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

也许这是地理环境、经济发展、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等多种因素造成的。

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影响毕业论文范文

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影响毕业论文范文

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影响毕业论文范文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影响毕业论文范文,供大家参考。

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影响毕业论文范文篇一摘要:姓名作为重要的语言现象之一,蕴含了一定的文化特征。

通过比较中西方姓名的不同可以探源中西方的文化差异。

同时在全球化跨文化交流日渐频繁的今天,姓名这一语言现象本身的发展也大大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互识和文化的多样性。

关键词:中西文化;姓名;文化内涵;文化差异;文化融合姓名是个人区别他人独一无二性的体现同时又展现了人与人社会背景文化间的联系。

姓名与文化关系紧密,不同的文化特征及观念决定了姓名观念及特点的不同,这种不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文化差异。

一、中西方姓名的基本构成及其组成形式中西方(指英语国家)在姓名的组成部分和结构上存在明显差异。

当代中国的姓名构成方式主要是:姓+(辈份名)+名。

其中辈份名在中国有些家庭中已不存在,只有姓+名。

当代西方的姓名构成方式为:名+(中名)+姓。

中名可以由一个名构成,同时也可以多个名组成中名。

二、中西方姓名存在的主要差异1.姓名构成顺序的差异中国的姓/名排列顺序是先姓后名,而西方国家的顺序则为先名后姓。

比如李小龙,姓是“李”,名是“小龙”;HarryPotter中Potter 是姓,放在名Harry之后。

2.姓名构成成分的差异在构成成分上,中国与西方存在的唯一区别就在于中名的命名要求上。

在古代中国,中名一般都是辈份名,族兄弟采用同一字或同一汉字偏旁,同族不同辈分用不同的字表示。

比如清代皇帝雍正这一辈皇子的名字,第一字皆用“胤”字,第二字皆用“示”旁,如胤祖、胤祺、胤提等。

但是随着中国社会发展,现在中名的这一要求已被渐渐淡化了。

在西方姓名中,中名多为母亲的姓,后来也渐渐发展到借用其他亲属或钦佩的人的名。

比如英国王妃凯特的女儿取名为CharlotteElizabethDiana中Elizabeth就是为了纪念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

中西方文化与哲学的论文

中西方文化与哲学的论文

中西方文化与哲学的论文学者们一般认为,西方哲学的主要特征是逻辑的、分析的,而中国哲学的主要特征是体验的、综合的。

传统的中西方哲学比较研究也是基于这个认识的,以下是店铺整理的中西方文化与哲学的论文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中西方文化与哲学的论文篇一摘要:学者们一般认为,西方哲学的主要特征是逻辑的、分析的,而中国哲学的主要特征是体验的、综合的。

传统的中西方哲学比较研究也是基于这个认识的,而笔者认为对于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应当从哲学基本特征、哲学思维方式以度方法论进行比较研究。

关键词:中西哲学;比较分析哲学是文化的核心问题,它是一个包涵宇宙万物理性的综合体。

一个民族的哲学是文化的深层结构,具有持久性的稳定性。

由于中西方文化背景、自然环境、社会制度以及历史进程发展的不同,导致中西方哲学在人类发展道路上的不同,深层次比较分析中西方哲学显得更为重要。

一、中西方哲学的基本特征中国哲学的基本特征是“天人合一”,注重人情,偏向伦理,中国哲学侧重于社会和人生,与伦理、政治思想密切联系;而西方哲学的基本特征是分而析之的哲学,关注自然和科学。

西方哲学侧重于科学和思维,与自然、科学的揭示和探索密切联系。

哲学本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规律的概括和总结,但是不同民族由于自身的特点,在进行这种总结和概括时,往往有所侧重。

与西方社会不同,中国社会跨入文明的门槛时,保留了氏族制的残余,统治者利用氏族血缘观念和亲情关系发展了宗法制。

生长在宗法氛围中的中国哲学,必然以孝悌的伦理关系为依托,并着眼于解决宗法伦理问题。

因而,中国哲学与伦理密切联系。

此外,中国哲学倾心于现实政治,中国哲学家热衷于“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各家各派都“务为治”(《史记·太史公自序》),在哲学中侧重于研究社会和人生。

而西方哲学则注重与自然、科学的揭示和探索密切联系,侧重于科学和思维。

哲学所体现的是人类对于真、善、美的追求,即:求真的哲学,求善的哲学和求美的哲学。

西方文化课题研究论文(五篇):论中美文化差异的表现、论中西方文化比较下公民意识教育路径…

西方文化课题研究论文(五篇):论中美文化差异的表现、论中西方文化比较下公民意识教育路径…

西方文化课题研究论文(五篇)内容提要:1、论中美文化差异的表现2、论中西方文化比较下公民意识教育路径3、西方文化渗透对青少年的影响4、西方文化教育强化方法研究5、小议西方文化的东方转向全文总字数:21058 字篇一:论中美文化差异的表现论中美文化差异的表现文化核心维度的构成1.文化显性维度探讨文化,离不开语言,美国杰出的语言学家Sapir(1921)[3]在《Language:AnIntroductiontotheStudyofSpeech》一书中写道:“文化可以解释为社会所做的和所想的,而语言则是思想的具体表达方式”,他认为语言是一种非本能的、后天形成的“文化”功能,是人类所特有的、非本能地使用自发创作的符号沟通思想,表达情感和愿望的交际手段。

Brown(1994)[4]认为: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而文化又是语言的一部分,两者紧密联系,不可分离。

Nida(1998)[5]则认为语言和文化都是符号,表达着我们在语言中所说的任何事情的含义,或者外延或者内涵,语言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由于语言的产生和发展,人类文化才得以产生和传承。

从文化的角度分析语言和文化关系,可以说文化包括语言,文化的发展影响语言的发展。

由于语言是一种民族文化的表现与承载形式,不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也就无法真正学好该民族的语言。

在Hofstede的洋葱理论中,洋葱的最外表的一层象征物(Symbols)层中,就包括服装、语言、建筑物等。

语言和文化的关系也可以借用冰山理论来解释,在文化冰山理论中,如果说冰山就是整个文化的话,那么语言就是水面之上的那一部分,它反映着水面之下那一部分的内涵,也就是说,语言是整个文化体系中最为外显的部分,但是又是整个冰山的一部分。

在GLOBE文化维度测量中,House,R.J.等人将瑞士分别以英语为母语和以法语为母语的受试者分两次测量,从而得出不同的结果,这正是因为语言是用来定义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致”[6,7]。

中西方文化结课论文

中西方文化结课论文

论近代中国,儒家文化作为主流意识形态为什么会被马克思主义所取代?儒家是先秦诸子中对后世影响最为广泛和深远的一个学派,由春秋末期孔丘首创。

儒学,在社会整体层面,主张与民言服从,与君言仁政,追求构建等级分明、秩序稳定,君主百姓各守本分的等级社会;在社会个体层面,他主张人应遵守三纲五常,要“克己复礼”,要塑造有仁爱之心、有责任感、忠顺诚信的人。

儒学作为教派来讲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字:“伦”,也就是伦常。

封建社会由于人们所处社会地位和阶级的不同,每个人都应各安其位。

儒学的经济基础是基于土地私有制的小农经济,儒家文化是农业文明的升华和凝结。

儒家的的伦理观念、政治理想和人格理想都与宗法小农的社会生态联系在一起,封建宗法关系是儒学存在的社会基础儒学的许多思想与中国的社会发展取向相抵触。

儒家的“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想实现生产力低水平下的农耕社会的稳定、民众安居乐业。

儒学坚持伦理中心原则,不重视社会财富的创造,不重视生产力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儒学承认并维护不平等的社会制度,宣扬君权神授,这与中国积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追求人民当家作主相悖;儒学对封建制度的驯顺和盲从,造成人的失去自觉意识的奴性、安于现状的心态和创造力的匮乏,这种心态和性格品质不能成为现时代人的基本精神和品质。

儒学主张依照“礼”所确定的社会等级次序关系和名分规定来治理国家,把天下太平寄托在明君的修身养性上,这种典型的人治理论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根本对立的。

这些思想内容正是儒学封建性的表现,是儒学一百多年来沉落的一个重要原因。

儒学在中国封建时代不能解决王朝的长治久安,不是王朝兴盛的必要条件,在近代不能解决中华民族独立、国家领土完整和安全问题,不能引导中华民族维护独立、实现富强。

“五四”时期,中西文化的冲突和交汇达到了近代以来的高潮。

面对亡国灭种的空前惨祸和积贫积弱的社会现状,中国的先进者既想撷取容纳外来的现代文化,以适应和追赶世界潮流,又想保存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重振和弘扬民族精神。

中西文化哲学结课论文

中西文化哲学结课论文

引言:韦伯指出,理性主义为西方文化所特有。

理性主义认为人的推理可以作为知识的来源以及证实知识的手段,而中国思想家的观点则与之不同,后者可称为实践理性主义。

文化是人类的创造,是人类特有的存在方式,是人类共同的财富。

但人类又是以地区、国家和民族而存在和发展的,因而文化又呈现出它的多种样式,每一种文化都各具特色。

中国传统文化,既博大精深,又源远流长;既以社会伦理为核心,又涉及人文自然万物,既体系严谨,又微言大义;既明白易懂,又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它显示了巨大的魅力。

西方文化多元分立、激进豪放、张扬个性、变化无常;既以宗教信仰与科学理性为核心,又包含丰富的人文精神;既跌宕起伏,又有脉络可循;既有贵族绅士风范,又具有扩张性、侵略性。

墨子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认识论原则,即“言必立仪”。

这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次涉及到认识的检验标准问题,是对人类认识进行反思的一种高度自觉的表现。

墨子说:“言必立仪。

言而毋仪,……是非利害之辨,不可得而明知也。

”(《墨子·非命上》)“仪”是准绳、准则,也即标准。

“言必立仪”即言论的“是非利害”必须确立标准。

这里包含了认识的真理(是非)标准和价值(利害)标准。

大思想家王夫之认为,“行而后知有道,道犹路也。

”i[1]“道”即道理、规律,人们只有通过行,才能认识事物的规律,犹如走路,只有行才能知道路。

由此可见,王夫之认为行是知的来源。

他举例说,“格致有行者,如人学弈棋相似,但终日打谱,亦不能尽达杀活之机;必亦与人对弈,而后谱中谱外之理,皆有以悉喻其故。

”ii[2]终日打谱而不与人对弈,是难以学会下棋的,只有在与人对弈的实践中,才能逐渐晓喻“谱中谱外之理”,以“尽达杀活之机”。

王夫之认为:“知而后行之,行之为贵,而非但知也。

”iii[5] “知之尽,则实践之而已”iv[6],行为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与归宿。

在这里,王夫之也明确地使用了“实践”这一概念。

王夫之所说的“实践”主要是指道德实践,但也包括生产实践等。

中西方文化及其哲学(1000字).docx

中西方文化及其哲学(1000字).docx

中西方文化及其哲学这个暑假我读了东西文化及哲学这本书。

自古以来,东西方的文化就走上了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被称为西方文明的摇篮的希腊,在田园诗一般的古典时代就已经采用了一定的民主制度,诚然,这与希腊处于山地,不利于耕作,并且在地中海这么一个沿海地区有很大关系。

书中称西方文化是征服自然、改造环境的路向,这点我很认同,在地中海这个不利于种植粮食的地方,西方人若想生活,则要么改造自己脚下那贫瘠的土地,要么把自己的身家性命全部绑在远洋的船只上。

这种不安全感使西方人早早地拥有了探索意识和改变现状的意识,这也使得他们在近代时敢于去改变自己的生活,无论是资产阶级革命还是巴黎公社运动,这些都是西方人勇于探索和冒险意识的一定表现。

最初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那些资本家们怎么知道把国王的头砍了会怎么样?但是他们还是去做了,他们认为做些什么永远比什么也不做好。

在东方,在中国,这种不安全感被大大的削减了,一方面,长江和黄河这两条大河灌溉了无数的土地,地里长出来的粮食在和平年代足够所有人享用,这大大的加强了中国人对于土地的渴望,在小农经济的国度里,没有什么比土地更为重要的了。

另一方面,西北的荒漠和大片的戈壁滩,西南的高原和世界上最高的山峰很好的阻碍了蛮族和游牧民族的入侵,这使得中国大部分的战乱是民族内部的战争。

这种丰衣足食的安全感催生出了中国人自己的一套思想观念——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最高境界便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种注重个人修养和忠君爱国的理念很快得到了中国统治者的一致欢迎,并且把它作为国家理念传承下来,但在独尊儒术的社会环境下,儒家思想很快变得故步自封,并且在近代成为阻碍中国发展的一大阻力。

书中说印度文化是以意欲反身向后要求为其根本精神的。

这点我很认同,尽管印度是一个在古代辉煌过一时的伟大帝国,但是后来它一直在走下坡路。

以至于到今天它都没有统一自己的语言,十里就有一个方言,官方语言竟然是英文,对比它过去的辉煌,这简直令人不可思议。

西方哲学史研究论文范文

西方哲学史研究论文范文

西方哲学史研究论文范文西方哲学中国化不仅仅是近些年我国人民所追求和向往的,也是一种文化和习俗的自然形成。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西方哲学史论文,供大家参考。

西方哲学史论文篇一:《论中西方哲学的异同点》内容摘要:一般认为,西方哲学的主要特征是逻辑的、分析的,而中国哲学的主要特征是体验的、综合的。

传统的中西方哲学比较研究也是基于这个认识的,但对于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应当从中西方哲学智慧,内容以及他们的相同之处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词:(1-3个):中西方哲学智慧哲学可谓博大精深,虽然这个学期已经学习了一个学期的西方哲学,但仍只是略懂皮毛,也可以说是只知道了一些大家都懂得的那些简单的哲学思想,对于那些复杂一点的哲学思想仍然是不理解。

现在就我的那一点理解来谈谈对中西方哲学的看法。

中华民族的哲学。

它致力于研究世界的本原和古今历史演变的规律,形成了自己独具民族特色的自然观、历史观、伦理观、认识论和方法论。

而西方哲学是拥有相同历史传统和统一概念体系的统一的哲学体系。

公元前5~3世纪,人类文化史上出现了一大奇观,中西方文明几乎同时达到了一个新高峰。

中方哲学以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繁荣为标志,而西方哲学则以古希腊科学文化的昌盛为特征。

中西方这一时期的哲学和科学传统对于后来东西方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下面将从以下几方面谈谈中西方哲学的异同点。

一、中国哲学的神秘主义与西方哲学的理性主义泰勒斯是西方自然哲学的开创者,也是第一个用理性的目光审视自然的先哲。

他认为自然界的万物总是由某种最基本的东西构成的,它就是世界的基始或本原。

泰勒斯对自然的解释是“水是生命的源泉,万物的基始是水”。

这个观点为人类认识自然开创了一条可贵的理性认识之路。

它引导人们从自然本身去解释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避免了用主观意志或凭个体好恶解释自然带来的任意性和神秘性。

虽然古代西方人对构成自然界万物的本原的认识有各不相同的看法,但他们都是通过理性方法来解读自然。

研究性学习: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探究(论文)

研究性学习: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探究(论文)

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探究---教育篇教育维系着民族前途的发展,肩负着培养人才的重要使命,教育是国家经济发展,实力增强的前提。

由于历史传统、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中西方文化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其中,教育方面存在着十分明显的差异。

一、中外教育目标的根本性差异:西方教育是一种尝试教育。

先让学生尝试进行体验,例如在社团活动,或者在实验的过程中,或者课堂上比较多的的自主活动时间中体验。

在体验中发现难点、疑点,然后通过与同学的交流讨论,解决难点、疑点,总结经验,得出结论。

这样的结论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研究的成果,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而中国教育是一种灌输式教育。

先将前人的经验告知学生,让学生按已有的成功经验按部就班地去操作,在经验的指导下学习实践。

虽然通过这种方式同样可以得到结论,但是这样的结论不相当于是在先人的经验上加以复述的吗?而且在这种固定的模式下,学生们往往会因为思想上受到束缚,行为上受到约束而产生反感、厌恶。

这样一来,就连最初的兴趣也渐渐消失了。

中央电视台的“对话”栏目曾播出了北京大学校长许智宏和耶鲁大学校长莱文的对话。

在谈话过程中,主持人提出了一个问题:大学生到大学来,最重要的三个任务是什么?北京大学校长的回答是:“第一,大学生的主要任务当然是学习。

第二个应该学会怎么做人,必须有一个基本的人品、基本的道德修养。

第三点必须尤为社会服务的能力。

”而莱文校长的回答是:“首先,对学生来说,就是要对任何事情都提出质疑。

第二点是学习,虽然你应该先提问题,但你需要学习、读书,以得到更多的信息来回答这些问题。

最后是独立思考得出自己的结论。

”从两位校长的回答中,我们不难发现这两位校长的教育理念和价值标准存在着很大的分歧,但深入来讲,这难道不正说明了我们两国之间教育目标存在着根本性的差异吗?二、学习理念的不同:在我们给来自加拿大的Michael做采访时,我们问道:您认为中西方教育最大的区别在哪?Michael的回答是:Critical thinking.意思是:独立思考。

西方哲学文化论文5900字_西方哲学文化毕业论文范文模板

西方哲学文化论文5900字_西方哲学文化毕业论文范文模板

西方哲学文化论文5900字_西方哲学文化毕业论文范文模板西方哲学文化论文5900字(一):赫勒对西方文化哲学传统的批判与重建论文摘要:启蒙运动赋予文化“祛魅”与“合理化”的双重任务,康德、黑格尔、阿伦特都曾沿着这条道路展开思考,由此构成了西方文化哲学的主导传统和谱系。

阿格妮丝·赫勒站在当代历史语境中反思批判康德的午宴文化、黑格尔的社团文化、阿伦特的世界文化,认为康德虽然开启了文化哲学由认识论到伦理学的转向,规划了文化哲学的审美和人类学向度,却忽略了文化与意义的本质关联;黑格尔把绝对精神视为文化的意义所在,却陷入了一元论或绝对主义困境;阿伦特提出文化的意义不在于如何创造一个世界,而在于如何拥有一个世界,却未能给出合理性答案。

赫勒重新回到康德,借助趣味判断的隐秘律令,运用社会科学解释学方法建构了一种作为话语的文化哲学,实现了对传统文化哲学从理念、形式、主体到主题的全面超越。

关键词:文化哲学;康德;黑格尔;阿伦特;赫勒何谓文化?18世纪启蒙运动的思想家们对古老的文化概念做出解释,赋予文化“祛魅”与“合理化”的双重使命:一方面将文化视为“治疗一个新兴的世界的病理现象的方法”;另一方面把文化作为“现代社会的和政治的安排的一个回答”。

[1]187文化的这种范导性规定了后世文化哲学的发展道路。

康德、黑格尔、阿伦特都曾沿着这条道路对文化哲学做出过解释。

当代匈牙利布达佩斯学派著名思想家阿格妮丝·赫勒站在历史哲学视角对康德的午宴文化、黑格尔的社团文化、阿伦特的世界文化等三种文化哲学解释模式重新做出阐释。

一、康德的午宴文化:从伦理文化到审美文化赫勒深谙康德文化哲学。

在赫勒看来,康德文化哲学深受启蒙运动的影响,其文化哲学的理路是在善恶问题的支配下而展开的。

康德文化哲学不是从纯粹形而上的意义上审视文化如何为“真”,而是在伦理学和审美判断的界域内考察文化如何向“善”以及如何为“美”。

在康德心中,“文化哲学(也包括历史哲学和政治哲学)不能在哲学体系的框架内被讨论;它仅仅属于批判的体系,尤其是判断力批判和实用人类学”[1]191。

从西方哲学中思考西方哲学问题论文

从西方哲学中思考西方哲学问题论文

从西方哲学中思考西方哲学问题论文
从西方哲学中思考西方哲学问题论文
“中国哲学”概念歧义颇多,其方法论也有长久探讨的历史。

当我们顺着西方哲学思想的理路来论述某些问题时,会遇到许多“阻碍”与“顽石”,这大多源自中国的经验。

由此涉及如何从西方哲学来思考源于中国经验的问题。

哲学philosophy的形态来自希腊。

面对philosophy,我们创造了一种“中国哲学”,多以中国的思想素材来印证某种“普遍原理”。

在某种程度上,这是以一种自我矮化的方式,用中国的“特殊性”来印证某某原理的普遍性;还有简单类比型的比较哲学,这种比较往往失之于机械。

中国学人在深入西方哲学传统时,应回过头来面对一种源自中国的经验,并使这种经验进入哲学讨论的视阈。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国内西方哲学的.研究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仍缺乏与西方学者进行真正对话的能力。

这里除了盲目追新,缺乏对西学经典深入研究之外,还涉及西学研究的深层困境。

不同文化的哲学,其方法与其文化的思维方式、语言息息相关。

德语哲学则在自身的语言逻辑中找到思想发展的路径,法语哲学更具修辞意味。

研究西方哲学这一工作需要古今中外的学术积累,如果在思想资源的积累以及学术方法的训练不足,往往会形成很多牵强附会的东西。

进入新世纪以来,对中国经验的重视,让来自西方的哲学开始说汉语,强化中国经验的哲学表达,已经越来越成为一种时代的共识。

中西文化与哲学结课论文

中西文化与哲学结课论文

中西文化与哲学结课论文推荐文章关于从小事做起作文800字热度:科技哲学概论论文热度:科技哲学的论文范文热度:哲学论文格式范文热度:有关西方哲学的期末论文热度:中国和西方民族的思维方式由于受到不同的社会历史环境影响,客观上存在着差异。

以下是店铺整理的中西文化与哲学结课论文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中西文化与哲学结课论文篇一浅析中西哲学差异摘要:中国和西方民族的思维方式由于受到不同的社会历史环境影响,客观上存在着差异。

本文通过分析和比较中西哲学在发展的结果、哲学方法和人生理想三个方面的差异,以更好的借鉴西方哲学好的方面,吸收其精华。

关键词:中国哲学;西方哲学;差异;Abstract:Chinese and Western way of thinking due to the different social and historical environment impact, objective differences exist.Through analysis and comparis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Philosophy on the development results, philosophy and ideals of life three differences, in order to better from the western philosophy of good, absorb its essence.Key word: Chinese philosophy; western philosophy; difference;一、从发展的结果看中西哲学差异从整体上来看,西方哲学自古希腊开始,通过对概念范畴的本体与主体问题及相互关系进行不断地反思,创造了以逻辑思辨为特征的哲学思想方法,并在历史上形成了一门以“理性主义”为主线的、具有特定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的专门学科。

中西文化差异论文(含5篇)

中西文化差异论文(含5篇)

中西文化差异论文(含5篇)第一篇:中西文化差异论文中西文化差异论文在个人成长的多个环节中,大家肯定对论文都不陌生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的科学研究能力。

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论文感到非常苦恼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中西文化差异论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东方人与西方人都是共同生活在一个地球上,但是,彼此的生活习惯、文化、人种等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我认为最先值得一说的就是中西方教育文化上的差异。

中国和西方发达国家在各个教育层次上都存在着差异,并以不同的表现形式体现出来。

现仅就中国和美国两国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差异进行一些比较。

美国的大学实行学分制,学生可根据个人爱好选修科目,不同的科目学分不同,只要把学分修满即可毕业拿到文凭和学位。

以前,我们从有关报刊上看到美国的大学生年纪轻轻就取得了几个学位,感到很纳闷。

现在才明白美国的大学体制是很灵活的,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可以选学几个专业的课程,只要拿到足够的学分就可以取得该专业的学位。

而在中国,在大学里就确定了专业方向,一个人可能一辈子就从事一种职业,这样就有可能忽略了在其他方面的潜能。

还有,中国有些教育方面的语言也跟西方存在差异。

在中国存在着“落榜生”一说,而在美国是没有这个词的,他们认为这是极不礼貌的,是一种歧视。

不只是在学校的教育有所不同,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家庭教育也有着差异。

中国人习惯为孩子们“铺路”,决定他们学习的东西。

像现在有些人就要孩子小小的学习钢琴,学习怎样去制造东西学习当个科学家等。

而西方国家的父母则是任由孩子自由发挥,小小年纪就可以选择他们的爱好。

父母不加以干涉。

中国有部分父母教育孩子喜欢用责骂或轻打来叫他们改正自己的行为,像是一部名叫《刮痧》电影,里面男主角为了让打了人的孩子受到教训,为了给别人他认为的尊重打了孩子一巴掌。

然而,在西方国家,父母绝对不可以对孩子施以肢体方面的教育,假如有这种行为,就会被当做虐待儿童,可能要“吃牢饭”。

像《刮痧》里的男主角就是因为他打孩子这一巴掌,被别人拿来当做虐待儿童的证据了。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方哲学理性差异之我见中西方哲学差异的存在,来源于文化的差异。

就中西方文化来说,东方文化属于精神层面的较多,通俗讲就是跟着感觉走,个性较内敛;西方文化对物质方面要求的较多,认为科学能推动物质文明发展,个性较张扬。

分析中西方哲学差异,可以从理性主义方面着手,其异趣也集中表现在理性精神的差异上。

一、纯粹理性的差异纯粹理性,指人不求功利、不计得失地探索各种抽象思辨的问题,如康德所讲,纯粹理性主要包括本体论问题、事物起源、思维形式、存在意义等抽象的问题。

柏拉图认为,人由三部分组成:理性、灵魂、肉体,其中理性是三者中最高贵的、不朽的部分。

古希腊的哲学,理性即“爱智慧”,是对知识的追求,毕达哥拉斯的数、欧几里得的几何、德谟克利特的“原子”等都是对世界本原的追究。

这种思辨探索,往往是非功利性的,更多地是为了满足求知欲和好奇心、对完美和绝对的追求。

正是这种追求,西方理性具有明确的实证性和严谨性。

例如,有名的“所有的乌鸦都是黑的”则证明了“所有非黑的事物都不是乌鸦”的正确性,具有严谨的逻辑思维。

纯粹理性中包含着的悖论的形成是由于对同一种问题拥有两种截然相反的看法,但往往这两种看法都有其理论依据支撑。

西方哲学中为了利益最大化,常常出现悖论。

例如:张三昨天偷了李四家里的东西,在第二天李四状告张三时,张三诡辩说:“时间是流动的,昨天偷东西的我已经不是现在的我了。

你要去状告过去的我”。

这样就可能造成混乱的局面,扩大到整个社会后后果不堪设想。

这种说法看似无懈可击,但是其实不是没有存在漏洞的。

身处“现在”这个时间点,必定在过去或从前有一个开端,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始元”。

开端点前面必有一个时段无时间,经历了变化才出现了时间。

正因为此,虽然时间是不断变化的,但是事件具有延续性,一个时间所带来的祸患将延续到下一时间。

上述事例就是把无限超越的极限化的典型,是狭隘肤浅与形而上学的结体。

我们在面对问题的“时间”上,无法在我们思考的问题上解决,这是不合逻辑的。

但是正是这种矛盾的存在,才推动了事物的发展。

中国人重实用,但却少有实证精神。

实证需要科学理性来统摄,需要有怀疑的精神、探索的勇气,但我们的孔孟之道视科学研究为“淫技”,以“修齐治平”为正途,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也走此路子。

于是探索自然,对认识进行实证,创造发明等,不被社会所重视。

因此,在今时今日,中国提出科学发展观等理性理论,并付诸实践,来纠正传统的误解。

就大学生来讲,国家鼓励大学生搞科研、重学术。

每年有许多类似节能减排、创新实验项目的比赛,正是为了激励大学生爱科学、用科学而应运而生的。

在我看来,大学生们更应该结合我国特点,吸取西方理性思辨的优点,探索科学、理性实践。

二、实践理性的差异实践理性,是人从功利的目的出发,处理自己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意在追求对人有利的结果。

这种实践理性既包含了工具理性,也包含了价值理性,它以人为目的,一切活动目的的确立,手段的选择和运用,过程的实施和终结,都是为了人的利益。

西方正是追求这种理性,造成了西方人发展科学以追求利润的态度。

中国传统哲学不似西方哲学对经济目标这般明确,而更加追求一种“内求于心”的理性认识方法。

这种精神传统,很少去追寻对外在的世界本原的认识,而是重视追求“本心”的自我认知。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个“道”的宇宙本体说,但那个“道”是不可“道”的,不可“名”的,也即是不可分析,不可被证实或证伪的。

这就使得我们传统文化中的理性精神带有了一些神秘性,只可意会,难以言传。

就像中国的水墨画一样的道理,水墨画不像西方的素描和水粉体现客观真实的物质,它体现的是一种难以言状的混沌意境,在不同人看来都可能会出现不同的看法。

主宰我们民族理性精神的是和谐,而不是西方的那种两极对立。

我们的理性传统追求的是人与自然、与社会、与国家的内在的统一,即“天人合一”。

这是一种内在的超越,它以对生命、宇宙的终极关怀为目标,是一种价值理性占主导的思想,这与西方所追求的外在超越截然不同。

儒家主张内圣外王,向内部求价值之源,求安身立命之地。

于是“善”成为中国哲学至高无上的法则。

我个人很遵从老子所说的“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中国千年哲学在这种“善”的氛围下低调发展。

“天人合一”思想的应用在当今世界受到重视。

人类是地球生命系统的一部分,是万物之灵,但不是万物的主宰,不能脱离自然而存在,应当和自然和谐相处,否则就会自毁家园。

如今人类为了经济利益不顾环境效益,受到了大自然无情的惩罚。

今天,当我们面对全球性的生态危机、环境恶化的势态,不得不考虑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而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理念能帮助实现这一长远目标,对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三、总结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差异,可以比较出中国哲学重情感,西方哲学重理性;中国哲学侧重方法论,告诉人们该“做什么”,该“怎么做”;西方哲学侧重于认识世界,告诉人们世界“是什么”;东方文化更重视群体利益,体现在社会管理中喜欢集中,西方文化更注重个人,体现在社会管理中更注重民主。

所以西方哲学思想更注重理性,用科学的方法去阐述理性。

东方哲学更注重感性和经验,用冥思的手法去加强感性。

而这些差异不应该成为中西方文化交流的障碍,而应该相互补充、相互促进,转化矛盾、推动全人类的物质、文化大发展。

哲学,作为人类的自我意识,是理性精神的直接表现。

如果借用康德的术语来比较,我们不妨说,西方哲学偏于“纯粹理性”,偏重于追求知识;中国哲学偏于“实践理性”,偏重于追求道德。

前者多描述自然界的必然,后者多强调精神领域的自由。

中国哲学是内省的智慧,它最重视的不是确立对于外间世界的认识,而是致力于成就一种伟大的人格。

所以,和西方哲学相对而言,它并不重视对于客观对象的分析、区分、解释、推理,并不重视对于对象实体及其过程的精确叙述,而是把最高的真理,理解成一种德性的自觉。

它始终不曾脱离人的社会关系,不曾脱离伦常情感的具体实践和具体感受。

在西方哲学史上,直到十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才有所谓“人的发现”,或者说“人的自觉”。

与教会、神学和经院哲学所提倡的禁欲主义相对立,以薄加丘为代表的文艺复兴作家们宣称发现了与彼岸天国的幸福相对立的此岸的、地上的欢乐。

这种欢乐意识是西方哲学觉醒的契机。

以此为起点,西方哲学强调幸福的价值,个人追求幸福的权利,以及“叛逆精神”、反抗性格等竞争性道德。

我们不妨说它的.基础是“欢乐意识”。

产生于欢乐意识的痛苦必然伴随着消沉和颓废,产生于欢乐意识的悲剧必然伴随着恐怖和绝望。

这些,正是西方表现痛苦的艺术作品共同具有的。

东方文化是感性的,经验的,抒发自我意识的,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注重感觉的快乐。

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注重感受性。

道家老子“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注重个人的独立性。

庄子逍遥游,这都是把个人的感受性作为基础,而不是把原则作为基础。

在印度佛教中,相反把感受性不作为基础,心经对五官感受都予以否定。

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身香味触法,甚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无苦集灭道,乃至无老死。

印度的佛教为什么在中国能够落根,主要的原因,可能是中国人在感官经验中的烦恼,恰恰得到佛教心经的解脱。

因为一种纯粹经验感性的范畴只能是矛盾的,产生无数的烦恼,儒家和道家基本都是在感官经验中,即使是道家自以为是进入对无形的世界道的探索,但是还是在“上善若水”这样的经验世界中。

上善若水就是以水的形象比喻道的职能,这种思维的方式还是在经验感性。

老子对刚柔的解释也是如此,以植物的柔软代表生命力,以干枯僵硬代表死亡。

坚强者死之徒。

老子的美学思想接近柔美,返璞归真,对儒家的矫揉造作进行批评。

但是儒道二家基本都是中国式的---经验感性。

这是不用质疑的。

在宋明理学时期,儒家对抽象的形而上的理进行探索。

但是还是附着在天,天理就是理的本体。

天在孔子那里就是经验感性的最高层次,在宋明理学发展到天理,最终是存天理,灭人欲。

对人的经验感性进行扼杀。

这与儒家前期的思想冲突。

比如快乐也是人的欲望之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这在儒家早期是正常的,但是在宋明理学可能是不正常的。

需要把情感经验扫除才能见到天理。

这种极端思想受到清朝思想家的抛弃,废弃抽象无用的天理,而进入实学,回到现实,也就是重新进入经验感性之中。

发展民族实业,资本主义的端倪就开始出现。

直到洋务运动对西方的思想文化的正面接受。

最著名的是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把经验感性作为知,如闻恶臭,如好好色。

这还是经验感性的。

那么行就是顺着经验感性的行,而不是对原则性的行。

尽管王阳明还是强调良知,但是良知的获得会死经验感性,这样知行合一还是在经验感性之中运行,不是在原则范畴进行。

所以可以结论,中国人就是在---经验感性---中生活和思考的。

思考本来是对概念的思考,但是在经验感性中只能复制和照搬,这也是几千年对圣人的言论记忆背诵的原因。

经验复制。

这是中国几千年在做的。

孔子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命之类都没有自己的罪错感,孔子一路顺风。

这实际是表面化的。

这种经验感性被中国人几千年复制。

关于西方研究了辩证法,逻辑性,物理学,灵魂和解剖学西方文明的最大的特征----理性思辨。

首先在古希腊哲学家的著作中就出现了以逻辑思辨的思想范本。

当古希腊哲学衰落之后,长达1500年的基督教哲学,从2---16世纪连续不断,研究神学,上帝这个抽象的属灵的存在,神学和哲学的合一,哲学要研究形而上的存在,神学的上帝不显形象,这个理路是一致的。

在西方本质的实在的抽象性,也就是“无形的手”曾经是亚当斯密经济学的理论,也是西方文化的特色。

西方文化分为现实范畴,抽象范畴,文明的层次主要是在研究形而上的不变永恒的层次。

这直接影响了政治和法律制度,甚至影响了经济学和人文思想。

在所有的领域,-----理性思辨---成为整个西方文明的最大的特点。

这不是东方的----经验感性。

而是把经验感性变成抽象的数字,抽象的逻辑编程,抽象的图式,把世界变成标识化,这就是西方人的思维,把经验感性变成数字的例子,就是西医,西医以各种化验手段,透视技术把人体变成数字,把人体的健康标准化,符合标准才是健康的,反之就是疾病。

透视技术把人体的神秘性打破了。

医生看得见人体的内部是怎么样的,这在中医的望闻问切是办不到的。

经过西医检测的人体,各种各样的数字,标志,才能判断人是不是健康的。

这就是西方文明的代表性实例。

中医是按照中医大夫的-----经验感性----望闻问切---而判断人体的疾病的,首先大夫的经验被看成是万能的,而大夫也只能在经验的误区中不断摸索。

不敢跨越经验而别有所思。

西方的经济学也是数字,坐标图式,按照这些东西判断经济的状况。

西方的政治学是民意检测,民主话程度都是以数字表达的。

西方的文化艺术也是在表达抽象的人性方面的深度如何,而不至于在人的外貌和服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