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文化与哲学的探究 结课论文
中西方文化差异论文(8篇)-西方文化论文-文体论文
中西方文化差异论文(8篇)-西方文化论文-文体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第一篇:初中英语中中西方文化差异分析摘要:语言的形成,无不受文化特点的影响,反过来文化特征也左右语言的发展。
一个民族因为自身的文化传统不同,致使形成的语言内涵也有明显的区别。
教师应该正确认识到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差异,并在教学中予以重视。
关键词:文化差异;语言功能;教学效果语言是民族文化的集中体现,语言传承着文化,文化的发展也促进了语言的发展。
所以语言和文化是民族发展的标志。
语言的形成,无不受文化特点的影响,反过来文化特征也左右语言的发展。
一个民族因为自身的文化传统不同,致使形成的语言内涵也有明显的区别。
汉语和英语之间就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也导致相互间语言学习的障碍,那就是文化的差异产生的语言内涵的差异。
那么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怎样才能克服这种差异呢?一、正确认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英语是西方文化的集中体现。
国情不同导致文化也不同,英语教学的最终结果是英语的运用。
语言的交流功能是第一位的,对文化的传承也是第一位的。
语言运用中的听、说、读、写能力是交流的四大要素,在人际交往中的社会能力也是一项重要技能。
所以能够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往是一种能力的体现。
而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往往忽略了这种能力的培养,也忽略了各种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导致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产生阻力。
简单地说,文化背景下的语言交流就是要让语言的运用者知道在什么背景下说什么话。
二、教学中文化差异的协调在英语学习中,很多时候是有文化差异的。
教师要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充分了解英语国家的语言习惯和特点,并且在实际力运用。
比如我们国家向别人道歉时的语言表达和英语国家的道歉方式是不一样的,comrade是我们常用的称呼,而西方人则称呼sir或者madam。
如果在教学中不注意这种差异,那么在交流中就可能会发生误会,影响交流的效果。
比如在英语中,教师一词只作为一种职业,而在我们汉文化中,尊师是传统,教师不仅是一种职业,更是一种称谓,是尊称。
中西文化与哲学结课论文(2)
中西文化与哲学结课论文(2)推荐文章关于从小事做起作文800字热度:科技哲学概论论文热度:科技哲学的论文范文热度:哲学论文格式范文热度:有关西方哲学的期末论文热度:中西文化与哲学结课论文篇二中西政治思想的哲学基础比较人性论是中西哲学的重要内容,也是中西政治思想史上重要的哲学基础。
中外哲人的政治思想大都建立于人性论这一哲学基础之上。
因此,既然对中西政治思想进行比较,就有必要深入比较这两者的哲学基础。
本章主要选择孔、孟、荀与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老庄道家与犬儒学派,韩非与马基雅维里的人性论为代表进行比较阐述。
限于篇幅,其他重要思想家的人性论就只好割爱了。
本章不是纯粹探讨人性论,而是着重从人性论作为中西政治思想的哲学基础这一角度去阐述。
第一节中国人性论人性问题可以说是先秦哲学的核心内容。
先秦诸子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
本节主要阐述儒家、道家和法家人性论。
一、儒家人性论探讨儒家人性论,不能不首先论及孔子,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但可惜的是,孔子本人很少谈论所谓“性与天道”的问题,[1]以致连孔子的高徒子贡也感叹说:“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论语·公冶长》)在《论语》中,明确记载孔子谈论人性问题的话语只有一句,即“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
但就是这句话,竟给包括孟、荀大儒在内的后人以无尽的争议。
从这句话可以知道,不管是谁,人性天生都是相近的,但会随后天的不同行为习惯而发生变化,故隐含一种人性平等、人性可塑的意味;但从这句话不能判断,人性究竟是什么、人性与善恶又存在什么关系,[2]等等。
而这些问题正是孔子以后的思想家们所热中讨论的。
其中,孟子与荀子可谓杰出代表。
对于孟子的人性论,后人称之为“性善论”。
但这种称法是否恰当,有没有曲解孟子本意,需要做重新考察与研究。
“告子曰:‘性,犹杞柳也;义,犹杯棬也。
西方哲学论文—中西方哲学差异
浅谈中西方哲学差异以及对当代中国的借鉴作用——西方哲学史专题结课论文************摘要:中国从近代魏源的睁眼看世界开始就有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观点,西方在综合国力,人口素质,思想文化等各个方面都无疑已经领先了中国,而到了现代,为了适应改革开放和新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需要,更是要从各个方面借鉴西方。
为什么拥有更加悠久历史和文化的中国到了近代却大大落后于西方呢?在我看来为人们提供最基本的世界观和从事各种活动的方法论的哲学占了很大的原因。
西方哲学从古希腊的起源开始就已融入西方文明的血液之中。
因而我们就要了解研究西方哲学,并与中国哲学进行横向对比,从而更好地指导实践。
一、哲学的定义哲学是以人类的实践活动为直接对象的思想认识活动,是能够从世界万物中发现、界定、彰显和产生人类思想认识活动这个本源事物,获得本源事物和非本源事物的知识,建立事物一元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提高人类的思想认识能力、满足人类的生存发展需要的本源事物。
二、西方哲学来源哲学(philosophy)是从希腊字“Φιλοσοφία”转变而来,意思为“爱智慧”,或是比较少用的“智慧的朋友”。
在汉语中“哲”这个词是聪明、智慧的意思,中国古代把聪明而有智慧的人称为哲人,所以,中国近代以来,就把关于智慧的学问称作哲学。
哲学是难以被定义的,因为有众多分歧的观念都被视作为哲学。
皮尔金哲学辞典中定义哲学为“有关思想,行为,与实在中最基本与普遍的概念。
”皮尔金百科中提到哲学与科学的差别在于,哲学问题的答案不能仅由经验证据来得到。
无论如何,这些观点都被牛津哲学辞典所挑战:“二十世纪晚期...偏向于将哲学思考视为对于任何一种智识探索的最好实践”。
的确,许多早期哲学家在自然哲学方面的观察最后都形成了现代科学对于众多课题上重要的基础。
希腊历来被认为是欧洲文明的摇篮,是欧洲乃至西方哲学的故乡。
希腊哲学的最早流派米利都学派约产生于公元前7或前6世纪,在此之前,古希腊哲学也有一个漫长的孕育时期。
中西方哲学思想异同论文(2)
中西方哲学思想异同论文(2)中西方哲学思想异同论文篇二从中西方哲学比较中浅析“禅”的意境摘要:西方的宗教中的神,创造世界而又居于世界之上,远离人的日常生活,而中国化的佛教禅宗对此作了必要的修正,把神秘主义从迷幻的天空引降到坚实的大地上,主张在现实的生活中成就理想人格。
与这一终极目标的达成相一致,其形而上学的智慧,是即体即用,即刹那即永恒。
既超越又内在的,并不是要人们去执著于人之外的永恒不变的独立实体或逻辑的上帝,而是要在日常生活中化神奇于平淡,寓平淡于神奇。
关键词:禅;形而上;形而下康德曾经把人类的哲学探索划分为三大问题:(1)我可以认识什么?(2)我应该做什么?(3)我能够希望什么?[1]如果说第一个问题属于科学的认识问题,第二个问题属于伦理的道德问题的话,那么第三个问题则属于作为人类的最高企盼的宗教信仰问题。
西方哲学对存在之为存在的问题的追问从巴门尼德到柏拉图再到亚里士多德里,无论表述方式是多么不同,他们都坚持终极世界与现实世界两界之殊异。
从中世纪到近代,西方形而上学哲学家们把所谓的形而上学的“存在”,日益引向脱离现实事物,超越于人自身的存在。
如果以西方那种以纯粹概念表达的超验性质的形而上学为标准,中国哲学并不存在那种形而上学,中国哲学的形而上和形而下讲的都是人自己的活动。
《周易•系辞传》的“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导出的形上与形下、道与器(气)的争辩虽然在文字上是最接近西方哲学的形上本体,而且在后来的演变中,特别是宋明理学中,也确有了哲学意义上的形上、形下之义,但归其要,形上形下之辩和道器之辩的“形上”和“道”从来都不是纯粹和抽象的概念和超验的存在,不是在概念中被把握的东西,而是在生活实践中体验到的或说了悟到的。
形上与形下合而为一,是一体之两面,道与器相互涵摄,道以器显,器得道而成。
[2]?西方宗教中的神,创造世界而又居于世界之上,远离人的日常生活,而中国化的佛教禅宗对此作了必要的修正,把神秘主义从迷幻的天空引降到坚实的大地上,主张在现实的生活中成就理想人格。
中西方文化与哲学论文
中西方文化与哲学论文东西方两个文化世界的根本差别源于两种哲学传统:一是古希腊主客二分的哲学传统,一是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学传统。
以下是店铺整理的中西方文化与哲学论文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中西方文化与哲学论文篇一[摘要]东西方两个文化世界的根本差别源于两种哲学传统:一是古希腊主客二分的哲学传统,一是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学传统。
前者以个人为核心,强调理性与斗争;后者以社会、家庭为中心,强调整体与和谐。
当今世界的一体化进程虽然在加速,但是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仍然是一个地球两个世界,这在科学道德、文学艺术、中医西医、政治经济等领域都有突出表现。
中国的现代化,应在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吸收外来先进文化,并将其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关键词]文化差异;哲学传统;生态文艺学一个地球两个世界,这是学术界对当今世界的描述。
其意指,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但有两个世界——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这是两个不同的世界。
有人认为,随着经济全球化、科学技术全球化,以及问题全球化的迅速发展,世界一体化的进程不断加速,正在走向“一个世界”。
我们真的是在走向“一个世界”吗?文艺评论家鲁枢元先生认为:“可能存在两种‘一体化’:一是由某一个超级大国凭借实力和霸权垄断世界的经济和政治。
一是靠民族宽容、文化沟通促成整个地球生态系统的健康与和谐。
”[1](P266)我们认为,世界一体化的进程在发展,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仍然是一个地球两个世界——东西方两个世界的哲学、文化和价值观(传统和现实)不同,虽然不一定会如亨廷顿所预言的那样爆发“文明的冲突”,但激烈的竞争将是不可避免的。
这是当今世界的现实。
一、文化的两个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或多元性是世界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
也许这是地理环境、经济发展、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等多种因素造成的。
【完整版毕业论文】中西方文化与哲学的探究-结课论文
中西方哲学理性差异之我见中西方哲学差异的存在,来源于文化的差异。
就中西方文化来说,东方文化属于精神层面的较多,通俗讲就是跟着感觉走,个性较内敛;西方文化对物质方面要求的较多,认为科学能推动物质文明发展,个性较张扬。
分析中西方哲学差异,可以从理性主义方面着手,其异趣也集中表现在理性精神的差异上。
一、纯粹理性的差异纯粹理性,指人不求功利、不计得失地探索各种抽象思辨的问题,如康德所讲,纯粹理性主要包括本体论问题、事物起源、思维形式、存在意义等抽象的问题。
柏拉图认为,人由三部分组成:理性、灵魂、肉体,其中理性是三者中最高贵的、不朽的部分。
古希腊的哲学,理性即“爱智慧”,是对知识的追求,毕达哥拉斯的数、欧几里得的几何、德谟克利特的“原子”等都是对世界本原的追究。
这种思辨探索,往往是非功利性的,更多地是为了满足求知欲和好奇心、对完美和绝对的追求。
正是这种追求,西方理性具有明确的实证性和严谨性。
例如,有名的“所有的乌鸦都是黑的”则证明了“所有非黑的事物都不是乌鸦”的正确性,具有严谨的逻辑思维。
纯粹理性中包含着的悖论的形成是由于对同一种问题拥有两种截然相反的看法,但往往这两种看法都有其理论依据支撑。
西方哲学中为了利益最大化,常常出现悖论。
例如:张三昨天偷了李四家里的东西,在第二天李四状告张三时,张三诡辩说:“时间是流动的,昨天偷东西的我已经不是现在的我了。
你要去状告过去的我”。
这样就可能造成混乱的局面,扩大到整个社会后后果不堪设想。
这种说法看似无懈可击,但是其实不是没有存在漏洞的。
身处“现在”这个时间点,必定在过去或从前有一个开端,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始元”。
开端点前面必有一个时段无时间,经历了变化才出现了时间。
正因为此,虽然时间是不断变化的,但是事件具有延续性,一个时间所带来的祸患将延续到下一时间。
上述事例就是把无限超越的极限化的典型,是狭隘肤浅与形而上学的结体。
我们在面对问题的“时间”上,无法在我们思考的问题上解决,这是不合逻辑的。
中西方文化与哲学的论文
中西方文化与哲学的论文学者们一般认为,西方哲学的主要特征是逻辑的、分析的,而中国哲学的主要特征是体验的、综合的。
传统的中西方哲学比较研究也是基于这个认识的,以下是店铺整理的中西方文化与哲学的论文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中西方文化与哲学的论文篇一摘要:学者们一般认为,西方哲学的主要特征是逻辑的、分析的,而中国哲学的主要特征是体验的、综合的。
传统的中西方哲学比较研究也是基于这个认识的,而笔者认为对于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应当从哲学基本特征、哲学思维方式以度方法论进行比较研究。
关键词:中西哲学;比较分析哲学是文化的核心问题,它是一个包涵宇宙万物理性的综合体。
一个民族的哲学是文化的深层结构,具有持久性的稳定性。
由于中西方文化背景、自然环境、社会制度以及历史进程发展的不同,导致中西方哲学在人类发展道路上的不同,深层次比较分析中西方哲学显得更为重要。
一、中西方哲学的基本特征中国哲学的基本特征是“天人合一”,注重人情,偏向伦理,中国哲学侧重于社会和人生,与伦理、政治思想密切联系;而西方哲学的基本特征是分而析之的哲学,关注自然和科学。
西方哲学侧重于科学和思维,与自然、科学的揭示和探索密切联系。
哲学本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规律的概括和总结,但是不同民族由于自身的特点,在进行这种总结和概括时,往往有所侧重。
与西方社会不同,中国社会跨入文明的门槛时,保留了氏族制的残余,统治者利用氏族血缘观念和亲情关系发展了宗法制。
生长在宗法氛围中的中国哲学,必然以孝悌的伦理关系为依托,并着眼于解决宗法伦理问题。
因而,中国哲学与伦理密切联系。
此外,中国哲学倾心于现实政治,中国哲学家热衷于“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各家各派都“务为治”(《史记·太史公自序》),在哲学中侧重于研究社会和人生。
而西方哲学则注重与自然、科学的揭示和探索密切联系,侧重于科学和思维。
哲学所体现的是人类对于真、善、美的追求,即:求真的哲学,求善的哲学和求美的哲学。
西方文化课题研究论文(五篇):论中美文化差异的表现、论中西方文化比较下公民意识教育路径…
西方文化课题研究论文(五篇)内容提要:1、论中美文化差异的表现2、论中西方文化比较下公民意识教育路径3、西方文化渗透对青少年的影响4、西方文化教育强化方法研究5、小议西方文化的东方转向全文总字数:21058 字篇一:论中美文化差异的表现论中美文化差异的表现文化核心维度的构成1.文化显性维度探讨文化,离不开语言,美国杰出的语言学家Sapir(1921)[3]在《Language:AnIntroductiontotheStudyofSpeech》一书中写道:“文化可以解释为社会所做的和所想的,而语言则是思想的具体表达方式”,他认为语言是一种非本能的、后天形成的“文化”功能,是人类所特有的、非本能地使用自发创作的符号沟通思想,表达情感和愿望的交际手段。
Brown(1994)[4]认为: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而文化又是语言的一部分,两者紧密联系,不可分离。
Nida(1998)[5]则认为语言和文化都是符号,表达着我们在语言中所说的任何事情的含义,或者外延或者内涵,语言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由于语言的产生和发展,人类文化才得以产生和传承。
从文化的角度分析语言和文化关系,可以说文化包括语言,文化的发展影响语言的发展。
由于语言是一种民族文化的表现与承载形式,不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也就无法真正学好该民族的语言。
在Hofstede的洋葱理论中,洋葱的最外表的一层象征物(Symbols)层中,就包括服装、语言、建筑物等。
语言和文化的关系也可以借用冰山理论来解释,在文化冰山理论中,如果说冰山就是整个文化的话,那么语言就是水面之上的那一部分,它反映着水面之下那一部分的内涵,也就是说,语言是整个文化体系中最为外显的部分,但是又是整个冰山的一部分。
在GLOBE文化维度测量中,House,R.J.等人将瑞士分别以英语为母语和以法语为母语的受试者分两次测量,从而得出不同的结果,这正是因为语言是用来定义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致”[6,7]。
中西方文化结课论文
论近代中国,儒家文化作为主流意识形态为什么会被马克思主义所取代?儒家是先秦诸子中对后世影响最为广泛和深远的一个学派,由春秋末期孔丘首创。
儒学,在社会整体层面,主张与民言服从,与君言仁政,追求构建等级分明、秩序稳定,君主百姓各守本分的等级社会;在社会个体层面,他主张人应遵守三纲五常,要“克己复礼”,要塑造有仁爱之心、有责任感、忠顺诚信的人。
儒学作为教派来讲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字:“伦”,也就是伦常。
封建社会由于人们所处社会地位和阶级的不同,每个人都应各安其位。
儒学的经济基础是基于土地私有制的小农经济,儒家文化是农业文明的升华和凝结。
儒家的的伦理观念、政治理想和人格理想都与宗法小农的社会生态联系在一起,封建宗法关系是儒学存在的社会基础儒学的许多思想与中国的社会发展取向相抵触。
儒家的“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想实现生产力低水平下的农耕社会的稳定、民众安居乐业。
儒学坚持伦理中心原则,不重视社会财富的创造,不重视生产力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儒学承认并维护不平等的社会制度,宣扬君权神授,这与中国积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追求人民当家作主相悖;儒学对封建制度的驯顺和盲从,造成人的失去自觉意识的奴性、安于现状的心态和创造力的匮乏,这种心态和性格品质不能成为现时代人的基本精神和品质。
儒学主张依照“礼”所确定的社会等级次序关系和名分规定来治理国家,把天下太平寄托在明君的修身养性上,这种典型的人治理论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根本对立的。
这些思想内容正是儒学封建性的表现,是儒学一百多年来沉落的一个重要原因。
儒学在中国封建时代不能解决王朝的长治久安,不是王朝兴盛的必要条件,在近代不能解决中华民族独立、国家领土完整和安全问题,不能引导中华民族维护独立、实现富强。
“五四”时期,中西文化的冲突和交汇达到了近代以来的高潮。
面对亡国灭种的空前惨祸和积贫积弱的社会现状,中国的先进者既想撷取容纳外来的现代文化,以适应和追赶世界潮流,又想保存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重振和弘扬民族精神。
中西文化哲学结课论文
引言:韦伯指出,理性主义为西方文化所特有。
理性主义认为人的推理可以作为知识的来源以及证实知识的手段,而中国思想家的观点则与之不同,后者可称为实践理性主义。
文化是人类的创造,是人类特有的存在方式,是人类共同的财富。
但人类又是以地区、国家和民族而存在和发展的,因而文化又呈现出它的多种样式,每一种文化都各具特色。
中国传统文化,既博大精深,又源远流长;既以社会伦理为核心,又涉及人文自然万物,既体系严谨,又微言大义;既明白易懂,又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它显示了巨大的魅力。
西方文化多元分立、激进豪放、张扬个性、变化无常;既以宗教信仰与科学理性为核心,又包含丰富的人文精神;既跌宕起伏,又有脉络可循;既有贵族绅士风范,又具有扩张性、侵略性。
墨子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认识论原则,即“言必立仪”。
这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次涉及到认识的检验标准问题,是对人类认识进行反思的一种高度自觉的表现。
墨子说:“言必立仪。
言而毋仪,……是非利害之辨,不可得而明知也。
”(《墨子·非命上》)“仪”是准绳、准则,也即标准。
“言必立仪”即言论的“是非利害”必须确立标准。
这里包含了认识的真理(是非)标准和价值(利害)标准。
大思想家王夫之认为,“行而后知有道,道犹路也。
”i[1]“道”即道理、规律,人们只有通过行,才能认识事物的规律,犹如走路,只有行才能知道路。
由此可见,王夫之认为行是知的来源。
他举例说,“格致有行者,如人学弈棋相似,但终日打谱,亦不能尽达杀活之机;必亦与人对弈,而后谱中谱外之理,皆有以悉喻其故。
”ii[2]终日打谱而不与人对弈,是难以学会下棋的,只有在与人对弈的实践中,才能逐渐晓喻“谱中谱外之理”,以“尽达杀活之机”。
王夫之认为:“知而后行之,行之为贵,而非但知也。
”iii[5] “知之尽,则实践之而已”iv[6],行为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与归宿。
在这里,王夫之也明确地使用了“实践”这一概念。
王夫之所说的“实践”主要是指道德实践,但也包括生产实践等。
中西方文化及其哲学(1000字).docx
中西方文化及其哲学这个暑假我读了东西文化及哲学这本书。
自古以来,东西方的文化就走上了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被称为西方文明的摇篮的希腊,在田园诗一般的古典时代就已经采用了一定的民主制度,诚然,这与希腊处于山地,不利于耕作,并且在地中海这么一个沿海地区有很大关系。
书中称西方文化是征服自然、改造环境的路向,这点我很认同,在地中海这个不利于种植粮食的地方,西方人若想生活,则要么改造自己脚下那贫瘠的土地,要么把自己的身家性命全部绑在远洋的船只上。
这种不安全感使西方人早早地拥有了探索意识和改变现状的意识,这也使得他们在近代时敢于去改变自己的生活,无论是资产阶级革命还是巴黎公社运动,这些都是西方人勇于探索和冒险意识的一定表现。
最初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那些资本家们怎么知道把国王的头砍了会怎么样?但是他们还是去做了,他们认为做些什么永远比什么也不做好。
在东方,在中国,这种不安全感被大大的削减了,一方面,长江和黄河这两条大河灌溉了无数的土地,地里长出来的粮食在和平年代足够所有人享用,这大大的加强了中国人对于土地的渴望,在小农经济的国度里,没有什么比土地更为重要的了。
另一方面,西北的荒漠和大片的戈壁滩,西南的高原和世界上最高的山峰很好的阻碍了蛮族和游牧民族的入侵,这使得中国大部分的战乱是民族内部的战争。
这种丰衣足食的安全感催生出了中国人自己的一套思想观念——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最高境界便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种注重个人修养和忠君爱国的理念很快得到了中国统治者的一致欢迎,并且把它作为国家理念传承下来,但在独尊儒术的社会环境下,儒家思想很快变得故步自封,并且在近代成为阻碍中国发展的一大阻力。
书中说印度文化是以意欲反身向后要求为其根本精神的。
这点我很认同,尽管印度是一个在古代辉煌过一时的伟大帝国,但是后来它一直在走下坡路。
以至于到今天它都没有统一自己的语言,十里就有一个方言,官方语言竟然是英文,对比它过去的辉煌,这简直令人不可思议。
西方哲学史研究论文范文
西方哲学史研究论文范文西方哲学中国化不仅仅是近些年我国人民所追求和向往的,也是一种文化和习俗的自然形成。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西方哲学史论文,供大家参考。
西方哲学史论文篇一:《论中西方哲学的异同点》内容摘要:一般认为,西方哲学的主要特征是逻辑的、分析的,而中国哲学的主要特征是体验的、综合的。
传统的中西方哲学比较研究也是基于这个认识的,但对于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应当从中西方哲学智慧,内容以及他们的相同之处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词:(1-3个):中西方哲学智慧哲学可谓博大精深,虽然这个学期已经学习了一个学期的西方哲学,但仍只是略懂皮毛,也可以说是只知道了一些大家都懂得的那些简单的哲学思想,对于那些复杂一点的哲学思想仍然是不理解。
现在就我的那一点理解来谈谈对中西方哲学的看法。
中华民族的哲学。
它致力于研究世界的本原和古今历史演变的规律,形成了自己独具民族特色的自然观、历史观、伦理观、认识论和方法论。
而西方哲学是拥有相同历史传统和统一概念体系的统一的哲学体系。
公元前5~3世纪,人类文化史上出现了一大奇观,中西方文明几乎同时达到了一个新高峰。
中方哲学以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繁荣为标志,而西方哲学则以古希腊科学文化的昌盛为特征。
中西方这一时期的哲学和科学传统对于后来东西方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下面将从以下几方面谈谈中西方哲学的异同点。
一、中国哲学的神秘主义与西方哲学的理性主义泰勒斯是西方自然哲学的开创者,也是第一个用理性的目光审视自然的先哲。
他认为自然界的万物总是由某种最基本的东西构成的,它就是世界的基始或本原。
泰勒斯对自然的解释是“水是生命的源泉,万物的基始是水”。
这个观点为人类认识自然开创了一条可贵的理性认识之路。
它引导人们从自然本身去解释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避免了用主观意志或凭个体好恶解释自然带来的任意性和神秘性。
虽然古代西方人对构成自然界万物的本原的认识有各不相同的看法,但他们都是通过理性方法来解读自然。
中西方哲学的对比论文
中西方哲学的对比论文中西方哲学的对比论文摘要:中西方哲学的比较研究已经开始的比较早,但本文主要从中西方哲学的起源的不同,中西方哲学在天、人的方面的比较,中西方功利主义政治哲学的相异性的方面进行阐释,得出中西方由于不同的哲学出发点所得出的伦理意识的不同,进而导致中西方不同的文化底蕴和不同的民族性格。
关键词:起源、天、人、仁、义、利一.中西方哲学起源的不同1.1西方哲学的起源探索西方哲学发源于古希腊。
古希腊是个海洋国家,其境内土地贫瘠,农业发展受到限制。
但古希腊有许多肥沃的山谷,矿产资源十分丰富,海岸曲折而且有很多天然良港。
这个地理环境为手工业活动和发展海上交通提供了有利条件。
手工业生产的兴起要求对加工对象及各种矿石等自然物的属性有较多的了解,由此逐渐形成热爱自然、探索自然的思维倾向;航海事业的需要导致了天文和气象知识的产生,而这种活动又开阔着人们的视野,使人们接触并思索到更多的未知事物;商业往来则拓宽了人们社会活动的范围,并由于得失成败导致“审慎”与推理思维的发展。
这宏大开放的视角环境及其社会生产方式,促使人们不得不注重对自身之外的自然物的思考和研究,并由具体困惑的产生和解决进一步形成了解茫茫宇宙及其本质的求知欲望,从而决定西方哲学一开始就把人们引向对自然知识的追求和立足于自然及社会进行理性探索的轨道。
另一方面,西方哲学直接源于古希腊神话。
那些被早期自然哲学阐述宇宙生成的思想在神话诗篇中早已出现。
神话通过想像把天空和大地、日、月、星系、河、海、火、土、水、气和金属进行神化,于是,混沌成了卡俄斯神,天变成乌兰诺斯天公,地成为该亚地母……,这种对诸神各自代表一种自然力量的想像,表明希腊人对宇宙结构种种自然性质的关注。
公元前8世纪时,赫西俄德的《神谱》就是一部以神话语言、形象方式编纂而成的宇宙生成论,它可以说是西方具有思辨色彩的早期哲学认识宇宙结构及其属性的范本。
古希腊神话的思维倾向是在人之外有一种巨大、普遍的本质和力量主宰着人间祸福、事物变幻。
中西方哲学思想比较论文
中西方哲学思想比较期末论文本学期选修了“中西方哲学思想比较”这门课,对中西方哲学思想有了些粗浅的认识,开拓了知识面。
关于中西方哲学思想比较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我的观点如下。
哲学比较,以哲学的自我认同为基础,既是不同哲学之间历史的和现实的对话与融通,更是哲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和哲学创新发展的重要途径。
哲学比较既包括不同民族的哲学、不同哲学派别的哲学和不同哲学家的哲学,以及不同哲学家的不同哲学概念、命题和思想的共时性的比较,也包括同一民族、同一哲学派别、同一哲学家不同时期、不同阶段上的哲学概念、命题和思想的历时性的比较。
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都是对自己时代声音的回应和对自己时代所面临的一系列重大现实问题的终极性思考和回答。
中西方哲学思想分别代表了中西方各具特点的时代精神和社会现实,所以在共时性角度而言,中西方哲学思想具有比较的可能。
而任何哲学也都是哲学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一个环节,都是连续性和阶段性、传统性和创新性的统一。
中西方哲学思想在历时性的角度来看,也具备了比较的可能性。
中西方哲学在发展过程中,不免会像其他所有哲学发展一样,出现价值取向、价值理想跟现实实践结果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而正是这种矛盾和冲突构成了哲学比较——认同与反思、对话与融通、解构与建构的最初的动力机制。
这也是中西方哲学比较的必要性所在。
如果说19世纪末到20世纪40年代的中西方哲学比较,是在“救亡图存”的历史背景下展开的以西方哲学范式整理中国哲学思想资料的比较研究的话,那么,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中西哲学比较,则是在“和平与发展”和“改革与开放”的新的历史背景下和新的实践的基础上所进行的新一轮的中西哲学比较。
新一轮的中西哲学比较,以西方现代哲学或后现代哲学对西方传统哲学的反思和解构,以及由此所带来的以西方哲学范式整理中国哲学思想资料所建构起来的“中国哲学”的“合法性”危机的发生为契机,以当代中国哲学的原创建构为旨归,不仅更具有真正意义上的哲学比较的性质和意义,而且更承担着对话与融通、反思与建构的双重的神圣使命和历史责任。
西方哲学文化论文5900字_西方哲学文化毕业论文范文模板
西方哲学文化论文5900字_西方哲学文化毕业论文范文模板西方哲学文化论文5900字(一):赫勒对西方文化哲学传统的批判与重建论文摘要:启蒙运动赋予文化“祛魅”与“合理化”的双重任务,康德、黑格尔、阿伦特都曾沿着这条道路展开思考,由此构成了西方文化哲学的主导传统和谱系。
阿格妮丝·赫勒站在当代历史语境中反思批判康德的午宴文化、黑格尔的社团文化、阿伦特的世界文化,认为康德虽然开启了文化哲学由认识论到伦理学的转向,规划了文化哲学的审美和人类学向度,却忽略了文化与意义的本质关联;黑格尔把绝对精神视为文化的意义所在,却陷入了一元论或绝对主义困境;阿伦特提出文化的意义不在于如何创造一个世界,而在于如何拥有一个世界,却未能给出合理性答案。
赫勒重新回到康德,借助趣味判断的隐秘律令,运用社会科学解释学方法建构了一种作为话语的文化哲学,实现了对传统文化哲学从理念、形式、主体到主题的全面超越。
关键词:文化哲学;康德;黑格尔;阿伦特;赫勒何谓文化?18世纪启蒙运动的思想家们对古老的文化概念做出解释,赋予文化“祛魅”与“合理化”的双重使命:一方面将文化视为“治疗一个新兴的世界的病理现象的方法”;另一方面把文化作为“现代社会的和政治的安排的一个回答”。
[1]187文化的这种范导性规定了后世文化哲学的发展道路。
康德、黑格尔、阿伦特都曾沿着这条道路对文化哲学做出过解释。
当代匈牙利布达佩斯学派著名思想家阿格妮丝·赫勒站在历史哲学视角对康德的午宴文化、黑格尔的社团文化、阿伦特的世界文化等三种文化哲学解释模式重新做出阐释。
一、康德的午宴文化:从伦理文化到审美文化赫勒深谙康德文化哲学。
在赫勒看来,康德文化哲学深受启蒙运动的影响,其文化哲学的理路是在善恶问题的支配下而展开的。
康德文化哲学不是从纯粹形而上的意义上审视文化如何为“真”,而是在伦理学和审美判断的界域内考察文化如何向“善”以及如何为“美”。
在康德心中,“文化哲学(也包括历史哲学和政治哲学)不能在哲学体系的框架内被讨论;它仅仅属于批判的体系,尤其是判断力批判和实用人类学”[1]191。
从西方哲学中思考西方哲学问题论文
从西方哲学中思考西方哲学问题论文
从西方哲学中思考西方哲学问题论文
“中国哲学”概念歧义颇多,其方法论也有长久探讨的历史。
当我们顺着西方哲学思想的理路来论述某些问题时,会遇到许多“阻碍”与“顽石”,这大多源自中国的经验。
由此涉及如何从西方哲学来思考源于中国经验的问题。
哲学philosophy的形态来自希腊。
面对philosophy,我们创造了一种“中国哲学”,多以中国的思想素材来印证某种“普遍原理”。
在某种程度上,这是以一种自我矮化的方式,用中国的“特殊性”来印证某某原理的普遍性;还有简单类比型的比较哲学,这种比较往往失之于机械。
中国学人在深入西方哲学传统时,应回过头来面对一种源自中国的经验,并使这种经验进入哲学讨论的视阈。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国内西方哲学的.研究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仍缺乏与西方学者进行真正对话的能力。
这里除了盲目追新,缺乏对西学经典深入研究之外,还涉及西学研究的深层困境。
不同文化的哲学,其方法与其文化的思维方式、语言息息相关。
德语哲学则在自身的语言逻辑中找到思想发展的路径,法语哲学更具修辞意味。
研究西方哲学这一工作需要古今中外的学术积累,如果在思想资源的积累以及学术方法的训练不足,往往会形成很多牵强附会的东西。
进入新世纪以来,对中国经验的重视,让来自西方的哲学开始说汉语,强化中国经验的哲学表达,已经越来越成为一种时代的共识。
中西文化与哲学结课论文
中西文化与哲学结课论文推荐文章关于从小事做起作文800字热度:科技哲学概论论文热度:科技哲学的论文范文热度:哲学论文格式范文热度:有关西方哲学的期末论文热度:中国和西方民族的思维方式由于受到不同的社会历史环境影响,客观上存在着差异。
以下是店铺整理的中西文化与哲学结课论文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中西文化与哲学结课论文篇一浅析中西哲学差异摘要:中国和西方民族的思维方式由于受到不同的社会历史环境影响,客观上存在着差异。
本文通过分析和比较中西哲学在发展的结果、哲学方法和人生理想三个方面的差异,以更好的借鉴西方哲学好的方面,吸收其精华。
关键词:中国哲学;西方哲学;差异;Abstract:Chinese and Western way of thinking due to the different social and historical environment impact, objective differences exist.Through analysis and comparis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Philosophy on the development results, philosophy and ideals of life three differences, in order to better from the western philosophy of good, absorb its essence.Key word: Chinese philosophy; western philosophy; difference;一、从发展的结果看中西哲学差异从整体上来看,西方哲学自古希腊开始,通过对概念范畴的本体与主体问题及相互关系进行不断地反思,创造了以逻辑思辨为特征的哲学思想方法,并在历史上形成了一门以“理性主义”为主线的、具有特定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的专门学科。
中西方文化差异优秀毕业论文
中西方文化差异优秀毕业论文认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有助于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能力、兴趣以及文化修养。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中西方文化差异优秀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中西方文化差异优秀毕业论文篇一一、文化文化一词起源于拉丁文,原意是耕种、栽培、居住,体现人类改造自然的意义,属于物质生活活动范畴。
后被引申为人类改造自我的意义,包含技能的练习、性情和品德的陶冶、教养等方面,属于精神生活范畴。
英国学者泰勒认为“文化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具有的其他一切能力与习惯”。
我国的哲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历史学家以及语言学家都对文化的定义进行不断的探讨,综合各个领域学者对文化的理解,文化属于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在长期创造过程中形成的产物;同时,文化承载了历史,是一种历史现象。
总体来说,文化可以传承一个国家或者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惯、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行为规范、价值观念、文学艺术等,是人与人在交流过程中能够传承的一种意识形态。
文化可被分为物质文化层、制度文化层、行为文化层和心态文化层。
物质文化是一种显性文化,包括人类创造的各种物质文化,如服饰、用品、工具等。
制度文化和心态文化属于隐形文化,包括日常生活中和工作中的各种制度和思维方式、宗教信仰等方面。
行为文化则是人类在制度文化和心态文化的作用下,借助物质文化所进行的日常行为。
二、跨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是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各种形式的接触,包括言语交际和非言语行为。
言语交际是指人与人之间以语言为形式的交流,非言语行为交际则指以语言以外的形式如体态语、副语言、客体语、环境语等进行的人与人之间的交际。
言语交际和非言语交际都可传递一定的信息,目的是交流。
经济的快速发展促使国与国之间的经济贸易往来频繁化,这就需要涉外部门的工作人员具有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此外,全球一体化促使世界文化共存的局面,近年来在我国出现越来越多的外企,这首先要求在外企的工作人员了解该企业文化以便工作顺利进展;与外企有往来的人员也要懂得相关的文化知识,以避免文化不同导致的交际不畅。
中西文化差异论文(含5篇)
中西文化差异论文(含5篇)第一篇:中西文化差异论文中西文化差异论文在个人成长的多个环节中,大家肯定对论文都不陌生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的科学研究能力。
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论文感到非常苦恼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中西文化差异论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东方人与西方人都是共同生活在一个地球上,但是,彼此的生活习惯、文化、人种等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我认为最先值得一说的就是中西方教育文化上的差异。
中国和西方发达国家在各个教育层次上都存在着差异,并以不同的表现形式体现出来。
现仅就中国和美国两国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差异进行一些比较。
美国的大学实行学分制,学生可根据个人爱好选修科目,不同的科目学分不同,只要把学分修满即可毕业拿到文凭和学位。
以前,我们从有关报刊上看到美国的大学生年纪轻轻就取得了几个学位,感到很纳闷。
现在才明白美国的大学体制是很灵活的,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可以选学几个专业的课程,只要拿到足够的学分就可以取得该专业的学位。
而在中国,在大学里就确定了专业方向,一个人可能一辈子就从事一种职业,这样就有可能忽略了在其他方面的潜能。
还有,中国有些教育方面的语言也跟西方存在差异。
在中国存在着“落榜生”一说,而在美国是没有这个词的,他们认为这是极不礼貌的,是一种歧视。
不只是在学校的教育有所不同,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家庭教育也有着差异。
中国人习惯为孩子们“铺路”,决定他们学习的东西。
像现在有些人就要孩子小小的学习钢琴,学习怎样去制造东西学习当个科学家等。
而西方国家的父母则是任由孩子自由发挥,小小年纪就可以选择他们的爱好。
父母不加以干涉。
中国有部分父母教育孩子喜欢用责骂或轻打来叫他们改正自己的行为,像是一部名叫《刮痧》电影,里面男主角为了让打了人的孩子受到教训,为了给别人他认为的尊重打了孩子一巴掌。
然而,在西方国家,父母绝对不可以对孩子施以肢体方面的教育,假如有这种行为,就会被当做虐待儿童,可能要“吃牢饭”。
像《刮痧》里的男主角就是因为他打孩子这一巴掌,被别人拿来当做虐待儿童的证据了。
哲学课程论文总结范文
随着哲学课程的结束,我深感自己在思维方式和人生观上有了很大的提升。
通过这一课程的学习,我对哲学有了更为全面和深入的理解,以下是我对哲学课程论文的总结。
首先,哲学课程让我明白了哲学的本质。
哲学并非简单的知识积累,而是对世界的思考和追问。
哲学关注的是人类生存的意义、宇宙的起源、道德的准则等问题,它是一种智慧,一种对真理的探求。
在学习过程中,我逐渐认识到哲学是一门具有深刻内涵的学科,它既具有理论性,又具有实践性。
其次,哲学课程培养了我的批判性思维。
在课程中,我学会了如何运用哲学的方法分析问题,如何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
这种批判性思维使我在面对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时,能够更加客观、全面地思考,从而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再次,哲学课程使我认识到了人生的意义。
通过学习哲学,我明白了人生并非只是为了生存,而是要追求更高层次的价值。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需要不断地挑战自我,超越自我,实现自我价值。
哲学课程让我明白了人生的意义在于不断追求真理、美好和幸福。
在论文写作过程中,我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一、哲学的起源与发展。
我简要介绍了哲学的起源,从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的思想出发,阐述了哲学的发展历程。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
我探讨了哲学的几个基本问题,如存在与本质、真理与价值、自由与必然等,并分析了这些问题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三、哲学的流派与思想。
我介绍了几个主要的哲学流派,如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经验主义、理性主义等,并分析了这些流派的思想特点及其对现实世界的影响。
四、哲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我结合现实生活中的案例,阐述了哲学在道德、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应用,以及哲学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总结来说,哲学课程论文让我对哲学有了更为全面和深入的理解。
通过论文的写作,我不仅锻炼了自己的写作能力,还提高了自己的思维水平和分析能力。
我相信,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哲学的智慧将指引我不断前行,追求更高的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方哲学理性差异之我见
中西方哲学差异的存在,来源于文化的差异。
就中西方文化来说,东方文化属于精神层面的较多,通俗讲就是跟着感觉走,个性较内敛;西方文化对物质方面要求的较多,认为科学能推动物质文明发展,个性较张扬。
分析中西方哲学差异,可以从理性主义方面着手,其异趣也集中表现在理性精神的差异上。
一、纯粹理性的差异
纯粹理性,指人不求功利、不计得失地探索各种抽象思辨的问题,如康德所讲,纯粹理性主要包括本体论问题、事物起源、思维形式、存在意义等抽象的问题。
柏拉图认为,人由三部分组成:理性、灵魂、肉体,其中理性是三者中最高贵的、不朽的部分。
古希腊的哲学,理性即“爱智慧”,是对知识的追求,毕达哥拉斯的数、欧几里得的几何、德谟克利特的“原子”等都是对世界本原的追究。
这种思辨探索,往往是非功利性的,更多地是为了满足求知欲和好奇心、对完美和绝对的追求。
正是这种追求,西方理性具有明确的实证性和严谨性。
例如,有名的“所有的乌鸦都是黑的”则证明了“所有非黑的事物都不是乌鸦”的正确性,具有严谨的逻辑思维。
纯粹理性中包含着的悖论的形成是由于对同一种问题拥有两种截然相反的看法,但往往这两种看法都有其理论依据支撑。
西方哲学中为了利益最大化,常常出现悖论。
例如:张三昨天偷了李四家里的东西,在第二天李四状告张三时,张三诡辩说:“时间是流动的,昨天偷东西的我已经不是现在的我了。
你要去状告过去的我”。
这样就可能造成混乱的局面,扩大到整个社会后后果不堪设想。
这种说法看似无懈可击,但是其实不是没有存在漏洞的。
身处“现在”这个时间点,必定在过去或从前有一个开端,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始元”。
开端点前面必有一个时段无时间,经历了变化才出现了时间。
正因为此,虽然时间是不断变化的,但是事件具有延续性,一个时间所带来的祸患将延续到下一时间。
上述事例就是把无限超越的极限化的典型,是狭隘肤浅与形而上学的结体。
我们在面对问题的“时间”上,无法在我们思考的问题上解决,这是不合逻辑的。
但是正是这种矛盾的存在,才推动了事物的发展。
中国人重实用,但却少有实证精神。
实证需要科学理性来统摄,需要有怀疑的精神、探索的勇气,但我们的孔孟之道视科学研究为“淫技”,以“修齐治平”为正途,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也走此路子。
于是探索自然,对认识进行实证,创造发明等,不被社会所重视。
因此,在今时今日,中国提出科学发展观等理性理论,并付诸实践,来纠正传统的误解。
就大学生来讲,国家鼓励大学生搞科研、重学术。
每年有许多类似节能减排、创新实验项目的比赛,正是为了激励大学生爱科学、用科学而应运而生的。
在我看来,大学生们更应该结合我国特点,吸取西方理性思辨的优点,探索科学、理性实践。
二、实践理性的差异
实践理性,是人从功利的目的出发,处理自己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意在追求对人有利的结果。
这种实践理性既包含了工具理性,也包含了价值理性,它以人为目的,一切活动目的的确立,手段的选择和运用,过程的实施和终结,都是为了人的利益。
西方正是追求这种理性,造成了西方人发展科学以追求利润的态度。
中国传统哲学不似西方哲学对经济目标这般明确,而更加追求一种“内求于心”的理性认识方法。
这种精神传统,很少去追寻对外在的世界本原的认识,而是重视追求“本心”
的自我认知。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个“道”的宇宙本体说,但那个“道”是不可“道”的,不可“名”的,也即是不可分析,不可被证实或证伪的。
这就使得我们传统文化中的理性精神带有了一些神秘性,只可意会,难以言传。
就像中国的水墨画一样的道理,水墨画不像西方的素描和水粉体现客观真实的物质,它体现的是一种难以言状的混沌意境,在不同人看来都可能会出现不同的看法。
主宰我们民族理性精神的是和谐,而不是西方的那种两极对立。
我们的理性传统追求的是人与自然、与社会、与国家的内在的统一,即“天人合一”。
这是一种内在的超越,它以对生命、宇宙的终极关怀为目标,是一种价值理性占主导的思想,这与西方所追求的外在超越截然不同。
儒家主张内圣外王,向内部求价值之源,求安身立命之地。
于是“善”成为中国哲学至高无上的法则。
我个人很遵从老子所说的“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中国千年哲学在这种“善”的氛围下低调发展。
“天人合一”思想的应用在当今世界受到重视。
人类是地球生命系统的一部分,是万物之灵,但不是万物的主宰,不能脱离自然而存在,应当和自然和谐相处,否则就会自毁家园。
如今人类为了经济利益不顾环境效益,受到了大自然无情的惩罚。
今天,当我们面对全球性的生态危机、环境恶化的势态,不得不考虑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而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理念能帮助实现这一长远目标,对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三、总结
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差异,可以比较出中国哲学重情感,西方哲学重理性;中国哲学侧重方法论,告诉人们该“做什么”,该“怎么做”;西方哲学侧重于认识世界,告诉人们世界“是什么”;东方文化更重视群体利益,体现在社会管理中喜欢集中,西方文化更注重个人,体现在社会管理中更注重民主。
所以西方哲学思想更注重理性,用科学的方法去阐述理性。
东方哲学更注重感性和经验,用冥思的手法去加强感性。
而这些差异不应该成为中西方文化交流的障碍,而应该相互补充、相互促进,转化矛盾、推动全人类的物质、文化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