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
当前我国进入急剧社会转型时期
当前我国进入急剧社会转型时期,作为社会心理体系中较感性、经常变化从而能对现实社会做出更及时(jíshí)和动态反映的社会心态,呈现出由这个时期特定社会状况和环境条件所形成的一些鲜明特征。
尤其重要的是,这个时期社会心态中也存在着一些值得高度关注的突出问题,这一切体现了研究社会心态对于了解社会改革与发展的即时效应,对于调整和完善有关社会政策所具有的独特作用。
而从另一种角度看,对于促进社会心态的良性发展而言,必须从制度安排、工作机制和文化建设等多个层面来优化其环境因素。
当前(dāngqián)社会心态存在的主要问题不同阶层或群体的社会心态呈现一定分化状态改革所带来的一个实质性变化就是不同社会阶层或群体的利益格局出现分化状态,由此必然引起不同社会阶层或群体的社会心态呈现出一定程度的分化状态和差异性。
2004年零点调查公司对我国居民的调查结果表明,公众对于我国社会发展总体走向持积极评价态度。
而就对社会发展走向持不同看法的人群进行的分析表明,收入水平、文化程度和年龄段都是影响他们对当前社会发展走向做出具体评价的重要因素。
对社会发展走向持认同态度的主要是中等以上收入、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中青年群体,而对社会发展走向持怀疑态度的主要是中低收入、高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年龄偏大的弱势社会群体。
调查结果还表明,在最受关注的社会问题中,下岗 /就业是不同群体都最为关注的。
社会心态中存在某些矛盾性与困惑感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心态上的突出特征之一就是矛盾性。
例如,虽然在观念层面,人们对金钱表现出了现代人应有的健康态度。
但在现实生活中,随着市场化进程的日益深入,经济收入成为社会地位的重要指标之一,更重要的是,在我们所处的现代化起飞阶段,人们的需求增长速度常常超过了收入增长速度,因此,“金钱焦虑又会表现为一种很实际的心态。
可以说,这是观念与心态之间矛盾性的表现。
又例如,随着我国从温饱阶段迈向小康阶段,在择业标准(biāozhǔn)上,人们最关注的是开发自身潜能、实现自我价值,职业能否为自己提供长远发展前景常常成为择业的首选标准。
法律与社会治理.doc
法律与社会治理------中国社会转型与社会工作应对【摘要】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不仅表现在经济领域,而且表现在政治,文化,教育,科学,卫生等领域。
只不过在经济领域体现的更明显。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①中国经济的发展,社会各方面的进步,必然会对原有的社会体制造成一系列的冲击,从而迫使社会机制的改变,以适应中国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
这样,中国社会就自然而然的,而且是不可避免地进入转型期。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在社会转型时期,如果社会工作的应对措施不得当,将会给社会转型造成重大阻碍,甚至导致国家和社会的动荡。
当今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认清中国社会转型并采取积极措施应对,将会大大促进我国现代化建设。
【关键词】社会转型,矛盾,社会工作应对“中国社会变革有两种类型:体制转型和社会转型。
体制转型更多的是从国家政权和所有制结构考虑。
社会转型则基于产业发展。
还有介于两者之间的半体制半产业转型”②在中国历史上,有三次重大体制转型。
秦朝时封建制度的确立;辛亥革命革除了封建帝制的命,建立民国;新中国的成立,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这三次巨变,在其所处的历史时期给中国各方面都产生重大影响。
在这种急剧动荡的时期,统治阶级首先以立法的形式来保护其转型成果,如《秦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等。
贯穿于中国历史的社会转型时期,是矛盾的凸显期,利益的冲突期,通过法律将很好的解决这些冲突。
当然,光靠法律是不行的,还需要有众多的配套措施,以及社会各方面的协力,从而才能顺利渡过转型期。
中国当代社会正进入社会转型期,构建以法律为主,多种措施共同辅助的全方位的解决转型期矛盾的体系迫在眉睫。
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的大体表现许多学者专家对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有各自不同的见解和认识。
在当今学术思想开放的时代,强调和而不同的时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也有其缺陷和不足之处。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整理的《中国社会发展报告》一书中对于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的认识较为全面。
当前我国护患关系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当前我国护患关系问题及其对策研究朱嵩1摘要:当代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同时也正处于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时期。
在这一特定的历史背景下,由于受医疗服务体制不够合理、社会医疗卫生保障制度不够完善、医疗卫生管理相对软弱、卫生法律法规相对滞后等因素的影响,医疗卫生服务领域医患关系日趋紧张,这不但影响医疗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而且严重影响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护士是实施医疗服务行为的主体之一,护患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护患间的矛盾也有不断加剧趋势,护患双方同样陷入了信任危机。
如何结合当今社会实际,深刻研究护患间关系问题,剖析护患关系问题成因并寻求对策,具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关键词:护患关系问题对策一.引言当代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同时也正处于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时期。
在这特定的历史背景下,由于受医疗服务体制不够合理、社会医疗卫生保障制度不够完善、卫生管理相对薄弱、卫生法律法规相对滞后等因素的影响,医疗服务领域医患关系日趋紧张,护患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护患双方同样陷入了信任危机,两者的矛盾冲突也有不断加剧趋势,这不但影响医疗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也严重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
本文从当代中国处于转型时期的特定背景出发,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从政府、社会、医疗机构及护士自身四个层面寻求消解当代中国护患关系问题的路径,才能从根本上缓解护患矛盾,促进护患关系的和谐发展。
对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具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二、当前我国护患关系的现状1朱嵩:江西省余干县人,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硕士研究生1.当前我国护患关系的内涵所谓的护患关系(Nurse.patient Relationship)是指护士与患者之间在提供和接受护理服务过程中,自然地形成一种帮助与被帮助的人际关系。
护患关系是一种专业性的互动关系,这种互动不仅局限于护患之间,而是多方面的、多层次的互动.护理工作是整个医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护患关系是护理工作过程中,最基本、最重要和最活跃的一种社会关系,注重护患关系的健康有序发展,不仅对现代化的护理活动,而且对整个医疗卫生事业都有着非常重大的影响。
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和社会的转型阶段
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和社会的转型阶段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和社会的转型阶段,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思想观念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社会主义市场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但适应新体制要求的具体法规制度尚不完善,在这期间,一系列不可避免的腐败问题已屡见不鲜。
腐败问题已成为涣散民心、削弱党的形象和威信、阻碍社会文明进步的巨大绊脚石,直接威胁着党的生存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党政机关用人不透明2、对官员的腐败行为防范不周到3、对官员的腐败行为惩治不力4、改革与社会转型时期的体制问题5、官员的权力缺乏科学的运行6、中国的人事制度特点:官本位。
作为世界上腐败比较严重的国家之一,现在,每个党员领导干部都不是生活在真空里,在预防腐败问题上并不存在天然的免疫力,如果放松了世界观改造,就会导致群众观念淡薄,生活作风不检点、不正派;就会导致精神不振,道德操守滑坡,就很容易受到腐败病毒的感染,甚至跌入腐败的泥坑。
,因此,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必须把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作为第一道防线。
第二:不断健全法律体系,加强法制建设我们现有的廉政法律体系还存在很多的漏洞和不足,而此法律体系的完善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
由于反腐斗争的形势在发生着不断的变化,新的样式和类型的腐败现象不断产生和发现,这就需要不断产生相应的法律条文以适应这种新形势的发展。
邓小平同志指出:“廉政建设,要靠教育,更要靠法制。
搞法制靠得住些。
”惩治腐败,清正廉洁,这是古往今来广大人民群众对为官者最基本的要求,是人心所向的基础。
总之,我们充分认识当前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进一步认清形势,统一思想。
相信,只要我们坚定反腐斗争的信心和决心,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反腐倡廉建设中,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反腐倡廉建设,当今存在的贪污腐败现象一定会得到有效控制。
一个政治清廉、民主公正,国富民强的中国将不是梦想。
试论中国社会转型时期下的社会冲突问题
试论中国社会转型时期下的社会冲突问题内容摘要:当前中国社会正处于快速转型时期。
在这个特殊时期下,社会结构的调整以及社会机制的不断转变,导致社会冲突层出不穷。
客观地对社会冲突呈现的新特征与出现的原因进行理性地分析与研究,有助于我们客观、理性地对待社会冲突。
在此基础上针对性地提出解决冲突的有效措施。
一定程度上具有现实意义与理论意义。
关键词:社会转型社会冲突原因分析措施尽管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已经30余载,但是目前我国仍然处于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时期。
此种社会转型引起的社会结构以及社会机制的大转变与大调整引发了诸多的社会冲突。
客观认识并且分析这些社会冲突,并对其发生的原因进行探析,一定程度上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中国社会转型时期下的社会冲突新特征中国社会转型是指中国社会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封闭性社会向开放性社会的社会变迁和发展。
社会转型就是社会经济结构、文化形态、价值观念等发生深刻变化。
目前我国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加速转型时期,社会转型的速度、深度、难度等均前所未有。
此时期,快速的社会分化与社会流动使社会结构趋于复杂化与多元化。
许多潜在的社会冲突呈现出新的特征。
(一) 不断呈现新的冲突形式1.群众表达方式多元化根据现实情况,面对冲突民众以及政府都在想法设法避免直接对抗的方式,大家都在努力探索更加文明、更加有效的表达方式。
对于民众来讲,他们不但希望以无组织、有规矩的和平抗议方式进行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而且也力求做到不违背现有的社会规制。
在实践基础上群众创造了诸如“集体散步”、“集体喝茶”、“集体购物”、“集体休息”等形式。
由于此种方式具有非对抗性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也得到了相当多地方政府的宽容。
由此可见,民众是可以与政府理性进行互动的,双方都在其中努力学会妥协与良性互动。
2.频繁发生群体性事件有学者给群体性事件下的定义:是由社会矛盾引发,由特定和不特定的某些具有共同利益的耦合群体,以一定的目的为基础,带有明显的利益诉求性质的体制外活动,是以合法的或非法的规模性聚集的形式,表达利益诉求和政策主张,对社会秩序和稳定造成一定影响的事件。
浅析我国社会主义转型期反社会行为的原因及对策
浅析我国社会主义转型期反社会行为的原因及对策——由频发的杀童事件引起的思考摘要: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转型期,社会分配不公,贫富差距加剧等各种因素,导致社会矛盾激化,各种表现形式的反社会行为时有发生。
今年频发的杀童事件,笔者认为正是反社会行为在特定时期的一种表现形式。
本文将探析反社会行为的原因及对策。
关键词:杀童事件反社会行为形成原因对策3月23日,福建省南平市实验小学发生特大凶杀案,学生8死5伤。
4月12日,广西合浦县西场镇西镇小学门前发生特大凶杀案,2死5伤!其中包括多名学生。
4月28日,广东省湛江雷州市雷城第一小学发生特大凶杀案,一名男子冲进校园,持刀砍伤18名学生和1名教师。
4月29日,江苏省泰兴市中心幼儿园发生特大砍杀幼儿惨案,砍伤31人,已死8人。
死者均为幼儿。
这些平日里看似正常的“杀手”为何要将屠刀砍向无辜的儿童?笔者认为很重要的一点是:他们以这种极端的行为引起社会的关注,向社会宣泄自己对社会的不满,对社会进行报复。
一、反社会行为的定义特征反社会行为也称侵犯行为,是指行为人为了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而采取的有意危害社会的行为,或明知自身行为可能对社会造成危害却又不规避行为。
反社会行为对实施者个人来讲顶多具有局部的或短期的利益,但对他人及社会整体却可以造成巨大危害,在法律上的主要表现就是各种违法犯罪活动。
[1]反社会行为有一个很重要的特征,就是犯罪的对象和犯罪嫌疑人之间并没有直接的利益冲突,带有相当大的随意性。
反社会行为因为犯罪嫌疑人的施害对象往往是无辜的第三者,犯罪目的常常以杀害受害人性命为目的,因此社会危害极大;从受害人角度看,这种犯罪基本上都属于无因受害,也无法在生活中有效防范,所以最容易引起公众恐慌。
二、反社会事件的成因1.转型期社会分配不公,贫富差距加剧。
弱势群体因社会支持不足,个人受挫而悲观失望,并极端化为对社会的仇视和对抗是最根本的原因。
这些原因导致一些社会上的弱势群体在心理上失衡,产生相对剥夺感。
社会转型时期的社会困境与出路
社会转型时期的社会困境和出路社会转型时期是社会体制的变革时期,社会结构的调整时期,也是社会形态的变迁时期。
对于中国来说,社会体制变革就是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变革,虽然现在已经是市场经济的社会,但是市场经济体制还不是十分完善,存在着诸多的问题,比如说,制约市场活动的法律制度还不够完善,参与市场活动的主体的懂法,依法程度还不够高,市场经济中的各个秩序还没有完全融洽。
这几年,市场经济秩序不稳综合表现为物价涨幅过高,通货膨胀严重,农产品价格偏高且生产滞后。
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相当的影响。
另外,大量职工失业,农民收入水平过低,也是社会转型时期,体制转型所带来的负面效果。
这些影响使中国社会转型的发展进程产生了危害,因此,为了控制这些负面影响的危害程度,不断完善社会体制,国家执行了一系列的措施:制定和完善一系列的法律,如十四届三中全会及时出台《决定》,之后又推出了《国务院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决定》、《公司法》等政策,意在大力推动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中,降低或消除经济体制过渡引致的当前市场经济秩序的混乱;控制通胀,抑制物价上涨趋势,一是设法收紧流动性。
为此,在过去的一年中我国政府已经通过一系列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采取了不少措施。
另一个办法,则是通过发展生产以尽可能地扩大供给;规范流通以防止供给的结构性失衡,实现供给的有效性。
以“发展、生产、保障供给”为核心的解决办法起到的可观的成效;创造就业机会,创立新兴岗位,由于进行市场经济改造,下岗职工数目增多,许多职工出现就业难的状况,为此,社会为这些下岗职工创造了许多就业机会,以社区为单位进行下岗职工再培训,然后让他们二次就业,从而减轻社会负担和不稳定因素,随着大学生的增多,就业岗位也出现吃紧的状况,所以,社会创立了一系列新兴的岗位,来缓解就业难的状况;国家补贴农业生产,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进而减轻农民负担,提高农民收入。
我国城市基层社会治理共享评估指标体系研究
我国城市基层社会治理共享评估指标体系研究1绪论1.1研究背景与意义1.1.1研究背景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不稳定因素使城市基层社会治理形势严峻复杂。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镇承载了更多的社会治理任务。
但是近年来我国城市基层社会治理领域出现了与经济发展速度不同步的现象,诸多社会治理失效现象已经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
同时,随着具有政府责任,社会协调和公众参与的多主体机构的社会治理体系的不断深化,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提高党委领导,政府责任,民主协商,社会协调,公众参与,法治保护和科学技术支持的社会治理体系”社会治理的总体要求,进一步提出了“建设性社会治理的总体目标”。
党长期执政,科学执政,依法执政,民主执政的基础是社会基层。
加强城市基层社会治理共享能力是维护社会稳定和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方面。
坚持和完善城市基层社会共建,治理共享的社会治理体系,提高城市基层社会治理能力,是维护社会稳定和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必须认真研究。
基层人民如何共享治理成果,以及成果共享的水平也逐渐进入公众视野,成为研究的重点。
因此,基于对城市基层社会治理的路径以及基层人民对治理成果共享水平的研究,城市基层社会治理共享以及共享评估指标呼之而出,并成为当前课题研究的主要问题。
在新时期城乡融合发展进程的推进与城市多元主体的基层社会治理机制不断深入的背景之下,延伸多元主体的基层社会治理内涵,巩固当前阶段城市基层社会治理的成果,是拓展社会治理格局的需要。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共建共治共享的理念:在2013年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党中央在当前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基础上强调为了“促进城乡群众发展”,治理中的基层治理和自我管理已成为城市基层社会治理的开端。
在2015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上,中共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构建社会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结构”。
进一步上升为“建立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模式”;在2019年举行的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上,围绕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步伐,提升了城市基层社会治理水平,正式提出了完善共同建设、共同治理、共享治理的社会治理政策,从而开辟了新时期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新格局。
高中历史复习中国社会转型期时代特征
高中历史复习中国社会转型期时代特征中国社会转型期,指的是20世纪中叶至21世纪初,中国从封建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时期。
在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革与转变,出现了许多显著的时代特征。
本文将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深入探讨中国社会转型期的时代特征,帮助大家复习高中历史。
一、政治特征在中国社会转型期,政治上出现了明显的特征,包括:1. 政治体制变革:在社会转型期,中国政治经历了从封建专制到社会主义制度的转变。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标志着中国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2. 统一的领导核心:在社会转型期,中国的领导核心逐渐形成,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领导集体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历史上起到了推动历史发展的引领作用。
3. 社会主义制度建设:在中国社会转型期,政府推动了一系列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包括土地改革、农村集体经济化、国有企业化、计划经济等,旨在实现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
二、经济特征中国社会转型期的经济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计划经济体制:在中国社会转型期,政府推行了计划经济体制,对国民经济进行了全面的调控和规划。
政府通过五年计划,对经济、工业、农业等领域进行统一规划,以实现国家的快速发展。
2. 国有经济占主导地位:在社会转型期,国有经济发挥着主导作用,国有企业在经济建设和发展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政府通过国有企业的发展和管理,推动着中国经济的进步。
3. 对外开放政策:中国社会转型期积极推行对外开放政策,吸引了大量的外资和技术进入中国,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动力。
中国逐渐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在国际经济合作中发挥了重要的角色。
三、文化特征在中国社会转型期,文化领域也出现了一系列的特征:1. 思想解放:中国社会转型期,思想解放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特征。
人们开始思考和讨论更多的问题,对传统思想观念进行了重新认识与反思。
2. 文化开放:文化开放是中国社会转型期的又一个显著特征。
当前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_信任危机_现象透视
文章编号:1673-2103(2006)01-0015-04当前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信任危机”现象透视吴 南,段塔丽Ξ(陕西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院,陕西西安710062) 摘 要: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信任危机在我国政治、经济、价值领域及人际交往中的出现,是由于社会转型期传统与现代的断裂、当前制度的不健全及人的生存压力等原因造成的,重建信任应健全制度体制及运行机制,继承、发扬传统文化中具有普遍效力的因素以及敞开胸怀,相信别人。
关键词:信任危机;社会转型;信任重建中图分类号:D648 文献标识码:A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现代化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发生了一系列巨大的变化,其影响之深远是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不能比拟的。
在这激烈的社会转型中,不少问题也随之产生,其中信任危机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可以感受到的客观事实。
信任危机不仅发生在个人之间的交往之中,而且也发生在不同团体与组织之间交往过程中,成为制约我国经济、政治等方面改革,影响社会稳定的不利因素。
一、当前我国信任危机的主要表现1.政治领域的信任危机我国的现代化属后发型现代化,中央政府在现代化进程中起着主导作用。
建国后,我国实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国家强制和命令经济的作用下,中国产生了体制僵化和经济匮乏的弊端。
所以改革一开始就是从改变旧有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开始的,打破旧体制,让生产力从束缚中解放出来是改革的核心目标。
因此,中国的改革在现实中是循着“放权让利”的途径走的。
给地方、部门和企业以自主权,承认它们的权利和利益,调动它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这是改革的必然选择。
但由于国家缺乏有效的监督及约束机制,一些政府部门和官员在现实利益的诱惑下常常会利用手中的权力谋取部门利益和个人私利,以利益或人情代替原则和法律,徇私枉法、贪污受贿,使权力凌驾于社会之上,从而使人们对政府实施制度性承诺产生了怀疑。
2003年与2004年“两会”、“高检”报告的数字显示:1998-2002年被各级检察机关查办的贪污贿赂、渎职等职务犯罪案件为207103件、2003年为39562件,涉嫌人员中县处级以上1998-2002年为12830人、2003年为2728人。
我国当前正处于重大的社会转型期近代以来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后期非常重要的一种选士、 任官制度, 由于 它与士阶层的前途、 命运直接相关, 大多数士人都或长或短地经历过所谓 “ 科举生涯” ;同时,由于士是传统文化及其承载物— 文献典籍的主要 创造者与传承者, 因此, 科举与士在中国古代文化典籍中所留下的痕迹可 以说无处不在,有关科举的文献也非常之多,以至于有人说 “ 中国儿乎无 一本书与科举无关” 。基于此种状况,任何人也不可能将所有的有关科举 的书目浏览无遗。 但毫无疑问, 此类书目与科举及士的关联程度肯定又是 有所不同的。 有的是直接关于科举的专书, 整部书都在讨论和研究科举问 题; 有的虽非科举专书, 但其中有相当集中的一部分直接与科举有关: 另 有一些则虽与科举有关, 但史料分布相当分散, 需要通读全书, 逐条收集; 此外, 与科举偶有关涉的书目 数量非常之多, 只能作为涉猎的对象,以进 一步扩大史料来源。 基于以上的史料存在状况, 本文拟根据史料距离研究 主题的远近,将此时期的文献分成 ( )科举专书;( )集中史料;C) 1 2 3
难度最大的一种。 本文的选题范围
基于科举史料过于繁多的事实与状况, 本文拟将研究范围限定在唐宋
时期, 重点是唐后期五代与北宋, 前及隋而后及南宋, 一般不论及辽、 金。 它所要考察的是科举制度从初建到完备的过程, 重在寻求科举制度在唐宋
社会变革大背景下所发生的相应的变化, 以及此种变化与此时期士阶层变 化的关系。 从而从一个角度即科举制度的角度揭示唐宋时期中国政治结构
( 四)类书
主要指宋修四大类书。因距唐较近,所记有关唐代科举史实多可信, 但相互之间转相抄辑, 其中多有重复之处, 时或有异同, 则可以互为补充、
考证。 宋人所修类书有关当代者, 其史料价值值得重视; 但因宋代史料流 传于今者比较多, 使用时要以原始史料为主, 类书只作辅助资料。 而宋以 后所修类书,如清修 《 古今图书集成》等,多属抄缀众书而成,史料价值
社会转型期中国民众
社会转型期中国民众“利他”意识的反思摘要: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期。
随着这一转型过程的推进,民众的“利他”意识也在无形中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利他意识观念薄弱,并对社会生活产生重要影响。
本文从小悦悦时间着手,从社会学的视角分析了“利他“意识薄弱的原因以及改善措施。
关键词:转型期、利他、反思、解决引文:“自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我国积极引进外资、技术、服务,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地高速发展, 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极大丰富,减少了数以亿计的贫穷人口,基本上实现了小康社会,我国的经济与社会面貌焕然一新,但是也付出了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严重的沉重代价,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相关部门并不注意科学合理的规划方法以及企业不能有效执行相关法令法规,导致我国资源不能合理有效的利用,出现大量的浪费,并且在资源开发过程中破坏环境,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
因此,我国的资源、环境、经济发展和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突出”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转型期的中国在经济快速发展在表象下隐藏着的问题更应该引起我们的思考。
就利他服务意识来说,现在越来越多人会感觉的到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已经降到了很低水平,很多人“利他”意识薄弱,大都以自我为中心,很少关心除开自己利益以外的事情(来源)。
我们生活中,看见老人摔倒不扶、看见小孩哭泣没人去管,对公交车上孕妇没坐视而不见,这一系列事件的报道也屡见不鲜。
从改革开放前的浓厚的“助人为乐”,到如今的“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我们的社会“利他”意识也在不断下降。
一、“利他”意识薄弱的事件重现2011年10月13日下午5时30分许,一出惨剧发生在佛山南海黄岐广佛五金城:年仅两岁的女童小悦悦走在巷子里,被一辆面包车两次碾压,几分钟后又被一小货柜车碾过。
让人难以理解的是,七分钟内在女童身边经过的十八个路人,竟然对此不闻不问。
最后,一位捡垃圾的阿姨陈贤妹把小悦悦抱到路边并找到她的妈妈。
社会转型时期坚定文化自信的现实路径
社会转型时期坚定文化自信的现实路径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中国正处于一个社会转型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坚定文化自信成为了一种现实需求。
只有有着坚定的文化自信,才能够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
坚定文化自信的现实路径在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拥有五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这是我们民族的根基和底蕴。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要让我们的文化自信从内心深处发出。
只有深刻了解和领会我们的传统文化,才能够真正坚定文化自信。
我们可以通过各种形式,如书籍、文章、讲座、展览等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和热爱我们的传统文化。
坚定文化自信的现实路径在于增强文化软实力。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家实力的不断增强,中国也需要更加关注自己的文化软实力。
增强文化软实力,就是要在国际舞台上展现我们的文化自信。
我们可以通过积极推广中国文化和中国价值观,提升我们的国家形象和国家声誉,让我们的文化自信更加有底气和自信。
坚定文化自信的现实路径在于促进文化交流与合作。
在今天的世界,文化交流与合作是非常重要的。
促进文化交流与合作,就是要让我们的文化自信在与世界其他国家的文化交流中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我们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文化交流和合作,增进互信和友谊,让我们的文化自信在与世界其他国家的交流中得到更好的体现。
坚定文化自信是一个时代的命题,需要我们以实际行动来落实。
通过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国现代文化的创新发展、增强文化软实力和促进文化交流与合作等现实路径,我们可以更好地坚定我们的文化自信,让我们的文化在时代的舞台上发光发热。
相信随着我们不懈的努力,中国的文化自信一定会越来越坚定,展现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我国社会转型期大学教师的社会职责及其履行路径探析
我国社会转型期大学教师的社会职责及其履行路径探析我国社会转型期大学教师的社会职责及其履行路径探析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这是一个充满变革和挑战的时期。
大学教师作为知识分子的代表,承担着教育培养年轻一代、传播文化知识和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角色。
在社会转型期,大学教师的社会职责更加凸显,他们需要不断探索适应时代需求的教育模式和方法,为建设富有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新时代大学提供支持和引领。
首先,大学教师的社会职责是培养社会有用之才。
社会转型时期,人才需求和岗位需求发生了变化,传统的知识和技能已经无法满足社会的发展需要。
大学教师应承担起培养具有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人才的责任。
他们不仅要传授学科知识,还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大学教师应充分利用互联网和信息技术,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学术交流平台,帮助学生培养综合素质,提高就业竞争力。
其次,大学教师还应承担社会思想引导的责任。
社会转型时期,思想观念和文化价值也在发生深刻变化。
大学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他们要注重教育学生拥有民主、法治、平等和人权意识,引导学生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社会问题和挑战,培养他们做合格的公民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的意识。
此外,大学教师应承担社会科学研究的责任。
社会转型时期,面临着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领域的深刻变化,这需要大学教师通过科学研究,为社会提供整体发展的战略规划和政策建议。
大学教师应积极投身于各种社会调研和学术论坛,深入社会实践,了解社会问题和矛盾,为解决问题提供科学的解决方案。
同时,他们应积极参与学术交流,推动学科领域的发展和创新,提供学术支持和智力支持。
最后,为了履行社会职责,大学教师需要走出象牙塔,与社会紧密联系。
他们应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社会服务,与社区、企业和政府部门合作开展各种实践项目,为社会发展和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此外,大学教师还应积极参与公益活动,关注社会弱势群体,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为他们提供帮助和支持。
关注我国社会转型期的家庭变动
家系传承方式发生变化。我国历史上家系传承的主流是男系传承。新中国成立以后,这一制度已不被法律和政策支持,子女对父母负有相同的义务,同时享有平等的财产继承权。特别是在计划生育政策实行之后,城市独生子女家庭、单性别子女家庭增多。“六普”数据显示,2010年城市50—59岁组妇女中,儿女双全的占25.18%,只有儿子的占40.60%,只有女儿的占30.48%。在单性别子女家庭成为多数的现实条件下,女性在家系传承中的责任和权利明显增加。
家系传承上男女平等的目标尚未完全实现。就目前而言,男系单一传承模式虽失去法律支持,但这一模式在民间仍然得到很大维护,对社会发展的负面影响不可忽视。比如在农村,由于社会养老保障水平较低,男系传承形式与诸多具体家庭功能相联系,儿子仍是实际或形式上的家庭责任承担者和家系传承者。一些地区仍有较强的男孩偏好,出生婴儿性别比偏高与此有很大关系。
老年人居住方式既有传统特点,又有“现代”趋向。目前,老年人居家养老仍占多数,但独居比例明显提高。根据“六普”数据,2010年城市65岁及以上老年人中的夫妇二人家庭占比达34.27%(1982年仅为12.77%),农村也达到26.63%(1982年为13.58%)。另外,还有一定比例的老年人单人独居。单人户和夫妇二人户合计,城乡老年人独居比例分别为46.41%和39.09%。这种状况既与当代老年父母和已婚子女对独立生活小家庭居制的偏好增强有关,也与社会转型期亲子异地居住增多有关。
我国价值观冲突和核心价值观的引导途径
我国价值观冲突和核心价值观的引导途径摘要:当代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新旧交织的价值观念冲突,带来了人民的生活方式、心理结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等发生的巨大变化。
在经济全球化程度不断提高的今天,我们应该树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提高我国的文化发展水平。
关键词:价值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723(2012)10-0102-02当代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西方文化和价值观念逐渐涌入我国,从而使我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以集体为本位的主导价值观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和影响。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当如何应对当前多元价值观的冲突,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地位,如何正确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调动和发挥人民的积极性,为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更好地进行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是我们需要深入研究的时代课题。
一、当代中国国内价值观冲突的根源和背景当前我国国民的价值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这种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我国正处于全面转型时期。
社会原有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同质性遭到破坏,异质性和多元化快速发展,社会的传统因素和现代因素杂然并存,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互交织、相互冲突、相互融合,使得社会结构、文化形态、社会利益分配等方面发生了新的变化,带来了新旧交织的价值观念冲突,也给人民的生活带来了巨大变化。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纵深发展尤其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人们的价值观念开始从单一变成多元,从传统转向现代,我国的社会价值系统也在发生着深刻的改变,并且产生了尖锐的价值观冲突和矛盾。
第二,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决定了我国经济开始成为主体多元化的经济,文化和价值观念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与此同时,西方国家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不断涌入,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面临着严峻挑战。
社会转型期的问题分析
社会转型期的问题分析罗汝钰行政管理02班 20090172当前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转型”就是构成社会的诸要素如政治-经济,文化,价值体系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之间的发生的质变或同一社会形态内部发生的部分质变或量变过程.我国当前的社会转型正是社会主义内部各个构成要素不断发生部分质变或量变,向现代化不断迈进的过程.:我国当前的社会转型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结构分化重组,递升跃迁的历史运动,是整个社会由僵滞走向变革;由封闭走向开放;由落后走向文明的现代化过程。
由于中国社会在历史背景,文化背景,经济背景,资源背景等方面的特殊性。
我国社会结构转型表现出若干个不同于一般国家社会转型的特征. 当前我国社会转型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1社会转型从空间看是全方位的,多角度,多层次的;从时间看是加速度的;从程度看则是深层次的。
2社会转型具有高度的复杂性,艰巨性和长期性。
3高度的自觉性和计划性;高度的系统性和配套性。
从这些特征出发,我从两个问题进行研究分析:一社会转型面临的社会风险问题随着改革的深入和社会转型的加速,中国面临的社会风险日益增多。
但来自于社会结构层面的社会风险是基础性、深层次性的风险,对中国社会的稳定构成巨大的威胁。
社会风险,是任何社会都必须面对的现实,所不同的只是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社会风险有不同的内涵和表现形式。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人类已经步入一个高风险的社会,面临的社会风险日益增多。
社会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是指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在内的复杂系统;而狭义的社会则是指与政治、经济、文化相并列的一个子系统。
相应地,社会风险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社会风险是指由于自然灾害、政治因素、经济因素、技术因素以及社会因素等方面的原因而引发社会失序或社会动荡的可能性。
我们在这研究狭义层面上的社会风险,指社会领域中可能导致社会冲突和社会不稳定的各种可能性因素,其本质是损失的不确定性。
简言之,社会风险就是社会危机爆发的可能性。
当前我国进入急剧社会转型时期
当前我国进入急剧社会转型时期,作为社会心理体系中较感性、经常变化从而能对现实社会做出更及时和动态反映的社会心态,呈现出由这个时期特定社会状况和环境条件所形成的一些鲜明特征。
尤其重要的是,这个时期社会心态中也存在着一些值得高度关注的突出问题,这一切体现了研究社会心态对于了解社会改革与发展的即时效应,对于调整和完善有关社会政策所具有的独特作用。
而从另一种角度看,对于促进社会心态的良性发展而言,必须从制度安排、工作机制和文化建设等多个层面来优化其环境因素。
当前社会心态存在的主要问题不同阶层或群体的社会心态呈现一定分化状态改革所带来的一个实质性变化就是不同社会阶层或群体的利益格局出现分化状态,由此必然引起不同社会阶层或群体的社会心态呈现出一定程度的分化状态和差异性。
2004年零点调查公司对我国居民的调查结果表明,公众对于我国社会发展总体走向持积极评价态度。
而就对社会发展走向持不同看法的人群进行的分析表明,收入水平、文化程度和年龄段都是影响他们对当前社会发展走向做出具体评价的重要因素。
对社会发展走向持认同态度的主要是中等以上收入、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中青年群体,而对社会发展走向持怀疑态度的主要是中低收入、高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年龄偏大的弱势社会群体。
调查结果还表明,在最受关注的社会问题中,下岗/就业是不同群体都最为关注的。
社会心态中存在某些矛盾性与困惑感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心态上的突出特征之一就是矛盾性。
例如,虽然在观念层面,人们对金钱表现出了现代人应有的健康态度。
但在现实生活中,随着市场化进程的日益深入,经济收入成为社会地位的重要指标之一,更重要的是,在我们所处的现代化起飞阶段,人们的需求增长速度常常超过了收入增长速度,因此,“金钱焦虑又会表现为一种很实际的心态。
可以说,这是观念与心态之间矛盾性的表现。
又例如,随着我国从温饱阶段迈向小康阶段,在择业标准上,人们最关注的是开发自身潜能、实现自我价值,职业能否为自己提供长远发展前景常常成为择业的首选标准。
当前我国社会矛盾及其化解
《 决策咨询) ) 2 o 1 3年 - 第6 期
当前 我 国社 会 矛盾 及 其化 解
赵 毅
摘
要: 当前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 、 体 制转 轨 、 矛盾 凸显 时期 , 伴随着经济 的快速增长 、 利益 的 日益分化 和社会 的急
剧变迁 , 社 会矛盾 日趋复杂 , 涉及到政治领域 、 经济领域 、 文化领域等 。从建立健全社会 稳定风 险评估 、 社情 民意调 查机 制 、 矛盾化解政府治理机制 , 完善利益分配与协调机制 , 创新社会管理机制等方 面人手 , 化解 社会矛盾 , 促进社 会进 步和社会稳具有重要 的意义 。 关键 词 : 新时期 ; 社 会矛盾 ; 化解机制
民网联合 推 出的一份 社情 民意渠 道 畅通 调查 显 示 :
体 的利 益 , 就容 易演 变为群 体 性事 件 。近几 年 法 院 受理 的“ 连 环案 ” 大批 涌现 , 少 则几 十宗 、 上百宗 , 多
的甚 至达 近千 宗 。 中 国社 会科 学 院 近 日发 布 2 0 1 3
体等 。 同一 利 益 群 体 之 间逐 步 形 成 了一些 共 同 的 利益 诉求 和观 念 意识 , 不 同利益 群 体之 间利 益 和 观
( 二) 矛盾客体的复杂化
尽管 人 民 内部 矛盾从 总 体 上说 , 是 在 人 民利 益
作 者简介 : 赵毅 ( 1 9 8 3 一) , 男, 河南南阳人 , 法学硕士 , 重庆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党委 办公 室讲 师。主要研究方 向 : 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理论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前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利益的日益分化和社会的急剧变迁,社会纠纷大量涌现,社会矛盾不断激化。
在社会控制机制相对削弱和社会管理体制严重滞后的情况下,如何加强社会管理,尽可能地化解社会矛盾,解决社会纠纷,就成为政府的当务之急,也是衡量政府执政能力的关键因素。
政府的执政之本,应是尽可能地化解社会中的矛盾,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因此,从根本上看,政府的执政能力并不仅仅体现在招商引资和经济发展的水平上;相反,社会的和谐程度、民众的满意度、社会管理的认同度以及社会纠纷和社会矛盾的解决能力,才是政府执政能力强弱的根本体现。
尤其是政府对社会矛盾的化解能力,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因此必须要从执政能力建设的高度予以重视。
政府的社会矛盾化解能力之所以具有如此重要的地位,与我国社会转型的大背景密切相关。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结构处于急剧的变迁之中,社会的各种矛盾日益加剧,纠纷数量激增,群体性事件和种种恶性事件屡屡发生,法院不堪其累。
为了解决法院面临的“诉讼爆炸”问题,加强社会的纠纷解决,我们逐渐建立了多元化的纠纷解决机制,如人民调解制度、信访制度等,以期能在法院之外化解矛盾、平息冲突、维护社会秩序。
但是从某些地方的运行效果来看,这些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并没有充分发挥其应有的化解矛盾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