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新课程标准提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全国各地教育教学工作掀起了实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
语文教学表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无论是教学理念还是教学行为都有重大的突破。
不过,当我面对层出不穷的新名词、新观点、新方法,感到眼花缭乱,无所适从,通过查阅各类工具书,让我对语文教学中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有了一些肤浅的理解。
一、语文的工具性语文的工具性,是指语文是一门基础的工具学科。
因为语言是交际的工具,是表达思想感情、交流思想感情、传递文化的工具。
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教会学生使用语言。
要使学生学会理解和自我表达语言;学会用语言实行交际;学会积累语言。
二、语文的人文性《辞海》中“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
粗浅地说,人文性是指对人自身完善的注重与追求,包括人的尊严、价值、个性、理想、信念、品德、情操等方面。
语文教育的人文性,主要体现在尊重个性的健康发展,情感的熏陶,内心的体验,看重想象、直觉和创造性。
三、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工具是基础,是载体,是表现方式和传承的基本途径;人文则是深层次的内蕴,是潜能,是全面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审美观点、扩大视野、净化思想境界、完善心理结构的重要途径。
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是有机的统一体。
纯粹工具意义上的语言文字是不存有,也无法存有。
反过来,没有语法规则的,没有语言规律的人文性也是不可靠的,是没有依附性的。
四、在不同的学段,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侧重点也会不同。
要想真正实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还必须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学习、生活情况等多个方面来考虑。
在不同的学段,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侧重点也会不同,否则,就会走入重“工具性”轻“人文性”或重“人文性”轻“工具性”的教学误区。
人的一生的几个学习阶段的教育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比重是有所不同的。
小学阶段应以“工具性”为主,“人文性”为辅。
如何理解语文课程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怎么样明白语文课程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之阳早格格创做《语文课程尺度》中指出:“语文是最要害的接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要害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础特性.”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是相互依存、战谐统一的,歉富多彩的人文真量以柔好的工具而愈隐出其风采,柔好的工具借歉富多彩的人文真量而愈超过其魅力.一、语文课程的工具性语文课程是一门综合性的前提教科,它是语文科教又是培养科教,其脚段正在于指挥教死举止读、道、听、写的锻炼,使教死不妨粗确明白战使用祖国的谈话笔墨.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主要体当前以下几个圆里:人们以谈话为工具举止思维,表白思维感情,与他人举止接流;各门教科的教习皆需要听道读写等语文基础功,果此语文是教习其余教科的前提;谈话笔墨使人类几千年的文化得以纪录战传启.由此可睹,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是指语文自己是表情达意、思维接际的工具.然而是,如果语文教教把语文的工具性太过超过,以知识为目要,以锻炼为主体,把知识收会成一个个锻炼面,写做教教遵从“套路”、“模式”,一味天照搬模仿,那样的语文教教将引导语文课程仄浓有趣,不血肉,截止教死也将被工具化,本性的死少被消除.二、语文课程的人文性谈话不然而仅是一种系统标记,而是一种文化,它本去不是独力存留的,它是人类思维内涵的体现,与人是稀切相通联的,与人的社会履历文化是稀切相通联的.语文动做人文教科,蕴含了歉富的文化知识、价格与背、人死哲理、民族粗神等,它能正在思维上给人以开迪,正在情感上给人以愉悦,能不竭普及人的文化品位战审好情趣,逐步产死主动的人死做风战粗确的价格瞅.脆持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是教死周到死少的包管.果此,语文教教不克不迭不过杂粹的语文知识的传授,咱们不妨从语文课程的特性出收,通过对于字、词汇、句、段、篇的充分掘掘,找出课文中蕴含的人文价格,带收教死对于其粗确体验战思索,使教死正在耳濡目染的历程中,普及思维认识,陶冶公德情操,死少健壮本性.三、工具与人文的统一工具性不克不迭摆脱人文性,咱们知讲,要干到对于谈话笔墨的准确明白是不克不迭摆脱简直的语境的,共样要粗确天掌握本去量,也不克不迭摆脱它所表白的思维感情.人文性不克不迭摆脱工具性,语文课程人文性培养不克不迭摆脱语文知识与语文本收的教教,即不克不迭摆脱文本本抽象、孤坐天举止人文性培养,而应是正在西席的带收下,通过教死的阅读去明白文本自己的思维意思,通过感悟、熏染去耳濡目染天收挥效率、爆收效率.扔开工具性的人文性,往往只注沉探供意趣、感悟地步,而记却了语文工具的掌握战使用.而扔开了人文性去明白工具性,往往会使谈话抽象枯燥.语文教教,不克不迭走工具性的极度,大概者是人文性的极度,而应是二者有机天混合.语文课本中波及了洪量歉富多彩的人文性真量,文本的表白办法也多种百般.语文教教不然而央供教死明白死字词汇,相识并掌握文章的表白要收等基础知识战技能,共时还央供教死能粗确天明白、表白情感做风战价格瞅,而且饱励教死本性化的睹解战创制性的思维.四、怎么样正在教教中降真1、正在阅读教教中,掌握课文的沉面字词汇、文章的写做本收、表白的思维真量是教教的基础任务,对于课文真量的明白不正在于对于课文的综合是可周到、粗确,而该当注沉让教死去体验战收会做家的思维情感.正在阅读教教中,咱们要沉视教死正在阅读历程中的主体职位,为教死的个体阅读提供良佳的环境战条件,强调教死阅读的自决性战独力性,文本的意思是教死正在阅读历程中自止创制、修构起去的,每个教死的死计体味战本性气量皆纷歧样,果此咱们要沉视教死的特殊体验战体验,饱励教死对于阅读真量做出有本性的反应,不要去刻意探供“尺度问案”.2、正在使用谈话中,要从聚集进脚,将二句话合成一句话,饱励教死多种表白,隐然那是谈话笔墨的锻炼,然而将此锻炼融进到情感体验之中,便将语文锻炼与情感体验分离得了无痕迹.语文教教历程便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历程,是正在特定的环境下西席与教死单背互动活动的历程,是人真止自尔死少的历程,咱们既要齐力提下教死的人文修养,又要把语文锻炼与人文粗神的熏染分离正在所有,以赢得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分离、共共死少效验.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战人文性是共存的、相辅相成的,工具性孕育着人文性,人文性促进着工具性.咱们语文西席要以课堂教教为阵天,科教、充分天降真语文课程中的“人文性”战“工具性”,齐力于教死语文修养的周到产死与死少.。
如何理解语文课程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若何【2 】懂得语文课程是对象性与人文性的同一?《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外交对象,是人类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对象性与人文性的同一,是语文课程的根本特色.”语文课程的对象性与人文性是互相依存.协调同一的,丰硕多彩的人文内容以幽美的对象而愈显出其风度,幽美的对象借丰硕多彩的人文内容而愈凸起其魅力.一.语文课程的对象性语文课程是一门分解性的基本学科,它是语文科学又是教导科学,其目标在于指点学生进行读.说.听.写的练习,使学生可以或许精确懂得和应用故国的说话文字.语文课程的对象性重要表如今以下几个方面:人们以说话为对象进行思维,表达思惟情绪,与他人进行交换;各门学科的进修都须要据说读写等语文根本功,是以语文是进修其它学科的基本;说话文字使人类几千年的文化得以记录和传承.由此可见,语文课程的对象性是指语文本身是表情达意.思维外交的对象.但是,假如语文教授教养把语文的对象性过火凸起,以常识为纲领,以练习为主体,把常识分化成一个个练习点,写作教授教养服从“套路”.“模式”,一味地照搬模拟,如许的语文教授教养将导致语文课程平庸无味,没有血肉,成果学生也将被对象化,共性的成长被抹杀.二.语文课程的人文性说话不仅仅是一种体系符号,而是一种文化,它并不是自力消失的,它是人类思惟内在的表现,与人是慎密相接洽的,与人的社会汗青文化是慎密相接洽的.语文作为人文学科,蕴含了丰硕的文化常识.价值取向.人生哲理.平易近族精力等,它能在思惟上给人以启发,在情绪上给人以愉悦,能不断进步人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慢慢形成积极的人生立场和精确的价值不雅.保持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是学生周全成长的保证.是以,语文教授教养不能只是纯粹的语文常识的传授,我们可以从语文课程的特色动身,经由过程对字.词.句.段.篇的充分发掘,找出课文中蕴含的人文价值,引诱学生对其精确感触感染和思虑,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进程中,进步思惟熟悉,陶冶道德情操,成长健康共性.三.对象与人文的同一对象性不能离开人文性,我们知道,要做到对说话文字的精确懂得是不能离开具体的语境的,同样要精确地控制其内容,也不能离开它所表达的思惟情绪.人文性不能离开对象性,语文课程人文性教导不能离开语文常识与语文才能的教授教养,即不能离开文本来抽象.孤登时进行人文性教导,而应是在教师的引诱下,经由过程学生的浏览来懂得文本自身的思惟意义,经由过程感悟.陶冶来潜移默化地施展感化.产生影响.抛开对象性的人文性,往往只重视寻求意趣.感悟境界,而忘记了语文对象的控制和应用.而抛开了人文性来懂得对象性,往往会使说话抽象死板.语文教授教养,不能走对象性的极端,或者是人文性的极端,而应是两者有机地融会.语文教材中涉及了大量丰硕多彩的人文性内容,文本的表达方法也多种多样.语文教授教养不仅要肄业生懂得生字词,懂得并控制文章的表达办法等根本常识和技能,同时还要肄业生能精确地懂得.表达情绪立场和价值不雅,并且勉励学生共性化的看法和创造性的思维.四.如安在教授教养中落实1.在浏览教授教养中,控制课文的重点字词.文章的写作技能.表达的思惟内容是教授教养的根本义务,对课文内容的懂得不在于对课文的归纳分解是否周全.精确,而应当重视让学生去体验和领会作者的思惟情绪.在浏览教授教养中,我们要看重学生在浏览进程中的主体地位,为学生的个别浏览供给优越的情况和前提,强调学生浏览的自立性和自力性,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浏览进程中自行发明.建构起来的,每个学生的生涯经验和共性气质都不一样,是以我们要看重学生的奇特感触感染和体验,勉励学生对浏览内容作出有共性的反响,不要去锐意寻求“标准答案”.2.在应用说话中,要从积聚入手,将两句话合成一句话,勉励学生多种表达,显然这是说话文字的练习,但将此练习融入到情绪领会之中,就将语文练习与情绪体验联合得了无陈迹.语文教授教养进程就是对象性与人文性同一的进程,是在特定的情况下教师与学生双向互动运动的进程,是人实现自我成长的进程,我们既要尽力晋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又要把语文练习与人文精力的陶冶联合在一路,以获得对象性与人文性有机联合.配合成长后果.语文课程的对象性和人文性是共存的.相辅相成的,对象性孕育着人文性,人文性促进着对象性.我们语文教师要以教室教授教养为阵地,科学.充分地落实语文课程中的“人文性”和“对象性” ,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周全形成与成长.。
浅谈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论文
浅谈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论文浅谈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论文浅谈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论文篇1一、什么是语文教学中的工具性与人文性1.工具性学生学习语文就是通过学习祖国语言及各种表现形式(口头语言、书面语言)达到能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的目的,这就是学习语文最根本的目的。
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语文是工具,自然科学方面的天文、地理、生物、数、理、化,社会科学方面的文、史、哲,学习、表达和交流都要使用这个工具。
”这说明了语文学科所独有的学习与工作的基础工具的特征,这就是语文教学中的工具性。
2.人文性人文性的基本内涵一般是指对人自身完善的关注与追求,包括人的尊严、价值、个性、理想、信息、品德、情操等方面。
具体到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我认为主要包括以下几层含义:一是指汉语汉字中所包含的民族的思想认识、历史文化和民族感情;二是引导学生开掘汉语汉字的人文价值,注重体验汉民族独特的语文感受,学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三是指尊重和发展个性,培养健全的人格。
二、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辩证关系工具性与人文性既性质不同、相对独立,又相互融合、密不可分。
语文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就是寻求二者的有机结合,在教学实践中使工具性和人文性相互为用、相互促进,这是语文教学的独特个性。
三、语文教学中为什么要使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语文教学中,工具性与人文性是统一的。
这是因为:1.语文学习过程的特殊性表明,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
语文学习的过程是学习者个体的言语行为过程,言语行为及其结果是个人的生命、意志的体现,是个人的愿望、要求、观念等。
即使仅仅是表述客观的事实、规律和真理,也无法避开表述者的认识和态度。
就整体而言,言语是人类文化、心理结构的外化,是人类的生命之声、心灵之声。
言语和语言同思维、认识不但不可分割,而且还决定了人的思维、情感、知觉意识和无意识的格局。
正如卡西尔所说:“在某种意义上,言语活动决定我们所有其他的活动。
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摘要】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既重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又注重提升他们语文应用能力的理念。
本文首先探讨了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含义及二者之间的关系,然后提出了统一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具体方法,包括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和培养学生语文工具性的能力。
接着介绍了如何在实践中统一人文性与工具性,强调了教师在实施教学计划时的关键作用。
总结了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统一人文性与工具性的重要性,并展望了未来小学语文教学实践的发展方向,呼吁教育者不断探索创新,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通过本文的阐述,希望能够引起更多关于小学语文教学的思考和讨论,为教学实践提供可行的方向和方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人文性、工具性、统一、含义、关系、提高、培养、能力、重要性、发展方向。
1. 引言1.1 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人文性与工具性是两个重要而又相互关联的方面。
人文性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文情感,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受到文化的魅力和人文精神的力量;工具性指的是语文教学需要培养学生掌握语言工具的能力,使他们能够有效地运用语言进行思维表达和沟通交流。
这两者之间并非是割裂的,而是应该统一起来,使教学既能够传授知识,又能够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感和语言运用能力。
2. 正文2.1 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含义和关系人文性与工具性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两个重要的方面,它们之间密切相关,但又有着各自独特的含义和作用。
人文性指的是教学内容的人文情怀和人文关怀,注重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理解和表达,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情感品质。
而工具性则是指语文教学的实用性和功能性,着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帮助学生掌握语言规范和运用语言工具解决实际问题。
人文性和工具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相辅相成,既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基础和技能,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情感、思维和审美能力。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是十分重要的,因为语文学科的本质就是由人类文化传统中所孕育的工具性知识,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既需要理解和欣赏人文性的内涵,也需要使用和掌握工具性的技能。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谈谈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如何实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一、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内涵人文性指的是语文学科所涉及的人类文化和艺术成就,包括文学作品、历史典籍、语言文字等等。
这些文化和艺术成就不仅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和文化遗产。
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该注重学生对于这些文化和艺术成就的理解和欣赏。
与此同时,语文学科也具有工具性的特点,即它是一个使用语言工具进行思维和交流的学科。
学生在小学阶段需要学习掌握语言文字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包括读、写、说、听等方面的能力。
这些技能不仅是学生日常交流的工具,也是学生在各个学科学习中必须掌握的基础。
二、如何实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要实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注重文本阅读的情感体验。
语文学科的文本阅读不仅是一种理解和掌握知识的方式,也是一种情感体验。
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运用声音、情感渲染等方式,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情境,感受文本的情感、思想和艺术性。
通过体验文本的情感内涵,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文本内容,同时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情感表达。
2.注重融合语言技能的文本教学。
语文教学的本质是以文本为基础进行的,而文本也是语言技能的实践场。
教师可以在文本教学中融合朗读、听说、写作等各种语言技能,强化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实践性。
例如,可以通过课文朗读来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通过听书、看图说话等形式来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通过写作任务来促进学生的写作技能提升。
3.注重文本教学与传统文化的融合。
语文学科不仅是一种语言技能的学科,还包含了传统文化的要素。
教师可以通过融合传统文化,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传统文化的价值和内涵。
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这就把语文学科的性质完整地表述出来了,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具有工具性;语文又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人文性,二者是统一的。
语文教学的这两重属性,犹如人的双目,缺一就会造成“视觉”上的偏差;又如一张纸的两面,它们本身就是一个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的不可分割体。
在讨论“两性统一”这个问题之前,我们来先看看什么是语文?然后再讨论“两性统一”的问题。
一、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文是一门基础工具学科。
因为语言是交际的工具,是表达思想感情、交流思想感情、传递文化的工具。
学习语文就是要使学生牢牢掌握语言工具。
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教会学生使用语言,要使学生学会理解和自我表达语言,学会用语言进行交流。
在新制订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学生必须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
学会积累语言。
” 语文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还具有人文性。
语文是具有很强的人文性、情感性、思想性的学科。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正体现了语言的性质。
理解工具性和人文性二者的统一,我认为必须掌握两点:第一、二者的统一,不能偏重某一方面。
第二、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必须寓教于文。
三、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呢?当我们怀着欣欣然迈进语文课堂时,却发现了许多的飘飘然,不禁要问:工具何在?人文何在?统一,又如何在?课堂教学目标是根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的。
其中,前两个综合维度体现工具性,后一个维度体现人文性。
三个维度的互相渗透、融为一体,就是工具性、人文性统一的体现。
语文课堂上,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往往是不同的,因此课堂教学应少一些限制,多一些自由。
学生必须能自己发现问题,并通过共同探讨、相互交流来增强感悟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一、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1、语文课程的工具性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包含两个层次的涵义。
(1)单就语文课程的本身考察,工具性指语文本身是一种工具,表现在三方面。
第一,就个体而言,人们使用语言表达思想感情,进行思维活动。
第二,就人际而言,通过语言人们可以交流思想和情感。
语言不仅是人类表达思想的工具,也是吸收信息的工具。
第三,就人类总体而言,语言是文化得以积淀和传承的载体。
(2)就整个课程系统而言,工具性还表现在,语文的学习还有助于其他学科的学习。
2、语文课程的人文性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尊重人,尊重具体的人的生命价值,尊重具体人的文化及其多样性,是指语文学习过程是实现自我成长的过程,激发人创造力与生命力的过程。
通过语文学习,学生将认识到中华民族文化的的深厚博大和世界各地文化的丰富多元,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和人类文化的营养,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学生还将在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等方面获得陶冶和培养,逐步形成积极人生态度和正确价值观。
二、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必要性1、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第一,工具性不能脱离人文性。
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在语文教学中要落实语文知识与语文能力的目标时,不可能是单纯的语言文字教学。
另一方面在阅读教学中,作为语文能力之一的阅读能力的培养,要求不仅是了解文本中的语言文字,更重要的是通过语言文字了解文本的思想内容,在与文本的对话中产生情感共鸣。
所以在语文教学中,知识与能力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对文本所蕴涵的思想感情的解读与剖析。
第二,人文性不能脱离工具性。
语文课程人文性教育不能脱离语文知识与语文能力的教学,即不能脱离文本来抽象、孤立地进行人文性教育。
表现在两方面,第一,我们知道,任何人文性的内容都孕育于以语言文字为载体的文本中,因此在语文教学中,不能脱离语言文字的学习来了解文本的思想内容。
第二,因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不能自成体系,所以人文性教育不能以简单说教、抽象说理、机械灌输的方式进行的,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学生阅读来理解文本自身思想意义,通过感悟、熏陶来潜移默化发挥作用、产生影响。
请结合自己的教学案例谈谈如何理解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 bb
请结合自己的教学案例谈谈如何理解
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bb
课程工具性是指运用教科书、资料、教学工具等,人文性则是指师生共同学习,融入教学,这是一种新课标提出的课堂教学。
如:《年的来历》,可以用角色扮演法,活跃课堂气氛,也充分利用了教学工具。
这个问题我也曾考虑过,我认为还是应当因材施教,语文作为我们的国学,真正需要学习的深刻知识并不多,可是往往也容易在教学中出差错,所以更加应该注重趣味性,要让听课的人感觉到语文的魅力,而不是语言的的枯燥。
另外,很多时候,教学工具上的内容也有鸡肋的感觉,有的地方感觉教了没用浪费时间,不教又怕误人子弟,此时还是要因材施教,跟学生提几句,作为次要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
私以为,语文的学习其实就是对语言的更好掌握,对文字的更好理解。
浅谈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
明 文 、 论 文 、 叙 文 、 文 、 文 等 文 体 的 写 作 训 练 , 记 议 记 散 杂 忘 了 应 用 文 是 生 活 中使 用 最 普 遍 的 文 体 。在 平 时 作 文 训 练 和 考 试 中 ,虽 然 文 体 不 限 , 但 绝 大 多 数 学 生 选 择 的 是 议 论 文 体 , 师 也 重 点 训 练 学 生 写 作 议 论 文 , 于 应 用 文 的 写 作 相 教 对 对 少 得 多 。但 在 现 实 生 活 中 , 用 文 随 处 可 见 , 时 可 能 用 应 随 上 . 果 语 文 教 师 不 去 引 导 学 生 了解 、 习 , 至 不 教 不 学 。 如 练 甚 这 样 , 单 的 应 用 文 反 而 就 变 成 学 生 的 一 个 写 作 弱 项 。 有 简 我 次 规 定 学 生 练 习 写 一 篇 书 信 , 多 学 生 的不 符 合 规 范 。 很 长 此 以往 , 们 为 了考试 不 又 陷 入 了“ 试教 育 ” 模 式 么 ? 我 应 的 2 1年 的高考语文 卷 . 有 了以往 的字音 字形 两类题 型 . 00 没 结 果 很 多老 师 直 接 就 不 再 让 学 生 做 这 类 的 训 练 ,学 生 更 是 对 这 种 题 不 屑 一 顾 。他 们 的 观 点 就 是 : 考 就 不 用 学 。如果 说 不 出来 的话 尽是 读音 错误 , 出来 的字 总是别 字 、 字满 篇 , 写 错 语 文也算 学得好 么 ?如果这样 的人 做 了教育者 , 了领导 , 做 站 在 讲 台 上 , 对 众 多 的 人 群 , 错 字 , 错 音 , 么 岂不 是 面 读 发 那 要 贻笑大 方? 高 考 的确 是 教 学 的一 个 目标 ,但 这 个 目标 只 是 一 个 大 方 向 . 能 让 我们 丢 弃 最 本 质 的 东 西 。语 文 就 是 “ 文 嚼 字 ” 就 不 咬 . 是 “ 文弄墨”就是“ 舞 , 能说 会道 ” 。它 是 我 们 生 活 的一 个 工 具 , 它是 丰 富精 神 世 界 的 关 键 , 一 点 毋 庸 置 疑 。 这
从解读文本到解读人性——浅谈语文教学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三、 在 阅读 联 系 生 活 中 升 华 思想
从 文本解读到人性解读 , 语文 学科 的工具性与人文性 的
统一不仅仅是一句 i z i 号, 更是重要 的教 学理念。深入解读 文
属于帮助学生积 累语文知识 的范畴。但课 文所描 写的内容离 我们 都应该遵守规定 ” 这 一句 , 需要学生 朗读 出来 , 并且悉 心 不开人 , 即使 景物描写为主的课文也离 不开 “ 拟人 ” 手法的运 揣摩 其引申含义 。 用, 其实质还 是作者在借 景抒情 , 所 以仍 然离不 开 “ 人” 。因
从 解 读 文 本 到 解 读 人 性
— —
浅谈语文教学人 文性 与工具性 的统一
◎ 笪尚花
学生将加注 自身理 解的“ 人 物” 形象 再与文本 中的人 在语文教材 中, 无论是 写人记事 的叙事文体 , 还是 托物 言 过程 中 , 从而加深对人物和文本 的剖析 。 志的诗词文体 , 归根结底其 内容都离不开 “ 人” 。写人 , 就离不 物形象进行二度对 比, 开人性 的探 究 , 离 不开思 想道德 的渗透 , 这 正是语 文学科 兼
文本解读展现 了语文学科工具性的一面。作为语文知识 和心 理活动方面 ,教师要指导 学生尽量遵照原文来表 演 , 尤 传播 的主要途径 , 在语 文课堂教 学 中 , 其 工具性 的一面展 现 炼, 甚至人物 的语言 、 动作 、 景 色描 写等修 辞方 法 的剖析 , 都 得淋漓尽 致。如字、 词、 句的认 知 , 情节框架的构建 , 主线的提 何 、 终至失望 的心理 变化 体会 “ 父亲 ” 的严格 、 自律与诚信等
文道合一,返璞归真——例谈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文道合一,返璞归真——例谈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这是我们组织语文教学的纲。
在教学中,既让学生积累语言、学会表达,又让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与精神的升华,这是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相得益彰的佳境。
很多时候,我们往往不清楚什么地方体现了人文性,什么地方体现了工具性。
大多是“跟着感觉走”、“跟着经验跑”,这也就导致了语文教学效率的低下,教师厌教,学生厌学。
那么,阅读教学中如何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呢?1.紧扣文本细解读。
叶圣陶先生曾说:“阅读教学必须引导学生推敲、揣摩、细细品味。
这样,学生对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理解。
”当前,老师们都重视了对文本的解读,鼓励学生有一双“慧眼”,探寻到文章里的精彩语句,咬文嚼字。
然而,细解文本并不是死抠一字一词,更不是脱离了教材文本的“脚踩西瓜皮”似的悟到什么就是什么。
譬如一教师在执教《黄河颂》一文时,没有引领学生对诗歌中表现黄河波澜壮阔气势的语句加以分析、揣摩,而是分析到了“黄河为什么这样黄?”的问题。
这种脱离文本的解读,学生既不会体验到诗歌的语言魅力,更不会感受到黄河作为民族精神的意义,以及自己作为英雄的中华儿女的自豪感。
教学的工具性、人文性荡然无存,于文本无效,于学生无益。
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认真揣摩、品味文中的精彩之处或者抓住文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词句,品出作品的美妙之处,悟出深邃之意,从而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例如,教师在教学《与朱元思书》时,引领学生品析文中写山水的语句:“水皆缥碧”---颜色---视觉;“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清澈---以游鱼衬托水之静---动静结合;“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夸张手法---以弓箭、奔马显现水之急速。
大家可以看到这样的解读,紧扣住了文本,学生在对语言文字的推敲中,学习文章的表达技巧,从而使学生能够深入把握教材,感受到富春江秀丽的风光,体悟到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爱慕大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如何理解语文课程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如何理解语文课程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是相互依存、和谐统一的,丰富多彩的人文内容以优美的工具而愈显出其风采,优美的工具借丰富多彩的人文内容而愈突出其魅力。
一、语文课程的工具性语文课程是一门综合性的基础学科,它是语文科学又是教育科学,其目的在于指导学生进行读、说、听、写的训练,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人们以语言为工具进行思维,表达思想感情,与他人进行交流;各门学科的学习都需要听说读写等语文基本功,因此语文是学习其它学科的基础;语言文字使人类几千年的文化得以记载和传承。
由此可见,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是指语文本身是表情达意、思维交际的工具。
但是,如果语文教学把语文的工具性过分突出,以知识为纲要,以训练为主体,把知识分解成一个个训练点,写作教学遵从“套路”、“模式”,一味地照搬模仿,这样的语文教学将导致语文课程平淡无味,没有血肉,结果学生也将被工具化,个性的发展被扼杀。
二、语文课程的人文性语言不仅仅是一种系统符号,而是一种文化,它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它是人类思想内涵的体现,与人是紧密相联系的,与人的社会历史文化是紧密相联系的。
语文作为人文学科,蕴含了丰富的文化知识、价值取向、人生哲理、民族精神等,它能在思想上给人以启迪,在情感上给人以愉悦,能不断提高人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坚持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是学生全面发展的保证。
因此,语文教学不能只是纯粹的语文知识的传授,我们可以从语文课程的特点出发,通过对字、词、句、段、篇的充分挖掘,找出课文中蕴含的人文价值,引导学生对其正确感受和思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发展健康个性。
三、工具与人文的统一工具性不能脱离人文性,我们知道,要做到对语言文字的准确理解是不能脱离具体的语境的,同样要正确地掌握其内容,也不能脱离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谈语文教学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谈语文教学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内容摘要】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的工具性是由语言的功能决定的,它也是语文学科的本质特征。
树立正确的观念,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才能真正实现语文课程改革的目标,大大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工具人文统一作为一门基础学科,语文课程在小学阶段一直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新课标)明确地界定了语文学科的课程性质:“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这一界定,向我们强调了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必须协调发展,不能只注重其中的一方面而忽略了另一方面。
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呢?我认为,应该理性地审视,准确地把握,正确地发挥它们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一、注重工具性,发展学生听说读写能力。
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是指语文用于人际交流具有维持社会联系的实用功能和中介作用。
语文是个人和社会都离不开的重要工具。
列宁曾经这样说过:“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以汉语言文字为载体的语文,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工具。
可以说,语文的工具性是由语言的功能决定的,它也是语文学科的本质特征。
语文教学如果脱离了工具性,学生连最基本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都没有,让他们受到文化、文学、思想、情感的熏陶,那将是不切实际的想法,而“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也只能成为一句华而不实的口号。
由此可见,注重语文的工具性,培养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应该是语文教学工作中的重要任务。
新课标提出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也正是语文工具性作用的体现。
语文是广泛运用于人们交际和思维的重要工具,而学生对这一工具的熟练掌握,需要在课堂上不断地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
曾听过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执教的《第一次抱母亲》这篇文章。
谈谈语文教学应如何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谈谈语文教学应如何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水坝小学:刘薇
语文教学过程要作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在统一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养成崇尚真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在主动地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从而培养他们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并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在语文教学中把学生从繁琐、枯燥、机械的“训练”中解放出来,释放他们的潜在能量。
在“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中更加注重关爱、宽容、理解、尊重和信任,更加强调知识、能力和学生精神世界的血肉联系,以及认知领域和情感领域的相互沟通。
当前的语文课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目标,对语文教学发生着深刻的影响。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树立“大语文观”,即语文和社会的沟通和生活的联系以及跨学科渗透,让语文走进儿童生活,成为儿童生活的一部分;也让语文走向社会,开掘语文学习的广阔资源。
还要树立“语文整体观”。
语文水平的提高,不只是单项能力的提高,应着眼于整体把握,综合提高。
浅述语文的“工具性”“人文性"统一
在 教学《 爱之链 》 第一个 故事时 , 我主要设
尽 管老妇人此时几乎绝 望了 , 但 她 的 内 心
下 帮 助 老 妇 人 的 ? 联 系 第 一 自然 段 , 我 们 了解 计 了这 样 几 个 问题 : 下 帮 助 老 妇 人 的 。 这 里 环 境 描 写 作 用 不 可 小 始 终 在 期 望 着 有 人 来 帮 她 一 把 。这 时 乔 依 驾 看 到 这 视 。其次是 思考从 哪里看 出老 妇人 也身陷 困 驶 着 他 那 辆 破 汽 车 来 到 了 老 妇 人 面 前 , 境、 急需 帮 助 。 “ 她 在 这 个 荒 无 人 烟 的地 方 已 经
是人文性 的载体 。小 学作 为母语 学 习的起 始 主热 情招 待 老妇 人 ; ② 看 到女 店 主很需 要 帮 阶段 , 应 努力 追求工 具性 和 人 文性 的和 谐 统 助 ; ③ 老妇 人想 起 了乔 依 , 想 起 了乔依 的话 。
一
法
,
引 导 学 生 正 确 理 解 和 运 用 祖 国 的 语 言 文 同 时 我 们 发 现 了 女 店 主 和 丈 夫 乔 依 都 是 在 自
一
切, 他 怎么做的 , 请你 自己读一读课文 、 找一
交流: 你 从 乔 依 安 慰 老 妇 人 的话 中体 会 到
静: 蝴
等了一个 多小 时 了, 她 又冷又 怕 , 几 乎 完 全 绝 找 有 关 句 段 。
望了” , 体会 到老妇 人的 紧张 、 害怕 、 绝 望 的 心
情 。然 后 考 虑 乔 依 是 怎 样 帮 助 老 妇人 修 车 什 么?对乔依 的行为你是怎样 理解 的? 的。重点品读第 四 自 然 段, 从 描写乔依动作 的 与累 , 但 乔依修 车时认 真 、 卖力 。最后 想一想 在 教学 《 爱之链 》 的第二个故 事前 , 先请 同 思考: 到小 餐馆 , 老妇人看 到 了什么 ?还 词语, 想 象乔依修车 的艰难 情景和修车活 的脏 学 们 自己学 习 。 乔依 为什么不要老妇人 的钱 , 他 对老妇人说 了 会 想 起 什 么 ? 你 可 以结 合 前 文 , 也 可 以展 开想 什 么 。借 助插 图 展开 想 象 , 走 进 当 时的 场景 象 , 自己先练 习说一说 。 中, 了解 乔依 高尚的内心世界 。 她轻轻 地亲吻着丈夫那粗糙 的脸颊 , 喃喃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把握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因此教学时,只有将二者的教学合二为一,有机结合,才能有效地整合教育资源,体现教育与教学的双重作用。
但我们发现,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常常将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割裂开来,不能有效地溶于教学的每个环节。
或过于突出基本功的训练,忽视人文性。
亦或过于突出人文性,出现“泛语文”的现象,从而使教学显得生硬和僵化,缺少语文课应有的光彩。
那么,究竟如何将二者做到有效的统一呢?通过自己的课堂教学实际和参加课堂教学活动所得,我有以下几方面粗浅的认识。
一、根据课文特点,把握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度”崔峦老师说:“语文课程贵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难也难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在回答凤凰语文网友提问时说到:“语文教学如何将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起来,这的确很难,关键是个度的问题,所以我强调的是平衡.人文性与工具性要合二为一,浑然一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我对两位专家的话感触颇深,犹如茅塞顿开.这使我很自然地联想到,语文就像是一个富有生命力的人,人文性就是这个人的思想、情感、气质、品味、修养等精神层面的东西,工具性就是这个人的高矮、胖瘦、体质等具有生物性特性的身体,它们当然有机融合在一个生命体之中的。
如列夫.托尔斯泰的《穷人》这篇课文,老师就可以通过对课文中环境描写和桑娜心理描写的语言文字的理解,与文本进行深入对话,尽而感受到渔夫夫妇的善良,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完美结合,二、多层次的读与悟彼此促进当前,在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读书不充分的现象.学生读了书,但并没有时间将课文所表达的形象、意象、情境、意境在头脑里“活”起来,没有足够的时间“过电影”,更没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静下来涵泳品味,就匆匆让学生去谈感受.因此,在教学中,我们首先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只有通过充分的读,学生才能与作者进行心与心的对话,从而理解文本内容,感悟文本思想,体会文本情感,认识文本所描述的事物和所阐述的道理.因为读是对文本情感体验和表达的最直接手段,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最形象最具活力的方法.有感情的朗读能最有效地促进理解,促进感悟,并反之以有感情的朗读这一形式把这种理解和感悟表达出来.例如我在教学《青山不老》一课时,我力求通过朗读训练的层次性来引导学生来体会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出 了纯 知识 性 , 学 与 写作 分 家 , 写 作 没 有 了 依 文 使 托 , 和写 没能 互相 补充 ; 读 基本 上 没有 听 、 、 说 阅读 训
练 。更 应该 引起 注 意 的 是 , 管 是语 言还 是 文 学 教 不 学, 都忽 视 了 文 化 中 的 “ 民族 的 思 想 和感 情 ” 即 人 ,
文 章 编 号 :64— 2 5 2 1 )4— 13一 2 17 9 3 (0 0 0 0 1 O
No 2 0 4. 0l
浅 谈 语 文 教 学 工 具性 与 入 文性 的统 一
孙 蔓红
( 海师范大学 人文学 院, 青 青海 西 宁 8 00 ) 10 8
摘
要 : 语 文 学 科 性 质 的讨 论 一直 是语 文学 科 的 一 个 热 点 , 关 于 它 的工 具 性 与 人 文 性 也 一 直 争 论 不 休 , 将 二 者 合 对 而 而
个 民族 的 思 想 和 感 情 用 符 号 来 表 示 的 。 黎 先 生 ”
的话 含有两 层 意 思 : 是 “ 一 国语 ” 括 语 言 文 字 , 包 二
语 文科 “ 对思 想 道 德 教育 、 养 ‘ 培 四有 ’ 新人 有 重 要
意义” 的提法 不科 学 , 能切 合语 文科 的 特点 , 人 未 使
一
的教 育 意 义 ” 民族 文 化 熏 陶 的 内容 ( “ 化 载 、 即 文 体” “ 、 人文性 ” 没 能包 含 在 “ 质 ” , 而 在 教学 ) 性 里 故
或 理论研 究 、 教材及 其 练 习编 写 中产生 了一些偏 差 :
一
是 “ 具性 ” 首要 的 , 人 文 性 ” 次要 的 ; 是 工 是 “ 是 二
明 , 文就 是语 言 、 语 言语 和文学 的统 称 。当 时文学 和
汉 语分 开教 学 的实验 , 现 了许 多 问题 : 言教学 突 发 语
为 主 , 习简 单 的组 词 与句子 , 学 如果 这时 候把语 文学
科 当作 “ 人文 为 主” 那 自然是 荒 唐 的 。这 时期 的学 , 生 学语 文 自然是要 学 习掌握语 言这 一基 本工具 的基 本 功能 , 否则 无法进 行后 续 的学 习。在 2 0世纪 三 四
: 了基 本 的语 言 认读 能力 后 , 握 就会 接
作 者 简 介 : 蔓 红 (9 3一)女 , 肃 兰州 人 , 海 油 田教 育 管 理 孙 17 , 甘 青
,
青海 师 范 大学 人 文学 院在 职 研 究 生 。
・
1 3・ 1
青 海 民族 大学 学 报 ( 育 科 学 版 ) 教
说 明文 以介绍 科 学 知识 为 主。学 习说 明文 , 虽 然要 让学生 了解说 明 的 内容 , 学生 也 能从 科学 知 识 中得 到许 多有 益 的东西 , 最 主要 的 自然 是学 习如 但
仅从 “ 言工具 ” “ 际工具 ” 语 或 交 的角度 来看 问题 了。 高 中语 文 的鉴 赏等 内容 , 具有 丰厚 的人文 要求 。
文性 。
较低 , 者说办 学 的层次 较低 , 子能 或 孩
,
上 低 小 的 已能 识 字 , 高 小 的 已是 上
如 果 把这 种 “ 具 ” 用 扩大 到 现 在 工 作 一 自然 是 不恰 当 的 。事 实 上 , 然 “ 虽 识
,
从 18 9 6年《 纲》 出学 生 要学 好 语 文 基 础 知 大 提
… …
、
语文 学 科 性质 在 其 阶 段 上 呈 “ 工具 ” 减 , 渐
“ 人文 ” 渐长 的趋 势 最 明显 的是 在小 学 的 低年 级 阶段 , 主要 以识字
中学里 头就 有很 多 老师把 这 门课 当做文 学来 教
了。 15 ” 9 7年 , 汉 语 》 《 学 》 科 编写 教材 也 表 《 和 文 分
触越来越 复杂 的文章 , 而这 样的文本 不单纯 是语言 ,
点。 即工具 性与人 文性各有 侧重
・ Biblioteka 而是文化 的载体 , 生透过字 面 , 学 会得 到也应该 得 到
更有 丰富 的内涵 的东 西 , 时 的语 文 教学 自然不 能 这
以“ 明文 ” 说 教学 与“ 小说 ” 教学 为例 进行分 析 。
识, 处理 好语 文训 练与 思想 道德 教育 的关 系 以来 , 广
大语 文 教师 基 本 上 是 能 够 把 握 语 文 的 “ 工具 性 ” 和
但 初 、 中的语 文 教学 有 更 为广 泛 高
“ 文性 ” 人 统一 的方 向。但 是 , 如前 所 述 , 为 “ 文 因 语
收 稿 日期 :0 9—1 0 20 2— 4
简 单地 理解 为政 治教 育 而 忽 视 、 化 了 民族 文 化 的 淡
内容 。
一
是“ 国语 ” 含 民族 的思想 和感 情 。14 包 9 9年后 , 叶 在
圣 陶先 生 主持 下 , “ 改 国文 ” “ 语 ” 、国 为语 文 。 吕叔
湘 先生 说 : 在 中小学 这 个 课 程 叫语 文 , 来 的 意 思 “ 原 可能 是语 言文 字 , 但是 很 多人把 它 理解 为语 言文学 ,
理的统一起来应是解决问题较好的办法 。 关键词 : 文性 ; 具性 ; 一 人 工 统 中 图 分 类 号 :6 33 G 3 .
文 献 标 识 码 : B
历史上 , 文 叫“ 语 同文 ” “ 四 ” 动 之 后 , ,五 运 将 “ 国文 ” 为 “ 改 国语 ” 。我 国语 言教 育 家 黎 锦 熙 先 生 说 : 什么 叫 ‘ “ 国语 ’ ?一种 叫 言语 , 是把 一 个 民族 就 的思想 和感 情用 声音 来表 示 的 ; 一种 叫文字 , 就是 把
青 海 民族大 学 学报 ( 育 科学版 ) 教
J RN NG OU AL OF QI HAI T oN L T SU NA I A I 皿 NⅣ E S T R IY
( d ct nS i c dt n E u ai c n eE io ) o e i
21 00年第 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