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表达技巧专题练习
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6古代诗歌鉴赏练案61赏析表达技巧一
练案61 赏析表达技巧(一)一、(2023·浙江高三联考)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1~2题。
(9分)梅花绝句①陆游其一闻道梅花坼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
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前一放翁。
其二幽谷那堪更北枝,年年自分②著花迟。
高标逸韵君知否?正在层冰积雪时。
,这里所选二首,都是诗人老年赋闲于家乡山阴之作。
②自分:甘愿。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其一开篇由“闻道”领起,说明诗人得知梅花已经盛开,但并未亲眼见到,引出后文的内容。
B.其一次句,诗人通过对漫山遍野的大雪情形的描绘,从侧面烘托出梅花生长环境的恶劣。
C.其二首句写梅花的处境艰难:梅生幽谷,本已是不顺之境,更何况花枝又朝向背阴的北面。
D.其二后两句使用设问手法,对梅的赞美由隐到显,“层冰积雪”为“高标逸韵”作了映衬。
2.“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前一放翁”与柳宗元“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所用手法相似而表达的情感不同,请简要分析。
(6分)二、(2023·吉林高三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3~4题。
(9分)湘春夜月黄孝迈近清明,翠禽枝上消魂。
可惜一片清歌,都付与黄昏。
欲共柳花低诉,怕柳花轻薄,不解伤春。
念楚乡旅宿,柔情别绪,谁与温存! 空樽夜泣,青山不语,残照当门。
翠玉楼前,惟是有、一波湘水,摇荡湘云。
天长梦短,问甚时、重见桃根?这次第,算人间没个并刀①,剪断心上愁痕。
:指并州的剪刀,以锋利著称。
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湘春夜月”是这首词的词牌名,“近清明”交代了时间,词人描述的是清明前在湘江边月下的所见所闻所感。
B.翠禽鸣声仿佛一首美妙的清歌,本应让人愉悦,但最终“都付与黄昏”,这让词人忧伤之感更显深重。
C.词人想要将自己的心事诉诸柳花,却又担心柳花轻薄,无法理解“伤春”之意,突出了词人愁思之深。
D.下片写景虚实相生,既虚写青山不语、残照当门,又实写了翠玉楼前水波隐隐、水天摇荡,突出整个画面的静寂。
古代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练习题
古代诗歌鉴赏练习题一、田园山水诗1. 江村即事唐·司空曙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
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
诗题是“江村即事”,作者是从哪几方面表现“江村”的?写出了“江村”怎样的特点?2. 雨过山村唐·王建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看庭中栀子花。
1.用自己的话写出前两句诗描绘的景象60字)23表现手法。
简说此句描写的意义。
3.四时田园杂兴宋·范成大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2.诗作一、二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3.写幼童“也傍桑阴学种瓜”的细节,意在表现什么?诗中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二.赠友别离诗4. 喜见外弟又言别唐·李益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
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1.第二、三句连续用“问、惊、称、忆”四个动词,表现了怎样的情景?5.闻乐天授江州司马唐·元稹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1.诗题指的是一件什么样的事?2.说说诗中哪个词最富表现力,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3.这首诗在抒情方法上有何特点?6.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龄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一、二句写景,它与送客有何联系?7.武昌阻风宋·方泽江上春风留客舟,无穷归思满东流。
与君尽日闲临水,贪着飞花忘却愁。
这首诗由“无穷归思”写到“忘却愁”形成强烈反差,这样的手法叫什么?试分析诗人这样写的目的和意义。
三.思乡怀人诗8. 秋思唐·张籍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1、最后一句描述了一个十分生动的细节,联系全诗,简述诗人为何“又开封”?的是,“艰辛”又是指。
9.十五夜望月唐·王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1.诗题中“十五夜”应指什么时间?何以见得?2 .世称此诗结句妙绝,请从内容与表现手法两方面解说其妙处。
2023高考诗歌鉴赏专项练习:表达技巧3-抒情手法(典例引领+方法技巧+巩固训练+答案解析)
2023高考诗歌鉴赏专项练习:表达技巧3-抒情手法(典例引领+方法技巧+巩固训练+答案解析)【典例引领】(2022·浙江台州·模拟预测)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甲)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①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乙)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②李白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
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
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③。
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注:①平野:平坦广阔的原野。
②杜二甫:即诗人杜甫。
③徂徕:山名。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诗颔联写景,其中一“随”一“入”以游动的视角写出了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象。
B.甲诗颈联描绘了“水中映月”和“天边云霞”两幅图画,巧妙地融入了诗人初次见到长江时新鲜、欣喜的感受和体验。
C.乙诗颔联中,这一“重”字,热烈地表达了李白希望重逢欢叙的迫切心情,又说明他们生活中有共同的乐趣,富有浓烈的生活气息。
D.乙诗尾联以“且尽手中杯”结束全诗,干脆有力。
首尾呼应,一气呵成,充满豪放不羁和乐观开朗的情调。
2.两首诗同是表达送别的诗,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但该手法运用却有差别,试比较其不同之处。
【答案】1.B2.①甲诗“送”的主体是故乡的山水,“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或者不写自己对故乡的依恋,反而从对面落笔,写故乡之水恋恋不舍一路送我远行),生动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依恋之情。
②乙诗颈联“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前一句近景,写出眼前泗水秋波摇荡,后一句远景,“明”,“照亮”的意思,赋予静态的山水动态感,显得富有生机,作者借明媚之景,表达了诗人与朋友即将分别时的豁达情感。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歌语言、技巧的能力。
B.“巧妙地融入了诗人初次见到长江时新鲜、欣喜的感受和体验”错误,应该是诗人初次见到平原时的感受和体验。
2023高考诗歌鉴赏专项练习:表达技巧1-修辞(典例引领+方法技巧+巩固训练+答案解析)
2023高考诗歌鉴赏专项练习:表达技巧1-修辞(典例引领+方法技巧+巩固训练+答案解析)【典例引领】(2022·江苏模拟预测)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九日登东山寄昌叔①王安石城上啼乌破寂寥,思君何处坐岩峣②。
应须绿酒酬黄菊,何必红裙弄紫箫。
落木云连秋水渡,乱山烟入夕阳桥。
渊明久负东篱醉,犹分③低心事折腰。
注:①本诗写于1051年,作者时年31岁,担任舒州通判。
昌叔:王安石的妹夫。
②岩晓:高山。
③分:甘愿。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句以声衬静,用划破寂静的乌啼之声,渲染出了秋日傍晚的空寂,自然的引出了下文对昌叔的思念之情。
B.第三句想象二人相逢之后,登高赏菊,相对酣饮。
“黄”对“绿”,色彩清新中带着明艳,场面十分欢快。
C.颈联写诗人极目远望,只见流云将“落木”“渡口”连成一片,山峦缭绕,落日依依。
意境开阔,气韵生动。
D.尾联用典,既表达了诗人对陶渊明高洁品质的钦佩之情,又表达了对陶渊明竟也曾因仕途而折腰的深深遗憾。
2.辛弃疾在《水龙吟》中,有这样的感叹:“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王安石这首诗颔联中的“红裙”与辛弃疾《水龙吟》中的“红巾翠袖”都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两者表情达意有何不同?【答案】1.D2.(1)借代,都是代指女子。
(2)①《九日》中强调二人聚会,只需要绿酒黄菊,无需音乐助兴,表达了二人高雅脱俗的情怀;②《水龙吟》中,写谁能唤来歌女为自己擦去英雄泪,表达了辛弃疾自伤抱负不能实现,世无知己的激愤之情。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D.“对陶渊明竟也曾因仕途而折腰的深深遗憾”错。
尾联借用典故表达了诗人对陶渊明的仰慕,表达了诗人自己甘愿居于下位为国效力的志向。
故选D。
2.考查学生鉴赏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红裙”“红巾翠袖”都是以服饰代女子,是借代修辞。
《水龙吟》中“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谁能请来那些披红着绿的歌女,来为我擦掉英雄失意的眼泪!倩,是请求;“红巾翠袖”,是少女的装束,这里就是少女的代名词;揾,擦拭。
第10练 表达技巧(表达方式)(课件)-2023年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专题(全国通用)
2. 《宋诗三百首评注》评价本诗“想象悠远”,请结合全诗谈谈你对此评价的理解。
【答案】①诗歌首句以春草起兴,通过对春天生机勃勃的畅想,表达了 诗人对门人前途无限的美好祝福;②紧承首联,第三句以落花为比,形 象生动地想象出门人漂泊江西的羁旅生活;③最后四句,诗人借典抒情, 合理联想门人在江西的游学,既有作为老师对门人善自择居、慎于交友 的谆谆嘱咐,又有对门人不负所学、施展抱负、早日折桂的美好祝愿。
【参考答案】
分别赏析上片的写景艺术和下片的叙事艺术。
写景艺术:由远及近,由外到内。从村坞、山家到室内,步移景换。意象 丰密,色彩和谐。“苍藤老干”“翠竹明沙”,构成明净清幽之境。以动 写静,动静结合。如“苔径逐篱斜”。 叙事艺术:对比衬托。如“蓑翁”与“健饭”。铺陈写实。如“高话”以 下,一一叙写山家生活。以农家话语写自适情态。如“汲水自浇瓜”。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C.“想着过上‘骑黄鹤’而逍遥世外、逃避现实 的生活”分析错误。故选C。
4.首联是如何写景的?首联的写景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首联通过视听结合来写景。第一句侧重于视觉描写,写天色青苍,寒气 无处不在;第二句侧重于听觉描写,描写北风“抽打”枯桑,发出凄厉的 声响。 作用:①寓情于景,通过对冬日凄寒景色的描写,表达作者内心的愁苦 与凄冷。②照应诗歌题目,奠定了诗歌凄苦的基调。
直接抒情
【识记清单】
又称直抒胸臆,即以 第一人称“我”为抒
如:“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
情主体,直接表达作 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作者一吐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练习
23、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赠王伦》)24、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李白《早发白帝城》)25、花间一壶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李白《月下独酌》)26、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杜甫《春望》)27、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
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
被明月兮珮宝璐,(屈原《涉江》)28、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李贺《李凭箜篌引》)29、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杜甫《绝句》)30、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杜甫《漫成一首》)31、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32、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刘禹锡《石头城》)1、桃花潭水之深“不及”汪伦情谊之厚,从而衬托了汪伦深厚的情感;另外,用潭水和情谊相比,变无形的情感为生动的形象,空灵而有余味,自然而又情真。
2、“彩云间”用夸张的手法突出白帝城地势之高,为后面舟行之速、行期之短作铺垫。
“千里”和“一日”以空间之远和时间之短作悬殊对比,表现舟行之迅速,心情之愉快(作者因永王璘案流放夜郎,半道遇赦)。
3、通过想象,用拟人的手法,把天边之月和月下身影,连同自己,化为三人,且歌且舞,表面自得其乐,实则无限孤独与凄凉。
4、“国破”与“山河在”,“城春”与“草木深”,亦即国家破亡与山河依旧,城春之明媚与景象之荒芜,两相对照,加深了情感。
另外,“国破”的颓壁残垣与富有生气的“城春”对比强烈,从而表现了作者对国破家亡的无限痛惜之感。
5、用“奇服”象征自己高洁的品行和崇高的理想。
高考语文诗歌表达技巧专项练习题(含答案)
高考语文诗歌表达技巧专项练习题(含答案)诗歌鉴赏是高考语文必考的重要题型,孰能生巧,考前一定要多做做练。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收集整理的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题,请考生认真练习。
诗歌的表达技巧训练及答案解析:1.(2011•淄博模拟)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卜算子(南宋)刘克庄片片蝶衣轻,点点猩红小。
道是天公不惜花,百种千般巧。
朝见树头繁,暮见枝头少。
道是天公果惜花,雨洗风吹了。
“片片蝶衣轻,点点猩红小”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朝见树头繁,暮见枝头少”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解析:句中有比喻,两句构成对偶。
关于感想,与花开花落有联系,言之成理即可。
答案:①对偶、比喻。
②示例:花开花落终有时,“万物兴歇皆自然”;花开之际想花落,“劝君惜取少年时”。
2.(2011•济宁教学质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未展芭蕉钱珝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
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
本诗突出的特点是连用了几个比喻,请任选一处分析其意蕴及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能力。
高考诗歌鉴赏的解题技巧与习题并答案
高考诗歌鉴赏的解题技巧及习题并答案一、表达技巧的种类(一)修辞手法:(二)表达方式:抒情可分为:(三)表现手法:(四)行文构造:(五)材料取舍:。
二、可以推断诗句中用了何种表达技巧(一)修辞手法1.杨万里《暮热游荷池上》“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解析】比方、拟人。
2.苏轼《减字木兰花·己卯儋耳春词》:“春牛春杖,无限春风来海上。
便丐春工,染得桃红似肉红。
”【解析】反复。
3.王维《终南山》“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
”【解析】夸大。
4.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
”《木兰诗》“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解析】互文。
5.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解析】设问。
6.王昌龄《送魏二》“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解析】双关。
7.裴迪《送崔九》“莫学武陵人,暂游桃源里。
”【解析】用典。
8.王安石《叠题乌江亭》“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解析】反问,。
9.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解析】对偶。
(二)表达方式1.“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登鹳雀楼》)【解析】直抒胸臆。
2.杜甫的《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解析】借景抒情。
3.白居易《杨柳枝词》“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解析】托物言志。
4.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解析】借古讽今。
5.贾岛《暮过山村》“数里闻寒水,山家少四邻。
”【解析】多角度描写。
(三)表现手法1.刘禹锡《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解析】今昔比照,。
2.李贺《将发》“东床卷席罢,护落将行去。
秋白遥遥空,日满门前路。
”【解析】虚实结合。
3.岑参《寄左省杜拾遗》“圣朝无阙事,自觉谏书稀。
”【解析】运用反语,。
高考诗歌鉴赏的解题技巧与习题并答案
高考诗歌鉴赏的解题技巧与习题并答案一、表达技巧的种类(一)修辞手法:(二)表达方式:抒情可分为:(三)表现手法:(四)行文结构:(五)材料取舍:。
二、能够判断诗句中用了何种表达技巧(一)修辞手法1.杨万里《暮热游荷池上》“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解析】比喻、拟人。
2.苏轼《减字木兰花·己卯儋耳春词》:“春牛春杖,无限春风来海上。
便丐春工,染得桃红似肉红。
”【解析】反复。
3.王维《终南山》“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
”【解析】夸张。
4.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
”《木兰诗》“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解析】互文。
5.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解析】设问。
6.王昌龄《送魏二》“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解析】双关。
7.裴迪《送崔九》“莫学武陵人,暂游桃源里。
”【解析】用典。
8.王安石《叠题乌江亭》“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解析】反问,。
9.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解析】对偶。
(二)表达方式1.“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登鹳雀楼》)【解析】直抒胸臆。
2.杜甫的《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解析】借景抒情。
3.白居易《杨柳枝词》“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解析】托物言志。
4.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解析】借古讽今。
5.贾岛《暮过山村》“数里闻寒水,山家少四邻。
”【解析】多角度描写。
(三)表现手法1. 刘禹锡《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解析】今昔对比,。
2.李贺《将发》“东床卷席罢,护落将行去。
秋白遥遥空,日满门前路。
”【解析】虚实结合。
3.岑参《寄左省杜拾遗》“圣朝无阙事,自觉谏书稀。
”【解析】运用反语,。
诗歌表达技巧鉴赏练习题
10.阅读下面清词,完成问题。 菩萨蛮 纳兰性德 朔风吹散三更雪,倩魂犹恋桃花月①。梦好莫催醒,由他好处行。 无端听画角,枕畔红冰②薄。塞马一声嘶,残星拂大旗。 【注】①桃花月:农历二月,代指与妻子在一起的美好时光。②红 冰:指眼泪。古书有言:“时天寒,泪结为红冰。” 纳兰性德在词中是用什么方法表现感情的?请简要分析。(5分)
(2)词的下阕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6分)
答案 (1)比喻。“光似泼”“气如熏”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雨后天晴田野里的 蓬勃景象;(2)对偶。“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熏”两句形成工整的对仗,读起 来朗朗上口;(3)寓情于景。清新、蓬勃的田野景色蕴蓄着作者的喜悦之情。(答夸张、视 觉嗅觉结合,分析合理也可以得分)
诗歌表达技巧鉴赏练习题
1.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5分) 赠范晔① 陆凯 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②。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注:①据《荆州记》载,“陆凯与范晔交善,自江南寄梅花一枝, 诣长安与晔,兼赠此诗”。②陇头人,指身在关中的范晔。陇, 陇山,天水附近。 “聊赠一枝春”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分析其表达效果。
11.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昭 君 怨 郑域 道是花来春未,道是雪来香异。竹外一枝斜,野人家。 冷落竹篱茅舍,富贵玉堂琼榭。两地不同栽,一般开。 请具体分析下阕突出的艺术手法及表达的思想感情。(5分)
答案 对比。通过梅花在“竹篱茅舍”、“玉堂琼榭” 的不同环境进行对比,赞美梅花不论遭遇冷落还是身处 富贵都一样品质高洁。表达了词人如梅般坚守清白节操 的情怀。(如答托物言志或借物抒怀酌情给分)
13.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醉落魄· 咏鹰 [清]陈维崧 寒山几堵①,风低削碎中原路②。秋空一碧无今古。醉袒貂裘, 略记寻呼处。 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③。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 沙黄,此际偏思汝。 [注]①堵:座。 ②削碎中原路:形容鹰掠地飞过。 ③轩举:意气 飞扬。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辨析练习
表达技巧鉴赏——辨析练习一、表达方式1、下列各项都是《红楼梦》中大观园儿女咏菊的诗句,其中没有运用托物言志手法的一项是()A.携锄秋圃自移来,篱畔庭前故故栽。
(怡红公子《种菊》)B.数去更无君傲世,看来惟有我知音。
(枕霞旧友《对菊》)C.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
(潇湘妃子《咏菊》)D.高情不入时人眼,拍手凭他笑路旁。
(蕉下客《簪菊》)答案 A解析A项只是叙述种菊这件事。
2.下列诗歌中,没有运用托物言志手法的两项是()A.布谷飞飞劝早耕,舂锄扑扑趁春晴。
千层石树通行路,一带山田放水声。
(姚鼐《山行》)B.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郑燮《竹石》)C.燕语如伤旧国春,宫花旋落已成尘。
自从一闭风光后,几度飞来不见人。
(李益《隋宫燕》)D.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
(李纲《病牛》)E.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曾巩《咏柳》)答案AC解析A项为借景抒情。
C项为衬托。
3、试指出下面诗句所用的表现手法是借景抒情还是托物言志,并思考两者的区分方法。
①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借景抒情②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于谦《石灰吟》)托物言志4、下列古诗名句在景与情的关系上有何不同?试简要分析。
(1)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________(2)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________(3)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________(4)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________答:(1)哀景哀情(2)乐景乐情(3)乐景哀情(4)乐景哀情、哀景乐情5、试指出下列诗句的抒情方式(如是间接抒情,则要指出具体的抒情方式)和蕴含的思想感情。
(1)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辨析练习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辨析练习一、表达方式1、下列诗句中没有运用托物言志手法的是A项,因为它只是叙述种菊这件事。
改写:下列《红楼梦》中大观园儿女咏菊的诗句中,A项没有使用托物言志手法,因为它只是描述种菊的过程。
2、下列诗歌中没有运用托物言志手法的是AC项,因为A项为借景抒情,C项为衬托。
改写:在下列诗歌中,AC项没有使用托物言志手法,因为A项是通过借景来抒发情感,而C项则是通过衬托来表达情感。
3、诗句“风急天XXX,XXX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使用了借景抒情手法。
改写:诗句“风急天XXX,XXX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是通过借景来表达情感的。
4、古诗名句在景与情的关系上有所不同。
第一句通过悲伤的景色来表达情感,第二句则通过美好的景色来表达情感,第三句则是通过美好的景色与悲伤的情感相互烘托,第四句则是通过美好的景色与悲伤的情感相互交织。
改写:古诗名句在景与情的关系上有所不同。
第一句通过悲伤的景色来表达情感,第二句则是通过美好的景色来表达情感,第三句则是通过美好的景色与悲伤的情感相互烘托,第四句则是通过美好的景色与悲伤的情感相互交织。
5、第一句通过直接抒情的方式表达了年华消逝和壮志难酬的感受;第二句通过借景抒情的方式表达了忧国伤时和乱世离愁的情感;第三句通过用典抒情的方式表达了报国无门和壮志难酬的感受;第四句通过借景抒情的方式表达了羁旅异乡之苦的感受。
改写:第一句通过直接抒情的方式表达了年华消逝和壮志难酬的感受;第二句通过借景抒情的方式表达了忧国伤时和乱世离愁的情感;第三句通过用典抒情的方式表达了报国无门和壮志难酬的感受;第四句通过借景抒情的方式表达了羁旅异乡之苦的感受。
衬托手法。
通过描绘红叶青山、急水流、风雨等景象,突出了主人公的孤独和离别之苦。
衬托是通过与其他事物的对比来突出某一事物的特点或感情色彩,使其更加鲜明。
对比手法则是通过对比两个事物的相似或不同来突出其中一个的特点或感情色彩。
2023届中考语文微专题冲刺诗词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含答案)
诗词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共19题)一、复合题(共19题)1.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下列两小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 下列对这首诗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中的词语“凄凉地”“弃置身”,暗含诗人长期谪居的痛苦和抑制已久的愤激心情。
B.颔联写诗人回到了久别的家乡,虽世异人非,心里却有欣慰之情。
C.颈联“沉舟”和“病树”是比喻久遭贬谪的诗人自己。
D.尾联点明酬赠题意,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
(2) 这首诗尾联中的“长精神”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2.阅读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韩愈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1) 下面对这首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一封朝奏九重天”中的“封”是指韩愈的谏书《论佛骨表》,同时交代被贬原因。
B.颔联诗人坦诚心志,自己已垂垂老矣,又无辜获罪,委婉表明不愿再为朝廷办事的悲愤。
C.尾联照应诗题,把侄孙探望之意归结为“好收吾骨瘴江边”,沉痛而又凄凉。
D.全诗如行云流水,奔放不羁,又抑扬顿挫,笔势纵横,极富表现力。
(2) 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3.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列题。
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历来脍炙人口,“生”和“入”用得很妙,请说说妙在何处?(2) 结合“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一联,分析作者是如何表达思乡之情的?4.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2023高考诗歌鉴赏专项练习:表达技巧4-写景手法(典例引领+方法技巧+巩固训练+答案解析)
2023高考诗歌鉴赏专项练习:表达技巧4-写景手法(典例引领+方法技巧+巩固训练+答案解析)【典例引领】一、(2022·新疆·三模)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杂诗(魏)曹丕漫漫秋夜长,烈烈北风凉。
辗转不能寐,披衣起彷徨。
彷徨忽已久,白露沾我裳。
俯视清水波,仰看明月光。
天汉回西流,三五正纵横。
草虫鸣何悲,孤雁独南翔。
郁郁多悲思,绵绵思故乡。
愿飞安得翼,欲济河无梁。
向风长叹息,断绝我中肠。
1.下列对这首古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游子羁旅古体诗,它以情景交融的典型笔法,表现了游子深切的思乡苦情。
B.前十二句为第一层,写景为主而兼叙事,营造清冷寂寥的氛围,为后面的抒情蓄势。
C.后六句为第二层,直接抒发游子思乡的感情,最后两句更给人留下无穷的想象空间。
D.本诗语言平易质朴,描写细腻,情景相生,感情深沉,因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2.这首诗的写景很有特点,请简要赏析。
【答案】1.C2.①运用叠词突出特点。
“漫漫”“烈烈”等叠词的使用,突出了秋夜的漫长和北风的寒凉,强化了诗人的情感。
②调动多种感官写景。
“秋夜长”“北风凉”将心理感觉与触觉相结合,写出北方秋夜深沉、萧瑟、凄清的特点;“天汉回”“草虫鸣”“雁南翔”视听结合,写出秋夜的寂寥与空阔。
③俯仰结合立体描绘。
诗人仰观明月银河,俯察清波白露,立体描写出了秋夜的天地景观,营造了清冷寂静的意境。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C.“最后两句更给人留下无穷的想象空间”有误。
诗人因还乡无望,只有向风长叹,肝肠断绝了,这个结尾直抒胸臆,余情袅袅,令人回味,但不能给人以无穷的想象空间。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
“漫漫秋夜长,烈烈北风凉”,运用叠词“漫漫”“烈烈”,思心愁绪满怀的人最不耐长夜的煎熬,而飒飒秋风自又分外增一层凄凉之感。
叠词的使用,突出了秋夜的漫长和北风的寒凉,强化了诗人的愁绪。
第03讲 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练习)-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原卷版)
第03讲鉴赏诗歌表达技巧(基础题和拔高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山中闻杜鹃【注】洪炎山中二月闻杜鹃,百草争芳已消歇。
绿阴初不待重风,啼鸟区区自流血。
北窗移灯欲三更,南山高林时一声。
言归汝亦无归处,何用多言伤我情。
【注】建炎三年十一月,金兵入侵洪州(今南昌),洪炎南下避居金溪。
14.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句照应标题,交待了“闻杜鹃”的地点和时间,而杜鹃的啼鸣声为全诗奠定了情感基调。
B. 前两联通过对杜鹃、百花、绿阴的描写,展现南国春意将尽的景象,寄寓诗人深沉的情思。
C. 颈联属对工整,与晚唐徐涂“故山望断不知处,鹈鴂隔花时一声”两句所营造的意境不同。
D. 全诗紧扣“山中闻杜鹃”展开,笔力集中,语言朴素自然,形象鲜明生动,情感真挚动人。
★15. 诗歌尾联表达精妙,请作简要赏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临江仙①陈与义高咏楚词酬午日,天涯节序匆匆。
榴花不似舞裙红。
无人知此意,歌罢满帘风。
万事一身伤老矣,戎葵②凝笑墙东。
酒杯深浅去年同。
试浇桥下水,今夕到湘中。
[注]①此词是宋室南迁,作者在避金兵流寓湖湘逢端午感怀而作。
②戎葵:即蜀葵,夏日开花,有向阳特性。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的开头体现了作者流落他乡时的感伤,所以他只能用高声吟咏楚辞来庆祝端午节。
B.作者用鲜艳的榴花和鲜红的舞裙对比,表现了对往日歌舞宴会生活的怀念与向往。
C.作者借蜀葵向阳的特性,表达了他虽一身伤老但始终满怀对祖国的热爱与忠贞之情。
D.最后三句写了作者对时间流逝的感喟以及凭吊屈原所体现出的怀旧心情、爱国情感。
★2.“万事一身伤老矣”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在情感的抒发上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鹭鸶贾岛求鱼未得食,沙岸往来行。
岛月独栖影,暮天寒过声。
堕巢因木折,失侣遇弦惊。
频向烟霄望,吾知尔去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专项突破演练29 古代诗歌阅读专项练·鉴赏表达技巧一、表达方式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11分)春题湖①上白居易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
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
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
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注】①湖,即杭州西湖。
★(1)下列各句对原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首联,作者在满心的愉悦中对春天的西湖做了集中而又概括的介绍。
B.颔联和颈联,作者将远望近观、仰视俯瞰诉诸笔端,对西湖全部景点做了细致描绘。
C.颔联中“排”字形象、生动,用比喻的手法,写山峦起伏,环湖而绕,且排列整齐。
D.尾联,作者借“一半勾留”来表达自己对西湖春色的喜爱,对西湖、对杭州的依恋。
E.全诗以“湖”字开头,以“湖”字作结,以“湖”为中心,绘出了一幅西湖春景图。
【解析】选BC。
B项,“西湖全部景点”概括不当;C项,颔联中“用比喻的手法”不当,“排”字没有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2)在题写西湖春景时,为了突出画面中景物的某些具体特点,作者运用了一些写作技巧。
试结合原诗就其中一种技巧的使用效果做简要说明。
(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示例):运用了白描、设喻、做铺陈的写作技巧。
借助白描突出景物内容,层次分明。
借助设喻为景物生色:山松似翠,水月似珠,稻如碧毯,蒲如青罗,皆巧极形容,为景物增添无限神韵。
借助铺陈,突出西湖春景的多样与丰富,表达喜爱之情。
(技巧把握正确,援引原诗恰当,解说的意思也恰当即可)(答出其中一项并做出说明即可)2.阅读下面这首元诗,完成(1)、(2)题。
(11分)苍洱①临眺李京②水绕青山山绕城,万家烟树一川明。
鸟从云母屏③中过,鱼在鲛人④镜里行。
翡翠罘罳⑤笼海气,旃檀⑥楼阁殷秋声。
虎头⑦妙墨龙眠⑧手,百帧生绡⑨画不成。
【注】①苍洱:大理苍山、洱海。
②李京,字号山,河间人。
元大德五年至云南,曾任乌撒、乌蒙宣慰使。
③云母屏:云母镶嵌的画屏。
④鲛人:鱼尾人身,美人鱼。
⑤罘罳(fú sī):屏风。
⑥旃(zhān)檀:檀香木。
⑦虎头:晋代著名画家顾恺之,小名虎头。
⑧龙眠:宋代著名画家李公麟,号龙眠。
⑨生绡:素色丝织物,古人以之作画。
★(1)下列对诗歌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此诗写出了大理的独特景观:水环绕着青山,山环绕着古城;大理人烟繁盛,山川明丽。
B.此诗描写苍山洱海,“云母屏”“鲛人镜”“翡翠罘罳”,比喻贴切,形象生动,想象丰富。
C.诗人看到大理的风光,情满于山,意溢于海,遂以客观写实笔法描绘了大理的山川景物和风土人情。
D.颈联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写出作者置身苍山洱海秋天美景中的感受,洱海如玉,秋声悠远。
E.此诗的诗眼是“临”字,作者居高临下,全景式地描绘了大理的山水形胜。
【解析】选CE。
C项,“客观写实”不准确;没有描绘“风土人情”。
E项,“诗眼是‘临’字”错,应为“眺”字。
★(2)这首诗在写法上最显著的特点是什么?请联系全诗简要分析。
(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虚实结合。
前三联均为写实,最后一联为虚写:“哪怕顾恺之、李公麟再世,就算他们的生花妙笔用尽百幅生绡,也画不出大理的美景”,给读者留下无尽的想象空间。
实写中又有虚写:鸟飞、鱼游乃实写,云母屏、鲛人镜则是虚写。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11分)六月二十四日夜分,梦范致能、李知几、尤延之同集江亭,诸公请予赋诗,记江湖之乐,诗成而觉,忘数字而已[注]陆游露箬霜筠织短篷,飘然来往淡烟中。
偶经菱市寻溪友,却拣汀下钓筒。
白菡萏香初过雨,红蜻蜓弱不禁风。
吴中近事君知否?团扇家家画放翁。
【注】这首诗是宁宗庆元二年(1196)陆游在故乡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时据梦中所作而补写,时年他已七十二岁,已在家乡闲居多年。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首联写诗人乘着用露箬和霜筠织成的短篷小舟,在淡烟缭绕的江河湖泊中飘然来往。
B.颔联写诗人乘小舟特意前来寻访“溪友”,可是没有访得溪友,索性坐下来握竿垂钓。
C.“偶经”“却拣”二语前后呼应,用语灵动自然,补足了首联“飘然来往”之意。
D.诗人问诸公:吴中近事你们知道吗?写出了诗人在家乡闲居多年后不知国事的苦闷。
E. 陆游的诗作大多抒写豪情壮志和忧国忧民的情怀,此诗却描写日常生活中的情趣。
【解析】选BD。
B项,“颔联写诗人乘小舟特意前来寻访”有误。
“偶经菱市寻溪友,却拣汀下钓筒”,“偶经”指偶然经过,可见诗人不是特意前来寻访。
D 项,“写出了诗人在家乡闲居多年后不知国事的苦闷”说法错误。
“吴中近事君知否?”是作者自问自答。
告诉好友吴中家家团扇上都画着一个放翁。
★(2)本诗的颈联在景物描写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赏析。
(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首先要回顾诗歌中鉴赏景物的方法和角度,然后圈出诗歌颈联中的景物以及特点。
“白菡萏香初过雨,红蜻蜓弱不禁风”,这两句所写的对象是“菡萏”“蜻蜓”,“白”“红”是二者的颜色,可以从色彩角度赏析;“香”是菡萏之味,这是嗅觉,“蜻蜓”之弱,这是视觉,可以从感官角度赏析;菡萏绽放散发香味,这是静态,蜻蜓在风中翻飞,这是动态,可以从动静结合的角度赏析。
答案:①色彩浓淡相衬,景物相映生姿。
雨后荷花分外洁白,碧绿的荷叶上停留着一只红色的蜻蜓。
色彩描写鲜明生动。
②既有静态描写,又有动态描写。
洁白的荷花在水中静静地绽放,红蜻蜓在雨后的微风中上下翻飞。
③视觉描写和嗅觉描写相结合。
白色的荷花、红色的蜻蜓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荷花散发出阵阵清香,给人以嗅觉上的陶醉。
二、修辞手法4.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11分)苏武庙温庭筠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①,去时冠剑是丁年②。
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注】①甲帐:《汉武故事》载:武帝“以琉璃、珠玉、明月、夜光错杂天下珍宝为甲帐,其次为乙帐。
甲以神居,乙以自居”。
“非甲帐”意指汉武帝已死。
②丁年:壮年。
(1)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魂销”即“销魂”,虽多形容悲伤愁苦,但此句表现出苏武骤见汉使的惊喜之感。
B.颔联上句借“雁”“月”“胡天”等典型意象,形象地描绘出一幅望雁思归图。
C.颔联下句借“归羊”“塞草”等意象形象地展示了苏武牧羊绝塞的单调、孤寂生活。
D.颈联运用对比的手法,突出表现了诗人对苏武出使塞外前后人事已非的沧桑与慨叹。
E.尾联对苏武归来后哭悼武帝的真切描写,高度赞颂了苏武的民族气节并抒发了对苏武的崇敬之情。
【解析】选AE。
A 项,“此句表现出苏武骤见汉使的惊喜之感”不准确,应是悲喜交加的激动心情。
E 项,“真切描写”错误,此句是通过想象追思历史。
★(2)尾联运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技巧?抒发了怎样的情感?(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尾联运用了借代、衬托、化用(或用典)的技巧。
借代,“茂陵”是汉武帝的陵墓,用它代指去世的汉武帝。
衬托,以哀景衬哀情,用“茂陵”“秋波”等哀景衬托苏武的伤感之情。
化用,从《论语》中的“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化用出“逝川”二字,这也可说是用典。
这一联集中抒发了苏武归国后对武帝追悼思念的悲凉之情,这是融忠君与爱国为一体的感情。
5.阅读下面这首晋诗,完成(1)、(2)题。
(11分)拟古九首(其七)陶渊明日暮天无云,春风扇微和。
佳人美清夜,达曙酣且歌。
歌竟长叹息,持此感人多。
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岂无一时好,不久当如何?(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这是一首仿拟同类题材的古诗而创作的诗歌。
本诗承袭了从屈原到《古诗十九首》,再到曹植所形成的借“美人”来抒写自己情感的文学传统。
B.开头两句写春天日暮时分的景象,天空明净澄澈,春风轻柔温和,勾画出一幅自然春意融融、人物心旷神怡的沐春图,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
C.在这美好的清夜,一位佳人一边饮酒一边唱歌,直到天明。
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美并具,写足了“信可乐也”的情绪,也为后篇的抒情蓄势。
D.五、六两句乐极悲来,写佳人唱完歌后发出长长的叹息,善感的心中生出种种复杂的思绪;如此美丽的春夜又能存在几时?自己的芳华又能保持多久?E.这首诗具有隐喻的意味,结尾处佳人发出的对世间美好事物难以恒常的感喟,其实也是作者的心声,显见归隐田园的陶渊明仍然难忘世事,内心并不旷达超脱。
【解析】选BE。
B项,“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的说法不恰当,全诗的情感有先乐后哀的明显转变。
E项,由这句诗便推导出陶渊明归隐田园后“内心并不旷达超脱”的说法过于武断,认识到生命无常与内心旷达超脱与否没有直接必然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