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细菌的耐药性

合集下载

第5章 细菌的耐药性

第5章 细菌的耐药性

硝异山梨醇、异山梨醇、依可特、心痛治、异顺脉、
可洛地、优舒心、安其伦、力博、纳得乐、尼托罗、 宁托罗、异舒吉、培欣等。
目前我国市场上流通的2000多种常
用药品,与之相对应的商品名竟然有数
万种之多。 2)药物剂型多、规格多,易造成
重复使用。
3)看广告吃药
当今市场竞争激烈,一产品,多家产,有 国外的,中外合资的,也有国内厂家,为使自 己产品打开销路,立于不败之地,就产生竞相 宣传的状况,如环丙沙星有印度、太原、天津 ;第三代头孢菌素的产品头孢氨噻肟,就有八 种以商品命名的产品广告,广告内容只说好的 ,缺乏基本的科学态度。药物是一把双刃剑。 (据调查排在前15种药物中有11种是抗生素)
第二节
细菌的耐药机制
一、遗传机制 (一)固有耐药性(intrinsic resistance) 种属特性所决定,由于细菌本身缺乏药 物作用的靶位导致的一种天然耐药。
如:细菌对固醇类药物; 支原体对β-内酰胺类等作用于细 胞壁的抗生素均不敏感。
(二)获得耐药性(acquired
resistance)
称抗生素灭活酶。如:
1、β-内酰胺酶(打开药物分子结构中 的β-内酰胺环)。
2、氨基糖苷类钝化酶:有30余种。 3、氯霉素乙酰转移酶:使氯霉素乙酰化
而失去抗菌活作用靶位的蛋白质
结构和数量,导致与抗生素结合的有效部位
发生改变。如: ①链霉素—30s亚基上S12蛋白构型改变。 ②红霉素—50s亚基的L4和L12蛋白。
为当代医学研究的重点内容。
耐药性发展态势
1.病原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逐年增加;
2.应用新抗生素,就有新耐药菌株出现;
3.医院是病原菌感染和产生耐药性的重要 场所; 4.肠球菌是抗生素耐药基因的主要传播。

医学微生物学之细菌的耐药性护理课件

医学微生物学之细菌的耐药性护理课件

护理人员应定期对病房、治疗室等区域进行清洁和消毒, 确保环境卫生符合标准。同时,应加强医疗废物的分类 和管理,防止交叉感染的发生。
06
CATALOGUE
未来展望与研究方向
新抗生素的研 发
研发新型抗生素
针对细菌的耐药性问题,科研人员正在不断研发新型抗生素,以 应对常见和新型耐药细菌的感染。
发现新的抗菌药物
要方向。
噬菌体疗法
利用噬菌体特异性感染并杀死特 定细菌的特性,开发新型噬菌体
疗法以对抗耐药细菌感染。
免疫疗法
通过激发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来 对抗细菌感染,是未来抗菌治疗
的新策略。
提高公众对抗生素的正确认识
宣传教育
01
通过各种渠道向公众普及抗生素的正确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提高公众对抗生素的认识水平。
规范抗生素使用
防控难度
耐药性细菌的出现使得防控工作变得 更加困难,需要更多的资源和时间。
对全球健康的影响
跨国传播风险
耐药性细菌的跨国传播成为全球 性的问题,影响各国人民的健康。
全球公共卫生挑战
耐药性问题已经成为全球公共卫生 领域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
科研合作需求
解决耐药性问题需要全球科研合作 和共同努力,推动相关领域的研究 和发展。
人与人之间的传播
01
耐药细菌可通过直接接触或飞沫 传播,例如肺炎克雷伯菌、耐甲 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 等。
02
耐药细菌在患者之间的传播可能 导致感染爆发,需采取隔离措施, 减少患者之间的接触。
动物与人之间的传播
动物携带的耐药细菌可能通过接触、 食品或环境污染传播给人。
常见的动物源性耐药细菌包括大肠杆 菌、沙门氏菌和弯曲菌等,需加强动 物源性的监测和控制。

医学微生物学细菌的耐药性

医学微生物学细菌的耐药性
数据分析
对监测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找出耐药性发展趋势和规律。
耐药性的监测数据
细菌种类与耐药性
01
分析不同细菌种类的耐药性特点,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
耐药性变迁
02
通过对多年或多个地区的数据比对,了解耐药性变迁趋势。
耐药性基因
03
挖掘和分析耐药性基因,为研发新的抗菌药物提供线索。
04
细菌耐药性的防控措施
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限制抗菌药物的使用
避免不必要的抗菌药物使用,减少细菌与抗菌药物的接触,降 低耐药性的产生。
制定抗菌药物使用规范
制定抗菌药物使用指南,明确不同感染类型和病情的用药选择、 剂量和使用时间,确保抗菌药物使用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培训医务人员
加强对医务人员的抗菌药物使用培训,提高他们对感染性疾病的 诊治水平,使其能够根据病情合理选用抗菌药物。
耐药性的诊断方法
临床微生物学实验室
通过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进行诊断。
分子生物学方法
利用基因测序和PCR技术检测耐药基因。
生物信息学分析
对细菌基因组数据进行挖掘,预测耐药性。
耐药性的监测计划
建立监测网络
整合医院、社区、实验室等资源,实现耐药性的实时监测。
定期检测
对重点病种、重点区域进行定期耐药性检测。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3
耐药性是指病原体在药物作用下,其形态、结 构、生理、遗传等方面发生改变,以抵抗药物 的抗菌作用。
耐药性的分类
天然耐药性
某些病原体天生对某些药物具有耐药性,这种耐药性可能是由于病原体具有某种特殊的基 因结构或代谢途径所致。
获得耐药性
病原体在药物压力下,通过基因突变或遗传重组等途径获得对药物的耐受性,这种耐药性 通常是由于病原体在药物作用下发生了适应性改变。

医学微生物学:第五章 细菌的耐药性

医学微生物学:第五章 细菌的耐药性
1 外毒素(exotoxin)
来源:主要由G+菌和少数G-菌合成及分 泌的毒性蛋白质产物.
25
外毒素的特征:
❖ 毒性蛋白质,大多A—B型毒素;
A亚单位(毒性部分):具有抗原性. B亚单位(结合部分):具有靶细胞 的亲和性.
❖毒性作用强,具有选择性;
❖对理化因素不稳定;
❖抗原性强,可刺激机体产生抗毒 素,甲醛脱毒形成类毒素;
•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参照药敏结果) •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 加强药政管理(严格农牧业用药) • 新抗菌药物的研制 • 破坏耐药基因(质粒)
11
第六章 细菌感染与免疫
Infection and Immunity of Bacteria
12
第一节 正常菌群与机会致病菌 第二节 细菌的致病作用 第三节 宿主的免疫防御机制 第四节 感染的发生与发展 第五节 医院感染
感染的轻重除取决于致病菌和宿主外, 环境 因素和社会因素也有明显影响.
冬季易发呼吸系统感染 战乱易发传染病
39
第四节 抗感染免疫
皮肤与粘膜
屏障结构
非特异性免疫 (天然免疫)
吞噬细胞 体液因素
血脑屏障 胎盘屏障 补体 溶菌酶
防御素
特异性免疫
体液免疫
(获得性免疫)) 细胞免疫
40
一、非特异性免疫机制
/mbiology
Modification of toxin to toxoid. From:Dr Abdul Ghaffar 26
2 内毒素(endotoxin)
来源: G-菌细胞壁的脂多糖成分, 菌体破解释放 出来.
特征: 仅见于G-菌; 化学性质为LPS, 理化性质稳定, 160oC 2-4h破坏; 毒性作用相对较弱,无选择性; 抗原性较弱,不能人工处理为类毒素。

医学微生物学课件细菌的耐药性

医学微生物学课件细菌的耐药性
增加患者病死率
在严重感染或耐药菌株感染时,由于抗菌药物无法有效控制感染,患者病死 率会相应增加。
耐药性对医疗费用的影响
增加住院时间
耐药性感染需要更长时间的治疗,导致住院时间延长,相应增加了医疗费用。
增加药品费用
为了对抗耐药菌,需要使用更高级的抗菌药物,这些药物的费用通常较高。
耐药性对公共卫生的影响
床治疗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03
耐药率的上升
在某些地区和国家,耐药菌的流行率正在逐渐上升,给公共卫生带来
了严重威胁。
耐药菌的预防和控制
加强抗生素管理
加强医院感染控制
严格控制抗生素的使用,避免抗生素的滥用 和过度使用,是预防和控制耐药菌流行的关 键措施之一。
医院应采取有效的感染控制措施,减少患者 之间的耐药菌传播。
《医学微生物学课件细菌 的耐药性》
xx年xx月xx日
目录
• 细菌耐药性的基本概念 • 细菌耐药性的流行病学 • 细菌耐药性的临床影响 • 细菌耐药性的研究进展 • 细菌耐药性的治疗策略 • 细菌耐药性的未来展望
01
细菌耐药性的基本概念
耐药性的定义
耐药性是指微生物、寄生虫或肿瘤细胞对于化疗药物作用的 耐受性。
提高公众卫生意识
开展耐药监测
公众应了解耐药菌的危害和预防方法,提高 卫生意识,减少耐药,及时 发现和了解耐药菌的流行趋势,为预防和控 制耐药菌的流行提供科学依据。
03
细菌耐药性的临床影响
耐药性对治疗效果的影响
降低感染治愈率
细菌耐药性可降低抗菌药物的治疗效果,导致感染持续时间延长,患者恢复 速度减慢,甚至出现治疗无效的情况。
药物靶点研究
针对耐药机制开展深入研究,寻找新的药物靶点,为开 发新型抗菌药物提供依据。

医学微生物学课件细菌的耐药性

医学微生物学课件细菌的耐药性

医学微生物学课件:细菌的耐药性xx年xx月xx日•引言•细菌耐药性的分类与机制•耐药细菌的流行病学特征目录•耐药性的临床治疗策略•耐药性的预防和控制•研究展望01引言医学微生物学是研究与疾病有关的微生物和微生物学的综合性学科。

细菌耐药性是指细菌对抗生素等药物的耐受能力,是当前医学微生物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

课程背景耐药性是指微生物对药物产生的耐受能力,即药物无法杀灭或抑制其生长繁殖。

耐药性的产生对人类健康和治疗感染性疾病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已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

耐药性的定义与重要性细菌耐药性的研究现状01目前,细菌耐药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耐药机制、耐药基因、耐药性传播方式以及耐药性对临床治疗的影响等方面。

02通过研究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和传播机制,可以帮助临床医生制定更加有效的抗感染治疗方案,减少抗生素的使用和传播感染的风险。

03同时,细菌耐药性的研究也有助于推动新的抗菌药物的开发和研制,为人类健康提供更好的保障。

02细菌耐药性的分类与机制天然耐药性某些细菌本身就对某些抗生素具有先天性耐药性,这可能是由于这些细菌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抵抗力。

细菌耐药性的分类获得性耐药性在抗生素的选择压力下,某些细菌通过基因突变或 horizontal gene transfer 获得了耐药性基因,从而产生了耐药性。

继发性耐药性在一些细菌中,虽然原本是敏感的,但是在抗生素使用过程中,由于基因突变或微生物群落中其他因素的影响,原本敏感的细菌也发生了耐药性。

耐药性机制的研究方法基因测序01通过对细菌的基因进行测序,可以发现导致耐药性的基因突变或其他遗传变化。

生物化学分析02通过分析细菌的生物化学过程,可以了解抗生素如何影响细菌的生长和繁殖,以及细菌如何通过产生耐药性来克服这种影响。

分子生物学技术03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可以在基因水平上研究细菌的耐药性机制,例如检测耐药性基因的表达和调控机制。

常见的耐药性机制某些细菌通过产生抗生素水解酶来分解抗生素,从而使其失去活性。

医学微生物学课件:细菌的耐药性

医学微生物学课件:细菌的耐药性

医疗费用上升
更昂贵的药物
01
耐药菌株感染需要使用更高级别的抗生素或其他替代药物,导
致治疗费用增加。
延长住院时间
02
耐药菌株感染患者可能需要更长时间的住院治疗,增加医疗费
用。
增加检查费用
03
耐药菌株感染需要更多的检查和监测,如药敏试验、细菌培养
等,进一步推高医疗费用。
社会负担加重
医疗资源消耗
耐药菌株感染患者增多会增加医疗资源的消耗,如床位、医护人 员等。
细菌在接触抗菌药物后,通过基 因突变或获得外源性耐药基因, 导致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降低或 消失。
耐药机制简介
药物作用靶点改变
药物外排泵
细菌通过基因突变或获得外源性耐药基因 ,导致药物作用靶点发生改变,使抗菌药 物无法发挥作用。
细菌通过外排泵系统将进入菌体内的抗菌 药物泵出,降低药物在菌体内的浓度,从 而逃避药物的杀菌作用。
开展耐药防控宣传
加大耐药防控宣传力度,提高公众对耐药问题的认识,促进合理用 药。
促进新型抗菌药物研发和推广
加大科研投入
政府和企业应加大对抗 菌药物研发的投入,鼓 励创新,推动新型抗菌 药物问世。
优化审批流程
药品监管部门应优化抗 菌药物审批流程,加快 新药上市速度,满足临 床需求。
加强国际合作
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 的合作与交流,共同应 对全球性的耐药问题。
结核分枝杆菌
对一线抗结核药物如异烟肼、利福平 等产生耐药性,导致治疗困难。
03
耐药基因传播方式
垂直传播
定义
耐药基因通过亲代到子代 的直接传递。
机制
耐药基因位于细菌染色体 上,通过二分裂过程传递 给子代细菌。

医学微生物学(第八版)第五章细菌耐药性

医学微生物学(第八版)第五章细菌耐药性

05 细菌耐药性的治疗策略
合理使用抗生素
严格掌握抗生素的使用指征
避免滥用抗生素,减少不必要的用药。
根据病原菌种类和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抗生素
确保选用的抗生素对病原菌敏感。
规范使用抗生素的剂量和疗程
遵守医嘱,按时按量服药,避免随意增减剂量或停药。
联合用药与序贯治疗
联合用药
采用两种或多种不同作用机制的抗生素联合使用,以提高治 疗效果,减少耐药性的产生。
临床医疗中不合理使用抗生素
医生在治疗患者时,有时在没有明确细菌感染的情况下就使用抗生素,或者使用 的抗生素种类、剂量和时间不合理,加速了细菌耐药性的发展。
细菌基因突变与基因转移
基因突变
细菌在繁殖过程中,其基因可能 发生突变,导致细菌对某种抗生 素的敏感性降低或产生耐药性。
基因转移
细菌之间可以通过质粒、转座子 等可移动遗传元件进行基因转移 ,从而获得新的耐药性基因。
03
开展抗生素使用培 训
对医护人员进行抗生素使用培训, 提高他们对抗生素的认识和合理 使用能力。
提高公众对细菌耐药性的认识与意识
开展公众教育
通过媒体、宣传册、讲座等多种 形式,向公众普及细菌耐药性的 知识,提高他们的认识和意识。
倡导合理使用抗生素
教育公众正确使用抗生素,避免 自行购买和使用抗生素,减少耐 药菌的产生和传播。
细菌耐药性广泛存在
全球范围内,多种细菌对常用抗生素 产生耐药性,包括革兰氏阳性菌和革 兰氏阴性菌等。
耐药基因传播
新抗生素研发不足
目前新抗生素的研发速度远不多重耐 药和广泛耐药细菌的出现。
细菌耐药性带来的挑战
临床治疗困难
细菌耐药性导致许多常用抗生素 失效,使得临床治疗变得更加困 难,甚至有时无法找到有效的治

病原微生物第5章细菌的耐药性

病原微生物第5章细菌的耐药性

二、细菌耐药的生化机制
29
五、细菌生物被膜作用及其他

细菌生物被膜(bacterial biofilm,BF):是细菌附着在有生命或 无生命的材料表面后,由细菌及其所分泌的胞外多聚物(主
要是胞外多糖)共同组成的呈膜状的细菌群体。

生物被膜耐药机制
1. 抗生素难以清除BF中纵多微菌落膜状物; 2. 3.
(2)损伤细胞膜的功能
多粘菌素使类脂质膜的分子排列改变,胞 膜被分层裂开,胞质外漏,细菌死亡;
两性霉素B可与真菌胞膜上固醇类结合,破 坏膜结构而杀菌但对细菌无效(细菌无固醇成 分)。
(3)影响蛋白质合成
(4)抑制核酸合成
二、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13
β-内酰胺类 青霉素类 头孢菌素类 碳青霉烯类 单环-内酰胺类 万古霉素 杆菌肽
肠杆菌科 铜绿假单胞和不动属 葡萄球菌属 肠球菌属 肺炎链球菌 嗜血杆菌属 淋病奈瑟球菌 除肺链外的其它链球菌
? ? ? ? ? ? ? ?
什么药?
思 考 题
一、名词解释
1.耐药性 4.钝化酶 2.固有性耐药 3.获得性耐药性
二、问答题
1.比较由基因突变导致的耐药性与R质粒决定的耐药性。 2.浅谈我们应该通过哪些措施来控制细菌的耐药性。
叶酸盐合成 磺胺类 甲氧苄啶 DNA旋转酶 奎若酮类 RNA聚合酶 利福平 大环内酯类 克林霉素 利奈唑胺 氯霉素 链阳菌素 四环素类 氨基糖甙类
多粘菌素类
第二节 细菌的耐药机制
14

耐药性(drug resistance)又称抗菌性:是指细菌对 某种抗菌药物(抗生素或消毒剂)的相对抵抗性。

以该药物对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MIC)表示。

第五章细菌的耐药性

第五章细菌的耐药性
内酰胺发生不可逆的反应后使酶失活。
• 2.大环内酯类( macrolide) •如 • 红霉素、 • 螺旋霉素、 • 罗红霉素、 • 交沙霉素 和 • 阿奇霉素 等。

• 3.氨基糖苷类( aminoglycoside) •如 • 链霉素、 • 庆大霉素、 • 卡那霉素、 • 妥布霉素 和 • 阿米卡星 等。
• 多肽类抗生素,如 • 多黏菌素、 • 万古霉素、 • 杆菌肽、 • 林可霉素 • 克林霉素
和 等。
• (二)按抗菌药物的生物来源分类 • 1.细菌产生的抗生素 • 如多黏菌素和杆菌肽等。
• 2.真菌产生的抗生素 • 如青霉素和头孢菌素等,现在多用其半合成产物。
• 3.放线菌产生的抗生素
• 放线菌是生产抗生素的主要来源。其中链霉菌和小 单孢菌产生的抗生素最多,如链霉素、卡那霉素、 四环素、红霉素和两性霉素B等。
• 第五代对多种革兰阳性和革兰阴性敏感菌及耐药菌均有较强抗菌活性, 如头孢吡普和头孢洛林酯等。
• (3)头霉素类: • 如头孢西丁(也称头霉甲氧噻吩)等。 • (4)单环β-内酰胺类: • 如氨曲南和卡卢莫南等 。
• (5)碳青霉烯类: • 如亚胺培南等,亚胺培南与西司他丁合用称为泰能。 • (6) β-内酰胺酶抑制剂:[fēng] • 如青霉烷砜(也称舒巴坦)和克拉维酸(也称棒酸)等,能与β-

干扰细菌细胞壁合成、

损伤细胞膜功能、

抑制蛋白质合成以及

影响核酸和叶酸代谢
• 等多种机制发挥作用。 • 根据对病原菌作用的靶位,将其主要分为四类。(表5-1)。
• 了解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不但是研究细菌耐药性的基础,也 是临床合理选用抗菌药物的前提。
• 表5-1 抗菌药物的主要作用部位

细菌的耐药性与控制策略讲解课件

细菌的耐药性与控制策略讲解课件
开展抗菌药物的联合用药研究
通过多种药物的协同作用,提高抗菌效果,降低耐药性的产生。
提高公众对细菌耐药性的认识
开展科普宣传活动
通过各种媒体渠道,向公众普及细菌耐药性的相关知识,提高公 众的认知水平。
加强学校教育
将细菌耐药性的知识纳入中小学教育体系,从小培养孩子们的科 学素养和健康意识。
建立公众参与平台
基因突变也可能影响细菌产生 酶,这些酶能够分解抗菌药物, 使其失去活性。
抗菌药物的滥用
不合理地使用抗菌药 物会导致敏感细菌被 杀死,而耐药细菌存 活并繁殖。
在动物饲料和农作物 中添加抗菌药物也促 进了耐药性的传播。
长期、大量使用抗菌 药物增加了细菌产生 耐药性的机会。
抗菌药物的传播
抗菌药物在动物和人类体内的使 用过程中,可能会被排泄到环境
防控策略。
03
促进国际学术交流
举办国际学术会议、研讨会等活动,分享最新的研究成果和经验,推动
全球范围内的细菌耐药性控制工作。
加强抗菌药物的基础研究
深入研究细菌耐药性的分子机制
了解细菌耐药性的产生、传播和演化过程,为新药的研发提供理论支持。
探索新型抗菌药物的作用靶点
针对细菌的特定部位或功能,开发具有高度选择性的抗菌药物。
耐药细菌感染可能导致更严重的并发 症,如败血症、心内膜炎等,增加患 者的死亡风险。
疾病治疗复杂化
由于细菌耐药性的存在,一些常见感 染的治疗过程变得复杂化,需要更长 时间的治疗和更多的医疗护理。
对医疗费用的影响
Hale Waihona Puke 010203增加治疗成本
由于耐药性的存在,需要 使用更昂贵的抗生素或更 复杂的治疗方案,导致医 疗费用增加。
增加住院时间

细菌的耐药性PPT课件

细菌的耐药性PPT课件
用的三类或三类以上抗菌药物耐药。
• 广泛耐药菌(Extensive Drug Resistant Bacteria,XDR),是指细菌对临
床常用抗菌药物几乎全部耐药,G-杆菌仅对多粘菌素和替加环素敏感, G+球菌仅对糖肽类和利奈唑胺敏感。
• 全耐药/泛耐药菌 (Pan Drug Resistant Bacteria,PDR),是指细菌对所
亦通过修饰抗菌药物,使其不能与靶位结合 8
青霉素结合蛋白改变对青霉素耐药,DNA

改变靶蛋白结构
拓扑异构酶基因突变致喹诺酮类耐药,核 糖体50S亚基改变致红霉素耐药,核糖体

30S亚基改变致链霉素耐药,二氢叶酸合成
酶或还原酶酶改变致磺胺类耐药

靶 位
增加靶蛋白表达
MRSA及肠球菌的青霉素结合蛋白表达增 加而对万古霉素耐药
23
肠球菌的耐药机制
• 肠球菌对青霉素敏感性较差,对头孢菌素类耐药。肠球菌对青霉素耐药的主要

MRSA及肠球菌的耐药青霉素结合蛋白

生成新的耐药靶蛋白
(PBP2a)表达,降低青霉素与抗生素的 亲和力,对万古霉素耐药
9
三、细胞外膜渗透性降低
胞外 抗菌类药
外膜孔蛋白 (OmpF和OmpC)
胞内
细菌
某些抗菌药物通过细菌外膜的孔蛋白通道进入细菌胞 内,产生杀菌作用;
由于细菌发生突变而使该孔通道关闭或消失,降低细 胞外膜对抗菌药物的渗透性,从而产生耐药性。
22
肠球菌(enterococci)
肠球菌属归类为链球菌科;为圆形或椭圆形、呈单个或成对或短链状排列 的革兰阳性球菌,无芽胞,无鞭毛,为需氧或兼性厌氧菌。本菌对营养要 求较高,要求高盐(6.5%NaCl),高碱(pH9.6),40%胆汁培养基和10-45℃ 环境下生长。在含有血清的培养基上生长良好。与同科链球菌的显著不同 在于本菌在生化反应上能耐受高盐和胆汁培养基,由于其细胞壁坚厚,对 许多抗菌药物表现为固有耐药。

细菌的耐药性的产生及检测方法课件

细菌的耐药性的产生及检测方法课件
青霉素等抗生素的发现和应用,有效控制了 细菌感染。
20世纪80-90年代
细菌耐药性问题日益严重,多种抗生素对某 些细菌失去效力。
20世纪60-70年代
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开始出现对抗生素 耐药的细菌。
21世纪初
细菌耐药性成为全球性的问题,亟需采取有 效措施应对。
02
CATALOGUE
细菌耐药性的产生机制
02
细菌耐药性的产生与抗生素的滥 用、基因突变、细菌种群之间的 自然选择等多种因素有关。
细菌耐药性的分类
固有耐药性
某些细菌种类本身就具有对某些 抗生素的抵抗力,与使用抗生素 无关。
获得性耐药性
细菌在长期接触抗生素的过程中 ,通过基因突变等方式获得对抗 生素的抵抗力。
细菌耐药性的发展历程
20世纪50年代
04
E
细菌耐药性的控制策略
抗生素的合理使用
限制抗生素的滥用
医生应严格按照抗生素使用指南,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细菌培养结 果,合理选择和使用抗生素。
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根据患者的年龄、体重、病情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抗生素治疗方 案,以减少不必要的抗生素使用。
提高抗生素使用的教育水平
加强医生和患者对抗生素的认识,提高抗生素使用的教育水平,避 免抗生素的滥用。
E-test法
总结词
一种结合纸片扩散法和稀释法的细菌 耐药性检测方法
详细描述
通过在细菌培养皿上放置一条含有药 物浓度的试纸,观察细菌与药物接触 后的生长情况。该方法操作简便,结 果准确,适用于多种细菌的耐药性检 测。
自动化检测方法
总结词
利用自动化仪器进行细菌耐药性检测 的方法
详细描述
通过将细菌样本与药物在仪器中反应 ,仪器自动检测细菌的生长情况并判 断耐药性。该方法快速、准确、可批 量检测,但仪器成本较高。

5-细菌耐药性

5-细菌耐药性
2019 4
二、抗菌药物的种类
(一)按抗菌药物化学结构和性质分类:
1.β-内酰胺类(β-lactam)
化学结构中含有 β - 内酰胺环的抗生素。 β - 内酰胺抗生素分子侧链的组成形式多样, 形成了抗菌谱不同、临床药理学特性各异的 多种不同β-内酰胺抗生素。
包括:
2019
-
5
♣ 青霉素( penicillin )类:青霉素 G 、甲氧西林
结合,抑制mRNA的转录。
磺胺类药物:与对氨基苯甲酸(PABA)的化 学结构相似,竞争二氢叶酸合成酶,使二
氢叶酸合成减少,影响核酸的合成,抑制
细菌繁殖。
2019
-
16
2019
-
17
2019
-
18
影响叶酸代谢
细菌不能利用环境中的叶酸,必须靠自己合成
(TMP)
2019
TMP与磺胺药合用(复方新诺明)有协同作用
开,胞内成分外漏,细菌死亡。
②膜通透性改变:两性霉素 B 和制霉菌素能
与真菌胞膜上固醇类结合,酮康唑抑制真菌胞膜 中固醇类的生物合成,均致细胞膜通透性增加。 细菌胞膜缺乏固醇类,故作用于真菌的药物对细 菌无效。
2019 14
3.抑制蛋白质的合成
抑制蛋白质合成的药物分别作用于细菌蛋 白质合成的起始、肽链延伸及合成终止三阶段
等。 ♣头孢菌素(cephalosporin)类:头孢唑啉等。 ♣头霉素:如头孢西丁。 ♣单环β-内酰胺类:如氨曲南。 ♣ 碳青霉素烯类:亚胺培南与西司他丁合用称泰 能。
♣β-内酰胺酶抑制剂:如舒巴坦棒酸使酶失活。
2019
-
6
2.大环内酯类(macrolides) 红霉素、螺旋霉素等。 3.氨基糖苷类(aminoglycosides)

细菌耐药性ppt课件

细菌耐药性ppt课件
加强消毒与隔离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切断传播途径,防止耐药菌在院内传播。
提高公众认知度
加强宣传教育
通过媒体、宣传册等多种形式,向公众普及细菌耐药性的危害和防 控知识。
倡导合理用药
呼吁公众在医生指导下合理使用抗生素,避免自行购药和滥用药物。
提高公众卫生意识
引导公众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如勤洗手、保持环境清洁等,减少感 染风险。
02 细菌耐药性现状
全球范围内细菌耐药性情况
细菌耐药性全球蔓延
耐药机制复杂
全球范围内,细菌耐药性问题日益严 重,多种常见病原菌对常用抗菌药物 产生耐药性。
细菌通过多种机制产生耐药性,如产 生灭活酶、改变药物作用靶位、减少 药物摄入或增加药物排出等。
耐药菌种类增多
随着抗菌药物广泛使用,耐药菌种类 不断增多,部分细菌甚至对多种药物 产生耐药性。
基因水平转移
细菌之间通过质粒等遗传物质交换耐药基因。
适应性进化
细菌在抗生素压力下发生适应性进化,产生耐药 性。
医疗环境感染
医院感染
医院内患者、医护人员和医疗器械携带的耐药细菌造成交叉感染。
医疗器械污染
医疗器械清洗消毒不彻底,残留耐药细菌。
医疗废水排放
医院废水处理不当,导致耐药细菌传播到环境中。
04 细菌耐药性检测方法
国际合作与交流加强
国际组织与合作
介绍世界卫生组织等国际组织在推动细菌耐药性国际合作 方面的作用,以及各国之间的合作机制和项目。
信息共享与平台建设
概述在细菌耐药性领域的信息共享平台建设情况,包括数 据库建设、信息交流机制等方面。
技术转让与援助
探讨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转让和援助的重要性, 以及如何提高发展中国家的细菌耐药性防控能力。

第5章 细菌的耐药性

第5章 细菌的耐药性

常 用 抗生素的作用靶位
抗生素 青霉素 喹诺酮类 利福平 大环内脂类 克林霉素类 链霉素核糖体 靶位 PBPs DNA旋转酶 RNA聚合酶β亚基 核糖体50S亚基 核糖体50S亚基 核糖体30S亚基S12
这些作用靶位结构和功能变化都有可能产生 很高的耐药性。
(3)抗菌药物的渗透障碍
• 抗生素必须进入细菌内部到达作用靶位后,才
1) 染色体突变
所有的细菌群体都会经常发生自发的随机突变, 只是频率很低,其中有些突变可赋予细菌耐 药性。 2) 可传递的耐药性 耐药基因能在①质粒,②转座子,③整合子等可 移动的遗传元件介导下进行转移并传播。
耐药R质粒的转移
• 在G+和G-细菌中广泛存在耐药质粒,质粒介导
的耐药性传播在临床上最常见。
(5)细菌生物被膜作用及其他
细菌生物被膜(BF)是细菌为适应环境而形成的,可 保护细菌逃逸抗菌药物的杀伤作用。细菌生物被 膜形成后耐药性可增强许多倍。
耐药机制:
① 抗生素难以清除BF中众多微菌落膜状物;
② BF具有多糖分子屏障和电荷屏障,阻止或延
缓药物的渗透;
③ BF内细菌多处于低代谢水平状态,对抗菌药
抗菌药物必须对病原菌具有较强的选择性毒性作用(有 效性和特异性),对患者不造成损害,没有或具有较低的毒 副作用(安全性)。 抗菌药物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和作用机制发挥有效的治疗 作用,根据对病原菌的作用靶位,可将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分为四类(表5-2)。
了解抗菌药物的机制是研究细菌耐药性的基础,也是临
床合理选用抗菌药物的前提。
(2)药物作用靶位的改变
• 细菌能改变抗生素作用靶位的蛋白结构和数量,
导致其与抗生素结合的有效部位发生修饰或改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5
3、获得耐药性的发生机制
染色体突变 R质粒的转移(最常见) 转座子介导的耐药性 整合子与多重耐药
16
(三) 多重耐药性



多重耐药性: 细菌同时对耐药机制不同或结构完全 各异的抗菌药物具有耐药性。 交叉耐药性: 细菌对某一种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 后,对其他作用机制相似的抗菌药物也有耐 药性 泛耐药性: 对除黏菌素以外的所有临床上可获 得的抗生素均耐药的非发酵菌,包括假单胞 菌属、不动杆菌属、、窄食单胞菌属等。 17
20
二、细菌耐药的生化机制
(三)抗菌药物的渗透障碍(BF) (四)主动外排机制 (五)细菌生物被膜作用及其他
21
22
第三节 细菌耐药性的防治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避免滥用抗生素,这 是控制 耐药性产生的重要措施之一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防止耐药菌的交 叉感染 加强药政管理 研制新抗菌药物 破坏耐药基因
10
在中国
门诊感冒患者约有75%使用抗生素 住院患者抗生素使用率达80%,其中: 使用广谱抗生素和联合使用两种以上抗 生素的占58%,远远高于30%的国际 水平,外科患者抗生素使用率达97%以 上,而英国为22%,世界平均水平约 30%。
11

超级细菌!

超级细菌几乎可抵御所有抗生素 10年内无药可治 2010年08月13日
12
“超级细菌”所携带的NDM-1基因是编码能够分解 碳青霉烯抗生素的“新德里-金属β-内酰胺酶”。该基 因本身没有致病能力,但临床上的病原菌若携带这种基 因,则对绝大多数抗生素均不敏感,其所引起的重症感 染也就几乎无药可治。 所以说,“超级细菌”的真正威胁在于其耐药性的 传播,而非致病力的强弱。
23
4月7日是世界卫生日。2011年世界卫生日的主题是 “抵御耐药性——今天不采取行动,明天就无药可 用”。
24
世界卫生组织抵御细菌耐药的6项政策





制定并执行一套完整的、有资金支持的国家计划 加强监测与实验室能力 确保不间断获得质量有保证的基本药物 规范并促进药物的合理使用 加大感染防控力度 促进创新和新工具的研发
第五章
1
抗菌药物:具有杀菌和抑菌活性、用于预防 和治疗细菌性感染的药物,包括抗生素和 化学合成的药物。
• 抗生素(antibiotics):某些微生物在代谢过程中产 生的能抑制或杀死其他微生物或肿瘤细胞的物质。 • 产生:放线菌 真菌 细菌 • 方式:自然合成 人工半合成
2
第一节 抗菌药物的种类及其作用机制
四环素类、氯霉素、链 霉素、红霉素、氨基糖 苷类、林可霉素类等 如利福霉素、博莱霉素 喹诺酮类、磺胺药等
7
阻碍核酸的合成
第二节 细菌的耐药机制


耐(抗)药性 (drug resistance) 指细菌对某抗菌药物的相对抵抗性 最小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MIC ) 在特定环境下孵育24小时,可抑制某种 微生物出现明显增长的最低药物浓度,可 用于定量测定体外抗菌活性
13
一、细菌耐药的遗传机制
(一) 固有耐终如一的,由细菌的种属特性所决定的。
抗菌药物对细菌能够起作用首要的条件是细菌 必须具有药物的靶位。
14
一、细菌耐药的遗传机制
(二) 获得耐药性 是指正常情况下,敏感的细菌中出现了对 抗菌药物有耐药性的菌株。
1、本质:基因突变或获得新基因 2、影响因素:药物使用的剂量 细菌耐药的自发突变率 耐药基因的转移状况
药物作用
机 制
举 例
抑制细胞壁的形成 导致细菌细胞破裂死亡
如β-内酰胺类、万古霉 素、杆菌肽、环丝氨酸
破坏细胞膜的结构,导致渗透 如多粘菌素、制霉菌素、 影响细胞膜的功能 性增加,细胞物质泄漏。 两性霉素、酮康唑
干扰蛋白质的合成
抑制生物蛋白酶的合成来
抑制微生物生长 抑制DNA或RNA合成而抑制 微生物的生长繁殖
3
青霉素(penicillin)

1928年9月 亚历山大·弗莱明 青霉菌 培养液具有杀 灭葡萄球菌作用
4
青霉素(penicillin)



1929年 2月13日 伦敦医学院俱乐部 提交 论文 1939年 钱恩和弗洛里 提纯出青霉素粉末 1942年 美国军方宣布青霉素为优先制造 的军需品 1945年的诺贝尔医学奖授予了弗莱明、弗 洛里和钱恩三人
25
思考题
1、什么是抗生素?其作用机制如何? 2、细菌耐药的遗传机制包括哪些? 3、细菌耐药的生化机制包括哪些?
29
2
3 4 5 6 7
大环内酯类
氨基糖甙类 四环素类 氯霉素类 化学合成 多肽类
8
9 10 其他
抗结核药物
抗真菌药物 抗肿瘤抗生素 免疫抑制作用的抗生素
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等
灰黄霉素两性霉素B、克念菌素、制霉菌素、 曲古霉素等 丝裂霉素、放线菌素D、博莱霉素、阿霉素等。 环孢霉素
6
抗菌药物主要作用部位及作用机制
二、细菌耐药的生化机制
(一)钝化酶的产生 β-内酰胺酶(β-lactamase) 氨基糖苷类钝化酶 氯霉素乙酰转移酶 甲基化酶
18
19
二、细菌耐药的生化机制
(二)药物作用靶位的改变
利福平:作用点是RNA聚合酶的β亚基。 当β亚基的编码基因突变时,就产生了 耐药性
青霉素:耐药菌株的PBPs数量减少或 构型变化均 可使青霉素的结合减少而出 现耐药性。如: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 球菌(MRSA)。
5
临床常用抗菌药物分类(按化学结构与性质分类)
序号 1 类型 β-内酰胺类 举例 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 红霉素、乙酰螺旋霉素、麦迪霉素、罗红霉素 等 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等 四环素、土霉素、金霉素及强力霉素等 氯霉素、甲砜霉素等。 磺胺类、喹诺酮类如吡哌酸、环丙沙星等 多粘菌素、万古霉素、杆菌肽、林克霉素、克 林霉素等
8
药 物 敏 感 试 验
抗生素的中国式滥用:中国是世界上 滥用抗生素最疯狂的国家


我国成抗生素滥用最严重国家 2010年12月02日02:39 新京报 中国是抗生素使用大国,也是抗生素生 产大国:年产抗生素约21万吨,出口3 万吨给世界人民,其余18万吨留给自己, 人均年消费量138克(美国仅仅13克), 统计资料显示,我国每年因抗生素滥用 导致医疗费用增长800亿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