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地理复习重点
(完整版)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最新整理)
经济地理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1、经济地理学发展概述(两个阶段)(1)20世纪前的经济地理学(一)史志描述1.时期:17世纪以前。
2.特点:(1) 对一些经济地理现象的观察和记述;(2) 多见于各种历史记述;(3) 对经济地理知识积累具有重要作用。
3.代表性著作:中国:《山海经》、《禹贡》、《史记》、《汉书》欧洲:斯特拉波的《地理学》(二)商业地理研究1.时期:17世纪至18世纪中叶。
2.特点:欧洲地理学中的商业地理学逐渐成为地理研究的重点之一。
商业地理著作的体开始形成,对商业地理现象进行解释。
3.代表性著作:17世纪中叶,瓦伦纽斯出版了商业地理教科书。
奇泽姆的《商业地理手册》。
(三)经济地理学研究1.概念的提出:1760年,俄国科学家罗蒙诺索夫在《地理考察》中首次提出经济地理学这个学科名称。
2.学科形成的标志事件:1882年,葛茨在《柏林地理学会会志》上发表《经济地理学的任务》。
(2)20世纪的经济地理学发展特点◆特点之一: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的演变,环境决定论(1900年—20世纪30年代早期)、区域差异研究(30年代—50年代中期) 、区位分析、空间组织、空间系统演化(50年代中期以来)、行为主义方法、生态方法(70年代以来)。
◆特点之二:研究区域尺度变化,研究企业组织变化和思维方式变化。
研究思维方法的变化:1.规范性分析(normative analysis) 时期:20世纪前期的区位论研究。
特点:主要从与经济区位选定有关的一些基本命题出发,演绎推理出结果。
2.实证主义分析时期:20世纪60年代的数量革命。
特点:强调用统计和数学模拟方法探索经济流动空间结构的形成规律。
3.行为主义时期:20世纪60年代末特点:强调对决策者行为的分析。
4.结构主义分析代表学者:哈维(D.Harvey)时期: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
特点: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解释资本主义社会出现的矛盾。
强调社会的实际需要,强调政治、社会力量在影响经济区位形成中的作用。
经济地理学复习要点
经济地理学复习要点
1.经济地理学的基本概念
2.经济地理学的发展历程
3.经济地理学的影响因素
经济地理学研究经济活动的地理分布及影响因素,主要包括自然、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五个方面。
自然因素包括气候、土地、水资源等;经济因素包括市场、交通、技术等;政治因素包括政策、法律等;社会因素包括人口、劳动力等;文化因素包括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等。
4.经济地理学的空间组织
5.经济地理学的全球化研究
6.经济地理学的方法和工具
在复习经济地理学时,可以结合这些要点进行学习和总结。
了解经济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研究方法,掌握影响经济活动的因素和空间组织形式。
关注全球化研究和经济地理学在解决社会问题中的应用,同时也需要了解地理信息系统等关键工具的使用。
通过理论学习和实例分析相结合,加深对经济地理学的理解和认识。
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全版)
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5分)第一章绪论(5分)一、名词解释1.商业地理:2.史志描述3.货殖列传4.结构主义地理学5.经济地理的制度与文化转向二、简答题1.简述20世纪前经济地理学的发展特点。
答:文献描述,知识积累。
2.简述20世纪经济地理学发展特点。
答:(1)研究区域尺度的变化:从企业到区域到全球化。
(2)研究企业组织的变化。
(3)研究思维方法的变化:规范性分析(20世纪以前)、实证主义分析(60年代)、行为伦分析(60年代末)、结构主义分析3.简述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
答: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包括经济活动的内容、经济活动区位、经济活动空间组织、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第二章经济活动区位及影响因素(10分)一、名词解释1.连接度2.供应商园:组织原材料供应的地域综合体。
3.R&D经费:R&D经费指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
4.知识与技术的溢出效应:通过技术交流等知识共享方式,可以使相关企业从新信息的生产价值中获得相当的利润,这可以理解为技术与知识的溢出效应。
5.知识与技术的“黏性”:实物资本的增长和公共知识之间存在着一种正向的关系,私人净投资增长的直接原因是私有资本的增加,间接原因是生产活动的学习效应。
6.规模经济:规模经济是指通过扩大生产规模而引起经济效益增加的现象。
7.外部经济效果8、交通网连接度:表示交通网络的发达程度,通常用贝塔指数表示,贝塔指数为边的数量与顶点数量之比。
9、交通网分散度:用来衡量网络系统中总的通达程度与联系水平的指标。
10、机场产业区:包括机场关联产业和与空运相关产业,空运相关产业包括空运型产业和信息关联产业。
二、填空1.土地作为生产要素之一,主要是通过自身的特性及其所处经济区位对经济活动发生影响的。
2.原材料因子主要是通过原材料的可运性、运费大小、可替代性、自身价值及其在产品成本中的构成状况对经济活动区位施加影响。
世界经济地理复习要点
世界经济地理复习要点1.世界经济体系-发达国家:主要包括北美、欧洲、日本等地区,具有高度工业化、发达的经济体系,对全球经济具有重要影响力。
-发展中国家:主要包括亚洲、非洲和拉美等地区,经济相对落后,但具有较快的经济增长潜力。
-重要地区:包括亚太地区、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等地区,经济合作程度较高,对全球贸易和投资有重要影响。
2.资源分布与经济活动-农业资源:农业资源的分布主要受气候、土壤条件等影响。
发达国家主要利用现代农业技术,实现高产高效的农业生产;发展中国家农业仍以传统农业为主,效益较低。
-矿产资源:矿产资源的分布与地质条件密切相关。
主要有石油、天然气、金属矿等。
发达国家一般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但也依赖进口;发展中国家资源相对匮乏,多依赖进口。
-工业资源:工业资源包括劳动力、技术、资金等。
发达国家拥有高度发达的工业体系,技术水平较高;发展中国家产业基础相对薄弱,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
3.经济发展模式-工业化模式:发达国家实行的工业化模式,基础设施完善,高度依赖技术和自主创新。
-出口导向模式:发展中国家常采用的模式,依靠出口刺激经济增长,通过吸引外资进行产业升级。
-农产品出口模式:一些发展中国家依靠出口农产品获得外汇,促进经济发展。
4.跨国公司与全球化-跨国公司:具有在两个或多个国家开展经济活动的能力的公司。
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资本、技术、劳动力等要素的流动,推动了全球经济一体化。
5.区域经济合作与自由贸易区-区域经济合作:为了加强经济合作,一些国家组成了区域性经济组织,如欧洲联盟、东盟等,通过减少贸易壁垒和制定共同规则来促进经济发展。
-自由贸易区:成员国互相取消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实现货物和服务的自由流通。
如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南美洲南方共同市场等。
以上是世界经济地理复习的一些要点,希望能对你的复习有所帮助。
请注意根据具体题目要求展开对相关知识点的详细论述。
经济地理学复习要点完整总结
经济地理学复习要点完整总结经济地理学复习要点总结1.经济地理学发展概况。
答:,俄国科学家罗蒙诺索夫在《地理考察》中首次提出经济地理学这个学科名称。
1882年,葛茨在《柏林地理学会会志》上发表《经济地理学的任务》。
2.特点经济地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经济地理学主要分支学科研究全面展开2.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本书观点)答: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1)经济活动的内容:包括所有产业2)经济活动区位:经济活动在什么区位发生及其原因3)经济活动空间组织:即考虑经济活动之间关联4)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经济地理学研究的经济活动的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经济环境等。
这些环境与经济发展关系密切。
3.当前经济地理学的理论研究重点。
答:1).人地关系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研究——地理学研究的核心课题,地理学发展的目标之一。
(1)PRED指标体系选定问题(2)区域发展质量的科学认定(3)微观尺度的可持续发展问题(4)区域生态型经济与循环经济系统的建立问题2.)全球与地方关系的理论研究全球与地方关系十分复杂,且对区域和企业发展影响很大。
经济地理学需要从二者的均衡点及影响因素量化分析方面,探讨建立有关理论体系。
3)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的理论研究我国开发历史悠久、各地发展的地理背景、发展条件、发展水平差异很大,在全国范围内形成合理的区域发展格局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
什么样的格局效率最高?增长极的演进规律?如何形成增长极体系?增长极与区域的组合关系?4)区域经济发展的公平与效率关系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是区域经济发展决策的重要理论依据。
在这方面尚存在许多争议,对这些观点以及公平与效率关系做进一步分析,对经济地理学为政府决策服务具有重要意义。
5)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经济地理学研究这种关系,试图找出两者相互作用的一般规律,并服务于实践。
经济地理复习提纲
绪论1.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学科体系2.20世纪经济地理学发展特点1)研究尺度的变化:微观到宏观微观尺度:追求企业经济效益最佳;中观尺度:追求区域经济发展;宏观尺度:追求区域间的协调发展(解决区域之间的效率与公平问题)2)研究企业组织的变化企业成为经济活动的基本单元:1)经济活动中企业是主体2)经济地理学理论主要来自对企业的研究3)现代区域关系主要为企业网络的综合3)研究思维方式的变化基本理论从环境决定论到区位理论、行为理论、结构理论、创新理论;思维方法则从规范性区位分析、实证性区位分析到行为主义分析、结构主义分析以及区域创新分析3.21世纪经济地理的理论研究重点1.人地关系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研究——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及贫富差距2.全球与地方关系的研究3.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理论4.区域经济发展的公平与效率关系5.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第一篇1.经济活动区位的相关概念(区位、区位论、区位因子、区位条件)及区位对经济活动主体的意义区位:人类活动(人类行为)占有的场所区位论:研究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空间选择过程以及空间内人类活动的组合的理论称为区位理论区位因子: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它是相对于区位主体而言的区位条件:指某区位(空间)所拥有的属性或资质,即空间所展现的自身的条件(包括空间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意义:1)影响区位主体的经济收益;2)影响区位主体的竞争力;3)区位对经济活动的空间行为产生强制性作用2.各区位因子对区位选择的影响(市场、交通)1)生产要素:土地、资本、劳动力、原材料、能源2)市场:市场规模、市场战略、特性、其他条件A.市场规模直接影响到经济活动的持续性和经济合理性①对经济活动持续性的影响:经济活动无论是生产活动还是服务活动都要求达到一定规模,这一规模也就是所的需求门槛。
需求门槛因经济活动的性质和类型而不同。
②对经济活动合理性的影响:内部规模经济外部规模经济B.市场地域范围大小直接影响经济活动的类型与规模市场特性:市场意识、需求特点、竞争环境、管理秩序等。
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 经济地理学
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区位:经济活动的空间位置,包括自然区位和经济区位。
2、区域:人类经济活动所占据的空间范围3、需求门槛:任何经济活动,无论是生产活动,还是服务活动都必需达到一定规模的需求才能够支持其基本的运营成本,这一规模就是所谓的需求门槛。
4、等级扩张:等级扩散是指沿着某种等级结构由上至下地扩散。
等级扩张常按市场规模,从最大的市场区开始进入,然后一级级向下扩展。
5、接触性扩张:接触扩散即从发源地开始,向外由近及远地扩散,在空间上呈现距离衰减接触性扩张是最常见的企业空间扩张形式,呈现出由公司所在地向外的扩展。
6、技术创新:是技术发展中的突破,是技术领域发生的根本性的、对技术本身和经济活动有着广泛而深刻影响的重大变化。
7、关联产业: 直接与主导产业在产品的投入产出、技术等方面有联系,为主导产业发展进行配套、协作的产业。
8、潜导产业:当前规模较小,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有限,但是代表了未来产业进步的方向,发展潜力大,前景广阔的产业。
9、增长极:所谓增长极就是具有推动性的经济单位,或是具有空间聚集特点的推动性单位的集合体。
10、中心商品:中心商品(包括服务)是在少数地点生产和供应、而在多数地点消费的商品;如一个商店可以为很多人提供商品,一个电影院可以为很多人提供服务。
11、中心性:是指中心地对周围地区的重要性,可用一个公式来表示:C=B1-B2 即中心地供给的中心商品总量减去其自身的购买量;也就是为周围地区的服务量。
12、范围经济:指由企业经济范围扩大而获得的效率。
13、经济区:也就是经济区域,是在一定地理空间范围内,由一组经济活动相互关联、组合而形成的经济地域单元,是一种区域经济的空间组织实体。
14、技术:在研究经济问题时,技术主要是指人们进行经济活动时使用的各种生产手段和知识、经验,具体包括生产工具、生产方法、工艺流程等所谓的硬技术,以及生产技能、管理方法与经验等软技术。
15、经济梯度:指区域之间经济总体水平的差异而不仅仅是技术水平差异。
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
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导言:经济地理学是一门研究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中的分布、发展和影响的学科。
它旨在揭示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关系,并为经济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将给出一些经济地理学的复习资料,从理论框架到实践案例的分析,帮助读者加深对该学科的理解。
一、经济地理学的核心概念与理论1. 地理集中与分散理论:该理论关注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规律。
地理集中发生在资源相对较集中、交通便利的地区,分散则是指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扩散。
这个理论解释了为什么许多大城市都集中了大量的产业和人口。
2. 区位理论:区位理论是在地理集中与分散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主要研究经济活动的地理位置选择问题。
根据该理论,企业在选择地点时会考虑到成本、市场、交通等因素,并通过在不同地方的设立来实现效益最大化。
3. 产业转移理论:产业转移是由于经济发展的需要,企业的布局会发生变化。
该理论探讨了为什么一些产业在地理空间上会发生迁移的原因,例如劳动力成本、原材料供应等因素。
4. 产业集聚理论:产业集聚是指在某一地区特定产业企业密集分布的现象。
该理论解释了为什么一些特定产业会聚集在某些地方,如世界各地的金融中心、汽车工业区等。
二、经济地理学的研究方法与案例分析1. 空间分析:空间分析是经济地理学的核心方法之一,它通过收集、整理并分析相关数据来研究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规律。
例如,通过地图和统计数据可以分析某一地区的产业结构和就业情况。
2. 实地考察与调研:实地考察和调研是经济地理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方法之一。
研究者可以通过走访企业、观察现场和访谈相关人员等方式,深入了解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中的实际情况。
3. 经济地理学实践案例:许多经济地理学的理论得以验证和完善,源自于实际的案例研究。
例如,中国广东省的珠三角地区以其。
【经济地理】知识点总结
《经济地理学》重点——HUST-ECO一、导论1、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含义:狭义及广义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特征和规律对象:地理环境对经济活动的影响,以及世界各国(地区)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特征和规律特点:区域性,综合性;强调区域地理特点和差异性,以及空间距离对经济活动的影响2、地理学分类:两分法= 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三分法= 自然+人文+经济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分类:一般原理+产业地理学+区域经济地理学;产业地理学= 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商业+交通运输地理学区域经济地理学= 国别经济+地区经济地理学3、古典区位理论(Theory of location)——杜能:农业区位论,土地类型+集约化程度韦伯:最小费用工业区位论1(下二:人口/民族/文化、廖什:最大市场工业区位论克里斯泰勒:城市区位论,正六边形市场、信息条件)4、影响经济的因素:地理位置、国土面积和形状、自然资源、气象气候、交通运输、见上二、交通1、世界主要港口2 大西洋左岸,纽约、新奥尔良、里约热内卢等;右岸,汉堡,伦敦,苏伊士,开普敦太平洋右岸:温哥华,西雅图、旧金山,洛杉矶;左岸,东京,神户,千叶,大阪,大连,上海,香港,高雄,新加坡,曼谷,墨尔本,悉尼印度洋印度:孟买、加尔各答;波斯湾,科威特、迪拜、吉布提、亚丁2.1海洋印度洋海域:安达曼湾等大西洋海域:黑海太平洋海域:爪哇海2.2海峡多佛尔(拉芒什-加米)、直布罗陀、黑海(土耳其)、马六甲、斯卡格拉克-厄勒海峡(连接北海、波罗的海)、巽他、龙目-望加锡海峡、霍尔木兹海峡、满的海峡2.3运河苏伊士+巴拿马+北海-波罗的海运河+莱茵-美因-多淄运河2.4内河亚马逊河+长江+莱茵河+泰晤士河+塞纳河(法国境内,经过巴黎,英吉利海峡入海)3 国际多式联运3的优点:1、责任统一,手续简便;2、节省费用;3、减少中间环节,时间缩短;大陆桥运输4的优点:1、缩短运输里程;2、减少运输时间;3、降低运输成本三、农矿产品1、农产品生产和贸易的基本特征:产品零星,涉及面广,分类复杂;受自然地理条件(气温、降水、土壤等)的影响明显,生产及贸易地理分布较集中;贸易争端多2、世界9大石油产区:波斯湾(伊朗、伊拉克、科威特、沙特阿拉伯、巴林、卡塔尔、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和阿曼);俄罗斯、阿塞拜疆;美国、加拿大;北海(英国);拉美;北非(埃及、利比亚);几内亚湾(安哥达、尼日利亚)3.1 铁生产国:巴西、加拿大、澳大利亚;进口国:中、日、美、西欧铝生产:澳大利亚、西非(几内亚)、拉美(巴西);进口国,美、中、日、俄、德、加锰生产:南非、乌克兰、中;进口,美镍生产:泰国、马来、印尼;进口:美四、亚洲 4.1 日本——1、国土面积狭小,形状狭长,四大岛:北海道、九州、四国、本州;2、海岸线众多,港口众多,三湾一海:东京/伊势/大阪湾、濑户内海;3、主要港口1Resource/Market-oriented、Foot-loose Industry:资源/市场定向、流动型产业,原料运输成本>=<产品运输,钢铁/水泥、饮料/食品、纺织2Base Port:基本港,班轮公司的船一般定期挂靠;Non-Base Port:非基本港,基本港以外的港口,一般除按基本港收费外,还需另外加收转船附加费3International multimodal transport:国际多式联运,以集装箱为运输单元,以至少两种不同的运输方式,将货物从一国运至另一国的货物运输;4Land Bridge Transport:大陆桥运输,指使用横贯大陆的铁路、公路运输系统为中间桥梁,把大陆两端的海洋连接起来的运输方式和城市:本州:东京、广岛、京都;九州:长崎、福冈;北海道:涵管;四国:高知4.2 东南亚——农矿产品——1、石油:印尼、文莱、马来西亚;2、锡矿:马来西亚、印尼、泰国、缅甸;3、天然橡胶:泰、马来、印尼;4、油棕、椰子;5、三大米市:曼谷、西贡、仰光;主要港口和城市:新加坡、曼谷、吉隆坡、雅加达、河内4.3 南亚范围: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尼泊尔、不丹、斯里兰卡、马尔代夫、克什米尔地区印度特征:1、地形特点:高原山地广布;2、矿产资源特点:缺少石油;3、民族、宗教、社会结构复杂;4、二元经济南亚主要港口和城市:伊斯兰堡,达卡,科伦坡4.4西亚石油:1、石油蕴藏特点:储量大,占世界一半以上,且99%以上集中于波斯湾地区。
经济地理复习重点
第二章区位:人类活动所占有的场所区位理论:关于区位即人类活动所占有的场所的理论(它研究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及空间内人类活动的组合,探索人类活动的一般空间法则)区位条件:区位所特有的属性或资质区位因子: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要素投入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土地、原材料、能源、资本、劳动力和技术要素投入(PAGE38-42)第四节交通运输对区位选择的影响:运费成本、交通便捷程度page49-51第三章1.杜能农业区位理论背景:杜能农业区位理论是19世纪德国(普鲁士)特殊社会经济背景下的产物。
寻求企业型农业时代的农业生产方式问题。
目的:探索农业生产方式的地域配置原则六个圈层:第一圈-自由式农业圈。
为距离城市最近的农业地带,主要种植或生产易腐难运的作物或产品,如需要新鲜时消费的蔬菜、不便运输的果品(如草莓等)、鲜奶等。
第二圈-林业圈。
生产供给城市用的薪材、建筑用材、木炭等,由于重量和体积较大,从经济性角度考虑必须在城市近处(第二圈)种植。
第三圈-轮作式农业圈。
没有休闲地,在所有耕地上种植农作物,以谷类(麦类)和饲料作物(马铃薯、豌豆等)的轮作为主要特色。
杜能提出每一块地的六区(马铃薯区、大麦区、苜蓿区、黑麦区、豌豆区、黑麦区)轮作。
其中耕地的50%种植谷物。
第四圈-谷草式农业圈。
为谷物(麦类)、牧草、休耕轮作地带。
杜能提出每一块地的七区轮作。
同第三圈不同的是总有一块为休闲地,七区轮作为第一区黑麦,第二区大麦,第三区燕麦,第四、五、六为牧草,第七为荒芜休闲地。
全部耕地的43%为谷物种植面积。
第五圈-三圃式农业圈。
此圈是距城市最远、也是最粗放的谷作农业圈。
三圈式农业将农家近处的每一块地分为三区(黑麦区、大麦区、休闲区),三区轮作,即为三圃式轮作制度。
远离农家的地方则作为永久牧场。
本圈全部耕地中仅有24%为谷物种植面积。
第六圈-畜牧业圈。
此圈是杜能圈的最外圈,生产谷物作物仅用于自给,而生产牧草用于养蓄,以畜产品如黄油、奶酪等供应城市市场。
经济地理复习重点
经济地理学复习重点一、解释概念1、经济地理学,研究地理学体系中逐步成熟的独立分支,是研究人类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是研究产业结构与产业布局演变规律的科学2、地域性,又称区域性,是地理学的根本特性,也是经济地理学的根本特性,无论是自然地理学或是经济地理学,他所研究的自然现象或经济现象都必然与一定的地表空间相结合,都必须落实到一定的地表空间上,即落实到地域上,这就是地域性。
3、产业结构,主要是指生产要素在各产业部门间的比例构成和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联系,即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劳动力、资金、各种自然资源与物质资料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配置状况及其相互制约的方式。
它和产业分类有着密切关系,产业分类是研究产业结构的基础。
4、产业布局,是产业结构在地域空间上的投影,任何社会经济活动总要落实到一定的区域或地点,不同的产业部门具有不同的分布形态,不同的区域又具有不同的产业结构,即使在同一地区,不同的发展阶段,其产业结构也各不相同,因而产业在空间上表现出不同的分布形态5、主导产业,是指在今后较长时期内需求的收入弹性较大,与其他产业的关联作用强,具有较高劳动生产力的产业。
一般附加价值高,技术水平先进,潜在的市场扩张能力强,对其他产业具有牵动作用。
6、支柱产业,是指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比重最大、具有稳定而广泛的资源来源产品市场的产业,一般是靠区域优势发展起来的。
7、工业枢纽,是由若干个工业区和众多的工业点组成的。
工业区是以一个或几个大中型工业企业(含联合企业)为骨干,由若干个大中小型组成的工业企业群体。
城市工业区一般是选在城市的有利地理位置建设发展起来的一种工业地域类型。
工业点是由一个或为数不多的小型工业企业所组成,是工业布局地域类型的“基层细胞”,工业点由于其主体工业的所在地及特点的不同,可分为农村工业点和城镇工业点两大部分。
8、工业地带,顾名思义是由重要的交通干线联结起来的若干工业地区和工业枢纽形成的带状工业地域结构系统,这是最高层次的工业结构地域类型。
经济地理复习重点.doc
经济必考1、区位:主要指菜事物占有的场所,但也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意义。
由于区位理论限定于研究人类为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诸类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讲,区位是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
2、区位因子: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韦伯将其定义为经济活动发生在某特定地点而不是发生在其他地点所获得的优势,即特定产品在那里比别的场所用较少的费用生产的可能性。
3、区位理论:是关于区位即人类活动所占有的场所的理论。
4、区位条件;是指人类进行活动的场所所具有的各种属性或资质。
5、集聚因子:因一定量的生产集中在特定场所带來的生产或销售成本降低。
6、扩散因子:是集聚的反作用力,是随着消除集中而带来的生产成本降低。
7、区位条件;是指人类进行活动的场所所具有的各种属性或资质。
8、门槛人口:是指某种屮心职能在屮心地布局能够得到止常利润的最低人口,也即某屮心职能在屮心地布局能够得到正常利润的最低限度的人口。
9、产品周期理论:死农把产品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新产品阶段、成熟产品阶段和标准化产品阶段)然后,分析每个阶段的区位要求,从而把这些阶段与企业的区位选择联系起来,揭示跨国公司进行跨国投资的内在原因及规律。
10、主导产业:所谓主导产业是指在区域经济增长中起组织和带动作用的产业。
11、关联产业:是指直接与主导产业在产品的投入产出、技术等方面冇联系,为主导产业发展进行配套、协作的产业。
按照与主导产业的联系方式,可把关联产业分成前向联系产业、后向联系产业和侧向联系产业。
12、潜导产业:潜导产业是指当而规模较小,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有限,但是代表了未來产业进步的方向,发展潜力大,前景广阔的产业。
13、增长极:是指貝有推动性的主导产业和心。
14、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15、、•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对于该研究对象可进行如下阐述:(1)机构及活动的内容(2)经济活动区位(3)经济活动空间组织(4)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经济地理学重点
经济地理学复习总结一、名词解释1、区位理论:是关于区位即人类活动所占有的场所的理论(是研究人类经济行为的空间区位选择及空间区内经济活动优化组合的理论。
)两层基本含义: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即在区位主题已知的条件下,从去为主体的本身的故意特征出发,分析适合该地区主体的可能空间,然后从中优选最佳区位。
空间区位已知,根据该空间的地理特征、经济和社会状况等因素,研究主体即人类活动的最佳组合方式。
2、外部规模经济:外部规模经济是指产业规模经济,即某一产业大量的企业集中在一个小的国家或者集中在一个国家的一个地区,出现较大的产业规模,能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增加收入。
外部规模经济理论认为,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行业规模较大的地区比行业规模较小的地区生产更有效率,行业规模的扩大可以引起该地区厂商的规模收益递增,这会导致某种行业及其辅助部门在同一或几个地点大规模高度集中,形成外部规模经济。
3、中心地职能中心地职能是向居住在周围地域的居民提供各种货物和服务的地方,称“中心地”。
由中心地提供的货物和服务,称为中心地职能。
4、门槛人口门槛人口是指某种中心职能在中心地布局能够得到正常利润的最低限度的人口,也就是说某中心职能在中心地布局成立的最低限度人口。
5、等级扩散:地理扩散过程是由远及近的6、接触扩散:经济或社会现象的扩张是沿着一定等级规模的地理区域进行的。
7、主导产业:指在区域经济增长中起组织带动作用的产业。
是指在今后较长时期内需求的收入弹性较大,与其他产业的关联作用强,具有较高劳动生产率的产业。
8、空间近邻效应:是指区域内各种经济活动之间或各区域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对其相互联系所产生的影响。
9、增长极:是指具有空间聚集特点的推动性经济单位的集合体。
是围绕推进性的主导工业部门而组织的有活力的高度联合的一组产业,它不仅能迅速增长,而且能通过乘数效应推动其他部门的增长。
10、经济区域:经济区域是人的经济活动所造就的、围绕经济中心而客观存在的、具有特定地域构成要素并且不可无限分割的经济社会综合体经济区:在商品生产发展过程中客观形成的地域经济单元,是建立在劳动地域分工基础上,拥有体现区域优势的地区专门化与具有区域特色的综合发展相结合的地区产业结构,由具有较强凝聚力和辐射力的中心城市(群)及与其紧密联系的腹地范围所组成的不同等级、各具特色的网络型地域经济结构。
经济地理学复习要点总结(完整)
经济地理学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区位是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
区位条件是区位(场所)所特有的属性或资质区位因子(区位因素)指影响区位主体分部的原因1.区位因子与区位条件的区别(1)区位条件是相对于区位而言,由于场所不同而导致的生产条件不同(2)区位因子则是对于生产者(区位主体)而言,由于场所不同表现出其生产费用或利益的差异。
2.要素投入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生产要素:指进行社会生产活动的基本元素。
一.)土地因子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土地作为经济活动的一个影响因素主要是由其自然特性及所处的经济区位决定的。
(1)土地是经济活动的基本条件,也是经济区位的基本影响因子之一。
(2)对经济区位影响较大的是土地因子的经济属性。
(3)不同的经济活动,土地因子对其区位的影响程度不同。
二.)原材料因子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1)原材料是经济活动的物质基础(尤其是工业生产)(2)原材料的地域分布不平衡,具有很强的地方性,从而对经济区位产生影响(3)原材料因子主要是通过运费大小,原材料的可运性、可替代性以及价值,尤其是在产品成本中的构成状况对经济活动区位施加影响。
三.)能源因子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1)是经济活动动力基础(2)能源在地域分布上的不平衡性,使能源因子成为影响经济区位选择的主要因子之一(3)由于常规(不可再生)能源的强污染性,更多的国家一方面致力于新能源的研究开发;另一方面,进行强污染企业的国际转移(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
四.)资本因子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1)固定资本的地域差异是大型工业企业选择区位的重要考虑因素;(2)金融资本的流动、地区金融资本的差异直接影响到企业区位的选择,影响产业布局。
五.)劳动力因子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重点)(1)劳动力质和量在空间上的差异导致了劳动成本的地域差异,进而影响企业区位的选择并成为劳动力移动的动因(发达国家小,发展中国家较大)。
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
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1、区位:同位置不同,既有位,也有区,还有被设计的内涵。
区位的主要含义是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但也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意义。
区位条件:是区位(场所)所特有的属性或资质。
区位因子:(或称区位因素)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最早提出区位因子的韦伯,将区位因子定义为经济活动在某特定地点进行时所得到的利益,即费用的节约。
2、资本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一) 资本的类型资本不仅仅指金融资本,也包括厂房、设备等固定资本。
(二) 影响机制1.固定资本--地理惯性这种地理惯性的存在,加上固定资本的费用尤其是工业用地费用存在较大的地区差异,使得固定资本成为大型装置型工业企业选择区位的重要考虑因素2.金融资本◆金融资本是生产要素中流动性最大的要素,资本在不断流向最具创利机会的地区。
◆资金尤其是融资条件,对企业经济活动尤其是小型企业的创立与发展至关重要。
◆不同的企业资本需求不同。
3、劳动力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劳动力的特色、素质、成本、移动)1、导致劳动成本的空间差异2、对不同经济活动影响不同3、智力密集程度及区域创新条件,对现代经济活动尤为关键4、区域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1)、自然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自然环境条件对经济活动具有制约作用;经济活动的环境影响特性差异,也导致其具不同的区位选择。
2)、市场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市场规模直接影响到经济活动的存续,任何经济活动,无论是生产活动还是服务活动,都必须达到一定规模的需求才能够支持其基本的运营成本,这一规模即所谓的需求门槛;市场特性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市场特性一般包括市场意识、需求特点、竞争环境、管理秩序等等。
3)、对经济活动区位有重要影响,主要体现为:1.产业间紧密合作的可能;2.“互补产品”的“需求拉动”作用;3.有利于专门化服务设施和机构的发展;4.相关行业企业密集可以改善信息环境,扩大市场影响力。
4)、政府行为与政策环境的影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机制是经济活动形成与发展的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1、经济地理学的特性:区域性、综合性2、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第二章1、区位概念2、区位理论概念关于区位即人类活动所占有场所的理论。
研究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及空间内人类活动的组合有两层基本含义:–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空间内人类活动的有机组合3、区位因子及分类4、劳动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5、市场条件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1.内部规模经济(发生在单一企业)(1)降低生产初始成本;(2)提高劳动力经济2. 外部规模经济(不同企业在特定区位集中)(1)工业专门化经济(区位化经济)(2)地方专门化经济(城市化经济)6、产业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基础设施–供水、供电、供气、道路紫铜、通信系统等•产业集聚–产业间紧密合作–“互补产品”的需求拉动作用–有利于专门化服务设施和机构的发展–相关行业企业密集可以改善信息环境7、交通要素及其内涵交通网:由点与线组成(线的长与宽)交通流:人和物的移动(流量、流向)地域:区域有关交通产生的原因、结果以及促进与制约交通发展的人口、产业状况等地域条件第三章1、杜能古典农业区位理论(一)背景及中心思想1.背景及目的➢背景:企业型农业的成立时代➢农业企业家和农业劳动者构成的农业企业式经营➢目的:农业生产方式的低于配置原则➢对泰尔()合理主义农业论的补充2.中心思想:农作物的分布或布局是由距离市场远近决定的,由生产地到销售地(市场)所需运费决定的。
4.假设条件(1)肥沃的平原中央只有一个城市;(2)不存在可用于航运的河流与运河,马车是唯一的交通工具;(3)土质条件一样,任何地点都可以耕作;(4)距城市50英里之外是荒野,与其它地区隔绝;(5)人工产品供应仅来源于中央城市,而城市的食物供给则仅来源于周围平原;运输费用同运输的重量和距离成一定比例,运费由农业生产者承担。
(6)矿山和食盐坑都在城市附近。
此外,企业经营型农业是追求利益最大化(即合理的)的农业,因此,追求利益最大化也是其重要的前提条件。
5. 形成机制马克思的地租理论R=PQ-CQ-KtQ=(P-C-Kt)Q式中:R——地租收入;P——农产品的市场价格;C——农产品的生产费;Q——农产品的生产量(等同于销售量);K——距城市(市场)的距离;t——农产品的运费率。
6.结论:在孤立国内,农业生产布局围绕市场(城市)呈同心圈有规律的布局自由农作区、林业区、轮作农业区、谷草轮作区、三圃轮作区、畜牧业区;7.评价•“孤立化的方法”: 排除其它要素(像土质条件,土地肥力,河流等)的干扰,而只探讨一个要素(即市场距离)的作用。
即不考虑所有的自然条件差异,而只是考察在一个均质的假想空间里,农业生产方式的配置与距城市距离的关系。
•市场为“点”,区位为“面”的区位模型•理论局限性:•①由于杜能圈的理论假设是完全均质的条件,现实中不可能存在•②农业生产利益最大化的背景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③技术发展与交通手段的改进,使得杜能圈仅考虑一种交通方式的假设变得不切实际•现代城市周边土地利用方式的多样性,也是杜能区位论与现实的较大偏差的体现。
2、韦伯工业区位论(一)背景(二)基本论点通过运输费用、劳动力费用及集聚因素相互作用的分析和计算,找出工业产品生产成本最低点作为工业企业的理想区位。
(三)理论内容1. 假设条件(1)所分析的对象是一个孤立的国家或特点的区域,工业区位只探讨其经济因素;(2)工业原料产地事先确定,生产条件不变;消费地为已知点,需求量不变;劳动力供给地为已知点,供给情况不变,工资固定;(3)生产和交易均就同一品种进行讨论;(4)运输费用是重量和距离的函数,运输方式为火车;------市场为“点”,区位也为“点”的区位模型2. 寻求吨公里最低点——运费指向论3. 劳动力因素引起区位图形第一次变形——劳动力成本指向论4. 集聚因素引起区位图形第二次变形——集聚(四)评价1. 应用研究2. 理论意义3. 理论与现实(1)作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有其阶级局限性➢排除不同社会制度对生产布局的影响;➢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用生产成本作为决定工业布局的因素是片面的;➢忽视垄断价格的作用;(2)属于局部均衡的研究(3)即使从个别生产单位的区位看,所考虑的因素过于简单;➢一种工业布局之所以是消费区指向,除了因为原料系数小于1外,还有其他原因;➢一种工业布局之所以是原料地指向,除了因为原料系数大于1外,还因为其他原因;➢工业布局的指向性随着科技进步而变化;➢没有考虑消费因素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4)再以其关于运输成本和工资成本这两个因素的分析来看,也存在缺陷原材料特性:1.局部性原材料与遍地性原材料2.失重原材料和纯重原材料最小运费原理•生产过程不可分割、仅有一个局地原料地和消费地:–R>1(或区位重量>2)时,原料才定向,工厂区位在原料地;–R<1(或区位重量<2)时,消费地定向,工厂区位在消费地;–R=1(或区位重量= 2)时,原料、市场自由区位;工厂可布局于原料或消费地。
第四章1、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一)背景与理论核心(二)理论内容1. 基本概念中心地、中心货物与服务(中心地职能)、中心性或中心度、门坎及门坎人数•中心地:是指能够向周围区域消费者提供商品及服务的地点。
不单是泛指一般城市,而是相对于一个区域而言的中心点,或相对于散布在一个区域中的居民点而言的中心居民点;•中心地的职能(中心货物与服务):分别指在中心地内生产的货物与提供的服务,具有等级之分;•中心性、中心度:中心地的中心职能作用的大小;•C=B1-B2 C为中心性,B1为中心地供给和提供商品、服务的总量,B2为中心地为自身供给和提供的服务和商品量•Z=Tz-Ez×(Tg/Eg) Tz,Ez分别为中心地电话门数及人口数;Tg,Eg分别为中心地影响区域的电话门数及人口数•门槛及门槛人数:门槛指一个企业为维持经营活动所必须挣取的最低收入;门槛人数指维持一家企业所需的最低人口数,或某种服务业的最低顾客数;•P=A(B N) P为中心地职能的人口门槛;A,B为待定系数;N为商店数;2.假设条件平原表面是均一的,没有水文、地形差异;原料、人口分布均等;为直线运输,四面八方均可通行3. 六边形网格4. 等级体系的出现5. K值市场原则、交通原则、行政原则(三)评价1. 理论和实现意义–克氏的中心地理论是现代地理学发展的基础–中心地理论是城市地理学和商业地理学的理论基础:•关于城市等级划分的研究;•关于城市与腹地之间的相互作用的研究;•关于城市内和城市之间的社会和经济空间模型的研究;•关于城市的区位、规模和职能等方面研究;•关于零售业和服务业的区位布局、规模和空间模型的研究–中心地理论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理论基础之一2.存在问题–克里斯塔勒只重视货物供给范围的上限分析–在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系统中,K值在一个系统中是固定不变的–克里斯塔勒把消费者看作“经济人”,认为消费者首先是利用离自己最近的中心地–克里斯塔勒忽视离集聚利益中心地理论对需求的增加、交通的发展和人口的移动带来的中心地系统的变化没有加以论述2、影响零售业区位决策的基本因素•消费市场状况(消费者指向)–人口分布密度–消费者收入:影响消费量、消费类型•空间距离和交通条件(空间费用、时间费用)•零售业间的竞争–集中与分散取决于企业的经营种类和市场的特性•地价的作用–影响地价因素:交通便捷度、空间关联性、环境满意度–区位主体对地价的承受能力取决于预期利润第五章1、企业增长动因及战略(一)企业增长动因1.实现规模效益——规模经济2.实现交易内部化——范围经济3.技术优势的发挥4.来自竞争的压力(二)企业增长的战略与方法1.横向一体化•指企业现有生产活动的扩展并由此导致现有产品市场份额的扩大。
–①扩大原有产品的生产和销售;–②向与原产品有关的功能或技术方向扩展;–③与上述两个方向有关的向国际市场扩展或向新的客户类别扩展。
3.纵向一体化指企业向原生产活动的上游和下游生产阶段扩展。
4.多样化它可以涉及相关产品的活动,也可以涉及不相关产品的活动。
在此仅指不相关产品的多样化。
2、中国环境下的企业空间扩张3、公司组织结构的主要类型•功能部结构•产品部结构•区域部结构•顾客部结构•矩阵结构第六章1、产品周期理论➢新产品阶段主要出现在发达工业国家:1.较高的科技水平;2.良好的通讯条件;3.较高的消费水平;产品通过出口供应其他国家;➢成熟产品阶段产品设计和生产已实现部分标准化,开始关注生产成本。
企业可能向外投资,以减少关税壁垒的摩擦;➢标准化产品阶段产品完全定型,区位选择以生产成本最低为准则,企业趋向于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为进口国;2、跨国公司的微观区位选择➢集中于经济中心区布局➢集中于边界地区➢集中于社会联系密切地区3、公司总部的区位特征(一)公司总部的区位要求(二)公司总部的实际区位(三)公司总部的区位变化4、公司研究与开发机构的区位特征第七章1、区域产业分类➢三次产业分类法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一产(即大农业):通过强化自然界的生命过程取得物质产品;•二产(即广义的工业):通过物理的或化学的加工过程取得物质产品;•三产(即广义上的服务业):为生产和生活提供服务的行业。
➢产业功能分类新兴产业(潜导产业):是指当前规模小,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有限,但是代表了未来产业进步的方向,发展潜力大,前景广阔的产业。
主导产业:在区域经济增长中起组织和带动作用,并在区域产业系统中处支配地位的产业。
•两大功能:– 1.具有明显的相对优势,生产规模大,产品输出量大;– 2.与区域内其他产业的关联效应强。
•基本特征:阶段性、区域性、关联性支柱产业:在区域经济增长中对总量扩张影响大,或所占比重高的产业。
基础产业:指为区域经济增长、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产业。
可以分为三类:–消费趋向性强的基础产业,即产品可运性差,不宜长途大量调运的产业,只适宜布置在消费地区。
–广布性基础产业,即产品需求量大,消费面广,发展条件要求不高,可以广泛分布的产业。
–产品不能在空间上流动的产业,即产品既不能储存、又不能空间转移的产业。
➢要素集约度产业分类资源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劳动密集型、技术密集型2、主导产业的选择从定量、定性角度分析产业的以下特征:高比较优势系数(比较集中率系数、比较生产率系数、比较输出率系数、比较利税率系数)–比较集中率系数= (a/A)/(b/B)–a是某产业的产值;A是区域所有产业的产值;b是全国该产业的产值;B是全国所有产业的产值。
–如果比较集中系数大于1,则该产业在产出规模上具有比较优势,反之,不具备优势。
–比较生产率系数=(x/X)/(y/Y)–x是某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X是区域的全要素生产率;y是全国该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Y是全国的全要素生产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