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映潮上《云南的歌会》
教学实录集——余映潮
余映潮教学实录聚集〔1〕1.《我的叔叔于勒》2.《云南的歌会》3.《说屏》4.《记承天寺夜游》5.《狼》余映潮《我的叔叔于勒》教学实录师:今天我们学习《我的叔叔于勒》,请同学们读作家作品简介。
屏幕显示莫泊桑简介:莫泊桑〔1850—1893〕,法国著名作家。
许多作品流传久远,尤其是短篇小说,使他成为一代短篇小说巨匠。
长篇小说代表作有《一生》《漂亮朋友》等;中短篇小说代表作有《羊脂球》《菲菲小姐》《项链》《我的叔叔于勒》等。
〔生朗读〕师:《我的叔叔于勒》是一篇写亲情的文章,是一篇写金钱的文章,是一篇写金钱与人的关系的文章。
这是一篇经久不衰的经典之作。
师:我们今天的学习有两个任务。
第一个任务是,讨论一个大话题;第二个任务是,讨论八个小话题。
师:这篇小说可以分为两个部分,请大家进行分析,并说明每一部分在文中的作用。
屏幕显示:让我们来讨论一个大话题:这篇小说可以分为两个部分。
请进行分析并说明每一部分在文章中的主要作用。
〔学生看课文沉思、默想四分钟〕师:好,请把你的见解说给大家听。
生1:我觉得这篇文章可以分为两部分,1—19段是第一部分,20段以后是第二部分。
第一部分用来为第二部分铺垫,衬托第二部分,表达出“我”的父母非常贪钱,把钱看得非常重要,对有钱的叔叔和没钱的叔叔的态度截然不同。
师:她用了个术语:“铺垫”,好!前面这一部分起衬托作用,后面这一部分集中地表现人物。
生2:课文中用了“比照”的手法,“我”的父母在前一部分中对叔叔是盼望、赞美,后面见了叔叔却理也不理,这把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暴露得一览无遗。
师:他也用了个术语“比照”。
前面部分是迫切的盼望、永久的盼望,后面部分是避之不及。
鲜明的比照。
刚刚生1同学说到全文分为两部分,1—19为第一部分,20段以后为第二部分。
大家同意吗?〔学生齐声说同意〕师:前面第一部分,用这两位同学说法的是比照、铺垫。
那么,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的作用是什么?请同学们从欣赏的角度、从小说的角度、从表现人物的角度、从故事发展的角度,再来议论一下。
课文《云南的歌会》优秀教学设计
课文《云南的歌会》优秀教学设计课文《云南的歌会》优秀教学设计范文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引导学生对字词的积累,和对文章品读、赏析文中人物描写、环境描写的精彩语言。
过程与方法: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
体会、学习作者有所侧重的描写方法。
情感与态度:感受作家笔下的美好生活。
了解祖国各地的风俗。
让学生更爱我们的祖国文化。
教学思路:本文按照在反复的读课文的基础上,整体感悟──研读探究──拓展延伸三步教学。
教学的重点:欣赏文中人物的基础上学习有所侧重的描写方法。
学生状况分析:学生对云南的风情并不了解。
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引导作用,致力打开学生思路、激活其思维。
充分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和探索精神,从而领悟课文的写作手法。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对歌欣赏,激趣引入播放视频片段蝴蝶泉边。
在我们国家几乎每一个民族都有它自己特有的民歌。
云南省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区,在各族人民生活中,民间歌唱活动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几乎渗透到生活的各个领域。
他们以歌唱来抒发自己的情感,有的用歌唱来传授知识。
因此,在许多民族中,小孩还在呀呀学语的时候,就跟着大人学唱歌了。
许多有名的歌手在本民族得到特别的尊敬。
今天,就让我们去参加云南的歌会,了解云南的民歌!轻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检查预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迤(yí)西譬(pì)喻糯(nuò)米蹲(dūn)踞忌讳(huì)酬(chóu)和铁箍(gū)熹(xī)微2.解释下列词语。
引经据典:引用经典中的语句或故事。
譬喻:打比方。
忌讳:忌怕而隐避。
扶摇而上:形容直往上升。
别开生面:另外开展新的局面。
酬和:本意敬酒,引申为交际往来。
悠游自在:快活的样子。
若无其事:好像没有那么回事似的,形容不动声色或漠不关心。
熹微:形容阳光不强(多指清晨的)。
淳朴:诚实朴素。
教师请学生读课文。
分为三种形式代表三个场面。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1.请根据自己的理解,任选角度,用云南的歌会是一个_____的歌会这个句子说一句话。
《云南的歌会》语文课堂实录和研讨
《云南的歌会》语文课堂实录和研讨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一、发现“意思”师:刚才课间听了这首由葫芦丝演奏的《月光下的凤尾竹》,突然有一种激动,我想去云南,你们想去吗?生:想。
师:好,我们就随沈从文一起去听听云南的歌声,去看看云南的歌会(板书课题:云南的歌会)。
所谓“歌会”就是聚在一起唱歌。
课前大家已经预习了此文,请问,本文写了谁在唱歌呢?生:年轻女人、老人、赶马女孩。
生:还有很多叫不知名字的人。
师:除人外,还有谁也在唱歌呢?生:戴胜鸟、云雀。
师:这些人与鸟在哪些地方唱歌呢?生:松树林子和灌木丛沟凹处。
生:山路师:还有呢?生:村寨。
师:人也唱鸟也唱,真是自然的大合唱;山野山路山寨,怎一个山字了得。
同学们,你觉得作者写的这些有意思吗?生(异口同声齐答):有。
师:有没有觉得没意思的?(学生摇头)师:那我们无妨再来静静地默读这篇,从细节字句中去发现其中的意思,别忘了在你有感觉的地方画一画、写一写。
(方框和楷体字为内容,下同):意思(细节字句)(学生阅读6分钟)师:刚才同学们静静默读的局面令人感动,很多同学一边画一边写,这就是批注读书法,它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值得推广。
下面,我们来交流交流。
生:“年轻的妇女各自蹲踞在松树林子和灌木丛沟凹处”,可以看出他们唱歌的地点特别。
我觉得有意思。
师:是啊,不是在中央电视台一号演播大厅,而是在“松树林子和灌木丛沟凹处”,极具山野之趣、原生态之美。
生:对歌有意思,与年轻妇女对唱的对手,虽然败了,但心服口服,从妇女动作上看,是轻松愉快的,说明是一个有趣的活动。
师:噢,可否读一下?生:那次听到一个年轻妇女一连唱败了三个对手,逼得对方哑口无言,于是轻轻的打了个吆喝,表示胜利结束,从荆条丛中站起身子,理理发,拍拍绣花围裙上的灰土,向大家笑笑,意思像是说:“你们看,我唱赢了”,显得轻松快乐,拉着同行女伴,走过江米酒担子边解口渴去了。
师:他读的怎么样?点评一下。
云南的歌会 《云南的歌会》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优秀10篇
云南的歌会《云南的歌会》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优秀10篇《云南的歌会》特色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积累词语,阅读课文,整体感知全文。
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课文,赏析品味文中几处精彩的语言片段。
学习本文准确的语言,优美生动的场面描写及抓住重点表达主题的写作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位与赞赏。
激励学生关注生活,欣赏生活,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所写的三种场合中唱歌的不同情境,体会内容和写法的上的差异。
教学难点:揣摩语言,品味文中人物描写和场景描写的妙处。
教学方法:讲读法,合作讨论。
教具:多媒体。
教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谁知道老师刚才放的歌曲是什么地方的歌曲?歌声美不美?2.其实,云南不仅歌美,风景也很美,那里的姑娘就更美了,大家想不想到云南去看一看啊?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现代著名作家沈从文先生的散文《云南的歌会》,让我们跟着作者一起去听一听云南的歌,去看一看云南的景和人。
二。
检查预习三。
作者简介。
四。
整体感知,理清脉络1.请一位同学朗读课文,其余同学认真听,边听边思考本文写了哪几个场合的歌会?2.下面我们就采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三个不同场合的歌会情景。
请大家分别在横线上填入一个字,谁来填?五。
深入探究,了解歌会。
本文写了三个场合的歌会情景,着三个场合的歌会,可谓各有千秋,下面请大家有选择地读课文,你喜欢哪个场合的歌会就读哪个部分,可以有感情地朗读,也可以默读,读完后想一想,你喜欢的理由是什么?六。
品味语言,深入理解课文。
1.课文哪些语句的描述特别富有乡村生活特有的气息和情趣?2.对比阅读。
七。
拓展延伸。
1.想一想,说一说。
云南歌会与你听过的,看过的各种音乐会,演唱会相比较,你更喜欢哪一个?它们各自有什么特点?作者对它的情感又如何?2.欣赏对歌,课堂即兴对歌。
八。
小结课文九。
作业1、熟读课文,摘出你喜欢的句子并加以点评。
2.课外调查我们家乡的民俗(如信仰、婚嫁、寿诞、衣食住行等)写一篇介绍民风民俗的短文。
教学实录集——余映潮
余映潮教学实录汇集(1)1.《我的叔叔于勒》2.《云南的歌会》3.《说屏》4.《记承天寺夜游》5.《狼》余映潮《我的叔叔于勒》教学实录师:今天我们学习《我的叔叔于勒》,请同学们读作家作品简介。
屏幕显示莫泊桑简介:莫泊桑(1850—1893),法国著名作家。
许多作品流传久远,尤其是短篇小说,使他成为一代短篇小说巨匠。
长篇小说代表作有《一生》《漂亮朋友》等;中短篇小说代表作有《羊脂球》《菲菲小姐》《项链》《我的叔叔于勒》等。
(生朗读)师:《我的叔叔于勒》是一篇写亲情的文章,是一篇写金钱的文章,是一篇写金钱与人的关系的文章。
这是一篇经久不衰的经典之作。
师:我们今天的学习有两个任务。
第一个任务是,讨论一个大话题;第二个任务是,讨论八个小话题。
师:这篇小说可以分为两个部分,请大家进行分析,并说明每一部分在文中的作用。
屏幕显示:让我们来讨论一个大话题:这篇小说可以分为两个部分。
请进行分析并说明每一部分在文章中的主要作用。
(学生看课文沉思、默想四分钟)师:好,请把你的见解说给大家听。
生1:我觉得这篇文章可以分为两部分,1—19段是第一部分,20段以后是第二部分。
第一部分用来为第二部分铺垫,衬托第二部分,体现出“我”的父母非常贪钱,把钱看得非常重要,对有钱的叔叔和没钱的叔叔的态度截然不同。
师:她用了个术语:“铺垫”,好!前面这一部分起烘托作用,后面这一部分集中地表现人物。
生2:课文中用了“对比”的手法,“我”的父母在前一部分中对叔叔是盼望、赞美,后面见了叔叔却理也不理,这把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暴露得一览无遗。
师:他也用了个术语“对比”。
前面部分是急切的盼望、永久的盼望,后面部分是避之不及。
鲜明的对比。
刚才生1同学说到全文分为两部分,1—19为第一部分,20段以后为第二部分。
大家同意吗?(学生齐声说同意)师:前面第一部分,用这两位同学说法的是对比、铺垫。
那么,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的作用是什么?请同学们从欣赏的角度、从小说的角度、从表现人物的角度、从故事发展的角度,再来议论一下。
余映潮“板块式”教学思路初探
余映潮“板块式”教学思路初探黄优昙【摘要】余映潮的“板块式教学思路”和“主问题设计”是当代语文界广为重视的两大教学成果,尤其是板块式教学思路,打破传统的“一条线性”的教学模式,改教学内容的“散”状形态为“块”状形态,大大提高了语文教学效率.对余映潮“板块式”教学思路的内涵、特点、使用策略等作初步研究.【期刊名称】《林区教学》【年(卷),期】2016(000)009【总页数】2页(P41-42)【关键词】板块式;阅读教学;使用策略【作者】黄优昙【作者单位】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四川南充637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633(一)“板块式”教学思路的产生“板块式”教学思路是湖北省特级教师余映潮提出的一种教学思路,自1993年3月始,余映潮的系列论文“中学语文教例品评100篇”便开始在湖北大学《中学语文》杂志上连载。
其第一篇《〈白毛女〉选场》的教学案例评点中,余映潮提出了“主问题”的概念,同时提出的就是“板块式”教学思路。
直至今日,余映潮倾心研究的两大内容已被专家和同行们所认可。
(二)“板块式”教学思路的界定所谓的“板块式思路”是在一节课或一篇课文的教学中,从不同角度有序安排几次呈“块”状分布的教学内容或活动,即教学的内容、过程都呈板块状分布排列[1]。
案例一:《云南的歌会》教学简案:《云南的歌会》的结构层次美在哪里?《云南的歌会》的民风民俗美在哪里?《云南的歌会》的描写片段美在哪里?传统的语文课模式是作者生平——时代背景——字词读音——逐段分析——主题感情——写作特色。
此教学简案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分三个板块进行,分别锻炼学生的分析文章结构能力、信息处理能力、鉴赏语言能力。
每个板块涉及到课文的不同方面,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
因此,板块式思路是将一个无序冗杂的课堂按照某种内在的逻辑联系归类重组,构成新的知识板块,让学生理性有序地进行学习活动的一种教学思路。
“板块式”教学思路是基于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酝酿而成,它使用起来有其独到的特点与优势。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云南的歌会》说课稿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云南的歌会》说课稿大家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云南的歌会》。
下面我将从说教学创意、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这六个方面进行我今天的说课。
一、说教学创意整体理解要读懂,选点切入要读深,深化突破要读透。
结合鄂尔多斯中考阅读题型和平时学生在阅读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余映潮老师在《余映潮的中学语文教学主张》中的说法,“文意把握,选点突破,是对一篇课文的阅读教学,第一步是把握文意,这是‘面’;然后选取课文中一两个、两三个着重用力的部位,进行精段品读,这是‘点’。
此称为‘文意把握,选点突破’。
也就是,在整体理解课文的前提下,选取课文的关键处、精美处、深刻处等有‘有嚼头’的地方进行细腻深入的品读教学,以达到利用精段品析训练学生能力或者深透理解课文某一方面特点的目的。
”基于此我设计了以上教学创意。
其实一篇文章只有通过读懂、读深、读透,你才能对文章有了感觉,进而对语文有了感觉,功利地说,对任何考题都游刃有余。
而现在学生的阅读只停留在读懂的前提下(反思我们的教学也存在类似问题),所以在课上老师就应该带着学生深入文本读深文章,读透文章。
二、说教材在本课的教学中,不足与疑惑的地方:《月亮的心愿》虽然是个童话故事,可内容却很丰富,思想寓意也很深刻。
作为一年级七周岁的小学生,应理解到什么样的程度,在课文分析角度方面应如何去把握呢?在识字、写字的时间方面如何能更均衡一些呢?《云南的歌会》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散文,选自《沈从文散文集》。
本单元的课文,大多是写各地节日民俗的,沈从文用精妙的文笔描绘了颇具有典型性的云南路南和迤西三种场面的民歌演唱形式,对每一个场面的描写都各有特色,三个场合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
文章字里行间一切都是那么自然,一切都充满了真趣,呈现出一种感人的情韵美。
三、说学情对于初二后半学期的孩子来说,比较好动,很难静下心来研读课文,更不用说去感受淳朴的民俗民风了,他们的生活已被现代化产品所“掌控”。
初中语文_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读懂美热爱美传承美——《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揣摩品味文章中的人情美,学习表现人物的方法。
2.感受文章浓厚的乡土气息,探寻并领略民族风情,热爱并传承民俗文化。
【重点难点】引导学生朗读品味赏析文章的语言,感受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对民俗文化的挚爱之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喜欢的作家是谁?给大家介绍一位我非常喜欢的作家。
沈从文: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人。
现代“乡土作家”。
他的湘西题材的作品成就很高。
内容是描写湘西人的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
代表作:小说«边城»、散文«湘西»等。
他一生致力追求的美好境界是:一群美的人,在美的天地里,唱着美的歌。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跟随沈从文走进云南的歌会,去追寻那美好的境界。
(板书:课题)二、走近歌会1.读准下列字音2.《云南的歌会》描写了三种歌会场面,请围绕:何人何地以何种方式唱歌,给这三个场面拟小标题?明确:年轻妇女山野对歌、赶马女孩山路漫歌、男女老幼山寨传歌。
(板书:山野对歌、山路漫歌、山寨传歌)三、赏读歌会1.情景设置:同学们,假如我是青春社记者,想采访一下你对沈从文先生作品的理解。
请大家接受我的采访:你认为三幅画面中的人,谁最美?美在哪里?是通过什么方法表现的?(比赛谁读得投入,赏得细致)2.学生讨论:美在________,通过________表现这种美3.师生通过朗读,对话方式赏析A第一幅画面,年轻女子美年轻妇女美在歌技超群、机智有才能、性情开朗活泼、手脚勤快……文中重点写了她的外貌(面容、衣饰)和动作。
沈从文先生对人物的描写很有特色,讨论交流:两段人物描写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1.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
云南的歌会教案及点评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及点评写在前面的话——没有教育教学理论指导下的课堂教学是多么的可怕这是我校语文组王鸠鸽老师第一次参加洛阳市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优质课竞赛,对于全组的老师都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由于是上微型课,没有学生的参与,给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
我们全组9名老师团结一致,通力合作,进行了实战式的授课和至少五次集中的评点,以及无数次的走廊、办公室、途中的讨论。
王鸠鸽老师非常勤奋,认真听取全组老师的意见,五次更改授课稿。
我们语文高级教师王少良、刘富珍老师站在一定的理论高度,进行授课指导;市语文高级教师贺晓红老师高屋建瓴指出存在的瑕疵,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学校“十佳青年教师”,我校课堂教学一等奖获得者张文静也诚挚地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青年教师林丽、宋晓晓、段旭艳等老师也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参赛以来,我一直惴惴不安,唯恐名落孙山。
兵法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我不知道执教的王鸠鸽老师是否能够做到这一点。
我知道,目前的我没有做到,还做不到。
我所做的就是引领全组的老师从点点面面、过程细节对王鸠鸽老师的授课进行评点,发表意见,我们互相讨论,甚至于争论。
在争论中,我们收获的更多。
比如:板书的问题,单是板书,就修改了多次。
正如我在评点中所说的——我以为最有创意的就是“工笔”“ 衬托”“ 场面”,这既是是作家写作不同的侧重点,更是教师和学生对文本的深刻把握所得出的结论。
为什么要这样修改,其效果是什么?短短的六个字,既是我们凭着感觉出发在摸索着进行,又是理论指导下的比较科学的结论。
一年来,我深深地感受到——没有教育教学理论指导下的课堂教学是多么的可怕啊!它不科学,它事倍功半,它让老师们走了多少弯路,它更耽误了孩子们的多少宝贵的时间啊!但是,青年教师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们拥有时间,拥有激情。
他们时常看到我几乎是每个星期都要为他们推荐的紧紧结合着有关课堂教学的理论篇目。
正如我对本节课的评点的题目一样——《优美的语言与思想的内核》。
2023年余映潮上《云南的歌会》整理_1
2023年余映潮上《云南的歌会》整理课文是用来教的,这点毫无异议。
问题是教了这篇课文后,要达成怎样的学习目的?是帮同学读懂这篇课文?是了解作家风格?还是其他?我看好像都不是,要不天下的作品何其多,作家何其多,怎么能读尽教尽?高中教材由于苏教版的横空出世,人文的大刀开头乱舞,那么,教课文是不是就是唤醒同学人文体验?但人文这东西好像是个虚空的玩意,精神底子也很难说的清,一节课尽在虚无的空间里徘徊,迟早也会出精神病的。
课文无非是个例子,这例子毕竟应当体现在哪些方面?据一些名家的看法,语文是教课文,还是教语文,比较全都的看法是通过语言教语言形式,而不是语言传达的内容。
以这样的标准去衡量几堂课,问题好像就触目惊心了。
我们好像只停留在解文的层面,抓语言也只是关注从中解读出什么内容,而很少去分析体会作家为什么用这个词语,用这样的句式,用这样的结构,用这样的修辞……如杨绛为什么把老王写的这么可怕?他是怎么写的?沈从文为什么写了各种各样的鸟的唱歌?又是怎样写的?总之,我们关注内容的层面远甚于语言形式。
我们好像掉进了深度的误区,也掉进了深度体验的误区,呵呵。
但愿,我说的才是真正地误区。
而在人文和工具中找到合适的契合点,当为正道。
师:同学们,上课!我们今日学习的这篇课文,有人说了三句话这样来评价它。
第一句话,这篇课文的特色是多么鲜亮啊。
其次句话,这篇课文的片断的描写是多么生动啊。
第三句话,这篇课文表现的生活是多么好玩啊。
我们今日的学习就围绕这三句话来进行。
(评:这是匠心独运的课始。
开场即道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及学习内容,直入主题,简捷明晰。
尤其是在这里,老师将自己颇具共性化的研读所得,奇妙地传达给同学,在同学心中荡起涟漪,引起共鸣,体现了老师研读教材的独辟蹊径、高屋建瓴,也表现出老师在课堂教学细节上处理运用的艺术,令人耳目一新。
)师:首先请同学们看课文,然后来谈谈你感觉到的这一篇课文的特色。
(屏幕显示)这篇课文的特色是多么鲜亮啊!请同学们速读课文,以“《云南的歌会》特色概说”为话题说话。
在民俗视野下重新审视云南的歌会技巧归纳
在民俗视野下重新审视《云南的歌会》的文章结构文章作者:汪昌友来源:《语文教学通讯》2009-12-11 11:15:38 专家博客:余映潮:向你介绍一种傻瓜式阅读法程韶荣:奇异的博客留言带给我温馨的回忆胡涛海:教师要经营自己,别丢掉你的“个性”一、文学视野下《云南的歌会》文章结构及定位的审视。
《云南的歌会》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是极富情趣的散文,所处单元是以民风民俗为主题的单元。
作者沈从文,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
传统解读《云南的歌会》一般认同文章结构是并列的逻辑关系。
在“歌会”的大标题下,并列地描绘了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
第一部分为山野对歌,对歌具有对抗赛性质,是才情智力的大比拼;第二部分为山路漫歌,这是即兴的自由歌唱,发乎性情,自然成趣;第三部分为村寨传歌,这是一次民歌的展览,是一间民歌的课堂,场面宏伟,气势壮观。
对该文教学的三维目标一般定位为:1.知识和能力目标是“引导学生赏析品味文中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及精彩的语言”。
2.过程和方法目标是“从整体把握文章框架,能准确说出文中三个歌唱场面的内容与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感受作者笔下美好的生活,培养学生热爱民俗文化的情感”。
对此,笔者仅仅认同其知识和能力目标。
由于过程和方法目标的定位错误,导致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定位的两大错误:一是对于民风民俗浮光掠影般肤浅的猎奇,二是停留在关注物质细节的琥珀状态,凝固了人类活动最终要追求的精神皈依感。
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是工具性与人文性并重的教学,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教学,其终极目标是培养“社会主义新人”。
从这样的理念出发,去理解“民俗是人类文明积淀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关注民俗,可以了解民生和民间文化”(教材的单元说明),才是真实有效的解读。
二、了解作为历史文物研究家的沈从文是重新审视《云南的歌会》的前提。
1.写作的时代背景。
该文选自《过节和观灯》。
中学语文:《云南的歌会》教案新部编本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16、云南的歌会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体会文中流露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品味文中重要词语和句子,学习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和场面描写的方法。
教学重点:目标1教学难点:目标2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喜欢唱歌吗?那请大家来听一首歌。
1、听《月光下的凤尾竹》赏云南风光图,听了这美妙的葫芦丝赏了这美丽的图,大家觉得这是一个什么地方,好今天我们就随着作家沈从文先生一起走进云南,一起去参加云南的歌会。
板书课题2、出示作简介,背景资料再出示本课的学习目标二、整体感知1、请大家跟着录音读一遍课文,然后想一想,课文写了几种唱歌。
(找出相关语句)这是种生面别开、、、、三三五五赶马、、、、、、、大伙儿唱得、、、、、、板书:对漫歌传2、山野对歌中对歌的地点在哪里?松树林子和灌木丛沟处唱的是些什么内容?多是情歌酬和多字可不可以去掉?不可以,说明以情为主,也有其他方式由此可以看出对调子是一个什么作比拼?机智才能课文主要写了“一个年轻妇妇、、、、”同学们齐读这一内容看着作者从哪些方面来刻画这个妇女的?动作、神态、外貌这种年轻女人多的是,哪种女人什么的女人你觉得少数民族的妇女有什么性格特点?会唱歌、勤快、性格开朗、手脚麻利在这一唱歌形式中,作者侧重写唱歌(板书)人,有什么作用都以妇女的打扮,可以看出云南妇女的活泼开朗与充满活力写打千表现出她们的的自由洒脱。
作用是以人衬景,体现场面的热烈与欢乐。
唱歌人到处都有歌声到处都有那么我们一起来看看云南人是怎么对歌的?《刘三姐》3、我们再来看着那些赶马女孩子,听听她们都唱些什么歌?悦耳好听的山歌作者这一段中有没有直接写赶马女孩唱歌?更多笔墨是写了什么?由呈贡进城一路的景色都有哪些景色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找出相关的语句拟人这所有的景色都写得很美,好那么我们再来听一下朗读如果你站在这样优美的环境里你做些什么?吟诗朗诵唱歌那么这时你唱歌是专门写景色的还是即兴而发?即兴而发那么我们可以知道赶马女孩现在唱的歌是不是周杰伦《》?不是它可能就是随口而唱,没有特定的曲目和歌词那么作者在这里写这样优美的环境(板书)而不去写唱什么歌,怎么唱的,用意意是什么?(出示)沈老的话那么我们知道作用了没?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这样如歌的环境成长起来的女孩,自然是歌声动人,这也是一种文章的烘托映衬——以优美的环境来映衬优美的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余映潮上《云南的歌会》课文是用来教的,这点毫无异议。
问题是教了这篇课文后,要达成怎样的学习目的?是帮学生读懂这篇课文?是了解作家风格?还是其他?我看似乎都不是,要不天下的作品何其多,作家何其多,怎么能读尽教尽?高中教材由于苏教版的横空出世,人文的大刀开始乱舞,那么,教课文是不是就是唤醒学生人文体验?但人文这东西似乎是个虚空的玩意,精神底子也很难说的清,一节课尽在虚无的空间里徘徊,迟早也会出精神病的。
课文无非是个例子,这例子究竟应该体现在哪些方面?据一些名家的看法,语文是教课文,还是教语文,比较一致的看法是通过语言教语言形式,而不是语言传达的内容。
以这样的标准去衡量几堂课,问题似乎就触目惊心了。
我们似乎只停留在解文的层面,抓语言也只是关注从中解读出什么内容,而很少去分析体味作家为什么用这个词语,用这样的句式,用这样的结构,用这样的修辞……如杨绛为什么把老王写的这么可怕?他是怎么写的?沈从文为什么写了各种各样的鸟的歌唱?又是怎样写的?总之,我们关注内容的层面远甚于语言形式。
我们似乎掉进了深度的误区,也掉进了深度体验的误区,呵呵。
但愿,我说的才是真正地误区。
而在人文和工具中找到合适的契合点,当为正道。
师:同学们,上课!我们今天学习的这篇课文,有人说了三句话这样来评价它。
第一句话,这篇课文的特色是多么鲜明啊。
第二句话,这篇课文的片断的描写是多么生动啊。
第三句话,这篇课文表现的生活是多么有趣啊。
我们今天的学习就围绕这三句话来进行。
(评:这是匠心独运的课始。
开场即道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及学习内容,直入主题,简捷明晰。
尤其是在这里,教师将自己颇具个性化的研读所得,巧妙地传达给学生,在学生心中荡起涟漪,引起共鸣,体现了教师研读教材的独辟蹊径、高屋建瓴,也表现出教师在课堂教学细节上处理运用的艺术,令人耳目一新。
)师:首先请同学们看课文,然后来谈谈你感觉到的这一篇课文的特色。
(屏幕显示)这篇课文的特色是多么鲜明啊!请同学们速读课文,以“《云南的歌会》特色概说”为话题说话。
(教师提示:所谓“特色”,从小处理解就是“特点”。
)(学生速读课文。
自由发言。
)生1:这篇文章的语言生动自然,读起来很有亲切感。
师:特点之一,语言很生动,很亲切。
生2:这篇文章用了许多四字词语,读起来充满诗情画意,节奏感强。
师:你体会到了课文的用词之妙。
生3:这篇文章多运用细节描写的手法,突出云南这一地方人们联系语言的特点,也为后文比赛、比拼才能、唱山歌这些情节作铺垫。
师:啊,细节描写生动。
生4:这篇文章的结构非常清晰,文章有三个部分,从这三个部分可看出云南歌会非常热闹,而且具有民族色彩。
师:是啊,山野里的对歌、山路上的漫歌、歌会里的传歌,三个部分组成云南的歌会生动的、纷繁的、美好的画面。
师:好。
老师来讲一讲。
(屏幕显示)课文线索清晰生活内容丰富语言别有风味片段描写精彩师:(边读边讲述)这篇文章的特色表现在多方面。
第一,线索是清晰的,歌会、唱歌贯串全文,全文由唱歌联系起来,因此文章有一条线索。
第二,生活的内容很丰富,有各种场面的赛歌、唱歌、传歌、学歌,还有各种不同人物、不同身份的人来参加这些活动。
第三,语言别有风味。
待会儿我们展示一组词,这是在云南歌会生活里所特有的。
第四,片段描写精彩,几乎每一个大的段落里都有很好的描写细腻的语言片段。
师:我们再来体会它的语言风味。
你们看,这些词在一般文学作品里很少见。
它们既有地方特色,又有生活气息。
大家一起读起来。
(屏幕显示)蹲锯酬和譬喻柞木熹微淳朴龙吟凤哕箍桶阉鸡忌讳(学生齐读词语。
)师:同学们要注意这些词的读音。
好,再自由自在地读一读。
想一想,它们在我们生活中是不是很陌生?是不是都是很有特色的词语?师:咱们再来看它的语言描写方面的特色。
(屏幕显示)特色概说“事物描写”片段“情景描写”片段“人物描写”片段“景物描写”片段“动物描写”片段“场面描写”片段师:(边读边讲述)“事物描写”片段,大家看这样一段话:唱的多是情歌酬和,却有种种不同方式。
这是描述对歌是一件什么事。
“情景描写”片段,大家看:那次听到一个年轻妇女一连唱败了三个对手,逼得对方哑口无言,于是轻轻地打了个吆喝,表示胜利结束,从荆条丛中站起身子,理理发,拍拍绣花围裙上的灰土,向大家笑笑,意思像是说:“你们看,我唱赢了”,显得轻松快乐,拉着同行女伴,走过江米酒担子边解口渴去了。
“人物描写”片段: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
啊,描写人物太生动了。
“景物描写”片段:这条路得通过些果树林、柞木林、竹子林和几个大半年开满杂花的小山坡。
“动物描写”片段,写戴胜鸟,还有云雀。
还有“场面描写”片段:大伙儿唱得最热闹的叫“金满斗会”。
有一次,由村子里人发起,到时候住处院子两楼和那道长长屋廊下,集合了乡村男女老幼百多人……这些都是“场面描写”片段。
一篇文章里像这样有事物、情景、人物、景物、动物、场面等多种描写很少见。
师:现在,大家再自由朗读这几个片段,初步感受文章的特色。
(评:这是本节课的第一个教学活动。
它表现出形式简约、内容厚实的特点。
教师突破常规的教学模式,没有带领学生诵读课文、概括文意、划分层次、体会手法,而是用“特色概说”这一精当的主问题替代以上繁多的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初略感受课文鲜明的“特色”,既具简洁之妙,又有新颖之美。
)师:下面,我们来围绕第二句话活动--这篇课文的美段是多么精彩啊!(屏幕显示)这篇课文的美段是多么精彩啊!请同学们精读课文,对第四段文字进行“美点欣赏”。
师:我们来看课文第四段,首先一起朗读。
(学生齐读第四段。
)师:这篇课文的美段写得多么的精彩。
精彩在哪儿?要由我们自己来发现,发现课文的写作之美,这样的方法和过程,叫作“美点欣赏”。
师:下面请同学们钻研、体会课文第四段,发现这一段中某一个方面的美点,然后向大家进行介绍。
开始读书,开始思考。
(学生自由朗读、品析、交流。
)师:好,各抒己见。
生1:我觉得这篇课文里一些动词生动精彩,比如第四段中“向碧蓝天空中钻去”的“钻”字,形象生动地写出云雀伏摇盘旋而上的姿态,活灵活现。
师:“钻”既写出飞行的路线直,又写出飞行速度快,表现出云雀的轻捷。
生2:在第四段中描写戴胜鸟“郭公郭公”的叫声精彩,用拟声词将戴胜鸟的叫声写得十分生动。
师:啊,你模仿一下吧。
我想听“郭公郭公”是怎样叫。
(生笑)找你呢,他能代替你来叫。
师:(生模仿“郭公郭公”地叫)哦,他坐着叫比站着叫好听。
(生大笑)好,继续。
生3:大家看“这条路得通过些果树林、柞木林、竹子林和几个大半年开满杂花的小山坡。
马上一面欣赏土坎边的粉蓝色报春花,在轻和微风里不住点头,总令人疑心那个蓝色竟像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这一段话,这段话其实有很多点都值得我们钻研。
比如,“小山坡”“土坎边”这两个地点让我们看出,云南这地方处处绽放自然美,作者通过这种特别新颖的描写,渲染出十分欢悦的气氛,给人真的是唱歌的感觉。
再看,写报春花的颜色是“粉蓝色”的,这与后文“总令人疑心那个蓝色竟像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联系在一起,使人产生联想,报春花的蓝色与天空的蓝色交织,给人一种意象美,让人身临其境。
还有“在轻和微风里不住点头”,看那些报春花啊鸟啊,都十分活跃,让人情不自禁有一种快乐的感觉。
师:品得好。
我再将你的发言升华一点点,那就是“这条路通过的果树林、柞木林、竹子林和几个大半年开满杂花的小山坡”,这是写“面”;写粉蓝色的报春花是写“点”,有点有面,笔法多么高妙啊。
你还说写“小山坡”“土坎边”等等都写得很小很秀气,我觉得微风也是,轻和的微风,多么惬意的风啊。
生4:我体会的是“呼朋唤侣”这个词,首先用拟人,把鸟语说成人;另外,“朋”和“侣”是指朋友和情侣,这两种人都是美好的,能让人联想到这是充满感情的、充满美的地方。
师:是啊,将各种美好的小鸟歌唱声说成“呼朋唤侣”,具有人的感情,多美妙,多生动,多简洁。
生5:从“马上一面欣赏土坎边的粉蓝色报春花”一直到“各种本地悦耳好听的山歌”这一大句话用分号隔开,前面说的是静止的植物,后面说的是动态的歌声,一动一静,很能让人联想到当时的境界。
师:她是对刚才同学发言的补充和升华。
这些静景和动景,都是为“我”听悦耳动听的山歌服务的。
这么美的地方,有小鸟的歌声,同时还听到赶马女孩子唱歌。
美景啊美人啊,多么惬意!生6:这一段用拟人手法,作者还将声和色都写出来了,有一种诗情画意的感觉。
师:有声有色。
生7:在这一段里,我还看到赶马女孩走的一路上,有静景有动景,静的有树林、柞木林、竹子林还有花草,动的有女孩子的歌声和鸟的叫声,整个这一段丰富多彩,有声有色。
师: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人有物。
生8:本段主要围绕各种美妙有情的歌声,描写了三种歌声,有云雀、赶马车的女孩和戴胜鸟的歌声,而且赶马车女孩子的歌声是具有淳朴本色美。
师:另一种歌会形式是大自然里的歌会。
这一段用大量的篇幅写自然风光,对赶马女孩的唱歌有什么作用呢?我们也可谈一谈。
生9:文中写戴胜鸟有一连串动词“矗”“瞪”“掠”“飞”,生动写出了戴胜鸟的可爱形象,而且戴胜鸟好像也对歌声产生了兴趣,一个“才”字,写出戴胜鸟对唱歌的喜爱,连云南的鸟儿都喜爱唱歌,何况人呢。
师:而且形态描写也漂亮,不是毛茸茸的而是花茸茸的,多好看。
生10:我想提一个问题:文章主要写云南歌会,歌应该是重点,但很多地方写了鸟,而且写得细致,并没有很详细写歌声。
师:是的,文章有大量篇幅写自然景物,有什么作用呢?后面的同学能不能解答一下?生11:我试着给他解答。
我想,这样可以从侧面写出歌声的美妙动情,你想,连鸟儿都陶醉在歌声中,那么更不用说人了。
师:这里的景物描写起烘托作用,文中有一句话强调“在这种环境气氛里”什么歌都是好听的,因为这里太美了。
因此,作者这样写是有用意的。
如果将赶马女孩的唱歌再生动地描绘一下,第一段生动地描写对歌,第二段生动地描写唱歌,第三段生动地描写传歌,那么文章节奏就没有多少变化,而这一段以景物描写来烘托歌声,文章就有了一点波澜。
生12:我分析最后一句话,这句话用先抑后扬的写法,前面写歌声沙哑,后面又写歌声具有淳朴本色美,这样写强调了歌声的美。
师:还是美啊。
即使是发哑带沙的歌声,也具有本色的、朴实的美,一种生活的美。
生13:这一段中,作者首先写钻向天空的云雀,然后写伏在草丛中的云雀群,带点鼓励的意思相互应和,这也是用拟人手法,而且天空中的云雀是在接受草丛中的云雀群的鼓励,才更有动力的,有种和谐的感觉。
文中小流星的比喻也很形象,像“钻”字一样,写出小鸟飞下来时笔直轻捷。
整个片段都给人一种和谐欢快的感觉。
师:这是极漂亮的细节描写,句与句之间联系紧密,一气呵成,写了一个生动的、灵活的、轻松活泼的画面。
继续来。
生14:这一段对动物描写得好,我最喜欢“却欢喜坐在人家屋脊上”一句,“坐”字将鸟写得可爱、机灵,表现戴胜鸟轻松、快活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