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族的民风民俗

合集下载

瑶族的特点和风俗

瑶族的特点和风俗

瑶族的特点和风俗
瑶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广西、云南、贵州等地。

瑶族有着独特的文化特点和风俗习惯,以下是一些瑶族的特点和风俗:
1.音乐舞蹈:瑶族民间音乐和舞蹈丰富多样,以合唱和舞蹈
最为著名。

他们经常通过歌唱和舞蹈来表达他们的情感、
表达对大自然和祖先的崇敬。

2.瑶族服饰:瑶族的服饰绚丽多彩,特点鲜明。

男子通常穿
着黑色长衫和长裤,头戴白色头巾;女子则穿着华丽的长
袍和长裙,头戴彩色的头巾和发饰。

3.米酒:瑶族人民喜欢饮用米酒,它是瑶族特有的传统酒品。

瑶族人民认为米酒神圣而美味,常在重要的节日和庆祝活
动中饮用。

4.母系社会:瑶族传统上属于母系社会,家族的继承权和财
产权由母系传承。

女性在瑶族家庭中享有较高的地位和权
威。

5.瑶族婚俗:瑶族有着独特的婚俗习惯。

他们崇尚群居婚制,
即多个夫妻一起生活。

在婚礼上,会进行盛大的仪式和传
统舞蹈,以示喜庆和祝福。

6.瑶族节日:瑶族有许多传统节日,如采玉节、开辟节、按
锦节等。

这些节日是瑶族人民重要的庆祝和祈福活动,通
常会进行祭祀仪式、舞蹈表演和传统的竞技活动等。

以上是瑶族的一些特点和风俗习惯。

瑶族以其独特的文化和传统在中国的多民族社会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瑶族的文化传统是他们保持自我身份认同并与其他民族和谐相处的重要纽带。

广西瑶族的习俗有哪些

广西瑶族的习俗有哪些

广西瑶族的习俗有哪些广西瑶族的习俗有哪些瑶族分布着很多的支系,越南、泰国均着广泛分布,是我国的古老民族之一。

接下来,店铺就来为大家讲讲广西瑶族的风俗习惯吧。

一起来看看吧。

广西瑶族的风俗瑶族共有200万人,主要分布在广西、湖南、云南、广东、贵州和江西等省区。

瑶族先民历史上居住于长江流域,远在秦汉时期,瑶族是长沙武陵蛮(又称五溪蛮)的一部分。

南迁后,有的又向西南山区移动,于是形成了大分散、小集中的分布局面。

瑶族居住地区多为亚热带,海拔一般多在1000至2000米之间,村寨坐落周围,竹木叠翠,风景秀丽。

因其生产方式、居住和服饰等方面的不同特点而有多种自称和他称。

如:盘瑶、茶山瑶、山子瑶、坳瑶、花篮瑶、白裤瑶、红头瑶等,多达20多个支系。

新中国成立后,瑶族成了他们的统称。

瑶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瑶语支。

由于长期与汉、壮、苗等族接触,各地瑶族一般又兼通汉语,部分兼通壮语和苗语。

受居住地域限制,多数瑶族至今仍保留着原始的狩猎、捕鱼和农耕文化,以及精美的瑶锦、瑶服,古老的传说,动听的瑶歌,优美的舞蹈,独特婚俗和宗教信仰。

打旗公龙胜县泗水乡红瑶传统民俗活动。

时在农历五月十五日。

传说当年朝廷官兵(旗公)经常对瑶族同胞进行敲诈勒索,进村闯寨大肆搔扰。

为了有效抗击,每当这时,瑶族青壮年都上山去准备木头石块,老少则留在寨里迷惑、引诱敌人。

待敌人到了路口,就派脚程最快的小孩子上山报信,山上立郎滚下木头扔下石块,打得敌人抱头鼠窜。

为庆祝胜利,以后每年都举行打旗公活动。

届时,选几个壮年男子扛着旗充当“旗公”,让寨里13岁以下的男孩,守在“旗公”心经路口,并设置关卡。

“旗公”一到,孩子们一起砸泥巴,打得他们落荒而逃,孩子们尾随穷追,最后凯旋而归。

这个活动,能培养下一代人勇御强敌的大无畏精神。

赶山围猎桂林地区龙胜县瑶族狩猎习俗。

过去,赶山前要祭山神,祈求保佑狩猎顺利、人员安全。

有些则行“偷鸡”祭“媒山”仪式,据说让鸡主人臭骂一顿,更加吉利。

瑶族的节日习俗

瑶族的节日习俗

瑶族的节日习俗篇一:瑶族风俗习惯瑶族风俗习惯服饰尽管瑶族长期依山而居,处于迁徙、游耕状态,但其服饰仍保持款式多样、纹案古朴、工艺精美的民族特点。

据有关瑶族服饰研究专家统计,瑶族服饰款式有百余种,各支系各地方有所不同。

一般来说,男子穿对襟或右衽、铜扣上衣,或圆领花边丫形上衣,腰扎腰带,下身穿宽脚长裤,扎绑腿。

妇女一般穿圆领花边对襟或右衽长衣,下穿挑花长裤或百褶长裙,扎绣花腰带或围裙,也缠绑腿。

无论男女,服饰一般都喜欢用青布制作,喜欢用红、蓝、黄、绿、白、紫等色彩点缀。

这些点缀品是用各色丝线经过挑、绣、织、染等工艺制作而成,看上去非常鲜艳精美,各种图案也十分生动逼真。

此外,瑶族男女都习惯使用绣花青布头巾或红布头巾包头。

特别是妇女的头饰,其样式千姿百态,有塔式、钢盔式、平顶式、飞檐式、银簪式、絮帽式等,并喜欢佩戴各种银饰。

白头帕瑶族无论男女,都是通过帽子和头帕表示自己所处的生活阶段。

河口县瑶山的瑶族姑娘一到十五六岁,便改花帽为包头帕。

包头帕就意味着可以寻偶。

男子在幼年时亦戴花帽,到十五六岁后同样取下花帽改包头帕。

在金平区平安寨等地的尤勉支瑶族,俗称红头摇,因婚后包红头帕而得名。

该地妇女的头饰,在其一生中可分成三个阶段:七八岁以下戴帽子,七八岁以上包头帕,婚后便包红头帕。

瑶族发式瑶族男女,喜蓄长发,古籍就有男女蓄发,盘结头顶,名为“椎髻”的记载。

但也有相当一部分过山瑶妇女,过去则剃尽发蒂,戴上黄蜡制成的角帽,用布帕遮盖。

妇女头部装饰极为讲究,有的戴竹箭,有的竖顶板,还有的则戴上三五斤重的银条。

妇女头上的椎髻更是类多形奇,有的插上银牌、银花、银串珠之类,有的还插上几片白雉尾,十分壮观。

广西金秀大瑶山花蓝瑶妇女,用猪油裹拌卷成钢盔式发形,青光耀眼,独具一格。

龙胜各族自治县瑶家妇女发式都是蟠桃发髻,上面还用一边长约4寸、绣着各式花样图案的黑色方形头巾盖在头上。

顶板瑶妇女的服饰湖南宁远一带瑶族妇女的头饰,既不同于蓄发盘髻爱插羽毛的广东八排瑶,又有别于头别三条弧形大银釵的广西茶山摇。

瑶族风俗 瑶族传统节日里的民族风俗有哪些

瑶族风俗 瑶族传统节日里的民族风俗有哪些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瑶族风俗瑶族传统节日里的民族风俗有哪些
导语:山歌节瑶族的民族节日较多,除过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外,还有自己特有的传统节日,如盘王节、祭春节、达努节、耍歌堂、啪嗄节
山歌节
瑶族的民族节日较多,除过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外,还有自己特有的传统节日,如盘王节、祭春节、达努节、耍歌堂、啪嗄节等。

节日里因为人多,饭一般不用铁鼎锅煮,而用木甄蒸,这种饭香气更浓。

每逢节日。

瑶族人家还要做粑粑。

节日菜肴主要是鸡、鸭、鱼、猪肉、豆腐、粉丝以及各种蔬菜。

有的地方瑶族四月八还要煮乌米饭。

在湖南江水县的瑶族姑娘,每年农历四月初八过“野餐节”时要吃花蛋,制作花粑粑,吃花糖。

姑娘们在吃花蛋、花糖和花粑粑时,小伙子不许偷看,违者还要受罚。

歌堂节
“耍歌堂”节,又叫“耍望”节,是广东省连南瑶族自治县、连山瑶族自治县瑶族人民的隆重节日“耍歌堂”是瑶语译音,意为庆丰收。

也是青年男女对歌觅友的节日。

三五年举行一次,一般在金秋季节,十月十六日左右,历时三天、九天不等。

晒衣节
每年旧历六月六,广西桂平县的盘瑶要隆重地欢庆一年一度的晒衣节。

节日的早上,各家各户的老者指挥年轻人有秩序地把箱子、柜子及衣服、鞋子等搬到房外晒谷坪,摊开在竹垫上或挂在竹竿上,等候烈日曝晒,整个寨子色彩斑斓,成了衣物的“海洋”。

晒到三四个小时后再把衣物等放回原处。

到了傍晚,全寨人站在晒谷坪上,对着西沉的太阳频频招手,表示对太阳的感激和崇敬。

“晒衣节”家家户户要宰鸡杀
生活常识分享。

瑶族的民风民俗作文

瑶族的民风民俗作文

瑶族的民风民俗作文瑶族的民风民俗作文范文(精选13篇)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大家都经常看到作文的身影吧,写作文可以锻炼我们的独处习惯,让自己的心静下来,思考自己未来的方向。

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应如何写一篇优秀的作文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瑶族的民风民俗作文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瑶族的民风民俗作文1 瑶族的婚礼是这样的:瑶家青年男女自由恋爱,自由选择对象,父母不加干涉。

“赶歌圩”“坐歌坛”是瑶家姑娘、小伙恋爱的独特方式,男女双方通过对歌,把爱慕之情都流露于歌声之中。

“拿篮子”是瑶族青年选择对象的又一重要方式,双方在“拿篮子”“送篮子”中互相接触、了解,确定双方的爱情关系,再通过双方父母同意,正式订亲。

瑶家最主要的婚姻形式有“招郎”“两不辟宗”“男从女姓”三种。

瑶族女子在社会中享有较高的地位,一般不外嫁,留在家中“讨丈夫”。

她们主要是招本民族的男子,有的也招汉族或其他民族的男子为“郎”。

“两不辟宗”俗称“两边走”,即婚后男方仍用原来姓名,夫妻共同照顾双方父母,所生子女,第一个随母姓,第二个随父姓,依此类推。

“男从女姓”即男子到女家后改从女家姓。

而瑶族的礼服瑶族男女服装主要用青、蓝土布制作。

瑶族妇女善于刺绣,在衣襟、袖口、裤脚镶边处都绣有精美的图案花纹。

发结细辫绕于头顶,围以五色细珠,衣襟的颈部至胸前绣有花彩纹饰。

男子喜有对襟、斜襟、琵琶襟短衣和长衫之分。

瑶族的节庆活动也很有意思比如每年农历的十月十六是瑶族隆重的“盘王节”。

节日里最热烈的场面要数跳黄泥鼓舞,据说这是为了纪念自己的祖先——瑶王。

一只母鼓相配四只公鼓组成舞群。

母鼓斜挎胸前,用双手拍击,公鼓则是竖着拿在手中,用左手敲击,动作随着音乐的变化,舞姿雄健洒脱。

跳黄泥舞母鼓的鼓点最重要,它指挥和掌握着整个舞蹈的节奏,公鼓是合着母鼓的鼓点变化的。

因此担负打母鼓的'常常是寨子里的老鼓手。

黄泥鼓敲响之后,几位装扮漂亮的姑娘,手持花巾,踩着鼓点穿插其中,边歌边舞,高潮时,围观的群众情不自禁地加入歌舞的行列。

瑶族的风俗习惯

瑶族的风俗习惯

瑶族的风俗习惯介绍瑶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广西、湖南、贵州和云南等地。

他们有着独特而丰富的文化和风俗习惯,这些习俗代代相传,成为瑶族民众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

本文将介绍瑶族的一些主要风俗习惯。

服饰与婚俗瑶族的服饰在颜色与样式上非常独特。

男性一般着装为短衣和乌裙,而女性则穿着彩色的长袍和裙子,头上戴着花环或发簪。

婚礼是瑶族人生中重要的仪式,瑶族人认为结婚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之一。

在婚礼上,新郎新娘及其亲友们会穿上传统的婚礼服饰,进行传统的婚俗仪式,如拜堂、献茶和拜祖先等。

祭祀和宗教信仰瑶族人有着丰富的宗教信仰,主要信仰瑶山神和红帽神等。

他们会定期举行祭祀仪式,以祈求神灵的保佑和帮助。

其中最为重要的是瑶族的黄粱大祭。

在这个祭祀仪式中,瑶族人会用黄粱米、猪肉和酒等物品,向神明献祭并祈求丰收和幸福。

舞蹈与音乐瑶族人喜欢跳舞和音乐表演,他们在庆祝节日、婚礼和其他重要场合都会进行舞蹈和音乐表演。

瑶族舞蹈以其独特的舞姿和节奏感而闻名,常常表达着对大自然的颂扬和感激之情。

瑶族音乐多以民族乐器如三弦和锣鼓等为伴奏,音乐旋律悠扬动听,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

茶文化瑶族人喜欢饮茶,茶文化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瑶族有自己的茶叶制作技艺,他们以手工采摘的鲜叶晒干,然后进行发酵和炒制,制成独特的瑶族茶。

在瑶族人的家庭和社交聚会中,茶常常被用作款待客人的象征,也是社交交流的重要方式之一。

传统节日与庆典瑶族人有着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和庆典。

其中最有名的是瑶族新年,也被称为花山节。

在这个节日里,瑶族人会打扮得漂亮并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如舞狮、赛马和花车游行等。

此外,瑶族人还有其他庆祝丰收和祈福的节日,如龙船节和鼓舞节等。

瑶族的婚姻制度瑶族有着独特的婚姻制度,一夫多妻在瑶族社会中是被允许的。

此外,瑶族人也有着严格的婚姻规范和仪式,婚姻问题往往需要家族和长辈的介入与决策。

瑶族人认为婚姻是两个家族之间的联姻,因此在婚姻中也有着注重家族间关系和亲戚关系的传统。

瑶族的节日风俗

瑶族的节日风俗

瑶族的节日风俗瑶族是中国一支古老的民族,有着其特色的节日风俗。

下面由店铺给大家整理了瑶族的节日风俗相关知识,希望可以帮到大家!瑶族的节日风俗讨念拜讨念拜,意译是月半所过的节,每年农历三月十五至十七日举行。

这三天,瑶家山寨欢腾得象点燃的鞭炮。

那些泡在清泉绿涧里长起来的姑娘,本是水色如玉,苗条多姿。

这几天打扮得娇气滴流,一个个身穿绣花衬衫,腰系多种图案的挑花筒裙,戴着银项链和镀金耳环,微笑着遮在花绸伞下。

小伙子们,头裹方格巾帻,穿着具有民族特色的挂裤,虎身大眼,结实健壮,逗人喜爱。

连老大爷、老大妈也换上节日的盛装,四面八方,熙熙攘攘汇聚在水洞坪墟场,欢度传统佳节。

讨寮皈节讨寮皈节,意译是逃脱凶恶的菩萨。

此节分两段,第一次是农历七月初二在茅勒举行,这一带的瑶民要过了这个节日,才吃黄瓜和白瓜。

传说宋朝末年,当地瑶民的祖先在江西吉安田卢地带,遭到当地赵、鲁二督统镇压。

七月初二,有些孕妇逃到鹅颈大丘的黄瓜和白瓜丛中,哀求饶命,才幸免于死。

因而起誓:永传后代,要越过七月初二,才能吃黄瓜和白瓜,违者子孙不昌。

第二次是农历七月初八至初十,在小沙江举行,传说清朝雍正元年(1723),当地一豪绅追赶麻洞瑶族四姓六姐妹而引起反抗,豪绅却谎报瑶民谋反,请求清兵镇压。

瑶民先后在今大沙江和小沙江奋战后退至麻塘山居险而守清兵只好议和。

当时瑶民把战地称作大杀光和小杀光,以后为求民族团结,才改名大沙江、小沙江。

如今节日里,瑶民都盛装,到集会地点尽情欢乐,周围汉人,也参与同乐,人们赶集聚会,青年男女赛歌对舞、谈情说爱,充满喜庆气氛。

瑶族的节日比较多,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阳节、干巴节、新米节、目莲节等,盘王节(又叫达努节或瑶年)是最大的节日。

瑶族人民喜爱唱歌,每逢节日或喜庆,都要唱起嘹亮动人的歌谣。

成人礼度戒度戒是瑶族男人的成人仪式,是瑶族特有一种习俗,是瑶族男人成长程中不可少的神圣一课,比娶新嫁女还要隆重。

瑶族不认为18岁是成人的年龄,在他们看来年龄无论大小,只要度戒过关,就是男子汉,就得到了神灵的保护,得到了社会的承认,可以担任全寨的公职,获得男性人生的社会价值。

瑶族的传统节日

瑶族的传统节日

瑶族的传统节日瑶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广西、湖南、贵州以及越南等地。

瑶族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浓厚的文化传统,其传统节日丰富多彩,充满了独特的风情和魅力。

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一些瑶族的传统节日。

一、东山寨石板节东山寨石板节是瑶族传统节日中最具代表性的节日之一。

每年农历正月初三在广西阳朔举行,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个节日以石板为主要特色,石板被用来扛在头上,体现着瑶族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在这个节日里,瑶族人民会穿着传统的服装,头戴鲜花编织的发饰。

他们会在村庄的广场上跳起石板舞,载歌载舞,喜气洋洋。

整个节日的气氛非常热闹,节目精彩纷呈,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二、莲花山清明节莲花山清明节是瑶族人民祭祖的重要节日之一,也是他们表达对逝去亲人思念和怀念的传统方式。

每年农历清明节,瑶族人民会前往莲花山寻找先人的墓地,并进行祭拜和纪念活动。

在节日当天,瑶族人民会提前准备祭品,如水果、食物和酒水等,放置在祖先的墓地上。

他们会烧香祭拜,祈求祖先保佑家人平安健康。

同时,还会进行一些传统的文化活动,如舞狮、竹竿舞等,以表达对祖先的敬意和感谢之情。

三、白篦节白篦节是瑶族人民在丰收季节举行的传统节日。

这个节日通常在农历八月举行,为期三天,以庆祝农作物丰收和感恩大地的慷慨馈赠。

在白篦节当天,人们会穿着瑶族特色的服装,戴上装饰华丽的饰品,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

瑶族人民会集体跳舞、歌唱,并进行一些传统的竞技活动,如踩篦子、丢球等。

这些活动既体现了瑶族人民的勇敢和智慧,也增强了族群的凝聚力和自豪感。

四、瑶族三山三寨节瑶族三山三寨节是瑶族人民举行的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它是瑶族人民感恩祈福、庆贺丰收的盛大活动。

这个节日通常在农历十月或十一月举行,为期三天。

人们会进行各种庆祝活动,如祭拜、舞狮、花车巡游等。

在瑶族三山三寨节期间,人们会前往瑶族的三大山寨,即广西的“凤凰寨”、湖南的“姑婆山寨”和贵州的“雾灵山寨”,进行祭祀和朝拜。

瑶族的民风民俗作文范文

瑶族的民风民俗作文范文

瑶族的民风民俗作文范文瑶族的民风民俗作文范文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大家都经常看到作文的身影吧,写作文可以锻炼我们的独处习惯,让自己的心静下来,思考自己未来的方向。

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应如何写一篇优秀的作文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瑶族的民风民俗作文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瑶族的民风民俗作文范文1瑶族的`婚礼是这样的:瑶家青年男女自由恋爱,自由选择对象,父母不加干涉。

“赶歌圩”“坐歌坛”是瑶家姑娘、小伙恋爱的独特方式,男女双方通过对歌,把爱慕之情都流露于歌声之中。

“拿篮子”是瑶族青年选择对象的又一重要方式,双方在“拿篮子”“送篮子”中互相接触、了解,确定双方的爱情关系,再通过双方父母同意,正式订亲。

瑶家最主要的婚姻形式有“招郎”“两不辟宗”“男从女姓”三种。

瑶族女子在社会中享有较高的地位,一般不外嫁,留在家中“讨丈夫”。

她们主要是招本民族的男子,有的也招汉族或其他民族的男子为“郎”。

“两不辟宗”俗称“两边走”,即婚后男方仍用原来姓名,夫妻共同照顾双方父母,所生子女,第一个随母姓,第二个随父姓,依此类推。

“男从女姓”即男子到女家后改从女家姓。

而瑶族的礼服瑶族男女服装主要用青、蓝土布制作。

瑶族妇女善于刺绣,在衣襟、袖口、裤脚镶边处都绣有精美的图案花纹。

发结细辫绕于头顶,围以五色细珠,衣襟的颈部至胸前绣有花彩纹饰。

男子喜有对襟、斜襟、琵琶襟短衣和长衫之分。

瑶族的节庆活动也很有意思比如每年农历的十月十六是瑶族隆重的“盘王节”。

节日里最热烈的场面要数跳黄泥鼓舞,据说这是为了纪念自己的祖先——瑶王。

一只母鼓相配四只公鼓组成舞群。

母鼓斜挎胸前,用双手拍击,公鼓则是竖着拿在手中,用左手敲击,动作随着音乐的变化,舞姿雄健洒脱。

跳黄泥舞母鼓的鼓点最重要,它指挥和掌握着整个舞蹈的节奏,公鼓是合着母鼓的鼓点变化的。

因此担负打母鼓的常常是寨子里的老鼓手。

黄泥鼓敲响之后,几位装扮漂亮的姑娘,手持花巾,踩着鼓点穿插其中,边歌边舞,高潮时,围观的群众情不自禁地加入歌舞的行列。

瑶族的传统节日

瑶族的传统节日

瑶族的传统节日瑶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传统文化。

瑶族的传统节日是他们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包括瑶族正月、三月三、五月五、七月七、九月九、十月初一等一系列节日。

本文将介绍瑶族传统节日的特点和庆祝活动。

瑶族正月是瑶族传统节日中的重要节日,也是瑶族人民最喜爱的节日之一。

据瑶族的传统,正月是一年中最重要的月份,以此月份为起点,祈求新年的平安与丰收。

在正月初一这一天,瑶族人会进行一系列的节庆活动,如包粽子、炸场、祭祖等。

在包粽子活动中,人们会用糯米等食材包裹成的一种粽子,内含糯米、花生、红枣等馅料,并用竹叶或苇叶包裹,这是瑶族人民祈祷丰收的一种方式。

三月三是瑶族传统节日中的重要节日之一,被誉为瑶族人民的“情人节”。

传统上,瑶族男女青年会利用这一天的机会向心仪的对象表达爱意。

在这一天,人们会进行一系列的浪漫活动,如祭祖、跳花鼓、举行比武等。

跳花鼓是瑶族传统舞蹈的一种形式,男女双方围成一圈,手拉手跳舞,并配合着歌唱,表达情感和庆祝。

五月五是瑶族传统节日中的节日之一,也是瑶族人民的传统节日之一。

在这一天,瑶族人民会进行一系列的庆祝活动,如祭祖、拜神、舞狮等。

在舞狮活动中,人们会穿上狮子舞服,表演狮子舞蹈,以求吉祥和驱邪。

同时,人们还会制作节日特色的食品,如粽子、棕子等,与亲朋好友一同共享。

七月七是瑶族传统节日中的重要节日之一,也被称为“乞巧节”。

据传统,乞巧节是瑶族女子向织女星许愿增长智慧和巧手的日子。

在这一天,瑶族女子会进行一系列的庆祝活动,如制作七夕织女传家宝、七夕晚会、诵读传统诗歌等。

在七夕织女传家宝的制作过程中,女子们以小珠、绽红等饰品,将自己的愿望编织成一个个精致的织品,表达对美好未来的期望。

九月九是瑶族传统节日中的重要节日之一,也是瑶族人民的传统节日之一。

在这一天,人们会进行一系列的庆祝活动,如登山、祭祖、户外运动等。

登山是瑶族人民喜爱的活动之一,他们认为这样做可以驱邪消灾,并祈求健康和平安。

瑶族的传统节日风俗

瑶族的传统节日风俗

瑶族的传统节日风俗讨念拜讨念拜,意译是月半所过的节,每年农历三月十五至十七日举行。

这三天,瑶家山寨欢腾得象点燃的鞭炮。

那些泡在清泉绿涧里长起来的姑娘,本是水色如玉,苗条多姿。

这几天打扮得娇气滴流,一个个身穿绣花衬衫,腰系多种图案的挑花筒裙,戴着银项链和镀金耳环,微笑着遮在花绸伞下。

小伙子们,头裹方格巾帻,穿着具有民族特色的挂裤,虎身大眼,结实健壮,逗人喜爱。

连老大爷、老大妈也换上节日的盛装,四面八方,熙熙攘攘汇聚在水洞坪墟场,欢度传统佳节。

讨伐寮皈节讨寮皈节,意译是逃脱凶恶的菩萨。

此节分两段,第一次是农历七月初二在茅勒举行,这一带的瑶民要过了这个节日,才吃黄瓜和白瓜。

传说宋朝末年,当地瑶民的祖先在江西吉安田卢地带,遭到当地赵、鲁二督统镇压。

七月初二,有些孕妇逃到鹅颈大丘的黄瓜和白瓜丛中,哀求饶命,才幸免于死。

因而起誓:永传后代,要越过七月初二,才能吃黄瓜和白瓜,违者子孙不昌。

第二次是农历七月初八至初十,在小沙江举行,传说清朝雍正元年(),当地一豪绅追赶麻洞瑶族四姓六姐妹而引起反抗,豪绅却谎报瑶民谋反,请求清兵镇压。

瑶民先后在今大沙江和小沙江奋战后退至麻塘山居险而守清兵只好议和。

当时瑶民把战地称作大杀光和小杀光,以后为求民族团结,才改名大沙江、小沙江。

如今节日里,瑶民都盛装,到集会地点尽情欢乐,周围汉人,也参与同乐,人们赶集聚会,青年男女赛歌对舞、谈情说爱,充满喜庆气氛。

瑶族的节日比较多,存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阳节、干巴节、崭新米节、目莲节等,盘王节(又叫做达努节或瑶年)就是最小的节日。

瑶族人民钟爱唱歌,适逢节日或喜庆,都必须唱出高亢动人的歌谣。

成人礼度戒度戒是瑶族男人的成人仪式,是瑶族特有一种习俗,是瑶族男人成长程中不可少的神圣一课,比娶新嫁女还要隆重。

瑶族不认为18岁是成人的年龄,在他们看来年龄无论大小,只要度戒过关,就是男子汉,就得到了神灵的保护,得到了社会的承认,可以担任全寨的公职,获得男性人生的社会价值。

瑶族的风俗习惯

瑶族的风俗习惯

瑶族的风俗习惯篇一:瑶族风俗习惯瑶族风俗习惯服饰据有关瑶族服饰研究专家统计,瑶族服饰款式有百余种,各支系各地方有所不同。

一般来说,男子穿对襟或右衽、铜扣上衣,或圆领花边丫形上衣,腰扎腰带,下身穿宽脚长裤,扎绑腿。

妇女一般穿圆领花边对襟或右衽长衣,下穿挑花长裤或百褶长裙,扎绣花腰带或围裙,也缠绑腿。

无论男女,服饰一般都喜欢用青布制作,喜欢用红、蓝、黄、绿、白、紫等色彩点缀。

此外,瑶族男女都习惯使用绣花青布头巾或红布头巾包头。

白头帕瑶族无论男女,都是通过帽子和头帕表示自己所处的生活阶段。

河口县瑶山的瑶族姑娘一到十五六岁,便改花帽为包头帕。

包头帕就意味着可以寻偶。

男子在幼年时亦戴花帽,到十五六岁后同样取下花帽改包头帕。

在金平区平安寨等地的尤勉支瑶族,俗称红头摇,因婚后包红头帕而得名。

瑶族发式瑶族男女,喜蓄长发,古籍就有男女蓄发,盘结头顶,名为“椎髻”的记载。

但也有相当一部分过山瑶妇女,过去则剃尽发蒂,戴上黄蜡制成的角帽,用布帕遮盖。

妇女头部装饰极为讲究,有的戴竹箭,有的竖顶板,还有的则戴上三五斤重的银条。

妇女头上的椎髻更是类多形奇,有的插上银牌、银花、银串珠之类,有的还插上几片白雉尾,十分壮观。

广西金秀大瑶山花蓝瑶妇女,用猪油裹拌卷成钢盔式发形,青光耀眼,独具一格。

顶板瑶妇女的服饰湖南宁远一带瑶族妇女的头饰,既不同于蓄发盘髻爱插羽毛的广东八排瑶,又有别于头别三条弧形大银釵的广梳釵于头顶,以绣花巾缠头,则以蜂蜡涂发,卷发叠髻,史称“椎髻”。

以花巾包裹。

呈梯角形,再用蛾冠形的斗篷罩在上面,迎风当阳,十分雅致。

婚后妇女则将蛾冠取下,以花帕盖于头上,清秀大方。

人们给这里的瑶族一个美称——顶板瑶,实则以妇女头饰而得名。

其衫裤颜色多为蓝与黑,只有服丧穿孝才用白色。

未成年的女孩身穿无领开襟长衫,下着长裤。

衣裤边角均有彩色的刺绣花边。

姑娘的嫁衣,喜欢以花边装饰衣裤的襟、角、边等。

小姑娘六七岁开始学刺绣,一直绣到出嫁。

六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二作文

六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二作文

六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二作文
瑶族的民风民俗
瑶族人民饶有风趣的民俗有“挂袋子”。客人到了瑶族的人的人家中,只要把随身带的包或袋子往堂屋的正柱上一挂,主人就知道客人要留下来用餐,都不用事先说明,主人自然会把客人留下了就餐,如果不懂这个规矩,老把包或袋子放在身边,主人就认为你还要去别的地方,吃饭往往落空。
在达山瑶中,去别人家吃饭,主人家会敬客人三杯酒名日:“一碗疏,二碗亲,三碗见真心”。客人一般到主人家做客时,主人家就会把金黄厚实的腊肉为上品,吃饭时主人会把大块大块的腊肉往客人的碗里夹。
瑶族普遍禁食狗肉,猫肉,蛙肉。凡是生产过的妇女头几天是不能吃猪油的。
到瑶族人家做客,吃饭时桌位也很讲究,一般是老人和客人坐头几位,一些瑶族人还会把鸡冠给客人,老人给客人敬酒,其实是一种尊贵。
到瑶族还要懂当地的禁忌,否则得不了主人的好感还会引起主人家的反感。不能用脚踏火炉撑架;不能在火炉里烧有字的纸条;不能在瑶族里穿白鞋和戴白帽,这样意味着家里要出丧事;不能坐门槛上;不能坐主妇烧火坐的凳子椅子;遇人伐木时不能说“吃肉”“死”等词象征着不吉利;穿草鞋不能上楼。
瑶族不生产盐,但同时又不能缺少盐。盐在瑶族是请最公道,至亲
的人主持的,这叫做“盐信”,凡是接到”盐信”者无论多么重要的事都会丢下,按时赴约。
瑶族人的民风民俗还有很多,大家可以走一走,看一看,瑶族人天性好客会热情接待你的。
我们应该多去了解瑶族,了解中国的文化,多去外面去走走,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瑶族的风俗习惯

瑶族的风俗习惯

瑶族的风俗习惯瑶族的风俗习惯瑶族,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民族语言分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瑶语支、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瑶族的风俗习惯,欢迎大家分享。

瑶族的风俗习惯(一)瑶族服饰丰富多采,不同地区和支系也有所不同。

男女服装主要用深青、蓝土布制作,男子喜着对襟无领的短衫,下着长裤或过膝短裤,一般束腰带,南丹县“白裤瑶”男子则喜欢着长及膝盖的绣边白裤;妇女一般着无领大襟上衣,以带束腰,下着长裤、短裙或百褶裙,也有的着后长前短的过膝长农,在显眼处绣以彩色花边,现年轻人平时多着汉装,只在庆典时换上民族装。

妇女头饰式样繁多,风格别致,常戴耳环、手镯、银牌等银饰,乘上彩色丝带,大瑶山部分妇女头上戴的弧形大银钗,重量达1斤左右,从瑶族妇女的头饰就可区分少女、未婚妇女、已婚妇女及属于哪个瑶族支系。

饮食:瑶族饮食以大米、玉米、红薯、芋头为主,部分地区盛行“打油茶”,大瑶山瑶族喜欢腌制“鸟酢”、“兽肉酢”,并作为待客上品,有的则腌制熏猪肉、熏牛肉等风味独特的食品。

瑶族的风俗习惯(二)瑶族人民饶有风趣的民俗有“挂袋子”。

客人到了瑶族的人的人家中,只要把随身带的包或袋子往堂屋的正柱上一挂,主人就知道客人要留下来用餐,都不用事先说明,主人自然会把客人留下了就餐,如果不懂这个规矩,老把包或袋子放在身边,主人就认为你还要去别的地方,吃饭往往落空。

在达山瑶中,去别人家吃饭,主人家会敬客人三杯酒名曰:“一碗疏,二碗亲,三碗见真心”。

客人一般到主人家做客时,主人家就会把金黄厚实的腊肉为上品,吃饭时主人会把大块大块的腊肉往客人的碗里夹。

瑶族普遍禁食狗肉,猫肉,蛙肉。

凡是生产过的妇女头几天是不能吃猪油的。

到瑶族人家做客,吃饭时桌位也很讲究,一般是老人和客人坐头几位,一些瑶族人还会把鸡冠给客人,老人给客人敬酒,其实是一种尊贵。

瑶族人的民风民俗还有很多,大家可以走一走,看一看,瑶族人天性好客会热情接待你的'。

瑶族的风俗习惯

瑶族的风俗习惯

瑶族的风俗习惯篇一:民族风情:瑶族习俗;大山区瑶族住房多为“茅寮”,四壁用小木条扎成,俗称“千个柱头下地”。

上盖杉皮或茅草。

有少量木板房,多为一栋三间,名曰“三间堂”。

正屋两侧多用杉条另辟两间,俗名“披杉”。

东间堆放杂物或作畜圈、厕所;西间作伙房、洗澡间。

瑶族习惯洗热水澡,不论寒暑,每日一次。

另有一种“吊楼”式木板房,一半在平地上,另一半依山势坡度用树木支架起来,上面居人,下面放东西,俗称“瑶家吊脚楼”。

现在,“茅寮”式房屋逐渐减少。

丘陵地区的瑶族,住房多砖木结构,上盖青瓦、二层窗户形式的“三间堂”楼房。

楼上虽有窗户,较矮,不住人,用作储存室。

中堂开大门,两侧有侧门。

生产习俗进入大山区的瑶族,当时因地广人稀,实行插标占地,刀耕火种,“种了这山种那山”。

后随着人口增多,封建统治势力逐渐向大山区深入,瑶民的土地逐渐被侵占,为了生计,被迫借土耕种。

借土的条件:“种树还山”。

即瑶民在借种的土地上,播种作物时,要为“山主”种上林木;在护理作物时,要结合护理林木,待林木成长,土地不能再种作物时,才把土地和林木交还“山主”,再到别处借土耕种。

造林,习惯“插条”和林粮间作。

粮食作物以玉米、红薯、旱禾、小米、乔麦、山芋为主,间种油桐、棕片、茶叶、药材等,肥料就是利用新伐地土壤中的腐殖质和烧垦的草木灰。

生产工具主要是锄头镰刀、斧头,辅以竹木工具。

运输主要靠人力背、挑。

背篓是瑶民最习惯用的运载工具。

劳动形式,以户为单位,男女同劳动,需要请帮工时,被请的人不管自己的事多忙,都得去帮助。

垦植大片山场,则采取按户或按劳动力入股,秋后按股分红的方式进行集体劳动。

打猎是大山区瑶族人民的生产内容之一。

主要是打野猪,只要发现野猪危害作物,就集体进行围猎,直至捕获或赶走为止。

围猎时1~2人带猎犬觅踪,其余人守卡。

捕获野兽的分配既使是背着的小孩,也可分得一份。

个人捕猎,主要是放套绳和装弩。

婚恋习俗婚前交友历来,瑶家青年男女,交友恋爱,比较自由。

少数民族瑶族民俗文化介绍课件PPT

少数民族瑶族民俗文化介绍课件PPT

喜色日久瑶年的分老
爱各益耐山代龙生少
样增磨的中头活皆
的多的瑶青鞋较跣
皮,解族年和富足
鞋打放人人青裕不
和赤鞋民逐布的履
运脚。喜渐做男。
动的时穿穿的性新
鞋现至适胶布和中
为象今于鞋鞋妇国
,。
第三部分
瑶族饮食建筑
瑶族饮食建筑。
桂北地区的一部分瑶族盛行“打油茶”,即以油炒泡开的茶 叶后煎成浓汤,再加食盐调味,然后用以冲泡炒米花及 炒黄豆等物,具有特殊的风味,有的以此代替午餐。
瑶族发展历史。
唐末五代时期:湖南资江中下游,

以及湘、黔之间的五溪地区,仍 有较多的瑶族居住。宋代:瑶族 虽然主要分布在湖南境内,但已
族 发
有一定数量向两广北部深入。元

代:迫于战争的压力,瑶族不得

不大量南迁,不断地深入两广腹 地。明代:两广成为瑶族的主要

分布区。
瑶族发展历史。
明末清初:部分瑶族又从两广向云贵迁徙,这时,瑶族遍 及南方六省(区),基本上形成了今天的分布局面,具有 “大分散、小聚居”的特点。
是古代东方“九黎”中的一支,后往湖 北、湖南方向迁徙。瑶族先民以长沙、 武陵或五溪为居住中心,在汉文史料 中,与其他少数民族合称“武陵蛮”、 “五溪蛮”。
部分瑶族被称为“莫徭”,以衡阳、零陵等 郡为居住中心瑶族主要分布在今天的湖南 大部、广西东北部和广东北部山区。所谓 “南岭无山不有瑶”的俗语大体上概括了瑶 民当时山居的特点。
明中叶以后:部分瑶族由广西、云南进入越南、老挝、泰 国等东南亚国家,成为他国居民。
19世纪末20世纪初:瑶族人民踊跃参加辛亥革命运动, 参与了孙中山亲自布署发起的“上思战役”、“河口战役”。

瑶族的八大风俗习惯

瑶族的八大风俗习惯

瑶族的八大风俗习惯瑶族的八大风俗习惯瑶族是中国一支古老的民族,民风淳朴且彪悍,人口多居住在山区,因此有“无山不有瑶”之说。

下面是店铺为您整理的瑶族的八大风俗习惯,希望对您有所帮助!瑶族的八大风俗习惯1、瑶族的饮食习惯瑶族居民的主食以玉米、大米、红薯等为主。

日常菜肴有黄豆、饭豆、南瓜、辣椒和家禽家畜等·广西金秀大瑶山瑶族利用“鸟盆”捕捉候鸟,腌制为酢,是款待贵客的美味佳肴。

桂北地区的一部分瑶族盛行“打油茶”,即以油炒茶叶煎汤,佐以生姜、辣椒、食盐调味,趁势冲泡炒米、炒豆、米花之类同饮,具有特殊的风味。

瑶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主要分布在中国南方几个省区的山区,是中国南方一个比较典型的山地民族。

他们以务农为主,实行轮耕,兼营狩猎、捕捞与采集,手工业较发达;聚居区出产优质红米和药材。

过去,瑶族常在米粥或米饭里加玉米、小米、红薯、木薯、芋头、豆角等。

有时也用““烤”的方法来加工食品,如煨红薯等各种薯类,煨苦竹笋、烤嫩玉米、烤粑粑等。

2、瑶族的建筑瑶族房屋建筑因地而异,形式多样。

一般而言,依深山密林而居的瑶族多就地取材,采用"人"字形棚居建筑式样;居住在坡度比较大的山岭地带的瑶族,多采用"吊楼"式建筑;居平原丘陵地区的瑶族,住房多为土木或泥木结构,与壮、汉族住宅相同;聚居山地的瑶族讲究村寨整体,房屋建筑多为层叠式,幢屋毗连,层次分明。

大的村落山寨,房屋从山脚叠到山腰,甚至叠到山顶,民族风格独特。

瑶族房屋建筑一般分为三个部分,即住房、粮仓、寮房。

住房一般是一栋三间,中设厅堂,卧室设在两侧或中室后部,前部为灶堂或火堂。

粮仓多用木板密封成堡垒形,用来贮藏玉米、稻谷,一般设在屋外或村旁,甚至有的设在数十里的山野田间。

寮房多数是建在村寨旁边,用茅草搭盖,用以存放柴草或储存物件等。

3、瑶族的婚俗自古以来,男大当婚,女大当嫁都是适龄男女必说之事。

中国传统,女方嫁给男方,生的子嗣岁随父亲姓,这也成为千百年不变的规定。

瑶族节日特色_瑶族节日有哪些

瑶族节日特色_瑶族节日有哪些

瑶族节日特色_瑶族节日有哪些瑶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广西、湖南、云南、江西等地,是一个人口比较多,自身民族特别保留比较完整的民族。

那么你知道瑶族的节日都有哪些吗?其特色又是怎样?接下来由店铺给大家带来瑶族节日特色,希望大家喜欢!瑶族节日特色赶鸟节农历二月初一为赶鸟节,县内各族都有此习惯,但瑶族更为突出。

相传过去鸟害严重,成群结对的鸟儿啄食田地上的种子、秧苗,影响了庄稼生长。

铺天盖地的各种鸟儿到处飞,赶都赶不走。

有个瑶族姑娘叫赵妹姑,嗓音甜脆,她带领村中男女青年,于农历二月初一这一天放声歌唱,她们边唱边向森林跑,将鸟儿引到了深山密林里,鸟儿被优美的歌声迷住了,半月都没有醒过来。

这样田地上的种子才得以破土成苗,茁壮成长,这年粮食也得到了丰收。

从此,每年农历二月初一,瑶族青年男女,便相邀到山上对歌,纪念歌仙赵妹姑,驱鸟祈求丰收。

借此机会,瑶家青年男女通过对歌形式,相互表达爱慕之情。

歌毕,青年男女通过“拿篮子”、“送篮子”的方式,确定爱情关系,而且爱情在竹篮子的一拿一送中,逐步成熟。

现在,赶鸟节仍是瑶族青年最主要、最喜爱的文化娱乐活动之一。

倒稿节农历十月十六日,是瑶族人民传统的欢庆丰收的日子。

这时,稻子、红薯、包谷、粟米等农作物都己收割完毕,瑶族人民把这一天定为“倒稿节”。

在这一天之前,谁种谁收,不准乱割滥收,否则按乡规民约处以罚款。

过了这天,任何人可以上山下田收捡成果,谁收谁得,不得干涉。

盘王节“盘王节”是瑶族最为盛大的节日,节日时间为农历十月十六日。

但根据各地瑶族传统习俗和谷物收成、人畜康泰的情况而定,每三五年才过一次,甚至有的12年过一次。

每逢“盘王节”,村寨房舍要打扫干净,男女老幼梳妆打扮,换上节日盛装,载歌载舞,尽欢而散。

除此以外,瑶族还过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木莲节(也称祖先节,时间为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等。

大年初一妇女不串门访亲,不吃青菜,有些还在门外插一青枝或木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瑶族的民风民俗导读: 瑶族的民风民俗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民族文化,能歌善舞、勤劳勇敢的瑶族共有213.4万多人,瑶族人民世代生息在祖国南方的广西、湖南、云南、广东、江西、海南等省区的山区,是中国南方一个比较典型的山地民族。

这里雨量充沛、森林茂盛,自然资源十分丰富,有得天独厚的植物、动物、矿藏等资源。

如有“绿色宝库”之称的江华瑶山,号称为广西最大天然植物王国、“杉木之乡”的金秀大瑶山。

瑶族有自己的语言,瑶语属汉藏语系瑶语族瑶语支,但情况比较复杂,一半以上的人说“勉”话,属苗瑶语族瑶语支;有五分之二的人说“布努”语,属苗语支;广西地区有的说“拉珈”语,属壮侗语族。

多通汉语、壮语,无本民族文字,一般通用汉文。

口头文学极为丰富。

瑶族的自称有勉、门、敏等63种,他称有390种,如盘瑶、蓝靛瑶、红头瑶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统称为瑶族。

受居住地域限制,多数瑶族至今仍保留着原始的狩猎、捕鱼和农耕文化,以及精美的瑶锦、瑶服,古老的传说,动听的瑶歌,优美的舞蹈,独特婚俗和宗教信仰。

瑶族妇擅长织染、刺绣,服饰花纹图案精美,富于变化。

支系称谓大都以服饰而定,如头饰内以板支托者,称顶板瑶;穿靛蓝衣服的称蓝靛瑶。

瑶族语言支系复杂,有多种方言,没有文字,通用汉文。

瑶族为了纪念先祖,农历10月16日定为“盘王节”瑶族主要信仰原始宗教,祭祀寨神、家神、山神、风神等,对生活和生产中的活动也要占卜吉日、祭祀神灵。

瑶族宗教信仰复杂,巫教、道教和原始宗教因地而异。

礼仪瑶族人民的热情好客,与汉族地区比较,有过之而无不及。

凡是进入瑶家的客人,都会受到尊重和热情款待。

饶有风趣的“挂袋子”与“瓜箪酒”,是瑶家待客的典型礼节。

客人到了瑶家,只要把随身携带的袋子往堂屋正柱上的挂钩上一挂,就表示要在这家用餐。

不用事先说明,主人自然会留客人在家里就餐。

如果不懂这个规矩,老把袋子等物放在身边,主人就认为你还要到别处去,吃饭的事往往落空。

瑶族对祖先很尊敬,习惯在进餐之前先念祖先几辈姓名,表示祖先先尝后子孙才能受用。

尤其对丰盛的餐食更是如此。

每逢节日必备猪肉、鸡、鸭和酒等祭拜祖先,吃饭座次也有讲究:老人和尊贵的客人须坐上座。

遇有客人,要以酒肉热情款待,有些地方要把鸡冠献给客人。

瑶族在向客人敬酒时,一般都由少女举杯齐眉,以表示对客人的尊敬;也有的以德高望重的老人为客人敬酒,被视为大礼。

瑶家待客慷慨大方,彬彬有礼。

腊肉、山珍野味和土特产,是瑶家待客最常见的菜式。

客席上,金黄厚实的腊肉奉为上品,主人会热情地把大块腊肉夹给客人。

客人不管喜不喜欢,都应当接受,这样主人才会高兴。

瓜箪酒是瑶家招待客人的特制酒。

这种酒用糯米制成。

它酿成糊酒后,掺上清泉水或凉开水,饮用时用瓜瓢舀出倒在碗里,连液带渣一起喝下。

酒度不高,香甜可口。

用餐时,由家里最年轻的姑娘斟酒盛饭,主人则频频向客人夹菜敬酒。

此时,客人不必拘束过谦,应大大方方开怀畅饮。

这样,主人认为客人看得起瑶家,就会越发高兴,备加亲热。

如果拘谨见外,反而不受欢迎。

在达山瑶中,也喜用油茶敬客,遇有客至,都习惯敬三大碗。

名为“一碗疏、二碗亲、三碗见真心”。

瑶族老人也喜欢饮茶,故茶水也是待客饮料。

款待客人时,鸡、肉、盐一排排地放在碗里,无论主客,必须依次夹吃,不得紊乱。

客人和老人每吃完一碗饭都由妇女代为装饭。

盐在瑶族食俗中有特殊的地位,瑶区不产盐,但又不能缺少盐。

盐在瑶族中是请道公、至亲的大礼,俗叫“盐信”。

凡接到“盐信”者,无论有多重要的事都得丢开,按时赴约。

服饰瑶族过去因其居住和服饰等方面的特点不同,曾有“过山瑶”、“红头瑶”、“大板瑶”、“平头瑶”、“蓝靛瑶”、“沙瑶”、“白头瑶”等自称和他称。

在风俗习惯方面一直保持本民族传统特点,尤其在男女衣着上更为明显。

瑶族妇女善于刺绣,在衣襟、袖口、裤脚镶边处都绣有精美的图案花纹。

发结细辫绕于头顶,围以五色细珠,衣襟的颈部至胸前绣有花彩纹饰。

男子则喜欢蓄发盘髻,并以红布或青布包头,穿无领对襟长袖衣,衣外斜挎白布“坎肩”,下着大裤脚长裤。

瑶族男女长到十五、六岁要换掉花帽改包头帕,标志着身体已经发育成熟了。

习俗到瑶家做客,还要懂得当地的禁忌,否则会引起主人的反感。

这些禁忌主要是:忌用脚踏火炉撑架;忌在火炉里烧有字的纸张;进入瑶家忌穿白鞋和戴白帽,因为象征丧事;忌坐门槛;穿草鞋不能上楼;不能坐主妇烧火的凳子;到木排上,忌“杀,言及“雨杀时,要说“雨遮”,因“杀与“散”谐音;遇人伐木时,忌说“吃肉”、“死”之类不祥之语等等。

崇拜盘王的瑶族过去普遍禁食狗肉;崇拜“密洛沱”的瑶族过去则禁食母猪肉和老鹰肉。

湘西南辰溪县农历七月五日前禁食黄瓜。

绝大部分瑶族禁食猫-肉和蛇肉。

有的地方产妇生产后头几天禁食猪油。

瑶族祭神,一般用猪、鸡、鸭、蛋、鱼等食品,忌用狗、蛇、猫、蛙肉。

婚俗男女青年社交自由,许多瑶族男女青年都借“耍歌堂”机会进行择选意中人,一旦男女情投意合,双方的家长就可通过媒人去说亲,并以猪肉和酒为礼品。

举行婚礼时,都要大摆筵席,按传统习惯,婚宴上必须要请寨老参加,新郎新娘饮交杯酒。

但不与他族通婚。

家庭组织一夫一妻制,多行姑舅表婚。

同姓通婚不忌讳。

蓝靛瑶上门入赘较盛行,白头瑶流行“抢婚”习俗。

瑶族实行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一般不与他族通婚,网氏族五代以外即可结婚。

婚姻有的由父母包办,也有自由恋爱结合的。

由父母包办婚姻者,往往幼小就被父母许配他人,假如父母已经死亡,便由兄嫂、叔伯作主。

自由选择配偶的主要方式是对歌。

对歌一般在春节和外寨青年男女来本寨踩歌时进行,也有本寨青年男子相互邀约到友邻村寨对歌。

对歌地点一般选择在村寨附近,届时男女各为一方,以彼问此答方式进行对唱。

山歌曲调简单,但歌词复杂,视男女对歌感情深度而变化。

经过集体对歌的观察、比较、考虑后,若某一小伙子对某一小姑娘发生好感,便可与小姑娘单独对唱,但地点只能在众人所能见到的地方,双方有了一定了解后,男方即向女方透露求婚意见,如双方情投意合,便可相互赠送小件饰物作为信物。

在部分地区的瑶族中,互赠信物时小姑娘要咬小伙子的胳膊,倘若小伙子的胳膊被咬而积浓,则表示有缘,否则婚姻难成。

对歌是长期流行在瑶族社会中的一种自由婚姻形式,因而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便逐渐形成了一些共同遵守的规则。

如同村寨青年男女不能对欲,老人在场不能对歌;自己家中的人更不能对歌;男女二人不得单独或在僻静地方对歌等。

瑶族婚姻盛行说媒,即使是通过对歌选择的情侣,也要通过说媒订婚。

说媒时通常由男家选派媒人向女家递送烟叶,以示求婚,此即调之“问烟”,女方父母收下烟叶,则表示同意求婚,如果退回烟叶,则表示拒绝。

也有通过对歌选择,然后说媒而结婚者。

瑶族婚姻中,舅父享有优先娶外甥女为儿媳之权,只有舅父无子时才能嫁与别人。

家中有长女出嫁,要由舅父舅母为之主持婚礼,次女出嫁便由大姐和姐夫主持婚礼,并由大姐为之梳头。

家无男嗣者,普遍实行招赘上门。

寡妇一般受到社会同情,且可以改嫁,如系缺顾者,财产由原夫兄弟平分,寡妇可以带走属于本人的私房物。

维持瑶族家庭婚姻生活的准绳是习惯法。

未婚男女私通,如被发现,须请“瑶目”杀鸡为之“洗脸”认错,如女方怀孕生子,一般即结为大妻。

有妇之夫与未婚女于通奸怀孕,男方可纳为妾,反之,男子则要受罚。

有妇之夫与有夫之妇通奸,被本夫发现,便由“瑶目”罚通奸之夫五元半开(解放前云南通行的一种货预),归之本夫;继续与人通奸,则受重罚。

离婚被瑶族视为严重的事情,双方实在不能和解时,须由“瑶目”断处,否则会受到寨民的谴责。

双方自愿离婚者,离婚时,当事双方各携砍柴刀一把,竹简一节(或蒲木片一节),远成材寨,到山上把竹筒破作两半,各执一半,立即向相反的方向走开,表示各走各的路,永不回头;或以丝线一节,用刀裁断,各执一截,表示一刀两断。

若一方主动提出离婚,另一方不同意,主动提出离婚一方须退赔另一方结婚时的部分礼金。

食俗瑶族一日三餐,一般为两饭一粥或两粥一饭,农忙季节可三餐干饭。

过去,瑶族常在米粥或米饭里加玉米、小米、红薯、木薯、芋头、豆角等。

有时也用“煨”或“烤”的方法来加工食品,如煨红薯等各种薯类,煨苦竹笋、烤嫩玉米、烤粑粑等。

居住山区的瑶族,有冷食习惯,食品的制作,都考虑便于携带和储存,故主食、副食兼备的粽粑、竹筒饭都是他们喜爱制作的食品。

劳动时瑶族均就地野餐,大家凑在一块,拿出带来的菜肴共同食用,而主食却各自食用自己所携带的食品。

常吃的蔬菜有各种瓜类、豆类、青菜、萝卜、辣椒,还有竹笋、香菇、木耳、蕨菜、香椿、黄花等。

瑶族地区还盛产各种水果。

蔬菜常要制成干菜或腌菜。

云南的一些瑶族喜欢将蔬菜做得十分清淡,基本上是加盐的白水煮食。

有的直接用白水煮过之后,蘸用盐和辣椒配制的蘸水,以保持各种不同蔬菜的原味;肉类也常要加工成腊肉。

广西的瑶族烹调肉类一般用干炒、水煮,放盐调味,用佐料的较少;而肉类则要做成味道十分浓郁的菜肴,鲜肉或腊肉,先炸烤焦黄,然后再煮。

瑶族人喜欢吃虫蛹,常吃的有松树蛹、葛藤蛹、野蜂蛹、蜜蜂蛹等。

瑶族人还喜欢利用山区特色自己加工制作蔗糖、红薯糖、蜂糖等。

瑶族人大都喜欢喝酒,一般家中用大米、玉米、红薯等自酿,每天常喝2、3次。

云南瑶族喜用醪糟泡制水酒饮用,外出时,常用竹筒盛放饮时对水。

广西地区的瑶族还喜用桂皮、山姜等煎茶,认为这种茶有提神、清除疲劳的作用。

很多地区的瑶族喜欢打油茶,不仅自己天天饮食,而且用油茶招待宾客。

典型食品:瑶族人口较多,分布较广,各地均有独具一格的风味食品,其中的典型食品有:油茶;粽粑;荷包扎。

节庆瑶族除过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外,还有自己特有的传统节日,如盘王节、祭春节、达努节、耍歌堂、啪嗄节等。

节日里因为人多,饭一般不用铁鼎锅煮,而用木甄蒸,这种饭香气更浓。

每逢节日。

瑶族人家还要做粑粑。

节日菜肴主要是鸡、鸭、鱼、猪肉、豆腐、粉丝以及各种蔬菜。

有的地方瑶族四月八还要煮乌米饭。

在湖南江水县的瑶族姑娘,每年农历四月初八过“野餐节”时要吃花蛋,制作花粑粑,吃花糖。

姑娘们在吃花蛋、花糖和花粑粑时,小伙子不许偷看,违者还要受罚。

耍歌堂是连南排瑶祭祀祖先、庆祝丰收的大型娱乐活动,多在农历十月十六日以后进行,时间的长短各种不一,约为3-9天。

届时家家备有水酒、糯米粑粑招待客人,瑶族祭神,一般用猪、鸡、鸭、蛋、鱼等食品,忌用狗、蛇、猫、蛙肉。

瑶族办丧事,必须砍牛祭祀。

砍牛的头数视家庭情况而定,有的杀7、8头之多。

办丧事酒席,有些地方以猪肉豆腐为主。

瑶族盘王节:农历十月十六日是瑶族最隆重的盘王节歌会。

在远古时代,瑶山评王和高王作战。

评王悬赏招贤,能取高王首级者,愿将最美丽的三公主嫁与他。

不料第二天,一条名叫盘户的彩狗竟衔来高王头颅。

评王不失诺言,将心爱的三公主许配彩狗,并封彩狗为盘王。

新婚之夜,彩狗竟变成一个魁伟健壮的男子,公主大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