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把握课程目标 构建生命化课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年第03期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No.03,2012

第28卷JOURNAL OF EDUCATIONAL INSTITUTE OF JILIN PROVINCE

Vol .28(总303期)

Total No .303

收稿日期:2011—11—18

作者简介:吕相丽(1974—),女,吉林抚松人。吉林省抚松县实验小学品德与生活组,研究方向:学科教学(品德与生活)。

刘封(1974—),女,吉林抚松人。吉林省抚松县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员,研究方向:学科教学(品德与生活)。

全面把握课程目标

构建生命化课堂

吕相丽1

,刘

2

(1.吉林省抚松县实验小学,吉林抚松134500;2.吉林省抚松县教师进修学校,吉林抚松134500)

摘要:围绕课程目标开展教学活动,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构建生命化课堂的前提和保证。在理解教材、全面把握课目标,联系实际、靠近课程目标,选择方法、达成课程目标等方面都作了更广泛、更深入、更科学的阐述和要求。

关键词:课程目标;生命化课堂;有效性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2)03—0130—02

一、理解教材,把握目标

首先,认真解读课程标准,全面把握课程目标课程标准是国家教育部规定的学生学习的最低标准,体现了国家对教育的期望。虽然,我们不强调其刚性要求,但也是我们备课、进行教学设计和评价时必须遵循和依据的。品德与生活(社会)两部《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都设有总目标和分目标,总目标用一句话概括出品德课程培养学生的基本要求,分目标则从四个方面加以具体化。教学参考书还细分为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时教学目标。那么怎么去解读课标,为教学实践服务呢?首先,要解读品德与生

活(社会)的宏观目标定位,

包括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而且要明确这三维目标

是三位一体的,不是割裂的、孤立的,所以教学中切忌孤立的、僵化的理解,简单割裂只会导致教育的无效性。通过对课程目标的分析,使我们明白通过这门课程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进而使我们的教学

的大方向得以明朗;其次,

我们要认真解读课标中内容标准,内容标准为我们落实知识目标提供了依据,

老师在把握时,注意把握相应的行为动词,即要明确课标规定的知识应该属于识记层面,还是理解、运用层面。切忌盲目拔高,虽然我们强调标准是要求学生们达到的最低标准,但我们要针对具体的学生进行科学的分析,方能有针对性的进行必要的拓展,而这种拓展又必须是建立在为宏观目标服务、为教学的有效

性服务的基础之上,否则拔苗助长只会适得其反。

其次,要研究教材编写意图,实现对教材的科学解读

由于我们新课程标准在呈现上是导向性的,所以给教材编写者提供了很宽泛的空间,呈现出较大的灵活性。但有一点是不变的,

即教材编写者一定是选取最有价值的素材和案例来凸显课程标准的某些目标。所以,我们在进行教材分析的时候,一定要做这样的思考:教材的编写逻辑是什么?所突出的主题是什么?这一主题和课程标准的哪些目标要求相吻合。这样,我们在制定课时目标时,力争与教材编写意图保持一致。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我爱我的家》的主题活动,教材设计了四个主题活动,分别是

“人人都有自己的家”“画画自己的家”“说说自己的家”“家庭小调查”。这些程度不同,表现方式多

样的素材,实质就是围绕着一个目标服务:“让孩子懂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人的生活离不开家,感受

家庭的温暖,培养对家的亲近感和归属感,激发爱家的情感,以及社会进步给家庭生活带来的变化”。

第三,教学活动要紧扣目标,设计丰富的教学活动

明确目标的目的是为了使我们的教育教学有的放矢,有助于指导我们的教学活动。所以我们的教学活动一定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这一核心。但在这个环节上要注意如下几个问题:结合学校的实际情

31

况和学生的发展特点,要关注全面性,同时更要注意学生的个性特点,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活动才是有效的,教育目标才可能真正的得以落实。其二,切忌以教师为主体,把目标当成自己教学的目标,而不是学生通过教师引导、自己的发现和体验所达到的目标。这样,目标被我们僵化,一切活动将成为形式、“秀”,而真正的目标却没有达到。其三,要对教学资源进行必要的整合,这里的整合,既强调教学资源的融入,如来自于现实的社会生活、来自于学生们的诸多体验、来自于媒体等资源,也包括教科书资源本身的主题与主题之间的融合。当然,这里的整合,也包括必要的舍弃,避免就教材讲教材,树立正确科学的教材观和资源意识。

二、联系实际,靠近目标

(一)要联系学生的年龄和身心特点

例如: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在爱的阳光下”一组课文共设计了三个主题,分别是“家人的爱”“读懂爸爸妈妈的心”“来自社会的爱”,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关心你,爱护他”一组课文有四个主题“让爷爷奶奶高兴”“伸出爱的手”“我的邻里乡亲”“大家的事情大家做”,这两组课文虽然主题相似,都讲个体与家庭、社会关系的问题,但要求和内容上却是螺旋式上升的,所以教学过程中,不能以相同的模式进行简单的设计,这样会使学生感觉有雷同感,不利于目标的实现。所以,我们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力争站在整套教材的高度,密切联系学生年龄和身心发展等各方面的实际情况统筹兼顾,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为完成教学目标服务。

(二)要贴近学生的生活体验

贴近学生,这是我们教育的重要原则,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的重要表现形式,所以要强调贴近学生的体验,引发学生的质疑、思考和共鸣,这样我们的教学才是受学生欢迎的,有效的。

(三)要关注学生的接受能力。

学生生理和心理的发展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所以要关注学生的接受能力,循序渐进,实现学生认知能力的提升。避免急功近利,超过学生实际能力,导致得不偿失,不仅目标没有实现,而且挫伤学生的上进心和学习兴趣。要注意问题设计或者活动设计的层次性,即对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在我们的问题或者活动中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和定位。不要什么都一定要求做到,也不是一步就要到位的,而是要在教师的不断指导和反复训练下,让学生联系日后的生活实际,对相关的道德问题逐步加以认识,并在现实生活中逐渐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构建生命化课堂

我们所提倡的生命化教育是对新课程最高境界的追求,其核心理念就是:以成全所有生命的价值为导向,执守教育的真、善、美的崇高理想,使教育沐浴于人性的光辉之中,使学习过程成为师生的一段生命历程,一种生命体验和感悟。作为一名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的教师,应该经常唤醒孩子的道德生命,激活孩子的生命力量,以生活拨动生命的琴弦,以开放搭建生命舞台,以活动奏响生命的旋律,以情感涌动生命的浪潮。

首先,我们要挖掘教材,引领学生从课堂走向生活。教学中,我们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教育因素,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主动追求人生经验与意义的构成。

其次,我们让学生体验生活,感悟生活的真谛。例如,在教学《品德与生活》第三册“走进秋天“中的《秋天到了》一课时,我是这样设计的:上课伊始,我对孩子们说:“孩子们,今天有一位小客人来到了我们中间,他就是———爱爱鸽,它带来的见面礼是什么呢?原来,他是向我们传递一个新的信息———秋天到了。今天,我们就跟着爱爱鸽一起走进秋天吧!”孩子们欢呼着,雀跃着走出了教室,尽情地欣赏着秋天的美景。回到教室后,我又对孩子们说:“秋天已悄悄地来到了我们身边,欣赏了五彩缤纷的秋景图后,你有什么感受呢?”孩子们踊跃发言。这样设计的意图就是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又不囿于教材,从课堂走向生活,从生活中获取知识,从生活中唤起情感,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教学理念。

总之,我们胸中要有课程总目标,全面把握阶段性目标,构建蕴涵着“生命化教育”理念的品德与生活课堂,真正关注学生道德生命的自由生长,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让我们的品德与生活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提高教育质量,关键在课堂,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学,教师的生命价值更主要是体现在课堂上。只要我们教师做教育孩子的有心人,更新教育理念,抱着吸纳革新的态度,相信我们一定会打造出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的高效课堂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教育部.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13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