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 课件美学与艺术鉴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绪论:美学与艺术
第一节:美学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
第二节:艺术的鉴赏
第三节:美学的高蹈与艺术的品鉴
第四节:课程的基本任务与学习方法
小结
思考题
第一节:美学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
一、美学的研究对象
要了解美学的研究对象,就要对美学的学科属性,对历史上美学研究对象的不同观点,对审美、审美现象、审美关系、以及艺术等问题,有所了解。
(一)美学的学科属性
三大科学研究对象迥然不同:
(二)关于美学研究对象的几种观点
观点一:美学研究对象是“美”
该观点始于柏拉图。古典美学认为美和“美的东西”不同,美具有本体性,据此认为应当以美为对象,探讨美的本质规律。
观点二:研究对象是“艺术”,美学即艺术哲学。
该观点始于普罗提诺,以黑格尔为代表,他在《美学》中认为艺术可以体现美,而且美的对象就是广大的美的领域,并认为美学的正当名称是艺术哲学。
观点三:美学的研究对象是“美感”或“审美经验”
近代美学由思考美转向考察审美经验,鲍姆嘉登将美学定义为感性学,康德把审美定义为情感领域领域,属于鉴赏判断,里普斯的移情理论等,都将美感作为美学的核心问题。
这三种观点中,“美”偏向于审美对象的抽象属性;“艺术”偏向于人为的创
作,而“美感”偏向于人的主观情感,都有一定倾向和不足。
因此,对“美学研究什么”这个基本问题,需要有更加科学的看法。
(三)美学的研究对象
1、“美是什么”将美学研究引入歧路。
2、“审美”是美学研究新的核心范畴。
所谓“审美”?就是有“审”有“美”,“审”作为动词表明有主体存在,也有可供人“审”的“美”,即审美客体。
3、审美与审美对象
审美体现了主体人与客体物的统一,所以,审美是属人特殊活动。
审美对象有哪些?
4.审美关系
(1)人与社会包括多种关系,例如伦理、政治、经济、审美关系等,审美是其中的一种关系。
(2)审美关系与其他关系的不同
区别一、审美主客体之间的感性特征。
区别二、审美关系是自由的。
区别三、人作为一个整体和现实发生关系。
区别四、审美关系是一种对现实的情感关系。
如下图所示:
5.审美现象
(1)审美现象是属于审美关系中事物与现象。
(2)审美现象的三个构成部分。
审美现象由审美主体、审美客体和审美主客体之间的审美关系,三要素构成。
那么,审美活动之前有无审美主客体?
在时间上,审美关系的建立和审美主客体生成是同时同步的;在逻辑上,要坚持审美关系在前,审美主客体在后的原则。
坚持主客体同步生产和关系在先原则。
6.艺术
艺术是美学研究的重要对象。
狭义的艺术指艺术活动,是一个围绕艺术品,从创造到作品再到接受的全过程,艺术品是精神性人工制品。
广义的艺术指所有的审美现象,不单指艺术品,而且展现在人生实践的方方面面。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把美学的研究对象界定为:一门关于审美现象的学科,其主要研究对象是以艺术活动为典范的现实的审美活动。
二、美学基本问题
包括哲学问题和内在问题。
(一)哲学基础
哲学问题是关于什么是人生,什么是世界的最一般问题,美学也涉及该问题,准确说,除了哲学之外,所有的学科都涉及这个问题。
美学的哲学基础,指美学为了掌握自己的研究对象、实现研究目的,有效选择研究方法,所持有的一种哲学视野、哲学终极目标、哲学思维方式和哲学理论根基。
美学的哲学基础,主要涉及人生、世界和人与世界的关系,也即“人生在世”的问题。
对这三要素的持续思考,构成了对美学问题的思考。
(二)内在问题
美学的内在问题,见下图:
三、学科性质
首先是,人文科学.其次是,综合性(跨学科性). 四、美学分支学科
按照美学的知识构成和研究对象,又可以有两种不同分类: 根据知识构成,分为哲学美学、心理学美学和符号学美学等。 根据研究对象,分为艺术美学、教育美学、技术美学等。
第二节:艺术的鉴赏
一、关于艺术
(一)“艺术”的词源学解释
从原初的艺术概念产生,到现代艺术概念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
1.艺术概念在中国历史发展
中国先秦时就有“艺”的概念,最早见于甲骨文和金文,它都是作为象形字,这也是“艺”的原始形态意义,本意即“种植”。
甲骨文、金文的“艺”字,像一个人双手捧着一棵树苗,树下有土,表示种树于土之义。它的本义为栽树,泛指种植。
如《孟子·非乐》中有“农夫蚤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叔粟,此其分事也”
《诗经·楚茨》中有“自昔何为?我艺黍稷”。
引申意“才能”。
种植在古代可以说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生活技能,所以艺术又引申指某种特殊的才能或技术,如艺术、工艺等。
如《尚书·金滕》中的周公祷告之词“予仁若考能,多材多艺,能事鬼神”。
考虑到种植在农耕文明中的重要性,“艺”作为其基本生产要素被不断提升,成为文化、甚至儒家“六经”代名词或转意为学识、技艺也就理所应当。
如《论语》“志于道,根于德,依于仁,兴于诗,立于礼,游于艺”。
后来,儒家六艺的“礼乐射御书数”与“种植”的引申意相关。
“艺术”的复合使用,最早在《后汉书》中出现。
2.艺术概念在西方历史发展
古代西方人也把艺术归入一般技艺之中。
根据波兰美学家塔塔科维奇在《古代美学》种观点,希腊人赋予 Techne这个术语三重含义:生产、科学和艺术。
中世纪的艺术有两种涵义:一种是文科艺术,包括修辞、逻辑、格律和语法,另一种是高级艺术,指算术、几何、音乐和天文四大类。
17世纪,艺术才有美学上的意义,18世纪,狄德罗在《百科全书》中,艺术包括绘画、雕塑、建筑、诗歌和音乐。
1747年法国美学家夏尔·巴托把艺术分为三类:以满足人们需要目的的艺术,如农业、纺织;以引起快感为目的的艺术,即“优美的艺术”,如音乐、诗歌、绘画、雕塑和舞蹈;兼有效用和快感的艺术,如雄辩术和建筑。
至此,艺术才从传统的技艺中分离出来,有了接近我们今天理解的涵义。
(二)艺术品的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