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文学鲁迅风

合集下载

浅谈乡土文学的实质特点[资料]

浅谈乡土文学的实质特点[资料]

浅谈乡土文学的本质特征乡土文学,又称乡土小说。

在现代中国,关于“乡土文学”的阐述最早源于鲁迅。

他在《且介亭杂文二集·<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中说:“蹇先艾叙述过贵州,裴文中关心着榆关,凡在北京用笔写出他的胸臆来的人们,无论他自称为用主观或客观,其实往往是乡土文学,从北京这方面说,则是侨寓文学的作者。

”①但这又非勃兰兑斯所说的“侨民文学”。

侨寓的只是作者自己, 却不是这作者所写的文章, 因此也只见隐现着乡愁, 很难有异域情调来开拓读者的心胸, 或者炫耀他的眼界。

鲁迅对乡土文学理论显然侧重的是寓居在北京的知识分子, 突出的是知识分子以城市为表征的现代西方文化视角对乡土的观照, 突出的是知识分子隐现着乡愁的胸臆。

以往对鲁迅等乡土小说观的阐述往往只是机械地以题材(农村) 和人物(农民) 为中心,而未能看到乡土小说中知识分子的重要意义, 这恰恰违背了鲁迅称之为侨寓文学的初衷。

显然, 鲁迅的乡土文学观, 既不同于周作人对风土、地域色彩的表层把握; 也不像茅盾那样特别强调时代、政治的因素。

客观地说, 周作人的乡土文学观倡导的是具有地域文学倾向的乡土文学; 而茅盾的乡土小说观对于具有一定的世界观与人生观的作者的重视②,使之与鲁迅的乡土小说观具有某种程度的暗合。

但茅盾显然更强调的是在特殊的风土人情描写之外的普遍性的与我们共同的对于命运的挣扎③,使他关注的是农民的现实命运, 并一度以农民文学来命名。

它为后来在宽泛意义上的农村题材小说奠定了最初的理论基石。

而鲁迅的乡土小说观则把焦点对向了中西方文化冲突境遇下的知识分子的精神领域。

尽管鲁迅、茅盾、周作人的乡土小说理论有着各自的侧重点, 然而, 他们却共同为20世纪宽泛意义上的乡土文学奠定了最初的理论基础,从不同方面丰富了乡土文学的审美内涵。

以上对乡土文学的一些理论观点来看,其本质特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乡土文学是一种文化形态,其内核是地方色彩和原乡况味。

乡土文学

乡土文学

〈二〉创始人
最早创作倡导乡土小说并证明其艺术魅 力的,是鲁迅。他从1921年起就在一些文 力的,是鲁迅。他从 年起就在一些文 章中表示“对于乡土艺术很是爱重” 章中表示“对于乡土艺术很是爱重”,认 风土在文艺上是很重大的” 为“风土在文艺上是很重大的”。 但是, 但是,无论是鲁迅还是那些后来被称为 乡土作家的青年作家, 年代初、 乡土作家的青年作家,在20年代初、中期 年代初 都不曾明确使用过“乡土文学” 都不曾明确使用过“乡土文学”或“乡土 小说”的概念更未以此相标榜。 小说”的概念更未以此相标榜。最早将这 批作家回忆故乡抒写乡愁的小说称为“ 批作家回忆故乡抒写乡愁的小说称为“乡 土文学” 是鲁迅1928年在《中国新文 年在《 土文学”的,是鲁迅 年在 小说二集导言》 学大系 小说二集导言》中。后来人们便沿 用这一概念指称这一时期的这批作家的创 作。 乡土小说作家很多都是直接受鲁迅的影 响并有意识地模仿鲁迅而开始创作的,大 都师承了鲁迅小说的批判国民性特点, 都师承了鲁迅小说的批判国民性特点,较
一类是野蛮残酷的像蹇先艾水葬所写的贵州边远地区抓住了小偷要绑上石头沉入江河的习俗像许杰笔下的浙江农村受封建宗法思想支配相互械斗以及丈夫竟然典当妻子的习俗等小说的客观描绘对这些封建冷酷的习俗进行深刻的鞭挞和揭露从而使作品具有鲜明的现代民主主义性质
乡土文学
●乡土文学的定义 乡土文学, 乡土文学,又称乡土小 由鲁迅首先创作, 说,由鲁迅首先创作,到 1924年前后蔚然成风,是 年前后蔚然成风, 年前后蔚然成风 五四” “五四”文学革命之后最 早形成的小说流派之一。 早形成的小说流派之一。 它的出现溯源于鲁迅的 故乡》 上个世纪20年 《故乡》 。上个世纪 年 代,它的作者主要是文学 研究会以及倾向与之相近 的一些年轻作家, 的一些年轻作家,他们的 创作较多受到鲁迅影响, 创作较多受到鲁迅影响, 以农村生活为题材, 以农村生活为题材,以农 民疾苦为主要内容, 民疾苦为主要内容,形成 所谓“乡土文学” 所谓“乡土文学”。代表 作家有彭家煌、鲁彦、 作家有彭家煌、鲁彦、许 许钦文、 杰、许钦文、王任叔 、台 静农等。 静农等。乡土文学是在 为人生” “为人生”文学主张的影 响和发展下出现的。 响和发展下出现的。

鲁迅与乡土小说

鲁迅与乡土小说

鲁迅与乡土小说[摘要]鲁迅的乡土小说具有自己独特的艺术特色,首先是来源于广大的农村,其次语言犀利并且情节的典型化和人物性格的典型化是其更为成功塑造旧中国黑暗现实的利剑。

在他的作品中,具有阴沉悲凉的色彩和调子。

他通过自己的笔通过以困难的人生透视社会,揭露弊病唤起民众,改良社会。

[关键词]乡土小说情节的典型化人物性格的典型化一、鲁迅乡土小说的基本思想内容:通过下层人民麻木愚昧彷徨苦难来表现他们的精神状态,他们的挣扎、追求和苦难鲁迅所撰画的历史悲剧,揭示着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

如:《祝福》中的祥林嫂是封建中国传统妇女悲剧命运的典型代表。

她先是丧夫,再被婆家人像卖牲口一样卖掉了,接着又失去了儿子,一连串厄运将她笼罩,此后她手脚已没先前灵活,记性也坏得多,她已处在绝境的边缘。

鲁家人在祭祀中不让她参与,将她推进了死亡之谷,在祝福的礼炮声中,她痛苦的死去了。

此外,鲁讯的作品表现了下层人民的愚昧和麻木,没有觉醒甘受封建压迫。

如《故乡》中的闰土,原本是一个活泼、可爱、勤劳、勇敢的少年,封建社会把他扭曲成了一个木讷、愚昧、麻木、有了等级观念、相信迷信命运的人。

那时下层人民大多在“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的压迫下,过着极为困苦的生活。

他是中国几万万农民的一个缩影。

《阿Q正传》中的阿Q显得更加愚昧,真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二、鲁迅乡土小说的艺术特色(一)典型化:情节的典型化和人物性格的典型化。

鲁迅曾总结自己创作经验时说:“所写的事迹,大抵有一些见过和听到过的缘由,但绝不会全用这事实,只采用一端加以改造,生发开去,到足以几乎完全发表我的意思为止。

人物的模特也是一样的,没有专用过一个人,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

”这实际上也是他采用的情节和性格典型化的方法。

首先是情节的典型化。

在这一过程中贯穿着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相交织,有对生活细节的真实描写,遵循生活的逻辑,又进行严格的提炼。

如《阿Q正传》中赵白眼在革命风暴即将到来时,似乎想探革命党的口风,惴惴地问阿Q:“阿Q,Q哥,像我们这样的穷朋友是不要紧的……”“穷朋友?你总比我有钱。

简论鲁迅乡土小说的特点

简论鲁迅乡土小说的特点

简论鲁迅乡土小说的特点简论鲁迅乡土小说的特点摘要:鲁迅是第一个提出“乡土文学”概念的人,他作为中国现代乡土文学流派的开山始祖, 成就是无人能比的。

其乡土小说的总体特征是:第一,注重对地方民俗风物的描写体现了明显的地域性特征;第二,还注重对人物性格和环境的描写,用笔展示了农村或小城镇生活的真实面貌;第三,冷静、现实、客观的叙事风格,注重写实。

关键词:乡土小说写实农村民俗风物二十世纪二十年代, 中国文坛上大兴反映农村生活的小说之风。

当时的农村处在旧中国最悲惨的境况下,又因为这些作者远离故土,所以,这些小说大都隐现着乡愁, 并且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写出了各地独特的风土人情。

这种突出的文学现象形成了被文学史家称作“中国现代文学史中的第一个流派——乡土文学流派” ,而鲁迅则是这个流派的开山始祖。

一、对地方民俗风物的描写在鲁迅的带有自传性质的小说《故乡》中,我们可以发现有不少的地方都介绍了农村的民俗。

比如说:“但我们终于谈到搬家的事……你休息一两天,去拜望亲戚本家一回,我们便可走了。

”这里提到他们要会本家拜望的事,更值得一提的是他们那时候还有分本家和旁支家族的习俗。

又如:“那一年,我家是大祭祀的值年。

这祭祀,说是三十年才能轮到一回…正月里供祖像,供品很多,祭器很讲究…”可以看得出来,那时候的农村还是很看重祭祀这个活动的。

活动很隆重也很慎重,三十年才一次。

而现在,基本上农村已经没有大型的祭祀类活动流传下来了。

再如:给做工的分三种,长工、短工和忙月。

这是根据当时雇工的工作时间长短而分出来的三种类型的雇工,我们现如今有些地方还有这种叫法,看来流传甚久。

文中还有提到的给孩子起名字与阴阳五行有什么关系——闰土;家乡的乌篷船等,就不一一细说了。

在这篇文中,鲁迅忠实的描绘了乡土的民俗,只是把真实的写出来不带着炫耀或批驳的感情色彩。

二、对人物和环境的描写在《故乡》中,一开头就写到“时候既然是深……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山村,没有一些活气。

乡土文学

乡土文学
是鲁迅。 • 最早将作家回忆故乡、抒写乡愁的小说 称为“乡土文学”的,是鲁迅1928年在 《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中。 • 乡土小说作家很多都是直接受鲁迅的影 响并有意识地模仿鲁迅而开始创作的, 大都师承了鲁迅小说的批判国民性特点, 较少造作,克服了概念化,以一种质朴 和真实的面貌为当时小说创作界吹进一 股清风。
乡土小说 ·现代评价
• 客观地说,80年代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五
四以后中西方文化的第二次大融汇,表 现出中西方文化在形式上的一种对等性 互换。 • 伤痕、反思背景下的乡土小说,就是在 这一特定情境中,以回归五四的文化批 判和文化反思的认知形式出现的。而80 年代中期出现的“寻根文学”,则标志 着乡土小说知识分子的文化自觉。“寻 根文学”以质疑五四的姿态,承继了五 四时期乡土小说的文化追寻,表现对中 国传统文化劣根和优根的 赵树理(1906-1970) • 山西人,出身于贫农家庭。从小就喜好民
歌、民谣、鼓词、评书以及地方戏曲,不 仅会演戏、说书,还是民间乐队“八音会” 的鼓板手。 • 不但通晓农业生产和北方农村的生活习俗, 也熟悉农民的文化心理、审美情趣及艺术 爱好。 • 代表作: • 短小《小二黑结婚》、中小《李有才板 话》、长小《李家庄的变迁》等。
• 评价: • “抗战以来文艺作品的杰出者。”(郭沫若
评《小》、《李有》) • “标志了向大众化的前进的一步,这也是标 志了向民族形式的一步。”茅盾评《李有》) • “像这种从群众调查研究中写出来的通俗故 事还不多见。”(彭德怀为《小》出版题词) • 《李有》被誉为“解放区文艺的代表之作”。 • 1947年,晋冀鲁豫边区文联号召文艺工作者 “向赵树理方向迈进”。
乡土小说
乡土小说 ·兴起
• 乡土小说的兴起,是新文学小说对

乡土小说

乡土小说

1、控诉地方军阀统治,于暴露社会黑暗之中充满了呼之欲 出的荒诞感和沉重的幽默情绪。 《柚子》"湖南的柚子呀!湖南的人头呀"这样便宜的湖南的 柚子呀!"
2、描写浙东的民俗环境和乡土生活,使早期乡土小说获 得了民俗学的价值。 《菊英的出嫁》——“冥婚”
3、描写在时代的变动下,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农村的 衰落与破败,以及纯朴人性的堕落。 《许是不至于罢》 《李妈》《黄金》(如史伯伯 )
乡土小说:指王鲁彦、彭家煌、许钦文等在20年代中期的
写实小说。鲁迅是现代乡土小说开风气的大师。这些作家大 都出身乡村而寓居大都市,靠回忆重组来描写故乡农村(包 括乡镇)的生活,带有浓重的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突破了 “五四”新文学诞生以来主要写知识青年的相对狭小天地, 拓宽了新文学的反封建题材,吸引了大批新作家转向社会、 转向民众(主要是农民)身上,促进了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 发展。
“三姑娘:制作的美丽——重读冯文炳(废名)《竹林的 故事》” 王毅《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1
《竹林的故事》是冯文炳早期的代表作,学界多盛赞其 自然、清新的乡土气息及其烘托出的主人公三姑娘的纯净 美好形象,仔细读来却不难发现小说里的三姑娘既说不上 自然,更谈不上美丽,她的身上附着了太多中原文化对女性 认识的历史积淀。如果真是这样,读者也许可以看到另外 一个三姑娘。
代表作《怂恿》 《活鬼》
台静农(1903--1990),未名社代表作家,安徽霍丘人,鲁迅 的学生,旁听过鲁迅在北京大学主讲的《中国小说史》,1947 年到台湾,任台湾大学中文系主任长达20年之久,他最早在中 国对鲁迅进行研究,贡献卓著。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地之 子》、《建塔者》等。 悲剧型的乡镇传奇,格调更为沉郁阴冷。以朴拙、悲愤的笔法 描绘了宗法制度对乡村底层的精神统治的生生死死,突出展现 了农村的生活惨景

乡土文学鲁迅风――对中国现代文学初期一个小说群体创作倾向的再认识

乡土文学鲁迅风――对中国现代文学初期一个小说群体创作倾向的再认识

乡土文学?鲁迅风?――对中国现代文学初期一个小说群体创作倾向的再认识【内容提要】中国现代文学初期,受鲁迅影响在中国文坛上崛起了一个特色鲜明的小说创作群体,用“乡土文学”意念来指称这一群体并不恰切。

本文从“鲁迅风小说群”的视阈上探讨了这一问题,认为鲁迅小说的特别精神境界和写作范型是促成这一小说群体创作倾向形成的根本原因。

一1935年,鲁迅在论到从“老远的贵州”等地来到北京的蹇先艾、许钦文、王鲁彦、黎锦明等作家的创作时认为,“凡在北京用笔写出他的胸臆来的人们,无论他自称为用主观或客观,其实往往是乡土文学”①。

鲁迅似乎没有预料到,他的这种批评视角,成为后来人们研究这一小说群体的权威性话语;“乡土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持久不衰的热门话题,鲁迅被公认是这一创作倾向的开创者和倡导者。

然而,鲁迅是从什么意义上谈乡土文学的,后来人们又是从什么意义上理解乡土文学的?对此,人们似乎并没有深究。

早在上个世纪20年代,鲁迅乡土文学意向提出之前,周作人就极力倡导“乡土艺术”②。

他以为,“风土与住民有密切的关系”③,可以“因风土以考察著作……就著作以推想风土”④,这“便是国民性、地方性与个性”的文学⑤。

茅盾对此有另外的看法,认为“单有了特殊的风土人情的描写,只不过像看一幅异域图画……因此在特殊的风土人情而外,应当还有普遍性与我们共同的对于运命的挣扎”⑥。

如果说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在主观和客观、题材和意识的复杂纠缠中,人们还有别的更加重大的问题需要探讨,关于乡土文学的细微学理争辩不会引起人们更多的注意。

那么,在接下来的中国文学发展中,却不是如此。

当下文学研究中的乡土文学意念早已今非昔比。

“我们……把所有出现农民形象,带着农村乡土题材内容和地方乡土风格特色的小说作品,都称之为‘乡土小说'。

”⑦虽然没有多少人能完全赞同这一观点,但乡土文学意念的扩大和弥漫是不争的事实。

概括起来,当下人们对乡土文学大致有三种不同的理解。

鲁迅与沈从文乡土小说的认识价值论

鲁迅与沈从文乡土小说的认识价值论

鲁迅与沈从文乡土小说的认识价值论第一篇范文鲁迅与沈从文,两位乡土小说的大家,他们的作品在文学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本文将尝试从认识价值的角度,对两位作家的乡土小说进行探讨和分析。

一、鲁迅乡土小说的认识价值鲁迅的乡土小说,以《阿Q正传》、《祝福》等为代表,通过对农民苦难的描绘,深刻反映了旧社会的黑暗和腐败。

鲁迅用锐利的笔触,揭示了社会的种种弊端,批判了封建主义和官僚主义的压迫。

在《阿Q正传》中,阿Q的形象代表了当时广大农民的悲惨命运,鲁迅通过阿Q的悲剧,让读者深刻感受到旧社会的残酷和对人性的摧残。

二、沈从文乡土小说的认识价值沈从文的乡土小说,如《边城》、《长河》等,则展现了湘西地区的风土人情和民间习俗。

沈从文通过对乡土生活的描绘,表现了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在《边城》中,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湘西山水和民间风情,展示了边城人民淳朴的生活状态。

沈从文的作品让我们认识到,乡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我们应该珍视和传承。

三、鲁迅与沈从文乡土小说的价值比较鲁迅和沈从文的乡土小说,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了我国农村的生活状态。

鲁迅的作品,让我们看到了社会的黑暗和农民的苦难,从而激发我们对社会公正的追求;沈从文的作品,则让我们感受到乡土文化的魅力,唤起我们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

两位作家的作品,各有侧重点,但都具有很高的认识价值。

四、结论鲁迅与沈从文的乡土小说,都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他们的作品,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农村的生活状态,展现了乡土文化的魅力。

通过阅读他们的作品,我们可以更深入地认识我国农村的现实,更好地理解农民的苦难与期望。

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更应该继承和发扬鲁迅与沈从文的精神,关注农村发展,关爱农民生活,为构建美好乡村贡献力量。

本文以鲁迅与沈从文的乡土小说为切入点,探讨了他们的认识价值。

两位作家的作品,都是文学史上的瑰宝,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学习。

在新时代,我们要继承和发扬鲁迅与沈从文的精神,关注农村发展,为构建美好乡村贡献力量。

鲁迅小说中的乡土情结Microsoft Word 文档 (2)

鲁迅小说中的乡土情结Microsoft Word 文档 (2)

鲁迅小说中的乡土情结文学院062班黄健滔学号2060411247内容摘要:“乡土文学”是中国现代小说史上较为突出的一个文学现象,它的兴起与中国悠久的农业文化历史及近现代中国社会的大变迁的背景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

作为“乡土文学”的先行者,中国新文学的奠基人,鲁迅创作的25篇现代小说中,被认为以故乡为背景的就占了11篇之多。

鲁迅以其自身独特的生活体验,对中国文化的深入领悟以及对中国社会的深入解剖,并且一贯以启蒙作为自己的创作目的作风,以此形成了其独特的创作艺术风格,把艺术的力量发挥到极致。

在这些乡土小说中,体现出鲁迅深厚而复杂的乡土情结。

它不仅超出了以往知识分子中所包含的乡土意识,与同时代其他“乡土文学”的作家相比,也很不一样。

研究鲁迅小说中的乡土情结,这对于研究鲁迅,探索中国现代文明的进程都具有很大的意义。

关键词:鲁迅小说乡土情结乡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永恒的主题,乡土情结更是中国人自古至今难以释去的情怀。

这种情怀,从根本上源自于中国自给自足的农耕型文化。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农业历史的大国,长期以土地作为主要联系的生产方式,形成中国人复杂而又稳定的心理、思维方式、风俗民情。

“乡土”、“田园”作为其物质和精神的寄托,一直延续在中国人的情感之中。

但是近现代以来,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极大地破坏了中国的农业经济及在此基础形成的农业文化。

虽然一定程度上加快了中国的文明进程,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但给中国带来的更多的却是无穷无尽的灾难。

在这种大变迁的社会背景下,导致了中国现代小说史上“乡土文学”的兴起。

对于这一源头,应该追溯到鲁迅所创作的现代小说中。

其早期的名作中多取材于他的故乡绍兴,更重要的是,在其一共写过的25篇现代小说中,以故乡为背景的就占了11篇之多,如《孔乙己》、《社戏》、《故乡》、《阿Q正传》、《风波》、《祝福》等。

作为新文学的奠基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泰斗”,中国最有傲骨的“精神界之战士”,鲁迅如此大量地引用故乡作为小说的创作背景,这是一个十分让人关注的地方。

盘点我国乡土小说十大名家和他们的经典作品

盘点我国乡土小说十大名家和他们的经典作品

盘点我国乡土小说十大名家和他们的经典作品乡土文学是我国新文化崛起之后重要的题材,最早异军突起、并且取得傲人成绩的就是乡土小说创作。

乡土小说创作在我国有着良好的基础和深厚的传承,今天盘点一下我国十大乡土小说创作名家以及他们的经典作品。

第一位:鲁迅鲁迅先生在文学领域做出的开创之功极其巨大,也非常之多,创作与国民基础息息相关的乡土题材的小说是他拯救国民的重要方式。

在他的小说创作中,主要围绕着农村和农人,他的一些散文性作品也每每聚焦于此。

先生的巅峰之作《阿Q正传》,就是我国乡土小说的奠基力作,其直抵人心的力度时至今日依然神鬼皆惊。

在先生的小说集《彷徨》和《呐喊》中,乡土气息郁郁苍苍,民本书写持续顽韧,可以说先生引领和催生了我国乡土文学的发展,而且在他的力量所及之下,他还孜孜不倦地引导着同仁们开创我国乡土文学的创作,台静农就是在先生的教导下将一生致力于乡土文学创作。

第二位:沈从文沈从文是个纯净的乡土文学的创作者,他的作品氤氲着湘西的水色和柔情。

沈从文的小说功力极为深厚,艺术造诣超乎寻常,但是在一个阶段没有得到符合实际的认可,这是一件让时代尴尬的事情,好在时光能够抚平一切,时间最终给与了他应有的地位。

他的小说《边城》是我国乡土文学的代表性作品,其成就绝非同侪所能企及。

这部小说刻画了近乎纯粹的乡土气息令人沉迷,让人感动。

第三位:台静农台静农是深受鲁迅先生教诲而成长的学者、作家和书法家。

早在他与鲁迅彼此信件往来的时候,他就已经开始了自己的乡土小说创作,而他创作的《地之子》等篇什代表了那个时代我国乡土文学的涵养和崛起。

台静农是上个世纪二十年代乡土作家的代表之一,他的笔墨凝重简朴,地域特色很鲜明,风格极为阴冷晦涩,这一点与鲁迅先生的作品具有一定的传承,相对而言,作品中的人物略显单薄。

台静农的学养十分丰赡,代表了那个时代读书人的主体特色,博学,精致,而且深深植根于土地。

第四位:艾芜艾芜是个著作等身的作家,他的作品带有鲜明的地域特色,集中反映了底层的生命如何挣扎的过程,而且具有流浪汉小说的格局。

论鲁迅小说中的乡土情结

论鲁迅小说中的乡土情结

论鲁迅小说中的乡土情结【摘要】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代表之一,他的作品深受乡土情结的影响。

乡土情结在鲁迅的小说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体现在他对民生问题的关注、对封建礼教的批判、对乡村生活的描写以及对乡土人民的呼吁中。

鲁迅小说中对乡土情结的体现,让人们看到了一个真实而深刻的乡土世界,引起人们对乡土生活的反思和关注。

乡土情结对鲁迅小说的影响是深远而持久的,它不仅让作品更具现实意义,也让读者更加关注和了解乡土人民的生活状态。

乡土情结的现实意义在于唤起人们对乡土生活的关注和保护,促使社会更加关注农村人民的生活和发展。

乡土情结在鲁迅的小说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思考乡土人民的生存境遇。

【关键词】鲁迅小说、乡土情结、民生问题、封建礼教、乡村生活、乡土人民、影响、现实意义。

1. 引言1.1 鲁迅小说的背景鲁迅,原名周樟寿,生于1881年,逝世于1936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也是中国现代思想文化史上的杰出代表。

鲁迅的成名作品《狂人日记》于1918年发表,标志着中国新文学的诞生,同时也开启了鲁迅的文学创作生涯。

鲁迅的小说作品大多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黑暗与腐败,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病。

鲁迅成长于中国晚清时期,身历了清末民初的社会动荡和变革,这一时期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最为激烈和深刻的历史时期。

在这个时代的大背景下,鲁迅的文学创作不可避免地受到了社会现实的冲击和影响,他通过小说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面,并对这种社会现象进行了批判和思考。

鲁迅小说的背景是中国乡村社会,这也是他对乡土情结进行深刻探索和表达的重要原因之一。

乡土情结贯穿于鲁迅的各部作品中,成为他文学创作的重要主题之一。

通过对乡土情结的表达,鲁迅展现了对乡土人民的关怀和呼吁,同时也反映了中国社会的现实问题和矛盾。

在鲁迅的小说中,乡土情结不仅是一种审美情感,更是一种对中国社会现实的深刻观察和思考。

1.2 乡土情结的重要性乡土情结在鲁迅小说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鲁迅与沈从文乡土小说的比较

鲁迅与沈从文乡土小说的比较

鲁迅与沈从文乡土小说的比较
鲁迅和沈从文都是著名的乡土文学作家,他们的作品深刻地描绘了中国乡村的生活。

他们的作品不仅在当时备受欢迎,而且至今仍被青年一代所熟知。

在乡土小说创作上,鲁
迅和沈从文的风格有着不同的特点和风格。

首先,鲁迅的文学风格具有民族主义、反传统和革命特征,他的作品突出了他的理念,以及“新文学”理念具有明显的表现主义特点,注重他的自我价值观与感受,用它来展示
他的看法和改变社会。

例如,《故乡》中,鲁迅把他的反传统的观念和反抗的情绪,一窥
心灵的直接展示,批判了当时乡村的贫穷,暴力,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反映了贫富差距
的社会问题。

另一方面,沈从文的文学风格充满乡土性,他着重写描写农村和农民的生活,精准地
把握了乡土文学的内容和精神,以及那里的文化底蕴和本土习俗,而他的一些文稿甚至无
需详细解释也足以让人得知原野本色。

在他的小说中,通过对乡村人民的生活和口头文化
的描述,让世人了解了乡土的魅力。

例如,《夏日的绝望》描写了乡村的贫乏,物质的缺乏,但乡民们还是保持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灌加了生机和活力,重新唤起了乡土特色文
化的活力,以反映时代的变化。

因此,从作品风格上看,鲁迅和沈从文的乡土小说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

鲁迅以具有
明显的民族主义特色、批判传统及革命主义思想的小说著称;而沈从文以写实中营造出乡
土氛围的小说著称,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沈从文的乡土小说也反映了发展的现代性精神。

在总的来看,这两位著名的乡土小说家各自创作出具有独特风格的作品,为乡土文学的发
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影响广大读者。

浅析五四乡土小说中的“鲁迅基因”

浅析五四乡土小说中的“鲁迅基因”

浅析五四乡土小说中的“鲁迅基因”作者:张若男来源:《西部学刊》2021年第06期摘要:五四乡土小说家们在精神导师鲁迅的启示下,对他们曾经生活的故乡进行了重新审视,开辟出了乡土小说的新天地。

这批寓居北京的乡土作家无论在书写内容、思想内蕴抑或文学气质上,都与鲁迅有着相似之处。

具体体现为:具有地域特色的乡土文化;刻画了乡土世界冷漠麻木的“看客”;抨击了迷信愚昧的乡土习俗观念。

但这批五四乡土小说家在创作中也展示了与鲁迅小说的不同之处,他们涉及的农村题材更广,挖掘更深入,具体有两点:(一)对农村女性悲剧进行了更为深入的探讨;(二)深入表达了对故土的复杂情感。

关键词:乡土小说;五四文学;鲁迅中图分类号:I207.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1)06-0148-03引言乡土小说,即描写中国农村生活、文化习俗的小说,产生于20世纪20—30年代。

受五四新思潮影响的一批作家远离故土,寓居于北京、上海,师承鲁迅现实主义的笔法来描写自己曾经生活过的故土,再现乡村原生态的风土人情。

他们秉持着“为人生”的目的,以审视和反思的眼光重新看待古老农村的生活习俗,揭示批判农村的封建思想和陋习带给人的巨大伤痛以及在此种落后封闭的环境下造就的农村人畸形病态的心理,展现出底层农民充满血泪的贫苦生活。

代表作家有蹇先艾、王鲁彦、台静农、许杰和彭家煌等。

20世纪正值中国社会急剧变迁的时期,接受了新思想熏陶的知识青年们出走故乡,拥有了现代知识人的思想意识后,他们用批判审视的目光对故乡进行了“再认识”,将中国几千年以来文化创作中从未成为真正主角的农民和农村置于文学创作的中心地带,使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农人在“人”的意义上获得了解放。

面对忧患中的国家,拥有救国救民思想的新式知识分子们以文学的方式去关注乡村,思考着“乡土”对于国家、民族的关键性意义[1]。

一、乡土作家与鲁迅的交流鲁迅先生有着长达14年的北京居住经历。

1912—1926年,北京就是他文化创作的大本营,《呐喊》《彷徨》即在此时此地创作。

乡土文学乡土文学

乡土文学乡土文学

乡土文学乡土文学,又称乡土小说,它的出现溯源于鲁迅的《故乡》。

上个世纪20年代,现代文坛上出现了一批比较接近农村的年轻作家,他们的创作较多受到鲁迅影响,以农村生活为题材,以农民疾苦为主要内容,形成所谓“乡土文学”。

代表作家有彭家煌、鲁彦、许杰、许钦文、王任叔、台静农等。

乡土文学是在“为人生”文学主张的影响和发展下出现的。

目录简介文学特点乡土文学的表象开放的乡土文学乡土文学流派概述鲁迅其它流派孙犁沈从文韩少功台湾的乡土文学论战乡土文学的正名台湾社会性质的厘辨乡土文学论战的平息简介文学特点乡土文学的表象开放的乡土文学乡土文学流派概述鲁迅其它流派孙犁沈从文韩少功台湾的乡土文学论战乡土文学的正名台湾社会性质的厘辨乡土文学论战的平息展开编辑本段简介乡土文学,又称乡土小说。

据考证,在现代中国,关于“乡土文学”的阐述最早来源于鲁迅。

他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中说“蹇先艾叙述过贵州,裴文中关心着榆关,凡在北京用笔写出他的胸臆来的人们,无论他自称为用主观或客观,其实往往是乡土文学,从北京这方面说,则是侨寓文学的作者。

”尽管鲁迅对“乡土文学”未做出正面的定义,但他勾画了当时的乡土小说的创作面貌。

当时的乡土文学的作乡土文学家群体多寄寓在都市,沐浴着现代都市的文明,领受着“五四”新潮的洗礼。

现代文明和进步思想的烛照,几乎成为当时作家书写“乡土文学”的一个重要的创作准备。

1936年,茅盾更进一步指出“乡土文学”最主要特征并不在于对乡土风情的单纯描绘:“关于‘乡土文学’,我以为单有了特殊的风土人情的描写,只不过像看一幅异域图画,虽能引起我们的惊异,然而给我们的,只是好奇心的餍足。

因此在特殊的风土人情而外,应当还有普遍性的与我们共同的对于运命的挣扎。

一个只具有游历家的眼光的作者,往往只能给我们以前者;必须是一个具有一定的世界观与人生观的作者方能把后者作为主要的一点而给与了我们。

“编辑本段文学特点在上个世纪20年代,一些寓居于京沪大都市的游子,目击现代文明与宗法农村的差异,在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的启迪下,带着对童年和故乡的回忆,用隐含着乡愁的笔触,将"乡间的死生、泥土的气息,移在纸上",显示了鲜明的地方色彩,从总体上呈现出比较自觉而可贵的民族化的追求,开创了现代文学史上堪称一大创作潮流的风气。

乡土文学第一章浙江作家的乡土小说

乡土文学第一章浙江作家的乡土小说

• 二、鲁迅乡土小说的叙事视角 • 鲁迅的乡土小说多采用现在和过去时态 并存的视角,只有《社戏》是“童年视 角”的再现。《故乡》、《祝福》等则是 在不断的“闪回”镜头中展现人的变迁, 这种交错时态似乎给现代“还乡”小说开 辟了一个叙述方式(也是叙述视角)的范型。 这影响了以后许多的乡土小说的结构生成。 另一种进行时态的模式也成为鲁迅乡土小 说得心应手的作法,像《药》、《阿Q正 传》这样的进行时态。
二、 鲁迅乡土小说的文化批判 锋芒
• 鲁迅先生主张:“说到‘为什么’做小 说罢,我仍抱着十年前的‘启蒙主义’, 以为必须‘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 生。我深恶痛绝先前的称小说为‘闲 书’,而且将‘为艺术的艺术’,看作 不过是‘消闲’的新式别号。所以我的 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 意思是揭示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时间最早影响?鲁迅之所以用乡土作为载体从本质上来说正反映出一个现代知识者充满着背反的矛盾心理一方面作为接受了西方文化熏陶的五四先驱者那种改造农业社会国民劣根性的使命感迫使作者从一个更高的哲学文化层次上来藐视他笔下的芸芸众生驱使他用冷峻尖刻的解剖刀去解剖那一个个腐朽的魂灵从而剥开封建文化那层迷人的面纱
• 小说的主人公全都与鲁迅同辈且年龄相仿 (七斤、闰土、阿Q、祥林嫂、爱姑,莫 不如此), 没有一个青年农民。 因为自 19世纪90年代末期以后,他几乎再也无缘 涉足乡村,到他创作乡土小说的20年代, 他阔别乡村大地已经整整二三十年,比他 更晚生的、在更加动荡不安的年代里出生 与成长的青年乡村人物生活情形,他自然 不熟悉。 • 这一切都说明,在从事现实题材创作之时, 鲁迅 是近乎苛刻地忠诚于自己的生活观 察与积累的作家
第一章 浙江作家的乡土小 说研究
第一节 鲁迅的乡土小说

论鲁迅小说中的乡土情结

论鲁迅小说中的乡土情结

论鲁迅小说中的乡土情结在中国文学史上,鲁迅是第一个提出“乡土文学”概念的人。

1935年,鲁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中指出:“蹇先艾叙述过贵州,斐文中关心着榆关。

凡在北京用笔写出他的胸臆来的人们,无论他自称为用主观或客观,其实往往是乡土文学,从北京之方面来说,则是侨寓文学的作者。

但这又非如勃兰兑斯(G·Broandes)所说的…侨民文学‟,侨寓的只是作者自己,却不是这作者所写的文章,因此也只见隐现着乡愁,很难有异域情调来开拓读者的心胸,或者眩耀他的眼界。

许钦文自名他的第一本短篇小说集为《故乡》,也就是在不知不觉中自招为乡土文学的作者,不过在还未开手来写乡土文学之前,他却已被故乡所放逐,生活驱逐他到异地去了,他只好回忆…父亲的花园‟,而且是不存在的花园,因为回忆故乡的已不存在的事物,是比明明存在,而只有自己不能接近的事物较为舒适,也更能自慰的……”。

“看王鲁彦的一部分作品的题材和笔致,似乎也是乡土文学的作家,但那心情和许钦文是极其两样的。

”①“鲁迅在为《中国新文学大系》编小说三集时,把入选的蹇先艾、许钦文、王鲁彦、黎锦明等,称为乡土文学作家。

他是最早概括这现代文学史上重要文学现象的人。

”②鲁迅不仅在理论上阐述了“乡土文学”的含义,而且在自己创作中实践着。

因此有人把鲁迅称为最早的乡土作家,认为他“于乡土文学发韧,作为领路者,使新作家的笔,从教条观念拘束中脱出,贴近土地,挹取滋养,新文学的发展,进入一新的领域”。

③由此可见鲁迅是现代乡土小说开风气的大师,他的《孔乙己》、《风波》、《故乡》等都出现得很早,给后来的乡土作家建立了规范,由于鲁迅作品的思想、艺术高深完美。

所以成为20年代、以至整个中国现代文学不可企及的典范之作,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作者在创作中所显现的那种较之其他乡土作家更为强烈的“乡土情结”,而这种“情结”又源于作者对中国农民深深的“爱”上。

可以说,鲁迅的乡土文学创作是对中国农村、农民深厚情感的文字表现。

鲁迅乡土小说的鉴赏与分析

鲁迅乡土小说的鉴赏与分析

74鲁迅乡土小说的鉴赏与分析陈 卓 绵阳师范学院 文学与历史学院摘要:因为鲁迅在他的作品中大都表现了一种烈的“乡土情结”,所以他的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中不可企及的典范之作,他的作品中之所以有这种情节,是因为它深深地热爱着他的故乡和中国的广大农民。

乡土小说流露了鲁迅对中国农民深厚的情感,我们把这种情感叫做“农民情节”。

在鲁迅的乡土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典型的农民形象,比如:因精神胜利法著名的阿Q ,在恐惧中死去的祥林嫂,还有背着沉重生活负担的他的儿时玩伴闰土,不同时代农民的生活情景都乐意从他的小说中清晰的看出,当然,我们也可以看出鲁迅在探求造成他们灵魂灾难的社会根源。

关键词:乡土小说;农民情结;精神;乡土情结“五四”的乡土小说以及“五四”以后的一些乡土小说作家都是模仿鲁迅开创的现代乡土小说模式去写想吐小说的。

同情怜惜清苦农民之心和改造农业社会落后面貌之情都蕴含在在鲁迅的乡土小说中,“深刻的批判”与“深刻的眷恋”的混合这两种传统的乡土中国情感是因为这两种文化价值在其中所形成的理念叙述的冲突而引起的,因此酒神的悲剧精神与柔美的田园牧歌相杂糅这两种风格的小说创作的悲剧审美形态出现了。

在进行小说的文体进行鉴赏时,我们首先要理清小说的情节,然后通过对小说情节的赏析分析小说中刻画的人物形象,然后感受全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最后将文章的主题深化。

同样,我们也可以根据这样的步骤来分析一般的乡土小说。

但是阅读鲁迅的乡土小说时,我们不仅要按照这样的思路进行,而且还要在具体的细节上进行更深层次的分析。

鲁迅的文章时间跨度比较大,许多距离现在有八九十年的社会文化背景的事件都涉及在鲁迅的文章里面,而大多数人对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都不是很了解,因此,这就阻碍了人们对作品的理解。

好多人不喜欢鲁迅作品的原因可能就是不了解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导致对作品的理解不够,因此,对作品失去了兴趣。

因此我们说,在解读乡土小说时,最重要的是要去了解具体的事件所产生的社会背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乡土文学?鲁迅风?■袁国兴《文学评论》2006年第5期内容提要中国现代文学初期,受鲁迅影响在中国文坛上崛起了一个特色鲜明的小说创作群体,用“乡土文学”意念来指称这一群体并不恰切。

本文从“鲁迅风小说群”的视阈上探讨了这一问题,认为鲁迅小说的特别精神境界和写作范型是促成这一小说群体创作倾向形成的根本原因。

一1935年,鲁迅在论到从“老远的贵州”等地来到北京的蹇先艾、许钦文、王鲁彦、黎锦明等作家的创作时认为,“凡在北京用笔写出他的胸臆来的人们,无论他自称为用主观或客观,其实往往是乡土文学” ①。

鲁迅似乎没有预料到,他的这种批评视角,成为后来人们研究这一小说群体的权威性话语;“乡土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持久不衰的热门话题,鲁迅被公认是这一创作倾向的开创者和倡导者。

然而,鲁迅是从什么意义上谈乡土文学的,后来人们又是从什么意义上理解乡土文学的?对此,人们似乎并没有深究。

早在上个世纪20年代,鲁迅乡土文学意向提出之前,周作人就极力倡导“乡土艺术” ②。

他以为,“风土与住民有密切的关系” ③,可以“因风土以考察著作……就著作以推想风土” ④,这“便是国民性、地方性与个性”的文学 ⑤。

茅盾对此有另外的看法,认为“单有了特殊的风土人情的描写,只不过像看一幅异域图画……因此在特殊的风土人情而外,应当还有普遍性与我们共同的对于运命的挣扎” ⑥。

如果说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在主观和客观、题材和意识的复杂纠缠中,人们还有别的更加重大的问题需要探讨,关于乡土文学的细微学理争辩不会引起人们更多的注意。

那么,在接下来的中国文学发展中,却不是如此。

当下文学研究中的乡土文学意念早已今非昔比。

“我们……把所有出现农民形象,带着农村乡土题材内容和地方乡土风格特色的小说作品,都称之为‘乡土小说’。

” ⑦虽然没有多少人能完全赞同这一观点,但乡土文学意念的扩大和弥漫是不争的事实。

概括起来,当下人们对乡土文学大致有三种不同的理解。

第一,把乡土文学中的“乡土”意念与地方特色与怀乡情感等同起来。

比如有的学者认为,“乡土文学表现了人民的生活美——乡土民俗风情,表现了作家对故乡、对人民的深厚感情,所以受到广大人民的喜爱” ⑧。

第二,把乡土文学与特定文学题材联系在一起。

“乡土文学实际上不过是用乡土题材写成的文学……”因此,“要研究这一问题,只能从题材上加以认定” ⑨。

第三,把乡土文学与特定的创作“类型”联系在一起。

“不同籍贯的作者,写不同地区的生活,而能构成一个流派,这只能在新文学发展初期这种特定历史条件下才会出现。

30年代的乡土文学已经不是一个统一的流派,随着创作倾向的不同,实际上作家已经分道扬镳……” ⑩人们对乡土文学的理解为什么会有这样大的分歧?甚至把它看作是流派现象还是题材特点、精神倾向都不能统一?这不简单是一种分类意识的疏忽,还与“乡土”意念本身的歧义性和模糊性有关。

全面地探讨这一问题不是本文的题旨,我们指出这一点的目的是要提起人们注意:鲁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中所谈的那些“乡土文学”作家的创作特色与后来人们所认定的种种乡土文学创作特点并不完全吻合。

正像把“乡土文学”看作是一个小说流派就必然要发现的那样,“三十年代”以后的中国“乡土文学”,已经与鲁迅所谈的“乡土文学”“分道扬镳”,当人们再用乡土文学意念来指认这一小说群体的创作倾向时,就要另外加以说明,否则就会在概念的“能指”和“所指”之间发生游离。

其实早在我们提出这一问题之前,已经有学者注意了这一问题。

严家炎先生在他的《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中就指出:“蹇先艾先生在《文艺报》一九八四年第一期上发表过一篇文章,认为二十年代并……没有乡土小说流派。

”(11)蹇先艾先生是当事人,一般被认为是20年代“乡土文学流派”的重要作家,他说20年代没有“乡土文学流派”是什么用意?是没有其名呢?还是没有其实?我以为蹇先艾先生的原意是说用乡土文学来指称这一文学群体的创作倾向并不确切。

这不仅是蹇先艾先生的个人意见,许多研究者在自己的研究实践中也感到“其名”的并不完全适用,有时不得不用别的概念来试图加以补正。

最早范伯群、曾华鹏先生在他们的《王鲁彦论》中就指出,“由于题材选择和艺术作风的接近,王鲁彦和许钦文等被当时批评家称为‘鲁迅派’作家”(12)。

紧接着杨义和许志英先生也不约而同地在自己的著作中使用了“鲁迅风”这一人们熟悉的杂文概念来研究小说。

杨义在他的《中国现代小说史》中说:“如果说30年代一批优秀杂文家发扬了杂文上的‘鲁迅风’,那么台静农则在20年代继承了小说上的‘鲁迅风’。

”(13)而许志英先生更明确地认为,受当时一般创作倾向的影响,“作家往往是站在旁观者的位置上去关心或怜悯下层劳动者,而不是像‘鲁迅风’小说家对下层劳动者的苦难与不幸往往有一种切肤之痛的感受”(14)。

“鲁迅派”和“鲁迅风”的概念成为研究者概括受鲁迅影响产生的那个小说群体创作倾向的特殊用语,恐怕在当事者看来,舍此概念不足以说明问题,否则为什么不用乡土文学这一现成的称谓还要杜撰一个“新名语”呢?人所共知,鲁迅所谈的那些“乡土文学”作者及同时期的一批青年作家,与鲁迅的创作关系十分密切。

鲁彦的“《柚子》集里的第一篇作品《秋夜》,是取法于鲁迅的《狂人日记》的”(15)。

“台静农小说从内容到风格,皆师法鲁迅”(16),许钦文自己承认鲁迅先生是他“强有力的引导者”(17),蹇先艾“写短篇小说,一开始就受到了鲁迅先生的作品很大的影响”(18)。

至于许杰、彭家煌、黎锦明等也都在鲁迅作品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19)。

那么,鲁迅对这些作家的“影响”到底表现在什么上,怎样来看待这种影响?如前所述,最早来研究这一问题的不是别人正是鲁迅自己,可也正因为如此,鲁迅有意淡化了他自己的存在,而强调了其他作家创作的抽象性普遍特征。

鲁迅所谈的“乡土文学”意念只是影响这一文学群体创作倾向的一个方面,不是所有方面,也不是最重要的方面。

他在谈到自己的创作特色时特别看重的却是“‘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颇激动了一部分青年读者的心”(20)。

然而,一方面由于人们对鲁迅在这一小说群体创作倾向中的特殊地位的充分肯定,不自觉地扩大了对鲁迅谈“乡土文学”意义的理解,一方面乡土文学意念的提出在中国现代文学初期又确实具有一定启示性,二者相加,渐渐阻塞了人们从其他层面探讨问题的可能。

其实就一般意义上的乡土文学来论乡土文学,无论是对鲁迅的研究,还是对受鲁迅影响的那个小说群体的创作倾向研究,都难免不在意念上出现一些模糊。

比如有人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其实是一种乡土文化……中国文人与传统文化有着极深的渊源,即使反传统也是建立在深谙传统文化的基础上。

一代文学巨匠鲁迅反传统曾何其坚决,但笔下也生发出《朝花夕拾》等缅怀童年乡土之作,竟也有《故乡》、《社戏》那样充满牧歌情调的小说,其中不正流露出他心底那股中国传统文人所特有的乡土意识和怀旧情结吗?”(21)“这种十分奇特的创作现象,是整个泱泱农业大国,漫漫农业文明在作家生活和心理上长期积淀的产物,也是中国罩上鲜明农民色彩的广大人民热烈审美期待和需求的结果。

”(22)这样的议论自觉不自觉地把乡土文学与乡村田园意象挂上了钩。

如果说乡土文学意念确定含有这样的意味,人们在乡土文学研究中很自然地就会顾及到这一点,那么我们却不能不思考:鲁迅的“乡土文学”创作的最大特点是什么?当人们把受鲁迅影响崛起的那个小说群体称为“乡土文学流派”时,其主要特征又是什么?所谓20年代初期的“那个”“乡土文学流派”与一般的乡村题材、乡土意识的文学创作是一样的吗?可能的解释是人们把二者混淆了。

有的学者即使下意识地感到了有进行辨析的必要,也由于没有恰当的言说方式不得不将乡土文学分为“两派”,“即师承于鲁迅的以写实为主要表现特征,重在再现乡村原生态的乡土小说;与师承于周作人的以写意为主要表现特征,重在田园诗风追求的乡土小说”(23)。

然而,“再现乡村原生态”的乡土小说不应没有“乡村田园意象”,“田园诗风追求”也应该是“乡村原生态”之一种,在这个视角上似乎没有办法把意念表达得更圆通。

鲁迅的“乡土”小说不是一般的“乡村”意象能概括得了的。

如果人们不经意把“乡土”与“乡村”混在了一起,那么,鲁迅的一些小说与其说是乡土文学,莫不如说是小“城镇”文学。

在《呐喊》、《彷徨》中写到“乡村”生活的似乎也只有《风波》、《社戏》,其它如《孔乙己》、《药》、《阿Q正传》、《祝福》、《长明灯》等都很难说故事发生在“乡村”。

鲁迅作品中的人物除了闰土而外,也很少再有其他“农民”了。

鲁迅“乡土小说”的主要成就不体现在它的乡村田园意象上,“田园牧歌”因素只是其意象丰富性的一种体现。

受鲁迅影响崛起的那些小说作家在鲁迅作品中汲取的也不是一般的乡村田园意象,而是鲁迅创作的主导倾向和鲁迅的艺术精神。

“乡土”是他们的生活积累,决定他们创作特征核心的是他们审视题材的特殊视角和特别意向。

是鲁迅让他们领悟到了生活的别一境地,这种生活境地,在农村中有,在城市中也有。

鲁迅的作品写“鲁镇”是这样眼光,写“S城”也是这样眼光。

写“农村”题材是鲁迅方式,写“知识分子”题材也是鲁迅方式。

现有的关于鲁迅和乡土文学关系的意念,有意无意地把鲁迅的“乡土”题材作品与“城市”题材作品人为地区分开来理解并不妥,其实他们是同一“鲁迅风”在不同题材作品中的。

受鲁迅影响的那些青年作家,在鲁迅小说中感受到了“格式”上的“特别”,领悟了鲁迅精神的文学样式,因此他们写贵州是鲁迅式的,写浙东也是鲁迅式的。

题材各异,地域各异,情节各异,意识倾向却接近。

与“几乎无事的悲剧”相通(24),与“阿Q相”有血缘关系,与“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意识发生共鸣(25)。

这样的倾向和“类型”在20年代初期小说创作中产生,引起了人们的广泛注意。

30年代有影响,40年代以后还能不时被人记起,当代文学中偶尔也能让人看到与其相近的身影——作为一种文学创作倾向它主要兴盛于20年代,作为影响,现在还有反响——这是什么?怎样概括它?最好的称谓还是“鲁迅风”。

二那么,受鲁迅影响的那些作家在小说创作上到底有哪些具体特性让我们把他们看作是一个有相似追求的创作群体呢?民俗文化批判视角的获取催生了鲁迅风小说群创作的经典意象。

在文化人类学家眼里,就像考古学者对地下出土文物发生痴迷那样,对远离现代文明的原始部落生活似乎格外感兴趣。

在口传文学、民俗习尚的调查整理中,发现不同的文化类型,其工作性质被称为有文化考古意义的“田野考察”。

在中国现代社会,有意把文学当作社会文化分析对象的始作俑者是鲁迅,“改造国民性”理论的出发点是对社会文化现象的批判。

正像文化人类学的“田野考察”不能面对泛泛的“人类”,要具体,具体到有些封闭的原始部落,改造国民性的企图也不能从泛泛的“国民性”入手,要着眼于具体的“国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