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民意的“匿名制服”效应及其有效调控(一)
对网络民意的回应-政务公开
对网络民意的回应—政务公开行政学院 08级3班学号23080306 支建永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提高,网民人数的增多,各种媒介诸如论坛、即时通讯、微博、博客等的出现,为网民发表意见产生共识提供了平台,我国网民人数迅猛增长,在网络上互动活跃,网络民意汹涌,因此网络民意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现象,不容忽视的力量。
政府如何应对网络民意已经成为检验政府执政能力、解决社会问题的重要方面,基于此,笔者在本文中围绕网络民意及其特点、以政务公开应对网络民意的重要性、政务公开应对策略等诸问题进行阐述,以期对网络民意的良性应对提出有益的建议,增进以政务公开应对网络民意的能力。
关键词:网络民意,回应,政务公开据2012年1月CNNIC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公布的数字,截至2011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突破5亿,达到5.13亿,互联网普及率较上年底提升4个百分点,达到38.3%。
庞大的网民队伍借助网络这一平台反应和表达对社会问题的观点和看法形成网络民意。
网络民意目前成为汹涌之势,诸如李刚门、周老虎等各种网络事件频发。
回应网络、回应公众已经成为化解社会问题、消解事件于未萌的重要方法。
网络民意形成及其特点网络民意就是借助网络民意就是借助互联网技术手段,通过新闻跟帖、网络民调、博客论坛、BBS等表达形式呈现出来的在网络虚拟世界中大多数成员对社会问题或现象所持有的基本一致的观点、情感和行为的总称。
简而言之,网络民意是传统民意的一种延伸,是当前数字化信息社会中公众民意表达的便捷渠道。
【1】网络民意的形成主要通过网络这一媒介,经过网民们的表达、发表意见,经过意见聚合达成人们的共识,引起共同行动,经由意见领袖进行整合,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网络民意,进而引起传统媒体的重视,由传统网络进行转载,形成民意,引起政府部门的重视与采纳,从而引起政策改变、观念转变,影响我们的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
人们通过互联网,形成网络民意,其实质仍是公共意志的表达,但网络民意与人们通常所熟知的传统民意是有区别的,有其自身的特点。
网络匿名制度对社会的积极影响与否辩论辩题
网络匿名制度对社会的积极影响与否辩论辩题正方观点,网络匿名制度对社会有积极影响。
首先,网络匿名制度为社会提供了一个安全的交流平台。
在网络上,人们可以匿名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而不必担心被他人追踪或攻击。
这种匿名制度为一些羞怯或害羞的人提供了发表意见的机会,从而促进了社会的言论自由和多样性。
正如美国作家马克·吐温所说,“言论自由是一项神圣的权利,匿名是言论自由的一种形式。
”。
其次,网络匿名制度有助于揭露社会问题。
有些人可能因为担心受到报复或社会压力而不敢公开批评一些不公正的现象,而通过匿名表达意见,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到这些问题。
例如,匿名举报平台可以帮助揭露腐败和不法行为,从而促进社会的公正和透明。
正如英国哲学家托马斯·潘恩所说,“匿名是人们最真实的写照。
”。
最后,网络匿名制度有助于保护个人隐私。
在网络时代,个人信息泄露和隐私侵犯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通过匿名制度,人们可以更好地保护自己的隐私,避免个人信息被滥用。
正如美国前总统巴拉克·奥巴马曾经说过,“隐私不是为了隐瞒,而是为了保护。
”。
综上所述,网络匿名制度对社会有积极影响,它促进了言论自由和多样性,揭露了社会问题,保护了个人隐私。
因此,我们应当支持网络匿名制度的存在和发展。
反方观点,网络匿名制度对社会没有积极影响。
首先,网络匿名制度容易滋生网络暴力和恶意言论。
在匿名的情况下,一些人可能会放弃对他人的尊重和礼貌,而发表攻击性和恶意的言论,从而伤害到他人。
这种行为不仅破坏了网络社区的和谐氛围,也给受害者带来了心理上的困扰和伤害。
正如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所说,“匿名是无耻的面具。
”。
其次,网络匿名制度容易被滥用。
一些人可能会利用匿名身份进行不法活动,比如散布谣言、传播色情信息、进行网络诈骗等。
这不仅损害了个人的合法权益,也破坏了社会的公共秩序。
因此,匿名制度可能会成为社会治理的障碍,而非促进社会的发展。
网络民意对政府行政的影响
网络民意对政府行政的影响摘要:随着互联网在全球范围内的飞速发展,网络媒体已被公认为是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网络成为表达民意、参与政治生活和进行舆论监督的主要渠道之一。
从近年来发生的许多网络事件可以看出,网络民意在促进我国的政府行政行为民主化科学化方面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当然,网络民意也是一把“双刃剑”,对政府行政行为及社会进步也存在着不利影响。
要正确看待网络民意对政府行政行为的影响,采取有效措施,既使网络能够真实的代表并反映民意,又使政府行政行为具有自主性。
关键词:网络民意;双重影响;对策建议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被称为“第四媒体”的网络迅速崛起,日益走进普通百姓的生活,其以独特的技术特征创造了一个相对宽松的话语空间。
网络传播方式为公众表达民意、参与经济社会及政治生活提供了一个方便快捷的舆论平台,使民意表达的渠道和空间不断拓展和扩大,并逐渐生发出一种新的民意类型——网络民意。
网络民意在人民生活和政府行政行为中的地位和作用日渐凸显。
如何正确认识日益高涨的网络民意,并采取有效措施将其纳入规范化的轨道,是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国家发展的一个重大课题。
1 网络民意的主要特征20世纪90年代后,网络民意伴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而诞生,并给传统的民意表达及传播形态带来巨大的冲击。
网络民意,就是公众在互联网上就现实社会以及社会中各种问题、现象表达自己的意见、观点或者态度。
简单的说,就是公众在互联网这个公共平台上表达的、传播的对某些社会现象或者是社会问题所表现出的多数人的具有一定影响力和倾向性的共同意见、态度和情绪,对社会发展及有关事态的进程能够产生一定影响。
网络民意融入了互联网海量的信息,具有独特的即时性、交互性、开放性。
由于传统“把关人”角色功能的弱化,使得网络民意呈现与广播、报刊、电视等传统媒体舆论不同的特征:1.1 参与主体的平等性和广泛性互联网是一个开放的空间,民众只要在网站上随意进行注册甚至不需要任何验证,就能进行交流,而不需要表明真实身份,每个个体在网络上仅仅是一个虚拟的符号,没有国籍、种族、地位、贫富、年龄甚至性别之分,具有平等的地位。
网络民意与公共政策互动之分析
网络民意与公共政策互动之分析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网络民意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对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产生了深远影响。
网络民意指的是在网络空间中表达出来的民众意见和声音,可以通过社交媒体、网络论坛、在线调查等方式进行表达。
网络民意可以快速传播,广泛影响,并且能够直接影响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因此对于政府部门来说,必须重视网络民意,并且进行有效的互动,以实现民意与公共政策之间的良性互动。
一、网络民意与公共政策的关系1.1 网络民意对公共政策的影响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民意在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影响越来越大。
在过去,政府和决策者主要通过传统的调研方式来获取民意,例如开展实地调研、举办听证会等。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越来越多的民众通过网络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诉求,这些意见和诉求可以被广泛传播,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
政府和决策者不得不重视网络民意,将其纳入到公共政策制定的考量范围之中。
1.2 公共政策对网络民意的回应在互联网时代,政府和决策者可以利用互联网平台进行与民众的直接互动,了解民意,回应民意,增加政策的透明度和合法性。
政府可以通过开设官方网站、社交媒体账号、在线调查等方式,主动收集和回应民意,让民众参与到政策制定的过程中。
通过这种方式,政府可以更好地了解民意,增强政策的民意基础,提高政策的可行性和可接受性。
二、网络民意与公共政策互动的挑战2.1 数据真实性和可信度网络空间的开放性和匿名性使得网络民意的数据真实性和可信度受到了质疑。
在网络上,有些人可能会利用虚假账号、水军等手段操纵舆论,扭曲民意。
网络民意往往是一种“哗众取宠”的倾向,有些民意的表达可能会受到个别人的煽动和操纵。
政府需要开展严密的数据监测和分析工作,确保网络民意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2.2 网络民意的碎片化和情绪化在网络空间中,民意往往呈现出碎片化和情绪化的特点,很难形成稳定和连贯的诉求。
由于网络信息的碎片化特点,有时政府难以准确把握民意,难以进行有针对性的政策回应。
互联网匿名社交封闭与自由的辩证
互联网匿名社交封闭与自由的辩证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匿名社交平台逐渐兴起并受到了广大用户的欢迎。
匿名社交平台允许用户在网络上以匿名的身份进行交流和表达,这种形式的社交给用户带来了一定的自由和开放性。
然而,匿名社交平台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网络暴力、谣言传播等,这些问题使得人们对匿名社交的封闭性产生了担忧。
本文将从封闭与自由的角度对互联网匿名社交进行辩证分析。
一、匿名社交的封闭性匿名社交平台的封闭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匿名身份:在匿名社交平台上,用户可以使用虚拟身份进行交流,不需要透露真实的个人信息。
这种匿名身份的存在使得用户可以更加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不用担心被他人追踪或攻击。
2. 封闭圈子:匿名社交平台往往以兴趣、话题为基础,形成了各种封闭的圈子。
用户可以选择加入自己感兴趣的圈子,与志同道合的人进行交流。
这种封闭的社交圈子为用户提供了一个安全、舒适的交流环境。
3. 信息过滤:匿名社交平台通常会对用户发布的内容进行一定的过滤和审核,以确保平台上的信息质量。
这种过滤机制可以有效减少低质量、恶意信息的传播,保护用户的利益和安全。
二、匿名社交的自由性匿名社交平台的自由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自由表达:匿名社交平台为用户提供了一个自由表达的空间,用户可以在不受限制的情况下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
这种自由表达的环境有助于激发用户的创造力和思维活跃度。
2. 匿名反抗:匿名社交平台为一些受到压迫或不公正对待的群体提供了一个反抗的渠道。
在匿名的身份下,这些群体可以安全地表达自己的不满和抗议,寻求公正和正义。
3. 信息多样性:匿名社交平台上的用户来自不同的背景和文化,他们的观点和经验也各不相同。
这种多样性使得匿名社交平台成为一个信息丰富、多元化的交流平台,用户可以从中获取到更广泛的知识和见解。
三、封闭与自由的辩证关系互联网匿名社交既具有封闭性,又具有自由性,二者之间存在着辩证的关系。
1. 封闭与自由的平衡:匿名社交平台的封闭性为用户提供了一个相对安全、舒适的交流环境,使得用户可以更加自由地表达自己。
网络匿名性对社会互信的影响
网络匿名性对社会互信的影响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普及,网络匿名性成为了互联网时代一个重要而又复杂的话题。
网络匿名性使得人们可以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自由地表达意见和参与各种社交活动。
然而,网络匿名性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特别是对社会互信的影响。
首先,网络匿名性降低了社会互信。
在匿名网络上,每个人都可以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这意味着社交互动中的不确定性增加了。
人们不再能够对对方的身份和言行负责,这就加剧了人们对陌生人的警惕和怀疑。
这种不信任对社会互信的建立和维护产生了负面影响,使得人们更加疏远和孤立。
其次,网络匿名性导致了虚假身份的泛滥。
在匿名网络环境下,人们可以轻易地伪造身份和信息。
这些虚假身份可能被用于违法犯罪活动、欺诈行为以及网络欺凌等不良行为。
虚假身份的泛滥不仅损害了网络上的信任,还给社会带来了一系列的安全风险与社会问题。
然而,网络匿名性也有一些积极的影响。
首先,它提供了一个安全和自由的空间,特别是对那些在传统社交环境中感到不适或被边缘化的人来说。
在匿名网络上,他们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情感,寻找到归属感,这为他们建立互信的关系提供了可能性。
其次,匿名网络还为持不同政见的人提供了一个匿名发布观点的平台。
在一些体制严格、言论受限的国家,匿名网络成为一种维护言论自由的途径。
人们通过匿名发布观点,传播信息,并参与到社会议题的讨论中。
虽然这种匿名行为可能会引发一些负面效应,例如谣言的传播和政治煽动,但它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因此,对于网络匿名性对社会互信的影响,我们不能一概而论。
它既有负面的影响,也有积极的作用。
在互联网时代,我们需要更加关注网络安全和信息真实性的问题,建立合理的监管机制,遏制虚假身份的泛滥,保护网络上的信任。
同时,也要重视和理解那些在匿名网络中寻求安全感和言论自由的个体,为他们提供更好的社会支持和参与机会。
最后,要增强人们对网络道德的自觉,培养社会互信的意识。
只有通过共同努力,社会才能逐渐建立一个互信、和谐、尊重多元声音的网络空间。
网络匿名制度对社会的积极影响与否辩论辩题
网络匿名制度对社会的积极影响与否辩论辩题正方观点,网络匿名制度对社会有积极影响。
首先,网络匿名制度可以保护个人隐私和安全。
在网络上,许多人因为言论或观点而遭受到攻击和威胁,匿名制度可以让这些人在不暴露真实身份的情况下表达自己的观点,避免遭受到不必要的骚扰和威胁。
其次,匿名制度可以为一些敏感话题提供更开放的讨论空间。
在一些政治敏感或社会敏感话题上,人们可能因为担心被迫害或报复而不敢发表自己的观点,匿名制度可以让这些人更自由地表达自己的看法,促进社会舆论的多元化和开放性。
此外,匿名制度也可以为一些受到歧视或排斥的群体提供平等的发言权利。
在现实社会中,一些群体可能因为身份、性别、性取向等原因而受到歧视和排斥,匿名制度可以让这些群体在网络上获得平等的发言权利,减少社会上的歧视现象。
反方观点,网络匿名制度对社会没有积极影响。
首先,匿名制度会导致网络上的言论质量下降。
因为匿名制度让人们可以不用对自己的言论负责,导致网络上出现大量的恶意攻击、谣言和不实信息,影响社会的信息环境和社会秩序。
其次,匿名制度可能会被一些人利用来进行违法犯罪活动。
在网络上,一些犯罪分子可能会利用匿名制度进行网络诈骗、网络侵权、网络欺凌等违法活动,给社会带来安全隐患和社会危害。
最后,匿名制度可能会阻碍网络社区的建设和共享。
在网络社区中,人们需要建立信任和共享信息,而匿名制度会让人们难以建立信任和进行有效的信息共享,阻碍网络社区的健康发展。
综上所述,网络匿名制度对社会的影响是复杂的。
虽然匿名制度可以保护个人隐私和安全,为敏感话题提供更开放的讨论空间,和为受到歧视的群体提供平等的发言权利,但同时也会导致网络言论质量下降,被利用进行违法犯罪活动,和阻碍网络社区的建设和共享。
因此,我们需要在保护个人隐私和安全的同时,加强对匿名制度的监管,防止其被滥用和导致社会负面影响。
网络匿名性对社会的积极影响的辩论辩题
网络匿名性对社会的积极影响的辩论辩题正方,网络匿名性对社会的积极影响。
首先,网络匿名性可以为一些羞怯或者害羞的人提供一个发表意见和表达观点的平台。
在现实生活中,一些人可能因为社交恐惧症或者其他原因而不敢在公共场合表达自己的观点,而在网络上,他们可以选择匿名身份,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有助于促进言论自由和多样化的观点。
其次,网络匿名性可以保护一些人的隐私和安全。
在互联网时代,个人信息泄露和网络欺凌等问题日益严重,而网络匿名性可以让人们在不暴露真实身份的情况下参与讨论和交流,从而减少了一些潜在的安全风险。
此外,网络匿名性也有利于揭露一些社会问题和不公平现象。
在一些敏感话题上,人们可能因为担心受到社会压力或者报复而不敢公开表达自己的看法,而通过网络匿名性,他们可以更加坦率地讨论一些敏感问题,促进社会的进步和改革。
最后,正如美国作家马克·吐温所说,“言论自由是一种权利,而匿名是一种选择。
”网络匿名性为人们提供了一种选择的权利,让他们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这对于社会的多样性和包容性是非常重要的。
综上所述,网络匿名性对社会有着诸多积极影响,可以促进言论自由、保护个人隐私和安全,揭露社会问题,以及促进社会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因此,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网络匿名性的积极意义,并在保障网络安全的前提下,支持和鼓励人们在网络上选择匿名身份。
反方,网络匿名性对社会的消极影响。
首先,网络匿名性容易导致言论的不负责任和恶意攻击。
在匿名的情况下,一些人可能会滥用言论自由,发布不负责任的言论或者进行恶意攻击,这不仅伤害了他人的感情,也破坏了网络环境的和谐与秩序。
其次,网络匿名性也容易滋生网络欺诈和虚假信息。
在匿名身份的掩护下,一些人可能会散布虚假信息或者进行网络诈骗,给他人带来经济损失和心理困扰,严重影响了网络社会的信任和安全。
此外,网络匿名性也容易成为网络欺凌和网络暴力的温床。
在匿名的情况下,一些人可能会进行网络欺凌或者发起网络暴力行为,给受害者带来严重的精神伤害和心理压力,甚至导致悲剧发生。
网络媒体中匿名现象的利弊分析
三 、网络 匿名现 象 的可行性 管理 策略 2002年清 华大学新闻学 教授 李希光 在 南方谈及 新闻改革 时提 出建议 “中国人 大应 该禁止任何人 网上匿名”,引发 了国内关 于
衣 ,行走在 “毫无章法 ”的虚拟世界里 。因 为在互联 网的世界里,即便是近在咫尺 ,也 可 以互不相识 ,也无从考究 ,那么这样一种 匿名的、“绝对的 ” 自由的环 境给人们 的生 活 带来 的是一种怎样的改变 呢?
一 、 网络匿名 现象 简析 网络传播 给参 与者提 供 了一个 非常 广 泛 的空 间,提 供了丰 富的信息 资源 ,通过计 算机进行信息传播活动。在进 行信息传播与 交流 的过程 中,就会形成一个巨大的网络环 境——拟态环境。拟态环境有如下特点 :一 方面 ,拟态环境不是现实环境 “镜子式 ”的 摹 写,不是 “真 ”的客观环境,或多或少与 现 实环境存在偏离;另一方面 ,拟态环 境并 非与现实环境完全割裂,而是以现实环境为 原始蓝本 。李普 曼认为 ,在大众传播 极为发 达 的现代社会,人们的行为与三种意义上的 “现实 ”发生着密切 的联系 :一是实际存在 着 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的 “客观现实 ”; 二 是传播 媒介经 过有选 择地加 工后 提示 的 “象征性现实 ”(即拟态环境 );三是存在于 人们 意识中的 “关于外部世 界的图像 ”,即 “主观现实 ”。 由此 ,网民在 网络 中进行信息传播 ,凭 借虚拟 的网络环境,人们以无 限的 自由空间 发挥人们 的想象力、创造力 ,而在这 个 自由 而广泛延伸的环境中,人们不必要用 真实的 身份参与交流活动,或者隐匿起 自己真实的 信 息,完全虚 构一个身份 ,而正常的在虚拟
网络民意对公共政策的影响分析
网络民意对公共政策的影响分析摘要:网络民意是借助或通过网络这一信息平台所反映、表达、实现出来的社会公众思想、舆论的趋势和导向。
网络民意是公民参与政治的一种新途径,其影响已全面而深刻地渗入到人们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各个方面。
文章介绍了网络民意的发展现状,并通过分析其对我国公共决策的正反两方面影响,提出对网络民意的引导策略。
关键词:网络民意公共政策影响民意表达信息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人通过网络发表对公共政策的看法,无数人的意见在网络上汇集到一起形成了独具特点的网络民意,通过其优越于传统民意的特征来影响我国的公共政策,帮助公民表达其利益诉求、为公共政策的制定提供新的来源和推动公共政策的评估与调整。
一、网络民意: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新途径通常我们把民意界定为社会上大多数公众基于特定的社会问题、现象、公共事务所公开发表具有一致性或相似性意见和看法。
如果就此定义推广,就可以得到网络民意的界定:以网络传媒为载体,通过网络群体的多元化、多渠道的文本表达,得到的基于特定的社会问题、现象、公共事务所公开发表具有一致性或相似性意见和看法。
网络民意,是基于现代互联网技术支撑下的一种民意表达方式,其特点是由互联网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互联网本质上是一个开放的系统,网络信息的广泛性、时效性以及互联网的虚拟性等特点赋予其参与主体的平等化、表达意见的真实性、关注议题的多元化、影响的广泛性以及载体的虚拟性等特征。
二、网络民意对公共政策的影响(一)、网络民意与公共政策的关系民意是公共政策的基石,是制定公共政策的重要参考依据。
公众能够通过通畅的途径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是政府重视民意的前提要求。
民意的力量在公共政策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不容忽视,也无可替代。
(二)网络民意对公共政策的积极影响第一,网络民意对政策制定的影响。
从决策者角度来看,网络民意为公共政策的制定提供了民意库。
在网络舆论盛行的环境下,无论哪个阶层的网民,都能轻而易举地把生活中关注的问题通过网络展示出来,同时,也能迅速获得其他公众对这些问题的态度和反应。
网络匿名性对社会的影响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辩论辩题
网络匿名性对社会的影响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辩论辩题正方观点:网络匿名性对社会的影响是正面的。
首先,网络匿名性可以保护个人隐私和安全。
在网络上,人们可以选择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避免个人信息被不法分子利用。
这种匿名性可以让人们更加放心地参与在线社交和交流活动,而不必担心个人信息被泄露。
其次,网络匿名性有助于言论自由。
在一些国家或地区,政府对言论进行严格的监控和审查,网络匿名性可以让人们在不受到迫害的情况下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这有助于推动社会进步和民主发展。
再次,网络匿名性有助于打破传统的社会阶层和身份限制。
在网络上,人们可以不受到自己的身份、地位或财富的限制,更加自由地交流和互动。
因此,网络匿名性对社会的影响是积极的。
反方观点:网络匿名性对社会的影响是负面的。
首先,网络匿名性容易导致网络欺诈和犯罪行为。
在网络上,匿名用户可以更容易地进行诈骗、散布谣言、传播不良信息等行为,而难以被追责。
其次,网络匿名性容易导致网络暴力和欺凌行为。
一些匿名用户可能会利用网络匿名性进行网络欺凌、人身攻击等行为,而受害者往往难以追踪到施暴者的真实身份。
再次,网络匿名性容易导致网络言论泛滥和失控。
在匿名的情况下,一些用户可能会发布不负责任的言论和观点,导致网络舆论失序,甚至引发社会恐慌。
因此,网络匿名性对社会的影响是消极的。
名人名句及经典案例:“网络是个假名社会。
”——《网络假名社会》。
“网络匿名性既是一种自由,也是一种责任。
”——《网络匿名性与社会责任》。
经典案例,2014年,中国一名匿名用户在微博上发布不实信息,导致股市大幅波动,造成严重后果。
这一案例表明,网络匿名性可能导致严重的社会影响。
综上所述,网络匿名性对社会的影响既有正面的一面,也有负面的一面。
在使用网络匿名性时,个人应当充分认识到自己的言行对社会的影响,并承担起相应的责任。
我国网络隐私权的行业自律保护_现状_问题与对策
挥更为积极的作用;再次,各网站应制定严格的网络隐私权保护制度;最后,应发动网民监督各网站对网络隐私权的保护。
关键词:网络隐私权 网络隐私权保护 行业自律
中图分类号:D9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938(2009)05-0080-04
Self-Discipline of Internet Industry to Protect the Right to Internet Privacy:Actualities,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Xu Jinghong (School of Humanities, Beijing,100876)
Abstract: Self -discipline of internet industry to protect the right to internet privacy at present has some problems: The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互联网管理与中国特色网络文化建设研究”(批准号:07&ZD040)研究成果之一。 收稿日期:2009-03-13;责任编辑:宋 戈
80
2009 年第 5 期
(1)《中国互联网行业自律公约》。2002 年 3 月 26 日,中国 相关行业协会和两大公约的认可,是这些网站所采取的保
第十三条都有对网络隐私权相关内容进行保护的规定。 私权进行详细地界定,也缺少网络隐私权和网络隐私侵
(2)《中国电子商务诚信公约》。2004 年 12 月 21 日, 权及网络消费者信息和资料的具体内容等等。另外,两大
在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单位的支持下,中国电子商务协会 公约也没有规定对侵害网络隐私权的网站进行何种惩
网络民意表达行为的主要特征及其发生机制研究(有案例)
网络民意表达行为的主要特征及其发生机制研究(有案例)网络民意表达行为是指个体或群体在互联网上表达、交流、传播自己的意见、观点和态度的行为。
其主要特征如下:1. 匿名性:网络民意表达允许个体或群体在不暴露自身身份的前提下表达意见,这种匿名性使得个体或群体更加自由自在地表达意见。
2. 互动性:网络民意表达具有互动性,即表达者和接收者之间可以进行交流和互动。
3. 全球性: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使得网络民意表达可以跨越地域和国界,达到全球范围内的传播。
4. 实时性:网络民意表达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得大规模的响应和反馈,因此具有较强的实时性。
网络民意表达行为的发生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社交影响机制:人们在网络上通过社交平台和社交媒体分享、转发、评论他人的意见和观点,借助他人的力量来影响自己的意见。
2. 信息传播机制:互联网的特点是信息传递的迅速性和广泛性,网络上的意见和观点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传播和扩散,从而形成对公众和政策决策者的影响。
3. 自我确认机制:人们的认知和态度会受到自身经验和背景等因素的影响,网络民意表达就是人们通过网络平台来确认自己的看法、观点和态度是否得到他人的认同和支持。
4. 公众压力机制:网络民意表达可以借助网络舆论的力量来扩大自身的影响力,使得公众、政策制定者和舆论监督者更加关注和重视问题。
案例分析:2018年,美国弗州高中枪击案发生后,数百名学生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自己的观点和反对枪支暴力的态度,引发了全美境内的关注和讨论。
其中,一名受害者的姐姐Lauren Hogg在推特上发表了一条推文:“为什么我们必须通过社交媒体为我们的生命和未来辩护呢?这是政府应该做的事情。
”这样的表达可以通过社交媒体的传播,形成公众压力和舆论监管力量,从而推动政策制定者采取针对性措施来解决枪支暴力问题。
网络民意的_匿名制服_效应及其有效调控(论文资料)
传播学研究新闻界ISSN1007-24382008年第1期,2008年2月PressCirclesISSN1007-2438No.12008.Feb.2008.网络,既是一种科技的艺术品也是一种大众影像,这种拟态的影像不仅可以不断缩小虚拟与真实之间的象征距离,更为惊奇的是,任何一个个体可以成为一个“比真实更真实”的拟象主体,完全彰显自己的话语权和信息操纵能力。
在这种非常自由、开放的符号生存环境中,匿名传播成为了一种常态,角色重塑、角色多重扮演第一次完全解除甚至摧毁了人们的“现实身份”。
一、“匿名制服”1973年美国心理学家菲利浦·津巴尔多(P.C.Zimberdo)曾经做过一个著名的“模拟监狱”实验。
①实验者将24名心理正常的大学生随机分成“犯人组”与“看守组”。
“逮捕”后的“犯人”被戴上手铐、蒙住两眼带到了斯坦福大学地下室的一个“监狱”里。
“看守”配备警服、哨子、警棍,并告之值班时需维持秩序,作好应付紧急事变的准备;“犯人”被戴上脚镣手铐、喷防虱液、按手印、使用身份证号码和叫号应答,并被分别关入只有一张吊床、一个门洞的单人牢房。
实验发现,这些原本平等的人,因为管教与被管教的不同角色,最后都产生了不健康的心理和摆脱社会规范约束的极端行为。
如扮演“犯人”的被试者逐渐变得软弱、无助、抑郁,而扮演“看守”的被试者则越来越有虐待“犯人”的倾向。
津巴多尔的实验表明,当一个群体的所有成员都穿着同样的制服时,个人因为不容易被识别而被湮没于匿名之中。
津巴尔多同样发现,在实验室中穿着白色外套并戴着头套的女性,比穿着普通衣服、佩带着写有姓名的身份牌的被试者,会对受害者施以更长时间的电击;早在此前,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费斯汀格也在相关心理实验中证明,在阴暗环境下穿上布袋装的学生比坐在宽敞教室里、具有高辨认性的学生会更加猛烈地抨击自己的父母。
“匿名制服”能赋予人们一种潜意识的权力操控欲望,而身份的隐匿性给这种权力操控又提供了安全的实施环境,网络空间的虚拟性、匿名性给每个发言的个体同样穿上了一件“网络制服”,也有可能产生这种“匿名制服”效应,使个体进入“去个性化”与“去责任化”状态,淡化个体的自我观察和自我评价,降低个体责任和个人对社会评价的关注。
美国匿名网络言论自由的保护方法及启示
美国匿名网络言论自由的保护方法及启示作者:姚凤梅来源:《领导之友》2012年第10期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统计报告》提供的数据,截至2012年6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5.38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39.9%。
随着网络成为我国公民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公民匿名或使用假名通过网络参与公共生活也日趋常态化。
然而,伴随着这一变化过程的,是在互联网管理问题上始终存在着是否实行实名制的争论。
特别是近年来,伴随着购票实名制、微博实名制的实施,关于网络实名制的争论也越发激烈。
值得注意的是,不只在我国,在美国、韩国、瑞典等其他国家,实名制也是一个颇具有争议的议题。
网络实名制争论的背后是对公民匿名网络言论自由的态度以及由此产生的不同政策选择。
美国对网络言论自由的态度以及保护方法,也许能对我国出台相应的网络政策提供某些启示。
一、美国匿名网络言论自由的保护方法在美国,匿名网络言论自由被作为公民的一项宪法权利来对待,受到宪法保护,不受政府非法干预。
近年来,美国联邦法院和州法院审理了一系列网络侵权案件,形成了一些宪法判例,其保护匿名言论自由的方法值得关注。
美国法院审理的若干网络侵权案件的共同特点是:侵权行为人通过匿名、假名或提供不完整的身份信息来实施类似于诽谤、侵犯版权、欺诈等侵权行为。
受害人几乎没有或根本没有希望去弄清侵权人的真实身份,因此,他们向法院提出申请,要求法院命令网络服务提供商(ISP)提供侵权人的信息,以弄清其真实身份。
法院在处理此类案件时,出于对匿名网络言论自由保护的需要,提出了对要求公开匿名网络用户身份信息的申请进行评估的测试标准。
只有申请通过该标准的测试,法院才能要求公开匿名者的信息。
实践中,存在两种情况:一种是涉及披露匿名当事人身份的测试标准,另一种是涉及披露非诉讼当事方匿名身份的测试标准。
涉及披露匿名当事人身份的测试标准,目前美国各州法院普遍采用的是新泽西州高等法院在Dendrite案中确立的测试标准。
是否应该取消网络匿名制度辩论辩题
是否应该取消网络匿名制度辩论辩题正方观点,应该取消网络匿名制度。
首先,取消网络匿名制度可以有效减少网络暴力和网络欺凌现象。
在网络上,因为匿名制度的存在,许多人可以随意发表攻击性言论或进行恶意行为,而不用承担任何责任。
这导致了许多人在网络上受到伤害,甚至有些人因此而选择了自杀。
如果取消网络匿名制度,那么人们在网络上就必须承担自己言行的后果,这将有效减少网络暴力和欺凌现象。
其次,取消网络匿名制度可以提高网络言论的质量。
许多人在匿名的情况下,会发表一些不负责任的言论或谣言,这不仅会误导他人,还会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
如果取消网络匿名制度,人们就必须对自己的言论负责,这会促使他们更加慎重地对待自己的言论,从而提高网络言论的质量。
此外,取消网络匿名制度可以提高网络环境的安全性。
在匿名的情况下,许多人会利用网络进行违法犯罪活动,比如传播淫秽色情信息、进行网络诈骗等。
如果取消网络匿名制度,那么这些违法犯罪活动就会受到更严厉的打击,从而提高网络环境的安全性。
反方观点,不应该取消网络匿名制度。
首先,网络匿名制度可以保护言论自由。
在一些国家或地区,政府对网络言论进行严格的监控和审查,取消网络匿名制度可能会导致人们不敢发表一些批评政府或探讨敏感话题的言论,从而损害了言论自由的权利。
其次,网络匿名制度可以保护个人隐私。
在网络上,许多人希望能够以匿名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或分享自己的经历,取消网络匿名制度可能会导致个人信息被泄露,从而造成个人隐私权受到侵犯。
此外,网络匿名制度可以帮助一些受害者寻求帮助。
在一些情况下,受害者可能希望能够在匿名的情况下向他人寻求帮助或倾诉自己的苦恼,取消网络匿名制度可能会导致这些受害者不敢寻求帮助,从而造成更大的伤害。
总结来看,取消网络匿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网络暴力和欺凌现象,提高网络言论的质量,以及提高网络环境的安全性。
但是,取消网络匿名制度也可能会损害言论自由、个人隐私权,以及一些受害者的权利。
网络民意表达的效应及其限度
The Effects and Limits on Network Public Opinion 作者: 吕华[1] 周瑜[2]
作者机构: [1]南昌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江西南昌330031 [2]景德镇学院人文科学系,江西景德镇333000
出版物刊名: 胜利油田党校学报
页码: 63-66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3期
主题词: 网络民意表达 效应 公民意识 民主
摘要:网络已经成为人们关注公共事件、表达民意诉求的重要渠道。
但是,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承载了人们厚重期望的网络民意表达既给社会带来了积极效应,也造成了消极的影响,这是我们必须面对和解决的现实而紧迫的课题。
由于网络民意表达的效应终究要通过现实社会来呈现或落实,这就必须从网络角色的真实主体和参与者入手,反思其在网络空间的民意表达边界与限度。
是否应该禁止网络匿名辩论辩题
是否应该禁止网络匿名辩论辩题正方观点,应该禁止网络匿名辩论。
首先,网络匿名辩论容易导致言论的不负责任和恶意攻击。
在网络上,许多人利用匿名身份发布攻击性言论,造成他人的困扰和伤害。
这种行为不仅违背了社会公德,也容易导致社会秩序的混乱。
正如英国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所说,“匿名是懦夫的面具,而懦夫是卑鄙的人格。
”因此,禁止网络匿名辩论可以有效遏制恶意言论的传播,维护社会秩序。
其次,网络匿名辩论容易滋生谣言和虚假信息。
在匿名的情况下,人们更容易发布不经过验证的信息,导致网络上出现大量的谣言和虚假信息。
这不仅对公众造成困扰,也会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正如美国总统林肯曾经说过,“谣言就像一只长了翅膀的鸟,它可以飞遍整个世界,而真相还没有穿上鞋子。
”因此,禁止网络匿名辩论可以有效减少虚假信息的传播,保护公众利益。
最后,网络匿名辩论容易导致网络欺诈和犯罪行为。
在匿名的情况下,一些不法分子更容易进行网络欺诈和犯罪活动,给公众带来财产损失和安全隐患。
为了维护网络的安全和公平,禁止网络匿名辩论是必要的措施。
综上所述,禁止网络匿名辩论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减少虚假信息、保护公众利益和维护网络安全。
正如美国前总统尼克松曾经说过,“言论自由并不意味着可以说谎,也不意味着可以匿名。
”因此,我们有必要禁止网络匿名辩论,以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
反方观点,不应该禁止网络匿名辩论。
首先,网络匿名辩论是言论自由的一种体现。
在网络上,人们有权利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而匿名身份可以帮助一些人更加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避免受到社会舆论的压力和影响。
正如美国作家马克·吐温所说,“言论自由是一种权利,而匿名是一种选择。
”因此,禁止网络匿名辩论会剥夺人们的言论自由,不利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其次,网络匿名辩论有助于揭露一些社会问题。
在匿名的情况下,一些人更容易公开揭露一些社会问题和不公正现象,促使社会更加关注这些问题并加以解决。
如果禁止网络匿名辩论,可能会导致这些问题被掩盖,不利于社会的进步和改善。
匿名效应 心理学
匿名效应心理学匿名效应是指人们在匿名状态下更容易表现出与其真实身份不同的行为和态度的现象。
在匿名的情况下,人们往往会感到自由,不受他人的评判和道德约束,从而展现出与平时不同的行为特征。
匿名效应在心理学中一直备受关注。
研究发现,在匿名状态下,人们更容易表现出攻击性和冷漠的行为。
比如,在网络上的匿名社交平台上,人们常常会发表令人震惊的言论,甚至进行网络暴力行为。
这是因为匿名状态下,人们不用承担言行的后果,不用担心他人的评价,因此更容易放下束缚,表达出内心真实的想法。
然而,匿名效应并不总是带来负面的影响。
有时候,匿名状态下的人们也会展现出更加善良和慷慨的行为。
比如,在一些匿名捐赠活动中,人们会慷慨解囊,献出自己的爱心,而不求回报。
这是因为匿名状态下,人们不受他人的关注和评价,更能够从内心深处追求善良和正义。
匿名效应的产生原因有很多,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社会规范的松弛。
在匿名状态下,人们觉得自己不受社会规范的束缚,可以随心所欲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
同时,匿名状态下的人们也更容易受到群体行为的影响,随波逐流,加入到他人的行动中。
了解匿名效应对于我们认识人类行为和社会中的种种问题有着重要意义。
匿名效应的存在提醒我们,人类行为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不仅仅是个体的内在特征所决定。
在网络时代,我们需要更加警惕匿名效应的负面影响,引导人们在匿名状态下保持理性和善良的行为。
同时,我们也应该利用匿名效应的积极方面,鼓励人们发挥潜力,展现出更加善良和正义的一面。
匿名效应是人类行为中一个重要的心理现象。
了解匿名效应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行为,并在实际生活中引导人们做出正确的选择。
通过加强教育和引导,我们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匿名效应的积极作用,同时避免其带来的负面影响,共同创造一个和谐、善良的社会环境。
网络上的匿名性是否应该被限制?辩论辩题
网络上的匿名性是否应该被限制?辩论辩题正方观点:网络上的匿名性应该被限制。
匿名性给予了用户在网络上的言论自由,但同时也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
首先,匿名性容易导致网络暴力和恶意言论的滋生。
许多人在匿名的情况下更容易发表攻击性言论,对他人造成伤害。
其次,匿名性也给了网络欺诈活动可乘之机。
许多网络诈骗活动都是利用匿名身份进行,给用户带来了财产损失。
最后,匿名性也容易导致信息不真实和不可信。
在匿名的情况下,用户更容易散布虚假信息,影响社会舆论。
因此,为了维护网络空间的秩序和安全,应该限制网络上的匿名性。
名人名句:美国前总统林肯曾说过:“言论自由不等于无责任的言论。
”这句话告诉我们,言论自由需要在一定的责任和限制下才能得以实现。
匿名性给予了用户言论自由,但也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
反方观点:网络上的匿名性不应该被限制。
匿名性给予了用户在网络上的言论自由,这是民主社会中非常重要的一项权利。
匿名性可以让一些害羞或者害怕被追责的人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促进了言论的多样性和自由度。
此外,匿名性也有助于保护用户的隐私,避免个人信息被滥用。
限制匿名性可能会导致用户不敢畅所欲言,导致网络空间的言论受到限制,对社会舆论的多样性产生负面影响。
名人名句:英国哲学家约翰·斯图尔特·密尔曾说过:“即便你不同意某人的观点,你也应该捍卫他说话的权利。
”这句话告诉我们,即使我们不同意他人的观点,也应该尊重他们言论的权利,匿名性给予了用户言论自由的权利。
综上所述,匿名性在网络上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在言论自由和社会秩序之间寻找平衡。
我们应该尊重用户的言论自由,但同时也需要建立一定的责任和限制,避免匿名性带来的负面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网络民意的“匿名制服”效应及其有效调控(一)
摘要本文认为,网络民意的“匿名制服”效用极有可能导致“假民意”的流行,并为那些偏离常规的行为提供某种合法性和不可控性,出现“多数人暴政”的危险。
因此对网络舆论必须进行有效的调控和引导。
关键词匿名制服合成谬误有效调控AbstractThepaperconsidersthattheanonymousuniformeffectverylikelyleadtofalsepublicopinion,andprovidessomekindsoflegitimacyandbeingoutofcontrol,evenariskof“majoritytyranny”.Andso,th epublicopinionmustbefixingandleadingeffectively. Keywordsanonymousuniformthefallacyofcompositioneffectiveregulation
网络,既是一种科技的艺术品也是一种大众影像,这种拟态的影像不仅可以不断缩小虚拟与真实之间的象征距离,更为惊奇的是,任何一个个体可以成为一个“比真实更真实”的拟象主体,完全彰显自己的话语权和信息操纵能力。
在这种非常自由、开放的符号生存环境中,匿名传播成为了一种常态,角色重塑、角色多重扮演第一次完全解除甚至摧毁了人们的“现实身份”。
一、“匿名制服”
1973年美国心理学家菲利浦·津巴尔多(P.C.Zimberdo)曾经做过一个著名的“模拟监狱”实验。
①实验者将24名心理正常的大学生随机分成“犯人组”与“看守组”。
“逮捕”后的“犯人”被戴上手铐、蒙住两眼带到了斯坦福大学地下室的一个“监狱”里。
“看守”配备警服、哨子、警棍,并告之值班时需维持秩序,作好应付紧急事变的准备;“犯人”被戴上脚镣手铐、喷防虱液、按手印、使用身份证号码和叫号应答,并被分别关入只有一张吊床、一个门洞的单人牢房。
实验发现,这些原本平等的人,因为管教与被管教的不同角色,最后都产生了不健康的心理和摆脱社会规范约束的极端行为。
如扮演“犯人”的被试者逐渐变得软弱、无助、抑郁,而扮演“看守”的被试者则越来越有虐待“犯人”的倾向。
津巴多尔的实验表明,当一个群体的所有成员都穿着同样的制服时,个人因为不容易被识别而被湮没于匿名之中。
津巴尔多同样发现,在实验室中穿着白色外套并戴着头套的女性,比穿着普通衣服、佩带着写有姓名的身份牌的被试者,会对受害者施以更长时间的电击;早在此前,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费斯汀格也在相关心理实验中证明,在阴暗环境下穿上布袋装的学生比坐在宽敞教室里、具有高辨认性的学生会更加猛烈地抨击自己的父母。
“匿名制服”能赋予人们一种潜意识的权力操控欲望,而身份的隐匿性给这种权力操控又提供了安全的实施环境,网络空间的虚拟性、匿名性给每个发言的个体同样穿上了一件“网络制服”,也有可能产生这种“匿名制服”效应,使个体进入“去个性化”与“去责任化”状态,淡化个体的自我观察和自我评价,降低个体责任和个人对社会评价的关注。
二、网络“匿名制服”效应
1.“匿名制服”与集体民意自主
网络空间的这种虚拟性、匿名性,给每个发言的个体都穿上了一件具有保护功能的“网络制服”,极大的拓展了个体自我传播的信息空间和话语自主权。
QQ、BBS、博客,这些网络技术在很大程度上带来了信息空间的延伸,创造了一种新的传媒空间和文化张力,赋予个人前所未有对媒体施加影响的能力。
以BBS为例,2007年7月,大连理工大学新闻系在辽宁省的权威综合新闻网站之一——大连天健网作了一次网民上网行为的调查,其中网民参与BBS论坛的调查结果如下:
在参与调查的1536名网民中,65.03%的网民表示经常上网浏览论坛;偶尔浏览的占33.81%;从不浏览的仅占1.03%;另外有0.13%的网民表示“说不清”。
可见大连网络论坛具有较高的浏览率,大多数网民关心论坛上的信息和话题。
在浏览论坛类型的调查中,综合性论坛最受网民喜爱,有39.54%的网民经常浏览;资讯类
论坛、专业性论坛和娱乐类论坛也拥有一定的关注度;但时政类论坛相对而言,受到的关注较少,仅有7.42%的网民经常浏览。
网络民意不但受到网民的广泛传播,同时网民在论坛的信息互动也较为活跃。
在参与调查的1518网民中,44.87%的网民会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发表观点,参与信息制造;24.59%的网民在时间充裕的情况下,也乐于参与论坛话题的讨论;22.50%的网民经常回帖;从来不回的网民仅有8.04%,可见网民多数会主动参与到论坛信息制造过程中。
网民的话语权得到前所未有的彰显,它彻底解构了传统的报纸和电视传播的信息霸权地位,使那些边缘的声音、那些过去隐而不彰的声音得以发出。
匿名方式带来的不仅仅是交流的自由。
“按照传统的信息方式,社会对个人形成了彻底的监视。
因此,自由的领域缩小到电脑的监视器和虚构的身份中。
”②
理论上,BBS“提供了个体与大众之间(或者是个体交往和制度交往)平等对话的条件,可以被视为建设、重建‘公共领域’的曙光”。
③但是,当社会议题在BBS中自主形成时,操持绝对自由权力的网民们并未建构更具公共合理的舆论空间。
2.“匿名制服”与民意去责任化
在“网络制服”的隐身作用下,传播者实际上是一种原子式的、匿名的、孤独的存在,是一种脱离了社会现实进入了一个虚拟世界的存在,或者正如拟剧理论所说的,他(她)由生活的“前台”退入了“后台”,他(她)不必再在意形象管理(ImpressionManagement),因此,可以暂时摆脱社会角色和道德责任的束缚,随心所欲。
于是,网络在网民眼里成了一个道德和责任的真空,没有他律,也没有自律,个体的一切活动和行为都不被标识,个体只强调权利而淡化责任,使个体出现对自己的言辞不负责任的倾向,出现恶意进行破坏活动、侵犯他人隐私、盗窃他人成果、炮制谣言、人身攻击、散布不负责的虚假信息等诸多挑战网络文明的不道德行为。
网络传播不可避免地走向异化,演化成一种文化的畸形和社会的病态。
2006年的“虐猫事件”曾激起了网民狂潮般的愤怒和攻击,有人曾进行了一项对比:在2001年,有研究者在雅虎搜索引擎上搜索到含有“婊子”字眼的中文网页有809个,含有“狗屁”字眼的中文网页有1359个,而含有“他妈的”的网页则有3305个。
④2006年3月10日,有人再次通过雅虎搜索引擎进行搜索,搜索到含有“婊子”字眼的网页有506000个,含有“狗屁”字眼的网页有654000个,含有“他妈的”字眼的网页有1700000个。
2006年,用相同搜索引擎搜索到的含有“婊子”、“狗屁”、“他妈的”的网页数量已经分别是2001年的大约6000多倍、400多倍和600多倍。
而通过雅虎搜索引擎将“虐猫事件”这一关键词和上述三个暴力词汇逐个搭配分别进行搜索时,搜索到含有“婊子”字眼的网页有7200个,含有“狗屁”字眼的网页有6350个,含有“他妈的”字眼的网页有4720个。
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