录音的技术发展历史
录音发展史
世界录音技术发展史2012-03-16 19:23:34来自: Diana(I'm on my second drink...)1人喜欢喜欢2012-03-16 19:24:15 Diana (I'm on my second drink...)一.最早的圆筒留声机录音1857年,法国发明家斯科特(Scott, Leon 1817-1879)发明了声波记振仪(Phonautograph,参见图1),尽管这种仪器只能记录声波的“图像”,而不能再现出声音本身,但为后来的相关研究奠定了基础。
1877年前后,爱迪生在他的“圆筒留声机”(图2)上录下了他亲自朗读的《玛丽有只小羊》的歌词,这短短数秒的声音成为了人类录音史真正意义上的第一声。
不过,这项成果没有立即得到足够的推广,在随后几年的时间里,这位大发明家的兴趣转到了电照明等方面,只零星地留下了一些实验性录音。
2012-03-16 19:24:36 Diana (I'm on my second drink...)直到1887年左右,爱迪生才将改进后的留声机真正提升到商业应用阶段,与此同时,另一种被称为Graphophone的改进型留声机(图3)也由美国哥伦比亚公司逐渐推入市场。
遗憾的是,这些新产品更多的仅被用于办公室的语音听写,19世纪保留下来的音乐录音非常稀少,尤其是古典音乐。
钢琴家兼发明家霍夫曼(Hofmann, Josef 1876–1957)可能是第一个录音的古典音乐家。
1887年,这位年仅11岁的天才在爱迪生的工作室里很愉快地录制了一批卷筒录音,听到自己的琴声,小霍夫曼激动地告诉爱迪生:“真的非常棒”。
德国指挥家兼钢琴家彪罗(Bülow, Hans von 1830-1894)则完全相反,据说他在第一次听到自己弹奏的肖邦玛祖卡时差点晕过去。
有记载说,爱迪生还在纽约大都会歌剧院为彪罗录制过贝多芬英雄交响曲的完整演出,但这些录音都遗憾地没有能够保存到现在。
呼伦贝尔人民广播电台
呼伦贝尔人民广播电台事业建设与科技发展大事记(1998年----2005年)一、1998年6月10日呼伦贝尔广播电台控制室技术人员设计制作的多路录音设备投入使用,这台录音设备可为多台录音设备提供标准信号。
二、1998年7月16日呼伦贝尔人民广播电台购置的一部1kw 调频发射机为104.6mhz备份。
经过工程技术人员按装调试投入使用。
三、1998年8月1日呼伦贝尔人民广播电台成功的为鄂温克旗建旗40周年庆祝大会进行了现场直播。
四、1998年10月呼伦贝尔人民广播电台录制18集广播剧“伊湛纳西’’荣获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1997年度精神文明“五个一”工程奖。
五、1998年11月10日呼伦贝尔盟召开全盟抗洪救灾总结表彰大会,呼伦贝尔人民广播电台驻扎兰屯大河弯工作组被授予全盟抗洪救灾先进集体,沈宝更同志授予先进个人。
六、1998年11月10日呼伦贝尔人民广播电台104.6mhz 首次在职工俱乐部对全盟抗洪救灾总结表彰大会进行4小时的现场直播。
七、1998年12月呼伦贝尔人民广播电台白力强、额尔敦、录制的音乐专题‘‘鄂温克婚礼”掠影、荣获98年度国家广电总局广播节目技术质量三等奖。
八、1999年1月7日呼伦贝尔人民广播电台753发射台王喜田荣获内蒙古自治区广电局1998年度自治区广播电视技术维护管理先进个人二等奖。
九、1999年6月30日呼伦贝尔人民广播电台王玉林被评为全盟优秀共产党员,并受到呼盟党委的表彰。
十、1999年9月呼伦贝尔人民广播电台,更新了原有的微波设备和使用了45年的电缆,新微波设备的使用对电台广播信号传输质量有了明显的改善。
十一、1999年呼伦贝尔人民广播电台额尔顿吉尔迪录制的“达斡尔人家”,白力强录制的“我心中的蒙古包”,分别荣获国家广电总局1999年广播节目技术质量三等奖。
十二、2000年4月盟委书记胡其图同志为呼伦贝尔广播电台成立50周年题词,“办好人们广播,服务各族群众”,的题词。
广播发展史
广播新闻技术发展史中国广播音响报道历经多年发展,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报道形式,也是广播记者、编辑甚至节目主持人必须掌握的一门专业技能。
但是,中国广播音响报道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它经历了怎样一个过程,它与社会发展及经济技术发展的关系如何等问题,历来关注和研究很少。
本文试图对此进行一点浅显的研究与考证。
本文认为,中国广播音响报道受社会和技术发展的重要影响,经历了萌芽期、发展期和兴盛期三个阶段,并且有其独特的内部发展规律。
广播音响使用萌芽期广播音响发展的这一时期自中国广播诞生始,约至20世纪50年代后期结束。
那个时期,中国广播正处于发展的早期,相关的技术条件还不具备,特别是,中国人民广播事业诞生于延安窑洞,条件极其艰苦。
即使是建国后,条件也比较艰苦,因此当时广播的特点是:以简易直播为主(包括演讲),新闻以口播文字稿为主,音响的使用还处于萌芽状态。
音响在广播中的使用,不外乎两种方式:一是直接使用,即直播;二是间接使用,即录播。
后者的关键是要具备录音设备。
因此,我们有必要首先考证一下人类使用录音技术的历史。
1877年秋,举世闻名的美国科学家爱迪生(Thomas Alva Edison)发明了一种录音装置,可将声波变换成金属针的震动,然后将波形刻录在圆筒形腊管的锡箔上。
当针再一次沿着刻录轨迹行进时,便可重新发出留下的声音。
爱迪生用该装置录下他朗读的《玛丽有只小羊》的歌词:“玛丽抱着羊羔,羊羔的毛像雪一样白。
”总共8秒钟的声音成为世界录音史上的第一声。
1887年,旅美德国人伯利纳(Emil Berliner)研制成功平面式留声机和圆片形(也称碟形)唱片,从此,留声机逐步进入商用。
1898年,丹麦科学家波尔森(Valdeman Poulsen)首先发明了以钢丝为磁性体的原始录音机,从此揭开了人类使用磁记录声音的历史。
1925年,唱片由外商经销到中国,并开始在中国建厂生产。
1930年,德国科学家弗劳伊玛提出用表面涂有铁粉的纸带或塑料带来代替钢丝录音带。
录音偏磁的原理基础
录音偏磁的原理(基础)第一章概述我们工作与生活中大量使用的磁带式录音机,它的发明可以追溯到19世纪前,它的历史也与19世纪电话机的发展历史密切相联。
今日,在美国波士顿法院路109号门口,钉着一块铜牌,上面写着:1875年6月2日,电话在这里诞生。
电话的发明者是贝尔和沃森,那幢房子就是他们最初做电话试验并取得成功的地方。
图1—1 贝尔获得发明电话专利,专利证号码NO:174655约20年后,1898年开始出现了磁性录音机。
世界上第一台磁性录音机是丹麦人波尔森发明的,他的做法是:录音时,将电磁铁悬挂在钢丝上,通以碳粒式送话器传来的音频电流,直接用电磁铁按照电流的强弱对钢丝加以磁化。
放音时,仍用电磁铁取出电流的变化,用受话器收听,勉强可以听到声音。
图1—2 美国专利公报记载的波尔森发明的录音电话机构造(1900年)这时的录音是没有偏磁的,因为当时还没有电子管,再生媒介是钢丝剩磁,还原的录音音量极小,失真大。
第二次世界大战,刺激了电子、机械工业的发展,英国BBC广播电台开始使用的钢带式录音机(1935年): 这种录音机的技术参数为:钢带:钨钢,带宽3mm,厚0.08mm,单盘钢带长度:3000m,钢带速度150m/s,录音时间28分钟偏磁:DC方式(这是最初出现的直流偏磁方式),整个录音机重量约1.1吨这时出现电气录音刚开始时,频宽只能达到l00Hz~1200Hz,动态范围l5~20dB。
与钢丝式录音机使用一样,录音前钢带必需先抹声并消磁。
到了1940年左右,电子管用于录音中的AC交流偏磁,录音的频宽已经到了40Hz—8000Hz,动态范围提高到25dB。
同期内,贝尔实验室ArthurKeller所发明的动圈式唱头,以钻石和蓝宝石为唱针,频率响应居然可从40Hz-12000Hz,电子管的应用,也使录音机已与电唱机产生分道,录音机音质落后于唱机。
1940年后,磁性录音机技术的有了新的发展,特别是抛弃笨重的钢丝向纸基磁带发展,德国AEG公司在磁带录音机上首次使用了纸基磁带,录音性能也有了很大提高。
录音技术的发展历史
4.磁性录音
• 由于光学录音所用的载体——感光胶片,
是一次性记录材料,一旦曝光后不能再重 复使用。并且再拍摄现场进行光学录音之 后,无法即刻听到录制的效果,必须要等 到光学声片冲洗之后,才得以知晓声音的 实际情况。
4.磁性录音
• 在后期制作阶段,使用多台光学还音设备
对不同的声音素材进行还放,以满足混合 录音的技术要求比较困难。因此,在光学 录音的影片中声音的构成要素比较简单, 除了要有必不可少的对白、旁白和音乐之 外,音响效果与环境氛围大多比较简单, 很难做到充分的展现。
唱片历史
唱片历史唱片的发展一、录音技术的发明伟大的美国发明家爱迪生于十九世纪末发明了人类历史上第一台录音机。
他原本是想把这种圆筒式录音机作为听写机来推广,结果这个计划遭到了所有那些靠记录老板讲话吃饭的秘书们的一致反对,不幸夭折了。
但录音机却在音乐市场找到了用武之地。
人们只要买一个录音圆筒,就可以从家里的录音机上欣赏到各类音乐。
几乎与此同时,机械钢琴(Pianola)被发明。
这是一种用打孔纸带操纵的钢琴,你只要买一卷纸带,就可以在家里的机械钢琴上“高保真”地欣赏到名家的钢琴独奏。
这个新玩艺儿极大地推动了“拉格泰姆”音乐(Ragtime,一种经常使用切分音的钢琴音乐)在美国的普及。
“拉格泰姆”音乐可以说是第一个欧洲没有的,纯美国风格的音乐形式,是公认的爵士乐的前身之一。
这两样发明从根本上改变了欣赏音乐的方式。
以前,人们要么自己弹琴,要么买票去听专家弹,总之不那么容易。
有了录音技术和机械钢琴,音乐才算第一次走进了寻常百姓的家里。
这两样发明还造就了现代模式的音乐工业,吸引了众多的人材专心从事音乐生产,为音乐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现代音乐工业的诞生还打破了传统民歌的生存基础。
按照公认的定义,民歌是指经过人们世代口头相传而流传到今天的民间音乐。
民歌爱好者之所以喜爱民歌,一是因为民歌背后悠久的历史文化,二是因为民歌经过了几百几千年的竞争淘汰,存留下来的一定是久经考验的优秀作品。
不过有的人因此就小看了流行音乐,实在大可不必。
其实这两者完全是个萝卜青菜的问题。
流行音乐虽没有民歌那么富有历史感,可流行音乐的现代感又是民歌所没有的。
有人说民歌是经过历史考验的,可他们忘记了,过去是没有录音机的,音乐的传播速度很慢,传播面也很窄,所谓考验也就是局限在一个特定的小范围里。
而现在的流行音乐,一出世就面临众多听众的检验,能经得住这样考验的流行音乐不一定就比民歌差。
换句话说,录音技术为我们带来了流行音乐,它代替了过去的民歌,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民歌。
浅谈录音历史上的一些声音载体
声音的时光机浅谈录音历史上的一些声音载体自从爱因斯坦发表了《相对论》,从理论上阐述了时间的可逆性,人类就一直梦想着乘坐时光机回到过去,探究历史的细节和原貌。
其实早在19世纪末,录音技术的发明,已经为未来开启了一扇时光倒流的大门:我们今天可以聆听100多年前录制的唱片,不正是身临其境在历史的声音中吗?录音技术从早期的蜡筒录音、快转机械录音唱片,到走向成熟的电气磁带录音、高品质快转、慢转唱片、立体声录音,再到高科技的激光唱片、数码录音,以及各种格式数码音频载体,一步步走向完美、简便、耐用。
同时,随着录音方式和声音载体的演进,“唱片”对于音乐本身的创作、演奏和演唱风格又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这就像拍照片,最初是一种记录影像的技术,但随着技术的不断改进,从黑白到彩色、从粗糙到精细,它也在悄然的改变着我们的着装、化妆和表情风格。
世界上最早进入商业流通的人工录音载体是蜡筒,它的录音和拾音原理和后来的唱片是一样的,都是通过声波的振动带动刻刀刻出音槽(20世纪20年代末出现了电气录音,但基本原理还是一样的)来保存声音。
笔者没有直接听过蜡筒录音的音效,但听过再版到CD 上的腊筒录音,声音中以噪音为主,人声和琴声依稀可辨。
蜡筒留声机更近似于玩具,在当时也更多的用于办公室留言而非音乐欣赏。
不过匈牙利作曲家巴托克(Bartok)曾经用蜡筒留声机在匈牙利各地进行采风,录制民间歌曲,带回去进行加工整理。
可见蜡筒录音还是可以很准确的记录音乐的音高和基本音质的,但无法传神的记录音量和音色。
尽管音效差强人意,但是蜡筒录音为我们保留下来许多“传奇”的声音,包括作曲家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的讲话和1分钟的钢琴演奏,柴可夫斯基(Peter Ilyich Tchaikovsky)、安东·鲁宾什坦(Anton Gregoryevich Rubinstein)以及大文豪托尔斯泰(Lev Tolstoy)的讲话录音,从而在物理上最直接的保留了一代精神巨人在地球上的声音。
录音的技术发展历史
录音的技术发展历史录音技术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叶。
随着科学技术和工业革命的进步,人们对音频的捕捉和储存产生了浓厚兴趣。
以下是录音技术的重要时刻和里程碑。
1.蒙罗兆尔发明话筒(1857年):法国发明家埃米尔·蒙罗兆尔设计了第一个实用的话筒,该话筒可以将声音转化为电流信号。
这是录音技术的重要起点。
2.菲利浦·里德发明蓝线铁线录音机(1877年):菲利浦·里德是英国物理学家和发明家,他于1877年发明了蓝线铁线录音机,这是第一台能够记录人类声音的设备。
3.世界上第一台商用磁带录音机(1935年):德国工程师弗里茨·佩菲恩格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商业化的磁带录音机。
这一发明意味着录音不再需要使用大型芯片,大大提高了录音的灵活性和便携性。
4.真空管录音机(1940年代):真空管录音机是第一个使用真空管技术的录音设备。
真空管的使用使得录音的音质更加高保真,并且增加了音量的范围。
5.磁带录音机(1950年代):在20世纪50年代,磁带录音机广泛使用。
这些设备使用磁带作为储存介质,并且可以以更高的速度录制和播放音频。
6.八轨录音机(1960年代):八轨录音机是一种将磁带分为八个平行轨道的设备。
这种技术使得用户能够更容易地录制和播放音频,促进了录音技术的发展。
7.数字录音(1980年代):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步,数字录音技术逐渐取代了模拟录音技术。
数字录音通过将音频信号转换为二进制代码,然后储存在计算机中,使得录音的质量和灵活性大幅提升。
10.蓝牙和流媒体技术(2000年代以后):蓝牙和流媒体技术的出现,使得音频可以通过无线方式传输和接收。
这种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能够更方便地连接和分享音频设备,促进了音频娱乐产业的发展。
总结起来,录音技术的发展历经了从话筒、铁线录音机、磁带录音机、真空管录音机到数字录音的演变过程。
随着科技的进步,录音技术从最初的低质量录音到高保真音质,从庞大的录音设备到便携式录音工具,为人们创造了更丰富多样的音频体验。
让图片发声,让历史说话
让图片发声,让历史说话人类的历史是如此的悠久而丰富多彩,历代的各种文物、画作、雕塑等无声的文物成为了我们了解历史的重要依据。
在现代科技的发展下,我们可以利用新的手段让这些静默的文物发出声音,让历史说话。
让我们一起探索这一独特的历史传播方式。
一、利用声音技术还原历史场景声音是人类在日常交流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承载着情感和记忆,能够让我们更直观地感受历史。
在历史展览中,我们可以利用声音技术还原历史场景,比如通过音频设备模拟古代战场上的士兵呐喊、马蹄声和兵器交战的声音,使观众仿佛置身于历史的现场,增强了历史的真实感和亲近感。
声音技术还可以还原各种古代乐曲和音乐表演,比如利用数字化技术重现古代乐器的声音,让观众欣赏历史乐曲的美妙,感受古代音乐文化的魅力。
这种形式的历史传播不仅让观众更深入地了解历史,也为历史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做出了贡献。
二、数字化声音技术让历史人物说话历史人物是我们了解历史的窗口,他们的言行举止和思想观念直接影响了历史的发展。
通过数字化声音技术,可以让历史人物“复活”,让他们的言辞在今天重现,让观众更直观地了解历史人物的形象和思想。
利用声音合成技术模拟历史人物的声音,把他们的文字作品或演讲录音转化成声音文件,再通过各种形式的展示让观众聆听历史人物的声音,了解其背后的故事和思想。
这种方式的历史传播将历史人物的形象和思想传达给观众,使他们更深入地了解历史和人物,从而激发对历史的热爱和探索欲望。
三、利用声音技术挖掘历史文化遗产历史文物是我们了解古代生活和文化的珍贵载体,通过利用声音技术,可以对历史文物进行更深入的挖掘和传播。
通过声音技术还原古代文物的使用场景和功能,使观众更直观地了解古代文物的使用方式和生活场景。
还可以利用声音技术解释文物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让观众更深入地了解文物的价值和意义。
利用声音技术还可以进行历史文物的声音记录和保护,将文物的声音信息数字化保存,让后代能够更直观地了解历史文物的声音特征和变化规律。
声音学科中的录音艺术相关专业历史发展探轶(上)
声音学科中的录音艺术相关专业历史发展探轶(上)姚国强;赫铁龙【期刊名称】《现代电影技术》【年(卷),期】2017(000)001【总页数】6页(P17-21,16)【作者】姚国强;赫铁龙【作者单位】北京电影学院;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正文语种】中文影视艺术教育作为中国高等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单一到全面的进化历程以后,不仅为我国文化强国战略中的文化事业和文化创意产业提供了丰厚的人才储备,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国未来影视艺术事业发展的方向。
同时,随着我国影视产业分工的精细化和专业的深度化发展,影视中的声音作为一门艺术学科,已经成为影视文化与产业发展中一个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缘此,影视声音中的录音艺术专业高等教育教学便在我国应运而生了。
(一)艺术类高校专业设置与录音艺术专业发展演变概览1.1949年—1980年的高校艺术专业设置概述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教育界沿袭了过去高等学校只有院系、不设专业的制度。
1952年,通过学习苏联经验,教育部对国内高等学校的院系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整,开始在院系下面设置了专业,并第一次统一制定了高等学校的专业目录。
此次专业设置中,高等艺术院校调整为15所(其中电影院校1所)[1]。
1953年至1962年期间,高等学校中的社会科学专业设置逐步发展,从原来的50种增加到129种。
其中,艺术增加为41种。
1959年,由教育部编订、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等学校招生专业介绍》将高等学校分成9种类型,但其中并无艺术类院校。
1960年,在文化部编订的《(1960年暑期)艺术院校招生升学指导与考试大纲》中,将高等艺术院校已设置的艺术专业分成五个大类。
其中,电影类专业包括电影导演、电影演员、电影摄影、电影美术、电影录音、电影学(以及电影文学)、动画、电影放映(以及修配)、电影机械制造等9个专业。
这是电影录音专业第一次出现在高等教育的招生材料中。
1962年,由教育部编订、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等学校招生专业介绍》中,在1959年版《专业介绍》的基础上新增加了“高等艺术学校”,使艺术类高校成为第11种办学类型,并将艺术专业划分成六大类。
信息技术发展史
小资料:信息技术发展史:第一次信息技术革命是语言使用。
发生在距今约35 000年~50 000年前。
语言使用——从猿进化到人重要标志类人猿是一咱类似于人类猿类,经过千百万年劳动过程,演变、进化、发展成为现代人,与此同时语言也随着劳动产生。
祖国各地存在着许多语言。
如:海南话与闽南话有类似,在北宋时期,福建一部人移民到海南,经过几十代人后,福建话逐渐演变成不语言体系,闽南话、海南话、客家话等。
第二次信息技术革命是文字创造。
大约在公元前3500年出现了文字文字创造——这是信息第一次打破时间、空间限制陶器上符号:原始社会母系氏族繁荣时期(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甲骨文:记载商朝社会生产状况和阶级关系,文字可考历史从商朝开始金文(也叫铜器铭文):商周一些青铜器,常铸刻在钟或鼎上,又叫“钟鼎文”第三次信息技术革命是印刷发明。
大约在公元1040年,我国开始使用活字印刷技术(欧洲人1451年开始使用印刷技术)。
印刷术发明汉朝以前使用竹木简或帛做书材料,直到东汉(公元105年)蔡伦改进造纸术,这种纸叫“蔡候纸”。
从后唐到后周,封建政府雕版刊印了儒家经书,这是我国官府大规模印书开始,印刷中心:成都、开封、临安、福建阳。
北宋平民毕发明活字印刷,比欧洲早400年第四次信息革命是电报、电话、广播和电视发明和普及应用。
世纪中叶以后,随着电报、电话发明,电磁波发现,人类通信领域产生了根本性变革,实现了金属导线上电脉冲来传递信息以及通过电磁波来进行无线通信。
1837年美国人莫尔斯研制了世界上第一台有线电报机。
电报机利用电磁感应原理(有电流通过,电磁体有磁性,无电流通过,电磁体无磁性),使电磁体上连着笔发生转动,从而在纸带上画出点、线符号。
这些符号适当组合(称为莫尔斯电码),可以表示全部字母,于是文字就可以经电线传送出去了。
1844年5月24日,他在国会大厦联邦最高法院议会厅作了“用导线传递消息”公开表演,接通电报机,用一连串点、划构成“莫尔斯”码发出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份电报:“上帝创造了何等奇迹!”实现了长途电报通信,该份电报从美国国会大厦传送到了40英里外巴尔摩城。
录音偏磁的原理(基础)
录音偏磁的原理基础第一章概述我们工作与生活中大量使用的磁带式录音机它的发明可以追溯到19世纪前它的历史也与19世纪电话机的发展历史密切相联。
今日在美国波士顿法院路109号门口钉着一块铜牌上面写着1875年6月2日电话在这里诞生。
电话的发明者是贝尔和沃森那幢房子就是他们最初做电话试验并取得成功的地方。
图1—1 贝尔获得发明电话专利专利证号码NO174655 约20年后1898年开始出现了磁性录音机。
世界上第一台磁性录音机是丹麦人波尔森发明的他的做法是录音时将电磁铁悬挂在钢丝上通以碳粒式送话器传来的音频电流直接用电磁铁按照电流的强弱对钢丝加以磁化。
放音时仍用电磁铁取出电流的变化用受话器收听勉强可以听到声音。
图1—2 美国专利公报记载的波尔森发明的录音电话机构造1900年这时的录音是没有偏磁的因为当时还没有电子管再生媒介是钢丝剩磁还原的录音音量极小失真大。
第二次世界大战刺激了电子、机械工业的发展英国BBC广播电台开始使用的钢带式录音机1935年: 这种录音机的技术参数为钢带钨钢带宽3mm厚0.08mm单盘钢带长度3000m钢带速度150m/s录音时间28分钟偏磁DC方式这是最初出现的直流偏磁方式整个录音机重量约1.1吨这时出现电气录音刚开始时频宽只能达到l00Hz1200Hz动态范围l520dB。
与钢丝式录音机使用一样录音前钢带必需先抹声并消磁。
到了1940年左右电子管用于录音中的AC交流偏磁录音的频宽已经到了40Hz—8000Hz动态范围提高到25dB。
同期内贝尔实验室ArthurKeller所发明的动圈式唱头以钻石和蓝宝石为唱针频率响应居然可从40Hz-12000Hz电子管的应用也使录音机已与电唱机产生分道录音机音质落后于唱机。
1940年后磁性录音机技术的有了新的发展特别是抛弃笨重的钢丝向纸基磁带发展德国AEG公司在磁带录音机上首次使用了纸基磁带录音性能也有了很大提高。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赴德国考察的美国技术考察团在德国发现了这种录音机曾对其进步程度感到吃惊。
信息传递的发展史
信息传递的发展史信息传递的发展如下:1、远古时期,人们就通过简单的语言、壁画等方式交换信息。
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在用语言、图符、钟鼓、烟火、竹简、纸书等传递信息,古代人的烽火狼烟、飞鸽传信、驿马邮递就是这方面的例子。
现在还有一些国家的个别原始部落,仍然保留着诸如击鼓鸣号这样古老的通信方式。
在现代社会中,交通警的指挥手语、航海中的旗语等不过是古老通信方式进一步发展的结果。
这些信息传递的基本方都是依靠人的视觉与听觉。
2、19世纪中叶以后,随着电报、电话的发有,电磁波的发现,人类通信领域产生了根本性的巨大变革,实现了利用金属导线来传递信息,甚至通过电磁波来进行无线通信,使神话中的“顺风耳”、“千里眼”变成了现实。
从此,人类的信息传递可以脱离常规的视听觉方式,用电信号作为新的载体,同此带来了一系列铁技术革新,开始了人类通信的新时代。
3、1837年,美国人塞缪乐.莫乐斯(Samuel Morse)成功地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电磁式电报机。
他利用自己设计的电码,可将信息转换成一串或长或短的电脉冲传向目的地,再转换为原来的信息。
1844年5月24日,莫乐斯在国会大厦联邦最高法院会议厅进行了“用莫尔斯电码”发出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份电报,从而实现了长途电报通信。
1864年,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J.c.Maxwel)建立了一套电磁理论,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说明了电磁波与光具有相同的性质,两者都是以光速传播的。
1875年,苏格兰青年亚历山大.贝尔(A.G.Bell)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电话机。
并于1876年申请了发明专利。
1878年在相距300公里的波士顿和纽约之间进行了首次长途电话实验,并获得了成功,后来就成立了著名的贝尔电话公司。
1888年,德国青年物理学家海因里斯.赫兹(H.R.Hertz)用电波环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发现了电磁波的存在,他用实验证明了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
这个实验轰动了整个科学界,成为近代科学技术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导致了无线电的诞生和电子技术的发展。
音乐的历史和发展
音乐的历史和发展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自古至今在人类的生活中扮演了不可替代的角色,充当着文化传承、表达情感、放松身心的重要工具。
然而,音乐的历史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经过了漫长的发展过程才得以形成现今的多元化风格。
本文将从古代的音乐起源,探索音乐的历史和发展。
1. 音乐起源人类最早的音乐形式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
那时候,人类还处于落后的时代,生活在仅有野兽、石器的环境下,但是他们却已具备了某些创造贡献的本质。
在狩猎、祭祀、战争等场合,人们通过发声或者敲击物体等方式,创造出一些唱歌、舞蹈、击鼓的节奏。
这些节奏发挥着人类社会交流和早期文化形成的作用,成为音乐起源的重要建立。
2. 古代的音乐尽管古代音乐形式十分朴素,但是它在人类文明发展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中断时期,古埃及、古希腊等国家都拥有自己的音乐文化。
在那个时代,教堂成为音乐发展的最主要场所,根据宗教工作的需要,许多重要的宗教音乐都逐渐形成。
例如,谜样的庆祝音乐和经文音乐都是从其中发展出来的。
在中国,长笛、箫和琵琶等琴舶器乐逐渐出现,随着当时的戏曲文化的兴起,形成了许多著名的曲调例如《青玉案》、《霸王别姬》等等。
3. 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文艺复兴时期是音乐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古典音乐的重要人物和阵容。
这一时期的音乐,注重个人表达和形式美学,启发着很多今天流行和古典音乐的发展。
文艺复兴时期的作曲家比如巴赫、莫扎特在音乐领域创造了许多世界经典音乐,这些音乐至今仍然在古典音乐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激发了许多作曲家、钢琴家和歌唱家的灵感。
4. 近现代音乐的发展19世纪的欧洲,是古典音乐的黄金时代。
然而该时期亦有大量的音乐家试图推翻传统观念,试图改革古典音乐的形式和文化特性。
在工业革命和媒体技术的带动下,音乐带着戏剧性的进步发展,诞生了许多新的音乐形式,如摇滚乐、爵士乐、流行音乐等等。
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电子合成器和录音技术迅速发展,音乐的制作和传播途径也得到了革新。
声音转换的历史
声音转换的历史1.引言1.1 概述声音转换的概述部分可以涵盖以下内容:声音转换是指将一种声音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声音形式的技术和过程。
通过声音转换,我们可以改变声音的音调、节奏、音色等特征,使得原始声音具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和效果。
声音转换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很早以前。
最初的声音转换是通过自然媒介,如乐器、人声等来实现的。
人们通过演奏不同的乐器或唱不同的声部,将声音进行转换和组合,达到表达不同情感和思想的目的。
随着科技的进步,声音转换技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特别是在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下,声音转换技术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和突破。
从最早的模拟声音转换到数字声音转换,再到当前的声音合成、音频编辑等技术,声音转换已经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和研究领域。
声音转换技术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在娱乐产业中,声音转换被广泛应用于音乐制作、电影特效、游戏声音设计等领域;在语音识别和语音合成技术中,声音转换被用于提高语音识别的正确率和语音合成的自然度;在通信领域,声音转换可以帮助人们在不同的语言、方言、口音之间进行交流。
本文将着重探讨声音转换技术的起源和发展,以及对未来声音转换的展望。
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对当前技术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声音转换的意义和应用,并为声音转换技术的进一步研究和创新提供参考。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来展开讨论声音转换的历史。
首先,本文将在引言中概述声音转换的重要性和意义,接着介绍文章的结构,最后说明本文的目的。
在正文部分,我们将首先回顾声音转换的起源,探讨最早的声音转换技术是如何出现的。
随后,我们将详细解析声音转换技术的发展历程,涵盖了从最早的模拟声音转换到数字声音转换的过程。
我们将探究不同技术在声音转换领域的突破和应用,并逐步展示声音转换技术的进步对社会产生的影响。
在结论部分,我们将对整个历史发展过程进行总结,回顾并概括声音转换的重要里程碑。
同时,我们还将对声音转换的未来进行展望,探讨可能的趋势和发展方向。
音乐录音的历史发展
音乐录音的历史发展音乐录音技术从19世纪末的发明到今日的数字化时代,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项技术的发展不仅改变了音乐的制作、分发和消费方式,还对整个音乐产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音乐录音技术的演变历程,以及它如何塑造了现代音乐文化。
早期录音技术音乐录音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877年,当时托马斯·爱迪生发明了留声机(Phonograph),这是世界上第一台能够捕捉和回放声音的机器。
尽管最初的录音质量有限,且录音时间很短,但留声机的问世无疑开启了音乐录音的新纪元。
唱片时代的到来20世纪初,随着电唱机的发明和普及,唱片成为了主流的音乐传播媒介。
这一时期,录音技术得到了显著提升,使得音乐作品能够以更加清晰和真实的声音被录制和播放。
此外,随着电气录音技术的应用,录音过程变得更加简便和高效。
磁带与长播时代的兴起20世纪中叶,磁带录音技术的普及为音乐录音带来了新的变革。
磁带不仅提供了更好的音质和更长的播放时间,还因其便携性而广受欢迎。
这一时期也见证了立体声录音技术的发展,为听众带来了更加丰富和沉浸式的听觉体验。
数字革命到了20世纪末,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音乐录音进入了数字化时代。
数字音频工作站(DAW)的出现使得音乐制作人可以在电脑上完成录音、编辑和混音等所有工作,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创作的灵活性。
同时,MP3等数字音乐格式的诞生,彻底改变了音乐的传播和消费方式。
结论音乐录音技术的发展不仅反映了科技的进步,也映射了社会文化的变迁。
从留声机到数字音乐,每一次技术的革新都为音乐家提供了新的创作工具,同时也为全球听众带来了全新的音乐体验。
未来,随着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技术的应用,音乐录音技术将继续演进,不断推动音乐艺术的创新和发展。
通过回顾音乐录音的历史发展,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技术进步如何塑造了音乐产业,并深刻影响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和文化表达。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有理由相信,音乐的未来将更加多彩和令人期待。
音乐录音技术的历史进程
音乐录音技术的历史进程音乐,自古以来就是人类情感与创造力的体现。
音乐录音技术的诞生和发展,无疑是文明进步的一大里程碑。
从最初的留声机到今日的数字音频工作站,每一步技术的革新都深刻影响了音乐的创作、传播和欣赏方式。
早在19世纪末,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工业革命的推进,托马斯·爱迪生发明了留声机,这是历史上第一次能够将声音记录下来并重现的装置。
尽管音质粗糙,但这一创举开启了音乐录音技术的大门。
而后,平面唱片的出现使得音乐的传播更为广泛,人们可以在家中欣赏到交响乐团的现场演奏。
进入20世纪,电子技术的发展为音乐录音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
磁性录音技术的普及大大提高了录音的质量与方便性,音频信号可以被记录在磁带上,而便携式录音机的出现让音乐制作不再局限于专业的录音室。
此时,多轨录音技术的应用,也让复杂的音乐制作变得可行,艺术家们开始尝试层层叠加不同乐器和声部,创造出丰富多样的音乐作品。
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再次重塑了音乐录音领域。
1970年代末,数字音频工作站开始投入使用,音乐制作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数字录音不仅提升了音质,更极大地方便了音乐的编辑、混合与制作。
软件和硬件的不断更新换代,使得音乐制作人可以更加自由地发挥创意,实验不同的音乐风格和效果。
互联网的普及和流媒体服务的兴起,又为音乐录音技术带来了新的发展。
在线音乐平台使得人们可以随时享受到高质量的音乐,而且推荐算法也改变了人们发现新音乐的方式。
同时,社交媒体的崛起也为音乐人提供了直接与听众互动的平台,独立音乐人得以通过这些渠道展示自己的才华,获得认可。
音乐录音技术的历史进程是科技进步与艺术创新相互作用的最佳证明。
每一次技术的飞跃,都伴随着音乐表现形式的突破和艺术理念的更新。
从留声机到数字音频工作站,音乐录音技术的发展历程不仅展现了科技的力量,更是人类对美好声音追求的不懈历程。
在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音乐的创造和分享将会更加自由和多元,带来更多激动人心的艺术成果。
音乐的发展与变化
数字技术和互联网的普及使得民族音乐的传播更加广泛和快速,许多民族音乐家开始与其他 国家和地区的音乐家进行交流和合作,共同创作出更加多元化的音乐作品。
04 音乐技术的进步
录音技术的发展
模拟录音
早期的录音技术使用模拟录音带,音质相对较差,容易受到磁带 质量的影响。
部乐队》等。
02 音乐形式的演变
声乐的发展
早期声乐
人类早期的声乐表现形式主要是部落的仪式和庆祝活动中的歌唱 和舞蹈,这些形式在许多文化中都有所体现。
古典声乐
随着时间的推移,声乐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高度专业化的艺术形式, 尤其是在欧洲的古典音乐中,声乐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流行声乐
随着流行音乐的兴起,声乐也发生了变化,出现了更多的个性化表 现和即兴创作。
数字录音
随着数字技术的进步,数字录音逐渐取代模拟录音,提供了更高质 量的音频和更方便的后期制作。
云端录音
现代的云端录音技术使得音乐制作和存储更加便捷,可以实现多地 协同制作和实时编辑。
数字音乐的发展
数字音乐制作
数字音乐制作软件使得 音乐制作更加高效和便 捷,可以轻松实现混音、 编曲和后期制作。
数字音乐发行
器乐的发展
传统器乐
01
早期的器乐形式主要是各种打击乐器和吹奏乐器,如鼓、号角
等。
古典器乐
02
随着音乐的发展,古典乐器如钢琴、小提琴等逐渐兴起,并成
为了音乐会和交响乐的主要乐器。
现代器乐
03
现代器乐更加多样化,包括合成器和电子乐器等,这些乐器为
音期电子音乐
随着时间的推移,爵士乐逐渐融入了其他音乐元素,如拉丁、非洲和亚 洲音乐等,形成了更加丰富的音乐风格。
声音对电影及影响
声音对电影及影响浅谈声音对电影的影响我们所认知的电影是一种声画艺术,它离不开声音与画面,有画无声的充其量也只能是影像。
但历史告诉我们,电影并不是一开始就融入声音这一元素,它经历过漫长的无声时代。
从1895年法国卢米埃尔兄弟制造出的第一部“电影放映机”,到1927年美国黑人歌手阿尔乔生在银幕上向观众大声喊“朋友,你们并不是什么都听不到了吧!”之间的32年,电影都是有画面而没有声音的纯视觉艺术。
没有背景氛围的烘托,没有人物台词的推进,没有现实声效的模仿,自然就缺乏真实性、审美性和时尚性。
但这一无声的艺术,对当时的人来说,已经是很奢侈的享受了。
声音的出现给无声电影带来的麻烦比帮助要大得多,《雨中曲》中明显可以看到,电影声音对演员的要求、对采声技术的要求、对电影时至今日,电影更多采用数码技术,而声音和画面作为数码技术两大表现手段,始终是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
尽管在电影史上存在一个"无声电影"时期,但从电影声音史的角度看,如前所述,她并不存在真正的"无声"时期。
在这一时期内,声音仍然对"电影艺术"产生巨大影响,只不过她对纯视觉艺术的无声电影带来的麻烦比帮助要大得多。
严格地说,在电影诞生初期的影片,充其量也只能算是游艺场的新奇节目,即使后来发展成为一种文化现象,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噪声始终是干扰受众观影的首要因素。
这时人们就自觉不自觉地根据听觉掩蔽效应,采用乐师或乐队临场演奏的方式消除这种干扰;后来,这种现场配乐或配音逐渐与影片内容相关。
大约从20世纪初开始,为了改变现场音乐伴奏随意性大的问题,欧美音乐出版商专门为电影院编印"情绪音乐曲选",为各种情绪主调的场面选定现成的乐曲,供电影院乐师或乐队根据上映影片的内容事先编妥配曲系列。
音响效果一般采用事先录制唱片的方式,但由于技术上的困难,常常出现声画配合不准确的笑话。
由演员或歌手在银幕后面配合画面临场念词或唱歌的做法则比较少见。
渗入历史的音轨肌理:新中国电影声音学术研究70年
MOVIE TECHNOLOGY电影技术一、序言:声音作为电影学术研究的对象自从1931年中国电影迈入了有声时代以来,声音就作为电影不可分割的重要叙事手段和美学表达伴随着中国电影发展至今。
随着录音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声音在电影中的参与度和融入度也日益增加。
然而,声音在电影中应当如何运用?它如何叙事并建构独特的美学风格?它在创作中如何承载意识形态,烙印社会印痕?伴随着这些疑问,电影声音学术理论便呼之欲出,回应、阐释并解决了人们对电影声音创作中存在的各类问题的现实需求。
电影声音学术研究一般是指以电影声音为研究对象,对声音艺术创作、录音技术及工艺制作进行探索性的基础理论研究。
电影声音学术研究既涉及到电影声音的本体论特征,也涉及到艺术特色和审美观念。
其研究分支包括剖析电影声音的审美功能与美学观念的电影声音美学研究;从历史视角梳理声音技术、工艺和创作观念发展的电影声音史学研究;对电影声音创作进行批评的电影声音批评研究;根据跨学科和功能特点还可以分为电影声音类型研究、电影声音符号研究、电影声音人类学研究、电影声音创作研究、电影声音文化研究和电影声音艺术家研究等等。
自1949年至今的70年间,经过几代电影声音工作者的努力和贡献,中国电影声音研究已成为了一门独立的电影专业学科与研究方向。
二、回眸:建国前的电影声音研究前史电影声音理论诞生离不开电影录音技术和工艺的发展。
在电影发展历史上,有声电影的诞生成为了标志电影录音技术与叙事艺术突破的分野。
著名法国电影导演布列松曾语:“有声电影发明了寂静。
”[1]画内声音、画外声音,音响、音乐和语言为电影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艺术创作领域。
声音重新定义了电影,改变了电影的创作格局和观众的接收经验。
与世界各地的电影商业经营者、艺术创作者与理论阐释者面对有声电影诞生初期时的学术论争一样,早在1949年之前,中国电影各界先驱也都围绕着中国电影声音存在的必要性与合理性、电影声音的功能和作用等理论议题产生过热烈的讨论和观念交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磁性录音
• 由于光学录音所用的载体——感光胶片,
是一次性记录材料,一旦曝光后不能再重 复使用。并且再拍摄现场进行光学录音之 后,无法即刻听到录制的效果,必须要等 到光学声片冲洗之后,才得以知晓声音的 实际情况。
4.磁性录音
• 在后期制作阶段,使用多台光学还音设备
对不同的声音素材进行还放,以满足混合 录音的技术要求比较困难。因此,在光学 录音的影片中声音的构成要素比较简单, 除了要有必不可少的对白、旁白和音乐之 外,音响效果与环境氛围大多比较简单, 很难做到充分的展现。
• 声音信号通过声——电换能器件(麦克风)
变成了电信号,再经过电—磁作用(录音 磁头)转换为相应的磁信号。以此对正在 匀速运动的磁性载体进行磁化,以磁的形 式将音频信号存储于载体上。已磁化的载 体匀速运动通过磁—电换能器(还音磁头) 时,可以将磁信号还原为电信号,再由电 —声换能器(扬声器)将电信号转换为声 信号。
3.光学录音
• 影片《风云儿女》的主题歌《义勇军进行
曲》,就是由“三友式”录音机录制完成 的,并且在当时还发行了单曲唱片广为流 传。
4.磁性录音
• 磁性录音的发明早于机械录音,1862年,
爱迪生实验了利用铁丝来作录音载体。 1898年,丹麦人维尔德曼·普尔森用声音 的交变磁场将一根钢琴弦磁化,利用剩磁 来记录声音。这是最早的磁性录音方式, 但是由于多方面的技术限制,没能立即投 入使用。
器,它将由声波控制变化的电信号转换为 由光感控制的光信号,使感光胶片受到不 同曝光量的曝光,形成声音的影像。 • 在还音过程中,关键元件是光电管,它将 胶片上不同曝光量所形成的声音影像,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成相应变化的电信号,再由电信号还原成 变化着的声信号。
3.光学录音
• 由于不同的光调幅器控制曝光量的方法不
同,在胶片上形成的声迹影像也就各不相 同。这种由影像构成的光学声迹,可分为 变密式和变积式两种。
4.磁性录音
• 磁性录音所用的载体与光学录音所用的胶
片不同,磁片与磁带不是一次性记录材料, 它的磁化状态是可逆的,即在一些条件下 可以被磁化,而在另一些条件下可以消除 磁化恢复到磁化前的状态。因此磁性录音 的载体可以多次重复使用,磁性录音还可 以在录音之后,及时还音进行监听,即经 济又方便。
4.磁性录音
• 机械录音是随着唱片工业的发展而发
展的,机械录音在初期曾将电影推进 到了有声的时代,但是最终还是被光 学录音完全替代。
3.光学录音
• 1928年迪斯尼片厂上演了
《Steamboad wilie》(《汽船威利号》)才 有了完整的声音(音乐,效果和对白), 并记录在光学声带上与画面同步放映。
3.光学录音
4.磁性录音
• 进入到这一时期的电影声迹,其全部的录
制过程大都首先使用磁性录音,光学录音 只在最后一个环节,制作电影拷贝时才被 采用,在转为光学录音之前是磁性录音方 法。
5.数字录音
• 数字录音就是将原来连续变化的声信号转
换为纯数字型的0或1这两种二进制代码, 然后将转换后得到的这些二进制代码记录 在媒质上。 • 数字录音克服了许多模拟录音的缺点,使 声音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也给声音的制 作带来了许多方便。
2.机械录音
• 爱迪生发明的留声机和留声视镜 • 蜡盘录音和还放
1930年,明星公司与百代公司合作 录制了我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 红牡丹》,明星公司为摄制此片历 时6个月,先后进行5次试验,方获 得成功,他们将自己的腊盘配音设 备叫作“百鸣风”。1931年3月15日, 该片在上海新光大戏院首次公映。
电影声音技术发展史
• 模拟录音包括:
• 机械录音 • 光学录音 • 磁性录音
数字录音:
光学录音和磁性录 音后来与数字技术相 结合,因此光学录音 和磁性录音都有模拟 和数字之分。 数字录音还包括目 前逐渐流行的硬盘录 音和光盘录音、半导 体芯片录音。
随着数字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的 迅速发展,电影制作的数字化趋 势不可阻挡; 电影声音的数字化制作技术更是 发展迅猛。
光、电之间的相互转换原理和胶片的 感光特性,将声波的振动记录在胶片 上的一种方法。
3.光学录音
• 录音过程:
声源 声波 传声器 电信号 放大器 光调幅器 胶片声带
• 还音过程:
胶片声带 光电管 电信号 功放 扬声器 声音
3.光学录音
• 在光学录音的过程中,关键元件是光调幅
• 声音最终要从腊盘转移到电影胶片上,和
画面结合到一体。光学录音的电影拷贝是 一种声画合成拷贝,它不仅简化了拷贝的 加工过程,而且简单地解决了放映时地同 步问题,给发行和放映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随着光学录、还音技术的进步,光学声带 一直保留到了现代。
3.光学录音
• 光学录音也叫感光录音,是利用声、
3.光学录音
• 1933年9月,由我国电影先驱司徒慧敏参加
研制的“三友式”电影录音机,取得了实 验上的成功,并用它先后为《渔光曲》、 《大路》、《新女性》和电通公司的四部 影片《桃李劫》、《风云儿女》、《自由 神》和《都市风光》进行了录音工作。这 是我国自己制造的第一架录音机,改变了 中国电影录音技术和器材完全依赖外国的 局面。
电影声音艺术发展史
• 无声电影 • 有声电影 • 1927年,以《爵士歌
王》的公演为起点, 电影开始了有声片的 时代。
其实,电影从一开始就是有声音的。 在无声电影时期,电影院在放映影片 时,总有音乐伴奏。或者用唱片,或 者请一名或数名乐师在影片的放映过 程中为内容做相应的音乐伴奏。
《爵士歌王》(《The Jazz Singer 》)1927年由华纳影片公司出品,严格地 说该片应该是第一部有对白的影片,因为 在该片之前,很多电影在放映的时候只是 有音乐伴奏或者是有解说员在幕后解说。 在一开始音乐伴奏只是为了遮掩一下 放映机发出的噪声,后来才被一些电影导 演加以利用,表现和影片内容相关的主题。 解说员的解说也是为了帮助观众理解影片 的内容。因此,电影对声音的使用早在 1927年以前就已经存在了。
1930年,联华公司试制了一部蜡盘发声 的电影《野草闲花》,影片中男女主角 的扮演者金焰和阮玲玉演唱了中国第一 首电影歌曲《寻兄词》。 据导演孙瑜回忆,因为当时只有他最熟 悉剧情,为了准确地将腊盘上的发音对 准演员的演唱,影片开始上映的时候, 他每天要去电影院为《野草闲花》播放 腊盘配音。
3.光学录音
1.“史前时代”
• 1876年,贝尔发明了有线电话,它的原理
是使声波震动受话器的薄膜,从而使磁铁 波动产生电流,再把电流通过电线送出去。 这就对电话的听筒和受话器提出了较高的 要求,形成了麦克风和扬声器的雏形。在 此基础上爱迪生从记录声波的科学仪器入 手,于1877年发明了留声机。从此声音开 始了机械录音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