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探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探析

作者:丁勇

来源:《城市地理》2017年第09期

摘要:传统古村落是保护历史文化遗存、弘扬地方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因此对其的保护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本文针对上九山村保护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全面控制、整体保护、突出重点、保护与发展相结合的策略,针对古村整体格局、街巷、院落建筑、历史环境要素、非物质文化等要素提出了具体的保护与发展方案,以期为传统古村落的保护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传统村落;保护;发展;上九山村

1上九山村基本概况

上九山村坐落于孟子故里邹城市西南部,离邹城市中心城区24公里,地处邹、滕、鱼三县市交界处,至今尚有清康熙年间三县界碑矗立于此,有着“走入上九村、一脚踏三县”的美名。2013年被批准为山东省第三批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

2014年11月入选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1.1历史起源

上九山村,一座自然生成的石头村,建于明初,后几经变迁延续至今。因周边9座山头而得名“九山”,不久后,山下又建一村,为便于区别,故取名“上九山村”。民国后,居民逐步迁居山下建新村,形成了今日的上九山古村。

1.2村落特色

1.2.1象法易学、选址天人合一的佳作

古村坐落于凫山山系的南部,处在山区和平原交接的地方,四周山丘环绕,其选址按照中国传统风水格局,独取乾位(天),坐落乾位两山之间,犹如咽喉锁钥;且布局自然形成“人”字型,有天、地、人三合之寓意。

1.2.2因势而建、格局完整的鲁西南民居标本

古村依山而建,顺应山体走势,依势造房,房屋错落有致,整体风格较统一,432栋建筑物中400栋为传统风貌类建筑,是山东省内整体格局保存最完好、最集中、规模最大、建造最精细的鲁西南民居建筑群,堪称“活标本”。

1.2.3尊儒重道、民风朴实的文明古村落

古村深受传统文化影响,现存儒家书院、六兄弟和睦相处大宅院、儒商萧家大院以及玄帝庙、土地庙、关帝庙等组成的道教庙宇群,这些建筑宁静、坚强、沉稳、朴实,体现了古村的文明古风。

1.2.4就地取材、乡土气息浓厚的石头村

古村建设材料就地取材,房顶以瓦为主,个别为草房顶;除门窗、梁是木料外,墙体、围栏、街巷其它全是石材:农家石凿桌、凳、灶、钵、碓、磨、槽、缸等随处可见,乡风浓厚。

2保护与发展的方案

2.1保护古村落原始风貌

2.1.1整体格局保护

自然山水的保护。因周边9座小山而得名的上九山村群山环抱,应保护山体完整与自然植被,不得开山采石和砍树伐木。加强生态环境治理和农田景观建设,加大对山体的绿化,结合当地特色有机林果,种植苹果、桃等经济作物以及耐旱植物,丰富周边山体景观。尤其应加强与上九山古村紧密关联的西山、小九山两座山体的保护,规划拆除山体上的风电设施,恢复原有风貌。

村落格局的保护。保护建筑依山而建、自由布局形成的古村“人”字形态。保护变化多样的空间、融洽交往场所以及村庄宁静和谐相处氛围:保护村落原有的树木和林地,维护自然样貌:加强街巷、院落绿化种植,营造绿树掩映的景观面貌。重点加强古村中部南北向水街的保护,精心打造一条具有浓厚乡土气息、与古村风貌相统一的南北向滨水绿化景观带。

天际线的保护。古村的建筑依山而建,随地形错落有致。西侧和东北侧建筑所在地势较高,天际线通过西侧和东北侧的建筑群反映出来。严格保护青瓦坡屋面延绵起伏与山体背景形成的天际轮廓线。

建筑高度的控制。第一个层次为核心保护范围,建筑的形式、体量、风格、色彩以及构造装饰应与传统街区整体风格相协调一致,建筑檐口高度控制3.5米,层高一层,坡度范围控制在1:1~15,屋顶对角线长度不得大于11.4米。第二个层次为建设控制地带,该区域内的建筑必须遵循保护措施的要求,高度檐口控制7米,层高二层。其中,距离保护范围20米内的建筑檐口高度控制3.5米,高度一层。

2.2村落街巷保护

街巷格局保护。严格保护村庄的街巷走向、基本形态与空间尺度;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拓宽或侵占巷道或开展商业活动:街巷空间禁止架设空中电线电缆,管线应下地。

街巷铺地。历史街巷铺地材料沿用传统的石板材料,禁止采用石板以外的其他材料。保护范围内现状路面材料为土路的,规划要修建石板路面:已经采用非传统路面材料的,规划要逐步改造,恢复原有的石板路风貌。

沿街立面。保护沿街传统风貌建筑,保持街巷及两侧建筑的原有尺度关系,重点维护沿街建筑立面、建筑材料、建筑色彩等的统一性和连续性。对于不协调的建筑采取整治更新、适当恢复等措施,使历史街巷景观得到延续。保持巷道两侧界面的虚实关系,不得随意在原有实墙面上开凿门洞、窗洞,也不得随意堵塞原有门洞、窗洞。

街巷环境整治。加强街巷环境卫生治理,清理淤积废墟:尤其应加强主街及院落出入口处环境的整治。

2.3历史环境要素保护

对历史环境要素要进行合理有效保护,竖立保护标识,同一挂牌,标明基本信息,具体来看:

古树名木。目前古村现存三棵古树(楷树、皂角树、杨树),应围绕其设置直径为5米树池,周边用石头作护栏。做到勤维护,科学合理管养。

八角井。保护八角井水源,限制对地下水的开采。

南山寨。加强环境整治,对荒草、废墟进行清理。

西山泉。整治周边环境;设置维护设施,避免污染源流入。

排水沟。保护现有街巷旁侧排水明沟,对淤积废墟进行清理,禁止盖板。

农村生活器具的保护。石凿桌、凳、灶、钵、槽、缸、木箱、风车等农用器具应和传统风貌建筑同步受到保护:也可结合小型绿地广场,配以石桌、石凳等农用器具,改造成为村民和游客的休憩空间。

2.4院落、建筑的保护与整治

依据建筑分类,综合未来发展,分以下5种方式进行保护整治:

2.5非物质文化保护

目前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处于濒危状态甚至消失,应遵循真实性、发展性、尊重性、共享性等原则,对其进行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空间的保护。对村内各类文化空间进行真实、系统全面的记录,建立上九山村文化空间档案和资料库,同时完善其标识系统,做好挂牌工作;保护现存较完好的文化空间本体:采用多种方式(如设立展示牌、复建部分手工作坊)恢复部分已消失的文化空间:还原文化空间的文化功能属性。

宗教与原著民的保护。保护宗教活动场所,禁止侵占与挪作他用,保障村民宗教信仰自由:加大投资力度全面改善老村基础设施与生活条件,补助原著居民翻建老宅,留住老村民,回迁部分原著村民;培训原著居民旅游服务技能,优先安排工作:大力开展村落历史与文化宣传教育,唤起年轻村民对老村保护的热情。

2.6进行业态重构,合理进行功能分区

由单一的村庄居住向综合业态转变,将空置民居注入展览功能、商业服务功能、旅游住宿功能、休闲娱乐等功能,并通过一条旅游环线串联起来。古村通过注入多样性的新功能,留住人气、招来商气,使古村焕发新活力,实现活态传承。

结合现状,将古村分为6个功能区

民俗民居展示区:村口至街巷分岔口,主要展示民间传统手工艺品以及原著居民生活场景区。

旅馆住宿服务区:利用现状较为分散区域的民居改变为农家家庭旅馆,体验农家生活与乐趣。

商业休闲综合展示区:西山山里胡同至老学堂一带,这里是集商业服务、旅游服务、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综合展示区与体验区。

餐饮休闲区:位于古村西北头,集中设置多种餐饮休闲设施,满足未来游客需求。历史文化展示区:历史建筑、宗教文化、民居建筑典范在此聚集,是上九山村历史文化展示的集中区。

生活延续区:回迁部分原著居民,保护原著居民的归属感。

2.7推行“政府主导、统一收归、保障权益、全域统筹、三村共享”的发展模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