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点名的博弈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据相关调查研究表明:目前大学生“逃课”现象成为国内外高等教育日常管理中的一大“令人头痛”的痼疾。绝大多数研究都认为旷课是一种反常的现象,导致旷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复杂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针对不同的诱因,解决的对策也不同。本文主要从教师角度出发,讨论“逃课”行为的制度约束机制——课堂点名,因为“点名”制度是衡量旷课的量化标准。

【关键词】大学生;逃课;教师;点名

一、“点名”是对付的“逃课”的必修课

钱钟书在《围城》里对方红渐在三吕大学教书时不太受学生欢迎的情形有段精彩描写:红渐记得自己老师里的名教授们从不点名,从不报告学生缺课。这才是堂堂大学者的风度:“你们要听就来听,我可不在乎!”他企羡之余,不免模仿……大概第二星期,他发现五十多学生里有七、八个缺席,这些空座位像一嘴牙齿忽然掉了几枚,留下的空穴,看了心里不舒服……他想以后非点名不可,找这样下去,只剩下有脚而跑不了的椅子和桌子听课了。

一般而言,大学里的成绩分两项,即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而考勤记录又是平时成绩的直接依据。这考勤制度就成为教师保证其课程上座率的法宝,经常出其不意地拿出点名册这颗“重磅炸弹”扔一下。有的老师在第一堂课上就声明:凡是点名三次不到者,取消其期末考试的资格,本学科重修。而重修是大学生的“瘟神”,所以“一点就灵”。校园魔鬼词典是这样解释“点名”的:学生忍受乏善可陈的老师聒噪的重要原因。

教师点名的可选择集合有多种,有的老师随机点名,包括课堂随机点名回答问题和不定期的点名;有的老师不厌其烦,每堂课都要抽出5分钟点名。还有的老师关注对学期最后一堂课或者第一节课的到课情况,这样的老师大多出于缩短与学生的心理距离,顺便“认识”一下学生和考察学生学习态度的考虑。

“点名”必然涉及另外一个话题——“逃课”,因为只有学生“缺席”的存在,老师才有“点名”的必要。如今,从重点大学到一般普通院校都普遍遭遇着“逃课” 的管理危机。据统计,约有65%的大学生有逃课史,5%的大学生经常逃课;大学里的基础课逃课率一般在25%左右,专业课逃课率在20%左右,而哲学、政治经济学等公共课的逃课率有时竟达到50%以上。

二、“逃课”及“点名”的原因分析

大学课堂里的逃课现象是学校管理的“瓶颈”。目前关于逃课的研究都对此现象深恶痛绝,不少学者已经把它上升到“恶化本已危机四伏的教学质量、浪费稀缺的高等教育资源”、“丧失道德良知、不尊师重道”的高度了;还有人认为大学作弊之流,论文抄袭之风都源于斯;更有甚者把它列为“十大不文明行为之一”,意味着大学生文明素质的整体滑坡。可见,逃课现象实乃千夫所指,是“过街老鼠”,就差打上一棍子了。已有的研究文献从各角度对逃课原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大学生逃课”是多种复杂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概括起来可归为三类:其一是社会环境,具体说来就是转型社会的价值观的不确定、社会风气不正、教育体制的僵化以及家庭、学校、宿舍的气氛的影响,例如学校管理体

制不科学、课程设置不科学和安排不合理,具体表现为课程内容老化,连续半天上某一门课程课且在江浙一带,中午时间仓促、没有足够的午休时间。

其二是授课教师没有感染力。研究者调查显示,64%的旷课者认为老师讲课差。教学质量是“逃课”的关键因素。这也折射出高校教育质量的普遍困境。

其三,最重要的是学生自己自身问题,包括主观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和客观的素质、生存状态等。数据显示:逃课者中,对所学内容不感兴趣占的57% 、为了自学的占23% 、而厌学的有17% 。其实,大学逃课和老师点名,根在“心理”。

(一)学生心理失衡——“惹”不起你但“躲”得起你

首先,在中学阶段时,应试教育占据主导地位,考试、升学成为坚持不动摇的“中心”,升学也因此是许多学生学习的唯一目标和动力。问题是,学生一旦考上大学,原来支撑其努力学习的动力自然消失了,而新的目标又尚未形成。这个“转型”是很痛苦的,学习上不知所措,思想上没了寄托,心理空虚,自感前途渺茫,整个儿就是一只“无头苍蝇”。当然,也有人认为自己好不容易过五关斩六将,挤过了“独木桥”,要找回曾经“失去的乐园”。

其次,有人高考不如意,没考上自己心目中的理想的大学;有人上学后发现自己苦苦追求、梦寐以求的大学在现实中也“不过如此”,落差太大,心里就凉了半截;还有人发现自己的兴趣爱好与所学专业或课程可能偏差很大。但在现行招生体制下,上大学前可能不了解自己所选择的

专业,况且选择受高考分数的限制,以及家长、老师的影响,暗自叫苦“当初瞎了眼”,而“木已成舟”,加上限于“转行”的壁垒,就只好凑合着。再次,“学非所用”,而“用非所学”,以及求职时“专业不对口”现象几乎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加上“上课抄笔记、下课看笔记,考试背笔记”的机械,考试与上不上课没有很大相关性,“临时抱佛脚”、“60分万岁,多一分浪费”成为不少无欲无求的人上上策。花在自己感兴趣的科目上的边际收益更高,所以,省点时间自己在图书馆或宿舍看书收获更大。另外,青年学生的逆反心理突出。大学生的自我意识膨胀,自尊心强烈,认为自己是成年人,不愿受到他人的管束,所以一些管理制度让某些学生产生抵触情绪。因为反感班主任、任课老师、教育制度或考勤制度,以逃课来表示不满和反抗;也有一类学生,他们有较多的逃课经历,也因此而受到惩罚或处分,再多逃几节课也无所谓。可见,逃课的心理是严格遵循“边际效用递减”的原则的。另外,还有不少学生在中小学时是佼佼者,而在大学里人才济济,老师又“高高在上”,根本不把自己放在眼里,挫败感强烈。

(二)你让我“很受伤,很受伤”——教师“点名”的心理基础

大学生逃课对任课教师的心理产生很大的压力。大学教师,作为高级知识分子,有很强“精神需要”和自我实现欲望。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最基本的职业心理需求是自己的教学能够受到学生的关注,学生的到课率与听课的踊跃程度同教师的心理满足程度成正比。毫无疑问,大学生逃课对教师的心理是一大冲击,无论教师在口头上承认还是不承认。教师的心理变化直接制约教学水平的发挥。实际上,教师都希望自己所授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