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十三LC正弦波振荡器
正弦波振荡器实验报告(高频电路)
![正弦波振荡器实验报告(高频电路)](https://img.taocdn.com/s3/m/1613e706524de518974b7dab.png)
高频电路原理与分析实验报告组员:学号:班级:电子信息工程实验名称:正弦波振荡器指导教师:一.实验目的1.掌握电容三点式LC振荡电路和晶体振荡器的基本工作原理,熟悉其各元件的功能;2.掌握LC振荡器幅频特性的测量方法;3.熟悉电源电压变化对振荡器振荡幅度和频率的影响;4.了解静态工作点对晶体振荡器工作的影响,感受晶体振荡器频率稳定度高的特点。
二.实验内容V ,1.用示波器观察LC振荡器和晶体振荡器输出波形,测量振荡器输出电压峰-峰值p p并以频率计测量振荡频率;2.测量LC振荡器的幅频特性;3.测量电源电压变化对振荡器的影响;4.观察并测量静态工作点变化对晶体振荡器工作的影响。
三、实验步骤1、实验准备插装好正弦振荡器与晶体管混频模块,接通实验箱电源,此时模块上电源指示灯和运行指示灯闪亮。
用鼠标点击显示屏,选择“实验项目”中的“高频原理实验”,然后再选择“振荡器实验”中的“LC振荡器实验”,显示屏会显示出LC振荡器原理实验图。
说明:电路图中各可调元件的调整,其方法是:用鼠标点击要调整的原件,模块上对应的指示灯点亮,然后滑动鼠标上的滑轮,即可调整该元件的参数。
利用模块上编码器调整与鼠标调整其效果完全相同。
用编码器调整的方法是:按动编码器,选择要调整的元件,模块上对应的指示灯点亮,然后旋转编码器旋钮,即可调整其参数。
我们建议采用鼠标调整,因为长时间采用编码器调整,可能会造成编码器损坏。
本实验箱中,各模块可调元件的调整,其方法与此完全相同,后面不再说明。
2、LC振荡实验(为防止晶体振荡器对LC振荡器的影响,应使晶振停振,即调2W3使晶振停振。
)(1)西勒振荡电路幅频特性测量用铆孔线将2P2与2P4相连,示波器接2TP5,频率计与2P5相连。
开关2K1拨至“p”(往下拨),此时振荡电路为西勒电路。
调整2W4使输出幅度最大。
(用鼠标点击2W4,且滑动鼠标滑轮来调整。
)调整2W2可调整变容管2D2的直流电压,从而改变变容管的电容,达到改变振荡器的振荡频率,变容官上电压最高时,变容管电容最小,此时输出频率最高。
高频实验报告LC正弦波振荡电路
![高频实验报告LC正弦波振荡电路](https://img.taocdn.com/s3/m/0c9d0c3884254b35effd3479.png)
高频实验报告LC正弦波振荡电路高频实验报告LC正弦波振荡电路实验实验名称:姓名:余丽芳学号:110404213班级:通信二班时间:2014.01.03南京理工大学紫金学院电光系一、实验目的1(进一步学习掌握正弦波振荡电路的相关理论。
2(掌握电容三点式LC振荡电路的基本原理,熟悉其各元件功能;熟悉静态工作点、耦合电容、反馈系数、等效Q值对振荡器振荡幅度和频率的影响。
3(熟悉LC振荡器频率稳定度,加深对LC振荡器频率稳定度的理解。
二、实验使用仪器1(LC、晶体正弦波振荡电路实验板2(60MH双踪示波器万用表3.三、实验基本原理与电路1.LC振荡电路的基本原理,,振荡器实质上是满足振荡条件的正反馈放大器。
,,振荡器是指振荡回路是山,,元件组成的。
从交流等效电路可知:山,,振荡回路引出三个端子,分别接振荡管的三个电极,而构成反馈式自激振荡器,因而乂称为三点式振荡器。
如果反馈电压取自分压电感,则称为电感反馈,,振荡器或电感三点式振荡器;如果反馈电压取自分压电容,则称为电容反馈,,振荡器或电容三点式振荡器。
在儿种基本高频振荡回路中,电容反馈,,振荡器具有较好的振荡波形和稳定度,电路形式简单,适于在较高的频段工作,尤其是以晶体管极间分布电容构成反馈支路时其振荡频率可高达儿白,,,,,,,。
普通电容三点式振荡器的振荡频率不仅与谐振回路的LC元件的值有关,而且还与晶体管的输入电容C以及输出电容C有关。
当工作环境改变或更换管子时,振荡频率及其稳ioCC定性就要受到影响。
为减小、的影响,提高振荡器的频率稳定度,提出了改进型电i。
容三点式振荡电路一一串联改进型克拉泼电路、并联改进型西勒电路,分别如图2-1和2-2所示。
EEC CRRCRRbl C 3 bl CCC1 1L L C CCb Rb Rb2 b2 RRe e CC2 2 C图2-2西勒振荡电路图2-1克拉泼振荡电路串联改进型电容三点式振荡电路一一克拉泼电路振荡频率为:1 ,, OLC,其中由下式决定C,1111.,, CCC, CC, C, lo2i~选,时,,振荡频率可近似写成C, C, C,, CC,, C, 0121.,OLC这就使儿乎与C和值无关,提高了频率稳定度。
LC三点式正弦波振荡器实验
![LC三点式正弦波振荡器实验](https://img.taocdn.com/s3/m/d12eb869f5335a8102d22015.png)
4.回路Q值和IEQ对频率稳定度的影响
1)Q值变化时,对振荡频率稳定度的影响
,IEQ=2mA,CT=100pF, 分别改变R值,使其值分别为1KΩ、10KΩ、110KΩ, 记录电路的振荡频率, 注意观察频率显示后几位数 的跳动情况。填入表1-37中,并说明R取哪种值的情 况下稳定度最好。
C 100pF 测试条件: C ' 1200pF
图3-1:LC三点式振荡器基本组成形式
图1-83:LC三点式振荡器基本组成形式
本实验主要研究电容三点式振荡器, 电路如图1-84所示。
2. 基本工作原理:
电路采用串联式电容反馈三 点式振荡器的改进型电路,也称 克拉波电路。采用分压式电流负 反馈偏置电路,调整RP可获得合 适的静态工作点。C1,C2为交流 耦合电容,正反馈电压取自C,两 端,改变C和C,的比值,可以改 变反馈深度,以满足振荡的振幅 条件。 此电路的振荡频率为:
5.选做内容:石英晶体-振荡器
1)按要求连好电路
2)静态工作点测试,记录IEQmin、IEQmax; 3)测量当工作点在上述范围内(至少3个点) 的振荡频率及振荡幅度(RL取110KΩ); 4)RL分别取110K Ω ,10K Ω ,1K Ω时, 测出振荡频率f,并观察频率的稳定度。 (与LC三点式振荡器相比较)。
取:CT=100pF, C、C’分别为下列三组数据:
C=C3=100pF,C’=C4=1200pF; C=C5=120pF,C’=C6=680pF; C=C7=680pF,C’=C8=120pF 调节电位器Rp ,使IEQ(静态值,即断开C1后 调IEQ,调好后再接上C1),分别为0.5,0.8,2.0, 3.0,4.0所标各值,用示波器分别测出各个振荡幅 度(峰峰值)。将所得的值填入表1-36中。
正弦波振荡器(LC振荡器和晶体振荡器)实验
![正弦波振荡器(LC振荡器和晶体振荡器)实验](https://img.taocdn.com/s3/m/a911fc49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64bd3bc.png)
正弦波振荡器(LC 振荡器和晶体振荡器)实验一、实验目的1.掌握电容三点式LC 振荡电路和晶体振荡器的基本工作原理,熟悉其各元件的功能; 2.掌握LC 振荡器幅频特性的测量方法;3.熟悉电源电压变化对振荡器振荡幅度和频率的影响;通过实验进一步了解调幅的工作原理。
4.了解静态工作点对晶体振荡器工作的影响,感受晶体振荡器频率稳定度高的特点。
二、实验仪器1.100M 示波器 一台2.高频信号源 一台3.高频电子实验箱 一套三、实验电路原理1.基本原理振荡器是指在没有外加信号作用下的一种自动将直流电源的能量变换为一定波形的交变振荡能量的装置。
正弦波振荡器在电子技术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信息传输系统的各种发射机中,就是把主振器(振荡器)所产生的载波,经过放大、调制而把信息发射出去的。
在超外差式的各种接收机中,是由振荡器产生一个本地振荡信号,送入混频器,才能将高频信号变成中频信号。
振荡器的种类很多。
从所采用的分析方法和振荡器的特性来看,可以把振荡器分为反馈式振荡器和负阻式振荡器两大类。
此实验只讨论反馈式振荡器。
根据振荡器所产生的波形,又可以把振荡器分为正弦波振荡器与非正弦波振荡器。
此实验只介绍正弦波振荡器。
常用正弦波振荡器主要由决定振荡频率的选频网络和维持振荡的正反馈放大器组成,这就是反馈振荡器。
按照选频网络所采用元件的不同,正弦波振荡器可分为LC 振荡器、RC 振荡器和晶体振荡器等类型。
(1)反馈型正弦波自激振荡器基本工作原理以互感反馈振荡器为例,分析反馈型正弦波自激振荡器的基本原理,其原理电路如图2-1所示。
b V bE cE -1L 2L f V bV '+-图 2-1反馈型正弦波自激振荡器原理电路当开关K 接“1”时,信号源b V 加到晶体管输入端,构成一个调谐放大器电路,集电极回路得到了一个放大了的信号F V 。
当开关K 接“2”时,信号源b V 不加入晶体管,输入晶体管是F V 的一部分b V '。
高频电子线路实验正弦波振荡器
![高频电子线路实验正弦波振荡器](https://img.taocdn.com/s3/m/467a8dbab4daa58da0114aea.png)
.太原理工大学现代科技学院高频电子线路课程实验报告专业班级信息13-1学号2013101269姓名指导教师颖实验名称 正弦波振荡器(LC 振荡器和晶体振荡器) 专业班级 信息13-1 学号 2013100 0 成绩 实验2 正弦波振荡器(LC 振荡器和晶体振荡器) 2-1 正弦波振荡器的基本工作原理 振荡器是指在没有外加信号作用下的一种自动将直流电源的能量变换为一定的波形的交变振荡能量的装置。
正弦波振荡器在电子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信息传输系统的各种发射机中,就是把主振器(振荡器)所产生的载波,经过放大、调制而把信息发射出去。
在超外差式的各种接收机中,是由振荡器产生的一个本地振荡信号,送入混频器,才能将高频信号变成中频信号。
振荡器的种类很多。
从所采用的分析方法和振荡器的特性来看,可以把振荡器分为反馈式振荡器和负阻式振荡器两大类。
我们只讨论反馈式振荡器。
根据振荡器所产生的波形,又可以把振荡器氛围正弦波振荡器和非正弦波振荡器。
我们只介绍正弦波振荡器。
常用正弦波振荡器主要是由决定振荡频率的选项网络和维持振荡的正反馈放大器组成,这就是反馈振荡器。
按照选频网络所采用的元件不同,正弦波振荡器可以分为LC 振荡器、RC 振荡器和晶体振荡器等类型。
一、反馈型正弦波自激振荡器基本工作原理 以互感反馈振荡器为例,分析反馈型正弦自激振荡器的基本原理,其原理电路如图2-1所示; 当开关K 接“1”时,信号源Vb 加到晶体管输入端,这就是一个调谐放大器电路,集电极回路得到了一……………………………………装………………………………………订…………………………………………线………………………………………个放大了的信号Vf。
当开关K接“2”时,信号源Vb不加入晶体管,输入晶体管是Vf的一部分V’b。
若适当选择互感M和Vf的极性,可以使Vb和V’b大小相等,相位相同,那么电路一定能维持高频振荡,达到自激振荡的目的。
实际上起振并不需要外加激励信号,靠电路内部扰动即可起振。
LC正弦波振荡器虚拟实验报告_SEUradio
![LC正弦波振荡器虚拟实验报告_SEUradio](https://img.taocdn.com/s3/m/23fcb6d23186bceb19e8bb38.png)
f0
1 2 π LC 以及实验数据可得,C2 减小,谐振频率增大。
(2)由理论式 A=L1/L2 以及实验数据可得,L1 增大,放大器的电压增益 A 增大,振荡 频率减小。 (3)三次实验放大器输入输出端信号的相位差分别为 179.12,178.76,178.46,满足正反 馈要求。
3、影响电容、电感三点式振荡频率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答:影响电容、电感三点式振荡频率的主要因素为回路电容、回路电感的大小。
相位 差 179.12 178.75 178.46
谐振频率 f0 测量值 (kHz) 5.132 7.198 10.917 理论值 (kHz) 4.983 7.047 10.983
(5mH,100uH,200nF) (5mH,100uH,100nF) (2m昕
思考和分析
1、根据电容三点式振荡电路的测量数据表格,回答:
(1)分析电感值L1改变对谐振频率有何影响? (2)分析电容值C2改变对放大器的电压增益和振荡频率有何影响? (3)放大器输入输出端信号的相位差为多少,是否满足正反馈要求? 答: (1) 由理论式
f0
1 2 π LC
=
1 C1C2 及实验数据可得 L1 减小, 谐振频率增大。 2 π L C1 C2
(2)由理论式 A=C2/C1 以及实验数据可得,C2 增大,放大器的电压增益 A 增大,振荡频 率减小 (3)三次实验放大器输入输出端信号的相位差分别为 164.176、168.75、169.57,在误差 范围内满足正反馈要求。由实验示波器所示波形可见波形稳定。
2、根据电感三点式振荡电路的测量数据表格,回答: (1)分析电容值C2改变对谐振频率有何影响? (2)分析电感值L1改变对放大器的电压增益和振荡频率有何影响? (3)放大器输入输出端信号的相位差为多少,是否满足正反馈要求? 答: (1)由理论式
电子电路综合实验-LC正弦波振荡器报告
![电子电路综合实验-LC正弦波振荡器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c1d7666e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9025100.png)
LC 正弦波振荡(虚拟实验)1、 电容三点式(1)121100,400,10C nF C nF L mH ===示波器频谱仪(2)121100,400,5C nF C nF L mH ===示波器频谱仪(3)121100,1,5C nF C F L mH μ===示波器频谱仪数据表格: (C1, C2, L1) (C 1,C 2,L 1) O U •i U •增益A 相位差 谐振频率f 0 测量值 理论值 测量值 理论值 (100nF,400nF,10mH )5.972V1.486V44.0191806.025kHz5.627(100nF,400nF,5mH ) 4.698V 1.161V 4 4.047 180 7.995 kHz 7.958 (100nF,1uF,5mH )7.116V711.458mV1010.0021807.897 kHz7.465实验数据与理论值间的差异分析:增益差别不大但谐振频率差别较大, 主要是由于读数是的精度有限造成的。
由于游标以格为单位, 因此读数时选取的幅值最大的点可能与实际有差, 因而谐振频率的测量也有误差。
2、 电感三点式(1)1225,100,200L mH L H C nF μ===示波器频谱仪(2)1225,100,100L mH L H C nF μ===示波器频谱仪(3)1222,100,100L mH L H C nF μ===示波器频谱仪数据表格:(L1, L2, C2)(L1,L2,C2)OU•(V)iU•(mV)增益A 相位差谐振频率f0测量值理论值测量值(kHz)理论值(kHz)(5mH,100uH,200nF) 4.497V 89.938mV 50.001 50 180 5.039kHz 4.983 (5mH,100uH,100nF) 4.504V 90.070 mV 50.005 50 180 7.010kHz7.047(2mH,100uH,100nF) 4.483V 224.150mV 20.000 20 180 10.951kHz10.983实验数据与理论值间的差异分析:误差均较小, 主要由于电路不够稳定以及读数精度造成。
实验十三LC正弦波振荡器
![实验十三LC正弦波振荡器](https://img.taocdn.com/s3/m/59eef548f7ec4afe04a1df2a.png)
实验十三 LC 正弦波振荡器一、实验目的1、 掌握变压器反馈式LC 正弦波振荡器的调整和测试方法2、 研究电路参数对LC 振荡器起振条件及输出波形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LC 正弦波振荡器是用L 、C 元件组成选频网络的振荡器,一般用来产生1MHz 以上的高频正弦信号。
根据LC 调谐回路的不同连接方式,LC 正弦波振荡器又可分为变压器反馈式(或称互感耦合式)、电感三点式和电容三点式三种。
图13-1为变压器反馈式LC 正弦波振荡器的实验电路。
其中晶体三极管T 1组成共射放大电路,变压器T r 的原绕组 L 1(振荡线圈)与电容C 组成调谐回路,它既做为放大器的负载,又起选频作用,副绕组L 2为反馈线圈,L 3为输出线圈。
该电路是靠变压器原、副绕组同名端的正确连接(如图中所示),来满足自激振荡的相位条件,即满足正反馈条件。
在实际调试中可以通过把振荡线圈L 1或反馈线圈L 2的首、末端对调,来改变反馈的极性。
而振幅条件的满足,一是靠合理选择电路参数,使放大器建立合适的静态工作点,其次是改变线圈L 2的匝数,或它与L 1之间的耦合程度,以得到足够强的反馈量。
稳幅作用是利用晶体管的非线性来实现的。
由于LC 并联谐振回路具有良好的选频作用,因此输出电压波形一般失真不大。
振荡器的振荡频率由谐振回路的电感和电容决定式中L 为并联谐振回路的等效电感(即考虑其它绕组的影响)。
振荡器的输出端增加一级射极跟随器,用以提高电路的带负载能力。
图13-1 LC 正弦波振荡器实验电路三、实验设备与器件1、 +12V 直流电源2、双踪示波器3、 交流毫伏表4、直流电压表5、 频率计6、振荡线圈7、 晶体三极管 3DG6×1(9011×1)LC2π1f 03DG12×1(9013×1)电阻器、电容器若干。
四、实验内容按图13-1连接实验电路。
电位器R W置最大位置,振荡电路的输出端接示波器。
LC正弦波振荡器和选频放大电路
![LC正弦波振荡器和选频放大电路](https://img.taocdn.com/s3/m/ba879c0e6bd97f192279e9a1.png)
F 1 ,信号在从输出端、经反馈到反向输入端、再到输出端的过程中 出 Vo 较小。由于 A V
被放大,集电极电压和电流不断被放大,电路输出 Vo 不断增大。在此过程中,集电极电流 逐步被限幅,由于发射极 PN 结的非线性特性,使基极、发射极电流正半周幅值大,负半周 幅值小,由此产生直流电流分量。直流电流分量对发射极旁路电容 Ce 充电,使发射极直流 电位上升,从而使 VBE 下降,三极管 Q1 的电流放大倍数β下降,放大器 A 的放大倍数下降。
由实验 1 中式(1-1)可算得三极管β≈139。 (2) 按图 8.1 接回 Cb,恢复 Rp2。取 C1=0.01μF,调整 Rp2,测量记录输出波形的频率、峰 峰值。再取 C1=0.047μF,重复上述实验。 C1(μF) 0.01 0.047 Vopp(V) 8.32 9.44 测量 f(kHz) 14.4716 10.2976 理论 f(kHz) 16.3 8.09
2)
F F 1 ,稳态时要求 A 1 。试述该电路的电压 图 8.1 所示电路起振时要求 A V V
放大倍数能自动调节,以满足上述要求。
F 1 ,信号在从输出端、经反馈到反 答:电路刚起振时,电路输出 Vo 较小。由于 A V
向输入端、再到输出端的过程中被放大,集电极电压和电流不断被放大,电路输出 Vo 不断增大。在此过程中,集电极电流逐步被限幅,由于发射极 PN 结的非线性特性,使 基极、发射极电流正半周幅值大,负半周幅值小,由此产生直流电流分量。直流电流分 量对发射极旁路电容 Ce 充电,使发射极直流电位上升,从而使 VBE 下降,三极管 Q1 的
称这种性能为自动稳幅性能。 综上所述, 放大器 A 提供了-180°相移, LC 振荡回路与放大器的连接方式又提供了-180° 相移,所以,LC 振荡回路在整个电路中的相移必须为 0,才能满足起振的相位条件。使 LC 回路的相移为 0 的频率只有其固有频率,
lc振荡器 实验报告
![lc振荡器 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c621e0d7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9eaa0f7.png)
lc振荡器实验报告LC振荡器实验报告引言:LC振荡器作为一种常见的电子电路,具有广泛的应用。
它以电感和电容构成的振荡回路为基础,通过正反馈使得系统产生自激振荡。
本实验旨在通过搭建LC 振荡器电路并观察其振荡特性,深入理解其工作原理。
实验目的:1. 理解LC振荡器的基本原理;2. 学习搭建LC振荡器电路并调节参数以实现稳定的振荡;3. 通过实验验证理论计算结果。
实验器材:1. 电感器;2. 电容器;3. 电阻器;4. 信号发生器;5. 示波器;6. 电压表;7. 万用表。
实验步骤及结果:1. 搭建基本的LC振荡器电路,将电感器和电容器连接成串联回路;2. 将信号发生器连接到电路的输入端,设置合适的频率和幅度;3. 使用示波器观察输出信号,并通过调节电容器的值来调整振荡频率;4. 测量电路中的电感器和电容器的值,并记录下来;5. 使用万用表测量电路中的电流和电压,并计算出电感器和电容器的阻抗;6. 分析实验结果,与理论计算结果进行比较。
实验原理:LC振荡器的工作原理基于振荡回路中的正反馈。
当电路中的电容器充电时,电流通过电感器,导致磁场的储能。
当电容器放电时,磁场的能量被释放,电流继续流过电感器,使电容器再次充电。
这种周期性的充放电过程导致电路产生自激振荡。
实验结果分析:通过实验观察到的振荡现象,我们可以确定LC振荡器的工作正常。
通过调节电容器的值,我们成功地改变了振荡频率。
此外,测量得到的电流和电压值与理论计算结果相符,验证了实验的准确性。
实验应用:LC振荡器在实际应用中具有广泛的用途。
例如,在无线电通信中,它常用于产生稳定的射频信号。
此外,LC振荡器还可以用于时钟电路、频率合成器等领域。
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LC振荡器的基本原理和工作机制。
通过实际搭建电路并观察振荡现象,我们对LC振荡器的性能和参数调节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实验结果与理论计算结果相符,验证了实验的准确性。
通过实验,我们还了解到LC振荡器在无线电通信等领域的重要应用。
lc振荡器 实验报告
![lc振荡器 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ce16bc27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bd9bdf7.png)
lc振荡器实验报告LC振荡器实验报告引言振荡器是电子学中常见的一个电路,它能够产生连续的交流信号。
LC振荡器是一种基本的振荡器电路,由电感(L)和电容(C)组成。
本实验旨在通过搭建LC振荡器电路并观察其振荡现象,深入理解振荡器的原理与特性。
实验材料与方法实验所需材料有:电感、电容、电阻、信号发生器、示波器、电压表、电线等。
实验步骤:1. 将电感、电容和电阻按照电路图连接好;2. 将信号发生器的输出端与电路的输入端相连;3. 将示波器的探头分别连接到电路的输出端和电压表的输出端;4. 打开信号发生器和示波器,调整信号发生器的频率和示波器的时间基准;5. 观察示波器上的波形,并记录相关数据;6. 根据实验数据分析振荡器的特性。
实验结果与讨论在实验过程中,我们通过调整信号发生器的频率和示波器的时间基准,观察到了LC振荡器的振荡现象。
在正确连接电路的前提下,当信号发生器输出的频率与振荡器的共振频率相等时,振荡器能够产生稳定的振荡信号。
我们记录了不同频率下的振荡现象,并通过示波器观察到了正弦波形。
在共振频率附近,我们观察到了振荡信号的幅值最大,而在共振频率两侧,幅值逐渐减小。
这是因为在共振频率处,电感和电容之间的能量转移达到最大,而在共振频率两侧,能量转移不完全,导致振荡信号的幅值减小。
我们还通过改变电容和电感的数值,观察到了振荡器的频率变化。
根据振荡器的公式,频率与电容和电感的数值成反比关系。
因此,通过调整电容和电感的数值,我们可以改变振荡器的频率。
此外,我们还观察到了振荡器的启动条件。
在实验中,我们发现当信号发生器的频率与振荡器的共振频率相差较大时,振荡器无法启动。
只有当两者的频率足够接近,振荡器才能启动并产生稳定的振荡信号。
这是因为振荡器需要通过电容和电感之间的能量转移来维持振荡,而频率差异过大会导致能量转移不完全,无法形成稳定的振荡。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成功搭建了LC振荡器电路,并观察到了振荡现象。
lc正弦波振荡器实验原理
![lc正弦波振荡器实验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ed89a462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200f760.png)
lc正弦波振荡器实验原理嘿,朋友!咱今天来聊聊 LC 正弦波振荡器实验原理这档子事儿。
你想啊,这 LC 正弦波振荡器就像是一个神奇的音乐盒子。
我们都知道音乐盒子里的那些小零件,彼此配合着,才能奏出美妙的旋律。
这 LC 正弦波振荡器也一样,它里面的电感(L)和电容(C)就是那关键的“小零件”。
电感是啥?你就把它想象成一个储存能量的小仓库,电流通过时,它就把能量给存起来,电流变化时,它又把能量放出来。
电容呢?它就像个能伸缩的小弹簧,一会儿充电,一会儿放电,不断地折腾。
当电感和电容一起工作的时候,那可就热闹啦!它们之间的能量交换就像两个调皮的孩子在互相扔皮球,你扔过来我扔过去,而且扔的速度还特别有规律。
这规律的能量交换不就产生了正弦波嘛。
这正弦波是怎么来的呢?就好比我们荡秋千,要是没人推,秋千自己晃荡的幅度会越来越小,最后停下来。
可要是每次在合适的时候给它加把力,那秋千就能一直稳定地荡起来。
在 LC 振荡器里,电感和电容的能量交换就是这秋千的晃荡,而电路中的正反馈就像是那恰到好处的推力,让正弦波能持续稳定地产生。
你再想想,要是电感和电容的值不合适,那不就像两个配合不好的舞者,舞步乱了,这正弦波还能好看吗?所以,选择合适的电感和电容值,那可太重要啦!还有啊,这电路中的电阻也不能忽略。
电阻就像个捣蛋鬼,会消耗能量,要是电阻太大,那能量都被它消耗掉了,正弦波还怎么有力气“跳舞”呢?总之,LC 正弦波振荡器的实验原理,就是电感、电容、电阻这些“小伙伴”在电路里默契配合的一场精彩表演。
只有它们各司其职,才能让我们看到那漂亮的正弦波。
所以说,要想真正搞懂 LC 正弦波振荡器实验原理,就得像细心的侦探一样,不放过每一个细节,弄清楚每个元件的作用,这样才能揭开这神秘的面纱,掌握其中的奥秘!。
lc振荡器实验报告范文lc正弦波振荡器实验报告范文
![lc振荡器实验报告范文lc正弦波振荡器实验报告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00d4227d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1127497.png)
lc振荡器实验报告范文lc正弦波振荡器实验报告范文高频电子线路课程设计报告设计题目:三端式LC振荡器设计与仿真专业专业班级学号学生姓名指导教师教师评分2016年11月20日三端式LC振荡器设计与仿真摘要:正弦波振荡器的作用是产生频率稳定、幅值不变的正弦波输出。
本设计采用的是改进型电容三点式振荡器,即西勒振荡器。
其具有输出波形好、工作频率高、改变C调节频率时不影响反馈系数等优点,适用于波段宽、频率可调的场合。
西勒振荡器由能量控制作用的放大器、将输出信号送回到输入端的正反馈网络以及决定振荡频率的选频回路组成。
没有输入信号,而是由本身的正反馈信号代替。
当振荡器接通电源后,即开始有瞬变电流产生,经不断的对它进行放大、选频、反馈、再放大等多次循环,最终形成自激振荡,把输出信号的一部分送回输入端做输入信号,从而就产生了一定频率输出的正弦波信号输出。
关键字:正弦波振荡器;西勒振荡器;振荡频率振荡电路三点式振荡器即LC回路的三个端点与晶体管的三个电极分别连接而成的电路,除晶体管外的三个电抗元件X1,X2,X3,它们构成了决定振荡频率的并联谐振回路,同时也构成了正反馈所需的反馈网络,为此三者必须满足一定的关系。
根据谐振回路的性质,谐振时应为纯电阻性,因而有X1+X2+X3=0所以回路中的三个电抗元件不能同时为感抗或容抗,必须由两种不同性质的电抗元件构成。
其构成法则为:与晶体管发射级相连的两个电抗元件必须是同性质的,而不与发射极相连的另一阻抗和它们性质相反。
电路的振幅起振条件为AF>1,相位起振条件为,所选器件需满足上面两个起振条件。
西勒振荡器的振荡电路的主要特点,就是与电感L并联一可变电容,图中C4<<C2、C3,因此晶体管和回路之间耦合较弱,频率稳定度高。
与电感并联的电容用来调节振荡器的工作频段,而电容C4起微调频率作用。
振荡器在接通电源的一瞬间,晶体管会产生一个从零到某一数值的电流阶跃,该电流阶跃的成分十分丰富,选频网络会选出满足正反馈的频率在经过正反馈建立信号。
LC正弦波振荡器仿真实验
![LC正弦波振荡器仿真实验](https://img.taocdn.com/s3/m/da5ffb20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3d86b84.png)
LC正弦波振荡器仿真实验一、实验背景旋转调制定位系统(RMS)的稳定性和精度取决于激励源的数量和质量。
现代机床上激励源的数量很多,如建立在非常规电路上的电阻(R)、电容(C)、电感(L)的元件(RLC)振荡器,它可以为系统提供必要的激励。
RLC振荡器是非线性电路,它以有趣的强度和频率变化模拟不同的调谐电路。
二、实验步骤1、本实验中使用的硬件是具有电子表格功能的Oscilloscope Master。
首先,检查Oscilloscope Master的连接,保证源电压和负载电阻的正确设置,利用信号源微处理器来控制元件的接口引脚,确定RLC振荡器上电路元件的丝印图以及元件类型。
2、经过以上准备,我们可以开始本次实验。
设置元件:电阻为400欧姆,电容为1μF,电感为2mH,有效值为9V。
首先,我们将参数以及电路连接设置好,之后,打开RLC振荡器,电源供应打开,将变量置于正确的位置,用示波器设置施放的频率。
3、开始进行实验:用示波器查看正弦波的波形,比较和测量一些参数,如相位角、有效值、频率等,以确定振荡方式、频率,以及振荡的稳定性和精度,并记录相关信息。
4、最后,在Oscilloscope Master上分析捕获的数据,检查振荡信号的波形和频率,并调整参数,以实现理想的振荡响应。
三、实验结论本实验使用Oscilloscope Master,利用RLC振荡器仿真RMS系统激励源的波形。
实验步骤是:复核参数,以保证振荡器的准确性;然后,就是激励正弦波,观察波形和频率,在Oscilloscope Master上收集和分析数据;最后,根据收集的结果调整参数,以实现理想的振荡响应。
实验的结果可以用于机械装备的生产和维修。
高频电子线路实验正弦波振荡器(特选资料)
![高频电子线路实验正弦波振荡器(特选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7d0363c4cf84b9d528ea7aae.png)
太原理工大学现代科技学院高频电子线路课程实验报告专业班级信息13-1学号2013101269姓名指导教师孙颖实验名称 正弦波振荡器(LC 振荡器和晶体振荡器) 专业班级 信息13-1 学号 2013100 姓名 0 成绩 实验2 正弦波振荡器(LC 振荡器和晶体振荡器) 2-1 正弦波振荡器的基本工作原理 振荡器是指在没有外加信号作用下的一种自动将直流电源的能量变换为一定的波形的交变振荡能量的装置。
正弦波振荡器在电子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信息传输系统的各种发射机中,就是把主振器(振荡器)所产生的载波,经过放大、调制而把信息发射出去。
在超外差式的各种接收机中,是由振荡器产生的一个本地振荡信号,送入混频器,才能将高频信号变成中频信号。
振荡器的种类很多。
从所采用的分析方法和振荡器的特性来看,可以把振荡器分为反馈式振荡器和负阻式振荡器两大类。
我们只讨论反馈式振荡器。
根据振荡器所产生的波形,又可以把振荡器氛围正弦波振荡器和非正弦波振荡器。
我们只介绍正弦波振荡器。
常用正弦波振荡器主要是由决定振荡频率的选项网络和维持振荡的正反馈放大器组成,这就是反馈振荡器。
按照选频网络所采用的元件不同,正弦波振荡器可以分为LC 振荡器、RC 振荡器和晶体振荡器等类型。
一、反馈型正弦波自激振荡器基本工作原理 以互感反馈振荡器为例,分析反馈型正弦自激振荡器的基本原理,其原理电路如图2-1所示;……………………………………装………………………………………订…………………………………………线………………………………………当开关K接“1”时,信号源Vb加到晶体管输入端,这就是一个调谐放大器电路,集电极回路得到了一个放大了的信号Vf。
当开关K接“2”时,信号源Vb不加入晶体管,输入晶体管是Vf的一部分V’b。
若适当选择互感M 和Vf的极性,可以使Vb和V’b大小相等,相位相同,那么电路一定能维持高频振荡,达到自激振荡的目的。
实际上起振并不需要外加激励信号,靠电路内部扰动即可起振。
正弦波振荡器实验报告
![正弦波振荡器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a258cd3d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d858917.png)
正弦波振荡器实验报告引言:正弦波振荡器是一种很重要的电路,在电子工程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它是实现信号产生和调制的基础,因此学习正弦波振荡器是学习电子工程的基础。
在实验中,我们将会学习到如何制作一个简单的正弦波振荡器电路,以及探究它的参数和特性。
实验设计:1.电路连接正弦波振荡器的基本构成为反馈电容C和反馈电阻R,而共同作用下,振荡器能够自持续发生正弦振荡信号。
电路连接如下图所示。
2.器材准备我们需要以下器材:- 电阻R,可调范围0-22kohm;- 电容C,为470nF;- 操作放大器,使用的是UA741;- 示波器。
3.参数测量和分析首先,我们需要测量电路中的R和C值。
然后,通过调整电位器,我们可以改变电路中的R值,进而观察输出波形的变化。
利用示波器,我们可以测量电路的输出波形,并通过测量峰峰值、频率和相位等参数,从而对电路性能进行分析。
实验结果:通过测量,我们得到了以下结果:在电容值为470nF的情况下,电路的输出波形为正弦波,并且频率在1KHZ左右。
当调整电位器改变电路中的R值时,可以观察到波形振幅随着R值的增加而增大,同时频率也有所变化。
具体数据如下:R/kohm|频率/KHZ|峰-峰值/V|相位/°--|--|--|--4.7||||10|1.18|495mV||15|1.03|863mV||20|0.91|1.2V||22|0.84|1.38V||24|0.78|1.54V||从数据可以看出,随着R值的增加,频率变低,峰-峰值变大。
我们还可以发现,在较大的R值下,电路的频率变得稳定,同时峰-峰值也变得更加平稳。
结论:通过实验,我们探究了正弦波振荡器的参数和特性,并得到了如下结论:1.正弦波振荡器中,反馈电容和反馈电阻是关键构成部分,能够实现自持续发生正弦振荡信号。
2.在电容值不变的情况下,随着电阻R值的增加,电路中的正弦波的频率降低,同时峰-峰值增大。
3.当R值达到一定范围时,电路的频率和峰-峰值变得更加稳定。
lc振荡器实验报告
![lc振荡器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aa473848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242a8af.png)
lc振荡器实验报告LC振荡器实验报告引言:振荡器是电子电路中常见的一种设备,它能够产生稳定的交流信号。
本次实验中,我们将学习和探索LC振荡器的工作原理和特性。
通过实验,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振荡器的基本原理,并且掌握设计和调试振荡器电路的技巧。
一、实验准备在开始实验之前,我们需要准备以下实验器材和元件:1. 电源:提供所需的直流电源,确保电压稳定。
2. 电感:用于构建LC振荡器的电感元件。
3. 电容:用于构建LC振荡器的电容元件。
4. 变频器:用于调节振荡器的频率。
5. 示波器:用于观测和测量振荡器输出的波形和频率。
二、实验步骤1. 连接电路:根据实验电路图,连接电感、电容和其他元件。
确保连接正确,没有短路或接触不良的情况。
2. 调节电源:将电源接入电路,并调节电压为所需的数值。
确保电压稳定,不产生噪声或波动。
3. 调节变频器:使用变频器,逐渐调节振荡器的频率。
观察示波器上的波形变化,并记录频率范围。
4. 观察波形:通过示波器观察振荡器输出的波形,并记录其特点。
可以观察到振荡器的幅度、频率和相位等参数。
5. 测量频率:使用示波器或其他频率计,测量振荡器输出的频率,并与变频器设置的频率进行比较。
确保振荡器输出的频率符合预期。
6. 调试和优化:根据观察到的波形和测量的频率,对电路进行调试和优化。
可以尝试调整电容或电感的数值,以获得更稳定和准确的振荡器输出。
三、实验结果在本次实验中,我们成功构建了一个LC振荡器电路,并获得了稳定的振荡器输出。
通过示波器观察到的波形,我们可以看到振荡器产生的正弦波信号。
测量的频率也与变频器设置的频率相吻合,证明振荡器的工作正常。
四、实验分析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理解了LC振荡器的工作原理和特性。
LC振荡器是一种基于电感和电容的谐振电路,它能够产生稳定的振荡信号。
振荡器的频率由电感和电容的数值决定,通过调整这些元件的数值,我们可以改变振荡器的频率范围。
在实际应用中,振荡器被广泛用于无线通信、音频设备和时钟电路等领域。
LC正弦波振荡器报告
![LC正弦波振荡器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f3f6e0fbc8d376eeaeaa31cc.png)
LC 正弦波振荡(虚拟实验)04008307 郭佩1、 电容三点式(1)121100,400,10C nF C nF L mH ===示波器频谱仪(2)121100,400,5C nF C nF L mH ===示波器频谱仪(3)121100,1,5C nF C F L mH μ===示波器频谱仪数据表格:实验数据与理论值间的差异分析:由表格数据可见,,增益测量值比理论值(A=C2/C1)大。
因为在仿真中,AF>1,因而测量得到的增益系数稍大一些;另一方面谐振频率测量值比理论值小,由于仿真软件的精度问题读数时会造成一定的误差,而且理论谐振频率的计算公式没有考虑寄生电容和电感,是一个近似计算,这进一步带来了误差。
2、 电感三点式(1)1225,100,200L mH L H C nF μ===示波器频谱仪(2)1225,100,100L mH L H C nF μ===示波器频谱仪(3)1222,100,100L mH L H C nF μ===示波器频谱仪数据表格:实验数据与理论值间的差异分析:由表格数据可见,,增益测量值比理论值(A=C2/C1)大。
因为在仿真中,AF>1,因而测量得到的增益系数稍大一些;另一方面谐振频率测量值比理论值小,由于仿真软件的精度问题读数时会造成一定的误差,而且理论谐振频率的计算公式没有考虑寄生电容和电感,是一个近似计算,这进一步带来了误差。
思考和分析答:(1)L1的改变将影响电路的谐振频率。
在C1、C2相等的情况下,L1越小,频率越高。
(2)在C1项等的情况下,C2越大,放大倍数越大。
在C1、L1相等的情况下,C2越大,谐振频率越低。
(3)相位差为180,不满足正反馈要求。
答:(1)C2的改变将影响电路的谐振频率。
在L1、L2相等的情况下,C2越小,频率越高。
(2)在L2项等的情况下,L1越大,放大倍数越大。
在L2、C2相等的情况下,L1越大,谐振频率越低。
正弦波压控振荡器实验报告
![正弦波压控振荡器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03334e8b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37.png)
一、正弦波压控振荡器实验1、压控振荡器的压控特性实验数据表P23压-9-8-7-6-5-4-3-2-1-0.5控电压(V)P24输出频3.8094.5795.4526.5037.8799.33111.34813.03514.52415.572率f(MHz)输出电压98.96243.8441.1844.5130714561188973.2851.1616.1幅度(mV)2、输出频率f-压控电压U曲线如下:3、输出电压幅度A-压控电压U曲线如下:4、计算灵敏度在输出频率f-压控电压U曲线上选取两点A(-6,6.5),B(-1,14.5),则K0=(14.5-6.5)/(-1-(-6))=1.6MHz/V二、振幅调制与解调电路实验1、MC1496各引脚电位实验数据PIN 1 2 3 4 5 6 7 (V)-3.92 m -757m -753m -3.28m -8.54 7.19 3.92m PIN 8 9 10 11 12 13 14 (V) 5.52 4.32m 5.52 4.72m 7.18 4.32M -9.812、f c=2MHz,V pp=200mV,f M=2kHz,V pp=200mV进行调制a、调幅信号的时域波形:由上图可以计算出,调制指数m A=(1.2-0.8)/(1.2+0.8)=20%b、已调波的频谱:c、调幅信号的数学表达式:V O =)*2000000**2cos(*)*2000**2cos(*2.01*2.0t pi t pi 】【 所占带宽为4MHz.3、答:分别改变载波和基波信号幅度时,改变基波幅度对已调信号波形影响更大。
三、调频电路实验1、FM 波的时域波形:由上图可算出M f =(f max -f min )/F=476 2、FM 波的频谱图:3、带宽为2MHz 。
4、思考题:a 、载频信号频率f c =2*10^8Hz ,调制信号频率f M=1KHz 。
b 、调制系数增大,带宽也增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十三 LC 正弦波振荡器
一、实验目的
1、 掌握变压器反馈式LC 正弦波振荡器的调整和测试方法
2、 研究电路参数对LC 振荡器起振条件及输出波形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
LC 正弦波振荡器是用L 、C 元件组成选频网络的振荡器,一般用来产生1MHz 以上的高频正弦信号。
根据LC 调谐回路的不同连接方式,LC 正弦波振荡器又可分为变压器反馈式(或称互感耦合式)、电感三点式和电容三点式三种。
图13-1为变压器反馈式LC 正弦波振荡器的实验电路。
其中晶体三极管T 1组成共射放大电路,变压器T r 的原绕组 L 1(振荡线圈)与电容C 组成调谐回路,它既做为放大器的负载,又起选频作用,副绕组L 2为反馈线圈,L 3为输出线圈。
该电路是靠变压器原、副绕组同名端的正确连接(如图中所示),来满足自激振荡的相位条件,即满足正反馈条件。
在实际调试中可以通过把振荡线圈L 1或反馈线圈L 2的首、末端对调,来改变反馈的极性。
而振幅条件的满足,一是靠合理选择电路参数,使放大器建立合适的静态工作点,其次是改变线圈L 2的匝数,或它与L 1之间的耦合程度,以得到足够强的反馈量。
稳幅作用是利用晶体管的非线性来实现的。
由于LC 并联谐振回路具有良好的选频作用,因此输出电压波形一般失真不大。
振荡器的振荡频率由谐振回路的电感和电容决定
式中L 为并联谐振回路的等效电感(即考虑其它绕组的影响)。
振荡器的输出端增加一级射极跟随器,用以提高电路的带负载能力。
图13-1 LC 正弦波振荡器实验电路
三、实验设备与器件
1、 +12V 直流电源
2、双踪示波器
3、 交流毫伏表
4、直流电压表
5、 频率计
6、振荡线圈
7、 晶体三极管 3DG6×1(9011×1)
LC
2π1f 0
3DG12×1(9013×1)
电阻器、电容器若干。
四、实验内容
按图13-1连接实验电路。
电位器R W置最大位置,振荡电路的输出端接示波器。
1、静态工作点的调整
1) 接通U CC=+12 电源,调节电位器R W,使输出端得到不失真的正弦波形,如不起振,可改变L2的首末端位置,使之起振。
测量两管的静态工作点及正弦波的有效值U0,记入表13-1。
2) 把R W调小,观察输出波形的变化。
测量有关数据,记入表13-1。
3) 调大R W,使振荡波形刚刚消失,测量有关数据,记入表13-1。
表13-1
根据以上三组数据,分析静态工作点对电路起振、输出波形幅度和失真的影响。
2、观察反馈量大小对输出波形的影响
置反馈线圈L2于位置“0”(无反馈)、“1”(反馈量不足)、“2”(反馈量合适)、“3”(反馈量过强)时测量相应的输出电压波形,记入表13-2。
表13-2
3、
改变线圈L2的首、末端位置,观察停振现象;
恢复L2的正反馈接法,改变L1的首末端位置,观察停振现象。
4、测量振荡频率
调节R W使电路正常起振,同时用示波器和频率计测量以下两种情况下的振荡频率f0,记入表13-3。
谐振回路电容 1) C=1000Pf。
2) C=100Pf 。
表13-3
5、观察谐振回路Q 值对电路工作的影响
谐振回路两端并入R=5.1KΩ的电阻,观察R 并入前后振荡波形的变化情况。
五、实验总结
1、整理实验数据,并分析讨论:
1) LC正弦波振荡器的相位条件和幅值条件。
2) 电路参数对LC振荡器起振条件及输出波形的影响。
2、讨论实验中发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六、预习要求
1、复习教材中有关LC振荡器内容。
2、 LC振荡器是怎样进行稳幅的?在不影响起振的条件下,晶体管的集电极电流是大一些好,还是小一些好?
3、为什么可以用测量停振和起振两种情况下晶体管的U BE变化,来判断振荡器是否起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