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人格的文化背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集体主义强调人际协调和个体所担负的责任,个体主义则注重个体间的竞争与个体独 立;集体主义社会中的人们喜欢平等地分享荣誉或奖励,因为这荣誉属于集体,属于 集体中的每一个人,不管个人实际贡献的大小;而个体主义文化则按照每个人对成功 的贡献给予个体不同的奖励。研究者认为,较小的家庭结构、较低的人口密度、动荡 的社会与地理环境、享乐主义等都是导致个体主义形成的重要因素,由此我们不难理 解美国是高度个体主义国家的原因。
(二)文化概念再探
皮尔森教授在为《文化战略》中文版写的引言中,首先对“文化”一词做 出精辟的解释,他认为,“文化”这个词不再是一个名词或意指某种实体, 而是一个动词,意指一个过程 。即,文化不是名词,而是动词 。 文化,是人类在生物进化基础上的体外非生物进化,是人类历史进化的主要 信息,并不是体内的遗传基因,而是体外的文化传统。 遗传基因是内化的人类进化信息载体;而文化传统则是外化(或称异化) 的人类进化信息载体。受遗传基因负载之信息指令规范、制约的生物进化, 主要是人内部生理性状的进化;而受文化传统负载之信息指令规范、制约的 文明进化,主要是人外部人文世界的进化,以及以人外部人文世界为其对象 的人本的进化。 所谓文化,并不应该被看作一个现象集合的名词,而应该被解释成为一个 历史功能的动词。就此意义而言,文化是人文教化或人文进化的意思。

在集体主义文化中,个体对集体内成员间的社会支持会更多,而对集体外成员则相对 较少,且不够友好。此外,集体主义社会中个体的行为更拘泥于形式、更加隐蔽,亦 即个体所表现出的社会行为与其真实的想法并不一定是一致的。这可能是因为在集体 主义社会中,人们认为社会标准比个体自身的态度更重要的缘故。但是对权威的一味 服从却使个体感到压抑,从而转向幻想的、隐蔽的个人世界以寻求安慰。
• 阿洛人生活于东印度群岛。在阿洛人的生活中,男人负责供应肉食,女人负 责供应蔬菜。当母亲在田间种植蔬菜时,婴儿被留在村子里。吃奶或进食方 面的挫折贯穿整个童年。对孩子的训练不系统,在说话、走路、排便等方面 都是如此,这也体现了对孩子成长的忽视。而且奖惩标准不明,前后矛盾。 同一种行为,有时得到赞许,有时得到惩罚。这些初级制度对个人造成严重 的人格整合失调。阿洛人疑心重、焦虑不安,缺乏信心和自重,经常用谎言 和诡计诈骗他人。相应地,在民间故事中,最常见的主题是因父母而导致的 挫折和对父母的仇恨。例如,在一个故事中,母亲要孩子用她故意刺穿了底 的容器打水,在孩子费尽心机试图装满水时,父母却扔下他走了。多年以后, 在他的婚宴上,父母出现了,但在给他们的食物容器中,却装满了粪便。在 阿洛人的宗教中,没有理想化的神灵。神不能给人安慰,不能满足人希望得 到奖赏的愿望。也没有积善得福的观念。
• 但在亚洲文化背景下的实验结果却不尽相同。例如,当助人行为是为了迎合 社会期望而非出于个人意愿时,美国人感受到的满足感较低;而印度人在两 种情况下的满足感水平相同。另有一项对婚姻幸福感的研究:美国被试认为, 美满的婚姻是建立在浪漫的爱情、彼此吸引的基础之上的,并且是个人选择 的结果;而研究中的印度被试的婚姻是由家长安排的。研究结果发现,结婚 几年后,印度被试比美国被试对伴侣的爱更加强烈。同样,美籍华人与美籍 日本人的孩子在完成母亲为他们的挑选的任务时,比完成自己选择的任务表 现出更高的兴趣水平。 • 由此看来,集体主义文化下的行为动力并非完全来自个体内部,而是更多地 受到外部社会关系的影响,个体的自我发展就是要与他人建立紧密的联系。 因此,考虑他人的愿望和需要对个体来说是很自然的事,社会责任和与他人 的关系网正是个体表达自我的方式。
(二)独立与依赖 • 西方文化崇尚人的自主与独立,因此个体的行为应以最大限度地 表达个人的愿望和能力、满足个人兴趣、免受他人与情境的影响 为基础。只有这样才能显示自我存在的价值,否则个体就会被认 为是不完整的、不成熟的。“因为他愿意这样做”是一个人行为 的最好理由。因此,行为的动力主要来自于个体内部。虽然西方 文化并不否认情境对行为的影响,但与内部特质相比,这种影响 显然是次要的。要理解情境对行为的重要意义,对美国人来说, 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西方的理论强调个体选择的自主性是对 行为最好的预测,并且能够为个体带来满足感;而责任、人际关 系、社会角色等则被视为是对“真我”的束缚。
三.文化与人格的心理学研究
(一)个体主义与集体主义 • 人类生活似乎有两种互相矛盾的需要:一方面我们要互相合作,互相依赖, 互相支持;另一方面我们又要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将自己与他人区别开来。 从个体主义—集体主义这个维度上来说,不同的文化正是在二者的平衡中找 到了不同的点。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如果一个社会将集体的 目标、利益凌驾于个人目标、利益之上,我们就称之为集体主义;反之,如 果个人利益被认为比集体利益更重要,我们就称之为个体主义。 • 集体主义文化多见于亚州、非州、拉丁美州及太平洋群岛,个体主义多见于 北美和西欧。世界上有70%的人生活在集体主义文化中,而西方的主流思想, 包括我们熟悉的心理学则都是以个体主义为基础的。

集体主义文化中的集体主义者会更少体验到个人价值与社会标准间的冲突。同样,个 体主义文化中的个人主义者也能更好地协调自我与社会的关系。个体主义者更关注个 人的成就,而集体主义者会得到更多的社会支持,更少感到孤独。对集体主义者来说, 最大的不幸是被群体所拒绝、排斥;而对个体主义者而言,最大的不幸莫过于对群体 的依赖。
二.人类学的视野
• 关于文化与人格关系的人类学研究是由Sigmund Frued 于1913 年出版的《图腾与禁忌》一书引起的。Frued发现,先民的图腾 崇拜与儿童的俄狄浦斯情结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图腾制度的两个 禁忌即不杀图腾,不与本图腾氏族内的妇女性交,与俄狄浦斯情 结的两条罪状即杀父、娶母有明显的一致性;先民对图腾即崇拜 又恐惧的矛盾心理与儿童对父亲怀有的矛盾心理之间也是一致的。 因此,可以从儿童个体心理的发生揭示种系宗教、文化的起源。 图腾崇拜是俄狄浦斯情结的象征或升华。Frued从图腾的普遍性 进而断定俄狄浦斯情结的普遍性,而一切文化都是被压抑本能欲 望)的升华。

在Kadiner的研究中,基本人格结构是一个核心概念,它是生活在特定社会中的每个个 人都共同具有的有效的适应工具。它是同一文化中的人所具有的共同的人格特征,不 它是同一文化中的人所具有的共同的人格特征, 它是同一文化中的人所具有的共同的人格特征 同文化中的基本人格结构是不同的。基本人格结构不同于性格, 性格是指同一文化中 的个人间的人格差异。
• 在西方个人主义看来,人首先是独立的,其次才是社会的,个人 应该避免受外界和他人的影响。这种对人的假设强调自我与社会、 个人与文化的分离。这一概念是西方人格心理学的关键。例如, 一个在课堂上喧闹的小孩会被美国的老师认为是体现了“真实” 的自我,因为这是一个“聪明”的孩子,他一定是对枯燥的课程 感到厌烦,因此,应给予特别的关注与指导。
(一)文化、制度、人格 文化、制度、
• Kadiner将文化描述为在有组织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习惯化了的规范,获取物 质生活资料的技术,对待出生、成长、发展、衰老、死亡的习惯化态度等等。 当这些规范、技术、态度具有持续性和传播性等特点时,就是文化。一切文 化都具有下列成分:某种形式的家庭组织;某种类型的团体组织;以家庭、 某种形式的家庭组织;某种类型的团体组织;以家庭、 某种形式的家庭组织 血缘或共同目标为基础的大团体;获取生活资料的技术;激励或控制人的需 血缘或共同目标为基础的大团体;获取生活资料的技术; 要的基本规范;控制或调节个人或团体间矛盾的规则;使个人聚集在团体之 要的基本规范;控制或调节个人或团体间矛盾的规则; 中的心理力量;社会成员共同的生活目标。 中的心理力量;社会成员共同的生活目标。 • 制度是文化这一概念的具体化和操作化。制度是一个社会的所有成员所共有 制度是文化这一概念的具体化和操作化。 的思想或行为的固有模式。它得到人们的普遍接受,对它的违背或偏离会导 致个人或团体内部的失调。简单地说,制度就是人们彼此相互作用以及人与 环境相互作用的固有模式。 •

Kadiner认为“不同的制度造就了不同的人格结构。”但并不是一个社会中的所有制度 都能决定基本人格结构,为此他将制度区分为初级制度和次级制度。初级制度是塑造 初级制度是塑造 一个社会基本人格的基础,包括家庭组织、群体结构、基本规范、哺乳和断奶方式、 一个社会基本人格的基础,包括家庭组织、群体结构、基本规范、哺乳和断奶方式、 对孩子的关怀或忽视、大小便训练、性的禁忌、谋生技能等, 对孩子的关怀或忽视、大小便训练、性的禁忌、谋生技能等,这些制度古老而稳定, 很少受气候或经济变化的影响。初级制度是个人在童年期就面临的基本规范,被社会 成员视为自然之物加以接受。但初级制度对儿童来说可能非常严厉,个人必须以某种 方wk.baidu.com加以适应,对初级制度的适应形成基本人格结构。已经形成的基本人格结构反过 来对文化施加影响,并通过投射系统塑造该社会的次级制度,即次级制度是基本人格 次级制度是基本人格 结构的投射物,包括民间传说、宗教信仰、仪式、禁忌系统、思维方式等, 结构的投射物,包括民间传说、宗教信仰、仪式、禁忌系统、思维方式等,和一些相 关的技术。因此,基本人格结构是初级制度和次级制度间的一个中介、能动环节。
• 塔纳拉人生活于非洲东南部的马达加斯加群岛,实行一夫多妻制, 父亲的权力至高无上,长子拥有特权,但女儿地位低下。母亲的 主要职责是照料孩子。婴儿断奶很晚,大便训练很严格。性限制 也很严格,尤其强调女人的贞洁。因此,塔纳拉人对父亲既崇拜 又恐惧,对母亲怀有强烈的依恋,重视服从、忠诚、勤劳、认真 等个人品质。在他们的宗教观念中,家神喜欢这些品质,触犯了 家神就会受到惩罚(如生病)。在其神话传说中,也有类似于杀父 娶母的故事。

初级制度塑造基本人格结构,基本人格结构创造次级制度。 初级制度塑造基本人格结构,基本人格结构创造次级制度。
• 马克萨斯人生活在中太平洋的波利尼西亚,他们面临的主要威胁是严重干旱 导致的周期性饥荒。为了控制人口、解决食物短缺问题,他们采用杀女婴的 权宜之计。这就使男女比例失调(5:2), 相应的婚姻制度就是一妻多夫制。妻 子把大部分时间花在打扮自己和满足几个丈夫的需要上,为此甚至不给哺乳 期的婴儿喂奶。孩子主要由母亲的首席丈夫和小丈夫照料。成人对孩子基本 上放任不管,缺乏基本的纪律要求。除了禁止与父母或兄弟姊妹乱伦,性行 为也不受限制。在这种初级制度下,孩子得不到来自母亲的爱和安全感,依 恋对象是父亲或别的男人,而且从小就产生了对女人的恐惧和憎恨。男人间 表现出较多的团结合作,女人间则表现出较多的相互嫉妒。虽然没有性压抑, 但仍有神经症。与这些基本人格结构相对应,在马克萨斯的民间传说中,女 人被描绘成恶毒、黑心的剥削者;她们吃人,勾引天真无邪的青年男子,抢 夺儿童的食物。没有类似俄狄浦斯的神话,却有类似厄勒克特拉(Electra, 恋父杀母)的传说。
• 研究人格是不能脱离文化的。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关于人的模型。这种理论 认为,个体是不能与他人和社会分离开的。要理解一个人的行为,个体内在 的特质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与之相关的、外部的社会结构和人际关系,如家 庭、工作、社会角色等,正是这些社会背景构成了个体特有的行为方式。 • 在一个提倡互相依赖的社会环境中,如果一个人的行为不能适应不同情境的 需要,人们会认为此人太以自我为中心,我行我素,不顾他人的需要,缺乏 变通性,因此是不可取的。人们强调的是情境的一致性,什么情况下穿什么 衣服,什么时候出发,什么时候抵达,带什么礼物,什么话可以说,什么话 不能说等,所有的行为都有一套对应的脚本。许烺光在《氏族、种族制度和 协会》一书中曾描述说,印度人是以超自然物为中心,中国人以情境为中心, 美国人以个人为中心。因此,在中国,要预测人的行为,对情境的了解比对 人本身气质特点的了解更有效。
第六章 人格的文化背景
人格既是文化的产物,也是文化的创造者;文化影 响着个体人格的形成与发展,人格也会影响到文化的变 迁。 《人格的文化背景:文化、社会与个体关系之研究》, B848/152; 《文化的解释》,G02/4; 《中国文化心理学心要》,G12/55。
一.文化的界定
(一)“文化”这个概念可以从三个层面加以阐释:一是 广义的文化,即人类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二是 中义的文化,是指精神财富的总和;三是狭义的文化, 指生活于一定的文化共同体中的人们长期积淀而成的一 套文化系统,包括价值观念、思维模式、审美趣味、道 德情操、宗教情绪、民族性格等,其中价值观念是核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