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在词史上的贡献教学提纲

合集下载

浅析苏轼在词史上的贡献

浅析苏轼在词史上的贡献

试论苏轼在词史上的贡献摘要:苏轼是词史上豪放词派的开创者,他对词境的开拓、革新,为词这种文学样式地位的提高开辟了道路,为宋词成为宋代文学的代表准备了条件。

北宋灭亡后,宋词分为南、北两个支派,北派如蔡松年、元好问等;南派则成为南渡后的词坛主流,以辛弃疾成就最高,于南宋别开宗派,与苏轼并称苏、辛词派。

直至金元与南宋灭亡,苏词的影响始终不曾衰落。

关键字:1、苏轼; 2:宋词; 3:豪放派;苏轼是北宋文坛巨匠,在诗词文赋书画等都有很深的造诣,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大家。

苏轼在词史上的贡献,最主要的是豪放词派的创立。

这是他迥出于人前而给后世巨大影响的重要方面,表现人类智慧前进了大大一步。

苏轼对词进行了多方面的革新,建立了“新天下耳目”的豪放派,改变了传统的婉约词独霸词坛的局面,与婉约词派一起成为词坛的两朵奇葩。

苏轼在中国词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他对词的发展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充实了词的内容,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晚唐、五代以来,“词为艳科”,充满了脂粉气,多为歌舞娱乐助兴的工具,其题材极其狭窄,内容单一,诗风柔糜。

而词到了苏轼手中,一洗旧貌,“于是《花间》为皂隶,而柳氏为舆台矣。

”(胡寅《题酒边词》)元好问评论:“唐歌词多宫体,又皆极力为之。

自东坡一出,情性之外,不知有文学,真有一洗万古凡马空气象。

”(《新轩乐府﹒引》)苏轼改革词体的主要方向是充实词的内容,开拓词境。

他将传统的表现女性化的柔情之词扩展为表现男性化的豪放之词,将传统上只表现爱情之词变革为表现性情之词,使词可以像诗文一样充分表现作者的性情怀抱和人格个性,可以充分广泛描写外在世界和内心世界。

苏轼的一生升沉不定,备历险难。

他有远大的抱负,有独立的政治见解,耿直敢言,而生活于派系倾轧严重,朝政反复无常的北宋后期,无可避免会受到他人的排挤。

但他始终保持着对人生和美好事物的追求。

他重视文章的社会功能,提倡“有意而言,有为而作”的现实文风。

他还要求文学创作要反映人民疾苦,这又使他的现实精神具有了强烈的人民性。

大学语文课苏轼教案

大学语文课苏轼教案

课程名称:大学语文授课对象:本科生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了解苏轼的生平、文学成就及其词作的特点。

- 掌握苏轼词作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风格。

- 学会鉴赏苏轼的词作,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式,深入理解苏轼词作的内容和情感。

-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苏轼词作中所蕴含的爱国情怀、忧国忧民之心。

-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传承民族精神。

教学内容:一、苏轼生平及文学成就简介1. 介绍苏轼的生平经历,重点讲解其在文学上的成就,特别是词作方面的贡献。

2. 分析苏轼词作的特点,如豪放派风格、清新脱俗的语言、丰富的情感等。

二、苏轼词作赏析1. 以《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例,分析词中的修辞手法、艺术风格和情感表达。

- 修辞手法:对仗、夸张、比喻等。

- 艺术风格:豪放、清新脱俗、情感丰富。

- 情感表达:对历史的感慨、对人生的思考、对友情的珍视。

2. 以《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为例,分析词中的意象、意境和情感。

- 意象:明月、酒、高堂、悲欢离合等。

- 意境:空灵、清新、意境深远。

- 情感:对亲人的思念、对人生的感悟、对命运的感慨。

三、课堂讨论1. 学生分组讨论,就苏轼词作中的某一主题进行深入探讨。

2. 各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播放苏轼的词作朗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提问:同学们对苏轼的词作有何了解?请简要介绍。

二、苏轼生平及文学成就简介1. 教师讲解苏轼的生平经历和文学成就,重点介绍其在词作方面的贡献。

2. 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加深对苏轼的了解。

三、苏轼词作赏析1. 以《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例,分析词中的修辞手法、艺术风格和情感表达。

2. 以《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为例,分析词中的意象、意境和情感。

四、课堂讨论1. 学生分组讨论,就苏轼词作中的某一主题进行深入探讨。

简述苏轼在词史上的贡献

简述苏轼在词史上的贡献

简述苏轼在词史上的贡献
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之一,他的词作在中国词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他的词作风格清新自然,富有情感和思想深度,展现了他豁达、超脱、仁爱、深情的人格特质和人生态度。

苏轼在词史上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开创豪放派词风:苏轼是豪放派词风的开创者。

他的词作表现出强烈的豪迈、奔放、豁达的风格,具有强烈的个性和情感色彩,与婉约派词人相比,更具阳刚之气和个性魅力。

2. 对词坛发展影响深远:苏轼的词作对后世词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词作风格和创作思想,对后世的词人和词坛作品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引领了豪放派
词风的兴起,成为后世词坛的代表人物之一。

3. 文学贡献:苏轼不仅在词坛上有着卓越的贡献,他的文学成就也不容忽视。

他的散文、诗歌作品都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思想内涵,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杰出代表之一。

4. 思想贡献:苏轼的思想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他关注社会现实,倡导
仁爱、和谐、自由、平等的思想,对后来的中国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苏轼在词史上的贡献不仅是对词作艺术的创新和发展,更重要的是他对中国文学和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

苏轼词选:用经典之词引发创作灵感教学方案

苏轼词选:用经典之词引发创作灵感教学方案

苏轼词选:用经典之词引发创作灵感教学方案概述本教学方案致力于利用苏轼的经典词作为创作灵感素材,激发学生优秀文学写作能力的培养。

通过阅读、分析苏轼的诗词,让学生深入了解和欣赏中华古代文化,同时鼓励他们自己进行创意写作,并在写作指导和评价中不断提高。

教学目标1.了解苏轼及其作品对中国文化的重要性。

2.学习分析苏轼的诗词,掌握其中的艺术特点。

3.引导学生思考并表达个人对苏轼词的认知与感悟。

4.培养学生从苏轼经典之词中汲取灵感,进行创意写作,并不断提升其写作水平。

教学内容第一阶段:介绍苏轼及其经典词1. 苏轼简介和历史背景•介绍苏轼的基本情况,包括生平、家世、成就等。

•解释苏轼在中国文化历史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2. 苏轼经典词选欣赏•挑选苏轼的几首经典词,对其进行解读和分析。

•引导学生欣赏其中的艺术特色、意境和感情表达。

第二阶段:创作灵感引导与指导3. 苏轼词与现代创意写作的联系•分析苏轼词中所表达的人情世故、自然美景等主题,与现代社会联系起来。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苏轼词中的元素用于自己的创意写作中。

4. 创作灵感激发活动设计•提供一系列与苏轼词相关的刺激素材,如图片、音乐等,让学生联想与启发。

•组织讨论和分享环节,让学生在集体讨论中开阔视野,互相借鉴和启发。

5. 创作指导和写作评价•提供具体的写作指导方法,包括构思、组织结构等方面。

•给予学生写作草稿反馈意见,并进行整体评价和提升建议。

第三阶段:展示与评价6. 学生创作作品展示•组织学生进行自己的创意写作展示,形式可以是朗诵、演讲或展览等。

•引导学生就自己的写作成果进行反思和分享。

7. 教师评价与鼓励•对学生的创作进行全面评价,包括内容、表达和创新程度等方面。

•鼓励学生在日后的写作中继续探索发展,并给予必要的指导和支持。

结束语通过本教学方案,学生将深入了解苏轼及其作品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同时,他们将通过分析苏轼词及相关刺激素材的活动设计,不断激发自己的创意写作灵感,并在指导和评价中提升其写作水平。

苏轼词教案教学设计

苏轼词教案教学设计

•••••••••••••••••苏轼词教案教学设计苏轼词教案教学设计作为一名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苏轼词教案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作者介绍:苏轼(1037一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嘉祜二年(1057)进士及第,宋神宗熙宁年间历任杭州通判、密州知州、徐州知州、湖州知州。

以作诗讪谤朝廷的罪名被捕入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宋哲宗元由祐年间,调任起居舍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杭州知州、颍州知州。

不久又以写文章讥斥朝廷的罪名被贬为建昌军司马惠州安置。

接着再贬为琼州别驾昌化军(治所在今海南儋县)安置。

1100年被赦北归,第二年病死于常州。

苏轼是我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文学家。

诗、词、散文都有突出的成就。

诗,他是北宋四大诗人之一;散文,他是“唐宋古文八大家”的佼佼者。

而他最富于开创性的艺术贡献是词的创作。

在宋词的发展史中他具有开疆拓土之功。

在他之前,诗庄词媚,词为艳科,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成为人们的传统观念。

这种观念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人们的思想,认为词只宜写男欢女爱,离愁别恨,只宜写得缠绵婉媚,“香而软”,认为这才是词的正宗。

而苏轼登上词坛后,他以其超拔的才气,凭他在文坛的地位和影响,打破了词为艳科的藩篱,把凡是诗所能表现的题材和主题,都在词里表现,正如刘熙载所说的,达到“颇似老杜诗,以其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艺概》卷四)的程度,使词走出了樽前檀板、深闺小楼,进入社会民生的广阔天地中。

这就大大地扩展了词的表现功能,起到“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王灼《碧鸡漫志》)的作用。

他在写作传统的婉约词的同时,大量写作豪放词,豪放词风就是由他开创的。

这对宋词的繁荣昌盛产生了深远的积极影响。

二、课文简析(一)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1、写作背景简介:这首词是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作者贬官在黄州(今湖北黄冈)时作的。

试论苏轼在词学领域的贡献苏轼对词的贡献

试论苏轼在词学领域的贡献苏轼对词的贡献

《试论苏轼在词学领域的贡献:苏轼对词的贡献》摘要:一、提出了诗词一体的词学观念及“自成一家”的创作主张词自问世以来,一直是迁客骚人抒发自己内心世界的一种表现载体,“以诗为词”的手法是苏轼变革词风的主要武器, (一)在词的内容和题材方面苏轼对词的显著影响是丰富了词的题材,对词进行了大力的开疆辟土,使词从原来的花间小径走向广阔的社会生活苏轼是我国古代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他在诗、词、文等诸方面,皆富有成就,但尤其以词的成就最为突出。

当人们论及他的文学成就时,总是怀着敬意盛赞他对词的革新。

苏轼对词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出了诗词一体的词学观念及“自成一家”的创作主张词自问世以来,一直是迁客骚人抒发自己内心世界的一种表现载体。

词又称“曲子词”,属于广义的诗的范畴,是特殊的诗体。

学界一般认为,词诞生于隋,兴起于唐,兴盛于宋,是伴随燕乐而产生,适应诗歌形式的转变而兴起的。

词的生命在音乐,依声填词,配合音乐而歌唱,是词的根本特点。

自晚唐五代以来,在文人的观念中,词一直被视为“小道”,多被用来描写男欢女爱、离愁别恨,以清丽婉约当行,长于比兴,词意含蓄,但境界狭小,风格纤弱,在宋人心目中的地位是“方之曲艺,犹不逮焉”。

而苏轼,却突破了词为“艳科”这一传统,扩大了词的写作题材和内容,丰富了词的艺术内涵。

苏轼在理论上破除了诗尊词卑的观念。

他认为诗词同源,本属一体,词为“诗之苗裔”,词即是诗。

因此,苏轼常常将诗与词相提并论,由于他从文体观念上把词提高到与诗同等的地位,这就为词向诗靠拢、实现词与诗的相互沟通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采用“以诗为词”的创作手法“以诗为词”的手法是苏轼变革词风的主要武器。

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道”的层面上,摄诗心入词心;二是在“艺”的层面上,引诗法入词法。

一是以诗的题材和内容入词。

在苏轼的意识里,只要是诗能表现的、接触到的一切人、事、物、理都可以入词,这使宋词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气象新境界,如其《江城子・密州出猎》写报国立功之豪情,《水调歌头》里的“明月几时有”,传出世人之心灵冲突及对亲人之深情等等。

苏轼在词史上的贡献

苏轼在词史上的贡献

苏轼在词史上的贡献苏轼的词创作与他的诗歌和散文的创作相比较,则表现出更大的独特性,他把诗文创作的精神贯穿到语的创作中,扩大了词的题材,提高了词的意境,突破了词的形式、格律限制,开创了与传统婉约派相对的豪放派,为词的发展开辟了新的广阔途径,他在词史上有着重要的特殊地位。

具体来说,苏轼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为词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一、扩大了诗的题材和内容1.抒也慷慨报国的激情《江成子》这首词无论是描绘出猎的场景,抒发了豪放的情致,表达爱国的壮志,乃至用事的手法,写的都比较好,而且词中不服老的爱国形象,直抒胸意的气势,似乎较诗更为突出,这样苏轼在内容上打破了诗词界线,把却敌报国的时代主题引进了词坛,此诗还塑造了一位英雄形象,他希望建功立业,换起雕弓射天狼,字里行间洋溢着豪情壮志,表露着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2.一次写农村田园风光一组《浣溪沙》五首,开创了宋词的新天地,词中不惟景色宜人,绿阴绵延的村庄,软草萍莎的沙路;日照桑麻,水光如波,风吹高艾,香气逼人,庄南村北,关车欢呼,几家煮茧,满村清香,一副充满着诗意的图景,表达出丰收之景和作者欢快之情。

3.言志抒怀“乌龙诗案”以后,苏轼思想中固有佛老意识也随之有所发展,因而在词作中也就益发向往超逸清空的境界,以求自我精神解脱,他的《定风波》一词作于无丰五年,是乌龙台诗案之后所作,借他人之事,抒发自身之情,最后一笔道出了所获得的顿悟与启示:自然界的风雨既属寻常,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二、以诗为词不受音律束缚他打破了“诗庄词媚”的传统观念,以清新雅练的字句,豪迈劲拔的笔力纵横厅逸的气象来写词,格调上大都雄健顿挫,,形成了与苏诗风格相似的词风,使词像诗一样可以充分表现作者的性情怀抱和人格个性,他大胆冲破音律束缚,使词摆脱了依附乐曲而存在的状态,成为一种可以独立发展的新诗体,也为文学而作词,这一重要转变,是词的文学生命重于音乐生命的开始。

三、风格的多样化苏轼词的风格有“也无风也无晴”旷达超然,“尘满面鬓如霜”的沧桑悲凉,“多情却被无情恼”的幽默多情,“缺月挂疏桐”的幽洁空灵,“似花还似非花”的幽怨缠绵等。

苏轼对词的贡献教学文稿

苏轼对词的贡献教学文稿

苏轼对词的贡献苏轼是豪放派的开创人。

苏轼完全成就了一派豪放天然、飘逸豁达的词风,对人生的富泰穷通充满谅解,表现出一种“成固欣然,败亦同样有所作为”的胸怀。

这应当是人生境界的一个新的拓展,表现了人类智慧大大前进了一步。

苏轼对词进行了多方面的革新,建立了“新天下耳目”的豪放派,取代了传统婉约词派的统治地位,成为北宋词坛豪放派的开创者。

苏轼在中国词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他对词的发展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破除了诗尊词卑的观念,建立了宋词的历史地位词最初在民间产生,内容原是很广阔的,它与诗的不同主要在于配合音乐,能够歌唱。

但后来文人词的大量发展,却把描写爱情或色情作为词的专业,自晚唐五代以来,词被称为“小道”、“艳科”,在人们心目中比诗“体卑”。

词要继续发展,就必须扩大内容,开拓题材,打破诗词的界限。

苏轼认为诗词同源,本属一体,词“为诗之苗裔” 苏轼以创作诗的态度来作词,使人发现了词这种文学形式的内在潜力。

它除了适应音乐曲调,更重要的是可以从自身的格式变化,发展成为一种独立抒情诗体,这样,苏词的抒情言志突破了“诗尊词卑”、“诗庄词媚”的传统观念,确立了词的独立抒情诗体的地位。

如: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遗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江城子•密州出猎》)这是苏轼最早的一首豪放词。

词中写出猎盛况,有声有色,使人如临其境,一扫过去那种语娇声颤,柔婉妩媚的普遍倾向,词的下片气慨尤为豪迈:“鬓微霜,又何妨!”“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表现了苏轼的自负与豪情。

诗与词虽有外在形式上的差别,他打破诗词有别的人为界限,促使词成为真正独立的抒情诗作,从而提高了词的艺术品位,把词堂堂正正地引入文学殿堂,使词从“小道”上升到与汉赋、唐诗、元曲的同等地位,使宋词在中国历史文学的长河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九年级语文《苏轼》文化人物与历史贡献教案

九年级语文《苏轼》文化人物与历史贡献教案

九年级语文《苏轼》文化人物与历史贡献教案一、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政治家。

他广泛涉猎诗词、散文、书法、绘画等艺术领域,个人魅力和才华使他成为宋代最具影响力的文化人物之一。

本教案将重点介绍苏轼的生平事迹以及他对中国历史的贡献。

二、苏轼的生平事迹苏轼于1037年出生在一个文化世家,自小聪明好学。

他在科举考试中多次取得优异成绩,从而进入了官场。

然而,苏轼的政治观点与当时的统治者相左,他主张政治改革,积极参与政治活动。

由于他的言辞激烈,对现实问题的直言不讳,他多次被贬谪到地方官职。

尽管他历经坎坷,苏轼并没有放弃对文化艺术的追求。

他致力于研究古代文学,并以自己的才华成为文学界的风云人物。

他写诗、作词、写散文,成就颇丰。

他的作品风格独特,诗意丰富,深受后人喜爱,对于宋代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三、苏轼对历史的贡献1. 文学成就苏轼的文学成就对于中国文学史具有重要意义。

他在宋代文坛的地位极高,被誉为“诗鬼”,他的诗集《东坡全集》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珍贵遗产之一。

苏轼运用自如的诗才,将中国古代文人的文学审美观念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开创了诗文风格的新局面。

2. 政治观点苏轼对中国历史的贡献不仅仅在于文学方面,他的政治观点也影响了后世。

苏轼主张政治改革,他对当时的社会问题提出了许多独到见解,并通过他的作品表达出来。

他的政治观点对后世的政治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启发了后人对政治改革的探索。

3. 社会影响苏轼在文化领域的影响力远远超出了他的个人成就。

他一生坎坷,经历了许多挫折,但他饱含热情的人生态度以及对自由、公正的追求,都使他成为一个广受尊敬的人物。

苏轼的文化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国的历史土壤中,对于国民意识和社会精神的形成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1. 了解苏轼的生平事迹以及他在文学领域的贡献;2. 掌握苏轼的主要作品和风格特点;3. 了解苏轼的政治观点以及他对历史的贡献;4. 培养学生对文化人物的尊重和欣赏;5. 激发学生对文学和艺术的兴趣和热爱。

7.结合作品谈谈苏轼在诗词史上的贡献[整理版]

7.结合作品谈谈苏轼在诗词史上的贡献[整理版]

苏轼的词一改宋词的婉约之风,开创了雄壮、豪放的词风,为豪放派词人的代表和领军人物。

他写下了如《江城子·密州出猎》、《念奴娇·赤壁怀古》等脍炙人口的名篇。

他与辛弃疾合称为“苏辛”。

苏轼豪放词的开创性功绩,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题材内容的扩大。

凡写情、纪游、怀古、说理、赠答等等,均可入词,后人称之“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

(2)意境的创新。

不同于晚唐五代词的冶艳香软、宋初文人词的闲雅凄婉,苏轼豪放词适应着自己的广泛内容而开拓了豪迈奔放或高远轻旷的意境风格。

(3)形式音律上的突破。

词本是合乐的歌辞,在其发展中,音乐对它有很大的制约性。

苏轼则视词为抒情诗,在实际的创作中,往往突破形式音律的规范,不尽依词乐而作软媚之声。

此外,在语言上也一反花间词以来的错采镂金的风气,而代之以清新奔放的诗的语言。

句式自由灵活,不拘词律。

从苏轼的履历来看,他做官是不成功的;他的主要功勋在文学创作上。

他是有名的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同时还是宋代四大书法家(苏、黄、米、蔡)之一。

就现存苏轼的作品看来,他诗词歌赋,样样精通,在人才济济的两宋王朝,他无论诗,词,还是散文,都是大家。

说起苏轼不说其诗词就像到了杭州没去看西湖一样。

(一).苏轼的诗文苏轼的文学创作,以诗歌的数量最多,现存的诗中,数量最多、艺术价值最高的作品,是抒发个人情感和歌咏自然景物的诗。

苏轼歌咏自然景物的诗作,往往能把寻常景物写得精警动人,极富情趣或理趣。

如《惠崇春江晚景》,《饮湖上初晴后雨》等诗作,笔下描绘的湖光山色,风姿雨态及江南早春画面,无不曲尽其妙,具有悠然不尽的情致。

《题西林壁》则由看山引发一个具有深刻哲理意味的问题。

它告戒人们:由于各自观点立场不同,困难问题的出发点不一,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对事物有正确而全面的认识,就必须超越自己的狭小范围,摆脱个人偏见。

它也启迪人们在认识复杂事物的过程中,对整体与部分,宏观与微观,分析与综合大呢个关系的思辩,以及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警戒。

苏轼对词的发展贡献

苏轼对词的发展贡献

苏轼对词的发展贡献
苏轼对词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是宋代文学家、文学理论家,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巨匠之一。

在词的创作和发展方面,苏轼有以下几点贡献:
1. 推动了词的形式和风格的创新:苏轼在词的创作中不拘泥于传统格律,大胆创新,引入了许多新的韵律和词牌,如“浣溪沙”、“西江月”等,丰富了词的形式和风格。

2. 注重了词的意境和情感表达:苏轼的词注重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意境,他以真实的感受和独特的观察力描绘自然景色和人物形象。

他的词作常常表达深沉的思考和对人生的感悟,引发读者共鸣。

3. 塑造了词的新形象:苏轼的词作中常常融入自己的个人情感和体验,他以自我为中心,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词人形象,给词赋予了更多的个性和独特性。

4. 提倡了词的自由和灵活:苏轼主张词应该自由而灵活,他认为词是一种表达情感和思想的工具,应该随着作者的情感变化而变化,而不是被严格的格律所限制。

总的来说,苏轼对词的发展贡献巨大,他的创新和个性化的词作对后世词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推动了词的发展和变革。

宋代文学 第四章 苏轼 讲课提纲

宋代文学    第四章 苏轼   讲课提纲

宋代文学第四章苏轼(讲课提纲)第一节苏轼的人生观与创作道路苏轼( 1037 —— 1101 )字子瞻,号东坡,今四川眉山人苏轼任职凤翔,这是他宦途生涯的开端,此后,他历经了一波三折的曲折人生旅程。

“一波”即指因变法导致的新旧两党的斗争,“三折”即指由此引起的苏轼人生的三次大的波折。

其一,因与王安石变法的分歧,请调出京,辗转任地方官。

其二,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

其三,贬放海南的凄苦晚年。

苏轼回朝后又升任翰林学士知制诰。

苏轼这次在朝任职四年,曾先后擢拔了黄庭坚、张耒、晁补之、秦观、陈师道等有识有才之贤士,一时才士毕集于京,互相酬唱,苏轼俨然为文坛盟主,这些擢拔的新生力量后来即被誉为“苏门学士”、“元祐词人”。

苏轼去世前曾自题画像说:“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自题金山画像》)可见,苏轼对平生所遭遇的这一波三折的逆境是抱着一种极为乐观、坦荡的态度,他辩证的认为这些艰难困苦的逆境正玉成了自己文学上的不朽功业。

宏博通达的思想概括说来就是:他在顺境中主要是以儒家的思想为主导做到“达则兼济天下”;在逆境中,面对所遭遇的险恶曲折,他是以佛、道思想为主导,以一种超然乐观的态度泰然处之。

这三种思想在苏轼身上和谐地统一起来,使他在顺境中而始终没有忘怀国家和人民,也使他在逆境中永远保持一种旷达的乐观态度,不处于颓废消沉的境地。

第二节苏轼的散文创作苏轼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在八大家中,他又与柳、韩、欧共称为最有成就的四大家。

苏轼的散文,代表了北宋古文运动的最高成就。

北宋初的欧阳修继承韩柳散文平易晓畅的一面,创建了条达疏畅、摇曳多姿的风格。

苏轼继此之后更以奔放的才情沿着平易自然的路子,为北宋散文开辟了崭新的天地。

“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文理自然,姿态横生”是其散文的显著特色。

苏轼的散文著作宏富,主要包括论说体和抒情体两大类苏轼散文的艺术成就:宋代古文家苏轼各体散文众多,大致可分为议论文、记叙文和小品文等,这些散文的出现标志着宋代古文运动的最高成就和完全胜利。

初中苏轼教案

初中苏轼教案

初中苏轼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苏轼的生平背景和文学成就,理解其文学思想。

2.通过阅读苏轼的代表作,领会其文学风格和艺术特色。

3.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启发学生思考和探索。

教学重点:1.苏轼的生平背景和文学成就。

2.苏轼的代表作及其文学风格和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1.苏轼的文学思想和哲学思想。

2.古典文学的阅读和理解。

教学准备:1.教师讲义和PPT。

2.苏轼的代表作《赤壁赋》、《水调歌头》、《东坡志林》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介绍苏轼的生平背景,让学生对其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苏轼能够在文学史上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记?二、讲解(20分钟)1.讲解苏轼的文学成就,包括其诗歌、散文、词等。

2.重点讲解苏轼的代表作《赤壁赋》、《水调歌头》、《东坡志林》等,让学生领会其文学风格和艺术特色。

3.讲解苏轼的文学思想,包括其对文学的本质、功能和创作方法的看法。

三、互动(15分钟)1.让学生分享自己阅读苏轼作品的心得和体会。

2.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苏轼的文学思想和哲学思想。

四、总结(5分钟)1.总结苏轼的生平背景和文学成就。

2.强调苏轼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介绍苏轼的生平背景和文学成就,让学生对其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并通过讲解苏轼的代表作,让学生领会其文学风格和艺术特色。

同时,通过讲解苏轼的文学思想,让学生对其文学创作有更深入的理解。

最后,通过互动环节,让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和体会,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苏轼的文学思想和哲学思想。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对于苏轼的文学思想和哲学思想的讲解可能过于深奥,学生可能难以理解。

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互动,提高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苏轼在词史上的贡献

苏轼在词史上的贡献

苏轼在词史上的贡献
一,地位的提高
■苏轼对词的贡献,首先在于提高对词的认识与评价。

前人多把词视为诗余小道,苏则不然,他有意识地把词看成是同诗具有相等功能的文体,如称朋友的词为“长短句诗”等。

二、内容的开拓
刘熙载称“东坡词颇似老杜诗,以其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

在众多题材中,尤以如下成就最高:
1、抒情词。

从政之情、爱国之情、怀古之情、关涉朋友、兄弟、师生,夫妻之间的各种人伦之情,皆在东坡词中得以抒写。

2、咏物词。

苏轼的咏物词达三十余首,数量多,质量高。

这些作品不但重形似,更重神似:不但能写出物象,而且能写出寄托。

3、农村词。

以农村题材正式入词者可推苏轼。

三,风格的创新
在风格上,苏轼对词进行了全面的质变行的开拓,他在婉约之外又树立了豪放与旷达两种风格。

苏轼的豪放风格的表现手法是多方面的,他特别注重将慷慨激昂、悲壮苍凉的感情融入词中,善于在写人,咏景,状物时,以奔波豪迈的形象,飞动峥嵘的气势,阔大雄壮的场面取胜,还善于创制铿锵豪壮的音调。

浅论苏轼对宋词发展的贡献

浅论苏轼对宋词发展的贡献

浅论苏词的特点摘要本论文用充分的论据,多角度、多层次的阐述了苏轼开创中国豪放词风,并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把词引入一个新境界。

苏轼改变了晚唐五代词家婉约的作风,成为后来豪放词派的开创者。

本文分别用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来举例分析苏词中的“言志词”、“咏史词”、“咏物词”和离情别意、表达与友人情谊并借此抒写人生之叹、时世之感的作品,体现苏词题材多样、不拘一格的特点。

关键词:苏词以诗为词诗词有别、诗词一体豪放词引言苏词是宋词发展的一座里程碑,他冲破了晚唐五代以来专写男女恋情、离愁别绪的旧框子,扩大了词的题材,提高了词的意境。

怀古、感旧、记游、说理等向来诗人所惯用的题材,他都可以用词来表达,这就使词摆脱了仅仅作为乐曲的歌词而存在的状态,成为可以独立发展的新诗体。

苏轼改变了晚唐五代词家婉约的作风,成为后来豪放词派的开创者。

在词的语言上,苏轼也做了演进,多方面吸融陶潜、李白、杜甫、韩愈等人的诗句入词,偶然也运用当时的口语,给人一种清新朴素的感觉。

因此,苏词不仅是开了一派词风,而且是将词从狭小的范围中解放出来,扩大了它所表达感情的天地,促成了词内容和风格的多样化。

一苏词“以诗为词”扩大了词的表现领域,提高了词的意境1.1传统诗词的区别就词的外表形式而言,相对于齐言的律绝近体诗,绝大部分的词皆为杂言体。

但诗词之别仅限与此,那对于文人的创作是没有什么大碍的,特别是对苏轼这样的大家,不过只是改变一下词句的安排,完全是胜任有余的。

但诗词之别主要是在意境上,诗之境阔、词之言长。

也是就词的基本风貌而言的,因为“婉约词”相对于所谓的“豪放词”占了词的总量的绝大部分。

关于诗词之间意境题材的不同,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有极精到的评述:“词之为体,要渺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诗之境阔、词之言长。

”所谓“境阔”当是指“诗”的意境题材相对于“词”应雄阔大气、气象恢弘,所谓“言长”则是婉转细致之意,故而带来的意境则是纤弱柔美。

浅论苏轼词的艺术成就及其贡献(论文)

浅论苏轼词的艺术成就及其贡献(论文)

浅论苏轼词的艺术成就及其贡献(论文)摘要: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和辞章学家。

他以其才华横溢的词作和卓越的艺术成就而闻名于世。

本文旨在探讨苏轼词的艺术成就以及对词的贡献。

首先,通过对苏轼词的风格、主题和技巧的分析,我们能够欣赏到他高超的艺术表达能力。

其次,苏轼在词的发展和推广上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扩大了词的艺术边界并开创了新的写作风格。

最后,苏轼词中对现实社会的关注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探索,使其作品具有深远的影响力并对后世词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苏轼、词、艺术成就、贡献一、苏轼词的艺术成就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伟大的词人,他的词作风格独特,能够准确抓住时代氛围。

首先,苏轼善于运用表现手法,他能够通过精湛的描写和生动的笔墨表达出充满情感的意境,给人以美的享受。

其次,苏轼的词作主题广泛,既有咏史抒怀的作品,又有描写自然山水的作品,还有写意人生的作品。

他的作品不拘一格,多样化的主题使其作品更加丰富多彩。

最后,苏轼的词作技巧熟练,他善于运用对仗、押韵等表现手法,使其作品音调优美,节奏流畅。

二、苏轼对词的贡献苏轼在词的发展和推广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首先,他对词的题材和主题进行了大胆的拓展,不再局限于爱情和离别,而是将词的表现范围扩大到社会现实和人生哲理等方面。

这种拓展为后世词人提供了广阔的写作空间。

其次,苏轼提倡“文以载道”,强调诗词应该有深刻的内涵和思想,追求发人深省的艺术效果。

这种倡导影响了后世词人,并且成为后世文人词作的重要特点之一。

最后,苏轼的词作取材广泛,不仅能够描写外在的景物,还能够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社会背景,使其作品具有更多的艺术层次和丰富的内涵。

三、苏轼词的影响力和启示苏轼的词作具有深远的影响力,并对后世词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首先,苏轼的词作凭借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了无数读者,并成为后世文人学习和模仿的对象。

其次,苏轼词中对现实社会的关注和人生哲理的探索,使其作品具有普遍的价值和意义,对读者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了解苏轼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对词史的贡献

了解苏轼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对词史的贡献

凄恻,恨堆积。渐别浦萦回,津堠 岑寂,斜阳冉冉春无极。念月榭携 手,露桥闻笛,沉思前事,似梦里, 泪暗滴。
这首?兰陵王?一向被认为是周 邦彦的代表作之一,它的特点也恰 恰是“音律流美,词采和雅〞。
这首词的题目是“柳〞,内 容却不是咏柳,而是伤别。古代 有折柳送别的习俗,所以诗词里 常用柳来渲染别情。
至滑稽派作家,复不讲 词采,流于俚俗。邦彦既知 音,又长于文学,其所作词, 音律流美,词采和雅,故一 时词体,复归于正,影响南 宋词学甚大,……〞
〔?唐五代两宋词简析?〕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 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登临 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长亭路, 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闲寻旧踪迹,又酒趁哀弦,灯照离 席,梨花榆火催寒食。愁一箭风快, 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 在天北。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夜阑风静縠纹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临皋:地名,在湖北黄州南长江边, 苏轼的寓所就在这里。
这首小词作于元丰五 年〔1082〕,被贬黄州 期间。元丰四年,友人 马正卿为苏轼请得黄州 城东荒地数十亩,让他 耕种以解决吃饭问题。 这就是著名的“东坡〞。
苏轼又在这里修建 了雪堂,作为游息之所。 此词就是记叙某一个深 秋夜晚,词人在东坡雪 堂开怀畅饮,醉后返回 临皋时的所见所感。
本词形神互补,熔铸 出一个风韵潇洒的抒情 主人公,表现出苏轼超 人的旷达和不以世事萦 怀的恬淡精神,表达了 他昂首尘外、恬然自适 的生命哲学。
秦观〔1049-1100〕, 北宋词人。字少游、太虚, 号淮海居士,高邮〔今属江 苏〕人。曾任秘书省正字, 兼国史院编修官等职。因政 治上倾向于旧党,被目为元 佑党人,绍圣后累遭贬谪。
书法:擅长行书、草书,与黄庭坚、米芾、蔡 襄合称为“宋四家〞。

苏轼在词史上的贡献t (1)

苏轼在词史上的贡献t (1)

苏轼在词史上的贡献撰写者:熊丽丽内容摘要:词是诗的别体,是唐代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到了宋代,经过长期不断的发展,进入了全盛时期。

词产生于唐,流行于五代,极盛于宋代,衰微于元明,复兴于清代。

本文通过对苏轼在词史上的贡献论述在文学史上,词以其特有的抑扬顿挫的音乐美、错综变化的韵律、长短参差的句法以及所抒发的浓烈深挚的感情,成为一种深受人们喜爱的文学体裁。

关键词:苏轼;词学观;豪放;贡献。

一、词的发展及苏轼与词的渊源词是唐代民间新兴的一种歌诗,即唱辞。

在唐代,原产于西域的“胡乐”尤其是龟兹乐大量传入中原,与汉族原有的以清商乐为主的各种音乐家相融合,产生了一种新的音乐——燕乐。

燕乐曲调繁多,有舞曲,也有歌曲。

歌曲的歌辞就是词的雏形,当时叫做“曲子词”。

唐代的燕乐歌辞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个显著的特点,即严格按照乐曲的要求来创作歌辞,包括依乐章结构分片,依曲拍为句,依乐声高下用字,其文字形成了一种句子长短不齐而有定格的形式。

到了中唐以后,众多文人用这种制辞方式进行创作,这种新体歌辞,就是后来通常所称的“词”。

词是随着隋唐燕乐的流播,由诗歌与音乐结合而产生的一种新兴格律诗体。

它有着既属于音乐,又属于诗歌的双重属性。

诗与乐的结合,在其初期音乐明显地占着支配地位。

从五代至柳永,词为艳科,填词以协律为要,表意以婉约为宗,词附庸于音乐。

作者要制词,必须先依曲子的节拍长短,倚声入调。

到苏轼时代,词逐渐脱离音乐而变为“不歌而诵”。

特别是苏轼的“以诗为词”,从词与诗的渊源这一角度,力求摆脱音律对词的束缚,使词风突变,解放了词体,开拓词境,提高了词的品格,使词摆脱了附庸的地位而蔚为大国,成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

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

苏轼词教案

苏轼词教案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4)本词通篇咏月,月是词的中心形象,却处处契合人事。在月的阴晴圆缺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本词意境虚虚实实:文字在幻想与现实中穿梭,思绪在天上与人间中徘徊。孤独的作者终于求得出路:离合的悲欢,政途的苦闷,只可借自宽自慰来消解,只能旷达的一笑而过。
2、《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指导学生完成)
喜爱苏轼的理由之三:伉俪情长
但苏轼的婉约之词也与当时词坛盛行的婉约之词不尽相同,这些词感情纯正深婉,格调健康高远。
(二)、具体分析
苏轼魅力之二:豪放中的手足情深
1、《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1)课件播放朗读录音
(2)简要介绍背景以及苏轼与弟弟苏辙的感情
(3)具体分析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两句是从李白《把酒问月》“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化用而来,李白诗与苏轼词又有什么区别呢?
苏轼的词风格上也独树一帜。北宋年间,词人大多推崇柳永,创作风格上多是婉约之风,声韵绵软,词句香艳,而苏轼打破了词为艳科的藩篱,先后创作了《江城子·密州出猎》《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赤壁怀古》等作品,创立了豪放派,为香软的词坛带来了一阵雄壮之风
苏轼的词作中也有婉约风格的作品,并且在数量上占有绝对多的比例。
通过读来体会苏轼的深情
(1)范读
(2)介绍创作背景
苏轼十九岁娶十六岁的王弗为妻,婚后二人琴瑟相和感情甚笃。据记载,在一个正月夜里,王弗见庭前梅花盛开,月色清朗,对苏轼说:“春月胜与秋月。秋色让人惨凄,春月令人和悦。可召清高之人饮此花下。”东坡听了高兴地说:“此乃诗家语也。”王弗贤淑端庄,曾对苏轼的事业、为人处事进行过多次有识见的告诫、嘱咐。可见王弗生前,不但是苏轼生活上的伴侣,而且是文学上的知音,事业上的贤内助。可惜天妒良缘,红颜薄命,王弗二十七岁时就谢世了。这对诗人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公元1075年,东坡来到密州(今山东诸城县),这一年正月二十日,他梦见爱妻王氏,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悼亡词。此时诗人四十岁,其妻王弗去世整十年。题目上“乙卯”,指的就是这一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轼在词史上的贡献苏轼的词一改宋词的婉约之风,开创了雄壮、豪放的词风,为豪放派词人的代表和领军人物。

他写下了如《江城子·密州出猎》、《念奴娇·赤壁怀古》等脍炙人口的名篇。

他与辛弃疾合称为“苏辛”。

苏轼豪放词的开创性功绩,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题材内容的扩大。

凡写情、纪游、怀古、说理、赠答等等,均可入词,后人称之“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

(2)意境的创新。

不同于晚唐五代词的冶艳香软、宋初文人词的闲雅凄婉,苏轼豪放词适应着自己的广泛内容而开拓了豪迈奔放或高远轻旷的意境风格。

(3)形式音律上的突破。

词本是合乐的歌辞,在其发展中,音乐对它有很大的制约性。

苏轼则视词为抒情诗,在实际的创作中,往往突破形式音律的规范,不尽依词乐而作软媚之声。

此外,在语言上也一反花间词以来的错采镂金的风气,而代之以清新奔放的诗的语言。

句式自由灵活,不拘词律。

参考文献:《辞海》、《中国古代文学史纲要》葡萄苏轼对词的贡献很突出。

苏轼出现前,词的内容受传统念束缚,局限于旖旎温柔的艳情腻语的范围之内;苏轼则吊古伤今、述电咏怀、感叹时政,描绘山川景色、农村风光,以至谈论哲理等题材都进入了词中,大大开拓了词的题材与意境,为宋词的民展打开了新的局面。

在风格上,苏轼开创了豪放一派。

《念奴娇·赤壁怀古》就是苏轼豪放派的代表作。

此外苏轼也有一些抒写“逸怀浩气”,具有清朗疏宕、平淡高逸境界的词,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还有不少风格婉约的词如《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表现了苏轼以豪放为主、风格多样的特点苏轼的词是宋词发展的一座里程碑,“词为艳科”,在当时可以说是一种牢固的传统,苏轼成功地转为了这种风气。

他冲破了晚唐五代以来专写男女恋情、离愁别绪的旧框子,扩大了词的题材,提高了词的意境。

怀古、感旧、记游、说理等向来诗人所惯用的题材,他都可以用词来表达,这就使词摆脱了仅仅作为乐曲的歌词而存在的状态,成为可以独立发展的新诗体。

这便是苏轼对宋词的最大贡献。

而这种新的词风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对同时代的和后世的作家形成深远的影响。

以苏轼为中心的元佑词林,代表着北宋词坛的鼎盛气象,一时名家辈出,如秦观、黄庭坚、陈师道、王安石、谢逸等,都写出了很多优秀的词作品。

苏轼改变了晚唐五代词家婉约的作风,成为后来豪放词派的开创者。

在词的语言上,苏轼也做了演进,一改花间词人镂金错采的作风,多方面吸融陶潜、李白、杜甫、韩愈等人的诗句入词,偶然也运用当时的口语,给人一种清新朴素的感觉。

因此,苏轼词在宋词发展中的作用不仅是开了一派词风,而且是将词从狭小的范围中解放出来,扩大了它所表达感情的天地,促成了词内容和风格的多样化。

从这个意义上讲,苏轼是令宋词成为一代代表性文体的关键性人物。

浅论苏轼在词史的贡献唐德鑫内容提要:苏轼在中国词史上的地位不可磨灭。

本文从其思想、人生观、文艺观等入手,并透过其作品的风格创新、特色、意境、词学渊源及其词学改革、流派、历史影响等方面的分析,较为完整地剖析其整个词学体系的嬗变过程和词学创作的脉络,对其在中国词史的重要地位和贡献略作刍议。

关键词:苏派词;词学观;豪放派;苏轼贡献苏轼(1037—1101),字子瞻,别号东坡,北宋著名的文学家、词人,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式(文、书、画等)奇才。

据研究,苏轼进入词坛较晚,苏轼在《与鲜于子骏》信中说道:“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

”信中所谓“近却颇作小词”,即指熙宁八年(公元1075,四十岁)所作《江城子·记梦》、《雨中花·初至密州》等词,此在《东坡乐府》中亦得到印证。

然而短短几年的关于词的创作中,苏轼的才华就已得到巨大的体现,在后来的整个词学生涯中,苏轼的词学更是形成了独特的风格乃至派别,持续而深远地影响着整个中国词学史。

前人关于苏轼的研究文献可谓汗牛充栋,然而,在大量关于研究苏轼对于中国词史贡献的文献资料中,或囿于其人思想之探究,或囿于其文艺作品之剖析等等,都不约而同地人为割裂苏轼本人(包括其出身、阅历、思想等)与其作品之间的玄妙关系的探讨,以致不能更加有效合理地科学分析苏轼在词史上的贡献。

据此,笔者试图以苏轼的思想作为主轴,以其作品作为副轴,对苏轼的词学成就进行研究。

一、苏轼的思想及其词学观苏轼出身礼仪簪缨之家,一生思想深受儒、道、佛的影响,加上天生对于绘画、书法等文艺的秉赋,这些都深刻地影响着苏轼本人的艺术创作思想,乃至于形成其本人独特的艺术创作理论和审美观念,而这种种观念又不断地渗透在其词学作品之中。

词学在晚唐温庭筠、冯延巳、南唐后主李煜等人“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的成功转型以后,“词为艳科”几成定论。

宋初由于天下旧乱而入治不久,纲纪败坏,士风颓废,文人词作相互酬和,粉饰太平,形成了带有卑弱浮靡之气的“西昆派”局面。

苏轼之前,北宋词坛依然盛行晏殊、欧阳修等被号为“词中西昆”的词学风格,而实质上仍然沿承了五代遗风,只有到了一向主张创作不落窠臼的苏轼手中才大发光彩。

首先,在苏轼思想中,一种以“挺立士风”、“有补于世”的道德自觉和“载道”精神成为指导他本人艺术创作的核心思想。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道,为去圣续绝学,为万事开太平”(张载语)的儒师精神也正是苏轼本人的终极理想,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早年的苏轼洋溢着一股积极入世的情怀,在《沁园春·孤馆灯青》中,他在“赴密州,早行,马上寄子由”之际回忆道: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

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樽前。

在该阙词中,苏轼回忆道自己少年初入京城时的意气风发,畅想着能够凭籍自己的“胸中万卷”,努力“致君尧舜”,实现古圣贤的大同理想。

也正是这种积极乐观的“入世”情怀,苏轼作品中要求一种“载道”的道德教化的味道才显得愈加浓烈。

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他在射猎中抒发着自己的豪迈: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疆场杀贼,为国捐躯,这正是这种浓烈的“载道”精神和努力践履传统“忠恕之道”的思想在作品的渗透和潜在体现。

其次是苏轼词学观中的“务实”的思想。

他在《答谢民师书》明显提出作品反对“贵华而贱实”的艺术理论,而是认为作品应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文理自然,姿态横生”,还进一步说“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1],强调作品中对于生活的真实感受,强调了心灵感触的至关重要。

比如他在著名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所写“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洋溢着对于其第子由的无限怀念之情,在《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中所写“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中,对于亡妻的悲痛追忆等等,这些都是现实凝结在作者心中深深的伤痕印记,化成了他本人最为真挚的情感。

其三是作品中强调的“革新独创”的精神。

在《跋吴道子地狱变相》中,苏轼这样表达自己对于绘画的艺术见解:“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这也是苏轼本人向来所秉持的一种不落窠臼和追求脱俗的艺术境界。

比如苏轼本人“以诗为词”的词学本体论的见解中,他认为词应该从诗歌中解放出来,然后再“细琢歌词稳称声”[2],使之韵律可歌,这本身就是一种创新精神的体现。

此外,他本人对于“檃栝词”的开创、本人自度《贺新郎》词派、本人作品中突破“词协音律”的藩篱等等,如后人评价说:“东坡先生非心醉于音律者,偶尔作歌,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知自振。

”[3],都体现了其本人词学观中的革新和独创的开辟精神。

其四是苏轼追求“解放”的思想。

这种“解放”的实质是人文思想和自我精神的解放,并将这种自我解放的意识渗透到艺术作品中的过程,创作上则表现为作者对于传统格律、传统风格、传统词牌等的突破。

诚如清代刘熙载在《艺概》中评价苏词说,“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从《东坡乐府》中可以看出,苏词的题材不仅融入传统的男女恋情、离合悲欢之类的色彩,还更多地出现了田园风情、山水景物、人生志趣、怀古感今以及咏物记事等内容,这是对于词体裁的解放,格调的解放和思想境界的解放。

苏轼在《与蔡景繁书》中曾说:“颁示新词,此古人长短句诗也,得之惊喜,试勉继之。

”这里所说的“新词”即指他对于“檃栝词”的创作,而在《与陈季常书》中也说:“又惠新词,句句警拔,诗人之雄,非小词也。

”这里所指的“新词”又指他对于豪放词的尝试。

叶嘉莹先生认为苏轼的作品中:“有冯延巳挚烈深沉的执着,有李后主滔滔滚滚的奔放,有晏殊情中的思德圆融,有欧阳修疏隽豪放的意兴和柳永开阔博大的气象。

”在苏轼手里,词体被解放,词的境界被解放,词人的精神被解放,正是这种强烈的解放思想的渗透才促使苏轼成为继往开来的“士大夫词”的集大成者。

二、苏词的创作实践及贡献苏轼的思想融汇了儒、道、佛的三教精神,加之坎坷的仕途生涯,使之始终游离在“出世”与“入世”的矛盾之中,逐渐在其“道德人生”和“学问人生”中形成了他独特的艺术创作和艺术审美的观念,在词学创作中则形成自己独特的词学观,并将之深深地融汇在他自己的词学创作之中,表现为:(一)苏词的风格特色从晚唐温庭筠、韦庄等人所开创之“花间词”,到南唐后主李煜“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词”,再到“富贵词人”晏殊、“婉约词人”欧阳修等人的词的风格嬗变过程中,苏轼不仅对这种“花间词”和“士大夫词”均有所继承,对于柳永的“慢词”风格有所沿袭,并且还对于豪放词有肇创之功,对于婉约词有所开拓,并直接影响到后来辛弃疾之豪放词风、姜夔之“清雅”词风等。

首先是苏轼本人对于“豪放词”的开创。

据《四库全书总目·词曲类·东坡词提要》言:“词至晚唐以来,以清切婉丽为宗,至柳永而一变,如诗家之有白居易,至轼又一变,如诗家之有韩愈,遂开南宋辛弃疾一派……”高度评价了苏轼对于艳丽风格嬗变和豪放风格肇创的意义。

诸如在传诵千古的名篇《念奴娇·赤壁怀古》《江城子·密州出猎》《念奴娇·中秋·凭高眺远》之中,苏轼纵横恣肆,奔放洒脱,又如《八声甘州·有情风万里卷潮来》,其词格调雄健顿挫、激昂排宕,乃至于后世盛誉他“横放杰出,自是曲中缚不住者”[4],“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缈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垢之外”[5]。

南宋苏派词人刘辰翁亦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

”这些议论都高度地评价了苏轼的豪放词创作和历史意义。

其次是对于婉约词的继承和开拓。

苏轼的词包罗万象,体裁风格多元,在婉约词方面也具有较高的造诣,并且难能可贵的是他还一定程度上深化了婉约词的艺术内涵和境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