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2型糖尿病新型治疗模式——DeFronzo教授中国巡讲论坛报道
2型糖尿病治疗新模式
2型糖尿病治疗新模式第68届ADA Banting奖获奖者DeFronzo教授演说摘要复旦大学华山医院内分泌科复旦大学内分泌糖尿病研究所胡仁明 Ralph DeFronzo教授在第68届美国糖尿病学会(ADA)年会上,ADA将2008年度最高科学奖项——Banting奖授予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健康科学中心Ralph DeFronzo教授。
DeFronzo教授根据其30年糖尿病病理生理领域的研究结果,提出联合应用二甲双胍、噻唑烷二酮类药物(TZD)及人胰高糖素样肽-1(GLP-1)类似物早期治疗2型糖尿病的新方案。
糖尿病认识的过去时和现在时过去时之“三英会”早期的认识是,2型糖尿病主要是由于三个重要器官组织的作用所致:第一,胰岛β细胞的胰岛素分泌缺陷。
第二,肌肉组织葡萄糖摄取减少。
第三,肝糖输出增加。
基础肝糖输出与空腹血糖密切相关,而且是决定疾病严重程度的关键。
此“三英会”造成高糖血症和糖尿病。
现在时之“八重奏”除上述“三英”外,目前发现更多的组织器官及因素参与了糖尿病的病理生理过程。
这些因素包括:第四,脂代谢紊乱。
脂质输注可致胰岛素调节的葡萄糖处置能力下降。
胰岛素受体和胰岛素受体底物(IRS)酪氨酸磷酸化,结合IRS-1的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活性以及Akt丝氨酸磷酸化均受损。
在健康非肥胖个体中,FFA增多时葡萄糖处置能力及胰岛素信号增强。
2型糖尿病患者FFA代谢紊乱、脂解加速。
过多的FFA通过降低胰岛素对肌肉的作用,同时升高基础肝糖原异生,使胰岛素抑制肝糖原产生功能受损,对葡萄糖代谢造成损伤。
FFA的代谢产物——细胞质长链脂肪酰基辅酶A(LCFA-CoA)在肝脏及肌肉中也可起到损伤胰岛素的作用。
第五,肠促胰岛素效应减弱。
肠促胰岛素包括GLP-1和葡萄糖依赖性促胰岛素分泌多肽(GIP)。
2型糖尿病患者GLP-1缺乏,GIP水平升高,且对GIP的胰岛素刺激作用发生抵抗。
第六,2型糖尿病患者基础胰高血糖素水平升高。
2型糖尿病治疗新方向:揭秘创新策略
2型糖尿病治疗新方向:揭秘创新策略
我要介绍的是GLP1受体激动剂。
这是一种新型的药物,通过激活GLP1受体,可以有效降低血糖水平。
与其他降糖药物相比,GLP1受体激动剂具有多种优势。
它可以显著降低食欲,帮助患者控制饮食。
它可以延缓胃排空,延长食物在胃中的停留时间,进一步减少食欲。
GLP1受体激动剂还可以增加胰岛素分泌,提高胰岛素敏感性。
这些特点使得GLP1受体激动剂成为2型糖尿病治疗的重要选择。
我要探讨的是SGLT2抑制剂。
这种药物通过抑制SGLT2通道,减少肾脏对葡萄糖的重吸收,从而降低血糖水平。
SGLT2抑制剂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不仅可以帮助降低血糖,还可以降低体重和血压。
SGLT2抑制剂还具有心血管保护作用,可以降低心血管事件的风险。
因此,SGLT2抑制剂已成为2型糖尿病治疗的重要药物之一。
我们还要关注一下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
这种药物可以抑制肠道中α葡萄糖苷酶的活性,减缓葡萄糖的吸收速度,从而降低餐后血糖水平。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的特点是,它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与其他降糖药物联合使用。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还具有降低体重的作用,对于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来说,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我要介绍的是糖尿病教育和自我管理。
虽然这不是一种药物或治疗方法,但它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效果至关重要。
糖尿病教育可以帮助患者了解疾病知识,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通过合理的饮食、适量的运动、规律的监测血糖和按时服药,糖尿病患者可以更好地控制血糖,降低并发症的风险。
2024版全文:中国二型糖尿病防治全指南
2024版全文:中国二型糖尿病防治全指
南
引言
本文是2024年发布的中国二型糖尿病防治全指南。
该指南旨在提供针对二型糖尿病的全面指导,包括预防、诊断、治疗和管理方面的建议。
预防
1. 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均衡的饮食、适量的运动和保持健康的体重。
2. 控制高血压和高血脂等相关疾病,以降低患糖尿病的风险。
3. 定期进行血糖检测,特别是对于高风险人群,如肥胖者、家族糖尿病史患者等。
诊断
1. 根据血糖水平和症状进行诊断,包括空腹血糖、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和随机血糖等指标。
2. 需要多次检测以确认诊断结果。
治疗
1. 首选治疗方法是改善生活方式,包括饮食控制和增加体力活动。
2. 对于无法通过生活方式改善的患者,药物治疗是必要的。
3. 药物治疗方案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制定。
管理
1. 定期随访患者,监测血糖水平和相关指标。
2. 提供教育和支持,帮助患者理解并管理疾病。
3. 鼓励患者参与自我管理,包括定期测量血糖、按时服药和生活方式改变等。
结论
该指南提供了2024年版的中国二型糖尿病防治全指南,旨在帮助医务人员和患者更好地预防、诊断、治疗和管理二型糖尿病。
该指南强调了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的重要性,以实现糖尿病的有效控制和管理。
打破传统观念开启创新思维——单立龙解析“五位一体”2型糖尿病
2019.7.下祖国打破传统观念开启创新思维———单立龙解析“五位一体”2型糖尿病治疗新方案记者/程东建人们都知道,若患了糖尿病,治疗糖尿病的传统方法是用胰岛素、降糖药控制血糖升高。
随着时间的延长,胰岛素与降糖药物的长期使用,就会在病人体内产生胰岛素抵抗,医生不得不加大对病人的用药量。
由于降糖药物和胰岛素对人体肝、肾有巨大的副作用,长期使用降糖药和胰岛素会导致糖尿病人的多种并发症,给病人带来无限的痛苦与生活的不便,还可能危及生命。
单立龙副院长解析糖尿病问题中国糖尿病的爆发已有三十多年历史。
几十年来,中医、西医几乎都是用同样的办法治疗糖尿病,无法解决糖尿病人的痛苦。
糖尿病人不但活在病痛的折磨中,而且活在对生活的恐惧中。
为什么在现代医学飞速发展的今天,中医和西医都无法彻底解决糖尿病问题?山东省青岛市糖尿病防治研究会副会长、科普部部长、青岛德贤糖尿病医院副院长单立龙对此进行了客观公正的解析:其实糖尿病不是不能逆转,而是多种原因和大量的人为因素造成的。
由于医生不能治愈糖尿病,导致糖尿病人越来越多,社会上就出现一批医治糖尿病的骗子,他们把降糖药放在中药丸里,或饮用水里面,给病人治病。
由于降糖药剂量大,很多病人出现低血糖,病人认为他们的治疗技术非常好,血糖已经降下来了,已经治愈了。
但几天后,发现血糖比以前更高了,病情也更加重了。
他说,中医在一千年前就有治疗糖尿病的记载,糖尿病在中医看来属于消渴症,临床表现是多饮、多食、多尿、乏力、消瘦及尿中有甜味等,病因就是禀赋不足、饮食失节、情志失调、劳欲过度等造成的。
在中国古代,这种富贵病只在极少数的上层统治阶级才会发生。
中国改革开放之前,糖尿病人少之又少,很多中医对糖尿病都没有进行深入研究,所以中医对治疗糖尿病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单立龙说:“在治疗糖尿病领域里存在相同的问题,近半个世纪的时间用相同的办法治疗糖尿病,用相同的理论宣传预防糖尿病。
然而,事实证明患糖尿病的人越来越多;一部分糖尿病人越治疗病情越严重,更有少数病人严格按照专家们的要求,不越雷池半步,结果是从检查出糖尿病到去世不足四年时间。
2型糖尿病的中西医治疗进展
2型糖尿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进展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吴深涛糖尿病(DM)是一种由胰岛细胞胰岛素分泌缺陷及(或)周围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胰岛素抵抗)引起的以血糖水平增高为主要特征的代谢疾病[1]。
糖尿病所引发的物质代谢紊乱可致全身组织器官结构的损害和功能的异常,特别是各种并发症导致糖尿病病人致残致死。
而糖尿病的治疗已经成为各国政府沉重的经济负担,甚至经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据统计,2000~2030年,全球糖尿病人数将在1.8亿的基础上增加1倍,其中大多数是2型糖尿病,而中国将是第二大来源国家。
在未来的几十年中,中国将以3000万~5000万之病人数成为2型糖尿病大国。
因此,糖尿病的防治具有非常急迫的重要意义。
中医认识和治疗糖尿病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几千年前中医文献中就有关于“消渴”病及其并发症的记载,已经认识到饮食情志失节、肥胖等与糖尿病发展有密切的关系,并提出了饮食疗法和体育疗法。
长期的医疗实践形成了我国特有的消渴病的独特理论和丰富的临床治疗经验,经后世医学家们的不懈努力,中医治疗糖尿病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理论和实践日趋完善,在防治糖尿病特别是在防治糖尿病慢性并发症方面显示出了明显的优势,并且为我们今后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同时也存在着降血糖效果不甚理想,相关的一些研究可重复性差等问题,能否正确对待和解决这些问题,对于我们今后的研究和发展将产生极大的影响。
一、糖尿病的现代治疗原则糖尿病的发生是一个慢性的、逐渐演变的过程,是在遗传基础上,环境因素作用的积累、年龄的增长导致血糖水平的逐渐升高和葡萄糖耐量的缓慢减低。
WHO(1999年)将糖尿病分为4大类,即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及妊娠糖尿病。
其中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最高,但其病因病机仍尚未确切,目前认为是一种多基因--多环境因素参与的复杂病,是以胰岛素抵抗为主伴相对胰岛素缺乏到胰岛素分泌不足为主伴或不伴胰岛素抵抗的临床状态[2]。
2型糖尿病在中国--流行状况与治疗策略_邹大进 教授
中国糖尿病流行发展迅速
我国几次大型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的情况
调查年份/
年龄范围
诊断标准 调查规模 (岁) DM患病率 IGT患病率
筛选方法
1980*
兰州会议标 准
30万
全人群
0.67%
尿糖+馒头餐PBG2hΔ -
筛选高危人群
1994 WHO 1985
21万 25—64 2.28%
1.6 2.5 3.2 3.63 7.7 8.9 9.0 11.0 8.1
Age(years)
30-64 25-64 30-64 30-64 Age-standardised Age-standardised >40 Age-standardised Age-standardised
CS Cockram, HKMJ vol 6 No 43 2000
48806 24255 19849 12647 10902
5566
3726
陈兴宝等,中国糖尿病杂志2003年第11卷第4期 P238-41
如不采取控制措施, 糖尿病将给中国居民健
康带来重要威胁
2型糖尿病(85~90%)
妊娠糖尿病 其他特殊类型
1型糖尿病
DCCT研究发现微血管并发症随HbA1c增加而增加
2. American daibetes association. Diabetes Care 2009, 32(suppl. 1):s1-s97 3. AACE Diabetes Mellitus Guidelines, Endocr Pract. 2007;13(Suppl 1) :1-68 4.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 2007
中国2型糖尿病运动治疗指南(2024版)
中国2型糖尿病运动治疗指南(2024版)国家老年医学中心;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体育科学学会;郭立新;王正珍;纪立农;张献博;蔡晓凌;邱山虎【期刊名称】《中国全科医学》【年(卷),期】2024(27)30【摘要】在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综合管理中,运动是生活方式干预的主要形式之一。
我国目前仍然缺乏符合中国国情且纳入最新研究证据的T2DM运动治疗指南。
为此,国家老年医学中心、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和中国体育科学学会联合组织国内内分泌及代谢病学、运动医学、康复医学、医学营养、老年医学等相关领域专家团队,系统整理了近年来国内外高质量文献,编写了《中国2型糖尿病运动治疗指南(2024版)》,旨在为临床医师、糖尿病教育护士等糖尿病防控人员提供安全、有效的T2DM运动指导。
该指南包括T2DM运动治疗的基本原则、急慢性并发症、共患疾病、常用药物、运动时机、运动中血糖监测、运动营养、运动损伤、运动依从性及数字医疗等,共76条推荐意见。
该指南具有较强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期望能为中国T2DM患者提供科学、规范的运动治疗方案。
【总页数】30页(P3709-3738)【作者】国家老年医学中心;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体育科学学会;郭立新;王正珍;纪立农;张献博;蔡晓凌;邱山虎【作者单位】不详;北京医院内分泌科;北京体育大学运动医学与运动康复学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全科医学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87.1【相关文献】1.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基层版)(三)——糖尿病标准治疗2.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管理——聚焦国际糖尿病联盟2005年全球糖尿病治疗指南和2007年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3.中国1型糖尿病诊治指南:胰岛素治疗、医学营养治疗、运动治疗、其他治疗方法4.2型糖尿病胰岛素起始治疗——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0年版)解读5.《中国糖尿病运动治疗指南》节选——运动并发症的处理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关注2型糖尿病新型治疗模式——DeFronzo教授中国巡讲论坛报道
关注2型糖尿病新型治疗模式—DeFronzo教授中国巡讲论坛报道应对“八重奏”复杂病理生理学机制的挑战4月26日,北京。
一场精彩的演讲进入尾声,现场爆发了以往学术会议中少有的热烈掌声,演讲者为去年美国糖尿病学会(ADA)年会班廷(Banting)奖和欧洲糖尿病研究学会(EASD)克劳德伯纳德(Claude Bernard)奖获得者、美国德克萨斯州立大学健康科学中心糖尿病分部主任拉尔夫·安东尼·德弗龙佐(Ralph Anthony DeFronzo)教授,他应湘雅论坛之邀,来中国广州、长沙、北京、上海四地进行巡回演讲,会议由中美上海施贵宝制药有限公司承办,陈家伦、李光伟、纪立农、翁建平、周智广和李焱等教授分别担任各地巡讲的主席或嘉宾讲者。
DeFronzo教授通过对2型糖尿病(T2DM)发病机制的深入阐述,提出了基于病理生理机制的治疗模式,在各地均激发了与会专家的热烈讨论。
现摘编北京站的精彩内容与大家分享。
2型糖尿病新型治疗模式病理生理学机制演变:从“三重奏”到“恶兆八重奏”对T2DM自然病程的研究表明,胰岛素抵抗早在糖耐量正常时就已出现,至糖耐量异常(IGT)阶段,胰岛素敏感性下降幅度已达到或接近最大程度。
糖尿病预防计划(DPP)研究也表明,IGT人群具有最大或几乎最大程度的胰岛素抵抗,β细胞功能丢失约80%,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病率约10%。
T2DM的病理生理机制最初包括肝糖生成增加、肌肉葡萄糖摄取减少引发的胰岛素抵抗和胰岛β细胞功能受损,被称为“三重奏”。
然而,事实复杂得多。
脂肪组织也存在胰岛素抵抗,使脂肪细胞的脂解作用增强,游离脂肪酸释放入血增多,成为T2DM的第4种病理生理机制,被称为“不协调的四重奏”。
此后,研究发现,T2DM患者还有肠促胰素(GLP-1)作用减弱,是“精粹的五重奏”,使得GLP-1类似物应运而生。
T2DM患者还存在胰岛α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增加以及肝脏对胰高血糖素敏感性增加,近来又发现,T2DM患者存在肾脏对滤过葡萄糖的重吸收增加,上述情况分别被DeFronzo教授称为“尖锐参差的六重奏”和“割裂的七重奏”。
2024年医疗卫生行业继续教育-2型糖尿病的病因与实践治疗学习班课后练习答案
2024年医疗卫生行业继续教育-临床内科学-内分泌学-2型糖尿病的病因与实践治疗学习班课后练习答案目录一、从2型糖尿病发病机制以及治疗理念演变看药物治疗新进展 (1)二、血糖早期达标的临床意义—代谢记忆的影响 (3)三、血糖监测手段的发展以及TIR的临床意义与解析 (5)四、临床应用解析-口服降糖药治疗失效的后续治疗 (7)五、临床应用解析-基础胰岛素治疗失效的后续治疗 (9)六、ADA前沿资讯以及中国专家指导建议解读 (11)七、高血糖危象救治和风险病例分享 (13)八、基于肥胖表型—谈肥胖患者心血管风险评估 (15)九、纯中药治疗新诊断T2DM (17)十、糖尿病肾病最新研究进展 (19)十一、关注葡萄糖目标范围内时间,探讨德谷胰岛素利拉鲁肽注射液临床获益 (21)十二、ADA 《糖尿病诊疗标准-2024》更新点解读 (23)十三、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症的管理策略 (25)十四、代谢-心-肾一体化综合管理的重要性 (27)一、从2型糖尿病发病机制以及治疗理念演变看药物治疗新进展1.下列关于德谷胰岛素利拉鲁肽注射液的说法错误的是()A.德谷胰岛素利拉鲁肽注射液是全球首个基础胰岛素与GLP-1RA的联合制剂B.德谷胰岛素利拉鲁肽注射液用于T2DM,每日一次、剂量可调、固定比例C.德谷胰岛素利拉鲁肽注射液基于既往治疗方案进行起始,不可用于部分特殊人群D.德谷胰岛素利拉鲁肽注射液根据空腹血糖水平进行剂量调整参考答案:C2.二甲双胍作用机制不包括()A.抑制肝糖原异生,减少肝葡萄糖输出B.刺激胰岛素分泌C.降低胃肠道对葡萄糖的吸收D.改善血脂谱,具有心血管保护作用E.改善胰岛素的敏感性,促进外周组织摄取葡萄糖,增强无氧代谢参考答案:B3.胰岛素与()作为降糖疗效较高的两类降糖药物,能以“机制互补”的方式覆盖T2DM的大部分病理生理学缺陷A.SUB.GLP-1RAC.TZDD.MET参考答案:B4.关于适时起始胰岛素,帮助患者血糖尽早达标的获益,描述正确的是()A.较早启用胰岛素相比较晚用胰岛素患者的达标率高B.尽早血糖达标,可带来减少糖尿病并发症的获益C.尽早血糖达标,可减轻糖尿病相关的经济负担D.以上都是参考答案:D5.糖尿病发病原因是()A.胰岛β细胞破坏B.对食物不耐受C.胰岛素分泌过量D.暴饮、暴食E.食过多的甜食参考答案:A二、血糖早期达标的临床意义—代谢记忆的影响1.我国的糖尿病患者,接受治疗后的血糖达标率为()A.32.2%B.32.9%C.49.5%D.50.1%参考答案:D2.关于基础胰岛素与GLP-1RA联合治疗的益处说法错误的是()A.长效胰岛素类似物针对基础胰岛素分泌减退,GLP-1RA针对餐时胰岛素分泌减退,二者联合兼顾了胰岛素分泌减退的基础与餐时需要B.长效胰岛素类似物主要针对空腹血糖,GLP-1RA主要针对餐后血糖,二者联合治疗兼顾了空腹和餐后血糖的全面有效控制C.长效胰岛素类似物可轻度减轻体重,而GLP-1RA显著增加体重,联合治疗可减少外源性胰岛素带来的体重增加D.二者联合治疗增效的同时,避免了低血糖和体重增加,兼顾了有效性和安全性参考答案:C3.VERIFY研究:OADs早期联合治疗相较于单药起始的序贯治疗HbA1c 水平在()年研究期间持续更低A.3B.4C.5D.6参考答案:C4.下列关于德谷胰岛素利拉鲁肽注射液的说法错误的是()A.活性成分:德谷胰岛素和利拉鲁肽B.1ml溶液含有100单位德谷胰岛素和3.6mg利拉鲁肽C.本品为有颜色的液体D.德谷胰岛素利拉鲁肽注射液是全球首个基础胰岛素与GLP-1RA两种药物的联合制剂参考答案:C5.关于2型糖尿病进行早期联合治疗的益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增加降糖疗效的持久性,克服治疗惰性B.改善β细胞功能,减轻胰岛素抵抗C.减少单药治疗剂量,避免因单药剂量过大而带来的不良反应D.避免糖尿病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参考答案:D三、血糖监测手段的发展以及TIR的临床意义与解析1.关于TIR的临床应用解析,以下说法错误的是()A.DUAL VIII 研究在未使用胰岛素T2DM患者中,德谷胰岛素利拉鲁肽注射液治疗改善血糖控制,降低低血糖风险,平稳降糖B.DUAL V 研究在已使用胰岛素T2DM患者中,德谷胰岛素利拉鲁肽注射液治疗改善血糖控制,降低低血糖风险,平稳降糖C.在未使用胰岛素与已使用胰岛素T2DM患者中,与甘精胰岛素U100相比,德谷胰岛素利拉鲁肽注射液治疗 TIR更优D.在未使用胰岛素与已使用胰岛素T2DM患者中,与甘精胰岛素U100相比,甘精胰岛素U100治疗 TIR更优参考答案:D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TIR与糖尿病病理生理机制评估指标、血糖变化指标、并发症及死亡风险密切相关B.TIR与β细胞功能及胰岛素敏感性负相关C.TIR与反映不同时长平均血糖变化的指标密切相关,TIR与HbA1c、GA呈线性负相关,TIR与1,5 AG呈线性正相关D.国内外数据显示,TIR与糖尿病微血管、大血管并发症及死亡风险密切相关,中国数据显示TIR每降低10%,全因死亡风险增加8%、CVD 死亡风险增加5%参考答案:B3.TIR指的是()小时内葡萄糖在目标范围内(通常为3.9-10.0mmol/L,或为3.9-7.8mmol/L)的时间(通常用min表示),或者其所占的百分比A.10B.12C.24D.36参考答案:C4.目前国内外指南推荐TIR>()用于评估血糖管理A.40%B.50%C.70%D.85%参考答案:C5.下列关于TIR的影响因素说法错误的是()A.减少低血糖的发生可改善TIRB.在相同的平均血糖水平下,血糖变异性与TIR呈正相关C.在HbA1c均为7%时,不同的血糖变异性会导致TIR差异巨大D.年龄、病程、BMI 与TIR 存在较强的相关性参考答案:B四、临床应用解析-口服降糖药治疗失效的后续治疗1.下列不属于糖尿病高危人群的是()A.年龄≥35岁B.超重、肥胖或向心性肥胖患者C.一级亲属中有2型糖尿病家族史D.有妊娠糖尿病史的女性E.高血压或血脂异常患者参考答案:A2.以下关于德谷胰岛素利拉鲁肽注射液的说法错误的是()A.德谷胰岛素利拉鲁肽注射液是全球首个基础胰岛素与GLP-1RA的联合制剂B.德谷胰岛素利拉鲁肽注射液用于T2DM,每日一次、剂量可调、固定比例C.德谷胰岛素利拉鲁肽注射液基于既往治疗方案进行起始,可用于部分特殊人群D.德谷胰岛素利拉鲁肽注射液根据空腹血糖水平不可调整剂量参考答案:D3.关于德谷胰岛素利拉鲁肽注射液的特点描述错误的是()A.活性成分:德谷胰岛素和利拉鲁肽B.1ml溶液含有100单位德谷胰岛素和3mg利拉鲁肽C.本品为无色或几乎无色的澄明液体D.德谷胰岛素利拉鲁肽注射液是全球首个基础胰岛素与GLP-1RA两种药物的联合制剂参考答案:B4.德谷胰岛素利拉鲁肽注射液基于既往治疗方案进行起始,以下()人群不可用A.老年(≥65岁)B.轻度或中度肝功能不全的患者C.轻度、中度或重度肾功能不全的患者D.孕妇及哺乳期参考答案:D5.对糖尿病的并发症,受血糖影响最大的主要是()。
2024版全文:中国2型糖尿病预防及治疗指南
肾脏疾病
定期监测尿蛋白,并采取措施 预防糖尿病性肾病,如控制血 压和血糖。
足部疾病
定期进行足部检查,预防糖尿 病足,如避免足部损伤,保持 良好足部卫生。
特殊人群的糖尿病治疗
1 1. 孕妇
妊娠期糖尿病风险增加,需密 切监测血糖,并根据情况调整 治疗方案,确保母婴安全。
2 2. 老年人
老年人更容易出现低血糖,需 格外注意血糖控制,避免药物 副作用,并提供必要的支持。
支持小组
参加糖尿病支持小组,与其他患者交流经 验,互相鼓励,可以帮助患者缓解压力和 焦虑。
放松技巧
学习放松技巧,如冥想、瑜伽等,可以帮 助患者减轻压力,提高生活质量。
糖尿病教育的重要性
1 1. 提升自我管理能力
患者了解病情,掌握自我管理技能 ,提高依从性,预防并发症发生。
2 2. 促进健康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干预的重要性
生活方式干预是预防和控制2型糖尿病的关键策略,也是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改变生活方式,可以有效降低血糖水平,减少并发症发生风险,提高患者 的生活质量。 生活方式干预包括饮食调整、运动锻炼、戒烟限酒等方面。
饮食治疗的原则与方法
饮食治疗是2型糖尿病管理的核心,以控制血糖、改善血脂和血压为目标。治疗原则包括控制总能量摄入,调整食物构成,并根据患者具体情 况制定个性化的饮食方案。
3 3. 儿童青少年
儿童青少年糖尿病治疗需重视 心理健康,积极配合治疗,并 关注其生长发育情况。
4 4. 伴发其他疾病
如心血管疾病、肾脏疾病等, 需综合考虑相关疾病治疗方案 ,避免药物相互作用。
儿童青少年2型糖尿病
发病率上升
儿童青少年2型糖尿病发病率近年来明显上升,与不良生活方式密 切相关。
2型糖尿病治疗新纪元:挑战与机遇并存
2型糖尿病治疗新纪元:挑战与机遇并存在糖尿病治疗的新纪元中,挑战与机遇并存,这不仅是对病患的挑战,也是对医疗工作者的挑战。
作为一名从事糖尿病治疗工作的医生,我深深感到,虽然糖尿病治疗面临着诸多挑战,但同时也为我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挑战方面,首要问题是糖尿病发病率的持续上升。
全球约有4.62亿成年人患有糖尿病,其中绝大多数是2型糖尿病患者。
这不仅对病患的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影响,也对公共卫生系统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糖尿病的并发症也是我们面临的一大挑战,包括心血管疾病、肾病、视网膜病变等,这些并发症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活。
另一个挑战是糖尿病治疗方法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目前,2型糖尿病的治疗方法包括生活方式的改变、口服降糖药物、胰岛素注射等。
然而,不同患者对治疗的反应各不相同,这要求我们医生要根据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这无疑增加了治疗工作的难度。
然而,在挑战的背后,我们也看到了巨大的机遇。
随着科技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先进技术被应用于糖尿病的治疗。
例如,胰岛素泵的使用可以使患者更方便地进行胰岛素治疗,而无针注射技术的出现,则可以大大减轻患者注射胰岛素的痛苦。
糖尿病管理软件和移动应用的出现,使患者可以更方便地监测自己的血糖水平,从而更好地控制病情。
在这些新技术的帮助下,我们医生可以更准确地监测患者的病情,更精确地调整治疗方案,从而提高治疗的效果。
同时,这些新技术也可以使患者对糖尿病有更深入的了解,使他们能更好地参与到自己的治疗中来,从而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总的来说,2型糖尿病治疗的新纪元是一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时代。
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我们医生和患者共同努力,我们就能够克服这些挑战,抓住这些机遇,从而使2型糖尿病的治疗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2024版全文:中国2型糖尿病治疗与预防指南
2024版全文:中国2型糖尿病治疗与预防指南前言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严重威胁全球人类的健康。
根据IDF统计,全球约有4.62亿成年人患有糖尿病,其中我国糖尿病患者数量已达1.14亿,位居全球首位。
2型糖尿病(T2DM)是糖尿病的主要类型,占所有糖尿病病例的90%以上。
为了提高我国糖尿病的防控水平,降低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本指南旨在为我国糖尿病的防治提供科学、规范的指导。
本指南编写依据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糖尿病防治指南及国际最新研究进展,充分考虑我国糖尿病患者的特点和实际需求,强调个体化治疗原则,注重糖尿病的综合管理。
1. 糖尿病定义与分类1.1 糖尿病定义糖尿病是一种以慢性血糖升高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和(或)作用缺陷导致的一种或多种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引起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水和电解质代谢紊乱的临床综合征。
1.2 糖尿病分类糖尿病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1)1型糖尿病(T1DM):胰岛β细胞破坏,导致胰岛素绝对缺乏。
2)2型糖尿病(T2DM):胰岛素分泌不足和(或)胰岛素作用障碍,导致胰岛素相对缺乏。
3)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包括遗传性糖尿病、胰腺外分泌疾病相关糖尿病等。
2. 糖尿病的病因与发病机制2.1 糖尿病病因1)遗传因素:糖尿病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遗传因素在糖尿病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2)环境因素:包括年龄、生活方式、营养状况等。
3)自身免疫因素:1型糖尿病与自身免疫有关。
2.2 糖尿病发病机制1)胰岛素分泌不足:T1DM和部分T2DM患者存在胰岛素分泌不足。
2)胰岛素抵抗:T2DM患者存在胰岛素抵抗,导致胰岛素生物活性降低。
3. 糖尿病的临床表现与诊断3.1 临床表现1)典型症状:多饮、多尿、多食、体重减轻。
2)并发症: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糖尿病神经病变等。
3.2 糖尿病诊断1)空腹血糖:≥7.0 mmol/L2)餐后2小时血糖:≥11.1 mmol/L3)随机血糖:≥11.1 mmol/L,且有典型糖尿病症状4. 糖尿病的治疗与干预4.1 糖尿病治疗原则1)生活方式干预:合理饮食、增加运动、减重等。
青少年发病的成年型糖尿病2型(mody2)的诊疗进展
364Chin J Lab D iagn,F eb ru ary,2020,Vol 24,No. 2classification of protein-energy wasting in dialysis patients:impact on prevalence[J]. Br J N utr,2019,121(ll) :1271.[8] Cho I, Blaser MJ. The human microbiome: at the interface ofhealth and disease[J]. Nat Rev Genet,2012,13(4):260.[9] Andersen K»Kesper MS,Marschner JA,et al. Intestinal Dysbiosis, Barrier Dysfunction,and Bacterial Translocation Account for CKD-Related Systemic Inflammation [J]. J Am Soc Nephrol, 2017,28(1):76.[l〇]Sabatino A,Reqolisti G,Brusascol A,et al. Alterations of intestinal barrier and microbiota in chronic kidney disease[J]. Nephrol Dial Transplant,2015,30(6) :924.[11]吕晨萧,李洋,高颖,等.慢性肾脏病5期患者的肠道菌群变化[J].山东大学学报,2019,57(07) :72.[12] Sabatino A,Regolisti G,Brusasco I,et al. Alterations of intestinal barrier and microbiota in chronic kidney disease[J]. NephrolDial Transplant,2015,30(6) :924.[13] Kalantar-Zadeh K,Ikizler TA, Block G,et al. Malnutrition-inflammation complex syndrome in dialysis patients: causes andconsequences[J]. Am J Kidney Dis,2003,42(5) :864.[14] Hansen J,Brandt C, Nielsen AR,et al. Exercise induces amarked increase in plasma follistatin: evidence that follistatin isa contraction-induced hepatokine[J]. Endocrinology, 2011, 152(1):164.[15] ]Delano MJ,Moldawer LL. The origins of cachexia in acute and chronicinflammatory diseases[J]. Nutr Clin Pract,2006,21(l) :68.[16] Kaysen GA,Greene T,Daugirdas JT,et al. Longitudinal andcross-sectional effects of C-reactive protein,equilibrated normalized protein catabolic rate, and serum bicarbonate on creatinine and albumin levels in dialysis patients [J]. Am J Kidney Dis,2003,42(6):1200.[17] Carrero JJ,Aguilera A,Stenvinkel P,et al. Appetite disorders inuremia[J]. J Ren N utr,2008,18( 1) : 107.[18] Vaziri ND,Wong J’Pahl M,et al. Chronic kidney disease altersintestinal microbial flora[J]. Kidney In t,2013,83(1) :308.[19] 刘钰,方敬爱.慢性肾衰竭患者微炎症的研究概况[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55) :52.[2〇]Kanbay M,Onal EM,Afsar B,et al. The crosstalk of gut microbiota and chronic kidney disease:role of inflammation,proteinuria, hypertension, and diabetes mellitus[J]. Int Urol Nephrol,2018,50(8):1453.[21] Al Khodor S,Shatat IF. Gut microbiome and kidney disease: abidirectional relationship[J]. Pediatr Nephrol,2017,32(6):921. [22] Summers SC,Quimby JM,Isaiah A,et al. The fecal microbiomeand serum concentrations of indoxyl sulfate and p-cresol sulfate in cats with chronic kidney disease[J]. J Vet Intern Med,2019,33(2):662.[23] 刘永战.尿毒症患者肠道菌群对大鼠营养状态及微炎症反应的影响[D].辽宁省,大连医科大学,2018.(收稿日期:2019_11_06)文章编号:1〇〇7_4287(2020)02 —0364 —04青少年发病的成年型糖尿病2型(MODY2)的诊疗进展周媛s王胜楠\廖琳2*(1.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山东济南250000;2.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山东济南250014)如今,糖尿病已成为引起全世界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
2型糖尿病治疗新突破:揭秘创新策略
2型糖尿病治疗新突破:揭秘创新策略让我们回顾一下2型糖尿病的传统治疗方式。
通常,患者需要通过口服药物和胰岛素注射来维持血糖水平。
然而,这些方法并不能彻底治愈糖尿病,长期使用还可能引发其他健康问题。
这就迫切需要一种全新的治疗方案,以实现从源头上控制和治疗2型糖尿病。
近年来的研究在“GLP1受体激动剂”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这类药物能够促进胰岛素的分泌,同时抑制胰高血糖素的产生,有效降低血糖水平。
它们还能延缓胃排空,减少食欲,有利于体重减轻,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来说,这是一个积极的信号。
另外,对肠道菌群进行调节也是一种创新的治疗方法。
研究显示,2型糖尿病患者的肠道菌群失衡,可能会加剧炎症反应,影响血糖控制。
通过平衡肠道菌群,可以改善血糖控制状况。
目前,这个领域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预计将来会有更多基于肠道菌群的糖尿病治疗方案问世。
干细胞技术的发展也为2型糖尿病的治疗带来了新希望。
干细胞有自我更新和分化为多种细胞类型的能力。
通过引导干细胞分化为胰岛β细胞,有朝一日或许能实现糖尿病的根本治疗。
全球范围内,已经有多个使用干细胞技术治疗糖尿病的临床试验正在进行,初步结果显示了积极的结果。
适当的运动和健康的饮食习惯对于2型糖尿病的治疗同样重要。
运动可以提高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帮助利用葡萄糖;健康的饮食有助于减重,从而改善血糖控制。
因此,将生活方式的干预作为糖尿病治疗的一部分,有望减少患者对药物的依赖。
2型糖尿病治疗的新进展为患者带来了更多的希望。
但是,这些创新治疗策略还需要经过严格的测试来验证其安全性和有效性。
作为信息的传播者,我有责任将最新的研究成果传递给公众,提升大家对糖尿病治疗的认识。
同时,我也满怀期待,希望在未来能见证糖尿病治疗领域更多的创新和发展。
2024年华医网继续教育答案-2型糖尿病的全程管理与治疗学习班
Ⅱ型糖尿病的全程管理与治疗答案2024年华医网继续教育目录糖尿病共同照护理念与实践介绍 (1)从T2DM血糖达标治疗理念变迁看最新的药物治疗进展 (3)Ⅱ型糖尿病门诊病例解析及应用 (5)胰岛素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 (7)从肥胖糖尿病减重病例看多学科联合的重要性 (9)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症的管理 (11)规范糖尿病高危足筛查管理 (13)妊娠期高血糖的分类、诊断与筛查 (15)以行为改变视角看恰当的糖尿病患者生活方式管理 (17)糖尿病眼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19)糖尿病神经并发症 (20)糖尿病共同照护的实施流程 (22)血糖监测技术的创新和意义 (24)糖尿病肾病的早期筛查及防治 (26)血糖早期达标的临床意义—代谢记忆的影响 (28)糖尿病共同照护理念与实践介绍1.糖尿病管理中,哪种血糖监测技术属于最新的进展?A.毛细血管血糖监测(SMBG/POCT)B.动态血糖监测(CGM)C.扫描式葡萄糖监测(FGM)D.扫描式葡萄糖监测(FGM)E.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参考答案:C2.以下哪种降糖药物属于新型降糖药物?A.磺脲类B.GLP-1受体激动剂C.人胰岛素D.双胍类E.噻唑烷二酮类参考答案:B3.慢病管理的核心是什么?A.行为改变干预B.药物治疗C.定期监测血糖D.饮食控制E.运动锻炼参考答案:A4.糖尿病共同照护管理模式流程图不包括哪个环节?A.面对面管理B.娱乐休闲活动C.远程健康服务D.一体化照护实践模式E.职业培训和质量控制参考答案:B5.以下哪项不属于慢病照护模型CCM?A.自我管理支持B.社区和政策C.健保与医疗体系D.自我决策E.信息系统参考答案:D从T2DM血糖达标治疗理念变迁看最新的药物治疗进展1.T2DM治疗中,哪种药物类别通过双组分作用于双受体,机制互补?A.磺脲类B.二甲双胍C.SGLT-2抑制剂D.GLP-1受体激动剂联合基础胰岛素E.DPP-4抑制剂参考答案:D2.下列哪项不是选择降糖药物需要考虑的因素?A.疗效B.低血糖风险C.体重影响D.药物颜色E.患者年龄参考答案:D3.“以患者为中心”的特点不包括以下哪项?A.多学科联合B.共同参与C.可及性D.可协调性E.忽视患者偏好参考答案:E4.下列哪项不属于T2DM“恶兆八重奏”的内容?A.肠促胰素效应增强B.肝糖产生增加C.脂解增加D.神经递质功能紊乱E.葡萄糖重吸收增加参考答案:A5.下列哪项药物在降糖的同时可能增加体重?A.SGLT-2抑制剂B.GLP-1受体激动剂C.磺脲类D.胰岛素E.二甲双胍参考答案:CⅡ型糖尿病门诊病例解析及应用1.以下哪种治疗策略在控制血糖方面更具有优势?A.单药治疗B.高剂量单药治疗C.早期联合治疗D.传统序贯联合治疗E.不规则治疗参考答案:C2.下列哪项不属于联合机制互补药物的治疗优势?A.提高用药依从性B.作用机制互补C.疗效更高D.可减少或减轻副作用E.可改善用药依从性和持续性参考答案:A3.在起始基础胰岛素治疗后,中国T2DM患者的血糖达标率为多少?A.0.2B.0.4C.0.6D.0.8E.1.0参考答案:B4.下列哪项不属于2型糖尿病进行“早期联合”治疗的益处?A.增加降糖疗效的持久性,克服治疗惰性B.改善α细胞功能,减轻胰岛素抵抗C.增加临床获益(例如,提高降糖疗效,体重获益,心血管获益)D.减轻药物负担、提高治疗依从性E.延缓糖尿病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参考答案:B5.下列哪种药物能够改善胰岛素抵抗?A.磺脲类B.DPP-4抑制剂C.GLP-1受体激动剂D.噻唑烷二酮类E.α-糖苷酶抑制剂参考答案:D胰岛素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1.相较于预混人胰岛素,预混胰岛素类似物的主要优势是什么?A.价格更低B.注射次数更少C.总体低血糖发生风险降低D.餐后血糖升高更明显E.无需餐前注射参考答案:C2.关于2型糖尿病,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糖尿病典型症状+随机血糖≥11.1mmol/L,可确诊2型糖尿病B.糖尿病典型症状+FPG≥7.7mmol/L,可确诊2型糖尿病C.糖尿病典型症状+OGTT后立刻测得血糖≥11.1mmol/L,可确诊2型糖尿病D.糖尿病典型症状包括多食多尿多饮和体重下降E.空腹状态下,毛细血管血糖控制在4.4-7.0mmol/L是2型糖尿病控制目标参考答案:C3.胰岛素的发现时间是?A.公元10世纪B.1675年C.1788年D.19世纪50年代E.1921年参考答案:E4.下列哪项不属于主要在研的口服新型胰岛素制剂?A.ORMD-0801B.Dance-501C.IN-105D.SOMAE.LUMI参考答案:B5.双胰岛素类似物在糖尿病治疗过程中的主要作用是?A.控制餐后高血糖B.控制基础血糖C.提供餐时胰岛素D.同时提供基础及餐时胰岛素E.同时控制空腹和餐后血糖参考答案:E从肥胖糖尿病减重病例看多学科联合的重要性1.中国成年居民超重/肥胖率已超过()A.0.3B.0.4C.0.5D.0.6E.0.7参考答案:C2.荟萃分析27项临床试验7236人的临床试验发现,干预结束后约()周,体重持续增加的迹象开始出现A.12B.24C.36D.48E.88参考答案:C3.不同减肥方法的荟萃分析,药物在至少()个月内去除安慰剂的总体减轻A.12B.24C.36D.48E.88参考答案:A4.在维持减肥和长期肥胖管理中,哪种策略是单独使用生活方式改变无法比拟的?A.身体活动B.定期自我称重C.低热量饮食D.药物治疗E.终身监测和治疗升级参考答案:D5.以下哪项不是维持减肥和长期肥胖管理的有效方法?A.定期自我称重B.低热量饮食C.一月一次体力活动D.长期使用抗肥胖药物E.终身监测和治疗升级参考答案:C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症的管理1.关于双膦酸盐类药物的安全性,以下哪项描述最准确?A.双膦酸盐类药物完全无副作用,可随意使用。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4年版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是国内权威的指导手册,旨在为临床医生等专业人士提供最新的2型糖尿病预防和管理的指引。
根据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4年版)对2型糖尿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和管理等方面做出了全面的规范和要求。
在预防方面,指南提出了重要的生活方式干预措施,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和体重管理等。
合理饮食是预防和控制2型糖尿病的关键,建议减少摄入高脂肪、高糖和高盐食物,增加膳食纤维和优质蛋白质的摄入。
适量运动对预防和管理2型糖尿病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建议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跳舞和游泳等。
体重管理是控制2型糖尿病发生和发展的重要手段,建议通过合理饮食和适量运动控制体重。
在诊断方面,指南明确了2型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根据糖耐量试验的结果,如空腹血糖水平≥7.0mmol/L,糖耐量试验2小时血糖水平≥11.1mmol/L等,能够进行确诊。
在治疗和管理方面,指南提供了详细的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的原则和建议。
非药物治疗主要包括生活方式干预、心理支持和教育等,药物治疗主要包括口服药物、胰岛素和其他降血糖药物的使用。
在指南中,针对不同年龄、性别、病程和并发症等情况做出了相应的治疗建议。
此外,指南还强调了2型糖尿病并发症的预防和管理。
2型糖尿病患者容易伴发心脑血管疾病、视网膜病变、肾脏病变和神经病变等并发症,预防和管理这些并发症对于减轻病情和提高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指南建议定期进行并发症的筛查和管理,提出了控制血糖、血脂和血压的目标值。
总之,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4年版)是一份权威且全面指导2型糖尿病预防和管理的手册,为临床医生等专业人士提供了科学、可操作的指导建议。
通过遵循指南的指导,能够更好地预防和管理2型糖尿病,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2型糖尿病治疗中的新理念
2型糖尿病治疗中的新理念张文明嘉兴市秀洲区油车港镇卫生院314019张学义嘉兴市秀洲区王店人民医院314027随着对糖尿病的研究不断深入,当今糖尿病的治疗理念较以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与传统治疗模式相比,新的治疗理念更趋于科学和理性,更接近疾病的本质,其核心内容就是主张早期联合用药、积极强化治疗、多重危险因素全面控制达标,保护胰岛功能,减少或延缓慢性并发症的发生。
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1、初始治疗由单一生活方式干预转变为生活方式与药物干预双管齐下传统做法往往对新诊断的糖尿病人,先是从单一的生活方式干预(饮食控制加运动治疗)开始,经过一定时间(通常是1-2月)的观察,血糖控制仍不理想再启动药物治疗。
事实上,绝大多数患者还是要依靠降糖药的帮助,才能有效得控制血糖。
最新的国内外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要求,2型糖尿病一经确诊,就应同时启动生活方式干预及药物治疗。
2、由阶梯式治疗向早期强化治疗转变传统的阶梯式治疗模式:先从改变生活方式开始,如果无效然后采用单一口服降糖药治疗,再无效采用联合用药,最后不得以才使用胰岛素。
这种保守的治疗模式,不利于血糖尽快控制达标,不利于延缓和阻止并发症的发生。
强化治疗能有效地保护、改善和修护患者的胰岛功能。
研究证明:对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确实有助于患者胰岛功能恢复。
强化治疗能够显著减少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1〕。
一般来说,强化治疗更适合于初发、年轻、没有血管并发症的糖尿病患者。
3、由首选口服降糖药向早期应用胰岛素转变研究显示,在确症糖尿病之时,胰岛功能以丧失过半,而且还将以每年4%-5%的速度递减,大约5年之后,胰岛功能仅保留25%,10年以后胰岛功能几乎完全衰竭。
在以往的糖尿病的治疗中,往往片面追求降低效果而不重视对胰岛功能的保护,大量的磺脲类促泌剂,这种鞭打病牛式的做法,加速胰岛β细胞的衰竭。
而早期补充胰岛素,不仅有利控制血糖,保护胰岛细胞、延缓和阻止并发症的发生〔2〕。
2024年中国专家对糖尿病治疗的新认识
2024年中国专家对糖尿病治疗的新认识1. 糖尿病的分型与诊断2024年,中国专家对糖尿病的分型进行了进一步的探讨,明确了各类糖尿病的特点和诊断标准。
其中,1型糖尿病主要与遗传和自身免疫有关,患者需注射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则与生活方式、遗传等因素有关,治疗包括生活方式干预、口服降糖药物和胰岛素治疗。
2. 糖尿病治疗目标糖尿病治疗的目标是维持血糖在正常范围内,降低并发症的风险,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2024年,中国专家强调了个体化治疗的重要性,根据患者年龄、病情、并发症状况和预期寿命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3. 生活方式干预生活方式干预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础,包括合理膳食、适量运动和戒烟限酒。
2024年,中国专家提出了更加具体的生活干预措施,如每天至少进行3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控制饮食中糖分和脂肪的摄入量,保持健康的体重。
4. 药物治疗2024年,我国专家针对糖尿病药物治疗提出了新观点。
新型降糖药物如GLP-1受体激动剂和SGLT2抑制剂得到了广泛认可,这些药物可有效降低血糖,减轻体重,降低并发症风险。
胰岛素治疗方面,专家建议在必要时尽早启动胰岛素治疗,以降低并发症风险。
5. 并发症防治糖尿病并发症是导致患者死亡和残疾的主要原因。
2024年,中国专家强调了并发症的早期筛查和治疗。
针对心血管、肾病、眼病等并发症,专家提出了具体的管理策略,如控制血压、血脂,定期进行眼科、肾病和心血管检查。
6. 综合管理糖尿病是一种全身性疾病,需要全面、综合的管理。
2024年,中国专家提出了糖尿病综合管理方案,包括药物治疗、生活方式干预、并发症防治和心理支持。
专家建议成立糖尿病管理团队,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诊疗服务。
总之,2024年中国专家对糖尿病治疗的新认识强调了个体化治疗、生活方式干预、药物治疗和并发症防治的重要性。
通过全面、综合的管理,有望降低糖尿病患者的并发症风险,提高生活质量。
2型糖尿病治疗领域的新动向
2型糖尿病治疗领域的新动向作者:邹大进来源:《糖尿病新世界》2008年第08期DeFronzo的新理论本届ADA的Banting(班廷)奖获得者是来自德克萨斯大学的Ralph A. DeFronzo教授。
在他的演讲资料中显示,胰岛β细胞衰退的进程比我们想象的要早得多。
胰岛素和葡萄糖的比值在正常糖代谢的肥胖人群几乎已经下降了一半,空腹血糖受损(IFG)人群β细胞的功能损失可达70%,而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已经损失了90%,β细胞存活量损失50%,而高血糖的并发症发生也较以往认为的要早:糖耐量异常(IGT)者,糖化血红蛋白(HbA1c)5.9%时,视网膜病变(DR)已达7.9%,HbA1c 6.1%时,DR为12.6%,神经病变亦有10%。
而且使用磺脲类药物和二甲双胍未见对β细胞功能具有保护作用,因而HbA1c持续升高。
因此,必须充分认识β细胞衰退的病因才能取得良好的疗效。
过去的高血糖三因素学说(胰岛素分泌不足,肝糖输出增加,肌肉葡萄糖摄取减少)远远无法解释高血糖的复杂病因。
目前认为,β细胞过早衰退因素至少已知有10种:①衰老引发的线粒体功能异常;②遗传和基因,如TCF7L2基因异常;③胰岛素抵抗(肥胖、不运动);④脂肪毒性作用;⑤高血糖毒性作用;⑥胰淀粉样多肽(IAPP)沉积;⑦肠促胰岛素作用下降;⑧脑对葡萄糖和能量调控失衡;⑨胰岛α细胞增殖和分泌能力增强;⑩肾脏糖重吸收过多。
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β细胞迅速衰退,应用单药治疗难以获得满意疗效。
ADA的治疗指南先单用二甲双胍和改善生活方式的二联疗法,以HbA1c为目标的治疗不能完全针对2型糖尿病病理生理变化,因而治疗失败是必然的。
应尽快转变为以保护β细胞功能和针对病理生理特点的治疗方案,即初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应同时进行生活方式联合二甲双胍、噻唑烷二酮(TZD)和胰高糖素样多肽(GLP)-1受体激动剂的四联方案,尽快使HbA1c<6%。
这种治疗方案,能够持久控制血糖,保护β细胞功能,不增加体重,几乎没有低血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注2型糖尿病新型治疗模式—DeFronzo教授中国巡讲论坛报道
应对“八重奏”复杂病理生理学机制的挑战
4月26日,北京。
一场精彩的演讲进入尾声,现场爆发了以往学术会议中少有的热烈掌声,演讲者为去年美国糖尿病学会(ADA)年会班廷(Banting)奖和欧洲糖尿病研究学会(EASD)克劳德伯纳德(Claude Bernard)奖获得者、美国德克萨斯州立大学健康科学中心糖尿病分部主任拉尔夫·安东尼·德弗龙佐(Ralph Anthony DeFronzo)教授,他应湘雅论坛之邀,来中国广州、长沙、北京、上海四地进行巡回演讲,会议由中美上海施贵宝制药有限公司承办,陈家伦、李光伟、纪立农、翁建平、周智广和李焱等教授分别担任各地巡讲的主席或嘉宾讲者。
DeFronzo教授通过对2型糖尿病(T2DM)发病机制的深入阐述,提出了基于病理生理机制的治疗模式,在各地均激发了与会专家的热烈讨论。
现摘编北京站的精彩内容与大家分享。
2型糖尿病新型治疗模式
病理生理学机制演变:从“三重奏”到“恶兆八重奏”
对T2DM自然病程的研究表明,胰岛素抵抗早在糖耐量正常时就已出现,至糖耐量异常(IGT)阶段,胰岛素敏感性下降幅度已达到或接近最大程度。
糖尿病预防计划(DPP)研究也表明,IGT人群具有最大或几乎最大程度的胰岛素抵抗,β细胞功能丢失约80%,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病率约10%。
T2DM的病理生理机制最初包括肝糖生成增加、肌肉葡萄糖摄取减少引发的胰岛素抵抗和胰岛β细胞功能受损,被称为“三重奏”。
然而,事实复杂得多。
脂肪组织也存在胰岛素抵抗,使脂肪细胞的脂解作用增强,游离脂肪酸释放入血增多,成为T2DM的第4种病理生理机制,被称为“不协调的四重奏”。
此后,研究发现,T2DM患者还有肠促胰素(GLP-1)作用减弱,是“精粹的五重奏”,使得GLP-1类似物应运而生。
T2DM患者还存在胰岛α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增加以及肝脏对胰高血糖素敏感性增加,近来又发现,T2DM患者存在肾脏对滤过葡萄糖的重吸收增加,上述情况分别被DeFronzo教授称为“尖锐参差的六重奏”和“割裂的七重奏”。
这些机制与中枢神经递质功能障碍一同被称为T2DM的“恶兆八重奏”。
DeFronzo教授表示,要预防进展性的β细胞功能衰竭,必须在T2DM自然病程的早期开始治疗,应基于T2DM的病理生理机制,联合使用多种药物,以纠正多重病理生理缺陷,而不是简单的降低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
探讨有效治疗策略:改善胰岛素抵抗,保护β细胞功能
DeFronzo教授通过分析药物对T2DM不同病理生理学机制的影响,对几种有效的T2DM治疗药物进行了阐述和思考。
改善肝脏和肌肉胰岛素抵抗:二甲双胍和噻唑烷二酮(TZD)类药物分别通过单磷酸腺苷激活的蛋白激酶(AMPK)通路和胰岛素信号传导通路,抑制肝糖生成,增加胰岛素敏感性。
抑制脂解作用:仅TZD类药物具有。
改善β细胞功能:包括TZD类药物吡格列酮、GLP-1类似物,二肽基肽酶(DPP)-Ⅳ抑制剂的长期作用尚有待明确。
DeFronzo教授表示,已有的研究均未显示磺脲类药物有改善β细胞功能的作用。
在英国糖尿病前瞻性研究(UKPDS)中,单药治疗如磺脲类或二甲双胍都不能延缓β细胞功能衰竭,HbA1c 逐渐升高,15年后患者都需转为胰岛素治疗。
DeFronzo教授表示,他不使用α糖苷酶抑制剂,因其仅能使HbA1c降低0.5%~0.8%,作用较弱。
他还特别指出,罗格列酮增加心血管事件危险,部分原因可能是罗格列酮升高LDL-C和ApoB水平,由此美国FDA对其做出黑框警示。
减少并发症:UKPDS研究显示,使用二甲双胍治疗的超重患者有显著的微血管和大血管获益,微血管并发症减少29%,心梗、卒中等大血管病变分别减少39%和41%,糖尿病相关死亡危险降低42%。
DeFronzo教授强调,对于非肥胖患者二甲双胍的益处也是相同的。
基于病理生理机制的治疗模式:生活方式干预+三联药物
与ADA/EASD共识不同,DeFronzo教授建议对患者开始就使用生活方式干预+三联药物治疗(二甲双胍+吡格列酮+GLP-1类似物)。
二甲双胍和吡格列酮都有心血管保护作用,GLP-1类似物和吡格列酮可以保护β细胞功能,二甲双胍和GLP-1类似物则能够抵消TZD引起的体重增加。
另外,二甲双胍和吡格列酮都是胰岛素增敏剂,不用担心发生低血糖等不良反应。
这3种药物联合使用能够充分发挥益处,达到最大效益,有望使HbA1c<6.0%。
二甲双胍——T2DM基础用药
纪立农教授指出,治疗T2DM的关键是纠正病理生理学异常如胰岛素抵抗和分泌不足,全面控制空腹和餐后血糖,同时重视对体重的控制,最终预防并发症。
纠正病理生理学异常,指南推荐的基础用药
二甲双胍可降低肝糖输出,提高外周组织的葡萄糖利用,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减少肠内葡萄糖吸收,降低游离脂肪酸水平。
在2007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中,对于新诊断的患者,无论体重如何,二甲双胍都是首选口服降糖药物,且可与其他降糖药物联合使用,并贯穿治疗全程。
ADA/EASD最新共识也将二甲双胍与生活方式干预作为一线首选方案,并贯穿始终。
在二甲双胍基础上联合使用胰岛素,也是推荐的首选方案之一。
全面控制血糖和体重,防治并发症
二甲双胍有很强的降糖疗效,可降低HbA1c 1%~2%,显著降低空腹血糖,同时改善餐后血糖及整个血糖谱。
在口服降糖药中,只有二甲双胍不明显增加体重,与其他药物联合使用还可以抵消或减弱它们的体重增加作用。
二甲双胍抑制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改善内皮功能及减少糖基化终末产物(AGE)的作用都有助于保护大血管和微血管。
目前仅二甲双胍在UKPDS研究中获得了独立于降糖作用的大血管保护作用证据,长期随访进一步显示,早期应用二甲双胍强化血糖控制带来的心血管获益,可持续至随机化干预后10年。
小结
总之,纪教授表示,二甲双胍是中外指南推荐的首选药物,能直击病因,有效改善胰岛素抵抗,全面降低血糖,控制体重,同时减少远期心血管并发症,降低死亡率,是T2DM的基础用药。
热点问答(Q&A)
1、晚期糖尿病患者在胰岛素治疗的同时加用TZD类药物是否会获益?
DeFronzo教授:晚期糖尿病患者常使用大剂量胰岛素,联合使用TZD类药物可以使胰岛素剂量大大降低,但也会带来体重增加等问题,需对患者进行密切随访。
因此,全科或社区医生给晚期糖尿病患者使用大剂量胰岛素时最好加用二甲双胍,可以改善体重增加幅度,比加用TZD类药物更好。
2、T2DM的病理生理学机制涉及多方面,不同患者的治疗策略是否相同?
DeFronzo教授:所有T2DM患者群体都具有这些病理生理学机制,但其严重程度不同。
美国西班牙裔和印度裔人群有严重的胰岛素抵抗和中度的β细胞功能衰竭,而日本、中国、泰国等人群则有中度胰岛素抵抗和严重β细胞功能衰竭。
但患者都可应用生活方式干预+三联药物的治疗策略,尽早治疗。
3、在临床实践中,美国医生倾向于采用哪种治疗方案?
DeFronzo教授:美国专科医生倾向于二甲双胍加用TZD和GLP-1类似物,而全科或社区医生则倾向于使用老药如二甲双胍+磺脲类。
美国医生尤其是全科或社区医生一般都不用胰岛素,除非其他口服药物对血糖控制不佳时才使用。
4、有些医生担心二甲双胍对肝肾有损害,您如何看待这一问题?
DeFronzo教授:二甲双胍本身对肝肾并没有损害,这是毋庸置疑的。
不过,中、重度肾功能受损患者不推荐使用二甲双胍。
(沐雨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