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古代藏书家的藏书观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古代藏书家的藏书观念

摘要:藏书家藏书的首要观念是为读书而藏书,通过藏书读书满足自身的文化需求,化解深沉的文化情结,超脱俗世的萦绕,寻求到生命和心灵的精神慰藉。而古代书籍的难得与珍贵,使许多藏书家对藏书产生了世为永保、私秘珍藏、书不借人等观念。但是这些观念造成了典籍的损毁,引起了其他藏书家的警觉,因此将藏书公开,允许借阅、抄录和刊刻传布的观念也一直存在,并不断地发展。关键词:藏书家;藏书观念;读书;藏书私密;藏书刊刻;

中国古代藏书大致分为官府、私人、宗教和书院四个系统。私人藏书约起源于春秋后期,历经千余年的缓慢发展,到两宋时期才成为普及社会各阶层的、发展迅速的社会文化活动,并在明清时期发展达于鼎峰。在私人藏书两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造就了为数众多的藏书家,他们对于中国古代典籍收集、保存、整理、校勘、著录、提要、传抄、刊布之功,对于传递文化、培养人才、推演学术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①可以说,藏书家的藏书观念在推动私人藏书发展发面发挥极大的作用。观念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各种认识的集合体,人们会根据自身形成的观念进行各种的活动。因此,观念对人们的行为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于藏书家的藏书观念,近来研究较少也不全面,并且人们似乎或多或少的有这样的认识:

中国历代的私人藏书家,最初主要是一些学者、教育家、政治家们由于自己的事业所需才聚书的。到了私家藏书大发展大繁荣时期,情况便发生了变化,一些人藏书的目的便并非是为了治学和事业所需,而是因为爱书,对聚书藏书有兴趣,或者是为了聚敛文化财富以备后代传承。还有一些是继承了上代人的藏书,继续收藏并不断增添,他们的上一代可能是学者为治学而藏书,到了他这一代,就成了为收藏而藏书的藏书家了。②

但是,从历代藏书家的藏书实践来看,这种是认识是片面的。藏书家是对藏书有深厚感情的士人知识分子,在“爱书如命”的文化情结的萦绕下,他们的藏书观念很难简单地用为聚敛文化财富、为收藏而藏书等来概括。古代藏书家其实是爱读书、会读书的士人知识分子的真正代表,他们的藏书观念远超乎这种世俗的观

①周少川.藏书与文化——古代私家藏书文化研究.北京: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303.

②马嘶.学人藏书聚散录.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8.

念之上。

一、为读书而藏书的观念

藏书家的藏书观念,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为何藏书,即藏书的动机;二是如何对待藏书,这是在藏书过程中和有了藏书之后衍生的观念。关于藏书家的藏书动机,从历代藏书家的实际情况来看,读书是其进行藏书的首要动机。藏书家基本都是具有较高文化素养的士人知识分子,通过聚集不同的、大量的书籍来实现愈益热切的读书渴求,满足自身的文化需求,化解“爱书如命”的文化情结。清代著名藏书家张金吾说:“人有愚、智、贤、不肖之异者,无他,学与不学之所致也。然欲致力于学者,必先读书;欲读书者,必先藏书。藏书者,诵读之资,而学问之本也。”①藏书是读书的重要条件,清代另一著名藏书家何绍基也说:“藏书不懈读,如儿嬉戏得珠玉;读书不能藏,如千里行无糗粮。”古代士人要获取文化知识,提高文化素养,满足个人文化需求,都必须读书,而在古代公共藏书不发达的情况下,私人藏书无疑就成为一种最好的方法。古代藏书家无论何种类型,读书都是藏书首要的动机。明代学者、著名藏书家胡应麟说:“夫书好而弗力,犹无好也;夫书聚而弗读,犹无聚也。”②书不读还不如不藏。现代学者辛德勇先生就认为,从来没有根本不读书的藏书家,藏书家对书籍的内容大多各有不同的偏好而已。③宋真宗时期的御史中丞赵安仁“嗜读书,所得禄赐多以购书”,宗室赵宗晟、赵宗绰、赵德麟等皆藏书数万卷。大部分藏书家都是穷毕生精力网罗图籍,阅读终老,许多即使“年耆目眊,读书不辍”。明代杨士奇“早有志于学,而孤贫不能得书。稍长,事抄录,无以为楮笔之费,则往往从人借读,不能数得。年十四五,出教童蒙,颇有所入,以供养不暇市书也。弱冠,稍远出授徒,所入颇厚,始蓄书,不能多也。及仕于朝,有常禄,又时有赐赉,节缩百费,日月积之,一为收书之资”。作为首辅的杨士奇藏书还如此之用功,可见其爱书之真切。酷嗜宋椠、自号“佞宋主人”的黄丕烈读书“专且博”,对于所藏书宋本书“非惟好之,实能读之。于其版本之后先,篇第之多寡,音训之异同,字画之增损,及其授受源流,繙摹本末,下至行幅之疏密广狭,装缀之精粗敝好,莫不心营目识,条分缕析”,他精于版本、目录、校勘之学,成为清代著名学者,就

①张金吾.爱日精庐藏书志·序,道光六年(1826年)刻本.

②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从·经籍会通.光绪二十二年广雅书局刻本.

③辛德勇.读书与藏书之间·自序.北京:中华书局,2005:2.

与此读书藏书分不开。

读书和藏书密不可分,藏书是读书的资本,读书是藏书的动力。通过藏书活动,藏书家获得自身的文化需求,化解深沉的文化情结,超脱俗世的萦绕,寻求到生命和心灵的精神慰藉,达于人生的空明境界。爱读书是中国古代的优良传统,大部分藏书家通过读书、藏书汲取知识,满足心灵的文化诉求,在这个过程中追寻豁达、空明的人生境界。宋代著名诗人陆游一生酷嗜读书,以致他家环宇之内都是书籍,他还饶有趣味地名之曰“书巢”,“饮居起食,疾痛呻吟,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陆游一生历经坎坷,倍受现实的打击,而藏书、读书给他带来了无尽的精神和心灵慰藉,使他脱离了俗世的喧嚣与烦扰。与他同时的另一位著名藏书家尤袤“(藏书)始自青衿,迨夫白首,嗜好既笃,网罗斯备,日增月益,昼诵夕思”,“于书靡不观,观书靡不记”,谓书“饥读之以当肉,寒读之以当裘,孤寂而读之以当友朋,幽忧读之以当金石琴瑟”。“四当说”应该是尽人皆知了,它代表了古代热爱读书、藏书的士民的基本观点,形象而深刻地表述了藏书家对书籍的浓厚情感。尤袤少年英才,后来虽官至尚书,但是他的政治抱负却抑郁不得志。他酷嗜读书藏书、人称“尤书橱”,读书与藏书之间使他享受别有一番滋味的乐趣,对于喧嚣坎坷的官场来说,这才是人生真谛。明代著名学者、藏书家胡应麟也有相似的观念,他说:“于他无所嗜,所嗜独书。饥以当食,渴以当饮,诵之可以当韶頀,览之可以当夷施,忧籍以释,忿藉以平,病藉以起。”宋赵明诚、李清照夫妇,两人都酷嗜书籍,年轻时就辛勤聚书,每获得一本新书,夫妻两人就一起校勘,阅读玩赏,在闲暇时两人以背习书中内容为趣,“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叶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甘心老是乡矣”。此时他们的生活是多么地充满闲情逸致。但是后来,家国之难遽降,给李清照带来的是无尽的伤感悲痛。先是靖康之难,北宋灭亡,她与赵明诚不得不南迁,而辛苦聚集的图书大部分不能带走,只好忍痛舍弃。不久,赵明诚病逝,这对李清照来说更是一个沉痛的打击。在几经战乱迁徙后,他们的藏书损毁殆尽,后来又遭官吏、盗贼掠夺,所剩无几,李清照为此甚至“悲恸不得活,重立赏收赎”,“所谓岿然独存者,乃十去七八。所有一二残零不成部帙书册,三数种平平书帖,犹复爱惜如护头目”。这些藏书对她来说已经不是简单的书本,是她与赵明诚深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