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知识点梳理-岩石与地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 合格考知识点梳理--岩石与地貌教学目标:

1. 识记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和对地貌的影响。

2. 了解地壳的物质组成及矿物、岩石的概念。

3. 掌握三大类岩石的成因、特点及转化过程。

4. 等高线地形图与地形剖面图的判读

5. 了解主要地貌类型(黄土地貌和喀斯特地貌)

知识详解:

一、板块构造学说

1.板块的含义整个岩石圈不是完整的一块,而是被一些构造带分割成许多单元,每一个单元为一个板块。

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板块内部比较稳定,边界比较活跃。

2.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1) 板块名称:地球表层的岩石圈并不是完整的一块,而是被断裂带分割成六大板块,如

图中A 为欧亚板块、B 为太平洋板块、C 为印度洋板块、D 为美洲板块、E 为非洲板块、F 为南极洲板块。

(2)

板块运动对地貌的影响

板块张裂

形成裂谷和海洋、

海岭

东非大裂谷、红 海、大西洋等

生长边界 ←|→

大陆板块与大 形成巨大的褶皱 喜马拉雅山系、 消亡边界

陆板块相撞

山系

阿尔卑斯山系

→|←

板块相 撞

(相向 移

动)

大陆板块与大 洋板块相撞

大洋板块因密度 较

大、 位置较低, 便俯 冲到

大陆板块之下, 这 里往往

形成海沟 (它是 海洋中最

深的地方 ); 大陆板块受挤上拱、 隆 起成岛屿和海岸山脉

太平洋西部岛 弧、

安第斯山脉、台 湾山脉等

消亡边界 →|←

概念:是指岩石圈在内力作用下发生破裂,地球内能以地震波形式强烈释放出来, 引起地面的震动现

象,大部分地震和地质构造有关,称为构造地震,地震 是影响最大的地质灾害 . 地震烈度表示地震对地表及工程建筑物影响的强 弱程度。

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震源(岩石发生断裂,引起地震的地方)震中(震源相对应有地面上

的点) 用里氏震级表示。能量越大震级越高,震级每增加一级,能量约增加 30 多

倍。

分类: 3 级以下为微震, 5 级以上称破坏性地震。

我国:大部分省区发生过 6 级以上地震,唐山地震是 20 世纪全球破坏性最大的一 次地震灾害。

主要地震区有:东南部的台湾和福建沿海;华北太行山沿线和京津唐地区;西南 青藏高源和四川、云

南西部;西北的新疆、甘肃和宁夏。

地震烈度与地震震级的区别:

震级代表地震本身的大小强弱,它由震源发出的地震波能量来决定,对于同一次地震只 应有一个数值。烈度在同一次地震中是因地而异的,它受着当地各种自然和人为条件的影响。 对震级相同的地震来说,如果震源越浅,震中距越短,则烈度一般就越高。同样,当地的地 质构造是否稳定,土壤结构是否坚实,房屋和其他构筑物是否坚固耐震,对于当地的烈度高

分布 地震 要素 大小

或低有着直接的关系。(影响一地地震烈度的五要素:震级、震源深度、震中距、地质结构、

建筑物)。一次地震中,人们往往强调震中(或称极震区)的烈度。中国按 12 个烈度等级划

分烈度表。

三、岩石与矿物

(1)概念:岩石圈中体积较大的固态矿物集合体,由一种或多种矿物组成。 (2)分类 (成因 )

侵入岩:岩浆在地表以下冷凝形成的岩石

喷出岩:岩浆喷出地表冷凝形成的岩石

概念:风化过程产生的碎屑物质经过漫长的岁 月,沉积、固结为岩石

特征:具有层理构造;含有化石

概念:由于岩石存在的条件,如温度、压力等产 生变化,导致岩石原先的结构、矿物成分等

③变质岩

发生变化而形成的岩石

常见岩石:片麻岩、大理岩、石英岩、板岩

四、地壳的物质循环

1.地质循环

(1)概念:岩石圈和其下的软流层之间存在的物质循环。 (2)能量来源:地球内部放射性物质的衰变。 2.岩石的转化

火山 喷发

地下深处的高温岩浆及气体、碎屑从地壳中喷出的现象。月球、火星、 金星也有火

山。

火山锥、火山通道、火山口。 活火山:人类历史时期作周期性喷发的火山。 死火山:史前喷发过,后来未喷发过。 休眠火山:人类历史时期长期熄灭,有时又突然喷发。

我国火山分布:内蒙古高原南部、东北山区(白头山、五大连池)、台湾、海南 岛等地,

最近年代(1951年)喷发的火山在新疆境内的昆仑山中。

定义: 构造:

分类

①岩浆岩

②沉积岩

(1)循环物质的名称:①岩浆岩;②沉积岩;③变质岩;④岩浆。

(2)岩石的形成过程

A 为:岩浆上升(或侵入)冷却凝固;

B 为: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和固结成岩;

C 为:变质作用;

D 为:重熔再生。

岩石圈物质循环模式图

五、外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1.风化作用

温度变化、水及生物作用→ 地表或近地表岩石发生崩解和破碎

2.侵蚀作用

3.搬运作用

风化或侵蚀作用的产物在风、流水、冰川等的搬运作用下,转移离开原来位置的过程。

4.堆积作用在搬运过程中,当外力减弱或遇到障碍物时,被搬运的物质就会堆积下来,形成堆积地貌。其中,流水和风力作用最为显著,具体表现如下:

主要外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不同性质的外力作用因其作用过程和强度不同,对地貌的影响和主要分布区也有很大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