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翻译的文化功能看翻译中文化缺省补偿的原则

从翻译的文化功能看翻译中文化缺省补偿的原则
从翻译的文化功能看翻译中文化缺省补偿的原则

从翻译的文化功能看翻译中文化缺省补偿的原则

王大来

(温州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浙江温州325035)

摘 要:文化缺省是指作者在与其意向读者交流时双方共有的相关文化背景知识的省略。本文旨在探讨翻译中文化缺省补偿的一个原则:使译文读者获得文化探索的享受。翻译的文化功能决定了翻译在建构异国文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并对目标文化具有深远的影响。从文化交流的角度看,译者的重要任务是把原文中的文化信息传达给译文读者。因此,在补偿译文读者的文化缺省过程中,译者应尽力使译文读者获得原文的文化信息,但不能因补偿过量而使译文读者失去获得文化探索享受的机会。关键词:图示;文化缺省;翻译的文化功能,文化补偿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7242(2004)06-0068-03

11引言

有人想象,翻译工作最大的难题是在接受语或译语中找出恰当的词和结构。恰恰相反,对于译者来说,最大的困难是补偿译文读者的文化缺省,这不仅需要理解词语的意义和句法关系,而且还要对原文的文化缺省成分有敏锐的感觉。人们普遍错误地认为,一个掌握两种语言的人就能够胜任翻译工作。首先,仅仅掌握两种语言是不够的,了解相关的文化也同样重要。语言在某一文化中的作用以及该文化对词和习语的影响比比皆是,不仔细考虑原文的文化背景,对任何一篇文本都很难做出恰当的理解。

译者在翻译中应充分注意原文文化缺省的存在。首先,对原文的正确理解依赖于对原语文化特征的相关事实的正确理解。然而,在许多情况下,译者没有注意到原文中存在的文化缺省成分。结果。译者所理解的原语文化背景知识可能是以他自己的文化现实为基础。其次,由于原文读者与译文读者的文化背景知识不同而引起翻译误读比语法错误之类的东西更难发现,因而造成译文读者对原文更严重的错误理解。

本文旨在探讨翻译中文化缺省的一个原则:使译文读者获得文化探索的享受。首先,根据图示理论阐明文化缺省的生成机制以及其交际价值,然后根据翻译的文化功能讨论文化缺省补偿的原则。

2.文化缺省

我们知道,在交际过程中,交际双方要想达到预期的交际目的,就必须具有共同的背景知识。正是有了共同的

背景知识,交流时就可以省去对双方来说是显而易见的事实,从而提高交际效率。人工智能的研究表明人类的知识是以固定的图式(schema )形式组织起来贮存于人的大脑中,以便运用时随时可以搜索(Brown &Yule :234)。“人类认知过程中知识的组织涉及到比单词和概念更大的单元。这个组织也包括人们熟知的情景和事件以及情景和

事件之间的关系的知识。”

(Matlin :222)因此,图式可看作是关于情景和事件的概括性的知识(Matlin :223)。换言之,图式是“一般的”信息,不仅包括了人们生活中的事件,而且还包括了事件的程序和顺序以及社会情景的一般知识。例如,“饭店图式”描述了在饭店就餐时可能发生的一系列事件。然而正如Bartlett 指出,图式不能看作是连续的单个事件和经历的累积,必须对图式加以组织并使之随时可以搜索(Brown :249)。因此,图式是“高度复杂的知

识结构”

(Brown :247)。图式的基本结构包含带有标记的若干空位(slot ),空位又由填充项(filler )填充。例如,在表示典型的“饭店图式”中,就有“服务员”、“餐桌”、“餐椅”、“菜单”等这类带有标记的空位。客观世界中存在的某个饭店或文本中提到的具体饭店可看作是这一饭店图式的一个例子。用某个饭店的具体特征填充这一饭店图式的空位就可得到该饭店的画面。当图示的所有空位被填充项填满时,大脑的显示屏就会出现该图式的画面。例如,当感观记忆输入了“饭店”这一信息,饭店图式中像“餐桌”和“菜单”之类的空位就会被激活并由填充项填充。这是一个自上而下(top

①本文受温州大学2003年度科研项目(X03126)的资助。

2004年第6期总第88期外语研究

Foreign Languages Research 2004,№6Serial №88

-down)的搜索过程。有时,激活图示的某个空位,就会激活其它相关的空位,最终激活整个图式。这是一个自下而上(bottom-up)的过程。例如,激活“餐桌”,“餐桌”就会激活“菜单”、

“服务员”等空位,最终激活整个饭店图式。

因为没有任何两个人会有完全相同的背景,在言语交流中总会有些语义的缺失或曲解。但是,作为同一语言文化背景中的成员,他们拥有足够的共同背景知识来保证进行有效的交流。因此,作者在写作时不必告诉读者图式中显而易见的信息以便获得表达的经济性。作者和读者共享的背景知识在文本中加以省略的部分叫做“情境缺省”(situational default)。如果被缺省的成份与语篇内信息有关,就叫做“语境缺省”(contextual default),而与文化背景知识有关的,就叫做“文化缺省”(cultural default)。然而,文化缺省成份一般都具有鲜明的文化特色,并且存在于语篇之外,因而会对处于不同语言文化背景中的读者造成意义真空,他们因缺乏应有的图式无法对文本获得连贯的理解。

文化缺省是作者在与其意向读者交流时双方共有的相关文化背景知识的省略。在像翻译这样的跨文化交际中,原文作者和译文读者由于生活在不同的社会文化环境中而不具有共同的文化背景知识。因此,对于原文读者来说是显而易见的文化背景知识,对于译文读者就构成了文化缺省成份。原文中文化缺省的存在及其功能使得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事实:原文作者在写作时是不为译文读者的接受能力着想的。

3.文化缺省补偿的原则:使译文读者获得文化探索的享受

3.1翻译的文化功能

翻译中译者应该坚持“非民族中心主义”(non-ethnocentric)的态度,因为这种态度可以更大程度地兼容文化差异。既然译者处于“原文的发起人和信息的最终接受者这样一个长长的交流链———人类跨越文化疆界的纽带———的关键中心”(Sch ffner&Holmes:16),就应该担负起清除由于两种文化差异造成的跨文化交际的障碍。今天,人类已进入了新的世纪,不同民族和不同文化和平共存,科学和技术迅猛发展,给我们提供了更多相互交流的机会。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需要相互理解。为此目的,我们更需要摒弃民族中心主义和各种偏见。由此看来,翻译不仅是语言符号的解码和编码,而且还涉及到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旨在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

文本的功能也应放在广泛的社会背景下加以考查,即考查文本是如何影响文化背景下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功能的。翻译使目标文化呈现出原语文化的画面,因而可以说翻译对目标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人们从哪里获得关于异国文化的知识?又是怎样知晓异国文化与本国文化是不同的呢?人们可以通过身临异国文化或阅读异国文化背景中生产的原文文本来获取关于异国文化的知识。除此而外,人们还可以通过翻译这条途径来获得关于异国文化的知识。Venuti指出,翻译最重要的作用就是文化身份的形成,翻译对构建异国文化具有深远的影响(Sch ffner: 10)。由此可见,在把异国文化传达给目标文化读者的过程中,翻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既然翻译促进文化交流,形成文化身份,对社会发展和变革有着深远的社会影响,那么什么才是一篇好的译文呢? Berman认为一篇质量差的译文具有民族中心主义的倾向,即:“在翻译的幌子下,对外国作品的异国情调实行系统的否定。”(Berman:4)一篇好的译文旨在采取开放、对话的态度,使本国语言文化呈现出原文文本的异国情调,从而限制这种民族中心主义的否定态度(Berman:5)。翻译是存在的方式,通过这种方式,读者可以欣赏到原作的异国情调。一篇好的译文能使读者在领会原作的同时仍保留原作的异国情调(Berman:224)。

普通读者对译文的期待也不能忽视,因为他们的积极反馈极大地影响了翻译的标准。许钧曾就中国读者对名著《红与黑》的译文的期待作过调查。调查结果是中国读者希望能够读到能反映异国情调和异域文化的翻译文学。给出两种原作的译文,一种是略带一点“欧味”的译文,另一种是过分归化的译文,要读者在这两种译文中选择一种,结果是大部分读者选择前者,其理由是他们希望能欣赏到外国文学特有的韵味,领略到外国文学作品中所蕴涵的异国情调以及鲜明的语言风格(许钧:189-192)。确实,过分归化的译文会阻碍译文读者领略原文的异质文化。因此,译者应尽量保留原作的“风姿”。

“翻译的本质是‘意义’的翻译,即翻译文本的全部内容。一旦从这一观点来看待翻译,翻译就成了浅薄的语义调解。”(Berman:187)这样的翻译就是以牺牲原文中具有鲜明文化特色的形式和所指为代价,在所谓“内容”层面上进行的翻译。事实上,翻译应涉及两个方面:从窄的意义来讲,翻译就是把一种语言所表达的内容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的内容;从广义的角度来看,翻译是把一种语言的文化内涵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的文化内涵。毫无疑问,翻译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对原文的忠实。根据这个原则,翻译应忠实于原文所表达的内容和文化信息。译者必须以适当的方法辩证地处理好翻译所涉及的这两个方面。然而,如果从文化交流的角度来看,译者的任务便是把一种语言的文化内容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的文化内容。因此,译文是否忠实于原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译者对两种语言的把握程度以及对两种语言所表达的文化内容的细微差异的高度敏感。看来,翻译不可避免地会遇到文化问题和文化的表达问题。

3.2文化补偿体现异国文化

一般说来,对文化缺省的处理有两种方法:一种是以原语文化为归宿,另一种是以目标语文化为归宿,即异化和归化。异化意味着使译文读者接近异国文化,使译文读者看出异国文化与本族文化的不同。归化意味着使异国

文化紧贴目标文化读者,使目标文化读者毫无困难地阅读译文。换言之,归化就是为了方便目标文化读者,用目标文化代替原语文化。

有人认为异化不能消除译文读者对原语文化理解上的困难。这种观点首先忽视了文化的兼容性;第二,把归化作为翻译中解决文化缺省的唯一手段。例如:“Where there is smoke,there is fire.”中文读者是见过“fire”和“smoke”的,这种具有文化兼容性的成语,又何必译成“无风不起浪”呢?对翻译中文化缺省所造成的理解困难,可以通过阐释法来解决,如果运用归化法,译文读者永远不能从根本上理解原语文化,更谈不上从心理上接受原语文化。

当两种语言所表达的文化价值差异巨大时,归化的问题在跨文化翻译中就显得尤为突出。《红楼梦》中刘姥姥的一句中国习语“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杨宪益和夫人将其译为“Man proposes,Heaven disposes”,而霍克斯将其译成“Man proposes,G od disposes”。杨保留了原文“天”(Heaven)的形象,传达了道家的观念和中国封建时期乡村妇女的信仰。霍克斯为了补偿英语读者的文化缺省,把“Heaven”形象转换成了“G od”形象,认为信仰基督教的读者可以更容易地接受这一形象。但是这一形象转换虽然适合西方读者的心理文化,却歪曲了旧中国乡村妇女的宗教信仰,因而是不恰当的。把《圣经》从希腊文翻译成英文,有些译者认为在英语中“demon-possessed”(着了魔的)的自然对等就是“entally distressed”(精神苦恼的)(Nida &T aber:13)。然而,这只是一种文化翻译,没有把圣经时代人们看事物的观点和文化观念加以考虑。同样,译者不应该把“祝您圣诞节好,求上帝保佑您万事如意“改译成”祝您春节好,求菩萨保佑您万事如意”。“译者应该记住他的任务是语言翻译而不是文化翻译。”(Nida&T aber:13)译者不应该为了“功能对等”而随意改变原文的形象。功能对等原则是以读者为中心的,因为该原则过分强调译文读者的同等反应。当然,译文是否能为译文读者所理解应是译者关心的首要问题。但是过分强调这一原则会严重地阻碍译文读者欣赏原文的异质文化,使译文读者难以了解原文所蕴涵的文化信息,因为根据功能对等原则对译文做出的文化补偿太显而易见,好像译文中所谈到的事情就发生在本国或本地区。结果,异国文化的痕迹消失殆尽。例如,根据功能对等原则,“上帝的羊羔”可译成爱斯基摩语中“上帝的海豹”,因为在爱斯基摩语中没有“lamb”这类的东西(Nida1964)。这样的文化补偿虽可获得对等效果,但从文化交流的角度来看,译者为了补偿译文读者的文化缺省随意改变了原文的文化意象,因而是不合适的。这样的译文归化了原文的异质文化而具有严重的缺陷。事实上,译者为了照顾译文读者的接受力而归化了原文的异质文化,译文读者就失去了阅读译文的意义,因为异质文化本身就是原文意义的组成部分。因此,功能对等原则虽然在处理翻译中所涉及的语言差异方面有着积极的意义,但在处理文化方面有其局限性。Venuti也抱怨这种归化的翻译策略。在《翻译和文化身份的形成》一文中, Venuti指出,抑制外国文本的语言文化差异常常会使翻译失去意义(Sch ffner:9)。

具有文化特色的词语,尤其是习语和典故都具有鲜明的文化风味,因而能唤起原文读者内心的特别感受。在翻译这样的词语时,译者最好采用直译加注的方法来补偿译文读者的文化缺省。虽然,任何翻译都会有语义内容的损失,但直译加注的方法可以把翻译中的文化亏损减少到最小的程度。比如将“我只会马走日,象飞田”译成“I only know the most basic moves”,“马走日,象飞田”那种中国棋文化的风采丢得精光。但是如果译者添加注释对英语读者解释这一中国文化背景,文化亏损就会被限制在最小的程度。

更多的时候,直译加注是为了向译文读者介绍原文文化的有关知识,增进他们对原文的了解。张谷若先生在译哈代名著《德伯家的苔丝》时,就用脚注的形式介绍了许多基督教的重要观念和英国的风俗习惯,帮助不熟悉小说历史和文化背景的中国读者更好地理解原著。比如:

The May day dance,for instance,was to be discerned on the afternoon under notice,in the disguise of the club revel,or“lub-walking”as it was there called.

譬如现在所讲的那个下午里,就可以看出五朔节舞①的旧风以联欢会(或者像本地的叫法,游行会)的形式出现。(张谷若译)

的确,张谷若先生的小注释解决了许多令译者感到棘手的问题。这样的注释不会打断读者的阅读过程,还会有助于读者了解外国文化。梅少武在评论纳博科夫的翻译原则时说,纳博科夫并不喜欢用意译法,而是坚持使用直译加注释或注解的方法。他所翻译的普希金《叶甫盖尼?奥涅金》有4卷,共1200页,但译文只有228页,其余的都是注释和注解(梅少武1993)。当然,这只是诗歌翻译的极端情况,很少的译文会有如此多的注释,也没必要这样做。但我们可以看出,在翻译外国文学作品时,直译加注确实是一种文化缺省补偿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可以使译文读者在领会译文时获得文化探索的享受。

4.结语

原文中文化缺省的存在及其功能使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事实:原文作者在写作时是不为译文读者的接受能力着想的。为了使译文读者对译文获得连贯的理解,译者必须进行文化补偿。

文化缺省补偿的一个原则就是使译文读者获得文化探索的享受。翻译的文化功能决定了翻译在建构异国文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并对目标文化具有深远的影响。从文化交流的角度以及译文读者的期待来看,译者在文化缺省的补偿过程中应尽力使译文读者欣赏到原文所特有的异国情调和原文所蕴涵的文化信息,(下转第77页)

均由人的邪恶本性造成。人的邪恶本性,尽管在文明社会里得到掩饰,得到抑制,但无可改变。人性本身的缺陷是导致社会缺陷的根本原因。戈尔丁认为,现代人不能认识自己的本性是很危险的,因为,这样他们就不能有意识地抑制本性中的黑暗面。在与评论家杰克?丁?拜尔斯的一次谈话中,戈尔丁说:“现代人的主要责任是正视自己的本来面目……”,而作家的使命则是“使人们了解他们自己的本性”。

于是,戈尔丁采用了传统的、英国读者熟悉并喜爱的荒岛历险背景,用寓言和象征主义手法写出了以挖掘人性为主题的新时代英国荒岛历险小说。戈尔丁带有讽刺意味地借用了《珊瑚岛》中的热带岛屿,甚至借用了小说主人公的名字,并特意在《蝇王》中通过不同人物的口多次提到《珊瑚岛》,以此来提醒读者注意他与巴兰坦对人性截然相反的看法。《蝇王》中所揭露的邪恶并不像巴兰坦小说里野蛮人和海盗所表现的那样,是表面的、明确的,是可以随时确定的力量,而是潜藏在人性中的阴暗面。虽然这种邪恶的暴露或出现不一定是必然的,因为它没有像在罗杰和杰克身上爆发那样,在拉尔夫、猪崽子等人的身上爆发,但他们身上都潜有这种邪恶。正如许多评论家所说的那样,戈尔丁的当代英国荒岛历险小说《蝇王》是对巴兰坦《珊瑚岛》所展现的虚假画面的驳斥和纠正。

《蝇王》写的是在未来的第三次世界大战中,一群英国孩童在疏散途中因飞机失事而流落荒岛,逐渐暴露出人性中的恶,最后变成一群“小野兽”的故事。这个热带小岛的环境富饶美好:到处郁郁葱葱,鲜花盛开,水果满枝。从山上流下有淡水,且气候温和宜人,丝毫不存在任何生存危机。这些孩童们上岛后所面临的麻烦与困扰,既非不可抗拒的命运,亦非险恶的自然环境,而是他们自己内心邪恶的人性。

当代的读者们对那种古老的神秘的探险行为已经麻木了,因为现实世界中已找不到这样的荒岛。但新时代英国荒岛历险小说《蝇王》的荒岛上拉尔夫和杰克们演出的一幕幕貌似荒诞的活剧,却震醒了麻木的读者。作为创作主体的作家强烈的忧患意识的自然流露,使我们和作品及其中人物的距离不断拉近,我们感到拉尔夫和杰克就生活在我们身边,就是我们的朋友或敌人。

《蝇王》也叙述了一个关于荒岛历险的故事。但这座荒岛已经失去了鲁滨逊时代的荒岛或英国传统荒岛历险小说中的荒岛所具有的实在性。这座荒岛已不再是冒险家的乐园,不再是一种纯粹的自然存在。《蝇王》叙述的故事比它产生的时代超前,是假定的未来的某一时间。现代文明的触角已经伸进北冰洋、南极洲,伸进地球的每一个角落,甚至伸向苍茫无限的太空,我们无法设想其时人们还能找到一座如此物产丰厚却无丝毫人类踪迹的岛屿。然而读者与评论家们认同了戈尔丁的杜撰,因为戈尔丁在当代英国荒岛历险小说《蝇王》中所描述的荒岛与当初莎士比亚笔下的荒岛一样,只是一种载体,它的真实基础掩藏于杜撰之外的哲学思考及对人性,对人类前途必要的深沉忧患之中。

收稿日期:2004-10-16

作者简介:魏颖超(1960—)女,黑龙江人,教授、博士生。研究方向:英国文学。

(上接第70页)而不能因补偿过量使译文读者失去获得文化探索享受的机会。因此,在翻译实践中,译者应认真审视原文中的文化因素,根据原文的具体情况和圆满实现文化补偿的这一原则的要求灵活做出正确的补偿策略。

注释:

①五朔节舞:英国风俗,五月一日奏乐吹号,采取树枝、野花、装饰门窗。在草地上树立五朔柱,围柱跳舞,并选举五朔后。此风古时极盛,现在穷乡僻壤上还有举行的。

参考文献:

[1]Berman,A.The Ex perience of the Foreign:Culture and

T ranslation in Rom antic Germ any[M].(Trans.)S.

Heyvaert.Albany: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 ork Press,

1992.

[2]Brown,G.&Yule.G.Discourse A nalysis[M].

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3]Matlin,M.Cognition[M].2nd.New Y ork: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Inc.,1989.

[4]Nida,E. A.&Taber. C.R.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 ranslation[M].Leiden:E.J.Brill,1969.

[5]Nida, E. A.Tow ard a Science of T ranslating[M].

Leiden:E.J.Brill,1964.

[6]Sch ffner,C.&K elly-Holmes,H.(eds.)Cultural

Functions of T ranslation[C].Clevedon,Philedelphia and Adeleide:Multilingual Matters Ltd.,1995.

[7]梅少武.纳博科夫和文学翻译[J].中国翻译1993,(4)

1

[8]许钧.《红与黑》翻译的理论与实践[A].上海:上海外语

教育出版社,1998.

收稿日期:2004-06-30

作者简介:王大来(1963—),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中西语言文化差异与英汉互译

中西语言文化差异与英汉互译 【摘要】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语言文化,翻译与文化有着密可不分的联系。文化的共性使翻译成为可能,但其语言文化的个性又给翻译活动设置了障碍。我国汉族文化与英、美等西方文化之间存在很大差异,这种差异造成思维方式不同,具体体现在汉、英两种语言上的互译上。因此,在当今全球化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把中英文翻译地更准确更贴近两种语言文化氛围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思维方式;差异;英汉翻译 0.引言 翻译作为语际交际是语言的转换过程,同时也是文化交融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它与文化因素、背景知识有很大的关系。翻译作为沟通两种不同语言的桥梁,在跨文化交际中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然而,不同的语言文字有着其自身的文化内涵:一种语言文字中的某些含义,有时候很难通过译文用另一种语言文字传达给读者,而翻译中所失去的恰恰就是跨语言文化的内涵与微妙。正因为如此,翻译工作者就要从提高自身的素质方面出发,努力创造出既符合我国国情,又符合英语特点,并能让英语国家人们读懂和理解的英语表达法。 1.中西语言文化差异 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影响,英语重形合,而汉语重意合。由于中国传统的思想把人与自然看成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而形成了汉民族汉语重意合和具象思维的特点。西方的哲学家认为人类可以征服自然,这使得他们常把观察的视点放在动作的承受者上,所以,英语中存在大量的被动语态。另外,汉民族的思维受道家和儒家思想的影响,汉语常用人称作主语,经常会用“有人”“人们”“大家”等泛指人称或省略主语的无主句。同时在对待时间的态度上,中国人以过去为取向,无论人们做什么都要考虑此事过去是否做过,而西方人尤其是英美人则习惯未来取向,主张一切着眼于未来。从而决定了中国人偏重顺向的和螺旋式的思维,而西方人则偏重于逆向和直线式的思维。英语具有明显的词形变化、形式多样的语法形式。而汉语无词形变化,语法形式的表达主要依靠词汇手段。英语可通过动词的屈折变化来体现不同的时态,而汉语因无词形变化需借助于词汇手段即表示时间的副词来交代动作发生的时间。英语是形合语言,这源于西方人习惯于分析,逻辑和推理,思维模式呈线性。反映在语言上是注重形态变化和语法结构,多用关联词语体现句子内部和句子之间的关系,结构较明晰。而汉语是意合语言,中国人讲注重整体和谐,具有直观性、综合性和整体性特点,汉语思维重综合和意会,反映在句子成分和结构上相对不明晰,这些差异在语篇衔接上有所体现,作为在作者和读者之间起到桥梁作用的译者,应该了解英汉语篇连接上的差异,需要使用一些翻译策略,使译文通顺连贯。 2.差异与英汉互译

跨文化交流中的英语翻译功能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5413318205.html, 跨文化交流中的英语翻译功能分析 作者:雷莹王秀峰 来源:《高教学刊》2016年第15期 (陕西科技大学,陕西西安 710021) 摘要:各个国家的历史发展存在差异,而且受政治、宗教等方面的影响,各国的文化也 存在一定的差异性。特别是中西文化,在思维方式以及语言表达上都存在很大的不同,所以中西方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一直都存在一定的障碍,而英语翻译成为了解决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文章主要从跨文化交流的视角下对英语翻译功能进行解析,诠释英语翻译在文学发展、交际功能等方面对跨文化交流方面的影响,希望能够对英语翻译工作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一定帮助作用。 关键词:跨文化交流;英语翻译;功能 中图分类号:H1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6)15-0265-02 Abstract: Every country has vital differences in history development. Besides, due to its political, religious and other influences, their cultures vary from each other too. Because of the different ways of thinking and language, there always are some obstacles i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al communication. As a result, English translation has become a bridge to solve this problem.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function analysis of English transl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to describe its impact on literary development, communicative function and so on, hoping to offer some help to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nglish translation. Keywords: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English translation; function 中西方国家的地理位置、历史历程以及信仰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不同,从而使中西方文化出现差异性,导致语言交流存在一定的障碍,所以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必须要依靠英语翻译才能够完成。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上,翻译使得整个世界的文化变得更加多样化,是促进文化交流以及历史交流的有效手段,从而也为世界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架起了桥梁。接下来文章将对英语翻译的跨文化影响因素以及对跨文化交流中的功能进行具体分析。 一、英语翻译跨文化交流的影响因素 (一)文化传统的影响 文化从宏观上看是一种意识形态,它形成于人类发展历程中的智慧碰撞,同时文化也影响着人们对语言的应用形式。在文化的影响下中西方人的语言交流内容以及交流方式都存在一定的差异。由于中国经历了长期的封建社会的历史制度,所以儒家思想根深蒂固,中国人也更信

常见中国传统文化名词英语翻译

常见中国传统文化名词英语翻译 风水:Fengshui; geomantic omen 阳历:solar calendar 阴历:lunar calendar 闰年:leap year 十二生肖:zodiac 春节:the Spring Festival 元宵节:the Lantern Festival 清明节:the Tomb-sweeping Day 端午节:the Dragon-boat Festival 中秋节:the Mid-autumn Day 重阳节:the Double-ninth Day 七夕节:the Double-seventh Day 春联:spring couplets 春运:the Spring Festival travel 把中国的汉字“福”字倒贴在门上(听起来像是福到)预示新年有好运:turn the Chinese character for luck (fu) upside down to make “dao”(which sounds like arrival) and put it on your door to bring in good fortune for the new year 庙会:temple fair 爆竹:firecracker 年画:(traditional) New Year pictures 压岁钱:New Year gift-money 舞龙:dragon dance 舞狮:lion dance 元宵:sweet sticky rice dumplings 花灯:festival lantern 灯谜:lantern riddle 食物对于中国佳节来说至关重要,但甜食对于农历新年特别重要,因为他们能让新的一年更加甜蜜。Food is central to all Chines festivals, but sugary snacks are especially important for Lunar New Year, since they sweetne up prospects for the coming year. 传统的佳节食物包括年糕、八宝饭、饺子、果脯和瓜子。Traditional holiday treats include nian gao (rice pudding), ba bao fan (eight treasure rice), jiao zi (crispy dumplings), candied fruits and seeds. 四合院:Siheyuan/ Quadrangle 亭/阁:pavilion/attic 刺绣:Embroidery 剪纸:Paper Cutting 书法:Calligraphy 针灸:Acupuncture 象形文字:Pictograms/Pictographic Characters 偏旁:radical 战国:Warring States 人才流动:Brain Drain/Flow 铁饭碗:Iron Bowl 黄土高原:Loess Plateau 红白喜事:Weddings and Funerals ——仅供参考

中西文化的差异及其对商务英语翻译的影响论文

中西方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的分析 摘要:翻译与文化有着密可不分的联系。文化的共性使翻译成为可能,但其语言文化的个性又给翻译活动设置了障碍。由于民族历史、社会制度、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差别,我国汉族文化与英、美等西方文化之间存在很大差异,这种差异造成思维方式不同,具体体现在汉、英两种语言上的表现包括词语理解与运用、词义内涵、联想意义及句式结构的不同等方面。为此,分析其理论原理,通过引用例句做进一步的探讨,并就某些方面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是十分必要的。而且在当今全球化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如何把中英文翻译地更准确更贴近两种语言文化氛围,这是值得广大英语学习人士共同讨论一番的。 关键词:文化差异全球化翻译 正文:翻译是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内容、信息和风格忠实、流畅、艺术地再现出来的实践活动。美国翻译理论家奈特指出:“所谓翻译,就是指从语言到文体在译语中用最贴切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翻译作为语际交际, 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过程, 而且也是文化移植的过程。在很大程度, 它与文化因素、背景知识有很大的关系。王佐良曾说:“翻译的最大困难是两种文化的不同。”吕淑湘也说, 翻译家必须是一个杂家。“杂”就是指知识要广博。可见,解决好翻译中的文化差异问题,了解背景知识是保证译作成功的关键。文化在人类社会扮演着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文化是一个社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总和。而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是文化的一面镜子.语言甚至是文化的一部分,特定的文化背景产生特定的语言。换句话说语言的学习过程也就是了解一种文化的过程。翻译作为语际交际, 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过程, 而且也是文化移植的过程[1 ]。在很大程度, 它与文化因素、背景知识有很大的关系。王佐良曾说:“翻译的最大困难是两种文化的不同。”吕淑湘也说, 翻译家必须是一个杂家。“杂”就是指知识要广博。可见,解决好翻译中的文化差异问题,了解背景知识是保证译作成功的关键。英语翻译不能脱离文化的教学。随着全球经济、政治和科技的一体化,多元文化并存势在必行,文化在各国交流与往来中变得极为重要。受其影响,文化成为文学翻译作品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今天的社会中,翻译已不再仅仅被看作是语言符号的转换,而被看作是一种跨文化交际的行为。翻译成为了一种文化模式的转换。人们用“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跨文化交际) ”、“intercultural cooperation ( 跨文化合作) ”、“acculturation(文化交融) ”等一系列术语来替代“翻译”(郭建中,2000 , P277) 。因此,怎样更加准确、恰如其分地处理文学翻译中的文化差异是创造完美翻译作品的关键。。语词的翻译要求译者在广泛地、准确地了解他国文化中的观念、信仰、习俗、价值标准等方面的同时,忠实传达本国文化的价值与灵魂,才能真正做到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从事英语翻译要注意文化信息的传递,在实际工作中,文化信息有时很难传递到译入语中,结果对等的标准就不能完全做到。一般来说,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传统文化的不同对翻译的影响:列如一外国游客在中国旅游,由于饮食和天气等缘故,导致身体不适,去医院看医生,医生给出的诊断结果是:由于吃多了辣制食物,出现上火。这时问题就出现了,到底怎样把“上火”这个词翻译成外国游人容易理解且易于接受的词语呢?一般如果对于中国人来说“上火”一词,是在熟悉不过了,然而对于一个初来乍到的外国人你仅仅说一个“hot”,他们该怎样去理解呢?所以当然在英文当中也有不少的此类的与文化有很大关联的词语,譬如,meet one’s w aterloo (一败涂地),对于学习英语的我们来说,如果你不懂语言出处的相关历史,我们很难翻译出它的真正意思,其实这句话

从奈达的五类文化因素谈英汉文化词的对比及翻译_陈琳琳

从奈达的五类文化因素谈英汉文化词的对比及翻译 陈琳琳 (湖北大学外语学院 湖北武汉 430062) [摘 要]语言植根于文化中,人们的世界观反映在他们的语言里。文化因素对语言的影响波及词汇层、语言层直到语境层。本文基于奈达的五类文化 因素来谈汉语文化负载词的文化伴随意义及其翻译问题。笔者认为,在处理文化 因素时,应考虑译作在预期读者中的可接受性,从而实现翻译的跨文化交际功能。 [关键词]文化负载词;文化伴随意义;翻译目的;读者因素 1.语言、文化与翻译 在西方关于“文化”的众多定义中,19世纪最有影响的定义是 人类学家Edward Tylor在《原始文化》(1871)中提出来的。据《文 化学辞典》(1988),Tylor给文化下的定义为:“Culture is that complex whole which includes Knowledge,belief,art,moral,law,custom,and any other capabilities and habits acquired by man as a member of society.”(所谓文化或文明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包括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获得的其它任何能力、习惯在内的一种综合体。) 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同时它也受到文化 的制约。正如Juri Lotman 所说:“没有一种语言不是根植于具体的 文化之中的;也没有一种文化不是以某种自然语言的结构为中心 的。”(Susan Bassnett:2004)而在在洪堡特那里,语言反映世界 观。(潘文国,)语言反映人们的文化认知,也有着传达文化意义的 功能。因此,在翻译中如果不谨慎处理,会给跨文化交际带来困难。 从读者接受的角度来讲,不能传达文化意义的翻译无法在读者中引 起应有的文化共鸣,这对原作来讲是一个很大的损失。因此,在处 理翻译中词汇的文化伴随意义时,我们一定要考虑到读者因素,只 有这样才能达到相应的翻译目的,发挥翻译的跨文化交际作用。 例如,随着2008北京奥运会应运而生的“福娃”,这五个可爱 的娃娃,名字分别是“贝贝”“晶晶”“欢欢”“迎迎”和“妮 妮”,看到他们,中国的民众就会想到“北京欢迎您”,作为吉祥 物的这五个中国小精灵承载了中国公民想要传递给世界人民的“和 平、友谊、进步、和谐”等理念。但是“福娃”最初的译名 “Friendlis”仅有“友好、友谊”的指称意义,并没有传达给外国人 上述所承载的特殊的民族文化特色,不利于我们借助奥运会这一盛 会宣传我国的民族文化。因此可以采用异化翻译的策略,翻译成Fuwa,另外附加注释。这样,外国读者在看到Fuwa时才会具体地把它和那五个可爱的中国吉祥物联系在一起,进而联想到它们的特殊文化意义。Fuwa保留了“福娃”的文化蕴含意义,达到了更好的翻译效果。 翻译的最大困难往往不是语言本身,针对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底 蕴,我们应坚持“文化传真”的翻译基本原则。无论我们采取何种 翻译策略,都应既考虑原文的文化特色,又顾及译作的可读性。 下文在奈达五类文化因素的基础上,浅谈翻译中如何应对词语 搭配的伴随意义传达问题。笔者认为,在处理这类问题时,译者可 根据自己的翻译目的和预期读者来选定相应的翻译策略。 2.奈达的五类文化 奈达将语言中的文化因素可以五类:(1)Ecology生态学;(2)Material Culture物质文化;(3)Social Culture社会文化;(4)Religious Culture宗教文化;(5)Linguistic Culture语言文化。 2.1生态文化。生态文化包括动植物、地理环境、气候变化等 等。从地理位置上讲,中国是个大陆国家,地大物博,幅员辽阔。 而英国是个岛国,四面环水,因此在英语中有这样的表:all at sea (不知所措),burn one’s boats(破釜沉舟),sail before the wind (顺风航行)等。而汉语中呢,有“挥金如土”来形容一个人花钱 大手大脚,英语中则说spend money like water.汉语中形容一个人很 能喝水或喝酒,说他“牛饮”,英语中则说drink like fish. 从生态环境讲,不同民族对动物的喜好各异。汉语里,“狗”总带有贬义,比如汉语里常用“狐朋狗友”来比喻勾结在一起的一帮坏人;用“狼心狗肺”来比喻一个人心肠像狼和狗一个凶恶狠毒。与此相反,英美国家人士却常把狗看作是人类的朋友。英语中关于狗的表达几乎都是褒义的,如“lucky dog”(幸运儿),“Every dog has his day”(人人皆有得意日),“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Barking dog never bite”(会叫的狗不咬人)等。 在《红楼梦》中,有这样一段话: “他素昔眼空心大,是个头等刁钻古怪的丫头,今儿我听了他的短儿,‘人急造反,狗急跳墙’,不但生事,而且我还没趣。……” 杨宪益、戴乃迭和霍克斯的译本对狗的传译迥然不同: 杨译:“…‘Desperation drives men to rebel and a dog to jump over a wall.’…” 霍译:“…,it will be a case of ‘the desperate dog will jump a wall,the desperate man will hazard all’;…”(转引自:邵志洪,2005) 在这里两种译文看上去差别不大,都有直译的成分。原文中,宝玉的丫鬟将红儿比作狗,应该含有侮辱的涵义。杨宪益和戴乃迭的译文针对的国内读者,所以不必大费笔墨去解释“狗急跳墙”的比喻意义,读者应该能明白文字背后隐含的意义。而霍克斯的读者是英文读者,他们无法理解这个习语的意思,但译者添加了desperate 一词,应该能很好地传达原作的意思。 2.2物质文化。物质文化指的是不同的文化里特有的物质产品,它们都是文化的载体。比如中国的长城,各国独特的食物和衣着等等。比如中国的饺子、混沌、包子、豆腐等等,在英语中都没有对应的表达。因此,现在大家都似乎都能接受它们的音译名了,这样才体现了它们的“中国特色”。 请看一下例句:“人家是醋罐子,他是醋缸,醋瓮!……” 杨译:“…If other women are jealous,she’s a hundred times…” 霍译:“…They call jealous people “vinegar bottles”,don’t they? Well,she’s not just a bottle full of vinegar; she’s a storage jar – a whole cistern – full of it! …”(转引自:邵志洪,2005) 汉语里形容一个人爱嫉妒,叫吃醋。因此,醋缸子、醋瓮还有爱嫉妒的文化伴随意义。杨译采用了意译的手法,保留了原文的文化意义,但丢弃了文化形象,对原文来说是种损失。霍译采取了直译和增译的手法,既保留了原文里文化特色,有成功地传达了原文的意思,笔者认为比杨译更出色。 2.3社会文化。社会文化包罗万象,涉及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说风土人情、传统、社会规则、宗教信仰、道德准则、历史背景、意识形态等等。比如不同的文化有不用的节日和庆祝风俗,不用的打招呼的方式,不同的称呼方式,另外还有人们赋予颜色词不用的含义。不同文化里的人们对颜色的认知是不同的。 在汉语里,红色总是和“吉利”“好运”“喜庆”相连,是个有着褒义词,中国文化把婚丧嫁娶称作“红白喜事”。过年要贴对联,对联写在红纸上。哪家有人娶媳妇嫁女儿都要、贴大红喜字。再比如:“开门红”(to begin well/to make a good start),本命年要穿红色的衣服来避邪等等。但是英语文化里,红色却有着截然不用甚至相反的文化伴随意义。西方文化中,红色总是和革命、激进和血腥联系在一起,带有政治色彩。英语“see red”表示“火冒三丈”或“大发脾气”,“to wave a red flag ”是做“惹人生气的事”。汉语中的“眼红”用来形容一个人有嫉妒心理,而相应的英语表达却是green-eyed。例: (1)辜负了,红粉朱楼春色阑。 杨译:Her power and red chamber,her youth and beauty wasted. 144

浅论文化与翻译的关系

简析文化与翻译的关系 论文摘要:如何破除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障碍,更有效地传达原作所表达的意思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本文从中西方文化在思维差异、文化心理、宗教信仰、自然环境及生活习俗等几个方面,阐明文化差异对英汉翻译的影响。 论文关键词:翻译文化意识文化与思维 1.引言 朱光潜先生认为,外国文学中的联想意义在翻译中最难处理。因为它在文学语境中有其特殊的含义,这种含义在词典中是查不到的,但对于文学来说却又十分重要。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了解一国的风俗习惯和历史文化背景,否则在做翻译的时候就会有无法下手的感觉。(朱光潜,1996:184)。英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原始文化》(1871)一书中,首次把文化作为一个概念提了出来,并表述为:“文化是一种复杂,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作社会上习得的能力与习惯。”可见文化的覆盖面很广,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语言作为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反映出一个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 翻译之所以不那么容易,乃是因为语言反映文化,承载着丰厚的文化内涵,并受文化的制约。一旦语言进人交际,便存在对文化内涵的理解和表达问题。这就要求译者不但要有双语能力,而且要有双文化乃至多元文化的知识,特别是要对两种语言的民族心理意识、文化形成过程、历史习俗传统、宗教文化及地域风貌特性等一系列互变因素均有一定的了解。正是以上这些互变因素,英汉民族的语言文化才体现出各自特有的民族色彩。 2.影响翻译的文化元素 2.1宗教 大家都知道,《圣经》在西方的文化生活中扮演着源头的角色。相关数据表明:绝大多数的美国人仍然信信仰宗教。而中国人则长期受到儒家学说的影响,即使在中国广为流传的佛教,也是一种受到深刻世俗影响的多神论,这就不同于西方人大一统的一神论宗教观念。中国人信仰佛教·道教,在语言中就有“玉帝”、“佛祖’’等词语,而西方则人信仰基督教,所以就有“上帝”一词。汉语中的“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在英语中就有两种不同的译法,即“Man propose,Heaven disposes”;或者是‘‘Man Dropose,God disposes”。它们的差异就在于对“天”字的不同翻译。“天”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具有浓厚的佛教·道教色彩,而“God”则具有明显的基督教色彩。后者的归化变译法固然利于西方读者的理解与接受,但不利于“天”这一独具中国特色的文化内涵的传播。英语深受宗教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一些成语中,如It’s in God’s hands(听天由命)等。翻译中对于宗教知识的掌握是十分必要的。以汉语中的“临时抱佛脚”这个成语为例,如果简单地翻译成“to embrace Buddha’S feet in one’S hour of need”就会让西方读者感到奇怪,为什么在有需要时要抱佛主的脚呢?这样做有什么用呢?如果我们稍加处理的话,西方读者理解起来就是另外一回事了“to embrace Buddha’s feet in one’s hour of need——seek help at the last moment”。(包惠南,2003:20)。 2.2文化心理 由于不同的民族使用的语言是不一样的,而且它们的历史和文化也是各不相同的。所以各个民族在其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在各具特色的历史条件下形成了自己的民族特色。这对一个民族的心理的形成有着巨大的影响。历史文化的不同主要在一些历史典故以及许多忌讳和好恶的差异上得到体现。以数字“9”为例。这个数字在中国古代的意义很特别,因为它代表着至高无上的意义:即九九归一,一统天下之义。而“4”这个数字由于和汉语中的“死”读音相近,所以很多人现在还是不喜欢这个数字,尤其是电话号码。相当多的人不愿意要以“4”为尾号的号码。至于“8”这个数字由于与发财的“发”谐音而深受一些人的热捧。而在西方人的意识里,4、8和9只是极普通的自然数符号,并不具备这些特殊的意义。众所

论文化因素对英汉翻译的影响

论文化因素对英汉翻译的影响 院系 专业班级 姓名 _ 学号 年月日

目录 摘要 (2) ABSTRACT (3) 引言 (4) 一、绪论 (6) (一) 文化的概念 (6) (二) 翻译的概念 (6) 二、分论 (6) (一) 文化内涵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7) 1 宗教文化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7) 2 历史文化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8) (二) 生活方式的差异对英汉翻译的影响 (6) (三) 价值观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10) 三、结语 (11) 参考文献 (12)

文化(culture)是一个内涵丰富而又复杂的概念。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的载体和核心,也是文化赖以语言传播的物质表达形式。翻译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活动,是信息和思想的交流,是语言表达的艺术再创造,而不是文字上的对译。语言与文化的密切关系注定了翻译与文化的密切关系。翻译是把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不言而喻,两种语言转换的过程中必然涉及到两种文化。翻译实质上是不同文化间的交流。 本文在阐述文化和翻译概念的基础上,试从中西文化的相似和差异性,包括不同的文化内涵、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等方面,对此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指出两种语言翻译中应注意的文化问题。 关键词:英汉翻译;文化因素;影响

Culture is a complex conception. Language is a very important part of culture. It is the core of culture. Translation is a transfer activity of two languages. It is the exchange between information and thoughts, but not the direct translation. The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language and the culture means the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ranslation and culture. In fact, translation is a kind of tool for us to communicate. This article tries to point out the problem, what cultural factors should be noticed during the translation, will be analyzed and discussed from the aspects of similarity and difference of eastern and western culture, including different cultural connotation, life-style, outlook on values in foundation of explaining idea of culture and translation. Key words: English-Chinese Translation; Cultural Factor;Effects

翻译对文化的影响

翻译对文化的影响 2014年06月16日第A9版:文化教育 作者:沈望舒来源:学习时报字数:3104 1 翻译,在常规认识中,它只是社会中很小一部分人的一种能力、职业、贡献;但史实表明,它始终是人类文化沟通、交流、融合的桥梁,是特定文化留存、发展、弘扬的要素,是一领域文明摆脱落后、与时俱进、更新换代的诱因。 翻译,曾经发挥延续文明的决定性作用 笔者在古埃及托勒密王国的首都亚历山大市,从当地人讲述已知世界历史上最古老而伟大图书馆的业绩中,了解到不仅埃及文明有过长时间的中断和遗失,而且当代西方文明引以自豪的古希腊文明也曾早早被湮灭。是亚历山大图书馆所藏相关希腊的经典与译作,那些被翻译成拉丁文字的公元前9世纪荷马的诗稿,欧几里得《几何原本》,公元前270年古希腊天文学家阿里斯塔克的关于日心说的理论著作,以及有西方医学奠基人之称的希波克拉底、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学者阿基米得、古希腊三大悲剧作家等种种名著,让欧洲、让西方找回了自己的历史之根。不知名大师们的往返翻译,不仅有文明传播功效,而且形成对一种文明的救赎,这就是史称毁于公元3世纪的古埃及亚历山大图书馆曾经拥有的译著,对当代西方思想文化体系的独特贡献。 从印度佛教圣地瓦那拉斯到经济中心城市孟买的8天访寻,遗憾地了解到:佛教人口在印度总人口中比重跌至2.7%以下;历史灭佛带来的无人信、无人懂状况,衍生出“社会灭佛”恶果——大量千余年前的石制精美佛像被毁,许多今日人工难以雕制的大小佛头散落民间,廉价地摆在旧货市场地上;对佛教经典的诠释者更是踪迹难觅。由此令人不禁回想以唐僧西天取经为代表的“佛学东渐”,它所导致佛教的别样光大——汉传佛教“禅宗文化”的辉煌,中国历史上首次“翻译高峰”:汉至宋中间800余年,来自印度的高僧与中国本土的大德精诚合作,大规模地进行佛经翻译,完成一场人类历史上罕见的系统化“经典转移”。它不但重塑了中国文明肌理,还赋予佛教于中国与世界的新生。这是一种由玄奘、鸠摩罗什等翻译家创造和续写的哲学文明。 翻译,让世界命运共同体内部互鉴互促 2011年《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提出,要以“命运共同体”的新视角,寻求人类共同利益和共同价值新内涵;2012年十八大报告将其进一步提升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2013年以来中国领导人在重大外交场合频繁倡导“命运共同体”。命运共同体理念适应世界和平发展潮流的根本要求,既是各国历史上共存关系的事实,又揭示各民族同处一个地球、同在一个生存环境的深刻哲理,倡导相互依存的权力观、利益观、安全观。 中国历史鼎盛时期,屡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相敬互鉴式的吉光。汉唐宋元明清各朝辉煌阶段,京师之地都有内外商贾云集、各国文化交往密切的记载。西亚、阿拉伯、印度、欧美的文化及其载体,在张骞、玄奘、马可·波罗、利马窦、汤

中国文化相关词汇英文翻译

中国文化相关词汇英文翻译 元宵节:Lantern Festival 刺绣:embroidery 重阳节:Double-Ninth Festival 清明节:Tomb sweeping day 剪纸:Paper Cutting 书法:Calligraphy 对联:(Spring Festival)Couplets 象形文字:Pictograms/Pictographic Characters 人才流动:Brain Drain/Brain Flow 四合院:Siheyuan/Quadrangle 战国:Warring States 风水:Fengshui/Geomantic Omen 铁饭碗:Iron Bowl 函授部:The Correspondence Department 集体舞:Group Dance 黄土高原:Loess Plateau 红白喜事:Weedings and Funerals 中秋节:Mid-Autumn Day 结婚证:Marriage Certificate 儒家文化:Confucian Culture 附属学校:Affiliated school 古装片:Costume Drama 武打片:Chinese Swordplay Movie 元宵:Tangyuan/Sweet Rice Dumpling(Soup) 一国两制:One Country,Two Systems 火锅:Hot Pot 四人帮:Gang of Four 《诗经》:The Book of Songs 素质教育:Essential-qualities-Oriental Education 《史记》:Historical Records/Records of the Grand Historian 大跃进:Great Leap Forward(Movement) 《西游记》:The Journey to the West 除夕:Chinese New Year’s Eve/Eve of the Spring Festival 针灸:Acupuncture 唐三彩:Tri-color Pottery of the Tang Dynasty/The Tang Tri-colored pottery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Chinese-charactered Socialist/Socialist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偏旁:radical 孟子:Mencius 亭/阁:Pavilion/Attic 大中型国有企业:Large and Medium-sized State-owned Enterprises 火药:gunpowder

浅谈英汉翻译中的文化差异

浅谈英汉翻译中的文化差异 [摘要]要在两种语言之间进行翻译,除了通晓两种语言文字之外,还必须深刻理 解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本文拟从文化与翻译的关系的角度、以中西文化差异为突破口,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并在此基础上对一些文化差异较大的语言现象提出建议性的翻译方法。 [关键词]文化;文化差异;翻译 根据《现汉》,“文化”有三个定义:1.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2.考古学用语,指同一历史时期的不依分布地点为转移的遗迹、遗物的综合体。同样的工具、用具、同样的制造技术等,是同一种文化的特征,如仰韶文化、龙山文化;3.指运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识,学习∽ / ∽水平。 而美国1974年出版的The New World Encyclopedia给“Culture”一词下的定义是:It is the totality of the spiritual, intellectual, and artistic attitudes shared by a group, including its tradition, habits, social customs, morals, laws and social relations. Sociologically, every society, on every level, has its culture. The term has no implications of high development.对比这两种定义,不难发现中国人与英美人对“文化”的理解不是完全相同的。英语的Culture定义排除了物质文明发展水平的高低,它只强调艺术、文学、观念、习俗等精神财富,而汉语的“文化”则包括“物质财富”。 据上所述,文化包括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它包含了人类创造的一切财富,而语言是人类最杰出的创造物之一,因此,语言是文化的产物,同时,又是文化的载体。文化的发展能促进语言的发展,而文化要靠语言来传播和继承。作为记录人类思想和历史的工具,每一种语言都有其独特的文化特色和文化内涵,而翻译就担负着在语言和文化中进行转换、促进交流的重任。正如刘宓庆(1995,316)所说:“语言中几乎处处有所谓‘文化符号’,留待译者‘解码’(decoding)。”在翻译中,译者首先要对原文中的文化符号进行解码。这些文化符号源自我们身处的社会环境,只有悉心分析,敏锐观察才不会有所错漏。在解码之后,译者还需用译语将原文的文化信息重新编码。这一过程则更为不易,要求译者对译语语言和文化有精深通透的了解和把握。正如王佐良先生所言,译者处理的是个别的词,面对的却是两大片文化。(1984:34)美国翻译理论学家尤金.奈达指出:“翻译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两种语言更重要,因为语言只有在其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 因此,在翻译工作中,译者除了深厚的语言功底外,还应具备广博的文化知识,才能使两种语言达到真正的交流。尤其是掌握汉英两种语言所反映的中西文化差异这方面的知识更加重要。由于这一问题的广泛性、多变性和复杂性,要进行全面探讨是不可能的。本文仅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此进行一下论述:

论语言文化与翻译技巧

2009年4月 第6卷第4期 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Apr.2009Vol.6No.4 一、英汉互译应注意文化差异 众所周知,文化差异是翻译中的一大障碍。任何译者都必然会遇到它。这是因为不论笔译还是口译都是借助语言来完成的;而语言本身就是文化信息的载体与容器。 [1] 而且语言与 文化密不可分,即“语言与文化的联系既多样又广泛。毫无疑问,学者、作家及社会活动家的写作活动是民族文化的重要因素,它对语言规范的发展有着影响。”从翻译的角度来看,文化差异往往通过对两种不同语言文字的比较与对照得到真实的体现,而译者必须尊重各民族语言文化的同时,还必须考虑各民族的适应度和可接受度。在交际时,译者必须介绍该民族文化在语言交际中的差异,否则就造成很大的笑话。据说一个由于文化的差异,而造成语言交流时的误解故事,即一个很流行的故事就是有位中国官员携妻子访美,在与美国员相遇寒暄时,双方都忽视了对方的语言文化差异而造成语义误解的尴尬局面。从这个事例中我们可领悟道译者在口笔译时都必须从不同的文化背景,文化常识等知识的角度去理解其语言语义。比如译者所进行的是英译汉,他或她就须首先想到本民族读者所特有的语言文化,照顾其身份与利益,扬长避短,使一些难为本民族读者所接受的文化因素尽量离他们远一些,或提醒他们以批判的态度待之,在可让译文适合欧化的同时,注意使用规范的词与句,要尽可能地从汉语中去寻找现成或规范的部分,有时即便无计可施也得设法为之,这就是翻之技巧。当然还可采用加脚注的办法,其目的都是为了消除文化上的障碍,理解上的困难。 如:“You don ’t want to lose Larry altogether,do you ?” She shook her head. S.Maugham:THE RAZOR ’S EDGE,p.256. “你不想完全失掉拉里,是吗?”她点头。 周煦良译:《刀锋》,第245页。 [2] 从译文看,译者很了解原语的文化背景,并善于处理文化差异所造成的理解障碍,即将shook 摇头译成点头。摇头是英美人同意否定句问话的习惯,译者为了使中国读者不至误会,而译成了点头。这里的文化差异在于:回答否定句时,英美人是着眼于所问的内容,而中国人则着眼于问话本身的正确与 否。所以译者的译文是恰到好处的。达到了使广大读者也无理解困难或异议。 就语言文化本身来言,一民族的文化之所以是另一民族理解和翻译的障碍,是因为它事先未为这个民族的人所了解。不管是英译汉还是汉译英,译者除了重视东西文化之间的差异外,还应重视其它翻译技巧。如“读者对等”“归化、异化”等等。 就“读者对等”而言,它是奈达有名的“灵活对等”理论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部分。而众多的奈达的研究者们看中的只是他的语言形式、语言风格、语言神韵的对等,对“读者对等”这一部分采取视而不见的态度。而谭载喜在《奈达论翻译》一书中从读者反应这一角度对奈达的理论又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概括与研究。他在《翻译的性质》这一章中,特别强调论述了这一点,奈达主张,从读者的角度来看翻译,则必须引进另一观点,要看译作能否被读者所理解、衡量它的标准不仅在于译文中词句能否被理解,还在于读者对整个译文会产生什么样的反应。[3]这无疑告诉了翻译工作者在英汉互译时不仅要注重读者的反应,也要注意语义上的对等原则。 二、英汉互译应注意语义上的对等原则 1.最切近对等原则的实现 语言文化的差异,使双语翻译中绝对对等的实现难以完全达到,然而在可能的范围内尽量地贴近则是可以达到的。当然英语属印欧语系,汉语属于汉藏语系,双语的表达方式有不尽相同的地方,在这种情况下,一个成功的翻译者要学会灵活地加以变通,准确地再现原语的精神,追求最切近对等原则的实现,从而实现对等。例如: (1)鸳鸯道:家生女儿怎么样?牛不吃水强按头。(《红楼梦》四十六回) “It makes no odds ”,said Faithful,“You can take an ox to the water,but you can ’t make him drink (Hawkes) “What difference does it make?You can ’t force an ox to bend its head to drink ”,said Yuan yang.(Yang) 霍克斯将英谚中“You can take a horse to the water,but you can ’t make him drink ”作了变通,这样既保持了汉语谚语 的表达力,也成功地达到了对等。对西方读者而言,也是一点 论语言文化与翻译技巧 王芳,张君 (湖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株洲412008) 摘 要:语言是交际的工具,是文化信息的,若忽略了语言与文化,无论怎么说都难以获得成功的译文;同样是 翻译,译文还有高下优劣之分。好的译文不仅符合作者的原意,还能传达其微妙之处,使读者能很好理解原文要旨,感受其风格等。本文试图用一些例证,以印证语言文化与翻译技巧的重要性。 关键词:文化;翻译;技巧 122··

浅谈英汉翻译中的文化因素

Contents 1 1.0 Introduction of culture (1) 2.0 Language, Culture & Translation ......................................... .2 2.1 Idioms (2) 2.1.1 English and Chinese idioms sharing the same meanings and cultural images (2) 2.1.2 English and Chinese idioms sharing the similar meanings but different cultural images (3) 2.1.3 Translation of idioms not restricted to only one version (3) 2.2 Communications with peopl e of different background (4) 2.2.1 Communications in a restaurant (4) 2.2.2 An embarrassing answer (4) 2.3 Animals that bear different cultural connotations (5) 2.4 Colors that have different cultural bearings (6) 2.4.1 B lue (6) 2.4.2 White (6) 2.4.3 Black (7) 3.0 Conclusion (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