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翻译的文化功能看翻译中文化缺省补偿的原则

合集下载

旅游文本英译中的文化缺省和翻译补偿

旅游文本英译中的文化缺省和翻译补偿

旅游文本英译中的文化缺省和翻译补偿【摘要】旅游文本是跨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然而在英译中常常存在文化缺省现象。

文化缺省对旅游文本英译的影响是显著的,容易导致信息不准确或失真。

为解决这一问题,翻译者需要运用翻译补偿策略,如意译或加注释等,以保持原意和文化特色。

跨文化传播中的挑战与解决方法在于翻译者要意识到文化因素的重要性,并灵活运用翻译补偿策略。

文化适应与翻译质量的关系密切相关,重视文化因素有助于提升翻译质量。

结论指出文化差异是翻译的难点,翻译过程中需要灵活运用翻译补偿策略,以确保翻译品质和信息传达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旅游文本、英译、文化缺省、翻译补偿、跨文化传播、文化因素、翻译质量、文化适应、文化差异、翻译挑战、解决方法、文化适应、翻译质量、翻译补偿策略。

1. 引言1.1 旅游文本英译中的文化缺省和翻译补偿In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ng travel texts from English to Chinese, cultural omissions and translation compensations play a crucial role. Cultural omissions refer to the loss or absence of cultural elements in the translation process, which may lead tomisunderstandings or misinterpretations. On the other hand, translation compensations are strategies used to make up for these cultural gaps and ensure accurate and culturally sensitive translations.2. 正文2.1 文化缺省对旅游文本英译的影响Additionally, cultural deficiency can also affect the tone and style of the translation. Without a thorough understanding of the cultural context, translators may struggle to accurately capture the nuances of the original text, leading to a loss of the intended voice and atmosphere. This can result in a translation that feels awkward or unnatural, making it less engaging for readers.2.2 翻译补偿策略的应用翻译补偿策略的应用在旅游文本英译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浅析翻译中的文化缺省及其补偿策略

浅析翻译中的文化缺省及其补偿策略

浅析翻译中的文化缺省及其补偿策略作者:胡亚萍来源:《青年文学家》2015年第33期摘要:文化缺省是作者在创作的过程中与其意向读者双方共有的文化背景知识的省略。

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看,译者既要考量作者和译者双方的交际效率,增加文本的美学效果,又不能忽视文化差异,需要把原文中的文化信息传达给译文读者。

本文就这一文化现象对翻译的影响进行了探讨,分析并且归纳处理翻译中文化缺省现象的补偿策略。

关键词:文化缺省;翻译;补偿策略作者简介:胡亚萍(1990-),女,汉族,山东省临沂市人,英语语言学硕士,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研究方向:英语语言及教学法理论研究。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5)-33--01英汉两种语言在很多方面存在着不同,例如:历史背景、文化观念、风俗、宗教,这就给翻译带来困难,其中,最突出的是文化缺省现象给翻译带来的影响。

而这些困扰的存在就决定一篇成功的译文需要进行文化缺省的补偿。

一、翻译中的文化缺省文化缺省指交际双方在交际过程中对双方共有的文化背景知识的省略,是通过作者所面向的读者激活其记忆图式中的相关文化信息,以此来补充缺省的信息空位,最终建立起语义和情景连贯的过程。

翻译和文化二者密切关联,这是由翻译的本质决定的。

文化交流产生的同时,必然会带动翻译的出现,而就其目的而言,翻译是把一种民族文化传播到另一种民族文化中,促使两种文化糅合,贯通的过程。

在这个的过程中,译者运用自身的理解对原语的文化进行重写和再现。

毋庸置疑,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交际的主要方式和途径,必然会面临处理各种不同的文化,而对于原文读者显而易见的文化背景知识相对于译文读者来说就构成了文化缺省的成份。

翻译得当,可以有效的促进文化间的交流,还可以保持原文文化缺省所产生的含蓄美和简洁美,反之,会造成读者错误的理解作品。

二、翻译中文化缺省的补偿策略尽管文化缺省在翻译中势必会给译者造成一定的困难,甚至引起误读误解,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对它毫无办法。

英汉翻译中的文化缺省及补偿策略

英汉翻译中的文化缺省及补偿策略

英汉翻译中的文化缺省及补偿策略作者:武娜来源:《教育界·下旬》2015年第09期【摘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翻译并非是一种机械的语言转换活动,而是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活动。

然而一种语言文化中不言而喻的东西,在另一种文化中却要花很大力气解释,这种文化上的不对等就是文化缺省。

本文拟结合英汉翻译中的例子,探讨文化缺省的概念内涵及其成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三种补偿策略,以便更好地服务于英汉翻译实践,促进中外交流。

【关键词】英汉翻译 ; ;文化缺省 ; ; 补偿策略1 引言翻译作为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社会活动,是日常交际的最重要手段之一。

它在推动文化交流、构建文化认同、促进文化变革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由于中西方民族在地理、历史、宗教信仰以及哲学文化传统等方面的不同,一种语言文化中不言而喻的东西,在另一种文化中却成了“语义真空”,这种文化上的缺失或者不对等就是文化缺省。

下面本文将从文化缺省的概念内涵、形成原因以及补偿策略三方面予以初探,以更好地促进英汉翻译实践的顺利进行,推动中西文化交流。

2 文化缺省的概念内涵文化缺省是指作者在与其意向读者交流时双方共有的相关文化背景知识的省略。

由于作者与其意向读者享有共同的文化背景知识,作者在写作过程中可以省去一些对双方来说不言而喻或不言自明的文化信息。

(王大来,2010)必要的文化缺省既提高了表达的效率,也增加了内容的可读性。

但是,翻译作为两种语言文化之间的相互转换,源语作者与译语读者并不具备相同的认知域和文化结构,因此,对源语作者来说是不言自明的事实,对译语读者来说则会成为“语义真空”。

正是这种文化缺省给翻译实践带来了巨大的障碍和挑战。

正如著名翻译家王佐良(1987)所说:“翻译最大的困难就是两种文化的不同。

在一种文化中不言而喻的东西,在另外一种文化中却要花很大力气解释。

”翻译最大的挑战并不在于两种语言形态、语式风格之间的相互协调和顺应,而在于如何补偿源语相对于译语读者来说缺省的文化成分,实现不同文化间的相互融合。

汉语旅游文本中的文化缺省及其翻译补偿策略

汉语旅游文本中的文化缺省及其翻译补偿策略

汉语旅游文本中的文化缺省及其翻译补偿策略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国人开始走出国门,去探索世界的各种文化和风景。

在旅游过程中,旅游文本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帮助游客更好地了解旅游目的地的文化历史、风土人情等信息,从而增强旅游的意义和体验。

然而,汉语旅游文本中往往存在着文化缺省,这给游客的理解和体验带来了很大的障碍。

本文将分析汉语旅游文本中的文化缺省及其翻译补偿策略。

文化缺省是指文化信息在一定程度上被省略或缺失,或是因不同文化背景而不易理解的现象。

在旅游行业中,汉语旅游文本常常存在文化缺省,其表现形式如下:1. 单词、短语或句子的缺失。

汉语旅游文本中缺乏对外文化特有名词、俚语和习惯用语的翻译,这些信息对于外国游客理解当地文化非常关键。

例如,中国传统节日中秋节被称为“中秋节”,但英语中一般译作“Moon Festival”或“Mooncake Festival”,如果没有此类翻译说明,外国游客可能难以理解“中秋节”背后的文化内涵。

2. 利用本民族的文化背景来代替缺失的文化信息。

例如,在汉语旅游文本中用普通话来描述地方方言的名称,或用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来说明文化现象,这样的文化缺省很容易导致外国游客的误解。

例如,常州市的一个景点中有一处被称为“‘婆娑世界”的景点,对于中国人来说会联想到佛教的世界观念,但外国游客可能难以理解这里面蕴含的文化内涵。

3. 某些文化现象的文化解释是不够充分的。

汉语旅游文本可能对一些文化现象的解释,只进行了简单的叙述或只是简单地描述文化现象,对于外国游客来说难以了解当地文化的真正内涵和特色。

例如,某些文化背景复杂的景点,由于篇幅限制或其他原因,只做了简单介绍,这样就无法让外国游客全面地了解这些景点的文化内涵。

面对文化缺省的问题,翻译工作者可以采用以下几种翻译补偿策略:1. 适当加入对外文化的翻译。

对于那些对外旅游,或者涉及到一些外国文化中特色的景点,可以适当加入对外文化的翻译,这样便于外国游客更好地理解当地的文化。

《中国文论:英译与评论》中的文化缺省及补偿

《中国文论:英译与评论》中的文化缺省及补偿

《中国文论:英译与评论》中的文化缺省及补偿张煜【摘要】Cultural default is defined as the absence of relevant cultural background information shared by the two sides in communication .Much cultural information with national characteristics contains in Chi‐nese classical literary theory .The cultural information which has traditional connotation should be compen‐sated during translation ,and translators will meet great difficulty and challenge .Cultural default was ana‐lyzed in detail by some translation examples in Chinese Literary Theory :English Translation with Criti‐cism ,and the four main compensational strategies which the writer takes were summarized .%文化缺省指的是同一文化背景的人在交际过程中对双方共有文化背景知识的省略。

中国古典文论中蕴含有大量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信息,在翻译过程中要恰当地补偿这些有民族蕴意的文化信息,译者面临极大地困难和挑战。

结合《中国文论:英译与评论》一书中的翻译实例,对其中的文化缺省现象进行了细致分析,并总结了译者采用的四种主要的补偿策略。

【期刊名称】《河北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5(000)003【总页数】6页(P103-107,125)【关键词】文化缺省;补偿策略;中国古典文论;文化信息【作者】张煜【作者单位】河北联合大学出版管理中心,河北唐山 06300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3159翻译实践证明,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

外宣翻译中的文化缺省及补偿

外宣翻译中的文化缺省及补偿
承 载着 深厚 的中 国文化 和 中国政 府 的 国际形象 。 文 化 缺 省现 象 是 生 活在 同一 文 化 背景 下 共 用相 同语 言 的人 们 在 交 际过 程 中经 常 发 生 的现 象 。在 交
际过程 中, 双方要想达到预期 的交际 目的 , 就必须有共同的背景知识或语用前提 , 有了这一共 同知识或语 用前提 , 在交流时就可以省去一些对双方不言而喻或不言 自明的东西 , 从而提高交际的效率 。外宣翻译
人独特的一种文化的凝聚与积淀 , 已经扎根与深藏于每个 中国人的潜意识里 。它在 中国传统文化中是权 势、 高贵 、 尊荣 的象征 , 又是幸运和成功的标志 。而西方人对“ 龙” 的联想和看法与中国人完全不同。 “ 龙” ( d r a g o n ) 在西方是贬义词 , 常与灾难 、 恐怖 、 死亡联系在一起 , 代表着邪恶 、 残忍。所 以, 在翻译时如果忽视 中西思维文化 的差异 , 将 中国人熟知的“ 龙头企业” 直接翻译成“ d r a g o n h e a d e n t e r p r i s e ” , 外 国读者会无法
1 . 2 中西语 言 文化 差异
中国的外宣资料 中常常为了营造气势 , 加强语气而使用“ 大词 ” ( h i g h . s o u n d i n g w o r d ) 、 同义反复词语 、 四字格等 。例如 , “ 国际一 流” “ 国内领先” “ 成就 巨大 ” 等 四字结 构 , 以及“ 最好 ” “ 最先进 ” 等夸大 的修饰 语 。如果将它们完全对译成英文 , 除语言结构不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外 , 与英文文体轻渲染 、 重 内容 的表 达方式也不相符合 。对待这样 的情形 , 译者要采用省略或淡化 的翻译策略 , 使外宣资料符合译语受众的

旅游文本英译中的文化缺省和翻译补偿(1)

旅游文本英译中的文化缺省和翻译补偿(1)

旅游文本英译中的文化缺省和翻译补偿Introduction旅游文本是旅游业中的一种重要文件,旨在为游客提供关于旅游目的地的信息。

在翻译旅游文本时,面临着不同文化背景的游客和目的地之间的文化差异。

翻译的过程中,文化的缺省和翻译补偿是需要注意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旅游文本中存在的文化缺省和翻译补偿,并提出适当的解决方案,以保证译文的准确性和可读性。

一、文化缺省1.语言和习俗的差异不同地区的语言和习俗存在巨大的差异,这是旅游文本翻译过程中首先要面对的文化缺省。

译者需要在保留源文本意义的同时,结合目的地的文化差异进行适当的转化和调整。

例如,在源文中可能存在词汇或语法方面的错误,但是基于目的地的文化特征,这些错误不一定需要全部修正,在适当的情况下可进行简化或加强以满足翻译的需要。

2.文化的陈述和价值观的差异旅游文本中常常包含目的地的文化陈述和价值观介绍,这也是文化缺省的一大难点。

目的地的文化特征和价值观念存在巨大的差异,这导致翻译者需要将源文本中具有地区标志的文字进行适当的转换,使其符合目的地的文化背景。

3.信仰和文化的差异不同地区的信仰和文化也存在巨大的差异。

在翻译旅游文本时,应特别注意针对目的地的信仰和文化特征进行适当的调整。

例如,当一些东南亚地区的旅游文本涉及到信仰和文化方面的描述时,需要对其进行适当的转化,以使其更加贴合目的地的风俗和习惯。

二、翻译补偿1.语言的合理调整旅游文本中,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存在语言结构和词汇差异,这导致翻译者需要进行合理的语言调整和转换,以使翻译词句符合目标语言的习惯表达方式。

2.结构和组织的调整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的结构和组织方式也存在差异。

翻译者需要对源文本进行适当的结构和组织调整,以使其更符合目标读者的认知和理解。

3.文化特色的处理旅游文本中,存在大量的文化特色描述,这对翻译者的文化素质要求较高。

在翻译过程中,翻译者应结合目的地的文化特征适当地调整原文中的文化特色描述,使其更贴合目标读者的文化认知。

文学翻译中的文化缺省补偿分析

文学翻译中的文化缺省补偿分析

加简洁、含蓄,让读者能够进一步思考和想象文学 内涵,但是译文读者也可能无法正确理解原文作品 的文化内涵。读者在阅读原语文学作品时,可能会 按照原语作品的语篇提示来自行补充文化缺省的地 方,从而深入理解原文内涵,感受原文作品审美艺 术价值。从通常情况来看,由于原文读者以及作者
近读者的阅读习惯, 最大化还原原文作品的文化信息, 生活在相同的文化环境下,所以在理解原文作品的 所以译者必须采用合适的翻译方法。基于此,本文对 文学翻译中的文化缺省问题进行了全面分析,并提出 了相关的翻译补偿策略。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作品具有较大的差异 性,其面向的读者群体也大不一样,在不同社会背 景下的文化知识也大不一样。作者在创作文学作品 时,往往带有一定的文化环境特色。翻译作为跨文 化交际活动,译文读者和原文作者所处的文化背景 不同,翻译活动具有双面性,所以译者在翻译文学 作品时经常出现文化缺省问题。译者不仅要考虑译 文读者的阅读习惯,而且要考虑原文作者的表达习 惯及思想特征。要想实现翻译交际活动的成功,译 者必须深入了解译文读者的阅读习惯和文化表达特 征,只有全面了解译文读者,才能选择科学、合理 的翻译方式。文化缺省使译者和原文作者之间的思 维交流出现分歧,译者必须理解原文作者的思想意 识,才能补偿文学翻译中的文化缺省。因此,在文 学翻译中补偿文化缺省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文化缺省概述 (一)文化缺省的定义 文化缺省主要指的是译者在翻译文学作品时, 省略了原语作者和读者共有的部分文化背景知识。 文学翻译中出现文化缺省现象,虽然能够使作品更 文化缺省时非常简单、方便。但是,原文作者与译 文读者所处的语言文化背景不同,所以译文读者无 法正确理解原文作品的文化内涵,对于文化缺省部 分难以理解,必须由译者来补偿文化缺省部分,这 样才能方便译文读者阅读理解。 (二)文化缺省的分类 词语和句子的意义主要包含文化意义和文化 内 涵, 在 不 同 的 文 化 语 境 下, 文 化 意 义 和 文 化 内 涵 也 体 现 了 不 同 的 重 合 程 度。 根 据 研 究 分 析, 笔 者 发 现, 文 学 翻 译 中 的 文 化 缺 省 主 要 可 以 分 为 三 类:绝对文化缺省、 对应文化缺省和相对文化缺省。 具 体 而 言, 绝 对 文 化 缺 省 主 要 指 的 是 文 化 空 白, 也 就 是 属 于 某 一 个 民 族 的 特 有 文 化, 这 一 特 有 的 文 化 内 涵 是 其 他 文 化 所 不 具 备 的。 宗 教 文 化 以 及 语 言 文 化 都 能 纳 入 绝 对 文 化 缺 省 的 范 围, 例 如, 中 国 和 西 方 的 社 会 文 化 存 在 较 大 的 差 异, 这 些 差 异 就 是 绝 对 文 化 缺 省。 相 对 文 化 缺 省 主 要 指 的 是 部 分 文 化 缺 省, 也 就 是 两 种 不 同 的 语 言 文 化 具 有 相 似 的 部 分, 但 是 相 对 文 化 缺 省 能 够 进 一 步 体 现 两 种 的 文 化 的 差 异 性。 对 应 文 化 缺 省 主 要 指 的 是 零 文 化 缺 省, 也 就 是 两 种 语 言 文 化 语 境 都 具 有 相 似 的 指 示 意 义 以 及 文 化 内 涵, 这 种 文 化 共 性 体 现 了对应文化缺省。

翻译中文化缺省文化补偿

翻译中文化缺省文化补偿

翻译中的文化缺省与文化补偿摘要:文化缺省是指文学创作中作者与其意向读者交流时,双方共享的相关文化背景知识的省略。

本文以《喜福会》中多对母女之间的交流中文化缺省为例,探讨文化缺省的文化补偿策略。

关键词:文化缺省文化补偿一、引言文化缺省是指文学创作中作者与其意向读者交流时,双方共享的相关文化背景知识的省略。

译文读者无法领悟原作中省略掉的文化信息,原文作者与母语读者之间的默契在译者与译文读者之间失落,从而出现语义真空,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也大打折扣。

所以翻译应该特别注意文化缺省现象的存在,仔细考虑原作的文化背景,做出适当的文化补偿,才能让译文读者获得原作的文学享受。

华裔作家谭恩美于1989年发表了《喜福会》。

小说由十六个相互交织的小故事组成,四个移民家庭中的母亲和美国女儿(吴素云和女儿精美、龚琳达和女儿薇弗莉、英英·圣克莱尔和女儿丽娜、许安梅和女儿露丝)轮流回忆母亲们如何脱离封建家庭以及各自的母女关系,深刻展现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喜福会”是精美的母亲组织的以打麻将和聚餐聊天为主的每周聚会,成为小说的主要场景。

作为中国移民的母亲们与美国长大的吃美国派、喝可乐长大的“香蕉人”女儿们之间存在交流障碍,翻译成为家庭内部交流的重要途径,然而交流中的文化缺省现象往往使问题更加复杂化,交流中缺乏文化补偿成为导致矛盾升级、甚至母女之间交流困难的重要原因。

本文以《喜福会》中多对母女之间的交流中文化缺省为例,探讨文化缺省的文化补偿策略。

二、《喜福会》中母女交流时的文化缺省从语言交际的角度看,缺省的目的是通过缺省交际双方都明白的成分来提高交际的效率,缺省的成分虽然不在话语中出现,但却被特定的语境激活于话语接受者的记忆之中,于是话语中的实际语义真空由接受者记忆中的文化知识填充,接受者获得连贯的语义。

《喜福会》中文化缺省是母女在交际过程中省略了假定的双方共有的文化背景知识,然而母女之间的文化背景差异造成一些文化缺省在交际过程中是无效的,形成了意义真空或语义疑团,语义失去了连贯性,进而产生了矛盾和冲突。

翻译中的文化缺省与补偿策略文化缺省策略

翻译中的文化缺省与补偿策略文化缺省策略

翻译中的文化缺省与补偿策略文化缺省策略翻译中的文化补偿策略及案例分析Hatim 和Mason 认为,“译者往往需要借助译入语持有的语言表现手段尽力弥补译文语言效果方面的失真和缺损,意识译文达到与原文大体相同的效果,这种翻译过程就是补偿。

”补偿手段可分为显性补偿和隐形补偿。

显性补偿是指用明确的注释,包括脚注,尾注,换位注等。

文内注以及译者前言,附录等,体现译者的异化翻译倾向。

隐形补偿指译者充分调动各种译入语手段,对原加以调整,包括增译,释义,具体化,归化等手段。

下面简要分析一下几种常用的补偿手段:直译直译可以保留原文的风格,又能把原文的文化含义传递给目标读者,避免原文化意义的流失,英汉翻译中如果有对应或相近的表达,直译是最好的选择。

如音译法,太极(taiji),功夫(kongfu)给力(geili),这些音译能最大限度的保持源语的文化和特色。

意译意译,又称为归化法(adapt ion),是用目标文化的表达方式取代原作中陌生而不易理解的表达方式,从而使读者更好地理解原作作。

例如:How do you think of Mary ?She is a cat.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猫是温顺可爱的,但在英语中却是魔鬼的化身,是邪恶诡异的象征。

所以这句话应译为:“她是一个包藏祸心的女人。

”因此我们在翻译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源语文化和译语文化的相似相异之处,这样才不会曲解原文所要表达的意思.就像牛津大学教授Hawks在翻译《红楼梦》时把怡红院译成“怡绿院”,把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中的“含春”转译为“含夏”(ever-smiling summer face),都是一种对文化缺失的补偿。

加注加注分为两种,文内加注和文外加注。

文内加注主要是直译加注,文外加注主要是尾注,角注等。

例如“海岸两岸的“三通”已是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

如果直接将“三通”翻译为“three links”就会引起理解上的障碍。

最好的方法就是加注,补全语义:Three Links—links of mail,transport and trade”这样便于外国读者更好地理解词语的内涵。

跨文化翻译的文化缺省和翻译补偿

跨文化翻译的文化缺省和翻译补偿

2020年第!6期(总第862期)丈敖冬‘科跨文化翻译的文化缺省和翻译补偿王唯怡(重庆工商大学派斯学院外国语学院,重庆401520)摘要:英语和汉语受到现实发展及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存在相当大的文化差异。

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不少原文的文化缺省现象对跨文化的信息传递造成了干扰,这些问题亟待解决。

译者应该审慎处理原文背后的文化信息,运用合理的翻译方法补偿其中的文化缺省信息。

关键词:跨文化翻译文化缺省补偿方法引言翻译是以语言活动为载体的文化交际和文化传播活动,目标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将一种语言转换为其他语言,其次并非单纯的代码转换,必须如实传递和表达原文的本来含义和意义,让译文读者准确把握原文负载的各种文化信息。

翻译界普遍认为,究其实质而言,翻译是某种文化社会背景下的一种语言内涵和意义如实地再现于其他文化社会背景的语言中%翻译之所以难,关在于如握、翻译和 其中的文化背景知识,会文化的,会文化的%通常情况下人们难以克文化层面的和其在语言中的文化信息传递、表达和%一、文化缺省和翻译补偿介绍1文化缺省的介绍1954年Charles F.Hockett最先提出了“文化缺省”的概念,认为“形式上的任意”!(112-115)。

内首先究文化翻译 的是王东风(1997),他文化的含义是在交际中交际方而动的、认的背景,所以背景“在”,而“实是那种在的'在场者还结型的缺失内容,将文化缺省划分成了“语境缺省”“情景缺省”及“文化"。

“文化”是原文中文化背景的情况。

以,文化表者和意通交中方的关文化和文化背景,在的文化语中活信息。

是在文化交际和文化传播的中,必须文化的,的文化,让译本、准确而全面地把握和译本语义,文化来的“意义真空”,动语言的种,地语,化的译本语义。

译者较高要求,译者需要具备文化力和语力,地开展文化活动,将文化的深层次内涵准确表达来。

2.翻译补偿概—因为目的语受众缺乏源语言和原著的相关背景知识,双方存在一定的文化缺省等,译者必须对文化缺省问题作出针性的翻译%译者为文化的,要地和把握源语言的丰富文化内,掌握与其相关的各类文化形象和背景,熟练用目的语,采取恰的翻译方法,把经验和语篇信息在一起,、翻译、传递源语言承载的大量文化信息。

文化缺省与翻译补偿

文化缺省与翻译补偿

文化缺省与翻译补偿
文化缺省与翻译补偿是两个在翻译过程中必须考虑的问题。

文化缺省是指在翻译时缺
乏对源语和目标语文化的深入了解,导致在翻译中误解或遗漏文化信息。

而翻译补偿是指
在翻译过程中通过各种手段弥补文化差异所带来的信息丢失或误解。

文化缺省在翻译中十分常见。

在翻译时,译者可能会被源语言文化的用语和习惯所影响,而忽略掉目标语的文化差异。

例如,英语中常用“blue”表示悲伤的情绪,在中文中
则用“黑色”表示。

如果译者没有深入了解中文文化,可能会误译为“蓝色”,导致信息
损失。

此外,不同的文化在社会制度、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历史传统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翻译时需要考虑到这些方面,才能将作品准确地传递给读者。

为了弥补文化差异所带来的信息丢失,译者需要采取翻译补偿的措施。

翻译补偿的方
式包括:对文化信息进行概述或注释;选择目标语可以接受的表达方式;适当引入目标语
文化元素;采用文化借用或直译等。

例如,将一个文化习惯或题材进行概述或注释,帮助
读者深入了解源语文化。

又例如,在翻译描写日本鬼怪的小说时,可以适当地用中国的鬼
怪文化来补充解释,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

此外,在翻译名著时,有时可以采用文化借用,直接把某种文化元素引入到目标语中,比如,在翻译《红楼梦》时,可以将“宝钗”直接
音译成“Pearl”。

总之,文化缺省和翻译补偿是翻译中需要重视的问题。

在翻译时,需要尽可能地深入
了解源语和目标语文化,并采取合适的补偿措施,使译文能够准确地传递源语信息,同时
也不失目标语的特色和文化认同。

《史记》英译中的文化缺省及其翻译补偿试探word资料4页

《史记》英译中的文化缺省及其翻译补偿试探word资料4页

《史记》英译中的文化缺省及其翻译补偿试探一、引言翻译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行为。

翻译过程不仅涉及语言的转换,还考虑社会文化、政治和审美情趣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美国翻译学家尤金?奈达曾说:“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

”[1]110但是不同文化在历史、地理、风俗、道德、宗教等方面存在差异,翻译中会出现一些文化不对等甚至文化空缺现象。

这样的文化空缺常常会引起某些译语读者对原语文本理解的偏差与障碍。

因此,呈现和阐释异质文化对于译者来说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译者需要采取灵活的补偿方法,尽力弥补原文本的文化缺省,实现两种文化的交流。

二、文化缺省的概念文化缺省这一概念是由中国学者王东风首次提出的,他在《文化缺省与翻译中的连贯重构》一文中指出:“生活在同一社会文化环境中的人们都具有关于这一社会文化的共同知识,因此在交际过程中,根据语言使用的经济原则,交际双方会省去那些他们认为是不言自明的内容。

这种被交际双方作为共享的背景知识而加以省略的部分就叫作‘缺省’。

如果被缺省的部分与语篇内信息有关,就叫作‘语境缺省’,而与语篇外的文化背景有关,就叫作‘文化缺省’。

”[2]55缺省现象普遍存在于文学作品中,给作品带来简洁和含蓄的美学效果。

对于缺省部分,原语读者在阅读中能根据语篇内的某些信息的提示,激活贮存在记忆中的相关经验和知识,从而对文本做出比较充分的理解和欣赏。

但是,由于文化缺省具有鲜明的文化特性,缺省部分对不属于该文化群体的读者会造成意义真空,即译语读者记忆模式中没有相关的知识和经验储备,无法建立起连贯的理解。

这就要求译者不仅具备扎实的双语功底,而且有良好的双文化能力,特别是对原语和目标语言的民族心理意识、历史背景、习俗传统和宗教文化等有深入的了解。

在此基础上,要正确判断译语读者的知识结构,合理选择翻译策略。

下面我们就看看《史记》杨译本是如何处理文本中蕴含的大量文化缺省的。

翻译中的文化缺省现象及其补偿策略

翻译中的文化缺省现象及其补偿策略

2005年第2期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Jou rnal of P ingx iang Co llege2005NO.2翻译中的文化缺省现象及其补偿策略冷赛猛(江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西南昌 330027)摘 要:本文从文化的角度出发,初步分析了当前翻译中的“文化热”现象及其成因。

指出文化和翻译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作者认为,由于各种文化有其独特的性质和内涵,在翻译过程中必然会出现文化缺省现象。

在出现文化缺省的情况下,译者不应是听之任之、也不是无能为力的,应该采用一些办法对其进行补偿。

文章提出了补偿的一些策略。

关键词:翻译;文化;缺失;补偿策略 一、引言:翻译中的“文化热”在国际交往日趋密切的今天,不同文化之间都会发生直接或间接的联系,绝对封闭的文化是不存在的。

一直以来,文化是个热门话题,但学界对文化这个概念本身的内涵还不甚确定。

到底何谓“文化”?有人粗略估计文化的定义大约有250种之多。

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即文化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进行探讨。

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居住的整个社会、整个世界,乃至整个宇宙的所有的精神和实践活动的总和(屠国元: 1996)。

纽马克(P.N ewm ark)在给文化下定义的时候,引入了语言的因素,他说:“我给文化作如下定义:使用特定语言表达思想的某一社群的独特生活方式及其表现形式”。

事实上,文化和文化之间发生联系在很大程度上依靠语言这一中介来完成。

语言和文化联系得如此紧密,以致苏联符号学家罗特曼(Ju ri L o tm an)坚定地宣称:除非根植于文化语境(con tex t of cu ltu re)之中,否则语言不能存在;同样,如果没有自然语言的构架(the structu re of natu ral language)处于文化的中心,文化也不能存在。

所以,语言是文化躯体的心脏,正是因为这两者的相互作用才会有生命能源(life-energy)的延续(B assnett: 15)。

翻译实践中文化缺省可以补偿吗?——评《翻译中的文化缺省研究》

翻译实践中文化缺省可以补偿吗?——评《翻译中的文化缺省研究》
解。
因此 ,《 翻 译 中的 文化 缺 省研 究 》( 王大来, 中央 编 译 出版 社 , 2 0 1 2 年版 ) 一 书就 是 作 者 在平 时 的翻 译 实 践 中总结 出来 的补 偿 文化 缺 省 的有 效 成 果 的展 示 。 本 书从 理 论 上 总 结 了文化 缺 省 的生 成 机 制 , 对 翻 译 研 究 者、 翻译 教 师和 研 究 生都 有 重要 的参 考 价 值 。同时 , 专著 在 理 论 的指 导下总 结 了翻译 实 践 中文化缺 省 的补 偿策 略 和 方法 , 还 就 外宣翻 译 中的 文化缺 省问题作了专章的讨论 , 对译者和有志于学习翻译 的学子, 具有十分重要的使 用价值。 总体来说, 本专著具有以
下几个 方面 的特 点 。
第一 , 本书 从 多个 角度 对 翻 译 中的文化 缺 省 现 象进 行 了论 述 。 作 者 从 多角度 、 多学 科 对 翻 译 缺 省进 行 了论 述 , 不仅 使 读 者对 文化 缺 省 有 了全 方 位 的 认识 , 还 能 启发 读 者从 多角 度探 索文化 缺 省现 象 的 补偿 方法 。 作者 运 用 了几 种理 论 对 文化 缺 省 进 行 了阐述 。 首先 是 语 言 学 的 图式 理 论 。 图 式 理 论 认 为 图式 能 帮助 读 者 进 行 推 断并 预 测 未 来 , 允许 读 者 填 充 作 者 在 文 本 中未 提 及 的信 息 , 推 断 作 者 的意 图 , 因为两个人 处于 不 同 的文化 背景 下, 那 么在语 言 交 流 的过 程 中必 然 会 出 现 无法 理 解 的 意 思 。 其 次 是 文学 的美学 反 应 理论 。 作 者 引入伊 瑟 尔 的美 学反 应 理论 阐释 读 者 阅读 文 本 获 得美 学价 值 享 受 的过 程 , 从 而探 讨 文化缺 省 补偿 的首 要 原则 : 让译 文 读 者重 新感 受到 原文 中的艺 术 审美价 值 。 再 次 是 文化 功能 理 论、 作 者 运 用跨 文化 交 际 学 的文 化 功 能理 论 讨 论 文化 缺 省 补 偿 , 使译 文 读 者 获 得文化 探 索 的享 受。 这 些 理 论 包 括 意识 形态 理论、 操纵理论、 目的理论 等 , 有助 于 翻译 时依 照 接受 语境 的变 化 来选 择 文化缺 省 的补偿 策 略 和方 法 。 第二, 理 论与 实践 的 密切 结 合 。 翻 译 研 究 的重要 意 义 之一 , 在 于 理 论与 实践 的 紧密 结合 , 把 翻译 实 践 的经 验 用理 论 加 以总 结 和 解 释 , 得 出规 律 性 的 策 略 与方 法 指 导 实践 。《 翻 译 中 的文化 缺 省 研 究 》 一 书 就 是 作 者在 长 期 的 翻 译 实 践 中 总结 出 来 的经 验 , 上升 到 理 论 高度 加 以总 结 的结 晶 。 这些 从 实 践 中总结 出来 的经 验 又 反 过 来 对 翻 译 实践 具 有 非常 高 的 指导价值。 例如, 在 第五 章 中一 类 由于 文化 缺 省 而 引发 的翻 译 错 误 就 是 译 名不 统 一 , 作 者 这 里 列 举了 “ 错 误 百 出的北 京 英 文标 示 牌 ”文 中呈现 的 一段 内容 , 其 中杨 文琴 记 者与 北 外 教 师 刘永 利 共 同统 计 出 了 北 京 的 许 多英 文标 识 牌 的错 误 在 这些 标 识 牌 中, 出现 的翻 译 错 误 达 到 了1 2 0 0 多处 , 这 是 令人深 思 的问题 。 这 些英 文标 示 牌 本 来 为了给 外 国友 人带 来 便 利, 结 果 却 因为 翻译 错 误 造 成 了 “ 国际玩笑” 。同时 , 中央 电视 台 曾经 也在 专 题 节 目中放 映了许 多 英 文翻 译 错 误 的案 例。 例如:“ 总服务台”( I n f o r ma t i o n ) 翻译成g e n e r a l i n f o r ma t i o n ;“ 意粉”( 意大利通心粉的简称 , s p a g h e t t i ) 被译 为 I d e a P o w d e r ) 。 作者 通 过 总结 这 些 例 子 告诉 人们 , 中国的 对 外宣传 翻 译 没 有起 到 良好 作 用 。 对 外宣传 翻译 的质 量 普 遍 偏 低 。这一 问题 必 须 引起 人们 的高度 重 视 。 第三, 遵 循 了在 文化 和 语 言 比 较 的 原则 下 进 行 翻 译 的 原则 。 语 言 的产 生 、 存 在 和发 展 往 往 依 赖 于 一定 的 自然 生 态 环 境 和社 会 人 文 环境 。 作 为 交 流的 工 具 、 信息 的 媒介 和 文化 的载 体 , 语 言总 承 载 着一 定 的物 质含 义 、 规 制 内容 和观 念 思 想, 反 映 出一 个 民族 的 个 性特 征 、 思 维 方 式和 文化 内涵 。 语 言 研 究 就 是 揭示 语 言产 生和 发 展 的内在 规 律 性。 研 究语 言 , 其 实就 是 研 究 一 个 民 族 的发 展 历史 , 揭 示 其 文化 蕴 涵 。 语 言 研 究 包括 语 内研 究和 语 际 研 究 。 语 内研 究 主要 是 通 过 对 某 种 语 言 的 内在 构成 与应 用 等 进 行 分析 来 探讨 其 内部 的规 律性 , 而 语 际研 究 主要 是 通 过 对两 种 或者 两种 以上 的语 言进 行 对 比分析 来 探 讨 语 言之 间 的相 似 性与 差 异性 。对 于 翻 译 , 有学 者 指 出 , 翻译 不 仅仅 要 转换 两 种 不 同的 语 言。 而 且要 重 视 两 种 不 同 的 文化背 景 。从 实践 中来 看 , 译 者 在翻 译 两 种语 言 时, 最 应该 重 视 的就 是 两 种语 言 的文化 背景 。《 翻 译 中的文 化 缺 省 研 究 》一书 就 通 过 翻 译 过 程 中文化缺 省 的补 偿 原则 的讨 论 , 强调 了文化 比较 在翻 译 中的重要 作用 。 作 者 在翻 译 实践 和 相 关 的研 究基 础 上 提 出了文化 缺 省 补 偿 的 三大 原 则 , 并 以 三大 原 则 为主 线 , 深 入 讨 论了文化 缺 省 的补 偿 策略 和 具体 方 法 , 对 翻译 研 究者 和 翻译 实践 者都 有 重 要 的参 考 价 值 和指 导 意 义 。 【 作者系大连工业大学外国语 学院讲师; 基金项 目: 大连 工业大学教育厅基本科研项目“ 文化生态学视 阂下 ‘ 中国英 语’ 与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 策略研究”( 2 0 1 6 ] ( ) 4 o ) 】

翻译的文化功能与翻译中的文化缺省补偿_桂永才

翻译的文化功能与翻译中的文化缺省补偿_桂永才

文化殿堂·50·2010.07翻译的文化功能与翻译中的文化缺省补偿桂永才(淮南师范学院 安徽·淮南 232001)摘 要:从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入手,阐明了翻译在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并从“文化传真”这一基本翻译原则出发分析了翻译的文化功能。

然后指出并分析了跨文化交际中存在的文化缺省现象,进而探讨了对文化缺省补偿的原则,列出了文化缺省补偿的方法。

关键词:翻译 文化功能 文化缺省 补偿中图分类号:H315.9&G04 文献标识码:AOn the Cultural Function of Translation and Compensation for Cultural Default inTranslatingGUI Y ong-cai(Huainan Normal University Anhui·Huainan 232001)Abstract: The paper probes into translation by starting from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guage and culture, clarifying the role of translation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analyzing the cultural function of translation from the angle of facsimile of culture. Then it studies the problem of cultural default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discusses the principle and approaches of compensation for cultural default.Key Words: Translation; Cultural Function; Cultural Default; Compensation一、引言 由于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国家间的交往更加频繁,各国在经济、政治、教育和科技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更加深入,这促使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相互渗透和交流,而不同国家、民族之间的文化渗透和交流离不开语言翻译。

文学翻译中文化缺省补偿的一个原则

文学翻译中文化缺省补偿的一个原则

文学翻译中文化缺省补偿的一个原则
王大来
【期刊名称】《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4(017)004
【摘要】文化缺省是指作者在与其意向读者交流时双方共有的相关文化背景知识的省略.本文旨在探讨翻译中文化缺省补偿的一个原则:使译文读者获得原文美学价值的享受.本文引入伊瑟尔的美学反应理论阐释读者如何通过阅读文本获得美学价值享受.在翻译中最值得译者重视的是不要因填满原文的空白而剥夺译文读者的想象力.因此,译者应正确处理补偿译文读者的文化缺省和保留原文美学价值之间的关系以及对原文的翻译和对原文的理解之间的关系.
【总页数】6页(P30-35)
【作者】王大来
【作者单位】温州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浙江,温州,32503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59
【相关文献】
1.文学翻译中文化缺省的补偿策略 [J], 罗俊;吴嘉平
2.翻译实践中文化缺省可以补偿吗?——评《翻译中的文化缺省研究》 [J], 于妍
3.文学翻译中的文化缺省补偿策略研究r——以《红楼梦》杨译本为例 [J], 杨艳艳
4.关联翻译观:文学翻译中文化缺省补偿的一个新视角 [J], 刘桂杰
5.从翻译的文化功能看翻译中文化缺省补偿的原则 [J], 王大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翻译的文化功能看翻译中文化缺省补偿的原则①王大来(温州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浙江温州325035)摘 要:文化缺省是指作者在与其意向读者交流时双方共有的相关文化背景知识的省略。

本文旨在探讨翻译中文化缺省补偿的一个原则:使译文读者获得文化探索的享受。

翻译的文化功能决定了翻译在建构异国文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并对目标文化具有深远的影响。

从文化交流的角度看,译者的重要任务是把原文中的文化信息传达给译文读者。

因此,在补偿译文读者的文化缺省过程中,译者应尽力使译文读者获得原文的文化信息,但不能因补偿过量而使译文读者失去获得文化探索享受的机会。

关键词:图示;文化缺省;翻译的文化功能,文化补偿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7242(2004)06-0068-03 11引言有人想象,翻译工作最大的难题是在接受语或译语中找出恰当的词和结构。

恰恰相反,对于译者来说,最大的困难是补偿译文读者的文化缺省,这不仅需要理解词语的意义和句法关系,而且还要对原文的文化缺省成分有敏锐的感觉。

人们普遍错误地认为,一个掌握两种语言的人就能够胜任翻译工作。

首先,仅仅掌握两种语言是不够的,了解相关的文化也同样重要。

语言在某一文化中的作用以及该文化对词和习语的影响比比皆是,不仔细考虑原文的文化背景,对任何一篇文本都很难做出恰当的理解。

译者在翻译中应充分注意原文文化缺省的存在。

首先,对原文的正确理解依赖于对原语文化特征的相关事实的正确理解。

然而,在许多情况下,译者没有注意到原文中存在的文化缺省成分。

结果。

译者所理解的原语文化背景知识可能是以他自己的文化现实为基础。

其次,由于原文读者与译文读者的文化背景知识不同而引起翻译误读比语法错误之类的东西更难发现,因而造成译文读者对原文更严重的错误理解。

本文旨在探讨翻译中文化缺省的一个原则:使译文读者获得文化探索的享受。

首先,根据图示理论阐明文化缺省的生成机制以及其交际价值,然后根据翻译的文化功能讨论文化缺省补偿的原则。

2.文化缺省我们知道,在交际过程中,交际双方要想达到预期的交际目的,就必须具有共同的背景知识。

正是有了共同的背景知识,交流时就可以省去对双方来说是显而易见的事实,从而提高交际效率。

人工智能的研究表明人类的知识是以固定的图式(schema )形式组织起来贮存于人的大脑中,以便运用时随时可以搜索(Brown &Yule :234)。

“人类认知过程中知识的组织涉及到比单词和概念更大的单元。

这个组织也包括人们熟知的情景和事件以及情景和事件之间的关系的知识。

”(Matlin :222)因此,图式可看作是关于情景和事件的概括性的知识(Matlin :223)。

换言之,图式是“一般的”信息,不仅包括了人们生活中的事件,而且还包括了事件的程序和顺序以及社会情景的一般知识。

例如,“饭店图式”描述了在饭店就餐时可能发生的一系列事件。

然而正如Bartlett 指出,图式不能看作是连续的单个事件和经历的累积,必须对图式加以组织并使之随时可以搜索(Brown :249)。

因此,图式是“高度复杂的知识结构”(Brown :247)。

图式的基本结构包含带有标记的若干空位(slot ),空位又由填充项(filler )填充。

例如,在表示典型的“饭店图式”中,就有“服务员”、“餐桌”、“餐椅”、“菜单”等这类带有标记的空位。

客观世界中存在的某个饭店或文本中提到的具体饭店可看作是这一饭店图式的一个例子。

用某个饭店的具体特征填充这一饭店图式的空位就可得到该饭店的画面。

当图示的所有空位被填充项填满时,大脑的显示屏就会出现该图式的画面。

例如,当感观记忆输入了“饭店”这一信息,饭店图式中像“餐桌”和“菜单”之类的空位就会被激活并由填充项填充。

这是一个自上而下(top①本文受温州大学2003年度科研项目(X03126)的资助。

2004年第6期总第88期外语研究Foreign Languages Research 2004,№6Serial №88-down)的搜索过程。

有时,激活图示的某个空位,就会激活其它相关的空位,最终激活整个图式。

这是一个自下而上(bottom-up)的过程。

例如,激活“餐桌”,“餐桌”就会激活“菜单”、“服务员”等空位,最终激活整个饭店图式。

因为没有任何两个人会有完全相同的背景,在言语交流中总会有些语义的缺失或曲解。

但是,作为同一语言文化背景中的成员,他们拥有足够的共同背景知识来保证进行有效的交流。

因此,作者在写作时不必告诉读者图式中显而易见的信息以便获得表达的经济性。

作者和读者共享的背景知识在文本中加以省略的部分叫做“情境缺省”(situational default)。

如果被缺省的成份与语篇内信息有关,就叫做“语境缺省”(contextual default),而与文化背景知识有关的,就叫做“文化缺省”(cultural default)。

然而,文化缺省成份一般都具有鲜明的文化特色,并且存在于语篇之外,因而会对处于不同语言文化背景中的读者造成意义真空,他们因缺乏应有的图式无法对文本获得连贯的理解。

文化缺省是作者在与其意向读者交流时双方共有的相关文化背景知识的省略。

在像翻译这样的跨文化交际中,原文作者和译文读者由于生活在不同的社会文化环境中而不具有共同的文化背景知识。

因此,对于原文读者来说是显而易见的文化背景知识,对于译文读者就构成了文化缺省成份。

原文中文化缺省的存在及其功能使得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事实:原文作者在写作时是不为译文读者的接受能力着想的。

3.文化缺省补偿的原则:使译文读者获得文化探索的享受3.1翻译的文化功能翻译中译者应该坚持“非民族中心主义”(non-ethnocentric)的态度,因为这种态度可以更大程度地兼容文化差异。

既然译者处于“原文的发起人和信息的最终接受者这样一个长长的交流链———人类跨越文化疆界的纽带———的关键中心”(Sch ffner&Holmes:16),就应该担负起清除由于两种文化差异造成的跨文化交际的障碍。

今天,人类已进入了新的世纪,不同民族和不同文化和平共存,科学和技术迅猛发展,给我们提供了更多相互交流的机会。

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需要相互理解。

为此目的,我们更需要摒弃民族中心主义和各种偏见。

由此看来,翻译不仅是语言符号的解码和编码,而且还涉及到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旨在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

文本的功能也应放在广泛的社会背景下加以考查,即考查文本是如何影响文化背景下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功能的。

翻译使目标文化呈现出原语文化的画面,因而可以说翻译对目标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

人们从哪里获得关于异国文化的知识?又是怎样知晓异国文化与本国文化是不同的呢?人们可以通过身临异国文化或阅读异国文化背景中生产的原文文本来获取关于异国文化的知识。

除此而外,人们还可以通过翻译这条途径来获得关于异国文化的知识。

Venuti指出,翻译最重要的作用就是文化身份的形成,翻译对构建异国文化具有深远的影响(Sch ffner: 10)。

由此可见,在把异国文化传达给目标文化读者的过程中,翻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既然翻译促进文化交流,形成文化身份,对社会发展和变革有着深远的社会影响,那么什么才是一篇好的译文呢? Berman认为一篇质量差的译文具有民族中心主义的倾向,即:“在翻译的幌子下,对外国作品的异国情调实行系统的否定。

”(Berman:4)一篇好的译文旨在采取开放、对话的态度,使本国语言文化呈现出原文文本的异国情调,从而限制这种民族中心主义的否定态度(Berman:5)。

翻译是存在的方式,通过这种方式,读者可以欣赏到原作的异国情调。

一篇好的译文能使读者在领会原作的同时仍保留原作的异国情调(Berman:224)。

普通读者对译文的期待也不能忽视,因为他们的积极反馈极大地影响了翻译的标准。

许钧曾就中国读者对名著《红与黑》的译文的期待作过调查。

调查结果是中国读者希望能够读到能反映异国情调和异域文化的翻译文学。

给出两种原作的译文,一种是略带一点“欧味”的译文,另一种是过分归化的译文,要读者在这两种译文中选择一种,结果是大部分读者选择前者,其理由是他们希望能欣赏到外国文学特有的韵味,领略到外国文学作品中所蕴涵的异国情调以及鲜明的语言风格(许钧:189-192)。

确实,过分归化的译文会阻碍译文读者领略原文的异质文化。

因此,译者应尽量保留原作的“风姿”。

“翻译的本质是‘意义’的翻译,即翻译文本的全部内容。

一旦从这一观点来看待翻译,翻译就成了浅薄的语义调解。

”(Berman:187)这样的翻译就是以牺牲原文中具有鲜明文化特色的形式和所指为代价,在所谓“内容”层面上进行的翻译。

事实上,翻译应涉及两个方面:从窄的意义来讲,翻译就是把一种语言所表达的内容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的内容;从广义的角度来看,翻译是把一种语言的文化内涵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的文化内涵。

毫无疑问,翻译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对原文的忠实。

根据这个原则,翻译应忠实于原文所表达的内容和文化信息。

译者必须以适当的方法辩证地处理好翻译所涉及的这两个方面。

然而,如果从文化交流的角度来看,译者的任务便是把一种语言的文化内容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的文化内容。

因此,译文是否忠实于原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译者对两种语言的把握程度以及对两种语言所表达的文化内容的细微差异的高度敏感。

看来,翻译不可避免地会遇到文化问题和文化的表达问题。

3.2文化补偿体现异国文化一般说来,对文化缺省的处理有两种方法:一种是以原语文化为归宿,另一种是以目标语文化为归宿,即异化和归化。

异化意味着使译文读者接近异国文化,使译文读者看出异国文化与本族文化的不同。

归化意味着使异国文化紧贴目标文化读者,使目标文化读者毫无困难地阅读译文。

换言之,归化就是为了方便目标文化读者,用目标文化代替原语文化。

有人认为异化不能消除译文读者对原语文化理解上的困难。

这种观点首先忽视了文化的兼容性;第二,把归化作为翻译中解决文化缺省的唯一手段。

例如:“Where there is smoke,there is fire.”中文读者是见过“fire”和“smoke”的,这种具有文化兼容性的成语,又何必译成“无风不起浪”呢?对翻译中文化缺省所造成的理解困难,可以通过阐释法来解决,如果运用归化法,译文读者永远不能从根本上理解原语文化,更谈不上从心理上接受原语文化。

当两种语言所表达的文化价值差异巨大时,归化的问题在跨文化翻译中就显得尤为突出。

《红楼梦》中刘姥姥的一句中国习语“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杨宪益和夫人将其译为“Man proposes,Heaven disposes”,而霍克斯将其译成“Man proposes,G od dispose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