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宋代散文
祭石曼卿文欧阳修四、延展资料(一)《宋代散文选注》前言宋朝散文标志

祭石曼卿文欧阳修四、延展资料(一)《宋代散文选注》前言宋朝散文标志着我国古代散文史上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三百多年间出现人数众多的散文作家,在“唐宋古文八大家”中,宋朝人就占了六位(欧阳修、荀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
从《宋文鉴》(宋吕祖谦辑)、《南宋文范》(清庄仲方辑)等总集来看,作品的数量十分惊人,是一笔丰富的文化遗产。
宋朝初年,文坛上承袭了晚唐、五代浮艳柔弱的文风,一味追求词藻的典丽和声律的谐美,内容浅薄空泛。
这在当时就引起了一些知识分子的不满和反对。
到宋仁宗赵祯(1023—1063在位)时,欧阳修开始主持文坛,和他的革新政治的主张相适应、相联系,发起和领导了古文革新运动。
这是唐朝韩愈和柳宗元所倡导的古文运动的继续和发展。
欧阳修团结并且培养了大批的古文作者(苏洵父子、曾巩、王安石等),理论和写作齐头并进,又校补韩愈的文集作为典范,运用自己的政治影响,经过三十多年的努力,终于奠定了一代文风。
散文的特点是题材广泛,笔法自由,因此对两宋三百年间的文章,要在思想内容上作一个科学的概括,是很困难的。
本书选文五十八篇,就已经有政论、史论、奏议、书序、传记、杂说、记、赋、随笔、书简、日记、题跋等各种样式,其中或论国家大事、历史教训,或叙山川风貌、社会风俗,或是个人的抒情述志,内容很广。
但我们可以看出,宋朝的散文和当时现实政治的联系是特别密切的,它是直接参与政治、影响政治的有力手段。
北宋的不少名作如《朋党论》、《本朝百年元事劄子》、《答司马谏议书》乃至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等,都与北宋先后两次著名的变法运动有关;南宋的优秀散文大都根植于苦难而动荡的时代土壤,表现了抗击金、元贵族统治者的侵扰和恢复中原的民族意志,反映了当时人民普遍高涨的爱国主义精神。
这是两宋散文的一个可贵的思想特色。
宋朝散文的作者大都是封建知识分子,在他们的文章中存在不少封建地主阶段级的落后、反动思想。
例如对于愚忠观念的宣传,对于封建道德的说教,对于天命论、迷信思想的鼓吹,对于少数民族不加阶级区别、笼统采取的敌视态度,以及他们在政治上不得志时所表现的自命清高、消极颓废的地主阶级人生观等,都是封建性的糟粕。
宋代散文名篇

宋代散文名篇
1.《徐敬业墓志铭》--李觏
2.《石钟山记》--张载
3.《清明上河图》--张择端
4.《牡丹亭序》--元好问
5.《闲情偶寄》--释宗演
6.《广异记》--沈德潜
7.《南唐书·卷一》--李煜
8.《看经楼记》--柳宗元
9.《转运使》--石培
10.《梦溪笔谈》--沈括
11.《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12.《醉翁亭记》--欧阳修
13.《晋书·卷五十一·王濬传》--陈寅恪
14.《浮生六记》--沈复
15.《西厢记》--王实甫
16.《许由传》--王安石
17.《天台山记》--苏颂
18.《宣和牒谏疏》--文天祥
19.《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刘知几
20.《钓台礼记》--周处
21.《女史箴图》--刘攽
22.《龙门山记》--陈亮
23.《岳阳楼记》--范仲淹
24.《雪夜林屋留别》--杨万里
25.《红楼梦》--曹雪芹。
宋代散文的特点及影响

宋代散文的特点及影响宋代是中国文化史上重要的一个时期,该时期产生了许多杰出的文学作品,其中散文是一种重要的文学形式。
本文将探讨宋代散文的特点以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1. 特点1.1 现实主义倾向宋代散文注重对现实生活的描写与表达,强调真实、客观、具体。
作家以细腻入微的笔触刻画人物和事物,反映社会现象和人民生活。
例如《东篱乐府》中描写农田劳作场景,展示了农民辛勤耕作的艰辛与奉献。
1.2 情感真挚深沉宋代散文渗透着浓厚的情感色彩,作者表达对人生、自然和社会等各种感慨和思考。
他们通过细腻入微、富有感染力的文字表达情感,使读者能够深入体验其中。
例如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中展现了作者在退休后与友人畅谈诗酒之乐时内心世界起伏不定的情感。
1.3 华丽技巧的运用宋代散文注重华丽的修辞与艺术手法的运用,以增强作品表达力和吸引力。
作者运用比喻、夸张、对偶等修辞手法,细腻描写事物之美或通过措辞构造富有韵律感的句子。
例如苏东坡的《祭鱼礼文》中他将鲤鱼比作忠臣孝子,通过细腻而华丽的文字描摹了一幅动人的画面。
2. 影响2.1 散文体裁丰富化宋代散文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技巧影响了后世文学创作。
它为后来不同类型散文如游记、笔记、志怪小说等打下了基础,并促进了这些体裁在明清时期达到高峰。
2.2 影响后世散文创作艺术宋代散文的精湛艺术技巧与独特风格成为后人们学习与模仿的对象。
许多后来者通过对宋代散文家作品的研究与借鉴,进一步发展了散文创作技巧。
如明代的唐寅在其《红楼梦后续》中就加入了许多宋代散文特色,并为后来明清小说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3 开创自我表达的新途径宋代散文以其情感真挚、现实主义倾向等特点,开辟了自我表达与思想交流的新途径。
它使个体对社会、人生、情感等多方面进行思考,并通过文字表达出来,进而促进了中国文学对于个体思想性与创造性的重视。
结论宋代散文以现实主义倾向、情感真挚深沉和华丽技巧的运用为特点,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它不仅为后世不同类型散文的发展提供了基础,还影响了后人对于散文艺术的理解和创作。
宋代散文特点

宋代散文特点《说说宋代散文那些事儿》嘿,朋友们!今天咱来聊聊宋代散文。
这宋代散文啊,那可是相当有特点,且听我慢慢道来。
宋代散文有一种特别的亲切感。
读起来就好像是个老朋友在跟你唠嗑,没那么多文绉绉的词儿,通俗易懂接地气。
就比如说欧阳修写的那些文章,平平常常的事儿,用朴素的话语就给你说得明明白白的,让你忍不住感叹:“哎呀,这不就是咱生活里的事儿嘛!”除了亲切,宋代散文还特别有韵味呢!那语言文字的运用啊,就像一杯好茶,慢慢品才能品出其中的滋味。
苏轼的文章就常常有种精妙的韵味在里头,初读可能觉得也就是那么回事儿,但再细细一读,哇,原来这里头藏着这么多巧妙的心思,真不愧是大文豪写出来的呀!宋代散文还有个特点,就是那帮文人特别爱讲道理。
动不动就开始长篇大论,搞得你不听完都不行。
不过呢,他们讲得倒也挺在理,让人忍不住点头称是。
感觉就像是一群老师,苦口婆心地教导你怎么做人、怎么做事儿。
王安石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人物,读他的文章,总感觉他在严肃地给你上人生课呢!提到宋代散文,不得不说的就是它的多样性啦!有抒情的、有议论的、有叙事的,各种各样的类型都有。
就像一顿丰盛的大餐,啥口味都能满足你。
你要是今天心情不好,那就找篇抒情的来听听,感受一下文人的感性;要是想思考思考人生,那就来篇议论的,保证让你的脑子转起来。
总之呀,宋代散文是咱中华文化的瑰宝之一。
它既亲切又有韵味,爱讲道理还多样丰富。
读宋代散文,就像走进了一个充满魅力的世界,能让人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气息和文人的智慧。
最后,我想说,朋友们,别错过宋代散文这个宝藏呀!去好好欣赏一番,相信你一定会从中收获很多乐趣和感悟。
咱可别光知道追那些新潮流,也得回头看看老祖宗留下来的好东西,说不定还能给咱的生活带来不少启发呢!咋样,要不要现在就去读两篇宋代散文试试呀?。
宋代古村落唯美散文

宋代古村落唯美散文听说去一个古村落时,龙泉几位朋友吃过晚饭就热情地拉我们去西街走一走,我们一路走去,任朋友怎么解说,那充满历史潮湿气息的感觉已经找不到了。
车子在一山峡转弯处停下来,我以为是前面遇到什么麻烦,一问才知道就在这下车。
这里周围并没有什么村庄,前面下车的人已经离开公路穿过路边一个亭子向峡谷中走去, 看来还有一段路要走。
我们沿着小溪来回环绕着上去。
路上照例建了些享子这类西,还有一条斜拉索桥,这在其它的一些景区里经常出现,也不觉新奇,在最大的瀑布下面,还因为我的相机广钚够,那个亭子影响了画面,找不到好的角度,很遗憾没有拍出广告片中那种纯净的效果。
倒是那在路边恣意成长的植物,在溪边伴着流水随意开放的花朵,为旅途增添了许多山野情趣。
这种很好地保留了原生态的东西,显得自然真切。
越过最高的瀑布,有一段很陡的山路,正走得有点力时,转过一个山坳,下樟就到了。
眼前景象豁然开朗,与刚才风格迥然不同,变化得恰是时候,挺让人提精神的。
一棵巨大的樟树长在村前,十多幢房子就以樟树为圆心依山而建,整个村落就像一把扇子一样摆在那里。
村前有一小片田野,一田中央还燃着堆草木灰,有村里人在那里做农活。
同行修萍,见了兴奋地大呼小叫起来,想当一回农民。
她拿了一把锄,后来又去借来篮子采茶,但锄地也好,采茶也罢,无论她姿势怎么做,怎么投入,就是做不像。
看来有的东西做是做不出来的。
村子进去的第一座房子是个爬满青藤的小院,地下铺着小石子,看上去很舒服。
要不是房间里那些奖牌,还有爬满蚂蚁一样的照片影响了我,我还会长时间地呆在那里舍不得离去。
我正想出来时,有人介绍说,这房子是一老者在县城旧城改造时专门买下来,搬到这里依原样修建的。
我不禁对这位老人肃然起敬。
这样百名什么、十大什么称号的名人每个县都有好几箩筐,但能用自己的钱去保留一点文化,做一点实事的人,实在不多。
在向老者道别时, 一向不善客套的我,向他表达了我由衷的敬意。
村子几乎看不到现代的东西。
宋代散文重要作家作品

宋代散文重要作家作品〔总论〕大明王世贞曰:“文至于隋唐而靡极矣,韩柳振之,曰敛华而实也;至于五代而冗极矣,欧苏振之,曰化腐而新也。
然欧苏则有间焉,其流也使人畏难而好易。
”又曰:“杨刘之文靡而俗,元之之文旨而弱,永叔之文雅而则,明允之文浑而劲,子瞻之文爽而俊,子固之文腴而满,介甫之文峭而洁,子由之文畅而平。
”(〔明〕徐师曾《文章明辨序说》)秦、汉以降,文与古殊,由简而繁,至南宋而文愈繁;由文而质,至南宋而文愈质。
盖由简趋繁,由于骈文之废,故据事直书,不复简约其文词:由文趋质,由于语录之兴,故以语为文,不求自别于流俗。
(刘师培《论文杂记》)宋代之初,有柳开者,文以昌黎为宗。
厥后苏舜钦、穆伯长、尹师鲁诸人,善治古文,效法昌黎,与欧阳修相唱和。
而曾、王、三苏咸出欧阳之门,故每作一文,莫不法欧而宗韩。
古文之体,至此大成。
即两宋文人,亦以韩、欧为圭臬。
试即唐、宋之文言之:韩、李之文,正谊明道,排斥异端,欧、曾继之,以文载道,儒家之文也。
子厚之文,善言事物之情,出以形容之词,而知人论世,复能探原立论,核刻深,名家之文也。
明允之文,最喜论兵,谋深虑远,排兀雄奇,兵家之文也。
子瞻之文,以粲花之舌,运捭阖之词,往复卷舒,一如意中所欲出,而属词比事,翻空易奇,纵横家之文也。
介甫之文,侈言法制,因时制宜,而文辞奇峭,推阐入深,法家之文也。
立言不朽,此之谓与。
(刘师培《论文杂记》)欧阳修〔集评〕执事之文,纡余委备,往复百折,而条达疏畅,无所间断,气尽语极、急言竭论,而容与闲易,无艰难劳苦之态。
(〔宋〕苏洵《上欧阳内翰第一书》)愈之后三百余年,而后得欧阳子,其学推韩愈、孟子以达于孔氏,著礼乐仁义之实,以合于大道。
其言简而明,信而通,引物连类,折之于至理,以服人心,故天下翕然师尊之。
自欧阳子之存,世之不说者哗而攻之,能折困其身,而不能屈其言。
士无贤不肖,不谋而同曰:欧阳子今之韩愈也。
……欧阳子论大道似韩愈,论事似陆贽,记事似司马迁,诗赋似李白。
宋代散文发展的历程

宋代散文发展的历程
宋代散文是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重要阶段之一,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宋代散文在唐代散文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和发展,出现了许多优秀的散文作品。
初唐宋代是宋代散文的起步阶段。
初唐时期的散文主要是以韵文为主,注重形式的工整和韵律的优美。
代表作有《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宋代散文逐渐摆脱了韵文的束缚,开始注重内容和意境的表达。
中唐宋代是宋代散文的发展阶段。
中唐时期,散文的内容更加注重思想性和表达个人情感,同时也开始注重对社会现实和人生哲理的表达。
代表作有《醉翁亭记》等。
此时的散文风格更为自由,豪放不羁。
晚唐宋代是宋代散文的巅峰时期。
晚唐时期,散文的形式更加多样化,内容也更加丰富。
代表作有《陋室铭》等。
这一时期的散文作品常常以个人的经历和感悟为主题,富有深入的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北宋时期,散文进一步发展。
北宋时期的散文以科学的态度探讨社会和人生问题,注重实用性和思想性。
代表作有《大江东去》等。
这一时期的散文作品更加工整、严谨,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结合更加紧密。
综上所述,宋代散文经历了起步、发展和巅峰的过程,呈现出
多样的形式和主题,充分展现了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宋代散文的发展为后世的散文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古代散文欣赏宋代散文选读

古代散文欣赏宋代散文选读宋代是我国散文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也是散文创作最为繁荣的时期之一。
宋代散文以清新脱俗、情感真挚、气韵生动为特点,给人以高度艺术享受。
下面将选取几篇经典的宋代散文,进行欣赏和分析。
【宋代散文选读】一、《岳阳楼记》——范仲淹《岳阳楼记》是范仲淹的代表作,以峨嵋山下的岳阳楼为背景,通过描绘楼、山、水等景物,展示了范仲淹的壮丽气势和壮丽江山。
文章采用了典型的叙事、描写、议论结合的写作手法,使人感受到了作者内心对于家国的思考和忧虑。
尤其是那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更是表达了作者宽广的胸怀和高尚的品格。
二、《太和正音谱》——苏东坡《太和正音谱》是苏东坡的散文代表作之一。
他以音乐、琴艺为中心,以写景、描写人物的方式,展示了他对于音乐的痴迷与追求。
文章形式独特,以音乐谱为主体,体现了苏东坡对于音乐的强烈感受和对音乐艺术的深刻理解。
通过文字的表达,使读者感受到音乐的美妙和深奥之处。
三、《端午》——陆游《端午》是陆游的一篇散文,描写了他对于端午节的热爱和对国家命运的思考。
文章中融入了许多历史典故和民间故事,以叙述的方式反映了作者对于传统文化的珍视和对于国家兴衰的关注。
文章结构严谨,语言生动,真实展示了陆游的爱国情怀。
四、《寒食帖》——苏轼《寒食帖》是苏轼的一篇散文,记述了他在寒食节期间的所见所感。
文章通过对寒食节活动的描述,以及对亲友离散的思念之情的抒发,展示了苏轼敏锐的观察力和对小节之情的细致描绘。
文章在写景的同时融入了自己的思考和感受,使整个故事更加真实有趣。
五、《入京赐花》——欧阳修《入京赐花》是欧阳修的一篇散文,描写了他入京的道路上所见所闻。
文章以叙述的方式,展示了他对京城美景、花卉和城市生活的热爱和赞美。
欧阳修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繁华热闹的京城景象,使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繁荣的时代。
以上是几篇宋代散文的选读,每篇作品都有着独特的艺术价值和文学魅力。
通过这些经典作品的阅读,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欣赏宋代散文的风采,感受历史的厚重与时代的魅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据南宋周必大《欧阳 文忠公集》刻本和四部 丛刊本,此赋作于“嘉 祐四年”(1059年)。
嘉祐二年(1057),欧阳修以翰 林学士身份主持进士考试,此后仕 途虽有转机,但作者此时年过五 十,官场积弊,难以革除,众疾缠 身,心力交瘁,遂有人生易老之叹。
此前数十年作者宦海浮沉,历 经坎坷,此时虽身居要位,但“既 不能因时奋身,遇事发愤,有所建 明,以为补益。又不能以阿权贵, 以徇世俗。”(《归田录序》)这 种矛盾的心理在这篇赋中也得到了 深刻的表现。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 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 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 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 , 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 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 见可悔故也。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 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 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 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何则?非有平生之素,卒然相遇于草 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 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 之所不能怒也。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项籍之所 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 矣。项籍惟不能忍,是以百战百 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 全锋而待其敝,此子房教之也。当 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 于词色。由是观之,犹有刚强不能 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
性格倔强,有“拗相公”之称。在 思想上,倾慕儒家的“仁政”,同时对 佛学、老庄和法家思想也多有研究。 有《临川集》一百卷存世。
答司马谏议书
dasimajianyishu
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 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 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 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辩。 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 反复不宜卤 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 也。
最能体现欧阳修散文成 就的是记事兼抒情的作品。 他的这类散文,无论状物写 景,或叙事怀人,都显得楚 楚动人,如《醉翁亭记》。
《醉翁亭记》连同他的《鸣 蝉赋》、《秋声赋》一样,都保 持了骈文注重声律辞采的特点, 散文句法的加入,又使得文章节 奏变化协调、舒敛自如。
简约有法的叙事、迂徐 有致的议论、曲折变化的章 法、圆融轻快而无窘迫滞涩 之感的语句,构成了欧阳修 散文含蓄委婉的总体风格。
是物之飘零者,在目前有声之秋;人 之戕贼者,在意中无声之秋也,尤堪 悲矣!篇中感慨处,带出警悟,自是 神品。
([清]林云铭《古文析义》卷一四)
秋声本无可写,却借其色、 其容、其气、其意,引出其声。
([清]过珙《古文评注》卷八)
赋每伤于俳俪。如此又简峭、 又精练、又径直、又波折,真是后 学作文之点金神具也。
余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 为而来哉!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 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 晶;其气慄冽,砭人肌骨;其意萧 条,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 切,呼号奋发。丰草绿缛而争茂,佳 木葱茏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 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一 气之余烈。
“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 象也,于行用金,是谓天地之义气, 常以肃杀而为心。天之于物,春生秋 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 夷则为七月之律。商,伤也;物既老 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
22岁中进士,从此进入仕途,至48 岁时,主要在各地任地方官。神宗熙宁 元年(1068),应诏回京,次年任参知 政事,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在朝内主 持变法革新。
几年间,相继推行均输、青苗、 募役、保甲等法,在理财、整军、 调整官僚机构、发展农业生产等方 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收到了一定 成效。
由于上层社会的反对和变法派的内 讧,熙宁七年(1074)、九年(1076) 王安石两次罢相,最后退居江宁,过了 10年的闲居生活。晚年封荆国公。死后 追封舒王,谥文。
形象地阐明对文艺问题见解的散 文,实际上是理性思维和形象思维相交 融的文论佳篇,论述精辟,才气横溢, 如《传神记》和《书吴道子画后》便是 最能令人心折称道的例子。像“出新意 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这一 见解,虽是就绘画而言,但其精神对其 它艺术门类也可以相通。
苏轼《留侯论》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 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 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 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 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 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盖儒者所重,尤在于名实;名实 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 见教者,以 为侵官、生事、征利、拒 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 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 之于朝廷,以 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 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 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 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 其如此也。
(二)历史论文 苏轼的历史论文,如《平王论》、 《留侯论》等,是其政治论文的另一种 表现形式。作者借描画、评述历史人物、 事件、典故,阐释政治见解。这些文章 尽管在内容上无什么特别可取,但写法 上善于随机生发,仍有不少可借鉴之处。
(三)随笔、游记、杂记、赋等 这些精致典雅、小巧玲珑之作, 大都夹叙夹议,挥笔轻盈自如,抒发 了作者坦诚的胸怀,也表达了对人生、 对文艺的见解和喜爱之情,成就大大 超过他的政治论文。
“嗟夫!草木无情,有时飘零。人 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 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而 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 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黝然黑者 为星星。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 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 秋声!”
童子莫对,垂头而睡。但闻四壁 虫声唧唧,如助余之叹息。
本文以新法实绩为论据,针对对 方论点,进行直接反驳。文章在具体 批驳司马光的论点时,首先亮明自己 对待论争的看法和态度,以名实相副 作为辩别是非的原则。
然后针对司马光来信中指责新 法“侵官”、“生事”、“征利”、“拒 谏”等罪名,以新法取得的实绩为 依据,逐一加以辩驳。
文章在辩驳时,要言不烦, 言辞犀利;理直气壮,层层推 进,从而驳倒了论敌的论点。
王安石推行新法时,对 青苗法有所批评。谥文忠。
主张文章应“明道”、致 用,对宋初以来靡丽、险怪的 文风表示不满,并积极培养后 进,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 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为 “唐宋八大家”之一。
诗风与其散文近似,语言流 畅自然。其词婉丽,承袭南唐余 风。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 》, 并独撰《新五代史》。又喜收集 金石文字,编为《集古录》,对 宋代金石学颇有影响。 有《欧阳文忠集》。
苏轼的散文,可与韩愈、 柳宗元、欧阳修三家的散文 媲美。
(一)政治论文 苏轼散文,首先在其政治论文中大 露峥嵘。在《策略》《策别》《策断》 等篇章里,作者满怀儒家的政治理想, 凭借大量的历史事实加以周密的论证, 字里行间颇有贾谊、陆贽的气势、神韵。 文脉晓畅,文采飞扬,所受《战国 策》的影响,明显可见。
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 之谋,而特出荆轲,聂政之计,以 侥幸不死,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 也。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彼其 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 曰:“孺子可教也。”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 庄王曰:“其主能下人,必能信用其 民矣。”遂舍之。勾践之困于会稽, 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且夫 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 之刚也。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 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 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
欧阳修散文创作 (一)欧阳修散文创作特点 1、文体多样,议论、叙事和抒 情兼备; 2、采“古文”与骈文之长,融成 新的风格; 3、富于变化,开阖自如,具有 和谐的韵律感。
(二)欧阳修的政论散文 《与高司谏书》、《朋党论》、 《五代史伶官传序》不仅富于现实意 义,而且语言婉转流畅,是“古文”中 的名篇。
本文继承了赋体文传统的 主客问答的形式,描摹难以捉 摸的秋声,抒发了人生易老的 感慨,表现了进退失据的矛盾 心理。
艺术特色
1、本文首先在描摹秋声上富于想 象,层层推进。 写“秋声”,借助于生动形象的比 喻,化虚为实。
写“秋状”,采用烘云托月的手 法,从侧面烘托秋声。 写“秋心”,从刑官、兵象、音乐 等文化角度写“秋心”,借秋心进一步 渲染秋声。
秋声无形者也,却写得形色宛 然。读之使人悄然而悲,肃然而 恐,真可谓绘风手矣。
([清]孙琮《山晓阁选宋大家欧阳 庐陵全集》卷四引明锺惺评)
总是悲秋一意。初言声,再言 秋,复自秋推出声来,又自声推出所 以来之故,见得天地本有自然之运, 为生为杀,其势不得不出于此,非有 心于戕物也。但念物本无情,其摧败 零落,一听诸时之自至,而人日以无 穷之忧思,营营名利,竟图一时之 荣,而不知中动精摇,自速其老。
欧阳修《秋声赋》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苏轼《留侯论》
欧阳修(1007- 1072),北宋文学家、史 学家。字永叔,号醉翁、 六一居士,吉州吉水(今 属江西)人。
天圣进士。官馆阁校勘,因 直言论事贬知夷陵。 庆历中任谏官,支持范仲 淹,要求在政治上有所改良,被 诬贬知滁州。官至翰林学士 、枢 密副使、参知政事。
北宋神宗熙宁二年 (1069),王安石出任参知政 事,积极推行新法,遭到朝中保 守派的强烈反对。
次年二月,时任右谏议大夫的司 马光,致书王安石,列举王安石在变 法中的所谓罪状,要求罢黜新法,恢 复旧制。王安石以此书作答,逐一批 驳司马光等的指责,表示了坚持改革、 决不为流言所动的决心。
这是一篇书信体驳论文。文 章针对司马光指责变法是侵官、 生事、征利、拒谏、天下怨谤的 五个观点,逐一地进行了反驳。
([清]金圣叹《天下才子必读书》卷一三)
借景言情,不徒以赋物为工。 而感慨悲凉中,寓警悟意,洵堪令 人猛省。
([清]余诚《古文释—1086),字介 甫,号半山,祖籍太原,后徙抚州临 州(今江西临川)。少好读书,文思 敏捷,有匡时济世之志。19岁时,定 居江宁(今江苏南京)。
《秋声赋》开宋代文赋的先河。 欧阳修在这篇赋中,引入了散文创作的 方法,骈散结合,改造了六朝以来盛行的骈 赋,给赋体文注入了新的血液,使之能更自 由地状物抒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