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宋代散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嗟夫!草木无情,有时飘零。人 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 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而 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 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黝然黑者 为星星。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 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 秋声!”
童子莫对,垂头而睡。但闻四壁 虫声唧唧,如助余之叹息。
夫子房受书于圯上老人也,其 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 君子者,出而试之?观其所以微见 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 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且 其意不在书。当韩之亡,秦之方盛 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其平 居无事夷灭者,不可胜数。
虽有贲、育,无所复施。夫持法 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势未 可乘。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 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当此 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 容发,盖亦危矣。千金之子,不 死于盗贼,何哉?其身可爱,而 盗贼之不足以死也。
是物之飘零者,在目前有声之秋;人 之戕贼者,在意中无声之秋也,尤堪 悲矣!篇中感慨处,带出警悟,自是 神品。
([清]林云铭《古文析义》卷一四)
秋声本无可写,却借其色、 其容、其气、其意,引出其声。
([清]过珙《古文评注》卷八)
赋每伤于俳俪。如此又简峭、 又精练、又径直、又波折,真是后 学作文之点金神具也。
最能体现欧阳修散文成 就的是记事兼抒情的作品。 他的这类散文,无论状物写 景,或叙事怀人,都显得楚 楚动人,如《醉翁亭记》。
《醉翁亭记》连同他的《鸣 蝉赋》、《秋声赋》一样,都保 持了骈文注重声律辞采的特点, 散文句法的加入,又使得文章节 奏变化协调、舒敛自如。
简约有法的叙事、迂徐 有致的议论、曲折变化的章 法、圆融轻快而无窘迫滞涩 之感的语句,构成了欧阳修 散文含蓄委婉的总体风格。
欧阳修 《秋声赋》
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 来者,悚然而听之,曰:“异哉!”初 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 夜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鏦鏦 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 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 余谓童子:“此何声也?汝出视之。” 童子曰:“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 无人声,声在树间。”
《秋声赋》开宋代文赋的先河。 欧阳修在这篇赋中,引入了散文创作的 方法,骈散结合,改造了六朝以来盛行的骈 赋,给赋体文注入了新的血液,使之能更自 由地状物抒情。
前有欧阳修的《秋声 赋》,后有苏轼的《赤壁赋》, 皆是宋代文赋的楷模。《秋声赋》 对赋的发展具有开拓意义,在文 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汇评
余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 为而来哉!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 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 晶;其气慄冽,砭人肌骨;其意萧 条,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 切,呼号奋发。丰草绿缛而争茂,佳 木葱茏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 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一 气之余烈。
“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 象也,于行用金,是谓天地之义气, 常以肃杀而为心。天之于物,春生秋 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 夷则为七月之律。商,伤也;物既老 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
2、文章在对比映衬的运用上,也颇具 匠心。 写秋声,有远近、强弱、缓急的对 比; 写草木,用了荣枯消长的对比;
特别是童子与作者形成的对比映 衬,更增添了文章的情趣,突出了作 者寂寞的秋心,大大增强了文字的表 现力。
3、文章在遣词造句上富有音乐美。 文章在描写“秋声”上既有音量大起大 落的动静变化,又有“淅沥”、“奔腾”、 “凄凄切切”、“呼号奋发”等小的波澜; 最后的虫声、叹息声,更显得余音袅袅,使 整篇文章像一支乐曲,极具旋律变化。
性格倔强,有“拗相公”之称。在 思想上,倾慕儒家的“仁政”,同时对 佛学、老庄和法家思想也多有研究。 有《临川集》一百卷存世。
答司马谏议书
dasimajianyishu
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 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 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 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辩。 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 反复不宜卤 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 也。
在语言上具有柔外刚内、委 婉而有骨力的特点。开篇以“蒙教” 始,卒章以“向往”结,通篇营造 出一种客气、礼貌的氛围,但因 理直而愈来愈盛的气势又溢于言 表,显示出“拗相公”的风骨。
苏轼在诗、词、散文创 作三个方面都表现出超凡的 才能。他的作品的豪迈气象、 丰富的思想内容和独特的艺 术风格,代表了北宋文学的 最高成就。
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 之谋,而特出荆轲,聂政之计,以 侥幸不死,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 也。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彼其 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 曰:“孺子可教也。”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 庄王曰:“其主能下人,必能信用其 民矣。”遂舍之。勾践之困于会稽, 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且夫 有报人之志,而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能下人者,是匹夫 之刚也。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 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 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
北宋神宗熙宁二年 (1069),王安石出任参知政 事,积极推行新法,遭到朝中保 守派的强烈反对。
次年二月,时任右谏议大夫的司 马光,致书王安石,列举王安石在变 法中的所谓罪状,要求罢黜新法,恢 复旧制。王安石以此书作答,逐一批 驳司马光等的指责,表示了坚持改革、 决不为流言所动的决心。
这是一篇书信体驳论文。文 章针对司马光指责变法是侵官、 生事、征利、拒谏、天下怨谤的 五个观点,逐一地进行了反驳。
(二)历史论文 苏轼的历史论文,如《平王论》、 《留侯论》等,是其政治论文的另一种 表现形式。作者借描画、评述历史人物、 事件、典故,阐释政治见解。这些文章 尽管在内容上无什么特别可取,但写法 上善于随机生发,仍有不少可借鉴之处。
(三)随笔、游记、杂记、赋等 这些精致典雅、小巧玲珑之作, 大都夹叙夹议,挥笔轻盈自如,抒发 了作者坦诚的胸怀,也表达了对人生、 对文艺的见解和喜爱之情,成就大大 超过他的政治论文。
据南宋周必大《欧阳 文忠公集》刻本和四部 丛刊本,此赋作于“嘉 祐四年”(1059年)。
嘉祐二年(1057),欧阳修以翰 林学士身份主持进士考试,此后仕 途虽有转机,但作者此时年过五 十,官场积弊,难以革除,众疾缠 身,心力交瘁,遂有人生易老之叹。
此前数十年作者宦海浮沉,历 经坎坷,此时虽身居要位,但“既 不能因时奋身,遇事发愤,有所建 明,以为补益。又不能以阿权贵, 以徇世俗。”(《归田录序》)这 种矛盾的心理在这篇赋中也得到了 深刻的表现。
盖儒者所重,尤在于名实;名实 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 见教者,以 为侵官、生事、征利、拒 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 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 之于朝廷,以 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 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 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 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 其如此也。
秋声无形者也,却写得形色宛 然。读之使人悄然而悲,肃然而 恐,真可谓绘风手矣。
([清]孙琮《山晓阁选宋大家欧阳 庐陵全集》卷四引明锺惺评)
总是悲秋一意。初言声,再言 秋,复自秋推出声来,又自声推出所 以来之故,见得天地本有自然之运, 为生为杀,其势不得不出于此,非有 心于戕物也。但念物本无情,其摧败 零落,一听诸时之自至,而人日以无 穷之忧思,营营名利,竟图一时之 荣,而不知中动精摇,自速其老。
王安石推行新法时,对 青苗法有所批评。谥文忠。
主张文章应“明道”、致 用,对宋初以来靡丽、险怪的 文风表示不满,并积极培养后 进,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 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为 “唐宋八大家”之一。
诗风与其散文近似,语言流 畅自然。其词婉丽,承袭南唐余 风。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 》, 并独撰《新五代史》。又喜收集 金石文字,编为《集古录》,对 宋代金石学颇有影响。 有《欧阳文忠集》。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 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 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 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 , 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 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 见可悔故也。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 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 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 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本文以新法实绩为论据,针对对 方论点,进行直接反驳。文章在具体 批驳司马光的论点时,首先亮明自己 对待论争的看法和态度,以名实相副 作为辩别是非的原则。
然后针对司马光来信中指责新 法“侵官”、“生事”、“征利”、“拒 谏”等罪名,以新法取得的实绩为 依据,逐一加以辩驳。
文章在辩驳时,要言不烦, 言辞犀利;理直气壮,层层推 进,从而驳倒了论敌的论点。
([清]金圣叹《天下才子必读书》卷一三)
借景言情,不徒以赋物为工。 而感慨悲凉中,寓警悟意,洵堪令 人猛省。
([清]余诚《古文释义》卷八)
王安石
Wang an shi
王安石(1021—1086),字介 甫,号半山,祖籍太原,后徙抚州临 州(今江西临川)。少好读书,文思 敏捷,有匡时济世之志。19岁时,定 居江宁(今江苏南京)。
苏轼的散文,可与韩愈、 柳宗元、欧阳修三家的散文 媲美。
(一)政治论文 苏轼散文,首先在其政治论文中大 露峥嵘。在《策略》《策别》《策断》 等篇章里,作者满怀儒家的政治理想, 凭借大量的历史事实加以周密的论证, 字里行间颇有贾谊、陆贽的气势、神韵。 文脉晓畅,文采飞扬,所受《战国 策》的影响,明显可见。
22岁中进士,从此进入仕途,至48 岁时,主要在各地任地方官。神宗熙宁 元年(1068),应诏回京,次年任参知 政事,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在朝内主 持变法革新。
几年间,相继推行均输、青苗、 募役、保甲等法,在理财、整军、 调整官僚机构、发展农业生产等方 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收到了一定 成效。
由于上层社会的反对和变法派的内 讧,熙宁七年(1074)、九年(1076) 王安石两次罢相,最后退居江宁,过了 10年的闲居生活。晚年封荆国公。死后 追封舒王,谥文。
何则?非有平生之素,卒然相遇于草 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 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 之所不能怒也。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项籍之所 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 矣。项籍惟不能忍,是以百战百 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 全锋而待其敝,此子房教之也。当 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 于词色。由是观之,犹有刚强不能 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
形象地阐明对文艺问题见解的散 文,实际上是理性思维和形象思维相交 融的文论佳篇,论述精辟,才气横溢, 如《传神记》和《书吴道子画后》便是 最能令人心折称道的例子。像“出新意 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这一 见解,虽是就绘画而言,但其精神对其 它艺术门类也可以相通。
苏轼《留侯论》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 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 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 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 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 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欧阳修《秋声赋》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苏轼《留侯论》
欧阳修(1007- 1072),北宋文学家、史 学家。字永叔,号醉翁、 六一居士,吉州吉水(今 属江西)人。
天圣进士。官馆阁校勘,因 直言论事贬知夷陵。 庆历中任谏官,支持范仲 淹,要求在政治上有所改良,被 诬贬知滁州。官至翰林学士 、枢 密副使、参知政事。
欧阳修散文创作 (一)欧阳修散文创作特点 1、文体多样,议论、叙事和抒 情兼备; 2、采“古文”与骈文之长,融成 新的风格; 3、富于变化,开阖自如,具有 和谐的韵律感。
(二)欧阳修的政论散文 《与高司谏书》、《朋党论》、 《五代史伶官传序》不仅富于现实意 义,而且语言婉转流畅,是“古文”中 的名篇。
本文继承了赋体文传统的 主客问答的形式,描摹难以捉 摸的秋声,抒发了人生易老的 感慨,表现了进退失据的矛盾 心理。
艺术特色
1、本文首先在描摹秋声上富于想 象,层层推进。 写“秋声”,借助于生动形象的比 喻,化虚为实。
写“秋状”,采用烘云托月的手 法,从侧面烘托秋声。 写“秋心”,从刑官、兵象、音乐 等文化角度写“秋心”,借秋心进一步 渲染秋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