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罗素《哲学问题》中的几个问题
四个哲学问题
第一个问题:中西哲学对比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的思想方式更多的是体悟和生活实践(生命)。
西方哲学是以知识为载体,将它形成了一门系统的学问,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西方人源于古希腊神话中的主客相分的思维模式,更容易将外在东西作为客体来研究;而中国(甚至东方)哲学多是用生命来阐释,已经内化为了生活方式的集合。
哲学有狭义和广义之分,西方人认为中国没有哲学,其实这是一种狭义的看法。
在体悟上,道家和佛家表现得很明显,因为他们都主张出世。
第二个问题:白马非马原句是这样说的:黑马是马,白马不是黑马,所以白马不是马。
应该说这句话在逻辑上是正确的,但与实际不符。
我们来分析一下,得出一个结论,必须有大、小前提,大前提是黑马是马,其中黑马是马的外延,马是黑马的内涵,“黑马是马”这句话并不是马的定义,所以这个大前提是不成立的,是以偏概全,这句话不能作为大前提被提出。
再如:人是有理性的动物,苏格拉底是人,所以苏格拉底是有理性的动物。
这句话不仅逻辑上是正确的,而且跟事实也相符。
再如:我说的这句话是谎话,其实这是一个悖论。
是罗素解决了这一难题,他采用分类分类讨论的方法:这句话是这句话所涵盖的内容的外延;这句话不是这句话所涵盖内容的外延。
第三个问题:历史本质上是不会发生变化的无论是封建社会还是资本主义社会,他们的本质都属于阶级社会。
只是差别在于他们的形态不同,在封建社会是地主与农民的对立;而在资本主义社会则表现为资本家与工人的对立。
于丹能成为亿万富翁,就得益于社会的不平等,我们这个社会本质上仍然是阶级社会。
如果社会本质上发生变化,那就意味着人类的终结与毁灭。
第四个问题:天人合一与天人相分天人合一只是暂时的境界,它意味着自我意识的丧失,人们更多的思维模式是天人相分。
所以社会的存在是以天人相分为主,天人合一为辅。
浅析罗素《哲学问题》
浅析罗素《哲学问题》■唐 可/哈尔滨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摘 要:《哲学问题》是英国哲学家伯特兰·罗素创作的哲学著作,书中包括对笛卡尔、贝克莱、休谟、康德和其他哲学家思想的概括和批判。
罗素将自己的哲学观点放进《哲学问题》这本书中,引起我们对世界的思考。
关键词:罗素 哲学问题关于知识与认识的来源、基础与可靠性的问题一直是西方哲学领域争论的焦点,罗素用十分缜密的分析方法对知识的来源、真理的可靠性等问题进行研究,从我们身边的客观事物入手,对感觉材料进行了分析,由此开辟了一种新的哲学研究方式———分析哲学。
西方哲学家对待知识论的特点是运用怀疑的方法对知识的基础进行追问,直至找寻到可靠地最终依据,罗素也不例外。
作为一名经验主义者,罗素认为想要追求知识的确定性应当从日常经验出发。
在本书的开端罗素通过对感觉材料的说明把读者引入他对外部客观世界的真实性的探索中。
首先他提出了“物体看起来是什么,而实际上又是什么?”的问题。
我们通过感官直接感觉到的,罗素称为“感觉材料”即事物看起来是什么。
通过对比我们在不同时间、地点,以及借助不同的外界力量对一张桌子的观察而得出不同的结果这一依据,得出感觉材料和物理客体本身是有所区别的这一结论。
他认为我们的感官只能认识事物的表象,对于事物的本质却不甚了解,从而揭示了“表象”与“实在”的差别。
我们对一件事物的认识会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有自身的因素、认识对象的因素、也有外界认识条件的因素。
因此,我们的感觉也就多种多样,是不可靠、具有相对性的,事物真实的样子和我们所感受到的不是一样的。
通过感觉我们无法认识事物的本质。
对于我们来说,能确认的只有感觉材料,而并非物体本身。
紧接着罗素又引出了贝克莱唯心主义的观点并对其进行批判。
当许多人面对同一物体时,会产生不同的感觉。
但不能由此断定没有真实的物体存在。
罗素借用笛卡尔怀疑的方法说明虽然我们可以怀疑物质的存在,但不可以怀疑‘感觉材料’的存在,而且自我意识也是无可怀疑的。
《哲学问题》的主要内容
《哲学问题》的主要内容
《哲学问题》是一个涵盖广泛的主题,涉及多个领域和思想。
它探讨人类存在和经验的本质以及思维和知识的本质。
以下是《哲学问题》的主要内容之一:
1.存在和本质:探讨存在是什么,什么是存在的本质,以及人类存在的目的和意义。
2.认识论:研究知识的来源、性质和范围,思考人类是否能够获得真正的知识以及知识与信念
之间的关系。
3.伦理学:研究道德和道德价值观的本质,思考如何作出正确的伦理选择以及如何判断某个行
为是否是对错性。
4.形而上学:探讨现实的本质和基本原则,思考现实的结构和由此产生的问题,例如自由意志
和确定论的关系。
5.心灵哲学:研究意识、心灵和心理现象的本质,思考意识是否由物质产生以及意识和身体的
关系。
6.社会和政治哲学:研究社会和政治制度的本质,思考正义和权力的概念以及如何建立一个公
正和稳定的社会。
7.美学:研究美的本质和美的体验,思考艺术和审美价值的来源和意义。
以上是《哲学问题》的一些主要内容,哲学问题是一个很广泛的领域,涉及到多个方面和问题,可以引发许多深入的思考和讨论。
浅谈罗素《哲学问题》中的几个问题
《长江丛刊》2018.07161浅谈罗素《哲学问题》中的几个问题■刘 畅/哈尔滨师范大学摘 要:罗素,当代西方最具盛名的哲学家之一,《哲学问题》是他1872—1970的作品。
在这本书中,罗素阐述的很多关于哲学的最基本的问题,如感觉材料和物客体的区别以及如何去认识事物等等。
关键词:现象 实在 归纳法罗素是当代西方著名的哲学家,他将自己基本性的哲学观点著于《哲学问题》这本书中,这本书清晰明了的表达了罗素的思想,范围适用于全世界的哲学研究。
在这本书中,罗素没有详细的讨论每一个哲学问题,而是分析和讨论了他认为有一些建设性的问题。
一、现象与实在相信很多人都和我一样有个疑问:自己看到的世间万物一定是真实的吗?很多人对世界都保持着怀疑态度,但是随着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我们常常困惑于过去被人们称之为真理的法则会很快被新的发现所取代。
罗素在《哲学问题》的第一章节里就抛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并对其做了阐述,罗素首先以一个桌子为例对表现与实在进行了区别,“桌子好像是什么”就是“现象”,“桌子究竟是什么”就是所说的“实在”。
这也就是罗素对“感觉材料”和“物理客体”的区分。
罗素并没有在书中给这些藏在背后的“实在”下定义,也没有确切的把物质的特征告诉我们,但是罗素教给了我们如何分析我们通过感官感知到的东西即“感觉材料”。
在这复杂的大千世界,我们通过感官听到、看到、摸到、闻到的都是事物展现给我们的现象,现象是事物外在的表现,是多变的在罗素看来,无论我们怎么把握感觉材料而这都不是事物的实在,罗素所说的感觉材料就是现象,而实在则独立于感觉材料之外。
二、关于对唯心主义的批判罗素在他《哲学问题》一书中的第四章中重点讨论了关于唯心主义的问题,并清晰的阐明了自己的观点。
那么首先,我们要知道唯心主义到底是什么,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区别是什么?与此同时,罗素对于唯心主义的批判分别体现在哪些具体的方面?唯心主义是相对的唯物主义的哲学概念名词,通常我们这样理解唯心主义,一切为人所认知为存在的甚至一切存在的东西,都是精神上的。
探讨罗素《哲学问题》中的几个问题
本书主要围绕哲学问题进行讨论 ,涉及多个领域,包括知识论、 形而上学、伦理学等。
在知识论方面,罗素认为人类的 知识是通过经验和对经验的解释 而获得的,但他也指出了人类认 知的局限性。
在伦理学方面,罗素主张道德判 断应该基于理性分析和事实判断 ,而不是基于情感和偏见。
02
语言与实在的关系
语言的定义和作用
03
决定论的限制
虽然决定论在某些方面具有说服力, 但它无法解释某些现象,如人类的意 识、思想和情感等。这些现象难以用 简单的因果关系来解释。
自由意志的存在与否及其意义
自由意志的存在性争 议
关于自由意志的存在性存在多种 观点,有些人认为它只是幻觉, 而另一些人则认为它是真实存在 的。这些观点在哲学和科学领域 都有所争议。
归纳推理的应用和发展
归纳推理的应用
归纳推理在科学、工程、医学等领域具有广 泛的应用。例如,在科学研究中,通过观察 实验数据并归纳推理得出科学定律;在医学 中,通过观察病例和治疗结果得出疾病的治 疗方法。
归纳推理的发展
随着数据科学和人工智能的发展,归纳推理 的应用范围更加广泛。例如,机器学习算法 通过归纳大量数据集中的模式来预测未来的 结果。此外,深度学习等方法也利用了归纳 推理的思想,通过模拟人脑神经网络的运作 方式来进行学习和推断。
语言与实在的关系及其哲学意义
关系
语言与实在密不可分,语言是表达和认识实在的工具,同时实在又是语言所表 达的对象。
哲学意义
对语言与实在关系的探讨是哲学中的一个基本问题,涉及到人类思维与存在的 关系、知识的本质及确证等问题。
03
知识的逻辑分析
知识的定义和分类
知识的定义
知识是对事实或思想的认知和理解,表现为对事物的认识、判断、理解、记忆等 。
探讨罗素《哲学问题》中的几个问题
2019.1.上MOTHERLAND论坛摘要:罗素的《哲学问题》前三章探讨了关于物质论的问题,但他在前三章没有谈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立场问题。
本研究会在下面深入探讨第一章———表象与实在,并探讨与之相关的唯心主义问题。
关键词:罗素《哲学问题》表象实在探讨罗素《哲学问题》中的几个问题文/杜鑫淼罗素作为现代哲学的杰出代表,作品繁多,有着影响后世的哲学思想,数理逻辑,摹状词理论,以及对物理学又有着深入的研究和对物质与知识的关系有着深入的探讨。
罗素的《哲学问题》前三章探讨了关于物质论的问题,他阐述的观点是”什么是物质”。
罗素提出的这个观点都是从贝克莱主义出发的,人们永远不能证明人自身之外和人经验之外的物质的存在。
有怀疑的世界不足,才能研究世界。
所以,罗素对贝克莱对物质的观点进行了批判,但他在前三章没有谈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立场问题。
本文会在下面深入探讨第一章———表象与实在。
一、表象和实在现在西方哲学从反对黑格尔起家,反对形而上学。
而罗素深受柏拉图的影响,和经验主义思维影响。
所以,在这一章开篇部分,罗素就围绕桌子提出了两个问题:1.到底有没有一个实在的桌子呢?2.如果有,它可能是个什么样的客体呢?用桌子来进行提问,一张桌子是否能展现两个世界表象和实在,罗素试图用各种方式来证明,表象的背后有一个实在世界存在着。
我们认识世界通过感觉材料来感知世界,在进一步解释之前提出的两个问题之前,罗素对感觉材料和物理对象二者之间进行了区分。
罗素认为,怀疑本身不能怀疑,感觉材料是否能反映物理对象的存在,这一点毋庸置疑。
就不同人的主观性加以分析,不同的人有相似的感觉材料,如果把世界看作一场梦,则就否定了世界的物质性。
如果世界仅仅是感觉材料组成的,当我们解释它的时候不具有客观性。
如果真的存在一个桌子,我们称之为物理对象,我们不得不思考感觉材料和物理客体之间的关系,所有的物理客体我们称之为物质,接着罗素对两个问题进行了重新表述,物质到底是否存在?如果存在的话,物质又有哪些性质?罗素根据贝克莱的说法简要概述,存在就是被感知的主观主义命题。
罗素中国的问题读后感
罗素中国的问题读后感
正文
《罗素中国的问题》是英国哲学家伯特兰·罗素所著,1922年出版的一本书。
这本书主要探讨了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的问题,对当时的中国状况进行了客观而深入的分析。
读完这本书,我对中国的问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在书中,罗素首先谈到了中国的政治问题。
他指出,中国在政治制度方面存在许多问题,特别是官僚主义和腐败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国家的发展。
他还提到了中国的社会问题,如贫富差距、农民问题和社会不平等等。
这些问题在当今中国仍然存在,并且仍然是中国社会发展的障碍。
罗素还对中国的文化进行了评价。
他认为中国的文化传统深厚丰富,但却缺乏对思想和创新的尊重,这限制了中国的进步。
他还提到了中国的教育问题,认为中国的教育体制过于注重死记硬背,不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读完《罗素中国的问题》,我深刻认识到中国在过去几十年里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和进步。
但同时,我也意识到中国仍然面临着许多挑战和问题。
中国政府应该重视并解决这些问题,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
总之,罗素在《罗素中国的问题》这本书中对中国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评价。
他客观地指出了中国在政治、社会和文化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解决问题的建议。
罗素哲学大纲
罗素哲学大纲
伯特兰·罗素的《哲学大纲》是一部重要的哲学著作,这部作品主要探讨了四种认识论和形而上学问题:人的外在环境、物理世界、人的内在心智和世界本体。
具体来说,《哲学大纲》主要讨论了以下几个问题:
1. 人的外在问题:这部分主要关注人对外部世界的感知,即人的感知如何形成对世界的认知。
2. 物理世界:这部分探讨了物理世界的本质,即物质世界的基本属性和规律。
3. 人的内在问题:这部分主要关注人的自我、想象、记忆、意识等心理活动,以及这些心理活动如何影响人的行为和认知。
4. 宇宙:这部分主要探讨了宇宙的真理,即对整个宇宙的真实性质和规律的理解。
这部著作不仅通俗易懂,而且补充了不少更加生动的例子。
如金岳霖在《罗素哲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一书中对罗素的中立一元论观点的批判时就是多次使用了《哲学大纲(精装本)》中的例子。
论确定的知识的偶然性与必然性的三个要素——以罗素《哲学问题》
中图分类号 : B 1 5 1
文献标识码 : A
在罗素看来 , 要 想获取确定 的知识 , 最可靠 的方法就 是从坚 实可靠 、 不容置 疑的命题 出发来 构建 自己的知识体 系 , 用 分析 的 方式为本能 的信念提供合理 的依据 。基于这种认识 , 我们要想真 正 了解确定的知识的偶然性与必然性 , 就必 须认 真分析本能的信
择。 3 先 验 命 题 的偶 然 性 与 必 然 性
什么是先 验命题 ?罗素指 出其特性是 , 即“ 一 切关于什 么是 具 有内在价值 的知识都是先验 的 , 其意义正如逻辑 之为先验的一 样, 也就是就其 意义而言 , 这类知识 的真理既不能被经验所证 明 , 也不 能被经验 所反 驳 。 ” 并且 这种先 验命 题不是 通过 对外 界 的 亲知 的经 验来证 明其 真确性 , 而是 通过像思 维律 、 矛盾律等 方法 来 判断正确性 , 如此以获得确定 的知识 。 然性 。首先 , 从 不同的主体来讲 , 每个 主体都是特 殊的 , 也就意 味 在罗素看来 , 这种 先验命题归根到底是从用逻辑 的方法从直 不 同的主体在确立 自己的本能 的信念 时 , 是根据 自己的实 际情况 观的知识 ( 逻辑地 或心理地 ) 推理得来 。并且 , 值得 注意的是所谓 做 出的选择 。由于思维方式 、 知识结 构 、 价 值观念等 方面存在 着 直观的知识就是我们所具有 的直 接的真理知识 , 这 种知识是受亲 我们可 以显而易 见地看 出 , 先 验命题 不同, 当主体 确定 这种具有 纯粹性 的、 层 次性 的 、 选 择性 的信 念 知的经验 影响很大 。因此 , 时, 对 于不 同的主体来说 , 这个 确定 的结果 是具有很 大 的偶然 性 在一定程度上是带有亲知 的经验的偶 然性与必然性 。 的。并 且对 于个 体来说 , 由于所处 时间 阶段不 同 , 同一个 主体 在 此外 , 这种先验命题 的偶然性与必然性还 表现在 : 首先 , 就其 先验命题 的正确性被 证 明仍是 一种可 能 , 也就是说 不 同时期对本能 的信 念的认识 也是不同 , 其确定也是具有 很大偶 偶然性来 说 , 然性 的。 这种 正确 性在有 些事 物上 可能被 证 明 , 在 有些 事物则 可 能被反 这样 看来这种先验命题成为确定 的知识是具有或然性 的。并 其次 , 从另一个 面来讲 , 主体所坚 定的本能 的信念都是需 要 驳 , 遵循 一定认识 规律 ; 都是需要坚 持一定客 观原则 ; 都是需要 符合 且这种 先验命题 它 自身 以何 种形式 被表达 出来 是 主体 主观地选 这种主观 的选择也是具有任 意. I 生的。其次 , 就其 必然性来说 , 客 观存在 。这就决定不 同的主体所确 定的纯粹 的本能 的信 念不 择 , 是 任意 , 而是一种最确定 的、 最高层次的必然性选择 。此外 , 这也 由于这种先验命题 具有普遍原则 的一律性 , 所以这种先验命题 肯 并且这种先验命题还受 自身所 坚 决 定了同一主体在不 同时期所确定 的本能 的信念 , 它们之间是具 定是受一种必 然性 因素制约 的, 有 联系性 , 在这种 联系性 中是存 在着必然 性因素 。因此 , 这种本 定 的本能 的信 念的指引作用束缚 。因此 , 在这种制约 和指 引作 用 能的信 念又是具 有必然性 。 的影 响下 , 先验命题是具有很大 必然性。 综上可述 , 本能 的信念 、 经验命题 、 先验命题这三个要素 的偶 2 经验命题 的偶然性 与必然性 如何获得经验命 题 , 在罗 素看来 , 当我们拥有 了本能 的信念 , 然性与必然性 是可圈可点 , 通过 这三个要素的偶然性与必然性 的 可 以得 出确定 的知识也 是具有偶 然性与必然 性 , 这样地认 就 可以相信在我们之外存在着一个实在 的客体 ; 就可以有理 由相 分析 , 信 自己的认 知能给 自己有关这个实在客体 的知识 ; 就可 以通过原 识不仅有利 于深刻认识 罗素 的知识论 , 而且有利于形成一种辩 证 初 的亲知的经验去获得一个预设 的坚实可靠 、 不容置疑 的经验命 的科学思维方 式。 题 。在获得这样 的经验命题之后 , 再通过综合分析的方法逐步对 这个经验命 题进行论 证 。当这个 被坚信 的经验 命题被证 明是正 参 考 文 献 : 确 的时候 , 那 么我们 就获得了一个确定的知识 。 [ 1 J 【 2 ]B E RT RAND RUS S E L L . T h e P r o b l e ms Of P h i l o s o p h y 【 M】 f or d u ni ve r s i t y pr e s s , 1 998 : 1 1 , 43 . 那么 , 我们 将如何认 识经验命 题的偶然性与必然性 呢? 由于 ox 亲知的经验是很受感性 的主观 因素 和现实 的客观 因素影响的 , 而 这些 因素又具有很大 的不确定性 , 这就导致了这种亲知 的经验具 作者简 介 : 袁雄 ( 1 9 9 0 -) , 男, 四川 江安人 , 哈 尔滨 师 范大学 2 0 1 5 有很大 的偶然性 与必 然性 。首先 , 从 其偶 然性 的一 面来讲 , 世界 级硕 士研 究 生 , 研 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 , 黑 龙 江哈 尔滨 5 00 2 5 上 的万事万物都是运动发展 的 , 那么我们亲知 的经验对象实在客 1
探析罗素《哲学问题》中物质的存在和性质问题
探析罗素《哲学问题》中物质的存在和性质问题作者:王茜子来源:《学理论·下》2020年第12期摘要:《哲学问题》一书中充分体现出了罗素严谨的思维方式和思辨能力。
罗素认为,哲学的价值并不在于其功用,而在于影响学习哲学之人的生活,在于提供精神食粮。
在书中罗素全面阐述了他对许多哲学问题的基本观点,文章中还论述了一些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认识论、表象与实在、物质的存在和性质、唯心主义中亲知的知识与描述的知识、哲学的价值等哲学的基本问题,从怀疑走向确定,再从确定走向批判,从而完成哲学在人类认知中的使命。
关键词:罗素;表象与实在;物质的存在;亲知的知识;描述的知识中图分类号:B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20)12-0048-02罗素在《哲学问题》这本书中论述知识论的问题上所占的篇幅比形而上学所占的篇幅更大,罗素作为一名经验主义者,认为任何事物的直接认知都始于经验,直接的个人经验是完全正确的。
哲学的价值不在于其功用,而在于影響学习哲学之人的生活,在于提供精神食粮。
这本书被后人广泛阅读,使许多哲学学者受益匪浅。
书中的前五章是准备性的介绍,提出物质的存在和性质问题,驳斥了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并引入他本人所主张的摹状论。
第六章到第十一章主要是论述先验知识以及与先验的知识相对应的直观的知识,第十二章到第十四章主要是论述真理的获得和哲学的知识界限,最后一章论述的主题是哲学的价值。
“物质是对一切可以从感觉上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质的抽象,因而它既包括一切可以从感觉上感知的自然事物,也包括可以从感觉上感知的人的感性活动即实践活动。
这种客观实在独立于我们的精神而存在,为我们的精神所反映。
”[1]本文通过对罗素《哲学问题》中物质存在和性质问题的论述,从更深层次理解罗素《哲学问题》给予的价值。
一、表象与实在《哲学问题》的第一章论述了表象和实在两者之间的关系。
罗素在文章中是这样论述的,不同的人同时观察相同的一个客体时会产生很多相似但又不同的认识,因为每一个人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所以每一个人所产生的看法就不尽相同。
浅析罗素《哲学问题》——亲知的知识与描述的知识
摘 要:罗素在 1910写的《哲学问题》曾 被各个 大学内外好 几 代 哲 学 学 生 所 阅 读、学习。本文简单浅析第五章:亲知的 知识和描述的知识。 关键 词:罗 素 亲 知 的 知 识 描 述 的 知识
罗素在他的 《哲 学 问 题》第 五 章 中 提到:我们所有的知识都可以分成亲知 和描述 两 种。我 们 不 难 去 理 解 亲 知 的 知识和 描 述 的 知 识 是 什 么 含 义。 比 如 你去过英国,亲眼看到过伦敦塔 桥,站 在塔桥 上 看 到 了 泰 晤 士 河。 那 么 你 了 解伦敦塔桥,知道它在英国,这就 是 亲 知。如果你没 去 过,只 是 在 书 上、电 视 上、报纸上或通过别人的描述了解伦敦 塔桥,那就不是亲知的知识,而是 描 述 的知识;再比如一张桌子,它的颜色,硬 度,材料,形状等,我们看到或者摸到之 后得到的知识,就是亲知的知识;如 果 没亲眼看到或触摸这张桌子,而是听说 这张桌子的状态,那就是描述的知识。
一、感觉材料的亲知 感觉材 料 是 我 们 认 识 事 物 之 内 的, 它提供了有关知识最明显的例子。但是 如果感觉材料是唯一的例子,那么我们 只能知道呈现于我们面前的东西,对于 别的我们将一无所知。比如我们看到一 张桌子,看到它是深黄色的,摸上去是硬
的。而却 不 能 知道 桌子 是 由 什 么 做 成 的,为什么它呈现深黄色,所以想要更多 合理的知识,需要在感觉材料之外认识 别的东西。他在书中提到“在我们所认 识的客体中并不包含于感觉材料相对立 的物理课题,也不包括别人的心灵。”[1]
二、通过记忆进行的亲知 我们经 常 记 得 在 此 之 前 所 看 过 或 听过的东 西,它 呈 现出 来 的是 过 去 的, 不是现 在 的。 这 种 由 记 忆 而 来 的 直 接 知识,便是我们关于过去的一切知识的 来源。没 有 记 忆 就 不 能 有 通 过 推 断 而 出现的关于过去的知识了,因为我们永 远不会知 道 任 何 过 去 的 事 情 是 能 够 加 以推论的。例如我在去年去过泰山,我 看到了泰山的景色,那么在我的脑海里 就有了 对 于 泰 山 的 记 忆。这 就 是 通 过 记忆进行获得的亲知知识。 三、对自我意识的亲知 这种亲 知 是 关 于 内 心 事 物 所 具 有 的一切 知 识 的 根 源。只 有 在 自 己 心 灵 里所发生的事件,才能够被这样直接的 加以认 识。如 果 不 是 认 识 自 己 心 灵 的 内容,我们 是 不能 想象 别 人的 心 灵 的。 作者指出 我 们 和 动 物 有 所 不 同 就 是 因 为我们知道我们自己有感情,而动物从 来没意 识 到 自 己 具 有 感 情。 人 类 与 动 物的根 本 区 别 就 是 精 神 性 本 性。 人 类 为什么可以成为地球的主宰者,就是因 为人类可以内省,可以亲知自己的感情 和感觉。 四、对“I”的亲知 这种亲知就是对自我的亲 知。到 底能不能 把 认 识 作 为 与 特 殊 的 思 想 和 情感的 意 识 相 对 立 的 我 们 自 身? 作 者 说当我们看见太阳的时候,我们明明是 看到了 两 种 相 关 但 却 不 同 的 东 西。 一 方面是我代表着太阳的感觉材料,而另 一方面是 那 看 到 了 这 种 感 觉 材 料 的 那 种东西。一切的认识,比如我们对于代 表着太阳的感觉材料的认识,似乎是认 识着的人 和 被 这 个 人 所 认 识 的 客 体 之 间的一种关系。 五、共相的亲知知识 共相就是 普 通 名 词 术 语,也 就 是 一 般性的 概 念。 每 一 个 完 全 的 句 子 至 少 必须包含一个代表共相的词,因为每一 个动词 都 有 一 种 共 相 的 意 义。我 们 所
罗素 哲学问题 读后感
罗素《哲学问题》是罗素的一本经典著作,它提供了对于哲学问题的简明扼要的介绍和深入思考。
阅读这本书后,我对哲学的本质和一些重要问题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在《哲学问题》中,罗素着重探讨了知识的本质和认识的限制。
他就哲学问题进行了梳理,从认识论、存在论、道德和伦理学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他以清晰而简洁的语言阐述了各个问题领域的核心思想,帮助读者理解哲学的基本概念和问题。
其中,我特别被罗素对知识和认识的讨论所吸引。
他探究了我们如何获取知识,知识的可靠性,以及我们如何对世界做出正确的认知。
他对感知、经验和推理进行了深入的思考,讨论了它们的局限性和可能的误导性。
他的观点和论证令人深思,帮助我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这些原则。
此外,罗素还涉及了形而上学问题,探讨了现实的本质和存在的意义。
他引导读者思考存在与虚无的对立,以及人类知识和思维对于理解现实的限制。
他强调了人类对于真相和意义的追求,引发了我对于自身存在和生活的反思。
《哲学问题》还对道德和伦理学问题进行了一些简要的讨论。
罗素提出了一些关于伦理哲学的观点,强调了个人自由和道德责任的重要性。
他提倡理性思考和道德选择,并讨论了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总的来说,罗素在《哲学问题》中对一系列重要的哲学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以简明扼要的语言向读者提供了一个哲学思考的入门。
这本书对于对哲学感兴趣的人来说是一本很好的起点,它引导读者思考人类知识、存在和伦理学等问题,拓展了我们对于世界和自身的理解。
哲学问题[伯特兰·罗素创作的哲学作品]
哲学问题[伯特兰·罗素创作的哲学作品]罗素的《哲学问题》一书代表了罗素早期的基本论点:新实在主义,也就是马赫主义重新武装了、补充了的柏拉图式的“客观”唯心主义。
它分为十五个章节,概括为五个方面的内容:“物质论”,“认识论”,“共相论”,“真理论”,“哲学价值论”。
1、物质论:在文本的第一、二、三章(现象与实在、物质的存在、物质的性质)中,罗素阐述的观点是“什么是物质”。
罗素对这个问题的提出和解答都是从贝克莱主义出发的。
这可以从《现象与实在》这一章里清楚地看出来。
罗素曾经拍案叫绝地认为“贝克莱还是有他的功绩,他指出物质的存在完全可以合情合理地被我们所否定,并且指出倘使有任何东西可以独立于我们而存在的话,那么,它们就不可能是我们感觉的直接客体”。
罗素认为,“物理的客体”只能是而且“必须是从我们所直接认知的东西中得出的一种推论”。
可见,他所走的是从贝克莱到马赫的老路,认为感觉或知觉是第一性的东西。
在这里,暂且不谈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立场问题,罗素在书中说的有一句话非常有价值,那就是“在某种意义上说,必须承认,人们永远都不能证明人们自身之外和人们经验之外的那些物质的存在”,从这一点出发,贝克莱的观点对我们也是很有指导作用的,即物质的存在完全可以合理地被我们所否定,倘使有任何东西可以独立于我们之外而存在的话,那么它们就不可能是我们感觉的直接客体。
2、认识论:在文本的第四、五、六章(唯心主义、认识的知识和描述的知识、论归纳法)中,罗素讨论的是“认识论”的问题。
罗素认为如果一种物质是存在的,那么我们的认知也就应该是我们有关它存在的知识。
他一直在分析的问题是:人们认知的事物究竟是不是事物本来的面目?人们如何去认知这些事物?认知这些事物是通过人们的亲身经验还是通过描述呢?归纳法在人们认知事物的过程中是不是有效呢?还是像上部分所说的那样,人们经验过的,人们所感知的,才是人们真正认知的。
照这样说,归纳法在人们对事物认知的过程中就应该是有效的,但为什么归纳法却不能凭经验来告诉人们有关未曾经验过的某种事物的知识呢?在第六章的结束部分,罗素又告诉读者,凡是根据经验而告诉人们有关未曾经验过的某种事物的知识,就都是基于一种既非经验所能肯定的、又非经验所能否定的信念;因此这一部分读来让人觉得很矛盾,或许这正是需要哲学精神去探索的地方。
罗素 哲学的问题
梦和信仰——罗素《哲学问题》断想丘与汝皆梦也,予谓汝亦梦也,且有大觉而后知此其大梦也。
——庄子谁要是走了一整天,傍晚走到了,就该满足了。
——彼得拉克两千多年前,亚里士多德便认定人是理性的动物,人的本性在于求知。
人类文明的历史也贯注了人的理性萌芽与不断成熟的现实依据和逻辑进程。
可认识对我们自身的精神意识而言意味着什么?认识是否真的要先验地预设主体与客体的两分与对立,认识是凭借什么途径得以成立的?检验认识的标准何在?究竟有没有某种客观独立的实在与认识相符合,而认识理论对社会和人的日常生活有何意义?罗素在《哲学问题》中用了四篇讨论哲学认识的根本问题。
一张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桌子经罗素的层层推敲竟蕴含了如此之多的混乱和模糊。
桌子好象是什么与桌子究竟是什么,二者的差别与关系是问题的核心所在,罗素是一个严格的经验主义者,认为对任何事物的直接认知都开始于经验,直接的个人经验是绝对真确的;他同时区分了感觉材料(sense datum)与物理客体(physical object),进而认为造成世界上一切东西的根本是事情(events),这种事情是暂时而非永久的,是变动而非凝固的,它最后的质料不是物,也不是心。
“事情”的观念超越了简单的唯物与唯心之分,对世界本原问题的回答采取了一种迂回折中的姿态。
直观与感觉是我们认识的起点,正是由于各各不同的个人感觉,造成了唯一而真实的认识景象,事物便只是呈现于我们感觉之中的如此面目,我们只能就直观感觉,直接把握到的有所言说,但仿佛感觉材料也需要某种在感觉和意识之外独立自存的物质实在,否则我们的生活便会留下极大的不便和难堪。
这是罗素推论的另一个方面:客体的实在。
经验是认识的起点,感觉材料是认识的对象,感觉行为是认识的第一个阶段,人自身只能依据这样的认识途径和方式与外界对象发生关系。
18世纪法国机械唯物主义哲学家孔狄亚克也认为:“感觉观念并不能使我们认识物本身是什么,它们只是就事物与我们的关系来描绘事物。
罗素+哲学问题+各章概要
罗素《哲学问题》各章概要在本书导言中,罗素强调要说一些有关物理客体sitive and constructive的东西,因为negative criticism是不适当的。
全书的目的在于确定知识的有效性。
这一点和维特根斯坦写《逻辑哲学论》的意图多少有几分相似,即两者都是一种划界的努力。
然而有趣的是,维特根斯坦出于其哲学品味,很讨厌罗素的这本书。
因此,罗素的《哲学问题》和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论》很可以形成一个对比。
总体来看,罗素虽然在方法上(摹状论)克服了西方传统哲学语言不清晰这一缺陷,但在根本上还是没有跳出传统范畴的论域。
相比之下,维特根斯坦的革命性要远远大于罗素。
不过也正因如此,罗素的《哲学问题》相比于《逻辑哲学论》更适合作为哲学入门的教本。
其价值在我看来,更多是作为一个进入哲学的过程的描述。
一般的哲学史,往往流于观点的罗列,往往一个人可以饱读哲学史,但仍未真正进入哲学。
原因就在于哲学不仅仅是对哲学哲学史的论述,也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思维方式的操作。
罗素这部作品,很典型地体现了罗素思维方式的特点。
层层剥离,由表及里,思路清晰无比;从怀疑走向确定,再从确定走向批判,从而完成哲学在人类认知中的使命。
本书的在知识论上所占篇幅比形而上学更多。
大体算来,整本书可以如此划分:第一章到第五章为准备性的介绍,提出物质的存在和性质问题,驳斥唯心主义,引入罗素本人主张的摹状论;第六章到第十一章讲归纳原则为代表的普遍原则,普遍原则所依赖的共相问题,先验知识以及同先验知识对应的直观的知识。
第十二章到十四章讲真理与虚妄的标准,真理的获得及哲学的知识的界限。
第十五章独立出来,算是对全书体现的哲学精神的总结,论述哲学对人生的价值。
我的评注放在【】中。
第十五章我不做总结。
我以为,这是属于不可说的部分。
第一章现象与实在问题的提出——感觉材料和物理客体的区分——现象(感觉材料)背后是否还有实在(物质),若有,其性质是什么?引出贝克莱(idea说)和莱布尼茨(mind说)第二章物质的存在感觉材料是存在的,而物质的存在不能证明,而只能通过本能信仰( instinctive belief)。
罗素对共相问题的理解
罗素对共相问题的理解罗素是20世纪著名的哲学家和数学家,他深刻地思考了许多哲学问题,其中包括共相问题。
共相问题是哲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它涉及到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
在罗素看来,共相问题不仅仅是一个抽象的哲学问题,它直接关系到我们对自身和世界的认知。
共相问题最早被柏拉图提出,他认为世界上存在着两种现实,一种是我们感知到的世界,另一种是超越感官的理念世界。
而在柏拉图看来,只有理念世界才是真实的,感知到的世界只不过是理念世界的影子。
这种观点在西方哲学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也引发了许多争议和困惑。
罗素对共相问题的理解可以说是在柏拉图的基础上进行了深入的反思和批判。
在罗素看来,共相问题的实质是我们如何认识和理解外部世界。
他认为,人们通过感官接收到外部世界的信息,然后通过思维加工和分析这些信息,最终得出自己对外部世界的认知。
罗素指出,我们的感知和思维并不是完全可靠的,它们可能会出现错误和偏差。
我们对外部世界的认知也可能是不完全准确的。
罗素也指出了外部世界的概念带来的困难和挑战。
他认为,外部世界的存在并不是显而易见的,它需要通过科学方法和逻辑思维来证实和验证。
而这种证实和验证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需要我们付出大量的努力和精力。
外部世界的存在也会引发一些哲学上的问题,比如关于外部世界和我们的感知之间的关系,关于外部世界的真实面貌等等。
在解决共相问题的过程中,罗素提出了自己的哲学体系,这个体系包括数学逻辑的哲学基础和逻辑实证主义。
数学逻辑的哲学基础认为,逻辑思维是我们对世界认知的基础,而逻辑实证主义认为,科学方法是我们对世界认知的基础。
通过建立自己的哲学体系,罗素试图解决共相问题,并且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对世界的认知方式。
罗素对共相问题的理解是非常深刻和全面的。
他认为,共相问题是一个关系到我们对世界认知的重要问题,它需要我们对感知和思维进行深入的反思和批判。
通过建立外部世界的概念,罗素试图解决共相问题,并且提出了自己的哲学体系。
罗素哲学问题读书笔记
罗素哲学问题读书笔记《罗素哲学问题》读书笔记书名:《罗素哲学问题》作者:伯特兰·罗素一、内容概述《罗素哲学问题》是英国哲学家伯特兰·罗素的著作,主要探讨了哲学领域中的一些核心问题,如真理、知识、价值观、伦理等。
全书共分为十一章,每一章都围绕一个特定的哲学问题展开讨论。
在本书中,罗素以清晰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例子,深入浅出地阐述了这些哲学问题,引导读者思考并理解哲学的重要性和意义。
他不仅介绍了各种哲学观点和理论,还鼓励读者进行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观点。
二、个人感悟1. 哲学思考的重要性: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认识到哲学思考的重要性。
哲学不仅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世界,还可以指导我们的生活。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困惑和问题,而哲学思考可以帮助我们找到答案,更好地理解自己和周围的世界。
2. 批判性思维:书中强调了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
我们在接受信息时,需要对其进行分析和评估,而不是盲目接受。
通过培养批判性思维,我们可以更好地判断信息的准确性和可信度,避免受到错误信息的影响。
3. 真理与知识的相对性:真理和知识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观点和理解,这些观点和理解都有其合理性和局限性。
因此,我们需要保持开放的心态,尊重他人的观点,不断学习和探索,以拓宽自己的视野。
三、评价《罗素哲学问题》是一本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哲学入门读物。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哲学问题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学会了运用哲学的方法来思考问题。
这本书不仅适合哲学爱好者阅读,也适合普通读者阅读,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世界,提高我们的思维能力和生活质量。
论罗素的“知识”分类
论罗素的“知识”分类作者:仪芳霖来源:《南北桥》2020年第24期【摘要】《哲学问题》一书论述了一些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认识论、表象与实在、物质的存在和性质、唯心主义中亲知的知识与描述的知识、哲学的价值等。
罗素在《哲学问题》的第五章主要讲述了关于事物的知识。
我们所理解的每一个命题都是由我们所获知的各种成分所组成的,我们的知识也由“认知的知识”和“描述的知识”所构成。
【关键词】罗素认知的知识描述的知识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0.24.026《哲学问题》一书是罗素在1921年出版的哲学著作,直至今日依旧给学习哲学的我们很多启发。
罗素从对知觉的分析入手,批判了唯心主义的一些观点。
我们始终有这样的疑问:如若认知的知识与描述的知识有偏差,那么我们如何把握真理?罗素在此书中表明:一切知识都应根据我们的本能信仰建立,而哲学的作用就是为我们剥离那些与本能信仰无关的附加物。
那么知识到底包括些什么呢?本文将着重讨论《哲学问题》第五章中关于知识的组成。
一、认知的知识《哲学问题》第五章主要讲述了关于事物的知识。
罗素把这类知识分成亲自认知的知识和凭借描述的知识。
“我们对于我们所直接察觉的任何事物都是有所认识的,而不需要任何推论过程或者是任何有关真理的知识作为中介。
”[1]比如我面前的一座台灯,它的颜色,它的高度,它散发出的热量,拿在手中的质感,这是我们在认识台灯时拥有的感觉材料。
这是我看见这个台灯,或者摸着这个台灯所能直接认识到的东西。
这是由我按照它本来的样子所直接认知的,同时也是这个台灯所拥有的特性。
但是如果我从未见过与这个台灯一模一样的台灯,我印象里和脑海里的台灯就绝不会是这个样子,我脑海中所呈现的台灯是我之前所拥有的知识,或者说是之前看到过,以前听别人提起或描述过的台灯。
当你面前确确实实没有一个台灯,而别人又提到台灯的时候,我们对于这个台灯的知识便是描述的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罗素《哲学问题》中的几个问题
在古希腊哲学时期,亚里士多德就提出了人是理性的动物,本性是对知识的渴望。
人类也从远古的蛮荒时代进入了现代文明,而罗素作为当代西方著名的哲学家,将其基本性的哲学观点倾注于《哲学问题》这本书中,使得这本书清晰流畅地表达了罗素的思想,令现在的哲学学者受用至今。
标签:感觉材料;认识;思维
在《哲学问题》这本书中,罗素并不是将由古至今的所有的哲学范畴内的问题一一进行了解答,而只将自己认为可以肯定而且能有所建设的那些问题加以分析和讨论。
这本书主要涉及的是知识论方面,除此以外,罗素还从哲学发展史入手,探讨了一些实在论的问题,得出了一些有关所有事物的终极类别的结论,并在他的哲学性质和价值中也融入了许多伦理学以及有关心灵和行为范围内的一些经典的问题。
一、认识的问题
罗素在《哲学问题》开篇中讲到的是现象和实在的问题,罗素认为我们认知这个世界都是先从看到这个世界的表象来了解的,而这个表象能否作为知识而使得我们不加以怀疑地就认定问真理呢?为此,罗素以一张桌子为例进行了十分细致的分析,桌子好像是什么和桌子究竟是什么的区别也就说明了“现象”和“实在”的区别。
罗素认为,对任何事物的直接认识都始于经验,直接的个人经验是绝对准确的。
他同时区分了感觉材料与物理客体,进而认为造成世界上一切东西的根本是事情,这种事情是暂时的而非永久的,是变化而非停滞的,它最后的质料不是物,也不是心。
对于世界本原的问题,罗素站在了实在论的立场上,并不是简单的区分为唯物或者唯心,对这一问题,罗素保持了折中的态度。
直观与感觉是我们认识的起点,正是由于各个不同的个人感觉,造成了唯一而真实的认识景象,事物处于我们感觉之中,我们只能将感知到的进行言说,但这些事物又好像脱离于我们的感觉之外,而是一种物质实在,不然我们在生活中面对诸多事情就会变得麻烦和难堪。
罗素将其称为:客体的实在。
经验使认识有了进行的必要基础,感觉材料成为认识的对象,认识的第一阶段便是感觉行为的进行,是最基础的、最直观和浅显的,但却是必要的,人自身只能根据这样的认识途径和方法来认知外界。
我们是否有必要来设定一个客体,让其与感觉和经验来对应,而所设定的这个客体我们能否就确定是在我们认识过程之外的。
按照罗素所说,事物的本性便是感觉材料相对于人的认知的链接秩序和各部分之间的组合关系而已,完全与人的认识途径,环境无关的事物本性是哲学上无效的说辞,是历史上一切唯物与唯心两者难以辩驳无法洞察的专断。
对于感觉材料,罗素给予了真确性的肯定,即使在《哲学问题》开篇的四个文章中对于实在的问题并不能过早下结论,但随着问题讨论的深入,罗素对于感觉材料的真确性产生了非常大的怀疑。
感觉,思维包括认识的实际情况和所发生的环境,包括逻辑的推演都是有着一定的局限性的,不可能是完满的,不容置疑的。
例如,对待同一张桌子,每个人的直观感觉都是不一样的,有的人认为是光滑的,有的人认为是黄颜色的,他们得出的结论对于这同一张桌子来说反馈回来的信息产生了不同的效用,我们只能尽最大的可能汇总这些信息,让其准确表达出一个事物,这就需要理性的思考,进而对实在进行准确判断。
而感觉与实在的关系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实在究竟是什么?著名的贝克莱主教只承认我们自身的心灵及其观念,罗素反驳说这是一种赤裸裸的妄想,贝克莱并没有解释出抛开人的心灵之外的上帝的存在性。
哲学的理性告诉我们现象和感觉确实没有一个锁链——实在,将二者束缚在一起。
虽然罗素对于贝克莱的思想有所肯定,也仅仅是因为贝克莱哲学中还存在一定的自我合理性,而罗素却对“存在即是被感知”的想法不能认同,罗素认为他没有将感觉对象和感知的作用进行细致的区分,而就将心灵置于其中,仅仅是让我们凭借着自身的心灵去认识世界,直达事物的真实性,这是很难讲通的。
二、关于两种知识
对于知识,罗素做了详尽的区分,即亲知的知识和描述的知识。
(一)亲知的知识
现实中,我们直觉感知到,或者说是察觉到的任何事物我们称之为认识,即对该事物一个个性化的了解,还如桌子的问题,对于桌子的颜色、材料、形状、硬度等等,是我们看到或者触摸到以后得到的认识,我们称之为亲知的知识,这一点罗素举了颜色来进行了详细的阐明,比如棕色,或浅或深都称为棕色,我们看见这一种颜色的时候,我们完全能够说出它的称谓,这是颜色本身,而我们对于颜色就很难再说出更确切的真理性的一面,棕色何以为棕色,是由哪几种颜色构成的,这样深刻的认识我们通过感觉和触摸是得不到的。
但是,感觉和触摸是我们认识事物的基础,这是第一个阶段,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我们必须明确哪些事物我们已经认识到了,而哪些事物我们还未知晓。
这样,我们知道了,感觉材料是属于我们认识事物的范围内的,感觉材料提供了最直接的知识。
而抛弃感觉材料的现实时效性,帮助我们的就是记忆。
很简单,我们不一定看到,通过记忆我们可以找到我们认识过的事物,当说起一个事物的时候我们并没有见到,也可以确定就是那个事物,而非他事物,这就是记忆对于亲知知识的帮助。
除了记忆之外,我们的自我意识也可以帮助我们认识事物,比如:我想喝水,这就是我认识到的一个客体,但这并不是直观的感觉材料,也不是来源于我的记忆,而是我的自我意识,是在我们心灵里发生的,以上的种种都是我们具有一切知识的根本和源泉。
(二)描述的知识
对于描述的知识,首先我们要明确“描述”,“描述”的意思是指“一个某某”或者“这一个某某”形式的短语,是单称。
用描述的知识去探讨一个事物是有确定性的,也就是说,我描述的是这个,那就不可能是另一个,但是名称所适用的客体可以使用多个,也就是说名称不变,那所描述的命题是真是伪就都无关紧要了,也就是说不同的描述可以指称同一个对象。
描述的知识并不受我们个人经验的局限,可以超越,进入更深层次的理解和阐述。
(三)两种知识的关系
描述的知识并非是能够独立得到的,面对客观的事物或者是精神和心灵,需要在认知上依赖亲知的知识,亲知的知识提供给描述的知识最基础的知识,在我们对描述的知识认识中,亲知的知识起到了开拓者的作用,先有了一个亲知的对象,我们才能进行描述,我们了解的每一个知识或者说是每一个命题一定也必须是由我们所认识的成分所组成的。
即便罗素简单地将知识分为亲知的知识和描述的知识两种,但他仍然认为“知识”并不是一个精确的概念,而是混入到“或然的意见”中去的。
三、哲学知识的限度
罗素在《哲学问题》一书的最后篇章才提到关于哲学范围的问题,在此之前并没有对关于哲学的一切做过多阐述,在这一章进行了全面的说明。
罗素采用了推理的方式进行了研究,开始阶段以黑格尔为例加以说明。
黑格尔是西方哲学的集大成者,对哲学的诸多方面都有十分深刻的论述,他认为“整体”性的东西才是完满的,是全面的,缺乏“整体”性都是片断,不足以完全说明一个事物或者是完整世界。
在思维的世界中,黑格尔进入了“绝对观念”,他认为绝对观念是没有缺失的,没有反面,也不需要进一步的补充和说明,更不需要继续发展和延展下去,是完全理性的也是完全精神的,不受时间和空间的约束,宇宙就是世界整体性最大的表象。
黑格尔之所以提出这样的哲学观点,建立起这样的哲学体系是基于一个基本的因素:不完整的事物必然不能凭借自身而存在,需要他事物的支持才能存在。
理由是,不论什么事物只要和他事物有关,那么该事物的性质必然包含着除去本身之外的他事物的某些关系。
如果上述所论都能够成立的话,那么关键词“性质”就是指关于这件事的全部真理,否则很难自圆其说。
罗素显然不能认为这种观点是有说服力的,他对黑格尔的哲学进行了强有力的反驳,首先,罗素认为,我们是不能够证明宇宙整体形成了一个和谐的体系,因为我们不能完全把握整个世界,我们只能进行部分的考察,而不是全部,因而我们也无法确定宇宙的整体性质,尽管黑格尔的这个体系令哲学家们满心欢喜,但是实际上却很难达到。
再有,我们是无法证明空间、时间、物质的非实在性。
空间和时间久能够说明这一点,其一,这两者都是无限的,没有尽头,没有起始,是可分的,其无限和有限是矛盾的对立体,只能是截取两点之间,但这又说明不了全体的性质。
其二,数学家们对于无限集合的不可能性的反驳,他们既承认通常所假定的空间的存在,也承认其他空间形式也可能存在,这样,黑格尔的哲学在罗素的理性证明下显得很难立足。
关于哲学知识的限度,我们可以说哲学是知识的知识,是科学又不是科学,科学能够说明的问题,在哲学上一定是真理,但是哲学的真理并不完全都是科学,如果说哲学是批判的知识的话,那也要加以限度,如果我们陷入完全怀疑论里面,那么哲学中便不再有真理,也是完全将一切知识抛到九霄云外,绝对的怀疑主义索然没有逻辑证明可以反驳,但是这种怀疑主义的不合理性却是很容易明了的。
由此看来,哲学的批判主义是有理由进行的,是基于考察每个因自身而具有价值的知识。
四、哲学知识的价值
罗素认为,哲学的价值并不在于具体的功用,而是在于影响学习哲学之人的生活,是能够提供精神食粮的。
想要获得这种价值,沉思是必不可少的,沉思对象的伟大及沉思所引起的狭窄的和私人的目的的丧失,可以扩大我们的思想客体和主体,在行为上和我们的情感世界中保持自由和公正。
参考文献:
[1]罗素.哲学问题[M].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2]罗素.西方哲学史(下卷)[M].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3]罗素.人类的知识[M].张金言,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4]罗素.我的哲学发展[M].温锡增,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