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家庭医生制,提高健康服务水平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推进家庭医生制服务,提高健康管理服务水平

农工党宁波市委会

家庭医生制服务是以全科医生为主体、以社区为范围、以家庭为单位、以全面健康管理为目标,通过契约服务的形式,为家庭每个成员提供连续、安全、有效、适宜的综合医疗卫生服务和健康管理的服务模式。它具有与签约家庭联系紧密、健康管理全程可及的优势,是新医改形势下我国社区卫生服务模式和管理制度的创新和深化,对改善居民健康水平、控制医疗卫生总费用不合理增长具有十分重要作用。2011年,国务院提出建立家庭医生制度,2012年,又要求积极推进家庭签约医生服务模式。我市于2011年11月起开展家庭医生制服务试点工作,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和成效。建立起与我市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和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群众需求相适应的家庭医生制服务,成为亟需解决的民生问题。

一、我市家庭医生制存在的问题

(一)队伍建设亟待加强。一是缺乏合格的家庭医生。我市经过全科医师岗位培训的医生大多以临床诊疗为主,健康管理、营养咨询、心理服务等相关知识、技能欠缺,真正具备全科医疗能力的家庭医生十分短缺,尤其是偏远地区更为不足。二是现有全科医生工作动力不足。实施家庭医生制服务后,增加的劳动强度与补偿幅度不匹配使全科医生缺乏主动参与的动力。尤其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绩效工资、基药实施后,利用绩效导向激发职工积极性的空间很小,用于家庭医生的内部绩效奖励更少。三是家庭医生的待遇、地位尚无保障政策,基层医疗机构没有更多的优惠条件来吸引、留住家庭医生。

(二)家庭医生作为健康守门人的主体地位未确立。一是社区首诊难以实现。一方面,医保政策对于社区医疗机构倾斜力度不大,和二、三级医疗机构的报销比例差距较小,无法吸引社区居民优先考虑到社区就诊。同时,基药制度实施后,有的药物在基层医疗机构配不到,或用量、用药时间有较大的限制,慢性病患者难以在社区就诊。另一方面,自由就医的就诊模式使一些简单的常见病也往大医院跑。且家庭医生制服务项目的实施没有配套经费,家庭医生制度还仅限于卫生部门在倡导和力推,社会整体宣传氛围不够,参与的志愿者及社会团体、民间组织微乎其微,相关资源有待进一步整合。

(三)信息化建设亟需加强。一是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仍各自为政,缺乏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难以实现区域卫生资源的有效整合、集约利用。二是公共卫生信息化建设的各个业务系统都按照条线进行建设和管理,信息孤岛现象依然存在。三是各类应用软件开发跟不上,无法对机构、人员的各项数据进行有效统计分析,卫生行政部门难以进行有效监管。四是面向居民的交互平台建设迟缓,医疗机构、医生不能通过信息平台与居民进行良好互动。

(四)居民认识存在误区。多数居民还停留在有病“看医生”的传统就医观念上,对家庭医生的知晓率、接纳度比较低。一个重要原因是担心社区卫生人员换个名头水平不高。当全科医生与他们签约时,轻则婉言谢绝,重则拒之门外。居民认识上的误区直接影响了家庭医生服务的可及性和有效性,也间接地导致了“看病贵、看病难”。

二、对策和建议

(一)制定人才规划,加快人才培养

各级政府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有利于家庭医生培养、考核、使用管理和扶持的相关规划及年度实施计划,并分阶段分步骤实施。一方面在待遇、晋升、发展等方面研究制定具体的倾斜政策,鼓励和吸引广大医务人员加入全科医生的团队,充实家庭医生力量。另一方面要注重对现有家庭医生的培养,通过培训教育等多种形式,着重提高医疗服务技术、敬业和责任心、主观能动性和服务绩效。可考虑与医学院校合作,建立培育全科医学教育培训基地。要把在岗人员转型培训作为重点,并鼓励退休医生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担任家庭医生。

(二)建立健全配套政策

1、完善医保配套制度。医保政策要进一步向社区倾斜,对签约家庭给予人均50元的医保资金支持,加大社区报销比例,使家庭医生能够以较低的收费和医药费用自付比例吸引社区居民,实现社区首诊,双向转诊。借鉴上海长宁区的经验,根据家庭医生的签约数,医保部门给予每签约一名居民每个月支付10元卫生经费的优惠政策。

2、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即社区医疗机构的经常性支出和建设性支出全部由政府承担,社区医疗机构收取的费用全部上交给财政,财政投入确保足额及时到位,真正体现社区医疗机构的公益性。

3、逐步完善基本药物制度。适当放宽签约居民的用药量和品种,进一步增加药物品种,特别是一些常用药、慢性病治疗方面的药物。卫生行政部门通过考核基本药物配备及使用比例来引导基本药物的使用。

4、积极落实社区首诊和双向转诊制度。要完善社区首诊和双向转诊市区联动的机制,通过优先就诊、预约市级医院专家、优先安排

住院床位以及家庭医生优惠服务等政策,吸引签约居民首诊在社区。在社区首诊的基础上,建立医疗联合体,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市级医院协同服务,积极推进双向转诊,畅通双向转诊“绿色通道”。

(三)完善医疗机构内部管理机制

一是建立以绩效考核为重点的家庭医生激励分配机制。对家庭医生进行综合考核和量化评估,体现多劳多得,优劳优酬。二是建立以不同服务对象为基础的分层分类服务模式。家庭医生的服务对象应当以家庭病床患者、在册规范管理的高血压、糖尿病人群、定期接受医疗保健服务的高龄老龄、失独、失能、离休干部等特殊人群,以及居家养老老人为重点。循序渐进,确定服务内容、方式、期限和双方责任义务等款项。三是建立以提升服务为目标的信息化技术支撑平台。加强基层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促进医疗服务向家庭延伸,提高医生的服务效率和水平。加强医疗卫生信息数据中心建设,打破传统医疗卫生信息系统的“条线分割”、“信息孤岛”,促进各医疗卫生单位信息系统之间的沟通和交互。

(四)营造各方支持的工作氛围

一是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社会知晓率和参与率。卫生部门要进一步加大对家庭医生制服务的宣传力度,整体改变和提高全社会的认识。二是创造促进健康的支持环境。整合社区资源,建立起“社区组织、卫生实施”的服务模式,形成家庭医生、居干、公共卫生信息员、健康教育宣传员、楼道小组长等组成的居民健康管理团队工作机制,为家庭医生开展工作提供社会支持。大力发展社区志愿者,进一步扩大社区服务队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