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纳姆效应的启示
十个经典的心理学效应,每一个都受益终身2024
引言概述:心理学是研究人类行为和思维的科学领域,而心理学效应是指在特定情境下,由于个体心理活动的特点而产生的一系列心理效应。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介绍十个经典的心理学效应,这些效应不仅能够帮助我们理解自己和他人的行为,还能在日常生活中产生积极的影响,让我们受益终身。
正文内容:一、珍宝效应(Endowment Effect)1.人们对自己所拥有物品的价值会高估,容易产生珍惜之情。
2.了解珍宝效应有助于避免流于物质主义,能够更好地享受和珍惜拥有的东西。
二、巴纳姆效应(Barnum Effect)1.人们往往更容易相信一些笼统而普遍的陈述是针对自己个人的。
2.认识到巴纳姆效应可以帮助我们警惕个人知觉的主观性,确保更加客观地判断。
三、特权效应(Halo Effect)1.人们对他人的积极品质进行评价时,可能会由于某个特殊特征而给予整体较高的评价。
2.了解特权效应可以帮助我们更加客观地评价他人,减少因片面评价而带来的错误决策。
四、选择支持(Choice Supportive Bias)1.人们在做出选择之后,往往会更加支持自己的选择,无论这种选择是否正确。
2.认识到选择支持可以帮助我们避免陷入固执己见的状态,提高决策的准确性。
五、两难困境(Dilemma Paralysis)1.面对两个各有利弊的选择,人们往往会感到困扰和犹豫不决。
2.了解两难困境可以帮助我们制定决策的方法和策略,避免陷入无休止的犹豫。
六、情感传染(Emotional Contagion)1.人们的情绪容易受到他人情绪的传染,产生共情和情感互动。
2.认识情感传染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他人情绪变化,提高沟通和人际关系能力。
七、喧宾夺主(Primacy Effect)1.人们对于一系列信息中的初期信息更容易记忆和影响。
2.了解喧宾夺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设计信息传递的顺序,提高信息传播和学习效果。
八、特定再现(Peak-end Effect)1.人们对经历中的高峰和结束阶段的记忆更加深刻和影响深远。
巴纳姆效应
巴纳姆效应巴纳姆效应是1948年由心理学家伯特伦·福勒通过试验证明的一种心理学现象,它主要表现为:每个人都会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别适合他。
即使这种描述十分空洞,他仍然认为反映了自己的人格面貌,哪怕自己根本不是这种人。
而要避免巴纳姆效应,就应该客观真实地认识自己,相信自己。
(现在很多人迷信于算卦,神通,星座等。
其中的原理都来自于这神奇的巴纳姆效应)目录1定义2产生原因3历史故事4实验5避免途径▪学会面对自己▪培养敏锐判断力6以人为镜▪认识自己定义人们常常认为一种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特点,心理学上将这种倾向称为“巴纳姆效应”(Barnum effect)。
巴纳姆效应又叫福勒效应,因为它最早是由心理学家伯特伦·福勒于1948年通过试验证明的。
这个效应是以一位广受欢迎的著名魔术师肖曼·巴纳姆来命名的。
产生原因在心理学上,“巴纳姆效应”产生的原因被认为是“主观验证”(subjective validation)的作用。
主观验证的意思是,当有一条观点专门来描述你本人的时候,你就很有可能会接受这一观点。
在我们的头脑中,“自我”占据了大部分的空间,所有关于“我”的东西都是很重要的。
我们的车牌号码、手机铃声、电脑桌面、卧室的墙纸自己都会精心设计,为的就是体现自己独特的个性。
从基因角度上来看,每个人几乎都是一样的。
相似的基因造出了相似的大脑,大脑中相似的机制引发每个人的思维。
尽管不同的生长环境,不同的文化背景会对每个人的思维会产生影响,但大体上来说,每个人的情感、个性上总有很多共性的。
主观验证能对我们产生影响,主要是因为我们心中想要相信。
如果想要相信一件事,我们总可以搜集到各种各样支持自己的证据。
就算是毫不相干的事情,我们还是可以找到一个逻辑让它符合自己的设想。
历史故事爱因斯坦的故事爱因斯坦小时候是个十分贪玩的孩子,他的母亲常常为此忧心忡忡。
生活中常见五个心理效应与启示
在日常生活中,人既不可能每时每刻去反省自己,也不可能总把自己放在局外人的地位来观察自己。正因为如此,个人便借助外界信息来认识自己。个人在认识自我时很容易受外界信息的暗示,从而常常不能正确地知觉自己。
心理学的研究揭示,人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别适合他。即使这种描述十分空洞,他仍然认为反映了自己的人格面貌。曾经有心理学家用一段笼统的、几乎适用于任何人的话让大学生判断是否适合自己,结果,绝大多数大学生认为这段话将自己刻画得细致入微、准确至极。下面一段话是心理学家使用的材料,你觉得是否也适合你呢?
看完这个动画片,也许很多人会哑然失笑,觉得那么多人都被盲童“欺骗“了。实际上欺骗人们的不是盲童,而是人们的从众心理。
很多时候,当个人的观念和行为受到群体行为的引导或施加的压力时,个人的观念和行为会朝着与群体大多数人一致的方向变化。
比如,在开业务讨论会时,如果一个人的意见与大家的意见不符,那他很可能放弃自己原来的想法,而追随大家的意见。
四、从众心理
曾经看过这样一个动画片:一个双眼失明的小男孩,坐在公园的长椅上,举着一副望远镜“看“天空。公园里的游客看到小孩的样子,以为天空出现了什么稀罕事物,于是纷纷买来望远镜对着天空眺望。公园外面的人看到公园里的人都在看天空,觉得天空定是发生了什么新鲜事,也争先恐后地买来望远镜对着天空眺望。直到小男孩从长椅上站起来,摸索着向前走去,人们才知道,原来天空什么也没有发生。
你很需要别人喜欢并尊重你。你有自我批判的倾向。你有许多可以成为你优势的能力没有发挥出来,同时你也有一些缺点,不过你一般可以克服它们。你与异性交往有些困难,尽管外表上显得很从容,其实你内心焦急不安。你有时怀疑自己所做的决定或所做的事是否正确。你喜欢生活有些变化,厌恶被人限制。你以自己能独立思考而自豪,别人的建议如果没有充分的证据你不会接受。你认为在别人面前过于坦率地表露自己是不明智的。你有时外向、亲切、好交际,而有时则内向、谨慎、沉默。你的有些抱负往往很不现实。
巴纳姆效应:认清自己的人才有资格成功
巴纳姆效应:认清自己的人才有资格成功19世纪70年月,美国总统格兰特在世界环游,当人们得知他是美国人后,问的第一句话大多是“那您肯定知道巴纳姆吧!”可见,马戏团明星巴纳姆在当时甚至比美国总统还要出名。
人们之所以这么喜爱巴纳姆,不仅由于他那令人捧腹大笑的表演,还由于他擅长使用别出心裁的方式来吸引观众的留意力,哪怕那些留意力是反面的。
巴纳姆在1835年策划一次演出。
乔伊斯·赫思是个黑人老太太, 巴纳姆声称她原本是乔治·华盛顿的保姆兼奴隶。
这个演说再加上双目失明的乔伊斯·赫思本人的生动表演,一时间,巴纳姆开设的博物馆里挤满了奇怪的人。
不久之后,当这个博物馆不再那么吸引人的时候,巴纳姆又放话说, 乔伊斯·赫思其实并不是一个人,而只是一个细心制成的机械装置。
如此,这个博物馆里又人头攒动,大家都想来一探毕竟。
虽然许多人大骂巴纳姆是个骗子,但是巴纳姆本人对此却毫不在意,他在评价自己的时候说: “虽然有人说我是个骗子,但我认为那肯定不是在贬低我,人们厌恶诈骗,但这是在诈骗剧烈地吸引了他们的前提下。
我的节目之所以大受欢迎,是由于在我的节目里有每个人都喜爱的成分,因此每一分钟都会有人上当。
”巴纳姆效应在现实生活中,有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假如要让每一个人都感觉那些对自己共性描述的文字是精确的,就要叙述那些带有普遍性的行为特征,这样的描述对任何人都适用。
这是看手相、算命的骗子常常采纳的伎俩。
正如巴纳姆所说: “在我的节目里有每个人都觉得喜爱的成分,因此每一分钟都会有人上当"。
不管算命的人怎么说,你听着好像都觉得有点儿道理。
巴纳姆效应的含义是,人们很简单被一些来自外界的信息所干扰、示意,进而消失自我知觉上的偏差,那些一般性的、笼统的关于人格的描述被认为是最精确的、最适合自己的。
可见,人们总是习惯于用他人的眼光来端详自己,而往往忽视了最真实的自我性格本质。
为了避开落入巴纳姆效应的陷阱,我们必需深化地熟悉自己,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为自我知觉,也是一个人了解自己的过程。
巴纳姆效应
巴纳姆效应
巴纳姆效应“巴纳姆效应”指的就是这样一种心理倾向,即人很容易受到来自外界信息的暗示,从而出现自我知觉的偏差,认为一种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特点。
要避免巴霖效应,客观真实地认识自己,有以下几种途径:
第一,要学会面对自己。
要学会勇敢的面对自己的优缺点,全面的认识了解自己,接受自己的一切。
不要掩耳盗铃,也不要自欺欺人;不要以己之长比他人之短,更不要以他人之长比己之短。
第二,培养一种收集信息的能力和敏锐的判断力。
判断力是一种在收集信息的基础上进行决策的能力,信息对于判断的支持作用不容忽视,没有相当的信息收集,很难做出明智的决断。
第三,以人为镜。
通过与自己身边的人在各方面的比较来认识自己。
当然,在选择对象的时候,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条件相当的人作比较,找出自己在群体中的合适位置,这样认识自己,才比较客观。
第四,要定期总结。
重大事件中获得的经验和教训可以提供了解自己的个性、能力的信息,通过对重大事件,特别是重大的成功和失败的经验认识自己,从而发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
尤其提醒:网上随处可见的心理测试、星座分析,只能作为是一种娱乐游戏,不必太过当真。
巴纳姆效应最经典十句话
巴纳姆效应最经典十句话你知道巴纳姆效应吗?那里面有最经典的十句话,可有意思啦!比如说“你很需要别人喜欢并尊重你”,嘿,谁不想被人喜欢和尊重呀!这就好像我们都希望自己是聚光灯下的主角,被大家的目光和赞美包围着。
还有“你有自我批判的倾向”,哎呀呀,谁还没个偶尔自我批评的时候呢?就像我们照镜子,总觉得这儿可以再好点,那儿还能改进一下。
“你有许多可以成为你优势的能力没有发挥出来”,可不是嘛!我们每个人都像是一座宝藏,里面藏着好多好多宝贝能力,只是有时候我们自己都没发现呢!“你有时会怀疑自己所做的决定”,这太正常啦!就像走在一条陌生的路上,总会有点犹豫和不确定嘛。
“你喜欢一定程度的变动并在受限时感到不满”,谁不喜欢有点变化呢,一直待在一个模式里多无聊呀,就跟天天吃一样菜似的。
“你为自己是独立思考者而自豪”,哈哈,谁不想有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呀,那多酷呀!“你认为对他人过度坦率是不明智的”,对呀对呀,有时候说话还是得有点分寸,不然不小心就把人给得罪咯。
“有些时候你外向、亲和、充满社会性,而有些时候你却内向、谨慎而沉默”,这多像我们的心情呀,时晴时阴的。
“你内心渴望被人接纳,但又害怕不被接受”,可不就是这样嘛,想融入大家,但又担心自己不够好。
“你力求使生活有规律和条理”,谁不想把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条呀,就像整理房间一样,清清爽爽的多舒服。
这巴纳姆效应的十句话呀,真的是说到我们心坎里去了。
它们就像是一面镜子,让我们看到自己的一些特点和想法。
有时候我们会觉得,哎呀,这说的不就是我嘛!但其实呀,很多人可能都会有这样的感觉。
这就是它神奇的地方。
我们在生活中常常会被这些看似很准的描述所吸引,觉得好像真的很了解自己。
但其实呢,我们可能只是被一种普遍的人性特点所触动。
我们都是普通人,有着相似的渴望、担忧和追求。
所以呀,别太把这些话当回事儿,但也别完全不当回事儿。
它们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也可以让我们更理解别人。
毕竟,我们都在同一片天空下,有着相似的喜怒哀乐。
读巴纳姆效应心得体会
读巴纳姆效应心得体会人们常说“天生我材必有用”,但看起来不是所有人都能很好地理解自己的特点,甚至误解自己。
这时候,有了心理学理论的引导,或许能让我们更快地认识自己,掌握自己,从而走向成功。
其中,巴纳姆效应是十分有趣的心理学理论之一。
巴纳姆效应是指人们倾向于接受那些个性描述十分笼统但看似适用于大部分人的语言表述。
这种表述能够让人们认为自己正是它所适用的“人”。
比如以下描述:“你是一个既有责任心又很有创造力的人,总是能把事情做的很好。
”这个描述或许能够套用于很多人,但实际上不是每个人都很有责任心,也不是每个人都特别有创造力。
然而,看到这样的描述,我们非常容易认为,实际上的自己正是这么一个人。
最初读到巴纳姆效应的时候,我并没有立刻理解这个概念。
随着接触时间的久长,我渐渐能够从日常生活中感受到它的存在。
例如,有时候我会好奇自己到底有没有创造力或者天赋。
有一天我找到了一篇文章,它称我是“兼具艺术细胞和逻辑思维能力的人”,能够在不同领域发挥出色。
看到这篇文章,我一时间感觉自己仿佛找到了定位,立刻觉得这种数据值得赞同,因为它很准确也很适合自己。
但事实上,我之前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具备这么多艺术细胞,也没有看出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有多出众。
这个例子说明了巴纳姆效应的普遍存在。
当我们读到描述自己特点的东西时,我们通常都会把这个描述套用到自己身上。
这种时候,我们需要先对自己进行建档,有一个清晰的认知,从而减少心理上的误判。
要避免巴纳姆效应的影响,我们需要先了解我们自己的个性特点,例如我们的优缺点、喜好、能力等。
然后,在我们看到“普适描述”的时候,首先要考虑这个描述是否真的符合我们的个性特点。
如果只是一句话,就不能轻易将其套用到自己身上。
在认识到个人的独特性以后,我们就能够避免巴纳姆效应对自己的干扰,更好地认清自己。
总之,巴纳姆效应说明了人们常常爱套用一些误导的描述,在评估自己的时候产生干扰。
我们需要先建立自己的认知,从而减少被这种干扰的影响,更好地认清自己,选择更加适合自己的路向和目标。
巴纳姆效应:正确认识自我,不受外界信息干扰
巴纳姆效应:正确认识自我,不受外界信息干扰
社交箴言:
人往往倾向于将别人的言行当做自己行动的参照,极易受到身边信息的影响与暗示。
智慧点拨:
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一项研究:他们请来了一些大学生当做被试者,让他们看一段笼统且基本上适用于每个人的话,接着让他们判断这段话是不是适合自己。
结果,绝大部分人都觉得这段话准确而细致地描述了自己。
让我们来看一下这段话的原文:你非常需要他人喜欢并尊重你;你有自我批判的倾向;你有很多可以成为优势的能力未发挥出来,同时也有一些缺点,但是你通常可以克服它们;你和异性交往有点困难,虽然外表上显得非常从容,实际上内心却焦急不安;有时你怀疑自己所做的决定或者事情是否对;你喜欢生活有一点变化,厌恶被人限制;你以自己能够独立思考而自豪,如果他人的建议没有充分的证据,你就不会接受;你觉得在他人面前太坦率地表露自己是不明智的;你有时外向、亲切、爱交际,而有时却内向、谨慎和沉默;你的一些抱负常常不切实际。
看完这段话,你是否也认为它适合自己呢?实际上,这不过是一瓶药效良好的万金油罢了。
在现实生活中,人往往倾向于将别人的言行当做自己行动的参照,极易受到身边信息的影响与暗示,从而出现自我认知的偏差。
所以,人们往往会觉得一种笼统、一般性的人格描述非常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特点,心理学家将这种倾向称为巴纳姆效应。
要想真实而客观地看待自己,你就必须摆脱巴纳姆效应。
首先,要勇敢地面对自己,正确看待自己的优缺点,切莫以己之短比人之长,或以己之长比人之短。
其次,要善于总结,从过去的重大成败事件中总结经验教训,充分了解自己的能力和性格;并且能够做到以他人为镜,参照合适的对象,以便更淸楚地看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
barnum effect例子
barnum effect例子巴纳姆效应(Barnum Effect)是指人们对于模糊、笼统的描述普遍认为适用于自己,即使这些描述适用于大多数人。
以下是巴纳姆效应的一些例子:1. “您是一个善良、宽容的人,总是愿意帮助别人。
” 这是一个常见的巴纳姆效应的例子,因为大多数人都认为自己是善良和宽容的人。
2. “您有时会感到焦虑和不安,但大多数时间都是乐观和积极的。
” 这个描述适用于大多数人,因为每个人都会有焦虑和不安的时候,但通常情况下都会保持乐观和积极。
3. “您是一个有野心和决心的人,总是追求自己的目标。
” 这个描述适用于大多数人,因为大多数人都有一定的野心和决心,希望追求自己的目标。
4. “您是一个独立和自信的人,不容易受到他人的影响。
” 这个描述适用于大多数人,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立性和自信心,不容易被他人影响。
5. “您是一个喜欢冒险和尝试新事物的人。
” 这个描述适用于大多数人,因为大多数人都会有一定的冒险精神,愿意尝试新事物。
6. “您是一个非常有责任感和可靠的人,总是履行自己的承诺。
”这个描述适用于大多数人,因为大多数人都有责任感和可靠性,会履行自己的承诺。
7. “您是一个善于观察和思考的人,总是能够抓住关键信息。
” 这个描述适用于大多数人,因为大多数人都有观察和思考的能力,能够抓住关键信息。
8. “您是一个喜欢与他人合作和交流的人,总是能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 这个描述适用于大多数人,因为大多数人都喜欢与他人合作和交流,能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9. “您是一个喜欢独立思考和独自完成任务的人。
” 这个描述适用于大多数人,因为有些人更喜欢独立思考和独自完成任务,而不是依赖他人。
10. “您是一个注重细节和精确性的人,总是追求完美。
” 这个描述适用于大多数人,因为有些人注重细节和精确性,追求完美。
以上是巴纳姆效应的一些例子,这些描述都是相对模糊和笼统的,但通常会使人们认为适用于自己。
这也说明了人们普遍倾向于接受与自己相关的信息,尽管这些信息可能适用于大多数人。
巴纳姆效应什么意思
巴纳姆效应什么意思巴纳姆效应“巴纳姆效应”指的就是这样一种心理倾向,即人很容易受到来自外界信息的暗示,从而出现自我知觉的偏差,认为一种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特点。
那么巴纳姆效应到底是什么意思呢?1、是一种常见的心理效应。
巴纳姆是一个人,他发现当一个人受到某种心理暗示的时候,他会丢失自己,比如公共场合一个人在打哈欠,渐渐地周围的人竟然都开始打起了哈欠,这岂不是很奇怪的事情吗?虽然并不是每一个人都会看到别人打哈欠后都会打,但是自己的内心深处多多少少会受到一定的心理暗示,这就是巴纳姆效应的神奇之处。
2、类似一种心理催眠。
当你叫一个人生出双手,并且按时这个人他的左手很轻,上面系着一只氢气球,而另一只手很重,拴着很沉很沉的石头,等他睁开眼睛的时候他会发现,竟然两只水平伸出的手的高低出现了很大的变化。
这种现象就是巴纳姆效应产生的作用,因为我们都知道这个人的手上其实什么都没有。
要如何理解巴纳姆效应呢?1、正确认识自己。
虽然有一些所谓的鸡汤总是说想要认识自己,就要看看别的人是怎么认识你的,但是,真正懂你的人难道不是自己吗?一个人一生中和自己相处最多的难道不是自己吗?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的难道不是自己吗?所以,想要认识自己,一定要准确的听从自己的内心才行。
2、忽略所谓的心理暗示。
我们每一个人都想要听好话,明明知道这些好话不一定是真的,但是还是非常的喜欢听,所以一个很low的人要是有人经常夸奖他很厉害,可能他就会产生一种心理认知,觉得自己真的就是那么厉害。
所以,想要拜托巴纳姆效应带来的笑话,一定要学会正确认识自己,你既没有想象的那么厉害,也没有那么差劲。
温馨提示巴纳姆效应是一个会让人出丑的心理现象,它会让一个人的认知出现偏差,就是这个偏差真的十分明显,但是因为巴纳姆效应产生的心理催眠,让人已经深沉的觉得自己就是这个样子,所以会引起很多让人尴尬的事情,所以一定要学会正确认识自己才行。
心理学巴纳姆效应
心理学巴纳姆效应你是否曾觉得星座分析说得特别准,仿佛就是在说自己?或者看到某些心理测试的结果,忍不住感叹“这说的不就是我嘛”!嘿,这其实就是心理学上神奇的巴纳姆效应在作祟呢!巴纳姆效应就像是生活中的一个小魔术,它让我们轻易地就对号入座。
就好像我们走在一条充满各种指示牌的路上,看到一个似乎符合自己的,就认定那是专门为自己而设的。
想想看,我们是不是经常被那些模糊的、一般性的描述所吸引,然后不自觉地把自己往里套?这不就跟我们看魔术表演一样嘛!明明知道那可能是假的,但就是忍不住被吸引,被震撼。
巴纳姆效应也是这样,它用一些看似万能的描述,抓住了我们的心理。
我们总是渴望了解自己,渴望找到一种确定性,而巴纳姆效应就给了我们这样一种虚假的确定性。
再想想那些所谓的“命运预测”,什么塔罗牌啦,什么占卜啦。
很多时候,它们给出的不也是一些很模糊的说法吗?但我们却会因为巴纳姆效应,觉得那就是在说自己的未来。
这不是很有趣吗?而且,巴纳姆效应还会影响我们的人际关系呢!我们可能会因为别人说了一些符合我们心中期望的话,就觉得对方特别懂自己,然后迅速拉近和对方的距离。
但这真的是因为对方了解我们吗?还是只是巴纳姆效应在捣鬼?我们在生活中可不能完全被巴纳姆效应牵着走啊!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学会分辨哪些是真正属于自己的特质,哪些只是一般性的描述。
不要轻易就被那些看似准确的东西迷惑了呀!不然,我们不就像在迷雾中乱转的人,找不到真正的方向了吗?我们要学会用理性的思维去看待这些现象,不要被表面的东西所蒙蔽。
就像在大海中航行,要有自己的方向和判断,不能随波逐流。
巴纳姆效应虽然有趣,但我们不能让它主宰我们的生活和判断呀!我们要有自己的思考和主见,这样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加坚定和自信。
巴纳姆效应的启示
巴纳姆效应的启示人们在认识自己的时候,时常由于受到外界信息的暗示,将他人的言行作为自己行动的参照。
心理学上将这种心理现象称作“巴纳姆效应”。
这个效应是以一位著名魔术师肖曼·巴纳姆的名字来命名的。
巴纳姆曾经在评价自己的魔术表演时说,我的节目之所以受欢迎,是因为节目中包含了每个人都喜欢的成分,所以“每一分钟都有人上当受骗”。
魔术本来就是用来蒙蔽观众眼球的,但是观众却都愿意看,而且对魔术师还很崇拜,自始至终跟着魔术师的表演走。
别人有意无意的暗示,有时也会像魔术一样,将我们引导到歧路上去,我们却没有意识到,这就是“巴纳姆效应”的真正含义。
生活中人们习惯于将别人作为自己行为的参照,奋斗目标的参照,甚至是判断事务对错的参照,因而导致自己陷入被动局面。
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笔者谈一谈巴纳姆效应给我们的启示。
启示之一:不要简单地以别人为参照爱因斯坦小时候很贪玩,可是,父母一提醒他学习,他就会说,朋友们不都不学习吗?父亲为了启发他,给他讲了一个故事:“昨天我和邻居杰克大叔去清扫大烟囱,他在前面,我在后面。
钻出烟囱时,我发现杰克全身都被烟囱里的烟灰蹭黑了,心想我一定和他一样,脸脏得像个小丑,于是就到小河里洗了又洗。
其实,我身上没有很多烟灰。
杰克见我钻出烟囱时比较干净,以为他自己也一样,于是没有清洗便上街了。
结果,街上的人都笑破了肚子,还以为他是个疯子呢。
”爱因斯坦听罢,忍不住和父亲一起大笑起来。
父亲笑完后,郑重地对他说:“其实别人谁也不能做你的镜子,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镜子。
爱因斯坦听后,幡然醒悟,从此发奋苦读,终于成为著名的物理学家。
其实,以别人的言行为参照来判断自己行为的对错,是不够科学的。
有些走到十字路口的时候,不是看红绿灯,而是看其他人怎么走。
人家走自己也跟着走。
如果恰巧赶上人家走过去的时候,红灯亮了,你再跟着走就闯红灯了。
有这样一个笑话:一位石油大亨去世了,他的灵魂来到了天堂。
可是,天堂里的人太多了,全是石油大亨,以至于连个空座位都没有。
读巴纳姆效应心得体会
读巴纳姆效应心得体会巴纳姆效应是指人们对普遍适用的描述性陈述普遍产生自认同感,并认为其适用于自己的一种心理现象。
在我个人的体验中,我发现巴纳姆效应的存在对我们的思维、意识和决策过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巴纳姆效应揭示了我们对自我认同感的追求。
人们总是渴望在别人眼中被接受和肯定。
当我们将一些普遍适用的描述性陈述当作是在描述自己时,我们往往会认为这些描述非常准确,因为它们打动了我们对自我的理解和认同。
这种对自我认同感的渴望使得巴纳姆效应可能被广告、推销员等利用,误导我们对产品或服务的评价。
其次,巴纳姆效应提示了我们对信息的筛选能力的不足。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每天都接收到大量的信息,但我们往往没有足够的时间和资源对其加以筛选和验证。
当我们被一些科学研究、调查结果等普遍应用于人群的描述性陈述所吸引时,我们容易忽视其中的细节和缺陷,进而盲目接受和信任这些信息。
这种缺乏思考和自我反思的决策习惯可能导致我们做出错误的判断和决策。
第三,巴纳姆效应提醒了我们对自己认知和判断的主观性。
人们对世界的看法往往被个人经验、价值观和信仰等主观因素所影响。
当我们被一些普遍适用的描述性陈述所吸引时,我们常常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将这些描述与自己的经历和感受相匹配,从而认为它们是适用于自己的。
事实上,这些描述往往是相当模糊和宽泛的,很难具体适用于每个个体。
因此,我们需要保持审慎和批判的态度,避免被个人主观性所蒙蔽。
最后,巴纳姆效应提醒我们要保持理性和客观的思考方式。
当我们在面临决策时,我们应该努力收集和研究信息,了解描述性陈述背后的科学依据和研究过程,从而减少个人主观因素对认知的干扰。
我们应该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和视角来审视问题,避免片面和狭隘的观点。
更重要的是,我们应该对自己的认知和判断保持批判性的思维,了解自己的局限性,不轻易相信和接受一切所谓的“真理”。
总的来说,巴纳姆效应是一种人们在认知和决策过程中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它揭示了我们对自我认同感、信息筛选能力、主观性等方面的偏见和缺陷。
巴纳姆效应的启示
巴纳姆效应的启示人们在认识自己的时候,时常由于受到外界信息的暗示,将他人的言行作为自己行动的参照。
心理学上将这种心理现象称作“巴纳姆效应”这个效应是以一位著名魔术师肖曼巴纳姆的名字来命名的。
巴纳姆曾经在评价自己的魔术表演时说,我的节目之所以受欢迎,是因为节目中包含了每个人都喜欢的成分,所以“每一分钟都有人上当受骗”。
魔术本来就是用来蒙蔽观众眼球的,但是观众却都愿意看, 而且对魔术师还很崇拜, 自始至终跟着魔术师的表演走。
别人有意无意的暗示,有时也会像魔术一样,将我们引导到歧路上去,我们却没有意识到,这就是“巴纳姆效应”的真正含义。
生活中人们习惯于将别人作为自己行为的参照,奋斗目标的参照,甚至是判断事务对错的参照,因而导致自己陷入被动局面。
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笔者谈一谈巴纳姆效应给我们的启示。
启示之一:不要简单地以别人为参照爱因斯坦小时候很贪玩,可是,父母一提醒他学习,他就会说,朋友们不都不学习吗?父亲为了启发他,给他讲了一个故事:“昨天我和邻居杰克大叔去清扫大烟囱,他在前面,我在后面。
钻出烟囱时,我发现杰克全身都被烟囱里的烟灰蹭黑了,心想我一定和他一样,脸脏得像个小丑,于是就到小河里洗了又洗。
其实,我身上没有很多烟灰。
杰克见我钻出烟囱时比较干净,以为他自己也一样,于是没有清洗便上街了。
结果,街上的人都笑破了肚子,还以为他是个疯子呢。
”爱因斯坦听罢,忍不住和父亲一起大笑起来。
父亲笑完后,郑重地对他说:“其实别人谁也不能做你的镜子,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镜子。
爱因斯坦听后,幡然醒悟,从此发奋苦读,终于成为著名的物理学家。
其实,以别人的言行为参照来判断自己行为的对错,是不够科学的。
有些走到十字路口的时候,不是看红绿灯,而是看其他人怎么走。
人家走自己也跟着走。
如果恰巧赶上人家走过去的时候,红灯亮了,你再跟着走就闯红灯了。
有这样一个笑话:一位石油大亨去世了,他的灵魂来到了天堂。
可是,天堂里的人太多了,全是石油大亨,以至于连个空座位都没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巴纳姆效应的启示人们在认识自己的时候,时常由于受到外界信息的暗示,将他人的言行作为自己行动的参照。
心理学上将这种心理现象称作“巴纳姆效应”。
这个效应是以一位著名魔术师肖曼·巴纳姆的名字来命名的。
巴纳姆曾经在评价自己的魔术表演时说,我的节目之所以受欢迎,是因为节目中包含了每个人都喜欢的成分,所以“每一分钟都有人上当受骗”。
魔术本来就是用来蒙蔽观众眼球的,但是观众却都愿意看,而且对魔术师还很崇拜,自始至终跟着魔术师的表演走。
别人有意无意的暗示,有时也会像魔术一样,将我们引导到歧路上去,我们却没有意识到,这就是“巴纳姆效应”的真正含义。
生活中人们习惯于将别人作为自己行为的参照,奋斗目标的参照,甚至是判断事务对错的参照,因而导致自己陷入被动局面。
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笔者谈一谈巴纳姆效应给我们的启示。
启示之一:不要简单地以别人为参照爱因斯坦小时候很贪玩,可是,父母一提醒他学习,他就会说,朋友们不都不学习吗?父亲为了启发他,给他讲了一个故事:“昨天我和邻居杰克大叔去清扫大烟囱,他在前面,我在后面。
钻出烟囱时,我发现杰克全身都被烟囱里的烟灰蹭黑了,心想我一定和他一样,脸脏得像个小丑,于是就到小河里洗了又洗。
其实,我身上没有很多烟灰。
杰克见我钻出烟囱时比较干净,以为他自己也一样,于是没有清洗便上街了。
结果,街上的人都笑破了肚子,还以为他是个疯子呢。
”爱因斯坦听罢,忍不住和父亲一起大笑起来。
父亲笑完后,郑重地对他说:“其实别人谁也不能做你的镜子,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镜子。
爱因斯坦听后,幡然醒悟,从此发奋苦读,终于成为著名的物理学家。
其实,以别人的言行为参照来判断自己行为的对错,是不够科学的。
有些走到十字路口的时候,不是看红绿灯,而是看其他人怎么走。
人家走自己也跟着走。
如果恰巧赶上人家走过去的时候,红灯亮了,你再跟着走就闯红灯了。
有这样一个笑话:一位石油大亨去世了,他的灵魂来到了天堂。
可是,天堂里的人太多了,全是石油大亨,以至于连个空座位都没有。
于是,他心生一计说:“地狱里发现石油了!”结果,呼啦一下,那些石油大亨全奔向地狱了。
这时,天堂的这个房间里就剩下他一个人了,这时他也在想,莫非地狱里真的发现石油了?要不然这些人怎么都去了呢?如此一想,他也撒腿奔向地狱。
怎样避免盲目参照别人而导致贻误自己呢?最有效的方法是凡事问个为什么。
当你自己寻找不到确切答案时,可以听一下有见识的人的想法,以免茫然随波逐流。
智者的意见加上自己的判断,要远远比盲目的参照合理。
启示之二:正确认识你自己有人问泰勒斯“何事最难为?”他应道:“认识你自己。
” “认识你自己”,相传是刻在古希腊阿波罗神庙的三句箴言之一,也是其中最有名的一句。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这些问题从古希腊开始,人们就开始问自己,然而都没有得出令人满意的结果。
人类一直没有停止这样的探询,然而一直没有答案。
正因为如此,人常常迷失在自我当中,因此,很容易受到周围信息的暗示,并把他人的言行作为自己行动的参照,从众心理便是典型的证明。
曾经有位心理学家为了证实“巴纳姆效应”对大众的影响。
他精心设计了一个著名的实验。
他给一群人做完人格特征测验后,拿出两份结果让参加者判断哪一份是自己的结果。
其中一份是参加者自己的真实结果,另外一份是多数人的回答平均起来的结果。
令他感到惊讶的是,绝大多数的参加者都异口同声地回答说,第二份结果更为精确地描述了自己的人格特征。
认识自己,心理学上叫自我知觉,是个人了解自己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人更容易受到来自外界信息的暗示,从而导致自我知觉的偏差。
越是敏感、自卑的人,这种偏差越大。
在日常生活中,人既不可能每时每刻去反省自己,也不可能总把自己放在局外人的地位来观察自己。
正因为如此,个人便借助外界信息来认识自己。
个人在认识自我时很容易受外界信息的暗示,从而常常不能正确地知觉自己。
因此,我们在认识自己的问题上,不要太自信,要时常听听局外人的评价,哪怕这种评价我们不愿意接受,也要耐心地听一听。
局外人不受利益所左右,往往见解更为客观真实。
尤其是那些经验比较丰富的人的意见,那些专业人士的意见,非常重要。
唐太宗李世民曾说过“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说到这里,有的读者可能会想,“以人为鉴”不就是以别人为参照吗?其实不然,区别有二:一是鉴者为高人,二是自己有所思考与判断。
我们还可以通过对重大事件,特别是重大的成功和失败来认识自己。
重大事件中获得的经验和教训可以提供了解自己的个性、能力的信息,从中发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
越是在成功的巅峰和失败的低谷,就越能反映一个人的真实性格。
有人说“成功时认识自己,失败时认识朋友”固然有一定的道理,但归根结底,我们认识的都是自己。
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时,都应坚持辨证的观点,不忽视长处和优点,也要认清短处与不足。
启示之三:不为他人的态度所左右作家哈里斯有一天和他的朋友在街上逛,哈里斯看见一家卖报纸的,于是就向小摊贩买了一份报纸,并且很有礼貌地说了一声谢谢,没想到的是摊贩并没有给予同样的回报,这个摊贩给了哈里斯一个臭臭的表情。
朋友很气愤,觉得一个买小东西的人算什么啊,干吗摆着这么臭的一张脸!心里憋满了气,很为哈里斯不值。
当哈里斯跟他朋友又走了一段路之后,朋友终于忍不住了,问哈里斯:“你不觉得刚才那个摊贩的态度很差吗,你不觉得气愤吗?”哈里斯笑笑说:“我每天晚上都是这样的,没什么啊。
”他的朋友更气愤了:“他竟然每天对你的态度都是这样差?你为什么还是每次都很有礼貌地跟他说声谢谢呢?”哈里斯笑着对朋友说:“我们何必让别人来影响自己的心情呢!”仔细想一想,哈里斯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很有道理。
快乐与否都应该由自己来决定,我们何以让自己的快乐的钥匙掌握在别人的手上呢!如果只因为对方不友善的回应而自己生闷气,那是多么的不值得啊!很多年轻人都会有这样一种心态,就是特别在意别人的反应,在意别人的态度,甚至应为别人的好恶而极大地影响自己的情绪。
认真地想一想,这大可不必。
也就是说做许多事情时,只要你觉得是对的,就放胆地去做吧,并不需要太在意旁人的眼光,太在意别人的反应反而会让自己裹足不敢前进,因而错失许多该做的好事,甚至放弃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失去良好的机会。
百度总裁李彦宏当年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当年遇到强大的金融危机的时候,百度受到严重的创伤,人们已经不看好这个曾经辉煌的引擎了,百度公司内人人都恐慌不安。
每个人都没有了工作的心思,都忙着找下家,早点跳槽也许还能找到一个好的地方,这个时候连公司的元老们都纷纷跳走了。
李彦宏这个年轻人最开始也受到了严重的影响,他看到公司的人都走了,根本没有人再支持他了。
他也觉得不行了,可能公司就要这样灭亡了吧,他想着要不然把它卖了吧,趁早卖还可以多卖一些,免得自己也成天慌张不安。
可是这样的情绪过了不久,他就觉得这样不行,这样下去自己一直受着他人的影响,会被别人的悲观影响,把问题看得更严重。
于是他调整心态,不再受他人流言飞语所左右,专心去看市场的动向。
不久以后他找到了新的出路,就这样,一个濒临破产的企业被他活生生地救了回来,并且越来越壮大。
我们都是社会上的人,不可能单独存活于世上,在生活上必然有他人的言语、言行给我们一些影响,我们可以接受好的抛弃悲观的,不要把自己的情绪建立在别人的无礼上。
启示之四:不为算命先生所蛊惑巴纳姆效应在生活中十分普遍。
拿算命来说,很多人请教过算命先生后,都认为算命先生说的“很准”。
其实,那些求助算命的人本身就有易受暗示的特点。
当人的情绪处于低落、失意的时候,对生活失去控制感,于是,安全感也受到影响。
一个缺乏安全感的人,心理的依赖性也大大增强,受暗示性就比平时更强了。
加上算命先生善于揣摩人的内心感受,稍微能够理解求助者的感受,求助者立刻会感到一种精神安慰。
算命先生接下来再说一段一般的、无关痛痒的话,便会使求助者深信不疑。
心理学的研究揭示,人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别适合他。
即使这种描述十分空洞,他仍然认为反映了自己的人格面貌。
曾经有心理学家用一段笼统的、几乎适用于任何人的话让大学生判断是否适合自己,结果,绝大多数大学生认为这段话将自己刻画得细致入微、准确至极。
下面一段话是心理学家使用的材料,你觉得是否也适合你呢?①你很需要别人喜欢并尊重你。
②你有自我批判的倾向。
③你有许多可以成为你优势的能力没有发挥出来,同时你也有一些缺点,不过你一般可以克服它们。
④你与异性交往有些困难,尽管外表上显得很从容,其实你内心焦急不安。
⑤你有时怀疑自己所做的决定或所做的事是否正确。
⑦你喜欢生活有些变化,厌恶被人限制。
⑧你以自己能独立思考而自豪,别人的建议如果没有充分的证据你不会接受。
⑨你的有些抱负往往很不现实。
⑩你有时外向、亲切、好交际,而有时则内向、谨慎、沉默。
仔细分析,你会感觉这些话好像是在说你,与你的情况相吻合。
这其实是一顶套在谁头上都合适的帽子。
算命先生除了察言观色以外,主要在运用概率,然后再加上不断地敲打试探,就将前来算命的人给搞定了。
比如,摸一摸你的手,感觉很硬,就会说,你小时候吃过很多苦。
感觉你不是油头滑脑的人,就说你很正值,还有“犯小人”之类的话,都是个概率问题。
你相信了他的话,如果产生积极的效果固然好了,但是,有些算命先生,为了骗钱的目的,会故意吓唬人,然后人家好请他给破一破。
这样一来,就容易产生一些不良后果。
伤财又误事。
要打破巴纳姆效应并不容易,这就要自己清醒地认识环境,认识自己。
巴纳姆效应在生活中十分普遍。
现在年轻人喜欢玩的星座、属相等这些都是巴纳姆效应的结果,你也许会觉得挺准,那是你受骗了,他们说的全是一些统计的模糊的话,符合每个人的平均心理,让你觉得真是那样的,真是很适合自己的。
睁开你的眼睛,看清楚自己,你就不会被这样那样的东西牵着鼻子走,你才敢放心大胆地去做事情。